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审查证明

2024-06-13

教师审查证明(通用12篇)

篇1:教师审查证明

《增城市计划生育审查证明》(迁户审查证明)

办理事项:《增城市计划生育审查证明》(迁户审查证明)

受理部门: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办理窗口:⒅-⒇计生服务

设定依据:《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时 限:法定时限: 1工作日;承诺时限:1 工作日

收 费:无

咨询电话:8276749

3所需资料:

1、双方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离婚须带离婚证和离婚协议书)

2、广东省计划生育服务证(生育证)

3、四术证明;

4、历年查环查孕记录

5、社会抚养费征收票据,收养证

办理流程:

篇2:教师审查证明

医疗广告审查申请表

申请日期:2009年8月12日

法定代表人签名: 吴天平医疗机构(盖章)

2009年8月12日

(注:埴报医疗广告审查申请表时应一并埴报医疗广告成品样件表)

医疗广告成品样件表

提交日期:年月日

注:

1、电视、广播广告可以先提交镜头脚本和广播文稿,初审合格后再提交广告成品样件。

2、平面广告提供小样,网络广告提供页面样件。

3、医疗广告成品样件需标注广告审查证明文号的位置、形式。

4、申请审查时至少需提交本文书一式三份,广告样件粘贴处加盖骑缝章。

篇3:不动产登记中是否要审查婚姻证明

1997 年某市李某在大陆与香港人王某结婚, 1998年购买商品房一套登记在李某一人名下。2000年李某与王某经香港地区法院裁定离婚,但法院裁定书并未涉及该套商品房所有权归属。2007年李某到当地房屋登记机构申请办理上述商品房买卖过户登记手续,房屋登记部门经审核发现该房屋系其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按当地规定,被告知还需其原配偶共同到场申请或提交经公证的委托书,因夫妻离婚多年,双方合不来,也联系不上,最终无法申请登记。在现实生活中,共有房屋的事实权利人与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不一致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突出的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共有房屋常常登记在一方名下,此时,可能造成登记簿记载的物理状况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由此引发各种纠纷。登记机构是否要审查婚姻关系证明或潜在的(隐形)共有人,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归纳共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要审核婚姻证明。对于不动产产权归属一般以产权登记为准,夫妻共有不动产由共有人中的夫或妻名义登记并领取不动产权利证书,其他共有人有证据足以证明产权未转移的,应将该权利视为登记人代表夫妻共同申请。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第二种观点是无须审核婚姻证明。《婚姻法》第十九条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财产约定对夫妻双方具有约束力。《物权法》第九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除外。第十六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依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规定,不动产登记一般因申请启动登记,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笔者赞成第二种观点,即在不动产登记中一般无须审核婚姻关系证明。

二、不审查婚姻证明的理由

1.审查婚姻证明无法律依据

关于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我国立法上一般采取登记要件主义,对于不动产的产权归属一般以产权登记为准,共有不动产由共有人申请,并领取不动产权属证书。《房屋登记办法》第十三条规定,共有房屋,应当由共有人共同申请登记。共有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可以由相关的共有人申请,但因共有性质或者共有人份额变更申请房屋登记的,应当由共有人共同申请。《物权法》第十六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依据,不动产登记簿由不动产登记机构管理。不动产登记簿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力:一是不动产登记簿具有推定力。即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某人享有某项物权时,推定该人享有该项权利,其权利内容也以不动产登记簿上的记载为准。实践中,虽然登记簿记载的权利状况与实际情况可能不符,但是在没有经过异议登记、更正登记等法定程序前,法律依然推定登记簿记载的权利人为真正的权利人。不动产权利的登记需要经过登记机关的审查, 一般情况下记载状况与真实状况基本一致,因而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赋予不动产登记簿推定力,也有利于降低交易信息审查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同时,不动产登记簿推定力还体现在,当登记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人可以以不动产登记簿作为要求法律求助的依据。当不动产登记的权利人与他人发生财产争执时,不动产登记簿可以作为权利人权利的证明。二是不动产登记簿具有公信力。所谓公信力是指即便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物权归属和内容与真实的物权归属和内容不一致,信赖该登记簿记载之人仍可如同登记簿记载正确时那样依法律行为而取得相应的不动产物权。根据《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善意取得也适用不动产。即该不动产登记簿上的权利人推定为真正的权利人,对于信赖该登记而与之从事交易的人而言,即使此后表明该项登记错误,在法律上仍然认其具有与真实物权相同的法律效果。因为不动产登记簿具有公示效力,所以相关当事人无须注意登记名义人的婚姻关系证明,仅依据登记情况即可认定权利人,并进而作出相应审核决定。

