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2024-06-16

《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通用7篇)

篇1:《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归去来兮辞 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

教学目的①感受并体会本文潇洒脱俗而富于人情味的特点。②反复吟咏,自然成诵,感悟到本文言语之妙。③重点弄清下边词语的意思并加以积累:役、奚、谏、觞、策、憩、岫、景、盘桓、畴、棹、窈窕、行、曷、期、聊。教学重点1、课文的思想内容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教学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教学设想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预习准备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语顿三、研习课文(一)、读悟第1段写决意归去。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思考: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设问: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设问:什么样的情怀?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讨论: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明确: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恨”,迫切之情,溢于言表。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设问:此段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明确: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三)、读悟第3段“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指定小组朗读此段。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四)、读悟第4段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齐读本段。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文章层层推进,每一层都承上而来,既顺畅而又回折生姿,决意归去点明文旨,紧接着自然写归去之切,归去之乐,并顺着路上→居室→庭院→郊野依次展开,最后以“已矣乎”回应前文,总结全篇意旨。此中真趣,随意读来,其味无穷。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四、总结文章结尾,作者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想和处世哲学,是否显得消极?不能说不消极,但理解这种消极的思想要联系作者的经历来看,不能只作简单的判断。作者几次为官,品尝了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身在官场,作者体验到生命的扭曲。相比而言,田园生活朴实、自在、真诚、舒展。因此,这种消极的思想有一定的复杂性,消极的背后有对自在生活的追求,也有对官场黑暗的鄙弃。虽可打上消极二字,但没有颓唐、痛苦之味。)

第二课时

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本文出现了五个疑问代词

明确: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任去留(何)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

2.“以、而、之、兮、来”五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①之

词性例句释义

代词我何面目见之他们,代江东父老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之子于归这、此

郯子之徒这样的人,这类人

结构助词悦亲戚之情话定语中心词之间,的

感吾生之行休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提前标志

以其求思之深中心词与补语间,得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怅恨久之无实义

②以

介词既自以心为形役让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用

王语暴以好乐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余船以次俱进按照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带着

连词舟遥遥以轻r,风飘飘而吹衣同“而”,表修饰

木欣欣以向荣同“而”,表并列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表目的,来

中丞匿溷潘以免才

诸侯以公子贤因为

③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代词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你的

连词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假设,如果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⑤来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3.本文活用的词语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4.句式A.寓形宇内复几时?B.将有事于西畴.C.复驾言兮焉求?

A省略句,省略介词“于”;B介宾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

5.课后思考练习4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五.布置作业

篇2:《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2015-12-24 10:15 4517次

共1课时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新设计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归去来兮辞》的艺术特色。

2、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鉴赏古代抒情散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其艺术特色的能力。

2、通过“陶渊明归隐”这一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3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4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归去来兮辞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世称“ 先生”,又称“ 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8226;陶潜传》)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解题: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的一种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活动3【活动】课前预习

正音:

瓶无储粟(sù)求之靡(mǐ)途 田园将芜(wú)轻飏(yáng)壶觞(shāng)眄(miǎn)流憩(qì)矫(jiǎo)首遐(xiá)观 出岫(xiù)景(yǐng)翳(yì)翳西畴(chóu)窈窕(yǎo tiǎo)遑(huáng)遑耘耔(yúnzǐ)东皋(gāo)心惮(dàn)远役犹望一稔(rěn)

2、粗读课文,尝试疏通文意,圈点出疑难点

活动4【讲授】课堂探究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三)读:学生悟读课文, 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⑴、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1、仿照划线句子的形式,续写三个句子

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只青绿的叶,处身于花团之中;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学习作业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学习作业:

1、结合文章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2、背诵全文。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归去来兮辞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世称“ 先生”,又称“ 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8226;陶潜传》)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三、解题:

来,助词,无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 “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回去啊!”

辞,一种介乎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的一种文中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押几个韵,使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活动3【活动】课前预习

正音:

瓶无储粟(sù)求之靡(mǐ)途 田园将芜(wú)轻飏(yáng)壶觞(shāng)眄(miǎn)流憩(qì)矫(jiǎo)首遐(xiá)观 出岫(xiù)景(yǐng)翳(yì)翳西畴(chóu)窈窕(yǎo tiǎo)遑(huáng)遑耘耔(yúnzǐ)东皋(gāo)心惮(dàn)远役犹望一稔(rěn)

2、粗读课文,尝试疏通文意,圈点出疑难点

活动4【讲授】课堂探究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三)读:学生悟读课文, 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⑴、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1、仿照划线句子的形式,续写三个句子

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只青绿的叶,处身于花团之中;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活动6【活动】课堂小结,学习作业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学习作业:

1、结合文章内容,通过联想、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篇3:《我心归去》教案

1.学会与文本、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并结合山己的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

教学难点:(投影)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我们的情感背囊里有颗熠熠生辉的钻石——乡情。它甜蜜、温馨、芳香四溢。烈火不能使其变质,激流不能使其变色,火焰只能更让其璀璨夺目。乡情是心理细胞不能变异的遗传基因,代代相传。思乡是恒久的、常新的题材。流水无法稀释思乡情怀,风霜刀剑无法斩断思乡情丝。今天就让我们随同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去体会故乡在一个异地他乡之人心灵深处的分量,去品味地他乡之人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

