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

2024-07-02

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通用12篇)

篇1: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

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增强群众观念,贴进大局,跟进服务;认真体察下情,倾听民声,及时了解掌握基层学校的工作动态和服务需求,为区教育局的工作决策提供信息,经区教育党委研究决定,建立区教育局党政领导联系点制度。

一、联系内容

1、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党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精神,指导基层党支部抓好党的建设,指导基层学校抓好学校管理,促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

2、检查督促各项工作部署在学校的落实和完成情况,及时发掘学校在党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在全区进行推广。

3、围绕党建和全区教育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问题,研究新形势,总结新经验,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水平和管理才能。

4、听取基层学校对区教育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学校对教育局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5、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关心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6、协助学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为学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维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

7、及时掌握学校工作动态,加强干部日常管理,了解学校人员变动情况,协调处理突发性事件。

8、其它需要联系的内容。

二、具体要求

1、每位党政领导(联系人)联系一个镇的中小学和部分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基层党支部。

2、联系人应不定期深入联系学校,掌握学校的工作动态,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教职员工的工作生活状况、思想动态。一般每月至少应深入联系点 12 次。

3、各基层学校要积极配合联系人的联系工作,及时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在学校出现突发事件时,应及时向联系点领导汇报。

4、为更好地开展联系工作,切实掌握学校情况,联系人可由被联系学校推荐或自己指定一名教师作为工作联络员,负责工作联络。

5、对于联系学校出现的重大问题或在全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提交局务会或党委会讨论研究。

6、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争取每人每年写出一篇调研报告。

7、区教育党委对联系点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情况对联系人和联系点进行调整,并将联系人到联系点工作情况,纳入年终工作考核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

三、联系点分工: 李仲锴:六中、文清路小学、滨江一小、马扎巷小学、湖边镇学校; 陈智鹏:七中、红旗二小、天竺山小学、滨江二小、沙石镇学校; 曾瑞萍:九中、大一小、大二小、厚德路小学、水东镇学校; 阳作山:一职校、招办、电教室、西津路小学、铁路小学、区保育院、和平路幼儿园、铁路幼儿园、水南镇学校; 赖 菁:二中、白云小学、进修学校、教研室、校外活动中心、水西镇学校; 俞健玲:嵯峨寺小学、中山路小学、特教学校、红旗小学、沙河镇学校。

篇2: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

大力实施“万人职业见习计划”,积极扶持千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领导挂点联系工作制度……为确保高校毕业生各项就业政策的落实,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近日出台了《关于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定了多项具体工作目标。

江西省人社厅制定了全省开发10000个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的工作目标,其中,社会管理岗位6000个,公共服务岗位4000个。

为帮助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市场就业竞争能力,江西人社厅制定了在全省建立800个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接纳1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3-6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的职业见习工作计划,并提出了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4万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职业见习的工作目标。

篇3: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

一、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基本内涵

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 人们常说的“机制”是指社会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变化发展的内在方式。动力机制是指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方式。目前尚未有关于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概念的阐释, 笔者在综合梳理各位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认为,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 是管理系统动力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群体动力学研究范畴。其概念可表述为:是指从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群体的视角出发, 将管理系统中的动力机制理论与旅团政治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 通过内、外部动力因子的系统化体系化构建, 用以激发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动力, 并通过一整套制度体系设计, 用以激励、引导、约束和控制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行为, 进而形成促进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整体合力有机系统体系。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实质是通过系统化体系化的动力激发机制, 充分调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的密切联系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构成要素

从系统角度出发, 机制是个有机体系, 分为制度、主体和保障三个要素。因而, 作为机制体系的重要分支,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必然也具有机制的一般特点。

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是要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运行的。我们把这种标准和规则规定下来, 确定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规章或行为准则, 便成为了制度。制度是机制的基础和根本, 机制是制度运行的结果。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是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主动自觉遵守密切联系基层相关制度的良性过程和结果。因此, 制度是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中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 它是该机制运行规律、运行规则、运行规范、运行秩序的有效载体。通过建立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 来确保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达到预期效果。

一般来讲, 我们所说的制度是规范主体行为的准则, 它对行为主体该如何行为、怎样行为以及禁止怎样的行为、行为的后果怎样都进行了明确。但是, 我们知道所有的制度规范的最终指向都是行为, 都需要人来执行。因此, 主体即推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运行的行为主体 (包括自然人和各类组织) , 是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中的另一个要素。在该动力机制中, 各个行为主体便是要按照制度设定的各类规范要求行事, 彼此间相互配合、相互监督, 将关联的组织和个体激活, 将制度的各项规定或规则打通, 进而使机制内部的各项制度产生联系, 循环往复, 前进发展, 最终形成长效的动力机制。

但是, 我们有时会发现,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不积极作为、执行制度打折扣, 使个别制度或整个制度体系难以发挥预想的作用效能的情况。这时, 其实是动力机制还没完全形成。而保障要素作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第三个要素, 它的作用恰好就在于保证和督促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该动力机制的构建中来, 同时, 保障机制内各项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和遵守。

三、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1. 思想内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根据人学原理, 人是通过认知理性和价值理性来把握对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并反过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样, 组织行为学亦有相通的观点, 认为思想认识对人的行为具有内在驱动作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内在动力, 就是表现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主动去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思想认识上。旅团政治机关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通过一定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方法, 对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和引导, 不断激发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内在动力, 从而实现行为主体主动自觉密切联系基层。

