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2024-06-09

内蒙古: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通用9篇)

篇1:内蒙古: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内蒙古: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获悉,内蒙古最近出台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

内蒙古明确提出,自治区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应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等人员中录用;对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并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经费从各级政府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在继续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的同时,内蒙古每年将选调一定比例的优秀大学生到苏木乡镇工作;全自治区公务员考录每年要安排不低于招录总数15%的职位用于定向考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旗县及旗县以下事业单位每年要安排不低于招聘总数40%的岗位、盟市及盟市以上事业单位每年要安排不低于招聘总数20%的.岗位用于定向招聘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内蒙古明确规定:凡是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机关工作的,试用期工资可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试用期满后级别工资提高1至2档;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提高1至2级。

篇2:内蒙古: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5日上午,中组部、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张柏林主持。贺国强指出,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特别是到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毕业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现阶段国情、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对人民群众感情,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贺国强强调,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根本出路靠市场。必须坚持以市场导向为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必须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引导的力度,进一步增强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要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做好舆论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贺国强希望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把到基层锻炼作为人生的重要经历和终身受用的财富,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通过基层工作的磨练和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丰富阅历,增长才干,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把个人价值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陈至立强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是党中央的长期方针,也是国务院工作的明确目标。各地各部门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切实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要加强工作,努力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陈至立指出,把《意见》贯彻落实好,当前一是要大力抓好思想观念转变,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人才观;二是要大力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三是要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认真实施好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或工作的专项计划;四是要大力抓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要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能力。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人事部副部长侯建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朋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分别代表职能部门、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和高校作了发言,提出了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的具体措施。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宣读了“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锻炼成才,建功立业”的倡议书。一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和一名往届高校毕业生代表发了言。

篇3:内蒙古: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将基层范围界定为:县及县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组织;农村建制村;城镇社区;中小企业;国家和地方服务基层项目;自主创业;部队;艰苦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等。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如今已经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 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是落实国家重要战略的需要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战略的深入实施, 迫切需要一大批拥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强烈、愿意扎根基层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高校毕业生掌握新技术、新信息、新思想、新观念, 思维活跃, 适应能力强, 引导他们到基层就业有利于实现基层“大换血”, 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也是落实国家重要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 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方面, 沿海发达城市的人才供大于求, 毕业生到这些城市就业“一岗难求”;另一方面, 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人才却极为缺乏, 结构性“就业难”现象非常突出。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 解决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 是协调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需要

当前, 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平衡。出现此问题的重要原因便是人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大部分人才都流向了大城市, 流向基层的人才屈指可数。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可以改变落后地区人才引进的现状, 有利于完善基层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为基层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增添了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力量。

(四) 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并非所有的毕业生资源都适合到发达地区就业。基层, 是更多的毕业生了解国情、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进对人民群众感情的生动课堂, 是毕业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毕业生在基层就业能掌握基层第一手的实际情况, 培养面对苦难条件的适应能力, 培养关心祖国、关心人民的大爱情怀, 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能够真正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中国最基层的实际结合起来, 为民谋福, 真正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二、高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对策

(一)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意义深远, 高校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 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摆到突出的重要位置上来, 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地区就业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来抓。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一把手”工程, 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统筹协调, 积极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 稳步扎实推进工作, 将把对该项工作的完成情况作为对二级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和考核的重要指标, 逐步探索出适合学校特点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 加强宣传思想教育, 注重典型引领

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教育, 在毕业生中开展“扎根基层、建功立业”主题教育活动, 帮助毕业生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与国家需要的关系, 树立重事业、重发展的科学就业观, 树立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 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的成才观;要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到基层工作光荣、到基层工作可敬的良好氛围, 唱响到基层地方建功立业的主旋律。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 宣传基层就业的项目和意义, 要大力宣传毕业生在基层、西部地区创业成长的先进事迹, 积极邀请在西部做出杰出贡献的知名校友到校做报告, 通过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基层单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以他们的成长经历激励、引导毕业生积极到基层就业。

(三)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注重信息服务

高校在建立毕业生实习实践基地的选择上应对基层地区有所倾斜, 加大在西部地区、基层单位设立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等的力度, 为学生了解基层、熟悉基层提供更多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的体会基层, 毕业后能够扎根基层。高校同时也注重与基层地区用人单位的联系,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行, 拓展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巩固已有就业基地, 走访基层重点单位及艰苦行业企事业单位;过电话、邮件、信函等方式邀请单位来校举办招聘会, 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广泛收集用人信息, 做好信息的整理、发布和传递, 为毕业生搭建高效的信息平台。基层与西部高校更要充分发挥地域特色, 积极为地方服务,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积极联系地方选调生项目, 提供政策咨询和帮助, 积极开展“三下乡”等活动。

