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2024-06-16

新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共10篇)

篇1:新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办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经2011年3月23日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2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11年4月4日颁布,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新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方面进入了新的里程碑。《办法》的制定,牢牢把握了“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统筹兼顾”这一个根本方法、“维护社会稳定”这一大局,突出了服务至上的理念,明确了管理职责,体现了便民利民的原则。

1、为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2、《办法》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活动。

3、《办法》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县级行政区域到其他行政区域居住的人员。但是,离开市辖区到本市其他市辖区居住的人员除外。

4、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1)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登记服务;(2)提供计划生育、传染病防治和临时救助服务;(3)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4)开展健康卫生、法制宣传教育;(5)进行居住登记、出租房屋等治安管理;(6)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7)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任务。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协调机构依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各有关部

门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政、卫生、住房和城乡建设、司法行政、财政、教育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相关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和城市社区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网络,在编制城乡规划,建设公用设施,制定劳动就业、社会保险、义务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法律服务等公共政策方面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公共就业服务的机构应当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流动人口,免费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登记等服务。

流动人口按照有关规定,可以在现居住地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或者鉴定,享受职业培训和职业鉴定补贴。鼓励考试、鉴定机构对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减免考试、鉴定费用。

8、县(市)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就业服务,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就业登记、社会保险等服务,依法处理用人单位与流动人口的劳动争议,处理用人单位侵害流动人口劳动保障合法权益的行为。

9、县(市)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为育龄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计划生

育服务。

10、县(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流动人口中开展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和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向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的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服务,并对流动人口集中的公共场所定期开展卫生监督检查。

11、县(市)以上民政部门应当将流动人口困难群体临时救助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为生活无着落的流动人口提供临时救助服务。

12、县(市)以上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应当将流动人口基本住房保障纳入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完善相关政策,开展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13、县(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流动人口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加强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指导、督促中小学校做好流动人口义务教育工作,保障流动人口享有与常住人口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14、县(市)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为流动人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办理注册登记,并实施监督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开展合法生产经营活动。

15、县(市)以上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工作,引导流动人口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及时为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

16、招录、聘用流动人口从业的单位,应当与招录、聘用的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依法办理社会保险,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

流动人口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受法律保护。流动人口在

工会活动中与常住人口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17、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网络管理建设,建立和完善具有信息采集、整理传递、分析预测、定期发布等功能的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实现部门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应当主动与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协查通报制度,运用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核实、通报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信息。

18、流动人口到达现居住地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应当持本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及住所证明,到城市社区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申报居住登记。城市社区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在办理流动人口成年育龄妇女居住登记时,应当核查其户籍所在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没有计划生育证明的,应当在居住登记中载明。

流动人口变更居住地的,按照前款规定办理居住变更登记。

19、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根据下列规定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并于登记后3个工作日内,将登记信息报送当地公安机关或者城市社区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

(1)租住房屋的,由房屋出租人在流动人口入住时进行登记;(2)就业并由用人单位提供住所的,由用人单位在流动人口受聘时进行登记;(3)就学并在学校住宿的,由学校在流动人口入学时进行登记;(4)在救助机构住宿的,由救助机构在流动人口入住时进行登记;

(5)其他留宿单位或者个人在流动人口入住时进行登记。20、房屋出租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出租房屋无安全隐患,满足基本住房标准;(2)及时报送流动人口相关信息;(3)不得将房屋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身份证件的流动人口;(4)发现流动人口利用出租房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或者带领不明身份人员居住的,及时报告公安派出所或者有关部门;(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21、流动人口承租房屋,应当遵守下列规定:(1)出示本人及其他入住人员合法有效身份证件,如实填写相关信息;(2)入住人员发生变更的,及时告知房屋出租人,并配合房屋出租人办理房屋出租备案变更登记;(3)不得利用承租房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22、从事房屋租赁及流动人口务工中介服务的机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建立房屋租赁、务工介绍登记台账;(2)督促房屋出租人办理房屋出租备案登记;(3)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23、自治区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流动人口凭居住证在居住地享受相关服务,办理相关事务。

年满16周岁以上的流动人口拟在现居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应当在申报居住登记的同时申领居住证,探亲、旅游、就医、出差等人员除外。

县(市)公安机关可以委托城市社区管理机构、村民委员会办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发证工作。

申领居住证的具体办法由自治区公安机关制定。

24、招录、聘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房屋出租人,从事房屋租赁及流动人口务工中介服务的机构,应当督促、协助流动人口及时申报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

25、公安机关依法执行职务,需要查验居住证时,被查验的流动人口应当予以配合。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时,可以要求居住证持证人出示居住证,持证人应当予以配合。

除公安机关依法执行职务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扣押居住证。

26、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市)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个人处50元以上200以下罚款,对单位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1)不及时申报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或者申报变更居住地址的;(2)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及时登记报送流动人口信息的;(3)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发现流动人口有违法犯罪行为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

27、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行政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在履行流动人口服务职责过程中,具有拖延、推诿、刁难等行为的;(2)无法定依据或者超越批准的项目、标准向流动人口收取费用的;(3)对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不依法及时处理或者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4)泄露涉及流动人口个人隐私的信息,侵犯其合法权益的;(5)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篇2:新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第154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暂行办法》已经2008年5月5日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8

年7月1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席 努尔·白克力

二○○八年五月八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动人口 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市、县,异地从事务工、经商以及其他活动,且居住30日以上的已婚育龄人口(以下统称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探亲、访友、旅游、就医或者因公出差的人员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优质服务的原则。