2. 压力转化

根据管理心理学理论可知, “压力是张力, 张力被释放时就是行动。”“适度的压力是人进步的动力和创造的原动力”, 只要我们采取合理的对策, 就可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通过一定的制度规定, 对政治机关干部如何密切联系基层进行了规定性的规范约束, 对落实制度规范进行公开、监督和督导, 对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不到位、作风表现不好的行为主体进行予以一定的处罚, 从而把压力引向动力轨道, 以督促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认真履职尽责, 保证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基层落到实处。

3. 利益催化

利益是生产力乃至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根据组织行为学的动机理论可知, 人们的行为动机来源于需要, 而这些需要主要以“利益”的形式体现, 有物质层面的, 也有精神层面的。因此,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落实”密切联系基层的要求, 必然也会有物质、精神等层面的利益。用利益来促发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所产生的刺激力, 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 就是通过一系列方法手段来满足行为主体的利益需求, 不断激发、强化和保持行为主体密切联系基层的行为动机, 增强行为主体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密切联系基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环境孕化

马克思指出, “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 反映在人的头脑中, 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 总之, 成为‘理想的意图’, 并且通过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而且,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这种“理想的力量”将逐步形成为人的动力体系。因此, 社会经济活动的动力可从环境中孕育而成, “如果不与环境和他人发生联系, 人类动机几乎不会在行动中得以实现。”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通过优化人文环境、发展环境等, 来影响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的内部世界和神经生理机能, 进而在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转化为行动动力因素, 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积极主动地密切联系基层提供保障。

四、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基本特征

1. 机制设计的多元性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中个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决定了制度设计必须具有多样性。构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 就是要求在加强和改进旅团政治机关作风建设中, 认识到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的需要差异和动机多元的实际情况, 通过采取多种激励方法和手段以及建立系统有效的动力机制来进行全方位的引导、激励、约束和控制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行为, 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动机, 激发他们密切联系基层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必要时, 可以将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有机结合起来, 针对不同的个体, 达到不同的激励效果。

2. 机制构建的创新性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建立, 既不是简单的几项新旧制度相加便可, 它必须对各种新旧制度进行调整、健全和完善;也不是只用一套机制便可达到目的, 它必须是多种机制互相补充、相互强化、形成体系。在构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实际过程中, 它可以借鉴或参照一些其他群体动力机制的做法和经验, 但如果仅仅照搬照抄是达不到效果的, 必须结合旅团政治机关干部队伍的实际, 创造性的构建整个动力机制体系, 才能使动力机制机能发挥出预想效果。同时,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是一个有机体系, 当出现一些负面效果影响动力机制效能时, 必须结合形势需要进行改进和完善, 这也是创造性的体现。

3. 机制效能的基础性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针对的对象是旅团政治机关干部, 是处在各级政治机关中最底层的机关干部。构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 就是要抓好源头性和基础性工作, 激发部队最底层的机关干部动力, 让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在军队建设中发挥出基础性作用。同时,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是部队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是属于基础性的那一部分, 而非顶层设计方面的机制构建, 它通过实操性强的具体措施和制度激发基层机关干部动力, 在整个军队机制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4. 机制目标的恒久性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不是一个短期性、阶段性工作, 它是贯彻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具体体现, 是一个动力机制长期性、持续性工作。这就必然要求该动力机制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提供恒久持续的动力。由于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是有主体、制度和保障三要素耦合而成, 具有极其稳定的结构模式和功能发挥方式。整个动力机制是个稳定的体系, 从主体行为的动力源头出发, 通过综合发挥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最大限度的激发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动力。因此, 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稳定性, 决定了该机制一旦构建起来, 便具有激发行为主体动力的恒久性和持续性, 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提供长久持续的动力。

五、建立健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动力机制的实现路径

1. 要注重思想内化, 健全教育机制

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已有学习教育制度。在坚持落实党委中心组带机关理论学习制度和基层官兵理论学习规定的同时, 健全军队机关干部理论学习制度, 从制度规范上保证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理论学习和作风教育的落实。坚持党课、党员汇报、谈心交心和民主生活等基本制度, 完善学习教育考评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机制, 增强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学习的紧迫感。另一方面, 要紧贴旅团政治机关干部队伍实际, 创新符合时代要求和形势发展的新型教育制度。建立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学习教育需求调研制度, 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学习培训制度, 定期分级分类的组织开展旅团政治干部培训, 让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在与基层营连政治主官一起学习、生活、训练的过程中增进感情、增强素质。建立旅团政治机关能力提升制度,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把教育活动搞实搞活搞新, 有针对性的提高机关干部能力素质。建立教育规划机制, 宣传、组织、纪检等部门通力合作, 联合制定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近期、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 使教育成体系、见成效。

2. 要注重压力转化, 完善倒逼机制

⑴要健全联系基层制度。完善调查研究制度, 让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 真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官兵。坚持和完善团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下连当兵、蹲连住班制度, 防止下基层一阵风、走了样。建立政治机关干部联系点制度, 让每名政治机关干部相对固定的联系一个基层连队, 以点带面, 保持与基层官兵的经常性联系。

⑵要改进信息公开机制。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相关制度规范必须全员覆盖, 确保每名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能够熟悉并了解, 能够持久地依据制度规定履行职责。同时, 除法律规定必须保密的情况外, 须将相关制度规范尽量全文向官兵公开;即使不能全文公开, 也可选取不涉密的主要内容向所有官兵公开, 形成所有官兵立体式地关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参与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良好局面。

