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军训

2024-06-24

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军训(精选14篇)

篇1: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军训

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军训

有这样一个传闻:美国卫星发现每年9月都有大量军人在中国的校园中集结,然后于一夜之间消失。经过数月分析和进一步侦察后,他们才知道中国的大学生都要进行军训。更有外媒报道说,在西方,大学生用派对宣布大学生活的开始,而中国的大学生活则是以长达数周的军训、毅力训练和模拟战争开始的。

我们的大学生不是只在智力方面发展,对于体质毅力也要有锻炼,试想一下,没有好的身体,现在的压力这么大,还不被压垮。父母爱子之心可以理解,可是温室里种不出万年松,操场里跑不出千里马。不吃苦,不受累,试问,能做成什么大事!

“挺胸,抬头,收腹,腰杆撑直,两腿挺直夹紧,双脚半分开成60度,两肩向后张,双眼平视前方,双手放在裤缝处,流汗也不许擦,坚持住。”简单的军姿训练口令让我们更懂得了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谈论到新生的军训,我们的老师都会自豪地说,几千精兵从天而降,我们要通过军训打掉新生身上的“娇”、“骄”之气,让新生们在的大家庭里接受革命意志和军人风采的洗礼——喊着铿锵有力的口号,踏着整齐的步伐,进行着紧张的训练。

大学生军训能够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敢于正视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意志品质,并亲切地勉励新生们通过“头顶烈日、挥汗如雨”的严格军训,要在品德和意志上向军人看齐。当代大学生接受军训对于人生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弥足珍贵。当汗水、泪水挥洒过后,一定会迎来自我升华的华丽转身。

军训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高等院校设军事训练机构,配置军事教员,组织实施学生军事训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八章也明确规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世界各国也都采取军事训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军事技能和国防观念。

军训是培养优秀合格大学生的必要措施。军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大学生的体魄与毅力。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军训也是一次反思与规划大学生活的绝佳机会,是学校各院系学生之间充分交流的有效平台,也是学校开展大型活动的良好契机。

事实上,大学生军训不仅有着特殊的政治和军事含义,还有着经济意义。如果从经济意义上来看大学生军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有利于大学生人力资本的提升。新生在大学经历一次军事训练,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挑战自我的勇气、克服各种困难的信心、集体利益优先的意识和砥砺顽强意志的品质。这些只能在军事训练中获得的东西,不仅有益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知识和提高素质,也有益于大学生今后在社会中能够经受社会的挑战。

军训是一段值得珍惜与回味的美好时光。有人说,没有军训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与我们一起畅聊的西译校友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谈起在西译参加军训的日子,谈起那段岁月里的衣食住行,学习生活,所思所想,流露出的,都是一份真挚的怀念。

军训有苦有累,有汗水有泪水。但军营的简单和纯粹是难以磨灭的。也许军训期间很苦很累,但时光荏苒再回头时,在记忆中永存的,就只剩下那时的蓝天白云,还有阳光和笑颜。

篇2: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军训

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对反腐问题格外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论述。如何看待政府一系列的反腐治贪事件?我认为还要辩证全面地看待。

分析腐败问题的原因,除了腐败分子的艰苦奋斗的信念不坚定,易被物质所诱惑;廉政意识淡薄,个人权力观和价值观扭曲等主观因素外,有关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也是导致相关人员腐败的重要原因。只要制度存在薄弱环节,便会给不法者以可乘之机,若制度较完善,而执行不力,没有一个较强大的监督机制,便会让相关法律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形同虚设。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新旧体制交替,社会变革迅速,对外经济交往频繁的时期。在这个过渡期,无论是在政策上,体制上,还是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漏洞,这样就给腐败分子大搞权钱交易以可乘之机,我国的反腐也进入关键期。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高压、强力反腐,尤其是‘打虎’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震慑了贪官,振奋了百姓。自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已完成十八大来20省份省部级官员涉嫌违纪违法行为的立案调查,并将其所涉犯罪问题和线索移交至司法机关处理。显然,国家对腐败问题的治理卓有成效,我们应当坚定党和国家反腐的信心,当代大学生不能因为现存的腐败问题而对党失去信心。

篇3: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语文教辅现象

一.如何正确看待语文“教辅现象”

“教辅热”是新时期基础教育中一个热门话题, 特别是新课改以来, 有关教辅书的是是非非时常会跃入我们的视线, 冲进我们的耳朵。纵观人们议论的焦点, 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辅书量多类广, 鱼龙混杂, 良莠不齐, 难以选择;二是教辅书背后涉及到敏感的金钱关系和复杂的利益主体, 为大家所诟病。撇开这两个外在的方面, 如何从教育的视角正确看待语文课堂中的“教辅现象”, 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话题。

教辅书, 顾名思义, 就是对教学起辅导或辅助作用的材料, 它既立足于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说明和解析, 又超越教材, 对教材内容作进一步挖掘和拓展, 同时编排一定的练习, 是学科教材的有益补充。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还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 教辅书的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同时, 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属性以及其作为人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决定了较之别的学科, 它在某种程度上更需要借助有关资料包括教辅书进行学习和积累。

随着社会出版业的发展以及信息流通渠道的发达, 昔日只有教师才有的语文教辅书如今也摆上了学生的课桌, 走进了语文课堂, 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然, 如果学生能把教辅书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科学合理地借助教辅书学习语文, 也本无可厚非, 问题的症结是现在很多学生对教辅书的依赖程度到了“痴迷忘我”的地步, 这确实是很危险的。语文课堂上, 形形色色的教辅书粉墨登场, 它们是学生心中的“宝典”, 是其回答教师提问的“利器”, 也是其完成作业的“秘笈”。面对语文课堂泛滥成灾的“教辅现象”, 语文教师就不能不闻不问, 听之任之了。

我们都知道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体验、独特感受、自我理解、个性表达, 如果语文的学习过分依赖教辅书, 依赖教辅书上现成的答案而架空自我的话, 表面上看来学生课堂问题回答得很精彩, 气氛很热烈, 课后作业完成得也很出色, 教学的效果很明显, 实质上却因为缺少学习主体的深层介入, 学习的内容很难对学生产生浸润式的影响, 外在的学习内容也就不会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成长,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和目标也就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另外,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 如果一味地借助教辅书, 相信教辅书, 唯教辅书是从的话, 时间一长, 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和懒惰习惯, 漠视教师的课堂教学, 淡化自我学习的意识, 最终导致其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评判的精神、自主学习的信心, 当然, 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可见, 语文课堂中的“教辅现象”, 看似小事, 细究起来, 非同小可, 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

二.如何正确处理语文“教辅现象”

