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法的课堂组织)

2024-06-19

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法的课堂组织)(精选8篇)

篇1: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法的课堂组织)

小组调查法的课堂组织

小组调查法(group-investigation,简称GI)也称团体探究法,是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实施GI包含六个连续的阶段,分别是界定研究主题并组织研究小组、计划研究工作、进行研究、准备报告、呈现报告和学习评价。小组调查法第一阶段的主要过程和教师角色 学习过程 了解主题

将问题与先前经验联系起来 提出问题 将问题分类 确定子主题

选择欲调查的子主题

小组调查法第二阶段的主要过程和教师角色 学习过程

合作澄清和界定研究问题 澄清小组的研究思路 明确目标

选择、确定相关资料 分配角色和任务

小组调查法第三阶段的主要过程和教师角色 学习过程

从所收集到的多种资源中提取信息 比较和评价相关的资源和信息

对信息进行解释、扩展和提炼,产生新知识 针对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小组调查法第四阶段的主要过程和教师角色 学习过程

提出主要的调查研究成果

对研究成果进行解释、比较和评价 找出研究成果与大主题之间的关系 决策如何呈现这些结果

小组调查法第五阶段的主要过程和老师角色 学习过程

展现知识的价值

从明确性、趣味性和相关性评价各个呈现 在各个子主题之间建立联系

小组调查法第六阶段的主要过程和老师角色 学习过程

评价调查活动所得到的主要结论

教师角色

评价学生对主要观点的理解

教师角色

协调小组呈现

领导学生评价和讨论,建立评论和讨论的规范 领导学生进行总结性讨论 指出子主题之间的联系

教师角色

协调各个小组的呈现计划,记录各小组要求 与指导委员会一起工作 协助指导委员会获取材料

确保所有小组成员都参加了准备工作 教师角色

帮助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 帮助学生寻找资源

帮助学生发现资源间或信息间的新联系 帮助维护合作的规范 教师角色

帮助小组形成切实可行的计划 帮助学生维持合作规范 帮助小组确定适用的资料

教师角色

学生对大主题进行尝试性讨论 提供基本资料

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协调兴趣小组的划分和组织

整合所有小组的结果 评价各小组研究结果的整合情况

掉以轻心各自的调查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情况 促进学生对小组调查过程和内容的反思

篇2: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法的课堂组织)

在此,笔者仅对该书第一卷的阅读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法的定义与分类。

孟德斯鸠在该书的开篇中揭示:“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事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世界万物是由一个最根本的理性的存在。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以及存在物彼此间的关系。万事万物有着最根本的联系,即规律,而法的精神就是这种规律和规则,其精神就是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间的关系中的秩序规则。

该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探讨人类生活中的规律即人类生活中法的精神。因为人作为智慧存在物,总是不断违背上帝制定的规律而更改自己制定的规律,作为社会动物,总是忘本和忘记自己,由此需要宗教、哲学以及法律来督促他们尽责。

孟德斯鸠的法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之前所有规律之先存在着,渊源于我们生命的本质。它最重要的一点是把“造物主”的观点印入我们的头脑,诱导我们归向他。然而在自然状态下人们都自卑,没有平等的观念,不想互相攻打而要求“和平”;其次就是满足生存需要寻找食物;再次就是相互之间的自然爱慕;在具有最初的感情和知识后就愿望过社会生活。由此就产生最初的人类社会,人开始退掉自卑的心理,平等观消失而开始战争状态。

国与国、人与人的战争状态促进法律的建立,不同国家人民间的国际法;治者和被治者之间的政治法,公民间的民法。国际法则要求各国在和平时期谋福利增进,在战争年代不损害自己利益尽量减少破坏,在征服争取战争胜利是时候保全。除此,一个社会必须有一个政府,有它的政治法和民法。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政治法律和民事法规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运用。在孟德斯鸠看来,国家的法律建立应该同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

其二,法律与政体的关系。

孟德斯基将政体分为三种:共和,君主和专制,根据最高权力的掌握来区分政体,共和政体又分为民主政体和贵族政体。

不同的政体性质必然意味着法律原则的差异。民主政体是指全体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其法律反映和体现全体人民的意见,以雅典共和国人民的抽签和公开选举以及自己制定法律为例;贵族政体是指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其法律由部分人制定和执行,在参议院中是贵族政治,在贵族内部是民主政治,以威尼斯为例。

君主政体是指单独个人执政,遵照固定的和确定的法律的政体,君主就是国家一切政治的和民事的法律的源泉,君主国必须有国会和贵族作为其中间和附属的权力,并且宗教充当其保卫机构,以法国君主制为例;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已的意志与反复情绪领导一切的政体,所以不需要法律,一切以单独个人按其主管意志治理国家或把权力交另外一个人来执行。

一个政体有其性质亦有其原则和其特质。政体性质是构成政体本身的东西,政体原则是使政体行动的东西。在孟德斯鸠看来,民主政体的原则是品德,政治品德是以公共福利为目的;贵族政体的原则是节制,是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荣誉取代品德而成为其规则,法律和宗教为其保障;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以变幻无常的意欲为基础,人民要绝对的服从。就各政体的特质而言,共和政体的特质是领土狭小,公共福利明显,公民关系密切;君主政体的领土应该适中;广大的帝国必须握有专制的权力,专制政政体的特质是必须有恐惧、独裁和强大势力。

政体原则下产生的教育法律。作为每个社会动物的人,教育的法律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并且在不同政体下接受的教育亦有差异。君主国教育法的原则是荣誉,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态。按照孟德斯鸠原文即“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其原因是品德、处世和举止可以使人显得超群、大胆、自由,获得优待和高名显爵,符合荣誉价值的判断标准:美丑,伟大与否,非凡与否。在君主国里要对君主的.意志服从,同时教育必须服从于荣誉的规定:完全准许我们重视我们的财富但绝不准许重视我们的生命;我们不应该去做那些与我们职位不相称的事;荣誉所禁止的和所要求的比法律的都要求严格和坚决。

