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就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2024-06-11

电子商务就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通用10篇)

篇1:电子商务就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专业就业需求调查报告

一、专业面临的经济背景分析

1.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世界经济发展,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到网络化经营阶段,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比较成熟。而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国内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度不断增加。对于国内众多中小企业来说,开展网上贸易,拓展产品交易渠道,增强竞争能力,更好地应对外部竞争,意义深远,电子商务已经开始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经济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使用电子商务。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型应用人才,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而高等院校是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中高职高专培养的实践性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更能满足企业对一线电子商务操作人才的需求。

2.行业数据调查分析

前不久,艾瑞咨询发布了电子商务行业首份《中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及薪酬研究》。研究显示电子商务行业即将成为高薪行业,从业人员月均收入水平目前已经超过传统行业整体水平。企业间电子商务业务(B2B)人员月平均收入水平达6800元,网上零售企业的人员(不含客服及外包物流人员)月平均收入水平则为6500元。

研究同时发现,中国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人才缺口将持续走高。自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新增电子商务用人需要超过230万,预示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就业市场宽广。

来源:中国B2B研究中心

通过本次的专业调研,得出相应的结论,包括从事B2B、B2C和C2C业务的中小型企业均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有比较急切的需求。

二、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1.电子商务岗位对学历要求情况

据江苏省人才市场的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对人才需求前10名的单位中,电子商务人才的学历要求大专类占到了65%。同时,通过对扬州鼎捷、南京宁六等几家大型企业的走访调查,其对本科和大专学历的电子商务人才均有需求,其中又因为专科层次的学生实践技能较强,上岗磨合期较短,更加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专科层次毕业的电子商务人员需求还是比较大的,高职技能型专业人才在市场竞争过程中是拥有一定发展空间和相对竞争优势。

2.企业对人才的招聘需求

以上调查分析,可以进一步归结如下:

(1)企业对人才需求较大的领域集中在网络营销、产品推广和客户服务这几块;

(2)员工应当具备利用相关工具对网站管理、产品推广、信息调查和处理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规划

根据企业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认为,电子商务市场前景广阔,市场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大量而客观的存在,但是电子商务专业规划必须符合市场发展的导向,迎合市场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满足其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应当做到:

1.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利用分组实践的形式,进行专业培养方向尝试

专业设置分三个方向:(1)网络营销(2)网店经营(3)企业网站设计和维护

2. 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1)精简纯理论和冗余课程,(2)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

(3)适当开设一些交流沟通类课程,培养学生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4)推进项目式教学。

3.青年教师轮流参与企业实践,提升教师一线操作的能力

4.做好校企合作,并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增加学生实习基地

5.在条件成熟时,与相关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办学,利用企业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机会,在大三学生中实施顶岗实习。

经济贸易系电子商务教研室

2010年5月21日

篇2:电子商务就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时间:2014 作者:12GQ(4)班

周美美

201205010454

一.调研目的:

有关社会对于幼儿园及幼师的生存和人才储备,就业问题的调研报告

二.调研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广东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培英幼儿园。

2.资料收集方法:亲身实习,社会问卷调查个体样本,以及网上查阅。

3.调研方法:对实习幼儿园老师及园长采用访谈和洽谈试调查,以及社会问卷随机抽取人员进行关于幼师需求度的调查。

三.调研内容:

1.首先是幼儿园普通幼师的谈话,对于现下的工作是否还需要添加幼师,等等。

2.再者就是对于园长 :关于入学率饱和度,幼师的招聘难度 的谈话。

3.网上查阅国内公办和私办幼儿园的饱和度。

4.社会问卷调查年轻父母对于孩子的学前教育难度。

5.访问教育国家对幼儿教育重视的程度。

6调查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四.调研结果分析:

1.通过在教育局的访问发现国家已经立法了,幼师要加入国家教师编制。

2.在对普通幼师的谈话中及亲身体验 对于幼师的添加很迫切 一个幼师常常得身兼数职。

3.关于入学率的饱和度,在园长的叙述中得知,因为名额的限制,每年都有很多上不了学的幼儿。

4.从网上查阅得知 我过公办幼儿园约占社会份额的40%,在园人数约占总人数60%,而民办幼儿园占总数的60%,在园人数只占总人数的40%,所以市场对于幼儿园的需求是很大的。

5.对于年轻父母最担心的就是小孩上不了幼儿园,很多父母都担心小孩得不到好的幼师教导。

6.数据统计表明截止到2009年全国共有幼儿园专任教师共计89.9万人,占总人数的42.5%;分布在县镇的总计30.9万人,占总人数的34.3%;分布在农村的总计的20.9万人,占总人数的23.2%。中专以上学历的幼儿园专任教师比例城市56.2%,农村占36.4%。统计表明我国幼师行业高素质人才及缺。

五.调查结果总结:

篇3:电子商务就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1 日语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现状

我国加入WTO后会, 大量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市场。同样, 中国企业也要走向世界。因此商务日语类专业需求趋势, 增幅较大。据中国人事部预测:今后日语人才的缺口近千万以上。表1所示的日资企业分布数据来自于2005年腾讯财经网。从以上消息可以看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不断增长, 出口贸易额逐年递增, 中国已成为一个对外贸易大国,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WTO的加入, 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活动中去。面对外贸发展的大好形势, 社会急需既掌握外贸知识技能, 又有较高水平的日语人才。

2 日语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日本经济新闻社的最新调查显示, 有近八成的日企表示将继续加强在中国的事业发展, 扩大投资。4000多家落户上海的日企仍保持着强劲的招聘需求。据悉:2007年前4个月, 日资企业招聘需求旺盛, 每个月都有400多项岗位需求委托。2010年7月中旬, 一场“日语人才专场面试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日语销售、日语技术、日语翻译、日语生产管理等日语人才需求均十分火爆, 而日企在快速消费品、制造业、金融和贸易商社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一些金融方面的岗位需求量也有增加, 原因是部分日本金融和保险公司进入了中国市场。另外, IT企业对软件人员需求量也很大, 懂日语的软件工程师尤其难觅, 很多公司不得不委托培训机构代为培养。从各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举办的日资企业人才招聘专场传出信息, 能上机能操作、可用日语流利对话交流的“能说会做派”最受日资企业的青睐。

