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临床医学就业前景发展

2024-06-19

如何看待临床医学就业前景发展(共10篇)

篇1:如何看待临床医学就业前景发展

为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临床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并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的常见病合并疑难病症,从而提高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临床医学专业现状

1.1临床医学管理的不规范,制度欠完善.医师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一是由于各医院的建设目标均为自己设定,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参照系,加上学科分布不一,考核较难.二是上级机关由于人力、精力等诸因素限制.对临床医学中心运行机制研究不够,缺乏有力指导和组织管理.

1.2部分临床医学专业自身建设不足建设经费投入中绝大部分均用于病房和手术室改扩建、重大仪器设备购置等硬件建设,用于科学研究、新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不足:人才流动受人事分配制度和内部运行机制制约明显;半数以上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已过65岁;面临扶植、培养新一代中青年学科接班人的问题.

1.3部分临床医学专业作用发挥不足大部分单位为适应发展需要,不同程度地对临床用房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对一些新进设备的使用产生一定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学发展: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收入与所承担的工作数量、质量、风险、难度之问差距明显,各医院之间分配悬殊,直接影响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制约了临床专业的产出,导致其作用发挥不足.

2未来发展政策及建议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我们提出“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思路.

2.1实行科学管理:一是要建立科学、可行的申报、审批程序和管理细则以利于开展检查与指导,体现管理效益.主管部门既要严格临床医学专业准人,又要在之后的每一轮评审中加强动态管理,督促临床医学专业的计划落实.

2.2抓紧研究建设规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现:一是主管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组织专家对临床专业的数量、结构、布局进行科学论证,正确引导处理增长与数量,质量与速度、效益的关系,本着“适度规模、适度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即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计划.二是医院要有重点学科发展的科学规划.结合医院自身条件、市场因索、支撑条件、专科技术等方面,在多专业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充分选择论证重点发展专业.

2.3建立临床医学中心:由于临床医学中心研究在当地具有专科技术优势,能够吸引周边地区大量疑难危重病例.然而普通病例与疑难危重病例在诊疗技术方法、卫生资源消耗上差别很大,如不将其加以区分.就很难合理实施质量控制.传统的评价指标如治愈率、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死亡率等在不同的医疗单位之间缺乏可比性,依据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往往不能反映医疗单位的实际情况.病例分型管理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将住院病例进行科学分类.解决了当前医院管理中医疗质量指标体系不完善、分类过粗、可比性较差等问题.防止了临床科室片面地强调以.指标为中心.鼓励多收治复杂危重病例.从而发挥了医疗质量管理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有利于奖金分配、评功评奖、职称晋升和人才堵养、医疗保险理赔等措施的完善.

2.4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软硬件建设: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的软硬件建设.尤其是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及管理等软件建设.

[如何看待临床医学就业前景发展]

篇2:如何看待临床医学就业前景发展

如何看待辅导员发展前景?

1.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使得高校辅导员成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事业。2.社会各界的认同表明辅导员是一种受人尊重的职业。3.辅导员自身素质的增强使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辅导员素质在不断提高(2)辅导员从业经历让人受益终身(3)辅导员后续发展具有充分的空间和机会。

篇3:如何看待临床医学就业前景发展

关键词:职业发展,销售人员,分析

销售是现代商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销售工作高额的回报和公司高管绝大数出身于销售员的期望, 但其中有人成功, 职位逐步上升, 成为高管, 行业精英, 职业生涯逐步提升, 有人失败, 在销售队伍混迹多年仍只是一位普通的销售人员, 职业生涯原地踏步。在成功者和失败者中, 您扮演何种角色呢?

▲▲一、失败者:原地踏步

他刚刚加入销售大军, 通过努力, 成为销售高手, 业绩骄人, 拿得业绩奖励在同级别的销售员中是领先的。但他发现在干部选拔中, 其他业绩不如自己的获得晋升, 自己却原地踏步, 不得晋升。于是他开始抱怨, 认为不公, 并渐渐开始“倚老卖老”, 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与上司作对上, 业绩开始下滑, 最后被扫地出门。然后重新加入另外一个组织, 努力成为精英, 但不得晋升, 后因抱怨, 时间和精力不放在工作之上, 业绩下滑后愤然离职, 然后再重新加入一个新组织, 不断重复一样的职业生涯, 虽然其中也有机会获得晋升, 但最终由于不善管理带队, 还是留在职业最底层, 职业生涯一直原地踏步。

▲▲二、成功者:青云直上

他也是刚刚加入销售大军, 虽然通过努力, 但业绩虽不算特别突出, 一直在公司算中上等水平, 但心态稳定, 不急于跳槽。他有个良好的习惯, 就是在做好销售工作的时候, 经常积极地做客户访问笔记, 每天把客户的意见记录下来, 并在后面附上自己的意见看法, 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把这些问题和意见形成书面的报告, 呈给自己的直接上司。每次集会发言他不仅见解与众不同, 而且有理有据, 在做好销售工作的同时, 还主动帮助上司和周围的同事干活, 尤其经常把自己经验心得传授他人, 积极带新人, 帮新人, 由此他获得了晋升机会, 由于他经常帮忙上司干活、并积极带新人, 在带领团队上很容易就上手, 团队业绩出色, 逐步获得公司高层赏识, 职位不断晋升, 最终进入公司高层, 主管市场开发工作。