对语文课堂中的“教辅现象”有了清醒认识之后, 就需要正确地面对和处理这个问题。我觉得语文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辅书的作用

语文教辅书本身没有错, 不能因为课堂中“教辅现象”的泛滥成灾而将其全盘否定。教辅书对语文学习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有教辅书总比没有的好, 问题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教辅书的作用。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教辅书的作用再大, 也是辅助的作用, 它不能取代教材的内容, 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 更不能取代自己的思考。教辅书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只是代表了编者的看法, 而编者的看法并不是唯一的答案, 也并不一定是权威的、完美的见解, 作为学习者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对待教辅书上的内容不能不加选择、不动脑筋地完全接受, 盲目信从, 要保持独立的见解。总而言之, 要让学生明白教辅书对语文学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启发、引导、借鉴、补充等层面上, 不要夸大它的地位和作用。

(2) 帮助学生掌握教辅书的使原则

学生对教辅书的使用应坚持适时性、适度性和目的性的原则。所谓适时性, 就是要在恰当的时候使用教辅书, 比如在课前的预习环节, 比如在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 比如在自读课的学习当中, 比如在拓展延伸的方面……此时利用教辅书, 可以收到指导帮助、点拨引导、举一反三、拓展延伸等效果, 有利于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也有利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所谓适度性, 就是对教辅书的使用要有一个“度”,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其中的妙语佳句、真知灼见, 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 为我所用;其中的匠心独运、奇思妙解, 也完全可以用包容的眼光, 供我借鉴;而对其中的陈词滥调、曲理歪解, 也完全可以置之不理, 为我所弃, 切忌全盘照搬, 过度依赖。所谓目的性, 就是要时刻牢记使用教辅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眼前的作业、不是为了应对教师的提问、不是为了学习的轻松, 而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语文, 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作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现在教师有的教辅书学生也有, 教师没有的教辅书学生还有, 过去教师与学生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如今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一本教材加一本教参的语文教学图景也已成为历史,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时下一些语文教师的观念仍然生活在过去的时空中, 他们未能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也没有深厚的专业功底, 对语文教材的解读缺少自己的看法, 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缺少自己的见解, 课堂教学只会照搬照抄教参或教辅书上的内容, 这种不学无术的教学行为, 不仅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不利, 而且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学生看到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在教辅书上全能查到时, 看到教师提问的问题教辅书上全有解释时, 看到教师布置的作业在教辅书上都有答案时, 在惰性心理的支配下, 他们会慢慢地不再听讲, 不再做笔记, 不再用心学习, 因为手中的教辅书足以帮助他们应付眼下语文学习中的所有问题, 至于后果会怎样, 他们哪会想得那么多、看得那么远呢。作为教师, 这样的结果不会想不到, 如果心里清楚, 却无动于衷的话, 这未免就太不负责了。

所以, 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 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 语文教师要好好学习, 用心钻研, 认真备课, 在课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与学生展开真诚的对话, 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先从教辅材料的阴影中走出来, 才会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乐园。

三.小结

篇4:如何正确看待追星现象

高桢芳:我是一个典型的追星族。在此之前,我并不认识什么明星,渐渐地,我发现身边总有人在说“EXO”“TFBOYS”之类的,便回家查了查百度,这才知道是组合的名字。不过刚开始,我并不觉得新鲜;之后,听得多了,便也开始感兴趣了。不久后,我便和那些粉丝一样沉醉在自我编织的“追星梦”中。

追了一段时间后,我的成绩开始大幅度下滑,把本应用来学习、做作业、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等时间都用来听了歌、看了视频。结果,期末考试后,我的名次远不如之前,为这事儿,老师还找了好几次家长呢。

看来,追星并不可取呀。

可以追:偶像也有其可取之处

李臻天:我并不反对追星。郭敬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之所以追星,是因为他在这位明星身上看到了自己。”其实,追星并不全是坏处。当一个人不是因为明星的帅气外表或时尚穿戴,而是由于这位明星的坎坷追梦路或精湛高超的演技、唱功而喜欢他时,就会让人明确自己的志向,坚定目标,这难道不好吗?

比如说今年征战里约奥运的林丹,作為体育界赫赫有名的“正能量”之一,虽然没有拿到奖牌,但他在运动场上竭尽全力的态度和为了国家的荣誉而战斗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他带给我们的不止是正能量,同样也让我明白了坚持的意义。

朱晨露:我喜欢听歌,各种类型的都爱,不过最喜欢的当属治愈系歌曲。偶像组合SHE中的ELLA就曾写过一首歌,叫《单手超人》,讲的是她的父亲因为失去了一只手而变得不快乐。她也因为觉得父亲脾气不好,与父亲渐渐疏远了。直到有一天她偶然翻了影集,看见了父亲的照片,对父亲的坏脾气有了深层的体会。后来,她经常找父亲聊天,发现父亲在失去一只手的同时,也失去了自信和快乐。她很心疼父亲,于是特地为父亲写了一首歌。在父亲节那天献给了父亲,她想告訴父亲,在女儿心中,他永远是“单手超人”。

听着这首歌,我发现之前与父母吵架是不应该的,我得多为他们着想。

篇5: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

各位学长学姐,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与你们分享接下来的几分钟。今天我演讲的话题是“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就业创业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一是就业与创业的心态;二是就业与创业的过程;三是面对社会与他人。

作为一名大学生,面对四年后的就业与创业问题,我认为心态是很重要的。很多人说九零后是浮躁的一代,其实浮躁也并非是坏事,浮躁也是有活力有生气。但是浮躁也会让人无法明确自己,造成眼高手低。所以我们首先应当定位自己,冷静分析。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一些职业受到年青一代的追捧,比如歌星,模特······但是热门的工作,受欢迎的工作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理想来定位我们的职业。而不是随波逐流。第二点,我们应当有自信。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找工作,而不是等工作。福布斯排行榜上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来自农村,来自不富裕的家庭。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相信自己,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实例。曾经上海某公司招聘一名外交官,时间是下午两点,应聘者按时到达。但却被面试官拒之门外,理由是“我们已经招聘到合适的人选。”前来应聘的人都无奈离开。其中只有一位留下来。他想,时间才刚到,公司没有理由招聘到合适的人选。于是她与正在打牌的面试官攀谈起来,逐渐融入其中,在交谈过程中,塔前秒的将自己介绍给面试官,拼着自己的乐观自信与出色的表现,他被录取了,也是唯一一个通过考试的应聘人员。自信,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可以激励你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下面我们来谈论第二个方面,就业与创业得过程。在就业与创业之间是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应当先就业再创业。只有在就业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我们才会有资本有能力去创造我们自己的事业。就好像盖房子,你要先打好地基,才能慢慢添砖加瓦,才能盖好一所房子。若无基础便开始盖房子,就好像在沙子地上盖的房子,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便倒塌了。其次,要想就业创业,我们应当树立一个长期的目标,然后分解为一个个短期目标来一步一步实现。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急事慢来”越着急的事,我们越要仔细认真的去做,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想“想打肿脸充胖子”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你做何种工作,无论你喜欢与否,你都应该尽心尽力做好,做好你的工作是你的责任,也是你日后创业非常重要的道德素质。你应当铭记,理想不等于目标。就业是目标,只有做好目标,你才能实现理想。

