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宪审查

2024-04-27

违宪审查(共8篇)

篇1:违宪审查

最近,不少媒体都在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成立法规备案审查室一事,有的媒体还称这是中国违宪审查的开始,看后不禁哑然。其实,成立这样一个机构与启动违宪审查机制是两码事。

法规备案审查室只是一个办事机构,连工作机构(如委员会之类)都不是,更不是一个有违宪审查权的权力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有这个权力)。那么,成立办事机构能不能对违宪违法审查有所作用,是否有利于加强违宪审查呢?我认为,目前加强违宪审查不在于是否成立这个机构,而在于是否能建立一套违宪审查的工作程序并公开之,把公民提起的违宪审查建议按程序审查并给予公民一个回答。当然,成立了办事机构可以协助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但办事机构协助搞法规备案审查并不是现在才开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如果这个办事机构还是像过去那样工作,法规违法违宪的问题依然不会得到太大改变。

法规备案审查工作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六届全国人大法规是只备案不主动审查。七届、八届全国人大期间对备案法规主动审查,七届全国人大以前法案是由办公厅联系局承担,八届和九届全国人大是由办公厅秘书局承担。不过到九届全国人大特别是《立法法》制定后,法规便只备案不做主动审查了。过去对备案法规进行主动审查工作,由于不提交常委会进行实质审查,结果是劳而无功。

因为这种审查劳而无功,因此在九届全国人大期间,对备案法规主动审查这一繁重工作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立法法》设定的被动审查原则,即通常所说的“不告不理”。真正违宪审查的机制通常是不告不理的。

《立法法》规定了“告”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由国家机关提出的审查“议案”,一般是必须审查的事项;另一种是由单位和个人提出的审查“建议”,要经过法规审查办事机构筛选以后,决定是否再送专门委员会审查,专门委员会可以审查也可以不审查。但是,这里“理”没有进入实质阶段。现又回到主动审查的老路,而不启动“理”的实质程序,可能不一定有效。

首先,法规备案审查室是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下面的一个办事机构,它没有撤销法律法规的权力,发现违法问题要由法工委提出审查意见报告,而人大常委会的惯常做法是让地方人大常委会自行纠正。由于审查意见没有法律效力,地方人大可以考虑,也可以不考虑,法规备案审查室同样可能像以前一样陷入无人理睬的`尴尬。

其次,不管审查工作部门有多少人,而每年通过的地方法规有时多达1000件,还有国务院的法规也要报备,件件主动审是审不过来的。何况光看法律条文很难找到冲突,只有在实施中才会暴露出问题来。

我认为,如果要推动违宪审查,就应按《立法法》的规定,制定对法律法规进行违宪违法审查的程序并公布之,按此程序对近来公民已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起的有影响的违宪审查建议进行审查,并将结果公之于众。这才是违宪审查的实质性起步。

篇2:违宪审查

美国违宪审查制度

杨遴

世界上最早的成文宪法是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它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自从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到今天的第55届总统奥巴马,它一脉相承到今天。所以在历史上,美国只有一次制宪,那就是制定了1787年宪法。二百多年来,美国虽然先后通过了27条修正案,但都是修宪。但由于美国资产阶级政权的一直持续,因此美国并没有再一次制定宪法。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宪法制定出炉仅有七条,两百多年间仅有27条修正案,这个惊人的宪法,并没有随着美国经济政治的变迁和发展被历史淘汰,相反却让美国在此规范的带领下欲发法治文明而强大。历史的变迁和世界法制的发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可以算是宪法的“圣经”了,它无时不为美国贡献着巨大的力量。

我们知道,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为国家政治、经济、思想建设提供了法律标的和向标,意旨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它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目的是确保革命果实,资本经济市场的正常运转。当然,这里我不再从深思考这一问题。

既然宪法是以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来保证革命的果实,标的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那么就要保证宪法的正确正常运转。这就必须对宪法进行监督,由行政、司法、立法的三权分立制衡来达到这一目的,才能使宪法达到确保法律的安定、平等、合目的性,从而使国家稳定、法律合目的,最终为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权服务。

在这里,我要以美国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来阐释这一观点,证实法律——宪法的监督的重要性——违宪审查制度。

一、从“三权斗争”到“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在这里,我要把“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案情详细的梳理一下。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发生在十八、十九世纪交替时期,也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与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交接时。时任美国总统的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是联邦党人。在18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民主共和党人托马斯•杰斐逊击败约翰••亚当斯当选美国第三任总统。在这期间两党斗争日趋激烈,最初的争论是围绕财经政策进行的。此时,在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政府担任财政部长的汉密尔顿主张建立稳定的国家信贷、建立国家银行、征收进口税、集中权力于联邦政府,并要求从宽解释宪法赋予联邦政府的权力。而这一主张遭到时任国务卿杰斐逊的反对,杰斐逊认为应当从严解释宪法,使各州和地方政府能够享有较多的权力。两派意见在国会形成了两个投票集团,进而组成了以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和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此时,此案的主角——被告——《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之一麦迪逊(曾经是联邦派(还未成为有组织的政党时)的核心人物)则与杰斐逊联盟,所以在杰斐逊上台后即任麦迪逊为国务卿。

面临大选失败的联邦党当然不甘心。他们在失去行政和立法主导权的情况下,将眼光自然放在了不受大选影响的司法权的争夺上。1800年12月,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因健康辞职,尚未离任的总统约翰••亚当斯任命国务卿马歇尔接任首席大法官并于1801年1月27日获得参议院通过,此时的马歇尔既是大法官又是国务卿。与此同时,在联邦党控制下的国会在压力和慌乱中通过了《巡回法院法》和《哥伦比亚特区组织法》至此,巡回法院数量从三个增加到六个,新增加16名法官;又在华盛顿特区增加了五个地区法院,每个地区还增加一名检察官和一名联邦执法官,在人口稀少但临近首都的各县设立42名治安法官,(马伯里便是其中的一名新任命的法官)。巡回法院设立的官职都已由忠诚的联邦党人顺利赴任;而后设立的42名法官由于时间紧迫,直到总统亚当斯任期的最后一天才予任命。按规定,这些任命必须在总统离任前一刻经参议院同意、总统签署、国务卿盖章后才能生效。马歇尔竭力的忙碌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最后还有17份任命状没有送出。