▲▲三、作为销售人员, 应该如何看待发展, 并通过努力, 逐步实现梦想

笔者认为, 作为销售人员要想成功, 成长到职场的高端, 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 冷静看待跳槽, 仔细分析此次跳槽是否有益于自己的职业发展, 不要轻易为暂时的高收入诱惑而跳槽。

销售人员流动性非常大, 其原因就是冲着销售提成高而流动, 需知, 销售提成高后面往往隐藏着许多风险。冲着高提成而去, 很有可能是井中探月, 于是另换一家公司, 同样如此, 最后变成不断跳槽, 而经验没有积累, 资源也未积累, 于是只能再次跳槽, 陷入恶性循环。因此, 销售人员应冷静地看到跳槽, 仔细分析此次跳槽是否有益于自己的职业发展, 其中包括职务的升迁、视野的开阔、难得的锻炼机遇、学习机会以及成长的空间等等。

(二) 积极配合领导工作, 协助领导做一些组织事务工作, 不因与业务无关而置之不理。

现今社会上各种原因造成了整体浮躁心态, 一切向“钱”看。许多年轻销售人员同样陷入同样的误区, 只盯着自己的销售业绩, 组织中的许多事务性工作视而不见, 甚至有时上司安排自己做都推脱, 有时也做了, 但给上司讨价还价, 舍不得多余的点滴付出, 这样的员工只对钱有感情, 而对工作, 对所在的集体组织没有感情。试想自己对企业组织都没有感情和付出, 企业组织能给你什么回报呢?在集体组织中多做些事务性工作, 一可以广结人缘;二可以练就自己的服务意识;三可以培养对组织的感情;四可以提升自己的管理事务性工作的能力。这才是你付出时间和智慧后的重要所得, 而这也正是作为一名组织负责人最起码的要素。

(三) 积极主动向同事传递销售工作经验, 并努力带新人、帮助新人成长。

国人有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就是“留一手”, 现在的一线销售人员, 尤其年轻的销售人员, 很多业绩做得很好, 一旦上司要他们介绍经验, 就三缄其口, 要么就是轻描淡写应付一番, 不能达到任何效果, 其实有时上司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整个组织的业务能力, 也是想树立其在组织中的威信与影响力, 为进一步重用他做准备, 但他此种行为导致结果就自我放弃了机会。像这种自私行为, 只能成就自己个人英雄, 不能为组织发展带来其他益处, 也不利于团队协作。可想象, 没有人愿意自己上司是一个自私的人, 因为自己不能从上司那儿得到帮助和支持, 自己也得不到成长。组织也不愿意培养这样的人, 让他进入管理队伍。在组织中积极传授经验, 也愿意带新人, 帮助新人, 一可以提高自己人气, 二可以锻炼自己带队伍的能力。这有助于自己尽快适应管理岗位工作, 因为管理者一项重要工作就带团队, 培养下属。

(四) 积极主动发现问题, 并善意地向上司提出解决意见, 而不要喋喋不休的消极抱怨或者只是抛问题无解决方法。

世上没有任何完美无缺的产品, 即使世界上最优秀的品牌公司和其产品也不例外, 就像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 只能更好”。其实任何一家公司的发展都是在向客户提供某项服务或产品, 然后根据客户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服务或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靠公司里的许许多多员工不断发挥聪明才智, 不断发现问题, 并积极解决和改进, 而不是仅仅抱怨或仅抛问题而不解决。仅仅抱怨并不能给组织带来任何益处, 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它会使员工积极心态变成消极、会使客户对公司期望变成失望等。而只抛问题却不解决也不能给组织带来益处, 它会让人推卸责任或为失败找理由、找借口。只有一线员工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 才推动组织稳步发展;而且也能够提高员工自己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能够让组织发现你, 培养你, 因为只有组织发展了, 个人才能得到发展。

总之, 要成长, 就需要调整心态, 冷静地看到职业发展, 要积极投入时间和精力, 培养自己各项综合能力, 为自己的晋升打基础, 为将来带队伍打基础, 及时把握机会, 实现个人价值。当然, 销售人员要成长仅仅只做到以上四点是不够的, 但以上四点是基础, 笔者希望以上四点建议能够帮助广大销售人员尽快成长, 尽快成功, 成为精英, 实现个人职业发展梦想。

篇4:如何看待我国的就业形势

文■张永军

近两年在判断我国就业形势时,多使用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这一指标,并据此认为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不错。而本文分析,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数等指标的变化发生背离,值得深入研究。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好转,与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全面准确判断就业形势还需要参考其它指标。根据目前人口变化趋势,2017年之后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将开始朝着有利于求职者的方向变化,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应未雨绸缪。

一、城镇新增与净增就业人数的关系出现转折值得注意

按照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的《城镇就业人员变动数据测算暂行办法》,我国关于城镇就业人数统计,有三个相关的指标,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等于报告期末与报告期初城镇就业人数之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则等于报告期内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减去自然减员人数,自然减员人数是指退休和工伤等原因减少的人数;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反映一段时间内城镇新就业人数之和,但目前并不公布。近年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都公布数据,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可根据相关数据进行推算。

根据上述定义和方法,我们考察了近年来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变化,并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进行了对比,我们发现了三个现象。一是2010年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年创出新高,但城镇净增就业人数逐年下降,两者走势出现背离。二是2011年以前(包括2011年)我国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大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百万人以上,但2012—2013年我国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开始小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如2013年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为1138万人,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10万人相比少162万人。三是2010年以来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数连年减少。这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走势一致,但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创新高的走势不一致。

