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应当如何看待我国反腐形势

2024-06-22

浅谈大学生应当如何看待我国反腐形势(精选7篇)

篇1:浅谈大学生应当如何看待我国反腐形势

浅谈大学生应当如何看待我国反腐形势

【内容摘要】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个中国现当代大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目前国家在反腐倡廉方面的形式政策是理所应当的义务与责任。在我看来,反腐不仅仅是政府和检察院的工作,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大学生是国家培育出来的良木,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昌盛、繁荣民族的重任…..【关键词】大学生反腐工作正确态度

纵观历史长河,无论在哪个文明哪个国家哪个历史时期,都存在贪污腐败的情况,可见腐败并不是近代特有的现象,更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现象。中华历史五千年,无论哪朝哪代,在开始时政治都是较为清明的。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是历史朝代都是随着社会发展时光流逝,到了中后期社会黑暗官场贪污腐败严重,最终走向亡国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史为镜,深知反腐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加速发展阶段,新旧体制交替,社会迅速变革,对外交往日益频繁。随之伴随的是法律体制不健全,人民法制意识欠缺的客观现状。在此情形下政府各机构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贪污腐败现象,腐败带来了一系列其它不公正结果,使得一小部分人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使得广大普通民众和国家的利益受损。本着中国国家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全面又好又快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打击贪污反腐倡廉势在必行。

在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思想理论建设成效明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重要成果,党的建设改革创新迈出重要步伐。党内民主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才工作开创新局面。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进行,基层党组织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

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一个中国现当代大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目前国家在反腐倡廉方面的形式政策是理所应当的义务与责任。在我看来,反腐不仅仅是政府和检察院的工作,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大学生是国家培育出来的良木,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昌盛、繁荣民族的重任。从自身做起,从而影响辐射到社会。将反腐倡廉进行到底。

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利仍然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当前社会上受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所流行的利益至上金钱万能的价值观也是贪污腐败能如此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这些不成熟不科学的价值观同样也是是教育缺失的结果,教育被公认为人类精神和智慧成长的神圣领域,我们作为现当代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新一代应当以身作则,继承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廉洁修身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素质较高,因而要正确看到并重视这一问题,反腐倡廉,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习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认真学习马克思思想、毛泽东思想等,从中寻找廉洁修身的道路。拒绝不良诱惑并勇于与腐败贪污行为作斗争,做到在强权、利益面前不低头,坚持永远廉洁修身决不半途而废。从自身做起,从而影响辐射到社会用行动以身作则的告诉人们廉洁修身的重要性,积极宣传反腐倡廉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我们身边的人做起,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如此下去最终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这几年被查处的许多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在被查处后才幡然醒悟有不少都表示了忏悔,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这些落马干部都是因为没有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犯下如此错误,使得自己身败名裂,倾家荡产,现在后悔莫及也无济于事,没有什么后悔药可吃。

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败政策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一是加大了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特别自总书记任职以来我国的反腐力度与规模更是不断加强,表现了国家领导和党治理腐败的决心。

第十八届中共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的基本纲领。

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高压、强力反腐,尤其是‘打虎’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震慑了贪官,振奋了百姓。自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已完成对11名省部级官员涉嫌违纪违法行为的立案调查,原北京市市长陈希同,远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原铁道部副部长罗云光、张辛泰等社会上的一大批贪官相继落马,表明了“苍蝇”、“老虎”一起打的口号并不只是一句口号。

尽管在以总书记的领导下,反腐行动取得了喜人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滋生消极腐败的的土壤和条件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消除,反腐倡廉工作仍然是一条艰难的路,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越是取得成绩,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加速发展,越要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反腐斗争形势,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定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在醒目的位置。

我认为,反腐工作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这是我们反腐败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中的重要有机部分。我们每个中国公民都要始终维护和帮助党和国家的反腐工作,因为反腐不仅仅是关乎我们的个人利益,更关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利益,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大事。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反腐倡廉势在必行,就如同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如此下去最终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篇2:浅谈大学生应当如何看待我国反腐形势

(一)关于如何看待当前反腐败形势

关于如何看待当前反腐败形势,特别是腐败易发、多发的现象,这是多年来困扰我们很多同志的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尽管反腐败斗争的力度这些年来是不断地加大,阶段性的成效也比较明显,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认可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一些部门仍然呈现着易发、多发的态势,很容易发生,发生的机率比较高、频率在增大,易发、多发。

(二)为什么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

这些年费了那么大的力,力度不断加大,也有成效,但为什么大案、要案仍然时有发生,有些不正之风屡禁不止?老百姓对这个问题很还有意见呢?对这个问题中央领导同志也非常重视,都是做了重要指示,要求我们深入思考研究。我认为当前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必须进行全面分析。

第一,从客观的和历史的原因来分析,主要是与体制转轨、结构转型、经济基础变化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第二,我国社会现阶段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归根到底还是要从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当中来寻找原因。

第三,主观上和工作上的原因。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得利仍然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

第四,社会上还存在着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三)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反腐败形势

第一,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反腐败工作的形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政治问题。

我们既要坚持不懈的开展反腐败斗争,又要警惕和防止敌对势力利用这个问题来诋毁党和社会。前不久香港一个刊物就造谣说中央对全国三十一个省区市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对中共的满意率不足两成,完全是一派胡言。现在有的别有用心的人编造谣言编的像真的一样,特别注意要警惕。另外今年十月份互联网上也提了一篇署名文章,说某某机关某某什么透露,初步核实外逃贪官一万余人,涉及的款项是八千亿人民币,其中涉及到亿元以上的有四百三十多,十亿元以上的有二十七人等等,而且还公布了一张表,某某省多少人,某某省多少人,外逃出去的有多少亿人民币,毫无根据。某某省三百六十七人,一百一十七亿元,某某省是二百零六人,二百五十亿元,某某省四百八十人,三百六十五亿元,看起来已经精确到个位了,全是造谣,毫无根据,无中生有。特别是今年以来,敌对势力利用新型的媒体、利用网络集中攻击党和国家的一些要害部门,攻击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关键部门,攻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要利用网络铺设干线,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攻破,你共产党就控制不住了。我们一切善良的人们一定要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利用腐败问题造谣诬蔑,一方面确实增强了我们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们正确认识反腐败形势的难度,所以我们一定看到这项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增强政治敏感性。

