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扶持发展三产服务业

2024-06-19

服务业-扶持发展三产服务业(通用9篇)

篇1:服务业-扶持发展三产服务业

关于扶持发展三产服务业,提高三产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促进内需,增加地方税收,增加就业的意见

谢硕文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项工作和目标任务都顺利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就。从省长姜大明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可看出,2010年,山东实现生产总值39416.2亿元,GDP总值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十五末”提高了四个百分点。

尽管我省GDP总量较大,但第三产业占比仅为36.6%,相比于2009年全国第三产业占比43.4%,山东三产占比明显滞后于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三产服务业占比每年要提升两个百分点,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五年过后,相比“十五”末,三产服务业占比只增加4.3%,依然落后于全国。原因在于,大型国企、大型工业在山东省GDP里占得比例比较高,三产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那些包含大型百货、大型超市、大型购物街、大型游乐场、儿童乐园、电玩城、影城、影艺区、KTV、歌舞厅、洗浴足疗、酒吧、美容美体、康体健身、国际美食餐饮等业态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在山东发展滞后。这些大型商业综合体是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内需、增加就业,增加地方税收,带动旅游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尽管我省也出台了一些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和文件,但政策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导致与发达省份的差距。大家都知道,现代服务业是朝阳企业,是无烟工业和低碳经济,是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山东省应加大三产服务业扶持力度,其中,外来大型的投资商是需重点关注的企业。

一、山东省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建造世界级规模大型商业综合体的重要意义。

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突出强调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它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一个城市或区域强大竞争力的主要标志。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是无烟工业,低碳经济,它的发展可以大力促进内需、解决就业、提高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发展旅游、增加地方税收、繁荣地方经济,可以直接拉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将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山东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是大势所趋,符合当前世界上倡导树立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潮流。纵观经济发展结构状况,我们可以看到,凡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一定发达,凡是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定不高。所以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根据山东省三产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全国的现状,我建议山东省每一个地市都应该建造至少一个或多个世界级规模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如果有十个有投资能力并有兴趣投资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的外来投资商投资山东,并且每一个大型投资商在山东的投资的多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每一年产生500亿的销售营业额,那么山东省每年将增加5000亿的营业额。我们在2010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山东省目前第三产业GDP总值是14429亿元,如果我们增加5000亿,那么可以把山东三产服务业GDP比例拉上去1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GDP总

值达到19429亿元。

大型商业综合体包含大型百货、大型超市、大型购物街、游乐场、儿童乐园、大型电玩城、电影城、演艺城、网吧、大型KTV、大型歌舞厅、大型洗浴足疗、美容美体、大型康体健身、大型宴会厅、大型国际美食街、各种特色风味食街、酒吧街等业态,这些业态可以大力促进内需,解决就业,繁荣市场,创造地方税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他的繁荣可以间接拉动第二产业的发展,大型工业等其他产业投资商看到山东省市面繁荣,晚上灯红酒绿,现代服务业发达,城市一派热闹景象,可以直接拉动外来投资商投资。大型商业综合体的繁荣还可以拉动地方旅游。山东固有的泰山、儒家文化等人文自然景观配合大型商业综合体中的大型大百货超市、大型购物街、大型的娱乐设施、琳琅满目的国际美食、大型的美食风情街等业态将对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当地及周边地区居民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购物、娱乐、休闲、商务、餐饮、旅游、留宿,大量增加山东的游客总量,拉动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促使山东变成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

山东每个地市都应建造至少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特别是济南和青岛更为重要。世界级规模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包含SHOPPING MALL、购物街、星级酒店等,各地市建立这样规模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有利于长期保持山东省城市繁荣,旅游兴旺,而且每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可以解决两到三万人就业。

二、几点建议:

(一)加大外来投资商投资建设现代服务业扶持力度,协助投资商解决其发展所需土地

山东省要推动三产服务业发展,完成提高三产服务业GDP占比指标,仅靠本省投资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赖外来投资商在山东地区投资。但由于近年来土地指标紧缺,外来投资商在山东各地投资三产服务业时经常会遇到土地指标已分配完毕、拿不到地的情况,虽然当地政府非常欢迎外来投资商在当地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但无土地指标的窘境经常造成合作无法达成,这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提高以及相关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制约。所以我认为,省委省政府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积极有效的为外来投资商解决土地指标问题。各地市在遇到有大规模现代服务业大型投资商有意向投资但土地指标问题无法解决时,应积极向省里申请。省里每年应预留一部分土地专供于这些拉动性强、影响力大、营业额高、经济效益好的现代服务业大户。

各地市在解决土地问题时要注重效率。要在最短时间内,帮助有意向外来投资商解决土地问题,从达成意向到挂牌卖地不能超过4个月。

(二)协调金融机构给予现代服务业外来投资商资金配套支持

建设大型商业综合体需要大量资金,我建议省委省政府能够协调金融机构,给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外来投资商提供适当的资金配套,支持项目健康发展。外来投资商对本省金融机构不熟悉,所以需要政府帮助协调。省委省政府应协调金融机构留出部分资金,帮助三产服务业项目的兴建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在资金上给予相应信贷支持。

