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2024-06-17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精选8篇)

篇1: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为继续深入扎实做好我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协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形成工作合力,落实各项职责,探索建立、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实行常态化管理,切实提高工作实效,着力构建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治安秩序,为夺取灾后重建全面胜利、率先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区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成都市以及我市市委、市政府有关精神,按照我市流管办的统一安排,结合实际,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建立胥家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成都模式,围绕“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积极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格局,以落实各级、职能部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责任为工作抓手,以集中信息采集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组织体系为工作主线,狠抓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健全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工作责任;通过强化信息质量管控,提升基础信息的社会应用价值。

二、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强化责任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专项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安排落实我乡具体工作,成立了由乡长张伦全任组长,武装部长刘长平、党政办主任林朝刚、综治办主任王勇任副组长,各村(社区)妇女主任、一村两大为成员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并层层分解细化工作目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三、联席会议组成人员

召 集 人:XXXXX(乡长)

XXXXX(武装部长)

成员:XXXXX(党政办主任)

XXXXX(综治办主任)

XXXXX(乡财政所出纳)

XXXXX(乡计生办主任)

XXXXX(乡劳保所所长)

各村(社区)妇女主任、一村两大,企事业

单位主管。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乡流管办,具体事宜由流管办负责。

四、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

(一)党政办:根据市委、市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

作总体要求,围绕我乡工作中心和安排部署,结合实际,积极、主动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调查研究,并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对各科室、各(社区)、各企事来单位综合目标考核;注意收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方面的重要情况和建议,并及时向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负责党委、政府关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组织、安排、协调、督查工作;建立流动党员台账,安排参加组织生活,共同做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其他服务工作;对各村及有关部门的流动人口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提出奖惩意见。

(二)流管办:指导、督促全乡各村(社区)、各企事业单位不断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认真开展各项工作;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其他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齐抓共管,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措施的落实;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讲解;综合组织、协调、指导各单位、部门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建设,及时采集、更新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探索实施居住证制度;组织、协调、指导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宣传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全乡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大力宣传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各个时期、阶段工作总体情况以及流动

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信息、动态,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三)综治办: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协助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开展治安防范宣传教育等,并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相关纳入综合目标考核。

(四)司法所:将流动人口法制教育纳入普法规划,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负责对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工作;将流动人口矛盾纠纷调解列入工作范围,积极、主动介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五)财政所: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费计划、拨付工作,提供经费保障,确保工作正常有序积极开展;加强对流动人口专项经费使用的监督检查;

(六)劳动保障所:负责为流动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就业岗位信息、职业介绍等公共服务;依法处理用人单位与流动就业人员之间的劳动争议以及民工工资问题;依法开展劳动保障行政监察,查处侵害流动就业人员劳动保障权益的违法行为;负责流动人才的相关管理和服务工作;负责流动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等相关服务。

(七)派出所:负责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及时查处违法犯罪案件;加强出租房屋治安管理,签订出租房屋治安责任

书,落实出租业主治安责任,依法处理各类违规行为;适时组织对治安情况复杂的流动人口集中部位进行检查,及时查处违反流动人口管理的行为。

(八)计生办: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为育龄流动人口免费办理和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依法提供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技术服务;依法为育龄流动人口提供生殖健康的宣传、教育、咨询等服务。

五、议事内容

(一)认真学习成都市以及我市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安排部署。

(二)通报全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分析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工作意见建议。

(三)各成员单位结合部门实际,交流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情况,相互学习,总结提高,推动我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综合治理。

(四)协调处理全乡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

(五)加强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协作,建立渠道畅通、信息资源共享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平台。

(六)参与全乡各个时期、阶段、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及考核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建立联席会议通报制度,定期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治理联席会议,研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讨论工作重点难点,制定具体措施,提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建议。

(二)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由部门负责人负总责,统一协调本部门落实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及时制定有针对、有侧重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规划,研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涉及本部门的突出问题。

(三)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协调确定的工作任务,确定一名以上联络员,专门负责沟通、联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落实情况。

(四)各成员单位需提交联席会议讨论的事项,事先应同乡流管办沟通,确定议题后,报总召集人同意后提前告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并提交联席会议研究。

