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2024-06-20

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精选6篇)

篇1: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5000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现在的中国正在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0%的人口,这样的成绩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但是这也表明了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相当艰巨的!干旱无疑是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旱灾相当频繁,而在广大农村节约用水观念不强,农业用水利用率相当低,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加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工业用水、城市用水量增大,形成了我国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且由于我国水资源在地区之间,季节之间分布的极不平衡,矛盾有加剧之势。

一.干旱的形成原因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严重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经分析研究认为旱灾频繁的原因如下。

1.水资源区域性缺水严重

我国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经济发展组合状况不理想,水资源区域性分布南北不均衡,我国降雨量南方比较充沛,年平均降雨超过1000m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平均降雨量少于400 mm,这种降雨分布的区域性导致我国北方资源性缺水严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36.5%,但水资源占全国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而水量仅占19%,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资源性缺水更严重,这种南北水资源分布的极不均衡造成的区域缺水,是我国干旱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降雨的季节性导致季节性缺水

我国降雨受典型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雨在年内时间分布极不平衡,水资源呈明显的季节性,其中70~80%降雨集中在汛期的6、7、8月内,汛期降雨强度大、雨量太过集中,往往地表径流汇聚而引发洪涝灾害,当降雨集中的汛期限过后,工农业用水量依然巨大,但由于水量因大部份都集中在了汛期,水资源供需矛盾显现,季节性缺水严重,降雨的季节性造成灾害的季节性,大洪之后又遇大旱,汛期抗洪汛后抗旱,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3.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

我国目前水资源的开发极不合理,在流域内上游不顾下游,拦河修坝截流,对水资源进行过度的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断流,严重影响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给下游造成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水资源丰富的流域,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而在水资源贫泛的流域却是河流断水,水库干涸,无水可用,流域内、流域之间水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也是我国干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之一。建议国家加强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保证水资源在流域内、流域之间的合理配置,综合考虑流域内、流域之间的用水需求,科学配置、合理调度,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人为因素

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来以久,但旱灾频繁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存在,具体表现在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污染严重、水利用率低、用水浪费严重„„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旱灾发生的机遇。

5.抗旱工程设施老化,抗旱能力弱

我国的抗旱工程基础设施老化,运行时间长,年久失修,降低了抗旱工程的灌溉保证率,无法正常发挥抗旱效益,抗旱能力弱。

6.水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工农业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给江河湖泊生态环

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生活性用水资源因河湖水源污染而不断减少。

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

40年中我国大部地区出现的干旱次数有10~30次,其中黄河中下游、海河流域、淮北地区及广东东部和福建南部沿海有35~40次,几乎平均每年有一次不同程度的干旱出现。我国大致有4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华北平原至黄土高原一带,南岭至武夷山一带;东北西部;云南中北部和川南一带。如果将位于西北的,以新疆、甘肃为中心的长年少雨干旱的地区考虑进去,我国共有五大多干旱中心。

由于降水的周期波动,也引起干旱发生的阶段性变化。近50年来,我国受旱面积存在明显的三个低值期,即1950~1957年、1963~1970年J982~1984年,每年受旱面积一般在2000万公顷以下。还有三个高值期,即1958~1962年、1971~1981年J985~1999年,每年受旱面积一般在2000公顷以上。近50年来的几个严重干旱年都发生在这三个高值阶段,如1959、1960、1961、1972、1978、1986、1988年等,这些严重干旱年的受旱面积均在3000公顷万以上。

三.干旱的分类及判别方法

尽管关于干旱和干旱指标已有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干旱的形成原因异常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气象、水文、地质地貌、人类活动等,加之研究目的不同,还没有一个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干旱定义,如“一个持续的、异常的水分缺乏”;世界气象组织定义干旱为“在较大范围内相对长期平均水平而言降水减少,从而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和雨养农业生产力下降”;由于对干旱理解的不同,行业不同对干旱的分类亦不同,美国气象学会在总结各种干旱定义的基础上将干旱分为4种类型:气象干旱(由降水和蒸发不平衡所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农业干旱(以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生长形态为特征,反映土壤含水量低于植物需水量的程度)、水文干旱(河川径流低于其正常值或含水层水位降落的现象)、社会经济干旱(在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由于水分短缺影响生产、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的现象)。由于干旱的类型不同,所以对干旱的判别方法也有所不同其中:

1.气象干旱指标

在各种干旱类型中,气象干旱表现得最为直接,也是其他类型干旱发生的先导。简单的气象干旱指标主要是考虑一定时期内的降水量,通过气象学方法研究降水量的统计分布规律或以降水量的持续日数反映干旱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此类指标计算简单,所需资料容易获取。但是由于对水分支出和地表水分平衡反映的不足,因而难以反映干旱的内在机理。

2.农业干旱指标

农业干旱的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机理,在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如降水、温度、地形等影响的同时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农作物布局、作物品种及生长状况等。因此农业干旱指标必然要涉及到与大气、作物、土壤有关的因子。

(1)降水量指标

在地下水位较深而且又无灌溉条件的旱作农业区,基于降水量的指标基本能够反映农业干旱发生的趋势。一般采用的指标为降水距平百分率、无雨日数及百分比法等。此类指标资料容易获取,计算简单,但是不能直接反映农作物遭受干旱影响的程度。