(四) 加强政策引导, 注重完善政策

高校应出台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的实施办法, 明确基层单位范围、奖励优惠政策和具体的操作办法等, 奖励优惠政策可以包括物质奖励、授予荣誉称号、减免学费、户档保留、考研录取优惠等方面, 并建议加大对到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的奖励力度, 形成明确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宣传党和政府关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和措施, 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将会给更多有志年轻人施展才华的机会, 完善相关政策, 建立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 激发广大学生投身祖国建设、到基层锻炼成才的爱国热情。

摘要:从四个角度分析了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高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四个方面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对策

参考文献

[1]杨春.高校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现实路径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 (8) .

[2]李莹.浅析大学生基层就业及其发展路径选择.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1) .

[3]赵丽.浅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基层就业政策.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2, (2) .

[4]刘敏玲.当代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探析.传承, 2010, (4) .

篇4:内蒙古: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中图分类号:F1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016-02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始终处于旺盛状态,但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枯竭,劳动力资源特别是优质劳动力资源短缺已显出苗头,如果不未雨绸缪,谋划对策,必将为未来的发展埋下隐忧。高校毕业生作为优质劳动力资源和经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但从我市毕业生回荆状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回荆或来荆稳定就业。

一、高校毕业生回荆就业现状

据相关统计,我市每年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人数在1.8万人左右,而实际回荆的毕业生约4000人左右,不足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2013年为例,全市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8万,档案回荆的毕业生为8244人,回荆办理就业报到手续的3800人。据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办理就业派遣和各县、市、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实名制登记月报相关统计,实际在荆就业的毕业生1604人,仅占毕业生总数的9%,其余的绝大部分都在外省市就业或打工。我市唯一的省属高校荆楚理工学院2013年毕业生5400人,留荆就业1000余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而且该校本地生源毕业生约20%都选择了市外就业。高校毕业生大量流失,必将导致今后我市劳动力资源储备不足,为我市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埋下隐忧。

二、我省高校毕业生争夺战已拉开大幕

高校毕业生作为优质劳动力资源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各地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我省对高校毕业生的争夺战已经悄然打响。从综合经济、财政状况来看,无论是高于、低于或是与我市处于同一水平的其他地市都已出台吸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优惠扶持政策,这里以武汉、襄阳、宜昌、黄冈四市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当地就业创业的作法为例:

(一)武汉市。2013年4月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汉创新创业的意见》(武政[2013]31号),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在汉创业发展:市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设立额度为1000万元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在汉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申请个人小额担保贷款提供担保;担保机构为入园孵化的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额度在300万元以内的,由市科技局按照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实际支付的担保费给予全额补贴,额度在300万元以上的,给予50%的担保费补贴,最高不超过10万元;孵化器单独或者联合各类社会投融资机构,对在孵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给予风险投资的,市科技局按照创业种子资金年度实际投资额5%的比例给予风险补偿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该市今年还计划出台相关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

(二)襄阳市。2013年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来襄创业就业的若干意见》(襄政发[2013]23号),对到襄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大力扶持:对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带动就业多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给予1~10万元的一次性启动资金补助;成功经营一年的,经认定后给予实际到位资本金30%、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租赁创业场地的,三年内每年给予最高不超过5000元租金补贴;独立创业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到襄创业、就业的具有学士学位的本科生,三年内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贴;在外租房的,三年内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租房补贴。

(三)宜昌市。2013年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毕业生在宜就业创业的通知》(宜府发〔2013〕30号),对到宜昌就业创业的毕业生给予扶持:从201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具有学士以上学位的应届毕业生到市政府推荐的企业就业满一年的,给予6000元的生活补贴;对购房时就业满3年(自2013年起开始在宜昌就业)的本科及以上学历高校毕业生,给予2万元的安家补助;对达到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标准并通过验收的,授予“宜昌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并从就业专项资金中连续3年按照10万元/年的标准给予补贴;对自主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根据项目吸纳就业能力、科技含量、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等因素,给予2万元至20万元的无偿资金扶持。