二、作者简介:(投影)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人。1968年初中毕业,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汩罗县汩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

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有作品问世,并引起一定反响。

《西望茅草地》和《飞过蓝天》分别获1980、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5年3月在《作家》上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提倡文学应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在文艺界引起广泛的讨论,6月发表中篇小说《爸爸爸》,亦引起一定反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00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三、文本解读:

(一)操作建议:

1.文本研读:

(1)初步感知:学生们自由阅读本文用铅笔标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写下自己初步感知的话语。

(2)咀嚼品味:再次自由阅读文本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理性分析,对自己欣赏的语句进行点评。在疑问处标记相关符号。

(3)分享愉悦:分小组进行讨论。四人一组,每组选定一名记录员负责详细记录讨论内容及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各组员要把自己分析清晰地传达给对方,并学会专注倾听、相互尊重。

(4)师生互动:老师把各小组的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集中抛给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老师给予相关的点拨、指导。在学生讨论结果成熟时教师总结归纳。

以下问题探究和疑点问题是教师备教材、备学生时应注意的内容。课堂上灵活安排。

(二)问题探究:(投影)

1.本文是如何表现作者客居法国时对亲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点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的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2.为什么说“只有艰辛劳动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才会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3.作者笔下的故乡对人精神世界有着怎样的影响? (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才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三)本文疑点:

1.“我”所处的异国环境如何?(优美、雅静)“我”内心的感受如何?(冷清、寂寞)你是从文本的那些文字中分析出来的?请告诉同学们。

2.所处的异国环境与内心的感受形成了一种什么关系?(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引人思考,为下文的思乡做铺垫)

3.“我”自己的故乡与异国相比贫穷落后,而乡思仍会随时产生,这是为什么?(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或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4.“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那种失望指什么?(指对故乡的“失望”。)为什么说“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因为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你为之流血、流泪、流汗、并将使故乡在这血泪中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赞歌。)

5.为什么说故乡不等于出生地?(这里的故乡是一个人为之奋斗、奉献,留下了自己的印迹的,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的,感情上不可割舍的所珍惜的一方土地。)

6.为什么说“故乡的美中含悲”?(因为故乡的美蕴涵着对故乡的滴血的失望中付出的带有血、泪、汗水的艰辛劳动与奉献。)

7.本文中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有哪些?(1.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2.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3.只有对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4.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8.“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怎么理解?(故乡是人的精神寄托,拥有故乡的人拥有心灵回归的无限幸福。)

四、友情提示:(投影)

欣赏散文,把握散文的题旨需要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揣摩语言需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抓住关键词语。本文中如:“故乡的美中含悲。”“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五、能力迁移:

溪水

下了一阵雨,小溪里的水涨满了。

溪水并不澄澈,只有我偏爱那满溢的流动之姿。

我曾想,如果没有这一道灌溉渠横绕过大度山,黄土的山岗,将是何等寂寞?梦之谷将会如何的燥渴,而我又将凭谁去细诉如水的惆怅之情呢?

有人说,山是静的,代表永恒;水是流动的,代表遽变。

其实,生命存在才能感觉万物的变动,一撮土、一块山石,任凭它千万年留存在世上,总不会有过去和未来、昨日与今夕之别,哪有短暂与永恒的区分呢?

当人们偶尔发现一片云影悠然流过水面,像生命在时间之流里投下一瞥影子,于是时间的观念,蓦然闯进了我们的意识。

从水的流动联想到时间的遽变,从时间的镜子中寻觅到宇宙的原则,生命的意义;人类的智慧,遂自水波中显透出来。

有水的地方,才见智慧的光芒万丈;有水的地方,才见壮志千里,柔情荡漾。

圣哲孔子立在水滨,忧戚地感叹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一声叹息中,隐含着多少对人世的悲悯,多少个对人类的责任!你不难想见那伟岸的体魄,那雍容的风度,那忧世悯人的双瞳,在水流中映出智慧的叹息。余音荡漾在川上,荡漾在古今遽变的岁月里。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诗人对于人生如寄的感慨,是如此深远,是如此悲凉!

生、老、病、死是人生不能避免的变异,无论怎样聪慧伟大的人,对此都无能为力,只有怅然伫立在时间之流的岸边,听任造物者为你安排下一个旅程。虽然它给你一枝桨、一张帆和一把舵。你是成功的船员呢,还是失败的舵手?且航毕这一程,让风雨与浪涛来评判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毕竟东坡有不凡的气概,说尽了古今英雄豪杰的沧桑!莫为世事而浩叹,且看水流中有多少历史的辛酸与血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深情的李后主,在现实的狂流里淹没了他的功名。他的幸福,只是一江春水的流动之姿,已为人间平添了几多诗情画意!

