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文化发展论文

2022-04-20

摘要:图书馆是地方高校学术成长的摇篮,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高校图书管理存在“官本位”、远离学术与地方经济文化等不良倾向,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在价值取向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信息化、服务地方。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管理;价值取向图书馆是地方高校学术成长的摇篮,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方高校文化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方高校文化发展论文 篇1:

我国社区音乐文化发展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而另一方面,我国音乐文化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因此,将社区音乐文化纳入到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中来,探索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从指明发展方向、增设相关专业、优化课程内容、拓宽实践渠道等方面论述了我国社区音乐文化发展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以期为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发展与突出办学特色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社区;音乐文化;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在壮大自身发展的道路上遇到了不少难题,例如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资源局限、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毕业生就业困难等等。笔者认为,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中,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教育与经济在运行方式上存在巨大差异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一方面,音乐专业就业难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师生的共识,很多学生调侃自己一毕业便失业,还有少数毕业几年的学生仍没有正当职业。另一方面,党和国家正在极力推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唱片市场、文艺演出、音乐培训等都在悄悄成为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即便不是音乐专业人士或音乐爱好者,普通民众几乎每天也都要消费音乐,例如聆听歌曲、使用手机、观看电影电视、跳广场舞,这些日常行为都离不开音乐。作为高校音乐教育者,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既然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为什么我们的毕业生就业还如此之难?诚然,就业问题与学生的择业观有较大关联,学生们总希望留在中小学、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大型国企,可是扩招之后,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的本科毕业生,事业单位与国企无法容纳如此之多的就业者,而大量的民营企业与私人企业需要充满活力的大学毕业生。因此,解决就业问题首先需要学生改变传统择业观,打破捧“铁饭碗“的思想。但是改变择业观只是一个开始,更为重要的是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过去,高校音乐教育一直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整个教学体系,长期沿袭西方专业音乐院校表演与理论专业的课程设置,忽视了民族的、地域的特点,忽视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诉求。在师资力量方面,声乐、钢琴等西洋乐教师远多于从事传统音乐教学的教师,并且多数教师仍是教授自己所熟悉的欧洲古典音乐,对于现代音乐、流行音乐了解较少。在生源质量较低、教学资源受限等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要想使自己所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适应市场就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摆脱“欧洲中心论”的束缚,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道路。

二、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素质的逐年提高,各个城市均开始注重城市内涵建设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高,我国的社区音乐文化事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特别是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之后,迎来了文化大发展的春天。《决定》中提出“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强调了社区文化建设是城乡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主体。现在,很多城市社区建立了文化中心、音乐广场,解决了社区居民开展音乐文化活动的场地问题。在社区的广场、绿地、公园等场所时常能看到由老年人自发组织开展的各类群众性歌舞活动或者戏曲活动。在大多数街道、社区里都开设了文艺社团,如戏曲社团、舞蹈社团、民乐社团、合唱社团、电子琴社团等等,这些社团都定期举行授课或排练。各级政府也时常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如重大节日文艺庆典、广场舞比赛、群众合唱比赛等等。当这些音乐文化活动看似红红火火开展的同时,却面临着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艺术品位较低的尴尬。除了个别政府组织的活动有请专人指导之外,很多群众自发开展的文艺活动都缺乏专业指导。居民们有热情,想提高,却苦于信息不畅,无专业人士指导而只能自娱自乐。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原生态现状需要改变,社区文化建设需要专门的人才。

三、社区音乐文化发展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指明发展方向

社区居民参加音乐活动多是出于自身的兴趣与爱好,他们喜爱的音乐内容更多的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常听的,而我们的人才培养却缺乏这一方面的内容。如前文所述,地方高校音乐专业长期以来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所开设的理论课程大多涉及西方古典音乐知识,而对近现代音乐的学习明显不够,例如,很多学生对电脑音乐制作与各类音乐软件的使用都一窍不通;音乐技法课中,声乐课还是以民族、美声唱法为主,对通俗歌曲的关注较少。钢琴课还是以演奏技能训练和学习古典作品为主,即兴伴奏的训练力度不够;舞蹈课还是以芭蕾基训、民族舞蹈为主,对现代舞、交谊舞、广场舞较少涉及。学生的音乐知识和专业技能与现代社会的音乐发展方向存在较大差距。针对这些问题,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要理清人才培养的思路,在音乐专业学科中加入更多的现代流行音乐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增设相关专业