2.审核婚姻证明无现实意义

公民婚姻状况并不是其是否拥有不动产权利的前提条件,即公民不管是否已婚还是离婚或者未婚都有权利和资格拥有不动产财产权;房屋登记机构通常在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等处分登记业务时,除了要审查夫妻婚姻证明外,还需提交民政部门出具的婚姻登记记录证明。众所周知,公民户籍所在地民政局出具的无婚姻证明只能证明该公民在户籍所在地没有办理结婚登记,即使户籍所在地民政局能出具的无婚姻登记证明也不能真正反映公民的婚姻真实状况,那么登记机构要求申请人出示户籍所在地民政局的婚姻关系证明就毫无意义。

近期,国家民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相关工作的通知》,自文件下发之日起,除办理涉台和9 个国家公证事项需开具证明外,不再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各地房屋登记机构也对房屋登记收件材料进行梳理,与登记机构职责无关材料一般要取消。比如,不再提交婚姻证明。如果申请人实际占有房屋却没有办理登记,不便于与之有债权纠纷的人进行查询,也不利于公检法等部门协助执行和个人住房信息核查工作的开展,如果使申请人的不动产公示化、明朗化更有利于公众或利害关系人、司法协助和政府有关部门监督和管理,如查询、查封、强制过户、户籍管理、流动人员管理、出租房屋、税源管理等,也能最大化地维护申请人利益,有效维护其他公民和单位利益。申请人在没有相关婚姻证明的情况下办理不动产登记,在理论上,也不会影响其配偶的财产权,反而是保护了配偶的财产权,如申请人不将隐藏的财产以不动产登记公示的方式公开化,那配偶反而没有证据证明该房屋为婚后共同财产。如果申请人在没有相关婚姻证明的情况下,房屋登记机构为其办理了房产证,即备案登记为单独所有,但其配偶有结婚证明证明是婚后购买的房屋,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该房屋财产仍为夫妻共有财产,并不会因为房屋登记部门的单独所有登记就认定申请人的房屋为个人单独财产。因此,房屋登记机构在办理房屋登记时,审查婚姻关系证明,既没有法律意义,也缺少法律依据,同时,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浪费财力、物力,还降低了登记效率,加大了登记部门的法律责任。只要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程序合法,房屋登记机构就应当依职权及时办理。

3.取消审查婚姻证明可行性

篇4:我国移送审查起诉证明标准

摘 要 我国刑事诉讼法在第一百六十条中规定了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案件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即“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从表述上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仍然坚持了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与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和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并无二致。这样的证明标准并不符合不同诉讼阶段的诉讼任务,也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本文拟以美国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为参考进而对我国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进行修正,以期建立一个理性的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

关键词 侦查阶段 证明标准 层次性 法律真实

“所谓证明标准,是指承担证明责任的诉讼一方对待待证事实的论证所要达到的真实程度。”①证明标准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需要对待证事实进行证明,其中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取证、举证和质证活动,这是证明标准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证明活动,证明标准也就失去衡量的对象,证明标准就没有了存在的基础;二是立法中设置的证明标准,即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的证明活动达到一定程度,而这一程度就是裁判者对被追诉方有罪或者无罪的标准。而所谓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是指侦查机关认为自身对于犯罪事实的侦查达到了可以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程度。侦查活动只是一个取证的过程,并没有举证也更没有质证的过程,所以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的设置也就应当与取证这一阶段的任务相适应。

一、我国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之立法规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条规定:“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并且写出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同时将案件移送情况告知犯罪嫌疑人及其辩护律师。”法条中明确提出“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是侦查机关侦查终结之后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2012年《刑事诉讼法》还首次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条件予以细化,其中包括三个条件:一是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是据以定罪的证据均经法庭程序查证属实;三是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的事实已经排除合理怀疑。令人惊喜的是,“排除合理怀疑”首次被引入我国刑事诉讼法中,这表明立法者不再以意识形态的眼光来对待“排除合理怀疑”这一证明标准,而是用更加包容的心态来吸收外国的先进立法。此外,《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案件事实清楚;(二)证据确实、充分;……”;《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二百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经过侦查,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应当写出侦查终结报告,并且制作起诉意见书。”以上规定说明无论是公安机关还是检察院均将“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作为侦查终结的证明标准。

值得注意的还有《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标准和法院做出有罪判决的标准均使用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表述。第一百七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起诉决定……”第一百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由此可见,我国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证明标准、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标准以及法院的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实际上是相同的。②

二、移送审查起诉中证明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证明标准偏重客观真实,易造成错案的发生

我国诉讼法学界关于证明标准的学说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客观真实说,二是法律真实说。由于受苏联传统诉讼法学说的影响,客观真实一度在我国的诉讼法学界占据统治地位,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更多西方法治国家的法治思想传入我国。法律真实说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入我国进而被更多的学者们接受,传统的客观真实说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受到了挑战。“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就是一种典型的客观真实说的表述,这说明在立法中客观真实依然占据主导地位。2012年《刑事诉讼法》引入了“排除合理怀疑”的表述,标志我国的证明标准正在逐步走向理性,也有人据此认为我国现在的证明标准是“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相结合”,但笔者认为这样的折衷说并非合理的表达。不可否认的是对证明标准的认识从客观真实说到折衷说确实是一个进步,但是这只能表明我们的立法者还没有做好全盘接纳法律真实说的心理准备,而只是小心翼翼地对法律真实说循序渐进地接受。相信随着刑事诉讼法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最终也会像法治国家最终确立以法律真实说为理论依据的证明标准体系。