(2)土壤含水量指标

农作物生长的水分主要是靠根系直接从土壤中吸取的,土壤水分的不足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发育。常用的土壤水分指标是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和水分消退模式计算各个生长时段的土壤含水量,并以作物不同生长状态下(正常、缺水、干旱等)土壤水分的实验数据作为判定指标,预测农业干旱是否发生。目前一般认为当土壤相对含水量<40%时,作物受旱严重;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 ~60%时,作物呈现旱象;60% ~80%时为作物生长适宜含水量。作物旱情指标利用作物生理生态特征的突变和最优分割理论而建立的反映干旱程度的作物旱情指标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是目前国内外普遍认可的直接反映作物水分供应状况的最灵敏的指标。

3.社会经济干旱指标

社会经济干旱指标主要评估由于干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于工业供水保证率常常高于农业,在干旱年份工业供水常享受优先的权利。在一般干旱的年份,工业用水基本上可以得以满足,工业产值损失较小,在特大干旱年份工业用水将无法保证,损失较大。

四.干旱的影响

1.干旱灾害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频繁严重的旱灾导致广大农村农作物减产绝收、农村饮水困难、农民收入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停滞、城市供水限时„„严重影响国民的生产、生活,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2.干旱灾害导致生态破坏

我国北方的高纬度地区由于长时间的持续干旱,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情况普遍,生态环境用水濒临枯绝,如果这样无休止的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不合理的配置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比例,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绿洲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严重。

五.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干旱损失

我国目前的抗旱减灾措施,无非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抗旱工程硬件设施的同时,也大力提升非工程软件建设,实现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结合,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

1、工程硬件设施

(1)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降雨因分的的区域性,致使地区之间水资源不平衡,相对而言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贫泛,北方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农业干旱性缺水、河流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超采,水资源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缓和我国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减轻水资源供需矛盾,兴建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必须的,以缓和北方地区的资源性缺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南北地区经济同时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2)兴建小型灌溉工程,缓解流域内的季节性缺水

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降雨在时间上分布上极不衡,呈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缺水严重,在降雨集中期因降雨强度大,降雨太过集中往往引发洪涝灾害,降雨集中期过后由于雨量希少而引起旱灾,为缓解这种季节性旱灾,应在流域内兴建小型灌溉工程,在降雨集中期蓄水用于降雨集中期过后灌溉之用,除水害兴水利,同时还可以结合发电、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活跃地方经济。

2、非工程措施

(1)增强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低,一般只有30~40%,生产单位粮食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水资源存在极大的浪费,因此应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对于高能耗低产量而用水量大的企业,强制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加强水法宣传,实现水资源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

积极鼓励农民退耕返草返林,蓄养水源,有实验表明,生态良好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比生态恶化的地区,土壤蓄水能力大30~40%,充份利用土壤这座天然水库蓄养水源,同时对于退耕返草返林的农民国家应给予适当补偿。

(3)实现各利用水需求之间的合理比例

我国工业用水挤中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用水,水资源的需求关系紊乱,生态用水无法保障,其结果是造成生态系统严重损坏,土地沙化,地下水盐碱化严重,应合理科学配置各种用水需求,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篇2: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多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水资源利用及保护受到挑战,从而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

一、我国当前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人均水资源总量短缺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贫乏的国家。大大小小的河流遍布全国,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审议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其中有10个省咱治区、直辖市)低于生存的起码线。缺水状况日趋严重,九十年代以来,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

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的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相差悬殊,与人口,耕地和生产力的分布不相适应,北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27立方米,仅为南方人均量的1/3。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比较大,长江流域以北地区人均水资源是比较少的。内陆河片,人口比例低,耕地比例也低,人均水资源却很多。我国水资源受季风气候影响,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水量的60%--80%。冬春季节雨水稀少,汛期(6-9)月径流量十分集中。

3、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由于人口剧增,工业高度发达,因而产生了大量的污水、垃圾、废水和废渣,这些物质往往被直接排放进入江河湖海,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水环境平衡遭到破坏,目前,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了严重的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

4、水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我国现行水价偏低,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浪费严重。水价偏低导致用户对水的价格不敏感,节水观念淡薄,照成用水过程中大量浪费。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水的有效利用率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更低。

5、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水资源平衡受到破坏,一方面造成水源减少,一些地区连年干旱。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水土严重流失,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土壤近50亿吨。

6、供水工程老化失修,工程性缺水日趋严重我国的供水工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已经逐步进入老化阶段,由于长期以来水价偏低,导致了工程维修费用不足,导致相当数量的供水工程因老化失修等达不到原有设计能力,严重影响了工程供水效益的发挥;工程性缺水也相当严重。

根据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可以采用以下一系列应对策略:

1、多种渠道找水 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关键是要立足现实,充分发掘现有水资源的潜力。国家为了解决水资源的问题,想尽一切办法,提出了多种渠道找水的方法。表现在:(1)异地调水。如“南水北调”。(2)海里取水,大力发展海水利用技术。(3)留住雨水。如在山区,利用水库多蓄水;在平原地区,利用湿地、河道回补地下水;在农村,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沟渠塘堰正常蓄水功能;在城区,修建集雨工程留住水。(4)污水回用。添置相应设施进行处理,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后回用。