焦点问题在这里产生了。第二天,即1801年3月4日,杰斐逊就任美国第三任总统,权利到手的杰斐逊立即任命他的国务卿麦迪逊扣押了未送出的17份委任状,接着新一届国会于1802年成功地废除了《巡回法院法案》,以此削弱联邦司法权。为了防止马歇尔控制的最高法院的对抗,新国会以法令形式迫使最高法院从1801年12月至1903年2月关闭了14个月。

整个案件的案情到这里就差不多就是这些了,但这个案件最终在强大的压力和斗争中获得了它应有的价值。在这个奇特而似乎合法的政治斗争中,这个案子却有着重大的影响,它关系着美国三权的权利分配与制衡。在此,先不从这个案子的结果来分析,因为它在此还未真正的开始。从“三权斗争”到“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是一个循环斗争的必然。

三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司法的统一制衡,是近代宪法的思想理论之一。而美国宪法就采用了这一理论基础,国家体制也相对应的是三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三大部门。从美国国家体制与宪法思想划分来看,又再一次证实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治、经济、立法等诸多部门的标的、指向标。

用数学中的三角形边角对应关系来喻指三权分立,更能体现权利统一制衡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三角形的边角对应关系成正比,即简单的而理解为大角对大边。当三个权力同等大小的制衡情况下,在三角形上的表示情况是等边等角的等边三角形。在这个“魔幻三角三权分立表示图”上其他三角形情况便可想而知其权利之间的制衡关系。当某个权利或某两个权利小到为零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就可以抽象的认为是一个新的“杠杆原理”或是全国“一条龙说了算”。谁有权利谁说了算,这还是宪法所规范的吗?所以在三权分立里,势必会引起新的三权分配,新的“三权斗争”开始了。面对美国司法权的削减,“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在新的“三权斗争”中拉开了序幕,它是现实的、必然的。

二、“违宪审查”还原美国“三权制衡”

在这个宪法基本理论“三权分立”被美国现行政治的冲击下,国家体制中的行政、立法、司法几乎被某以权力圈拢大权的情况下,宪法几乎被某一权力获得者所操控,失去了它应有的安定、平等和合目的性。

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看来,政治成为了党派之间镇压宪法的工具,三权体制被党派之间各自的利益搞得“谁有权谁说了算”,宪法着一根本大法形同虚设。美国在此期间的做法又恰恰证明了“三权分立”的提出者法国启蒙家孟德斯鸠的另一理论。他认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切又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用权力约束权力,就必须实行权力的分立。”这里明确了三权分立和制衡三权之间的均衡与相互制约,而美国这一时期的政治却与此相反。

假设同一个机关,既是法律执行者,又享有立法者得全部权力,它就可以用它的一般意志去蹂躏全国;因为还有司法权,它可以用它的个别意志毁灭每一个公民。如果立法权与执行权掌握在同一个人手中或同一个机关手中,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很可能君主或议会制定出暴虐的法律,而又粗暴的强制实施推行。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或被凌驾,自由也是不复存在的。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合二为一,法官既是审判者同时也是立法者,那么将会法律不自觉地赋予了执法者对人民生命和自由的独断专权。如果司法权与行政权合二为一,那么法官将成为魔鬼,握有压迫者的力量。掌握执行者的权力,就更容易滥用权力。如果同一个人或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那么,彻底的“一条龙说了算”彻底形成了,“三权分立”指导的宪法牺牲了。而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时期的美国,正不自在的处在上述假设之一中。前面已经说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在美国的价值,从新分配三权并使三权得到了相互制衡,这是美国法治的又一里程碑。

在美国这一时期的党派政治斗争中,围绕“三权分立”之间的关系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凸显了出来,宪法的三权制衡能否立住脚跟,便成了美国法律、政治之间平等、稳定和合目的性的关键。而在此案中,却正是大法官马歇尔使此政治、法律之间化险为夷——违宪审查制度。

马歇尔一直认为美国三权中司法权处于相对弱势,美国政权中还是立法、行政有权,他们说了算。在三权分立中,司法权处于被动地位,司法方面“不告不理”,是没有主动权的。它即没有军权、财政权,并无法支配社会力量,它的实施判决必须“借助于行政部门的力量”,其实宪法一直处在立法、行政之中,而司法却被孤立了。它——美国政治、法律又处在了前面的几种假设之中——后果如假设所述,司法失去了在三权中相互制衡权利和本身的权利。

就在党派之间极力的权力斗争下,“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成了马歇尔的对抗行政、立法的机会。面对该案中民主共和党的扣押委任状和废除法律关闭最高法院的做法,是完全没有司法存在的。当时的美国最高法院无所事事,十年只判过一个案子,并且也被否认了。

这一切,对于一心想强大司法力量的马歇尔来说,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又给了他一个机会,给了他一个拯救三权分立下的宪法和政权,如何让弱势的司法权和行政权、立法权制衡?

在强大的行政权之下,马歇尔受理该案实在非常棘手。他首先的试探:要求麦迪逊解释不发任命状的理由被置之不理。

所以,马歇尔在此作出了斩钉截铁而又不需要执行的判决。它的逻辑是:第一,申请人有权得到委任状,因为程序合法,拒发委任状便是侵权;第二,被侵权人应当得到救济。“合众国政府为法制政府,而非人制政府。”第三,由于司法法违宪,最高法院无权发出强制执行。因为依据联邦宪法规定,只有外国大使、公使、领事、领事及州政府为诉讼当事人时,联邦最高院才享有初审管辖权。而1789年的《司法法》规定,“联邦最高法院在法律原则和习惯所容许的范围内,得向联邦政府现职官员下达令状,命其履行法定义务。”“当事人之全国性利益受到法院否定时,受害人得向联邦最高法院上诉。”因此,联邦政府对此案就有了管辖权,《司法法》与宪法存在矛盾。为此,马歇尔强调“法院必须决定这些相互冲突的规则中哪一个管辖该案,这就是司法职责的本质。”——违宪审查制度。