(四)黄冈市。2013年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大学生到黄冈实习实训和创业就业的意见》(黄政发[2013]20号),为到黄冈就业创业毕业生提供优惠政策:对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训的大学生,由当地财政部门按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给予基本生活补贴;与企业签定工作合同满3年以上的,5年内,每人每年发放生活津贴,分别为博士12000元、硕士6000元、本科生4000元、高职专科生2000元,政府负担50%,用人单位配套50%;签约在黄冈企业单位工作3年以上的硕士、博士,财政一次性给予安家费1万元;来黄冈创业就业的,如需购买住房,与企业签订3年以上就业合同的,由财政提供一次性补助,博士10万元,硕士5万元,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博士,由财政一次性补助5万元;无自有住房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由财政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租房补贴;在企业就业的高职专科生,由财政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租房补贴,连续发放3年;凡自主创业,对市场前景好,能推动本行业科技创新的创业项目,给予最高2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资助,成功经营一年的,给予实际到位资本金30%、最高5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

三、我市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的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严肃对待。一要认识高校毕业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中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二要纳入人才强市战略进行规划部署。“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使用好、开发好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人才资源,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三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强力推进。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家庭的寄托和希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毕业生个人前途和家庭幸福,事关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

(二)硬化实招,物化扶持。要出台切实的、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就业创业扶持办法,将就业优惠政策物化,财政投入要体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原则,舍得前期投入予以大力支持。一是鼓励毕业生来荆就业:每年给予来荆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博士、硕士、本科及专科毕业生一定数量的生活补贴、房租补贴和购房补贴。二是要鼓励毕业生来荆创业:市、县两级分别设立不低于500万元和100万元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专项资金;提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上限可增加到15~20万元,同时降低反担保门槛,对超出国家政策规定部分的贷款由本级财政贴息;对成功经营一年的,给予1~5万的一次性创业补助;对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给予一定的场地补贴、水电补贴及生活补贴等。三是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对荆企业与毕业生签订二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新增就业补贴;对创业实训基地接收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实训补贴;对孵化效果好、带动就业明显、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或园区,给予一次性2万至5万元表彰奖励等。

(三)大力宣传,引导回流。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回荆或来荆建功立业。一是将就业导向教育前置化,抓好高中毕业生的就业教育。教育、引导高中学生热爱家乡,心系家乡,回报家乡,鼓励他们高校毕业后回荆投入家乡的经济建设。二是做好荆楚理工学院毕业生就业宣传。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宣传引导,争取学院大部分毕业生能留荆工作。三是争取让在外省市就业的毕业生回荆。加强宣传攻势,利用政策优势、亲情优势、地域优势及生活成本优势等多种途径召唤毕业生回荆,号召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家乡的建设中,在家乡成就事业,成就梦想。

篇5:内蒙古: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来源:山西省文件发布人: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17

晋办发﹝2005﹞18号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精神,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1.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等院校要邀请各类成才典型进校园,组织形式多样的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等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积极踊跃地到基层锻炼成才。

2.各新闻媒体要围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宣传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才的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各高等院校要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省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大学生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每人每年不少于一周。

4.各级都要建立大学生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评选表彰制度,加大典型引导力度。省里每两年集中开展一次评选表彰活动,每次表彰100名“青年学生基层就业创业典型”。

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就业

5.对到西部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和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工作地,也可由原学校所在地的人才交流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代管。

6.对毕业后自愿到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和工作期间的利息,由同级财政根据本人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连续工作的年限,按比例代为偿还,即:工作年限满5年的代偿30%,满8年的代偿70%,10年以上的代偿100%。代偿费用由省财政负担50%,市、县级财政负担50%。

7.到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见习期间执行转正定级工资标准,见习期满后高定两档职务工资。

8.对在西部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和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满5年以上的,根据本人意愿可以流动到我省各地工作。凡落实了接收单位的,接收单位所在地要准予落户;需要人事代理服务的,由有关机构提供全面的免费代理服务。

9.为缓解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急需人才与编制紧缺的矛盾,在严格控制总编制的前提下,从2006年起连续3年,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由组织人事部门会同编制部门每年给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乡镇下达一部分周转编制,用于接收应届和往届高校毕业生。接收的高校毕业生离开乡镇后,周转编制收回。

三、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10.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补换营业执照及营业执照副本)、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在登记窗口设立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绿色通道”,高效、优质、快捷地做好服务。

11.自愿到乡村从事个体行医的高校毕业生,取得执业医(护)师资格证书后,卫生行政部门给予注册,允许其在注册范围内行医,并自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件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12.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各级政府要指定专门的培训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在核定成本的基础上,按照成本补偿原则由同级财政给予部分课时补助。从2006年开始,省、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可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用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帮助高校毕业生进

行项目开发和创办企业。

13.高校毕业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建立、社会保险费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周到而有效的服务。

四、大力支持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

14.对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一律取消落户限制。所在地教育部门要做好就业派遣。需要办理人事、劳动关系代理手续的,由当地人事、劳动保障部门及所属有关机构提供全面的免费代理服务。