第二,如何正确看待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形势,不仅有一个政治立场问题,还有一个思想方法问题。

有人讲现在腐败是越反越腐败,意思就是说你不反可能腐败还没这么严重,是越反越多,事实不是这样,首先我们进行量化分析。去年我们处理党员是十七万四千多人,从机关系统来看一年处理的党员、处分的党员十五、六万,十六、七万,占全党党员总数是千分之二点

一。但是这些党员受处分要分析,不是说受处分了他就是腐败分子,不是的,违纪和腐败不能混为一谈。这些受处分的党员当中,绝大多数不是因为腐败问题,有的是因为责任事故受

到追究,包括各个级别都有,有的是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有的是因为工作作风或者是因为生活作风不检点受到处分,所以违纪和腐败是不能混为一谈,腐败分子在我们党内是极少数。腐败分子是政治概念,具体到人和事那就看是违纪还是违法。所谓职务犯罪,从违法这个角度讲,从我们党内看,去年这十七万受处分的党员当中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的党员多少呢?我们统计了一下,去年是9,718人,占整个党员总数的万分之一点五,在我们这个党一万人当中,一点五人被开除党籍移送司法机关。当然这个比例这些年来都是波动的,但总的趋势是这个比例还是逐步下降的。其次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近五年来我们中央纪委查处的省部级干部违纪违法的案件时间跨度(就是从初始作案到最后案发的时间),我们大致计算了一下,平均为6.4年,六年左右。比方说2003年,也就是去年,因经济问题被查处的十一个省份的干部当中,有九个人是1996年以前出问题的,是斗争深入了挖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腐败分子不可能把伪装得很彻底,纸是包不住火的,总有一天要被人们揭露出来。

我们还要客观的看问题,反腐败的成效究竟如何评判,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民意调查的数据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今年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和我们中央纪委研究室在十个省区、市当中进行万人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群众对反腐败成效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都有了大幅度的上升,这个调查已经开展了九年。今年和1996年比,满意程度由1996年的32.8%提高到今年的57.3%,去年是首次突破50%。从随机抽样调查来看,人民群众对我们反腐败工作满意、比较满意的这两个指标去年首次突破50%,今年达到57%,不容易,很不简单的,这是抽样调查中各个层次、各方面的人都有。认可程度,满意、比较满意,表示认可的这几个指标加起来,1996年62.4%,今年达到80.3%,你看提高的幅度有多大。还要看到这几年外国一些政党、政治家对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的反腐败的评价也已经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前不久泰国某政党主席访问我国,听了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介绍反腐败工作的情况之后讲,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执政党都垮台了,中国共产党不但没垮而且站稳了脚跟。上个月我们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出国访问,有一个国家的议会议长多次讲到中国为什么经济发展这么快,建设这么好,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利,惩治腐败效果显著,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现在还有一些国家,包括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刚刚当选的印度尼西亚的新总统苏西洛对中国的反腐败经验给予充分肯定,提出要研究中国是怎样开展反腐败斗争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这是第二个我想补充的。

第三,我们既要看到诱发腐败的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的客观现实,又要充分看到在我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有利条件也不少,至少有这么以下几条:

第一条,十六大以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措施有利,反腐倡廉工作面临新的机遇。

第二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为我们从源头上防止腐败提供了更有利的体制条件和法制环境。反腐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赖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点。因此,十六大以后我们要在2010年以前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然后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完善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体制条件逐步的健全起来。依法治国的方略,特别是我们下一步在廉政立法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贯彻实施,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法制条件和体制条件都比过去九十年代,甚至比八十年代要好得多,这也是一个有利条件。

第三、干部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支持和参与反腐败的热情进一步高涨,我们查办大案、要案大概70%的线索来自于群众举报。我们今年有的案件,包括中纪委查办的案件,其中有一个重大案件就是来自于干部群众的举报,而且是署名举报,提供线索非常具体。署名举报现在能占到12%左右,比过去大大提高了,说明干部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外部

环境也比以前更加有利了,我们通过签署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组织之后外部环境更为有利。第四、各级执法队伍在实践当中有效突破案件的能力不断增强,反腐败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办案周期同过去比大大缩短,办案效率不断提高。

篇3:浅谈大学生应当如何看待我国反腐形势

1 坚持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是企业的舵手和骨干力量, 作风如何, 对整个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使领导干部运用好手中的权力, 始终保持良好的作风。

当前十五局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继承老一辈陕工局人优良传统, 作风是比较过硬的, 但在极少数领导干部身上还存在一些偏差。如在当前的情况下, 企业市场营销中揽项目, 项目结算工作中为业主、监理搞点“潜规则”是正常的, 如果作风抓严了就会影响企业发展和经营效益。由于这些错误认识, 导致不正之风扩大蔓延。

在任何时期都要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反映到决策上, 就是要善于调查研究, 不能局限于听汇报、看材料, 领导干部继续带头深入基层, 到项目一线去, 带头解决实际问题, 多干让人民满意的好事实事,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群众中树立标杆、影响并带动一方, 真正做到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民心, 带动政风民风。