3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方案

3.1 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日语基本功, 拥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 还要能用日语处理日资企业的行政及外贸等工作, 能较熟练地运用日语处理外贸往来单证、商务文书及日常翻译工作。因此, 加强教师队伍自身的建设, 塑造“双师”型或“双语”教师, 是培养商务日语专业合格的复合型人才的根本出路。

3.2 专业设置改革方案。

有关这一门专业在人才市场进行了调查, 人才需求并不全部来自日企, 也有来自欧美企业、国内民营企业的。很多人把日语人才等同于日企人才, 其实并非只有日资企业才需要日语人才。进一步分析近期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可以发现, 企业的招聘需求主要集中在四类:一是营销 (即销售, 外贸) 类日语人才。职位分布较广, 包括对外营销一线的营业担当、营业助理, 中层的营业经理、营业管理等。二是技术类日语人才。即“专业背景+专业技能+日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主要分布在IT、机械、电子电器, 旅游等行业。三是日语翻译。通常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精通日语, 口译、笔译熟练。四是日语秘书。能够熟悉掌握并应用高级日文办公软件, 能有日文书写记录, 能快速处理并回复客户日文函电、订单接收等。通过社会这一现象, 要求高职院校的日语专业设置和教学思想要进行改革, 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设与就业相适应的专业。培养专业背景+专业技能+日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4 高职商务日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日语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法, 就是教师对所授教材的知识点作重点、系统、详细的讲解, 学生集中注意力倾听的一种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以构筑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主要目标, 实践教学以构筑学生的能力结构为主要目标。日语跟其他外语一样, 都是一种语言工具, 它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 增强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活动中, 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精神, 教师与学生要相互配合、促进, 提高教学质量。

4.1 教学方法改革的方案。

第一, 采用现场教学法。专业课的某些内容可以直接在校内的日语实训室进行教学, 可边讲边做。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直观性强, 可把所学知识马上付诸于实践。这样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 而且印象深刻。另外, 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资源, 增加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的时间, 促进学生提高应用技能。第二, 直观教学法的展开。直观教学法, 是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它能够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 由静变动,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理解和记忆, 增强直观效果。

4.2 教学模式改革的方案。

第一,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保证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不仅节省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 还扩充了知识的信息量。尤其是日语精读课程, 不能单单只是局限在教室里进行板书的教学, 可以适当增加在多媒体教室的授课课时, 教师可以把授课内容制作成课件, 还可以根据情况加入一些影像资料,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第二, 加强高职学院与国外联合办学。互派留学生交流, 加强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建设, 鼓励学生参加日本国举行的留学生演讲比赛, 让学生们发挥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

总之, 高职商务日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商务日语语言并使用商务日语进行交际, 成功的商务交际除了良好的日语语言知识和必备的商务知识外, 隐含在日本语言中的大和民族文化背景知识也不容忽视。当今我国的日语教育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 商务日语专业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 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尽最大限度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 不断提高、完善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自信, 为学生的就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网, 2010, 183.

篇4:电子商务就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关键词】社会需求 高职 就业能力 职业指导

近几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偏低,与此相对的,却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放缓,这无疑给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也给当前面临毕业的学生带来严峻的就业压力。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从就业角度看,就业能力是劳动者在一个既定的劳动力市场上成功从事某种工作的潜力。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社会对职业结构以及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求,同时按照高职学生的自身条件和特点与求职意愿,参照单位用人的要求和标准,在实际的职业指导中提供有效咨询、指导和帮助,使高职学校的学生选择适合的职业和岗位,同时帮助用人单位选择适合的新生劳动者就业,这就要求高职学校的职业指导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高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是提高就业能力的主要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就对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养成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加大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具体岗位要求,高职培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弊端日益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坚持以适应市场需要为导向,培养的人才以最大限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主题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顺应市场对人才需求做出的必然调整,是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相互作用的必然趋势。

(二)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过去学校培养的学生到企业就业往往还有一段适应期,由于不熟悉企业的生产情况,不能直接上岗,企业还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进行再培训,一方面企业增加了培训成本,另一方面培训期间一般学员的待遇较低,学生不稳定。而订单培养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到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实现了就业与上岗的“零距离”,解决了就业与上岗的矛盾,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证,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的多赢。

(三)落实顶岗实习半年要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切实落实高职学生学习期间顶岗实习半年的要求,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能够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进而提高就业能力。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强化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并借助校企合作的管理平台,积极探索顶岗实习半年的有效实现方式。通过顶岗实习,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建立科学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建立高效的“双师”的职业指导队伍,带动学生职业发展

首先,高职学院应组建一支由“双师”结构的职业指导教师团队,同时聘请企业人力资源师或者企业技术人员,对高职学生共同进行职业指导,这将是我国高职职业指导团队建设的必然趋势。高职学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为行政人员、班主任或辅导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兼职做就业指导工作,专门的、稳定的职业指导队伍还有待完善,学校内部的职业指导老师基本上没有企业经历和经验,在进行职业指导时往往缺乏时效性、前瞻性,职业指导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以校内外的实训基地为载体,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同时也为职业指导提供了十分难得平台。