相比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政治,其教育的目的是降低人们的心态,从而把恐怖、简单的宗教原则狭窄的知识置于人的精神,教会绝对服从,培养坏公民和好奴隶,本质上教育作用为零。然而在以品德为原则的共和政体下需要教育的全部力量,热爱法律和祖国,以公共利益为重,以现今教育模式,以品德为指引通过父亲、师长和社会教育传达到新生一代。以希腊平民政治培养品德,以制度加以鼓励来反映体现共和国政体的原则指引下的教育法律。

政治社会立法与政体原则相适应。政体原则就加强政府的动力,从而促使政体原则的巩固。在民主政治下,品德要求爱共和国,即爱民主政治,就是爱平等和俭朴。爱平等就把人们的野心局限于自己对国家的服务超过其它公民的这种愿望和快乐之上,以平等的地位为国家服务的平等原则。爱俭朴限制了占有欲,人人只以家庭所需,其余归给国家,财富不应该为自己服务,而应该订立法律规章来分配财产规定平等和俭朴。

民主政治中一切以其性质和平等原则为依据,从而保证一个好的民主国里每一人都应该得到生活的必需品,每个人的花费一生活必需品为依据。同时在共和国里对共和国的爱也意味纯良的风俗,而淳朴的风俗也增强对祖国的爱。优良的风俗包括:保守旧习惯,终身元老院制,年轻人对年长者、公民对官吏的服从,以及父权等等。在节制为原则的贵族政治下,以鼓励宽和为主要精神,通过分散钱财给人民,公道对待人民,压制贵族,实行贵族不征税,节制财富,禁止贵族经商,继承平等化等规定来做到与原则相适应。

由于君主政体原则是荣誉,所以法律应该努力支持贵族及贵族世袭,建立秩序维持同君主政体相符合的一切贸易。同时孟德斯鸠以法国为例指出君主政体施政的迅速、政制巩固而比较安全、长久等优越性。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政体则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不计影响和后果。以瑞典为例说明国家的政治民事管理以及官吏如同君主家庭的管理和君主后宫官吏。在专制国家人什么也没有,无所谓财产让与,君主握有全部授予和委托的权力,它由君主主观意志来分配。人们只希望获得生活上的好处而已。

政体原则与奢侈、节俭法律。奢侈和财富的不均永远是成正比例的,奢侈是从他人的劳动中获取安乐而已。为了保证财富分配均匀则法律规定只能给每个人以生活上所必需的。奢侈总是和国家的财富、私人的财产和集中于某些地方的人口三者成复比例的。由于国家政体原则差异,所以不同政体下的节俭法律不同。

在民主政治下,财产越分配均匀,奢侈越少,追求爱平等和俭朴,实现爱共和国,由此国家就越完善。分配不均,则产生侵占、革命、奢侈,最后成为法律的敌人。然而在以节制为原则的贵族政体下,受节制精神制约,国家只有没有财富的穷人和很有钱但不能任意花费的富人,富裕和贫穷都是负担。共和国的节俭精神是:一个政府可以制定节俭法律达到“绝对的节俭”的目的。

篇3:有效组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课改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比较合理而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 如何有效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

一、精心组建学习小组

合理地构建学习小组, 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6~8人为宜, 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也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 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 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另外, 学生座位按方块排列, 便于教师兼顾各组。

二、课前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出发点, 也是学习的归宿。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每位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目标越明确、越切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其学习行动的每一次努力越能够获得成功。而学习任务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环节, 学习任务的质量高, 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创设高质量的学习情境。因此, 上新课前教师要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方向、有内容。

三、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明确学习任务后, 不要马上小组讨论, 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让他们独自学习课本, 完成学习任务,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每节课可设置2~3次小组讨论, 教师讲15分钟, 学生学习25分钟,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可按这四步分配课堂时间:第一步, 阅读课文, 提出问题;第二步, 圈点课文, 准备讨论;第三步, 小组讨论, 准备发言;第四步, 小组发言, 明确结果。

四、掌握合作学习的运用时机

合作学习是学生一个人所无法完成的, 它必须借助小集体的协作力量, 在小组内分工配合, 才有希望突破学习。这就关系到运用时机的问题。

1.面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独立思考与研究后的发现与困惑时, 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 意见产生分歧时设计合作。

2.在教材的重、难点处设置合作。

3.在学生单独学习遇到困难时倡导学生合作。

4.在读写结合的一些训练点上设置合作。

5. 在课本剧的演练上设置合作。

五、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 同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分不开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 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因此, 我注重对各个小组的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 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在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序时, 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学生对小组任务不清楚时, 耐心地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内容及操作程序;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时, 及时发现, 及时制止;当小组在讨论中遇到困难时, 提供及时的点拨, 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六、采用小组评分制度

每次分组后及时将各个小组的名单和组次张贴在教室前面显著的位置, 为以后的小组评比做好形式上的准备。同时, 在心理上给学生以启示:教师非常重视学习小组的组建、管理。如此, 初步奠定了各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 每节课都要给学生激励, 确保小组学习热情不减, 可采用小组评分来激励。如小组代表发言完全正确记一个红点, 发言大致正确但不够完善记黄点, 发言不正确记白点, 当同学发言其他小组有讲话不注意倾听的打×号。两个黄点算一个红点, 两个白点算一个黄点, 一个×号抵消一个红点。 红点多的为第一名, 以次类推, 记录在黑板上。周末评出前四名, 并定期进行诸如最佳学习小组、最佳小组长、最佳合作同伴、最快进步奖等评选活动。采用小组评分制度,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性和竞争性。一些争强好胜的学生平时可能对学习没兴趣, 可为了本组的荣誉, 他也许会积极地动起来。

篇4:读书笔记(小组调查法的课堂组织)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课的内容大多以课堂操作实践为主,而教师也大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任务,学生紧紧围绕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把教育过程转变成了师生双向主体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要完成一个具体任务,从而竭尽所能主动学习,同时它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学会评判和反思。实践证明,任务驱动这一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固掌握学习内容和获得成功体验等方面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而小组合作学习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组成大小不一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内或小组之间互相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合作而学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任务型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小组合作任务的设计原则