2 发挥表率作用, 提高领导水平

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充分认识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十八届中纪委三次会议精神、中国电建集团2014年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坚定不移地把中央、电建集团要求贯穿公司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深刻认识公司反腐倡廉的现状, 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 以严明党的纪律和制度执行为重点, 进一步健全完善“三化三有”特色惩防体系, 将树立“干事、干净”的廉洁从业理念, 自觉做到“三严三实”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 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自觉接受监督, 切实抓好分管范围和自身的党风廉政建设。确保“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坚持依法从严治企, 强化监督问责, 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

3 加强警示教育长抓不懈, 传递廉洁从业正能量

紧紧围绕公司经营目标任务, 采取以集中学习、网络平台、手机短信、企检共建等多种形式, 扎实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尤其是加强领导班子及管理人、财、物等重要岗位和负责物资采构、财务管理和工程分包、结算人员的教育, 学习内容广泛, 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业意识及拒腐防变能力, 切实从源头进行治理。

4 狠抓落实提高工作能力

首先, 提升日常监督的管控力。加强干部监督特别是对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的监督, 规范权力运行。领导班子要带头认真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 继续完善以廉洁承诺、廉洁谈话、廉洁报告、廉洁评议、廉政档案为主要内容的日常监督机制,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其次, 提升党风廉政教育影响力。充分利用公司网站、手机短信、纪检监察QQ平台三个教育平台, 开拓廉政微信平台, 大力开展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廉洁从业教育, 探索反腐倡廉分层、分类教育的新途径, 提高廉洁文化的影响力;继续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主题活动, 重点对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进行党内法规教育;积极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切实将廉洁文化理念转化为各级领导人员廉洁从业的行为规范, 力争有一家企业进入集团公司廉洁文化示范基地行列。

第三, 企业党委 (党组) 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是加强领导, 选好用好干部, 防止出现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二是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三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四是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五是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 管好自己, 当好廉洁从政的表率。工作中, 有的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对党委主体责任认识不清、落实不力, 没有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份内之事, 只是每年开个会、讲个话, 或签个责任书就万事大吉了, 甚至当作纪委一家的事一推了之。这次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部署, 强化了企业党委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主体责任。企业党委和企业领导人必须深刻认识主体责任的内涵, 牢固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在惩治和预防腐败方面更多地承担领导责任, 把预防腐败的要求体现和落实到该单位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中去, 领导和支持纪检监察机构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并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当好廉洁从政的表率。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领导责任, 切实做到“一岗双责”。

5 加大制度执行监督力度

开展经常性的督促检查, 提醒领导干部认真履行好“一岗双责”, 层层抓落实, 层层进行监督, 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堵塞漏洞, 力求生活、工作不出差错, 不断提升预防腐败的能力。坚持做到勤俭节约、廉洁自律, 率先垂范。严格落实八项规定、规范公务用车管理、认真落实职务消费规定。同时利用网络或张贴公示等形式加大企务公开力度, 认真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 不搞一言堂。

6 加强专项治理

当前, 工程建设领域还存在工程分包、设备租赁管理等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管好自己的同时, 也要管好身边的人员, 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不搞特殊化, 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 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7 创新机制、完善措施, 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工作, 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效能监察应该重点提升廉洁风险的管控力。按照企业要求, 借鉴内控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借助内控机制建设, 探索将廉洁风险防控融入管理、嵌入流程的渠道和方法, 抓好廉洁风险防控措施的落实。对以往效能监察、内部审计、信访举报、专项治理中发现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廉洁风险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 形成廉洁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纪检部门应该积极同财务、经营管理、设备物资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 紧紧围绕公司生产经营中心工作, 就公司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热点、难点问题, 开展全方面的效能监察。并对近三年系统开展的效能监察工作“回头望”, 防止问题的再发生、真正堵塞管理漏洞, 巩固成果。

总之, 十五局正处经营规模不断扩张, 结构不断调整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和中央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推进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长治久安、企业的科学发展和干部的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 我们要认真学习、思考、实践、感悟, 进一步增强抓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深化党的作风建设, 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 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 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要抓好组织管理和组织纪律的执行, 严格遵守组织制度, 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我党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要求, 以实际行动为企业职工作表率, 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东斌.试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机制建设[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0 (02) .

[2]武秀梅.企业反腐倡廉教育方法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27) .

篇4:如何看待我国的就业形势

文■张永军

近两年在判断我国就业形势时,多使用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这一指标,并据此认为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不错。而本文分析,近两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数等指标的变化发生背离,值得深入研究。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好转,与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全面准确判断就业形势还需要参考其它指标。根据目前人口变化趋势,2017年之后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将开始朝着有利于求职者的方向变化,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应未雨绸缪。

一、城镇新增与净增就业人数的关系出现转折值得注意

按照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布的《城镇就业人员变动数据测算暂行办法》,我国关于城镇就业人数统计,有三个相关的指标,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等于报告期末与报告期初城镇就业人数之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则等于报告期内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减去自然减员人数,自然减员人数是指退休和工伤等原因减少的人数;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反映一段时间内城镇新就业人数之和,但目前并不公布。近年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每年都公布数据,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可根据相关数据进行推算。

根据上述定义和方法,我们考察了近年来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变化,并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进行了对比,我们发现了三个现象。一是2010年以来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年创出新高,但城镇净增就业人数逐年下降,两者走势出现背离。二是2011年以前(包括2011年)我国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大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百万人以上,但2012—2013年我国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开始小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如2013年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为1138万人,比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10万人相比少162万人。三是2010年以来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数连年减少。这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走势一致,但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创新高的走势不一致。

根据上述《城镇就业人员变动数据测算暂行办法》,2012—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大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也许可以用年内再就业人数较多等因素来进行解释,但问题在于2011年之前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小于城镇净增就业人数的现象又无法解释。由于目前相关部门公布的劳动力和就业数据有限,研究机构无法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建议相关部门披露更多的数据,并组织开展相关研究。