篇2: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一、联席会议职能

在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辖区采集的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和工作中遇见的困难、难题,研究分析、协调解决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相关服务管理的措施办法,强化镇相关职能部门、各社区之间服务管理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各部门的配合协作,形成服务管理合力。

二、联席会议组成联席会议由镇各相关职能部门、派出所、各村(社区)等部门组成,各成员单位派1名分管负责人参加。镇流管办为联席会议牵头单位,负责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责任科室负责人担任。

三、工作规则和要求

(一)联系会议原则上每月召开1次,通报近期采集的基础信息数据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推进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工作需要,有关部门可提出建议,由牵头部门临时通知召开联席会议。联席会议以纪要形式明确会议议定事项,经与会单位同意后印发相关单位,同时报镇办事处。

(二)各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责,以实现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和做优服务、做强管理为目的,全面落实涉及流动人口的各项日常服务管理措施。

(三)各成员单位要主动研究职责范围内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有关问题,积极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及时处理工作中需跨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注重日常服务管理信息的收集、汇总,充分利用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交流、沟通和分析研判,加强信息互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正兴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

篇3: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2 月24 日,二十国集团(G20)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上海市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与工作组联合主席法国财政部和韩国财政部共同举办。会议讨论了在融资环境整体收紧、资本流动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对资本流动进行监测和应对;在基金组织2010 年份额改革方案生效后,如何继续推动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及时完成第15 次份额总检查;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网,以确保其充足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应对系统性风险;提高主权债重组的有序性和可预测性,以及促进债务的可持续性;增强SDR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等议题。会议还就工作组全年拟取得的具体成果达成了一致。

篇4: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不仅改变了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管理模式,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模式。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主体多元化和选择自主化,使社会人口在我国各地区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可能,这便导致由传统的“国家-单

位-个人”的社会管理模式向“国家-社会中间层-个人”的社会管理模式进行转变,这一现状使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进入全面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大量社会人口的自由流动。

关键词:流动人口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改革

我国社会中的流动人员主要由自由择业人员、自主就业人员以及自由流动人员等组成,其人员的个人素质成分可以涵盖我国社会的所有人群,这也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体系下的必然产物,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在新时期的高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流动人员定位的角度对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并简要分析了现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深入反思,以便于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 现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体制需求而建立,虽然这一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人口的流动需求,但是在新时期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体制改革的绊脚石,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的社会人口流动需求。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只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模式出现的管理真空,而管理模式的管理真空是社会经济结构改变而导致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断完善的同时,社会人口流动正在不断面临更加自由、频繁的趋势,这也就意味着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已成为国家人事档案制度改革中的主要内容。虽然当前我国推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渐进式改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剧烈变动对国家事业产生的巨大影响,但是由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双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存在,导致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变得日愈加剧,而且这一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新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开始强调强化国家的服务功能,以“国家-社会中间层-个人”的社会管理模式在不斷建设与完善,由社会中间层作为我国社会事物的主要管理者已成为主要趋势,这意味着我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在新形势下以及新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如何定位和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从而建立出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人口流动需求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2 对国家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提出的几点建议

2.1 明确定位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和内容 市场经济体制下公民从单位管理开始转向社会管理,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应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功能为主,而不是对公民施行身份限制和单位控制等功能,这要求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新时期要重新定位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和内容,将突出其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功能作为制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新形势下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应该要求其只记载个人的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工作业绩以及工作表现等,不应该把组织意见强硬性的夹杂到个人的基本人事档案信息中,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民已成为单独的利益主体而存在,国家在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上要最大程度的予以对公民应有的尊重。

2.2 保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公开化 我国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强调档案管理工作的机密性,其要求人事档案中的组织意见和整个人事档案必须是封闭的,人事档案的当事人没有权力介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但是这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已无法满足流动人员的频繁流动趋势要求,这便要求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中要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开化作为主要改革内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公开化可以减少认为的流动障碍,在这方面的建设上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应经验,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每个公民都有一个单独的社会保险号码,这个社会保险号码中包含公民个人的信用记录、驾驶记录以及司法记录等信息。

