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省级工程中心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2024-06-19

地方高校省级工程中心文化建设探索论文(通用6篇)

篇1:地方高校省级工程中心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摘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对加强地方高校科研平台建设与学科内涵建设,以及提升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笔者以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为例,认为地方高校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注重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思路与方法.关键词:地方高校;文化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0引言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培养地方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依托领域科技实力较强的重点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等院校组建的科研开发实体[1]。地方高校中诸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在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区域社会服务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注重了人才队伍建设和试验硬件设施建设,而对科研平台文化建设方面考虑较少。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建设是提升省级科研平台内涵、升级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是各类人员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精神与物质财富的积累。“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在榆林学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在榆林学院组建成立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笔者以该研究中心为例,探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建设内容与实践途径,以期为省级科研平台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1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1.1有利于促进学校应用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

当前,国务院颁布《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高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应用转型发展,以及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推动作用[3]。

1.2有利于加强学校科研平台建设,提高学校科技创新与竞争能力

地方高校通常科研起步晚、高层次人才短缺、科研条件落后等各方面因素,出现科研核心竞争能力差、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4]。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可以增强学校对外展示宣传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这有利于稳定已有研究队伍,还能吸引和汇集优秀人才,并通过省级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实施将会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水平和竞争力。

1.3有利于推动学校学科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应用型

人才培养水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常依托特定的专业学科,研究中心成员承担科研与教学双重任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间存在内在的相互关联,也是联合培养研究生和大学生科研实践的重要平台[5]。研究中心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浓郁的学术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具有价值导向、行为约束、激励与鼓舞的作用[6],这对不断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文化建设的内容与途径

笔者认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环境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等3个方面。

2.1环境文化建设

2.1.1文化走廊建设

在研究中心建设文化走廊,即在步入研究中心的醒目位置挂上研究中心的中英文名称及Logo,在往里走廊的墙壁上挂上带有灯光效果的展板,在合理的位置设立展示橱窗。在制作研究中心的中英文名称时,要确保英文名称准确无误,因为要么是打印疏忽要么是中国式英语翻译导致的公共场合错误的英文标识或名称屡见不鲜。Logo的设计也很重要,能够体现中心的文化特色,构思新颖创意,图案简洁,色彩鲜明大方,必要时要请专业人士进行设计。展板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主要介绍研究中心的整体情况,板块内容可包括:中心简介、中心定位、中心研发方向、中心主推技术、对外服务项目、主要科研项目、主要工作和成绩、主要科研成果、荣誉与奖励、领导关怀与重视、媒体关注、科研团队介绍、团队成员笑脸墙、最新重大成果介绍、关键核心技术图示、大型仪器设备展示等。通过橱窗将科研成果或开发的产品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比如做绒山羊相关研究的实验中心,橱窗里可以摆放活灵活现的绒山羊标本和穿戴羊绒服装的模特等,再配备壁挂式电视,在有参观人员时打开电视,播放实验中心简介及媒体采访等方面的视频,通过视听同时展示,提高宣传力度。

2.1.2实验室文化建设

在研究中心实验室门外挂门牌编号及实验室中、英文名称,在实验室内的墙壁上挂一些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实验注意事项等展牌。实验室内应优化实验室布局,注意仪器的摆放,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并将做有毒害污染试验的域区标识出来,此区域所使用实验器材不能随意搬动或拿出区域,进行相关实验必须在此区域进行。此外,在某些实验室的窗台上可以摆放一些盆栽花卉,以净化和美化实验室环境,亦在试验闲暇之时陶冶情操。

2.2人文文化建设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学术交流,提升师生的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及科研能力,可尝试如下几种方式:2.2.1组织师生进行学习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和实地考察对新进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实验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培训;组织师生参加国内举办的一些与自己科研领域相关的专业研讨会或学术会议;组织教师去其他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新的实验设备,学习新的实验技术及实验管理经验。

2.2.2在自己实验室内举办

Seminar实验室每周举办一次Seminar(学术研讨会),一周进行Workreport(工作汇报),另一周进行Journalclub(文献报告),Workreport和Journalclub交替进行。进行Workreport时,每个人简要地汇报自己这两周的工作内容或试验进展,重点提出自己在工作或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与其他人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主讲人(每次一位研究生)将自己的试验进展以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其他人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发言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行Journalclub时,每个人简要地汇报自己这两周看了哪些方面的文献,讲一些从文献中的收获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主讲人(每次一位研究生)选取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章或导师指定的paper,以PPT形式给大家进行讲解,供大家共同学习,要求所选取的文章为SCI期刊收录文章,并提前一天将所选文章通过邮件形式发送给大家。

2.2.3网站建设及微信公众平台搭建

建设具特色文化的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通过网站与微信平台进行信息与技术交流,达到普及科学知识、报道研究资讯、提供产品展示平台、搭建研究与产业化桥梁的目的。