15.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与国有企业员工—视同仁。符合评定职称规定条件的,可委托所在地人才交流机构负责申报。对从事科技工作的,在按规定程序申请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和经费、申报有关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时,根据情况给予重视和支持。

16.进一步规范全省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秩序,加大人事、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力度,严格审核用人单位接受高校毕业生资格。规范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行为,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要按规定签订《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依法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或聘用合同,并确保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等合同内容的兑现。

17.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今后考录或招聘到我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其缴费年限可计算为连续工龄。

五、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

18.各县(市、区)要建立5个以上的就业见习基地,组织回到原籍、尚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工作。省、市所属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型民营企业也要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就业见习基地由省里统一挂牌,并进行监督管理。

19.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见习基地见习时间一般为6至12个月。见习期间,按照不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发放生活补贴,由地方政府和见习单位各负担50%。

六、逐步实行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公务员的办法

20.从2006年开始,省、市两级新考录的公务员中(包括特种专业岗位),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

21.对已招录到省、市两级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应在5年内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两年。今后,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

七、进一步加大选调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力度

22.从2006年开始,全省每年要选拔500名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选调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在他们到基层工作2至3年后,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结合岗位需要,择优选拔任用到乡镇、街道领导岗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公务员,优先从选调生中选用。

八、加快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

23.继续做好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配套支持政策。

24.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全省每年招募300名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开展支教、支农、支医等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时间为两年。服务期间每人每月发给500元生活补贴及一定数量的交通补贴,并为其办理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由省财政安排支付。服务期满后,延长两年择业期,有关部门应协助其在本系统内推荐就业或进入市场自主择业。

25.凡参加支教、支农、支医活动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就业后不实行见习期,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可计算为连续工龄,晋升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对服务期满报考我省公务员的,在笔试总分中增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对报考省属院校研究生的,在总分中增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对已被录取为研究生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的,为其保留学籍两年。

2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决清退在岗代课教师,空出的岗位主要用于吸纳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凡到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其户口可落在县城,见习期间直接享受转正定级工资待遇。

九、大力推动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

27.按照“省定规划、市里选拔、县(市、区)付薪酬、乡镇(街道)管理、服务基层”的原则,全省每年选拔1000名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做到全省每个村、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高校毕业生。

28.到农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党支部、村委会、居委会的相应职务。要把这批人员作为将来补充乡镇、街道干部的重要来源。县(市、区)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因自然减员出现空缺时,优先从在农村、社区工作满两年的高校毕业生中考录、招聘。

29.对到农村和社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其人事档案由县级人事部门管理,户口可落在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工作满两年后报考我省公务员的,在笔试总分中增加5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报考省属院校研究生的,在总分中增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30.各高等院校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注重加强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实用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和基层需求的能力。积极开展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帮助他们确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要把教育、指导和帮助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31.根据我省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艰苦行业的实际和需要,实行定向招生,严格执行定向招生协议,保证这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后到协议单位就业。

十一、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32.各级政府要统筹高校毕业生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实现三个市场的相互贯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构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信息的服务平台,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各高等院校、各市都要建立和开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并实现国家、省、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联网。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服

务机构要与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合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广泛开展就业指导、择业代理、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加快建设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体系。

十二、继续加大财政支持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力度

33.省、市、县三级财政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十三、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领导

34.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落实办法,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要把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考核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各县(市、区)要保证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当年内就业率达到60%以上,其余的要统一安排就业见习。

篇6:内蒙古: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工作的通知》

京人发〔2008〕22号

各区县,市委、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在京各高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三支一扶”工作的有关要求,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将做好我市2008年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了新的目标、提出了新的任务。各区县、各部门要从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培养年轻干部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定工作重点,建立长效工作机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逐步带动农村人才队伍的整体发展壮大,加快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深入开展聘用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工作

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目标的实施方案》(京组发〔2005〕16号)所确定的工作目标与任务,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2008年继续选聘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全面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每村有两名大学生”的工作目标。同时,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养、培训考核、管理服务、进京审批以及合同期满后就业政策研究等各项工作。

三、全面推进“三支一扶”工作的深入开展

进一步整合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各种工作模式,统筹岗位规划、生活待遇、保障措施,努力做好“三支一扶”工作。2008年,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继续选聘700名高校毕业生,到京郊农村中小学开展支教工作。选拔一批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重点是山区、半山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继续做好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工作。

四、充分发挥到农村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的积极作用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培养是基础,使用是关键,管

