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中学生赏析古典诗词

2024-06-14

如何指导中学生赏析古典诗词(共8篇)

篇1:如何指导中学生赏析古典诗词

小学生如何赏析古诗词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古典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小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因为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古典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它底蕴深厚,魅力无穷。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多地穿插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学习和赏析古诗词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因为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产生的畏难情绪,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以至于喜爱古诗词,我开展了小学生古诗词赏析方法的课题研究,并做了几点探究。

一、重视诵读,读出诗意

赏析古诗词,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朗读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通常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是强调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来进行诗词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让学生边听边读、边学边思考,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还能营造学习气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佳境。常见的朗读方式有: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

二、注重积累,读透作品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诗词作品,这些诗词是进行新的诗词赏析的基础。原有的归纳积累的知识是打开新的赏析大门的钥匙。因此,小学生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归纳和积累。

1.要积累一些背景知识

诗词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它必然渗透着个体的鲜明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必然带有时代的痕迹或烙印。要想准确地理解一首诗词,就要把它放置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放置还原到作者创作的彼时彼境中去。

2.要积累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

古代诗人常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诗词意象之中,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才能领会意象组成的意境以及意象透射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才能对诗词有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3.要积累一些常见的典故

利用典故于自己的诗词之中,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如果在这方面积累少了,理解诗词,不但会费解,而且有时会闹笑话。诗词中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的运用,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要积累各类诗词的赏析方法和技巧

了解诗词的结构和艺术手法,面对新的诗词会有切入的角度。

5.要积累名言佳句

古诗词是语言中的精华,言语简单却形象生动,往往都是言简意赅、一字千金的,寥寥几字却能让人心灵震撼,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积累诗歌名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而且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三、留心标题,领悟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四、把握意象,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李贺的《马诗》中,“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意象是“大漠沙”“雪”和“燕山月”“钩”,它们体现出了边关的荒凉和空旷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对边关战士一身浩气的寄托。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因此,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五、寻找诗眼,理解意蕴

诗词是诗人情感的外露,诗眼和关键句是表露诗词意蕴的窗口,它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特别关键词语是指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这些词语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思”字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篇2:如何指导中学生赏析古典诗词

诗歌在初中教材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受到学生的青睐。但要很好地赏析、品味一首诗,很多初中生由于知识积淀不够丰厚,对诗歌知识了解不多,就有如遇金山,不知从何而入的感觉。下面一起来看下!

一、知背景。

即了解诗人在什么境况中创作诗歌的。这包括诗人所处的时候及社会背景、文化氛围、国运兴衰;诗人当时的处境、心境、理想、抱负。感情,直露一点的感受起来不需要过程,但含蓄一点的则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没有一定的背景资料,学生是不容易“感悟”起来的,这种情况就直接由老师提醒。了解了背景,才有利于准备、深刻地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大多诗歌都是要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如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首先要了解诗人张继因科举考试落榜,乘船离开长安到苏州,当时是深夜了,面对眼前的景色,凄清萧疏孤寂,难以入眠这一背景。弄清楚了它,我们就可以想象、揣摩诗人当时的内心波澜,感知诗歌的大致意境。

二、重朗读。

朗读吟诵是学习诗歌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形式更适宜朗读和背诵。如果一首诗是一块炽热的红煤,那么,好的朗读就能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好的朗读吟诵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使我们更快更深地领略到诗歌之美。如《枫桥夜泊》,根据意象组合,可按“二二三”节拍朗读,且“天、眠、船”押“an”韵,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且知从前面的写“景”转入后面的写“人”;还从语气中感知“愁”贯穿始终。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夜半钟声到客船”读得凄凉而悠长点。注意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学会体会诗中意境。这些都要从读中去品,在读中去悟,在读中去理解。以读贯穿整个教学,放飞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有读透了,才容易理解、感悟其中的感情。

再如朗读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把重读音放在“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词上。在朗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时,要注意“云横”稍微平缓,“秦岭”开始上扬,“家何在”处达到上扬的顶点,以表现心中的惨痛之情。“雪拥”处又是平起,稍微低沉些,在“蓝关”处开始下降,至“马不前”处降到极点,且“马”字稍微拖长,“前”字顿收,以表现前途艰难的悲痛。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吟诵中可感悟诗歌的和谐韵律,受到美的熏陶。

三、抓意象。

意象是诗歌创造意境的载体,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它是一个个人物、事、景等,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一个个跳动的音符,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是一首动听乐章的“基本构件”。“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只有抓住了意象,弄清其形、色、态、温、味、声才能理解认识这些意象与诗人情绪的联系,寄托诗人怎样的情思。赏析《枫桥夜泊》,要抓住以下意象:落月、乌啼、枫树、渔火、寺院、客船,再加上诗题中点明的枫桥和不言而喻的江水一共八个独立的景物,像一枚枚散落的铜钱似的,“愁”字把它们贯穿起来,使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情。正是这一个“愁”字,给这首诗歌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薄纱,千余年来,令读者难以忘怀。