这一决定,这一逻辑,让以三权分立为理论的宪法获得了它应有的权利,让政府、立法、司法三个部门得到了相应的平衡——还原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三、宪法的目的:法律的稳定、平等、合目的性

在英美法系里,判例是一种法律的裁决标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成功,解决了美国三权之间的不平衡。司法对宪法的监督——违宪审查,让美国这部仅有七条条文和二十七条修正案的宪法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里,一直指引着美国法制建设。

可以说,美国的民主法治正是在这部宪法的标的中,从宪法到普通法规,都保证了其稳定、平等和合目的。

“法律必须稳定,但又不能静止不变”,庞德的这句话无疑是“一个永恒无可辩驳的真理”。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无疑是一个完美的典型。

事实确实如此,每个时代,当然也包括我们现在这个具有复杂性的社会,法律在对稳定与变化这一巨大悖论中成长。当然1787年宪法也不例外。

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让我思考了这个问题:宪法的目的是法律的稳定、平等、合目的性,那么,法律首先必须存在,要正确的发挥调控社会关系和生活的功能。当宪法处在马伯里所在这个“谁有权谁说了算”的时代里,它能达到的目的,只有统治者个人的意志,是不会发挥调控社会关系和生活的功能的。当然,人民的意志才是宪法、法律所要正确体现的。

“违宪审查”让美国宪法从此达到了一个高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为国家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方面的指向标。可以说,以三权分立为理论基础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从行政、司法、立法三个部门的均衡与制约达到了宪法在国家中的引导、规范地位。

在此,再次证明了我的观点,美国宪法违宪审查依然占重要地位,它既引导了宪法的正确、有效的实施,又使国家政权——行政、立法、司法得到制衡。“违宪审查”还原了美国“三权制衡”,最终达到的目的——宪法的目的:法律的稳定、平等、合目的性。

值得一提的是,违宪审查制度已经被当今世界所广泛认可并采用,不断的发挥着它重大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的调节功能。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发表任何言论。本文禁止用作学习、交流!)

篇3:论违宪审查制度

1.1 宪法是高级的法

在美国违宪审查第一案中, 马歇尔大法官分三步来对对宪法效力问题进行论证:第一, 宪法是具有实际法律效力的法;第二, 在效力上宪法处于最高地位;第三, 同宪法相抵触的法律均无效。英美法系中的法院拥有解释法律的权威, 法院具有裁判立法是否合宪的权力。在此前提下美国确立了举世闻名的违宪审查模式。此外, 宪法是高级法这一观念在美国确立是这一制度确立的原因之一。

1.2 有限政府原则

它意味着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在内的所有政府权力都应该是有限的。法治国家权力源自立法权, 承认立法权的有限性表明这个国家不是一个权力无限的国家, 否则立法机关可以制定法律来授权政府去做任何事。所以, 宪法被缔造者所认为的实际作用, 就是限制政府权力。

1.3 分权制衡原则

有限政府原则不承认不受限制的权力。我们普遍认为立法、行政、司法权力都应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 并保持相互间的制约与平衡, 那么, 用一套相应的机制来监督和维护权力的行使, 以防止权力间的失衡是必要的。而这种机制表现在国家制度上就是各种违宪审查制度。

1.4 人权保障的理念

保障人权是违宪审查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 更是宪法的终极关怀。给政府赋予权力并设立各种制度的根本目的也是对人权的保障, 然而只有权力受到约束才能保证权力不会偏离权力行使的目的。各国人民求助宪法寻求权利保障起于当时北美人民被剥夺基本人权的经历, 鉴于在二战中践踏人权的历史, 违宪审查制度成为保障人权的最佳选择。

2 违宪审查制度的比较分析

2.1 美国的司法审查模式

在违宪审查第一案中, 马歇尔大法官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原则作出了创造性的发挥, 对宪法的最终解释权掌握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手上, 它可以判断其他政府权力的合宪性。美国的违宪审查制度以此为基础确立并形成有特色的违宪审查原则:

(1) 附带性审查原则。

是指各级法院不对法律或其他政府行为主动进行是否合宪的审查, 始终保持中立地位。法院只在产生具体诉讼纠纷案件, 才会审查该法律或该权力的行使是否违宪。也就是说, 违宪审查是附带于法院行使普通司法权进行时的。

(2) 合宪性推定原则。

任何一个违宪审查机关的权力都是有限的, 在行使违宪审查权不是不受节制, 而是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行使。为了防止出现社会现象脱离宪法, 违宪审查时应当考虑到审查对象可能涉及的各种因素。若要主张违宪, 则必须证明违宪的事实并提供令人信服的论证, 由此来体现司法权的行使应以理服人的本质。

2.2 专门机构审查模式

最典型的是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和法国宪法委员会这两种模式。宪法和权利法案虽然已经在法、德两国有很长的历史了, 然而它们是在“二战”后才从政治宣言转变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定。德国为使宪法具有法律效力, 在1951年成立了联邦宪法法院。联邦宪法法院模式虽然深受美国司法审查模式影响颇深, 但其建立更多的是源于二战期间的德国自身经验, 政治权力若不受制约, 这会导致暴政, 并使人民遭受迫害。与其他模式都不同是, 联邦宪法法院对宪法问题作出裁判的范围有其特别之处, 即对法院的裁判进行合宪性审查。由此, 联邦宪法法院不仅是唯一可以适用联邦基本法的法院, 也是最高的司法机构。

3 我国构建违宪审查制度的模式

目前世界上通行的违宪审查制度各有优缺点, 构建违宪审查制度, 要从我国的法律、政治和文化传统出发, 客观地借鉴和总结其他国家实施违宪审查制度的经验, 要与我国国情相结合, 既要使违宪审查机构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专门性, 又要保证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地位。

在一个宪法审查机构, 即最高宪政院, 作为一个专门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 设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 既能避免大规模修宪, 又符合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最高宪政院, 将最高宪政院作为全国人大的一个常设机关, 由其产生, 并对其负责。最高宪政院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形成一种相对独立、互不隶属的关系。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 最高先住院独立的进行违宪审查工作, 不受任何个人、组织和团体的干预。宪政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也是一种互不隶属的关系。从比较法的角度看, 违宪审查机关常常被定性为司法机关或立法机关, 但从我国具体的制度设计角度来说, 仅仅把宪政院定性为司法机关或立法机关都是不合适的。应当说, 我国所要成立的宪政院是一个特殊的宪法机关, 它行使的是与立法、司法、行政并列的第四种权力。这种模式将违宪审查权从司法权和立法权中分离出来, 成为单独一种权力, 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