根据上述《城镇就业人员变动数据测算暂行办法》,2012—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大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也许可以用年内再就业人数较多等因素来进行解释,但问题在于2011年之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小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现象又无法解释。由于目前相关部门公布的劳动力和就业数据有限,研究机构无法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建议相关部门披露更多的数据,并组织开展相关研究。

二、就业形势好转与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关系密切

根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近两年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了好转。相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一是尽管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降,但我国每年经济新增规模比前些年明显扩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再者,近两年我国服务业增长快于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强于工业,这是就业形势好转的重要原因。

但这些因素并不能解释就业形势的全部变化。例如,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12、2013年我国GDP年度增量要小于2010、 2011年,这与2012—2013年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小于2010—2011年是一致的,但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两年创出新高是不一致的。

根据我们的分析,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出现好转,与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关系密切。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来看,由于人们初次就业的年龄并不统一,需要用某个年龄段的人口来准确反映待就业人口的规模。根据我国教育制度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忽略死亡(此年龄段人口死亡率只有0.4‰左右)的情况下,我们估计了15岁—25岁年龄段人口数量及各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的数据,这个年龄段涵盖了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大专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毕业生的人数;同时还按照2010年各年龄失业人数考察了各年龄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据此我们推算了2005—2013年各年度新增劳动力和上年末结转的失业人数;结果发现,2006—2011年期间,除2008年为900多万之外,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和上年末结转的失业人数都在1000—1200万人之间,但2012年与2013年分别下降到约680和290万人,就是说2012年和2013年新增和结转的寻求就业人口都比上年减少300万人左右。另一方面,我国进入退休年龄的人口却在增加。根据同样的资料,我们考察了处于退休年龄高峰期的男性55—65岁和女性50—60岁年龄段的人口,将我国城镇人口死亡率和各年龄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情况考虑在内,2012年和2013年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口分别增加340和430万人,进入退休阶段的人口,2012年和2013年分别比上年增加约100和50万人。两者正反相抵,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影响在350-400万人,对于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00-1300万人左右的规模来讲,这样的变化已经足以对供求平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

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那样,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出现好转,与人口及劳动力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关系密切。需要注意的是,依照目前趋势分析,2017年之后,我国进入就业年龄段的人口数将进一步下降,而进入退休年龄段的人口数将进一步明显上升,我国总体就业形势可能将开始朝着有利于求职者的方向变化,但即便到那个时候,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三、就业人数跨部门转移的态势值得关注

2013年就业统计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10—2012年我国工业和建筑业两个部门净增就业人数在700万人左右,但2013年突然变为下降71万人;2010—2012年服务业净增就业人数分别为475万人、950万人和408万人,此前五年都在800万人以下,2013年突然变为增加1946万人。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规模尽管确实扩大了,但变化幅度远远低于就业人数的增速。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2013年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大范围,服务业企业的税负明显减轻,一些原本纳入工业统计的企业转为服务业,不过这些企业大多都是小微企业,产值占服务业总值的比重并不大,但影响到大批人员的就业,使得就业数据发生突变。

四、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少数几个指标

前些年,我国判断经济形势时存在过于看重GDP增速的倾向,近年来正在努力纠正这种倾向,比较重视就业等方面的指标,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过于看重就业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在我国就业统计体系不太健全的情况下,根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少数几个指标对就业形势本身做出准确判断尚且困难,如果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就容易产生误判的风险。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本的例子就很能够说明问题。尽管日本经济二十年来没有多少增长甚至是处于停滞状态,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由于进入到少子化、老龄化阶段,日本人口和劳动力总量持续下降,就业并不存在多少问题,失业率常年保持在4%左右的低水平,金融危机时也不过5%左右。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有可能类似于日本的情况,我们要避免出现日本经济那种状况,就要早些做准备,而且要趁现阶段具备较快增长的潜力,尽可能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就业形势的判断不仅涉及到对明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上述几方面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在完善统计体系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并及早谋划,提出整套的应对措施。■

篇5:如何看待当今大学生就业难

一.分析当今就业形势:

在当今追求个人价值的市场经济时代,人的商品属性越来越凸显,个人流向位高价厚的地方也是无可非议的.人往高处走,古今同理.但如今大学生跳槽频率直线上扬的现象还是影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普遍大学生都认为就业很难,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容易.而大部分企业认为中国大学生对社会需求而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就业难的问题,只是难在心上,难在观念上,难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就业意识上.那么,难道就业不难?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以填写问卷和结构式访谈两种形式对东莞的人才市场求职者和一些企业领导进行了走访.通过整理分析和思考,发现之所以大学生觉得就业难是因为陷入了以下三个误区之中:

误区之一:“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

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学历太低。“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抱着这样的想法,“先考研后就业”就成了许多大学生的理想选择。

我院很多同学都把考研学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期待今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是一种选择,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总有人因考不上还要去重新就业,即使考上了将来还要面临就业的压力和竞争。企业也许不会高薪招聘一个硕士、博士去做文员,可能录取中专生就够了。企业也要赢利,要开源节流.“企业不会选最优秀的职员,但一定会选最合适的.”这是在我们去广东东莞做调查时,所有被采访过的领导都说过的一句话。

误区之二:“技能越多,证书越多越好找工作”

许多大学生认为学习的技能越多、证书越多越好找工作,于是盲目地参加各种培训班。如驾驶培训、英语等级培训、电脑技术培训、各种认证培训等。

如今工作不好找,多学一门技能会增加自己的求职分量是许多学生的心态。参加这些培训固然没有坏处,但这些都是培训基本技能,没有针对性、实用性,对企业来说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企业更看中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基本素质修养、个人品质、吃苦精神和敬业能力,包括工作经验和技巧等。因此,盲目参加各类培训班有的时候非但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而且可能对学习造成不好的影响。