在理想状态下,侦查活动应当以查明客观事实为最终追求目标,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囿于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的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重现以前发生的事实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侦查活动也是如此,证据提取的困难程度远非我们所能想象,虽说随着科技的进步侦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科技进步也必然导致罪犯的反侦查能力的提升,而犯罪活动的隐蔽性更是妨碍侦查活动推进的重要因素。这些都为“客观真实”的发现蒙上了一层阴影。正如上文论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过于重视案件事实客观方面的认定,而缺乏对办案人员主观方面的羁束,案件事实如何就算清楚,证据如何算是确实充分,这本身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实和同样的证据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而如果不对公权部门的主观判断进行一个明确的限制的话,势必会导致公权部门的自由裁量权的扩大,權力的扩张性也将很导致任意性的自由裁量,使得被追诉方难以预料自身的结果。所以说,“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缺少了对侦查人员的主观认定标准的一个设置,而是单纯的规定客观事实方面的内容,这明显与主客观一致的认识论原理不相符。

而自由裁量权的扩大更是容易引发错案的发生。虽说我国的证明标准对于案件事实和证据的要求已经相当严苛,但是如此严苛的证明标准并未带来高质量的案件。从近年来曝光的错案来看,错案的发生多是由于侦查机关的刑讯逼供所致,那么这样获取的证词所办理的案件怎么能说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呢,这样的案件怎么能够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呢。所以说过于强调客观方面的证明标准只是人们对于自身认识能力的所拥有的自负,而没有可能达到的证明标准在侦查实践中只能被束之高阁,丝毫不起作用。对于客观真实的盲目追求最终也被证实这不过是一个乌托邦,“犯罪活动通常具有过往性、隐蔽性、不可回复性,罪犯也具有逃避制裁的本能,因此国家追诉犯罪的活动困难重重,”③而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了使案件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侦查人员也是不得不铤而走险求诸于一些非法的手段(如刑讯逼供)来迫使犯罪嫌疑人作出有罪供述,以符合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所以,没有对侦查人员的主观方面的限制扩大了自由裁量权,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错案的发生。

(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侦查中心主义

前已述及,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对于侦查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检察院起诉和法院作出有罪判决设置了相同的证明标准。与西方国家奉行“审判中心主义”的诉讼理论不同,我国刑事诉讼的设置一直是以“侦查中心主义”理论为基础,所谓刑事诉讼阶段,“是指刑事诉讼过程中,按顺序进行的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各个部分iv”。在我国,整个刑事诉讼被划分为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以及执行五个独立的阶段,不同的诉讼阶段有着不同的诉讼任务、诉讼主体、需要实施的诉讼行为,刑事诉讼就好似一个生产车间,案件经过不断地打磨而成为一个“成品”。但是在各个诉讼阶段中,我国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侦查中心主义。社会中对公检法三机关有这样形象的评论,“公安是做饭的,检察院是送饭的,法院是吃饭的”,这样的评论未必完全准确和适当,但不可否认这样的评价也确实是反映出了实践中公检法的关系,即公安局的地位要高于检察院和法院。所谓的“饭”就指的是案件,而检察院送什么“饭”,法院吃什么“饭”,这都得看公安做什么“饭”。而且不论“饭”做成什么样,检察院都得送,法院都得吃,无论好吃还是难吃。这也是侦查中心主义的典型表现,即公安局侦查终结的案件会一路绿灯的走到法院的“饭桌”上,而基本上这些案件都会被宣告有罪,这也就相当于移送审查起诉就基本等同宣告了犯罪嫌疑人有罪。

笔者认为,我国的证明标准的设计对于我国侦查中心主义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因为《刑事诉讼法》中设立了三个相同的证明标准,这也就相当于侦查机关、检察院和法院在各自的诉讼阶段终结时使用了同一证明标准。如果侦查阶段对于事实的认定即达到“事实清楚”,证据收集也已经“确实、充分”,那么检察院审查起诉,法院审判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此说来,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的设置难免会让人感觉有架空审查起诉和审判的功效。公安机关做的“饭”已然是珍馐美味,检察机关岂有不送的道理,法院又岂能不吃。而且在现在三机关中虽说法条中明文规定是“相互配合,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关系,但是实践中却是配合有余而监督制约不足。所以,笔者认为,设置相同的证明标准虽说意在促使办案人员扎实办案,提高侦查质量,但是实际上却是抹杀了各个诉讼阶段之间的差异,造成了检察院法院二机关的司法活动受制于侦查活动形成了侦查中心主义。当然,形成侦查中心主义的原因有很多,相同的证明标准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如果改变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进而明确各个诉讼阶段的诉讼任务,将会有效改变我国目前的以侦查为中心程序的司法现状。

