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

2024-07-03

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共10篇)

篇1: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

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

各位学长学姐,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与你们分享接下来的几分钟。今天我演讲的话题是“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一是就业与创业的心态;二是就业与创业的过程;三是面对社会与他人。

作为一名大学生,面对四年后的就业与创业问题,我认为心态是很重要的。很多人说九零后是浮躁的一代,其实浮躁也并非是坏事,浮躁也是有活力有生气。但是浮躁也会让人无法明确自己,造成眼高手低。所以我们首先应当定位自己,冷静分析。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受到年青一代的追捧,比如歌星,模特······但是热门的工作,受欢迎的工作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理想来定位我们的职业。而不是随波逐流。第二点,我们应当有自信。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找工作,而不是等工作。福布斯排行榜上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来自农村,来自不富裕的家庭。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实例。曾经上海某公司招聘一名外交官,时间是下午两点,应聘者按时到达。但却被面试官拒之门外,理由是“我们已经招聘到合适的人选。”前来应聘的人都无奈离开。其中只有一位留下来。他想,时间才刚到,公司没有理由招聘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她与正在打牌的面试官攀谈起来,逐渐融入其中,在交谈过程中,塔前秒的将自己介绍给面试官,拼着自己的乐观自信与出色的表现,他被录取了,也是唯一一个通过考试的应聘人员。自信,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可以激励你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下面我们来谈论第二个方面,就业与创业得过程。在就业与创业之间是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当先就业再创业。只有在就业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我们才会有资本有能力去创造我们自己的事业。就好像盖房子,你要先打好地基,才能慢慢添砖加瓦,才能盖好一所房子。若无基础便开始盖房子,就好像在沙子地上盖的房子,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便倒塌了。其次,要想就业创业,我们应当树立一个长期的目标,然后分解为一个个短期目标来一步一步实现。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急事慢来”越着急的事,我们越要仔细认真的去做,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想“想打肿脸充胖子”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你做何种工作,无论你喜欢与否,你都应该尽心尽力做好,做好你的工作是你的责任,也是你日后创业非常重要的道德素质。你应当铭记,理想不等于目标。就业是目标,只有做好目标,你才能实现理想。

最后,我们来谈论第三方面,面对社会与他人。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保持一颗是善良感恩的心,只有与人为善,感恩于心,你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有更多的人脉。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嘛!其次,在社会交往中,应当诚信待人。只有诚信待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身,但是却可以选择我们的未来,衷心的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在事业的道路上抓住生命的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的目标。非常感谢各位的倾听,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篇2: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走进大学的校园已经一年了。时间飞逝,还有v三年我们就要走向社会,走向自己崭新的生活。三年时间很长吗?不!时间如水,东流而去,不舍昼夜。光阴就在我们的嬉笑玩乐,顽强拼搏中,潺潺逝去了。

现在的我们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小王子、小公主,我们不知道现实社会中的人情冷暖,激烈竞争,我们还很天真。然而,三年之后,我们能否适应这个万变的社会,在社会中生活而游刃有余?三年的时光能否让我们真正成长起来,开创自己的世界?我们不小了,这个时代也不容许我们在继续放任自己玩乐下去,形势是严峻的。

随着九十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尽管如此,中国教育部决定继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大学毕业生多,市场需求少,要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就只有依靠社会关系,尤其是在报考和录用公务员方面。通俗地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父母在社会上是有权有势有钱的,子女肯定能获得一个好的工作位置。虽然中央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妻儿等直系亲属到本单位工作,但是中央政府不能禁止朋友安排我的子女,我安排朋友的子女这样的友情交换。

教育部长袁贵仁曾强调加强创业教育,优化政策环境。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以接受有补贴的创业培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还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

但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依靠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要根本解决就业难问题基本上是天方夜谭。v

中国严峻就业形势未来四大趋势具体是: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存在。今后几年,城镇需要就业人数每年仍将保持两千四百万人以上,而现有经济结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百分之八的速度计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仅一千一百万人,供大于求缺口一千三百万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锐。

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去年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未就业有两百多万人,从今年到二○○八年,国有企业关闭破产还会涉及三百六十万职工,纳入新政策范围的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四百万人。

三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困难行业、资源枯竭城市就业问题解决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新兴产业、行业和技术性职业所需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劳动力总体素

质偏低问题更加突出,技能人才短缺现象尤其严重。同时,国际贸易磨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变数,也将对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产生影响。

四是来自新成长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领域转移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每年都将超过一千万人,今年达一千六百零三万人。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七十五万人,按初次七成就业率计算,年内可能有一百二十四万人无法当期就业。农村尚有一亿左右富余劳动力,按“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每年要转移就业九百万人。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国家很关注的问题近些年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这些措施下,很多大学生都实现了就业,成为了这些措施的收益者,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还是有很多的大学生没有能够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实现就业或者是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来回报社会,来回报自己的父母,根据一些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

1、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2010是较之前最为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2011年的就业情况就更难以想象。

2、就业的供求不平衡。虽然2010届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不如2009届大学生那么严峻,但是他们的境况也不好过。虽然招聘大学生的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多,质量也提高了,但是他们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我们殡葬行业,亦是如此。08级顶岗实习情况也不乐观。