理是保证。要针对到农村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不同的岗位和工作阶段,制定培养方案,适时开展系统的岗前培训、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强化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工作技能培训,真正做到“不经培训不上岗”,切实提高他们的农村基层工作能力。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每年至少要轮训一遍。各区县、各部门、各乡镇要本着有利于大学生开展工作、有利于发挥大学生作用、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则,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灵活采取各种有效形式,优化配置好这支人才队伍,加强锻炼、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整体作用。要进一步明确到农村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职责,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规范管理,扎实推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努力营造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良好环境

各区县、各乡镇、各行政村要从思想上关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爱护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鼓励他们多做贡献,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同时,要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就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重大意义、政策规定、积极作用和典型事迹进行广泛宣传,认真做好在农村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学习和交流工作,引导广大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在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切实加强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篇7:四川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选拔政策作了一些调整。一是因今年下半年全省将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深化机构改革工作,各市州可根据本地实际和工作需要,对省上去年下达的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二是从今年开始,笔试结束后,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将根据录用计划数、参加考试人数和考试情况等,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达不到笔试合格分数线的,不能进入面试。三是从明年起,乡镇机关录用公务员,原则上应从选拔到乡镇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择优录用。今后组织公招,将重点面向在乡镇、村工作2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据介绍,今年的选拔工作拟于8月19日发布公告,具体报名时间由各市、州自定,9月25日进行笔试,11月12日至13日面试。整个选拔工作由各市州人事局统一组织实施,在今年底前结束。(黄先明)

篇8:内蒙古: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作为中央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的施政纲领———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蕴含的一个关键数字引人注目———“1 000 万人以上”,它是指城镇新增就业1 000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今年高校毕业生为749 万人,为历史最高。可以看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单靠政府、社会力量解决就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高校毕业生自身出发,转变落后就业观念,树立创业观,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为此政府倡导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创业中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2]。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1.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确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在长期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根深蒂固、落后的就业观已经发生变化。所谓先就业后择业是指为了生存,先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工作,积累了工作经验之后,到那时再去寻找自己的理想职位,最终可以顺利“就业”。(2)薪酬选择逐步合理,高薪观淡化。在实行大学扩招前,每一位大学生可谓是“天之骄子”,在精英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对薪酬有了一个高的预期。然而,随着大众化教育推行,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屡创历史新高,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其逐步放弃传统高薪观,薪酬预期逐步趋于合理。(3)更加注重个人发展。过去,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主要考虑综合素质提高和就业能力提升,缺乏长远眼光。随着就业环境不断变化,大学生逐步调整就业期望,将公司前景和个人发展机会放在首位,不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

2.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虽然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已经倾向于理性化和务实化,但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正处于转型期,加之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就业观还存在各种不合理性,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3]。(1)社会服务意识不强,就业理想功利化。相对于东中部和国企等对人才需求的饱和,西部和基层更需要人才,国家出台各种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前往西部和基层就业和服务,但是多数大学生仍然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宁愿北漂,也不愿支援西部,服务基层,这说明就业理想功利化,社会服务意识不强。(2)缺乏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目标不明确。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机会少,缺乏经验,不能认清自己的能力兴趣,所以大学期间无法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应的,当他们面临就业时,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很迷茫,缺乏准确目标定位。(3)缺乏必要职业素养,不忠于企业。近几年,在严峻就业形势下,有些大学生为了个人利益,违背诚信就业、法律观念,无视“双向选择”的对等性和就业协议的制约性,随意违约,缺乏必要职业素养,不忠于企业,导致就业违约率越来越高。

二、鼓励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教育部通知要求,各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高校应开辟专门场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类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等原则上都要向学生开放。实施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同时要求,充分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与监测系统”,及时更新、按时报送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率造假。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9 月份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12 月底面向社会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4]。

2.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政府投资基地回报社会的方式可通过校政联合建设创业基地,一方面高校在创业项目方面起引导作用,帮助其适应当地环境,促进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在学生创业方面给予扶持政策,包括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指导与服务,助其顺利创业。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企业家可到高校为学生创业进行讲解,引入真实的企业创业项目,让创业型导师带领学生承担经营项目,通过这种实践方式,创业学生可以熟悉企业运营相关流程,提高创业素质。

3.建设高水平、专业型创业指导师资团队。从校内选拔具有企业经营经验、企业管理方面知识、热情指导大学生创业的教师作为创业指导教师,为调动这些教师指导创业的积极性,学校须在政策和制度上提供支持。为提高教师创业指导能力,学校须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切身参与企业经营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创业实践能力。高校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担任兼职导师,组成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对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

4.鼓励教师依托专业带领学生创业。允许教师利用专业优势到大学生创业基地创办企业,采用股份制方式联合创业学生建立实体公司;或者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在创业基地建立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共同经营,推动知识产权转化为实践成果。为便利教师与学生联合创业,学校可对其提供资金扶持,给予场地和租金、设备租赁优惠,减免教师课时和科研任务。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重要的途径在于大学毕业生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积极创业观,在创业中就业,通过政府、高校、企业来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这是落实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就业观念,创业,就业,高校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杨东平,黄胜利,邓峰试读.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盘点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十大关键数字[EB/OL].人民网,2015-03-17.