2.3 确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档案信息权 个人档案信息权是指个人在信息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整个过程中,档案信息本人对信息资料所享有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包含了个人对相应信息的决定权、保密权、查询权、更正权、封锁权以及删除权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新时期公民对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需求。权利的行使是保障公民权利最好的方法与途径,同时也是公民对抗管理机构滥用权力的有效方式与策略之一,所以通过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来确立档案信息权,可以保障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内容被公正的记载,这一改革内容需要从我国民事、行政以及刑事等多方面出发,这样才能真正的保障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档案信息权的实现,最大程度满足社会人口流动对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需求。

3 结束语

社会人口流动的趋势是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而加剧,这便要求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要深入到新一次改革中,重新定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作用和内容,并将其公开化建设和档案信息权建设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这样才能彻底消除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满足新形势下社会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趋势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炳亮,许长.从个人信息保护法看流动人员档案管理[J].档案学通讯,2006.

[2]杨柳.人事档案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J].价值工程,2010(04).

[3]李华莹.从流动人员定位看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J].兰台世界,2008(14).

作者简介:

篇5: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今天召开2021全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会议,目的在于总结2020年工作,研究部署2021年全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并根据新的形势,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信心、凝聚合力,“十四五”要开启我们X流管工作X版,流管工作X版是X版的迭代深化,要抓好落实,新的形势需要我们继往开来,再攀高峰!

在过去的一年,由区流管中心综合协调,各部门协同作战、精准施策,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特别可喜的是在今年年初全国第三届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荣获先进工作集体,受到国务院表彰,获得国家级荣誉。2021年已经过去了X个多月,做好今年的工作责任尤其重大。面对当前新情况,各单位要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上下同心、迎难而进,引导动员广大流动人口踊跃投身“疫情防控”和“稳增促投”各项工作,持续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能力,为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夺取“两手硬、两战赢”高分报表作贡献。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认真分析形势,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

2020年,在区流管中心的统筹协调推动下,各街道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有力有效的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为我区获得全国荣誉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充分肯定工作成效。区流管中心每年的流动人口数据分析报告做的很好,大家都要看一下,让数据说话,分析数据,提出对策,这是数字化时代对我们管理者提出的要求。从数据来看,去年,我区努力在“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取得两战赢,流动人口总量保持稳中有升,2020年末为X万人,比X年末的X万人增加了X万人,同比上升X%,扭转X、X连续二年负增长态势,“青年X”建设成效明显,新增青年人口X万人;从考核评优来看,我区作为宁波市唯一的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受到国务院农民工办表彰,全市考核工作目前掌握的信息应该也是继续保持在第一梯队。

(二)清醒分析存在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较多短板和薄弱环节。比如各单位对流动人口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平衡性依然存在,流动人口居住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压力依然很大,政府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矛盾特别是学校资源紧张依然存在,流动人口的总体综合技能素质依然需要不断提升等。

(三)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数据显示,2020年,全区新生婴儿户籍、非户籍人数分别为X人和X人,总数同比下降X%,户籍、非户籍人口新生婴儿数同比均分别下降X%和X%,二孩政策激励作用已经消失殆尽甚至一孩生育意愿也在减退,这已经是全国人口出生状况的一个缩影。我区的流动人口婴儿出生数已经达到户籍人口婴儿出生数的X倍多,流动人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越趋严重,同时我们的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产业工人支撑,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更要进一步转变思想,大力倡导“流动人口不是脏乱差,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人口红利,是洪荒之力”的理念,像今年春节的留工优工一样关爱关心流动人口,真正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等重视,为我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坚持争先创优,高质量推动各项工作落实

(一)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合力推进“青年X”建设。区委八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X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力争新增青年人口X万名左右,力争到X年,青年常住人口占全区人口X%以上。根据“十四五”发展的新变化,各街道各部门尤其要围绕X“双城”战略和“三个X”建设中心工作,合力推进“青年X”建设,着力在促进广大青年流动人口“流进来”和“留下来”上下功夫,最大程度倾听和反映流动青年呼声,积极解决婚恋交友、子女入学、租房落户等后顾之忧,力争X-X周岁青年流动人口的比例有较大提升,力争到X年达到X%左右。