二、就业形势好转与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关系密切

根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近两年我国就业形势出现了好转。相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这与我国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一是尽管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下降,但我国每年经济新增规模比前些年明显扩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再者,近两年我国服务业增长快于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强于工业,这是就业形势好转的重要原因。

但这些因素并不能解释就业形势的全部变化。例如,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12、2013年我国GDP年度增量要小于2010、 2011年,这与2012—2013年城镇净增就业人数小于2010—2011年是一致的,但与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两年创出新高是不一致的。

根据我们的分析,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出现好转,与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关系密切。从劳动力供给方面来看,由于人们初次就业的年龄并不统一,需要用某个年龄段的人口来准确反映待就业人口的规模。根据我国教育制度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在忽略死亡(此年龄段人口死亡率只有0.4‰左右)的情况下,我们估计了15岁—25岁年龄段人口数量及各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的数据,这个年龄段涵盖了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大专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毕业生的人数;同时还按照2010年各年龄失业人数考察了各年龄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据此我们推算了2005—2013年各年度新增劳动力和上年末结转的失业人数;结果发现,2006—2011年期间,除2008年为900多万之外,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和上年末结转的失业人数都在1000—1200万人之间,但2012年与2013年分别下降到约680和290万人,就是说2012年和2013年新增和结转的寻求就业人口都比上年减少300万人左右。另一方面,我国进入退休年龄的人口却在增加。根据同样的资料,我们考察了处于退休年龄高峰期的男性55—65岁和女性50—60岁年龄段的人口,将我国城镇人口死亡率和各年龄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情况考虑在内,2012年和2013年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口分别增加340和430万人,进入退休阶段的人口,2012年和2013年分别比上年增加约100和50万人。两者正反相抵,对我国劳动力供求的影响在350-400万人,对于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00-1300万人左右的规模来讲,这样的变化已经足以对供求平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

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那样,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出现好转,与人口及劳动力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关系密切。需要注意的是,依照目前趋势分析,2017年之后,我国进入就业年龄段的人口数将进一步下降,而进入退休年龄段的人口数将进一步明显上升,我国总体就业形势可能将开始朝着有利于求职者的方向变化,但即便到那个时候,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三、就业人数跨部门转移的态势值得关注

2013年就业统计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2010—2012年我国工业和建筑业两个部门净增就业人数在700万人左右,但2013年突然变为下降71万人;2010—2012年服务业净增就业人数分别为475万人、950万人和408万人,此前五年都在800万人以下,2013年突然变为增加1946万人。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规模尽管确实扩大了,但变化幅度远远低于就业人数的增速。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2013年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大范围,服务业企业的税负明显减轻,一些原本纳入工业统计的企业转为服务业,不过这些企业大多都是小微企业,产值占服务业总值的比重并不大,但影响到大批人员的就业,使得就业数据发生突变。

四、判断经济形势不能只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少数几个指标

前些年,我国判断经济形势时存在过于看重GDP增速的倾向,近年来正在努力纠正这种倾向,比较重视就业等方面的指标,但也不能矫枉过正,过于看重就业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变化。尤其是在我国就业统计体系不太健全的情况下,根据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少数几个指标对就业形势本身做出准确判断尚且困难,如果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整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就容易产生误判的风险。

关于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日本的例子就很能够说明问题。尽管日本经济二十年来没有多少增长甚至是处于停滞状态,被称为“失去的二十年”,但日本由于进入到少子化、老龄化阶段,日本人口和劳动力总量持续下降,就业并不存在多少问题,失业率常年保持在4%左右的低水平,金融危机时也不过5%左右。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的变化有可能类似于日本的情况,我们要避免出现日本经济那种状况,就要早些做准备,而且要趁现阶段具备较快增长的潜力,尽可能实现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就业形势的判断不仅涉及到对明年经济形势的判断,也涉及到“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上述几方面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在完善统计体系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并及早谋划,提出整套的应对措施。■

篇5: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反腐力度

计124-1 201258504124 你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反腐力度

2013年,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更加坚毅的决心和勇气,全面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过去来看,曾有人统计过,平均每年被查处的省部级官员大概有6至8名,而十八大至今半年多的时间内,落马的省部级官员数量之多、频率之高,确实比较少见。”长期研究反腐课题的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说,近三十年来,从省部级高官被查处的密度和速度来看,新一届中央领导层的反腐力度可以说是最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础特别是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我国经济生活和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分配制度的变化看,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但在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公务员的收入比较低。一些公务员对收入低和不同部门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不满意,因此产生心理失衡,这也是诱发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我们党提出的目标,我国要在短短四十年时间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也才过去二十来年,而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一般都经历了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不少国家的发展进程看,当一个国家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快速增长的变革阶段,往往是腐败现象的高发期。虽然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有本质区别,但由于经济体制转换的时间短、进程快,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不少漏洞,这也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原因之一。

有些地区和部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薄弱,漏洞很多。有些地区和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没有落到实处,对管辖范围内反腐败任务的落实情况没有认真监督检查。有些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甚至带坏一个地区或部门的风气,引发许多腐败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奉行“好人主义”,怕得罪人,执纪执法偏宽偏软。从我们纪委特别是中央纪委的工作来讲,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不够,及时向中央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对策不多;对各地区、各部门落实中央关于反腐败决策和部署的情况主动监督检查不够,监督渠道不够畅通,监督效果也不够好。由于以上原因,党政齐抓共管反腐败的局面在有些地区和部门还没有形成,以致一些经过主观努力能够抑制的腐败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不断强化,全党动手一起抓、群众积极参与的局面不断发展,党风政风建设带动民风社风好转有了实质性进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让人民群众信服的新成效,开创了令人振奋的新局面。