2.3制度文化建设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本制度应由地方高校的国资与实验室管理处统一提供,体现中心实验室特点的制度由本实验室制定。如笔者所在地方高校关于实验室方面的规章制度有:榆林学院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榆林学院学生实验守则、榆林学院实验室工作守则、榆林学院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管理办法、榆林学院危险化学品采购和使用管理办法等。中心各实验室根据实验室功能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试剂药品领用制度、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常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名录、常用技术操作流程、大型仪器使用操作规程等。将这些规章制度制成展牌挂在实验室内的墙壁上,便于师生学习与执行。此外,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必须对新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及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培训,或建立实验室安全知识站,在线进行安全知识答题,培训合格或答题成绩合格者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试验;中心还应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更新规章制度、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3结语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化建设对加强地方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科研平台建设与学科内涵建设,以及提高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笔者以陕西省陕北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为例,认为地方高校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应注重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方法与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国荣,施金良,许弟建,等.发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学科建设引领作用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87-188.[2]教育部.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http://,2015-10-23.[3]黄守星,李利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文化建设重要性分析[J].职业时空,2014,10(9):58-61.[4]陈长喜.加速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12-13.[5]张绍岩.利用工程中心平台资源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探索[J].学周刊b版,2014(10):221.[6]武晓鹂,龙飞,莫淑一,等.建设良好实验室文化,激发研究生科研热情[J].经营管理者,2014(27):268.

篇2:地方高校省级工程中心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段红红

(大庆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本文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面临形势和任务出发,找到了学科建设的独特路径即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模式构建,重视学科建设,应主要侧重于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上,学科建设应以生成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为导向,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一体化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这三大基本建设的水平、质量和状态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三者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区别。作为教学型、地方性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学科发展放到适当的地位,不能举全力搞学科发展而不顾人才培养。重视学科建设,应主要侧重于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上,学科建设应以生成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为导向,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

一、认清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建设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的前提

学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门类,课程则可以理解为一门门具体的教学科目。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学科水平表现为学科结构、队伍水平、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层次等方面;专业水平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课程教学质量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及教参、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主讲教师等。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点、目的和内容各有不同,应该各有侧重、协调发展。重点学科,是通过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以及一支具备创造水平的科研队伍,强化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从而提高学术水平,增加学校核心竞争力,达到学术兴校的目的;名牌专业的建设在于增强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实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质量立校的目的;而精品课程建设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通过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各个领域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强校的目的。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学科建设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依托,课程建设是基础。课程是构成专业的元素,专业的人才培养功能是通过课程实现的,课程要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所以课程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

对于地方性、教学型高校而言,首要任务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以稳定的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适应学科和专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注意正确处理学科建设与科研、课程建设工作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有效的互动机制。一方面,要用学科建设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时充实教学内容,开设新课程,以此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利用教学工作对相关学科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增强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科建设。

二、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致性是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立的依据

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一体化模式建立的可能性。不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或课程建设,都要求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都要求有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为前提。并且,专业是靠学科支撑的,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建设,这与专业建设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一致;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学科研究方向,这正是专业发展的特色之处;学科建设所依托的基地,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学科建设依靠科研项目载体实现聚集资金、人才和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多重目的与专业建设中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有一致性,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一致性,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的模式才能建立起来。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内容的一致性为一体化建立提供了可能。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都涉及到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条件建设及制度建设,虽然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要求,但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共享、通用的。教研成果、科研成果、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的购置等指标上基本上一致,在学术队伍建设与师资培养、培养质量与教学效果等指标也密切相关。

地方性、教学型高校为了充分贯彻以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为中心,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发展理念,学科建设更好地发挥作用,学科建设要紧密围绕专业、课程建设,实现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才是其发展路径最好的选择。

三、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专业建设的依托作用、课程建设的基础作用是构建成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一)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

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其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符合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首先关注的是学科前沿问题,然后是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提高专业水平问题。也就是说,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在学科发展前沿上的突破,提升学科水平,而且要重视吸收和综合本学科已有的学术成果,尽快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把大学生、研究生引导到学科的前沿,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科技进步作贡献。

学科建设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由此而设计的课程体系提供具体内容,保持其课程体系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补充、更新课程内容,保证课程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科基地既要满足科学研究的需要,成为教授、博士成长的土壤,又要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功能。在计划指导下组织教师在学科基础上进行学科知识、学科方法与思维的选择,组织先进的学科课程及学科课程结构;

课程、专业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要提高专业和课程的水平,必须以提高学科的水平为前提,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都有赖于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学科建设正是从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基地,包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为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基础条件。没有实力雄厚的学科基础,专业难以上水平,课程难以成精品。