(二)围绕公共服务保障,合力推进均等化服务供给。虽然近几年区委区政府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比重加大,特别是教育,多所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流动人口子女新入学人数也基本稳定在X人以上,X年开始量化积分X分就能申请入学,虽然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得到很大改观,但还是有不少孩子因父母不符合量化积分前置条件或积分较低而未能在X入学或读到理想学校(地下办学屡禁不止就是一个例证),子女入学问题,依然是流动人口最为关心的民生问题,也是流动人口在我区能否长期工作、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中心城区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资源供给,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全面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我们还需积极努力。此外,住建部门要以宁波入围全国租赁市场发展试点为契机,大力推进流动人口居住环境提升工作,构建满足流动人口刚需的和谐租赁市场;卫健部门还要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基本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确保同等标准、同样对待;各单位还要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帮扶力度,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要多渠道提供流动人口业余生活的文化供给,出台关爱措施,促进新老居民加速融合。

(三)围绕素质技能提升,合力推进宣传教育培训。根据“十四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紧紧围绕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在确保全区流动人口总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前提下,除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之外,要在提升流动人口综合技能素质上下大力气,花大功夫,精准满足流动人口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区流管中心要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全力提升流动人口敬业意识、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文明素养,鼓励流动人口在X安心就业、创业,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使我区流动人口素质有明显进步,以适应新时期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十四五”期间,要继续按照浙江省百万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计划,每年培训流动人口不低于X万人次,使我区由工业大区向工业强区迈进。

三、严格落实责任,形成齐抓共管新局面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X的长远和高质量发展,各街道各部门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抓实抓细各项任务和责任分工,齐心协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一)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薄弱环节也在基层。为此要切实落实街道属地管理责任,首先要配好配强街道流管工作队伍,有一支拉得出,打的响的流管铁军尤为重要;其次要进一步抓好融合性社会组织专职副会长队伍建设,为每一位副会长配备一个办公地点,拉起一支干事队伍,使其在所在区域党组织领导下,真正发挥其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权益维护员三大作用,促进新老居民相互融合。最后要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居住证办理点、积分制受理点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加强标准化建设。

(二)落实部门工作责任。各相关部门要对照《2021X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考核办法》,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发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的综合协调、检查指导、考核评价等职能作用,形成覆盖全区、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组成成员单位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树立首位意识,按照徐孟杰主任刚才的要求,有力有效、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为流动人口提供精准服务和管理。

篇6: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度

一、按照《浙江省暂住人口治安管理条例》,加强对辖区暂住人口登记和暂住证的发放、查验、收缴工作。

二、对已暂住一个月以上且年满16周岁的暂住人口,要及时办理暂住户口的登记,发放《暂住证》。

三、对暂住人口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人来登记。

城南街道横桥村

篇7: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度

一、每季度由社区和社区的民-警组织召开流动人口管理委员会工作会议,沟通社区内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情况,制定下一步工作安排。

二、社区工作人员对所属包户责任区的流动人口来往去向、现实表现要做到准确、清楚,并将流入、流出情况及时反馈。及时做好流动人口变更登记和信息录入工作。配合辖区民-警对“重点”流动人员作好跟踪排查和帮教转化工作。

三、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要与住区单位签订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明确职责。各单位要做好流动人口登记、排查管理工作,做好信息核对工作。

篇8: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国家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改变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模式, 同时改变国家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 拉开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序幕。

1983年4月10日, 中共中央印发题为《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文件, 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种新型的家庭经济将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作为改革主体的农民, 因此享有独立自主的经营权, 并因此带动了农民主体身份的变化。八十年代后期, 农民被允许进城开店设坊, 兴办一些城市居民所需的服务业。与此同时, 国有企业开始逐步改革。从1984年10月开始,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高度集权的国有国营经济逐渐转为适度分权的企业经营, 先后出现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和资产经营等责任制形式。国家逐步放宽对企业经营的限制, 赋予企业经营自主权[1]。

与之相对应, 高度集中的以单位为基础的社会管理模式开始松动, 国家也逐步放宽了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可以有条件地流动, 而企业则可依经营之需自主选用人才。尽管那时的政策仍有很大的局限, 但这却成为日后中国人口自由流动的滥觞。

