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2024-06-13

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精选8篇)

篇1: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向基层就业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结构,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切实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努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一要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二要完善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消除政策障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为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营造氛围、疏通渠道、创造条件;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帮助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升职业技能,促进供需见面,使他们尽快就业。三要选拔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公务员队伍。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逐年提高。对招录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有计划地安排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1至2年。同时规定,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四要进一步扩大选调生的规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每年都要选拔一定数量的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主要充实到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要继续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西部基层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农技推广服务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阶段性服务;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要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同时还规定,对志愿服务西部、到乡镇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到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工作2至3年后,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给予政策优惠。五要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地方财政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中央财政将通过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予以支持。《意见》还要求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招生制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面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六要强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创新工作方法,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组织人事部门要从政治上爱护、工作上关心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积极为他们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贡献才智创造条件。

篇2: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发 言 材 料

领导和同志们:

2008年,市中区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取得了较好成绩,形成了新的亮点。共举办人才集市和交流会56场次,首次举办网络招聘会一期,招聘单位700余个次,求职人员9000余人次,实现安置毕业生1500余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成效显著,首次采用网上考试报名,程序严格、公开公正,社会反响良好;精心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三年共招募接收54人,在迎接省人事厅“三支一扶”工作检查中连续受到高度肯定;2007年起我区率先着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制定了享受区直事业编制、区直事业工资待遇等优惠政策,2008年虽然也制定了方案,但受省里政策影响未能实施;创新开展了“首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在线咨询、专场招聘、网络招聘、校园宣传、事迹报告会等一系列免费就业服务内容,受到毕业生普遍欢迎,社会反响强烈。当然,我区2008年毕业生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先进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2009年我区共有毕业生5248人,比2008年增加1126人,就业人数剧增,再加之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为做好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我 1

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策精神,积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广搭就业平台,优化就业环境,促进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推进新市中建设的需要,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为此,我区始终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突出抓、综合抓、大力抓,确保做实、做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2009年将专门成立由区领导牵头、13个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召开会议,分析情况,研究问题,全面部署应对当前形势的工作安排,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同时,建立月通报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

二、落实政策,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一是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专门项目。2009年,我区将根据省、市安排,继续组织实施好“一村一名大学生”、“三支一扶”等项目,并通过网站、校园等渠道广泛宣传,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同时,严格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认真做好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安置工作。二是继续打造和优化非公企业就业平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下步,我区将继续推行应届毕业生免费代理、个人代理、单项代理等特色灵活人事代理服务,为企业和毕业生提供档案管理、工龄计算、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户口代管等各方面服

务,解除毕业生到非公企业就业的后顾之忧,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发挥职能,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一是举办第二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由于2008年首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成效显著,因此,今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区将继续推出内容更丰富、服务更到位的一系列专门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大型公益就业服务,营造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的良好氛围。二是通过举办专场招聘、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等方式,广搭就业平台。今年共计划举办八场大型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充分交流洽谈机遇。同时,将开通网上摊位预定功能,吸引更多招聘单位参与选才。三是努力挖掘毕业生岗位需求,广开就业渠道。深入实施企业紧密联系制度,开展“走访千家用人单位、采集万个岗位信息”的信息采集工程,建立丰富完善的高校毕业生需求信息库。四是继续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年底即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2009年人才需求进行了摸底调查,今年,我区共计划招考公务员职位16个,报名1910人;同时将继续拿出一定数量事业单位工作岗位面向社会进行公开考选。

下面,再就陈伟市长提出的“三个一工程”和蒋英健副市长提出的“五个一批”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出台和完善有关基层就业政策

目前,师范生和医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农村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面临人才极度匮乏,实施“一所农村小学一名大学生”和“一个乡镇卫生院一名大学生”工程无疑将会是一条解决师范生、医学生就业与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发展问题良好对接的最直接、最有效道路。但也面临着服务期满如何安置、生活补贴和保险经费来源等难题。希望市里能尽快出台有效政策,确保贯彻落实到位。

二、关于基层就业项目组织实施问题

为节约招考成本,确保招聘效果,建议由市人事局统一组织“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基层就业项目的公开招募工作,统一报名、统一命题、统一考试。