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取得成功,首要前提就是任务的选择或设计必须科学合理。

1、任务的合作性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给学生布置课堂学习任务时通常只考虑到课程内容,而面对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课堂,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小组各成员的分工需要,能把总任务分解成适合小组内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去独立完成的分任务,并且必须通过小组内全部成员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具有合作性的任务不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可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效率,让每个成员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合作意识的增强和合作能力的提高。

2、任务的情景性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得知认知依赖于情境,人们的认知过程往往都是在某个情境之中产生的,情境是认知的基础。学习不可脱离情境而展开,因此情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现实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学生对于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事情都会非常有兴趣。来自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的任务使知识的建构更加有意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愿望。

3、任务的趣味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它能推动人们主动地去开拓进取,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任务的设计是否有趣、是否能吸引学生并为学生所喜欢。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能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而且使所设计的任务有趣味性,才会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有趣地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课堂中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1、科学合理分组,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环境

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互赖程度,成员数量的多少,成员间的搭配方式和成员在小组中的角色扮演,都将对小组学习能否成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为使小组合作教学有效开展,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互赖的学习小组,让每个学习小组的目标互赖、奖励互赖、角色互赖以及资料互赖,从而更好地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大量研究已证明,四人小组是最佳的小组规模形式,这样的规模不至于使某个学生隐藏或被忽略又可以保证小组有足够的力量去完成任务。小组成员间的搭配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优,因为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充分发挥组内成员优势互补的长处,而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2、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往往取决于成员之间的协作程度,每个成员都要明确合作学习的流程,这就要求教师预先做好对学生的培训,其中责任分工是基于任务驱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只有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比如在讲演示文稿时,我要求每个小组制作宣传学校的宣传片,并规定了四个角色,文字作家负责搜集文字资料和宣传稿的写作,图片编辑家负责图片搜集和加工,版面设计家负责排版规划和动画插入,总编辑负责协调、校对和汇报展示。组员根据教师设定的角色结合自己的特长认领任务,合作学习得到了高效开展。

3、建立小组汇报机制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汇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过程之一。这是学生最期待的时刻,因为他们既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也想互相比试,同时也能开扩思路和眼界,从别人的作品中得到启发和灵感。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从自己所负责的任务角色向全班同学介绍和展示本组作品的设计思路和特色,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团队取得胜利。

4、采取科学的多维评价方式

采取合理、有效的多维评价对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尤为重要。首先,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改变过去单由教师评价学生的一元化现象,而是由教师评价小组,小组之间互评,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和个人自评相结合。其中互评尤为重要,全班同学根据教师预先做好的评价表对各小组所展示的作品进行互评,也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展示、评价功能进行互评。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次,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从多角度、多层次来进行。如从任务完成的效果及时间方面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从小组完成任务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合作性方面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计算机技能方面对能力的提高进行评价,根据小组分工时的任务要求对不同组之间的同质学生进行横向对比评价等。再次,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通过当堂口头评定、计分评奖、海报张贴、网页公布等方式来对先进个人、优秀学习小组或作品进行表扬。多维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充分地发展学生的潜能,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篇5:《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政法学院政行10吕宏辉 要读懂一本书,必先要了解其作者,了解其写作背景,了解其写作目的——这是我读书的一般原则。最近有幸拜读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真的很有体会,下面我就这部著作谈谈我的感受,愿与大家分享。

一、著作概况简介:

本书根据法国巴黎加尔涅兄弟出版社(Edition Garnier Garnier Freres,Paris)1949年版原文本Montesquieu:De I’Esprit des Lois译出。原书分两册,共计66万字,中译本亦分两册,在我国最早有严复先生的译本,书名《法意》,对我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有重大影响。后来根据原文本另行翻译,共学术界参考研究的有很多版本。我看的是张雁深翻译的。(也是比较常见的)

本书作者孟德斯鸠(1689——1755)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论法的精神》是他的一部主要著作。他作为资产阶级法的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认为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是理想的政治制度。

书刊前还有译者写的《孟德斯鸠和他的著作》,《关于译本的简单说明》、《孟德斯鸠生平大事年表》和《孟德斯鸠论著举要》等文章和材料,大体就这些情况这里就不做详细论述了。

二、写作背景:

此书出自孟德斯鸠时代,也就是法国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前半

期,此时政治法国的封建主义和君主制发展到最高峰正急剧转向没落的时代,也就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风暴席卷法国的前几年。当时的法国统治阶级是封建地主阶级,它包括贵族和高级僧侣两大社会集团;专职的国王政府就是这个阶级的专政机关。其余则是“第三等级”,包括各阶层的居民,其中除了资产阶级和农民之外,还有手工业者和尚未形成为独立阶级的手工工厂工人。

这是法国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专制政府对广大人民的压迫是无所不用其极。加上长期的战争、饥饿,疫病,真是民不聊生。农民的起义,此起彼伏,说明政治、经济危机已非常尖锐。

三、读后感:

了解这些背景资料之后,因为自身精力原因,救治其中部分章节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详细了解了一下,像法的来源——“有政体的性质直接引申出来的法律”;对不同政体相关关系的阐述——“各政体原则的结果和民、刑法的繁简、判决的形式、处刑等的关系”;对法律力量的理解——“法律与防御力量的关系”和“法律与攻击力量的关系”;与社会国家政治相关的——“规定政治自由的法律和政治的关系”以及“建立政治自由的法律和公民的关系”等(上册)。在这些篇章中我还摘录了一些自己感觉比较好的句子,愿与大家共同揣摩:

1.应该看什么法律是直接从政体的性质产生出来的,这种法律便是最初的基本法律;

2.在民主政治里,人民在某些方面是君主,在某些方面是臣民;

3.我有最高权力的人民应该做他所能够做得好的一切事情。那些

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就应该让代理人去做。

4.民主政治还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

5.一切官职,如果权力大,任期就应该短,以资补救。

在这些例句中他就“在什么政体与情况之下法官应按照法官应按照法律的明文断案”(三中政体: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以及“裁判的方式”和“在什么政体之下元首可以当裁判官”等问题给我们作了简要的归纳,结合当时时代的大背景,例证理论,让人不禁联想到当今的社会现状,有些问题仍旧存在,足见作者的远见性。