(二)发挥专业建设的依托作用,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

学科是针对科学发展而言的,而专业是根据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计的有关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结构,是针对人才培养而言的.。专业建设者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亦即专业建设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科发展规律。一个运作良好的专业点,必须要有一支阵容整齐的师资队伍,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培养方案,有比较丰富完备的图书资料、设施先进的实验室等。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基地作用,在凝练学科方向、聚集学术队伍、培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促进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在专业建设中,跟踪社会对专门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从中使特色学科的研究方向更紧密地结合社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具备市场竞争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学科研究方向的明确,有利于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有利于发现学科问题并加以解决;通过专业教学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经验;通过合理组织教学过程,促使学科的科学研究成果系统化、体系化,并其知识应用于教学;通过聚集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使学术团队的结构更加合理。要求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发现学科问题,并研讨解决;将教学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将教师在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引进教学的过程中,并促进科研成果的系统化和体系化工作;依靠专业建设工作,采取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师资培养模式,致力于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为特色学科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专业的设置和专业人才规格的设计对课程结构具有定向作用,是决定课程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前提。

(三)发挥课程建设的基础作用,构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

学科、专业建设有一个根本点就是要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要落到课程建设上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传递。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根本途径。学科发展为专业建设提供的是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一门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本好教材、一个好大纲、一套好习题集、一个好教师梯队。一门精品课程,首先要求它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与本领域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精品课程内容建设要与本学科和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课程学习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式,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内容,对人才培养产生最直接的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学科建设是宏观层面的,具体落到实践中去,体现在要不断地丰富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选课机会,与此同时也为专业建设打下基础。要保证课程内容和质量,就必须加强学科建设,一方面掌握学科动态,把国内外最新成果引进课堂,使自己始终处于学科的制高点上。另一方面,加强科研,创造出反映专业特色的成果。

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建立的相对稳定、技术水平较高的实践教学基地培育成具备双功能的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基地,为开展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研究服务,使特色学科真正具有特色;

在一体化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强调重点学科及方向的确定与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的打造的相互作用。强调学科梯队与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建设如何构成相互支撑。强调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后备带头人与科研骨干、教学名师的培养如何相互联系。

篇3:地方高校省级工程中心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平台+模块,跨学科,CDIO

我校实验中心的建立, 整合了分散于各院系的电类实践教学资源, 促进了资源共享, 优化了资源配置[1,2], 提高了设备利用率。经过不断探索实践, 现已建成校级电类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涵盖实验、实习和课外创新三大平台 (如图1所示) , 为10个学院22个专业的教学提供服务, 年人机时数约35万, 被评为广东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设电类公共实践教学平台和跨学科课外创新平台是中心的工作重点。如何以中心为平台,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利用工程教育改革契机, 加强各院系共享的校级公共实践平台和教学团队建设, 办出特色, 突出共享, 实现资源利用和效益的最大化, 成为省级示范中心建设的主要方向。

1 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解决公共课程平台教学单位众多, 课程建设与管理滞后等问题, 我校依托电工电子省级示范中心成立了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 先后启动了校重点教研项目“广州大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和广东省质量工程重点项目“基于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类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成立了各门课程的跨学院教学指导小组, 以工程教育改革为契机集中全校资源, 解决了平台课程建设、电工电子实习CDIO改革、跨学科创新工程实践和暑期社会实践等一系列问题。

1.1 实验课程平台

在学校和各学院的支持下, 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托实验中心, 建立了校级实验课程建设与管理机制 (如图2所示) , 成立了各门课程的跨学院课程组, 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实验中心和各学院作为执行单位, 协调落实改革, 解决了平台上教学单位众多、师资分散薄弱、教学资源效益难以最大化、课程建设和管理协调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

中心经过充分调研和方案修改, 最终以“平台+模块”方式统一了全校电类实验课程设置 (如图3所示) , 实现了电类实验教学课程平台建设的预期目标, 成效显著。

(1) 统一规范了全校电类实验课程名称、课程设置和课程大纲, 统一建设、考核和管理[3]。

(2) 整合了共性较强的基础课、公共专业课及基础理论课, 以共享资源平台为契机, 实现了全校电类课程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一次升级。同时, 使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课得到整合[3,4,5], 形成独立的实验课, 加大了课程建设力度。

(3) 每门课程设计了多个模块供各专业选择。各模块的设置统筹考虑了课程基本知识的连贯性和实验项目的定制性, 使实验设备得以充分利用, 同时照顾不同专业的需求。教学模块可以不断增添, 实验项目可以随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

1.2 实习平台

电工电子实习包含基础实习和生产实习, 在工科, 特别是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校级集中性实践教学平台, 中心成立了电子实习基地。实习采用“平台+模块”方式, 满足了不同专业的需求 (见表1) 。中心在国内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指导下, 改革了实习课程, 吸收了CDIO工程教育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 从强调知识传授和学术能力培养, 过渡到重视工程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 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技术人才[6,7]。

1.2.1 基于CDIO理念的基础实习

基础实习是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过渡节点, 由安全用电、焊接训练、PCB制作和进阶引导四大模块组成 (如图4所示) , 以项目方式开展, 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 教师示范指导为辅的基础训练环节, 模块和题材定制灵活, 适应各专业需要, 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实践的基本技能, 具备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养, 为应用创新奠定坚实基础[8]。