其次,引进来,将企业文化贯穿到职业指导课堂教学和实训各环节中去,使学生提前使用企业的文化作为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学生职业成长的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又常常被许多职业指导师所忽视。让学生体验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充分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高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再次,把企业员工务实培训方式引入职业指导中,目前高职学校职业指导课内容空洞,带有职业特点的内容很少;教学形式没有延伸到人才市场和企业中,师生对人才市场动向不敏感,也可以说是不关心。尤其对职业生涯设计、求职岗位说明书、人事代理等专业词语知之甚少,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人才市场要求。为此,应当借鉴企业培训课程外包模式,从企业角度出发建立职业指导课程模式,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职业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某一职业或岗位具体能力的养成,这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格外重要,包括职业道德养成、职业意识养成、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相关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职业适应、创造和问题解决等多方面的能力。在高职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主要侧重“常用”和“特殊”这两类知识,对于大量的一般知识则要根据个人特点和专业需要而有所取舍。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的创新精神、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等。

(三)利用先进手段,提高认识,拓宽就业指导的前进之路

我校的每个学生都配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充分利用便捷的通讯手段、工具对我校学生开展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如通过飞信、博客、电子邮箱等方式,为学生在职业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帮助在校学生及时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动态、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简历制作和就业信息的搜寻和引荐等工作,保证了各种就业信息的准确、及时、高效的提供给学生,使其能较早确定将来事业发展方向,能够提前进行就业前的准备,引导学生调整好职业的满意度和期望值。这些工作使我院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高。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层次化,我们要积极探索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加大改革力度,办出高职教育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是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尺度。因此,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重心,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从传统的办学观念向现代教育理念转变,从以学科理论知识为中心向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中心转变,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这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水平的根本途径,也是培养出适应新形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健智. 对高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 改革与开放,2010(8):162.

[2]毛雷. 专业教师如何做好高职生的职业指导. 中国校外教育,2009(2):136.

[3]李菊顺,何春花. 试论高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 新课程研究,2010(5):152.

[4]徐琳. 职业指导理论与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 职教文论,2010(12):66.

[5]励梦普. 对高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教师,2008:(22).

[6]谭凤娇. 新时期高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探究. 科技信息,2010(2):95.

[7]蒋建强. 试论高职学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经济研究导刊,2010(15):249.

篇5:电子商务就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5.2 高校应及时更新大学生就业培养方案 高校是大学生和就业单位的枢纽,培养适用型人才是高校的责任。首先,高校应面向市场需求制定培养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市场化。其次,多途径收集就业信息,增设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最后,高校应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校要支持和维护相应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

5.3 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制定有效的就业政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力与社会需求差距的问题仅仅依靠大学生和高校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广西区政府出台有效政策积极引导。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广西建立以来,广西各产业蓬勃发展。政府应利用机遇,协调就业单位、高校、大学生三方关系,使高校快速适应产业转变的局面,制定出适合广西区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广西高校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 大学生家长意见范文

★ 高校团学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6:电子商务就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1.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加强对温州地区的企业调研,应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人才,建立“三位一体”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着现代教育理念,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强化“应用型”及“创新型”的培养为重点,以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保障,以现代化的软硬件平台为依托。对于“应用型”及“创新型”能力的培养,则重点构建“校内实验+行业实践+专业认证培训”的“多渠道”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2.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是应考虑突出市场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即要继续保持微观类课程比重,以满足地方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视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要不可忽视地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加强对企业需求的实证分析,为后续学习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3.在教学体制上,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强化和兄弟院校以及企业之间交流体制。每年安排一次与对口企业互派教师的培训与交流,包括对国家示范高职院的考察和高校交流。在保证教学的条件下,增加专业的实践课时数,提高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所占比重。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带头人的业务素质; 4.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上,重视把道德操守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我们的调查表明,很多用人单位更愿意录用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毕业生。可见,高校尤其是工科远校的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与提高,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意识、注重考试成绩”的思维模式,全力塑造品德好、潜质大的“可持续发展”人才。

5.在教学手段上,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将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教师的研究成果有机地引入课堂,并为个性化指导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参与科研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邀请著名学者、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工作,聘请国内外他们为客作教授,定期到学院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参与学科团队建设并参与人才培养工作。除此之外,他们还以讲座或者报告的形式把学科发展最前沿的研究工作与学生分享。部分课堂教学采用新型的认证式教学体系,将教学结果与专业资格认证相挂钩,以通过相关资格认证为目标,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专业大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6.坚持校企合作,加强专业建设 很多企业已不满足于与学校进行浅层次上的校企合作,他们对毕业生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采取合作的方式在校里设班,参与招生对象的选择,亲自设置专业课程,甚至设置奖学金,提供专业设备,派遣专业教师授课。目的就是使学生能更加接近实际工作,提高工作的适应性。这就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注重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次调查中,毕业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两项指标的优良率都排位靠后,而学生的低流动性及较高的挫折耐受力也印证了这一点。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十分宝贵的。8.突出技能,彰显特色,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校企合作资源,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吸纳行业、企业的优秀专技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加强技能训练,彰显办学特点,实现校企双赢。9.加快学校建设步伐,不断满足广大学生及家长对学历层次的需求 学校现在只能为广大学生提供成人教育方面的学历,目前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学历需求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加紧各方面的完善与建设,争取尽快纳入统招系列,促进学校升级,提升学校规格,提高学历层次,以满足市场需求。此项工作必须得到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篇7:电子商务就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关键词:社会需求 招生 人才培养 就业

摘要: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程运行机制可以概述为四个“三”,即树立三种观念、组建三个机构、实现三项对接、构建三个联动机制。即要树立以特色为品牌的招生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就业观;组建职能管理机构、决策咨询机构、就业指导教育机构;以专业设置和调整为切入点,实现“产销”对接,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实现与职业能力对接,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着力点,实现与职业岗位“零适应期”对接;构建校内联动机制、校际联动机制和校企联动机制。

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步伐逐步迈向大众化阶段,普通高等学校在招生、培养和就业问题上一些突出的矛盾也横陈于我们面前,主要有: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错位,人才培养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脱节,高校内部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工作环节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等。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核心是高校的招生、培养、就业三部曲能否形成一体化的运行机制问题。因此,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理顺招生、培养和就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良性运行机制,不仅是高等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也应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领域需要进行探索实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兼备的研究课题。