2、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的规定》、《水法》、《环境保护法》和《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已体系化,但却未达到协调化和完善化,而且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法制建设的另一方面是执法。一是要加强执法管理,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二是对有影响的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严厉打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

3、推广农业节水项目

每每提到水资源短缺问题,人们总是把很大希望寄托在推广节水项目尤其是农业节水上面。农业节水主要措施包括渠道防渗及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尽量减少输水损失;改进地面灌水技术,小畦灌溉,隔沟间歇灌溉,以及地膜、秸秆覆盖农田等。

4、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要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抓好工业结构调整,控制工业污染源;发展污水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净化处理成本;提高现有工业污染治理水平,推广清洁工艺和清洁产品。

5、改革水价体系

我国水价政策的核心和基本依据仍然是1985年国务院发布的《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办法》。近十多年来,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水资源的利用特点也在逐渐改变,而我们的政策却一成不变,显然存在着很大缺陷。具体表现在水费标准严重偏低,弹性小,难以达到合理水平;收费措施约束力不够,计收水费十分艰难;水费被平调、挪用等。

二十一世纪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水价管理。目前,不合理的水价是阻碍水资源基础产业深化改革的重大因素。不合理的水价导致了宏观层次上的公共资源巨额损失,部门层次上的水相关产业经营管理难以为继,用户层次上的用水损失浪费严重。同时,水价体系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水污染严重局面的原因之一。因此,水价改革势在必行。

虽然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尤其是农业水价改革方面,目前尚未取得很大进展。水价改革因为涉及到多方利益,因而政府在水价改革中顾虑重重,显得缩手缩脚。如何在确保水资源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制定合理有效的水价是目前和今后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都将关注的热点问题。

6、一体化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由于条块分割和人为地将系统完整的水系分开形成“多头管水,多头治水”的紊乱局面,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中央统一水管理体系。

水利部门虽然名义上是统一管理水资源(含地表水、地下水和空中水)的国家行政机构,但实际上有很多部门介入了水资源的管理,因而很难真正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例如水量和水质的分散管理,水利部门负责主要的水量管理,但水质管理主要由环保部门负责;地下水资源的分散管理,城建部门负责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建设,地矿部门负责地热矿泉水的管理,其余部分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才归属水利部门,由于地下水资源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尽管水利部门具有管理地表水的权利,但因无法统一调度地下水资源,很难实现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和管理;流域水资源的分散管理,我国虽然设有七大流域的管理机构,但这些流域管理机构没有独立的管理职责,缺乏统一调度和管理流域水资源的功能,因而水资源实际上无法真正实现流域统一管理,没有能力协调流域内部各个行政区之间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其他还有如水利和水电的分散管理,生活用水的分散管理和水利工程及水土保持的分散管理等方面。

这种分散管理体制有碍水资源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致使水体污染加重、水环境遭受破坏。外国专家尖锐指出:“中国的水务管理体制不足以应付缺水与水污染的挑战。”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中国急需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已经成为世界上各缺水国家的共识。

篇3: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迅速增长, 中国人已逐渐脱离“温饱”阶段, 进入“品质”需求层次。近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出, 生产安全可靠的农产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富裕起来的人们对跨地域、跨季节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更注重食品的质量、新鲜和安全这些都标志着中国人农产品消费结构发生着重大转变。

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现状

我国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多为易腐食品, 易腐食品冷链物流成为食品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近年来, 从食品生产产地到交易市场, 一些唯利是图的短期行为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居民的膳食安全和食品冷链物流业的良性发展面临威胁和挑战。

抛开对于速冻食品微生物标准问题的讨论。事实上, 从速冻食品的生产、储存到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上冷链的断裂都有可能导致细菌的超标, 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物流安全风险无处不在。

因冷链物流过程操作不当而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温度不当、断链及卫生条件不符合规定等引起的食品污染、变质或中毒。其中尤以断链导致微生物生长迅速导致食品变质、中毒为主。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中常见的重要致病菌和食物为:沙门菌 (禽、畜肉) 、副溶性弧菌 (水产品) 、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 剩饭) 、肉毒梭菌 ( 发酵制品、肉制品) 、李斯特单核细胞增生菌 (乳制品) 、椰酵假单细胞菌 (银耳) 和大肠杆菌 (肉制品) 等。

英、美等发达国家易腐食品冷链物流过程的冷藏率已达100%。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易腐货物冷链物流很不完善, 现代化冷链基础设施落后, 包装方法、材料、容器和处理方法普遍落后。在品牌、规模、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市场不规范, 企业集中度低, 区域发展不平衡, 缺乏区域型的龙头企业, 食品物流网络的配套性和协调性明显不高。此外, 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各环节缺乏衔接, 对食品的检验标准认识不足、服务标准不完善。

从鲜活易腐食品保鲜技术的角度来看, 食品冷链物流冷藏保鲜环节和链条不完善, 缺乏适宜的技术设备与手段, 基础设施薄弱。我国的肉类、水产品、果蔬等易腐货物从产地到餐桌各个环节近80%没有经过冷链流通, 采用常温运输销售, 腐烂、损失严重。特别是运输环节, 易腐货物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 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大多用普通货车常温运输, 至多上面盖帆布或塑料布, 冷藏运输率约10%~20%。

食品运送要求季节性强, 运输控温要求高, 不合理的运输、以及操作不当容易造成食品安全事件。一方面极大制约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 食品原料生产者为追求暴利而采取短期行为, 使得大量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