中心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 采用了项目驱动模式, 以工程项目贯穿实习教学各环节 (如图5所示) , 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循序渐进系统化地掌握各知识点的应用。中心采用模块化设计, 构建系统及作品, 预留硬件升级和算法编程优化空间, 课赛结合, 突破了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遵循教育教学的自然规律, 实现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践, 达到了工程人才的综合培养目标。

1.2.2 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的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作为电类专业学生的集中性实践环节, 是工程师初步培养的关键, 它可以帮助学生向工程师角色转化, 适应业界需求[9]。然而, 一般企业不对学校提供短期硬件设计开发类实习。当前的生产实习, 观摩体验居多, 学生参与深度不够。中心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 对生产实习进行了改革, 在校内组建了生产实习基地, 按照方案、管理、PCB、工艺和测试等分工划分为若干项目组, 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 实施扁平化管理, 以产品开发为主线 (如图6所示) , 让学生在实习中掌握电子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流程, 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工程师的综合素质。

移动互联网时代, 便携式设备正在普及。贴片元件及其SMT贴装工艺是设备小型化和生产自动化的推动力, 中心与企业合作成立产学研中心, 解决了生产实习教改和实习中心建设资金不足、运转成本高的难题, 新建了贴片生产线, 不断改善实习条件, 给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勤工俭学和课外实践机会。我们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学研发展新道路, 调研开展工程教育行业认证的可行性,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1.3 跨学科创新开放平台

中心充分利用硬件、场地、师资和学生资源全校共享优势, 依托电子设计创新基地和广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科技实践基地, 组建课外科技活动指导团队, 创建科研竞赛创新班和暑期社会实践班, 构建若干光机电算等跨学科项目组, 开展学生科研活动[4,5], 取得显著成效。

(1) 开设了成系列、成周期的科研竞赛创新实践班, 每年自主在全校范围内招生5个班, 团队多学科组合, 专业优势互补, 以讲座、科研训练项目、各类竞赛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2) 组织及指导学生参加多种类型、多种级别的信息类竞赛, 着重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精神和科研、动手、交流沟通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跨学科应用水平、自主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

(3) 提供8间共计千余平方米的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学生以申请科研训练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式使用, 每年实验人时数近18万。近年来, 教师指导学生创新项目70多项。

此外, 针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结合度不高, 层次较低的现状, 中心专门成立了暑期跨学科创新实践班。以智能车原型为工程实践题材, 暑期从8个专业选拔一批大一学生, 组成若干跨学科项目组, 以电子爱好者或IT发烧友为起点进行工程师的初步培养。引进或自编适合工程教育的指导教材, 进行各种创意智能车的软硬件设计与开发。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市场、成本、设计、沟通、采购、实现及答辩等阅历。中心为学生开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证明, 推进大学生课外创新工程训练和暑期社会实践改革。优秀学生在暑假结束后可以继续进行创新项目, 撰写论文和申请专利。中心建立了AB班进退机制, 学生规模稳定在80人左右, 解决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问题, 提高了学生跨学科实践能力 (如图7所示) 。

2 建设成效

根据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从2009年起, 我们以省示范中心为平台, 整合全校电工电子公共资源, 建设了涵盖实验—实习—课外实践环节的校级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组建了校级课程建设与教学指导团队, 实现了全校电类平台课程建设和管理模式的一次大升级, 实现了资源的跨学院共享和效益最大化。相关建设成果已纳入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全校22个专业中应用推广。创意智能车、机器人和飞行器等跨学科创新工程项目的培训推广和教学渗透, 调动了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及竞赛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经过几年的实践应用, 建设成效开始显现, 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近年来, 中心承担教研科研项目144项, 其中省级以上35项, 专利授权33项, 自编教材13本, 出版5本;学生竞赛获奖261项, 其中省级以上86项。中心已逐渐成为全校跨学科创新人才的荟萃之地。

3 结束语

共建共享是省级示范中心建设的关键, 根据现代工程教育先进理念, 本文重点探索了校级电工电子公共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探讨了跨学科实践平台建设的新模式。经过不断完善, 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实现了资源的跨学院共享和建设效益的最大化。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统调使用, 兼顾实验、实习和课外创新, 培养社会需要的工程人才, 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 我们将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印勇, 曾孝平.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10, 1 (89) :73-76.

[2]王革思, 王松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4 (27) :104-107.

[3]曲伟, 邱成军.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7 (29) :216-218.

[4]陈白, 徐红.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教学研究, 2009, 3 (32) :65-67.

[5]安健, 张鹏.面向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推进电类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1) :6-8.

[6]王孙禺.国家创新之路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新进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1) :14-22.

[7]叶民.美国工程教育演进史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 (2) :109-114.

[8]李志辉, 张国栋, 李婷.卓越工程师培养与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3) :169-170.