因此, 最高宪政院独立行使职权, 只服从宪法, 它的法律地位就是全国人大下属的一个常设机构;它的组成人员由全国人大产生, 由具有丰富的司法经验、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的法官组成。

参考文献

篇4:中国违宪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宪法;违宪审查;弊端

自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确立了违宪审查制度以后,该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很高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是一个宪法的理论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宪法实践问题。“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使最高法院的司法权限得到了扩大,最高法院拥有了违宪审查权,即最高法院有了审查国会立法是否合宪的权利。从此以后,此案的判决成为一项司法先例,各级法院都有了援例审查政府颁布的法律和政令是否违宪的权利,凡是经法院裁决为违宪的法律政令全部是无效的。但是,联邦最高法院对涉及解释联邦宪法的诉讼案,享有最后的发言权。从此以后,法院的司法审查权逐渐得到公认,该制度确立为美国立法体制中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被视为弱势的司法权在经过苦痛挣扎后,最终慢慢的站稳了脚,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更加顺利。一般来说,违宪审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和地位,它所审查的是一般立法或者行政法规是否与宪法的规定相悖的问题。自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确立了违宪审查制度,该制度就成了美国法制的一个显著特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却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

所谓违宪审查制度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其中,违宪审查的主体是“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即违宪审查的范围主要是“法律规范的合宪性或在社会生活中意义重大的行为和事件”。①

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还不完善,不管是在宪法和其它法律的理论规定方面,还是在违宪问题的實际操作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弊端。

一、从法律条文的规定上来看

(一)从宪法的层面来看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先后颁布过四部宪法:分别是1954年的宪法、1975年的宪法、1978年的宪法及1982年的宪法。但是,这四部宪法,对于违宪审查问题的规定,都显得过于抽象,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操作性不强。每部宪法对于监督宪法的实施都作了一些规定,例如“1954年的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监督,1978年宪法规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监督,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由其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有权改变或撤销省级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不适当的决议”。现行宪法对宪法这一问题规定的更全面、更完善,宪法第3条第3款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宪法第62条第2款和第11款地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以下职权:(二)监督宪法的实施;(十一)改变或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宪法第67条第1款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一)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从上述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主要由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行使违宪审查权。表面上来看,我国的违宪审查模式与立法机关审查模式相同,但实际上是不同的。因为政体不同,立法机关审查制存在于代议制国家之中,其实施的理论基础是“三权分立”,具体由议会来实行违宪审查权;但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的政体与代议制有很大的不同。宪法的规定太过于抽象,在实际操作中的具体的指导意义并不大。

(二)从具体的法律规定的层面来看

其一,《行政复议法》及《立法法》不仅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违宪审查,更没有具体规定审查方式的问题。实际上,对于这类法律的合宪性问题,没有任何“被动审查机制”的约束。其二,从《法规规章备案条例》的法律规定来看,虽然有关于“被动审查”方面的少部分规定,但是对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合宪性审查制度。在实践中,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中“制而不备、备而不审”的问题比较突出。

从上述法律条文的粗略规定来看,除了宪法仅有的几条关于“监督宪法实施”的抽象规定外,我国其它相关法律没有直接规定违宪审查的相关问题。由于法律条文的明文规定欠缺,进而导致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与拥有完善违宪审查制度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的法律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二、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来看

违宪审查制度在我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除了上述的在法律规定上的抽象性,在实际操作方面,该制度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在违宪审查中所存在的问题

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方面监督其立法行为,另一方面也对人大常委会立法行为进行审查”,“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诸如这样的规定,看起来是合理的。但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自身的行为也理应受到监督,否则的话,就话会出现“自己监督自己、自己审查自己”的局面。法治普遍主义原则认为“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但是根据现状来看的话,人大变相的做了自己案件的法官,这样的话,违宪审查制度是发挥不了实际的作用的。由此可见,这是违宪审查实践中的第一个弊端。

除此之外,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宪法实施方面也存在一定弊端。从违宪审查的对象来看,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违宪审查权比全国人大的还要大。②但是,违宪审查权却没有得到更好的行使,因为全国人大常委可以对“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进行审查,但是如果发现违宪,也只能“撤销”,却不能“改变”,这样一来,使得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查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这是违宪审查实践中的第二个弊端。

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弊端问题,就是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工作繁杂,他们所讨论的也大多是国家重大事务,违宪审查职能体现得不集中、不明显。同时,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的会期短,在会期内通常无法顾及违宪审查的情况,即使涉及到违宪审查的一些问题,基于专业素养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处理得也不彻底,没有使违宪审查制度的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实践过程中,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在违宪审查问题上存在着一些弊端。

(二)中国共产党在违宪审查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国家例如德国、韩国,他们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违宪审查机构可以对政党行为进行违宪审查”。我国宪法第5条第4款也这样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单看法律条文的规定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行为若违反了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同样的会受到法律的追究。但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基于共产党的执政党的重要地位,方式缓和了许多。现有立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对共产党行为进行违宪审查的主体和方式,这个方面的漏洞使得违宪审查的作用发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国家领导人在违宪审查中存在的问题

德国等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对国家领导人的违宪审查由宪法法院进行,如有违宪行为,需采取弹劾的制裁方式。”③我国宪法没有规定“弹劾”的问题,尽管《宪法》第63条规定“全国人大有权罢免由其选举和决定的国家特殊领导人”,但是制裁的范围仅仅局限于特殊领导人违反了全国人大的意志。而在实际情况中,特殊领导人的职责具有特殊性,其职务行为代表国家行为,当这种职务行为违宪的时候,审查主体又是谁。特殊领导人职务行为的违宪审查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违宪审查实践中的又一个问题。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规定了一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基于其根本大法的重要地位,对宪法的实施进行有效地监督,是世界各国宪政建设实践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我国,违宪审查的相关制度,不仅在法律规定上显得抽象,而且实践中也有弊端。尽管,目前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弊端,然而,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健全,需要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于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建设,我们应该抱有积极的态度。不仅要借鉴国外关于违宪审查制度的先进之处,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基础上,建立适合中国法治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切实可行的促进我国法治的建设。

[注释]

①周叶中.宪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2.