(三)建立协调机制,积极支持三产服务业外来投资商在山东地区的发展

建设大型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不仅仅需要企业本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每个环节的相应帮助。由于外来投资商对我省的总体情况不甚了解,相关工作依靠自身条件无法顺利解决,所以建立协调机制势在必行。建议由省委省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在省里及各地市指派专项负责人或机构做联系人,设立专线,公开办公,为投资商提供五星级服务。在现代服务业外来投资大户需要帮助时,真正实现从市到省的一线畅通。这样外来投资商的土地要求能更快的反应到省里,缩短解决土地指标协调时间,为外商在地方上投资提供帮助。

篇2:服务业-扶持发展三产服务业

1、科学谋划促发展

一是着眼全局谋划三产服务业发展。着眼于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将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联动器,促进为一产、二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相关业态的发展;着眼于扩大就业、增收富民,通过发展服务业,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开发利用周边物流、仓储等资源作为城市化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围绕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以生态休闲旅游的效益支撑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推动生态休闲旅游的发展。

二是结合实际谋划三产服务业发展。从发展阶段看,射阳湖镇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加大,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在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加速,中心城市的潜力在进一步发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许多服务行业都进入大众消费时代。生态环境、交通设施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为三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资源禀赋看,射阳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把发展三产服务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促使其尽快成长为充满活力的支柱产业。

三是根据产业特点谋划三产服务业发展。把握三产服务业的本质

特征,遵循三产服务业的发展规划,是加快三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根据三产服务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带动面广的特点,要把发展三产服务业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促进三产服务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根据三产服务业竞争性强、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将培育市场主体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合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第三产业中。

2、围绕关键抓落实

在培育壮大三产服务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围绕关键环节,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努力促进中心城区向中心商贸区转变。

一是实施“两大战略”。为了加快三产服务业发展,要积极实施政府主导招商战略和精品发展战略。实施政府主导招商战略,要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和“一号工程”,把招商重点与产业特点、城市特色有机融合,以产业选项目、以项目选地块、以建设促环境,通过项目建设带动经济结构升级换代、城乡环境面貌的根本改变。实施精品发展战略,就是在原先重点企业发展和招商选商基础上,坚持把打造“品牌经济”作为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制订行业政策,制订行业标准、建立行业协会、加强品牌宣传等方式,并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大胆实施“一企一策”,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发展框架,扶植培育行业的品牌。

二是夯实“两点支撑”。要夯实批零贸易和专业市场两大传统支撑。批零贸易要以大型购物中心、大型超市、综合商业广场等现代流

通组织形式和总代理、总经销、连锁配送等现代销售经营方式为目标。主要引进外资零售企业,引进颇具竞争力的国内大型连锁企业,引导本土企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等。专业市场则要加强与区域支柱产业相互结合,促进市场朝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通过“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扩建一批”着力优化各类商品交易市场,调整市场总体布局,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市场网络。

三是完善“两个配套”。要完善社区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业两个城市配套产业。完善社区服务业就是按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坚持走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加快社区服务由公益性向产业化转变,福利性向经营性转变,建立起若干个服务门类齐全、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服务质量较高的社区服务中心。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社区服务经济体系。完善休闲旅游业,一是围绕荷园和温泉等,在继续做好景区开发的同时,把市场开拓摆在重要位置,以整体形象宣传为重点,以主要客源市场开发为突破口,努力开拓省外、市外市场。二是以田园风光和农家乐为载体,初步形成以休闲、避暑、度假、科研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尤其是发展以“农家乐”为品牌的乡村旅游,开辟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三是做好旅游产品文章。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塑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精品。

3、总结经验上台阶

培育壮大三产服务业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在深化

认识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是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市民满意为目标,努力打造都市型经济。树立精品理念,按照高标准打造商贸、旅游等服务业精品,努力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服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实现存量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合理、有效、永续利用作为促进三产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篇3:服务业-扶持发展三产服务业

一、推进“三产转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优化调整兰州经济结构的战略选择

转型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 也是一个城市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经济, 工业化后都走上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必由之路, 经济社会才得到了比较理想的发展。例如欧美日和世界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其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高的达到80-90%, 低的也达到60-70%。兰州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 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出台实施《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后, 我市的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济发展格局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 已进入第三产业领跑GDP发展的新阶段, 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极。但是, 兰州服务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和兄弟城市相比, 仍存在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新型业态尚处于起步阶段, 高端服务品牌相对较少, 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产业化程度偏低, 城乡发展不够均衡, 调控能力相对较弱, 专业人才较为缺乏等, 直接影响着兰州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只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紧紧抢抓后危机时代产业重新分工、承接地区产业转移等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战略性机遇, 努力把兰州现代服务业做优做强做精, 培育发展成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打造产业新优势, 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才能破解当前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一系列困难问题, 实现传统投资拉动增长型重化工业城市向宜居宜业新型服务型城市的重大跨越。

当前, 兰州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条件。国家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着力增强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使得我市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面临良好宏观环境;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对甘肃和兰州的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 提出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为兰州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带来新的政策机遇;国家批复甘肃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有利于加快低碳经济、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构建新的产业格局;兰州正在开展的国家级创新型城市、创业型城市及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 也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平台和创业环境, 有利于优化要素流动和配置, 推进技术创新和引领支撑, 促进城乡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发展;兰州综合性交通枢纽加快建设, 未来将有兰渝铁路、兰新第二双线、包兰复线、宝兰客运专线等10个方向的铁路在兰州交汇, 有利于兰州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物流中心, 建设沟通中西、连接中亚和东欧的物流集散基地;1994年我市开始多年国家商贸中心试点城市的建设, 近年来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每年一大批重大商贸项目的深入实施, 2010年又开始全国标准化菜市场、家政服务体系、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城市建设等, 为加快兰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努力抓紧抓好机遇、用足用活政策, 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上, 瞄准着眼点、把握着力点、抢占制高点、培育增长点。