自八十年代以后, 我国经历了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其间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新定位至关重要。1988年, 《宪法》确认“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2年, 党和国家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9年, 《宪法》正式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监督、引导、保护非公有制经济”。至此,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的格局形成。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是社会管理模式全面转变的先导。市场经济主要体现为主体的多元化和选择的自主化, 要求市场对资源和人口进行自由调配。而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格局的形成, 则为多元化的主体和自主化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亦为人口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可能。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有生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 不仅促进和活跃了国家经济, 更促进了社会中间层的产生, 使得“国家———单位———个人”的社会管理模式向“国家——社会中间层———个人”转变。它促进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促进了人口在“公”与“私”之间的流动, 逐渐削弱了国家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而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壮大, 更是促进了中国的社会人口流动层逐渐显现和形成。

社会人口流动层, 由社会上自由择业、自主就业、自由流动的人群组成, 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 它可涵盖所有的人群,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产物, 较之人的归属性, 更加注重人的流动性。它区别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权力支配作用下的人口流动现象, 是由市场这一内在力量作用的, 更加自由化, 更加规模化。因此, 我们可以把流动人员定位成社会上可以流动的自由人。

一个社会“人”的流动自由度和流动程度是衡量市场经济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同样, 社会人口流动层的出现与否, 影响着市民社会力量的形成和壮大, 是一个社会结构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和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初步发挥, 社会人口流动层在我国出现并初步形成, 但由于相关社会管理制度, 尤其是社会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配套、不完善, 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人员更加自由地流动以及社会人口流动层的进一步发展。

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现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在“国家———单位———个人”的社会管理模式下, 单位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和纽带, 国家通过单位将整个社会连接起来。在这种“家长”式的模式下, 国家首先对资源和人口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 再由单位对个人进行具体的组织和管理。在这种社会体制下, 国家负责社会总资源的分配和人口的总调度, 而单位负责特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的分配和人事的管理。因此, 更多的时候, 单位充当的是公民的“管家”角色, 从日常琐事到人生大事, 皆需单位意见或组织意见。公民的意识中只有单位, 几乎没有人不属于组织, 所有人的所有社会活动、社会行为都已经组织化了。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公民在社会中的定位, 更多地取决于在组织和群体中的成员资格和地位, 单位充当的就是“社会坐标系”中的“原点”, 公民的任何行为、关系始终都围绕着“原点”而做“规则运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公民更多地表现为单位性, 而非社会性, 亦非个人性。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应运而生, 它注重身份限制和单位控制。事皆决于组织, 事皆决于单位。因而, 作为政策工具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强调真实性、专业性、动态性﹑机密性和“档随人走, 人档统一”[2]。真实性是指有关社会团体和组织应该在人事档案中如实记述和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专业性是指记述内容应着重于本人的工作表现、德才能绩等专业方面, 而与其他无涉。动态性是指对人事档案的记载应当及、时准确地反映本人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变化, 无正当原因不得延迟。机密性是指档案应当由专门机关和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严禁擅自管理人事档案、擅自涂改档案内容、擅自向外公布及泄露档案内容的。而“档随人走, 人档统一”是指档案应与本人相统一, 及时地调入和调出, 档案与本人相对应, 不应分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需要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沉闷和静态, 由市场对资本和人口的分配发挥基础性作用, 资本和人口处于不断的动态之中。在市场作用下, 公民逐步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我国人口逐步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限制, 在城乡之间、城市内部、城市之间有规模地流动, 逐步形成了社会人口流动层, 人口流动成为中国社会的“常量”, 并依市场的变化作“不规则运动”。因此, 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基于社会的需求, 逐步提上政府决策的日程。从1988年《关于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到198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补充通知》, 再到2003年《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我国对流动人员档案的管理取得了有限的突破。它有别于传统, 但仍囿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 “新瓶装旧酒”, 只是将公民的单位性极其有限地拓展到社会性, 但仍以单位为连接纽带, 注重单位的管理, 其真实性、专业性、机密性依然不变, 创新的仅仅是基于社会人口流动层的出现, 基于社会人口的规模流动, 针对档案转递过程中短暂出现的管理真空, 将“县以上 (含县) 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纳入档案管理体制。但归根结底, 整个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体制的基础仍是单位, 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只是起到暂时保管和管理的作用, 单位仍是其主体。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应市场的要求而出现, 作为市场运转的保证环节, 却最终流于传统模式。