3、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过于集中。在网上和一些调查数据显示,有64.9%的被调查者就业意愿集中到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其中把外企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33.8%,把政府机关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31.1%;以下依次是合资企业12.2%,国企9.5%,科研机构6.8%,自主创业4.0%,学校和军队各为1.3%,而民营企业为零。就业意愿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毕业后愿意到其他中小城市工作的比例较低。调查中发现,无论其生源地是哪里,高校毕业生都不愿离开上学地就业,如前所述,甚至有高达62.2%的被调查对象即便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2)对职业发展前景和薪水的注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当前有些城市提供就业岗位的主体——中小企业,尽管人才缺口比较大,但大学生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会将其作为就业对象。

4、政府引导学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分流城市就业。尽管中央于2005年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引导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但总体来说政府引导众多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基层、西部偏远地区就业的效果并不理想。就以北京为例,据有关部门反映,从2004年以来,尽管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学生逐年增加,但总体来说,其所占比例依然偏低。200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仅

有2.3%的人员到西部地区就业,有3.8%的人员到基层就业,2005年分别为3.1%和3.7%,2006年分别为3.1%和5.0%。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

1、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导致对就业的有力拉动。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约为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将来自政府主导性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9%。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80万个就业岗位,换言之,至2010年可以新增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就是说,尽管面临种种不利因素,但如果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就会为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比较而言,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会更为有利一些。

2、政府和全社会正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等。

三、促进并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1、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目前基层和偏远地区经济落后,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匮乏,亟需吸纳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的政策力度,扩大大学生输送人数,从而既支援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发展,又减轻大中型城市就业压力。基层或偏远地区也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颁布一些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本地支援经济建设。

2、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服务业是吸引专业人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二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应该合理升级服务业结构,快速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丰富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各城市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偏高,就业意愿过于集中,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就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的主观原因。

篇3: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

2014 年12 月10 日, 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做好2015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 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 并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在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激增的背景下, 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 更多是被媒体解读为一种缓解就业压力的手段。诚然, “以创业带动就业”多年前就是国家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的重要表述。但是, 大学生休学创业显然是另一个议题。据《京华时报》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先生在谈及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表示, “大学生创业项目95% 无创新, 我的态度是不反对、不鼓励”。

二、案例背景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 笔者发现利用空余时间做兼职已经成为本院许多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并且做兼职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虽然兼职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弊端, 但因其有利优势让许多同学都加入其中。而且现在各种对大学生创业激励政策的出台也让一些同学对在校期间的创业、就业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学院有近百名同学自由组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并入驻学院的创业孵化园,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个别同学对学生就业创业认识不充分, 不能全面认清它存在的风险性与不定性。校园“襁褓”里的很多产品项目, 最后未必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

三、案例问题事件

大三学生杨某, 系省内学生, 大一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上游水平, 是父母眼中踏实肯学的好孩子, 但杨同学性格较内向, 班级活动很少去参加, 与同学们的关系很平淡。一个偶然的机会, 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兼职工作, 从那以后他与同学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少, 他在校期间的课外时间几乎都是在兼职工作中度过的, 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也相应的得到了一定的报酬。长时间的兼职工作让他对专业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成绩排名渐渐靠后, 甚至在大三上学期出现了两门不及格现象。

该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 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 家庭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 在与他的谈话了解到他的创业初衷是为了减轻家庭负担, 不让父母那么辛苦。经过深入了解, 我们得知他的父亲在他大一下学期期间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腰部疾病, 家中多年的积蓄因为支付手术费而所剩无几。大学的学习让他看不到毕业生找工作的优势, 恰逢他在兼职工作了解到一个不错的创业项目, 而且父母在支付兄妹三人的学费方面已经很吃力了, 妹妹又面临辍学的情况,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后他决定休学创业。经了解, 该学生在创业计划、创业发展方向、创业面临风险等创业所需深思熟虑的问题上并没有具体方案, 存在盲目跟风心理。

四、案例解决思路

1. 首先了解该生的创业目的, 弄清楚是什么让他有了要休学进行创业的想法, 从根本入手, 认清学生想要休学的真正原因。

2. 与该同学进行深入交谈, 分析作为大三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形势并告诉学生创业所需要的种种因素, 让他理性认识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条件, 对比自身的优缺点, 了解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尽量避免仅仅因为某些不合时宜的创业想法而冲动决定休学的情况发生。

3. 鼓励学生把他的创业想法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整理, 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计划, 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将他的创业计划进行评定和初步实验, 从实践中认识到创业的优缺点。

4. 经过长时间的交流沟通后如果学生的创业意识已经不强烈了, 就可以与他全面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让学生认识到创业虽然要抓紧时机, 但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充分的社会历练是创业所需的重要素质。

5. 与学生的家长进行实时沟通, 学校与家长同时劝导, 并帮助其家庭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让他能安心的完成好学业。

五、案例解决方法

1. 要想了解该生休学的真正目的, 首先与其班长, 舍友了解该同学的日常表现情况, 从日常小事中分析该生的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深入了解该生的思想动态, 同时可采取与学生进行交谈的方式, 通过安静轻松的环境, 亲切的语气, 认真倾听, 对学生的述说给予充分的尊重, 使他接受、认同和信任辅导员, 都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从而达到有效的沟通。

2. 通过列举一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由于不够理性而导致失败的案例, 并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他自身的不足之处, 让他认识到如何理性创业;同时介绍学院中优秀的毕业生和他交流, 理性看待就业与学习的重要关系, 更直观的改变其休学想法。