⑶要完善监督制约体系。改革军队党的纪检监督体制, 变双重领导为纪检系统垂直领导, 并将纪检部门脱离政治机关序列, 为纪检机关对同级机关实施监督制约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基层群众信息员以及信息处理、反馈制度, 保护群众的监督积极性, 激发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自觉坚持群众路线的动力。建立与新闻单位的情况通报制度, 在旅团政治机关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出现不好的苗头时, 主动借助舆论的力量, 大胆披露和批评某些旅团政治机关干部的不正确行为, 达到引起重视、启发反思和改正错误的效果。

3. 要注重利益催化, 优化导向机制

(1) 要改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考评指标体系, 将心系基层、服务官兵,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发扬民主、科学办事, 廉洁自律、秉公用权等方面作为考核评价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密切联系基层的主要内容和依据;从服务基层意识、工作表现、权力运用、廉政自律等方面上对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健全考核评价办法, 坚持将日常考评与年终考评、定期考评与不定期考评有机结合起来, 在以实绩考评的基础上, 将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考评的科学有效。坚持组织考评与群众评价相结合, 灵活运用群众问卷调查、民主测评、座谈考察、实绩分析等方式, 了解基层官兵公论。

(2) 优化奖惩激励机制。考评的目的, 是运用考评结果对旅团政治机关干部进行有效的激励、鞭策和约束。适应当前激励对象多元、利益取向分化的形势, 丰富拓宽现有激励体系。细化激励项目, 扩大奖励面, 增加激励点, 并针对不同群体, 设立自己独具特色的激励项目, 使在各个方面有突出成绩和表现的人员都能得到认可、激励和鼓舞。建立健全实施程序, 针对奖励与处罚的组织、运行与实施等各个环节, 制定相应的操作规则和规章, 确保不出现主观变通的情形。健全平等竞争机制, 对旅团政治机关干部实施奖惩, 要以功过论是非, 避免因地位职务、家庭背景以及同领导关系的亲疏等而有所不同, 杜绝主观臆断以及单凭个人恩怨, 偏听偏信、不求实情的情况发生。

4. 要注重环境孕化, 改善关爱机制

篇4: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长效化问题

黄南州开展机关干部群众服务基层工作的做法及成效

1.规范联系点(户)

州县所有机关单位都与村、中小学和寺院(宗教活动点)结成联系对子,所有干部和党员都确定了结对帮扶对象。

2.确定工作程序

确定每月24日至29日为全州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工作日,并确定了每一天联点单位的工作日程和工作任务,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3.明确抓手,规范工作

编印了《黄南州机关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工作手册》,配套编印了《黄南州乡(镇)党委民情分析会记录本》、《黄南州乡(镇)民情报告单》等,规范了机关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工作。

4.加强制度保障

逐步建立完善了分级联点制度、部门单位主要领导担任联点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制度、督查考核制度等,以制度促落实、促常态、促实效。

此项工作的开展解决了百姓的很多实际困难,同时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

当前工作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

1.基础设施滞后、资金短缺等问题比较突出

由于边远、分散,致使许多牧区基础设施不完善,群众对水电路问题反映尤其强烈。同时,由于资金短缺,很多好的项目和发展规划无法成行。

2.部分干部作风不实,群众意见大

部分干部宗旨淡化,作风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畏惧困难,办事节奏慢,工作效率低,群众对此有怨言。

3.宣传教育工作难度大

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农牧区群众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差异较大,党的理念、政策不容易接受,这无疑增加了对群众宣传教育的工作难度。同时正面宣传教育形式单一、方法落后、设施条件差等问题也阻碍和制约着群众教育工作。

4.阵地建设不足

现有的基层组织办公阵地仍然不能满足需求,个别村级活动场所由于年久失修、管理不善已经无法使用,影响到了群众的依靠感和信任度。

对黄南州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长效化的建议

1.认真做好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

要对广大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提升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增强干部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注意抓好干部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对农牧民党员,要加强农牧区政策,实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对社区干部,要加强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服务社区居民的水平;对党政机关干部,要开展政策法规、领导科学和群众工作方法的培训,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进一步增强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

3.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实现干部与群众的良性互动

实行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和村务公开,推广居民(村民)议事等做法。利用各种信息网络手段,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同时,引导干部运用民主的方法做好群众工作,把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落到实处。

4.加强党建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增强凝聚力

党建工作贯穿全局,也是提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工作水平的保障。一要配强领导班子。真正把想干事、敢管事、会理事、群众信任的干部选为党支部书记,同时保持和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后备干部队伍,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二要延伸党组织触角。把党组织建在农牧区经济产业链上,建在各类专业生产合作社上,建在各类专业协会上,保证基层党组织实现全覆盖。三要加强阵地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场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展服务功能,配备多功能桌椅、背投电视、音响、摄影机、电脑等电教设施,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创造良好的环境。四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宣传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配置和更新设施设备。整合乡村广播、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资源,搭建和扩大宣传教育平台,作好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牢牢把握思想教育的主导权。结合本地特点和群众的思想动态进行宣传,注重典型宣传,提高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5.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和奖惩体系

把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党性分析评议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推行“下评上,民评官,基层评机关”,自觉接受群众评判。健全制度,逐步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成效明显的单位和干部进行表彰;对不乐于、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影响工作进展的党组织进行质询、问责,以此约束和激励干部增强群众意识,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