目前,我国的社区音乐活动在政府引导与群众自发相结合的形式下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其中很多音乐活动都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开展音乐文化活动的根本是需要有音乐专长的人才,而社区音乐文化活动的实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音乐专业知识以外,它还会涉及经营、管理、财务、艺术法规等其他学科的内容。因此,为了解决社区音乐教育的师资问题,许多国外的大学纷纷增设社区音乐学课程和学位,如,英国的约克大学、伦敦史密斯学院等。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音乐系更是开设了社区音乐研究生课程,并于1990年2月开始第一批招生授课。近年来,我国也有少数音乐院增设了相关专业,例如,沈阳音乐学院职业艺术学院开设了社区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开设与社区音乐文化相关的专业。通过在职教师访学、进修,选聘外系教师、聘请校外专家等方式解决师资问题。即使暂时还没有实力开设该专业,也可以设立社区文化艺术管理方向,让高年级学生选修相关课程。我们相信,通过专门的培养训练,这些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社区文化管理工作的道路,一定会将社区文化活动推向更高层次。

(三)优化课程内容

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想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良性互动就必修优化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在有限的师资条件下除了增设少量选修课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优化现有课程的内容。社区成员的年龄跨越了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并且文化层次、学习音乐的经验与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高校开设的课程内容要注意这个特点,以此为依据调整课程内容。例如,老年人大多喜欢戏曲、红歌,年轻人则酷爱流行音乐,那么我们可以在声乐、器乐课中加入对传统戏曲的学习以及现代流行音乐的学习。在音乐理论课中加入地方音乐知识、地方传统戏曲知识以及流行歌曲写作、电脑音乐制作等内容;中老年人大多喜欢广场舞、民族舞、交谊舞,年轻人则青睐街舞、爵士舞,那么我们开设的舞蹈课程就要包含上述不同舞种;由于社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之相对应,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法课程除了教授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模式之外,可以重点介绍奥尔夫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这些教学法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对于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具有很好的效果。除了优化现有的音乐专业课程之外,要培养出胜任社区音乐文化与教育工作的人才还需要学习经营管理、艺术法规、市场、财务、资源、劳资关系等知识。地方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和要求学生选修相关内容的校选课程来完成。

(四)拓宽实践渠道

由于专业技能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艺术实践活动多为校内的专业音乐会、综合性晚会以及与政府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演出,教育实践活动则统一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实习。而社区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将启发高校音乐专业拓宽实践渠道,为音乐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地方高校可以与社区开展长期的社区文化活动。例如,固定在每个周末开展由高校师生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周末音乐会”。学生在音乐活动的策划、组织、排练、演出当中锻炼了专业技能、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地方高校还可以与社区共建社区音乐教育实习基地,让在校学生长期担任社区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并对群众文艺活动进行辅导。一方面,丰富了教育实践活动,使教育实践更灵活、更持久;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群,丰富人生阅历,为今后的学习、工作留下宝贵经验。

社区音乐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还推动着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同时,我国社区音乐文化的发展还带给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一系列的启示,引导着地方高校音乐人才培养在新的历史时期更符合社会与市场的需要。社区音乐文化发展给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涟漪”效果将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显现出来,而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将受此影响不断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夏雷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参与社区音乐教育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2.

[2]何婷.高校音乐院系与社区音乐教育的互动[J].大舞台,2013.

[3]李慧霞.社区音乐文化产业化发展途径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

[4]朱静.高校音乐专业应注重培养面向社区的应用型人才[J].民族音乐,2012,3.

作者简介:赵婷(1981?- ),女,硕士,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音乐社会学。

作者:赵婷

地方高校文化发展论文 篇2:

地方高校图书管理的应然取向

摘要:图书馆是地方高校学术成长的摇篮,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高校图书管理存在“官本位”、远离学术与地方经济文化等不良倾向,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在价值取向上应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信息化、服务地方。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管理;价值取向

图书馆是地方高校学术成长的摇篮,是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只有切实树立服务师生、促进教学科研的思想,才能最终实现其自身价值。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存在行政化、远离学术等不良取向,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在价值取向上应坚持人文性、学术性、信息化、地方性。

一、人文性是地方高校图书管理的基础

图书管理是地方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图书馆作为地方高校教学科研的服务部门,更应该体现人文特征。目前,在地方高校图书管理中,仍存在无视图书管理的特点、规律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等不良现象,加强高校图书管理的人文特色实有必要。

