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葡萄酒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2024-06-18

我国葡萄酒旅游开发优化策略(精选10篇)

篇1:我国葡萄酒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我国葡萄酒旅游开发优化策略探讨

要使我国葡萄酒旅游市场打开局面,必须切实解决上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又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通力合作,围绕旅游产业特点,进行开发优化。

(一)以政府为主导,制定葡萄酒旅游开发整体规划,建立葡萄酒旅游基础设施

首先,优势产区政府要制定葡萄酒旅游总体开发规划。政府根据规划引导相关企业建立地区旅游基础设施(交通、通讯、水电设施等)及旅游专用设施(住宿、餐饮、休闲购物场所等),以便旅游中介组织推广。其次,着力培育海滨度假、葡萄酒高尔夫、温泉、湿地、文化等优势产品集群,增强我国葡萄酒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山东就可以修建一批以旅游休闲度假为载体的滨海旅游度假产业带,以葡萄酒庄、葡萄园、葡萄酒窖、葡萄酒文化博物馆、葡萄酒风情节区、葡萄酒俱乐部为载体的东方葡萄海岸旅游休闲产业带

(二)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和区域合作

葡萄种植属于农业即第一产业;葡萄酒加工,无论是小作坊式或大规模酿酒厂都属于第二产业;而葡萄酒旅游则处服务业范畴,属于第三产业。葡萄酒旅游横跨三大产业,利益主体的复杂性对产业发展中的区域合作提出了要求。葡萄酒旅游跨产业的特点以及各产业的产业组织环境差异,要求葡萄酒业和旅游业在经济、技术、文化、地理等一系列因素上融合,不同管理部门和区域通力协作。政府要出面协调并制定葡萄酒旅游发展战略,增强旅游业界对葡萄酒业贡献的意识、对葡萄酒与美食及生活方式联系的理解、对地方文化认同感的增进,进而增强区域合作和行业合作,鼓励投资葡萄酒旅游业。此外,还要发挥旅行社在旅游行业穿针引线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旅行社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葡萄酒精品旅游线路,并纳人常规旅游项目。同时,利用山东、云南、河北等地区葡萄酒资源打造几条精品旅游线路,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

(三)加强葡萄酒旅游营销宣传

蝶、带着晨露的葡萄、椰树、大象等等构成美妙奇异世界,就渲染出云南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葡萄酒酒庄/厂要找准文化营销定位,就要充分挖掘所在产区的地脉和文脉,明确自己的可利用优势资源,并将其与葡萄酒文化相联系,找到三者的契合点。(四)提高葡萄酒旅游服务质量

提高葡萄酒旅游服务质量有利于葡萄酒旅游的开发优化。要加大对葡萄酒庄园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实行定期培训制度,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涵养,增强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特别是要培养服务人员对葡萄酒的认知度和对葡萄酒旅游文化的认同感。

完善葡萄酒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在城市入口、路口、公交站点、各个葡萄酒庄园设立醒目的旅游指示牌;优化公交线路,在各主要庄园之间开通可以直达的公交车;在庄园内外设立可供游客休息的长椅等设施;加强对各个庄园停车场、卫生设施的管理,不断提高葡萄酒庄园的硬件水平。

(五)开发葡萄酒旅游体验项目

从旅游体验的角度看,体验的要点在于主体体验多元化和支撑体验主题化。在主体体验多元化中要强化味觉、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多种感官体验,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加强旅游者与葡萄酒旅游产品的有效互动,如葡萄的采摘、酿造和消费体验,使游客获得全方位的感受。支撑体验主题化是指旅游产品要形成主题,如主题饭店、主题餐厅、主题购物、主题线路等。在体验项目设计上,游客可品尝葡萄酒产地的特色饮食,欣赏富有设计感的庄园风光,参观各种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设施;参与各种农业健身运动,例如用机械或手工采摘葡萄,用简单的酿酒工其自酿葡萄酒;品尝甜美的葡萄和葡萄酒,还可以学习品酒知识;开发葡萄酒浴和葡萄酒美容等特色项目;加强专业的旅游讲解甚至建立葡萄酒课堂让游客在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学到葡萄及葡萄酒知识;葡萄庄园里的葡萄酒博物馆、酒店可以设计成各种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式建筑;葡萄酒专卖店、酒吧、餐馆在店内装修、服务礼仪、员工服饰等方面都要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游客在品尝美酒、美食的过程中可以聆听葡萄酒品牌故事和地方典故。

目前我国葡萄酒旅游虽还远未形成成熟的规模和市场,但其发展前景仍令人乐观。只要我们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开发策略,我国葡萄酒旅游必将随着旅游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

篇2:我国葡萄酒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2013-2018年中国葡萄酒旅游市场竞争策略及投资潜力研究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葡萄酒旅游简介

第一节 葡萄酒旅游定义及分类

一、葡萄酒旅游定义

二、葡萄酒旅游分类

第二节 葡萄酒旅游市场发展概述 第三节 葡萄酒旅游行业发展成熟度

第二章2011-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剖析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发展现状

一、中国葡萄酒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中国葡萄酒旅游市场发展特点

三、中国葡萄酒旅游市场景气度

第二节 2011-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市场分析

一、中国葡萄酒旅游市场供需分析

二、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发展动态解析

第三节2011-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一、中国葡萄酒旅游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二、提高中国葡萄酒旅游整体竞争力的建议

三、加快中国葡萄酒旅游发展的措施

第三章 2006-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运行状况监测分析 第一节 2006-2013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分析

一、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第二节 2006-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一、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收入比较

第三节 2006-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一、2006-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第四节 葡萄酒旅游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葡萄酒旅游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葡萄酒旅游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葡萄酒旅游区域集中度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四章 2006-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获利能力监测分析

第一节 2006-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销售毛利率分析

一、2006-2012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销售毛利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毛利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毛利率比较分析