二、推进“三产转型”、加快兰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根据新的形势和“十二五”发展的需要,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 我市提出了“再造兰州”的发展战略, 就是跳出老城建设新区、跨越发展再造兰州, 全力推进兰州新区开发建设、2个国家级开发区增容扩区, 以及8个县区的产业园区建设, 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 在城区面积拓展和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兰州。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是实施“再造兰州”战略的总抓手, 而现代服务业又是多元支柱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兰州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方面要在“现代”上做文章, 就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 也就是提高产业质量效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在“服务业”上下功夫, 就是在“转型”升级的同时, 做大“总量”。

在转型发展的思路目标上,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 以推进服务业现代化为主线, 依托兰白经济一体化、兰州新区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型服务业、知密型服务业、生态型服务业、人本型服务业等“四型”服务业, 全面推进第三产业提速发展、转型升级, 着力构建与省会城市地位、山水城市品位、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 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大分工、产业大转移、产业大承接、经济大循环, 影响辐射省内乃至西北地区, 保障城市农村生产生活, 多业并举、优势突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辐射面广、吸纳劳动量大、税收贡献多、外向度高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努力实现由商贸大市向现代服务业强市的跨越。力争到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 年均增长12%以上, 占GDP比重的60%以上, 占非公经济比重的65%以上, 从业人数占全市就业人口比重的60%以上, 创造的税收占全市财税收入比重的60%以上。

在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上, 充分发挥兰州的区位、交通和市场集散优势, 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 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服务业发展, 加快建设连接东西、沟通南北、辐射中亚西亚的西北现代服务业中心。一是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 结合城中村、棚户区、国有企业危旧房和城乡结合部改造, 注重引进战略投资、先进业态和知名品牌, 加快建设中央商务区 (CBD) 、中央休闲购物区 (CSD) , 积极发展特色商圈。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改造提升仓储、配送业, 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打造综合立体交通运输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 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区, 培育现代物流龙头骨干企业, 扩大省会城市物流辐射范围。三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重点发展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业, 加快发展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商业代理、消费信贷等金融服务, 积极引进中外金融机构, 争取兰州银行尽快上市, 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四是培育发展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电子商务、中介、外包等新型服务业, 争取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 引进国内外组织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 推行服务外包等贸易新模式, 鼓励发展法律、会计、审计、咨询、评估、广告等服务业。五是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用服务业, 重点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等事业及社区、家政、养老、房地产和物业服务。六是完善城乡便民服务体系, 推进社区菜市场、放心早餐和农村便利超市、农资超市及农产品市场建设, 规范发展夜市、特色商业街、风味小吃街等大众服务业。七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按照国家把甘肃建成文化大省的要求, 充分发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交汇的优势, 以黄河为载体和平台, 打造“黄河明珠、山水城市、丝路重镇、水车之都”的城市形象, 发展壮大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产业, 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精品旅游节点城市和重要旅游目的地。

在转型发展的路径手段上, 主要是提高四个竞争力、实现两个对接、促进两个转变、用好四个手段、走好四条路子。四个竞争力是, 千方百计提高城市的人才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科技竞争力、设施竞争力。两个对接是, 在发展上与时代步伐对接、与现代经济对接。两个转变是, 促进国民经济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四个手段是, 以企业转型为基础、以产业转型为突破、以城市转型为依托、以社会转型为落脚点。四条路子是, 大力发展现代型服务业, 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上实现新突破;积极培育知密型服务业, 在加速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生态型服务业, 在不断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上实现突破;不断完善人本型服务业, 在加快构建城乡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三、推进“三产转型”、加快兰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措施

推进“三产转型”、加快兰州现代服务业发展, 工作繁重, 任务艰巨, 必须采取得力保障措施,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和目的。

一是制定规划, 引导现代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高起点、大手笔编制《兰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发挥推动兰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总抓手作用。各县区按照“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功能互补、适当错位”的要求, 因地制宜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类规划。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和工作职能, 编制涉及现代服务业的行业规划。制订兰州现代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 建立现代服务业项目储备库。形成全市上下贯通、左右互补、衔接一致的规划体系, 指导我市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

二是整合资源, 全面实施现代服务业项目“引爆”战略。以大项目作支撑, 以好项目为动力, 筹划、论证、筛选、凝炼和实施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一系列大项目和重点项目, 促进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结构、完善业态、升级转型、全面发展。近期重点建设青白石白道坪、金融总部基地、九州生态园、国际商贸中心、甘肃国际会展中心配套、庙滩子城市商业次中心、甘肃财富中心、甘肃飞天文化产业大厦等商贸综合体项目, 进一步增强对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支撑力, 促进服务业的提质升级。