他认为“人民有品德便可以简化刑罚”是一种理想的思维,也符合我们广大群众的要求,但在现实社会中品德如何衡量其好坏,又无从下手,标准不一,道德行为难以来约束普通大众,因此只有借鉴而已。

或许是我自身逻辑问题,也许是我对作者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还不清楚,历史知识也不是很丰富,读到现在认识一头雾水,因此深深感觉到:深奥隐晦的文章必须要有很好的文学功底,通俗易懂最容易让人理解。好多法律的起源与变革与本国民俗,考察情况,统治者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要研究这个问题还必须认真了解除政治以外的其他情况,这是一种思维,一种读书的出路,综合各方面才会真正理解一本书,吃透一本。

篇6: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1

司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回答了这一问题。与一般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他的这种思想,实际上超越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本身的区别,站在另一个高度审视法律的价值。因为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公平、正义作为法律的价值是普世的,虽然人们对公正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为价值,公正应在法律之上,而不是相反。

一、“法的精神”——一个综合性概念,而非法律本身

对法律表面的、肤浅的理解,并在司法实践中机械套用,这是司法工作者的初级境界。要深刻理解司法的最高境界,就要领悟“法的精神”到底是什么?孟德斯鸠把自己的代表著作称之为《论法的精神》,其含义就是:“法律应该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势和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最后,法律和法律之间也有关系,法律和它们的渊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应该从所有这些观点去考察法律。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追求司法的公正就要研究法的精神,而非法律本身,怎样做到把法的因素与社会因素有效结合、公正司法,是每个高水平的法官所要追求的境界。

二、“法的精神”与公平正义

但怎样理解其内涵,并能熟练运用法律于办案中,在当事人之间真正实现公正,在实践中是很难把握的。因为但凡裁判结果都是不可能做到让双方当事人都满意的,总会有败诉的一方。然而,努力做到裁判公正,却是法官可以做到的事情。在司法实践中,当法律的规定很明确时,简单地套用法律进行裁判,一般水平的法官都能做到,这时法官只需将案件事实输入法律这部机器里,就可以输出判决书来。这是一般法官所想追求的结果,但这种结果绝不是一个高素质的法官所要追求的司法境界,因为这样做体现不出其应有的司法水平,也不等于就做到了裁判公正。尤其当法律规定不明确甚至存在漏洞时,如何在当事人面前实现司法公正,对法官来讲既是一个难题,也是体现其高超办案水平的时候。孟德斯鸠法律思想,对法律工作者理解司法公正很有帮助,因为他认为:“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有时候法律走过了头,而只染上了感情和成见的色彩;有时候就停下来,和感情、成见混合在一起。”可见,孟德斯鸠认识到法律经常会和感情发生联系,有时会产生冲突。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他认为,法律不能走过了头,只从感情出发。凡是一流的法官,这时就像禅师一样,在努力追求一种境界,他要准确把握法律的精神实质,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裁判。

三、“法的精神”与严格执法

孟德斯鸠认为,如果对法律制定太多的例外规定,实际上就破坏了法律的原则的规定,其结果后患无穷。他举例说明:“查理七世说,他获悉在以习惯为准则的地区,诉讼当事人违背王国的习惯,在一个案子判决三、四、六个月之后才提起上诉;所以他规定,除非检察官有舞弊或欺诈情事,或是有阻碍当事人起诉的重大明显的原因,当事人应立即起诉。”因为有例外的规定,结果当事人在30年后还在上诉。

在司法实践中,当法律与情理相冲突的时候,执法者往往感到困惑和棘手,也最容易使其对具体而明确的法律规定视而不见,“制定”一个例外,以情代法做出裁判。这种自由裁量权的随意行使,实际上否定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是一种“衡平”或“正当背离法律”的方法。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司法公正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与严格依法办案的观念的联系十分密切,要做到严格依法办案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法与情的冲突。

情理因素要不要考虑?法官在裁判时肯定要考虑,但是坚持严格依法办案是首要前提,不能为了个别案件裁判合乎情理而损害整个法治的尊严。法官在遇到法与情冲突的时候,并非毫无良策,只有舍弃法律规定的机械运用,在坚持严格依法办案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社会因素,才能找到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实属不易,需要长期的磨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需要法官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需要法官拥有除法律之外的渊博知识,成为知识上的“贵族”;需要法官为追求公正的崇高理想,必须长期坚守自己的信仰,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成为道德上的“贵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对此作出了完美阐释。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2

《论法的精神》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它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

探寻和阐释法律的精神,是本书的中心内容,也是它对法理学的最主要的贡献。孟德斯鸠主张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他认为法律与国家政体、自由、气候、土壤、民族精神、风俗习惯、贸易、货币、人口、宗教都有关系,法律与法律、与它们的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各种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是法律的精神。因此,“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

(1)法律与政体的联系:首先政体如何与有无法治直接相关。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君主政体虽由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不待说是有法治可言的。其次,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在实行民主政治的共和政体下,“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在实行贵族政治的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在专制政体下,则无所谓立法权。此外,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体系、法律内容等,也有重要意义。

(2)法律与自由的统一。在法治国中行政权没有专横垄断的余地,因而只有在法治国才有自由。一个人只有受法律支配才有自由,我们自由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法律之下。自由不是可胡作非为而是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3)法律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论法的精神》在法理学上独树一帜的一个主要标志。孟德斯鸠非常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作用,甚至认为这种作用具有决定性。他认为,在拥有广阔平原的亚洲不能不实行专制,“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迅速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在欧洲,天然的区域划分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法治和保国不是格格不相入的。”

炎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人们懦弱而不能维持自己的自由;相反,贫瘠的土壤和寒冷的气候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性格,使人勇敢、坚强而一心捍卫自由。所以,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首先要考虑这些因素。

(4)法律与其他事物或现象的关系。孟德斯鸠在分析法律与居民谋生方式的关系时说:“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范围要广得多。从事农业的民族比那些以牧畜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要多得多。从事牧畜的民族比以狩猎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那就更多了。”

《论法的精神》是资产阶级法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为法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且也为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模式和原则,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它出版后当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欧美风靡一时。本世纪初期它又被译成中文,在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革命中发挥了启蒙作用。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3