由于物流过程的分散性, 使得从食品流通角度控制食品安全风险的体系难以建立起来。食品流通环节存在着超标严重 (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达8%, 农药残留量超7%, 瘦肉精检出率达1.2%) ;食品冷链安全法律法规缺失 (相关法律条框粗糙, 市场准入制度缺乏上位法支持, 食品安全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 ;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 (例如食品冷藏链物流标准缺乏) ;没有建立物流企业的安全信用体系和退出机制。

关于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成因、控制管理策略等等。国际上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危害因素进行控制的HACCP模式, 偏重企业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控制。而对于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研究目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保证食品冷链物流安全的对策

建立物流、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架, 运用RFID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条形码和EAN-UCC (全球统一标识) 系统, 可以精确、快速地检索食品冷链物流环节中的追溯数据, 对接收、生产、包装、存储、运输等各环节建立无缝联接并进行有效管理。目前的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如福润、千喜鹤大型屠宰企业运用现代物联网和信息技术, 投资建立企业产品的可追溯系统, 实现了从收购运输、检疫检验、出厂销售到零售终端全过程记录的可追溯, 准确识别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 及时实行产品召回。

加快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 如:物流过程动态品质检测、跟踪技术;冷链流通与营销信息化技术;机械制冷贮藏、气调贮藏、保鲜剂涂膜、低温高湿保鲜、臭氧气调保鲜、辐照保鲜、高压保鲜、高温处理保鲜、生物保鲜、高压静电场保鲜和纳米保鲜等技术;以及无损检测、光电分级技术等。采用先进的预冷方法 (冷风、压差、真空、冷水) 对食品原料进行预冷, 及时降温还可及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对防止腐败变质十分有利。

建立预警制度和预警管理系统, 重在预防, 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减小损失和避免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在信息采集与监测的基础上, 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判断, 识别风险, 评估食品安全的状况以及变化趋势, 采取预防措施, 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建立食品冷链物流食品安全指数。检测试剂盒是我国食品安全进行快速检测的主要方式, 目前进口试剂价格在3600~4800元。政府拨出专门的检查费用有限, 对食品的检验每年也不会太多, 无疑为不安全食品进入市场敞开了大门。2006年北京市率先建立该指数。随后杭州、上海、广东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并发布了食品安全指数, 主要是公布食品质量抽样调查、顾客满意度、农药残留指标, 重在引导群众消费、媒体关注。另外考虑到我国农业、卫生、质检、商务、工商、科技、环保、法制等部门在管理食品安全的职能上具有重叠和交叉的问题。在食品冷链物流行业建立“食品安全指数”要有权威性和通俗性。需要分别建立专门针对有毒物质、关注微生物为主, 以及评价城市与区域的“食品安全指数”。

在食品消费和流通环节, 严格执行食品物流企业市场准入制度。通过食品物流市场准入制度, 防止不安全的、假冒伪劣食品用于食品原料、流入市场。包括三个方面: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对食品出厂实行强制检验、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管理。通过食品物流市场准入制度, 杜绝没有冷链技术、冷链装备和冷链人才的物流企业进入, 保证食品在冷链的各环节的质量安全。

实施食品召回制度的目的就是及时收回缺陷食品, 避免流入市场的缺陷食品对大众的人身安全造成损害, 维护消费者的利益。食品召回制度, 是指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在获悉其生产、进口或经销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 依法向政府部门报告, 及时通知消费者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问题产品, 予以更换、赔偿的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 以消除缺陷产品危害风险的制度。

篇4: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食品安全;危机管理

前言

在食品危机管理中,企业需要采取应对措施,将危机的损失、威胁予以降低和消除,整个过程需要主动、迅速做出,并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为先,目前,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具体实践中,企业的危机管理均取得一定进展,但有诸多不足。企业如何更好的承担起社会责任,高效处理食品危机问题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企业食品危机管理内涵

(一)企业的食品危机管理

为应对各类危机情况,政府及有关机构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化解处理、动态调整、计划决策、人员培训等的过程,就是危机管理,其中,将因危机出现的损失、威胁予以降低或消除是其目的;发生前预估、预防管理、发生后应对管理是危机管理的几个部分;连续性、适应性、学习性、组织性是危机管理的特征。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人民生命安全,在危机出现时较易引发社会动乱,企业在食品安全危机进行处理时,应注重预警管理、以做好事先防范,并与社会、第三方联合,对食品安全风险尽可能避免、减轻,这个较为系统化的过程,就是企业的食品危机管理。

(二)企业危机管理原则

1.预防原则。

为从根本上避免危机出现,企业应付出较多努力,做好危机出现前的预防工作。应注意的是,成本不可投入太多,应当适度。

2.主动性原则。

企业需要在出现危机时迅速表态,而不可因舆论压力被迫回复,只有态度主动,企业才可获得初步危机管理优势,给公众树立以负责任的形象。

3.迅速应对原则。

企业不可在出现危机后不做任何表态,让公众因对企业真实态度无法知悉而一味猜测。若公众没有看到任何回应,则会在其间迅速传播各类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从而引发较大范围恐慌,这时若回应则已为时已晚[1]。