第二节 2006-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销售利润率

一、2006-2012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销售利润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三节 2006-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

一、2006-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四节 2006-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一、2006-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比较分析

第五章

2013-2018年中国各地区葡萄酒旅游行业运行状况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 华北地区葡萄酒旅游行业运行情况

一、2011-2013年华北地区葡萄酒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1-2013年华北地区葡萄酒旅游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3-2018年华北地区葡萄酒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华北地区葡萄酒旅游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五、2013-2018年华北地区葡萄酒旅游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第二节 华东地区葡萄酒旅游行业运行情况(同上下略)第三节 华南地区葡萄酒旅游行业运行情况 第四节 华中地区葡萄酒旅游行业运行情况 第五节 西南地区葡萄酒旅游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节 西北地区葡萄酒旅游行业运行情况 第七节 东北地区葡萄酒旅游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章 主要城市葡萄酒旅游市场情况

第一节 2010-2013年北京葡萄酒旅游市场情况分析

一、2010-2013年北京葡萄酒旅游市场规模

二、主要企业市场占有率

三、葡萄酒旅游市场前景预测

四、葡萄酒旅游投资建议

第二节 2010-2013年上海葡萄酒旅游市场情况

第三节 2010-2013年深圳葡萄酒旅游市场情况

第四节 2010-2013年成都葡萄酒旅游市场情况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五节 2010-2013年重庆葡萄酒旅游市场情况

第六节 2010-2013年武汉葡萄酒旅游市场情况

第七节 2010-2013年郑州葡萄酒旅游市场情况

第八节 2010-2013年西安葡萄酒旅游市场情况

第九节 2010-2013年沈阳葡萄酒旅游市场情况

第十节 2010-2013年南京葡萄酒旅游市场情况

第十一节 2010-2013年广州葡萄酒旅游市场情况

第十二节 其它城市市场情况分析

第七章 葡萄酒旅游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领先者市场竞争策略

第二节 挑战者市场竞争策略

第三节 追随者的市场竞争策略

第四节 补缺者的市场竞争策略

第八章 葡萄酒旅游重点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企业1 第二节

企业2 第三节

企业3 第四节

企业4 第五节

企业5 略……

第九章

2013-2018年葡萄酒旅游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未来葡萄酒旅游需求与需求预测

一、2013-2018年葡萄酒旅游市场需求预测

二、2013-2018年葡萄酒旅游市场规模预测

三、2013-2018年葡萄酒旅游行业总产值预测

四、2013-2018年葡萄酒旅游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五、2013-2018年葡萄酒旅游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葡萄酒旅游行业供需预测

一、2008-2013年中国葡萄酒旅游供给预测

二、2013-2018年中国葡萄酒旅游施工量预测

三、2013-2018年中国葡萄酒旅游供需平衡预测

第三节 影响葡萄酒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3-2018年影响葡萄酒旅游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

二、2013-2018年影响葡萄酒旅游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

三、2013-2018年影响葡萄酒旅游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四、2013-2018年我国葡萄酒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五、2013-2018年我国葡萄酒旅游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第四节 葡萄酒旅游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葡萄酒旅游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

二、2013-2018年葡萄酒旅游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2013-2018年葡萄酒旅游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

四、2013-2018年葡萄酒旅游行业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五、2013-2018年葡萄酒旅游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

第十章 葡萄酒旅游企业管理策略建议 第一节 市场策略分析

一、葡萄酒旅游价格策略分析

二、葡萄酒旅游渠道策略分析 第二节 销售策略分析

一、媒介选择策略分析

二、企业定位策略分析

三、企业宣传策略分析

第三节 提高葡萄酒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提高中国葡萄酒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二、葡萄酒旅游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方向

三、影响葡萄酒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及提升途径

四、提高葡萄酒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策略 第四节 对我国葡萄酒旅游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葡萄酒旅游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二、葡萄酒旅游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三、我国葡萄酒旅游企业的品牌战略

四、葡萄酒旅游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图表略......--------------------网 址:

篇3:我国土地整理优化策略探析

一、土地整理的含义

土地整理一词始于德国和瑞士, 二十世纪五十年传入中国, 但对土地整理的内涵始终未有统一定论, 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治理、土地改良、土地保护与土地整治等皆可以视为土地整理[1]。虽然对土地整理没有统一的定论, 但人们普遍认同土地整理的基核是促进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增加土地利用效益和提高土地供给能力。基于此, 笔者认为土地整理即在一定区域内, 从宏观上对土地利用环境、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格局的调整和从微观上对田块形状的改造、基础设施的配套等能够改善土地利用条件,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和有效利用程度的综合措施。

二、我国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

(一) 土地整理质量不高。

土地整理质量不高在我国客观存在, 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耕地保护“重量不重质”。我国土地整理起步较晚, 国家将耕地数量保护作为土地整理的核心目标, 导致土地整理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如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大多用于耕地, 耕地面积增加了, 但土地的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也是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 但是增加耕地不是土地整理的唯一目标。我国土地整理中少数地方为了达到国家的要求, 片面强调数量而忽略农地开发质量, 甚至将农地整理理解为开垦荒地, 严重偏离了农地整理的真正内涵, 直接造成了土地整理质量较低、效益低下。

(二) 公众参与度较低。

公众参与是土地整理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 只有公众参与到其中, 才能优质高效地完成土地整理工作。总体看来, 当前土地整理中公众参与力度远远不够, 大多数工作都是在政府的强势推动下进行的, 严重打击了公众参与的积极主动性。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忽视群众意见。各级政府土地整理工作的着眼点主要是获取新增耕地的建设用地折抵指标, 往往容易忽视群众的意见, 为了新增耕地数量, 强行上项目[2]。二是宣传工作不到位。在土地整理开展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的宣传做得不够, 使得群众对土地整理工作的重要性、相关政策等了解不够深入, 不愿、不敢参与到土地整理工作中。