篇5:党员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

《规定》中要求:一是院领导按分工分别联系一个系(部)、一个班级和一个支部。做到四个一,即:每个月参加一次所联系系(部)的活动;每学期参加联系系(部)的一次调研活动;每学期参加联系班级的一次班会;每学年分析一次联系系(部)的教职工思想状况。二是院领导要坚持听课制度,每人每学期至少在联系的系听4节课。三是院领导要经常深入到教职工中去,同教职工、学生特别是所联系系(部)的主要领导干部谈心,及时发现问题、指导工作、总结经验。四是联系基层制度的执行情况,每年年终由组织人事处负责汇总,并在民主生活会上向党委汇报。

作者:周士权

来源:办公室

点击次数: 345

为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的自觉性,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所谓过双重组织生活,就是公司党委委员和领导班子成员中的党员领导干部除参加公司党委组织生活外,还要积极主动参加综合党支部、及所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各职能室主任中的党员领导干部除参加综合支部的组织生活外,还要积极主

动参加所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据介绍,此举旨在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自身党性修养、增进思想交流、密切上下级关系、加强广大党员对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

公司综合党支部要求,机关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身份自觉参加党支部和党小组的组织活动,遵守有关规定,积极发表意见,如实汇报思想,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并要严格执行支部大会通过的决议,努力完成党支部和党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出国或者外地出差十五日以上,回单位后要向支部和党小组汇报思想,以及出差期间遵章守纪情况。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每季度要按时填报“勤政廉洁记实卡”,并交所在党小组组长签署审查意见,再由支部书记签署审查意见后报公司党办。

为强化对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的管理与考核,公司综合党支部每半年在支部党员大会上对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情况进行一次讲评。对执行制度较好的人员进行表扬;对执行制度较差的人员进行批评,并督促其整改。(马凤英)

荣成联通公司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

一、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是党的制度建设的一项要求,是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党内监督的必要形式,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党的组织观念强弱的标志。所有党员领导干部要无条件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二、所谓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是指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参加所在的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又要参加党委(党组)召开的民主生活会。

三、党员领导干部和其他普通党员一样,编入一个支部和小组,并按时参加所在支部和小组的活动。参加活动的时间,按组织生活规定执行。

四、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

五、党员领导干部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党支部或党小组活动时,应向党支部和党小组请假。

六、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要虚心听取党员的意见和要求,接受党员的批评帮助和监督,了解党员的思想情况,认真负责地解决实

际问题,加强自身思想作风建设。

为增强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参加双重组织生活的自觉性,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公司领导班子建设,公司党委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规定和要求,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制定了《建机公司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党的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现印发给你们,望贯彻执行。

附件一:《建机公司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工作制度》

附件二:《党的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

附件三:2011年建机公司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

党的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

1、党的领导干部应过好双重组织生活。即既参加所在党支部、党小组的生活会、又参加定期召开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2、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如工作需要随时可召开。

3、党员领导干部应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党小组召开的民主生活会,并按党支部、党小组的要求汇报工作,接受群众监督。参加活动的时间,按组织生活规定执行。如不能参加应向党小组请假。

4、党委民主生活会如与支部、小组民主生活会冲突,应先参加支部、小组的生活会,党委生活会改期。

5、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接受党内外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

6、党员领导干部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党支部或党小组活动时,应向党支部和党小组请假。

7、党员领导干部参加组织生活,要虚心听取党员的意见和要求,接受党员的批评帮助和监督,了解党员的思想情况,认真负责地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自身思想作风建设。

建机公司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工作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基层的工作动态和服务需求,为公司决策提供准确可靠信息,制定本制度。

(一)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是指公司级领导采取一定方式,与基层单位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联系关系,健全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渠道,经常深入基层查访调研,充分听取基层意见,切实解决基层问题,进而完善决策机制,保障政令畅通,促进工作落实。

(二)领导干部联系基层的主要任务是:

1、经常到车间、部室调查研究,检查其工作任务贯彻落实情况,并予以督促、指导;

2、及时了解基层联系单位自身建设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

3、主动收集基层联系单位的情况反映和意见建议等,及时向公司党委反映汇报,并尽快予以妥善处理和解决。

(三)领导干部要主动开展联系基层工作,可以通过深入基层联系单位开展调查研究、不定期召开基层单位有关人员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开展联系基层工作,每月深入基层单位不少于2次,真实、全面、完整地反映联系基层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实际效果。

(五)公司党委原则上每半年召开一次专门会议,研究解决联系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在联系基层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提请召开班子会进行专题研讨。

篇6: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

为进一步改进领导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更好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总结典型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对公司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制定本制度。

一、确保深入基层的时间。应不定期深入基层了解职工工作、生活具体情况,深入基层的次数不少于3次。

二、领导干部下基层部门,要带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就某一阶段的中心工作进行调研,也可以就各自分管的工作进行调研。

三、填写统一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执行情况统计表。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关心什么、反对什么,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帮助群众排忧解难。要深入基层部门进行检查、进行指导、交流,协助基层部门解决实际问题。

篇7: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

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对群众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体贴

1、每名党员与普通群众结成党群联系对子,每年按人事结构作适当调整。

2、责任人向责任对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帮助责任对象了解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内容。

3、责任人及时了解责任对象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做好其思想工作,帮助其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4、责任人要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支部汇报。

5、责任人年底写好工作总结。

6、党群联系工作作为考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民主评议中党员要自我总结。

7、支部定期听取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汇报,支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党群联系工作,及时总结,对做的好的党员给予表彰。

篇8: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难点在哪

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在哪里?制约改革的瓶颈是什么?如何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课题组历时两年多, 在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上海等地召开了26次座谈会, 先后同70多位县委书记、县长和省、市、县委组织部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 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 向全国各县 (市、区) 主要领导邮寄调查问卷5600份, 最终收回来自28个省份的有效问卷446份, 回收率为7.96%。

50.7%的受访者认为择优机制不健全

当前干部工作中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找准改革的突破口, 课题组设计了两个题目:“当前干部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您认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您认为当前急需突破的是哪些?”