篇4:扶持新兴三产 促进协调发展

三次产业的不协调发展

从就业的角度看,第一产业是我国吸纳劳动力的主力,尽管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2年的50%,仍相当于二、三产业的总和;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缓慢,仅从1978年的173%上升到2002年的214%;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幅度比较大,从1978年的122%上升到2002年的286%,超过第二产业72个百分点。目前,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比较大,出于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和提高生产效率,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就业人口减少是必然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共同走向。同时,目前第二产业排斥就业的倾向又比较明显,富裕劳动力主要靠第三产业吸纳,大家基本认同第三产业比重扩大是基本趋势,许多专家提出靠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论点,但现实情况却不尽然。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23%,较之2002年下降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9%,较之2002年上升1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48%,较之2002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发展极不协调。

有关部门认为,2003年第三产业增幅低有因可寻,即:一是受“非典”影响,另一个是现行“统计体系还不能覆盖第三产业所有方面”。虽然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令人信服,因为,一方面除入境旅游外,“非典”对服务行业的集中影响只是在去年第二季度,第三、四季度和工业一样恢复过来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第三产业统计不足实际上不只是发生在去年一年,而是一直以来就如此。事实上,第三产业比重在1992达到历史最高的343%后一直徘徊不前,2001年在达到341%后又呈下降趋势。

这样的结果就是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未能有效带动就业增长及结构调整,就业矛盾愈加突出。三次产业的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协调,农业就业逆向回升,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过早排斥就业,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减弱。

目前,农产品竞争力弱,加之农业就业居高不下并且有回升态势,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愈加突出。我国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粗放经营,造成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成本高。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缺乏快速、准确的市场信息来源,农业投入的风险较大,制约了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在农业生产本身存在一些制约性因素的同时,近年来农业就业反而增加,其主要原因是乡村工业化的模式难以继续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同时城市失业压力加大,造成劳动力向农业回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保持在50%左右的较高水平,使农民从第一产业中获得的收入更为减少。

而在工业领域,生产能力过剩和供给不足的问题并存。一方面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需要大量进口。

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滞后,远没有发挥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带动作用。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行政垄断的制约以及政策上的忽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比重不足29%,远低于世界大多数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十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过缓,要实现由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理念就很难实现。

对第三产业增长不大协调的初步分析

三产增长慢更多地是认识、体制和政策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上半期和90年代初期,有过几次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呼声,现实生活中也相继出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时期,但每一次持续时间都很短。其原因:一是对发展服务业的认识不足,产业政策存在较为明显的重工主义倾向,长时期以来,在重工主义思想影响下,我们的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政策总是过分强调工业优先战略,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狭义工业化道路,特别是在政绩考核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目标,各地工作中心普遍放在工业发展上,搞投资、搞开发,而对服务业的发展往往停留在口头上,实质性动作不多。二是缺乏一个足以支持服务业加快成长的体制基础,改革滞后,许多服务领域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行政垄断、国有垄断,一些政府部门的行业管理、资质评定,带有歧视民营企业、保护国有企业利益的不公平性质,限制了服务业发展和就业增加。三是制造业竞争力弱,缺乏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制约了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支持服务业成长的体制和产业政策均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服务业自由、充分发展。比如,现代城市公用事业服务,文化、卫生、教育、媒体服务,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服务,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以及其他作为未来产业的新型服务,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所有制阻隔,非公有制资本特别是国内民营资本还不能自由地进入。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三产发展相对缓慢一方面有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认识、体制、政策方面存在的不足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设想

1大力扶持新兴三产

目前新兴服务业发展难是三产“扩容难”的关键,像文、教、体、卫等。目前许多政策还不够“经济化”,还被列为“意识形态管理”(其实是少数权力部门要垄断的“创收资源”),极不利于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除了纳入公共部门的外,各服务业都应尽快建立起简化、合法的准入制度,使新兴服务业能大量吸纳高学历劳动者,腾出类似房地产、金融、商贸等看似知识密集实则劳动密集的三产就业空间。因为从制造业发展的观点看,服务业可以简单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与制造业存在后向关联的服务,如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修理、售后服务等,以收入链为纽带的餐饮、旅游等;另一种是与制造业存在前向关联的服务,这里主要是指采购、金融、保险、教育、研发服务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商贸、金融和保险服务业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今后只要竞争机制形成,其发展速度应会加快。相比较而言,教育、研发和其他知识型服务,目前存在较多的制度和政策限制,没有真正形成自由发展的机制,因此发展水平较低,就业容量较小。现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不是资源资本的竞争,而是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竞争;主要不是工业或制造业实力的竞争,而是作为未来产业的新型服务业实力的竞争;哪一个国家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本,控制了服务业发展的主流,这个国家才能真正把握未来,才能影响和控制全球经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未来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可拓展第三产业空间,增加就业。为此,应: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打破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一是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国有经济结构的要求,加快服务业企业民营化、股份化,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融合;二是加快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应借鉴东部发达省区的经验,保留少量必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强化企业的社会主体地位;三是要像清理不符合WTO规则的行政法规一样,消除限制民间投资、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四是引导外资进入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的新兴服务业,提升我国服务业的水平和质量,大力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未来型服务业。

2提高制造业水平,促进服务业发展

制造业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主体,也是促进服务业特别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要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吸纳、融合和创新能力;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增强竞争力。要开拓市场空间,提高分工层次,扩大就业容量:一是将鼓励核心技术的开发创新与配套技术的推广普及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开发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推广普及成熟的产业共性技术;二是鼓励大公司技术创新与企业群体合作开发相结合,鼓励大公司设立各种研究开发中心,鼓励大公司之间以及大公司与中小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开发;三是发挥后发优势,将技术引进、吸纳与创新结合起来,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正如一些经济学家所言,对于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劳动无限供给格局的中国来说,政府产业政策的重心不应当是简单接受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高能耗、高污染制造业,而应当是在提高制造业增长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能够满足积极就业政策要求的服务业。