[3]武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原因与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0,(1).

篇9:内蒙古: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一、统筹政策的中央文件构成及主要内容

(一)统筹政策的中央文件构成

从狭义上说统筹政策主要由人社部发〔2009〕42号、人社厅发〔2009〕120号、人社部发〔2010〕52号、中组发〔2011〕13号、国发〔2011〕16号、国办发〔2013〕35号等5份文件构成。其中人社部发〔2009〕42号、人社厅发〔2009〕120号两份文件是核心性基础性的文件,其他文件是对其的重申、细化和微小的调整。

(二)统筹政策的主要内容分析

针对到农村基层服务各专门项目的不平衡问题,2009年政策主要强调了在研究确定计划、组织报名选聘、安排工作岗位、出台优惠政策等四个方面对各专门项目的工作进行统筹,其中并对优惠政策进行了具体化的统筹。

第一,规定了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补贴的确定标准,避免了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补贴水平的随意性与过低性问题的再度发生。同时强调了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的规定。此项措施表明对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的劳动报酬权予以承认与落实。

第二,规定了从2009年起,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在服务期间全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措施,对社会保险的种类、社会保险的缴纳主体:单位缴纳部分与个人缴纳部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使社会保险的缴纳主体的责任得以落实,从政策上保障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保险的权利的落实。

第三,明确各专门项目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同等享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优惠政策,实现各项目间参加人员在某个行政层级的公务员考录优惠政策享受方面的公平。

第四,明确进入不同行政层级的事业单位编制的途径与比例,在政策上确保各基层项目参加者同等享受进入事业单位编制工作的机会。

第五,对期满自主择业与自主创业政策的统筹。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毕业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享受国办发〔2009〕3号文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实现自主择业与自主创业的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在相关政策享受的公平性。

第六,在期满考核合格后升学优惠政策方面的统筹,各项目参加者统一享受加分政策。在政策上确保各项目参加者在升学优惠政策的享受方面的公平性。

第七,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的统筹。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期满考核合格的,按规定符合相应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实现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享受方面的公平性。

第八,服务年限计算工龄政策的统筹。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的服务年限计算工龄。解决各专门项目参加人员到国有部门正式就业后工龄计算人事待遇的公平性问题。

第九,到企业就业的,按照规定转移社会保险关系政策的统筹,解决各专门项目参加人员到市场部门就业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的公平性问题,实现社会保障权享有的公平性。

第十,明确不同行政层次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参加各专门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补贴及参加社会保险等费用。确保参加各专门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的劳动报酬权与社会保障权的公平落实,避免有的项目参加者有保障,有的项目参加者无保障的情况的再度出现。

总之,2009年的统筹政策的具体内容考虑到了各专门项目独立运作期间的所产生的上述十个方面的不平衡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系统地提出十个方面待遇保障政策的具体统筹措施。但是其思维起点还是低了些,未能从项目参加者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未能提出以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指导的整体性的统筹思路与具体措施,可能造成日后各专门项目期满考核合格者除了依赖期满就业、升学的优惠政策所获得的在就业与升学竞争中的暂时的相对竞争优势外而无其他的能力方面的绝对竞争优势,这是一件潜在的可悲的事情。

国发〔2011〕16号文强调要按照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的原则,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做好各类项目之间的政策衔接,进一步落实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对2009年的统筹政策进行了重申,强调进一步衔接各类项目之间的政策,落实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人员的就业政策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四统一的原则:统一征集岗位、统一发布公告、统一组织考试、统一服务管理的原则。从项目运作的四个共同环节和步骤做出统一的要求,这样就从项目运作的客观流程上减少各项目间的冲突、重复与浪费。可以说2009年政策侧重于各项目参加者的公平待遇问题的解决,2011年政策侧重于各项目运作流程的统一,实现人权的公平性与项目运作的客观效率的有机结合。

nlc202309021210

国办发〔2013〕35号指出:“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规范岗位管理,健全保障机制,落实和完善生活补贴、社会保险、期满就业服务等政策,积极促进服务期满人员就业创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选拔一批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担任特岗人员。加大面向基层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首次提出规范岗位管理的要求,使各项目参加人员能在岗而避免脱岗及被其他岗位使用的情况发生。同时提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岗计划试点,又在农业领域开辟特岗计划。意味着基层服务项目由最初的综合性岗位计划向未来的专业性特岗计划的转变的发展趋势。