篇4:地方高校省级工程中心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关键词: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践教育模式;校企共建;探索与实践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粤教高[2009]76号),广东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工作,建设内容包括精品开放课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七大类。广东省教育厅于2013年1月确定立项建设5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我院联合佛山市三水合成电器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合成公司)申报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佛山市三水合成电器实业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获得批准。

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1.建立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协同育人是指以学校为主体,协同企业、行业、政府、研究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等,共同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的开发、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的评价和制度保障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的合作育人。中心承担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教学任务,把优异的企业文化、实践资源、培训课程与团队等引入学校,并与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在协同的基础上进行多方位的创新,搭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

2.改革校外实践教学模式

传统的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是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中心的建设使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由参与共建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

三、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的思路与实践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推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任务和要求。

(1)坚持“互惠互利、共同建设”的原则。学校利用企业条件安排学生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则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师资力量加强生产、新产品开发及员工培训等。企业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缓解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

(2)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中心建设要从满足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中心建设规划。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完成实习教学大纲规定的各项内容,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保证实习教学质量。

(3)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中心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

2.明确建设任务

为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中心要按照“以基本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锻炼为基础,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综合能力和提高工程素质为培养核心,不断提升综合实践教育水平。为此,应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建设:

(1)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中心依托合成公司,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由校企双方的主要领导担任中心的负责人,成立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负责中心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实习/实训项目开发小组、订单培养管理小组、课程开发/建设小组、科研开发小组,负责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为保障中心正常运作,初步建立了中心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安全保障等规章制度。

(2)改革实践教育模式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的用人要求,按照“校企双链、实岗培养”的实践教育模式。将企业的行业规范、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对接,企业的真实岗位、工作任务与教学项目相匹配;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组成教学团队,以真实产品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将教学环节嵌入生产岗位,校企双方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学校、企业侧重不同的技能及职业素质培养任务,达到通过真实生产环境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目的。

(3)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为保障达到对学生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中心的师资队伍应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在中心建设的过程中,应规范教师遴选、聘用、培训、管理及考核。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合作交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教学,研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专业讲座等。

(4)建立开放共享机制

我院有三个专业长期与合成公司在生产实习、订单培养、聘任兼职教师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了专业间共享中心。周边还有四所学校长期在合成公司开展生产实习、教师实践等合作,实现了学校间共享中心。随着中心建设的深入,我们将主动发布中心相关信息,根据其接纳能力接收更多高校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利用中心的资源。

(5)保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

由校方与企业协商,为学生提供无毒无害的有技术含量的实践岗位,对即将进入中心开展实践教学的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校、企、学生三方的职责和权利。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教育),对可能会涉及企业商业利益的内容,由厂方进行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安排实习带队教师做好实习现场相关的管理工作。由企业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3.做好保障条件建设

(1)经费保障

我院关于印发《省、市、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配套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对本中心建设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经费使用范围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校外实践教育模式建设、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习实训项目开发、横向课题开发、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等。

(2)制度保障

我院现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生产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办法》等制度,以保障校外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中心拟建设的制度包括教学运行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认证制度、指导教师实践能力考核办法、学生安全管理制度等。

(3)质量保障

首先,合成公司设有佛山市三水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具备雄厚的技术研发能力,围绕小家电产品研发、制造,有一套完整的设备及工艺流程,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其次,多年来校企深度合作,在学生培养、师资合作、课程建设、项目研发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软件平台。最后,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过程实施到学生考核评价,企业全程参与,确保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以上三方面都可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4.制订可行的建设方案

按照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实践条件、师资队伍,校企共商中心运行制度的思路推进中心建设,校企联合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多元评价。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中心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

图1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方案

四、实践成果

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运行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校企紧密对接

由校内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带头人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校企共同开发了《快速成型与手板制作》《机械设计与创新》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制订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2.强化实践育人环境

由合成公司提供设备,我院提供场地,共建了模具拆装实训室和小家电产品结构实训室,按照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实验室建设,为实训创建真实的训练岗位、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3.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

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试点工作,培养目标是助理设计工程师。校企合作组建了“双导师”团队,共同承担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的培养工作,按照企业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对学生制订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分为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三个阶段,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表现优秀的学生被企业选拔录用,获得直接就业的机会。

4.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初具规模

聘用合成公司技术服务能力强、企业影响力较大的高级工程师为专业带头人,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建立了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吸引了合成公司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十人担任兼职教师,他们承担了“机械设计与创新”“小家电产品结构设计实训”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并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定期到合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和员工培训,有三位教师长期被聘为合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推进了校企之间的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它创建了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对提高学校工程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中心的建设历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运行管理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校企资源有效融合、企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意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在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坦诚相待、各尽其责,才能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明生,王玲.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3(21):19-24.

[2]杨叶飞,王汝志,窦志铭.基于校企协同的复合型营销人才育人模式的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7-20.

[3]冯军.深化校企合作,化解大学生就业困局[J].教育与职业,2012(25):28.

[4]李新颖,王喆,蒋占军.“铁路通号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1(14):106-109.

[5]易新河,文益民,张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4):66-69.