今日的流水与往昔并无二致,只是昔人投下的影子早已消逝,更何况今日的我亦非昨日的我呢?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水中照影,惟有伟大的心灵,智者的片言只句,才能在时间的水流中镂刻下影子,尽管水是流动的,白昼和黑夜、光和影在遽变。

小溪的水涨满了,流着,流着,从山的那一端,流向梦之谷,流向贫瘠的山野。我每次走过水边,总禁不住要照照身影,只看见水中的柳条消瘦了,水中的云影飘远了,我呢?只怕我的笑、我的泪、都会被水流冲走的。

我不怪溪水不够澄澈,只怪自己在溪水的流动里没有抓着永恒的一瞥。

问题1:“余音荡漾在川上,荡漾在古今遽变的岁月里。”请说出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孔子的这句话,千百年来一直启发着人们对生活、人生的思考。

问题2:“且航毕这一程,让风雨与浪涛来评判你!”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时间会对人的一生做出公正的评判。

问题3:“只怕我的笑、我的泪、都会被水流冲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最担心的是自己虚度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不下自己的影子。

六、积累、应用、延伸:(投影)

1.背诵文中的优美语段。

2.在分析理解本文深层蕴意的基础上写一篇以《家乡是我情感的归宿》为题目的演讲稿。不少于800字。课下完成。

结束语:

我们无须夸张故乡的意义,无须对文化的地域性积累过分地固守。我们在不可逆的时间里远行,正在卷入越来越范围广阔的文化融会,但我们无论走出多么远,故乡也在我们血液里悄悄潜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涌上我们的心头,使我们忍不住回头眺望。

“回望故乡,是每一个人自我辨认的需要,也是远行的证明。”——韩少功

设计说明:

本教案设计把有针对性地突出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粘补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吹起他个人的人格的独特性。”事实上人格的塑造、发展是与文化熏陶分不开的,而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语文教学山让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濡,模仿优秀人物的言行,都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良性的影响。在此思想基础上,本教案目标设计特别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教学理念。采取“自主、合作利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具体操作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个性化阅读,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重视知识的积累,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睿智地分析问题,耐心地解决问题,清晰地表述问题的综合能力。

篇4:《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诵读以及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利用注释、工具书通译全文,初步把握文章。重点是疏通文意,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诵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用心

爱心

专心

.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序》的译文:我家贫穷,种田不能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乏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差事,蒙江州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被委派到小县作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畏怕到远地当差。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在于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八十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2、疏通文意

(1)、听朗诵录音

注意: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2)、学生朗读(3)、疏通句意

3、分类归纳有关知识及特殊句式。(1)通假字

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句意是,为什么不放心任其自然地死或生呢?)(2)古今异义词

于时**未静(**,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句意是,这时候社会不

用心

爱心

专心

安定。)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交,交互,都。今常用义“交通”、“交友”等。句意是,饥寒虽然很急迫,违背本心就会身心都痛苦。)

尝从人事(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死在武昌。)

景翳翳以将入。(景,日光。今常用义“景色”,“光景”等。句意是:阳光暗了太阳就要落山。)

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句意是:喜欢和亲戚们谈知心话。)(3)一词多义

心 ①因事顺心(心意)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意志,精神之类。)夫 ①问征夫以前路(夫,名词)

②乐夫天命傻奚疑?(助词)事 ①将有事于西畴(指耕种的事)

②从人事(指治人之事)故 ①故伎求之(所以)

②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之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往,动词)

②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③四方之事(助词“的”)奚 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奔 ①载欣载奔(跑去)

②情在骏奔(奔丧)(4)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生,动词活用成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自足自待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

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

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5)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句意——都是为了吃饭而违反心愿。)

②倒装句

复驾言兮焉求(感叹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求什么。句意是,还出去干什么!)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

用心

爱心

专心

昌死亡。)

③省略句

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句意是:我心里急于去奔丧。)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通过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作者情感。2.通过突破难点,挖掘本文主旨,把握作者情感。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照课本注释,初步疏通了文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再次走进陶渊明的田园世界,去感悟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人生境界。

二、学生齐读(点评)

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作者情感,挖掘本文主旨。

(一)、读完全文我们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在不停地呼唤,那是什么?(归去)那诗人从哪里“来”,又要“归”到哪里去呢?(官场 家乡)这也就是说,诗人要„„(辞官归隐)他的心情怎样?

叙事

感情

辞官(离开)官场

自责自悔 板书:第一段

返乡(回到)家乡

自我庆幸

(二)、大家到文中找一找,诗人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呢?

“心为形役”为衣食出外谋官违背了本心;辞官回家就没有什么惆怅和伤悲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幸好迷途未远,迷途知返,既然知道过去是错误的,现在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重要的是,把握好现在。那就是什么?(辞官还乡)

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作者如释重负,既有悔意,又有庆幸的心情。(学生读第一段)

(三)、第一段作者运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归去的心愿;中间二、三段作者是通过想象回家途中、到家后生活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归隐的决心的。我想问一下大家,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一切景语皆情语”,纵观第二、三自然段,请同学们概括地说说,都写了哪些地方?

归途、居室、庭院、田野、劳作、山水。(板书)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怎么看出来的?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叙事

感情

用心

爱心

专心

辞官(离开)官场

自责自悔 第一段

返乡(回到)家乡

自我庆幸

归心似箭

其乐融融 第二、三段

自得之乐

身心舒畅

欢快愉悦

寄情山水

(四)、第三段似乎有一句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让人一读感到心情沉重了许多。大家觉得是哪一句?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作者在感慨生命的短暂。陶渊明在感慨人生短暂,同学们可以由此展开联想,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有没有类似的对生命短暂的感受呢?