3. 介绍专业的指导老师对他的创业计划作出指导, 同时可以参加像“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这样有关创业性质的比赛进一步实现他的创业计划, 同时引导他进入学院的创新创业孵化园进行前期的创业实践, 一方面不耽误学习, 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他的创业计划有序实施。

4. 与该同学分析大三的学业情况, 对他大学取得的各种成绩予以肯定, 也要让他认识到自己大学几年的变化, 告诉他创业不一定代表要休学, 再者自身的内因、外因都不具备创业的条件, 激励他完成学业后再进行创业, 也可以鼓励他考研, 争取更好更高的平台, 用知识和经验装备自己。

5.在了解到杨同学家中的变故后, 学院加大对他的帮助力度。从助学贷款、助学金的申请, 到勤工助学岗位的选拔都对杨同学给予一定的帮助, 使该同学无后顾之忧。

六、案例问题效果

在经过深入交流后, 我认为杨同学还是具备有责任、能担当的品质, 虽然他仅仅是看到某些人创业成功获得了财富后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赚些钱, 减轻家庭负担, 做法有些冲动欠佳, 但这样的想法在同龄人中已经是很有勇气的一种表现。

在我们多方努力下, 该生放弃了休学进行创业的想法, 并把自己的创业计划整理成材料, 找到了学院负责创业的专业老师对他的创业方案等进行了指导修改, 同时, 该生计划加入学院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对他的创业项目进行前期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的, 为我以后解决这类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七、案例分析与启示

1. 学生创业看似光鲜, 实际上多受团队、技术、资金、场地等因素的掣肘, 大多数在校创业的产品和项目, 还达不到跟市场竞争的水准。个别学生对创业的前景抱有太理想化的看法, 再加上对自己本身认识的不足, 使得他们对待创业问题十分冲动, 过分沉溺于创业所带来的报酬中, 不能权衡好创业与学业的关系。

2. 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中要注意对创业这一热门事件的宣传处理工作,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葛建新指出:企业家“实战课”不是强推“大学生老板”, “创业先锋班”绝对不是“学生老板速成班”。老师们在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更要注意强调学习的重要地位, 虽然大学生活丰富多彩, 但作为学生, 首要任务还是学习专业知识, 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 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出现。

3. 在日常的工作中, 要从大一开始向学生强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要学会自己思考今后的人生路途, 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做好计划, 对自己负责。

4. 加强“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比赛的宣传力度, 让学生的创业想法落到实处, 真正把自己的创业想法形成可行性的报告等有据可查的材料, 让创业计划不再停留在嘴边。通过这样的专业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现实情况与真实创业之间的差距, 让学生找到努力的方向。

5. 加强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 鼓励学生创业先从脚下开始, 踏实认真地把自己的创业计划一点点地实施出来, 通过初期的孵化园基础实践经历找到创业计划的不足, 不断改进, 不断修整, 真正把创业想法与实践情况衔接起来,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争取让每一个创业计划都有实际的实施过程。

八、有待探讨的问题

面对有创业想法的同学, 怎样让他们认清考研、创业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是每个学院都应该考虑的问题所在, 如何打造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就业指导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篇4: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问题

正确看待当前的就业问题

当前再就业问题,以及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社会各界都关注就业问题, 这是好的动向,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保证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但是,我们不能过度地夸大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尤其是不能消极地看待就业方面的问题, 不能因为就业方面有问题而减缓改革的力度,特别是放慢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我们不应该 把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过程中的利益磨擦,混为一谈。

讲求稳定是对的,但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发展,没有改革,消极地解决稳定问题,是 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稳定的大局的,因而不能离开发展和改革而谈稳定压到一切,不能把改革 和稳定对立起来。在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的问题,这是谁也不 愿意出现的问题,但这是改革的必然结果,有改革,就必然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就业机会,这 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和处理这个问题。如果不注重国有企业改革,因 为有下岗问题而放弃改革,那就必然会使未来的就业压力更大,因而改革才是出路。正因为 是改革,所以产生利益磨擦是必然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各种利益磨擦,害怕产生利益磨擦是 不对的,正确处理利益磨擦才是积极态度。

在就业问题上,我们应该在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也要使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寻找就 业机会。农民的就业并没有过多地依赖政府,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再就业也并没有完全依赖于 政府,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向两个方面寻找就业机会, 一个是向政府要,一个是向市场要。但是,当人们向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时候,必然会推动 经济的真正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引导人们要向市场要就业机会。

政府对就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不能把再就业数量作为评价政府政绩的指标。评 价政府对于就业问题的贡献的标准,应该是对就业机会的创造。我们应该防止有的地方因为 就业压力加大而清理外地人员及民工的倾向的出现。

在评价目前的就业形势中,我们确实应该看到就业机会的增加比前些年降低了,但是公 开就业的人数的增长速度似乎减缓了,而隐形就业的人数却在增加。在现实生活中,有隐形 失业的问题,也有隐形就业的问题,例如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的现象就是隐形就业,而 这种非单位就业,非组织就业的现象已经很多。家庭雇佣保姆,个人雇佣秘书等,都未在公 开就业人数中显示出来,属于隐形就业。个人健康顾问、个人法律顾问、个人投资顾问等现 在已经很多。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隐形就业的就业机会就会很多,我们应该看到这 种隐形就业,也就是就业。所以,不能因为公开就业人数的相对量的增长速度放慢,就过度 地夸大就业压力,而是应该看到新形势下的新的就业机会及就业状况,从而形成新的评价就 业问题的指标体系。