由校方与企业协商,为学生提供无毒无害的有技术含量的实践岗位,对即将进入中心开展实践教学的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校、企、学生三方的职责和权利。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教育),对可能会涉及企业商业利益的内容,由厂方进行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安排实习带队教师做好实习现场相关的管理工作。由企业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3.做好保障条件建设

(1)经费保障

我院关于印发《省、市、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配套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对本中心建设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经费使用范围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校外实践教育模式建设、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习实训项目开发、横向课题开发、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等。

(2)制度保障

我院现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生产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办法》等制度,以保障校外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中心拟建设的制度包括教学运行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认证制度、指导教师实践能力考核办法、学生安全管理制度等。

(3)质量保障

首先,合成公司设有佛山市三水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具备雄厚的技术研发能力,围绕小家电产品研发、制造,有一套完整的设备及工艺流程,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其次,多年来校企深度合作,在学生培养、师资合作、课程建设、项目研发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软件平台。最后,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过程实施到学生考核评价,企业全程参与,确保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以上三方面都可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4.制订可行的建设方案

按照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实践条件、师资队伍,校企共商中心运行制度的思路推进中心建设,校企联合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多元评价。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中心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

图1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方案

四、实践成果

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运行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校企紧密对接

由校内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带头人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校企共同开发了《快速成型与手板制作》《机械设计与创新》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制订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2.强化实践育人环境

由合成公司提供设备,我院提供场地,共建了模具拆装实训室和小家电产品结构实训室,按照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实验室建设,为实训创建真实的训练岗位、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3.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

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试点工作,培养目标是助理设计工程师。校企合作组建了“双导师”团队,共同承担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的培养工作,按照企业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对学生制订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分为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三个阶段,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表现优秀的学生被企业选拔录用,获得直接就业的机会。

4.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初具规模

聘用合成公司技术服务能力强、企业影响力较大的高级工程师为专业带头人,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建立了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吸引了合成公司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十人担任兼职教师,他们承担了“机械设计与创新”“小家电产品结构设计实训”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并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定期到合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和员工培训,有三位教师长期被聘为合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推进了校企之间的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它创建了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对提高学校工程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中心的建设历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运行管理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校企资源有效融合、企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意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在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坦诚相待、各尽其责,才能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明生,王玲.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3(21):19-24.

[2]杨叶飞,王汝志,窦志铭.基于校企协同的复合型营销人才育人模式的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7-20.

[3]冯军.深化校企合作,化解大学生就业困局[J].教育与职业,2012(25):28.

[4]李新颖,王喆,蒋占军.“铁路通号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1(14):106-109.

[5]易新河,文益民,张净.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3(4):66-69.

由校方与企业协商,为学生提供无毒无害的有技术含量的实践岗位,对即将进入中心开展实践教学的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校、企、学生三方的职责和权利。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入厂教育、车间教育和班组教育),对可能会涉及企业商业利益的内容,由厂方进行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安排实习带队教师做好实习现场相关的管理工作。由企业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3.做好保障条件建设

(1)经费保障

我院关于印发《省、市、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配套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对本中心建设给予了充足的经费支持。经费使用范围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校外实践教育模式建设、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实习实训项目开发、横向课题开发、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等。

(2)制度保障

我院现有《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生产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实施办法》等制度,以保障校外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中心拟建设的制度包括教学运行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认证制度、指导教师实践能力考核办法、学生安全管理制度等。

(3)质量保障

首先,合成公司设有佛山市三水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具备雄厚的技术研发能力,围绕小家电产品研发、制造,有一套完整的设备及工艺流程,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平台。其次,多年来校企深度合作,在学生培养、师资合作、课程建设、项目研发等方面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软件平台。最后,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过程实施到学生考核评价,企业全程参与,确保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以上三方面都可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4.制订可行的建设方案

按照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实践条件、师资队伍,校企共商中心运行制度的思路推进中心建设,校企联合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多元评价。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中心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

图1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方案

四、实践成果

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运行以来,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1.校企紧密对接

由校内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业带头人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校企共同开发了《快速成型与手板制作》《机械设计与创新》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同制订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2.强化实践育人环境

由合成公司提供设备,我院提供场地,共建了模具拆装实训室和小家电产品结构实训室,按照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实验室建设,为实训创建真实的训练岗位、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3.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

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对接,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试点工作,培养目标是助理设计工程师。校企合作组建了“双导师”团队,共同承担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的培养工作,按照企业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对学生制订培养方案。教学过程分为基本能力培养、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三个阶段,在生产、工作现场直接开展专业教学。表现优秀的学生被企业选拔录用,获得直接就业的机会。

4.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初具规模

聘用合成公司技术服务能力强、企业影响力较大的高级工程师为专业带头人,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建立了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吸引了合成公司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十人担任兼职教师,他们承担了“机械设计与创新”“小家电产品结构设计实训”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并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定期到合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和员工培训,有三位教师长期被聘为合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推进了校企之间的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它创建了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对提高学校工程教育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中心的建设历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运行管理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校企资源有效融合、企业培养人才的责任意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在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坦诚相待、各尽其责,才能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明生,王玲.基于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3(21):19-24.