篇5:服务业-扶持发展三产服务业

----听李江帆教授讲课心得体会

清新县财政局黄沛亮

第三产业是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包括流通业和服务业两大类。第三产业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刻认识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不失时机地制定出符合我市实际的第三产业发展策略和措施,对于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少、发展不足。

其实,这不是某个地方的问题,而是全国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众多土地、税收、市场准入方面的“利好”。此时,距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公布整整一年。一年来,服务业的发展似乎并未如人意。根据国家统计部门的数据,2007年第三产业(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1为39.1%,比2006年下降0.5个百分点。而2005、2006年,这一比例也呈现下降态势。这与距离“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010年服务业比重,需要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我市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业薄弱。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发达城市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市仍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为主。在我市的服务业中,交通通讯、金融保险、餐饮服务、房地产等行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社会服务、信息咨询、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公用事业、教育、卫生保健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则严重不足。从增加值构成看,传统行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交通运输及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的比重大,而新兴行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的比重小。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总体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经营方式较为落后,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也是造成我省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市场化程度低,服务领域狭窄。我市服务业除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社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较高外,其他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服务业无论在服务品质上还是在服务技术上与发达城市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我市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相对发达城市来说,不仅数量少,而且普遍经营实力较弱。即使是新办三产企业一般也都规模较小、经营单

一、服务领域狭窄,缺乏规模化、晶牌化、专业化的经营。

(四)吃财政饭人数多,规模大。清远市行政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由此可见我市第三产业中服务业真正的收入还很低,服务业增加值主要靠政府部门增加工资等因素来拉动。行政事业单位增加值的构成主要是劳动者报酬,吃财政饭人数过多,规模过大,势必增加政府开支,加重财政负担,影响政府的资金投向,减少政府向公共产品的投入,影响资产使用效益,阻碍有效的资本积累和资产更新,从而影响各项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因素分析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因素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上错误引导,体制因素的制约,还包括第三产业本身的因素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影响。

(一)研究上的误导。马克思曾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本质上并不是物,而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一种社会关系。价值并不是以物品为物质承担者,而是以使用价值为物质承担者的。这个重要原理从马克思关于价值的大量论述中得到证实。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不同的命题常常被人们混淆,并以此为论据做出其推论:由于价值的承担者是物品,而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的劳动不生产物品,所以没有价值的承担者,因此不创造价值。这种观点统治我国理论界很长时间,误导了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和一些企业,在实践上不重视第三产业甚至忽视第三产业,从而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李江帆教授认为:这个问题不只是第三产业。农业、工业也涉及到了,实际上是要扭转错误的产业观。有些地方认为工业能创造财富,而服务业不会,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具体在服务业方面,一些税收需要减免应予减免,同时一些限制性的措施该取消的需要取消。

(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制约。从全国情况看,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制定的工业化指导方针是推行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当时不仅排挤了农业和轻工业,而且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后来,我国曾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指导方针,实际上仍然把第三产业放在了视线外。从我市情况看,六、七十年代的建设,尽管在我市新建了许多机械、化工、能源企业(清远氮肥厂、糖厂、酒厂等),使清远市初步建成了工业体系,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却很低。产业结构是以原材料生产和初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当然,这种工业结构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强市之本。然而从工业结构来看,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制造业却相对萎缩。这造成了我市经济的粗放性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使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滞后。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长期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MPS),服务业统计非常薄弱。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核算标准(SNA)逐步接轨,虽然服务业统计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基础统计工作尚没有完全跟上,从而可能导致在统计第三

产业增加值时出现误差;新兴服务业大量出现,发展很快,但由于资料不全,常规统计难以准确核算,造成核算数据偏低。像计算机服务业、娱乐业、家政服务业等,虽然在常规统计中通过相关资料推算等方法作了统计,但并不是很充分的。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

(一)创新第三产业发展思路。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创新三产发展思路,实行“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政府要真正放宽、简化和废除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政策,研究制定鼓励引导、积极扶持,促进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的政策。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种所有制组成的第三产业企业,鼓励集体、个人、外资等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和劳务等多种形式投放第三产业,实现三产发展机制上的根本转变。要通过银行贷款、企业投放、社会集资、引进外资、政府贴息等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高层次的全社会三产投人体系,保障三产发展的资金需求。

(二)优化第三产业发展基础。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使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才能使社会财富和人民收入得以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第三产业提供发展的支撑和发展空间。

(三)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覆盖面广,涵盖的行业较多,且各行业性质差异大,所以,在制定发展政策的时候,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处理好全面发展和重点发展、发展传统三产和发展

新兴三产的关系。根据发达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实践和经验,我省应确立“稳步发展传统三产,积极推进新兴三产”的发展方针,在切实办好发展商贸流通、运输物流、旅游和房地产等服务业的同时,加快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卫生等社会公益服务业。

在这方面,李江帆教授认为:目前有些领域是开放不够,有些领域是保护过多,很难一概而论。比如金融业、通讯业是开放不够,导致竞争不充分。在这些方面提高开放度,增加效率。还有一个是保护不足,导致自然垄断产生,边际效率下降的问题,比如城市公共服务性事业,是否应该全部卖掉?政府是否应该管住价格,而不是完全放开?