对于问题表现, 受访者意见相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干部“能上不能下, 能进不能出” (认同度为71.8%) ;二是干部管理中的“重选拔, 轻管理” (认同度为55.7%) ;三是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竞争择优机制不健全, 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认同度50.7%) 。

值得注意的是, 课题组预设排在第一位的“提名方式不规范”和排在第二位的“选拔任用的公信度不高”, 在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中分别排在第五位和第七位。深入分析可以判断, 处于不同任期的县级主要领导关注的问题是有差异的。

调查发现, 县级主要领导认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急需突破的, 一是“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64.1%) , 二是“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 (52.2%) , 三是“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 (50.7%) 。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 《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11个重点突破项目中, 排在第六位的“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在本次调查中前置于第二位。这说明, 县级主要领导对此问题的判断, 与中央存在差异。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既有表面的现象性问题, 也有需要突破的关键环节, 更有痼疾性的深层次问题。课题组研究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在干部人事工作中, 您体会到哪些矛盾和问题与下面罗列的这些方面密切相关?”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县级主要领导列为前五位的, 一是“干部能进不能出, 能上不能下” (53.7%) , 二是“未处理好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的关系” (50.7%) , 三是“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有待完善” (48.4%) , 四是“长期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场文化’影响” (44.7%) , 五是“体制性障碍” (40.3%) 。

在备选答案为多选的设计下, 超过半数的县级主要领导认为还没有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主要是“干部能进不能出, 能上不能下”和“未处理好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的关系”。由此凸显出我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矛盾。

初始提名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目前, 各地启动干部选拔任用的调整动议五花八门, 很不规范。“在贵县干部选拔任用中, 干部调整动议通常是由哪些主体提出来的?”调查结果显示, 37.2%的受访者认为通常是“县委书记”, 27.8%的受访者认为是“本级组织部门”, 18.3%的受访者认为是由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组织部长组成的“五人小组”。另有部分受访者认为, 提出干部调整动议的还有分管党委副书记和副县长、县级主要领导、县委常委会等。

“‘干部调整动议’至关重要, 应该把它作为一个关键环节独立出来加以规范。”调查结果显示, 82.2%的受访县委书记和县长赞同这个观点。

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中, “初始提名”直接关系到候选干部中哪些人可以入围。“在贵县干部选拔任用的实际操作中, 哪些主体实际上行使了初始提名权?”调查结果显示:行使“干部初始提名权”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县委书记” (占62.4%) 、“本级组织部门” (占60.6%) 、“拟调整干部所在单位 (部门、乡镇) 主要领导” (占56.1%) 、“五人小组” (占53.6%) 。

由此可见, 我国基层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初始提名权, 还较大程度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权力如何关进笼子里?课题组根据前期研究设计了4个题目。

第一, “有人认为, 增加党内权力结构的民主含量, 有两条主要出路:一是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二是全委会制度改革。”调查结果显示, 87.7%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赞同“进行全委会制度改革, 发挥全委会在选拔任用干部中的决策作用”, 83.4%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赞同“实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第二, “干部的选拔任用是组织部的主要职能, 地方党委应充分赋权给组织部, 并设定对称的责任。”82.6%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赞同这个建议。

第三, “干部提名权、考查 (监督) 权、任命权应分离, 以形成选人用人权力的制约协调机制。”73.6%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赞同。

第四, “某县委书记大刀阔斧地自我限制权力, 阻止‘跑官要官’等现象, 被指挑衅官场潜规则。您会效仿他的做法吗?”调查结果显示, 58.2%的县级主要领导选择“会”, 27.8%的称“不知道”, 还有14%的明确表示“不会”。

由此可见, 虽然建立权力制约机制已成为共识, 但如何使权力进入笼子, 难度还很大, 需要结合权力来源深入研究, 来建立权力制约的有效机制。

82.4%的受访者认为干部常态管理应注重“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干部考核和评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课题组研究认为, “考核监督干部, 无论是选任制干部还是委任制干部, 都应该实行谁授权向谁述职并接受其考核监督的原则”。调查表明, 84.6%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赞同这个观点, 7.1%的表示“无所谓”, 有8%的表示“反对”, 0.2%的表示“坚决反对”。

在此基础上, 考核的具体内容就是技术问题了。就此, 课题组设计了两个题目, 第一个是“当前干部考核评价中特别需要注意哪些?”74%的受访者首选“加强对‘德’的考核, 把‘德’的标准具体化”;70.1%的选择“突出科学发展政绩”;50.5%的选择“加强考核结果运用”。

有的还补充了干部考核评价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如重分类, 依照岗位职责进行考核;重条件, 考核干部在什么条件下干成了什么事;重长远, 特别关注隐形政绩以及考核结果的真实性问题等。