开始,笔者所在的阜阳师范学院启动了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程探索实践,作为该工程的参与者和研究者,笔者认为,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机制可以概述为四个“三”,即三种观念、三个机构、三项对接、三个联动机制。

一、树立三种观念

(一)以特色为品牌的招生观

高等学校如何科学定位,张扬个性,办出特色,并用个性、特色去参与生源市场竞争,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一所大学有个性才有特色,有特色才有活力,有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生源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科院校在确定战略目标时,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优势学科群为基础,走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内在联合、学科交叉的道路,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特色优势、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及其对学校的期望等,创办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和学科,不去拼规模有多大,而去拼有何特色与优势,不去拼学科有多全,而去拼学科有多强,以自身比较优势的学科和特色学科作为经营品牌来招揽生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创出名牌,办出特色。这样,学校就有吸引力和知名度,招生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教育部周济部长早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就指出:“高校必须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教育这样一个理念:市场是前提,招生是重点,培养是核心,就业是关键。使高校广大教职员工认识到,高校只有面向市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实现“产销对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毕业生就业。

(三)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就业观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十一五”时期将达到25%左右。我国已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的矛盾。面对新形势,高校必须树立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就业观念。首先,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要认识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是量的变化,其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这个结构性的变化,突出的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既要培养精英人才和专门人才,还要承担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满足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其次,高校有责任向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正确宣传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就业岗位大众化的新理念,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正视就业形势,转变“精英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高端就业”思维方式,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就业的社会定位,到基层去,到普通的有一定技术含量或管理要求的劳动岗位上去,同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创业。

二、组建三个机构

(一)职能管理机构

为解决招生和就业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尴尬局面,普通本科高校需要整合招生和就业机构,成立招生就业处,在招生就业处下设置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校友工作办公室等机构,并加大招生就业处在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参与和融合力度。为加强各院系的招生和就业工作力量,应在各院系设招生就业办公室,设专职人员若干名。

(二)决策咨询机构

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专家指导委员会,作为常设决策咨询机构。该机构由校领导、校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校内专家、企业高管、人才服务机构负责人、优秀校友等组成,为高校招生、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就业市场开拓等提供决策咨询,并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和课程的开发与改革,学生实习指导与考核和就业指导教育等。

(三)就业指导教育机构

在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对大学生开展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责任,也是事关高校发展的刻不容缓的工作。为此,高校需要尽快成立就业指导教育研究室。“教研室”的职能是负责就业指导课的课程规划、建设,组织实施教学,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开展职业生涯测评和规划,开展就业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社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等。

三、实现三项对接

(一)以专业设置和调整为切入点,实现“产销”对接

专业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瞄准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一要由“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二要严格以该专业的近三年就业率为依据。对连续三年初次就业率低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对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的院系,要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1个新专业的同时,必须撤销1个旧专业;对低于本校平均就业率的专业,下年度招生计划应适当下浮。 (二)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抓手,实现与职业能力对接

普通高等教育决不是单纯的教育功能,它还承载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功能。我们讨论的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其根本的主题,就是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职业能力。所以,普通高等学校也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捕捉和分析企业和市场信息,形成长短结合、以长为主,宽窄并存、以宽为主,体现专业集群和专业链优势的课程体系,并要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和权重,开发综合化和专题化课程,探索模块化组合课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实现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着力点,实现与职业岗位“零适应期”对接

由于重理论、轻技能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普通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差,导致其到工作岗位后实际工作能力不足、适应时间较长,这就迫使我们要重新审视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构筑和创新实践培养平台,使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培养“零适应期”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首先,要开展深入的岗位工作调研,分析和研究企业对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构建各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要在产学研结合中努力建设一支新型的理论与技能兼备的职业化教师队伍,并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和专业教学需要,聘请一支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第三,要依托用人单位,加大投入建设“零适应期”实践教学基地,使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双赢”和共同发展;第四,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配套改革,要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加大能力测试在专业课考试中的分量。

四、构建三个联动机制

(一)校内联动机制

校内联动机制是指以就业为导向,将就业率与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培养模式、教学评估挂钩,并且通过一系列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将这一机制贯彻于从招生到培养,从学校到院系的两级就业管理组织,从校长到专业教师等各个层面,通过落实就业责任制度,使全体教职员工普遍感受到来自就业的压力,由此激发提高生源质量、改革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拓就业市场的动力。具体地说,学校应建立和落实校长、院长、系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五个层次在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上的考核奖惩制和岗位责任制,使学校各个层面人员全部纳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

(二)校际联动机制

同一区域的高校应当打破各自为战、相互排斥的传统就业推荐模式,建立切实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动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互补和统筹协调作用,谋求在毕业生就业上的“共赢”。校际联动机制包括:共同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相互提供毕业生资源信息,建立统一规范、相互贯通衔接的信息平台和网站;构建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和本区域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市场;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登记制度,互通信息,采取措施共同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代为本区域联动高校推荐毕业生;根据学校各自专长建立培训基地,建立毕业生鉴证、鉴定联动机制;建立本区域高校就业指导课合作机制,在本区域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上实现资源共享。

(三)校企联动机制

篇8:电子商务就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1 案例基本情况

本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结果, 是由第三方麦可思有限公司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的。通过向毕业半年后的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1届高职毕业生发放答题邀请函、问卷客户端链接和账户的形式, 主要对受雇于全职工作、半职工作、自主创业、专转本、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其他等毕业生群体进行了调查, 最终形成了《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2012年) 》, 其主要结论如下。

1.1 就业竞争力

统计中, 就业竞争力通过“就业现状满意度较高”“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较高”“就业质量较高”三方面反映。其中, “就业质量较高”这一结论主要通过以下数据来证明, “月收入与本市高职院校基本持平, 该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2512元, 与本市高职院校 (2583元) 基本持平。其中, 29.4%的人半年后月收入集中在1501~2000元区间段, 22.6%的人集中在2501~3000元区间段, 18.6%的人集中在2001~2500元区间段;专业相关度高于本市高职院校, 该校2011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是70%, 比本市高职院校 (61%) 高9个百分点, 职业吻合度比本市高职院校 (43%) 高4个百分点。