(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各举例子)

如:我们刚刚学过的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都是在感慨人生易逝。

曹操《短歌行》中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在表达人生短暂,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里,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论语》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还有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提醒同学要注意平时积累,多记多背)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春天万物复苏,草木欣欣向荣,自然生生不息,可是陶渊明却见乐景而生哀情,感慨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五)、既然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陶渊明会不会珍惜生命,在有限的生命里,体现他的生命价值呢?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四段,看看第四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 乐天安命,消极避世。

乐天安命的陶渊明,是受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辞官归隐,那么回归田园的陶渊明是否能实现其人生价值呢?(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预设:我认为不能。辞官归隐,陶渊明就永远无法实现其“大济苍生”的宏愿了,如果他能够坚持为官,并且与贪官污吏作斗争,仍然有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教师:这名同学很像一个人,同学们知道像谁吗?(“像陶渊明”。)

对,像年轻时期的陶渊明,有理想、有抱负、有魄力。好,哪位同学继续发表观点。

预设:我认为能够实现其人生价值。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陶渊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这一点恰恰体现了陶渊明的高洁品格,实现了其人生价值。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能拓展思路,从多种角度,去探究陶渊明归隐的原因。非常好。

陶渊明在官场无所作为,辞官归隐后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并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对后世影响也极大,比如对王维、白居易、苏轼、陆游等。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陶渊明之后,许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士大夫,都会从陶渊明身上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慰藉自己。

用心

爱心

专心

但他们是有区别的。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又云“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苏轼:“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想做一个隐士。一学成入世,抱负满怀,以天下为己任。都只是身处逆境,人生不得意时,为现世所迫才想到归隐,发牢骚语而已。并没有一人能象陶渊明那样,躬耕田野,亲自劳作,以供衣食。终生向往归隐,却始终未能归隐,真正如陶渊明地位的诗人,没有一人真正实现和重复陶渊明式的归隐田园的人生模式。唯此一人。

那么,陶渊明的思想在今天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吗?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陶渊明应该是积极的,因为他积极,才看不惯官场的腐败,才会有他辞官归隐的惊世骇俗之举。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使他无法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那么我们现代人如何更好地实现生命的价值呢? 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开明的社会之中,也可以说目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时代,开放程度最高的一个时代,文明程度最高的一个时代。可能我们在文学创作方面无法超过陶渊明,但是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今天的人们,包括我们同学完全有可能超越陶渊明。我们可以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我所用,以更积极、更乐观的心态去创造自己的美丽人生。

板书: 叙事线索 抒情线索

辞官(离开)官场

自责自悔 第一段

返乡(回到)家乡

自我庆幸

归心似箭

其乐融融 第二三段

自得之乐

身心舒畅

欢快愉悦

寄情山水

总结 过去

乐观满足

第四段 展望未来

乐天知命

当陶渊明终于不再违心的做事,庆幸地大喊一声“归去来兮”一吐胸中怨气,要读得畅快;回到家里看到亲人,看到松树、菊花这些他喜爱的植物,要读得温馨;纵情山水,要读出满足来。我们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读出自己,要从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只有找到共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思。请大家放声自由读。

四、自由空间

好,停下来。诗歌、辞赋一定要多读,在读中积累词汇,领会意境,在读中感悟点滴人生,在读中学会辨析是非,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多读多背。

刚才我说了读文章要读出自己,要找到共鸣,文章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感触,就是共鸣,有了共鸣,才能更深入的体会文章的内涵,不管你的感触是什么,只要能引起感触就是好的。哪位同学说说体会?

预设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引起了我的共鸣。有时候一个人太自高自大,一旦从高处跌下来,将是致命的。那时后悔都来不及。(该生曾经中考受挫)师:你由这句话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从而想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不错!预设二:“悦亲戚之情话„„泉涓涓而始流”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来自农村,很

用心

爱心

专心

喜欢农村的景象,尤其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到处散发着春意盎然的气息。„„ 预设三:我很欣赏“舟遥遥以轻样,风飘飘而吹衣”这句话,感觉非常飘逸。预设四:“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引起了我的共鸣。在当时作者不同流合污,宁愿归隐,我觉得他有神仙风范。

哦。你很欣赏他的这种风范,是吧?我希望你以后也像他那样有仙风道骨。

五、结语:

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六、作业布置

用心

篇5:我心归去教案设计

1把握散文的行文思路,了解文本的大概内容框架

2品味散文富含哲理的语句,理解语句背后的内涵。

3学生发表自己对故乡内涵的思考,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概念的思考

教学难点:体会散文寓哲理于形象的语言特色,体会散文抒情与哲理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环节设计

导入:舒伯特的男生独唱。

一、韩少功听完这些歌曲有什么感悟,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参考答案:在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只独唱曲,使你热泪涌现的想象,常常是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插在地边等待天明

二、既然是想家,是否因为在国外不好?作者怎样来描写他在法国的情形?

①有哪几个段落表述作者在法国的境况

②每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对哲理语句的内涵把握)

③用一个词概括这四段作者在法国的感受。(孤寂)

三、(朗读第5段)仅仅是因为寂寞让作者产生归去的思念之情吗?

“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到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

“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四、“ 过去”之于故乡究竟有怎样的定义?