篇6:服务业-扶持发展三产服务业

上海如何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上海金融业将抓住服务贸易全面开放的机遇,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做深市场、做强机构、优化环境、集聚人才等方面大力推进金融创新与发展。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的现代物流业也面临着发展契机。目前在保税港区,已有36家航运物流加工企业、60多家报关公司及货代公司已入驻保税区,已完工仓储面积达6万平方米。在洋山深水港和保税港区初步建成以后,上海的国际航运在突破了深水岸线和政策聚焦这两个瓶颈后,将再进一步加强软件建设,提升现代物流业的层次和能级。目前,国际上现代服务业加快转移的趋势为上海提供了更有利的机遇,上海节能降耗、保护环境、集约用地、扩大就业对发展服务业的要求更加迫切,这些都将推动上海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上海来说,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形成与“四个中心”功能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而与“四个中心”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就是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方面不动摇。全市的经济工作、政策导向、资源配置都要朝这个方向聚焦、倾斜。

篇7:服务业-扶持发展三产服务业

为了充分做好街道妇女创业就业工作,进一步帮助辖区内有创业意愿的妇女同胞解决自筹资金不足困难,金乡街道妇联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为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创业妇女打开方便之门。

(一)做好政策咨询服务,建立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绿色通道”。街道妇联认真学习省、市、县出台的一系列小额担保贷款有关政策文件,吃透文件精神,对每一位咨询相关政策的妇女群众都热情、耐心、详细地了解事实情况,及时解答;在街道党务政务临时公开栏张贴明白纸并发放宣传资料,方便妇女群众了解政策及办理手续。对妇女群众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提供便捷服务,尽量简化手续和流程。

(二)加强沟通协调,建立部门工作联动机制。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妇女创业就业工程,街道妇联对贷款申请人进行登记和资格初审,审查内容包括其户籍、家庭状况、经营规模及效益等,指导贷款申请人填报相关资料,并会同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到店开展经营项目情况调查,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集中向县妇联推荐。

(三)加强管理,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充分认识对小额担保贷款存在的风险,积极做好妇女贷款登记和初审工作。对贷款申请人的诚信情况、经营情况和家庭状况进行摸底调

篇8:服务业-扶持发展三产服务业

全球产业结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工业经济”比重逐步下降,“服务经济”已经成为主导。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服务业地位的持续上升,成为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最突出的变化。在21世纪,发达国家已建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而在世界发达国家这个数据已经上升到70%以上。在新一轮的信息革命中,现代服务业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来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世界各国关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赢取战略制高点,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进全球经济科技的新的崛起。

改革开放后,我国服务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现代服务业保持稳步快速发展的趋势。“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走向服务业大国,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大势。提高现代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现代服务业走向新阶段的主要路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所需。

2 财税政策扶持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现状

2.1 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我国现有的财政政策总体上力度不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同比有所下降,与经济所需要的积极财政政策大相径庭。而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支出力度现在仍然不及生产企业。此外,在目前有关服务业的财政政策中,大部分财政政策主要集中与传统公共服务业如医疗、教育等,对于一些如软件开发、云计算和工业设计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业相关政策支持不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2.2 税收政策的不均衡性

我国地域覆盖广,区域发展差异很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和西部都有各自不同的税收政策,加剧了东西部之间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优惠区域上,我国仅有6条税收优惠专门针对西部以及东北区域的,而东部沿海的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则多达100多条。显而易见,我国的区域优惠重东部轻西部,正因为这类对沿海城市、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的优惠,各种优势资源同时向上述区域流动,所以提高了该区域的生产力水平。而我国中西部的服务业发展远远不足,这间接影响税源,进而导致了中西部地区财力的巨大差距。

税收政策的在不同的行业之间也有倾斜,导致了现代服务业一定程度上内部失衡。一部分垄断行业中,比如铁路运输和邮电通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在客观上形成了不公平竞争,而且广泛存在于各经济类型、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

2.3 优惠方式单一,手段落后

税收优惠方式分为两种类型,即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间接优惠一般相比直接优惠更有优越性,但目前我国还是以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政策是比较缺失的。现有的直接优惠以减免税为主要方式,不利于税收优惠带来的激励作用。间接优惠主要以加速折旧为主,可减少折旧时间和增加较高的折旧率,使企业获得更多折旧的固定资产使用。这样的结果既可以让企业减少缴纳一些税款,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4 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力度较薄弱

21世纪,现代服务业要突飞猛进,科技创新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金融业中的网络银行业务、电子信息传递和离岸业务等,都是依托技术创新而发展起来的的。近几年,政府也提高了现代服务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和信息化水平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从宏观的角度看,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力度还是不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整体技术应用比重还比较低,缺乏高端品牌。第二,人才机制不畅,服务从业人员素质不足。缺乏技术性服务人才,高校的专业性也不强。第三,税收政策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如例如,大部分税收政策只注重创新结果,比较少的关注创新过程。再如,税收产业格局缺乏合理性,制造行业快速发展但是服务性行业却没有跟上步伐,特别是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如云计算,软件服务等的发展仍旧迟缓并且外部资金很少进入这些领域。