最后,我们来谈论第三方面,面对社会与他人。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保持一颗是善良感恩的心,只有与人为善,感恩于心,你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有更多的人脉。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嘛!其次,在社会交往中,应当诚信待人。只有诚信待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

篇6: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早恋问题

那天下晚自习,走在一群初四的女生后面,听着她们爽朗的嬉笑,不禁羡慕起她们的天真无邪, 突然其中一女孩突然降低语调,神秘的对同伴说,你们知道吗?初一的某某某喜欢上我们班的某,被同样喜欢某的初二女生某某叫一帮人打了一顿.她们所说的那个初一的某某某就是我的学生,那是一个才11岁的小女孩呀,平时看起来文静老实,怎么会?看来现在的孩子们的早熟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了解范围.这不禁引发了我对一个问题的思考,那就是: 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早恋问题?

我们的家长在遇到孩子早恋问题时,往往不能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谈恋色变,草木皆兵;我们老师要么是不知如何是好,要么就严厉批评,昭告天下,往往适得其反,不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什么是早恋?它究竟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哪些危害呢?只有我们清楚了,才可能正确引导孩子.早恋是指中学生过早的对异性发生爱慕的感情,并以恋爱的方式进行交往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早恋是普遍存在又非常棘手的问题。当前,青少年早恋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呈低龄化趋势,有的学生已不满足于互递情书和浪漫的约会,甚至发展到了“租室而居”的程度。因此,中学生早恋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家长、老师甚至是教育学家的高度重视。如何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已成为老师和家长面临的共同问题.进入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他们从心理上产生了爱慕异性的愿望。现代中学生性意识发展较早,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认识异性的性别,以及两性的差别和联系,开始考虑自己如何扮演一个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如何与异性进行交往,一天一天就可能会产生爱慕异性的心理。从半懂不懂,两性开始疏远,进入朦胧期,随着向往异性心理的不断发展,开始进入迷恋期,进而开始结交异性朋友,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对特定对象产生钟情,产生爱慕之心。这是中学生主观意志之因素,于是就会产生早恋.中学生早恋还有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把早恋都怪罪在学生本身上,那是不全面、不合理的。我们知道随着国门的打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外一些思想意识领域的东西不断的冲击着国人,从追求个人价值到讲究享乐,从崇拜个人欲望的满足到“性解放”、“性自由”思潮,在国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影子。不但如此,社会上到处都可接触到有关两性关系的视、听影象,电影、电视和文艺作品中关于两性间的接吻、拥抱、裸露和床上戏随处可见;公共场所中恋人们的相拥相抱的浪漫情景等。这一切都使青少年在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加之青少年们生理较早的成熟,而心理成熟晚,容易情绪化、容易冲动,缺乏自制,缺少自控等方面的原因,所以使他们在其生理发育的推动下,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之下,在其为显成熟刻意模仿之下,走上早恋之路,使早恋之风在国土上大有燎原之势。

另外有关艳情录像比比皆是,有关描写艳情的书更是五花八门。中学生年纪尚小,思想幼稚、单纯而未成熟,心理亦脆弱,如果观看了这些书或录像,对思想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影响,加上青春期固有的萌动,于是就极易步入早恋误区。

了解了早恋的起因,我们就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在对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的引导。

爱情永远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但是人的一生并不全是爱情,它更多地涉及人生的理想和抱负。我们强化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指导,让中学生了解现实的婚姻是怎么一回事,就有可能使他们从绮丽的梦幻里脱身而出了。所以我们在引导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知法

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早恋的系统认识。

1、中学生不宜恋爱的理由

首先,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从认知这一角度讲,我们的中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比较单一;社会阅历比较少,缺少经验,所以使之在看问题时容易片面、偏激,处理问题容易走极端。从情绪方面讲,中学生一大情绪特点就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做事容易情绪化。可能因一点小事高兴、兴奋的不得了,也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心灰意冷而消沉失落。从意志方面讲,中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健全,缺少自制、缺乏自控,所以有早恋现象的中学生很容易发生性罪错,给以后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蒙上一层阴影。所有这些都决定着中学生心理尚未成熟这一实现情况,试问:以这样一种不成熟的心理状态如何能应付得了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生问题?

其次,中学生经济上尚未独立。我们知道,任何恋爱、婚姻都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要恋爱就必须有很大一笔经济支出,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生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广大的中学生在经济上还是依赖于父母或他人,自己还不能自立更生。拿着别人的钱去从事和此时主要人生任务没有任何关系的活动,难道不是一件羞涩的事情吗?

再次,中学生在事业上尚未定向。心理学家说: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之中的黄金时期。因为中学生时期,人的注意最容易集中,精力最充沛,求知欲望最强烈,认知能力最强劲,是为打人生基础的最佳时期,也是一个人事业定向的关键期。这可以说是他们此时人生发展的最大任务,需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不能有丝毫的懈殆,而此时的恋爱行为势必会影响我们学习和生活,势必会牵制双方的感情和精力,这样就会必然产生矛盾,影响我们任务的完成。总之,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决定我们此时此刻不具备恋爱的条件。

2、认清早恋的危害

首先,早恋必然会造成精力分散。沉缅于早恋情结之中的中学生,势必要花费很多精力去编织这种复杂感情之网,有时还常常会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尴尬境地,为此中学生必然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且在恋爱中常会遇到感情方面的挫伤,这些常常会使他们精神恍惚,情绪低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活动效率,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中学生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本身就需要付出巨大的脑力和体力劳动,需要他们全身心投入其中,需要他们全力以赴,聚精会神。中学生要应对繁重的学习和工作就已经很吃力了,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应对因早恋而产生的情感压力。

其次,早恋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因为中学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并未真正形成,对人生和爱情这样重大问题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所以使得青春期的早恋具有显著的下列特征:

1、由于早恋多由内在冲动和对方异性外在吸引而产生,因而缺乏思想和情感方面的基础。

2、彼此往往是对对方某一方面的优点产生的倾慕之情,缺乏对对方的全面评价。

3、缺乏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极易发生性行为。

4、缺乏外界的支持和赞同,极易经不起考验,不欢而散。

由于这些特点,中学时代的恋爱成功率极低,据调查只有不到3%,而且据跟踪调查的数据表明,这些成功的婚姻其离婚率是最高的。由此可见:早恋之花是一朵不合时宜极易凋谢的花。

再次,早恋极大地影响着人际关系。中学时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与同龄异性和同性建立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与各种人交往。而早恋却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有早恋表现的个体实现、达成这一主要任务。因为早恋的同学总是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一个异性个体上,这就大大减少了与其他人交往的时间和精力,这样就使他(她)丧失了与许多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失去了累积各种交往经验的机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恋的同学很难做到正常地与异性交往,因为有一个亲密的异性交往的对象,他们再与异性交往的时候常常会心有余悸,生怕自己的“恋人”因误解而产生感情的纠纷、破坏彼此的关系。所以总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交往,或者是尽量不与异性交往,以次表示自己的忠诚等等。这些都在客观上阻碍他们与同龄异性和同性的正常交往,极大的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二、异性交往法

家长和老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异性交往的方法。

1、男女生交往要心地坦白,自然大方

要鼓励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使他们大胆与异性交往,学会与各种异性的交往。但一定要强调要心地坦白,不要有任何私心杂念,仅仅把交往的异性当作一个交往的对象,而不要过多地把他或她看成是异性。特别是女生在与男生交往的时候不要过份的表现出娇气的一面来,不要在男生面前撒娇,以免引起男生不必要的联想,促使早恋的产生。要大大方方地与男生交往,不要过份的表现出羞怯的一面,不要过份的表现出依赖的一面,以免男生误解自己的用意,留下不必要的隐患。

2、男女生交往时说话内容要健康向上。

男女生在交往时,注意不要说些过头的话,不要说粗话,不要说脏话,不要说些具有诱惑性的话。说话内容应该是健康向上的,不要过热衷于议论男女生之间的事情,应该是以议论学习、运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3、男女生交往要注意时间、地点、方式。

不要过于热衷于与某一异性单独交往,而应该与多个异性交往,而且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过份的有远有近、有密有疏,特别是与某一异性单一交往过密,这常常容易引发早恋。不要单独与某异性在校外公开场合交往,这样常常容易引起他人的不必要的联想或是误会,以此而造成在过大的言论压力下产生逆反心理,在其作用下真的发生了早恋。在校外公开场合与异性交往要注意多人参加,众人一起参加就会避免这一隐患问题的最终产生。

4、男女生交往尺度不放松

与异性交往保持在良好的友谊上,友谊的尺度坚决不能放松。这是一个原则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不能让步,更不能超越,男生、女生不但自己要坚决做到,而且还要说服别人做到。自己不做超越原则的事情--主动向异性表明“爱意”,更能做到面对“爱意”坐怀不乱,冷静处之:在尽可能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立场鲜明的拒绝之。

三、热感情冷处理法。

1、隔

要尽量避免早恋双方单独的接触,让其逐渐淡化自己的情感,注意多与其他同学多交往,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用多层次、多角度的同学友谊来冲淡已“浓缩”起来的恋爱关系。

2、冻

说服早恋双方从自己的情绪、情感之中冷下来,逐渐的用理智主导自己的行为,把早恋的情感冷冻起来。双方可以交往,但必须是限定次数,必须是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才可以。双方可以通信,但必须是限定次数,必须是内容健康的、思想进步的,不谈情感内容的。

3、跳

既然早恋危害很大,那么就应该帮助学生主动从早恋的情结之中跳出来。为此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因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会有崇高的生活目标,就会受它的鼓舞而不断的进取;而强烈的事业心,就是使人不致于沉缅于安逸思淫和追求性刺激的重要心理支柱。

四、激发自主法

在不否定其情感前提下,在尊重双方的基础上,在理解宽容的条件下,取得双方的信任,然后有针对性激发出双方内在的动力,使其主动地向外界证明其双方感情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1、情感冷冻法: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告诉有早恋表现的学生:真正的爱情是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特别是短时间的考验。你能不能经受得住这种考验呢?不能,只能说明你们的爱情还很脆弱,或者也可以认为还很肤浅,受不得任何考验。如果说是这样的话,这种爱迟早会消失。为此,我们很有必检查一下你的爱,看一看它的真面目。这样既可以检查自我,又可以检查对方,同时也是你们间情感加固的过程。做法:把你的爱保留到高中毕业后再去抒发。

2、爱对方就要处处为别人着想。

爱是无私的,爱就意味着责任,爱就意味着付出,爱就意味着为对方着想。既然是这样,那么你也不想让对方分散精力吧?你也不想让对方浪费时间吧?你也不想让对方成绩下降吧?你也不想让对方升不了学吧?你也不想让对方缺少文化素养吧?如果不,那么你就去为别人创造条件和氛围吧?做法:把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3、爱对方就要发展自己。

爱对方,就要使对方幸福,不是一时的快乐,而是长久的幸福。怎样才能使对方长久的幸福呢?那就是要积极的贮累条件,不断的发展自己,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的发展能力,为将来自己有一个伟大的事业打下夯实的基础。那时,我们才能有更多的力量使别人幸福,要不一切的许诺都是一纸空文、都是空穴来风,都是纸上谈兵,都是海市蜃楼,毫无意义。做法:刻苦学习

发展自己。

(2)必要的疏导。

学校与家庭要能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变化,进而学会把握、升华自己的情感,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宽容与和谐的氛围,这或许比简单的打骂、禁止对他们更具有教育意义。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大禹治水,因势利导,以导为主。教育者也要因势利导中学生的情感问题。中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不断增强。这是自然的;是不可限制的,也是限制不了的。学校家庭应不必压抑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欲望,要帮助他们学会理智的控制自己。粗暴的干涉,他们对异性的好奇感就会变得更加神秘,他们的逆反心理亦会变得更加强烈。正确的疏导方法有下面四点:

第一,防御法。早恋的后果,是十分有害的,应把早恋的害处有理有据有分寸地给学生讲清楚。在此同时,应广泛开展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剥掉性爱神秘的外衣。总之要增养学生的理智感,增强防御的能力。

第二,转移法。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建设自己的校园文化,要用丰富的校园生活、健康的男女交往活动来扩散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以此转移学生对异性的专一感情。

第三,迁移法。迁移是个很广泛的概念,有态度动机的迁移,也有道德行为的迁移。教师应教育学生懂得,要爱一个人,首先要自爱。作为学生来说,要做到自爱,关键是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才配得上人家的爱。把男女之间情感吸引转移到相互帮助上。这样,就会促使学生动机迁移,进而使道德行为也发生迁移。如果引导得好,也许会变成学习上的一种动力。