第四条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户籍所在地和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方式,加强区域协作,推进信息网络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内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协调机制,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

(二)在现居住地依法办理暂住登记或者居住1年以上,具有稳定住所的;

(三)已采取绝育措施的。

第十二条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居住满30日的,应当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向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无婚育证明的,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告知其在60日内补办婚育证明。

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查验婚育证明;对持有婚育证明的,应当提供计划生育、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咨询服务。

第十四条 公安、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流动人口有关证照时,应当核查其婚育证明;对无婚育证明的,应当通报现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

第十五条 与流动人口形成劳动关系的用工单位、雇主以及出租(借)房屋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与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并协助进行婚育证明查看、药具发放等工作。发现流动人口没有婚育证明或者生育服务证怀孕或者生育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第十六条 跨省流动人口生育第一个子女,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持夫妻双方身份证件、结婚证、婚育证明、生育第一个子女的申请,在现居住地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生育服务证:

(一)男方为现居住地的户籍人口,女方户口未迁入现居住地的;

(二)夫妻双方在现居住地共同居住1年以上,有稳定住所的。现居住地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发给生育服务证之日起30日内,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通报有关情况。跨省流动人口申请再生育的,依照女方户籍所在地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接受避孕节育检查的,由该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具《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并通报或者由流动人口本人寄回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收到《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不得要求当事人重复接受避孕节育情况检查。

篇3:对加快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思考

1 安徽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1.1 积极扩大就业, 引导流动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注重搞好省内劳务对接。2010年, 有关方面提供120多万个岗位信息, 帮助44.74万农村劳动者实现转移就业;组织皖南与皖北地区农民工就业岗位对接专项活动, 组织开展对接专场招聘会250多场, 3 500多户企业与24万农民工直接对接, 近10万名农民工与企业达成用工意向。加快完善省内劳务合作新机制,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意见》。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创业, 推广“你贷款、我贴息”政策, 全省新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3亿元。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至2010年底建成247个农民工创业园, 入园企业811个, 吸纳就业人口4.5万人。

1.2 提升流动人口服务水平

积极做好流动人口医疗保障工作, 继续落实好流动人口医疗保障3项优惠政策, 为流动人口就医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1]。2011年, 全省流动人口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0.7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49.32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122.05万人。煤矿和各类非煤矿山企业及所用流动人口基本实现全员参保。全省农民合同制工人参加失业保险18.64万人, 向失业农民合同制工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275.87万元。

1.3 强化流动人口权益保障

2010年至2012年底, 全省共清欠农民工工资2.03亿元, 涉及农民工8.02万人。在建筑、交通、水利、铁路、电力等工程建设领域实施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 截至2011年底, 全省缴纳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金已达15.74亿元, 账户余额11.57亿元。

1.4 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2011年, 为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功能, 安徽省在铜陵、池州2市进行居住证制度试点, 废除暂住证, 推行居住证制度, 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可在当地享受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策, 符合条件的还可申请当地户口。制定下发了《全省公安机关实有房屋实有人口信息会战工作方案》, 在省、市2级公安机关建立了“以房找人、以人找房”的全省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综合应用平台。

2 安徽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流动人口管理基层基础薄弱

随着安徽省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速推进, 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基层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加之受基层派出所工作任务繁重、警力资源短缺等因素的影响, 造成流动暂住人口在部分辖区内底数不清、情况不明。2010年, 全省公安机关共清理登记流动人口约156万人, 占流动人口总数的16%, 检查宾馆旅店3.4万家、留宿洗浴场所3 470家、出租房15万余处。

2.2 流动人口福利保障政策缺少落实部门

目前, 公安、劳动、计生等部门对流动人口采取参与式的共同管理模式, 在拓宽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服务领域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 尚未在全省建立起多层次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机构, 市级管理机构仅7家, 县 (区) 级22家, 85%的乡镇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特别是在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工作等方面职责不清,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 限制了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2.3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一是缺乏制约措施。流动人口管理没有纳入基层政府任期目标, 基层组织缺乏具体明确的管理职责、任务和指标, 检查、制约措施不够。二是缺乏专职管理队伍。长期以来形成了公安派出所独家管理流动人口的局面, 但公安民警和专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 制约了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缺乏协调配合。流动人口管理涉及公安、工商、劳动、税务、民政、交通、城建市容、计划生育等许多部门, 由于政出多门, 各自为政, 缺乏协调配合, 造成资源信息不能共享, 综合治理效果不好[2]。

2.4 流动人口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近年来, 安徽省在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改革, 但成效并不十分明显。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低于户籍地人口的平均水平。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认同与融合, 从长远看, 流动人口权益得不到维护将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3]。

2.5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存在盲点

福利保障内容缺少统一标准, 流动人口基本福利保障与户籍人口存在明显差距, 不仅限制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广度、深度, 同时也难以对流动人口福利保障给予统一、权威的法律支持, 特别是针对农民工的法律法规缺失对流动人口的影响较大。截至2010年11月底, 全省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 033户, 成员11.81万人;全省个体工商户为132.48万户, 从业人员307.32万人, 其中50%以上人员来自乡村。

3 安徽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对策

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意义重大。因此, 在进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服务为主, 服务与管理相结合原则, 才能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