②王振民.中国违宪审查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OO4:114.

③胡锦光.违宪审查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47.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宪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2.

[2]王振民.中国违宪审查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14.

[3]胡锦光.违宪审查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47.

[作者简介]周雪(1989—),女,山东淄博人,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篇5:违宪审查及其中国问题

[内容摘要] 本文从宪法的出现,宪法的实施,违宪审查的含义和意义入手,分析了目前世界范围内三种违宪审查模式及其基本趋势;进而剖析了中国违宪审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为了真正解决中国的违宪审查问题,必须引入专门机关审查制。

[关 键 词] 违宪审查,三种模式,中国问题,专门机关审查制

违宪审查的含义与意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宪法是在近代意义上而言的,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而产生的。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制定了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它基于其两项功能而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一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二、限制政府权力的行使。有了宪法,必然要求宪政。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宪政是宪法的实施。没有宪政,宪法就等于一张白纸。但是,宪法的实施,即宪政,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保障机制,其中,违宪审查制度就是保障宪法顺利实施的机制之一。所谓违宪审查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所进行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审查和处理。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制裁并处罚违宪行为,尤其是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违宪法律和法律性文件的行为,以期达成制约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并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违宪审查制度乃是宪法保障制度中的一个主要的,最具有实效性的机制”。[ 01]

违宪审查的模式与趋势

违宪审查制度是多个世纪以来人类宪法发展和宪政实践的产物。自19世纪初美国人创制违宪审查制度以来,世界上已经有120多个国家建立了这一根本性的宪政制度。就制度模式而言,世界各国的违宪审查主要有三种模式:一、代议机关审查制即由最高国家立法机关或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负责违宪审查。英国是其典型代表。英国自17世纪以来,在政体上一直奉行“议会至上”的原则,因而由议会行使违宪审查权,并沿袭至今。“议会至上”原则是人民主权制度化的最集中体现。它的基本特征是“议会有权制定和废止任何法律”,“不存在任何有权废除议会法案或认为它无效的司法机关或其他机关”。[02]于是,议会的立法权就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其他有权机关能够对它进行监督。它只能自己监督自己了。其实我们知道, “由于英国实行的是不成文宪法,柔性宪法,其中的宪法性文件都是以普通法律的形式存在的”,[03]因此可以说,英国是不存在违宪问题的,于是也就不存在违宪审查问题。20 世纪以来,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根据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英国的“议会审查”为基础,建立了以最高权力机关行使违宪审查的机制。但苏联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被“西化”后,采取这一模式的国家渐少。二 、普通法院审查制这种模式也叫司法审查制,是普通法院通过诉讼程序来审查和裁定立法和行政是否违宪的一种模式。于18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约翰??马歇尔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确立的。他在判决书中这样写道:“极为明显而不容质疑的一项立论是,宪法取缔一切与之相抵触的法条。违反宪法的法条不成为法律。判断何者为法律,断然属于司法部门的权限和职责”。[04]在这种模式下,法院是应当事人的请求,对当事人认为侵犯自己权利的某项法律或法规进行审查。也就是说,法院是在审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附带审查审理该案所涉及的法律是否违宪。如果发现被适用的某个法条违宪,便宣布该法条无效并拒绝适用。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和制衡原则,能更有效地保证客观与公正。这种审查属于事后审查。其影响在南北美洲占优势,但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也采用这一模式。三、专门机关审查制这种模式因为首创于奥地利(1920),所以又称奥地利模式。欧洲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比较多,如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比利时等。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普通法之外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来对法律等进行合宪性审查。这两种审查方式具有不同之处,宪法委员会是政治机关,不受礼诉讼案件,而且它进行的是“事前审查”,经审查合宪的予以公布。而宪法法院是司法机关,不仅可以进行“事前审查”,也可以通过宪法诉讼的方式进行“事后审查”。

篇6:浅谈违宪审查和分权制衡

姓名:桂敏学号:1210607专业:信息安全日期:2012/11/09

浅谈分权制衡和违宪审查

摘要:分权制衡可以保证公民权利的自由,使国家权力处于三权相互制约的状态,有效防止执行权泛滥,维护国家安全,调整社会秩序。违宪审查制度可以监督其他职能部门权力的实施,以保证分权制衡制度的实现,它确立了以宪法为衡量标准界定权力行使的界限。

美国作家汉密尔顿说过:如果人们是天使,那么就不需要政府。如果天使将统治人类,那么无论对政府的外在控制或内在控制都将没有必要了。关键词:职能部门制度化界限监督

人类社会进入原始社会末期后,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等诸多因素共同租用产生了阶级,随即也带来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伴随着历史发展的过程,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矛盾在演变中不断此消彼长。历史的缔造者是人民群众,但社会向前发展,国家政权总是扮演着或是推动或是阻碍的角色,由此决定了社会前进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广大社会成员对国家权力的建设和完善。如何认识国家权力,如何建立和控制国家权力是千百年来大家都关注的一个问题:即为了保证国家权力所促进的价值不致被国家权力摧毁,就要求国家权力的行使受到控制。对于国家的控制,无疑要依靠人民,但同时必须借助其他方式,这里的其他方式,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国家权力的分权制衡原理,也就是说,分权制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平衡有重要的意义,而分权制度实现的重要保证是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

一.分权制衡

近代分权学说的代表是孟德斯鸠,他指出: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

(一)立法权力;

(二)行政权力;

(三)司法权力。他意识到司法权与对外权一样,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执行的权力,之所以把司法权单独划分出来,是因为这样有利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对于三种权力的行使,孟德斯鸠认为国家权力的职能部门应当分立,三种权力应由不同的人或机关掌握,因为“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和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力、执行公共决议权、裁判私人犯罪权或争诉权,那么一切都完了。”不仅如此,孟德斯鸠还认为,即使是三权