宏观经济转型与就业问题

我国宏观经济已从短缺经济转向相对过剩经济,因而必然会因为市场的相对饱和而给就 业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从真正的消费需求来看,我国还远远不是过剩经济,例如广大农民 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并不是消费已经达到了饱和,而是还有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因此, 为了推动生产,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们应该提高农民的收入,尤其是推动农村城市 化的进程。如果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能够加快,必将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说,解 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是我们解决城市人口就业问题,以及全社会就业问题的 重要一环。

我们在目前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中,注重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是对的,但还应该 拿出一部分钱来,用于农村城市化的建设。同时,我们应该调整对农业的补贴方式,使国家 对农业的补贴,真正能够流入农民的手中,从而使农民的收入相对提高,从而推动农村的城 市化进程,最终为农村和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使我国经济在转型中而不至于造成过 大的就业压力。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问题

我国的产业结构已开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这种产业结构的转 型是必然的。它必然会带来就业机会减少的结果。因此,在这种状况下,为了解决就业问题 ,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而弥补因为产业结构转型所引发的就业机会减 少的弊端。

服务业包括四个方面:产业服务业、企业服务业、家庭服务业、个人服务业。这四种服 务业在我国有巨大的潜在需要。例如产业服务业需求很大,那些从石化产业中剥离出来而上 市的生产型石化企业,需要有专门为石化产业服务的企业,而那些在重组中分离出来的石化 续存公司,恰恰是具有专门为生产型石化企业服务的功能,因而石化产业的产业服务要求, 为石化服务业创造了极大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服务业的充分发 展,而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就业问题。

收入差距与就业问题

许多人认为因为收入差距拉大而导致了就业压力的增大,因而认为只要缩小收入差距, 就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这种看法过于笼统,因为这种观点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随着 有些人的收入的增大,这些收入增加的人的个人生活就会越来越社会化,这些人的个人生活 的社会化,必然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有的作家会因为自己收入的极大增大,而把 自己的生活中的事情和工作中的具体事务交给别人去干,去雇佣个人秘书,雇佣保姆,雇佣 法律顾问及理财顾问等,自己专门从事自己的专业,从而就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因此,不能笼统地认为收入差距拉大,就会减少就业机会。

在任何社会条件下,正常的社会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不能不加分析地批评收入差 距的拉大。我们应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是很大的,因而即使在其他条件平等的条 件下,也会产生人们之间在收入上的很大差距,对于这种能力差距,以及这种能力差距所引 起的收入差距,我们不能不承认。人本主义的实质是尊重人权,而不是指人们之间在收入上 是一样的,因而不能随便地不加分析地批评收入差距。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应有的正常的 收入差距,恰恰为人们就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因而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还应该看到收入 差距对就业的贡献,不能过度地批评收入差距。

地区差距与就业问题

有人认为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带来了就业的困难。我国目前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地区差距 ,但不能因为此而认为地区差距,为我们带来了就业的困难,恰恰相反,正是这种地区差距 ,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例如,珠江三角洲的大力发展,每年为全国带来了几百万 人的就业机会,因此,我们不能把地区差距拉大同就业问题对立起来。

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差距甚大的国度中,地区差距是必然的,不可能实现所谓的地区之 间的均等,如果要强行使各地区之间没有差别,其结果必然会增加就业的压力。例如,如果 强行通过税收而调节东西部差距,那么必然会影响东部地区的积极性,从而会减缓东部的经 济发展,其结果必然是东部为西部人员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而转移向西部的东部税收又不 能在西部创造就业机会,因为西部的投资环境要远远落后于东部,转移支付不可能创造就业 机会。我认为,东西部差距的缩小,在于人员的流动性,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就解决就业 问题来说,人员流动要比转移支付更为有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与就业问题

我国应该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还是一个穷 国,不可能把社会保障水平提得很高,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尤其是应该看到,若社会保障 水平定得太高,势必会影响就业机会的增加,因为有的企业会因为社会保障基金的缴纳而减 少就业机会。

最近不少企业反映,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缴纳的水平太高,因而他们宁可增加在业人员 的奖金,也不愿多雇佣员工,因为为在业人员增加奖金,调动在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比 多雇佣新员工合算。由此可见,对于社会保障的基准,不能提得太高,为了增加就业机会, 保证适度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应该的,但不能不考虑国情,不能离开国力而谈社会保障问题。

政府放松控制与就业问题

一般来说,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政府应该放松管制。尤其对我国来说,更应注重这一点 。我国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企业审批制度、税收制度等,都不利于扩大就业机会,因而必 须要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真正放松政府控制,从而为扩大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企业界普遍反映税收过高,不利于企业发展,因而不利于扩大就业机会。尤其是政 府对企业的审批及审验制度等,对企业控制过死,导致企业成本过高,限制了企业的投资积 极性,从而当然减少了就业机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应该放开的投资领域,却迟迟没 有放开,应该彻底放开,从而增加社会的就业机会。企业缴税和创造就业机会,都是为社会 所做出的贡献,但我们不能让企业既要缴纳高税收,又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为有的企 业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纳税的,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多,而有的企业对社会贡献则是主要提 供就业机会的,缴的税并不多,因此,我们应该对不同的企业有税收差别政策,放开过度的 政府管制。