1.2 就业特色与优势

该校的就业特色与优势主要是通过职业集中在建筑工程类这方面体现出来的。反映出, 该校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职业是建筑技术员、发电站和电气修理技术员。该校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行业是高速公路、街道及桥梁建筑业。

1.3 工作能力、核心知识及价值观

该数据公司的统计结果中显示, 该校2011届毕业生“亟待加强的能力是谈判技能, ”其中, “该校2011届毕业生总体知识满足度为79%”。在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提升较大的是乐观态度和努力上进精神”, 该校2011届毕业生中, 分别有55%、53%的认为大学帮助自己在“人生的乐观态度”“积极努力、追求上进”方面得到明显提升。

1.4 核心课程有效性评价与成绩

结论显示, “核心课程重要性评价较高”。而且, “2011届回答核心课程重要的毕业生认为这些课程培养的水平对目前初级职位或学习的满足度为53%, 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的重要度更高。”“学业对专业相关度和母校满意度有积极影响”。

1.5 社团活动分析

统计结论显示, “社团活动满意度最高的是社会实践及公益类”。而且, 对该校2011届毕业生来说, “社会实践及公益类社团活动对就业现状满意度等指标有积极影响”。

1.6 求职分析

“求职成功有效的信息渠道是通过校园招聘和亲戚朋友”, 该校2011届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本大学的招聘活动或发布的招聘信息、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 比例均为30%。同时认为, “最有效的求职服务是辅导面试技巧”。

2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 根据调查研究数据结果的统计, 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质量之间存在的各种关联。我们可以对以下几个问题形成一定的认识。

2.1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质量

就业质量的是通过收入高低、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职业吻合度、离职率等几个方面共同反映的。如何界定“就业质量”, 是衡量就业质量高低的前提性条件, “就业质量”一词最早由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 在学界也存在较大的争论。如有的学者认为, 就业质量一般概括为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等四大方面[1]。有的认为, 就业质量既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 又可以从国家或地区层面的总体来认识和理解[2]。还有学者认为, 就业质量应该体现为“学以致用, 人尽其才”的总原则, 它既有就业率等量的基本规定, 更有成才率等质的更高的要求[3]。

从以上分析得出, 学者之所以对就业质量有不同的定义, 主要在于侧重点不同。如第1种观点侧重于毕业生本人, 第2种观点综合国家和个人, 第3种观点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角度理解。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就业质量, 应该是各主体对“就业”作出价值判断的综合情况, 既包括个人判断, 也包括社会、高校的评价。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 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应当成为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准, 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应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2.2 高校人才培养内容与毕业生就业质量

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保障性条件。1) 核心知识传授。高校人才培养中传授学生高质量的核心专业知识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关系密切。2) 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认为教学中最需要加强的实习实践环节是专业技能相关实训。3) 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毕业生亟需加强的能力是谈判技能, 亟待加强的知识是销售和营销知识, 与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就业质量有密切关系。4) 价值观培养。毕业生认为大学帮助价值观提升较大的是乐观态度和努力上进精神, 说明价值观的培养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4]为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 是保障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高校人才培养内容, 如核心知识的传授就是解决大学生“智”的问题, 对于“德”的要求, 尤其是毕业生“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基本上没有涉及, 没有全面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的内容。因此, 充分了解保障毕业生就业质量各类因素, 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就要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内容相联系起来。

2.3 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毕业生就业质量

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是保障毕业就业质量的另一关键因素, 毕业生就业教育指导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提供有效的信息渠道和提供一定的求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在学校举行的一系列招聘会或发布的招聘信息。对毕业生进行的求职策略辅导、求职面试辅导等各项辅导中, 毕业生认为最有效的是辅导面试技巧。

开展大学生就业教育指导是高校为了给毕业生提供良好就业环境的重要举措, 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 与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相关[5]。在具体的就业指导教育中, 加强全程化的就业教育指导, 高校就业教育指导不只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 更应该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 全面了解才能真实地反映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成效。

3 启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的讲话中进一步强调, 什么才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需要。

第一, 建立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 前提就是必须首先准确、独到地理解什么是就业质量。准确理解就业质量的内涵、外延是科学建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关键。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既要适应时代发展, 又要符合社会需求, 这是高校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因此, 应当建立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基础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使毕业生就业质量情况成为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晴雨表。

第二, 建立与高校人才培养内容、方式相结合的就业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 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素质, 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正如原教育部副部长吕福源指出:“国际上较为知名的大学, 他们的校长往往把毕业生就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通过它来带动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包括招生、培养和学科调整。”[6]之所以如此, 关键一点就是,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是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根本保障。

第三, 构建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机制, 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是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的原因之一, 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结果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学部门, 无法形成培养内容、培养方式的及时改进。高校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甚了解或者不能及时了解, 也就无法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长期监测到改进培养效果的改革方案。因此, 高校只有获得毕业生就业质量真实数据, 有效构建起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机制, 才能诊断出培养过程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 从而更好地指导高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相关, 以提高毕业生质量为目标导向, 为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以2012年度报告案例, 分析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之间深层次关系。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庆发.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C]//中国教育科学会.中国教育科学200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497.

[2]李军峰.中国非正规就业[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5:89—90.

[3]方伟.建立健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就业质量[C]//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实践与探索:北京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83.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35.

[5]黄蓉生.就业环境变革视野中的重庆大学生就业.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279—280.