中的两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机关之手,自由也是不复存在的。虽然孟德斯鸠将国家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认为三部分应该由三个不同的部门掌握,但没有提出三个部门的关系是单纯的彼此分立,而是应该相互牵制。

我认为要想实现分权与制衡模式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

(一)、保证制约主体的独立地位,这是实现制约的本质要求,这一要求需要制约主体独立行使制约权,不受其他任何势力的非法干涉。保证制约主体独立地位的要求中,司法机关是“以权制权”目的实现的重要支柱。司法独立,意味着结束了司法权依附封建专制势力的局面,意味着对产生多数人民主暴政的一种制度上的预防,意味着对防止执行权泛滥的更多一层的保障。

(二)、使权力制约关系制度化。现实中,有了民主并不意味着自然地有了制约权力的制度,名义上的民主和真实的民主有一定的距离,民主规定和制度保障也有一定的距离。只有制度化的规定才能保障权力只有目的的实现,权力制约关系制度化要求权力主体的活动要公开,即依法在一定范围内将制约对象的活动公之于众,使之置于制约主体的关注之下。

(三)、使制约主体的职能部分混合。授权一个部门在其他部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发挥约束作用,这是从技术角度设计的要求。混合均衡的权力制约体制与纯粹分权制约体制的区别在于它主张三种分支权力并不绝对独立,而是保留人员或职能间的局部融合。由于国家权力三个分支的不同性质,立法权带有民主性和普遍性,所以立法部门的权力有其他部门部分控制时,不宜是修改或创制性的主体权力;行政权和司法权带有执行性和具体性,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的权力由其他部门部分控制时,不宜是对具体事务的处理权和决定权。由于国家权力各分支部门的力量因各国政治体制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所以主张三权地位平等和立法至上的国家对职能的混合程度有不同的规定,但都是依据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国家权力此消彼长的规律。二.违宪审查

违宪审查制度是根据宪法的规定或者宪法惯例,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程序进行合宪法审查并作出是否违宪的裁决的制度。美国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是违宪审查制度的肇始。当时由司法机关执行违宪审查权,随后在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推动下,其他国家纷纷建立违宪审查制度,形成了议会审查模式、宪法委员会审查模式、宪法法院审查模式等不同形式的违宪审查制度。可见,美国的司法

审查制度是违宪审查制度最初确立的一种形式。违宪审查制度除了美国式的司法审查和专门机关的审查外,还包括立法机关的自我审查,其代表形式是创于英国的议会审查方式。由于历史原因,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议会的立法行为是一种主权行为,因此是至高无上的,它所制定的法律不仅行政机关无权过问,而且司法机关也无权审查。议会的法律地位决定了它是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一方面,它通过修改和废除自己制定的法律来保障法律的合宪性,另一方面,议会还有监督法院和行政机关的职权。下院对违宪失职的各部大臣及法官有弹劾权,上院对弹劾有审制权,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立法权优越的传统观念的延续。

我国没有明确规定违宪审查制度,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这些规定为我国实践中进行违宪审查提供了依据。根据有关组织法和立法法的规定,学者们总结出了两种不同的审查制度:一种是我国形成了以最高权力机关为主体,其他机关配合的违宪审查体制,一种是我国形成的人大常委会行使违宪审查权的违宪审查体制。前者认为是人民民主权利自由的体现,因此需通过不同的职能部门共同进行审查;后者认为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唯一具有解释宪法权力的机关,因此,宪法审查只能由它单独完成。

那么,违宪审查制度对于权力制衡的意义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违宪审查制度确立了以宪法为衡量标准界定权力行使的界限。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的激增、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维护国家安全、调整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解决都有强大的国家权力做保证。理论上讲,国家权力结构经历了一个转换,其逻辑转换与中国古语所言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非常相似。从国家的形式上看,东西方社会普遍经历了君主制被民主共和制所取代的过程,与之相适应的是国家权力由高度集权向分权方向发展。高度集权的国家权力职能状态是立法、行政、司法诸权合体,与分权相联系的国家权力职能状态是立法、行政、司法相分离,后者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国家结构模式。从理论形式上看,分权的状态又经历了纯粹的分权学说和混合均衡的分权学说。纯粹的分权学说认为,为了政治自由的建立和维护,要将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职能,部门彼此

之间不允许相互侵蚀。组成这三个国家政权机构的人员要保持分离和不同,不允许个人同时成为其他部门的成员。通过这种权力机构的分立,职能部门的独立和人员的分离来达到权部门间的制约,即没有任何一个部门的人员可以控制国家的全部机器。混合均衡的分权学说主要是指将国家权力分配给三个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除行使本部门的职能外,还享有有限的权力,能在其他部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具有干预的权力或者享有其他部门的职能。在复杂的权力关系中,如何界定彼此的界限,违宪审查制度确立后,以宪法为最高依据进行审查的方式承担这一重任。

其次,违宪审查制度平衡了国家权力间强、弱不均的状态,国家权力结构随着主权观念、社会发展需要的着重点不同而变化。现在社会的状态是:由立法权优越过渡到行政权优越。违宪审查的出现,加强了司法权力,使之成为控制立法权力行政权力滥用的有效力量,并重新在国家权力分支部门间建立了一种状态的平衡。加强司法权可以表现为很多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违宪制度中司法权力的加强。虽然立法机关拥有的弹劾权力或者行政机关行使的行政审判权,也体现了司法权对其他国家权力部门的渗透。事实上,普通司法机关也拥有一部分违宪审查的权力,通过违宪审查制度实现国家权力间的制衡已成为一种趋势。

最后,违宪审查制度推动了宪政意识的发展,使权力制约状态成为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应有之意。由于实行法治,所以国家都需要某种公共权力的行使进行控制或审查的制度。因为法治是与这样的事实相联系的:组成国家公共机构的所有都来源于法律,各国家机关的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内,权力的行使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所以,在法治国家里,包括立法在内的国家行为,均须接受某种行式的审查。实践中,各国均设计权力的监督制度来控制国家权力的滥用。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的正是通过权力间相互控制实现监督的目的。正如美国学者弗里福里希所分析的:“宪法政治秩序的主要功能已经并且仍旧依靠一套加诸执掌政治权力者的规范化约束体制来完成,集中体现了制衡,理论上的分权被认为是进行规范化约束的有效方式。”违宪审查制度成为衡量宪政是否落实的重要指标。

