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的工作计划

2024-06-17

家长学校的工作计划(共6篇)

篇1:家长学校的工作计划

关于“第一学期家长学校计划”的学校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校联系,广开社会育人渠道,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要点

1、定时间、定内容,对家长进行家长学校讲座,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共创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学校。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

2、宣传*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3、宣传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明确为国教子的责任和义务。

4、传授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指导家长科学教子的方法。

5、帮助家长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6、形式多样性、开放式,提倡家长共同参与,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帮助家长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

三、工作措施

1、家长委员会管理扎实有效。

2、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

3、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和点名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开家长会时,下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①本学期初,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及工作的连续性,周密制定好教学计划,做到有序实施。

②按计划认真实施。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来加强调查研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改进措施落实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4、抓好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家长的家教理论水平。

组织家长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校事故处理意见》等,向家长宣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使家长了解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当今的孩子有哪些迫切的需要,从而从孩子的需要出发,从家庭教育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四、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家长学校活动计划;

2、与家长委员会成员取得联系,确定本学期活动安排;

3、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尊重能力、促进发展。

十月份:

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孩子生活在一片希望中(和家长谈谈成功教育)

十一月份:

1、家长优秀论文比赛;

2、家长知识讲座:安全教育系列。

十二月份:

1、家庭问题问卷、咨询;

2、家长育儿经验论文比赛。

 

篇2:家长学校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学校要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教”结合,和谐育人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家长经常交流和进一步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家长及时了解当代教育的动态,并且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来,提高教育的效果,为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未来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二、工作目标要求:

1、以市标准化家长学校要求为指导办好家长学校,创新各项工作,争创市级标准化家长学校。

2、通过家长学校的教学形式,使广大家长明确党的教育方针,了解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办学思想和校规校纪;认识家庭教育的意义、作用,增强家庭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学习与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开展主动与家长沟通的活动。本学期,每位主要学科教师需进行家访,提倡科任教师联合家访,要求家访前做好准备,让家访真正起到实效。各班本学期必须与80%左右的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填写好家访记录。

4、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如以《当代家庭教育》为教材开展授课活动,开展聆听窗外声音等活动,努力使家长学校起到统一家校教育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5、夯实家长学校的管理基础,做到参与全员化、评选优选化,使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以发展观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具体工作措施:

(一)优化家教机构,组建师资队伍。

1、调整优化家教网络机构。家长学校领导组织由学校校长、教导处、少先队、各班主任及校外辅导员组成;家长委员会由有关部门顾问、学校领导、和有关学生家长组成。少先队负责制定计划,活动安排,收集资料,协调关系,组织师资向家长宣传家教理论,讲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2、组建稳定的专兼职的家教师资队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并组织专题研讨。保证师资质量,而且上课内容提前确定,认真备课,力求课上得精彩、实用,力争形成系列化。

(二)加强常规管理,落实考评制度。

1、为了保证家长学校学员的参与率,学校继续加强点名签到制度。每次上课前两天发出书面邀请,要求家长及时信息反馈,保证出勤率。

2、继续做好家长学校的常规工作,健全家长学校档案、教学等各项制度,与创建市级家长学校相结合,做到台账齐全,装订整齐、规范,并做好家长学校教材选定整理。

3、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家长学校要和家长取得密切的联系,每次授课后,教师要认真收集学员们的意见并及时整理,认真做好家校的信息交流工作,并有资料记录;也可通过家访等形式了解授课的情况,为以后的授课改进提供依据。

4、建立考核、评比、表彰制度,评选优秀家长或学员。

(三)完善授课内容,扩大宣传力度。

丰富家长学校授课内容及活动形式,加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能使家长学校的授课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我们努力要求授课教师从学生的需要、家长的需要出发,丰富授课内容和活动形式。

1、用好《当代家庭教育》,扎实家长学校基本知识。本学期,每个年级至少利用一次《当代家庭教育》教材,为家长上课。从四年级起,为家长们传授比较系统的家教理论知识及实际操作办法,帮助家长们循序渐进地提高家教理论水平和实际教育水平。

2、从家长、学生的需要灵活安排的内容。只有想学生所想的、讲家长想听的,家长学校的授课内容才能贴近家长、吸引家长,提高授课质量,达到授课目的。为此,本学期我们将继续增加《成功家教启示录》、《实误家教启示录》为教材,而后针对家长们的热点意见相应调整授课内容,力求使每次活动富有成效。

3、宣传教育上的有关法规、大事的内容。安排一些教学时间,继续向家长们宣传学习《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家长们了解较多的家庭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意义等。

4、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的内容。以“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与思维习惯作为最重要的学校特色进行建设。本学期,我们要继续开展“养成好习惯”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与思维好习惯。在学习、生活中提高道德文明素养,走出学校,有一种气质,体现一种行为,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基;同时也保证学校正常、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校园文明与和谐。因此,我们将以“提升家长家教理念和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重要内容,认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组织家长聆听有关讲座。

(四)丰富活动形式,增强家访实效。

1、各年段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听取家长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深入研究家长学校工作。

2、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家长学校授课活动。

(1)本学期除集体的授课活动以外,各年段还将在不同年级内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家长学校特色活动,例如面向家长开课、向家长展示班队主题活动、组织家长分层活动等,努力使家长学校起到统一家校教育思想和行为的目的。

(2)以班为单位用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家长讨论交流,给每一个家长提供发言的机会,让家长充分发表看法,通过家长谈论经验、教训或困惑,使大家普遍受到启发,强化学习效果,以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3)邀请有丰富家教经验的家长来校介绍自己的育儿经验,使家长受到启发,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加重视家庭教育。