篇9:电子商务就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关键词:社会需求;医学生;就业能力

虽然我国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医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专业教育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毕竟 “医乃人学、医乃仁学”,医学的神圣性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大学扩招使得医学生供应大于需求,同时医学生自身的主、客观条件限制其就业能力。另外,社会医患矛盾加剧、医生社会地位的下降、以及国家、地方有关政策的调整等,使即将就业的医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前景和个人职业前景抱有悲观思想,缺乏职业竞争力,医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临床医学专业及其工作的特殊性

1.课业负担繁重,人才培养周期长

医学课程系统学习时间长,国内一般为五年制,某些高等医学院校学制为6-8年,2015年实施新规,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需要以住院医师身份接受为期3年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本科,这无疑是延长了人才培养的周期。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多、难度高,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庞大而复杂。

2.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和工作性质的神圣性

医疗工作是门理性、成熟而又充满同情心的职业,其服务对象是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有机体;人有不同的需要,诸如生理的需要、健康的需要、情感精神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等等。在临床工作中考虑问题完全个体化,从而才可能得到一个更合乎客观事实的结论。

3.毕业生找工作难,用人单位招工难

大多数毕业生都向往医疗设备完善、等级较高的大中城市的医院,而不愿去一般的市县级医院、卫生所等,造成毕业生就业分布不平衡。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无业可就,而是有业不就。因此当前出现医学大学生找工作难,同时也伴随着用人单位招工难现象。

二、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特殊性

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终将被推向市场,参与社会的公平竞争,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就是对其能力的“试金石”。因此,医学生了解新形势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新要求、新标准才能相应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精神境界高远,优秀的道德素质

从事一线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遵纪守法,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意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人文关怀充分

社会对医务工作者寄予较高的期待和信任,这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紧密围绕“人”这一主题,具有依法行医观念,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医者,父母也”,注重与病人及家属进行交流,充分考虑病人及其家属的利益,时时处处关心体贴同情患者的思想感情。不但要学习研究人的生物学属性,还要学习研究人的心理和社会属性。

3.卓越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医学人才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医学科技发展的新变化,只有创新,才能在竞争的职场中取得领先优势,它主要指的是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觉探索、不断创新等多种智力因素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三、临床医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因分析

1.供求关系矛盾

首先,毕业生人数激增,加大了就业压力,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不平衡也导致了医学生严重的就业选择偏差,千方百计想挤入经济发达地区、大医院,而不愿到“缺医少药”的欠发达地区、中小医院就业。其次,许多毕业生好高骛远,手高眼低,对工作条件和薪酬水平有较高期望,造成就业视野不开阔,使之在面对机会的时候,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2.医学生少有职业理想,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展望与自信

不少医学生很少有职业理想,总觉得那是毕业前找工作才面对的事情。加之对就业形势缺乏客观的分析和判断,使得医学生们只是觉得就业越来越难,对前途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但如何明确目标,坚定职业理想,应对就业难的问题,没有长远的设想和打算,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信心和决心。

3.医学生基本工作能力较差,知识面狭窄

医学生课业繁重,平时只知道埋头读死书,死读书,而忽略了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不强,缺乏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4.就业指导工作力度不够

目前大多医科院校的就业指导在形式与内容上比较单一,仅对于就业政策、就业形势、需求信息、择业技巧等方面泛泛而谈,缺乏对个体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就业指导的全程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有待提高。

四、基于社会需求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把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许多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倾向于去大城市、大医院,形成大城市多人竞争一个职位,而乡镇、农村医院无人问津的局面。当期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时,会造成就业意向选择的困惑,影响自己作出正确合理的判断,进一步会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这种失衡的状态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医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得自己走向完善。因此,医学高校应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帮助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树立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精神,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放眼西部、基层以及部队,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和成长。

2.加强责任意识培养,培养敬业爱业精神

热爱本职,忠于职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医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医生是人类生命的守护神,敬畏这份事业,敬畏自己的岗位,这一切都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因此,作为大学生,从心底里把服务基层民众的健康工作当作自己事业的核心部分而给予高度重视,培养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才能够把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有效结合起来,为今后的职业发展认清方向。

3.提高工作能力

(1)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医学是以促进对人的身心健康为服务内容,医学的宗旨就是要培育医术精湛和医术高尚的医学生。所以,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可以使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人才,并且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重视临床技能操作。医学是一项实践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合格的医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较高的临床实践操作水平。临床技能是每一位医生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技能。因此医学生必须重视临床技能操作,持续不断地付出艰辛劳动,丰富自身的动手能力和操作经验。

(3)开拓创新能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医学理论、技术及新药物的发明,都需要医生不断创新,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也要求医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提出超乎寻常的见解。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临床医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开拓创新能力,要用超前意识和战略发展眼光去观察、思索。

4.增强社会适应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人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临床医师的职业性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作为一名社会成员,他也必须具备多种社会生存能力。

(1)虚心学习,提高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能够影响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状况、生活的愉悦度。因此,一个人只有虚心请教领导和同事,了解和熟悉工作特点和规律,主动关心和收集有关信息,恰当处理、以及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在与人交往中,心理相容,胸怀宽阔,做有远大理想、开朗、豁达,对人谦让的人,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2)沟通能力。语言交流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临床工作需要与护理人员及其他各科室人员发生联系,医生应当使用恰当的语言使其主动配合完成诊疗活动。并且,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主要途径。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及家属接触最频繁,医患间的沟通对于了解患者身心状况、向患者提供正确医疗知识、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帮助医生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家庭情况、提高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3)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是每个临床医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首先要学会欣赏他人,主动去寻找团队成员的积极品质,学习这些品质,充分认识到团队的效率在于每个成员配合的默契,而这种默契来自于团队成员的的互相欣赏和熟悉。其次要包容团队成员。对待团队中其他成员时一定要抱着宽容的心态,讨论问题的时候对事不对人。三要具备全局观念。个人要有整体、全局观念,考虑团队的需要。团队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配合,为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5.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一方面从低年级开始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同学们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及早树立目标,合理规划职业蓝图,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就业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对高年级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政策和法规;引导毕业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应对就业阻碍。

总之,树立医疗为人服务,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注重社会需求是与新的医学模式理论相吻合的,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医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必备的基本素质条件。新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了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对自己的成才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具备社会医学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自强不息,努力拼博,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胜,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婷.大学生基层就业心理调查与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45-48.