第二个题目是:“考核评价一个干部应注重哪些方式?”82.4%的受访者认为应注重“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对干部进行常态管理, 并从“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情况”“工作实绩”和“社会评价”四个维度展开考查。

结合前期实地调研, 课题组就深化干部管理的具体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您觉得党政干部管理是否可以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办法?”75.6%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认为值得借鉴, 19.1%的认为不能借鉴, 5.3%的未置可否。

“您觉得是否可以借鉴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及其管理办法?”72.8%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认为值得借鉴, 20.7%的认为不能借鉴, 6.5%的未置可否。

“干部也是劳动者, 应该按《劳动法》进行管理。对此, 您的意见如何?”73.2%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支持这种说法, 18%的持反对态度, 8.8%的未置可否。

“您赞成委任制干部向组织报告廉政情况的制度吗?”96.7%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赞同“报告家庭房产”, 97.2%的赞同“报告收入来源”, 97.4%的赞同“报告婚姻状况”, 99.8%的赞同“报告其他方面廉政情况”。

“您赞成选任制干部向社会公开家庭房产、收入来源、婚姻状况和其他方面廉政情况吗?”受访县级主要领导对四项内容的认同度分别为85.1%、87.8%、87.3%和93.5%。

党政干部科学管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分类管理, 尤其是队伍极其庞大的时候, 分类分层管理是大势所趋。在当前社会普遍要求党政干部“公示财产”的形势下, 更应按干部职位分类和管理属性来回应社会要求。而解决这一问题, 又必须回到干部分类选拔的环节。

88.5%的受访者认为乡镇一线公务员配备“有缺口”

选人用人倾向体现了组织的宗旨和价值观。“您觉得组织上在选拔干部时表现出来的主要价值倾向是什么?”课题组根据前期研究设计了八个备选答案。

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县级主要领导中, 选择“推动工作”的占86.4%, 选择“广纳贤才”的占63%, 选择“尊重民意”的占56.3%。可见, 目前我国干部选用上的主流价值观是:选人来推动工作。

“在贵县干部队伍中, 您认为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主要是在哪个群体?”44.5%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认为“主要是委任制干部”, 45.8%的认为“主要是一般公务人员”, 9.7%的认为“主要是选任制干部”。

一些受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 直接在问卷上写下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状况, 如:“得过且过,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见利忘义, 不会约束, 官僚主义十足”;“消极工作, 被动廉洁, 争功避过”;“会说不会做, 不懂基层, 缺乏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思未用在干事业上, 而是放在个人利益和升迁上”。

与此同时, 基层干部队伍配置又存在较大缺口。6%的受访县级主要领导认为, 目前本辖区乡镇基层一线公务员的配备“刚好合适”, 70.2%的表示“有缺口”, 18.3%的认为“缺口很大”, 1.8%的认为目前基层一线公务员中有“很多闲人”。我国基层公务员配置、招聘、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反映了基层执政骨干队伍的结构性缺陷。

领导干部任期制流于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县级主要领导都没有完整干满一届任期。接受此次调查的县级主要领导任现职时间平均3.25年, 61.2%的任现职3年及以下, 71.8%的任现职时间在4年及以下, 任现职5年以上的只有14.5%。

受访者前一任在此职位上工作不到1年的占10.8%, 工作1—2年的占26.3%, 工作2—4年的占48.7%。没有一位前任任职时间在5年以上。可见,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制在执行中, 事实上已经流于形式。

现实工作中, 两个相关联的问题是:一方面是任期制落实不好, 干部管理随意性强;另一方面却是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由此, 课题组研究提出了以下两个假设以求实证。

“有人认为, 可以通过任期制把整个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和轮岗退出等各个环节和流程串起来, 形成完整系统。您的意见如何?”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县级主要领导对此表示赞同 (9.7%的十分赞同, 78.8%的赞同) , 9.2%的无所谓, 2.3%的反对。

“您认为换届调整是不是一种良性的干部退出方式?”调查结果显示, 大多数 (86.9%) 县级主要领导对此表示认可, 13.1%的反对。

篇9: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

关键词: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如何建立;职工群众;制度体系

1 主要做法

秦港股份杂货公司是集杂货运输、仓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港务公司,杂货公司党委立足企业发展实际,主动探索,重心下移,坚持突出“杂货特色”,以开展特色主题活动为抓手,逐步建立健全成以“领导干部、各级党组织、机关政工干部”三个主体为重点的多层级联系基层工作制度体系,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在领导人员中开展“走访做”活动,建立公司两级领导人员定点联系基层工作制度。“走”,就是走基层,建立联系点制度。要求各级领导人员结合工作实际,确定1-2个单位为联系点,经常性地深入生产、维修及服务现场,全年累计不少于3个月,定期参与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指导联系点开展工作,领导人员带班日为接访日随时接访,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实施领导人员结对帮扶,使联系点成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示范点。“访”,就是访职工,倾听职工呼声。采取“听、看、问、研”等方式,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一线访民情,深入厂队、班组接地气、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真诚问情问计问需于职工。“做”,就是做实事,惠及职工见成效。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坚持立行立改,认真加以解决,切实让职工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在各级党组织中开展创建贴心支部活动,建立党委委员、支部委员“五必访”工作制度。以开展“贴心支部”活动为载体,坚持做到“三贴近、四主动、五必访”,即以“贴近基层、贴近一线、贴近职工”为立足点,以“主动讲、主动听、主动做、主动改”为核心内容,在职工生病、退休、出现困难、产生矛盾纠纷和遇到大事特情时,按照分级负责的方法,公司党委委员、支部委员及时到家中慰访(五必访),及时为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建立支部《困难职工档案》,定期深入班组,全面掌握困难职工家庭基本情况,做到家庭情况清、思想状况清、致困原因清、求助需求清这“四清”。每逢重大节假日,党委委员、支部委员对重点特难职工进行家访,积极做好特困和单亲职工慰问工作,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基层,送到职工群众之中。