放松政府管制,要求应一视同仁地对待民营企业,不能歧视民营企业。对政府来说,最 大的利益就是税收和就业机会,只要能提供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政府应该扶持的企业 ,至于企业是谁的,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那是不重要的,因而政府应该放松对民营企业 的过度干预,使其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非盈利机构与就业问题

非盈利机构既不向投资者提供回报,也不向政府缴纳税收,但非盈利机构却能向社会提 供就业机会,因此,从增加就业的角度来看,应该支持非盈利机构的发展。例如,有的学者 能找到一些钱,不以盈利为目的创办研究机构,这种研究机构并不纳税,但却能提供就业机 会,这种机构应大力发展。但是我们现在限制非政府机构创办非盈利性机构,认为只有政府 机构才能创办非盈利机构,从而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篇5: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车辆工程11级2班

X X X

大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史上最难就业季”

【摘要】:转眼进入2013年高校毕业和就业的季节,受经济大环境、企业的岗位需求量下降影响,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在广东,今年70万高校毕业生选择在这就业,占全国高校毕业生近10%。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47.61%,5月初才突破50%,截至5月底仅为63.96%,而5月初北京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8.24%,上海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4.4%。“史上最难就业季”横扫全国,就业焦虑亦困扰了一部分学生。

【正文】: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难有出息,但成天面对超出自身能力的事情也会让人焦头烂额。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中等焦虑的情况下,人的学习、工作表现最好。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需要有压力,让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付出才能长本事。因此,毕业生对于“史上最难就业季”应理性看待。

首先,从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由2008年的108万人,以远远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每年扩招人数递增25%以上,到今年,正面临毕业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达到惊人的699万人,这是建国64年以来,高校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一方面,高校扩招使高

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高等文化权利的下移,使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相融合;而另一方面,来自用人单位一方的数字显示,招聘岗位与往年相比下降大概15%,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同一个亟待爆发的隐性炸药,始终根植于文化教育迅速繁荣的大背景中。

确实,高校扩招之后,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学风浮躁、教学质量下降和毕业生就业率“注水”等问题越演越烈,使很多毕业生刚踏出校门,存在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和找工作目标茫然等现象,加之面对各大主流媒体对当前就业情势严峻的宣传炒作,许多在校大学生不禁望之唏嘘,纷纷发出感叹:“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尤其是如今的“90”后,面对媒体众多纷乱繁杂的社会信息,就业观念已然与“70”“80”后们有了较大转变,不愿从事繁忙奔波的工作,而更注重能够提供较好工作环境与晋升空间的职位,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大吐苦水:“求职的人越来越多,但合适的很少,我们招人也很难。”

其次,其实“就业难”是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持续性问题,面对毕业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两难”局面,笔者期望媒体和舆论能加以正确引导,少些对于“就业难”问题过度悲观的解读和炒作,转而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和规范就业指导等积极方面入手,将“史上最难就业季”现象分流指向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多种人才培养、专业就业指导和爱岗敬业精神宣扬等正面积极的方向加以舆论引导,唯有引导当代年轻人正确的奋斗观和就业观,才能使“最难就业季”问题有缓解之希望。

最后,应对就业焦虑大学生应该:

1、回避、清除应激源。一线城市工作难找,不妨试试二、三线城市;国企工作难找,就找外企、私企,或者自己创业。

2、调整认知。毕业生可降低期望值,要明白到现在各单位的需求已经不像若干年前那么大。当能找到的工作待遇不如预期,就要有“钱多钱少都是种锻炼”的心态,就能降低压力感。

3、增加可控性与可预测性。毕业生可主动了解各专业毕业生的人数、各岗位需要人数及地区分布等,知道到什么地区去更有可能找到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4、进行时间规划。以本科四年为例,第二年结束后应开始定位适合自己的岗位,第三年找实习,第四年就业。

篇6:如何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一个招聘人数不多的岗位,前来应聘的常常有上百个研究生或是上千个本科生。”这是一位女大学生对某大城市招聘会现场的描述,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5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毕业 生的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件关乎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大事,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那么到底怎样看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社会性问题呢?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原因何在?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因而有人就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高校扩招惹的祸,仔细分析,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前几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快的发展,这是在长期坚持内涵发展基础上实现的,21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各国都在努力培养和挖掘人才,以便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人才资源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本钱。但是,中国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5%,日本是23%。同时,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知识就是力量,教育改变命运。不上大学也是要就业的,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如果没有经过高等教育阶段的文化、技能培养,在今后,他们的就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困难。事实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是受社会的整体就业环境影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不能有盲目的优越感,一定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切忌自设“藩篱”,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放,要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西部去,在这片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沃土上,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理想、成就事业。同时也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对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惘”,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规划,这往往也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呢?俗话说,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大学生将来要找到理想职业,首先要未雨绸缪,及早明确职业目标,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就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由于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在就业中遇到挫折,很容易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因此,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对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也很重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充满自信,勇敢地去面对竞争,既不能妄自菲薄,缩手缩脚,不敢“推销”自己;也不能狂妄自大,对单位挑三拣四,最终“高不成,低不就”。要清楚地认识到,求职遇到的困难、挫折、委屈是暂时的、在所难免的,一味的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对待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摆正位置,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作出正确、理智的选择。此外,还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目前,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在20%至30%,而我国仅为1%至2%。勇于创业,既是就业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也是实现大学毕业生人生理想的一条捷径。要进一步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法律和政策,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努力给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总结; 有句话说得好:“理想的翅膀应插在现实的身上,离开了现实的躯体,理想只是一堆零乱的羽毛。”虽然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成为社会普遍问