[2]杨叶飞,王汝志,窦志铭.基于校企协同的复合型营销人才育人模式的探索[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7-20.

[3]冯军.深化校企合作,化解大学生就业困局[J].教育与职业,2012(25):28.

[4]李新颖,王喆,蒋占军.“铁路通号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思路[J].计算机教育,2011(14):106-109.

篇5:地方高校省级工程中心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2.1校内实验教学

加大校内实验教学学时,增设项目实验、创新实验、课题实验等项目,将实验教学纳入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考核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并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实践经验的基本训练[5]。

2.2校外企业实习

结合以往校外实习走过场的问题,深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地方政府牵线搭桥,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驻企业,改变以往传统的实习方式,让学生直接进入生产和管理基层一线去锻炼和学习,与企业员工同工、共学,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保障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全面考核和自我检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改进、完善、充实、提高实践教育环节的目标[6]。此外,使学生毕业后能及时胜任本职工作,缩短大学学习与就业上岗培训时间,同时企业也能从优秀毕业生中选拔适合企业发展的相关毕业生,也为企业节省新人培养的相关费用。

2.3教师校外实习

为了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学校加大对教师队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以往高校教师进修方式不同,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意向书,由企业相关机构或人员实施职工教育培训,结合企业用人需求,设立教师实践岗位,利用假期进入企业实习2个月,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从中还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体系、技术技能训练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体系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体现本科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4毕业实习

灵活机动自主选择毕业实习单位,可以采用学校主体推荐、个人寻岗实习等形式,鼓励学生自己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凭借大学时期在校内与校外的学习经验,按照程序走上实习岗位,这对学生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责任感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在前期教学中仅通过传授或演示所不能获得的[7]。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发挥应用型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作用,才能达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赢,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3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证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的长效运行,还必须及时解决多年来逐渐出现的诸多问题。首先,必须保证对校内实践环节的经费投入,由于仪器使用耗损、物价水平等诸因素的影响,校内实验室所需的实验材料需要不断完善,最大限度保证完成基本的实习教学任务。此外还有校外企业实习的经费也要予以保证,这也是与企业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石[8]。其次,必须保证实习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教师对于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应该建立校-企-研机制,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水平。学校要加大投入力度,这也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针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优化配置实习时间,把孝感市内的污水处理厂、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监测站作为本科环境专业认知实习、校外实习、毕业实习的场所等,考虑到吃、住、交通,以及扩招后学生素质等因素,结合实习单位所容纳的实习学生的容量,一次以15人左右为宜。第四,对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可以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加快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参与挂牌成立实践基地的企业,地方政府也可以给予资金、税收优惠等方式。学校也会提供优秀毕业生供企业选择。这样企业也就愿意接受并指导学生实习,真正做到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达到校-企互利共赢的局面。

4结语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顺应地方高等院校改革方针,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以上“3+X”的实习基地新模式,整合各方资源,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环境科学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ZhangMing-quan,ZengZheng-zhong.ConstructioncourseofPracticeTeachingSystemofthediscipline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intheintegrateduniversity[J].HigherScienceEducation,,60(2):112-115.

[2]李友平,苟兴龙,廖运文,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13(1):149-151.

[3]蔡昌凤,唐海,徐建平,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40(19):129-130.

[4]董延茂,赵丹,周兴,等.以平台建设和科技合作为基础构建化学材料类实习基地的长效机制[J].化工高等教育,2015,4:54-58.

[5]金杰,吴克,蔡敬民,等.应用型院校生物与环境工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J].生物学杂志,,27(2):96-99.

[6]张学洪,王敦球,徐建平,等.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4.

[7]黄丽坤,王鑫,夏至,等.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57):97-98.

篇6:地方高校省级工程中心文化建设探索论文

1 工商管理实训中心设置和功能

1.1 实训中心设置

工商管理实训中心包括管理软件模拟实训中心和手工模拟综合实训中心。管理软件模拟实训中心有8个实训室, 即管理综合实训室、会计综合实训室、ERP/DRP电子沙盘、证券模拟实训室、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财务管理综合实训室及商务谈判实训室。手工模拟综合实训中心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 ERP沙盘模拟实训室。对于不同的实训目的可将商务谈判实训室调整为场景实训室。

1.2 管理软件模拟实训中心与手工模拟综合实训中心功能

实训中心结合管理类专业的特点, 以提高学生实训能力为目标。管理软件模拟实训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单项企业业务仿真流程操作训练和综合模拟训练, 如ERP/DRP电子沙盘或跨专业实战模拟演练;手工模拟综合实训是学生通过场景岗位模拟和手工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环境, 在变化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提高综合素质。

1.3 实训室的利用

实训中心通过整合资源、资源共享, 满足学生全天候利用实训室进行实训,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环境,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网络大赛及企业主办的“以赛代培”人才选拔赛, 促进学生的团队协同能力。