(4)邀请家庭教育机构的专家到校为家长作专题讲座,用科学的知识,生动的事例丰富家长的育儿经验。

3、加强家访工作的力度。我校把家访制度纳入考核中来,要求全体正、副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全面参与全员德育,深入开展家访工作。每班任课教师每学期必须共与80%左右的学生家长取得各种联系,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填写好家校联系单。若是上门家访,要求家访前考虑周到、做好准备,家访过程中广泛了解家长的做法,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家校关系,让家访真正起到实效。

4、积极主动地与家庭、兼职辅导员、派出所等有关单位及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家庭教育有困难的学生争取多方力量给予协助,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威信,促成良好育人环境的进一步形成。

(五)沿袭教育形式,追求最佳效果。

家长学校是一种特殊的成人教育,针对家长实际,我们仍将沿袭下列三种形式进行教育:

1、面授。

从教育效果分析,面授针对性较强,既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又能面对面交流,可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所以面授是主要的教学形式。

2、自学。

家长学校的各个学员处在不同的区域和单位,面授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一定内容的自学是面授的有益补充,学校还将提供一定的自学资料,并要求和鼓励家长通过多种途径自学。

3、活动课。

在组织家长学校活动时,可寓教于乐,把教育渗透到由家长参与或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去,增加教育的实践性和实际意义。

四、每月工作安排:

3月份:

1、制定家长学校计划。

2、成立家长学校领导组织和家长委员会组织,召开本学期第一次家委会会议。

3、四年级新生家长学校集体授课。

4、聆听窗外声音:邀请部分家长座谈,了解学生家长的心声。

4月份:

1、中年段家长集体授课、家长会。

2、成功家教经验交流会。

5月份:

1、邀请家教机构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全校家长会)

2、成功家教经验介绍。

6月份:

1、四年级家长学校集体授课:家长会。

2、优秀家教论文评比。

3、家长学校阶段性总结,材料收交。

四年级家长学校的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家校行”工程,确保我校家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高家长课程的教学质量,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靠全体教师的努力及全体家长的支持,努力创建和谐校园。使“家长学校”成为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家长交流和学习的课堂,成为家长成长的平台。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家长学校制度,家长学校工作要抓落实,方法、手段要有更新。

2、通过家长学校向广大家长宣传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3、系统讲授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规律,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和技能。

4、使家庭、学校、社会协调配合,以发展观,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新世纪面对新形势探讨家庭教育新思路、好方法。

6、充分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培养家长的先进典型。

7、创新家长学校工作,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突出活动特色,更重活动实效。

三、主要工作内容与措施:

一、做好家长学校的基础工作,确保教育的长效性。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

1、家长学校工作由分管德育校长负责,政教处处具体负责实施,各年级由年级主任具体负责,确保家长学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2、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与改革。对学校工作、家长学校工作进行监督、评估。

3、每班推举1名家长参加校级家长委员会,定期举行活动,参与学校的教育与管理。

4、加强自身学习,掌握家庭教育及办好家长学校的理论。

(二)统一认识,精心指导

现在的家庭普遍都是子女少,家长身上所反映出的“过分溺爱,过分放纵,过度教育,过度期望”的“四过”现象十分严重,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困难。每位教师都要意识到确实有必要对家长的家庭教育给予指导,使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学会科学的育人方法。

(三)落实计划,按时授课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要把家长学校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加强计划性,减少盲目性。第一、全面性。每个年级每个班都要定期召开家长会。第二、代表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现象,学校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组织家长学校的授课活动。第三、全员性。我们学校家长学校的授课人员不局限于学校的中层领导,更有广大的教研组长、一线教师、班主任和教育成功的家长,因为他们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更密切,更贴近家长的内心。同时,我们还将请教师外出学习好的家校工作,用于指导实践活动。有时,学校还将请一些特殊行业的校外辅导员为学生和家长进行教育与宣传。

四、抓常规管理,切实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

1、继续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做好家长学校的常规工作,健全家长学校档案、奖励、考核、教学等各项制度

2、丰富授课内容及活动形式,加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为使家长学校的授课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

3、保证“家长学校”的学员的参与率。每次上课前一周以内,由校方发出书面通知,并及时信息反馈,家长可提前请假或调休,保证出勤率,并加强签到制度。为进一步推进家校联系,开家长会时,学校还将下发调查问卷,来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与建议。

4、落实“家长学校”的上课时间。第一学期家长学校参与两次,每次上课时间半天。每次课后,安排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见面,交流教育子女的信息,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协调。

5、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将家长学校的学习内容及视频发入网站中,供家长学习交流。

五、改革家长学校办学形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总希望自己孩子品学兼优,希望孩子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正好与学校工作目标相一致。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始终不能与学校工作协调一致,他们往往重视考分,轻视学生的优良品德的培养。也有一部分老师对学生个性特点及家庭教育情况不够了解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加上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又不懂得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来教育,家庭教育容易陷入误区。因此,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家校联系。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家长,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类型的家长学校,以提高家长学校实效。家长学校注意集中讲座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以集中学习为主,分散学习为辅。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以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活动为辅。主要形式有:

1、教师家访活动。本学期中,班主任要认真做好家访活动,作好家访记录,新接班的班主任家访率为20%—30%,老班主任家访率为10%—15%。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真实情况,并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加强教师与家长在德育工作上的配合。尤其是对后进学生,要求任课教师与其结对子。经过家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家表现,掌握第一资料,方便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实效。同时以家校路路通为窗口,及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努力受到家长认同,所开展的活动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