四、会意境。

意象是意境的组成元素,意境就是意象的集合。意境是各个意象内含的综合折射,像沙漠中不同温度的光线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形成神奇的海市蜃楼,不同的音符才能组合成一支完整而优美的乐章一样,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欣赏诗歌,一定要从整体上意会,不能片面地理解几个意象的含义,或把几个意象割裂开来,把它变成单调的“光线”或孤独诉“音符”。这样的话,就会破坏诗歌的“整合”效应。意境是诗歌内涵的最高极限。分析意象组合,从整体上把握诗人抒发什么情思,表达什么夙愿,抒写怎样的宏图壮志。《枫桥夜泊》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的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诗人的羁旅之愁相融,抒发了诗人仕途的情绪。原来,诗的思想感情是融入在意境中的,赏析诗歌,如果没有去品味其意境,就不算读懂了诗。

五、思写法。

诗歌凝练、含蓄,构思巧妙,手法灵活多样,赏析诗歌,还得思考其构思和写作手法。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意象直接组合,或情绪贯穿意象,或时空为序,或情感为序,或化静为动,或虚实结合,或拟人状物,或比喻象征。《枫桥夜泊》仅四句二十八个字,在意象中含蓄地表白自己的心迹。对意象冷暖、色彩的对比描写,可知诗人情绪的变化。在静物中穿进“乌啼”“钟声”,以物写静,反衬出午夜的幽静,寓含旅人心绪的深沉,在意象中流露诗人的情感,可知触景生情的写法。

篇3:如何引导中职学生赏析古典诗词

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说,文本是一个多层面、未定性、未完成的开放结构。中国古典诗词意蕴深厚,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古典诗词,帮助学生从浅入深地理解诗词的意蕴,在阅读经典中享受丰富的解读,享受创造性地延伸。如何才能获得这种创造性的体验呢?下面,我想借助日常教学中的几个案例,尝试找出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赏析的途径。

一、反复诵读诗词,把握诗词的音韵美

中职语文课本中所选的古典诗词都是文质兼美、适于诵读的篇章。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基础模块为例,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按文学史的演进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佳作。优秀的教师,应该通过诗词的诵读,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绘声绘色的诗词世界。师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诗词,将会在有声有色、音韵悠扬的世界里流连忘返。

(一)朗读要建立在有情趣、有兴致的基础上。教师恰当的引入,介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宋词二首》选取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两首词,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豪放词和婉约词的不同风格,教给学生养成诵读的方法和技巧,专门为学生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吹剑录》有一段有趣的记载,苏东坡在玉堂,问一个擅长歌咏的幕客:“我的词同柳永的词相比,谁的好?”幕客回答: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姑娘,拿红牙板,歌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学士您的词必须是关西的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歌唱“大江东去”。东坡听后放声大笑。

《赤壁怀古》要铿锵有力,读出豪壮之气;《雨霖铃》要婉约多情,读出离愁别绪,读出冷落凄凉秋景中情人依依不舍的离情。语调低沉、节奏放慢。在教师反复的指导下,学生终于从朗读中体会到诗歌的意蕴,读起来也更加有感情、有韵味。

(二)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名篇名句,指导学生背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效的诵读、反复的品味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受到诗词美的熏陶。而有的中职学生在初中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特别是工科类的男生,怎么才能让他们开口朗读呢。

朗诵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示范朗读,以扎实的基本功给学生示范,效果自然是不错的。也可以制作名家朗诵的小视频,让学生跟着名家诵读经典。还可以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等。

在班级的诗歌朗诵大赛上,一位男生朗诵了陆游的《钗头凤》,看得出,学生很用心的准备了。可是他的朗读效果并不理想。问他为何选这一首词,他说,是因为陆游的爱情悲剧。于是,教师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把唐婉的《钗头凤》与陆游的《钗头凤》作对比,并用今人的视角去审视那一段哀怨凄美的爱情。教师指导学生编排了朗诵的脚本,指导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两首词,再请一位学生作今人的旁白。为了融入诗词的情境,学生借来了古装,进行绘声绘色的有感情的朗诵表演。朗诵果然获得了成功,在市区的“经典诗文诵读大赛”获得好成绩。

只要学生能诵读古典诗词,不论这种感受是深刻还是肤浅的,都已经预示着他们对诗词审美的开始,是他们把握诗词内在情感的关键。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真正做到:“以情带声,自然成韵”。

二、咀嚼细节,揣摩诗词的意蕴美

学生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错误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捕捉并提炼出来新的学习材料,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激发。

教学《琵琶行》时,学生把“主人下马客在船”理解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这样解读,诗人在秋风中送客似乎就少了朋友间留恋之情。这样理解对吗?于是,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要求学生翻译,学生说,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依样画瓢,他们很快悟到了: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后,又一起登上了船。又问,还有哪些诗文也用了互文的手法?学生七嘴八舌:“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等。通过这些对诗词的讨论,揣摩诗歌的意蕴美。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描写了浓郁的亲情和美好的田园生活。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呢?可以通过诗词描绘的细节推敲,让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老师提问:茅檐低小后面所写的这家人状态是怎样的?白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他们的关系怎样?为什么是醉里的“媚好”?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借着酒兴,带着醉意,可以说出平时不便说出口的话,吴侬软语,让人感受到温柔和体贴。可以看出老爷爷老奶奶恩恩爱爱,一家人过着悠然自得的幸福生活。

在引导学生赏析字句时,要多花些时间,引着学生从词句的字面推敲,启发学生结合情境去展开联想,琢磨细节。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文字的堆叠,他们会体会到带着独特个性的鲜活人物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学生当然喜欢读这样的诗词。