3.1 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的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新型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体系, 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综合治理的管理格局。健全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 发挥好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类企业的作用, 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4]。探索通过社会组织管理流动人口办法, 在流动人口多的地区建立社会组织, 实行自我教育、管理和约束;健全流动人口的党团、工会和妇女组织, 纳入流入地党团、工会、妇联组织体系, 发挥党团员骨干作用和工会、妇联的协调作用。也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如广东省在地级以上市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机构, 各县、区流入或流出人口超过5万人的, 根据实际需要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机构;乡镇、街道外来人员超过2 000人的, 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中心 (所) ;社区、村 (居) 委会, 建立服务管理站, 并要求按照500∶1的比例组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

3.2 进一步推动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不断完善外来人员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子女就读、医疗卫生、职称评定等服务措施实施细则。继续完善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 将接收外来人员随行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好安徽省进一步保障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 制定具体措施。做好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省内省际转移接续工作, 调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 增加外来人员公共租赁房供应。如安徽省合肥市从2010年开始, 专门为农民工等流动人员建设集体宿舍, 为农民工新建公租房1.8万套间, 允许长期在合肥就业的农民工全家落户。出台了强化企业用工服务的18条新政, 在出行、就医、工资、住房等方面, 全面对外来人员开绿灯。

3.3 进一步加快推进居住证制度, 实现“一站式”服务

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 为流动人口就业、就医、就学等提供优质服务。铜陵市实行的居住证制度, 可在全省加快推进, 尽早实现全省流动人口“一卡通”, 使该省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能够在城镇落户。在乡镇、街道和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 (村、居) 等一线单位设立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服务中心 (站) , 性质为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 通过公安、劳动保障、计生、税务等部门联合办公, 推行“一站式”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具体工作。

3.4 进一步深入开展流动人员就业培训

农民工外出打工, 对技能培训有不同的需求。政府要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 制定务工流动人员就业培训办法, 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减免务工流动人员的培训费用。2011年, 安徽省阜阳市根据农民工多层次的就业需求, 实行了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内容, 如外出就业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 致力于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真正促进了全省加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新突破。

3.5 进一步鼓励支持在外务工流动人员返乡创业就业

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吸引更多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 推动返乡创业企业加快发展, 尽可能地为返乡创业就业提供更多便利。如阜阳市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60万人, 市政府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保障和支持, 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 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实行税费减免、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等6个方面提供优惠政策20条, 有效解决返乡创业企业存在的规模小、融资难、发展慢等问题, 到2011年底返乡创业农民工已达2万多人, 创办经济实体1万多个, 带动就业约20万人。

3.6 进一步强化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尽快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统一采集、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维护、统一服务、统一传递的信息交换平台, 涵盖流动人口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社会救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内容, 服务现实工作。完善信息采集系统。将流动人口信息化管理纳入实有人口信息工作, 整合现有公安、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信息资源, 消除信息“孤岛”, 建立全省流动人口数据库, 实行“一口采集, 多口使用”, “一方采集, 多方使用”的信息采集与共享机制, 建立融采集、统计、分析、查询、交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网。积极建立信息检测体系, 对流动人口的数量、流动状况、工作状况、子女受教育状况、生活质量状况等进行动态监测[5], 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动态服务和管理, 维护流动人口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缪蒂生.关于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的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 2008 (2) :184-187.

[2]宋福荣.关于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若干思考[J].广东科技, 2011 (16) :109-110.

[3]郭奕晶.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0 (3) :14-17.

[4]李泽福.从湖州市的实践谈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对策[J].公安学刊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 2008 (1) :19-21.

篇4: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

建立由党委、政府直接领导的流动人口管理的专门机构,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合署,适当扩大综合治理办公室的功能,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这种管理模式,在北京市和深圳市已经进行了实践探索,实践证明,这种办法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二、建立协作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管理这支流动人口庞大的队伍,需要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由传统的以政府管理为主,向政府依法执政、社区依法自治、基层组织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模式转变。特别是要注重发挥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优势,有步骤、有条件地引导企业和村居,成立以流动人口为主体的各种形式的自治组织,创设流动人口的利益表达平台和与政府的沟通渠道,选配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群众威信高的外来人员为教育和管理骨干,通过流动人口重乡情的特点,采取流动人口自我管理的模式,使流动人口容易接受,要加强流动人群内部的信息沟通、促进相互交往,切实做到流动人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政府要从宏观上解决流动人口在劳资关系协调、维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大事难事。要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建立健全流入地和流出地责任落实的考核评估制度,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全国“一盘棋”格局的形成。

三、构建流动人口全国信息服务平台

要由权威部门牵头,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尤其是在社区层面,相关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要实现服务和管理平台共享,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互通信息。通过建立各部门参与、全国联网的流动人口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掌握流动人口的各项信息,精确把握流动人口轨迹,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合理流动提供支持。

四、积极实践居住证制度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解决好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按照此项报告要求,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就要打破传统的户籍制度管理模式,探索实行居住证制度。根据中国目前国情,完全取消户籍制度仍有难度,一些体制性问题还无法解决。总结深圳、上海、北京、苏州等城市对流动人口实行居住证的做法与经验,在全国条件成熟的地方逐步推行以居住证取代暂住证。尝试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流动人口的需求进行分解,根据流动人口在居住地的时間长短不同,发放不同类型的居住证,让持证者享有不同的福利保障范围。

五、健全流动人口管理的法规与政策

要逐步构建统一、完善、约束强的政策法规框架,使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目前我国有关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所以,当时的立法带有浓厚的管制、限制性色彩,其核心主要体现了政府部门管理的利益。2003年初以来,国家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先后取消了出租屋和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收费和租赁房屋的审核登记,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等,但是,在国家取消了收容遣送制度和一些政策性收费之后,相关的配套措施又未能及时跟上,给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困难。