误区之三:“市场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是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学校扩招”成为大学教育质量下降、就业难的“罪魁祸首”。许多大学生脑海里存在着这些想法,认为人才市场存在严重供过于求的现象,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就像一块上好的奶油蛋糕,发达城市和地区就像蛋糕上的花,谁都想吃那朵花.很多大学生找工作,不看自己的实力和需求,盲目地往人才济济的好单位跑.结果没有应聘上.造成有的市场人才严重饱和,而有的市场急需人才.其实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十分强烈,很多企业喊“渴”。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人才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急需大批大学生人才加盟.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很多毕业生的愿望和社会需求呈错位状态。一方面,很多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很多基层第一线单位,有很多岗位应该由大学毕业生来充实,但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去;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跟社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单位想找到理想的毕业生,事实上也很困难。

应该肯定地讲,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绝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供求两旺”.应该承认,如果毕业生愿意根据社会需要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不会是现在我们所感到的这样难.我想,除了身体条件不行外,每个毕业生事实上都应该能找到自己的岗位,这才是最符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客观实际的。在我们到了东莞的第三天,大雁电子有限公司的凡总就给我们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他说:“许多大学生小公司不去、没有底薪需要靠业绩提成的工作不做;自己创业吧,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学生身上又是一种罕见的品质,私营企业被很多人鄙夷;国营企业又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吸收力;外企——许多人虽然向往外企但自身却没有获得外企所需要的那种素质和文化,因此也是欲进无门.”

凡总还说:“对于每一位求职者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待遇又很高的工作。然而在实际择业的过程中,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确实很难如愿。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从学校走入社会后,要重新洗脑,一切从基层做起.”凡总还说:“现在大学生择业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志大才疏,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不肯做.大学生在择业时挑肥拣瘦,这山望着那山高。到头来却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因此,求职者在择业前,应把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际结合起来,对照衡量后再去择业。”

二.深刻全面剖析大学生跳槽的原因:

1.大学生为什么要跳槽

在大学生没有摆正心态之前,在没有获得太多的证书之前,在坚持认为就业难的情况下,却仍然频频跳槽或正在为跳槽做准备.这又是为什么呢?导致员工跳槽的原因有哪些呢?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跳槽者的动机很简单,不外乎是为了奔向更好的职位、待遇,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或专业不对口等原因而另投新主。具体比例如左图:这些都是跳槽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对薪资不满意”和“发展空间不够”,这是历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而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东莞的企业最看中的是就职者有没有工作经验。一方面,企业用工大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工作经验(至少要有实习经历)。而另一方面,企业又不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没有工作经验是就业的最大障碍。”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为增加工作经验,不惜抛弃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来保证校外打工实践。学生一族成了假期廉价劳动力。许多企业在招聘时都特别强调工作经验,学生被拒之门外。大学生刚毕业哪来工作经验?谁又能为在校学生提供积累工作经验的机会?显然这是一个矛盾。于是大学生便利用假期到企业打工甚至免费实习,以积累工作经验,有的还耽误了学习的时间。

然而这里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很多大学生把工作经验当成了工作经历。认为多进几家企业多做几份工作,那么再找工作时就可以说曾经在哪些公司任过职,希望给企业的感觉就是你工作经验很丰富。殊不知企业不需要这样频频跳槽的人才,因为你有的只是工作经历而非工作经验,因为你频频跳槽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不实用的东西。这就像挖井一样,挖一会换一个地方,永远也挖不到水。频繁盲目的跳槽对自己和企业的发展都没有什么帮助。

有些用人单位设限制条件完全是为了减少招聘的工作量,节约成本,要求英语六级、要求有工作经验,甚至要求有驾照。也许这些在实际工作中根本就用不着。单位的目的很简单:递简历的人太多,通过提高限制条件,直接挤掉一部分人,减少工作量。就是这样对整个社会来说就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就算很多工作,很多普通人都是可以胜任的。而且不一定比有经验的人或是大学生干得差,但招聘单位怎么能够知道某个人干某工作将会非常出色,不试是不知道的。但显然招聘单位不能让每个人都去干干试试。没有更好的办法来鉴别人才,那么通过学历、地域、工作经验等等歧视性的限制条件的设置来筛选就能有效地降低单位的选择成本。就这一部分事实而言,招聘单位选出人就是目的。这对社会的整体利益是有益的。

2.跳槽的弊端

不可能说跳槽的原因都是个人因素引起的,企业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只能是个人因素去适应社会的需求,再就业前先慎重择业,通过网络浏览一下对方公司的网站,大致了解一下对方公司的一些信息。同时再熟悉一次自己应聘的职位及对这个职位的要求。对于大学生来说,过多的跳槽,不仅会浪费了自己积累起来的人脉和资源,而且会使用人单位因为害怕而选择了不使用。频繁跳槽使得大学生在用人单位眼里的形象变差,甚至波及以后大学生的求职。所以,好不容易有了工作的大学生,应当慎重地使用跳槽这个动作。

员工的流动,对企业来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不利影响。虽然老员工跳槽后,新员工加入,新鲜血液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但导致的消极影响却是显然易见的,尤其是管理人员的流动弊大于利。主要表现在:员工心理不稳,对企业信心不足,破坏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服务质量下降,生产效率低;客源流失,商业机密泄露;替换与培训成本加大等。