三、启发想象,发现诗词的意象美

古典诗词的意象十分丰富,这些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如明月在诗词中象征着美好、团圆、爱情等;荷花在诗词中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柳树、长亭、长笛、兰舟象征着离别等等。因此,古典诗词教学必须让学生大脑中储存着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表象的再现,使作品中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画面、配以悠扬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美的熏陶。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一首代表作。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东流的江水。如果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体会不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就难以体会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教师可以抓住“无边”“不尽”两个词,并结合诗人老病孤愁、异乡漂泊的凄凉,融情入景,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

《琵琶行》中琵琶演奏的高超技艺,《声声慢》中梧桐树叶落之状、黄花凋零之貌,意象很美,但对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来说,的确仍有一定的距离。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的音乐和画面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把他们带入到诗歌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通过想象,去发现、体会诗词意象中蕴含的感情。

(四)丰富积累,体会诗词的情志美

优秀的古典诗词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赏析古典诗词,要引导学生领悟人生哲理,探究生命情怀。如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将进酒》“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以激励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点燃他们的自信心。这些优秀的诗句一旦印在学生的头脑中,必将丰富他们的语言库存,成为激励他们前行的精神支柱。

在赏析的过程中,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会诗词的情志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如,柳永的《雨霖铃》缠绵悱恻,哀婉凄凉;岳飞的《满江红》豪情壮志,报国情怀;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气磅礴,壮志未酬;杜甫的《兵车行》沉郁顿挫,哀伤欲绝;《山居秋暝》空灵澄澈,清幽明净。学生们在读诗的过程中,触摸到了一个个特立独行、个性鲜明的诗人的思想和生活,体会到诗人在诗中表现的人生态度、理想信念和思想境界。

诗词的情志美,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人生观,塑造他们的美丽人生。结合中职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如导游专业,教师会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诗句名篇、并把它们用在导游解说里。工美广告专业的,教师要求学生在广告语的设计中用到相关的诗词名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计图文并茂、诗情画意的网页等。

篇4:如何教会学生赏析古典诗词

教会学生赏析古典诗词并不难。只要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就能达到预期目标。事实上,每一首古典诗词,都会给读者交代一些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及其动作和感情等。在学习欣赏时,若能抓住这些要素进行分析,就能准确把握诗词内涵。具体来说,可以从意境、情怀和哲理等方面入手。

一、从题目和作者出发,把握诗词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有很多古典诗词,在题目中就已经显示了意境。在题目中,有概括内容的,有提示线索的,也有表示情感的。同时,诗词作者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时代都会在诗词中烙上印记。借助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风格流派等材料,就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诗词意境。

例如,明朝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题目中石灰之洁白,暗示了作者高风亮节的品质。惟有爱国将领之身份,才有“粉身碎骨浑不怕”之精神。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与恶势力抗争的精神。这首诗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再如,唐朝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题目中的一个“别”字,将惜别之情、关切之心表露无遗。前两句,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唯见遥空断雁;北风呼啸,大雪纷纷,送别知心朋友;狂风暴雪,寒之透骨;友人别离,痛之揪心。后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不要担心前边路途上没有知己,像您这样有德有才之人,全天下的人谁不知?这是对友人的宽慰和劝勉,在这寒冷的风雪中,给友人以温暖和振奋!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用希望以激励和安慰。

二、从关键词汇出发,感受诗词情怀

鲜明的形象,强烈的情感,和谐的韵律,是古典诗词的特点。诗词,离不开一个情字。学习欣赏古典诗词,要从关键词汇出发,并以此为主线,把握和感受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怀。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中的关键词汇,就是一个字“喜”。在领悟诗词的真情实意时,必须顺着“喜”字进行:“知时节”的好雨通人性,在人们需要它时就来了,此为一喜;“润物细无声”,唯恐惊扰世人,令人生爱,此为二喜;“云俱黑”,浓云满天,应人之需而下个通透,此为三喜;“红湿”、“花重”使人想象出润物的效果——春花更娇美,春色更怡人,此为四喜。全诗不着一个“喜”字,却无一处不在写“喜”。

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诗中从所听写到所见,从当夜想到清晨。结构严谨,描写细腻,语言精炼。诗中句句绘景,句句写情,不用喜悦欢愉之类词汇,却处处透露出喜悦的气息、明快的情调。

三、从诗词全文出发,领悟诗词哲理

古诗词以精炼生动且有节奏韵律的语言,表述了深刻的意境,抒发了强烈的感情。不仅如此,诗歌中还饱含着丰富的哲理。要了解诗人的心声,除了要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还要探究和发掘诗歌内涵,把握和领悟诗词中的哲理。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在前两句给我们创造出了一幅壮阔的画面: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在这画面里饱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宏大的气势。壮丽的画面,令人振奋,令人激动。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诗人在后两句中,揭示了一个的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看到更多、更美、更加壮阔的画面,就需要更加勤奋、更加努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在“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意境、情怀和哲理等之外。还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显示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展现诗词中表述的情景和画面。进一步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以达到深化情境、取精摄魂的教学效果。

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们都有悟性与灵性,对于古典诗词都具有一定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只要教师们引导得法,学生们就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赏古典诗词,并能掌握方法、学以致用。

篇5:古诗词赏析指导(教师中心稿)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                                                   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绝句。                                                               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     颔联(3。4)、      颈联(5。6)、      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对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化静为动(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