面对当前腐败易发多发的现象,党中央的认识是清醒的,反腐败的态度是坚决的,采取的措施是得力的。如果这些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是按照中央的路数开展反腐败斗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程度将比现在要严重得多,也决不可能有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如果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能坚决按照中央的部署不断加大斗争力度,措施更得力一些,工作更扎实一些,一些腐败现象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严重。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既要看到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深刻理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个需要长期认真严肃对待的问题,不能期望采取几次大的行动就能彻底解决;又要充分认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尖锐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越是处在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时期,我们越应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倍努力工作,坚定不移地落实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只要全党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切实加大斗争力度,就一定能够把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遏制住,进而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限度

对当前中国反腐败形势的认识及反腐前景展望 思政三班 李书明 1208403030 自2013年以来,党中央一直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并取得一定的成。十八大后,超过18万的党员干部落马,其中有55位“大老虎”落马,副国级3人以上。可见当前中国腐败问题还是很严重,反腐形势还很严峻。2014年1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和强调,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和全社会的共同的责任。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还在,反腐败形式依然严峻复杂,甚至亡党亡国。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下去的决心。以及从10月份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中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进一步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里,防止和减少腐败的滋生。由此,我认为当前中国反腐败形势依旧严峻,反腐败斗争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腐败的产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对权力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个人认为,权力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的原因有几个原因:其一是中国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例如行政权力体系、法律体系等。中国不缺乏制度,但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存在许多制度漏洞。权力不在制度的框架内就容易滋生腐败,人们望权生畏,领导干部成了权力的奴隶。同时没有明确的反腐体制和制度保障,以致反腐败工作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在任人制度和权力划分上,出现一岗多人和权力交叉的现象。一旦出现问题和腐败,一岗多人的现象就会导致相互推脱责任,抓不到主要的负责人,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同时还会导致养懒人,浪费和贪污国家资源,利用权力敛取钱财。权力交叉同样会导致责任不明确,权力的滥用。责权不明确是导致腐败滋生的重要原因。其二是欲望深深植根于人的内心,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和自制,那么权力就会被欲望驱使,权力成为腐败的工具。每个人都有欲望,这是正常的人性,但过度的欲望就是贪欲、贪婪。从落马的官员来看,大部分是应为太贪婪了,为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敛取了大量的赃款。不能满足人正常欲望也是不正常的,当人的正常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会通过不择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从而也就导致权力变成了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我个人觉得,领导干部虽然是人们的公仆,但是要根据他们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实现他们的正当欲望。当然如何来定这个最低标准,我认为我还没达到这个高度,我只是从人的人性道德出发分析的。其三是反腐知识没深入基层,基层人民群众对反腐不是很了解。我国人民畏法但不信法,害怕法律但是更害怕官员,认为法律是官员的手段,掌握在官员手里,就像中国俗话说:民不与官斗。很多官员利用群众的这种心理而攫取群众的广大利益。很多领导干部不畏法也不信法,因为他们手中就掌握着权力,把权力与法律对等了,况且很多法律在他们身上不起作用。当权力过于膨胀或者是说权力超过法律的时候,腐败就滋生了。某些领导干部就会发现权力是“点金石”,不顾后果的追求。权力逃脱法律的束缚,犹如脱困的老虎,肆虐一方。人性、欲望是难以得到改变,并随着时代的条件而变化,所以中国当前反腐败形势还是比较严峻,各种潜在因素存在。

对于中国反腐前景,我个人是持乐观的态度。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党中央对反腐败予以高度的关注并进行严厉打击。改革开放的前景阶段已过,发展不是唯一的重点,现在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维护和巩固改革成果的重要阶段。腐败已经严重威胁到党中央的领导和改革成果,因此对腐败也是予以致命的打击。对于反腐败,我国逐渐自完善制度体系和法律体系,将权力关进牢笼里。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计划》和《中央巡视工作规划(2013——2017年)》,表明党中央对反腐败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的调查研究,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整体规划、设计。以及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内容也表明党中央对反腐败的态度和为反腐提供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为法“正名”,提高法律的地位,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为进一步开展反腐败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制度保障,将反腐败制度化、法制化,做到手段创新和效率高效。党中央在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的同时,强化管理和监督机制,时刻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使领导干部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思想。从四中全会来猜测,在接下来的一年,党中央对反腐败依旧会采取高压的姿态,反腐败工作将会进入新的发展趋势。从当前中国对权力的深刻认识和约束,完善监督体制,严肃纪律,党内廉政建设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以及各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建立,并逐渐建立健全反腐败体系,这为以后反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反腐败的前景是很乐观的。腐败不可能根绝,只能预防和打击,因此腐败问题是会一直存在的。我个人认为,对于腐败要有所取舍,抓大放小,这里的抓大放小并不是说对于小贪腐腐败就放过,而是指对大老虎要严打严抓,对苍蝇要进行惩罚教育。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违纪违法案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呈易发多发态势,极少数高中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影响恶劣。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信念动摇,思想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侈浪费问题比较突出。损害群众利

一、当前中国反腐败的形势判断 关于反腐败形势的判断,有来自官方的,也有来自非政府组织和学者的,但其判断基本一致。

(一)官方的判断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提交给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不同程度地得到遏制。„今后一个时期腐败现象仍有可能易发多发。2007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 收稿日期:2009—03—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6&ZD012)

益的不正之风还比较严重。一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落实得不够好。

(二)非政府组织的判断 透明国际(11)是国月 第7l位;2005年,参与调查的国家和地区共有159个,中国内地腐败指数为3.2,排名第78位;2006年,共有163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调查,中国内地为3.3,排名第70位;2007年,179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内地排名第72位;2008年,在178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内地排名第72位。(1)这说明,中国的腐败问题处于比较严重的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三)学者的判断