1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永恒主题,是地方高校图书管理的价值追寻。目前,地方高校图书管理中,仍存在“目中无人”、“官大于法”等倾向。因此,地方高校管理应“以读者为本”。首先,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员应尊重每一个读者。读者是地方高校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尊重每位读者、以读者的需求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以读者满意度、图书借阅量、效能与绩效为指标,[1]应不断收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为师生提供表达自己消费意见的机会,并依据他们满意度评价结果组织和协调自身的工作,保持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其次,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可实施“定员服务”制,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英国图书馆每位馆员常常要具体负责一定数量的专家、学者,定时为他们服务,既能帮助专家、学者节省大量时间精力,确保他们更好地倾心研究、多出成果,又能提高了图书馆自身的服务质量,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2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理念,图书馆作为未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应以民主管理的理念与方式,服务于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地方高校图书管理仍存在“官本位”等倾向,它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更影响了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育人功能”的发挥。首先,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遵循图书管理的规律与反映师生的需求;其次,在管理过程上,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干部不能以长官意志代替管理规律,应在坚持公平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下,分析不同馆员的各自特点,紧紧围绕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开发人来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图书馆协调、有序、高效地运行。因此,只有充发扬民主、搞“群言堂”,才能有效发挥地方高校图书管理的作用,“民主意识与作风”应该成为高校图书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3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坚持育人为本。“以人为本”并不仅仅是“以读者为本”,尊重读者的需求,而且还应意味着“以管理人员为本”、尊重图书管理人员的劳动与图书管理规章制度。目前,地方高校图书仍存在读者无视图书管理规章制度、无视管理人员劳动、撕毁与偷窃图书资料等现象,导致大量图书资料的损坏与遗失。因此,地方高校图书管理者在尊重广大师生的基础上,应加强对读者的教育与监督,使他们自觉遵守图书管理制度、尊重知识产权与图书管理者的劳动,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二、学术性是地方高校图书管理的核心

高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创新人类文化知识的阵地,高校图书管理应促进学术交流与创新。目前,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存在“远离学术”、“学术腐败”等不良倾向,加强“学术性”、“回归学术本真”应成为衡量高校图书管理质量的核心指标。

1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促进学术交流。“只有一种观点的学术,是窒息了的学术;没有争鸣的学术,是死亡了的学术。”[2]高校图书管理肩负着传承人类文化知识、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使命。目前,地方高校图书管理中缺乏学术交流与合作意识、缺乏学术活力与生气。首先,地方高校图书馆应通过举办读书经验交流会、师生学术成果展览等方式,促进学校内部师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师生开展学术争鸣与批评提供平台。其次,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举办学术会议等形式,积极开展学术争鸣与批评,促进地方高校之间的相互理解,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不断提高地方高校自身的学术研究与发展水平。因为学术争鸣能交流信息、增进了解、达成共识,为学术交流与合作打下基础;学术批评则能扬真诓谬、增进友谊,为学术交流与合作孕育生机。[3]

2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促进学术创新。 “学术贵在创新”,走创新之路是中国教育学者的责任。[4]增强创新意识才是学者永葆学术青春的秘方,提高创造能力才是学者不断发明、创新之良药。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承载着传承人类文化知识、促进学术交流的历史使命,而且赋有创新人类文化、促进学术创新的职责。首先,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不断更新图书信息资源,特别应密切关注与吸纳各学科专业的前沿信息,使教师能够顺利地寻找、选择到教学、科研需要的参考资料,使学生能够有效获得学习需要的专业与通识知识。其次,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培养师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图书馆作为地方高校和地方文化信息中心,不仅应为师生从事教学改革与研究提供服务,而且应组织自身的学术团队,积极参与学校教学改革、科学研究,生产新的文化产品,丰富人类文化成果。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计划,优化馆藏结构,调整和深化各项服务功能,开展定题服务、个性化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为培养广大青年读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三、信息化是地方高校图书管理的保障

“信息化”一词源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是优化高校图书管理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地方高校仍存在信息资源不足、陈旧、浪费等不良现象,加强“信息化”建设进程是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必然追求。

1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不断提升管理队伍“信息化”水平。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图书管理队伍不仅整体素质不高,而且高层次管理人员难引进、留不住等。因此,要提升地方高校图书信息管理的效率,需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人员的培养与培训、加强高层次管理人员的引进与合理使用。首先,地方高校应通过建立规范化、专业化的信息管理人员培养模式,对图书馆员进行适时的管理培训,使他们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能研究、开发和应用现代图书管理技术的管理能手。其次,地方高校应注重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引进与使用,特别是在人员管理过程中,通过构建激发馆员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的长效机制等方式,稳定专业技术队伍,切实实施人性管理、民主管理,提升地方高校图书管理质量与效率。