第四,升华法。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性爱只是中层次的需要,人还有高层次的需要。要把学生爱恋的情感上升到人生的价值上来看,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结合起来。人只有树立了道德尊严和强烈历史使命感,才不致堕入不现实的情网。

(3)必要的活动。

学校举行知识讲座活动,从心理方面多视角的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读青春的疑惑。学校应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培养更多的兴趣,分散他们专注于单一的情感的精力。

(4)个人的志向。

中学生应以优秀的人物为学习的榜样,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之发愤图强,而不应沉浸于卿卿我我之中。中学生应增强自己的自控能力,这是这是避免早恋的根本因素。

篇7: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军训

一.分析当今就业形势:

大学生是就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人才来源。他们具备相对全面和完善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后备力量。因此,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举足轻重。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普遍大学生都认为就业很难,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容易,而大部分企业认为中国大学生对社会需求而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有三个误区:

1、误区之社会篇:“市场供大于求”

大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是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许多大学生脑海里存在着这些想法,认为人才市场存在严重供过于求的现象,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很多大学生找工作,不看自己的实力和需求,盲目地往人才济济的好单位跑,结果没有应聘上,造成有的市场人才严重饱和,而有的市场急需人才。一方面,很多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很多基层第一线单位,有很多岗位应该由大学毕业生来充实,但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去;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跟社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单位想找到理想的毕业生,事实上也很困难。

误区之学校篇:“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

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学历太低。“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抱着这样的想法,“先考研后就业”就成了许多大学生的理想选择。总有人因考不上还要去重新就业,即使考上了将来还要面临就业的压力和竞争。企业也许不会高薪招聘一个硕士、博士去做文员,可能录取中专生就够了。企业不会选最优秀的职员,但一定会选最合适的。

3、误区之学生篇:“技能越多,证书越多越好找工作”:

许多大学生认为学习的技能越多、证书越多越好找工作,于是盲目地参加各种培训班。如驾驶培训、英语等级培训、电脑技术培训、各种认证培训等。

如今工作不好找,多学一门技能会增加自己的求职分量是许多学生的心态。参加这些培训固然没有坏处,但这些培训对企业来说没有太大的好处。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基本素质修养、个人品质、吃苦精神和敬业能力,包括工作经验和技巧等。

二、从现实情况来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理念落后,自我认知缺失。正确的就业理念决定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在目标和角色意识上定位模糊,即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也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而这种自我认知以及对社会认知的缺失,是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我国大学生对市场和社会变化的关心度较低,多数学生不能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妥善结合,严重缺乏对毕业后人生路程的准备,对自己有多大潜能一概不知,到了毕业时就会出现就业恐慌现象。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只在30%左右。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抱有一种“赶集”的心理,无目标、无准备,碰运气,结果造成许多毕业生有意向而没有信心,有信心却准备不足的现象。

2、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压力持续上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提高,毕业生数量剧增。现在国家虽然已经限制了扩招,但是这些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扩招后,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仅为 115万,到2010年已达到创纪录的630万人。与此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这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就会长期存在。

3、就业指导滞后,毕业生知识转化率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我国高校目前基本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现实情况表明,从大学学到的课程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缺乏联系。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但实际知识应用率很低,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4、社会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录、用人才环境。大学生就业难,还表现在社会录用

人才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不正之风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录用,优秀大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岗位。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难题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正确认识和妥善解决,才能有效地缓解较为严重的就业形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应对措施。

对于每一位求职者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待遇又很高的工作。然而在实际择业的过程中,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确实很难如愿。但是,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从学校走入社会后,要重新洗脑,一切从基层做起.求职者在择业前,应把自己的专业特长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际结合起来,对照衡量后再去择业。

第一、社会方面

为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我国政府从体制上、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进一步疏通与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是目前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1、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在理工农医等学科门类的毕业生中,农学和医学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农科四分之一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危机(就业率低于30%),仅有10%的学生就业供需平衡,而农学、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因此,采取多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提前晋职(定级)、给予较高额度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费、提供深造及发展机会、工作期满自由流动等,吸引大学生到西部、农村等最需要的地方工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行灵活就业

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45.5%为灵活就业岗位。灵活就业是未来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对有意建立经济实体、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和高校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帮助大学生找到启动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

3、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将高校毕业生纳入社会化工作体系,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建立起高校之间、校企之间、政府之间、研究机构和政府之间的协作,使之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作用,不失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好办法。

4、为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节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国家还必须尽快建立信息预警机制或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

第二,学校方面

高校办学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毕业生的就业作为杠杆检测并带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改革,形成高等教育调控机制。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同时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建立相关指标体系,在统计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分析其就业层次和供需比,为专业调整提供科学依据。在课程建设和调整上,高校要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大量涌现而推陈出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强化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高校要主动加强对学生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学校应多渠道收集需求信息,采取大小型招聘会相结合的形式,精心组织“双向选择”活动,使之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第三,学生方面

篇8:如何正确看待艺术品的价值

关键词:艺术品,正确,价值

对艺术品的定义从古至今没有完全确切的, 所以我们对艺术品的认知只能从对它的判定标准中去阐释了。“判定艺术品的标准是:这件事或物由艺术家亲手制造。它的作者是抱着将之塑造成艺术品的目标去制造它的。权威专家认同它是一件艺术品。”然而特殊情况下, 又不止从这三方面来判定。有些艺术品我们并不知道它出自谁手, 或不知道作者的创作意图, 我们所了解的是这件作品是一件艺术品, 这又该如何去解释呢?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准则, 我认为艺术品是不需要什么条规来界定的, 需要用自己的“感知”去判断, 去揣摩作品在艺术上的特质。

艺术揭示价值, 其价值和意义在于促进对文化及社会的认识, 使之变得更加明晰。艺术品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的必然产物。艺术品的种种价值相互联系, 我们要探索和发现其价值, 艺术品则满足了这种需要, 通过学习我们对艺术品加深了理解, 我们在品味艺术的同时, 思考着一件艺术品的背景知识, 文化底蕴以及对其形式的不断增加的敏感度, 都会使我们对该作品产生更加强烈的共鸣, 这也是艺术的终极价值的体现。然而在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下, 人们的价值取向有所波动, 在利益的驱使下, 使其价值被掩盖, 转变为一种具有功利性的商品, 使人们对价值的概念渐渐模糊。我们应该对其价值进行全面的考虑, 不可根据自身主观因素, 也不应当背离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我认为艺术品区别于其他商品, 因此不能凭借价格来衡量艺术品的价值, 也不能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艺术品的价格作为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反映了市场对艺术品价值的影响作用。但是艺术品具有自主性、个体性、和不可复制性, 所以, 艺术品的价格很难说明其价值, 其他因素也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原因。