篇7: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反腐

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对反腐问题格外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论述。如何看待政府一系列的反腐治贪事件?我认为还要辩证全面地看待。

分析腐败问题的原因,除了腐败分子的艰苦奋斗的信念不坚定,易被物质所诱惑;廉政意识淡薄,个人权力观和价值观扭曲等主观因素外,有关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也是导致相关人员腐败的重要原因。只要制度存在薄弱环节,便会给不法者以可乘之机,若制度较完善,而执行不力,没有一个较强大的监督机制,便会让相关法律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新旧体制交替,社会变革迅速,对外经济交往频繁的时期。在这个过渡期,无论是在政策上,体制上,还是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漏洞,这样就给腐败分子大搞权钱交易以可乘之机,我国的反腐也进入关键期。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高压、强力反腐,尤其是‘打虎’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震慑了贪官,振奋了百姓。自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已完成十八大来20省份省部级官员涉嫌违纪违法行为的立案调查,并将其所涉犯罪问题和线索移交至司法机关处理。显然,国家对腐败问题的治理卓有成效,我们应当坚定党和国家反腐的信心,当代大学生不能因为现存的腐败问题而对党失去信心。

篇8: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语文教辅现象

一.如何正确看待语文“教辅现象”

“教辅热”是新时期基础教育中一个热门话题, 特别是新课改以来, 有关教辅书的是是非非时常会跃入我们的视线, 冲进我们的耳朵。纵观人们议论的焦点,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辅书量多类广, 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难以选择;二是教辅书背后涉及到敏感的金钱关系和复杂的利益主体, 为大家所诟病。撇开这两个外在的方面, 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正确看待语文课堂中的“教辅现象”, 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话题。

教辅书, 顾名思义, 就是对教学起辅导或辅助作用的材料, 它既立足于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说明和解析, 又超越教材, 对教材内容作进一步挖掘和拓展, 同时编排一定的练习, 是学科教材的有益补充。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还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 教辅书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 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属性以及其作为人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决定了较之别的学科, 它在某种程度上更需要借助有关资料包括教辅书进行学习和积累。

随着社会出版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流通渠道的发达, 昔日只有教师才有的语文教辅书如今也摆上了学生的课桌, 走进了语文课堂, 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然, 如果学生能把教辅书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科学合理地借助教辅书学习语文, 也本无可厚非, 问题的症结是现在很多学生对教辅书的依赖程度到了“痴迷忘我”的地步, 这确实是很危险的。语文课堂上, 形形色色的教辅书粉墨登场, 它们是学生心中的“宝典”, 是其回答教师提问的“利器”, 也是其完成作业的“秘笈”。面对语文课堂泛滥成灾的“教辅现象”, 语文教师就不能不闻不问, 听之任之了。

我们都知道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体验、独特感受、自我理解、个性表达, 如果语文的学习过分依赖教辅书, 依赖教辅书上现成的答案而架空自我的话, 表面上看来学生课堂问题回答得很精彩, 气氛很热烈, 课后作业完成得也很出色, 教学的效果很明显, 实质上却因为缺少学习主体的深层介入, 学习的内容很难对学生产生浸润式的影响, 外在的学习内容也就不会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成长,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和目标也就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另外,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 如果一味地借助教辅书, 相信教辅书, 唯教辅书是从的话, 时间一长, 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和懒惰习惯, 漠视教师的课堂教学, 淡化自我学习的意识, 最终导致其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评判的精神、自主学习的信心, 当然,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可见, 语文课堂中的“教辅现象”, 看似小事, 细究起来, 非同小可, 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如何正确处理语文“教辅现象”

对语文课堂中的“教辅现象”有了清醒认识之后, 就需要正确地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我觉得语文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辅书的作用

语文教辅书本身没有错, 不能因为课堂中“教辅现象”的泛滥成灾而将其全盘否定。教辅书对语文学习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有教辅书总比没有的好, 问题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教辅书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教辅书的作用再大, 也是辅助的作用, 它不能取代教材的内容, 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 更不能取代自己的思考。教辅书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只是代表了编者的看法, 而编者的看法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也并不一定是权威的、完美的见解, 作为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对待教辅书上的内容不能不加选择、不动脑筋地完全接受, 盲目信从, 要保持独立的见解。总而言之, 要让学生明白教辅书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引导、借鉴、补充等层面上, 不要夸大它的地位和作用。