趁着暑假,我在读了孟德斯鸠的著名论作《论法的精神》后,除了谈一谈对《论法的精神》这本书的读后感,还会说一下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当代政治建设的一些思考。

《论法的精神》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它以法律为中心,又遍涉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领域,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论法的精神》是资产阶级法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为法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而且也为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模式和原则,追求自由、主张法治、实行分权的理论。

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之一,同时也是法国资产阶级著名的法学家。孟德斯鸠以他辽阔的视野、广博的学识、精辟的见解,通过这部著作详细的阐述了从皇权向人权转化的历史过程中,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与人的只有的精神,他以法律为基础,以详实的资料和充分的论证,为人类描绘了一个完全新式的社会蓝图,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决定人类命运的将不再是某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一部代表了人民利益的法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行政、立法、司法是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没有一个机关会拥有无限大的权力;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人将不再是臣民,他们将成为社会的公民,而公民的权利是被得到充分的保护的。

《论法的精神》一书反映了当时处于社会下层的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对于政治与经济的愿望。全书在政治理论上极力主张建立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法律与各种事物的关系,刑法和民法的理论,以及立法的理论。孟德斯鸠认为法由事物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由此将法律分为人定法和自然法,提出了立法应与政体相互适应的原则。并且讲述了法律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政治制度自由、公民自由、气候、土壤、贸易、宗教习俗、货币等各种事物的关系。全书在经济理论上认为私有财产权是人类的自然权利。

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中孟德斯鸠认为法律应当考虑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们的性格、感情有关的这些因素。该书首先讲述了政体对立法权的归属有重要影响。孟德斯鸠认为政体的有无与法治有着直接关系。专制政体意味着恐怖、专横和暴力,既无法律又无现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所以在专制政体下,根本就无所谓立法权。君主政体与专制政体相比虽由也是单独一人执政,却遵照固定的和确立了的法律,所以君主政体下,君主和少数贵族握有立法权。至于共和政体,它是全体人民或仅仅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的政体,但并不等于说就是有法治可言的。但是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共和国的人民的权力是相对平等的。三种政体对法律的繁简、法律的体系、法律的内容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探寻和阐释法律的精神,是本书的中心内容,也是它对法理学的最主要的贡献。孟德斯鸠主张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他认为法律与国家政体、自由、气候、土壤、民族精神、风俗习惯、贸易、货币、人口、宗教都有关系,法律与法律、与它们的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各种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是法律的精神。因此,“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世界万物是由一个最根本的理性的存在。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以及存在物彼此间的关系。万事万物有着最根本的联系,即规律,而法的精神就是这种规律和规则,其精神就是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间的关系中的秩序规则。该书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了探讨人类生活中的规律即人类生活中法的精神。因为人作为智慧存在物,总是不断违背上帝制定的规律而更改自己制定的规律,作为社会动物,总是忘本和忘记自己,由此需要宗教、哲学以及法律来督促他们尽责。

三权分立学说是其思想核心。他提出了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权理论,认为三权相互制衡,才能保障公民的自由。三权分立原则作为一种学说,最先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提出。《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他还根据英国的政治制度说明各种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指明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可通过相互的反对权相互钳制,立法机关的两部分都受行政权的约束,而行政权亦受立法权的约束,彼此协调前进。

如同他的著作所说“当我一旦论证了原则,人们便将看到法律从原则引申出来,如同水从泉源流出一样”。他的分权说并非空洞的政治理论,而是顺应时代的步伐,提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政治纲领,其实质在于“阶级分权”,这在当时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三权分立就是为了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某一国家机关或者个人的独裁和专制,从而保证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在国家生活中,它大体发挥了以下几种功能:一是区分功能,二是平衡功能,三是制约功能,四是补救功能。当三种机关中的某一机关在行使权力不当招致社会不满时,其他的机关可以行使权力,挽回影响和损失,从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正确认识三权分立的性质以后,就会发现它与我国奉行的“民主集中制”并不矛盾。

看完这一部书之后,猛然清醒了许多,对于世界,特别是人类世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明白了原来人类社会也会存在一种普遍的真理和理性,这种理性和真理只有在一个健康的土壤中才会真正茁壮的生长。我们现在已经有了阳光,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用自己的一切去培育出这种健康的土壤,让我们自己也可以在孟德斯鸠几百年之后得到我们自己的理性果。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4

“法是源于事物性质的必然联系。”读《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开篇的第一句话。世间万物都有自己要遵循的法则,也都有属于自己的法律。上帝创造世界,保护世界,熟悉世界,是因为他制定了规则,是因为他有智慧和权力。而“造物主”是人类的信仰,是希冀。所以,在这个世界之外如果要创造另一个世界,那这个世界不是永恒不变,就是灭亡。创造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和法则则是维持它运作的基本条件。

规律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规则,这个世界将无法继续存在。在法律创制之前,就有了公平的关系。如果说人被成文法所规定的外,就没有公正了,那就是说,在圆还没有被画出之前,所有的半径都不相等。人在制定公正的法律之前,公正就已经存在并以确定了关系。但是不是说只能世界和物质世界管理的一样。同时,在兽类和植物相比较,兽类由于生理快感的诱惑,保持了它们的个性。所以,它们并不是完全地遵守自然法律。兽类没有人类的`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优点。兽类没有人类所拥有的希望,也就不存在有期望。没有期望就失望,就不会有忧虑和恐惧,也没有烦恼。同时,没有欲望,它们就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对它们来说欲望只是为了繁衍。

自然法,顾名思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有的法则。不是人类而经营,是源自生命的本质。自然法使得人类的脑海里树立起“造物主”的概念。是让人类获取知识而不是有多少现成的知识。在远古时期,人类会出去觅食,是自然法的原则;遇到危险想要逃脱,是自然法的规则;畏惧大自然,是自然法的规则;诱捕小动物,逃避大动物,是自然法的规则。而有了社会以后,人类置身于社会,彼此平等的观念逐渐消失,争斗开始。每一个国家拥有自身的力量,而国与国之间又想要得到彼此的东西,这样战争就出现了。战争出现,伤害的不只是人,还有基础设施。然而战争总要被规避,总要完结。就这样,为了减少伤害,人类制定了法律,规定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行为准则,与其在伤害中疗伤,还不如一开始就没有伤害。