2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不断优化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图书馆仍存在信息资源缺乏系统性、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库封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不良等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图书管理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中的信息功能,就需要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办学定位,建立多学科、多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一方面,加强图书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通过计算机、通信、电子、多媒体等先进信息技术,对各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综合协作开发和利用的活动,促进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间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构建图书信息安全系统,通过法律、技术和管理多种手段,防范对图书信息资源的非法操作,保护网络著作权、防止信息资源的泄密与遗失。

3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特色项目建设。特色是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生命,没有特色,高校图书信息资源就会失去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高校图书馆就会失去生存价值。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搞好自身特色馆藏建设,充分借助计算机、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上读者论坛、图书馆讲座、网络资源的收集与服务、讲稿与课件收集与服务、科研课题与科研数据资料与科研成果数据库服务、特色馆藏资料的数字化、地方文化的开发与收集、计算机使用咨询与软件下载等多种方式,促进地方高校间的信息资源的交流、合作与共享,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服务质量与效率。

四、地方性是地方高校图书管理的归宿

图书馆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使命的基石,“服务”永远是图书馆的立足之本,充分展现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承功能、育人功能、创新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是高校图书管理的价值追求,[5]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是地方高校图书管理的归宿。

1推动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本校师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支撑,而且应面向基础教育,为地方基础教育工作者教学、科研提供智力支持。首先,地方高校图书馆应不断丰富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为本校师范专业师生学习与了解基础教育的知识与前沿信息提供方便,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地方基础教育的教学,指导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研究;其次,地方高校图书馆应面向地方基础教育工作者开放,为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与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方面信息,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地方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2促进地方社区文化建设。美国原总统克林顿说过:“终身教育是知识经济的成功之本。”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与时俱进,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向社区读者开放,为构建学习型社区做贡献。事实表明,尽管我国各地方高校图书资料数量在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师生平时的教学、科研需要,但是,寒暑假期间,由于大部分师生放假离校,图书馆大量图书闲置,得不到很好利用,而公共图书馆则供不应求,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充实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图书资料,加强社区文化生活的研究,密切与社区的合作与交流;而且应进一步转变管理观念,更好的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作用,积极地向社区读者开放,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3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仅应有效地为地方基础教育、社区文化建设服务,而且应为地方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首先,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立足于地方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管理体制,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培养更多优秀、适用的人才;其次,地方高校应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地方经济文化的研究,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有价值、新颖的学术前沿信息,通过项目开发、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决策咨询与智力保障,从而有效地推动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总之,地方高校图书管理应克服官本位、远离学术与地方文化等倾向,坚持人本主义、学术中心、信息化与服务地方的价值取向,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升高校自身的学术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又快又好地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余晓青.建立高校图书馆有效的评价体系方案初探[J].引进与咨询,2006,(9).

[2]瞿葆奎. 以“有涯”追“无涯”以“严谨”求“真知”[J].教育研究,2003,(2).

[3]李尚卫、杨文淑.构建催生高校教育学术成长的良好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8,(2).

[4]金一鸣. 走创新之路——中国教育教育学者的责任[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5]杨文淑.彰显高校图书馆的大学使命[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责任编辑:李占龙]

作者:杨文淑,李尚卫

地方高校文化发展论文 篇3:

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建设的良性对接

摘要: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建设的良性对接不仅是改善政府与高校关系,使高校的法律人才资源服务于地方法治建设,促进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法治的重要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地方院校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合乎地方法制建设的需要,凸现高校法学教育特色。这种良性的对接就是要实现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以地方需求为定位,法学教育促进地方法制建设。