三、我国移送审查起诉证明标准之我见

基于以上对于我国移送审查起诉证明标准的不足以及美国证明标准的分析,笔者认为,根据证明标准层次性的原理,我国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应当适当降低。

(一)证明标准的层次性考量

所谓证明标准层次性共分三种情形,一是不同诉讼阶段适用不同证明标准,,例如侦查终结、提起公诉和有罪判决应当适用不同证明标准;二是不同的证明主体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如控方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明标准与辩方证明自己无罪的证明标准就应当不同,当然这里并不是指辩方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而是指当辩方提出自己无罪或者应当减轻、从轻或者免于处罚时,对其提出的事实应当降低认定标准;三是不同的证明对象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例如对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量刑情节以及程序性事实应当采用不同的证明标准。移送审查起诉证明标准的修正依据的正是第一种情形。

不同诉讼阶段应当适用于不同证明标准的理论基础如下:(1)刑事诉讼阶段论。刑事诉讼阶段划分主要是基于对一定诉讼阶段的直接任务、参加诉讼的机关和人员、实行诉讼行为的方式、诉讼法律关系的特性以及诉讼的总结性文件等因素的考虑。“不同的诉讼阶段的直接任务的设置反映了立法者对于该诉讼阶段作用与功能的期待,而证明标准往往是与此相适应的。”④侦查阶段是对案件事实进行初步证明的阶段,其直接任务在于收集证据、查明犯罪嫌疑人。起诉阶段检察院的任务是对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将案件提交给法院审判。审判阶段中,将集中并最终确定对被告人的定罪量刑问题,是整个刑事诉讼的中心阶段。由此,不同的诉讼任务决定了应当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侦查阶段只需要达到初步证明即可,检察院应当认为具有较大的定罪可能性,而审判机关则必须进行全面而充分的证明,应该设立最高的证明标准。(2)证明过程论。整个诉讼活动实际上就是控方的一个证明过程,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证明过程即为一个认识过程。证明主体就是认识的主体,证明对象即为认识的客体。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指出,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应当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犯罪活动作为一项发生在过去时间的事实,总是需要办案人员去进行侦查活动,逐步的对案件进行证明,经历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的反复循环的过程,并逐步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偵查、审查起诉、审判三阶段处于不同的认识阶段,其对犯罪事实的认识水平也是不同的,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认识阶段来设置不同的证明标准。

(二)我国移送审查起诉证明标准的修正

前文已经多次提到,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于移送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有罪判姐的证明标准做出了相同的规定,根据以上对不同阶段应当适用不同的证明标准的理论基础进行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当对我国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予以修正以区别于其它阶段的证明标准。侦查阶段,其活动的目的仅仅在于收集证据、查明犯罪嫌疑人,根据无罪推定的原理,此时犯罪嫌疑人并未被证实有罪,因此在法律上,犯罪嫌疑人与普通公民并无二致,只不过是犯罪嫌疑人被怀疑实施了犯罪行为。而且,执掌侦查行为的主体是侦查人员,其并不是审判人员,也不是提起公诉的人员,因(下转第58页)(上接第29页)此,他们是无法参与到最终的审判当中,更无法对案件做出有罪的认定。此外,侦查阶段只不过是对案件的一个初查,此阶段对于案件的认识尚处于一个粗浅的阶段,此后的阶段应当还有检察院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这也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因此,并无将移送审查起诉与做出有罪判决设置相同证明标准之必要。

设置一个较高的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固然有考虑到保护人权的考虑,但是如若一个证明标注设置过高,不合诉讼规律的话,那么实践中这样的证明标准势必会被虚置在一旁,成为一个花瓶样式的摆设。这样便造成了侦查机关无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可依的局面,最终的结果是降低证明标准,而在一个没有司法审查制度的侦查阶段中,证明标准降低的危险便是侦查机关的职权愈发强大,犯罪嫌疑人沦为侦查客体,最终的结果便是人权得不到保护。由此,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的设置应当更为理性,而非是“乌托邦”式的建构。笔者认为,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应当修正为“侦查机关认为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三、结语

我国证明标准体系中共设置了五项证明标准,包括立案的证明标准、逮捕的证明标准、移送审查起诉的证明标准、提起公诉的证明标准、作出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看似在每项程序终结均有各自的证明标准,但是我国的证明标准设计的大多不合理,不合诉讼规律。此外,对于辩方无罪的证明标准、罪轻需要减轻、免除处罚的证明标准、程序性事项的证明标准、各种司法令状签发的证明标准均为进行设置,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疏漏。在一个追求保障人权,追求科学立法、精密立法的时代,若不对自身立法进行以理性为指导的修正,势必会造成更多的冤假错案的发生。证明标准只是诸多法律漏洞中的一项,希望立法者能够尽快予以补正。

注释:

①陈瑞华.刑事证据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44.