2、德育导师家访活动。学校将根据自主、公开的原则,并通过组织教师自愿报名、征求学生意向、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选聘德育导师,同时也将根据学生的需求面向社会选聘自愿者,特别是学生家长及“五老”人员参加。按照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组织“导师”对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指导,对学习上、品行上、生活上、心理上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德育导师将经常性地开展家访活动,以便及时了解学生,为其提供帮助。

3、把家长请进校园。学校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来校听老师怎样上课,观摩学校举办的班队活动,了解子女在课上的表现,让家长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便于家长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同时也让老师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便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样的活动深受家长的好评。

4、充分发挥家委会作用,让学校家长委员会与年级家长委员会人员明确具体的工作细则、工作责任,使家委会成员参与家长学校工作的落实和指导。召开家长委员会例席会议,共同商讨家长学校的具体工作,并对家校工作提出实质性的问题,很好地发挥了家长与学校的桥梁作用。

四年级家长学校的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补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作用的互补,从而加强对孩子教育的实效性。家长与教师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1、学校整体形象提高来促进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的提升。

2、开展主动与家长沟通的家访活动。

3、把脉家长的需要。为家长解决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困惑,找出原因,引导家长找到最好的教育策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4、开辟多种渠道,夯实家长学校的管理。

5、采用多种形式,丰富家长学校的活动。

三、具体要求与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到四落实

1、组织落实。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四年级、学校“家长学校”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一次到二次家长委员会的会议,研究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动态,商讨办好“家长学校”的措施和方案,及时反馈家教信息,收集并反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协调并参与学校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实效。

2、时间落实。家长学校活动的时间,一般每学期安排2到3次,每次授课可集中进行,每次课后都安排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与家长见面交换意见。

3、教师落实。家长学校聘请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教师,聘请家庭教育方面的有关专家做家长学校顾问,并作理论报告。

4、教学内容落实。根据不同的学生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做到有计划,有序列地进行,使教学内容序列化,系统化。并且要求认真备课,力求课上得精彩、实用。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家教水平

1、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育手段,组织家长收看教育教学网站,帮助家长深入了解教育的智慧和方法。

2、聘请家庭教育获得成功、具有丰富经验的家长到校为家长学员们传经送宝,进行经验介绍。

3、联合教导处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家长共同参与学校或班级的有关教学活动,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4、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书香家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在家长中广泛征集家庭育儿经验论文,并设立奖项,积极向家庭教育专刊推荐。

(三)强化家校联系工作。教师应主动走向学生,走向家庭,走向家长,以教师强烈的工作责任心赢得家长的信任,进一步提高家访的质量和效果。本学年要求课任老师进行有目的家访。每次家访要认真做好访前的准备,如:访谈的记录,访后的总结建议。试将下列类型的家庭作为家访工作的重点来抓:

1、外来民工子女。这些家长无暇顾及教育子女的义务,老师家访找不到,家长学校活动没时间,对这样的家长要采用电话或书信的形式联系,强化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责任。

2、单亲家庭子女。这类家长多数在心理上有一定障碍,与之交往时把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作为前提,教师要明确提出科学、阳光培育孩子的家教方法。

3、经济困难家庭、学习有障碍的同学。对这样的家庭,班主任要向学校反映情况,以便给予援助,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拼搏向上的精神。

篇3:家长学校的工作计划

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中, 为了帮助学校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 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 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 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有必要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意义、地位、内容以及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一些探讨。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建设项目组组长白春永。

学校课程管理的地位和任务

记者:什么是学校课程管理?实施学校课程管理对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作用?

白春永: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是在国家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内, 相对于国家一级与地方一级的课程管理而言的, 简称学校课程管理。它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的政策规定,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 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组织活动。

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 是学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学校课程管理倡导学校课程创新, 在确保全体学生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基础上, 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设置多样化的课程, 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 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

学校课程管理对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学校课程管理倡导教师要成为学校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 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观念及教学行为都将发生很大变化, 将会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 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记者: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白春永: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任务有三个。

首先, 确保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在学校有效实施。国家课程是由国家行政部门决定的, 在目标上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在内容上强调一致性、共同性、发展性;在实施方式上具有强制性。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专家, 一般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 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地方课程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的, 它是一种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课程, 具有区域性、本土性的特点, 一般比较侧重于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乡土课程等。

其次, 确保学校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的。它的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 强调多样性与差异性, 学生有选修的权利, 一般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通常以选修的形式出现。学校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与实施, 要既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又能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又能丰富学校课程资源, 兼顾当地社区的发展需要。

最后, 协调、优化、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形成能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 课程理念、目标、结构、实施、评价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校课程管理的任务是确保每一位学生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内容以及选修Ⅰ课程中的部分修习内容;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 开设若干选修模块 (选修Ⅱ) , 供学生选择;协调、优化、整合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形成能体现学校特色、促进学生与教师主动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记者:在学校课程管理实施中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

白春永:学校的校长要组织教师、学生及其家长认真研修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政策, 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实验) 》, 各学科《课程标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以及相关的配套文件等。通过研修, 要对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基础教育的课程政策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 不断提高学生、教师、学校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

另外, 还要对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作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对学校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可能遇到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以及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的发展需求, 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为合理开发、利用、配置课程资源做好准备。

当然, 确立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很重要。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 结合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的发展需求确定的。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国家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在学校, 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设置、计划、实施与评价实现的, 因此学校课程管理其实质就是对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管理。

学校课程管理的人员、组织和内容

记者:学校课程管理涉及哪些人员?各类人员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是什么?