(三) 规划与实际脱节。

合理规划是土地整理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保障。规划要能得到有效执行, 就必须要切合实际。我国部分地方存在规划“高大上”, 落实“难繁杂”的情况, 没有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甚至少数地方还与当前的生产、生活不相适应。如在落后的农村地区, 通常使用牲畜来从事农活, 这些牲畜通常不走硬化的路面, 我们的规划往往按照水泥路的标准来修路, 给牲畜的行走带去了不便。再如, 道路两边要求种树, 殊不知这些树长大后会遮挡道路两旁的阳光, 影响了田里农作物的生长。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都警示我们在进行土地整理规划时, 要从实际出发,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我国土地整理的优化路径

(一) 数量与质量并重。

土地整理的过程中, 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 做到质量与数量的统一, 这样才能提高土地生产率, 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最大限度地做到土地整理数量与质量并重:一是制定统一的土地整理质量标准。国家和相关部门要加强调研,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与当前土地整理现状相适应的土地整理质量标准, 使土地整理质量的提高有章可循[3], 尽可能做到耕地总量数量和质量的双平衡。二是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对土地进行整理时, 要适量增加生态保护相关内容, 并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始前要进行严格的生态环境评价, 对不符合生态环境评价的土地, 不能强行进行整理。

(二) 强化公众参与机制。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在任何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人民利益的满足, 土地整理也不例外。国家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相关制度等方式, 不断提高公众参与土地整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使农民能参与到项目的决策、管理、实施、监测和评估中, 保证项目的科学性、正确性和持续性, 真正实现土地整理目标。此外, 我们还要拓宽土地整理资金来源渠道, 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 要导入市场机制, 形成多元投入的格局,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 制定科学的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土地整理工作的推进情况, 我们要科学制定土地整理规划, 为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人居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打好基石。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生活生产习惯、生态环境等因素, 对农田、水利、道路、村落等进行综合考虑, 并且与城乡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 尽量避免土地整理区重复建设, 减少财力、人力、物力浪费现象的发生。今后的土地整理中, 我们要着眼长远, 注意保护生态, 努力实现土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统一发展。

篇4:多激励:开发教师潜能的优化策略

增强服务意识,以情激能

现代管理应是人性化管理,管理者要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促进人,发展人的出发点。加大情感的投入,增强服务意识,为下属发挥才能、施展才华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友爱的工作环境。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他们有“安全感”,更有“归属感”。比如我校想教工之所想,积极为教工办实事、做好事——为了把教工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开设了幼儿上学接送车、食堂供应洗净菜、每月定期发放日用品、代充液化气等特色服务;为了让教师在校有温暖如家的感受,我们每天都为一线教师免费供应早餐;每年都要为整生日的教工组织集体生日Party;逢年过节,派车送路途较远的教工回家等等,都已成惯例。这些服务措施,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温暖了人心,增强了凝聚力,使教工都能“以校为家”,自觉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荣辱观,激发了他们大干事业的豪情壮志,大显身手的强烈愿望。对于教师在工作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无情工作有情做,不求全责备,而是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共同分析症结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觉得天生我才必有用,感受到校长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

强化目标意识,以需激能

教师的自我实现就是希望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教好学生。赢得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和赞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管理者就要据此科学设定激励目标,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优势需要”,以此引起他们新的更高的需要,促使他们能力的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优化。要使激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要考虑到激励目标要能够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价值观,目标设置既不能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要“跳一跳,摘得到”。二要根据教师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气质、不同性格类型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处理,提高奖励的效果,充分发挥奖励的导向作用,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绩效的目的。三要注意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的有机结合,偏向任何一种方式都会“减效”乃至“失效”。我校在制定“奖惩方案”时,把绩效与奖金、职称、评优、荣誉、升迁挂钩,按能取酬,强化正负激励,重奖重罚,恩威并施,使奖励既满足生理、生存的低层次需要,又满足尊重、成就、荣誉、地位、个人发展等高层次需要。让能者扬其能,能者多其酬,能者有其位,充分体现能力本位、效益优先原则。

总之,以能为本、以需为纲的目标激励,有助于形成激励一努力一绩效一奖励一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的良性循环,推动人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是培养能人、强手的有效手段。

唤醒自强意识,以能激能

近年来,我校通过外引内培,造就了一支“名师梯队”,这支队伍是我校最为宝贵的“资源”。我们通过大力宣传他们的发展成长史、展示他们的辉煌成功路,一方面满足梯队成员的成就感,促进他们自强不息,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无时不在的隐性“比较过程”来激发青年教师的上进心、成就欲。觉醒他们的主体精神,唤醒他们的自强意识,促使他们经常对自己进行实事求是的反省和评价,不断自我激励、自我鞭策,自我砥砺,自我超越,把他们的发展提高变为他们内在的迫切需要,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实现“以能激能”的目标。

篇5:研究我国养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关键词:老年旅游市场;养老旅游;产品开发 ? ?

1 养老旅游的概念界定?

李松柏认为养老旅游是老年人为了寻找更舒适的养老环境离开他们的常住地,到其他地方休闲、度假、养生,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周刚认为养老旅游在本质上属于老年度假旅游,是老年旅游者以异地养老的形式而发生的不以工作、定居和移民为目的的旅行和游览活动的总称。?

这两种定义都是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来定义的,笔者认为养老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应该以旅游的定义为基础,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所以我认为养老旅游是指老年旅游者在连续时间不超过一年,且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异地养老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 开发养老旅游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2.1 庞大的市场容量为养老旅游提供了可观的客源?

根据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534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1.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636万人,占总人口的8.1%。并且有关人口专家预测, 老年人数量正在进入增长的高峰期。预计到 2025 年,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 2.8 亿, 占人口总数的 18.46% ,2050 年将达到 4.2 亿, 占人口总数的 29.8%,从而成为高度老龄型国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龄人群,而据北京的一些旅行社调查结果显示,70%的老人退休后有旅游的倾向,所以养老旅游有一个庞大的消费群。?