关键词:地方院校;法科人才;法制

地方高校与地方建设的关系问题不仅是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办学,寻求发展空间,创建办学特色,获得良性发展所必需,同时也是加快地方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共同的地方性特点的存在使二者有着相同的发展需求,为此,从法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而言,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建设互为依托、紧密结合、协调发展、双赢互利的良性对接是加速地方法制建设,促进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法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提高法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职业修养,从而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法学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具有极为深远和重大的影响,一个成熟的法治国家必然也必须将法律人才的培养作为健全本国法治事业的基础工程。为了更好地实现法学教育的目的和社会价值,我们对法律人才的培养应该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法学教育必须按照应然的模式进行。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三: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与经济发展趋势;高等学校法学教育肩负的适应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责任;对自身的办学条件与实力的客观估计。而这三个要素无不与地方建设相联系。法学教育发展的急剧膨胀以及因司法体制改革给法学专业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各类院校的法学教育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发展的出路。对地方院校的法学教育丽言,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培养法制建设的人才是地方院校法学教育新的发展机遇。建构地方院校法学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互动发展的新平台,已成为促进二者共赢的动力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地方高校的法学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关键在于能否立足于实际做出正确的前瞻分析和把握,既要保持和发扬专业办学的优势,又要凸显地方性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开拓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空间,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和谐社会的建构要以法制为保障,面向21世纪,法学教育肩负着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做好人才资源准备的双重历史使命,不仅要为立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法律部门服务,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各类高层次、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可以说,没有法学教育的发展和大批法律人才,法治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对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法学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内在发展动力。由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所决定:法学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战略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学教育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法治建设进程的重要标志。地方高校的法学教育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以及营造良好的地方法治环境的重要使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方建设愈来愈意识到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地方高校将获得更多的以政策支持为主要内容的地方建设支持;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壮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扩大,发展地方高校的社会基础将不断夯实。地方高校与地方建设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关系必将日益密切。

为此,地方高校与地方建设在加强自我发展的同时,积极进行相互协作,探索出地方高校与地方建设相互依托的新型关系,显得十分重要。

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是地方院校法学教育的培养的目标。进入21世纪,法学教育承担的时代任务:一是适应司法改革的需要,为立法、司法、法律服务、法律监督等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提供严格的一体化的法律职业教育、培训和终身化的法律继续教育。同时,培养一批与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相配套的从事法律辅助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法律职业类人才。二是适应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对执政党提出的要求,转变执政方式、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素质。三是适应工业、农业、财税、金融、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进一步加强管理、监督和整顿,全面纳入法治的发展轨道,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需要,面向全社会和各行业培养大批既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又具有本行业专业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法律为行政之要)。四是必须坚持不懈地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在全社会开展法制教育,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五是充分发挥法学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积极开展和参加法治理论研究和法学研究、决策咨询、立法活动、司法实践和法律援助活动等等。

二、地方高校与地方建设互为依托性的构建

地方建设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按照中央及上级各部门的统一部署在地方行使统治性职能、管理性职能、服务性职能以及保卫性职能,保证上级的方针政策精神在地方得以贯彻和落实,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这必然要求地方建设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的基础上,政府依法行政,确保公、私权利的和谐运行。地方高校开展法学教育教学活动,为社会培养具有法律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地方法治建设的发展及社会进步。因此,地方建设要逐步将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问题纳入到自身的服务领域内,为高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机制环境;同时,地方高校必须瞄准有利于地方法治建设发展和自身法科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完善来制定发展计划。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平台就是要创建一个使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法治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和谐一致、共同发展的新型机制,在高校法学教育中形成“理论一技能——实践”教学模式,教学成果和法科人才服务于地方的“一体化”的立体结构。

(一)发挥地方建设的宏观规划优势。依托地方高校法律文化和人才优势,互为“智囊团”

地方建设在当前改革的大环境下,宏观调控能力日益增强。地方建设对本地区现有的经济、文化状况以及今后发展前景,都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和预测,地方高校的法学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能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的增强和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法学理论论证和法律技术支持,为地方建设保驾护航。

作为地方高校而言,充分依托地方建设的宏观规划、调控优势显得十分必要。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上的指标、产业结构的层次状况及今后的宏观发展方向,是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合理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和长远规划,以及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不同层次法科专业人才、合理壮大发展的主要依据,使法学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需求是高校法学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支撑点。在专业建设方面,实行

“重基础、多方向、分流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在立足于法学专业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将那些紧密相关,具备共同教学规律的若干课程作为一个系统加以规划、调整,形成与地方建设法律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突出法律职业技能与思维的综合能力型人才培养特色,逐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这样,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自我的发展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在符合本地区客观实际的情况下能科学地进行长远规划,而且这种规划能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现行发展具有了牵引力和引导力。

地方高校法学教育应成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的智囊团。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要充分发挥自己人才聚集、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拓展法律服务空间,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尤其是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规划、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法制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为地方建设的决策提供法律服务。一方面。地方高校的法学教育要为地方建设中的农业、工业等地方产业方面与地方高校的科研攻关与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中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问题。这不仅能使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障,而且又能为知识产权的合理使用,发挥知识产权的最大效益提供法律的解决路径。另一方面,地方建设要利用地方高校在引领先进文化,承传先进文化的优越条件,在文化兴市,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方面可与地方高校协手同进,形成奋发、向上的品质,塑造学习型城市和文化型城市,提升城市的品味;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自身的优势,能在推动地方法律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法治环境、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传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中凸现。