篇5:大同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2014年1月7日大同市人民政府同政发〔2014〕5号印发)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根据《山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活动。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进入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或者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跨县(区)居住的人员,不包括市内跨区居住的人员。

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华侨和外国人、无国籍人的居住登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遵循公平对待、便捷服务、合理引导、依法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建立健全覆盖流动人口管理、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并做好流动人口协管员的配备和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社区)委员会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做好辖区内流动人口居住信息采集和居住证受理、发放等服务管理工作。为流动人口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教育等公共服务。

第六条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应当协助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应当协助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

第二章 居住管理

—1—

第八条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行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

居住证是流动人口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居住证明及享受有关待遇和服务的凭证。

第九条 流动人口拟在居住地居住10日以上30日以下的,应当自到达之日起10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户口簿等有效身份证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条 流动人口登记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公民身份号码、近期照片、常住户籍所在地住址、居住地住址、服务处所、受教育状况、劳动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未满16周岁的随行人员、签发机关和签发日期等内容。

第十一条 流动人口在申报居住登记时,应当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

第十二条 流动人口登记信息错误或发生变动的,居住登记申报人应当自变动之日起10日内持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更正或变更登记。

第十三条 在宾馆、酒店、旅店、招待所以及可供住宿的其他经营性服务场所住宿的人员,由经营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登记。

在医院住院就医的人员,由医院按照患者住院管理相关规定进行登记。在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寄宿就学或者培训的人员,由其寄宿的单位在入学时进行登记。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负责对求助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登记。以上负责办理流动人口居住登记的单位,应当将流动人口住处及时上传至公安机关流动人口信息管理平台,或者自办理居住登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登记情况书面报告居住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四条 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中介服务机构应当在流动人口入住后24小时内登记,并在10日内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报告,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流动人口终止居住的,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中介服务机构应当自流动人口离开之日起10日内报告居住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五条 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等用人单位聘用流动人口,应当自聘用之日起10日内组织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与流动人口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的,应当自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10日内报告居住

—2—

地公安派出所。

第十六条 大型集贸市场、商品集散地经营管理机构以及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委托的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当自流动人口入驻之日起10日内,将流动人口登记信息报告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并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七条 年满16周岁拟在居住地居住30日以上的流动人口,应当在到达居住地10日内申报居住登记的同时,申领《山西省流动人口居住证》(以下简称居住证)。但是,下列人员只办理居住登记,可以不申领居住证:

(一)探亲、访友、旅游、出差、休假的;(二)就学、就医、疗养等依法不需要领取居住证的;(三)未满16周岁的公民应随其监护人登记,不领取居住证。

第十八条 流动人口申领居住证时,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近期照片、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或借住证明等材料。

符合申领条件的,公安派出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日内发放居住证,偏远地区可延长至15日;对不符合申领条件的,应当告知申领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居住证一人一证,有效期为五年。

居住证的名称、式样、规格、材质和制作单位由省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统一规定。

第二十条 居住证由县(区)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签发。每年签注一次。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连续居住的,应当在居住满一年前30日内,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公安派出所委托的社会服务机构办理签注手续。

逾期未办理签注手续的,居住证废止;补办签注手续后,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地的居住年限连续计算。

第二十一条 居住证持有人在居住证有效期限内,居住地址变动的,应当自到达现居住地10日内在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变更,跨公安派出所管辖区域变动的,居住证持有人应先到原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注销手续。

居住证持有人离开登记居住地不再居住的,应当自离开前10日内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居住证注销手续,并交回居住证。流动人口死亡的,由其近亲属、房屋出租人或者用人单位等办理居住证注销手续。

居住证持有人在30日内返回登记居住地的,不办理居住证注销手续。

—3—

第二十二条 居住证有效期满,居住证持有人需继续在居住地居住的,应在有效期满30日前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换发手续。

居住证严重损毁不能辨认的,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及时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换领手续。居住证丢失的,原居住证持有人应当持有效证件或证明及时到居住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补领手续。

居住证持有人换领新证时,应当交回原证。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时,经出示执法证件,有权查验居住证,流动人口不得拒绝。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工作人员在依法执行公务或者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时,经出示执法证件或者工作证件,要求流动人口出示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应当予以配合。

除公安机关人民警察依法执行公务外,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收缴或者扣押居住证。

第二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居住证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居住证,不得骗取、冒领、出租、出借、转让居住证。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为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办理居住登记时,应当核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没有婚育证明的,应当及时通报给居住地人口计划生育部门。人口计划生育部门在核查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时,发现没有办理居住登记的,应当及时通报居住地公安派出所。

第二十六条 公安机关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商业服务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知悉的流动人口信息予以保密。

第三章 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

第二十七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流动人口依法享有居住地人民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流动人口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义务。

第二十八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纳入居住证登记制度,研究建立覆盖我市流动人口的动态服务管理体系。

第二十九条 市、县(区)发展和改革、财政、公安、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房管、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司法、工商行政、外事、保险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流

—4—

动人口管理、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等工作。

第三十条 发展和改革部门要积极参与流动人口管理有关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根据公安、教育、民政、卫生等部门对流动人口、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来同境外人员服务管理的需求,研究提出的相关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投资。