(2) 帮助学生掌握教辅书的使原则

学生对教辅书的使用应坚持适时性、适度性和目的性的原则。所谓适时性, 就是要在恰当的时候使用教辅书, 比如在课前的预习环节, 比如在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比如在自读课的学习当中, 比如在拓展延伸的方面……此时利用教辅书, 可以收到指导帮助、点拨引导、举一反三、拓展延伸等效果, 有利于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也有利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所谓适度性, 就是对教辅书的使用要有一个“度”,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其中的妙语佳句、真知灼见, 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 为我所用;其中的匠心独运、奇思妙解, 也完全可以用包容的眼光, 供我借鉴;而对其中的陈词滥调、曲理歪解, 也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为我所弃, 切忌全盘照搬, 过度依赖。所谓目的性, 就是要时刻牢记使用教辅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眼前的作业、不是为了应对教师的提问、不是为了学习的轻松, 而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语文, 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作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现在教师有的教辅书学生也有, 教师没有的教辅书学生还有, 过去教师与学生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如今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一本教材加一本教参的语文教学图景也已成为历史,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时下一些语文教师的观念仍然生活在过去的时空中, 他们未能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也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 对语文教材的解读缺少自己的看法,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缺少自己的见解, 课堂教学只会照搬照抄教参或教辅书上的内容, 这种不学无术的教学行为, 不仅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不利, 而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学生看到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在教辅书上全能查到时, 看到教师提问的问题教辅书上全有解释时, 看到教师布置的作业在教辅书上都有答案时, 在惰性心理的支配下, 他们会慢慢地不再听讲, 不再做笔记, 不再用心学习, 因为手中的教辅书足以帮助他们应付眼下语文学习中的所有问题, 至于后果会怎样, 他们哪会想得那么多、看得那么远呢。作为教师, 这样的结果不会想不到, 如果心里清楚, 却无动于衷的话, 这未免就太不负责了。

所以, 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语文教师要好好学习, 用心钻研, 认真备课, 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与学生展开真诚的对话, 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先从教辅材料的阴影中走出来, 才会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乐园。

三.小结

篇9: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

【关键词】语言 纠错 年龄 儿童英语学习

一、我国目前儿童英语学习的现状

随着对英语越来越重视,外语学习低龄化逐渐变成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就开始对在校的幼儿进行英语教育,全国的各大城市许多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设立英语课。许多教育专家一致认为儿童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最佳时期,因此尤其要注意开发他们所特有的外语学习的潜能,完成英语启蒙教育。

二、如何看待儿童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的错误

首先, 我们对错误需要进行一个界定,即区分“失误”与“错误”。根据科德的划分,“失误”是暂时的,是由于遗忘、疲劳等造成的语言运用失误;“错误”则是受到语言水平的限制而产生的。本文将主要讨论的是后者,因为在儿童英语学习的过程当中,一般出现的是“错误”而非“失误”。根据多位语言学家的不断研究与完善,出现错误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语内错误:指目的语的干扰;语际错误:指来自学习者母语的干扰;交际策略造成的错误:学习者使用不正确的交际策略而出现错误;教学迁移:指教材、教法和教师诱发而产生错误;文化迁移:主要指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错误;心理认知因素: 指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的状态而表现出来的错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明白错误在儿童英语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错误的改正不能仅仅依赖感性经验,而是应该建立在理性知识的积累上。

其次,对于儿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应该改,因为有些错误是能够随着学习者学习的进程自动消失的。有些错误则必须及时纠正的,否则可能会形成“僵化”。那么,在儿童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哪些错误是应当改正的呢? 按照语言学家的说法—如是引起理解困难的“全局性错误”应该及时纠正;不影响交际“局部性错误”无需改正。教师可以给学习者机会进行自我纠错,也可组织儿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错误,互相纠错。即使学习者无法改正的错误, 教师也不能直接改正,可以给出提示,让学习者们共同努力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以上的纠错笔者还需说明一点:对于儿童学习英语我们可以从年龄来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六、七岁以前的儿童英语学习者;第二阶段:六、七岁以后有了一定英语基础的儿童学习者。尤其对于第一阶段的儿童来说:学习语言,从交际语言学的角度,在儿童的口语出现一些错误是难免的,老师可以进行纠正但也无需十分较真。正所谓:“No m mistakes, no progresses . ”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犯错、不断自我修正改进的完善过程。例如在教学课上, 教师问:“ Is it beautiful?”孩子立刻答:“No beautiful”. 尽管句子不够完整, 语法也有错误, 但教师应首先称赞孩子对英语的积极反应。表扬和鼓励是孩子们学习进步的催化剂。儿童的学习更多是无意识的,没有任何功利目标, 他们情绪往往会变化无常, 任何小的不愉快也会影响其说英语的欲望。教师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正视这些情况,耐心等待或努力营造孩子英语表达的最佳时机,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三、对儿童语言学习进行纠错需结合以下几点进行

(一)培养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国自古就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之说。学前儿童英语学习不应要求孩子们掌握多少单词或句子,而应坚持将激发和培养幼儿英语学习的兴趣放在首位,并将其作为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儿童的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够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纠错就是在儿童对英语学习有兴趣的前提下产生,让学生明白他们自己犯有错误,并让他们发现,自觉纠正过来。

(二)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游戏法非常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儿童学英语的特点是没有心理障碍,不怕羞、不怕错,喜欢开口,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进行语言实践。由于学前儿童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学习不能强调知识的逻辑体系,而应强调孩子们构建知识的感受性。教育界的当务之急应是遵循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广泛的试验,扬长避短, 深入探讨儿童英语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手段,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要尽量有效地提高语言运用准确度的纠错技巧

适度的纠错,不要给孩子有学习上无形的挫败感。同样纠错时不应带有威胁性,目前最恰当的非威胁形式的校正就是在没有其他人干扰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自我纠错。另一种不具威胁性的纠错,就是针对全体同学而不是针对个别同学的纠错。不要纠正学生所有的语言错误,有些错误可以不纠正,而其他的必须予以纠正,否则,错误信息在学生心中会形成永久性记忆。

四、结论

总之,现代社会对于儿童英语学习的重视和对心理学的提倡,要求教师在进行儿童英语教学时不能再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段了, 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纠正此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要结合儿童心理特点,培养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为他们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有效地使用提高语言运用准确度的纠错技巧来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用教师自己的语言艺术和自身的人格魅力等手段来帮助儿童树立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Moon,J.and M. Nikolov (eds.).Research into Teaching English to Young Learners[M] . Pecs. Hungary: University of Pecs Press, 2000.