2.2 老年消费者具有可观的购买能力?

据不完全估算,目前老年人各类收入总和已达到4000亿元,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该数值还将持续增长,到 年可能会突破1万亿。另一方面,与在职的中青年人口相比,子女多已成家立业,负担较轻,而且过去我国老年人大多生活节俭,重积累轻消费,习惯于攒钱,他们往往有着较充裕的储蓄,其储蓄存款将产生较大的近期或远期购买力,从而为我国养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3 观念的转变使老人消费者具有强烈旅游欲望 ?

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变得单调而乏味,他们日渐注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希望在有生之年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们渴望享受宁静,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旅游正是满足老年人此种需要的绝好方式,它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结合,是求新、求知、求乐的综合体验。加之现在一些传统观念的变化,更增强了老人外出旅游的欲望。旅游逐渐成为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而养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老年方式,将养老和旅游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老年旅游者在旅游中养老,在养老中旅游,一定会受到老年老年旅游者的青睐。?

2.4 四二一家庭模式的出现,为养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篇6: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要

近些年来,红色旅游的异军突起,对中国的旅游市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使老区的旅游品牌和形象更加鲜明,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得到更好地整合。发展红色旅游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对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及现状进行梳理的同时,提出了红色旅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红色旅游 现状 问题 发展策略

Abstract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the “ Red Tourist” developed so fast and made a great change in China’s tourist market.Through the“ Red Tourist”,We can offectivety protect and make use of revolutionary historic cutural heritage and make tourist brand, and combine enviromental resources with historic resources of human.Developing the “Red Tourist” contributes to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environment protection,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devolopment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 condition of China’s “Red Tourist” and bring up some problems, and then propose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ies.Key Words:the Red Trip;Status;Problem;Development Strategy

目录

序言„„„„„„„„„„„„„„„„„„„„„„„„„„„„„„„ 第1章 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分析„„„„„„„„„„„„„„„„„„„ 1.1 红色旅游的定义 1.2 红色旅游的物质载体分类 1.3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 1.4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轨迹 1.4.1 建国初期的瞻仰、参观活动

1.4.2 “文革”期间革命纪念地的“朝圣”活动 1.4.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转变 1.4.4 新世纪红色旅游全面发展

第2章 我国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盲目发展,一拥而上。

2.2 行政区划壁垒,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

2.3 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欠佳,可进入性差。2.4 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

第3章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 3.1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3.2 加强红色旅游行业规范

3.3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

3.4 融入地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红色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它由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孕育衍化而成。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有力引导和支持下,“红色旅游”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着,不仅初步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一道亮丽的文化奇观,引起世人高度关注。据国家旅游局网站消息,2011 年全国旅游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国内旅游人数23 亿人次,增长9%;国内旅游收入1.4 万亿元,增长12%。在国内旅游急速升温的形势下,在建党90 周年的大背景下,2011 年的红色旅游活动必将升温。

1998年,随着“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旅游宣传促销口号在江西省率先提出,红色旅游便逐渐兴起而发展。2004 年初,江西、陕西、福建、河北、广东、北京和上海联合发表《七省市共同发展红色旅游郑州宣言》,决定就发展红色旅游进行区域协调,打造红色旅游精品链。2004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真正把红色旅游提升到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和发展战略的层面。2005年2月,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召开全国发展红色旅游工作会议,对全国范围内深入持久地发展红色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从而使得红色旅游更加蓬勃发展,成为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展红色旅游的指导思想是: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改进和完善薄弱环节,全面提升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中,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统筹协调、坚持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就是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1章 我国红色旅游的现状分析

1.1 红色旅游的定义

2004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颁发了《2004—2010 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其中将红色旅游定义为: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在实践层面上,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以红色资源为依托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往往都被视为红色旅游的一部分。至于何谓“红色”?近期重庆市宣传部部长何事忠的解释颇有新意。他认为: 谈到“红”,少数人反对,以为是搞“左”的一套,甚至与走“文革”老路联系起来。这完全是错误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红色。“红”是汉语中褒义色彩最强烈的词。红色代表生机、活跃、青春、热情,代表明亮、鲜艳、力量、奔放和充满生命力。所谓红色文化,从理论上讲,是指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建设、改革开放时期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就是“红色中国”。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它既包括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精华,也包括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是先进文化、进步文化的统称。1.2 红色旅游的物质载体分类

目前,红色旅游的物质载体包括纪念地、旧址、遗址、纪念碑、陵园、故居、纪念馆、惨案遗址、历史遗产等等,不仅存量庞大、内容丰富,而且分类较细、针对性较强。一般可以分为“旧址”类、“遗址”类、“祭奠”类、“遗产”类。

“旧址”类红色景区是指我们党在近一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经历过的重要会议、伟人故里、重要事件和党、人民军队的驻扎地等,一般都内涵丰富、时间跨度较长。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旧址、韶山毛泽东故居等。

“遗址”类红色景区是指战役、战斗、惨案、重要事件发生地等。这类景区的共性是时间跨度较短、事件背景深刻、感染力强。如:平型关大捷遗址、南京大屠杀遗址等。

“祭奠”类红色景区包括纪念碑、纪念馆、陵园、雕塑性建筑等。这一类景区的共性是文物资料存量较多、观瞻性鲜明。如: 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西 柏坡纪念馆等。

“遗产”类红色景区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遗留下来的历史遗产和自然遗产。这类景区的特点是,容易激发爱国主义感情,增强红色旅游对游客的叠加效果。

因此,对于游客来说,要依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安排目的地,才能满足 自身的需求。此外,我们更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红色旅游的形成和发展。1.3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