艺术品的价格是通过买卖双方市场机制下协调统一的结果, 那么市场也是影响价格波动的原因, 画家的作品在市场上很不稳定, 其中原因是人为炒作, 使其价值早已被掩盖。艺术品市场本身其实是排斥功利的, 艺术品的价格已经被转变为一种成就感的代表, 这也是误导了人们对价值观的判断。

一、从艺术品外部因素来讲

1. 政治因素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一种特定的表现方式, “从主观上看, 艺术的政治价值代表社会利益和艺术创作者在思想、政治观念上的愿望外化于作品的结果, 从客观上看, 它是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在作品中的响应。”所以艺术品的政治价值表现在它本身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功能。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反应的是一种世外桃源的美好悠悠的景象, 我们似乎看不见有政治硝烟的存在, 但是我们把他的作品放在社会环境下就会发现, 他表达的是一种对官场黑暗、腐败的抨击和讽刺。如此看来, 它所具有的政治价值是可以肯定的。

2. 伦理道德价值

伦理道德价值对于我们来说, 它不像政治价值具有特殊性, 它是能被人们接受的, 具有普遍性。道德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 可以说我们做每一件事几乎都可以以此为准则, 人世间最关注的是好坏、善恶、崇高、卑下所导致一幕幕悲欢离合, 这些种种结局都是创作者创作的题材。因此, 道德价值使作品和观赏者自然建立了一种劝善和正心的作用。西方的一些现代派艺术家竭力刻画人的自私和冷漠, 反复描绘人与人之间没有亲情的苦恼, 表现出的悲哀, 绝望, 力图摆脱道德观念的束缚。其实这样并不意味着道德的沦丧, 相反, 它证明了艺术家们对生活中将要灭亡的道德的渴望与呼唤。

3. 艺术商业中介的作用

艺术品价格的决定因素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和艺术品的残留数量, 艺术品也许会由商业中介力量作为利益手段来获取暴利, 他们通过新闻炒作等提高作者自身知名度, 这也是其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就是说, 艺术品的价值最直接取决于它所被注意的程度。反而艺术品其他价值却没有被人们认知多少。

4. 买家与卖家的主观因素.

在艺术品市场调节的氛围下, 买家与卖家的主观心理也会对价格起到重要影响。一方面卖家在市场中的管理、展览、服务以及对消费人群的购买心理的把握, 会对买家欲望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方面, 买家个人的主观思想、偏爱、个人经济能力也会对两方交易起到重要影响。

二、从艺术品内部因素来讲

1. 艺术价值

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是别的什么, 其区分性质标志就是审美价值, 艺术创作是一种艺术语言的凝聚, 对于创作者来说, 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 满足了他自我实现和情感舒泄的双重需要。对于欣赏者来说, 对艺术作品的好与坏的审美价值直接体现艺术品本身是否具有价值, 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是艺术品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价值。

决定艺术品本质的是它的艺术价值, 即它的审美价值。然而当下社会很多人对一件作品的质量判断, 是一种主观判断。所谓批评家, 多数眼光拙劣, 名利薰心, 其事实判断不靠谱, 通常人采用的方法是“知人论艺”。即来历不浅, 名头越大, 则认为质量越高, 这是实在不应该的。

2. 文物价值

这是一种表现人类历史, 展现传统, 凸显文明和存留人类记忆的定位价值。如书画名迹最典型的是《清明上河图》, 虽然其艺术价值不是上上品, 但其收藏价值颇高, 可以列为珍藏之品。这幅珍品是以稀有程度来判断的, 其次是以年代久远来看的, 再次是直接由画家的历史地位定位, 最后是以品相定位, 品相越佳, 价值越大。再如汉唐的陶俑很普通的泥土经过民间艺人的烧制变成了一个个形象生动的艺术品。这些陶俑对研究汉唐时的礼仪, 服饰、发饰等都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任何艺术品的文物价值是看它的时间和存世量及史料研究价值, 一般情况下, 年代越是久远, 就越具有它的价值。

3. 象征价值

象征价值即符号价值, 是指艺术的灵符意义, 符号意义和象征意义。象征自古以来就是和艺术的起源联系在一起的, 最先艺术和巫术有关, 而巫术师一种超自然的形式, 然后艺术又与神话宗教有关, 艺术是包含非凡的神力。所以这样看来, 艺术成了通用语言的一种符号, 通过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使我们联系在了一起, 这似乎告诉我们, 象征是文化的诠释, 联系着我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是整个历史和文明的写照。

4. 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是艺术的精神内涵的重要方面,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司马迁抱病残之躯, 怀弃世之想, 却是夜以继日的撰写《史记》, 使得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延长, 他的人格魅力和作品难道不值得传颂吗?他的作品不仅对接受者来说是一本历史, 而且它的教育意义显而易见, 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产生了重要影响, 也是无可取代的。

我们要想懂得欣赏艺术品, 首先懂得欣赏艺术品所包含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近年来, 由于人们对财富的过分追求, 已经分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让我们对价值的判定走向了误区, 只知道其值多少钱, 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价值。艺术品的价值不是单一的表现出来的, 即我们在衡量一幅艺术品的价值时, 不应当片面的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价值。艺术品的价值不能片面地以某种喜爱及其程度为衡量的基点。艺术品的价值不应当背离艺术品的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邱正伦.审美价值取向研究 (上) [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篇9:如何正确看待孩子逃学?

答: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中,厌学、逃学问题越来越突出,给老师、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逃学儿童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它以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为基础,以各种外在因素为契机。一般地讲,性格内向、自我中心倾向和自卑感强的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不良,受到老师或同学的非难、拒绝和排斥,又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和温暖,慢慢就会发展为逃学,甚至离家出走。因此,在孩子发生逃学行为的时候,建议家长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平等地与孩子沟通,通过与孩子谈心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逃学?他到底遇上什么困难了?针对孩子的问题进行引导,切不可打骂。

表面上看,孩子是逃学了,但隐藏在逃学行为背后的却可能是孩子的某种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孩子一起来调整吧。

一、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及“爱玩”的天性

儿童心理学家常说:“孩子是现实主义者。”若他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一种不愉快、挫折、焦虑、不安的感受,就绝不可能有意愿继续学习。孩子最期盼的是在他做了一件事情之后,不管实际成绩如何,你都能以一种“不简单”的方式看待他,面对新挑战时的表现是非常需要称赞和鼓励的。同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时孩子逃学是由于父母不许他随便到外面玩,孩子没有机会进行正常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活动,就采用逃学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二、不安全感引发的焦虑情绪