三是在政工干部中开展政工干部联系基层班组活动,建立政工干部联系基层班组工作制度。政工干部通过定期深入基层班组,搭建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平台,积极完成“访、谈、帮、促”四项工作任务,不断提升政工干部深入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指导群众的能力,进一步重心下移接地气,服务职工促发展。访,即定期深入基层,走访调研,通过参加班组活动、与班组职工沟通交流等方式,及时了解班组管理、党小组建设及职工思想状况,了解公司党委和公司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不断改进工作,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谈,即协助两级党组织,发挥好一线党群工作室的阵地作用,广泛开展谈心和宣讲活动,围绕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宣传公司党委有关制度及上级政策法规精神,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帮,即关注职工利益诉求,帮助职工解决困难,以为民务实的工作态度,提高办事效率,加大协调力度,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帮助一线党组织持续加强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基层党支部融入中心、服务大局能力。促,即坚持深入一线班组,联系职工群众,推进党建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通过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成推动公司发展的强大合力,全力促进公司经营管理再上新水平、新台阶。

2 主要效果

一是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在联系职工群众中,党员干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着力解决职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以及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通过联系职工群众把党组织的关怀带到基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深入基层一线,及时了解基层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及诉求,听取意见和建议,问需问计于民,加强沟通,及时反馈,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排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入在基层,协助妥善解决职工群众的困难,围绕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职工群众多办好事实事,保持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篇10: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

关于建立《公司领导挂钩联系基层制度》的通知

公司所属各党总支、各党支部、各县(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党委(总支):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党组关于开展以树立“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指导和深入生产经营一线了解情况,做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公司党组各项决策的宣传和保证安全生产措施的到位,密切公司党群、干群关系,群策群力推进公司中心工作,实现在新起点上跨越式发展,经2009年2月20日公司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建立公司领导挂钩联系基层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挂钩联系范围:

公司所属各单位、各县(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二、挂钩联系人员:

公司领导班子成员

三、挂钩联系工作任务:

1、帮助联系点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要求,指导、帮助、督促、检查所在联系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导开展各项工作。

—1—

2、根据党员教育工作安排计划,在参加所在支部“三会一课”组织活动的同时,为所在支部上一次党课。

3、围绕国网公司、省公司党组就贯彻“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做好落实工作。

4、调查、分析联系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并切实帮助联系点解决实际问题。

5、指导联系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督促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推动联系点进一步解决思想,促进和谐企业建设。

6、围绕公司改革发展工作,重点指导并负责所在联系点做好信访维稳、固本强基、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等工作。

四、挂钩联系工作要求:

1、公司各位领导要按照本制度的要求,积极参加所在联系点的各项重要会议、安全日活动、党内“三会一课” 等组织活动。并大力宣传国网公司、省公司党组和公司党政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指导、帮助所在联系点的干部进一步理清思路、统一思想、规范行为。

2、要牢记“两个务必”,切实改进作风,重点在联系点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掌握企情民意,特别是要与一线员工开展谈心活动,切实了解他们所想、所思、所需和所求,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帮助联系点排查热点、难点问题,并解决好实际问题,为公司的改革发展凝聚力量。

—2—

3、各联系点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根据各自既定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工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及时研究处理并向挂钩领导汇报。

五、挂钩联系时间安排:

1、各位公司领导要统筹安排好自身工作,坚持每月至少一次到一个挂钩联系点指导工作。做到重点工作随时联系,中心工作经常联系,日常工作定期联系。

2、公司领导挂钩点每年调整一次,以扩大接触面,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

二00九年二月二十日

篇11: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党自成立起就恪守的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得了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取得了和平建设发展事业的伟大成功。当前,全社会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给我们做好群众工作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领导干部“下基层、抓基层、直接联系基层”这一工作理念的提出,无疑是对新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根本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只有深入基层,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才能真正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所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真正做到体察民情、确实做到关心百姓的疾苦,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通过下基层、抓基层的方式,听取群众代表汇报工作、和群众面对面对话,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捕捉到群众的心声,据此做出相应的对策,满足群众的合理要求,这样,党和政府就能更好了解和掌握群众情绪,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情绪,尽量疏导群众的消极情绪,最大程度的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作为领导干部,既要深怀爱民之心,更要多办利民之事,要真正做到下基层、抓基层、直接联系基层,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脚踏实地地为群众谋利益。二不是只喊口号不做事,要认真调研,了解当地情况,发现实际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要既能听到响雷,又能见到骤雨,切实做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篇12: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基层制度

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如何体现先进性,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经常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这不仅是县级领导干部开展好各项工作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方式。因为县一级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决策,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利益,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效果,直接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深入基层,就是要深入到农村、社区、工厂、企业、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作为制定政策、出台决策的依据;联系群众,要求我们走村入户,和农牧民兄弟叙家常、交朋友,向群众求智问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如果县级领导干部不深入基层,不到群众中去,对一个地方的干部队伍状况、政策落实情况及群众的心里状态都不了解,那么开展工作就好比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怎样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我们认为要做到三点:

一是要带着问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作为一名县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对全县的工作思路怎么确定,工作重点怎么摆布,工作局面怎么打开,这些都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准确把握、认真做好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抓住一条,那就

是看当地农牧民最需要什么、最盼望什么。有了这个定盘星,我们首先所做的工作就是沉下身去,调查研究,征求农牧民意见,向农牧民请教。我们是上级党组织选派到西藏隆子县担任县级领导干部的,到职后,我们几位援藏干部和县里的其他领导干部一道,走遍了全县9镇9乡87个行政村,走访农牧民200多户,在21个县直机关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和亲身体验,我们感到隆子县是一个生态脆弱、基础薄弱、后劲微弱的边远贫困县,特别是生态脆弱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刮风则飞沙走石,黄沙蔽日;下雨则泥沙俱下,黄水横流。群众苦不堪言而又无可奈何。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现状,县委、县政府在广泛调查、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并把它作为隆子县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选战略,把生态造林作为改善隆子县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首要工程来抓。为了解决生态造林、栽种什么树种、怎样浇灌树苗、怎样防止老鼠啃咬树根等问题,我们多次深入实地察看,多次请有关专家及有经验的农牧民召开“诸葛亮”会,通过大家献计献策,原来这些制约植树造林的问题都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到4月中旬,首期规划的隆子河谷1.2万亩生态造林任务全面完成,目前正在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加强管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隆子县的自来水供应每天只有2小时,有时一整天不能供水,县城居民有意见,而负责县城供水的县建设局因为收不到水费也欠了几万元的电费。怎样既让城镇居民正常用水,又要让主管部门卸掉债务牞带

着这个问题,我和分管的县级领导一道,到居民家里、建设工地、商业门店中征求意见,到县建设局进行调研,发现问题的症结就是一个,因为每个用户每月只交5元钱水费,远不够供水费用,而且由于未计量收费,浪费也很大,从而导致建设局不愿供水牽居民没有水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专题召开常委会,研究自来水改革问题,决定建立自来水公司,实行计表收费。虽然这项工作在内地早就这样运作,但在整个山南地区的县城还是头一个,开始一些居民因为水费开支增加还有一些顾虑,但通过我们耐心细致的工作,自来水改革如期完成。目前,县城居民24小时都能用上自来水,县建设局也一举甩掉了历史包袱,而且还有盈利。

二是要带着感情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河南内乡县古县衙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是“吃百姓饭,穿百姓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幅对联之所以被世人传诵,就在于它很好地阐释了“官”与“民”的关系。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那么人民群众就是我们的主人,如果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那就是缺德;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握着人民授予的权力却不为人民办事,就是失职;我们作为农民的儿子,百姓中的一员,靠人民群众哺育却不知报答,就是不孝。因此,我们要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人民群众,心怀感恩之心;我们要像善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善待人民群众,要有手足之情。作为党员领

导干部,要和农牧民群众交朋友牽不仅要让他们认识,而且还要让他们从感情上亲和、从心里头认同。因此,只要有机会牽我们就深入到农牧区,和农牧民一起吃糌粑,喝酥油茶,跳锅庄舞。农户家里有婚庆喜事,只要我们知道,只要时间允许,我们都去参加。在这次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县委作出决定,要求全县每个副科级以上机关干部帮扶两个农户,与农牧民群众交朋友,认亲戚。我们每个县级党员干部也都联系了两个以上农户。有的领导干部为贫困户送去电视机、大米,联系医生为病人看病;有的领导干部出钱出力为贫困户改善居住条件。对于条件较好的农户,传送给他们一些致富信息,帮助他们的子女联系务工场所,并引导他们崇尚科学文明,还教育培养家中年轻有知识的农牧民向党组织靠拢。目前,全县已有108名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与219户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现在,干部经常下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群众到县城办事顺便给干部送点土鸡蛋,这种干群一家亲、藏汉一家亲的良好风气在我县蔚然成风。

三是要带着政策深入基层联系群众。领导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要给农牧民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地区的政策,让他们知晓、贯彻;给农牧民介绍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让他们支持、落实。隆子县处在民族地区,是一个边境县,要搞好全县工作,必须懂得政策,用好政策。如果你说话与上级政策有出入,别人就会看轻你,就会影响形象,就会“失格”;如果你开展工作、处理问题不依照政策,就会引发矛盾,就会“出事”。为此,我们首先是自己弄懂政策。刚到西藏工作的时候,我们对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知之甚少,对“划清两个界限、尽到一个责任”和对**的斗争方针一知半解。通过潜心学习,我们吃透了这些政策,把准了政策实质。这样,我们在开展工作时就很主动,群众也买帐。其次,就是督促政策的落实。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检查、督促政策的落实,是党员领导干部抓工作落实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求真务实的体现。因此,我们在下基层调研时,经常到农牧民家中,了解上级政策的落实情况,了解政策落实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农牧民有些什么要求。在调查中,对于学生补助、地方病防治、农民工工资等农牧民非常关心的问题,发现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好的,只要现场能解决的,我们马上解决,如果现场不能解决的,我们就做好解释工作,回来后安排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并认真听取情况反馈。

上一篇:高三毕业晚会策划案下一篇:教育学的基本复习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