我国现阶段红色旅游的开发与发展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将目的地建设成为以观光为主的传统旅游目的地体系的传统开发模式;二是将目的地建设成为注重游客参与和体验的休闲旅游目的地体系的体验经济开发模式;三是混合开发模式,将传统型与体验经济型有机结合,使旅游目的地既有传统项目,又有新项目。

1.4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轨迹

总体上说,由革命纪念地演化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演化为红色旅游景区,就是中国红色旅游的发展轨迹。1.4.1 建国初期的瞻仰、参观活动

中国国际旅行总社于1954年成立,并成立了15家分社,主要从事涉外接待。1964年7月22 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成立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几乎与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步,1951年,文化部和内务部联合发文,要求修建革命事迹纪念馆和保护革命文物。1960年3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含33处革命纪念地和遗址,主要是接待国内外参观访问者,包括外国的国家元首和贵宾。比如: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在1951年2月6日对外开放,1961年改书“毛泽东同志旧居”。在新中国成立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旅游工作一直属于民间友好往来的范畴,对宣传新中国成就、加强国际友好往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国内民众而言,这一时期的瞻仰、参观、学习,并不具备旅游的属性,革命纪念地也只是政治接待而不是旅游经营。不过,这一时期为红色旅游的形成提供了一些基本物质条件。1.4.2 “文革”期间革命纪念地的“朝圣”活动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相较而言,6 革命纪念地倒是幸运的受到了保护和利用。在这一特殊时期,以红卫兵大串联为主要形式,全国大中学校学生大批拥到革命圣地参观学习,使革命纪念地接待工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1966年11月,红卫兵大串联达到高潮,毛泽东同志旧居和纪念馆昼夜开放,该年的参观者达290万人次。虽然,这些游客是以“朝圣”为目的的,也没有休闲、消费、娱乐的旅游属性,但这为后来红色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1.4.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新转变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以当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更名为中国国家旅游局。1983年,中国被世界旅游组织接纳为会员。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被认可。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崛起,国家在计划安排的旅游基本建设投资中,每年都要安排一部分资金,帮助革命老区和革命纪念地发展旅游产业。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了第一批110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推动了革命纪念地逐渐从政治接待向旅游接待、旅游经营转变。1.4.4 新世纪红色旅游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全国很多地区都把本区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2001年,国内部分革命纪念地发起成立了区域性的红色旅游协作组织。2004年11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河北考察工作时,对发展红色旅游的重大意义第一次做出了全面、深刻、权威的阐述。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2004—2010年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红色旅游由此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第2章 红色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自2004 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工程开始,红色旅游持续升温,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中共中央高度重视,部门大力协同,城市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并带动建筑、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我们仍然要清晰地认识到红色旅游火爆场景背后存在的问题。2.1 盲目发展,一拥而上

低水平重复建设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受到区域经济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可进入性、管理体制和景区知名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各地红色旅游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事实上,红色旅游景区除了少数地方,如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开发较好,大部分则刚刚进入市场尚属开发初期,但却随着“红色焰火”大兴土木, 纪念馆、碑林、广场项目偏多,甚至贫困地区的名人故里也要建规模宏大的纪念地,环境容量不足的地方也要坚持建大纪念馆、大广场,盲目过度和不分重点地开发,以致造成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有的甚至为了政绩而劳民伤财,十分不利于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红色旅游业的健康发展。2.2 行政区划壁垒,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区域合作

当初的中央苏区、鄂豫皖等革命根据地大多建立在几省交界处。新中国建立至今,许多革命老区仍属于不同的行政单位管辖,有的甚至跨越数省,这对于红色景区的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各省市为发展本地经济,往往忽视景区间差异,阻碍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域流动。从而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共有资源争夺等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2.3 多数红色景区所在地经济基础薄弱,旅游基础设施欠佳,可进入性差

基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我国大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 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仍然是阻碍其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区位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公共设施落后、服务质量较低是制约一些红色旅游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有限的资金制约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客源市场的拓展。红色旅游热潮的突起,使得景区的综合配套服务上的问题凸现出来,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2.4 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游览形式以静态参观为主

多数红色景区的开发未能融入到当地特定的地域文化中,深挖红色文化内涵, 展现历史文化发展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独特,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主题单一,在展现形式上,以革命活动、名人故居、纪念馆等传统平面的、静态形式的展览陈列为主,开发方式粗糙,表现手段落后,枯燥乏味,不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渴望更多参与性和自主性的旅游者的消费倾向,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2.5 红色景区经济来源单一

票收入是红色旅游景点进行维修和日常开支的重要来源,然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不买门票在许多红色旅游景点成了常事,有的地方只有三分之一的来客买票,在一些地方借“红色旅游”刮起了一股吃喝风,下到基层要吃要喝,增加了当地的经济负担,有悖于红色旅游教育的初衷。

第3章 我国红色旅游的发展策略

3.1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先选择一批资源价值高、发展基础好的重点景区,率先开发,加快培育,形成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红色经典景区,提高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发展红色旅游要突出产品特色,不能片面强调建设规模,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和条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必须坚持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的原则。要根据红色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价值品位、交通区位等因素,制定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则,按照发展次序,分步推进,合理布局,防止无序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使作为旅游吸引物和主要载体的红色资源得到保护,并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的维修和进一步开发,实现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双向互动和谐统一和良性循环地发展。3.2 加强红色旅游行业规范

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时,要特别注意协调好红色旅游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文物保护等规划的衔接,使红色旅游的发展真正融入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大作用。红色旅游区域应该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加大本土特色的红色旅游商品研制和开发力度,提高旅游购物品的文化品位和科技含量,同时,要加强对旅游购物品销售流通环节的管理工作,建设大的旅游购物中心,按照“小商品、大市场”的思路进行行业规范管理和监控。3.3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

突破行政划分界限打破行业壁垒、地区封锁,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统筹兼顾区域内、区域间的旅游资源开发、景区经营和宣传促销等。加强区域内旅游合作区域间交流互助,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的流动。同时,在区域内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实现集聚效应,在全国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联系互动效应。3.4 融入地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