三、关于经费来源问题

篇3: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现实意义

基层这个概念, 可能以前更多认为是农村和西部。实际上, 基层的概念也是十分丰富的, 既包括广大农村, 也包括城市的街道、社区;既涵盖县以下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也包括中小企业;基层就业既包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也包括监护行业和监护岗位。基层的概念是一个大的概念。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要求, 于国于己均是非常必要的。

1、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高校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去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积极开拓就业渠道, 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项目引导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支一扶”计划就是项目引导的举措之一, 已经和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2、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促进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 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大学生去基层就业, 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三支一扶”等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的实施, 从长远看, 对于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 进而提高基层经济、社会管理水平都是有利的, 如果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机制, 实现良性循环, 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

3、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促进了青年人才的成长。

到基层去是有志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基层的艰苦条件可以锻炼和磨炼人, 大学生毕业到基层去, 可以学到很多学校无法学到的知识, 可以砺炼人生、磨练意志, 培养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联系群众的良好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 可以熟悉国情、了解民情, 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历练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为农村基层输送了人才, 补充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 储备了“生力军”。

我们调研时, 感受最深的是基层确实渴望人才、需要人才, 大学生在基层确实有发挥作用的舞台。“三支一扶”大学生到基层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他们带去了很多新的知识、新的观念。不论是在学校任教, 还是从事支农、支医工作, 都能运用所学, 做出成绩, 为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些基层乡镇的领导盼望这些大学生能留下, 表示“只要能留下, 需要什么给什么”。

二、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 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 拓宽就业渠道, 优化就业环境, 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总体来看,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但形势不容乐观, 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特别是就业的流向不平衡。高校毕业生大多数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就业, 真正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人数很少。同时, 到西部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学历相对较低, 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归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是信息渠道不通畅。

有些大学毕业生并不清楚自己到底想到基层去干什么工作, 盲目投递求职简历的行为, 无疑会导致成功率大打折扣;有的毕业生想去基层, 但对基层并不了解, 信息不对称阻碍了毕业生下基层, 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困难。

2、基层待遇比较低。

大学生到基层“下去以后再上来”的机制没有形成, 求职学生顾虑较大;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有限, 收入水平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差别较大, 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还存在用工不规范、不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 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积极性。

3、现在高等学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基层的需要。

高校的培养跟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很多是脱节的, 所以大学自身也应该逐渐调整专业, 不要让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干”。大学生在校期间, 如能多参加一些社会或生产的实践活动, 了解国家、社会的发展, 了解企业、技术的发展, 对于日后发展将大有裨益。

4、大学生基层就业难还存在观念问题。

部分毕业生及家长的就业观念存在一些误区, 社会舆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多数大学生希望能当公务员, 留在大城市、大型企业。如何使青年人认识到基层就业有利于自己的发展, 从环境条件上创造一个有利于一生发展的基础, 这需要政府考虑如何引导和激励。

三、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什么样的单位才能让毕业生满意?什么样的单位才能让寒窗苦读的学子大有作为?这就是一个就业观念转变的问题。时代在变化, 社会在发展, “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应该成为包括家长、学校、用人单位在内的全社会的共识。

1、引导和指导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对于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调整, 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和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一是要认识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大学生不再是精英。二是要认识到现在的用人机制是一种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已成为选人择业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依靠政府和学校统包统分已成为历史。三是认识到社会的整体就业压力在加大。因此, 广大高校毕业生必须在此前提下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 必须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 树立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求职理念。同时, 要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会带来大学毕业生岗位的大众化, 在这种形势下, 大学毕业生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

分析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 存在几种误区:一是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这一观念成为众多毕业生就业的“障碍”。二是城市情结。毕业生择业扎堆大城市的现象依然没有消减, 城市人才的供大于求直接影响薪酬水平和求职机会, 也制约着大学毕业生下基层、农村、社区充分就业, 造成了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三是大学毕业生追逐热门。很多大学生择业时只看行业是否火爆, 大大缩小了求职空间。四是外企情结, 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五是高估薪酬。数据显示, 有43%的大学生毕业生求职对薪酬的要求在1500-2000元之间。大学毕业生过分注重薪酬, 也是造成大学生“有业不就”的原因之一。事实上, 评价一份工作的价值, 薪酬水平只是因素之一, 还要看企业发展状况、岗位的发展空间、劳动强度、福利、以及工作地点的生活水平、工作环境等, 这些都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 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 确实存在就业心态不健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实, 很多学生就业标准很模糊。此外, 学生和老师、家长的沟通很少, 大多是和同学之间的交流, 这样无形中形成了互相攀比的思想, 就业期望居高不下。