活动设置:评点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 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①找出7—9段带有“血”的句子。

“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矫饰。”

“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②血的含义仅仅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血吗?,运用评点的方式把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写在旁边的评点栏上。

心血-----期望------奉献、劳动

(点拨文章的语言特色,作者将这种哲理寄予在形象的哲理中)

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拥有“故乡”的条件是什么?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乡。”(可见,在“过去“我们为故乡付出过自己的心血,才会让“过去”与“故乡”产生骨肉相连的情愫)

小结:课文最后一句:萍游四方的游子无论怎样穷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现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篇6:《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我心归去

金湖二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知体会文中浓浓的思乡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3.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4.生能在阅读中发现思考探究问题,展开多方对话,表达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自主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以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这种思念祖国乡土的`情感,它美,可以美到你无法用语言表达;它深,可以渗入你的骨髓,你的血液。

二、研习文章

1、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

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

身在法国的心情如何?(冷清难耐,空虚无聊,孤独)

他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贫瘠、脏乱等)

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想念、惦念,引人回望、触景生情)

(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可以看到文章开头作者在法国的优越生活环境,这和作者故乡的差距很大,由此可再深入提问)

2、什么力量让他对故乡魂牵梦绕?

(学生可以据此再次阅读文章,找出并总结文中重要的句子

参考答案:

故乡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和激动;

故乡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有你的血、泪和汗水,

故乡的美中含悲,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

3、学生看文章,提出不能理解的句子,全班共同讨论(教者在讨论结束后,可以作适当总结)。

以下为重点问题:

①如何理解“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②如何理解“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③如何理解“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的视野,联系类似、相关的文章,辅助对文章的理解: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采薇》

注:依依,茂盛貌;霏霏,雪大貌;迟迟,迟缓貌。

C:在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鲁迅《故乡》

D: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头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E:关于悲剧的美的理论介绍

4、因为有爱,所以有思念.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在开始强调了自己远在异乡生活的哪种感受,这样写,联系下文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烦躁,孤独

越是如此,越能反映思乡心情的急切)

5、关于文章的结构

思乡的文章,如果让大家自己写,会写到何处?与作者的思路有何不同?

(学生自由回答,自由发挥,但至少能看出作家文章主题的深化与升华)

6、有了对文章的解读,相信大家现在对曾经读过的诗文,如余光中的《乡愁》、李白的《静夜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正象文中说的一样"有故乡就是幸福",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因为有故乡,我们永远是幸福的.想想我们的家,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故乡,没有理由不好好生活.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关于家乡让你感动的景或人.

篇7:《归去来兮辞》述评

关键词:《归去来兮辞》 主题 述评

《归去来兮辞》是晋代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备受前人推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曰:“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一篇耳。”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它被选入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但是这篇作品的主题却引起了颇多争论。本文将对《归去来兮辞》的主题进行文献综述。

一、主题

(一)文本定位

《归去来兮辞》是一首辞。“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1]

此文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二)写作时间

对于《归去来兮辞》的写作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而写作时间的确定,对作品所反映的主题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写作时间,主要有以下几个认识:

1.辞官之前

张学成、李桂奎的《<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辩》(2000年)和李金坤的《<《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辩>补正》(2001年),都对《归去来兮辞》的创作时间进行了分析,他们都认为是陶渊明尚在县衙彭泽时,创作了这篇作品。他们认为辞是源于楚辞的,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从文中的“田园将芜胡不归”等句子中分析,认为此时的陶渊明并没有归家。

陆靖康在《“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浅析<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2000年) 中,认为《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美妙的“心造的幻影”。

杨盛峰在《<归去来兮辞>二题》(2007年)中,也认为是作品的内容是设想的,作者当时并没有“归”。

2.辞官之后

王瑶先生:“文中前半述归时之事,后半述归后之情。”从内容上认定为归家后所作。朱东润先生:“本篇是作者辞去彭泽令后初归家时所作,写归家时的愉快心情和隐居的乐趣。”[2]更明确地断言《归》文为归后之作。

杨智慧在《<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情怀》(2000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是在初归家时所作。

高建新在《“返回到本源近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解读》(2008年)一文中,认为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之初所作。

李华扬、张大磊在《<归去来兮辞>所反映的两晋时期的耕读文化》(2012年)中提到:《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辞去彭泽令回家时的感慨之作,而在这之前他已多次辞官。[3]

胡才众在《读<归去来兮辞并序>有感》(2013年)一文中,提到:《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第二年(公元406年)写的,这时他42岁。[4]

3.序为辞官之前,辞为辞官之后

持有这一观点的是逮钦立先生。他说:“(义熙元年)八月,为彭泽令。十一月,弃职返里。……作《归去来兮辞序》。义熙二年丙午,陶渊明四十二岁。移居园田作《归园田居》五首。写成《归去来兮辞》。”

(三)题解

“归去来兮”,仅从文字训诂角度,就有归去、归来、归去与归来三种理解。[5]

1.归去

逯钦立《陶渊明集校注》、台湾版《中文大辞典》及不少古文注本,都认为“归去来”即“归去”,来是语助词。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盒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6]

2.归来

而陶渊明的好友颜延之在《陶征士诔》中则说陶是“赋诗(一作辞)归来”,《隋书·王贞传》也说“彭泽遗荣,先有《归来》之篇”。之后五代梁震的“桑田一变赋《归来》”、宋苏轼的“招我《归来》篇”等,都是将“归去来”释义为“归来”。