虚实明暗 、  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 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李白、王勃、)

思乡:    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对。。。。。愤慨、不满。

(曹操、李白、韩愈、 )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的不满,或对。。。。。寄予。。。。 的愿望。

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山水诗、田园诗因为读者熟知,故不作介绍了。此外,还有题画诗、宫怨诗、无题诗等,因其题材或与其他题材相容,或要依诗的内容确定,也不再赘述

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借“怀古”赞扬了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像刘义隆那样的仓猝冒险行动;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

13.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6.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18.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等,在古诗词中也常常使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篇6:如何赏析诗词名句

所谓名句,往往是富含哲理、朗朗上口、给人启发的经典诗句。虽然经过时代的洗濯和沉淀,但至今依然广被传诵,散发着怡人的光芒。

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主要是因为它在表现手法上比较有特色:有的是写景方法独特;有的是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有的用词典雅,形象鲜明;有的是富有哲理,揭示一般规律,给人以启迪;有的是感情浓重,意蕴悠远,感人至深等。

所以对于名句的鉴赏,可以抓住这些方面来分析:

一、分析名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并且要重点分析其在句中的作用。

1、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借清风明月传达诗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关怀之情。

2、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一句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同时也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语出岑参的《白雪送武判官归京》。这是写景咏雪的名句。作者用春景来写冬景,用春花来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写出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语出李商隐的《无题》。这是抒写爱情的名句。作者运用比喻、双关的手法,写出了至死不渝的爱情。可谓肺腑之言。它给人的启示是,对爱如此执着,对事业、理想的追求也应如此。

二、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贴切,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和“入”用拟人手法把江上景物当人写,更显出生机勃勃的自然情趣,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

三、分析名句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动写静(或以声衬静)、运用典故等。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运用典故,以魏尚自喻,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朝廷重新重用的愿望。

3、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宏愿,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4、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两句诗一洗过去送别诗那种悲苦缠绵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三、分析名句中蕴涵的深刻哲理,分析是要先从字面入手,重点放在由此推出的一般规律,体会它给人深刻的思考和启示。1.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旁边,有千船竞发;病树前头,看万木争春。诗句借景寓理,蕴含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不平遭遇的愤慨。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暗含着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实现理想愿望的深刻哲理。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语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人们,只有志存高远,胸襟旷达,才不会为私心杂念所困,追求功名利禄所累。置身于崇高的境界当中,心灵才能得以纯洁而美好。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出朱熹《观书有感》。诗句借喻寓理。启发人们:人要达到心灵纯洁,心海澄明,就得认真读书,不断补充新知。诗人以自己的读书感悟通过比喻予以表达,寓意鲜明而又深刻。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语出王湾的《次山固山下》。诗句写景寓理。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冉冉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的景物已呈露出春意。读着这样对仗工整的诗句,不禁使人明白,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离不开原有的旧事物,一个旧事物行将结束之时,一个新的事物便已孕育其中了。新旧事物就是这样交替更换着,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决心和勇气。它启示人们要不断追求,努力攀登人生的顶峰,人生就会有更壮阔的境界。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词借自然现象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万事难全,我们应该用豁达的心胸对待,不能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

四、从内容上分析,先把诗句翻译一下,然后说一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句为送别的名句。离别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如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但作为知己好友,尽管彼此分开,但是心与心的距离并未拉开,依然心心相“近”。作者勉励自己的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被人广为传诵。意思是说落花并非无情物,它能化作肥沃的春泥而重新培育出美丽的花朵,以自己的生命换来又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诗中的“落红”分明是作者自喻,表示自己虽然仕途失意,但不甘沉沦,仍要为国家与民族贡献力量。正因为这两句诗寓意深刻,不仅成为龚自珍一生精神的写照,而且被后人用来泛指那些甘为事业献身的志士仁人。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即使有千丝万缕的离愁,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是离别愁情,这离愁别恨的另一种滋味,不是常人所体验到的。(这几句话直抒离愁之苦,抒发了作者一腔怀旧之情。)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作业

1、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从写法的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你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是什么?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什么广为传颂?

6、请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

7、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9、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用得十分传神,说说它们的妙处)

10、结合全诗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1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3、试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14、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案:

1、本句运用了互文的写法,抒发了戍边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2、这两句话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乱花”对“浅草”,“渐欲”对“才能”,“迷”对“没”,“人眼”对“马蹄”,准确地描绘了早春花草的清新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3、诗人因为感悟时事,见到鲜花也落泪;恼恨离别,听到鸟鸣也伤心。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借景抒情。

4、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新事物总要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情感慷慨激昂,乐观向上。

5、因为,这两句话诗写出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所以广为传颂。

6、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不仅写出了时光匆匆不可待,而且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让人对未来产生美好的遐想。

7、这两句话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不但慰勉了友人,表达了真挚情感,而且一反过去送别诗忧伤的情调,表达了诗人的豁达之情。

8、这两句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落去”对“燕归来”,写出了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表达了词人赏春惜时的感情。

9、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同时,融入了作者的孤寂情绪。

【一个“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凉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风光,同时,融入了作者的孤寂情绪。】

10、运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奇特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送别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11、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12、诗人借“东风”,对赤壁之战加以评述,又虚构了一个带有传奇性的结尾。不仅表现出了诗人非凡的见识,而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13、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比喻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情感,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14、作者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之中,借景抒情,阐述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困难吓倒的的哲理,同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作业

1、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从写法的角度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你认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是什么?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为什么广为传颂?