2 实训中心软硬件配备和管理

2.1 实训中心软件配备

管理软件模拟实训中心配备有金蝶软件、福思特软件、用友软件、物流软件、财务会计软件、钱龙证券模拟交易系统, 网络银行管理系统、上市公司股票分析系统、项目投资评价模拟软件、创业之星、理财之道、经营之道、用人之道等软件;手工模拟综合实训中心以ERP沙盘演练为主。

2.2 实训中心硬件配备管理

实训中心硬件架构为B/S类型即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服务器运行环境为Server2003。对于不同实训软件可以采取对服务器的虚拟化管理, 提高服务器利用率。但要注意虚拟机服务器与物理服务器的数量比例要适当。管理员可通过噢易机房业务操作支撑 (BOSS) 系统对实训室进行管理, 也可以手工检查工作站, 确保机器正常运行。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与供应商联系, 及时解决硬件故障。

3 实训中心课程体系建设

3.1 实训课程体系构建遵循的原则

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全面考虑又应结合各专业特点、差异, 合理安排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训的比例;既要体现对本学科主要实训内容的把握, 又要对学生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检测考核;既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要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实训教学平台训练的同时, 不断摸索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实训教学内容。

3.2 调整教学计划, 增加实训教学比重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 用人单位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因此适度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量, 增加实训教学的比重, 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软件的能力, 形成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更新完善实训内容, 注重全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不断调整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使其既能反映本学科基本核心知识体系, 又能反映该学科进展和动态, 同时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逻辑结构。实训内容针对专业建立高起点、全面综合的实训教学课程体系, 整合、更新实训教学内容, 将原来零散的实训课程整合为四大模块集中实训即管理软件模拟实训、场景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实训基地实习 (即基础实训、专业基础实训、专业方向实训、综合实训进行交叉实训) 。通过整合, 减少重复内容, 使课程体系的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达到有序、合理的运行状态。

3.4 撰写实训教材

实训教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鼓励实训教师编写实训教材 (或实训指导书) , 没有实训指导教材, 学生就没法有效地进行系统的实训, 实训教学质量也没法保证。对于模拟软件实训部分, 软件供应商会提供相应实训教材, 可参照应用。

3.5 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实训教学平台建设的同时, 还要培训一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软件操作熟练、手工沙盘模拟水平高、善于解决学生实训操作中出现问题的实训技术队伍;同时实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实训项目, 保证实训课程要有一定的更新率。

4 探索实训教学新模式

4.1 构建交叉实训教学新模式

按照从单项实训到综合实训, 从认知实习到顶岗实习, 从单一专业到跨专业实训原则安排实训教学。交叉实训的环节:专业认知实习 (校内外岗位认知实习) —基础实训—专业基础实训、专业实训—案例教学协同讨论—ERP企业经营综合实训—企业应用软件实训—企业岗位情景模拟实训—校内、外岗位实习锻炼。通过这几个交叉环节实训, 由浅入深, 由感性认识到模拟操作, 由案例分析到企业软件应用和岗位锻炼, 构成各专业实训教学的实训模式。交叉实训加大了实训的难度, 尤其是企业应用软件的训练, 侧重于学生与企业间的无缝对接, 缩短学生工作适应期。如财务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后, 不用再进行财会软件应用培训, 减轻了企业压力。经过实践探索, 学生进行交叉实训增强了自信心, 熟练了岗位职能, 企业对此比较认同。

4.2 全天候开放实训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实训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和利用效率低, 在地方高校中普遍存在。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实训中心采取了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和网络共享资源的措施, 学生既可以在实训室训练, 也可以利用校园网自主训练, 同时为管理类学生提供一个跨专业的模拟环境, 开拓了学生视野。对于手工ERP沙盘模拟实训的学生, 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自主组成团队, 进行训练或比赛。

4.3 实施“校企联盟计划”、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利用双方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职业化水平

近几年, 企业在用人方面开始向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方向发展。地方高校通过“校企联盟计划”参与企业活动, 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热情, 学生在成就感中丰富实训教学生活。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中企业教官到学校直接指导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进行订单培训等。通过产学结合, 深层次校企合作, 实现教师—学生—教官联合互动, 使学生融入企业之中, 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4.4 建立师生互动平台, 拓展实训教学手段

实训中心在提供实训教学支撑平台的同时, 建立网络咨询解答平台, 通过在线互动, 交流学习, 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训课程中遇到的问题, 成为提高操作能力的窗口。这种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

5 结语

实训中心建设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持续性的学生实践教学训练工程。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管理类专业, 实训中心的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在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管理信息化人才能力的培养, 构建比较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和实训模式, 在创新实训项目的同时保持传统优势实训项目的积累, 不断地拓宽实训视野,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场竞争力。因此, 工商管理实训中心平台建设, 对学生操作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永泰, 何有世, 李守伟, 等.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中心建设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10) :89-91.

[2]刘鸣, 毕玉玲, 赵美蓉, 等.实行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精神[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4) :91-94.

上一篇:新产品研制工作总结编制提纲下一篇:设计承包挂靠协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