3.归去归来

至清代,林云铭、余诚的《古文析疑》,吴楚材、吴调侯的《古文观止》、毛庆蕃的《古文学余》又提出“归去来”为“归去与归来合称”之说。

鄢化志在《“归去来兮”辨》(2001)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是“归去归来之合称“。他说:从“迷途”到“归去”、从“归去”到“归来”,从“归来”到“归尽”,是不断体验、不断觉悟、层层深入、逼近生命本质意义的过程。因此,以“因事”归去为前提的“顺心归来”,既有行为载体的情节意义,又有感情心理的精神内涵,同时也展示出陶渊明对生命意义求索的哲理境界。[7]在2004年发表在《先秦两汉文学论集》的文章《“归去来兮”发微》一文中,又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

徐国荣在《“归去来兮辞”渊源考论》(2012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受到了张衡以及道教“存思”的影响。存思,亦称存想,或简称存,是道教的一种修炼方术。行此术时,要求修炼者闭合或微闭双眼,凝神静思,去除心中杂念,想象所思对象的具体形貌,从而在幻觉中达到通神的目的与境界。他认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悬想”之所以由实而虚,正是利用了当时社会普遍了解的“存思”方法。又由于存思法,故可在“去来”未成为现实之前加上“归”字,成为“归去来”的组合。“归”是未归前的“归心”之旨,“去来”是“去而来”之后的方向性指向,两者确实本“不侔”,但又因“存思”法而可合为一体,遂使此篇成千古之疑。[8]

4.“来”即歌调名

许永强在《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的“来”字应怎样解释》(1994年)一文中,独辟蹊径,认为“来”音“离”。因为“来”字在歌唱时经常被用做和声的音符,后来就演变成为一个固定的歌调名称。陶渊明的《归去来》就是模仿“来”字歌调的名称来命题的,意思是说,让我来唱一个《归去》的“来”字调吧!认为陶渊明是用调侃幽默的语气来命题和开篇。

(四)主题思想

1.归家之忧

徐新平在《<归去来兮辞>题旨辨析》(2000年)中,认为文中表现的是陶渊明一生中从未有过的“惆怅而独悲”的矛盾和痛苦,以及这种怅悲心理的自我化解的过程。

杨盛峰在《<归去来兮辞>二题》(2007年)中,认为陶渊明的归隐是无奈的,文章表现了作者深深的苦涩与无奈,主要是生计问题、孤独、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志的矛盾以及不知所归之惑,都导致了作者的悲戚。

成龙在《<归去来兮辞>情感内核新探》(2007年)中认为,“愉快”只是《归去来兮辞》情感的外壳,“孤独无奈”才是情感的内核。透过文字的表面,我们应该触摸到陶渊明内心深处那种深沉浓重的孤愁,这才是对《归去来兮辞》中真实的陶渊明的解读。

张文真在《<归去>未必真悠然——<归去来兮辞>另一解读》(2009年)中认为,陶渊明的归家,并不是真正的悠悠然,而是一曲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心路悲歌。主要是因为诗人因心处两端,心为形役而独悲;因缺少知己而痛楚;因“力耕”却“贫富常交战”而焦虑,所以《归去来兮辞》所反映的陶渊明的感情并不是真正的欢乐。

兰菊花、王成才在《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另一种解读》(2009年)一文中,认为读《归去来兮辞》更体会到一种悲痛和忧愤,从某种意义上说,《归去来兮辞》更是诗人的一首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悲歌。主要表现为心为形役之悲、居家涉园之孤、交往出游之忧和委心承化之愤。

胡才众在《读<归去来兮辞并序>有感》(2013年)一文中,提到:我们感受到的是陶渊明看似喜悦背后的一种悲苦之情。而陶渊明的悲苦和无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现实之悲和理想之悲。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我们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悲从苦中来的无奈,是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悲苦之情的显现。

田敏婷在《欢欣外衣下的孤独与无奈——再读<归去来兮辞>》(2013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体现了作者的孤独与无奈,主要是懊悔之情、庆幸之情和孤独之情。

2.归家之乐

徐利在《<归去来兮辞>的典型意义》(2007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主要表现的是作者的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表现出人生之乐趣,主要有归途之乐、天伦之乐、安居之乐、田园之乐、山水之乐、悟道之乐等。

林志强在《归园田兮,归山水兮?——<归去来兮辞>教参分析指弊》(2010年)中说:“我以为陶渊明真的很热爱田园生活,是个彻头彻尾的田园诗人。而非终日游山玩水多少有些颓废的山水诗人。所以《归去来兮辞》所抒发与表达的应当是归田园的欣喜与欢乐以及决绝尘网终身‘植杖耘耔‘乘化归尽的志向。正如吴先生所说:‘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结论,它‘确乎发自内心,而且包含着从庸俗险恶的官场引身而退的痛苦反省,带有过来人正反两面的深刻体验,其思想深度,绝非‘消极二字可以涵盖。”[9]