白春永:学校课程管理涉及人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 以及有关的社区人员。

校长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决策者和负责人。校长在课程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有三个:执行国家、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政策, 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严肃性, 确保国家、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在学校有效实施;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协调各种关系, 规划学校的发展, 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制定各种课程管理制度, 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 发布学校课程质量信息, 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 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发展,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组织, 学生的质量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 同时对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

学生有权选择校本课程中的选修课, 有权对学校课程作出自己的评价, 有权对自己所学的课程提出改进建议。同时, 学生也应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课程任务, 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

学生家长及有关的社区人员对学校课程应有知情权、评价权和建议权, 并有责任为学校提供各种资源上的支持。

记者:学校课程管理涉及哪些组织?各级组织的职责是什么?

白春永:学校课程管理涉及的组织包括学校校务委员会 (或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教导处 (或教务处、教学处) 、教育研究室、教研组/年级组、备课小组等。

学校校务委员会 (或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 由党政工领导成员组成, 是学校课程的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明确本校的培养目标, 从实际出发, 根据上级颁布的课程计划制定《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 组建相应机构 (处、室、组等) ,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协调校内各处 (室) 以及年级组与教研组的各项工作。

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员组成。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职责是审议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 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制定有关的开发和管理条例, 检查与监督《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

教导处 (教务处或教学处) 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专门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根据《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 结合本校实际, 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对各教研组的工作计划及执行情况, 及时检查、评估并向校长报告;组织、协调各教研组与年级组的关系, 落实各项课程管理措施。

教育研究室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研究机构。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和研究国家、地方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政策, 组织教师培训, 开展校本研究, 发现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 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中的问题, 为新课程的实验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持。

教研组/年级组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 制定好学年及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学研究计划和学生活动计划;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指导, 确保完成学校课程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需求;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协调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关系, 组织交流、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形成课程合力。

备课小组是学校课程管理的基层单位。其主要职责是组织同学科教师对学科模块进行深入研究, 分配研究任务, 对模块的内容做出合理整合, 开发利用学科课程资源, 平衡教学进度, 研究教学方式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 对学生模块学习质量做出评价。

记者: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白春永: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 保证学校课程的合理开发, 并在具体的课程管理中协调、优化、整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学校课程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国家与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政策 (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各学科《课程标准》、各学科教材等) 的研修, 学校课程计划的研制, 教学过程的管理, 课程方案的评价, 教师教学业绩的评定, 学生素质发展的评定, 以及学校 (校本) 课程的合理开发等。

学校课程管理中校长的责任

记者:在新课程实验中, 校长需要反思的问题是什么?

白春永: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是一件十分复杂与艰巨的系统工程, 涉及面广, 任务重。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校长需要自己不断地从七个方面进行思考。 (1) 我们是谁?指导、引领全校师生员工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2) 我们在哪里?对学校的现状和过去做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教师的所思所想, 对学校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或者机遇、挑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 (3) 为什么在这里?从学校的内部和外部客观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为学校下一步的发展理清思路。 (4) 我们要到哪里去?确立课程发展的目标与期望, 形成学校的共同目标。 (5) 我们为什么要去?使学校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清晰的动机与足够的动力。 (6) 我们怎样去?制订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措施, 使学校每一位成员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 每一位成员都能愉快、科学地工作。 (7) 我们去到了没有?不断地对课程的实施进行监测、评估、反思、改进。

记者:校长怎样对待实验省 (区、市) 的经验?

白春永:甘肃省是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较晚的省份, 为了少走弯路, 虚心吸纳先行省份的课程管理经验十分必要。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新课程实验中, 校长需具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根据国家、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政策, 结合学校的实际, 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

必须具有一种精神状态:讲条件而不唯条件, 缺条件而不缺理想。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教育投入有限, 办学条件差。在这样的省份实施新课程, 遇到的困难会更多一些, 更需要有这种精神。

校长需树立三个意识: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整合意识;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必须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 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中新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配置设施资源, 转变服务方式, 提高使用效率。

与此同时, 还要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 即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改革与常规的关系, 学习、反思、探究与实践的关系。

记者:在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过程中, 校长该注意些什么?

白春永:进行新课程实验时, 校长首先要有激情, 但不能急躁, 更不能走极端。课程改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因此, 实施新课程我们要有热情, 需要积极主动置身于其中;课程改革是在满足社会需求、国家需求与个人自身、个性充分发展的“两极”中追求平衡与整合, 课程改革必然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会不时遇到“两难”问题。

须研究“真”问题, 真地研究问题, 真地解决问题。“真问题”是指真实的过去或现在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异。问题是通向进一步发展和达成目标的起始点, 只有深入到问题之中, 才能提出有创造性的方法和见解。因此, 我们应该着眼于可能解决的问题, 着手于可以解决的问题, 使教育教学研究回归到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上来, 努力为教师提供真正的支持和服务。

须关注教师的情感和需要。在课程改革中,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 教师的道德素养、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决定着学校课程实施的水平。因此, 新课程实验需要特别关注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学习、反思、交流、合作、探究、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成就感, 使他们的认知、学习和工作有更多的情感来参与和投入, 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

须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高中学生面临着升学与就业的压力, 怎样使他们在学到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发观自我、教育自我、自主发展, 将自己培养成为现代人、自主人、创新人、和谐人, 是新课程实验的重要使命。