3 国际现代服务业财税政策的经验借鉴

3.1 财税优惠政策范围广、针对性强

财税优惠政策范围广。美国各个服务业的经营领域财税政策基本都覆盖了。不仅对传统的服务业如教育、医疗投入巨大,而且对新兴的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支持力度也不小。其次,各国财税政策具有针对性。主要根据本国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优势来确定对哪些领域重点导向,有利于提高了政策的应用性。美国对服务业的财税政策主要集中在金融业、科技服务业、通讯服务业等领域,以扶持这些行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为金融业制定了较大的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且还为其专门设置了投资津贴补偿等优惠措施。

3.2 促进本国区域协调发展

制定现代服务业的财税政策时,国外不仅保证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也会对相对落后的地区给予特殊的照顾。美国政府对于一些经济贫困区以及特殊地区,为了鼓励公司能够对其进行投资并且对当地居民进行雇佣,凡有企业在上述地区进行投资,可以向美国政府申请债券筹资免税、工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法国政府普及小学生因特网教育,对一些偏远地区,也加大网络建设,鼓励政府投资。

3.3 优惠方式多样,间接优惠为主

对服务业中的不同行业,间接优惠更能体现优越性,激励企业的成长,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更具意义,发达国家多采用这种方式。美国对于服务企业的亏损实行向前向后的结转优惠方式,而对研发的设备则采用加速折旧优惠的方式;韩国优惠形式规定允许企业扣除投资风险与研发准备金。这样不仅为企业降低了一些税收负担,而且获得一定的资金准备,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扩大企业的规模。

3.4 重视现代服务业的技术创新

科技信息化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前进,全球科技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将科技创新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扩大服务内容,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和产业格局,在这一点上各国政府都有共鸣。因此,世界各国都对其实行了多种多样的财税优惠政策来鼓励科技创新及研发。韩国对国内的技术开发人员,给予其个人所得税的减免优惠;新加坡制定,企业研发新技术的可以享受5-15年的免税期;德国启动绿卡工程,吸引全世界IT人才;澳大利亚特别注重信息和通讯技术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所以为了扶持通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发布《信息经济战略框架》,提高澳大利亚在国际市场上信息和通信技术的竞争力,《国家宽带战略》进一步促使澳大利亚的通讯业达到世界领先的地位。

4 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4.1 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

加大资金支撑。第一,根据市场需求的深度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的主导作用。经过财政直接支撑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建设项目,或者下降税率和出口退税。第二,提高财政补助,提高公民收入特别是一些低收者的收入,促进居民消费,而消费是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第三,健全利于居民消费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增强利于消费的社会氛围。

加大人才支撑。优化人才环境,提高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尽管我国拥有的人力资源也比较充足,但服务人才尤其是结构性短缺的不足限制了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建立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国内大专院增设有关现代服务业的各类专业;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培训各级业务人员;吸引国内外先进服务业人才并且可以选派服务人员出国学习;强化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参加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加大体制支撑。进一步深化改革,规范市场秩序。第一,冲破体制的界限,拓宽现代服务业的成长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方向的服务业发展新机制。第二,开展服务业市场专项整治,重点查处无证经营,不正当竞争,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企业。

4.2 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均衡发展

改善区域结构。依靠优势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实现产业格局优势互补。首先,国家对中西部地域,应该增加现代服务业的财政支出,使其能够衔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使服务业发展尽快上一个新阶段。其次,调整东部发达地区的政策,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要依托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的优势,促进服务业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对一些大城市,制定符合各城市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财税政策。如加速建设珠海、深圳、大连等国际航运口岸中心,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再次,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虽然自2006年起,全国取消了农业税。然而,城乡二元税制结构还没有完全打破。要尽快制定城乡统一的财税制度,改良农村基础条件,提高均等化水平。最后,鼓励区域间开展合作,整合现代服务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泛的地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更高的水平。

优化行业结构。实施税制改革,促进行业间的税负公平。重视税率的调节作用,采用税率的次优性和差别性原则。对信息服务业,完善基本设施。对金融服务业,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对科技服务业,利用科技对服务业支撑和引领作用,保护知识产权,进行技术推广,完善网络建设,鼓励多发展生态、创新、设计研发的服务业。

4.3 制定合理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

首先,针对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的行业根据地区发展,有重点的推动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完善税负合理。根据各行业的不同特点,不同类型业务实施不同的优惠政策。

其次,不断调整税收优惠的手段和环节。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税收政策应改变以直接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手段,过渡到采用以间接优惠为主,除此以外,优惠环节也要从税收结果环节逐步过渡到税收过程环节。要结合现代服务业各行业不同的特征,一方面利用税率优惠和减免税,另一方面利用缩短折旧、延长弥补亏损时间、提高扣除等方式,还可以给予投资抵免、提取科研准备金等环节的优惠。

最后,为现代服务业建立财税激励措施。实行优惠抵免,加速折旧等制度。清理各类收费,取缔一些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实行加速折旧制度,鼓励风险控制。例如,加大金融扶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企业的信贷支持;在创业初期,可以考虑降低服务业的税率。

4.4 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力和现代化水平

加大对外交流,提升科技创新。第一,积极展开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推进云计算、物流、商务、教育等现代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加强引进现代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创新,重视投资服务工作,提高对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第二,创建现代服务业部门体系,提升其科技水平,展开技术和服务形式创新,编制行业技术准则。

培育新兴服务业,扩展现代化水平。为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现代物流,软件工程,通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学习先进的示范应用模式。强化创新和应用生态服务业新科技和新模式。不断增强以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度,寻找中国特色新兴服务技术、模式、产品的路线。面对新兴的服务业应强化企业与外部交易合作,带动中国现代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

摘要:近年来,全球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际现代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最活跃的板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但是,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规模品牌缺少,政策导向不足,创新能力欠缺,人才短缺凸显等。而现代服务业要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强有力的扶持。应当根据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的做法,在新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服务业。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财税政策,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蒋琳.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J].涉外税务,2011,(01):34-38.