3.亦乐亦忧

张莉莉在《关于陶渊明的再评价——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起》(1987年)一文中,说:“实际上我以为:《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如实记载了作者的情感与理智‘交战过程的文字,是一篇在痛苦后进行自我劝慰、自我排泄、自我解脱的文字。在表面的欣喜之下,实在深藏着的是作者对现实极度绝望的心理;在表层的平静达观后面,骚动着的是一颗不甘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灵。因此,把《归》文说成是‘宣言书似乎有拔高之嫌,而把它说成是‘描写乐趣又未免有浮浅之病。”[10]

朱江在《隐逸者背后的哀伤——审视<归去来兮辞>中作者情感的另一面》(2003年)一文中,也认为陶渊明的感情是复杂的,认为《归去来兮辞》固然表达了作者归隐时的大喜,但是在这大喜的背后还隐藏着作者深沉的无奈和哀伤。

周宗培在《“归去”之忧——<归去来兮辞>的另一面》(2005年)中认为,《归去》写其乐亦写其忧,实为一张一弛,谋篇布局至关重要,归途之乐与抵家之乐是起,写其乐;“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等句是伏,流露出忧。[11]

邢长印在《快乐并痛苦着——<归去来兮辞>思想情感解读》(2005年)一文中,认为陶渊明是欣喜有之、惆怅有之、无奈有之、痛苦亦有之,可谓“快乐并痛苦着”。

周美珍在《<归去来兮辞>思想感情探究》(2009年)中,认为《归去来兮辞》表现出的作者感情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快乐是归田之本,孤独是人生之美,忧愁是追求之痛,“猛志”是精神之柱。

丁曰宏在《陶渊明归田之志坚决的背后——读<归去来兮辞>有感》(2011年)中,认为“他表面上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貌似飘逸潇洒的隐士生活,但内心的苦闷却永远无法排遣”。其实,陶渊明归田之初,其志坚决的背后,是“满腔的愤懑不平”,是“惆怅而独悲”的真实心理,是对自己未来之路如何选择的犹豫彷徨。《归去来兮辞》表明自己归田之志坚决的方法就是说服自我、自我宽解、自我慰藉。因此,《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劝归辞。也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归田之志坚决的背后,内心是复杂的,情感是多面的,思想是矛盾的。

肖俊在《快乐与忧愁:价值追求转型带来的人格悖论在作品中的反映——也谈<归去来兮辞>的复杂感情》(2012年)中,同样认为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反映出的感情是复杂的,不仅包含了快乐的感情,还包含了忧愁的情感。

4.人本情怀

陆靖康在《<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人生哲学的诗意自白》(2002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主要表现了以下几种态度: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人生态度;委运任化生死由之的达观思想;质化自然抱朴守真的生活原则、特立独行不拘时俗的处世方式以及安逸闲适平和恬淡的审美趣味。这五个方面密不可分,在陶渊明身上完全统一。

黎宇在《<归去来兮辞>的人本情怀》(2012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以率性的爱和天赋的善去彰显本我的处世宣言。他认为人本情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陶渊明在社会、家庭中,立功业济苍生、负责任敢担当的世俗人本情怀;二是在归隐田园上,亲友、邻人对陶渊明无意或有意的人身关怀而形成的客体人本情怀;三是身处自然,物我独立又相互交融,从而形成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本情怀。

持这一观点的还有柯加瑜。他在《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生命哲学》(2010年)中,论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高洁品格的人生追求;安逸恬淡的人生趣味;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

林君慧在《一个挣脱人生困惑的诗意灵魂——从<归去来兮辞>看蓬勃生长的个体生命意识》(2011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中体现了作者的个体生命意识,体现在:尊重生命自然形式,维护个体精神自由、躬耕陇亩体验真趣,物我合一寓情自然、随和入俗情味淳厚,任真自适诗意栖居。

5.隐士情怀

所谓的隐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满浊世等,而采取消极避世的一种人生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高洁人格的体现。[12]

杨智慧在《<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情怀》(2000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表现出了作者的隐士情怀,主要表现在:厌恶官场,鄙弃功名;娱情诗酒,崇尚自然;尽享天伦,体验农趣;抚摸伤痛,不忘忧思。在杨智慧的《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情怀》(2000年),《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2001年)再次论证了这一观点。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孙亚杰的《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2003年)。

李军梅在《<归去来兮>中的隐士情怀》(2010)一文中,也认为《归去来兮辞》反映了作者圣洁、飘逸、浪漫、悠然的隐士情怀,主要表现为:厌恶官场,蔑视权贵;尽享天伦,闲适自在;固穷守节,躬耕田园;顺应自然,乐天知命。

6.生态美学

于国华,洪燕佳在《论<归去来兮辞>的生态意识》(2008年)一文中,认为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生态诗人的典范,他的《归去来兮辞并序》表现了他自觉地回归田园的生态选择;表现了平等而和谐的生态田园生活;表现了简朴生活与躬耕之乐的现实的生态之路。从生态批判的角度看,《归去来兮辞》是一篇生态意识的宣言。

陈晓明在《回归家园:<归去来兮辞>的生态美学解读》(2012年)一文中,以“家园意识”的生态美学角度解读《归去来兮辞》。生态美学的审美内涵,不仅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要求人与社会的协调的整体和谐以及人的精神的健康协调。在与自然的融合中,诗人顺应宇宙造化之法则,心灵得到了安顿。