在这其中,意志是很重要的连接方式。意志的一致性使得个体力量得以联合。法律的力量得以连接。而支配人类的行为的的法律就是人的理性。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否有危害他人的行为,能够替人着想。就能真的做到守法。而国家的法律还应该和自然状况相连接。但是他们彼此的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而政治法和民事法也没有分开的必要。法律的精神不在于它在哪一个领域,而在于他说产生的影响是否能够够真正的使各个事物涉及其中。使得其互相相依,互相联系,而又互相制约人的行为。

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5

《论法的精神》是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的集大成作品。也是世界法学史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法学著作。作为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我读了这部著作觉得受益匪浅。

本著作共分为六卷三十一章,在第一卷中主要是在阐述法律与政体的关系。著者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了法律的定义、法律和政体的关系、政体的种类以及它们各自的原则。在他看来主要存在三种政体: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紧接着他又在书中阐释了各个政体与法律的关系,例如他将民主政体分为民主政治和贵族政治,然后又分别将他们与法律的关系进行详细地阐释。在这当中他无情的鞭挞着封建专制并赞扬了民主的制度,可见这位著名启蒙思想家是多么的向往民主。他在这一章节中说民主政治的国家有一种强悍的原动力——品德。

并且称民主国家中的执法的人要遵从法律并且承担责任。这些都在证明着这位启蒙思想家的伟大之处,他能够准确的总结民主政治与法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也引入了法所不能调节的范围比如品德。在这一卷之后的几章孟德斯鸠又阐述了教育法律与政体的适应,立法与政体的适应,各种政体原则所产生的结果与民法、刑法的繁简,判决的形式,处罚的方式等之间的关系,政体原则与限制奢侈的法律、奢华以及妇女身份的关系最后概括总结了三种政体的腐化。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政体原则与限制奢侈的法律、奢华以及妇女身份的关系。在这一章中作者阐释了奢侈和奢华的由来,即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的存在,这一观点的提出让我不禁感叹这位思想家竟具有如此的前瞻性和令人惊叹的智慧!而且在这之后这位大思想家还就中国限制奢华以及奢华之后的后果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中国人口规模十分之大,所以奢华在中国十分可怕,中国的君王要求臣民们男耕女织去做一些生存之必要之事而非去做一些供人享乐的工艺。他还在其中提到了中国历代君王灭佛之事。此外他还指出历代君王无不是从艰苦起家夺得江山而最后也都以骄奢淫逸收场。他广泛的知识让人不得不钦佩而且概括的也非常准确,即使是现代的史学家也是这样分析当时中国的情况的,而作为那个时代的孟德斯鸠就已经可以透彻的分析这一问题了,所以他的美名才可以流芳千古永垂不朽。

在第二卷中著者首先论述了法律自由的相关问题,然后紧接着又引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种权力的关系,并且还引入了英格兰和罗马法实行三权分立的教训详细阐述这三种权力之间应该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作者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关乎国家政体的巩固,以及民众、社会团体、政党等社会阶层政治自由是否得到保障的重大问题。(读后感)在这一卷的章节中著者详细阐释了国家与防御力量、进攻力量,其次他还阐释了自由和民主的含义。他解释说在有法律的国家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求人们做应该做的事,不强迫人做自己不需要做的事。这一解释恰好契合了现代国家中立法时遵循的自由的理念,让我读了之后不禁要感叹伟人具有如此强大的智慧,思考问题竟如此全面。在此卷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著者关于三权分立的阐释,孟德斯鸠也说自己总是离不开罗马,他在说三权分立的时候又一次的提到了罗马,不仅仅论述了罗马的三权分立的制度而且还说明了罗马国王被驱逐后三权应如何划分,并说四种东西影响了罗马的自由与民主:一是贵族独占了宗教、政治、民间和军事上的一切职位;二是执政官拥有过大的权力;三是人民受到欺辱;四是人民在选举中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其后他又详细地论述了罗马的这三种权力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方面的具体制度。这些就是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三权分立制度,让后世的人受益匪浅。

在第三卷中作者引入了一个十分新颖的关系即法律与地域和气候的关系。这在我们看来甚至是有点可笑的没有科学依据的观点。首先他说明了气候对人的影响例如对人的性格、人们的宗教信仰、立法者对于人民的信任等等。并在其中批评了印度人由于炎热而追求“不动”,认为这种懒惰不利于国家的发展,而立法者也总是无法克服这种气候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这一观点我一时不置可否。但是在我看来气候固然是会有一些影响但不能断然的下结论认为气候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这样的观点有些主观和片面。

另外作者还提到了中国,他给予了中国君主鼓励耕织的举措以高度的表扬,认为这种制度可以鼓励人们进行劳动从而避免了懒惰这一问题。另外作者还认为气候会影响人的性格、饮酒习惯、疾病、两性关系甚至在立法方面都有影响。在这一卷中我觉得有一章让我觉得很奇怪但又忍不住细细读了,那就是第十八章土壤性质与法律的关系。法律是人文科学中的东西,而土壤则源于自然,是天然形成,二者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十分费解。

首先他纠正了大家的传统观念即土地肥沃的地方应该有更多的人居住,他认为越是肥沃的地方就越是会有人来侵略所以很多人会选择贫瘠的地方居住。另外作者还认为贫瘠的土地会让人更加灵巧、更具有智慧、更具有勇气,会在战争中表现得更加的勇猛。他还说精于法律与各民族的谋生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从事商务和航海的民族比一个仅限于耕种土地的民族需要更广泛的法律知识。从事农业的民族比那些以放牧为生的民族需要更多的法律知识。从事放牧的民族要比以狩猎为生的民族需要的法律知识要多得多。我不得不说看过了这些记述之后我确实认同了孟德斯鸠的观点,这一次是伟人的独特的观点与思考问题的角度让我折服了。

在此之后的四五六章我只是大致的阅读未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是只言片语间也让我见识了很多东西。在第四五卷中作者论述了贸易、人口、货币、宗教与法律的关系。这些几乎涵盖了所有影响法律制度的因素并且还进行了详细地论证,举出了很多实例来证明他的观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宗教的论述。