6、请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

7、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9、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用得十分传神,说说它们的妙处)

10、结合全诗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1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3、试分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篇7:如何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陈京龙

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赏析作者在古诗词中是如何表情达意,如何谴词造句,如何写景状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与好处等等。为了提高对古诗词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有效快速地解答这类考题,现分类解析与训练如下。

命题热点1:修辞方法

在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对偶、对比等。考题中常要求先判别古诗词用什么修辞方法,再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对此的考查是高考的一个热点。也有的将修辞归入表现手法或语言运用中,为突出它,为便于讲述,这里单独列出来。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Ⅱ)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

【解题思路】诗的三、四句,从形式上看,主要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对偶,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应,这两句,“芳树”对“春山”,“无”对“一”,“人”对“路”,“花”对“鸟”,“自落”对“空啼”,对得比较工整。从内容看,“无人”是关键,因“无人”,花便自开自落,无人观赏;因“无人”,“鸟”也便自啼自鸣,无人听闻而成“空”。用对偶句强调诗人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寂寞之感。

【参考答案】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类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园十三首(其一)李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注]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嫣香:指娇艳的花朵。

这首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赏析其表达的内容及效果。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①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淮山:淮河一带的远山。②淀:即靛,深蓝色染料。

这首元曲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孟浩然

洛中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何作用?请简析之。

答:

命题热点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很多,常用的有衬托、映衬、渲染、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高考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也很多。如2006年天津卷,2007年北京卷、安徽卷等。表现手法赏析考查,涉及的面很广。我们复习中要引起高度重视。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孤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本题重点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次为E级。分析时首先应明确所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还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选清代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设题,题干中明确要求结合上片和下片的内容,分析“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解答时就应分析上片中用来表现“鹰”这一形象的手法与具体景物。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清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类题训练】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 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客愁”的?请简要分析。

答:

命题热点3:运用典故

用典,即引用典故,表达思想情感。它既可使诗歌用语简洁,诗意含蓄,又可使诗歌内涵丰富。考查古诗词这类题时有出现,我们复习时,也要引起注意。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浙江卷)

(《乌衣巷》、《人月圆》等三篇作品见47期第3版)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对三首诗逐一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语言特色。第二首诗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是用典(化用),“犹唱后庭花”见于杜牧《泊秦淮》,“旧时王谢,堂前燕子”,见于刘禹锡的《乌衣巷》,江州司马三句见于白居易的《琵琶行》。解答这类题,一平时要注意积累,对一些常见的典故要熟悉;二读诗时要注意联想,要广泛联想古代神话、历史故事与所学过的古代诗文;三答题时,要指出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答: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对比手法也可)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类题训练】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司空曙①

辇路②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③。

[注]①司空曙(约720—790)安史之乱时,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②辇路,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③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庚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思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代表作有《哀江南赋》。

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王 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诗中“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两句运用了什么典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

命题热点4: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经常用到。高考中也常从动静结合方面要求考生对古诗词进行分析。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Ⅲ)

雨后池上

(bā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解题思路】静与动是相对的,“静”既可指静止不动的景物,也可指寂静无声的氛围;“动”可指运动的景物,也可指各种声响。一首诗词,是以静为主,还是以动为主,要看作者营造氛围的目的是什么,答题时,要分析哪是静景,哪是动景,动静是如何结合的。本诗前两句写静态之景,后两句写动态之景,从而描绘“雨后池上”春天的一幅美丽图画。

【参考答案】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类题训练】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 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请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本诗写景极有特色,请从静与动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命题热点5: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在古诗词中运用得十分普遍。“虚”常指的是想像的、抽象的等,“实”常指现实的、具体的等。也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之说。虚与实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诗人写诗,往往实者虚之,虚者实之。写实,往往留有余地,写虚,又往往以实出之。我们鉴赏古诗词时,要展开想像的翅膀,融入自己的情感去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①,应驮白练②到安西。

[注]①碛(qì):沙漠。②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本题除要求分析衬托对比的艺术手法外,还要求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对此,要在掌握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品读诗作,分清哪是虚写,哪是实写。虚实如何相生的。本诗,前两句写实,实中生出作者的压抑之感与喜悦之情,荒凉的边城雁儿在暮雨中低飞,象征着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后两句以写虚为主,虚中有实,听到驼铃,仿佛让人看到驮队远行。尾句推测,虚写一笔,凝聚着诗人辛酸而沉重的感情。

【参考答案】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相互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类题训练】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写景有“实景”和“虚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实景和虚景。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楼寄王卿

韦应物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注]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注]砧杵:捣制寒衣用的垫石和棒槌。这里指捣衣时砧杵相击发出的声音。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

命题热点6: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在古诗词中运用比较多。特别是咏物诗,作者在物象中寄予了自己的情感与心志,使之具有人的品性与社会的意义。高考中也时有这类考题出现。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出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pèi)旆,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和E级。诗歌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都属于艺术表现上的特点。高考重点考查的六种表现手法:(1)衬托:正衬,反衬(动静衬、声寂衬、乐悲衬)。(2)各种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3)动静结合。(4)虚实结合。(5)色彩的渲染。(6)观察角度的变化。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一般为: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有何效果?等等。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找出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的突出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回答。答题步骤如下:(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方法;(2)结合诗句阐释怎么用、为什么用这种方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了诗人的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涵了思乡的情感。