[2] 朱慧,赵金秀,吴弘萍.医学生就业观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24.

篇10:电子商务就业社会需求调研报告

由于高分子材料发展十分迅速,所以申请这个专业的人数也稍微偏多,竞争相对激烈。在就业方面可以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就业前景很不错。所以美国大学的录取要求相对别的专业都会有所提高。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当今,高分子材料又向着尖端领域发展,新的特殊性能高分子功能材料不断出现,前景十分的广阔.市场对高分子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无论是在日常化工,还是在高精尖端科技,高分子人才都备受欢迎,高分子材料专业的社会需求一直处于化学、材料类专业的前列.随着国际国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印刷包装领域也在不断改进材料,如环保型印刷材料、环保型包装材料和新型数字印刷材料等都是产业发展方向,相信经过四年的学习,在印刷包装材料领域一定大有可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广阔,高分子材料人才可以在绝大多数工业领域取得发展,因为需要高分子材料的行业多得超乎你的想像.学任何专业,如果立志于毕业后干本行业,专业课是必须要学好的,另外英语也能成为你的一把利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之课程介绍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文化基础及语言、近代化学基础(包括无机、有机、分析化学等)、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工程力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工程制图、化工原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基础、高分子材料成型机械及模具基础、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原理及计算机设计、高分子材料加工新技术、模具工程设计、模具CAD/CAE、聚合物成型机械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之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高分子材料合成、加工的基本原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共混改性和加工成型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之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择业面很宽,适应能力强.适合于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复合材料、橡胶、塑料及纤维制品等的生产企业以及研究单位的新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工作,以及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主要面向化工、建材、汽车、石油化工、航天航空、电子、家电、包装以及造船等行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之市场需求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当今国内应用广泛,是研究天然及生物有机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以及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应用的充满活力的材料类学科,其工业和研究体系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是众多专业发展前景好的专业之一.近年来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均在65%以上,一次就业率均超过95%,毕业生深受国内各行业的青睐;学院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除每年招收部分优秀学生进入学校英才班学习,与国际著名大学进行联合培养以外,还与国外多个知名高校合作,选送优秀本科生进行联合培养;专业拥有高分子化学实验室、高分子物理实验室、功能高分子实验室和多家企业联合实验室;拥有现代化的高分子材料成型、合成、表面改性及性能分析测试与表征器,保证了培养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使用的实验基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十一五”期间,国家产业政策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倾斜,这对新材料产业发展无疑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新材料的一个分支,社会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毕业生择业面宽,适应性强,可在石油化工、勘探设计、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汽车、家电、建筑、教育等领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业单位遍及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三资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可从事科学研究、生产过程控制管理、贸易销售、行政等工作。

——部分毕业生就业单位

1、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催化剂分公司

3、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

4、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

5、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

6、北京市塑料研究所

7、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

8、北京加成助剂研究所

9、北京市食品及酿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一站

10、蓝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11、北京航立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12、北京华德液压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3、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14、威格拉斯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15、佳施加德士(廊坊)塑料有限公司

16、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7、北京豪特耐管道设备有限公司

18、北京富迪创业科技有限公司

19、海信北京电器有限公司

20、北京聚菱燕塑料有限公司

21、北京盈创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22、百灵威化学技术有限公司

23、北京航空工艺地毯有限公司

24、北京建恺混凝土外加剂有限公司

25、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

26、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分公司

27、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化分公司

28、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

2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石化分公司

3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石化分公司

31、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32、新疆石油局独山子石化总厂

33、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

34、聚赛龙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35、辽宁华锦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四大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高分子功能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配方设计以及计算机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改性工艺和方法,掌握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方法,具备对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加工以及功能化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物理、化学、化工基础知识;

2.掌握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

3.掌握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和性能评价的方法;

4.掌握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5.掌握高分子加工流变学、成型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6.具有对高分子材料进行改性、加工工艺研究、设计和分析测试的能力;

7.具有对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制备的能力;

8.具有应用计算机对高分子材料进行配方设计的能力;

9.具有对高分子材料合成、改性、加工以及功能化过程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开发和管理的综合能力。

外资企业:

Exxon.Mobil 埃克森美孚

Shell 壳牌中国

BP中国

Chevron Philips 雪佛龙.菲利浦斯

Tatol 道达尔

Sabic 沙伯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沙伯创新塑料 LG CHEM

LG化学

Basf 巴斯夫亚洲 SK中国

Dow 陶氏化学

新日本石油

Bayer 拜尔

Dupont 杜邦工程塑料

Idemitsu 出光兴产

Mitsubishi 三菱工程塑料

Hanwha 韩华

AGC 旭硝子

Sumitomo Chem 住友化学

Solutia首诺 Eastman伊士曼 LNP RTP安特普 Honeywell霍尼韦尔

Polyone普立万 普立万中国 Nova Chemicals Nova Polymers, Inc.Dualloy杜朗MBA聚合物公司 KMI GROUP, INC.Vinmar维马 NatureWorks LLC PTS LLC