总之,自从2009年的统筹政策提出来后,从中央国家级2011年、2013年政策的发展来看,一直从不同角度发展、丰富、充实着2009年的统筹政策,表明统筹政策设计者的坚定态度。

二、统筹政策在各项目部门政策中的落实情况

自2009年出台统筹政策以来,各基层项目中央政策逐步落实了统筹政策的相关内容,尤其是2013年西部计划政策与教师特岗计划政策以及“三支一扶”计划政策对自身项目以往对统筹政策中所忽略的内容,根据2009年统筹政策的规定加以增加,写进各自项目的相关政策文件中,使统筹政策在各基层项目中央政策文件中得到落实。

(一)西部计划政策对学费补偿与助学贷款国家代偿政策的补充

在西部计划最初无学费补偿与助学贷款国家代偿政策,也许西部计划启动时国家无学费补偿与助学贷款国家代偿政策,西部计划在2013年进行了相关政策调整,增加了首次签约期为3年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毕业生志愿者享受学费补偿与助学贷款国家代偿政策的内容。

(二)教师特岗计划政策对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硕士研究生等优惠政策内容的补充

在2013年前教师特岗计划政策中无对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优惠政策的规定,对硕士研究生优惠政策进行了地区限定性的规定,2013年的教师特岗计划中增加了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服务期满特岗教师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硕士研究生(非地区限定性的规定)等优惠政策的内容。

(三)“三支一扶” 计划政策对全员参加社会保险政策的增加

2011年“三支一扶”计划政策,提出“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间,应按照当地规定,参加相应社会保险。2012年“三支一扶”计划政策重申落实社会保险政策。“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间,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尚未参加的要按照当地规定尽快办理。2013年“三支一扶”计划政策进一步提出全面落实社会保险政策。从2013年起,“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服务期间,要全部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其中在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的地方,应在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为其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各省(区、市)“三支一扶”办要统筹协调,加强督促和监督,确保工作落实。社会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由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共同负担,个人缴费部分在“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生活补贴中代扣代缴。

(四)“三支一扶”计划政策获得中央财政的支持

从2010年起,中央财政设立补助专项经费,用于“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工作生活补贴以及参加社会保险等费用补助。使“三支一扶”大学生获得了与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大学生同等享受中央财政专项经费补助的机会,保障了劳动报酬权的公平性享有。

三、未来的统筹政策以及目前统筹政策在未来各项目政策中的进一步落实的建议措施

(一)社会保险政策制定与落实

在各项目政策出台之初,由于项目性质的不同存在着就业、类就业、类就业与志愿者之间、志愿者等差异,其实质上是劳动关系的性质与形式上的差异,所以各项目参加人员在社会保险政策的享有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岗计划是一种特殊的就业形式,享有参加社会保险的待遇(2006年政策),村官是类就业形式,是一种非公务员身份的特设岗位,因村官本身的岗位的特殊性,在社会保障政策上的不完善,在政策设定之初只享有养老保险政策(2008年政策)。“三支一扶”在2006年政策制定之时(申请书)不属于类就业计划,无享有参加社会保险权利的规定。西部计划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志愿者计划,在项目启动之初(2003年)就只是投保商业保险,不享有社会保险参加的权利。在2009年出台的统筹政策中,虽然规定各专门项目高校毕业生在服务期间,未参加社会保险的 ,从2009年起,按照当地规定,参加相应保险。村官项目在2009年之后的中央政策得到了落实,增加了社会保险种类。“三支一扶”项目的定位开始向类就业方向转变,增加了参加社会保险的享有权(2011—2013年政策的重点)。西部计划的项目性质一直未变,直到2013年政策一直只提商业保险投保事宜,而未提社会保险的享有权问题,从而导致社会保险政策在各基层项目的落实中的不均衡问题的产生,笔者猜测是由于各基层项目的性质的差异,从而导致西部计划因志愿者的性质,参加相关计划的人在服务期间无法享有社会保险的参加权,那么如何实现在服务期满到企业就业的,按照规定转移社会保险关系,是否在未来的关于统筹的政策中明确规定西部计划的服务期限视同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以落实2009年的关于社会保险的统筹规定。另外是否应该对社会保险法做一个修订,把西部计划作为例外纳入社会保险范畴。