【类题训练】

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加以简析。

答:

命题热点7:描写方式

描写表达方式可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有白描、细节描写、人物描写,还可分为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等,对描写方式特点的考查在高考中也有涉及。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北京卷)

移 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

【解题思路】本题除了要求对诗的某种情感作出说明外,还要求分析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诗的这种情感主要体现在“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诗中。这六句诗没有景物渲染,只是简单勾勒出人物的生活情景。可见运用的是白描手法。

【参考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类题训练】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本诗写雪,角度独特,请简析之。

答:

命题热点8: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属于表达方式的一种。诗歌是言情的,因此抒情方式在古诗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亦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叙事抒情、借景抒情等。高考中,对抒情方式的考查,考直接抒情的少,考间接抒情的多。

1.借景抒情。借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在古代诗词中是运用很普遍的一种手法。诗人常即景抒情,托物寓意,寓情于景。高考中不仅考查描写景物的方法,也考借景抒情的方法。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年福建卷)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解题思路】对具体诗句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角度很多,我们在分析时,最好能抓住它的最突出的手法来分析,分析时要结合全篇,尤其要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行。本题三、四句诗,写了多种景物,当然也直接点明了“愁”情,从点明的“愁”来看写景,就会发现“景”语确实是情语,“阶下”长满“青苔”,是因平日很少人来往,显示寓所的冷寂。“红树”为暮秋特有景象,节士悲秋,不言自明。青苔与红树色调虽明丽,但在夜间,在雨中,在月下的时候,不免黯淡模糊,因而,那种无言的愁绪就自然流露出来了。雨中,月中,时空的扩展,实景与虚景的交织,更表现出为愁所困之久长。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互文手法等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类题训练】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润州听暮角①

李 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②斜去两三行。

[注]①诗题亦作《晚泊润州闻角》。润州,即今江苏镇江。角:古代军中乐器,有铜角、画角等。②海门:《镇江府志》“焦山东北有二岛对峙,谓之海门”。

作者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表达自己“怨思”的?

答:

2.抒情综合技巧。抒情技巧是多样的。映衬、对比、渲染氛围等都可以用来为抒情服务,高考中有一类题要求分析一些诗句的具体抒情技巧,要求对某些诗句逐字逐词作具体分析。这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甚至于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引起重视。

【名题精选】阅读下面的宋词,按照要求,完成赏析。(2007年湖南卷)

示长安君[注]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使辽国前所作。当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

答: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就王安石《示长安君》中间两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怆情”这种情感的,是对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综合鉴赏。解答这道题,切入点有两处,一是哪些地方能表达“怆情”,二是“如何”表达的——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当然,所谓鉴赏,应当有必要的分析。本题给的答案有6点,但只要答对4点,分析合理,表达准确,就可得满分。4点以内,答到要点,分析合理,一个要点记1分;只是摘引了诗中与要点相关的字词,没有分析或分析不合理,不记分;答题不在参考答案之内的,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本题人均分1.95分,得分率为39%。

【参考答案】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意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发生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概。(2)“湖海”之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类题训练】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离愁的?

答:

命题热点9:分析结构

古诗词的结构常有情景分写,即先写景,后抒情,或先抒情后写景,有按时间叙写的,有起句统领全篇的,有设“诗眼”亮出主旨的,有卒章显志的,有承上启下的,有前后转折形成对照的,有首尾呼应浑然一体的,有设置线索、串联全篇的,等等。高考中有要求划分层次的,如2007年全国卷Ⅰ;有要求分析某句诗在结构上的作用的,如2006年安徽卷;有要求分析某一联或另一联起什么作用的,如2007年全国卷Ⅲ,等等。

【名题精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 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解题思路】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诗词的结构,先必须通读全诗,把握大体内容,弄清属于哪一类诗,再根据诗类,进行分析。分析时,要注意一些体现结构的关键词、领起语、归结语、过渡句等。本题要求分析某一句的作用,就先要分清它是领起语、归结语、还是过渡语。此句属过渡语。抓住这点,其作用也就不难回答了。

【参考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答对即可)

【类题训练】

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陵庙

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啼状自俨然。

野庙身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此诗在构思上,是用黄陵庙的荒凉寂寞与庙中栩栩如生的二妃悲切的塑像作对照的;在结构上,又是以什么为线索布局,从而步步深入地表现二妃音容宛在,精诚不灭,而岁月空流、人世凄清的悲苦情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束熙之雨后

王 令

猎猎风吹雨气醒[注],谁翻碧海蹋天倾?