[2]Donaldson, M. Children's Minds [M]. London: Fontana,1978.

篇10:大学生如何正确选择就业问题

姓名:王进班级:网络 学号:2011305109 总有人认为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不重要,我想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大学生的就业,也算是我的就业指导课心得。

首先: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在择业过程中,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不少毕业生更多地考虑“我想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我能干什么”的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

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我们应该全面回顾自己在德、智、体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并与本班同学做一个比较,了解自己在本班同学中所占的位置,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主动适应社会。择业过程中,首先 : 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己。每一位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人之常情的事。但是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愿望,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不少毕业生更多地考虑 “ 想从事什么职业 ” 愿意干什么工作 “ 而很少了解社会需求,很少能用 ” 能干什么 " 眼光全面地审视一下自己,因而使自己陷入择业期望值过高的误区。

信心不仅给毕业生带来勇气和力量,其次:应该认识到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诀。求职择业过程中。也会使用人单位,首先从气势上产生认同感。要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保持坚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

同时我们要努力消除依赖心理。有些人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无论做什么事情总要请一个参谋,一旦没了参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这些人在择业中往往表现出很没主见,人云亦云,别人觉得这个单位很好,他亦认为不错,别人说那个单位很差,他亦认为不行,患得患失,手忙脚乱,心里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其原因在于他们不能深刻认识自己的人,一个掌握好自己的人,他就能把握好自己的人,他就能把握好自己择业的方向,明确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因此他们在择业中,就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方向性,机会虽然很少,但他却能抓得很准很稳。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人,信息畅通,思维开阔,他就能很清楚各个单位的经济构架及其发展状况,能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作出可靠的分析和有效的判断。这样他们就能很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单位,并能很快适应单位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最后我们要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有些人心理素质较差,到单位致意参加面试,原本准备充分,有条不紊,可是一见单位领导,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顿时心理一片空白,不知所措,好端端的一个机会就这样给泡汤了。大学生择业成功的关键还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灵活选择。绝不能一味高挑。

那什么是正确的就业观呢?第一,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那些“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旧观念,都是与当代社会进步格格不入的。每年的大学毕业生数百万人之多,不可能都进入公务员队伍。有了这个机会当然幸运,但如果失去这种可能,难道就是人生的不幸吗?当代大学生应该从这个狭隘的就业观念束缚中摆脱出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工农商学兵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走出这块小天地,何止七十二行,七千二百行都不止啊!有两则新闻,一个是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在西安卖猪肉[5],另一个是研究生唐忠华在四川当猪倌[6]。对这两则新闻,媒体和公众总是能将大学生职位的卑尊放大成焦点事件。普遍认为,大学生具有高端的专业知识,现在放弃专业去喂猪、卖肉,是人才浪费,如果那样,“何必十年寒窗苦,枉费光阴穹度日”?其实笔者认为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白领诚可贵,蓝领价更高,为了能就业,两者皆可挑”。靠自己的勤劳致富,靠自己的智慧赚钱都是应该受到社会尊重的。所以,大学生要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摆脱出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因为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不是大学生挑岗位,而是岗位在挑有能力的适合的应聘者,如果不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就业的道路上,就难免四面碰壁。但如果大学生们能认清形势,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先就业,再择业,眼前可能就别有一番天地了。

第二,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全面衡量自身的综合素质。古人曰:“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应聘走上就业岗位前,对自身素质有多高,专业知识有多少,实际工作能力有多强,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在步入市场经济社会后,如何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比较理想的位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不应好高骛远,这山看到那山高。对大学生来说,要切实认识到从“学生”走向“社会人”,进而走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的结合起来。第一次走上社会,很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以为自己本领在手,天下尽在掌握。一旦真正做起事来,难免心浮气躁,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读了大学,按说对就业有期待无可厚非,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就此端起了架子,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认为非大城市不去,非工资高福利好的单位不去,这就大错特错了。就业,一定要对自己有个准确的定位,大学毕业生不是天之骄子,而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所以,当代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在扎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的同时,熟练地掌握一两项技能,文凭只是个“敲门砖”、“介绍信”,能不能胜任工作才是用人单位所看重的。

当然,要想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光要求这些“天之骄子”转变旧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家庭、个人共同努力,走出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之路来。

作为政府相关部门而言,对于帮助大学生克服就业困难,走上工作岗位,走上创业道路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一方面应广开就业门路,提供就业机会,而不仅仅满足每年开几次大型招聘会,要下大力气,把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另一方面,应会同学校与用人单位根据就业需要在校设置专业。在传授技能方面,给大学生更多的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使大学生不会在招聘时,因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将他们排除在就业大门之外。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可在税收、贷款、自谋职业等方面,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农村,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上述这些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但却能充分地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毕业生拥有就业的权利,同时也有为国家贡献才能的义务。大学生到农村、基层、西部去工作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将大有作为。

我们只有在就业的道路上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不断地增强经济

上一篇:基于公交IC卡的数据挖掘技术概述下一篇:企业运营的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