3.选择怎样的企业可以降低跳槽

在发展好的企业,企业会尽量挽留自己的员工,减少员工的流动。比如;广东东莞的品翔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翔)的宗旨是:选才、用才、育才和留才。人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企业的最大价值所在,有的企业能在进程上突飞猛进,常盛不衰。就是他的人事阶梯建设完善,有充足的后备人才库。并且此公司有完善的薪资制度、福利待遇、发展空间等。以精神激励和经济激励相结合,实行制度管理和感情管理相配套,让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不妨可以考虑一下这样的企业。

三.个人看法和建议:

本次的社会实践,通过对企业领导和人才市场求职者面对面的交流,感受颇多。我认为要降低跳槽率,让更多的大学生找到更合适的工作,除了自身要努力外,学校也可以针对性的给予我们一些帮助,如:

1.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学校和一些企业达成一定的协议,同学们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的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单位进行学习和实践。在锻炼自己的同时,还可以勤工俭学。

2.多开设一些心理辅导课程: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学校领导可以根据同学们反映的情况和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同学们树立良好的心态、正确的道德观和自信心。

3.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

很多人和书都强调大学生要找准自己的定位。那么,什么是定位,应该怎样定位呢?教育的本质,在于观念的更新。有了正确的理念,专业其实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反之,如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错误,譬如让一个天生五音不全的人去追求成为音乐家,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的。当然这个例子有点绝对,事实上许多人学习的时候浑然不觉,等到发现错误的时候,为时已晚。所以有必要在高校中真正地开展针对学生的职业人生规划设计的课程。帮助学生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一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个个体,是有局限性的。只有找准了适合自己的事业和位置,才能有所成就。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奋起改变自己的命运。君不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即使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说法甚嚣尘上的今天,有多少优秀的青年,抛弃了昨日的烦恼,把握了明日的先机,找到了自己一生发展的通道,获得了自己全力搏击的位置。

篇6:如何看待和应对复杂的就业形势

《 人民日报 》(2011年04月13日 07 版)

编者的话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就业形势发生新变化,突出表现为部分地区招工难与部分人群就业难并存。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本来就是社会就业变动剧烈时期,再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叠加,必然使我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临举世罕见的就业问题。如何判断我国目前以至整个“十二五”时期的就业形势?如何应对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压力、挑战和变化?本期“本周话题”刊发的3篇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

蔡 昉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以“民工荒”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是由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逐年下降。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增长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便导致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农民工尚未成为城镇户籍居民,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面临周期性失业风险,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人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以2011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可见,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应继续将其臵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臵,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面对各个就业人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战略和扶助政策。根据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政策优先顺序和关注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体现在产业政策中,继续扩大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现象出现,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加大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假以时日。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同时,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绝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再以就业吸纳能力为基准。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

抓住重点人群,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积极就业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形成积极的就业政策,当时的重点是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就业政策应逐渐转变重心,面向不同就业群体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扶助。针对农民工易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以及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的特点,通过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形势的敏感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等,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的充分性。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在于其知识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应从高等教育体制、实习制度、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受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技能老化以及求职能力弱等制约,常常遭遇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困难,需要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配臵效率和提高政府就业服务水平,降低其就业难度。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东部地区用工形势及对策

胡德巧 孙中震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以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流向和就业区域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不断增加,东部地区用工形势更加严峻,用工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东部地区经济增速相对放缓,就业吸引力下降。2009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8%,增速分别慢于中西部地区0.9和4.2个百分点。2010年1—10月,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增速分别低于中西部地区3.8和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5%,增速分别低于中西部地区5.6和4.7个百分点。与此相适应,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更多地回流到当地就地就近就业。

就业不稳定,劳动争议多发。一方面,东部地区加工制造业较为集中且主要从事服装、鞋帽等低端产品的出口加工,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冲击;另一方面,农民工绝大多数没有签订长期劳动合同。一些中小企业的员工因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难以安心工作。有的企业劳动强度大、加班时间长,往往是生产旺季批量招工、淡季迅速裁员,降低了员工归属感,导致用工不稳定。同时,劳动争议进入多发期,突发性和群体性劳资纠纷时有发生。

农民工用工短缺问题趋于常态化。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东部地区用工需求快速增加,用工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浙江省2010年前3季度企业需求人数累计比求职人数多105万人,求人倍率(用工需求人数/求职人数)高达1.99。福建省2010年以来的求人倍率始终在1以上。今后一个时期,中西部地区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对农民工的吸引力继续增强,东部地区用工短缺问题将由季节性趋于常态化。

农民工务工收入增长较慢。东部地区农民工收入增长相对放缓,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0年第三季度,东、中、西部地区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分别为1665元、1617元和1611元,同比分别增加210元、228元和229元。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农民工月均收入差距最高只有54元,而收入增速低于中西部地区2个百分点,加上东部地区生活成本较高,东部地区的务工收入水平已不占优势。

职业技能培训严重滞后。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不断加快,对工人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但现有培训设施和培训能力与实际需要相差很大。

面对严峻的用工形势,东部地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实现率先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与稳定和扩大就业、缓解用工紧张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良性互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扩大就业和吸纳人才。抓住“十二五”规划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创造更多适合专业技能较高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旅游、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