篇7:试论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模式选择

「中文摘要」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关键在于改革我国现行的违宪审查体制。代表机关监督宪法的实施是一种不完全的违宪审查体制,增设宪法监督的专门委员会也难以保证其有效性;而普通法院违宪审查体制并不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专门机构违宪审查模式可以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所兼容,有利于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基础上,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建议设立独立的宪法委员会,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与宪法委员会的专门违宪审查结合起来,实行以宪法委员会为主的违宪审查体制。

「关 键 词」违宪审查制度,违宪审查模式,选择,宪法委员会

如何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来,法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对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基本框架提出了各种设想和见解。笔者认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的、富有实效的违宪审查体制,实质上也是对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因此,我们既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又要坚持改革与开放的观点,吸取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本文拟对法学界提出的违宪审查的几种主要的模式进行分析,并着重阐述实行宪法委员会式的专门机构违宪审查模式的可行性及其框架结构。

一、设立宪法监督的专门委员会难以保证违宪审查的有效性

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这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那么应当设立什么样的宪法监督机构呢?不少学者倾向于在不改变现行的违宪审查体制的基础上,增加设立专门委员会性质的“宪法监督委员会”或“宪法和法律委员会”。[1](为叙述的方便,本文统称为“宪法监督委员会”)持这一主张的学者认为,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的主要理由和优点是:第一,设立这样的机构符合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体制和基本原则,并不影响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第二,现行宪法中对专门委员会的设置、法律地位及职权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增加一个新的专门委员会不涉及宪法的修改,有利于宪法的稳定,在操作上也较为简便;第三,宪法监督委员会作为一个常设性的机构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专事宪法监督,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组织上的局限,有利于实现我国宪法监督的权威性和经常性。上述主张把现行违宪审查制度的不完善简单地归结为只是缺乏一个常设性机构和具体的操作规程,而忽略了违宪审查的有效性与违宪审查体制的内在联系。设立宪法监督委员会固然符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行体制,也不涉及宪法的修改,在操作上比较简便,然而也正因为这一方案未涉及现行宪法监督在体制上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克服我国违宪审查的软弱无力状况,以保证其有效性。

把宪法监督机关从全国人大扩大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是现行宪法在完善违宪审查体制上的一个重要举措。在现行宪法的起草过程中,对违宪审查制度予以了相当的关注,最终确定采取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体制,同时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下设立的专门委员会的辅助作用,以保证违宪审查的权威性和有效性。[2在现行宪法第67条中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宪法第62条还规定: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同时,《全国人大组织法》第37条规定:各专门委员会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的命令、指示和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方性

篇8:违宪审查制度探析

一、违宪审查制度概述

所谓违宪审查制度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 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 (2) 美国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 奠定了美国为最早的确认违宪审查制度的国家。

(一) 违宪审查的主体和客体

通常是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或其它特定的国家机关作为违宪审查的主体。由审查的主体不同, 可以分为立法机关模式、普通法院模式、宪法法院模式、宪法委员会模式等。这些模式各具特色又有其同一性, 即违宪审查的机关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

违宪审查的客体可以包括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性文件, 还包括国家机关的立法、执法与司法行为, 德国等国甚至还包括政党的行为, 但审查的客体主要还是狭义的法律即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

(二) 违宪审查的内容及标准

违宪审查由审查与处理两部分构成。违宪审查的机关不仅要对法律与行为进行审查, 还应当对不合宪的法律与行为做出处罚。违宪审查以裁定和处罚违宪的法律和行为为手段制约国家机关的权力, 达到权力与权利的平衡, 以保证宪法的有效实施, 维护宪法尊严之目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违背, 因此违宪审查以宪法为唯一标准。违宪审查实质上就是解决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与行为是否符合宪法, 符合宪法的坚持, 不符合宪法的要纠正甚至撤销。

(三) 违宪审查结果

违宪审查的结果是排他性和终局性的。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 具有最高地位, 违宪审查也是具有最高法律地位的审查, 所以违宪审查的结果也就具有最高权威性, 是排他的、终局的。违宪审查的本质归根结蒂是, 在诉诸人民之前, 或者不需要诉诸人民做出最终决定的时候, 由哪一个机构或者个人决定国家最重大的事情, 当国家机关之间对一些根本问题出现不同意见乃至纠纷时由哪一个机构或者个人进行裁决。 (3) 或者当人民个体或者部分人的根本权利与国家权力发生冲突时, 由哪一个机构或者个人进行裁决, 它要解决的是, 当一个国家出现权力斗争或者人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出现冲突的时候, 用一种文明的方法来解决政治纠纷。 (4)

二、违宪审查制度的价值

首先, 维持宪政秩序, 保证宪法实施。运用宪法审查制度对危险行为进行制裁, 可以使制定出的宪法得到真正的落实。其次, 有利于保护公民权利。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些基本权利如果丧失, 公民的地位就失去了保障。违宪审查有利于在公民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机关的侵害时对其进行救济, 维护公民利益。再者, 维护宪法权威, 加快宪政建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其最高的法律地位在受到与宪法规定相违背的法律、法规等违宪行为的挑战时, 应通过违宪审查来维护。最后, 解决宪法冲突。一个国家难免会有宪政危机, 宪政危机由多种因素引发, 但宪法冲突占据主导, 如分配国家权力与利益不均等。在法治理念发达的国家, 这类冲突都可以通过宪法诉讼解决。违宪审查制度通过对宪法案件的审理, 可以合理划分不同国家机关的权力、合理地裁决选举争议、平衡各阶级的利益, 从而有序化解宪政危机, 维持国家长治久安。 (5)

三、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状与弊端

(一)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状

虽然在严格意义上, 我国还未建立制度上的违宪审查机制, 但我国现行宪法与法律法规为违宪审查机制奠定了制度基础。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还处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阶段, 目前为止也已形成很多具有特色的模式。我国《宪法》第67条与《立法法》第88条对违宪审查制度进行了不完全意义上的规定:“我国立法机关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 有权撤销与宪法相抵触的法律、法规”等。由此可知, 我国实行的是立法机关的违宪审查模式, 审查方式上兼采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两种方式。