如何农亩三时望?只得官蛙一饷鸣。

何处断虹残冷落,有时斜照暂分明。

雷车改辙云藏迹,依旧晴空万里平。

[注]醒:xīng,此处读平声,通“腥”。

本诗按什么顺序来写的?首尾联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亭①

许 浑

广陵②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③禁舆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④。

[注]①汴河亭:在汴河之滨筑的行宫。汴河,即运河的东段。②广陵:即扬州。③百二:《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苏林注:“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诗中“百二禁兵”,指炀帝的卫兵。④迷楼:炀帝晚年,尤沉迷女色,浙人项升为其造迷楼。景阳楼:南朝陈后主所建。

本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请简析之。

答:

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门寺阁

孙 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馀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全诗八句,紧扣诗题,结构严密,行文以什么为线索,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简析。

答:

参考答案:

1.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小白长红越女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南园中的那些或小或长、或白或红的花朵,比喻为越地美女的面颊,花的娇艳乃至精神都写出来了。“嫁与春风不用媒”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日暮落花无奈而又悲惨的结局,含有惋惜之情。

2.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比喻。“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主要从颜色(也有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将远望长江如同白色绸带的景色写得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从形状的角度运用比喻,描写了秋天南归的大雁如同线一样排成“一”字,掠过江天的景象,这既点明时令,又引人遐想。

3.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方法,一是对偶,主要用在一、二句中,“江岭”对“洛阳”,“才子”对“流人”,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二是对比,先是用人的对比,“才子”本应重用,然而却作“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自己的挚友呢,这一强烈对比,突出了作者心中的不平。再是地域对比,尽管“江岭”梅花开得早,北地梅花开得迟,但一是岭外,一是故乡,从而显示出作者的伤感。

4.本诗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诗人望江亭的春色,觉其无赖,见花开而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而嫌其过叮咛,这样以乐景写哀情,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5.诗的最后两句引用典故抒情。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6.林和靖种梅,爱梅,人们称他“梅妻鹤子”。他还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这就是三、四句涉及的典故。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反言见意”的特点。本是林和靖喜欢梅花,咏梅有佳句,其他诗人也纷纷描写梅花;却说成梅花“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跟着说。这种写法风趣幽默,有利于表达对梅花的深情赞赏。

7.诗的第三句为整首诗的画面染上了一层幽寂的色彩。全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池中鸳鸯浴水,弄花池中是一派动态之景,再有蔷薇丛中莺鸟的叫声,以动表静,以声显寂,相反相成,整个园林反而显得更为静寂。因无人看,环境寂静,鸳鸯才可以尽情戏水,黄莺才可以自由地歌唱。

8.本诗前二句写静景,“凉月”静挂柳湾,光华铺满兰溪,溪水如“镜”,平静清澈,夹岸青山,倒映在水中。后二句写动景,连天春雨,溪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蹦。诗篇动静结合,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9.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后两句写虚景:试问《梅花落》中的“梅花”被吹落何处了呢,那色那香一夜之间遍布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10.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虚实相生。

一、二句直抒胸臆,用的是虚笔;

三、四句写景,用的是实笔。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虚笔概括了对友人的无穷思念,为全诗定下抒写离情的调子,实笔景中含情,具体写出了对友人的思念。凄凉的砧杵声激起了作者难耐的孤寂之感与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友人离去之愁情犹如郡中迷漫荆榛丛生的寒雨,茫茫无边。虚实并用,使通篇既明朗又不乏含蓄,既高度概括又形象生动。

11.诗的后两句的意思是清清的白云间的泉水,你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诗句采用了象征手法,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

12.本诗写雪,没有从颜色、形状、姿态等正面写雪,而是从人的感觉出发,侧面描写雪的。起句着一“冷”字,点出有雪,且暗示雪大;第二句用一“明”字,进一步写雪大而厚,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三、四句从听觉写出,从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推知雪势不断增大,因“时闻”,既显冬夜之寂静,又写诗人彻底无眠,从而透露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3.诗人即景抒情。

一、二句借助于边角声的幽怨和江流的悠长,从声、形两方面着笔,将抽象的思归之情,作了具体形象的刻画。

三、四句写暮声起,江边沙滩上的鸿雁受惊南飞。家居润州西北洛阳的诗人羁旅在外,别说归里,就连借鸿雁传家书的指望都没有了,可见哀怨之深重。

14.“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细细之风,撩拨着诗人的愁绪。“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残阳的斜辉,又给人添上了一层感伤色彩。“草色烟光”之景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

15.结构上,本诗以诗人凭吊黄陵庙的足迹为线索布局,首联第一句交代了祠庙的地点与位置,“浦云边”表明诗人从远处走向黄陵庙时所见所感,尾联再写步入庙中疑望神像所感。

16.本诗是按阵雨乍来乍止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尾联与首联一写忽然出现纤云尽敛,晴空万里的场面,一写风声猎猎而起,大雨沛然而至的情景,形成尖锐的对照,流露出诗人对暑热继续抬头的不满与怅惘,也表现了诗人对倾盆阵雨的喜悦与好感。

17.本诗构思上的突出特点是“卒章显志”。诗的前三联属客观的写景叙事,到尾联才忽转笔锋,把对事件的批判,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袒露了出来。但作者的批判并不直接,只是对隋炀帝游荡荒淫招致的亡国后果作出严肃的议论和无情的嘲讽。虽不直言指斥,但两楼相比,发人深思。

篇8:如何指导小学生读、背古典诗文

2~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在孩子们一生学习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 以最便捷的方式, 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与修养, 滋养心灵, 以增强人文底蕴, 提高综合素质, 这是我们指导孩子们背诵古诗文经典的宗旨。那么, 如何去指导呢?