篇4:家长学校的工作计划

【关键词】认同感 家长 具体做法

一、何为认同感

认同,字典的解释有三种含义:认为一致、相同;认为彼此是同类,具有亲近感或可归属的愿望;赞同。

作为心理学名词,认同指体认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个部分的心理历程。亦可解释为认可赞同。这一心理状态可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成为客观目标的驱动力。

认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自我认同,是个人认同,是指自己对自我现况、生理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情境、未来希望、工作状态等各层面的觉知,统合而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亦即追求自我统一性及连续性的感觉。二是社会认同,是个人拥有关于其所从属的群体,以及这个群体身份所伴随而来在情感上与价值观上的重要性知识。亦即个体身为一个群体成员这方面的自我观念。每个人将他的社会世界区分为不同的等级或社会类别,社会身份涉及个人将自己或他人定位为某一社会类别的体系。个人用来定义本身社会身份的总合就是社会认同。随着个体发展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一生可能发展出各种不同的认同型式:在个人方面,如自我认同、性别角色认同;在群体部分,如阶级认同、文化认同等,所以族群认同是个体可能发展的众多认同之一。

一般地,认同感是觉得自己和另外一个人处于相同的世界。人际间基本的互动关系,就是表达对彼此的认同,如果我们不能设身处地地认同对方,怎么能期待他人投桃报李,以同样的方式和心境面对我们?在管理心理学中,认同感是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能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这主要是由于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彼此间存在一致的利害关系。有时尽管群体认识不一定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但每个成员都能信以为真。认同感尤其在个人对外界事物信息不灵,情况不清,情绪不安时会强烈地影响个人的认识。

二、近几年家长对该校认同感的变化情况

有这样一所普通的苏北农村小学,学校所在地为几个自然村的交界地带,全校连学前班在内共7个班级,包括代课人员有18名教师。

在2008年9月秋季开学以前,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是非常低的,比如:家长在不同场合表示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满,家长经常对学校的一些教师的行为不满,……,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大量招生范围内的学生转到其他学校去了。

但自2008年9月秋季开学以来,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大大提升,其中最大的表现就是施教区内的学生不再外流了。

三、如何提升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

(1)学校领导。校长首先从自我做起,带好班子,从心底里认同本校的教师,相信自己学校的教师是很棒的,而不能眼中只盯着他们身上的一些缺点;想方设法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认同学校的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氛围。认同学生的家长,理解他们的心情。认同学校所在的地区,不因为地处偏僻而有所怨言。

(2)教师。大力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使大家从心底认同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喜欢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全身心地投入最大的能量和热情,无所保留地发挥自己最大的实力。在此基础上,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想方设法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家校结合的教育体系;宣传身边同事的先进事迹,创设宽松的教育环境,增强的职业荣誉感;在各种评优评先晋升的政策上向教师倾斜,提供更多的的机会,让教师真正感受到职业的荣誉和神圣;加强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特别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新课程能力与管理班级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3)学生。对于中小学,留守学生的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后进生的厌学转化已经成了班级管理中两大突出的问题。教师针对性学生心理问题,能够掌握处理留守学生自卑、自我封闭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家长。一些家长认为读书出路窄,觉得读不读无所谓,读多与读少也无所谓,他们只是希望孩子把年龄混大一点,再去读职校、技校或学个什么手艺,然后出去打工。因此,一些家长对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过问很少,出了问题对孩子不是打就是骂,使孩子对父母,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学校发动全体教师,指导家长们学习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认真倾听、真诚相待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到知识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意义,也认识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同时,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的行为,认同和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5)注重引导家长、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所谓自我认同,即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成长期自我认同感的形成与外界反馈存在密切联系,因为此时孩子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对事物客观评判的能力尚未充分发展,他们对自己行为判断的重要标准就是他人的评价,尤其是最亲近的人的评价,比如父母。经常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会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被喜爱的,反之,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批评,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没有能力的,不被喜欢的,进而导致自卑、怯懦、退缩等心理行为问题。因此,适当的表扬对于孩子自尊、自信和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事实证明,自我认同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帮助孩子做到自我认同,应成为教育过程中格外注意的方面。生活即教育,一个人的成长与其生活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除家庭外,社会、学校、班集体,都是学生每天接触的环境,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6)社区。加强与学校所在自然村的沟通,使得村民对学校的抵触情绪得以消除,努力营造了“社会尊师重教、学校回馈社会”的和谐机制。

篇5:创建绿色学校计划的学校工作计划

2、组织培训:教职工是环境教育的推动者,教职工的环境知识和能力直接涉及到创建“绿色学校”的成效。因此,学校将积极为教职工提供各种环境教育培训的`机会。具体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培训: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绿色学校”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按各自职责分工学习和掌握应会的理论知识,以承担起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的义务。

3、开发校本课程,定期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观看环保专题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有关环保基础知识,自身与环保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达到亲和自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灵的目的。

4、结合有关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活动。如植树节、爱鸟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和环保意识,主动为环保做贡献。

5、利用班队会、晨会、广播等,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信息。通过收集、自编、创编的实践活动,进一步受到教育和陶冶,发挥自身的能量为环保尽责出力。并设立以环保为话题的讨论活动,利用每天早上的晨会时间进行,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理,提高环保道德,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6、发挥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办环保小报”、设“环保之声”广播栏目、办“我们身边的环保”电视节目,写“环保征文、儿歌”、“自创环保标语”、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清除白色垃圾”、“回收废物”、“变废为宝”以及冬夏令营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中成长,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7、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切入点,抓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开展“一月一个好习惯”的活动,建立“我们承诺好习惯”评比机制,评比板,对每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到有考核、有评比,采取自评、班评的办法,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班级采用“星级中队”制,激励各中队向“绿色中队”迈进。