旅游资源还不是旅游产品,要把红色旅游资源变成旅游产品,必须进行产品创新。高度重视红色旅游的特色打造,在“红色”中再挖“特色”,避免出现产品的单一化和雷同化。将红色旅游的主题融入到当地的地脉和文脉中去,将红色旅 游资源与当地特色资源有机结合,开展生态旅游、地质风光游、民俗风情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从而与革命观光旅游一起形成优势互补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产生叠加效应。由此,保证了旅游产品的独特性,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增强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结论

红色旅游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文化工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经济工程,还是培养红色下一代的重大教育工程,充分认识到发展红色旅游是新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思想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开发红色景区的过程中,要善于协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积极保护,合理开发”的原则,做到开发和保护相互协调,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实现双向互动,和谐统一,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走一条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篇7:我国公共支出结构优化策略

关键词:公共支出结构,行政管理费,社会文教费,社会保障支出

我国当前的公共支出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财政框架下建立起来的, 在很多方面已经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不利于财政职能的发挥和公共财政的建立, 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 其核心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

一、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目标

第一, 从国家职能范围看。在保证财政收入、支出完整而集中的情况下, 财政支出中, 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应逐步降低, 行政管理费所占比重降中趋稳。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控制在15%, 行政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控制在10%, 社会文教事业费等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65%左右为宜。

第二, 从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看。逐步降低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提高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对购买性支出应重点调减经济活动支出和一般公务支出, 尤其是要调减经济活动支出。而对转移性支出应重点调增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 特别是要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即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支出, 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通过调整, 购买性支出占47%左右, 转移性支出应达到40%左右。

二、我国公共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 行政管理经费支出严重膨胀, 大量挤占了必需的支出项目。

行政管理费支出急剧上升, 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 如事业的发展、政府活动的增加、必要的新增机构人员的扩充, 但更多的是由于机构臃肿、财政供给人员过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中不同程度的浪费, 致使行政事业费增长过快, 比重过大。近年来, 我国尽管先后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但总也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 “吃饭型”财政还没有彻底扭转。

(二) 社会文教费增长缓慢, 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社会文教费的支出范围较广, 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 它们大多具有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随着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国家加大了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但增长缓慢。2004年我国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仅为2.2%, 比世界5.1%的平均水平低2.9%, 比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低1.8%, 而且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 财政大包大揽现象仍旧存在, 致使财政该扶持的项目因经费不足而搁浅, 该推向市场运作的项目却挤占了大量财政资金。

(三) 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不足, 存在严重的“缺位”现象。

1999年我国的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为179.88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1.36%;2000年为231.03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1.34%;2001年为266.68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1.41%;2002年为372.97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1.69%;2003年为498.82亿元, 占财政支出的2.02%, 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高达30%~50%。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实现公平的基本要求, 也是保障稳定的重要支柱, 社会保障支出偏低, 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市场化改革进程。

三、优化我国公共支出结构的对策

(一)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减员增效, 大力压缩行政经费。

任何国家都必须通过公共支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以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保证行政效率。我们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过度膨胀, 在保证行政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 大力压缩行政支出。

(二) 加大财政对科教投资的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是立国之本。目前, 制约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障碍是资金不足。财政应多渠道、多方面筹集科教经费, 加大对科教的支持力度。这里的关键是打破过去对科教统收统支、国家包办的做法, 将可以推向市场运作的单位和项目, 财政停拨或少拨经费, 所需费用通过市场予以解决;对于应该由财政负担经费供给的单位和项目, 应在优化支出内部结构的同时, 压缩一般性开支, 加大对需要优先发展项目的投资力度。

(三)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提高社会保障程度。

社会保障是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 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条件和内在稳定器, 是社会公平准则的基本要求, 也是我国公共财政必须承担的任务之一。我们要从我国的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以社会保障的三道防线———养老保险、失业救济及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突破口, 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 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 完善我国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 尤其要把财政支出的重点向农村倾斜, 为9亿农民构建真正的安全网, 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资金渠道多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国成等.公共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财政研究, 2003.7.

[2]陈颂东.财政支出结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财政与税务, 2004.1.

篇8: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2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03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是满足高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更好地形成学校特色,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当前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校本教材开发的人员积极性不高,认为编写校本教材难度太大;校本教材开发使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网上搜索资料”,方法创新程度不够;开发之前的论证工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校本教材开发的程序不够严谨;内容的选择不够实用等等。

为更好地培养与社会经济生产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培育高职教育特色,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校本教材的开发。

一、完善校本教材开发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应完善相应的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组织校本教材开发,如校本教材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校本教材开发人员数据库;校本教材开过程管理制度,规范校本教材开发的申请、立项、实施、结项等工作;校本教材开发资金管理制度,监督校本教材开发资金的合理分配,专款专用,发挥实效,有效避免开发过程中资金的损耗;校本教材质量评价制度,建立质量评审机构,加强对校本教材质量的评价审定,从而提高校本教材的适用性和声誉,并有效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当前,还要进行及时更新,并做出相应的修改。

二、保障校本教材开发的经费和资源

校本教材要立足于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同时需要贴近高职教育与企业行业发展结合紧密的特点。因此,在开发校本教材的时候,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将校本教材开发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去,融于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项目研究中,从而拓宽经费来源,保障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条件创设。

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校本教材开发的经费预算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该项工作,同时通过努力增加校本教材市场占有份额的方式来实现校本教材开发的良性循环。其次,积极向企业、行业寻求支持。“一般来说,企业的教育投资有两种形式:员工培训,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提高生产效率,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投资办职业教育。”[1]校本教材灵活性、实用性强,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材料,还可以作为企业行业员工的培训材料。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建立联合开发机制,寻求企业的经费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寻求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支持,如企业的研发人员、资料、材料、工具、设施、设备等,这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开发人员的知识缺陷和不足,缓解开发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从教材内容上来说,可以把企业、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信息纳入校本教材之中,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