为改变以上状况, 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 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 勇敢地走向基层就业。首先高等学校要在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年开始, 就开设有关职业生涯设计的课程, 以讲座和网络教学的形式,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地位观、权利观。其次, 大学的思想政治课要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宣传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典型案例。同时, 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也要充分发挥大学课堂的育人功能, 让学生在大学课堂中吸取丰富的知识, 砺炼完美的人格。三是在毕业前夕, 要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指导, 宣传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 引导广大毕业生调适就业心态, 面向基层就业。四是学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 包括学生处、团委、各系 (部) 书记、学生干事和辅导员, 在开展积极有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时, 要将择业观教育贯穿始终, 引领广大毕业生树立为基层服务,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

2、完善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有效机制

2005年中办、国办下发了18号文件, 在毕业生资源的配置以市场为基础这样一种机制基础上, 加大了政府的调控力度。既鼓励毕业生长期在基层工作, 也欢迎毕业生提供阶段性的服务;既考虑基层的实际工作需要, 也考虑大学生的个人发展, 更加人性化。贯彻落实国务院18号文件精神, 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根本问题就是政府要适应当前经济体系的要求, 建立一个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 一是政策的完善和配套, 另一个是要建立教育经济补偿体系。各地区要积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办法, 重点解决经费支持、政策统筹、促进就业等问题, 通过政策引导、舆论引导、市场引导、项目引导, 在全社会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此外, 还要深入研究并逐步形成更有效的机制, 激发广大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积极性, 吸引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解决高校毕业生“下得去, 留得住, 有前途”等问题。

3、构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除了建立一套毕业生下基层的长效机制外, 各高校还要营造一种大学毕业生下基层的良好氛围,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下基层就业, 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针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 学校应该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上下更多的功夫, 从小处着眼, 细处入手, 引导毕业生了解基层的情况。同时, 可以经常请些基层的领导来学校介绍基层的发展情况, 还可以组织学生代表到基层去, 亲自看看基层的发展。这样, 既能让毕业生了解基层, 又能宣传基层, 改变毕业生对基层片面的看法, 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到基层就业。对基层用人单位来说, 特别是那些用人需求大的基层单位, 招聘前, 可以到高校举行介绍会, 向大学毕业生推介基层, 把基层的优势告诉大学生们, 同时, 要把相关政策在招聘会现场展示出来, 这样才有利于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总之, 做好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这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这不仅是就业问题, 更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全局意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周生贵, 蔡文伯.力争“零距离”接触.畅通毕业生通向基层的渠道[J]中国高等教育.2005, (5)

篇4:大学生就业:到基层去

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消息。长期以来,人们听惯了太多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论调,看到了太多大学生不愿“屈身下嫁”到基层工作的现象。曾几何时,凡是调查大学生就业意向,其必然是只盯大城市、大单位,愿意到基层单位、边远地区扎根者寥寥可数。

有调查显示,70%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北京等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竟有70%以上表示不能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企业工作。很多毕业生“咬定城市不肯放”,“一颗红心向沿海”,一边大喊中国大学生过剩,就业压力太大,一边又疾呼坚决不到基层“低就”。

篇5: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工作的通知》

京人发〔2008〕22号

各区县,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在京各高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三支一扶”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将做好我市2008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各区县、各部门要从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培养年轻干部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定工作重点,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逐步带动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壮大,加快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深入开展聘用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工作

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京组发〔2005〕16号)所确定的工作目标与任务,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2008年继续选聘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全面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每村有两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同时,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培训考核、管理服务、进京审批以及合同期满后就业政策研究等各项工作。

三、全面推进“三支一扶”工作的深入开展

进一步整合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各种工作模式,统筹岗位规划、生活待遇、保障措施,努力做好“三支一扶”工作。2008年,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继续选聘700名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中小学开展支教工作。选拔一批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重点是山区、半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继续做好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