第三十一条 财政部门负责将流动人口居住证工本费和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公务费保障),并负责有关财政政策的解释和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登记和居住证的发放、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积极为流动人口办理居住登记、发放居住证,对流动人口中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危害性的人员实施重点管理,依法打击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出租房屋、中小旅馆、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点、劳务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及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容易聚集的场所、部位的治安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重点时期、重点区域集中外出务工群体的疏导工作。加强来同境外人员入出境居留管理,查处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外国人。

第三十三条 教育部门负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管理工作。指导和督促全市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做好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配合民政等部门做好接收流浪未成年人就学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公办学校的建设规划、经费投入和教师编制计划。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进行统计。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及之后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相关办法。

第三十四条 民政部门负责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负责救助管理站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管理工作。指导加强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切实做好社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参与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

第三十五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和对流动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工作。为流动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社会保险接续等公共服务。依法处理用人单位与流动就业人员之间的劳动争议。依法开展劳动保障行

—5—

政监察,查处侵害流动就业人员劳动权益的违法行为,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打击针对流动人口就业人员的职业中介欺诈行为。

第三十六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建筑行业在岗从业人员,特别是流动性强的农民工的管理教育。

第三十七条 房管部门负责指导房屋租赁管理和登记备案。第三十八条 卫生部门负责对流动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第三十九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免费发放和查验,做好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工作,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技术服务,大力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

第四十条 司法部门负责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并大力开展保障流动人口权益的法制宣传。

第四十一条 工商行政部门负责在流动人口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保护流动人口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二条 外事部门建立来同境外人员服务管理联动机制,协调配合主管部门处理包括外国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在内的有关涉外刑事、民事等案件,做好对外联络工作,提供外事政策指导。

第四十三条 保险公司要发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符合流动人口保障需求、缴费和服务便捷的保险产品,为流动人口提供补充养老、补充医疗和意外伤害等保险服务,提高流动人口的保障水平。发挥保险机构网络优势,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

第四十四条 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下列权益:(一)依法参与居住地有关社会事务管理;(二)依法参加居住地社会组织;(三)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相应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四)居住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保障;(五)实行计划生育的,按照规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获得支持、优惠,在社会救助等方面享受优先、优待;(六)享受法律服务并获得法律援助。(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益。

第四十五条 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下列公共服务:

—6—

(一)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信息查询等服务;(二)按照规定参加居住地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登记;(三)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获得避孕药具,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已婚流动人口拟在居住地生育第一个子女并符合国家和本省、市规定条件的,可以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办理生育登记。

(四)国家规定的传染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五)在居住地办理往来港澳地区的商务签注;(六)在居住地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七)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享受与常住人口同等优惠;(八)参加科技发明、创新成果申报,按照规定申请科技人才计划资助、科技项目资助或者专利补助基金;(九)子女符合义务教育入学条件的,由居住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就学;(十)在我市居住的流动人口,同时有合法稳定住所,依法取得房屋所有权(房屋来源合法、拥有使用权)的;或租赁房管部门、企事业单位、政府直管住房、廉租房、公租房和他人合法私有住房并与房屋所有权人签订租赁住房协议,且办理了租赁登记备案手续和《居住证》的;或者流动人口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依法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依法纳税的,流动人口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可以在本市(县)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十一)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开展救助管理和救助保护;(十二)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十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享受的其他公共服务。

第四十六条 各县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居住证持有人享受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

第四十七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服务组织应当为居住证的办理和使用提供便利。

—7—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流动人口未申报居住登记和申领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中介服务机构未登记、报告流动人口居住或者终止居住基本信息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对房屋出租人或者其委托代理人处100元以上300元以下罚款;对中介服务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用人单位未组织、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或者与流动人口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后未报告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对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处3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大型集贸市场、商品集散地经营管理机构以及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或者建设单位委托的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单位未报告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并对法定代表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伪造、变造、买卖居住证或者买卖、使用伪造的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的关规定处罚。

违反本办法,骗取、冒领、出租、出借、转让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收缴居住证,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违法行为人有非法所得的,没收非法所得。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非法收缴或者扣押居住证的,由公安机关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8—

(一)拖延办理有关手续,故意刁难申请人的;(二)泄露流动人口登记管理信息,侵犯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三)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四)违反规定查验居住证的;(五)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敲诈勒索的;(六)其他违反本办法的情形。

第五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居住证,是指流动人口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合法居住的证明和享受权益、公共服务的有效证件。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有效身份证件,是指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和临时居民身份证等。

第五十八条 首次申请领取、到期换发居住证,免收证件工本费。损坏换领、丢失补领居住证,应当缴纳证件工本费。

损坏换领、丢失补领居住证工本费标准,按照省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流动人口在本办法施行前领取的暂住证,在有效期内继续有效,并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权益和公共服务,有效期满需要继续居住的,依照本办法申领居住证。

第六十条 本办法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施行。

篇6: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

三川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的工作总结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机制和网络建设 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 2.部门协作机制建设和创新情况; 3.服务网络建设和人员配备情况;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投入情况。

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责落实情况 1.双向责任落实情况;

2.区域协作机制建设及创新情况;

3.《条例》所规定的免费技术服务、便民维权及相关优先优惠、奖励政策出台及落实情况;

4.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和信息化工作情况; 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情况;

6.《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和《河南省人口计生委关于方便群众办证的通知》贯彻落实情况。

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创新经验

篇7:山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全文

《山西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业经12月2日政府第13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楼阳生

篇8:新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一、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流动人口已然成为城市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与发展会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一)规模大