研究腐败与反腐败的专家学者们对当前中国腐败的状况并不抱乐观的态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来形容当前的腐败形势,他说:“现在的反腐形势更为严峻,腐败行为更具有隐蔽性与复杂性。”[3](附’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毛寿龙认为,中国的腐败官员们实际上已经能够“娴熟地寻找到法但并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必须注意到反腐败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是很严峻、很紧迫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严重制约反腐败成效的取得。

(一)政府“一把手”掌握绝对的权力

所谓的“一把手”是指一级政府(这里是指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和政党机构)的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即政府中的党委书记。中国政府“一把手”掌握绝对的权力而导致腐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当前中国反腐败形势及政策建议

第22卷第4期

2009年12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当前中国反腐败形势及政策建议 杜治州

摘要:腐败是一个普遍现象,治理腐败也是个世界性难题。尽管中国的反腐败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必须构建完善的举报权利保护制度,提高腐败的发现率,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树立法钢的权威.以法治遏审j腐败。关键词:腐败;反腐败;公共选择;法治中圈分类号:D630.9 当前腐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大敌。在当今中国,最有可能葬送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最有可能延误现代化进程的就是腐败。认识反腐败的形势,提出有效的反腐败对策,是中国政府和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

表大会的工作报告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幢。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党员违纪案件有所减少,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有所提高。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违纪违法案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呈易发多发态势,极少数高中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影响恶劣。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政治信念动摇,思想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侈浪费问题比较突出。损害群众利

一、当前中国反腐败的形势判断

关于反腐败形势的判断,有来自官方的,也有来自非政府组织和学者的,但其判断基本一致。

(一)官方的判断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提交给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不同程度地得到遏制。„今后一个时期腐败现象仍有可能易发多发。2007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

收稿日期:2009—03—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6&ZD012)

益的不正之风还比较严重。一些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落实得不够好。

(二)非政府组织的判断

透明国际(11)是国际上研究腐败与反腐败闽题比较知名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通过腐败印象指数(cel)评价世界上国家和地区的腐败状况:2003年。中国内地廉洁指数为3.4,世界排名第66位;2004年中国内地腐败指数为3.4

作者简介:杜治州(1975一).男,湖北黄陂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康政制度建设.

中国反腐败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中国的反腐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必须注意到反腐败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甚至是很严峻、很紧迫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将会严重制约反腐败成效的取得。

(一)政府“一把手”掌握绝对的权力

所谓的“一把手”是指一级政府(这里是指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和政党机构)的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即政府中的党委书记。中国政府“一把手”掌握绝对的权力而导致腐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当前中国各种各样的腐败行为中,“一把手”腐败是最致命的,是影响中共执政地位巩固和国家稳定的最危险的因素。原因在于,在中国现实的政治权力体系中,“一把手”处于最核心的位置,一个政府中几乎所有的、最主要的人事、财务、事项权力都高度集中于“一把手”。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权力过分集中,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在几个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手中,“变成了个人领导”。[4](P329)现行的不合理的领导班子制度是导致“一把手”腐败的根本原因。领导班子核心成员来自中国共产党、人大、行政和政协。这些系统的主 要负责人同时也是政府领导班子的成员——常委

会常务委员。在这样的成员结构下,领导班子就实现了对党、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绝对领导。更进一步,由于中国政府领导班子实行酝酿制的决策规则,让书记的一票变成了“黄金票”,最终导

致“一把手”——书记掌握了绝对的权力。

(二)权大于法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实际的行政运作过程中,行政命令大于法律法规的现象比较多。从理论上讲,法在国家管理、社会治理方面的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但在实践中,当法与权相互冲突时,法常常会显得苍白无力,不堪一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少数官员不仅在观念上更崇尚权力,而且在实践中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权压法、以权代法。在法的权威不能树立而权力可以践踏法律尊严的情况下,从严治政还有依据和标准吗?【5]治理腐败如何能够真正实现?

(三)预防制度建设与改革的困难与阻力很大。预期目标难以达到

预防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往往会遭遇巨大的阻力,原因在于预防本身具有牵涉面广、复杂程度高的特点。对许多官员来讲,包括预防制度在内的反腐败制度的设立,就是“夺他们的权”、“革他们的命”,因此,只要是行使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就会存在抵制反腐制度的力量。这一点可以从公共选择理论对官员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角度来理解。政府官员不会做出不利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是尽量减少自己的成本和损失,扩大自己的收益和利益。而预防腐败就是要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就会牵涉到方方面面,无疑,各个部门的既得利益者就会反对腐败预防制度的建立和创新。良好的制度不能得到贯彻执行,也就无法发挥作用,甚至成为公职人员腐败的“遮羞布”。如公开招投标本是防腐的平台,可它在许多情况下变成了腐败的平台,使腐败“合法化”了。

(四)打击对策的威慑效应呈现出衰减的趋势威慑效应主要不是来源于对腐败行为惩处的 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反腐败形势? 2014-06-07

反腐倡廉一直是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论述。如何看待当前的反腐形势?我认为还要辩证全面地看待。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消极腐败现象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是水火不相容的。我们党反对腐败的态度是旗帜鲜明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明显的,这个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我们反腐败的教育、监督、制度、改革、纠风、惩治,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反腐败斗争,我们首先是反腐倡廉的战略方针逐步成型了,就是我们强调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这样一个战略方针。另外就是我们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了。我们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一些领域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得到遏制,这些我觉得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同时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还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够完善,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这就导致腐败现象在一些部门和领域仍然易发、多发。一些腐败案件,特别是高中级干部的腐败案件,影响非常恶劣。还有就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还有奢侈浪费、挥霍奢侈等问题,人民群众对这些问题还是非常不满意。对我们党解决这些问题充满了期待。