4.公平性原则。

企业产品因经济全球化发展而可得到广泛流通,有时会在国际范围内销售,因此,对各地区间公平进行兼顾对于危机管理来说比较关键,若销售地区不同,企业对待方式存在差异,会让顾客产生不满,进而降低对企业的好感,为企业发展带来影响。

5.公众利益为先原则。

企业在处理危机时,应当优先考虑消费者利益,而不可一味关注利益相关者,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消费者,若企业片面重视利益相关者,而将维护消费者利益及补偿其损失抛到脑后,最终将会失去市场。

二、目前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问题

(一)企业对食品危机管理不够重视

企业往往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缺乏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激励竞争的市场中,很多企业均忽略食品安全问题,甚至将社会利益、人民健康置之度外,不择手段,一味获取眼前金钱利润。我国一些企业在发展中,往往对求生存、树立品牌效应比较重视,但不了解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多数企业的经管方式无法适应时代需要,不懂得自己应当承担的危机管理责任,并在内部疏于宣传、教育。这样,很多人出现认知偏差,认为企业管理层才有责任处理危机问题,普通员工无须关注。事实上,危机管理需要企业全员的参与、解决,否则,企业将无法良好运作下去,甚至被市场淘汰[2]。

(二)危机预警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在当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经济飞速进步的背景下,企业对危机管理的认识已不断加强,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因目前企业仍缺乏足够的管理能力,没有设置严密的预警机制,致使多在出现危机之后,才开始应对。实际上,若想让社会、消费者对企业有相对良好的印象,企业必须在出现危机后第一时间进行处置,但现在很多企业在危机突然发生后,无法迅速做出应对,因缺乏应急预案,只能在之后进行临时的补救,结果不仅较大耗费财力、物力、人力,也让化解危机变得更为困难了。

(三)沟通不够完善

企业需要进行良好沟通,才可顺利应对危机,但现在有些企业在出现危机时,心存侥幸,被动等待,而非快速反应、并采取相应行动,有的企业在食品危机爆发后,回避责任,不澄清事实、不主动道歉,也不和消费者、媒体、政府坦诚沟通,这样反而会让危机变得更严重。并且,企业员工也无法在第一时间知悉真实情况,结果导致了由内至外谣言传播,造成较差影响。

(四)出现危机后,不做深入整改

企业会因危机事件的出现而进入失衡、紧张的状态中,若不进行处理,将影响其今后的顺利发展,所以说出现危机后的重建声誉、修复损伤非常关键,但有些企业在危机出现后应对形式仅限于口头,行动上却不愿追究深层原因,对呈现出的问题也不进行迅速、全面整改,就是说,其不会建立良好危机应对体系,危机出现后也不进行相应的追踪、反馈,这样一来,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无法得到保证。

(五)市场监管缺乏力度

1.组织体系构建的现状。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危机应对体系已形成,危机预防管理因分段监管形式而无法发挥作用。同时,负责监管食品安全的部门较多,但存在职责重叠,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脱,无法形成合力,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2.工作制度建设的现状。

第一,预警信息系统在很多部门中存在着,但信息共享无法有效实现,且危机预控不够到位;第二,对于危机的调查其公正、客观无法得到保证,并且公众无法直接知悉调查报告内容;第三,我国的食品召回程序不够完善。

3.保障措施建设的现状。

第一,食品危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已逐渐健全;第二,关于溯源管理的内容很少,且无明确操作、实施标准,缺乏完备体系;第三,关于食品安全标准不够健全,且时而出现重叠;第四,食品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第五,应急预案多流于形式,可行性不高。

三、中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对策

(一)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

企业应当在市场竞争中充分重视消费者的利益,让自己得到更快更稳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关乎人民人身健康,为此,企业需要树立责任感,在经营生产中高度自律,严把质量安全关,让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受到的保障,为此,首先,应当实行制度化管理,可在内部进行社会责任有关培训,并对员工工作职责及过失责任追究机制规定清楚,在制度上加以保障;其次,企业内部应有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人,并食品储存销售、环境设备、生产加工制作、原料验收等环节进行分级评比,并适时考核从业者素质,评定及公开其安全等级;再次,组织各类活动、培训,让员工服务精神、责任感得到有效提升。

(二)企业健全危机管理体系

企业应在内部加强危机宣传及教育工作,让所有成员在学习后创新精神、忧患意识得到增强,并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危机预防,第一,危机管理机构要建好,企业不仅要构建完善组织架构,还应设立危机管理机构,以便在出现危机时做迅速应对,以降低危机的破坏作用;第二,危机预防体系应健全,只有做好危机预防,才能让危机管理工作顺利完成,为此,企业应当保持紧迫感、危机意识,时常调查,找出自身欠缺,同时,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危机管理小组应建好,并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各类应对方案,保证企业在危机发生时能够顺利处理[3]。

(三)做好危机沟通

企业应当在危机发生时承担起责任,灵活、坦诚、及时的和媒体及人民群众进行沟通,应注意以下几点要素:①主动,企业应当主动和社会、媒体、政府沟通,以获得舆论主动权;②事实,企业应当承认事实,遏制事态的持续恶化;③责任,企业不可推卸、回避责任,给消费者以合理解释;④迅速,危机处理应当迅速,保证企业良好社会形象;⑤坦率,坦率的处理才会缓和矛盾,得到人们信任、认可;⑥灵活,即处理方案应针对性强、比较适当;⑦对象,包括内部沟通、消费者沟通、媒体沟通、政府及相关机构沟通;⑧反馈,企业应当主动回应外界评论,并通过总结,提出合适解决方案。