孩子不喜欢上学,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一与家人分开就焦虑不安。这种情况最常发生于家庭气氛紧张期间,或孩子就要去另一学校就读的时候。父母如果反应不当,可能令孩子的焦虑加深。孩子如果是刚开始上学,家长须注意头几天上学前和孩子道别的方式。

三、被重视感和被爱的需求

巨大的生活壓力使得忙碌的父母往往会以“累”为借口,拒绝亲近小孩,所以唯一与孩子亲近的机会,通常就是在你认定他犯错时。孩子可能从中衍生出一种理论: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只有犯错,包括偷、骗、抢或考试抱“鸭蛋”。这时候,孩子的“逃学”多半是想恳求你多赐给他一点“爱”!当你多给他一些关怀,再附加一些爱,你将会发现,他不再那么想“逃学”了。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

孩子在幼儿期间,家庭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大的,而上了小学尤其是上3年级之后,伙伴儿们之间的影响就逐渐地占主导地位了。有些孩子不喜欢学校是因为没有朋友或是在学校受到欺负,如果孩子总是一个人,或者假装生病逃避课外活动,或是送贵重礼物以讨好同学,或是突然沉默焦虑,那么就很有可能在学校没有朋友或是受了欺负,家长需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多为孩子创造与他人互动的机会,帮助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在同学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

五、学习困难

孩子不愿意上学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学习困难,在学习方面的能力不足,他们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无论他们怎么努力,进步都很有限,加上家长和老师不予体谅,久而久之,自然抗拒学习。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常常精神沮丧,老是没法完成学校作业,或者似乎总是不听从老师的话,他们也许无法记住简单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积极与医生配合,同时主动和学校商量解决之道。

篇10: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军训

生的犯错现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过程和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记

转眼间,我来这里顶岗实习已经两个月了。

两个月不长,两个月也不短。

两个月,有开心,也有烦恼。

两个月我已经和这里的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两个月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里所有的一切。

两个月,正是这两个月,我成长了很多,同时,我也在见证着这里的学生们在一点一点的成长。

说到成长,这历来是个说不完也道不尽的热门话题。

你有你的成长,他有他的成长,我们都在成长,一起成长着的我们一起品味着岁月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

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如何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犯错现象。

我觉得现在初中阶段的孩子存在两种犯错现象:无意犯错和故意犯错。

所谓无意犯错是指学生因能力和见识不够等原因产生的正确的犯错现象。故意犯错是指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逆反心理,故意与老师对着干,通过故意犯错这种幼稚的行为来博取老师和学生的关注度,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学生的犯错行为呢?

有的老师喜欢批评学生,其实我不赞成这一做法。学生的心理本来就很脆弱,一味地批评学生,只会加重他们的叛逆心理。我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但是给予帮助最多的一方还是教师。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从学生阶段过来的,其实,学生现在经历的事以及他们现在的心理大多数是我们过去的一个影子。学生所犯的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看我们怎么去认识和处理了,处理好了会让错误成了转变的契机,相反会成为经常犯错的起点。

卢冀川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些话,让我记忆很是深刻。

不用担心孩子犯错,孩子成长中的体验非常重要,而孩子一次犯错并因此承受的代价取得的教育效果远胜过无数次空洞的说教。如果在犯错后给他帮助,降低消极影响,就再好不过了。从这个角度讲,学校就是允许孩子犯错的地方,学校就是孩子成长的地方。人人都会犯错,作为实习教师,我们一下子从学生转变成了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导师,我们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孩子犯的错误可控,对孩子的伤害可控。或许,我们在半年内不能很好的掌握这项技能,我们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久更久。但是,这是从事教育事业毕生的任务。正所谓教育教育,教书育人嘛,教书和育人两者皆不可少,但是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一些,教书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的育人。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老师的想法,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保护孩子犯错误的权利,给孩子以安慰,减少孩子的恐惧和焦虑。

学生毕竟是学生,在老师眼里,学生永远都是一个孩子的存在。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在处理学生犯错的时候、在和学生交谈的时候,要多考虑教师说的话,是否在学生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和学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更好地接受教师处理事情的方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助于教师的进步,师生共成长,何乐而不为呢?

篇11: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军训

一、找出失分点,针对性复习

试卷发下来后,有的同学原本会做的题目在考试却没有做出来,这就这部分同学对相应的知识点掌握不透彻,没能熟悉运用知识点来解题。那么,接下来的复习就要针对自己不熟的内容,重点复习。

二、提高做题速度,掌控考试时间

有的同学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是因为题目没来得及做完,每个人的学习程度和做题速度都不一样,大家要通过模拟考试来找到自己的做题节奏,训练自己的做题速度,管控好做题时间。一般而言,做题遵循“先易后难”的顺序,中间有不会做的题目要果断放下,不要钻牛角尖。

三、分析错题,做好错题本记录

篇12:如何正确看待考试成绩

在经过了近两个月的紧张学习之后,我们迎来了第一次月考。“几家欢乐几家愁”,有的学生成绩大幅提高,踌躇满志;有的学生成绩不甚理想,心灰意冷。考试是前一段学习成效的全面检验,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积极性。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考试成绩?在今后的学习中又应如何调整学习状态?老师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正确看待成绩。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考试是暴露问题的最佳时刻,成绩不理想的背后是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这就是问题的暴露,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必然会带来学习的提高,那么这次的不理想就是下一次提高成绩的催化剂。相反,本来自己学得不好,却由于这次考得很好,使得很多问题被掩盖了,自己还以为没问题了,从而放松学习,必然会导致下一次的落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通过这一次的失败找出了问题,从而导致下一次的成功,那这一次的失败就是必要的。这次的成功如果让你失去警惕,导致下一次的失败,那么这一成功就显得毫无意义。第二,如何对待做错的题。对试卷中的问题应仔细归类,不能单纯把错误归为马虎。对丢的每一分按如下原因归类:粗心马虎、审题不严、概念不清、基本技能不过关、时间不够、过程不完整、能力不及等等。经过认真地分析你就会发现你的真正弱项,也就找到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第三,多角度看名次,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如果每个人都还想保持原来在班上的名次是不可能的,不是进步就是退步了。尤其是一些总是排在后面的同学,很少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这时就需要每个人都要理智。排在最前面的、排在后面的都要多角度看名次,因此还要对自己纵向比较一下,自己是否进步了。不要将自己的目光只放在眼前的名次上,否则就很难继续进步,有些同学可能还要盲目乐观,会一点点地退步。