②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的含义不同于英美法系中的证明标准含义,英美法系中的证明标准特指法院对刑事案件做有罪判决时的认定标准,即对被告人作有罪认定必须具有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否则,如果有合理怀疑,就构成了无罪释放被告人的充分理由。而我国基于传统认识则认为不同诉讼阶段甚至不同诉讼环节均有证明标准,而不只是做出判决时的认定标准才叫做证明标准。

③左卫民.刑事诉讼的经济分析[J].法学研究,2005(4).

④李学宽,汪海燕,张小玲.论刑事证明标准及其层次性[J].中国法学,2001(5).

⑤汪海燕,胡长龙.刑事证据基本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2:126.

参考文献:

[1]汪海燕,胡常龙.刑事证据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陈卫东,刘计划.关于完善我国刑事证明标准体系的若干思考[J].法律科学,2001(3).

[3]莫永成.侦查终结证明标准之我见[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4]段书臣,刘澍.“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论争之检讨——兼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体系[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篇5:保密审查证明

《 》编辑部:

我单位 同志为你刊撰写的题目为(稿件编号:)经审查,不涉及保密问题,可以公开发表。

篇6:广告审查证明

第一名称保定现代女子医院

《医疗机构执业

许可证》登记号036453***5法定代表人

(主要负责人)陈金祥

医疗机构地址保定市七一西路199号

所有制形式私人医疗机构类别专科医院

诊疗科目妇产科(妇科专业、计划生育专业、优生学专业、生殖健康与不孕症专业),内科,外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

接诊时间8:00-22:00

床位数40张联系电话3053609

广告发布

媒体类别影视广播报纸户外广告时长(影视、声音)5秒

审查结论按照《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卫生部令第26号,2006年11月10日发布)的有关规定,经审查,同意发布该医疗广告(具体内容和形式以经审查同意的广告成品样件为准)。

本医疗广告申请受理号:7

5本审查证明有效期:壹年(自2007年02月9日至2008年02月9日止)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冀医广第02-9-62号

注:本审查证明原件须与《医疗广告成品样件》审查原件同时使用方具有效力。

山东省卫生厅提出,这些医疗机构擅自篡改《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内容,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决定撤销14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自发文之日起一年内不再受理其医疗广告审查申请。

山东省卫生厅近日撤销了12家医疗机构医疗广告审查证明,一年内不再受理其医疗广告审查申请。

这12家机构是:青岛肛泰肛肠医院、青岛伊美尔国宾整形外科医院、青岛市北博士(医学美容)医院、淄博昌国医院、淄博世纪长城医院、烟台新安总医院、聊城王令喜中医医院、德州交通医院、青岛民建医院、青岛京北安氏医院、淄博丽人医院和淄博康明眼科医院。

因为这些医疗机构擅自篡改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的内容,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山东省卫生厅决定撤销他们的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在一年内不再受理其医疗广告审查申请。

医疗机构

第一名称保定现代女子医院

《医疗机构执业

许可证》登记号036453***5法定代表人

(主要负责人)陈金祥

医疗机构地址保定市七一西路199号

所有制形式私人医疗机构类别专科医院

诊疗科目妇产科(妇科专业、计划生育专业、优生学专业、生殖健康与不孕症专业),内科,外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

接诊时间8:00-22:00

床位数40张联系电话3053609

广告发布

媒体类别影视广播报纸户外广告时长(影视、声音)5秒

审查结论按照《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卫生部令第26号,2006年11月10日发布)的有关规定,经审查,同意发布该医疗广告(具体内容和形式以经审查同意的广告成品样件为准)。

本医疗广告申请受理号:75

本审查证明有效期:壹年(自2007年02月9日至2008年02月9日止)

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冀医广第02-9-62号

注:本审查证明原件须与《医疗广告成品样件》审查原件同时使用方具有效力。

山东省卫生厅提出,这些医疗机构擅自篡改《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内容,违规发布医疗广告,决定撤销14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自发文之日起一年内不再受理其医疗广告审查申请。

篇7:医疗广告审查证明

第一名称北京东大肛肠医院

《医疗机构执业

许可证》登记号004873110105018119法定代表人

(主要负责人)常小铁

医疗机构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大桥路5号

所有制形式其他医疗机构类别其他专科医院

诊疗科目内科, 外科;普通外科专业, 麻醉科, 医学检验科;临床体液、血液专业;临床化学检验专业

接诊时间8:00-20:00

床位数20联系电话85631169

广告发布

媒体类别报纸, 户外, 其他:站牌广告时长

(影视、声音)秒

审查结论 按照《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国家工商局、卫生部令第26号,11月10日发布),经审查,同意发布该医疗广告(具体内容和形式以经审查同意的广告成品样件为准)。