三、中国当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困境

中国当前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应市场要求而产生, 最终却回归传统, 而流于形式, 反倒成为经济改革, 甚至体制改革深化的绊脚石。这不能不说是遗憾, 但根本原因在于其先天的不足, 当前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制度, 与中国的社会人口流动层和所需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制度是格格不入的。诚如上所说, 伴随市场经济体制逐渐产生的社会人口流动层, 是可以涵盖所有人群的, 而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是为日后人口自由﹑规模流动所需要的。但目前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却仅仅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模式所出现的管理真空, 此真空的出现, 正是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 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存格局对传统模式冲击的体现, 其解决只能寓于对公民流动性的审度之中, 而非囿于公民的单位归属性之中。

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 再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可以预期, 在很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作为我国根本经济制度而存在。市场经济注重市场作用的极大发挥, 让市场在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领域起作用, 人口和资本是市场经济的两大要素,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口流动将更加自由、更加频繁, 而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也将成为国家人事档案制度改革和完善的主体。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其作用在于保证人口的自由流动, 为国家可预期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到来, 为市场经济深化, 为社会人事档案制度改革和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 起到“排头兵”的作用。

而目前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却最终因其所处的环境及其惯性而进退两难。我国推行的渐进式改革, 有利于稳定社会, 有利于培育公民的市场意识和主体意识, 减缓了社会剧烈变动产生的振荡, 并把改革力度和公民的心理承受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但由于双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存在, 新旧体制间日益频繁和剧烈的冲突, 却无法得到解决。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为市场经济的深化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却又要很好地延续和吸收旧的体制和制度, 在改革和循旧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 既稳定社会, 又为深化改革创造契机。但这一契合点不仅极难确定, 也会在选择的过程中发生变化。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制度的困境, 不仅仅是制度本身带来的, 更多的是由国家渐进式改革模式所注定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强调国家的服务功能, 国家更多时候是作为提供公共安全进而提供公共秩序和其他公共产品的主体而存在, 社会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以“国家———社会中间层———个人”而建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国家仅仅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和公共秩序的维护者, 而由社会中间层担当社会事务的管理者, 这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体制的变革, 更对社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目前的环境下, 如何定位和改革档案制度, 建立符合市场和社会民众需要的流动人员档案制度, 如何渐进地改革档案制度, 成为新的话题。

四、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变革的设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公民从单位人转变成社会人, 国家从管理型转变成服务型。基于市场需要, 自然要求由此产生的流动人员档案管理制度, 应体现其服务性, 体现其为社会人口流动提供便利。诚如上述, 现行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更多的是在改革和循旧两者之间寻一个契合点, 但这种做法不管其初衷如何, 最终大多流向了循旧, 并成为改革深化的限制。而在当前的渐进式改革环境下, 我们只有既借鉴当前制度的可取之处, 又突破传统档案制度, 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践试点, 逐渐地改革和完善, 才不至于步入“困境无限循环”的境地。

首先, 对档案作用和内容的再定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事档案制度突出的应该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功能, 而不是身份限制和单位控制的功能。因此, 档案不应再作为一项政策工具而存在, 应是一项为他人决策提供参考的工具。档案本身并不提供任何对公民的评价, 而是为他人作出判断提供依据。

基于档案作用的转变, 档案应当且只应客观地记载个人基本信息、工作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 而不应在其中夹杂组织的意见。档案在更多的时候, 充当的应是“记事板”。档案应该仅仅是客观信息和客观事实的反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 公民是作为单独的利益主体而存在的, 公民具有自己的尊严。而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利益主体单一化, 国家只是其中一个利益主体, 虽然在特定情形下, 公民个人利益让位于国家和社会, 但在更多的通常情形下, 国家应当对公民予以应有的尊重。

基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 档案自然不能也不应包括对公民的评价。对一个公民的评价, 包括道德评价、才能评价、诚信评价等诸多方面, 从评价主体出发, 对一个公民的评价, 包括国家的评价和社会的评价。国家对公民的评价, 应只是权威性较强的评价。

将组织意见或单位意见记入个人人事档案, 是计划经济时代政治和政策的产物, 是公民之于单位人身依附关系的体现。市场经济时代, 一个由身份到契约的时代, 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 将组织意见或单位意见撤出档案, 既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的尊重, 又体现了公权力对公民个人私生活的尊重。“风进, 雨进, 国王不能进。”市场经济体制下, 在人事档案制度中, 公权力应止步于人事档案内容, 它规范的应当是档案内容之外的程序, 规范的应是制度的结构和运行, 这是市场经济时代的必然, 亦是法治时代的必然。