7.乱世抗争

牛宣华在《乱世中的别样抗争——探寻<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2007年)一文中,认为《归去来兮辞》反映了一个乱世中最孤独痛苦的魂灵,“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是对统治者的声讨反抗,是愤恨之极的呼喊。

何永生在《一个叛徒的哀的美敦书——<归去来兮辞>别解》(2008年)中,同样认为《归去来兮辞》所反映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陶渊明对乱世的抗争,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总之,《归去来兮辞》的主题思想仍然没有一个定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其写作时间,更多的人认为是他在辞官之后所作,序给了人们一个确定时间的理由。对于其主题思想,更多的人看到了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文中所表现出的归家之喜的背后,更深刻的是他归家的无奈和痛苦。

二、《归去来兮辞》之我见

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成果的分析,笔者对《归去来兮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是其主题思想的确定。至于陶渊明的写作时间和写作地点,争论颇多,仍然没有一个定论。无论如何,这些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在高中语文必修5教材上,课文注释①是这样的:“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辞去彭泽县令。这篇赋就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13]但是通过比较相关的研究则可以发现,作品创作于辞官之前的说法更有理据。很多人从文中的生活上,以为陶渊明描写的是事实,但是序的结尾注明写作时间为“乙巳岁十一月”,也就是冬季辞官时;而辞中的一些内容却是写春天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说明正文中的内容并不是写作时已然发生的事,而是作者想象中的情形。

而对《归去来兮辞》题目的解析,也有颇多争论。到底是“归去”“归来”还是“归去归来”?课文注释采用了逯钦立的注释,认为来是助词,无义。但是相比较而言,“归去归来”更加有说服力。首先“归去归来”是从“迷途”到“归去”、从“归去”到“归来”,从“归来”到“归尽”,是不断体验、不断觉悟、层层深入、逼近生命本质意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比单纯的归去、归来更有意义。其次,把“来”理解为助词,与一般的古文习惯不同。“归去来兮”的来处于句子中间、语气词“兮”字之前。看其他古诗文,则可发现:凡处于“兮”字之前的“来”字,均为实词。把“归去来兮”解释为“归来”,则是将“去来”视为偏义复词,也不符合语法习惯。因此,解释为“归去归来”更有说服力。

至于文中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很多人可能都会从文中读出作者归家的欣喜之情,教材在单元提示中也认为文中抒发的是回归田园的乐趣。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作者的归家是一种无奈之举,是对现实世界失望后的一种选择。由于深受儒家文化“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陶渊明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很希望建功立业。但是官场的黑暗,使得他不得不放弃做官,转而投向田园生活。但是“高处不胜寒”,作者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深地孤独,这在文中也多有体现。例如文中“抚孤松而盘桓”“怀良辰以孤往”等,就写出了作者的这种孤独。同时,陶渊明又是一个隐士,在《归去来兮辞》中,也体现出了这种隐士情怀。

注释:

[1]孙伟强:《<归去来兮辞>导读策略》,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6期。

[2]张学成,李桂奎:《<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辩》,九江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3]李华扬,张大磊:《<归去来兮辞>所反映的两晋时期的耕读文化》,芒种,2012年,第16期。

[4]胡才众:《“归去来兮”辨》,文学教育,2013年,第7期。

[5]鄢化志:《读<归去来兮辞并序>有感》,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

[6]彭泽陶:《就<归去来兮辞>两个“归去来兮”的解释问题答复叶晨晖同志》,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7]鄢化志:《“归去来兮”辨》,文艺研究,2001年,第3期。[8]徐国荣:《“归去来兮”渊源考论》,文艺研究,2012年,第3期。

[9]林志强:《归园田兮,归山水兮?——<归去来兮辞>教参分析指弊》,中学语文,2010年,Z1期。

[10]张莉莉:《关于陶渊明的再评价——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起》,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11]周宗培:《“归去”之忧——<归去来兮辞>的另一面》,现代语文,2005年,第8期。

[12]孙亚杰:《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4期。

[1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文献:

[1]许永强.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中的“来”字应怎样解释[J].韩山师专学报,1994,(2).

[2]杨智慧.《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情怀[J].中学语文,2000,(9).

[3]杨智慧.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情怀[J].语文天地,2000,(21).

[4]陆靖康.“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浅析《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0,(12).

[5]徐新平.《归去来兮辞》题旨辨析[J].中国文学研究,2000,(2).

[6]鄢化志.“归去来兮”辨[J].文艺研究,2001,(3).

[7]杨智慧.解读《归去来兮辞》的隐士文化[J].语文知识,2001,(3).

[8]陆靖康.《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人生哲学的诗意自白[J].阅读与鉴赏,2002,(2).

[9]鄢化志.“归去来兮”发微[J].先秦两汉文学论集,2004,(6).

[10]邢长印.快乐并痛苦着——《归去来兮辞》思想情感解读[J].中学语文园地,2005,(6).

[11]赵谦翔.《归去来兮辞》备教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8,(7-8).

[12]陈芳.近三十年《归去来兮辞》研究综述[J].九江学院学报,2009,(2).

[13]张悦.二十一世纪以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2011,(5).

[14]黎宇.《归去来兮辞》的人本情怀[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22).

上一篇:留言板情侣留言句子下一篇: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一周年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