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2014年11月18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出,到2013年末,全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2.45亿,超过总人口的六分之一。[1]

(二)流动集中化

流动人口在区域选择上偏向东部地区。根据《报告》显示,跨省流入人口比例,东部为90.5%,中部为2.4%,西部为7.1%;流动人口在城市选择上偏向特大城市,北京、上海吸纳跨省流动人口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三)随迁子女比例升高

根据《报告》显示,流动人口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比2011年上升5.2个百分点。

(四)流动人口青年比重大

根据《报告》显示,2013年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增至33.7岁,比2011年的33.1岁提高了0.6岁。虽然流动人口的劳动年龄呈增长趋势,但青壮年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主力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权益难保障

流动人口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集中体现在公共服务领域。我国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部分地区的管理者和市民对于流动人口存在排斥心理,将他们视为社会治理中的不稳定因素,不能客观公正的认识到流动人口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加上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使流动人口在住房、医疗、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很难享受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这种不公平待遇严重受损了流动人口的正当权益。当地的社会管理部门对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受损案件不够重视,查处不力,进展缓慢,流动人口维权步履艰难。[2]

(二)信息管理落后

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的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流动人口的情况不清楚,底数摸不准。以2010年为例,公安户政部门统计的全国暂住人口是13136.96万,《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显示2010年末中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21亿人,暂住证登记率仅为59.4%。造成登记率偏低的情况,既有流动人口暂住登记意识不强,也有暂住证登记工作被动的原因。

二是流动人口信息网络化系统不完善。针对于流动人口的信息管理现阶段还停留在办理暂住证上,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和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的趋势。大多数地区还未建立记录流动人口就业、租房、子女教育等信息的管理系统,流动人口信息的变动不能及时的被有关管理部门掌握,流动人口信息的网络化共享机制还未建立。

(三)管理与服务措施落实难

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日益扩大,相应的流动人口管理的信息量和工作量也随之变大,再加上流动人口的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所以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措施就很难落实。表现在,不同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各管一面的传统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各方之间不能相互协调。这样不仅增加了各部门的工作量,也降低了管理工作效率,难以实现综合管理。信息不对称和工作的相互推诿,导致有关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向流动人口提供服务,无疑损害了流动人口的正当权益。

三、优化管理与服务的建议

(一)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

应客观、公正的评价流动人口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不能盲目歧视或排斥流动人口。有些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缺乏服务意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与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悖。各个管理部门应当转变对流动人口的错误认识,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增强服务意识,切实维护好流动人口在就业、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让其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

(二)建立信息化网络共享系统

传统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系统在人口大范围流动面前显得捉襟见肘。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化网络共享系统已经成为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流动人口信息化网络共享系统将实现流动人口基本信息的全方位登记,包括就业、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系列信息,且能满足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的要求。如此一来,管理部门不仅可以掌握流动人口的动态信息,还能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流动人口数目和信息的明晰,也增加了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准确性。流动人口信息化网络共享系统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动态更新、交换共享的机制,打破了传统管理部门之间的壁垒,将会提高我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水平。

(三)实现多方联动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问题复杂、涉及范围广,单凭一个部门之力恐难解决。为适应社会新形势下的要求,汇集各方力量,协调合作,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

首先,协调相关管理部门。在各级政府成立流动人口专项管理小组,作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核心机构,负责协调和监督其他管理流动人口的部门,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联合协作,形成综合治理机制,保障流动人口的正当权益。

其次,流动人口内部应建立自己的维权组织。由于成员来自流动人口内部,最能代表这个全体,最能了解群体内部的生存现状和社会需求,因而发出的声音也最具真实性。流动人口自组织的建立,会改变政府被动管理的方式,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也能更好地维护群体自身的权益。

第三,吸纳公众的力量。建立良好的管理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团体和群众监管的积极作用。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体系中形成政府为主导、公众广泛参与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11月专题发布会材料: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及《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情况[EB/OL].http://www.chinapop.gov.cn/xcs/s3574/201411/460ba5fcdd294bac93af09e87e6a89d6.shtml.

篇9:新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年底,河南省的总人口已经达到986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9360万人,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的劳动力输出规模位居国内前列。正因如此,随着大量人口外流内涌,河南省有关部门也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纳入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上面的情况,河南省人大在2001年8月24日的常务会议中还审议通过发布了《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并于2002年1月1日开始施行。

6年过去了,这个办法究竟执行得怎样?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全省人口压力的作用?

据了解,自2002年《办法》实施以来,河南省各地各级计生部门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在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提高流动人口计生服务水平、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作为河南省的一个劳务输出大市,周口市每年有200多万的农民兄弟要到外地务工,其中已婚育龄人数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一。为了提升管理质量,更好地服务周口的外出流动人口,当地各级计生部门在工作保障、制度建设和服务质量上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有效地加强与创新。

在外出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工矿、企业、市场里,周口市计生协在这些地方建立了网络健全的协会分会,对流动人口进行点对点的针对性管理。他们通过协会的网络建设,依托流动人口中的协会会员开展工作,及时解决了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一些难题,拉近了社区同流动人口的距离,减轻了管理的难度,实现了双向互通的動态交流。

有了好的管理网络,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更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来作为保障。对此,周口市计生协通过加强外出办证制度、坚持“六个一”制度、信息交流制度,创新“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构建了一套流动人口协会规范的新模式,效果显著。