本医疗广告申请受理号:1100500

篇8:浅谈如何完善公证证明材料的审查

一、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

证明材料一般出自有关单位,文字应规范、严谨,并加盖有效印章。在我国现行的公证举证模式采取当事人主义模式。即当事人是公证证明的主体,公证员处于被动和中立地位,其职能是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加以审查判断,依据事实和法律对当事人所申请的公证事项从公证证明或公证确认的角度给出结论。故此,在我国公证活动中,举证主体为当事人,而非公证员;且公证员对证明材料的审查、核实具有后置性和补充性。

不同的公证事项需不同的证明材料,所以还应按申办的公证种类提交有关证明材料:例如,出生公证、亲属关系公证须提交《出生证》,结婚公证须提交《结婚证》,学历公证须提交《毕业证书》。另外,涉及财产的公证应提交有效的产权证(如《房地产权证》、《山林权证》、《车辆行驶证》、《股权证》、《储蓄存折》等。这些证明材料一般都由申请办理公证的当事人自己提供,由相关的业务主管部门出具。

二、公证证明材料的审查

在公证活动中,公证员应多方位、立体式审查。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的审查应当区分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从《公证程序规则》的规定可以理解为:公证机构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或文书的公证,均应审查其行为、事实或者文书的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即采用实质审查的方式;公证机构对文书上的签名、印鉴、日期的公证及对文书的副本、影印本的公证,不涉及对文书的内容是否合法的审查,即采用形式审查的方式。

证明材料的审查是指公证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对证明材料进行审查、核实、确定证明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以及证明力有无与大小的活动。

1.查证方法

一是分析的方法。公证员对当事人递交的证明材料,围绕证明材料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明材料间有无矛盾、以及证明材料形式是否合法进行分析,最终确认哪些证明材料有效及效力大小,从而确认事实。二是调查的方法。比如对于证人证言,公证员必须了解证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精神状况)以及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证言形成的环境等。三是鉴定的方法。如对于成年精神病人是否完全丧失民事权利能力,可要求法定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对于不同证明标准的公证事项,应该使用不同的查证方法。对于形式审查的公证事项,除了对于当事人的身份、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意思表示进行实质审查外,对于当事人递交的其他证明材料,一般无需特别的分析和调查,只要认为有合理根据即可认可。对于实质审的一般公证事项,除了对当事人的身份等材料进行实质审查外,对于当事人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一般进行书面分析、审查,得出一个高度严密的结论。而对于实质审查的特殊公证事项,对当事人提供的重要的无疑义的证明材料仍需进行调查核实,由此得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

2.审查内容

一要对证明材料的来源进行审查,即对当事人和证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应从提供的目的、证人和当事人的关系、证人的生理条件、文化水平、证明材料获得的途径进行审查。二要对证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查,即审查证明材料本身有无矛盾,是否符合逻辑和事物发展规律,证明材料内容是否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或自相矛盾。三要对证明材料的形式进行审查。如证人证言应有证人的签名或盖章;如鉴定结论,应有鉴定机关盖章及鉴定人签名。四要对证明材料的关联性进行审查。证明材料必须与案件事实有着某种联系,因而能起到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证明材料间必须存在互相印证的关系,即证明材料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相向性。

3.判断规则

证明材料的判断是指公证机构确认证据资格和证明力的行为。证明材料的查证和判断,两者密切相连、环环相扣。一般情况下,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规定了若干判断规则,公证领域可直接使用。如《规定》第9条规定的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及定理;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已为有效公证证书所证明的事实)等。

对于某些特殊的证明材料,须遵循以下规则来审查:

一是非法证明材料排除规则。公证证明材料的合法性是指证明材料的提供、收集、审查必须符合公证活动的要求。首先验证证明材料的表现或者存在的形式是否违法;其次审查证明材料是否违反公证活动所应符合的程序。

二是对书证的判断规则。当事人提交公证机构的证明材料中最多的是书证,其他形式的证明材料相对而言比较少。故此,公证员应根据公证工作的实践,对书证进行一些梳理:①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在查明印章属实的情况下,公证机构对书证内容可直接认定。②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名义出具的证明材料,应具体分析判断。第一,单位非依职权作出的文书,不能认定为有效证明材料。第二,单位在自然人的书面证明上盖章确认的,该份证明材料只能作为自然人的书面证言。单位的盖章只能视为单位对证人身份资格的证明。

综上所述,对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审查、核实是公证员依法出具公证书的基础,是降低公证员执业风险的保障,是维护公证诚信的关键。利用各种方法完善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审查、核实将是广大公证员在公证执业过程中永远面临的重要课题。

篇9:经济师资格审查工作证明

兹证明我单位XXXX同志(身份证号:XXXXXXXXXXXX)从事银行XXXXX工作已满XXXX年。

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经办人签名: 年 月

篇10:政治审查基本情况证明(模版)