四、充分发挥到农村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的积极作用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培养是基础,使用是关键,管

理是保证。要针对到农村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不同的岗位和工作阶段,制定培养方案,适时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强化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技能培训,真正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切实提高他们的农村基层工作能力。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每年至少要轮训一遍。各区县、各部门、各乡镇要本着有利于大学生开展工作、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作用、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则,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灵活采取各种有效形式,优化配置好这支人才队伍,加强锻炼、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整体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到农村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职责,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规范管理,扎实推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努力营造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良好环境

各区县、各乡镇、各行政村要从思想上关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爱护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鼓励他们多做贡献,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同时,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就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政策规定、积极作用和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认真做好在农村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学习和交流工作,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在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切实加强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篇6: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5日上午,中组部、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张柏林主持。贺国强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特别是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毕业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现阶段国情、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对人民群众感情,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贺国强强调,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根本出路靠市场。必须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必须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要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做好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贺国强希望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把到基层锻炼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和终身受用的财富,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通过基层工作的磨练和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把个人价值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陈至立强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是党中央的长期方针,也是国务院工作的明确目标。各地各部门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切实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要加强工作,努力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陈至立指出,把《意见》贯彻落实好,当前一是要大力抓好思想观念转变,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人才观;二是要大力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三是要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认真实施好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或工作的专项计划;四是要大力抓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能力。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朋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分别代表职能部门、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和高校作了发言,提出了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具体措施。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宣读了“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倡议书。一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和一名往届高校毕业生代表发了言。

篇7: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量增加的毕业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无疑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城市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大量基层地区、基层单位人才严重匮乏,一些偏远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失衡的状态不仅给社会的稳定和就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从而也造成了人才的巨大浪费。因此,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愈发显得重要和紧迫。

2005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了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使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和契机。高校也应把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当成毕业生工作的大事来抓,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工作,唱响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锻炼、发展、创业。

我系也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一向把毕业生基层就业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就业工作的重要渠道。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切实把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引向深入,构建长效的学生基层就业教育、创业引导机制,我系积极制定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措施。

一、实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责任制。

系总支书记亲自抓本系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各个毕业班辅导员抓本班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在工作中及时研究学习相关政策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加强对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切实做到责任、政策、措施到位。

二、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引导和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是帮助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催生连锁就业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系认真组织广大毕业生尤其是党员毕业生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从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角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和长期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责任和事业来抓。要通过教育引导,为广大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并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使更多的毕业生自愿投身到基层就业大军中去。要通过教育引导,帮助毕业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帮助毕业生将创业意愿变为创业行动,发挥就业系统的造血功能。在教育活动中,贯穿“四个结合”,即结合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成才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基层成长成才的决心和信心;结合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有利于国家利益,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个人成长的持续就业观和成才观;结合国情教育,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专题教育活动;结合就业形势教育,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自觉选择基层就业,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创业能力。

三、加强舆论宣传,深入发动,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骨干和广大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发挥政治思想和宣传工作的优势,在认真总结以往基层就业经验和成功做法的基础上,注重工作方法创新。

深入宣传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等文件精神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基层就业项目的重要意义,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系毕业生范围内唱响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新观念。张贴各种相关的横幅、海报,借助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为抓手等形式进行了覆盖面较广的宣传造势。还将借助海报、网站等多种载体,举办形式多样的政策咨询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同时积极培育创业主体,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创业热情和能量,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 就业。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把教育活动纳入党校、团校和学生骨干教育培训计划,使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观念深入人心,切实增强教育效果。例如,举办基层就业、创业专题讲座,宣传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组织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和主题班会,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创业我行”等主题教育;邀请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成功校友等现身说法;举办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创业事迹报告会,用真人真事真情教育学生,举办自主创业典型报告会,用先进的思维、创新的手段和创意的做法吸引学生。

四、点面结合,开展丰富多彩,富有实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我系结合专业特点及往届毕业生的相关情况,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开展切实有效的指导实践活动。

首先,学院下发的各项相关政策以及在院内办公里公布的各项相关的通知在第一时间内由毕业班辅导员组织政策宣讲和解读,同时组织各班级集中学习并开展专业和行业就业政策宣传活动。