在第六卷中作者从欧洲的立法实际和法律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正确的制定法律的方法。如他详尽的记述了罗马法中继承法的起源与变革、新西兰民法的起源与变革等等。最后也是在证明着自己的观点即三权分立制度和法律的相关制定方法。

其实纵观全书我们不难看出来,孟德斯鸠未能完全摒弃封建制度,他的观点趋向于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相结合,另外他也未能在立法方面脱离宗教。他认为宗教可以在法律中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这些都成了他日后研究以及观点的局限。

篇7:《论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2

内容提要:在《论法的精神》中孟德斯鸠写道,不同政体在若干方面都有所不同以及三权分立,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受用,其他的许多内容也对人们,尤其是领导人、管理者、和法学人士都有着很大的启示。孟德斯鸠认为法律与国家政体、自由、气候、土壤、民族精神、风俗习惯、贸易、货币、人口、宗教都有关系,法律与法律、与它们的渊源、立法者的目的以及作为法律建立的基础的各种事物的秩序也有关系,而把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就成为了法的精神。关键词:共和政体 专制政体 君主政体 基本法 原则 教育 三权分立 正文:

《论法的精神》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查理·路易·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它以法律为中心,同时涉及经济、政治、宗教、历史、地理等多个领域,内容极为丰富。特别是它以独特方式研究和论述了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国际法学等一系列课题,成为一部独具风格的资产阶级法学百科全书。依孟德斯鸠所言,“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1而本书的核心内容,便是探寻并阐释法的精神。

阅读了《论法的精神》,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是孟德斯鸠所说的三种政体:共和政体、君主政体、专制政体,以及它们若干方面的不同。这三种政体的定义如下:共和政体是全体人民或仅仅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的政体;君主政体是由一人以固定和确立的法单独执政的政体;专制政体也是一人单独执政的政体,但无法规,全由他的个人意愿和喜怒无常的心情处置一切2。当然,孟德斯鸠并不只是从人数的多寡和法治的有无来裁判和分析政体,对于各种政体所对应的政治文化特征也做出了详细的描述,供读者加以比较分析。

第一,鉴于它们不同的政体性质,它们有不同的直接源自政体性质的法,或者是是基本法。共和政体可分为民主政体——全体人民掌握最高权力,和贵族政体——部分人民掌握最高权力。民主政体里,基本法有①确立选举权的法 ②赋予选举权的方式为以抽签进行选举 ③唯有人民才可立法 ④规定投票方式的法1出自【法】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许家星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 第1页出自【法】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许家星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 第19页

律,即人民在参与选举时,应该公开投票。这些与民主制的基本准则——由人民任命执行人即官吏相关。规定如何投票、谁投票、投给谁、就什么事情投票,这些事情都很重要。在贵族政体中,应以挑选进行选举,并设置一个元老院负责处理贵族集团无法决断的事务,强势官职的任期都应该较短,并且极少数的穷人不受压迫、不享有选举权。君主政体中,君主便是人民权利的来源,因此法律作为必然需要的中间管道,保障人民的权力得以顺畅行使。僧侣的管辖权应被固定下来,遏制君主政体变为专制主义;同时,还需要一个只存在于政治集团之中的法律的监护机构,法律制订出来时由它来发布,法律被人遗忘时由它来提醒。在专制政体国家中,设置宰相是一条基本法。专制国家的统治者往往懒惰、无知、耽于逸乐,撒手不管任何政务,最简便可行的办法就是将权力交付给一个宰相来行使。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法与之相对应,由此便可以理解孟德斯鸠所说的法是人类的理性,有特殊性,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同时应该与业已建立或想要建立的政体性质相吻合。

第二,不同政体有不同的原则。政体性质是政体的特殊结构,而政体原则是推动政体的人的情感。让我们先从共和政体的民主政体开始,支撑支持民主政体的动力,是美德。在平民政体中,下令执法的人明白,自己不但同平民一样受法律的约束,而且还要对此承担后果;而法律停止执行的原因便是共和政体的腐败,即此时国家已经不成其为国家了。因此,为了不让野心、贪婪、占有欲侵入人心,不让共和政体成为强取豪夺的对象,必须由美德作为政体的原则。贵族政体也需要美德,不过需要的程度不大,因为贵族团体会以其特权和特殊利益抑制平民,而法律便是他们的执行手段。贵族政体的原则便是以品德为根基的节制,因为借助高尚的品德,使贵族与平民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平等地位,一个巨大的共和政体才能稳定;而借助高尚程度略低的品德,以某种程度的节制使贵族内部相互平等,他们才能保全自己。在君主政体中,荣宠和法律取代了一切美德,并且处处代表着美德。“君主政体意味着地位优越、门庭显赫,乃至高贵的出身”3,荣宠正与之相符。它将政治集团的各部分相联,使它们在追求各自的特殊利益时向着公共利益汇聚,可见荣宠辅以法律便是君主政体的动力。专制政体却与之大相径庭,它只需要畏惧,无需美德,荣宠是于其有威胁的,而法律在专制国家中根本就不3 出自【法】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许家星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 第59页

存在。在专制政体中,君主拥有一切权利,人民都只是奴隶,君主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必须“以畏惧窒息一切勇气,扑灭野心于萌芽状态。”4在这种高度集权的政体下,君主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不被推翻,使整个社会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中,“畏惧”便是它的灵魂。

第三,由于教育法须与政体原则相适应,所以不同的政体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共和政体的原则是美德,而“政治美德是舍弃自我,这永远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5,所以共和政体需要教育的全部力量,培养人民对法、对祖国的热爱,进而由先公后私发展出所有美德。父辈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由他们激起孩子们对美德的追求、热爱,同时他们必须保持自身不堕落。在君主政体中,社会取代学校成为教育儿童的主要场所,一切皆以荣宠为核心,力求出人头地、非凡伟大。为了荣宠,阿谀奉承、献媚权术都可接受;做人坦诚仅仅是为了表现大胆自由而非质朴、诚实;若君主之意与荣宠相左,那么便不能服从君主;荣宠甚至要求贵族与君主作战,以获取尊荣。荣宠成为了至高无上的规则,法律也无法撼动它,一切教育都必须与荣宠相适应。专制政体的原则是畏惧,所以它的教育旨在降低心志,是奴役性的。人们应当被教育得无知,只懂绝对服从;发号施令者也无知,他只用表达愿望即可。专制政体的教育极为狭隘,所有人都无需思考、推理,我甚至置疑那还能不能算作是一种教育。