三、加强校本教材开发培训

我认为校本教材开发最大的难点在于开发者的能力与水平。开发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课程理论与教材开发理论知识,并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能够把经验性的知识与技能提炼出来,并以相应的知识逻辑与教材逻辑加以安排。

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组织校本教材开发培训,应该构建制度化的培训体系,而不是单次地服务于某种教材开发需要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人员能够清楚地了解校本教材的定位,预期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等。可以聘请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从事课程与教材开发的专家和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技术员担任培训专家。参与培训的人员应包括高职院校负责教学的各层次领导、学科专家、青年教师等等。由于教材开发涉及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一个方面,还包括课程与教材理论、逻辑学、写作学、美学、设计学等等相邻学科,因此,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开发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如开发的原则、方法、程序、管理、评价,还有教材开发的其他能力和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安排逻辑结构能力,教材版式、颜色、图表等方面的设计能力。

四、构建校本教材开发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一种鉴定,又是一种引导力量。高职院校对于校本教材开发,必须着力通过评价来提高质量,管理教材开发。首先,评价人员应注重多元化,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材研究方面的专家,企业、行业实践方面的专家。教师与学生是教材的受众,对于教材具有最直接的感受,必须直接参与教材评价工作。从师生反映来判断校本教材的适用性与延续性,校内外教材开发专家才能够运用其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全面地审视校本教材的质量。企业、行业实践方面的专家能够根据企业、行业最新专业发展的动态,所使用的设备、设施发展情况,先进技术,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等作为标准判断校本教材的实用性,从而提出评价结论。其次,开发校本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多个层级的指标、指标的不同权重、将指标进行量化后的数值以及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2]。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教材目标、内容、设计、教材表达、适用性等几个大的方面。评价标准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体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来拟定。第三,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从评价数据来源来说,要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从评价信息来源来说,要以教师和学生为重点,以其他主体的评价为补充,以第三方评价为参考。

五、采取有效的激励办法

篇9:我国葡萄酒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在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污染和破坏的被动局面,损害了我国生态旅游产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威胁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如何使生态旅游产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怎样既发展生态旅游业,又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既开发旅游资源,又保证其持续利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

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始于二十世纪末。目前,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农业生态旅游区等。2008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 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个。我国生态旅游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我国生态旅游者的不断成熟,必然促使生态旅游形式更多样,内容更丰富。我国生态旅游快速发展,虽欣欣向荣,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2.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从提供给旅游市场的生态旅游线路和产品来看,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的种类少、规模小、层次低、效益差、规划和管理上的决策存在某些失误。

(2)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仅被当作标签。在现实发展中,很多地方没有认真研究开发的可行性,而是把生态旅游当成了一种标签和市场招徕顾客的幌子,以迎合游客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虽然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这种做法一时间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这种做法不仅对旅游者产生了误导,还严重损害了当地的声誉,不利于当地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更有悖于生态旅游发展的初衷。

(3)从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方面来看,缺乏必要的环境教育设施。同时,设施所提供的知识内容也残缺不全,展示手段更是保守落后、形式单调,无法满足游人的需要。其次,缺乏专业人员。生态旅游区的许多导游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不能把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保护区生态系统的意义等自然知识讲解给游客,而是牵强附会,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致使旅游者满腹抱怨。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我国生态旅游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效益无法实现。目前,我国有关因开展生态旅游而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报道常见于各种媒体。调查结果显示:一些自然保护区违反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已经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

3.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原因解析

(1)道德缺失一一环保意识普遍低下。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时间较短,对大多数国内旅游者来说,自觉的旅游环保观念还远未形成,从而抑制生态旅游的发展。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不仅参与度低,具有较强的“依赖政府”倾向,而且缺乏应有的环境道德与环境责任感,对自身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为不加约束,这种集体无意识的道德缺失使得我国环境政策的实施成本相对较高,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缓慢。

(2)保护欠缺一一不能认识更不能修复生态旅游区脆弱的环境。生态旅游区一般都是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差,稳定性较差。人类在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生态环境产生矛盾。随着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使自然环境的容纳能力在临界值上徘徊,而且经常突破这个临界点,再加上生态旅游环境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而且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破坏人类通常是无法改变的。

(3)政出多门——法律体系不健全。开展生态旅游无论是规划开发还是经营管理都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有力保障。目前,我国虽然也制定了一些与旅游密切关联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具体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却缺乏相关事宜的法律制度的约束条款。这就使得旅游开发规划的各项工作以及管理的各项指标要求没有可以适用的法律依据。

(4)盲目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我国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管理缺乏统一布局,在总体规划中缺少长远的规划目标,在具体规划上又照搬一般的旅游规划,缺少旅游资源保护和恢复的内容,缺少对可持续性的考虑,缺少科学有效的论证,缺少当地居民的公众参与。一些地区的规划由开发商、投资者自己制定,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利益出发,把投资集中在能较快、较多地产生经济效益的环节,没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这些开发是以环境的损坏和景区发展后劲的丧失为代价的。

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所在

1.市场广阔。首先,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至2008年,国内旅游人数为13.94亿人次,相当一部分游客以自然与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为旅游对象,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生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其次,许多外国游客对中国秀丽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只要增加对生态旅游区宣传的投入,将能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参加生态旅游。

2.资源丰富。首先,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我国地质条件复杂,地貌类型繁多,气候类型多样,江河湖泉数以千计,还有丰富的生物种类和生物群落类型,其中许多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其次,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我国是人类主要发源地之一,各民族与其生活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相适应,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信仰、文化、丧葬、宗教等民族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3.其他有利条件。首先,我国生态旅游业已初具产业规模,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经验基础。其次,我国国家旅游局非常重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生态旅游这个国际旅游发展潮流与我国的环保政策结合起来,这对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是一次极大的推动。最后,我国孕育了丰富而又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传统文化,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这种传统文化的潜在感召下参加生态旅游活动。