其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开化。人事档案制度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强调档案的机密性, 它要求组织意见和整个人事档案必须是封闭的, 人事档案的当事人是无权介入的。“当初实行封闭式的管理模式,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密和安全的需要;二是防止人为地篡改人事档案;三是避免产生纠纷和矛盾。”[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档案作用和内容的转变, 以及流动人员的频繁流动性, 必然要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开化。市场交易的简便和快捷, 也必然要求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开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公开化, 减少了人为的流动障碍, 为我国预期的人口大规模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 将方便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市场化流动。

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公开化方面, 我们可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在美国和加拿大, 每个公民都有一个类似于中国身份证号码的“社会保险号码”, 这个号码包含着个人的信用记录、驾驶记录、司法记录等方面的内容。公民在任何组织学习和工作后, 其基本信息都会被保存到这份网络档案中, 而有关部门查阅起来也非常方便。比如, 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这个“社会保险号码”查看有关公民的信用记录。而在我国, 我们亦可尝试以第二代身份证为平台, 建立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使得流动人员档案公开化。

再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独立化及其责任的确定。2003年,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由县以上 (含县) 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对流动人员的档案进行管理”[4]。但其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 只是为了弥补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管理真空, 而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进行管理的主体依然是单位。因其与市场和社会要求不符, 使得《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最终流于传统, 无法取得突破。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公民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 不应是单位人。自然,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应具有独立性, 独立于单位。事实和实践证明, 以单位为主体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 更多的时候对人口的自由流动设置了重重人为限制, 强化了行政的随意性, 产生了“制度交易”, 为市场和社会的整合设置了重重人为壁垒。因而, 由单位以外的社会组织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进行管理, 可以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进行公正、客观的记载, 社会组织的中立性也使得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记载更加尊重现实, 减少了对相关利益的考虑。

为此, 我们可以在目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构全新的制度, 取消单位的管理主体地位, 将“县以上 (含县) 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作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主体, 替代单位, 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进行全程记载、保管、管理, 其不再是作为过渡管理机构而存在和发挥作用。同时, 这样做也可加强档案记载的权威性, 亦可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经费、机构、人员的支持。

我们还应确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责任制度。确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责任制度, 可以保证管理机构有效地行使职权, 客观、如实地记载档案内容的变动。对管理机构责任的规定, 可比照相关法律的规定, 如可规定:对故意或过失造成档案记载错误的, 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行政处分;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相应的罚款或行政处分;因记载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 管理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管理机关赔偿后, 可以向造成记载错误的人追偿。

最后, 确立流动人员的档案信息权和相关救济。“个人信息权是指个人在信息资料收集、处理和利用过程中本人对其信息资料所享有的排他性的支配权或控制权, 包括个人信息决定权、保密权、查询权、更正权、封锁权和删除权。”[5]权利的行使是对权力滥用的最大限制, 也是对公民权利最好的保障方法。流动人员行使档案信息权, 可以对抗管理机构权力的滥用, 限制管理机构对档案记载内容外个人信息的搜集, 通过法定程序查询个人档案的内容, 请求管理机构对记载错误的内容进行更正, 请求管理机构及时记载个人变动的信息, 请求对档案法定记载内容外的信息进行删除, 请求对个人档案信息进行保护。

同时, 为了保障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内容能被公正、客观地记载, 保障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内容的及时公开和保护流动人员其他方面档案信息权的实现, 应当从民事、行政和刑事保护方面出发, 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 制裁侵犯流动人员档案信息权的行为, 保障流动人员档案信息权的切实实现。

“一个好的制度必须是能够有助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制度安排。”社会人口流动层的壮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预期, 市场的作用和深化必然要求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制度重构, 必将为中国的渐进式社会变革和经济改革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潭.中国人事档案制度批判.http://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5/5/15/4645.html.

[2]杨小华, 姜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浅谈[J].档案学通讯, 2007 (7) :31.

[3]王英玮.信息时代人事档案管理变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 档案聚焦, 2003 (4) .

[4]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2003-5-8.

上一篇:修建性详细规划合同下一篇:XX年公司类的开业庆典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