(二)中央财政的资助与经费保障问题

在最初计划的启动时,除“三支一扶”计划外都明文规定了中央财政的资助项目的种类,唯独“三支一扶”含糊其辞,在以后的政策中逐步进行了修订,从 2010年的政策开始也明确了中央财政的资助种类与具体额度,开始保障了各项目人员的工作、生活补贴及参加社会保险等费用。但是忽略了对各项目人员教育培训费用的中央财政的资助与经费保障,影响了各项目人员在项目期间能力开发,导致在期满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状态,在2011年个别基层项目中,开始出现了期满未就业人员。所以在未来的统筹政策中应增加对教育培训经费的中央财政的资助内容,并在各专门项目的中央政策中明确表述教育培训经费由中央财政经费予以保证,以增加期满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

nlc202309021210

(三)应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政策制定与落实

进一步细化各基层项目服务人员应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政策。把“三支一扶”计划和村官计划中应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优惠政策引进到西部计划的政策中。

(四)中央项目计划与地方项目计划的统筹

在教师特岗计划(2010、2011、2012)与西部计划中谈到了相关统筹问题。教育特岗计划强调招聘标准的省级统筹,其可能与中小学编制特点有关,在全省范围内考虑中小学编制计划,要求义务教育的均等化,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的基本素质有统一的标准要求,才可能保障同等水平的教育质量。而在西部计划中则强调地方项目同等享受中央项目的优惠政策。在未来的中央统筹政策中应把中央项目计划与地方项目计划的统筹问题纳入统筹的范畴之中。

(五)统筹运用各基层项目全国信息系统,实现相关信息共享

在2011年“三支一扶”计划的政策文件中提出要做好与其他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信息库的贯通、共享工作。建议可以把此构想上升为新一轮中央统筹政策的关键内容之一,可以统筹解决各基层项目期满未就业者的问题,排除社会不安的隐患。

(六)建立统筹政策落实的检查督促机制

在2013年西部计划的政策中提出分片区、分省督导相关(统筹)政策的细化、落实的措施,笔者认为这一措施可上升为新一轮统筹政策的又一关键内容,建立统筹政策落实的长效检查督促机制。

(七)对各项目的长期统筹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各项目持续实施与某些项目规模扩大(中央规模与地方规模)的原因是由于各阶段高等教育的扩招导致各阶段高等教育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扩大,所以各基层项目由临时性的项目变成持续不断的项目,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扩大的问题,目前各项目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都成为了一种客观的必然,于是对各项目的长期统筹机制的健全与完善也就成为节约各项目运营共同环节的工作经费与时间成本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参加相关项目选拔的毕业生节约时间与经费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是避免各项目选拔时间的撞车,二是避免各项目相同性质岗位空间配置的冲突,使四个项目在不冲突的时间、不冲突的空间,广泛覆盖在农村基层的各类岗位上,对解决“三农”问题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四、对统筹政策的困惑

(一)关于政策的公平性问题

在健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公民的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参加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权等方面,在宪法上以及相关的具体法律上都要求得到公平的落实,不能采取实质上的差别待遇。这是一个国家每一个国民最起码的公民权利,然而遗憾的是因市场经济发育的程度不同,我国的每一个国民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公民权利并不总是公平的,尤其在劳动就业权、社会保障权、参加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权等权利的享有上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是不公平的,几乎所有政策都是针对某一特殊群体的而不是针对处于同等处境的每一个国民的。因此在各基层项目中这一特点也被显现出来。

(二)基层项目参加者与应届高校毕业生及往届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公平性问题

统筹政策制定者注意了各基层项目参加者的期满就业的优惠政策的公平性问题,但忽略了基层项目参加者与应届高校毕业生及往届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初次就业与再次就业)竞争中公平性问题,期满合格的各基层项目参加者仅因参加基层项目的经历而非实在的能力与实绩在期满就业竞争中与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就业群体相比获得比较优势,笔者认为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等就业群体是不公平的,对各基层项目参加者的未来职业发展并不见得真正是有利的。

(三)从人力资源的管理角度抑或是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统筹基层项目的政策是决定统筹政策的可持续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统筹政策设计的出发点基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理论,侧重招聘、岗位配置、报酬、社会保障、期满优惠就业政策等环节,忽略了对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应用,在各基层项目的设计中关于在职培训的内容要求比较少,培训时间比较短,难以实现各基层项目参加者在参加基层项目间根据工作需要获得有针对性的培训机会,使其相关的业务能力不能获得长足的提高,在期满就业竞争中除了被期满就业优惠政策保护外,而不能获得相关就业优势,最终有可能沦为期满长期未就业者。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副研究员)

上一篇:2019今年最佳环卫劳模报告会发言下一篇:和谐党建创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