其次,为更直观的加深学生对基层就业的理解,激发学生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和影响在校学生,我系在往届毕业生中挖掘基层就业的典型并请至系里为学生现身说法。如我系请回了2008届旅游管理本科生鹿才琴同学,她是安徽省2008年的选调生,目前在合肥三河镇人民政府工作,工作非常出色。她给我们毕业生介绍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相关情况使毕业生对什么是基层、什么叫在基层就业、在基层就业的学生能受到哪些政策支持等等问题又了直观的了解。

第三,在班级组织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和主题班会,多种形式开展“面向基层,建功立业”、“创业我行”等主题教育。

旅游系

篇8: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基层工作

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倾心倾力培养出的宝贵资源, 一直是推进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必要保障。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 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早在2005年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 旨在引导大学生有信心到基层一试, 配之以近年实施的、有优厚待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服务基层计划”等政策, 试图从根本上破除大学生的“就业难”困境。然而, 结果很显而易见, 真正走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甚少, 至此, 基层人才流失和人才匮乏就自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为能够全方位、近距离了解这一现状, 笔者特意制作调查问卷, 深入毕业生群体进行考察, 探究组织、引导和教育毕业生下基层就业的新途径。

一、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就业的数据调查

针对学生的调查, 我们选取了河南农业大学2012届部分毕业生, 由各学院组织学生填写, 共收回有效问卷300份。我们一共调查了本科生237人, 硕士生51人, 博士生12人, 按性别分布为男生228人, 女生72人。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 党员 (含预备党员) 为108人, 共青团员172人, 群众20人;城镇户口的146人, 农村户口的154人;另外, 有132人为独生子女。对收集上来的资料, 我们运用统计分析, 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1.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较高

在本次调查中, 有33.1%的同学表示, 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非常敬佩;35.5%的同学认为, 到基层就业大有可为;21.9%的同学认为, 这是就业的权宜之计;也有9.5%的同学对此不理解, 认为不值得效仿。

2.对到基层就业认识到位, 动机端正

调查中, 对“毕业后你会选择到基层就业吗”这个问题的回答, 75.4%的同学表示会或者可能会, 25.6%的同学表示不会。另外, 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情况也各不相同, 10.9%的同学回答很了解, 57.5%回答了解一点, 还有31.6%的同学回答不了解, 而选择到基层工作的动机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14.1%的同学认为, 这是一种无私奉献回报社会的行为;40.9%的同学认为, 到基层工作能当骨干、挑大梁, 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30.0%的同学认为, 可以在艰苦地区锻炼自我, 磨练自我;还有15.0%的同学认为, 到基层工作对于以后考取研究生和公务员都有优惠。

二、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

1.虽然基层特别是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服务、建设, 已经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 但真正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人数很少, 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更是屈指可数。同时, 到贫困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学历相对较低, 贫困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2.到基层就业的渠道还不够通畅。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政策体制不配套, 户籍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一些基层用人单位既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给毕业生落户、建档, 也不办理“三金”保障手续, 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缺乏必要的保障, 产生后顾之忧。

三、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措施

1.全面落实教育系统的各项优惠政策, 形成积极的政策导向。

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 要为到村任职的毕业生落实好涉及教育系统的每一项优惠政策。要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的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以及考研加分和优先录取的政策。鼓励各地和各高校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出台更为优惠的奖励措施和政策, 进一步加大对到村任职毕业生的政策支持力度。

2.采取综合措施, 为毕业生和服务地提供持续的服务和支持。

高校要满腔热情地关心到农村基层任职的毕业生, 要隆重举办欢送仪式和表彰活动, 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开展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 并针对毕业生任职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提供农业生产、农村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要与到村任职的毕业生保持联系, 定期走访, 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毕业生服务地“结对子”, 提供教育、科技、信息化等全方位的支持, 大力促进服务地新农村建设。

3.开展“基层就业、激情创业”宣传活动,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4月~5月集中开展“基层就业、激情创业”宣传活动, 掀起新一轮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宣传高潮。宣传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和到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 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 宣传毕业生在基层艰苦奋斗、创业成才的感人事迹, 形成基层就业创业光荣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 基层就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 我们认为应该提高认识, 强化服务意识, 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上一篇:金融公司年会致辞下一篇:以难忘为话题的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