8、设立“环保监督员”、“环保检查组”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做到日检查、周小结评比、期末总结表彰,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我为环保做贡献”的好公民意识。

9、开辟环境教育阵地,创建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具有人文性的校园文化。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环

境设施的特点。创造高品位、充满寓意的校园文化,让墙壁活起来,让它成为一个无声的老师、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0、搞好校园的美化绿化,让学校绿起来,起到环境陶冶人的作用,让校园靓起来,为学生创造雅洁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幸福健康的成长、长大。四、经费预算及分配:

创建“绿色学校”活动所需要的资料及设备必须得到充分地保证。按照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学校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筹措和划拨资金,充分更新教学资源,具体在以下方面保证投入。

1、环境类资料内容购置投入:

①书籍、报纸、期刊投入4000元。

②幻灯片、录像带、专题教学资料或教学资源库光盘、挂图、标本、计算机、实验仪器等教学设备等项投入:280000元。

2、环境改造建设内容投入:

①活动场所建设器材投入:198000元。

②校园环境改善及布置:426000元。通过以上的投入,充分开发校园条件、资源,开展环境教育,最大限度的保证“绿色学校”创办活动有效开展。

3、信息交流和工作宣传投入:15000元。五、检查考核的方法和要求:

1、日常工作按照学校《环境教育各部门职责分工》和《创建“绿色学校”工作网络》分工进行检查督导,评价创建工作各项指标的落实情况,具体要求过程管理严、细、实,主管人员要认真留下督导工作纪实,活动轨迹,掌握评价的第一手材料,以做到评价的公平、公正、真实可信。

2、按照《创建“绿色教室”标准》的5项条件量化打分,每学期评选出各年级的“绿色教室”和教职工“绿色办公室”,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办公环境。

3、按照《环境保护制度》中“五要”和“六不”要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规范孩子们的环保行为,每学期评出“环保小卫士”以典型带动全体队员自觉环保,积极上进。

4、在教师中评选环保知识“勤奋好学标兵”和渗透环境教育“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调动教师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进行环境教育的积极性,努力探索学科育人新方法。

5、结合学校《奖惩条例》中关于突出贡献奖励的有关条款,对在创建“绿色学校”工作中贡献大,成绩佳的干部及教职工做到“三优先”:即评先选优优先;提干晋级优先;外出学习培训优先”。对争创工作不重视、不积极、效果差的教职工采取一票否决的办法,不予重用,严重的给予相应的处罚。

篇6:家长学校对社区工作的促进

社区家长学校是促进“三教结合”

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载体

——茶盘洲镇家长学校的调查报告

茶盘洲镇位于沅江最偏远的地区,是老式的农场,是典型的偏远农村地带,辖内11个自然村,户籍人口近4万,流动人口近6万。辖内有9所大专院校、12所中小学(其中民办中学9所),在校学生17000多人。在建设现代化都市进程中,茶盘洲镇道党工委在天河区委的领导和支持下,针对流动人口多,居民成分复杂,人口整体素质相对较低的状况,花大力气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家庭教育与居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创办了具有鲜明社区特色的社区家长学校。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从2007年8月挂牌成立一年多来,由于定位准确,管理较规范,已取得较好成效,促进了家长素质的提高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为总结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的办学经验,探索社区家庭教育的工作模式,区关工委以此作为一项专题调研。我们在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兴办前后一直跟踪、调研、指导的基础上,最近,联合区妇联先后分别召开了有街道关工委、讲师团、学校领导、居委领导以及学生家长、街道及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5个座谈会,较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办学的全过程,为进一步推进家庭教育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上新水平作了一项有益的探索。

一、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的基本做法

(一)明确宗旨,组建领导机构

茶盘洲镇经过调查研究,并邀请省、市、区关工委领导和家庭教育专家召开“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专题研讨会,认识到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现代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于提高居民素质,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培育、品格情操陶冶、文化积淀和智力开发有着极大的影响,是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一个关键因素。创办社区家长学校,就能发挥街道党政作用,发挥关工组织和广大“五老”队伍作用,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把家庭教育与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认识提高后,街道党工委把社区家长学校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范畴,并形成了《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工作的意见》,对社区家长学校明确了定位:旨在社区搭建一个家庭教育平台,由街道党政牵头,整合辖区家庭教育资源,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辖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以社区家长学校作为切入点,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素质,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组建了“茶盘洲镇家长学校指导小组”,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街道相关科室负责人、辖区中小学校长、社区居委主任及家长代表任成员。“指导小组”主要统筹、协调和指导辖区学校的家长学校与社区家长学校共同开展学校家长教育和社区家长教育工作。此外,还

成立社区家长学校领导机构,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关工委主任担任校长,妇联主席任副校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任教务主任,同时吸收团工委、司法所、辖区中小学校领导、家长代表作为家长学校领导成员,主要负责社区家长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的组织管理和各项活动的组织实施,督促落实家长教育各项工作,保证家长教育工作的正常运作。

(二)整合社会资源,组建优质师资队伍

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与民间教育组织——广州市父母学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街道挂牌设立了“广州市父母学堂茶盘洲镇教育基地”。父母学堂的专家学者不仅作为社区家长学校义务教师,定期安排上课,还针对社区家长类别编写教案材料,免费提供给家长学校的学员。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还组建了有10多人的管理队伍、20多人的讲师团、50多人的家庭教育志愿者和家庭教育专家组四支队伍。在专家组中,除父母学堂专家教授外,还聘请了省市著名教授学者,如广东教育学院的李季老师、华师大教授曾国璋老师、广州市军休所航天研究员许光明、全国英雄警察刘建涛、高级检察官张锡思等。家庭教育专家组每年初召开会议确定当年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安排授课老师和授课时间,使家长学校的授课有计划地进行。