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积极创新调解仲裁工作,合理确定调解仲裁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保障、场所设备等配臵标准,推进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加大劳动用工等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及时排查用人单位的用工隐患,帮助企业改进和加强管理,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健全劳动关系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完善就业政策体系,改善就业特别是农民工就业质量和生产生活环境。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体系,促进劳动力平等就业。着力优化农民工务工环境,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农民工在就业地落户安居。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民工就业失业登记和监测预警机制。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探索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协调机制,逐步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根据经济发展和就业岗位需要,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企业组织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并给予相应补贴。进一步完善培训补贴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严格工作程序,提高使用效率。

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基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地区间就业信息沟通,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动创业孵化基地和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增强创业服务能力。加大投入,加快形成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调解仲裁服务体系,提高劳动争议处理能力。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建设一批标准和质量较高、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培训基地,全方位提高培训能力。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业和收入分配司)

做好就业工作的压力、挑战和机遇

莫 荣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复杂,农民工招工难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导致人们对就业形势的判断出现很大差异。有人认为,农民工招工难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到来,标志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代结束。实际上,准确判断我国就业形势,需要从供求和制度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从供求层面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供给看,“十二五”时期劳动力供给较“十一五”时期多。首先,“十二五”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仍处于高峰期,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年均达到2500万人。其次,大学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三碰头”,形成巨大就业压力。“十二五”时期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年均规模约为667万人,较“十一五”时期增加127万人;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仍有1.2亿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每年结转的登记失业人员预计1000万人,解决结构调整中新的失业问题和历史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的工作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第三,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面临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在就业领域将伴生大量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劳动者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不同地区就业结构性矛盾。在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就业难问题仍严重存在,农村仍有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从需求看,“十二五”时期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就业提出新挑战。首先,“十二五”前期我国经济和就业仍将受到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难以恢复到以往水平。这将对外贸企业造成重大影响,不利于其吸纳就业。其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就业提出挑战。落后生产能力将逐渐被淘汰,从而产生新的结构性失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客观上要求劳动力在各产业间有序转移,要求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吸纳由于第一、二产业实行集约化经营而富余的劳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第三,部分地区招工难并未改变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大势。部分地区出现的招工难现象,既有我国经济回暖、企业订单增多和中西部地区因经济增长而需要扩大招工的因素,也有新生代农民工期望值与部分企业用工条件差异较大的因素,还有供求双方在技能素质、招聘时间及信息对接上错位的因素。对这些问题应高度重视,但不能由此认为我国就业供求格局发生了拐点变化。从人口预测看,我国人口将从2010年的13.4亿多人增加到2020年的约14亿人,并持续增加到2033年的约15亿人。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期,我国劳动力总量压力持续加大,供大于求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制度层面看,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是:首先,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提出新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向城镇第二、三产业转移。解决农民工的稳定就业、职业培训、工资待遇、社会保障以及子女上学、生活居住等问题,帮助其顺利融入城市,已迫在眉睫。其次,我国就业体制与就业社会化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公共就业服务投入不足,基层平台匮乏,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落后;就业市场信息化建设滞后,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的就业信息没有被纳入常态统计范围,就业信息尚未在全国实现联网,人力资源市场的动态监测薄弱,针对失业的监测和预警机制有待完善;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影响劳动力资源有效配臵。机遇是:首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提出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这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做好就业工作的强有力保障。其次,各项促进就业的法律和政策的效力进一步释放,就业和创业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市场就业观念正在深入人心,市场就业机制进一步成熟,劳动者求职就业更加理性务实,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同时,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能够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相应服务。

篇7: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对某大城市招聘会现场的描述,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5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毕业 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那么到底怎样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社会性问题呢?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何在?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因而有人就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扩招惹的祸,仔细分析,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快的发展,这是在长期坚持内涵发展基础上实现的,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在努力培养和挖掘人才,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人才资源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本钱。但是,中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5%,日本是23%。同时,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不上大学也是要就业的,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在今后,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困难。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不能有盲目的优越感,一定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切忌自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放,要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西部去,在这片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沃土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理想、成就事业。同时也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这往往也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呢?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也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此外,还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总结; 有句话说得好:“理想的翅膀应插在现实的身上,离开了现实的躯体,理想只是一堆零乱的羽毛。”虽然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成为社会普遍问

篇8:如何看待临床医学就业前景发展

零售服务业在未来商业环境变化中, 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 像目前包括百货超市专卖店服务类的行业跟电子商务, 形成了现有的服务网络的业态结构。可是, 我们随着消费者的行为转变, 其中包括他的购物目的和购物体验, 其实目前已经在做一些驱动性的转变。包括我们目前看到中国商业的发展, 整个购物中心的形态跟所谓的线上、线下商业活动快速的移动, 也造成了整个商业的环境跟渠道交错性的改变, 变化的幅度非常大。所以, 作为服务业这一行业, 我们认为目前的工作就是怎么样做好服务创新, 其中科技的发展也可以带动服务创新, 还包括现在的物流, 加速的物流变革也会带动服务的创新, 一些金融服务也会带动所谓服务的创新。服务的创新其实来自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环境的变化, 外在的环境包括我们看到了所谓的商业不断地兴起, 新的购物中心不断地开出, 从一线到四五线甚至六线城市都是这样的。

电子商务在发展, 三网合一也在发展, 现今我们面临着购物中心与购物中心租户之间的互动必须更密切, 服务创新上必须做的更到位。从服务性租户来看最重要的是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最重要的是来自于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有四个模块:第一个是独特的体验, 第二个是提供客户解决方案, 第三是省时省心, 第四是便捷温馨。