(四)做好危机善后工作

第一,总结、评估危机应做好,为消除遗留问题,企业在危机被解决后应当进行总结、赔偿、追责等,并在不断总结、反思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第二,进行企业形象的重塑,以赢回市场,通过良好的善后处理,企业可化危机为机遇,通过改革获得发展。

(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1.组织体系应职责清晰。

食品危机处理体系应当多维、立体,其中包括:①决策指挥部分是核心部分;②应急辅助部门,可具体操作、执行专业领域应急任务;③非政府组织作用为较为关键。为此,第一,整体领导安全协调机构作用应加强;第二,公益组织、社团、社区等非政府组织作用应加强。

2.建立危机管理机制。

第一,应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包括,①舆情监测作用应充分发挥,并对要紧信息进行筛查;②对专业文献进行深入的信息挖掘,了解可能的潜在危险;③将安全评估预警信息系统建好;④采取措施,让在不同部门间共享预警信息得以达成;⑤由第三方进行食品检验;⑥分析国外对中国食品的安全预警,并在需要进进行抽检;⑦为让媒体、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设置举报奖励机制[3];第二,食品召回程序及其操作机制应完备,责任追究与后续处理方案也应规定清楚;第三,危机风险交流水平应提高。

3.全面、立体的保障手段。

第一,致力食品认证追溯体系的建设,以实现对全供应链上的食品追踪;第二,若加害者对受害者权益无视、主观恶意或重大过错,可进行惩罚性赔偿;第三,为全方位评价及分析危机管理的效果、效率,找出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且危机事后评估体系应当建好;第四,应对执法者、监管者进行各类教育及培训,并将内部审批程序、工作规范定好,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第五,应建好食品安全专家库。

结论:食品企业的危机管理重在预防,而非事后补救,同时,企业应当加强重视,不可为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忽视食品危机的预防、应对,进而影响消费者、媒体对企业的看法、甚至失去市场,为此,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健全制度、并在危机发生时坦诚沟通等等,以获得公众认可、信任,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增.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6(4):248-249.

[2]黄玉萍.社会责任视角下我国食品企业危机管理策略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6,01(2):49-52.

[3]李玉峰,徐艾颖,张馨茹.食品安全事件后企业危机管理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J].现代管理科学,2013,12(8):110-112.

篇5:我国干旱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速公路 收费管理 应对策略

近几年,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迅猛,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数约为9.8万公里。高速公路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已发挥着重要的脊梁作用,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拥堵等问题造成的“高速不高”现象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固然,经济发展速度快,私家车数目不断增长,路网规划滞后是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不可否认的是,收费公路及其管理问题也是引发高速公路拥堵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因此,探讨高速公路的收费管理问题,对于规范高速公路收费以及促进高速公路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高速公路收费的内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规定,凡县级以上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利用贷款或集资建成的,或国内外经济组织依法受让收费权的,以及国内外经济组织依法投资建成的公路,经批准后,可以收取车辆通行费。

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项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工程项目。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国家需要投资的项目众多,高速公路建设无法完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为了加快高速公路的发展,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贷款和大量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高速公路的建设与管理已成为高速公路运营的主要模式。因此,高速公路在建成后,为了收回建设投资或偿还贷款,并维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费用支出,进而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收取一定的通行费用就显得必需且重要。一般认为,高速公路收费管理是指在收取车辆通行费的过程中对各项活动过程及各种工作要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活动的总称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法律制度滞后,收费标准混乱

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相关法规存在严重的滞后性,收费标准没有统一的定价方法和明确统一的批准机构。现行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主要是依据项目建设规模、建设投资、贷款比例、交通流量和道路使用者受益及承受能力制定等因素制定。2004年我国颁布《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虽然对收费公路的收费标准、收费期限等管理活动作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大量问题。

世界银行在《中国的高速公路:连接公众与市场,实现公平发展》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中国的收费公路已经举世闻名”,“中国的高速公路收费与国际相比偏高”,如从青岛市驾驶私家车到上海市往返一次仅过路费就需700多元,收费明显偏高。

2.2 稽查制度较弱

高速公路收费工作是保证偿还建设贷款、正常养护管理以及高速公路建设再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要保障其准确性、秩序性和公正性,就离不开完善的、有力度的监督检查工作。当前收费管理中的收费秩序和标准混乱,不注重服务的水平以及其他各种违法乱纪不良现象的大量出现都是因为缺乏有力的监督检查与完善的监督问责制度。例如,有些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收费人员为了谋私利,与车辆司机进行利益交易。

2.3 设施落后

由于国内部分高速公路的使用期早已超过了10年,道路通行能力下降,收费站各项硬件措施存在老化现象,影响了高速公路收费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尤其是很多地方仍然实行人工收费的方式,在行车高峰期或者出现突发状况时,极易造成大规模拥堵现象。

2.4 人员素质

部分司机法制观念不强,贪图小利,没有“谁受益,谁支付”的意识,想方设法逃避收费;一些单位(部门)的特殊车辆,对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造成干扰和破坏。