所以,我觉得反腐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关键还是在于总书记所讲的“常”、“长”二字,一个是经常的常,反腐败要经常抓,一个是长期的长,就是反腐败必须长期抓。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实现我们“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这“两个一百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这“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在我们中国开展反腐败斗争,有很多我们自己独特的优势。比如说,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最根本的制度和政治保证。再比如说,我们是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在2005年的时候,党中央颁布了惩防体系的实施纲要,2008年的时候又颁布了惩防体系的五年工作规划。大家知道,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国家有五年规划,我们反腐败同样有五年规划,这说明我们是把这项工作在有序地、稳步地、扎实地向前推进,这也是我们的优势。再有就是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的物质基础、法律体系、文化氛围,还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逐步形成,这些都是我们战胜腐败的有利条件。

篇6:如何看待我国反腐力度周乃琴

周乃琴

腐败能搞快一个国家,能使社会制度以病态的形式的进步。如果不及时解决有可能导致政体的解散。虽然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但在分配调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公务员的收入比较低。一些公务员对收入低和不同部门国家工作人员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不满意,因此产生心理失衡,这是诱发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说白了,腐败的产生和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相连,说白一点就是人性的贪婪,没有人性的贪婪,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产生。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有本质区别,但由于经济体制转换的时间短、进程快,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不少漏洞,这也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党中央惩治腐败,态度坚决,有力打击了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遏制了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的势头,营造并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国际社会给予积极评价,但反腐败的形势依然严峻。

在充分肯定反腐败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有些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有些领域中的腐败问题还相当严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主要特点是:

一、违纪违法的金额越来越大。纪检监察机关向司法机关移送的案件数量增多,司法机关判决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二、是窝案、串案、案中案依然严重。

三、是监督不到位。我们看到许多犯错误的党员干部的忏悔录都说,如果在犯错误之初党组织和领导能及时地提醒他、批评他、教育他,他就不会出现后来

那么严重的问题,可惜的是我们很多干部在这方面没有受到有效监督。

反腐斗争根本是在制度、法律入手,实实在在的巩固完善,最好是执行严厉的剥夺人、财等权利“没收全部财产、执行死刑”反腐需要法律与制度有效的结合。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真正把权力彻底关进制度的笼子。就当前来看,要想真正的根治腐败,还任重道远。不从制度、法律层面下手,力度再大也无济于事。

我们也可以借鉴欧美一些体制完善的国家的一些有益的制度,反腐就要从根本上杜绝,狠抓、严打、严罚,一些不痛不痒的处置根本就不能起到什么作用。

体制改革是关键。价值观、人生观必须改变,没有教育的改变,可以这样说如果教育没有教育的改变就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抑制这样的情况。

篇7: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物价形势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5%,涨幅比上月的6.4%提高了0.1个百分点。物价的逐月走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诸多议论。比较集中的有两点:一点是物价上涨是否见顶?中国是否进入了高通胀时代?再一点,上涨最厉害的猪肉价格是不是导致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元凶”?猪肉价格上涨的背后究竟反映了哪些问题?这都需要深入进行剖析——

(一)□中央及时提出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方针

□专家们普遍认为,我国物价指数有望在六七月份见顶后掉头向下,预计下半年的这个数字大约为4%左右

最近一个时期,通货膨胀的阴影笼罩全球,许多国家都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与挑战。在我国,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物价问题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报告,去年三季度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5%,四季度为4.7%。今年一季度的数字为5.0%,4月份为5.3%,5月份为5.5%,6月份达到6.4%,7月份则为6.5%。“从去年底到今年7月,一斤猪肉涨了8块钱,一斤鸡蛋涨了1块多。”北京市一位退休教师感觉到“菜篮子”的负担越来越重。

物价连续上涨不仅影响了群众生活,加大了居民储蓄存款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距,而且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及时提出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方针,同时出台了稳定农副产品供应、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建立市场价格调控制度、对部分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些措施十分及时,力度也很大,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加之翘尾因素影响减弱,我国物价指数有望在六七月份见顶后掉头向下,预计下半年的这个数字大约为4%左右。

这样说是有充分根据的。

首先,多年实践和统计分析表明,只要我国农业不出大的问题,就不会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今年我国夏粮已连续第8年获得丰收,秋粮生产也是稳定的。粮食连年增产、库存充实,不仅为稳定物价总水平提供了坚实基础,还会降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其次,目前全国70%以上的工业品和80%的消费品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尤其是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有利于减轻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再次,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连续收缩流动性的积极作用正在显现。同时,6月份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使得输入性通胀压力亦有所减轻。

通货膨胀一般分三类:物价上涨6%以内属于轻度的通胀,物价上涨7%—10%属于中度的通胀,物价上涨超过10%则为高通胀或者是恶性的通货膨胀。现在看来,我们的物价指数逐渐走低的态势颇为明显,进入高通胀时代是绝无可能的。

进一步看,单纯就物价解决物价问题并不难,难就难在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下半年四大措施控制物价

7月份中国CPI同比上升6.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应对这一轮物价上涨过程中,中央政府打了一套“组合拳”,综合施策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猪坚强”“油他去”轮番推高CPI 下半年物价走势解析

在官方数据公布之前,市场对关系着下半年乃至全年经济走势的7月份CPI高度关注。受7月25日至31日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出现回落的利好消息鼓舞,大家以为7月CPI能出现拐点,然而拐点未现却持续升高,原因何在?