作为周口市远赴浙江台州市务工群众最多的村庄葛岗村,很多群众的子女在家乡都是由老人照看。得知情况后,计生协会会员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协调村小学教师义务为这些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这些积极主动的服务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认同。

被誉为毛尖之乡、地处淮河之滨的信阳市,其总人口共计786万人,拥有协会组织3499个,会员90多万人。

谈到当地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工作时,一位计生协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信阳的流出人口为190多万人,占到了全市总人数的24.1%,流入的人口也有近9000人。据统计,这190多万人中,绝大多数都涌向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从事加工、建筑和服务等行业。

为了做好流动人口的计生工作,当地计生协深入开展了对流动人口劳动技能培训关爱;对流动人口务工介绍关爱;对流动人口维权服务关爱;对流动人口回归创业关爱;对流动人口困难家庭关爱的“五关爱”活动。另外,当地还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建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组织155个。

比如,罗山县计生部门在100人以上的企业如龙马集团、医药公司、粮食局建立起了企业协会;商城县计生部门同县教育局、县妇联组织及各乡镇一起,为当地的留守儿童进行了帮扶关爱活动;新县计生协先后帮助解决农民工工伤纠纷32起,理赔资金185万元,追讨工资案65起,金额达3200万元。

在商丘永城市,当地的计生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上创新建立了“六个一”制度。即在流动人口外出前对其进行一次生殖健康检查,落实一项避孕节育措施,与其签订一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合同,为其办理一份《婚育证明》,流动人口外出后要求其提供一份详细流入地址和联系方式,每季度寄回一次合格的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濮阳市,为了搞好服务,当地计生部门采取了多层次保障,建立生育关怀行动机制。首先,他们以健全政府机制为主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其次,建立完善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保障制度。接着,他们还建立了优待扶持制度。最后,当地计生协还建立了困难救助制度。其中,今年上半年濮阳市濮阳县共筹措资金117.2万元,建立计划生育家庭帮扶基金,帮扶计划生育户1674户。

篇10:新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

(2012年11月2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2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11月22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49号公布 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居住管理与服务、权益保障与服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是指在本自治区居住的非本自治区户籍人员以及具有本自治区户籍跨县(市、区)异地居住的人员。但是,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市辖区到本市其他市辖区居住的人员除外。

国家对流动人口范围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人口计划生育、民政、卫生、财政、教育、文化等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应当协助做好流动人口的相关服务管理工作。第五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流动人口较多的区域建立社区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纳入民生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统一受理公安、人口计划生育等主管部门委托的流动人口居住登记及居住证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劳动就业和房屋出租信息发布、有关税费代征代缴、采集信息等事项。

第六条 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流动人口应当遵守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居住管理的规定,遵守社会公德,履行法定义务,服从有关主管部门的管理。

第二章 居住管理与服务 第七条 流动人口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持本人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到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申报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

办理居住登记的具体范围、程序等事项以及居住证的使用和管理,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第八条 自治区按照“综合采集、集中管理、信息共享”的原则建立流动人口信息综合数据库,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

流动人口信息综合数据库的建立、运行和维护,由自治区公安机关负责。第九条 公安机关应当将流动人口纳入实有人口,实行动态化、全覆盖管理。公安机关应当开展经常性流动人口核查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公安机关的核查工作,及时提供流动人口相关信息。

第十条 公安机关应当对居住类建筑物进行逐一登记编号,并将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其他各类人口信息数据加载其中,实现人口和住所的对应定位管理。

前款规定的居住类建筑物,包括住宅建筑、建筑工地的工棚以及可以居住的其他建筑。第十一条 本自治区涉及流动人口居住、就业、就学、就医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向公安机关报送流动人口的去留信息,并配合公安机关等有关主管部门开展的其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应当在流动人口聚集区域和办公场所,公开申报居住登记和申领居住证的地点、期限、需要提交的证明材料等信息。

公安机关应当拓宽、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传输渠道和系统,方便单位和个人传输流动人口信息,提高信息采集传输效率,并采取方便流动人口、单位和个人就近报送信息的方法。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招用流动人口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招用的流动人口信息报送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

用人单位与被招用的流动人口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自终止劳动关系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人员名单报送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

第十三条 房屋出租人应当自房屋出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信息及出租房屋信息报送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并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房屋出租人与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终止租赁关系的,应当自终止租赁关系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人员名单报送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

第十四条 从事房屋租赁的中介机构和从事职业介绍的中介机构,应当自介绍成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雇主、受雇流动人口的信息报送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并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五条 集贸市场、商品批发市场等市场开办者,应当自流动人口入住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报送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或者公安派出所,并督促流动人口申报居住登记。

第十六条 市、县(市、区)行政区域之间应当建立健全沟通、协调、协作机制,实现不同区域流动人口信息网络无缝衔接。

县(市、区)公安机关应当将本地区流动人口数量反馈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县(市、区)公安机关。

第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本地区外出务工农民及其家属纳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范围;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外出务工农民及其家属的服务管理工作。

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民政、教育、人口计划生育等主管部门以及基层妇联组织,应当建立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的工作机制,配合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学校开展关爱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工作。鼓励志愿服务者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关爱抚慰活动。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帮助留守老人、妇女建立生产、生活互助组织。

第十八条 本自治区农民外出务工的,应当将其去向及外出期限报告村民委员会;本人没有报告的,由其亲属报告。

村民委员会应当定期核实本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去向、外出期限等相关情况,建立专门档案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公安派出所备案。

第十九条 劳务经纪人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的,应当将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信息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和公安派出所。