从我国当前的主要收费方式来看,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绝大部分工作还是由人工来完成,因此收费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部分工作人员思想道德素质较低、服务态度较差、业务能力欠缺、收费工作不够规范,严重影响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解决高速公路收费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收费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实行柔性化的收费标准

加快高速公路收费管路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以立法的方式作为保障,是改善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根本。依法建立统一规范的、系统有效的高速公路收费制度,是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基本前提。应当尽快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高速公路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并进一步加强对高速公路管理各环节尤其是收费环节的规划与指导工作,使得我们的收费管理工作切实实现有法可依,并更快地进入法制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的发展轨道。

可以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的行驶路程,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例如在车流低峰或车流淡季实行较低收费标准吸引车辆行驶,引导车流量的合理分配,同时提高高速公路使用率对于长途运输,可以随着路程增加降低每公里收费单价,吸引长途运输,促进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同时保证高速公路运营收入。

3.2 加大收费稽查力度

稽查作为高速公路收费工作的重要督查手段,加大收费稽查力度对促进收费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坚持“预防为主查处为辅“的工作指导思想、遵循“公平与公正相结合”、“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纠正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下,对收费工作人员要加大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力度。使收费工作人员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增强自觉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同时不断提高各种监控和稽查手段,加大稽查力度,杜绝各类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3.3 加快收费设施的现代化

完善半自动、自动化的收费管理。完善半自动、自动收费模式,避免设备过于复杂,减少收费出错率,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收费管理制度。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收费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完善不停车收费系统的建设。不停车收费已经应用于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中,完善不停车收费系统可以避免司乘人员与管理者的争执,同时减少服务管理费用。

3.4 加强对收费人员的管理

我国目前主要的高速公路收费方式还是半自动的收费方式,大量的工作还是由收费工作人员来完成,所以一支业务技能娴熟、纪律严明、服务热情的人员队伍对于高速公路的收费管理尤为重要。加强对收费工作人员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入手:(1)加强对收费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廉政作风的管理,杜绝收费人员徇私舞弊、谋私利等不良现象。(2)要加强对收费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逐渐建立业务精通,业务全面的收费管理队伍(3)要加强对收费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改变以往的消极的完成任务的工作理念。结论

高速公路收费问题的解决措施,应该完善高速公路法律法规的建设,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导向,借鉴国外先进融资,逐步降低收费性的高速公路比例,实行柔性化的收费标准,逐步降低高速公路的收费,适当调整车辆通行费标准,推进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加强收费人员的管理等方面入手,从确保安全、舒适、高效、经济的角度,高度重视高速公路收费问题,对收费问题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努力寻找工作中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才能把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冯岩.浅谈高速公路收费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11(15)

[2] 张丽娟.我国高速公路收费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02)

[3] 刘奕,高咏玲.完善我国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的对策研究——由京藏高速公路拥堵引发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10)

[4] 张宁.节假日免费政策:难掩国内高速公路收费管理乱象[N].中国经济时报.2013-02-25

篇6:我国水资源污染及其应对措施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学年论文

题 目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学 生 郑皓晖 班 级 F1101004 学 号 5110109086 专 业 海洋工程与土建类 院 系 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 邵嘉慧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摘要:在维系人的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的所有自然要素中,水的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世界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挑战。中国尤其严重,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水污染、改善水质、合理调控水量而保护水资源,我们必须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 污染严重 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策和措施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 1.1 江河湖泊整体污染严重

江河湖泊是由各种动植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具有各种生态服务价值。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无节制地向江河湖泊索取资源、无节制地对江河湖泊进行开发,比如排污、养殖、围垦等等,使得江河湖泊整体污染严重。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周围的湖泊,大多处于富营养化,许多湖泊已经丧失供水、旅游、水产等功能,这也极大地影响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云南的滇池污染就是一个很贴切的例子。如今,在我国的七大水系中,只有珠江、长江总体水质比较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河流污染相当的严重。1.2 局部海域污染严重

海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基地,海洋资源储存巨大,是海洋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但是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海洋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使得我国局部海域污染非常严重。由此看来,海洋环境保护任务也是非常的繁重而且迫切。

我国被污染的海域大都分布在沿海城市的近海岸。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渤海为轻度污染,东海为重度污染。近年来,由于营养物过剩,我国沿海的赤潮也偶有发生。例如1998年春天,一股来势汹涌的赤潮横扫了香港海和广东珠江口一带海域,水中鱼类等动物大量死亡,当地的各类养殖场损失惨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沿海地区的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这些都对我国近海岸的海洋生态系统施加了巨大压力,使得近海海域污染呈现扩大的趋势。

1.3 地下水资源水质不断恶化

地下水被誉为“生命水”,是承载生命的底线。为了满足我国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我国地下水开采量逐年递增,全国绝大部分的人都在饮用地下水。然而,地下水危机正在逼近:由于过度开采,使得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过渡开采地下水引发了地面塌陷;并且我国的地下水的水质也在不断恶化„这一系列的恶果都在我们人类身上悄然应验。

2.我国水污染原因

造成水污染的成因可以分为:① 自然污染。是由于自然规律的变化和土壤中矿物质对水源的污染;②人为污染。是由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一般所说的水污染是指人为污染。它包括工业废水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水污染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带来的水污染。