(二)依托地方建设的经济、政策优势和高校法学教育资源优势,互为“人才基地”

地方高校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否及其贡献的大小,从法学教育得层面来看,主要取决于培养出的法科人才是否适应地方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改革必须在专业设置上具备灵活性、适应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以地方人才市场为导向,本着“立足当地,注重实用,着手现在,着眼未来”的原则,采取“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方式。积极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改造,形成地方高校法科人才培养“需-产-销”的良性循环。

地方建设主管着地方财政,制定着地方政策,对所处地方高校的发展有着经济和政策上的直接影响。因此,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要依托地方建设强大的经济和政策优势,在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引进方面要取得地方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要为法学教育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地方高校的法学院系还要为地方政府在引进人才方面提供法律的服务与支持,确保高级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互利互惠,实现双赢的人才格局。地方高校本身同时也是本地区人才的集中地,是各类专门人才汇聚的地方,能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产生广泛影响。地方建设利用这一条件积极实施“地方人才工程”。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条件,留住地方高校的各类人才。为本地区教育、科技以及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上的保障。

地方高校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而且培养人才的类型、范围和方式多样,地方建设可针对地方高校这一特点,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要求,使各类培训制度法制化。有效利用地方高校进行非学历教育培训,主要包括干部、职工岗位培训、中学教师岗位轮训,专题培训等,使地方高校成为本地区继续教育的阵地。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健全的培训制度法制化环境,利用与地方建设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极主动地搜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参与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地方高校还应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举办各种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包括提高教育和培训教育等,为地方终身教育体系和网络的形成发挥骨干作用。

(三)发挥地方建设正面引导优势,突出高校法学科研优势,开展合作,构建研发平台

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突破口,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两大基本任务,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则是高校科研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法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来源于社会发展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研发平台的建设是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校科技转化的聚合地,它能使法学研究的成果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需要是科学发展的不竭的源泉。地方高校法学研究要更多考虑与地方经济结合,使之有助于地方经济特色的形成;与地方经济结合得越好,法学研究的地方特色以及竞争力就越强。地方高校的法学研究,应选择地方社会经济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可能影响创造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问题的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并组织强有力的科研队伍,进行联合攻关。对地方高校的法学研究而言,应立足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地方特有资源的研究中培育独特的科研方向,加强法学应用研究和法律技术的创新,为构建地方和谐司法服务。在应用法学研究方面,地方高校科研方向的定位应立足于区域性、地方性特定的实际目标或应用目标,组织科研力量有目的地进行研究。

地方高校在地方建设的指导下,本着全面合作、项目起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广泛开展在法学教育、教学、科研、产业开发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通过合作,在就业推荐、实习基地与专业建设、成果转让、推广、法律援助服务和普法教育与宣传等方面,地方高校通过地方建设的正面引导发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作用。

尤其是高校法学研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以政府的支持为背景,高校的法学研究就会有序有效开展,通过地方建设定期进行的检查和决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并建立由当地政府主管领导或有关人员负责的联络点,使高校与当地政府之间信息畅通,大大提高法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良性循环。

(四)实行联合办学,互为经济支撑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法学教育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办学的压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依托于地方建设联合办学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增强法学教育的整体实力和竞争活力。地方建设主管着地方财政,制定着地方政策,对所处地方高校的发展有着经济和政策上的直接影响。因此,地方高校要依托地方建设强大的经济和政策优势,在法学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法科人才培养、法科生就业等多方面要取得地方建设经济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三、结 论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法学教育与地方建设互为依托的新平台。其实质是双方为了促进共同发展,达到双赢的目的。从地方高校来看,法学教育要积极依托地方建设办学,有效地促进自身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及建设、长远发展等方面,主动地面向地方这个“大市场”。依托地方建设办学,适时地进行自我调整,使得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能准确把握市场、瞄准市场、利用市场,建立起自我健康、高质而又快速发展的灵活机制,创造跨越式发展的能力,便于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从而打造出具有整体综合竞争实力的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品牌。从地方建设来说,地方建设依托地方高校的法学教育,充分挖掘发展潜力,整合地方资源优势,加快地方法治建设;地方建设大力重视地方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利用其思想宝库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以提高地方民众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可见,这对于提高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无疑将起到重大的作用。

作者:李祖全

上一篇:铁路客运营销策略论文下一篇:油田地面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