基于循环经济的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优化对策

1.基于循环经济系统观和资源观优化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首先,兼顾生态资源各要素的开发并保证系统目标的最大化。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在系统思想指导下,通过各要素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分析,就可以在前期开发规划中得到加强。其次,建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反馈控制机制实现循环开发。为了确保生态旅游系统的稳定和有序,需要加强监测和调控。同时,科学的资源开发必须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和反馈机制,分析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平衡,不断优化和完善系统。最后,系统理论应贯穿旅游开发的始终。保证开发过程的条理清楚,特别需要以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方法指导生态旅游资源全过程的开发。

2.基于循环经济3R原则进行我国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循环经济要求实行3R原则:Reduce——减量化原则;Reuse——再利用原则;Recycle——再循环原则。旅游业清洁生产的目标是和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基本一致的:追求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产品与设施的设计,到整个旅游过程,减少和尽可能地消除旅游者、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对环境造成的直接、间接的负面影响,实现“清洁旅游”。

篇10:我国生态旅游现状及开发策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存环境;旅游业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最早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在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是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的具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以欣赏、享受历史和现存自然文化景观为目的,这种行为要在不干扰自然地域、降低旅游负面影响、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生态旅游的两个前提条件是生态旅游的物件必须是自然景物且不应该受到损害,当前人类生存环境面临危机,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觉醒,提倡绿色消费等运动风靡全球,生态旅游自然在全球反向很大,生态旅游的概念也飞速普及到世界各地,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旅游”和“保护旅游”。生态旅游不仅仅是在旅游中欣赏美丽景色,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是一种具有保护性的旅游,生态旅游大力倡导认识生态、保护生态、不破坏生态、最终达到永久的和谐,这是一种层次性的渐进行为,生态旅游用旅游来促进生态保护,用生态保护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这样既不会破坏自然,还会让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获取经济效益。

二、我国旅游业目前存在的状况

1.认识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形成。虽然旅游业一直被称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是还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未被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要议程,怎样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旅游业涉及面较宽、带动性强、关联度大,必须实行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突破体制局限,达到可持续快速发展。

2.宣传不到位,生态旅游推广度不够。在推广宣传生态旅游时缺乏理性的分析与认真的研究规划,仅仅依靠简单且小范围的宣传等是远远不够的,各个旅游景点在宣传上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宣传手段还过于单一,技术含量低,没有将宣传达到最大的发挥,无法达到突出特色的效果。

3.规划不到位,无法达成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性。旅游发展规划是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这样必然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造成盲目建设等,既浪费资金也破坏资源,更严重会造成生态破坏、资源浪费。

三、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景

1.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指的是以革命老根据地、纪念物品等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观光者进行参观,达到对革命知识的认知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例如韶山、井冈山等旅游区。

2.风景名胜旅游。我国有着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这些旅游胜地拥有着独特的自然景物与悠久的历史文物,从壮美山河到悠久文化景观,再到民俗风情,无不尽展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物华天宝。

3.观光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产业,它巧妙地利用了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做出规划设计,用生态旅游组合旅游产业,以此引起旅游消费欲望,满足旅游者的衣食住行、娱乐等需求,让游客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湿地旅游。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湿地生态旅游逐渐兴起,这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旅游方式的新型旅游模式,湿地景观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开发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开发项目的特色性,我国重点开发的湿地旅游景点有青海湖鸟岛等。

5.山地旅游。山地旅游是极具生态价值的生态旅游资源,我国有着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我国多处地质地貌独具一格,特别是我国地貌區域的界山有着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过度的奇观,不仅有着生态物种的多样性,还有生物景观、气象景观等的独特性。

四、生态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有些生态旅游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让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缺乏科学的管理,生态旅游区的多方面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区的科学管理,例如风景区归建设部门管理、自然保护区归环保局管理、森林公园归林业部门管理等,这样就存在着利益冲突等问题,自然环境在其中则成为了牺牲品。

2.盲目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在许多生态旅游区,相关部门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缺乏对自然科学的认识,缺乏对旅游区的规划等,甚至有个别旅游区在资源本地调查没完成时就开始发展生态旅游,因此导致多数保护区假借生态旅游之名,实则发展大众旅游产业,能真正达到生态旅游要求的自然景区少之又少。

3.生态旅游区旅游投入水平低,当地社区参与少。开展生态旅游业,对保护区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保护区的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依赖科学信息的管理和措施,保护区的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且资金不足,致使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与生态旅游的发展相适应。生态旅游是经济、生态环境与社会的统一体,若在生态旅游指导方针里只是一味强调一方面,则会导致生态旅游发展上出现偏颇,而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的现状是当地社区参与较少,社区受益也较低,由此证明,我国生态旅游保护区在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关系方面上仍有不完善之处。

五、生态旅游开发的策略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环境与经济相协调的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健康的经济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旅游是有别于其他旅游业的一种特殊产业,具有原始性和整体性价值,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受到影响,发展与保护要得到同等重视,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生态学的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开发策划生态旅游,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才能让生态旅游业成为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

2.要加强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宣传推广是提高生态旅游知名度的主要手段,是推动生态旅游业实现文化传播和经济繁荣的重要载体,在对外宣传上要坚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理念,这就要求管理者与策划者要细分市场、有的放矢,认真研究分析主流客源市场,力求发挥最大的宣传效果,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我国游客的需求。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宣传促销的理念,采取电台、媒体等多方面渠道对生态旅游业做出宣传。还要求政府起到主导作用,达到最大力度的宣传。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章文,郑群明,胡卫华.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7.1

[2]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3]张惠华.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4.4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写动物300字下一篇:有关防汛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