2.1工业废水污染

工业废水包括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工业废水是水体主要污染源,它面广、量大、含污染物质多、组成复杂,有的毒性大,处理困难。如电力、矿山等部门的废水主要含无机污染物,而造纸、纺织、印染和食品等工业部门, 在生产过程中常排出大量废水有机物含量很高,BOD5常超过2000毫克/升,有的达30000毫克/升。即使同一生产工序,生产过程中水质也会有很大变化,如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同一炉钢的不同冶炼阶段,废水的pH值可在4~13之间,悬浮物可在250~25000毫克/升之间变化。而且这些废水中的有机质,在降解时消耗大量溶解氧,易引起水质发黑变臭等现象。随着采矿和工业活动的增加,重金属的生产和使用也有了很大的增加,导致了湖泊与河流产生严重重金属污染。因处理成本高、投资大,其中工业废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或未达标排放,严重污染了水资源。

2.2农业污染

农业污染源是指由于农业生产而产生的水污染源。包括农药、化肥的施用、土壤流失和农业废弃物等。例如,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进而破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降水形成的径流和渗流将土壤中的氮、磷、农药以及牧场、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有机废物带入水体,使水质恶化,造成水体富养化等。

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快速增长,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农药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我国农药总产量目前已超过40万吨,生产品种从1986年的5个已发展到200多个,每年农药使用量在23万吨左右,平均使用农药2.33 kg/hm²,根据分析,一般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空气中,在灌溉水与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水体。化肥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据统计,我国年使用化肥4 537万t,使用农药50~60万t。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与化肥的土地面积每年超过2.8亿hm²,由于地表径流将大量的污染物带入水体,这是农业污染水体的主要来源。并且由牧场、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有机废物排入水体,他们都可使水体的水质恶化,造成河流、水库、湖泊等水体污染。

2.3生活污水污染

生活污水是指城市机关、学校和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包括厕所粪尿、洗衣洗澡水、厨房等家庭排水以及商业、医院和游乐场所的排水等。

城市每人每日排出的生活污水量为150—400L,其量与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和钠、钾、钙、镁等。这些生活污水的总特点是有机物含量高,易造成腐败。此外,因在厌氧细菌条件下,易产生恶臭物质,如硫化氢、硫醇等。并且,这些生活污水中含合成洗涤剂量大时,对人体的伤害会非常大。家庭污水一般很浑浊,生化需氧量一般为3O0-700mg/L。生活用水量大、成分复杂,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严重造成了对水环境的污染。

2.4城市生活垃圾带来的水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张、碎玻璃、金属制品等等。我国人口众多,居民的生活垃圾数量也很大。五亿多城镇人口按每天产生1kg计;十亿多农村人口按每天产生0.5kg计,每天共产生100万吨生活垃圾。由于人口不断增长,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生活垃圾利用率低,在堆置或填埋工程中,产生大量酸性、碱性,有毒物资工业、生活排放出来的含汞、铅、镉等废水,渗透到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水体黑臭,地下水浅层不能使用、水质恶化,全国60%的河流存在的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污染,氟化物严重超标,水体丧失自净功能,影响水生物繁殖和水资源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威胁饮水和农产品安全。

3.水污染防治对策

3.1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在重点企业推进清洁生产,降低排放强度,减少工业污染.缓解环境压力

工业污染防治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做到淘汰和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其次要开展循环经济实践。一是实行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而不是着眼于废水浓度的达标排放,在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方式上,由单一的浓度和污染指标的控制转向污染总量控制和各项污染指标严格控制相结合。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通过企业改造,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做到废物产生量最小,实现“零排放”,并建设生态工业区。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都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三是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国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有关省市选择一些单位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3.2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建设进度

目前,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已超过工业废水,2009年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8.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存在几个问题:一是管网配套建设普遍进度较慢,污水厂建成后,如管网配套不上去,污水处理厂无法正常运营。二是农村集中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工程进展缓慢。三是管网收集系统建设资金、污水处理形成的污泥集中处置资金、污水厂除磷脱氮配套工程改造资金投入较大。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规模一定要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规模相匹配进一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监督与管理,全面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努力改善水环境,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建设应该做到规划先行,合理确定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和设计规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城镇建设发展同步。

3.3保护水环境。加大水源地保护,防止对水源地污染 保护水环境要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加快广大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的划定工作,防治乡镇企业和农业面源污染水源地。在水源地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各项开发活动。做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确保重点流域水污染物减排任务按期完成。水坝建设直接关系水环境安全,流域开发规划和水坝建设都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环保措施。继续开展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行动。对重大流域开发规划和重大涉水项目,要举行听证,落实群众环境监督权。

水污染已经成为现阶段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它水问题有重大影响并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无论在提高供水能力,保护水源地,减少水旱灾害风险等方面取得多大成绩,都有可能被水污染的加剧及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所淹没。所以我们应切实行动起来,政府和企业都应加大投人,加强水污染治理与防范,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1)何雨薇、邢会歌,我国城市水污染现状及其对策,水利科技经济,2006年,第十二卷第一期,44-45页。

(2)冯玉琦,我国水环境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方略,农业与技术出版社,2003年,第四期,14-15页

(3)陈晓东、邹冰, 水体污染原因的分析及其预防措施,浙江水利水电科学报, 2004年,第一期,7-10页。

上一篇:吉林大学翟贤亮奖学金下一篇:适合一年级写的寒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