(三)创新教学内容,实行分类教育

社区家长学校根据父母辈家长、祖辈家长、单亲家长、准家长以及不同年龄学生家长的不同要求,组织教学内容,邀请有关专家授课,实行分类施教,提高对家长参加学习的吸引力和教育的针对性。如针对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长讲座,针对“问题学生”教育的千人大课堂,针对孕妇及幼儿家长的幼教讲座,以及感恩教育、亲子教育、关注孩子心灵成长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等专题教育。一年多来,社区家长学校举办各类专家讲座8场,“问题学生”家长交流辅导会2场,公益性亲子活动9次,帮扶特殊家庭3个,受教育家长达4000余人次。

(四)实行区校互动,教学互动

社区家长学校不取代学校的家长学校,但起着协调补充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了解和掌握辖区各中小学校家长学校活动开展情况,必要时统筹多校联合开展大型家长教育活动。二是整合辖区教育资源,促进社区家长学校与学校家长学校进行有效的互补。如社区家长学校重点放在节假日开展活动等。三是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家长学校提供业务指导、专家支持和免费帮助。在街道家长学校指导小组的组织下,社区家长学校进一步加强了与辖区内12所中小学的联系。这12所中小学原来只有3所挂有家长学校牌子,社区家长学校成立后,于2007年全部重新挂起了家长学校的牌子,并制定了家长教育计划,使学校家长学校重新活跃起来。

此外,社区家长学校还实行教学互动,家长子女同堂接受教育。社区家长学校请专家教授上课时,一般都要求学生和家长同堂,可边听边提问,实行教学互动,增强教学的渗透性。如2008年3月社区家长学校邀请瑞典哥德堡大学丘逸岗教授在同仁小学上科普课,32个8岁的孩子及他们的家长一同听课,大家边听边提问,气氛十分活跃。《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以“老外教科普,好像变魔术”、“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为标题作了报道。

(五)完善管理,规范工作

为了把社区家长学校工作落到实处,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先后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除《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实施意见》外,先后建立了《社区家长学校章程》、《家庭教育培训制度》、《优秀家长考评制度》等,使社区家长学校有章可循,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教材、有活动、有培训计划、有考评等,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作。为了加强对社区家长学校的管理,街道家长学校工作指导小组每年邀请区关工委、妇联和教育局相关领导一起对学校和社区家长学校实行检查与评估一次。评估内容包括:领导管理、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教学管理;家长受教育率;青少年对家长教育态度变化和家庭氛围改善评价;家长学校在提高教育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等。检查与评估的结果通过召开社区家长学校领导班子会议进行通报和整改。

二、社区家长学校初见成效

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兴办只有一年多时间,由于街道党工委把社区家长学校纳入街道工作议事日程,发挥了统筹、协调和指导作用,社会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因而,社区家长学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初步取得了成效。

(一)实现了辖区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了注重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

家庭教育关系千家万户,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各单位的支持和关心。社区家长学校将分散在辖区的教育资源整合,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互助共享的平台和途径,为社区家庭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较有效地激发了辖区单位对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责任感,逐步形成了一个全社会重视和关注青少年成长,注重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如新蕾五星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社区家长学校针对民办学校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与区教育局一起在该校举办家庭教育系列报告会。报告会邀请中央科教所培训中心家庭教育报告团潘卫东教授围绕“健康快乐的心灵决定孩子的成功”为主题,从“忽视孩子的成长是现在中国家庭教育的最大盲区”等四个专题,精辟地分析了家庭教育的现状,介绍了令家长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进行科学指导。由于内容新颖,报告精彩,赢得了1000多家长的阵阵热烈掌声。随后,这个报告会还先后在辖内的各中小学举办,有效地提高了辖内居民的家庭教育观念。

(二)促进了“三教结合”

社区家长学校为孩子与家长、家长与学校的相互沟通提供平台,建立起良好的家校互动机制。社区家长学校加强了与辖区内12所中小学的联系,帮助他们将家长学校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建立和健全家长委员会,并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互通,社区家长学校已成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点。同时,由于社区家长学校有一套较完善的制度,促使各学校完善和健全家访制度。有的学校还设立校长信箱,请家长对学校提出批评和建议。对一些家庭教育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社区家长学校则组织师资专门进行座谈和指导,帮助学校解决。如针对辖内75中初中部42名“学困生”的不同特点,专

门组织“学困生”与专家和家长“面对面”和“一帮一”解决,受到了学生、家长及学校的好评。其中一位因失去丈夫过于自闭的母亲,因望子成龙心切,管教方法偏激,导致了儿子对她极度怨恨,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常常与母亲作对,导致母亲想跳楼自杀。在一次座谈中,专家因势利导,耐心做母子的思想工作,使该学生与家长都敞开了心扉,真诚对话,消除了一些隔阂,关系得到了缓和。随后一段时间,专家们又多次家访,跟踪开导,帮助母亲调整心态,改进了教育方法,儿子也开始懂事,母子亲情有了新的复苏,孩子在学校也有较大的进步,2007年底,该生在本校基金会奖教奖学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学生,2008年又获得“进步奖”。该母亲深受感动,先后向学校和社区家长学校写了二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