(二)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弊端

1. 主体较窄

《立法法》规定:“国务院、中央军委、两高院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常委会”有权启动违宪审查, 而“其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公民个人”只有建议权。这就限制了提起违宪审查的主体范围, 妨碍了公民权利的行使。在实践中, 违宪审查的建议多由法学专家提出。

宪法与法律规定, 违宪审查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 但是全国人大每年只开一次会, 会议结束后便回到了其原所在地, 再把他们集中起来议事就不方便了。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也只是两个月才召开一次会议, 加上立法任务众多,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的对规范性文件进行违宪审查。宪法还规定, 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有权协助进行审查, 但是各专门委员会都有其各自的管辖事项, 职责各不相同。因此, 缺乏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统筹管理, 宪法法律授权不明, 执行困难。

2. 审查范围较窄

违宪审查的范围应该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几个方面。但是我国当前的宪法只规定了对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进行合宪审查, 而未对监督行政、司法行为即违反宪政的行为作出规定, 或是虽然作出规定但是十分模糊, 缺乏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3. 程序粗陋、可操作性差

《立法法》第90条与第91条规定了违宪审查的提起与审议程序。但是此程序设计的过于简单, 在实践中难以执行。公民提出的“建议”只是规定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员会, 之后就没有了下文, 审查中没有立案的程序, 该案件是否被授理也是无从查起。并且审查的过程中缺少透明度, 审查过程不公开, 缺少双方的辩论与听证, 甚至连审查的结果也是不公开的。我国人大虽然在2006年设立了法规审查备案室, 制定出专门的法规审查备案程序与司法解释备案程序, 但还是未能满足我国形势的需要。

同时我国现行宪法只是规定应当追究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 但却没有表述应如何追究。由于违宪审查缺少必要的制裁措施, 所以未能对违宪责任人起到威慑作用, 无法有效的防止违宪行为的发生。

4. 公民法律观念淡薄、维权意识薄弱

“中国传统法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学说, 这种建立在宗法制度上的文化体系不能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普遍适用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至上的观念。” (8) 此种观念至今仍旧对中国人民树立起崇尚、尊重法律, 将法律作为正义的准绳的现代法治观念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我国公民一直以来薄弱的违宪意识与淡薄的法治观念, 也阻碍着我国本就不完善的违宪审查制度发挥作用。

四、我国构建违宪审查制度的建议

首先, 我国应该充分学习研究其他国家的模式, 吸取其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 建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违宪审查模式。其次, 我国应该善于进行自我反省, 找出我国违宪审查制度中的弊端, 大胆的进行改革创新。现行违宪审查制度中的根本问题必须消除, 要进行彻底改革, 而不是小修小补、扬汤止沸。再次, 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应该立足实际, 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从我国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实际出发, 确定相对应的审查机制, 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功能。最后, 我国必须有步骤、分成次、循序渐进的进行违宪审查机制的构建工作。因为此制度关系到了国家权力的调配, 所以必需要有相配套的制度改革。在相关的理论、实践取得重大进步时, 应该加快违宪审查机制的改革步伐, 并在法律条文上体现出来。

(一) 主体方面

在主体方面对违宪审查的改革应该是首先提高违宪审查主体的专业素养, 违宪审查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应该具有丰厚的法律知识与专业素养。同时要扩大提起违宪审查的主体范围, 使广大公民、法人与其他组织都具有提起违宪审查的权利。

应建立宪法审查机构, 如在全国人大设立宪法委员会与人大常委会平行, 以此来审查违宪行为。正如许崇德教授所说:“宪法委员会既具有宪法法院性的司法机构的性质, 又是一个充当总统法律顾问和咨询性的政治机关”。与此相同时, 在司法机关最高法院中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 在基层法院设立违宪审判庭, 专门受理公民提起的宪法争议案件;在最高检察院和地方检察院中设立宪法监督室, 在各级政府机关法制办公室设立违宪审查科。 (9) 但是, 在全国人大下设宪法委员会的模式, 会使全国人大陷入自己审查自己的立法的矛盾之中。因此,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与法治的健全, 我国仍应探求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制度。

(二) 范围方面

要扩大违宪审查的审查范围, 才能真正的实现违宪审查的目的与效果。不但要对目前所规定的内容进行审查, 还要把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有关国家机关、政治团体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活动纳入到违宪审查的范围内。

(三) 程序方面

我国违宪审查的效率与实效由违宪审查程序的合理性决定。但是, 我国《立法法》仅规定了违宪审查的提起与审查, 因此我国还应该健全与完善违宪审查中的提起、受理、审查、裁决、执行与监督程序, 使违宪审查程序更加完善、便捷、高效。以此来保障违宪审查制度的贯彻执行, 保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同时违宪审查的核心内容是明确宪法责任、建立制裁措施。违宪审查如果没有配套的制裁措施, 就不能称之为完整的违宪审查。制裁措施是维护宪法尊严的有力武器, 有利于使宪法从纸上的宪法变为现实的宪法。

(四) 法律意识方面

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 提高全民的宪法意识。使人们认识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在我国具有最高的地位, 是我国的总章程, 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展、长治久安的法律保障,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违宪审查是宪法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也是宪政的基本理念之一。从我国建立违宪审查之日至今, 其不断发展与完善, 是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个亮点, 它又促进了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值得我们欣慰的是,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违宪审查模式, 但是其中还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正说明了完善违宪审查制度是我国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前路漫漫, 但是我们要相信,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 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将更加健全与完善。

注释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0.

2王湛博.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弊端及建议[J].法制与社会, 2010.3.

3王振民.中国违宪审查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0:43-44.

4罗光亮, 吴大华.论违宪审查制度的功能[J].贵州社会科学, 2010.11.

5张慧.违宪审查模式的本土化思考[J].法制在线, 1984.

6朱福惠.宪法至上——法治之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130.

上一篇:下雨天逛超市作文下一篇:回答儿童大病医疗保险查询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