什么是独特的体验?举个例子, 比如星巴克, 星巴克提供了工作和家庭以外的第三个场所, 它提供的是温馨的环境、热情的服务, 然后是够时尚的咖啡。

第二个是解决方案, 比如:联邦快递的服务, 阿里巴巴提供B2B的平台, CNN提供24小时世界新闻。

第三个是省时省心, 像达美乐外送到家的服务。

第四个是便捷温馨, 比如我们公司的服务, 我们希望提供给公司美丽方便的好邻居, 强调专业性和精致服务的连锁品牌, 引进与国际同步的免充卡会员消费模式, 确保服务质量与经营的安全性。美发行业最重要的是拿客户的充卡资金做经营, 但是曼都走的不是这条路。我们做的是留住客户而不是充卡, 提供给客户好的服务质量, 也提供给业主更多的经营安全性。今天服务性行业背离为购物中心创造价值的宗旨, 造成购物中心的困扰, 所以我们的便捷温馨便更加凸现出我们的服务创新之处。

服务创新成功的关键:一是建立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二是建立完整的客户体验管理, 包括从客户进来到客户出去, 我们怎么进到服务性的行业里, 考虑客户全程的感受, 要不断研究改善;三是持续不断地投资于员工身上, 我们这个行业大部分都是靠人才服务, 所以对员工的投资非常重要;四是持续性的改善并创新我们的流程, 当客户进入我们的门店里, 不会因为SOP或是标准作业流程各个方面让客户觉得不是很舒服。还有我们怎么样可以持续的凸显并创造品牌的差异性, 很多的服务性行业门槛比较低, 怎么在门槛低的红海里创造出你的差异性, 这是所有服务业要去思考的问题。

未来创新的内容, 不是单纯地独特的体验或解决方案或省心省时或是便捷温馨。我们看一下星巴克, 让消费者能够在店里面享受除了工作和家庭之外的第三个空间, 除了温馨之外, 更重要的是让客户到它的店里做很多日常活动。为此它提供WIFI, 免费连接《华尔街日报》, 上网交易, 星巴克可以抽成, 星巴克也在中国落实了所谓免费上网的服务, 所以星巴克在独特体验之外还加了省时省心这一部分。

再看一下曼都, 曼都做了什么?我们在便捷温馨之外增加了所谓的头上的所有解决方案, 包括做头部按摩。我们有专区提供给做SPA的客户, 非常安静、非常舒服, 有香氛、有音乐, 对VIP客户也提供相关的区域。还有头发头皮护理的相关课程, 在公司内部不断地对员工做循环性的培训。我们对客户体验的管理, 有45项标准服务流程, 有神秘访客制度, 也有很基本的无线上网服务。

我们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第一, 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线上交易快速发展, 线下交易面临巨大的挑战;第二, 移动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市场的改变;第三, 社群的力量改变了整个市场客户的移动。

出现两个非常重要的趋势, 一个是信息碎片化, 一个是社群化。所以未来服务性行业与购物中心都面临一个相同的市场状况, 我们如何应对这种状况?

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叫做SoLoMo, 就是SocialLocal Mobile三个词的缩写。在国外SoLoMo运用在所谓的零售行业已经越来越多, 有一些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在纽约, 有一个非常成功的运动品牌-耐克, 这家企业在它生产的一款鞋子下面植入晶片, 为此号召了几千名喜欢慢跑的人, 通过晶片、通过Facebook, 共同在纽约市跑出一个苹果, 大家一起做这件事情, 所以那款鞋卖的非常好。这件事启发了我们, 未来我们看到消费者越来越重视SoLoMo。如果未来有消费者在某某购物中心的曼都做了一个头发, 然后拍张照片上传到微博或Facebook, 他的朋友就会说他的造型很潮或很棒。这样的信息上传之后, 我们可以把购物中心通过二维码上传到社交网站, 让消费者自动成为曼都或咖啡店的粉丝, 消费者就可以同时去关注, 我们可以从社交网站再传回来再连接到购物中心发布, 这是我们未来可以看到的趋势。

我们要怎么找到消费者?在社交群里面我们看到活跃的粉丝是要关注的, 他们是真正的消费者, 是消费者的朋友, 也是关心消费者的家人和朋友;还有一些潜水员, 他只看关注但没有发声, 这是未来我们要找到的潜在消费者, 购物中心做的事情是怎么建立系统跟他们连接并维护跟他们之间的关系, 持续的找到他们, 跟他们建立好关系。

曼都是全台湾最大的美发美容集团, 目前的店在中国台湾地区最多, 其次就是中国大陆地区。我们的品牌创立于1966年, 服务客户超过700万次。目前曼都在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福州几个地方都开了店, 有自己的培训学校, 所有的美发店都是直营的。

我们总共有两个品牌, 一个是曼都, 主要定位服务于25岁到45岁的白领, 以及有固定收入的家庭主妇或外籍人士, 我们主要强调专业性和连锁品牌。还有一个是英伦精剪, 这个是提供顾客专业及个性化服务的国际团队, 英伦精剪有英国的设计师、有中国台湾地区的设计师, 也有大陆的设计师, 我们强调市场定位就是提供给消费者专业性、个性化和时尚感的服务。

曼都集团所有美发服务我们都不会用充卡留住客户, 我们老板讲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当你想到客户的口袋就会忘记客户的脑袋。所以我们不会用要客户充值作为我们留住客户的一个手段。

在金桥购物中心、联洋广场都有我们的分店, 未来我们要跟印象系列合作形成战略伙伴, 印象系列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合作伙伴。

我们在中国台湾地区是排名第一的美发品牌, 所以我们会举办公司内部的美发美容比赛。

我们必须思考服务行业在购物中心里扮演的角色, 应该是更多的让购物中心的消费者留在购物中心里面, 如果把购物中心的租户看成是一个小蜜蜂的话, 你要种很大的花园或要做很好的农场有几种做法, 有的是把外面的花种进来, 服务的租户像小蜜蜂, 小蜜蜂做的好, 经过传递跟传播, 你的客户就像花一样不断地在这个花园里非常健康的成长。所以服务性行业对于购物中心来说不是非常华丽和非常炫的一个点, 但是它的的确确像是花园里的小蜜蜂, 能够让花园透过服务性行业留住客户, 让他们在花园里面幸福并快乐着!