(三)有效地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使广大家长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在家庭教育上,出现许多误区。如家长作风、专制主义,代替包办、娇惯溺爱,重智轻德、分数第一,以己之愿、强施子女等等。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通过一年多的活动和讲座,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的转变,素质也逐步得到提高。一是家长教育子女的意识和自觉性不断增强。在家长座谈会上,许多家长都说,过去没有参加社区家长学校学习,不知怎样教育孩子,孩子教不好,当家长的吃了不少苦,通过家庭教育理念的学习,使他们找到了科学教育子女的钥匙。有一位在街道工作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经常指责孩子,孩子很反感,母子关系紧张。通过社区家长学校学习,听了赏识教育课,这位家长转变了观念,看到了孩子的闪光点,按孩子的兴趣引导,并加强沟通,多启发,多鼓励,使母子关系融合,孩子主动参加学校的“小记者”站,多次受到学校的表彰。这位母亲深有感触地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做好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要多学习,只有自己天天向上,孩子才能天天向上”。二是家长理解支持学校和老师的工作,主动参与学校教育,为教育工作办实事、办好事。很多家长反映,过去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学校的事很少过问,通过社区家长学校学习,增强了对学校教育的责任感。四海小学有几位家长平时只注重孩子的学习,很少关心学校的工作,后来通过社区家长学校这个平台,认识到家长要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教育事业,尊重老师,和学校携起手来,才能教育好孩子。在孩子的带动下,许多家长自觉参加学校的义工队,为学校做好事、办实事。有一位家长是从事珠心算研究的大学老师,主动义务为学校举办珠心算培训班,很受学校师生的欢迎。三是与学校的家长学校互动,实现共同提高。学校的家长学校在正常学期内开展活动,社区家长学校则主要在寒暑假期间开展活动,互为补充。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还在街道网站上开通家长学校页面,建立了网上家庭教育论坛,将社区家长学校所有授课内容在网上公布,扩大了教育面。一年多来,社区家长学校指导辖区内12所中小学的家长学校开展家长教育活动40多次,受教育家长学生超过1万人次。

(四)有效地促进了家庭教育与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相结合,带动了和谐社区建设

茶盘洲镇党工委以社区家长学校为阵地,通过家长学校来激发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学习,促进了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小家庭带动大社区的作用。街道要求各居民委员会利用社区宣传栏对家长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作用等进行宣传,社区家长学校也在各居民点搞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公告家长学校近期安排。如今,社区家长学校不仅成为家长掌握科学教子技巧、提高家长素质的平台,而且成为带动全社区居民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的阵地。如司法所通过家长学校举办针对家长的普法教育;妇联通过家长学校开展“文明家

庭”、“文明楼院”“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创建和评选活动;街团工委结合创卫宣传,联合社区家长学校,组织社区小学生和家长开展“创卫亲子同乐日”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长。这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创办一年多时间,已初步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毕竟时间较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教学形式有待改进;二是发动面不够深入和广泛。居民委员会和辖区内大单位的作用还未发挥出来。三是社区家长学校与学校的家长学校如何互动互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四是办学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目前社区家长学校还存在管理人员少、力量薄弱、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较简陋等问题。

三、进一步办好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议

社区家长学校是从原来由学校挂牌的家长学校脱胎出来,在社区进行家长教育的新模式。从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创办一年多的实践来看,方向是对的,成效也是显著的。但要坚持下去,要办出更好成效,特别是要办出品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重视家庭教育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领导,推进社区家长学校建设

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实践中,使我们认识到,要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素质,首先要提高广大家长的素质。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社区内的一个基本单位,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社会的基本纽带和重要环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又是终身教师,他们是社区的主要成员和群体。因此,家长就成为社区内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个主要结合点,抓住了家长,就抓住了社区的主要成员。家庭是社区和社会的基础,家庭的稳定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家庭的文明程度和家庭成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区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的水平。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不但直接影响和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成长和社区成员素质的培养,而且直接关系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社区的和谐发展。为此,建议区委、区政府把社区教育,特别是家长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中,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与支持。一是区委、区政府切实重视家长教育,由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统领,区妇联牵头社区家长教育、区教育局牵头学校家长教育、区有关部门及区关工委参与,增强区家庭教育专项小组职责,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总结完善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的经验,适时向全区街道推广。三是把社区家长学校列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划拨专门办学经费,实行专款专用。

(二)进一步规范教学内容,针对家长实际,实行分类分专题分期教学

目前,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实行分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社区家长学校的宗旨是要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因此要针对家长的实际,除了转变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外,还要引导家长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等科学知识。这就要根据家长的实际,开设专题,实行分期教学或培训。如开设家庭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法律常识、家庭道德、心理健康、营养保健、现代文明礼貌、就业技能等专题。每个专题实行分期讲座或培训,以达到居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在“三教结合”上下功夫,使社区家长学校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目前,茶盘洲镇社区家长学校与学校的家长学校虽然互为补充,发挥了很好的协调作用,但学校的资源和阵地还需充分利用。建议街道家庭教育指导小组进一步加强统筹和协调功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和积极性,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扩大社区教育工作的视角和辐射面,在居(家)委会,社会单位兴办由社区成员参加的不同类型的社区家长学校。如:“社区老年学校”、“家教理论培训班”、“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班”等等,优化社会教育环境,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素质,使他们理解、支持教育,为青少年教育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这样,社区家长学校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才能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社区家长学校的办学条件。

上一篇:个人和企业如何盈利下一篇:电力施工总承包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