1. 大力宣传, 营造氛围

我们努力让古诗文每天都能与学生见面。每周一早晨, 我们就把这周的必背《三字经》印发给学生, 老师带领学生朗读, 组织学生进行背诵, 如果在周五之前背诵成功, 就奖励一个大“苹果”, 集齐五个“苹果”就可以换一朵“小红花”, 挂到教室的“红花榜”中 (或者换取一份小礼物) 。学生在与《三字经》“朝夕相处”下“日久生情”, 使诵背《三字经》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学习行为。我们还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 把班级开展的这个诵读活动告诉家长们, 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很多家长都赞同我们的做法, 有的还说:“老师, 你放心, 我们一定和孩子一起学习, 一起诵读, 给我们自己也补补课。”每天早上, 孩子们都会自觉在老师身旁排队背诵《三字经》。

2. 化整为零, 循序渐进

我们将一学期的内容平均分配到每一周。原则上, 我们每周安排学生背诵《三字经》4~6句, 随每周学习要点打印在一张64开大小的纸上, 再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把印好的古诗文贴在语文书上, 方便了学生携带和诵读。一学期的诵读内容大概有16张左右, 一般来说, 我们会提前一周将下一周的内容发给学生, 便于学生提前准备。实践证明, 这样做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孩子们觉得一本厚书不知不觉就变薄了, 感觉轻松了不少。课前诵读时不用在课桌上多摆一本书, 节约了时间, 节省了空间。最重要的是老师帮助他们将一个大目标分解成了一个个的小目标, 让孩子们欣喜地发现自己要征服这些目标并不是那么难的。

3. 诵读为本, 模糊解读, 增加积累

每周背诵古典诗文, 一周之内, 孩子可能诵读多少遍?他们能顺利背下来吗?一开始, 我们也心存疑惑。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学生的潜力不可低估, 零星时间利用的价值也不可小觑。不说别的时间, 单说每周8节语文课的课前诵读, 每节课课前的3分钟静息时间, 学生能将一张古诗文诵读4~5遍左右, 这样算下来, 一周至少能将本周的古诗文读上36遍, 事实上学生读的遍数远远超过这个数字。诵读内容本来就有韵味, 朗朗上口, 再加上充分熟读, 背诵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我们学校在实践中就提出了“天天读古诗, 早中晚十分钟”的口号, 保证了诵读的“量”。

大量的吟诵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他们吸收了古代语言的营养。尽管有些内容一时难以理解, 但也为学生今后的“反刍”、领悟提供了语言材料。

4. 导读为辅, 重在体验

《三字经》内容广博。首先, 它重视教与学的关系, 提倡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中华传统美德。然后又用极为精炼的语言介绍四时、五行、六谷、七情、八音、九族等百科知识。此外, 还用较长篇幅讲述了历史。里面的内容大多为名言警句, 充满了古人的智慧, 学生在诵读这些内容时, 有一定难度。在诵读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常常引导学生从诵读内容拓展开来, 生发开去。如有一个学生告诉我:“我学了《三字经》懂得了许多道理, 有一次我们兄弟争吃李子, 我不让弟弟, 一位同学刚好经过, 口中念念有词:‘融四岁, 能让梨。弟于长, 宜先知。首孝弟, 次见闻’, 我一听, 一切都明白了, 我马上不与弟弟争了。老师, 学古文真有意思。”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 在适当时候介绍一些有关资料, 讲其中的小故事, 学生就会收益不小。

5. 灵活多样, 复习巩固

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生在背诵古诗文时, 背得快, 忘得也快。如何巩固以前背过的古诗文呢?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复习巩固, 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为此, 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趣味古诗文活动———背诵比赛。“三字经, 我会背, 虽然辛苦不怕累”, 在诵读的最初阶段, 我们将这样的口号写在“苹果”上, 奖给那些在背《三字经》时表现突出的孩子, 以此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争当背诵小老师。每周最先在老师处背完古诗文的5名同学, 在本周五放学前如果能顺利通过面向全班的背诵展示, 便能当选为下周的背诵小老师。另外我们精选了一些短小精辟、节奏感强的古诗文利用课间活动时间, 让学生们在跳皮筋、跳绳的同时, 拍手击掌、欢声吟唱, 如“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等。学生既复习了学过的古诗文, 又锻炼了身体, 难怪他们会乐此不疲。

6. 重视自主, 培养悟性

古诗文诵读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应是学生个性化阅读实践行为的目的。古人写诗“贵在含蓄”, “言在意外”。我们学诗, 从读入手, 披文入情, 体会诗人含蓄之美、言外之意, 与诗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三首古诗, 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 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又如《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则在节奏明快、声音铿锵的诗句中, 自然流露出深厚而鲜明的爱国情感。教学这五首诗时, 第一, 应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 读出节奏和韵律;第二, 应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 指导其调动自己的思维, 展开联想, 欣赏其景趣、情真之美。第三, 应指导情感朗读。老师以适当的语言, 创设意境, 唤起学生的情感, 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 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 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感悟意境, 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 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7.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

诵读古诗文既丰富学生人文素养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天地,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与审美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为了给学生有机会展现自我、表现自我,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

(1) 开展诵读比赛。

(2) 以年级为单位, 在全校开展古诗默写比赛。

(3) 学校开展“弘扬民族文化, 诵读古诗文”的表演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演出,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涨。

(4) 收集经典诗文比赛。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诗文, 并利用班会课进行交流。把自己收集的诗文读给同学听, 并谈谈自己的收获体会。

上一篇:1-2岁儿童亲子游戏下一篇:关于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