[2]贵州财经学院课题组,陈焰,黄静,黄兰等.现代服务业税收政策研究[J].涉外税务,2011,(04):24-28.

[3]肖全章.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1,(06):106-109.

[4]秦燕.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篇9:服务业-扶持发展三产服务业

1.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合作社是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及服务的农民、组织和其他人员,按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平等互利的原则组建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和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合作、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追求成员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经依法核准登记的经济组织。合作社在保护农民合法经济利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减避农业经营风险、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政府要从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提高农村小康生活水平,充分认识合作社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和管理,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接轨国际”的思路,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把加快合作社的发展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大举措抓紧抓好。

2.加强指导,规范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合作社

2.1积极引导,加快发展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鼓励和支持农民、组织和其他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传统,多渠道、多形式兴办各类具有本地特色的合作社。引导农民合伙创办。鼓励有销售渠道、生产加工技术、资金实力和一定拓展能力的能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依托企业兴办。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基层农技推广和供销合作兴办。根据农民需求和自身实力,既可以发展生产型、销售型的单项合作组织,更要鼓励发展产销结合型和产加销一体型的专业合作组织,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加工销售服务。要根据产业特色和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规划,鼓励合作社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跨区域发展。

2.2树立典型,带动发展 各地要注意发掘和总结当地合作社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注意培植和树立典型,树立起一批章程比较规范、组织比较健全、制度比较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好的示范合作社。通过典型引路,并积极宣传,促进合作社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功能的增强、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引导广大合作社向规范化发展。

2.3建立协会,深化发展 农业行业(专业)协会是实现专业合作组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联合的有效载体。要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组建各类农业行业协会。要打破部门、所有制和区域的界限,尽可能地把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购销大户都吸收到协会的隊伍中来。农业行业(专业)协会发挥采集并发布行业信息,协助编制行业发展规划、行业生产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实施农产品推介和价格协调,应对贸易纠纷等职能,发挥行业代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行业服务等作用。各级政府要制定农业行业(专业)协会总体发展规划,整合资源,使农业行业(专业)协会在数量、布局、种类、规模等方面符合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大力发展合作社创造有利条件

各级政府要树立扶持合作社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点,把发展合作社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手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切入点来抓。通过政策扶持、服务指导、典型示范,鼓励、帮助和引导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部门扶持、多领域发展的态势,以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3.1要为合作社的注册登记提供便利 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省供销社、省工商局规定,为合作社登记注册,登记注册的名称统一使用“合作社”字样。合作社经工商核准登记,取得主体资格后,由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合作社设立、合并、分立和解散,应报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2加强对合作社的信贷支持 各级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用于合作社季节性、临时性所需。要加强对合作社信贷工作的探索,根据合作社经营状况,授予一定的信贷额度。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对合作社的信贷服务,减化审批手续,允许合作社以自有资产作抵押办理贷款手续。

3.3要落实对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 合作社销售本社社员的农产品和初加工农产品(指经洗净、打蜡、冷藏、速冻、包装等不改变产品性状的农产品),视为农户自产自销;合作社销售非社员农产品不超过合作社社员自产农产品总额部分,同样也应视同农户自产自销。

3.4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支持力度 各级财政每年要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安排一定的额度,用于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各县(市、区)财政要从原定购粮价外补贴中划出部分资金,建立农业风险金,解决合作社因遭遇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困难。各级财政对于上级扶持合作社的资金,必须按规定及时拨付,并加强监督使用。

3.5形成合力扶持合作社的发展 合作社进入农产品加工园区兴办加工企业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应优先予以安排。合作社因经营需要建办公用房、农产品投售场所(市场)等涉及的有关费用予以优惠。鼓励和支持合作社与国内外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订单形式建立销售网络。市内各农贸市场业主要优先安排合作社自产自销摊位。合作社的种养业、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普通工业用电价格。

3.6鼓励在职农技人员受聘合作社 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在其工作期间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人事部门认可,可计算连续工龄。合作社可作为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基地的申报主体,并享受有关优惠和奖励政策。

4.切实加强服务,确保合作社健康发展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要帮助合作社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和开展技术培训。要加强对农村农资市场秩序整治,调整农资供应点布局,支持合作社设立农资销售点,对社员实行统一供应。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合作社的服务、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通过制订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章程,规范和明确专业合作社的兴办条件、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利益分配等基本内容,引导合作社规范发展;林业、水利、供销部门要加强对本行业的合作社发展和规范化建设的指导;交通部门要加强监督,保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运输车辆正常通行。

发展合作社是关系到农村生产关系重要变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意见》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壮大一个,不断提高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上一篇: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下一篇:如何看待临床医学就业前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