第二十条 外出务工农民较多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警务室建设;外出务工农民较多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公安派出所、人民武装部、村民委员会开展农村治安联防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公安派出所、村民委员会,均应当建立紧急救援响应机制,及时救助危困留守人员。

第二十一条 本自治区户籍流动人口的流入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要求协助解决有关流动人口问题的,本自治区有关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公安机关应当建立与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及时通报流动人口相关情况。

第三章 权益保障与服务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措施,应当统筹兼顾流动人口。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流动人口就业、居留等方面意愿以及流动人口数量变化等情况的调查研究,并根据调研情况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流动人口聚居区域的治安管理,查处危害流动人口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行为,及时为符合入户条件的流动人口办理入户手续。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定期开展流动人口居住区域的消防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第二十五条 流动人口较多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解决流动人口住房问题纳入城市住房保障目标责任,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统筹兼顾流动人口的住房需要。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取得居住地户籍,或者与居住地户籍人口结婚,符合享受保障房条件的流动人口,应当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鼓励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向流动人口低价出租其自有房屋。第二十六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履行下列流动人口服务职责:

(一)有计划地开展专项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二)推进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险,提高参保率;

(三)定期开展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及工资保障、同工同酬、休息等情况的专项监督检查;

(四)及时提供劳动争议法律服务;

(五)及时提供有效就业信息;

(六)受理流动人口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及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或者鉴定申请;

(七)其他劳动保障服务职责。

第二十七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培训流动人口,应当针对流动人口的不同需要,注重培训实效,就近安排培训场所,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加强培训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就业。其他主管部门举办的适宜流动人口的专业技术、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培训,应当鼓励流动人口参加。

鼓励学校、技能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符合流动人口需要的培训班。第二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流动人口服务职责:

(一)加强对流动人口聚居区域的卫生监督检查;

(二)提供妇幼保健;

(三)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的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服务,开展流行病监测;

(四)定期组织医疗机构开展流动人口义诊服务;

(五)组织开展健康、生理卫生知识宣传和心理咨询服务;

(六)其他卫生保健服务职责。

第二十九条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流动人口服务职责:

(一)免费向城市居民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向流动人口开放;

(二)向流动人口聚居的区域提供流动图书服务;

(三)为流动人口举办专场文艺演出,放映电影;

(四)组织流动人口开展文娱活动。

(五)其他文化服务职责。鼓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向流动人口捐献报刊书籍及其他文化用品。第三十条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教育教学机构履行下列流动人口服务职责:

(一)就近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入园、入学;

(二)向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免费营养餐;

(三)流动人口子女在本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就读的,免学杂费;

(四)招收流动人口子女就读职业学校;

(五)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参加中考,安排符合报考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地参加高考;

(六)其他教育服务职责。

第三十一条 民政部门应当履行下列流动人口服务职责:

(一)帮助流动人口中的流浪乞讨人员解决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二)向符合条件的老年流动人口颁发老年证并享受相关待遇;

(三)将居住一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纳入村(居)委员会选举选民登记的范围;

(四)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其他服务职责。

第三十二条 人口计划生育部门应当向育龄流动人口宣传人口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政策、避孕节育、生殖保健、优生优育知识,免费提供相关检查,为育龄流动人口提供与常住人口同等的计划生育服务。

第三十三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和纠纷调解工作,引导、帮助流动人口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依法及时为经济困难的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将本区域的流动人口作为本组织的服务对象。

第三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为流动人口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办理注册登记,支持流动人口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流动人口在城镇从事流动经营活动的,应当遵守城市市容管理规定。

第三十五条 体育、旅游等主管部门举办群众性健身、旅游等活动的,应当组织流动人口参加,并给予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的相关优惠待遇。

第三十六条 鼓励社会力量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组织,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就医、就学、心理、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鼓励社会力量资助流动人口。

新闻媒体应当关注流动人口生产、生活、学习情况,并为亟需救助的流动人口提供舆论帮助。

第三十七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将本辖区流动人口纳入服务管理范围,定期听取流动人口代表的合理诉求并向有关主管部门反映,帮助流动人口落实国家和本自治区给予流动人口的有关服务。

长期居住并履行社区义务的流动人口,有权监督所在村(居)民委员会的村(居)务公开事项。

第三十八条 向流动人口出租或者提供住房、供应伙食的单位、个人,应当保证流动人口居住、饮食安全。

公安消防、食品卫生等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开展流动人口居住、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安全隐患。

第三十九条 招录、聘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应当与招录、聘用的流动人口签订劳动合同,实行同工同酬并逐步提高工资水平,依法办理社会保险,为流动人口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环境。

聘用流动人口较多的企业,应当提供电视等基本文化娱乐设施,组织开展文娱体育活动。

第四十条 国家对流动人口服务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依照本办法制定流动人口服务的补充规定。

第四十一条 流动人口、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站(点)投诉、举报,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处理。公安机关应当在其办公场所、流动人口聚居场所公开投诉、举报电话,设立专门投诉信箱。

第四章 罚则

第四十二条 公安机关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不履行本办法规定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公安机关及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未报送招用流动人口信息或者解除劳动关系信息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房屋出租人未报送流动人口租赁房屋或者终止租赁的信息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房屋租赁中介机构和职业介绍中介机构未报送房屋出租人、承租房屋的流动人口或者雇主、受雇流动人口信息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集贸市场、商品批发市场等市场开办者未报送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 附则

上一篇: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主要内容下一篇:三月份未完成指标的原因及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