XX,男,汉族,XXXX年X月出生,XXXXX人,XXXX年X月参加工作,毕业,学历,职称,现任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政治面貌。

该同志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工作认真勤恳,团结同志,和同事们和睦相处,关系融洽。

(工作表现)

该同志家庭政历清楚,在“文革”期间与“八九”政治**期间无不良表现,也未参加过“法轮功”等非法组织。

该同志遵章守纪,本人及亲属中无违法违纪情况。无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xxxxx委员会

篇11:教师审查证明

2018年国家公务员笔试结束啦,接下来还有更加考验人的国家公务员面试在等待着我们。在这里华图小编精心准备了一些国家公务员面试技巧文章,助力所有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小图在华图公务员面试班等着大家,祝大家顺利上岸。

附件3

待业证明

××(单位)人事司:

×××同志,性别,身份证号码为:××××,其户籍在××××,现系待业人员。

特此证明。

盖章

2017年 月

篇12:教师申诉处理与司法审查

申诉制度是指公民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者重新处理的制度。我国现行法律基本上规定了两种申诉制度,即诉讼上的申诉制度和非诉讼上的申诉制度。诉讼上的申诉制度,专指人民法院受理的申诉;而非诉讼的申诉范围较广,包括向各级党委、各级人大、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机关提起的申诉。教师申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确立的一项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行政救济程序的制度。《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对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教师申诉的范围比较宽泛,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教师认为学校等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起申诉。这里的合法权益是指《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培训进修、考核奖惩、工资福利待遇、退休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二是教师对学校等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提起申诉。三是教师认为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北京市教师申诉办法》第4条规定:教师提出申诉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受理申诉机关交送申诉书。申诉书应当载明以下事项:申诉人的基本情况;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请求;申诉理由;其他有关情况。《北京市教师申诉办法》第8条规定,教师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之日起一年内,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申请,逾期不提出视为自动放弃申诉权利。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教师申诉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关于申诉主体的限定

教师申诉作为《教师法》等法律规定的维护教师权益的一项重要救济制度,针对的主体只能是教师,对于非教师人员则不能启动教师申诉程序。

2.关于申诉范围的限定

为保护教师合法权益而设立的教师申诉制度并未把救济范围无限扩大,而是有特定的救济范围,超出法定范围的事项则不属于教师申诉处理的权限范围,对于超出申诉处理受理范围的申诉申请不予受理。

3.关于受理主体的限定

针对教师提出的申诉申请,能够依法受理申请并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的主体只能限定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4.关于申诉条件的限定

教师提出申诉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教师提出申诉的前提是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以及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二是教师提出申诉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且申诉书应当载明申诉人及被申诉人的基本情况、申诉请求和理由,以及其他有关情况。三是教师提出申诉的时间要求,是教师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之日起1年内,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逾期不提出视为自动放弃申诉权利。因此,教师超出1年的申诉期限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有关机关可以按照信访方式进行处理。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教师申诉的时间为接到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

教师权益的救济程序

1.救济途径

救济途径是指教师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请求救济的渠道和方式。救济途径包括诉讼途径和非诉讼途径。前者是指司法救济途径,后者是指行政救济途径和学校内部或者民间途径。

一是行政救济途径。根据《教师法》等法律规定,教师权益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包括教师申诉和行政复议两种行政救济的方式,教师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救济途径和救济渠道。

二是司法救济途径。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看,凡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均可以通过诉讼渠道求得司法救济。这里主要探讨教师申诉处理的行政诉讼救济。

2.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界分

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不服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定条件和程序,向作出该行政行为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上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认定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行政监督活动。行政复议的实质是事后的一种救济措施,即正确的行政行为予以维持,错误的行政行为予以纠正。它是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行政诉讼是指由法院裁决行政纠纷的法律制度,具体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行政诉讼是由法院依法对行政纠纷作出裁判的诉讼制度,其实质是以司法程序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等合法权益的一种事后监督、救济措施。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三者之间的联系是:

一是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在目的上有共同之处。教师申诉作为一种法律制度,为教师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依法进行申诉提供了法律保障。正是基于教师的这种权利和申诉的法律地位,使得教师把申诉当作解决问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当教师等与学校等发生矛盾时,特别是当教师等认为学校的行为侵害其合法权益时,他们就会产生申诉动机,进行申诉活动,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教师申诉制度要达到保护教师等合法权益的目的,也正是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保护公民等合法权益的最终目的。

二是教师申诉、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范围有所交叉。教师申诉的范围广泛,多种多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范围主要是由于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引起的行政争议。从这一点讲,教师申诉的范围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范围有所交叉。正是三者的这种在范围上的交叉,当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教师可以采取行政申诉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三者之间的区别是:

一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教师申诉具有灵活、简便的特点,而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操作方式比申诉复杂、规范,它们的提起以及整个处理过程均是在法定的条件和程序下进行的,过于简单或随意会影响它们的严肃性和有效性,其操作必须按照各自的程序进行,不能跳过或缺少某一必经的步骤,且程序的各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实际操作中必须按顺序进行,不得颠倒。