篇9:如何客观看待中国的房地产前景?

根据央行和银监会的最新政策,在不实施“限购”措施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原則上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5%,各地可向下浮动5个百分点;对拥有1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为改善居住条件再次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购买普通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30%。

如果在不限购城市一套总房款200万元的房子,那么首付款将从50万元降低至40万元;而首套房贷未结清的人如果想买这套房子,首付則可从80万元降至60万元。

楼市有所分化,一线城市的交易量开始活跃,房价也上涨較决,而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却依然低迷。尽管自住型需求不断释放,但各地楼市却依旧“冰火两重天”。统计显示,过去的一年中,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热点城市均有较大涨幅,其中深圳更足以44.98%的年度涨幅傲视全国;相比之下,福州、三亚、呼和浩特等地的房价相比去年同期則明显收跌。

楼市分化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不少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开发过快,造成其房价在“概念”“蓝图”的支撑下跟风上涨,但事实上这些地方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发展空间、公共服务等内在供给却并没有与房价相匹配,如今房价下跌是一种理性回归。

同样是房子,为何在三四线城市的售价就和一二线城市有天壤之别呢?这背后反映的是不同地区房屋可替代性较差。不久前,芬兰坦佩雷大学专门就欧洲二线城市的发辰发布了一份报告,其中反映出很多西方国家重视二三线城市发展的理念,这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果在中国做强一批二三线城市,其对一线城市的替代性就会提高,一线城市“高房价”与三四线城市“高库存”并存的问题就会相应缓解,房地产市场就会更加健康。

各地房价冷暖不一,市场各方对于猴年楼市的表现也是预测迥异。2016年政策面保持宽松已成定局,二三线城市的市场很可能出现弱复苏,一线和部分强二线城市則仍将保持较强态势。相比之下,大多数大中城市仍然面临较大的去库存压力,楼市基本面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未来楼市仍然会面临阶段性调整。

2016年楼市整体会以稳为主、略有下降,不会暴涨暴跌。由于中国目前仍然处于降息通道之中,贷款成本将会徘徊在低位,因此对于自住型刚需来说,可以考虑在今年下半年适时出乎,但对于投机炒房者而言就要三忍而后行了。

尽管房屋具有商品属性,但由于对百姓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因此其不同于一般商品。

近年来,一方面政府加大了时“保障房”“廉租房”的建设和供应力度,刚需问题有所缓解;另一方面,社会也意识到了房地产畸形发展对经济的危害,而且客观上中国整体房价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继续炒作获利的空间已经不大。

篇10: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十年寒窗为名累,怎肯面对无所为,早知不如卖红薯,何忍面对亲人泪。这是现在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真实写照。2008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现在世界金融危机又不断恶化,将更大程度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如何面对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让辛辛学子十年寒窗终有所为,是我们国家需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社会每个人的共同的责任。

我也是大四学生,所赖专业独特,所以找工作不是十分费力,可是看见同一栋楼里其他院里的为工作奔波的同学,不禁心生怜悯,如果当初我也选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专业,恐怕以我的实力,找工作也未必能顺心。

可是,形势就这样一个形势,我们除了要面对,难道不应该多一分反思吗?首先,我觉得首要责任不在学生自己,而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出了问题。我曾经在一个论坛里引用了郎咸平先生的一个观点,“中国就没有适合本科生的岗位,更别提研究生了,考研根本就是死路一条”,不幸的是遭到了某些版友的炮轰。郎咸平有一个“6+1”的产业链理论。他把整个产业链分成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七个部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价值最低且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而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试想一下,真正适合大学生的岗位是在哪里呢是那个“6”,是产品设计,是批发经营,是终端零售等等,而我们国家的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只负责那个“1”,你能指望诸如东莞一些的玩具加工厂招聘大学生做什么呢,他们不缺精英,也不需要精英,需要的是没有任何知识成本的廉价的劳动力。

其次,不要混同两个概念,“大学生”与“文人”或者“知识分子”。传统的文人或者知识分子是有骨气有信仰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传统的知识分子的骨气与信仰;传统的知识分子,对历史,对文学,对哲学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谓上通天文,中晓人事,下知地理,这样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放在古代的军事或者民政管理,还是现代的企业管理,都是独当一面的高手。可是,在我们大部分大学生身上,看不到所谓的信仰,也看不到读书人应有的骨气。而由于教育制度关于文理分科的改革,使太多的理科生缺乏了应有的诸如“历史,哲学,文学”等的人文教育,数理化再精,你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你只能算是一个工人,顶多算是“senior workers”。好在从大一时候,我的班主任给了我这个启蒙,我有幸能在大学四年里养成阅读的习惯,为自己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服务业-扶持发展三产服务业下一篇:2024国家公务员面试考查重点之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