篇13: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军训

学习钢琴并不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钢琴家, 而是希望通过学习钢琴能够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熏陶孩子们的艺术气质, 美化孩子们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学习钢琴能够开发小孩的智力, 训练小孩敏捷的思维, 培养小孩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战胜困难的意志。系统规范的钢琴学习, 能够让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动脑筋的习惯, 对他们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学习钢琴最难是“坚持”

孩子学习钢琴的第一课, 应该是让家长们对这门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其实钢琴演奏技巧的学习并不难, 最难的是坚持, 因为钢琴的学习周期很长, 少则几年, 多则十年以上, 而且需要孩子每天练琴。我相信很多孩子刚开始的确是即好奇又喜欢, 但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当中, 需要孩子花费大量的时间, 以及每天无数遍的反复练习, 于是很多孩子都是从最初的“喜欢”到枯燥练习后的“不太喜欢”。那么这时候家长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如果你觉得学习钢琴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确实是有好处, 那么就必须想尽一切的办法让孩子坚持,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他们的天性是喜欢玩, 他们的兴趣来的快也去的快, 他们不知道什么对他们有好处什么没有好处, 而这些都只能由家长来帮他们做决定。不管是钢琴家还是专门从事钢琴演奏或教育的工作者, 他们在从小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都曾经有过厌学或者想放弃的时候, 也都经历过泪水相伴的过程, 最后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和威逼下继续学习的。所以要想学好钢琴, 就必须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心理准备, 钢琴的学习从来都不是娱乐、消遣或游戏, 而是一种责任。

二、孩子的进步和家长的付出成正比

学习钢琴的确是非常考验家长的耐性, 要让孩子学好钢琴, 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 都需要家长一路陪伴和监督, 特别是在初学阶段。四五岁的孩子学习钢琴, 因为年龄小, 理解能力和课堂的专注力都有限, 一些知识好像在上课时学会了, 但其实并没有完全的理解, 等下课回家可能就不知道了, 所以在孩子初学阶段, 老师往往会要求有一位家长能够上课时一同旁听, 在平时练琴的时候就能起到辅导和提醒的作用, 这对孩子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如果有感兴趣的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学琴, 那就再好不过了, 这样孩子会对学习钢琴更有兴趣, 而且也更能够坚持下来, 这也是我这十多年钢琴教学中深刻体会到的一点。只要家长有信心, 有耐心, 孩子就能学好, 相反, 如果家长不管而依靠孩子自己学习, 那最终的学习效果就无法保证了。很多家长在观看了别的孩子弹钢琴后会疑问, 在相同学习时间的情况下,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弹得比自家孩子好, 而且学习进度也更快呢?那么这时请您先扪心自问, 您对孩子的学习究竟付出了多少呢?

三、通过学习钢琴锻炼孩子的“逆商”

有的学生家长在孩子初学时经常会犹豫是否应该给孩子买钢琴, 是不是可以先不买琴, 等孩子学习一段时间后, 如果能坚持再买。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对孩子战胜困难的意志培养是没有好处的, 一开始就没有培养孩子坚持到底的想法, 以后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您就让他退缩吗?一旦遇到挫折您就让他逃避吗?孩子的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靠父母从小培养的。一个孩子如果坚持学钢琴6年以上, 他战胜困难的毅力以及面对挫折的勇气都会超过一般的人, 也就是学术界所称的“逆商”要比其他的人高, 这对他以后的人生是很有利的。

四、钢琴是给所有爱好音乐的孩子准备的

很多家长会担心我的孩子对学习钢琴是否有天赋或者手指条件是否适合学习钢琴, 其实这两个问题家长不必过多的操心, 只要孩子想学习钢琴, 就是可以学的。钢琴不是专门为少数天才准备的, 钢琴是给所有爱好音乐的孩子准备的。要想学好钢琴, 百分之九十是靠学习过程当中的勤奋努力和练习时间的积累, 百分之十是靠天赋。我们并不否认不同的小孩在天赋和手指条件方面是有区别的, 但普通的孩子只要坚持练习, 都能够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至于手指条件, 手偏大的孩子确实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琴键的控制范围更广, 演奏会更加轻松, 这也是为什么钢琴家当中男性比女性多, 因为男性学习钢琴在手的大小和力量方面都比女性更有优势。但这并不等于普通的人就不能学习钢琴, 只要是正常的孩子, 绝大多数都能够正常的学习, 当然, 如果要想成为钢琴家, 就需要具备这百分之十的天赋和较好的手指条件了。但是我想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 让您的孩子学习钢琴的目的是在于提高他们的素质, 在于学习过程对孩子的培养, 不是要人人都成为钢琴家。

五、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孩子学习钢琴的过程中, 家长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孩子保持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学习钢琴, 首先必须是孩子喜欢, 自愿学习这一门乐器。要让孩子对音乐和钢琴产生兴趣, 家长可以多给孩子听一些钢琴或者小提琴等器乐独奏的音乐, 这种音乐旋律性较强, 对培养孩子的乐感是有好处的。带孩子观看现场钢琴表演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有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来这儿观看, 在这里能够体会到很浓厚的艺术和学习氛围, 这些举措能够很好的培养孩子对钢琴的兴趣。另外, 让孩子参加一些小型音乐会或者比赛让他们互相学习, 这样既能提高孩子的演奏水平, 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 又能增加孩子们的自信心。只有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才能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才能把钢琴这门乐器坚持学下去。

结语

篇14:如何正确看待“风水”现象

1.欲说还休的“风水”

“风水”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但是自近代中国在世界竞争中落败之后,中国人开始全面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于是乎,《易经》、“风水”等都被打上“封建迷信”、“文化糟粕”的标签。如今随着国家的复兴,人们开始重新寻找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但这个过程仍然充满争议,对于“风水”是科学还是迷信的争论更是一直未曾间断。“风水”的话题的确很敏感,许多人都略知一二,但更多的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再加之云山雾罩的江湖风水先生们良莠不齐的各种演绎,就更加使人们对风水一说不得不敬而远之了。但是,我首先要表达一个个人观点,风水,作为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或者称为民俗现象,流传了几千年而历久不衰,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去正视它、思考它。如果它只是迷信的、愚昧的,那么,我们这个民族被这样一个迷信的学说所蒙骗,并且一蒙骗还就是几千年,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太愚昧了、太可悲了。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事实是我们这个民族是睿智的,并由于这种独特的睿智而获得了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尊重,并且这种尊重随着东方巨龙的觉醒与崛起而愈加强烈。关于这一点,北大张岱年先生曾有认定:“中华民族将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永远不会灭亡!”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祖先认识到了《易经》智慧所反映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并积淀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独到品格。所以,对于“风水”现象,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一句“迷信”而一棒子打死,那样则太不公平。

上一篇:中学团委工作细则下一篇:物业管理常见问题1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