8月9日,市民在宁夏银川一家超市内选购蔬菜。

当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7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6.5%,环比上涨0.5%。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猪肉价格同比上涨56.7%。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二)□此次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国际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二是国内货币供应较多的影响,三是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

□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是宏观调控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物价问题看似复杂,但也有其简单的一面。分析此次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除了劳动力成本和环境资源成本上升的一定影响,还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国际输入性通胀的影响,二是国内货币供应较多的影响,三是食品价格上涨的拉动。

现在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量越来越大,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很快就会传导到国内。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继续温和复苏,主要发达经济体发展态势趋好,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拉动了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的需求,直接带动了国内原油价格和成品油价格上调。这一影响最先传导至能源化工类产品,国内汽油、柴油以及各种乙烯类化工品价格跟涨,导致化肥、农药价格以及农产品运输成本上升。同时,国际粮食市场供求面偏紧,导致国内粮油价格也始终保持上涨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资源价格上升对我国消费价格的影响在30%至40%之间。这表明,国际输入型通胀压力虽然比较大,但并不是我国此次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只要货币发行多了,就必定导致钞票贬值、物价上涨,所以不少人把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视为同义语。从国内货币供给情况看,前几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投放较多。在4万亿元投资刺激计划的带动下,各地大步跟进,2009年和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达到22.46万亿元和27.81万亿元。大量的贷款和投资直接推动我国经济率先回升向好,但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也强化了粗放扩张,特别是形成了一定的通货膨胀压力。今年以来,货币政策转为稳健,货币供应量、信贷投入量以及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明显回落,流动性过剩问题初步缓解,可是货币因素对物价造成的上涨压力短期内尚难以消除。

再看食品价格。这是今年以来价格上涨最为明显的,上半年食品价格上涨11.8%,是消费价格指数增速的一倍多,对消费价格指数的贡献占到7成。

由于此次物价上涨是输入性通胀、货币投放较多和食品价格上涨三者推动的,因此比往年的治理难度要大得多。一般来讲,控制物价首先要控制货币发行与投放,但是仅仅依靠减少货币投放缓解不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也缓解不了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减少货币投放常常会造成资金紧张,进而或多或少地影响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影响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从去年4季度到今年上半年,货币政策保持了高频操作,在信贷总量控制措施下,企业流动资金趋紧,市场资金价格大幅提高,不少中小企业都遇到了“融资难”的问题。而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又直接影响到就业状况,许多职工群众虽然害怕通胀,但更加害怕失业。因此,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才是宏观调控面临的难题与挑战。(三)

□猪肉价格涨幅过大是导致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元凶”

□剔除猪肉价格上涨的因素,物价总水平并不算高,许多商品的价格都一直保持在平稳状态,甚至有些还在下降

比较分析推动此次物价上涨的三大原因,主要原因在于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涨幅过大。

统计表明,6月份全国猪肉价格同比涨幅高达57.1%。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分析,去年我国生猪价格还比上年下降了1.7%,但今年以来却出现了迅速回升、加速上扬的势头。由于猪肉在食品消费中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其价格上涨推动食品价格指数上升4.8个百分点,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1.5个百分点。

另据国家统计局分析,在新涨价因素中,主要还是由于猪肉价格的上涨造成了一些影响。如6月份猪肉价格比5月份环比上涨了11.4%,由此带来对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指数的影响为0.36个百分点。

从这两个统计分析看,猪肉价格涨幅过大确实是导致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元凶”。猪肉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地位特殊,所占比重较大,城市居民每年平均购买猪肉量达20公斤左右,所以猪肉价格上涨不仅使广大群众感受明显,对生活水平影响也大。

实际上,如果剔除猪肉价格上涨的因素,我国物价总水平并不算高,况且许多商品的价格都一直保持在平稳状态,甚至有些还在下降。如上半年烟酒价格仅上涨2.3%,衣着上涨1.0%,交通和通信上涨0.3%,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上涨0.6%,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出厂价格则下降0.7%。

猪肉价格之所以大幅上涨,既不能归咎于货币投放的问题,也不是国际输入性通胀所致,而是“猪周期”的综合反映。

“猪周期”在我国已反复出现过多次,每次都是3年,猪肉价格为“涨一年,平一年,跌一年”的循环,生猪生产随之大起大落。目前,我们正处于“涨的一年”。

为了探究“猪周期”,山西省一位副省长未和市县打招呼,直接深入基层,吃在村里,住在农户,获得了大量真实的情况。其一,多年来养猪都是“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3年一个周期。前段时间,不少人把养猪成本增加列为本轮猪肉涨价的主要原因,这与实际情况不符。按今年养殖成本估算,生猪每斤价格5.5元大体处于盈亏平衡点。近期,虽然饲料、人工等价格上涨,特别是玉米价格提高了不少,但只要将这些因素分摊,生猪每斤成本也就是上涨几角钱,这与半年来生猪价格上涨5元左右比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二,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不仅使消费者受到一定伤害,而且使生产者受到了更大的损失。2009年猪价大跌,使得生猪养殖业亏损严重,伤了元气,一些养殖户赔怕了,纷纷退出生猪生产,还有一些养猪场也关闭了。结果是直接减少了去年的母猪留存和今年的生猪供应,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猪肉价格势必迅速上涨。其三,多数养猪企业分析,下半年生猪价格仍会在每公斤16元上下的价位运行,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这些情况非常重要。

一般来讲,我国农产品价格出现循环周期变动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不可能像工业品那样根据市场供求和价格信号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和生产数量;二是我国大多数农产品还是由分散的农户进行生产,小生产面对大市场难免被动;三是大多数农民在生产经营中难以搜集和把握市场供求的准确信息,只能凭借直观感觉决定生产,种植和养殖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某种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便一哄而上,市场价格低又一哄而下,使生产调整总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由此导致肉、蛋、禽、水产品等都反复出现过明显的周期性波动。

上一篇:关于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提案下一篇:东盟旅游展会展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