另外,对于孟德斯鸠和《论法的精神》,不得不提的,便是三权分立。三权分立这个概念最先由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提出,为立法权、司法权和外交权。孟德斯鸠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洛克的分权学说,主张必须建立三权分立的政体,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组成国家。“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因而他提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三权分立就是为了制约权力,防止权力滥用,防止某一国家机关或者个人的独裁和专制,从而保证国家政治上的稳定。在《论法的精神》第十一章

第六节,孟德斯鸠通过英格兰的政治体制说明各种权力之间的制衡关系,指出立法机关由两部分组成,可通过相互的反对权相互钳制;立法机关的两部分都受行政权的约束,而行政权亦受立法权的约束,彼此协调前进。在国家生活中,它大4出自【法】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许家星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 第61页出自【法】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 许家星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 第79页

体发挥了以下几种功能:一是区分功能,二是平衡功能,三是制约功能,四是补救功能。当三种机关中的某一机关在行使权力不当招致社会不满时,其他的机关可以行使权力,挽回影响和损失,从而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这“三权分立”的观点对人们无疑有着极大的启示。让我们联系现实,且看目前世界的霸主——美国,它便是标准的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国家:总统为最高行政长官,内阁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议会提出议案,由总统签署通过,总统如果否决,议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强行通过;最高法院则可以审查议会法案是否违宪。我认为,这个以权利制约的权利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国家的政治体系或政权组织形式中,它还体现在许多其他方面。它首先让我想到中世纪时,教权和皇权呈现的互相扶持、互相制约的状态;其次,在我最近阅读的德瓦尔的《黑猩猩的政治》中,作者向我们描述的雄黑猩猩之间的政治联盟中明显的三角关系也与之相似,即谁都不让别人处于优势,时而两方结盟袭击第三方,时而互相争斗;还有,现在市场、职场中为了种种盈利、生存,人们时常运用“以权利约束权利”的钳制手段。或许这和几何学中,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组成一个平面,因而这样的三个支点在支撑时最为稳定也有着几分联系吧。

篇8:组织好小组学习构建高效课堂

提到高效课堂, 一部分教师可能会想到大容量、高难度、大跨度的传统优质课堂。这种高效课堂的“高效”是基于教师高超的讲授技巧, 尖子学生超群的理解、接受能力而言的。对于学习能力一般, 甚至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 无疑是一个打击、一种煎熬。这就遇到一个永远无法回避的客观现状:一个教室里几十个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学生, 仅通过教师40分钟的讲授让所有学生掌握课本知识, 这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更不用说质疑、探究、合作、人文素养、动手、交流、表达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给他们划定统一的目标、编制一样的标准化训练题, 无视个体差异,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会适得其反, 加重学生的厌学情绪。

2010~2012年, 我校开始尝试了新课标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索。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科学, 生物实验、学习、探究都很适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学习, 通过实践, 笔者将高效课堂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是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初期, 教师首抓小组建设、学习习惯训练。合作学习小组由4~6人组成, 学习水平分别是上、中、下, 各合作学习小组间实力相当。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 组间同质又为保证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在共同完成小组任务的目标下, 小组内部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 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 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 是对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格局的一大变革。小组内同学有的擅长组织, 可进行成员之间的协调、分工;有的擅长表达, 展示、汇报时就大展身手了;有的强在动手, 可以很好地执行任务。每个人都能取长补短, 得到发展。在合作情形中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 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解决办法和程序。

新的模式下, 教师从问题的提出到学生合作的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在设计探究问题时, 必须注意问题要具有明确性、开放性、探究性, 语言描绘要具有生活化、具体化、趣味化, 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问题提出后,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 不可问题一抛出就进行小组合作, 这样成员很容易相互依赖, 不能充分发展个人能力。

平行并列型内容, 特别适合各小组负责一项内容, 同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汇报, 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模式学习初期, 应尽量多安排这种形式的合作内容。如“生物的特征”的学习, 可以把不同类别的生物分给各个组查找资料, 然后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向全班展示。这种合作内容小组内协商分工:查找、取舍资料、编辑说明文字、设计展板、展示表演及配合……每个组员的长处都得以发挥, 很好的形成身动、心动、神动。

第二步是三学:肯学、想学、会学

这个阶段教师主要任务是指导合作学习方法。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如问题、探究、游戏、讨论、表演等吸引学生——肯学。然而形式丰富、气氛活跃是好事, 也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 所以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

教师深入到学习小组中, 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及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纠正学生偏离主题的讨论, 防止学生的讨论和交流陷入争吵的混乱局面, 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合理调节合作学习的时间。合作学习结束以后,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 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指导。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会学。

这种模式下的动力, 首先来自小组合作互动提问, 提问是教学中保持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提问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因此, 教师对于学生的质疑要给予保护、鼓励, 认真对待、正面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抓住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佳契机, 及时发现、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 从而唤起学生的主动注意,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学。

第三步是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

有了一段时间的小组磨合、全班性新课堂模式体验, 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合作的快乐。对于学生间的思维碰撞, 大胆质疑, 勇于竞争, 体验胜利的喜悦。学习成功的心理体验、良好的人际关系感觉增强了自信心, 信心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有信心才能做好一切。

教师、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动、三学, 课上高质量, 课下轻负担, 自然高效率。教师讲得少, 学生思考多、收获大, 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都更加有效。学习联系实际, 集思广益, 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能吸引学生。一堂课锻炼多方面的能力, 这就是高效果。

实践中, 我们设计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几个条件 (水、光、二氧化碳、叶绿体、温度) , 难度大大超过课本要求, 学生仍然可以轻松通过就是明证, 例如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到底有没有光?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的关系的探究等。学生都投入了极大地热情, 并取得了成功。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课本下一篇:亲情类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