二是法律依据不同。教师申诉工作的法律依据是教育行政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等是教师申诉工作的主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是行政复议必须适用的准则,而行政诉讼的法律依据是行政实体法和行政程序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

三是时效和程序不同。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是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并不是一种不受约束的权利,因此,相关法律为相对人行使复议申请权和行政诉讼权设定了一个合理的有效期间。根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的时效为60日,提起行政诉讼的时效是3个月。超过上述期限的规定,即丧失复议申请权或起诉权。而教师申诉对申诉者来说则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期限限制,申诉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而对申诉受理机关则规定在受理后30日内作出处理。《北京市教师申诉办法》对教师提出申诉申请规定了1年的期限。

四是法律后果不同。教师申诉受理机关对教师申诉作出处理后,申诉人对此不服,可以提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而公民等行使行政复议请求权和行政诉讼的权利,则引起行政复议程序或行政诉讼程序的开始,引起对有关行政行为的审查、认定或者审理判决活动。

3.教师申诉处理程序与行政诉讼程序的衔接

这个问题实质与学校能否成为行政诉讼的被告相关。在否认学校的行政主体者看来,学校处理(处分)行为不能直接成为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对象,因此,《教师法》规定的申诉制度,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教师提起行政诉讼的必经程序。而肯定者虽然坚持学校的行政主体资格,但他们对如何处理行政诉讼与教育申诉的关系却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申诉并不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因为现行《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规定教师申诉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教师不服学校的处理(处分)行为可以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起申诉,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申诉不服的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申诉确立为前置程序。因为高校教育纠纷具有特殊性,不宜将该纠纷直接纳入行政诉讼范畴,通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纠错机制,可以充分发挥行政层级中的上下级领导监督关系来平衡和解决纠纷,而司法审查的有限性并不一定能从实体上全面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因此,从目前司法实践情况来看,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先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对申诉处理决定不服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教师申诉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程序交叉的处理

教师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因此,实践中可能会出现救济程序交叉问题。对此应注意两点:

一是避免两个程序的混乱和交叉使用。即教师在启动其中一个程序后,就不能再启动另一个程序。在这个问题上,裁判机关在进行案件的程序审查时也应严格把关,当出现行政程序先于司法程序的情况时,司法程序可以中止;当司法程序先于行政程序时,行政程序应该终结。

二是行政程序可以优先使用。在一般情况下,针对绝大多数教师的申诉处理纠纷,可先进行行政程序,然后再进行司法程序。教师可以首先选择行政程序,因为行政程序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且可以进行调解,有利于使纠纷快速解决、彻底解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及时解决纠纷、化解矛盾,针对申诉教师的选择不能拒绝。

教师申诉处理的司法审查

教师申诉制度是保护教师合法权益的申诉法律制度,教师在教育领域里的合法权益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予保护的法定职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权益争议的处理构成了其履责的具体行政行为,并因此与教师之间形成了教育行政法律关系,而这种法律关系一旦形成,则可能引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1.司法审查原则

以司法救济在教育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教师申诉处理行政争议的司法审查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穷尽行政救济原则。教育行政争议的范围极其广泛,其内容也相当复杂,在某些方面还含有较高的职业技术因素,如教师的职称评定等。而作为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不仅有职责,而且还有处理争议的优势。因此,司法救济应以此为基础,保证审判合法、有效的进行。

二是合法性审查原则。《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从审查对象方面看,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审查内容来看,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进行审查。从审查方式来看,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不进行部分审查。

2.司法审查范围

教师申诉处理行为的司法救济范围,主要是指教师申诉处理行为引起的争议哪些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途径得到解决,即教师申诉处理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根据《行政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对教师申诉处理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可以作如下界定:

一是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是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拒绝或者拖延履行申诉处理法定职责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三是认为申诉处理侵犯其他合法权益的。

3.合法性审查的主要方面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的规定,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应同时具备主要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不存在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和不履行法定职责等问题。因此,法院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或者不履行申诉处理职责的行为进行审查。实践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受理的教师申诉案件,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分别作出如下决定:一是学校等管理行为合法的,维持原处理结果。二是学校等不履行法律、法规或者行政规章的职责的,可以责令其限期履责。三是学校等管理行为事实不清,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责令其重新处理。四是学校管理行为违法的,可以撤销其处理决定。对学校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或者其他规范性文件相抵触的,可以责令其进行修改或废止。法院经审理如果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教师申诉处理决定合法的,应当判决维持该行为;如果认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教师申诉处理决定违法的,法院就应判决撤销、部分撤销该行为;如果认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履行法定的教师申诉处理职责,应当判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限期履责。

(作者单位: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上一篇:八年级上我的祖国音乐下一篇:卫生所考核制度、乡医例会制度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