DSMEP帝斯曼工程塑料 Rhodia罗地亚工程塑料 Lanxess郎盛 Borouge博禄 Basell巴塞尔

TP Composites, Inc.Dugessa德固萨 A.Schulman Inc舒曼 Radici Plastics兰蒂奇 Entec Polymers

Solvay苏威 Solvay A.P.苏威苏莱克斯 EMS艾曼斯 Ticona泰科纳

Victrex Lucite璐彩特 Polykemi柏力开米 Zeon Chemicals 古比雪夫氮

Arkema阿科玛 Altuglas TechnoCompound GmbH Sirmax Enviroplas Inc

SK株式会社 三星道达尔 Samsung-Starex KPIC大韩油化 KKPC锦湖石化

KEP韩国工塑 Samyang三养集团 Honam湖南石油化学 Kopla科普拉 SH新湖石化韩国大林 韩国现代 Hyosung韩国晓星 韩国裕元

Asahikasei旭化成 Teijin帝人化成 Polyplastics宝理 Toray东丽 Mitsui Chem三井化学

UBE宇部兴产 DIC大日本油墨 Kotec高达 JSR Corporation Denka电气化学

Chisso Tosoh Corporation东曹 Japan Polyolefins(JPO)Kuraray可乐丽 上海三井复合塑料

住友化学 住友电木 住友Durez

Unitika尤尼吉可 Toyobo东洋纺绩 OGC大阪气体化学 UMG ABS

Daikin America, INC.Daikin大金(中文)Wintech Polymer Ltd Mitsubishi Rayon三菱丽阳 Mitsubishi Rayon America Inc.三菱丽阳美国公司

Polyram以色列普利朗 Titan大腾石化(马)Qapco卡塔尔石化 IPCC伊朗石化 印度信诚Braskem巴西化学公司 巴西SP Axion Polymers IRPC泰国石化

国内企业:

中石化 扬子石化 扬子-巴斯夫 吉林化工 茂名石化

云天化 大庆石化 上海石化 高桥石化 兰州石化

齐鲁石化 燕山石化 大连石化 辽阳石化 延炼石化

四川金路平顶山神马 仪征化纤 潍坊亚星 日照三星化工

四川得阳 成都乐天 3F上海三爱富 广成PI 鼎龙化工

宁波LG甬兴 新湖(常州)石化 南通丽阳 镇江奇美 上海赛科

镇江国亨 吉大特塑 广东新会美达

金发科技 广州洋达 广州柏力来 广州科苑新型材料 广州合诚

广州鹏云

沃特集团 西甫新材料 深圳和润 深圳佳明 恒丰工程塑胶抽粒

深圳信普 深圳优化 中塑新材料 深圳三优

塑之道高分子材料 利鑫工程塑料 银禧集团 宏旭达 诚翔塑胶原料

中山市新力工程塑料 中山奇德 中山市纳普工程塑料 中山宝俊

威林工程塑料 聚赛龙工程塑料

聚隆工程塑料 南京立汉 南京利华 南京鸿瑞工程塑料 南京金彬汽车工程塑料南通星辰(南通中蓝)江苏三房巷 苏州苏晨 苏州科创 苏州高聚塑化

南京九鼎PLA 江阴福田聚合物 江苏华洋尼龙

杰事杰 上海日之升 锦湖日丽 久聚高分子材料 上海聚杰

温州俊尔 宁波正邦尼龙 宁波法莱新塑化 宁波福天工程塑料 慈溪市路加工程塑料余姚中发 台州腾豪 余姚新东苑塑化 温州汪洋高分子

道恩集团 山东东辰工程塑料 海尔新材料

北京市化工研究院 意普万 北京金马伟业塑料

海林市新发工程塑料 鞍山市隆兴工程塑料 淄博格晨塑料

GMP广州广钢MBA塑料 澳科国际五金塑料 秦皇岛华雨塑料

北京华盾雪花 浙江华泰 合肥金菱里克 中山祥富 上海丹海

杭州超宏 新乐华宝 佛山杜邦鸿基 天塑科技包装材料 广东德冠

江苏中达新材料 浙江博泰塑胶 云南红塔塑胶

扬州金丰新材料 湛江包装材料

浙江大东南集团 上海友浦 佛山生力塑料

佛山键宏 华通联合(南通)

绵阳龙华薄膜 佛山新长盛 江苏琼花集团

中山新中升包装材料 汇丽华南工程塑料

余姚绿环 秦皇岛嘉华 上海紫藤包装材料

佛山佛塑股份 杭州新光塑料

深圳超然 深圳聚亿胶袋 万大塑胶

深圳予富源 浙江南塑集团

汕头安德利环保科技 深圳扬凯氟塑料制品

长青塑胶 西安宏祥工程塑料

恩欣格国际有限公司 瑞士工程塑胶(亚太)

深圳深蓉塑料制品 中航模塑 保利源精密模具

高仕达塑胶制品 南天科塑胶模具制品

深圳山德 奇海辉塑胶电子 深圳旷野实业 南和建毅 毕格实业

深圳市粤泰信科技实业 伟利昌塑胶电子

深圳航天远东 雨加田 力和通

深圳精洪远 深圳信濠精密组件 国辉精密制模

东莞东兴塑料制品 南方尼龙制品有限公司

树研科技 温州市威格尔科技 温州龙湾瑶溪氟塑制品厂

台州市中侨工程塑料 张家港亚楠工程塑料厂

三明市电子工程塑料 蚌埠市朱氏工程塑料

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丹阳市华东工程塑料

江苏塑光工程塑料 湖北双鸥集团 江西行新汽车工程塑料

Visteon伟世通 Flextronics伟创力

川路塑胶 成都蜀光 海维塑胶 东泰集团

超维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乐清华龙管道 杭州嘉新管业

佑利管业 江苏兴隆工程塑料管件

深圳永高塑业 宝狮塑胶 南塑建材

广东联塑科技 佛山日丰

广东顾地塑胶

港台企业:

FPC台湾塑胶 FCFC台湾化学纤维 NPC南亚塑胶

Chimei奇美塑胶 CCP长春

Shinkong新光 Nytex耐特 Ginar晋伦 大东树脂 国乔石化

APC亚洲聚合物 CGPC华夏海湾塑胶 Taita台达化学 USI台聚香港石油化学有限公司

Ngai Hing Hong毅兴行 亚太工程塑胶科技

VSC万顺昌 建德科技 承宇(联昌行)

上一篇:我妈妈的手作文600字下一篇:残联志愿者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