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交流

2024-06-17

构筑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交流(精选8篇)

篇1:构筑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交流

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驱动器。近年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湖北工业强市、滨江宜居城市和长江经济带强劲增长极”目标,扎实推进园区建设,着力构筑发展平台,全力打造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安福寺工业园、姚家港化工园、白洋装备工业园、民营创业园为支撑的“一核四极”生产力布局,园区经济呈现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产业集聚、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年,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29.7亿元,同比增长32.7%;

实现税收5.7亿元,增长25.9%;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亿元,增长42.4%。

一、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建设管理,提升园区承载力

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基础工程来抓,从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入手,大力实施平台创优工程,着力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关联度高的新型工业化园区,不断增强园区承载和配套能力。

(一)突出特色,大手笔规划园区

抢抓湖北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宜昌市沿江突破的战略机遇,集中力量在沿江布局各类工业特色园区,全力打造“一核四极”工业构架。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核心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重点发展食品酿造、医用纺织、电子材料、民用燃具等产业,努力建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工业化园区。安福寺工业园重点发展果蔬食品加工业,着力打造湖北一流的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乡村工业示范园区。姚家港化工园以建设“千亿园区”为目标,重点发展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农用化工和医用化工,争取“五年打基础,十年见成效,二十年成规模”,努力建成宜昌乃至全省重要的化工基地。白洋装备工业园重点发展机械加工、重型机械制造等产业,努力建成国内外装备制造企业转移的承接地和周边大中城市装备制造企业的配套园区。民营创业园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的配套项目,努力建成民营经济孵化园和城区轻工业承接地。

(二)市场运作,高投入建设园区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开发”的原则,坚持多渠道筹资、高标准建设,不断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并按财政收入增量的一定比例作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刚性投入,同时大力争取银行贷款投入,灵活运用bot、bt、地方债等方式融资,近年来累计投入6.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开发区先后投资1.5亿元完成了团结路扩宽刷黑、江汉大道黑化改造;

投资6000万元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

投资2600万元新建排水网4400米、供水网1.6万米,新增供水能力5000吨/日。安福寺工业园投入1682万元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姚家港化工园平整土地1350亩,投资3015万元的晋煤大道正抓紧建设。白洋装备工业园整体规划通过评审,园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加快推进。民营创业园已完成规划,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建设全面启动。

(三)创新机制,全方位管理园区

按照“充分授权、自主开发、封闭运行、整体承接”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园区建设管理主体,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分园区成立建设管理指挥部,由一名市委常委牵头,组建工作专班,协调指挥,统筹调度,形成合力,实现决策、执行、督察“一条龙”,项目引进、落地、开工、投产一体化推进模式,推动园区建设管理提速、提效。将工业园区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公共平台和边远镇的发展“飞地”,积极探索园区共建、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坚持“谁引进、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实现税收、产值、奖励、配套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政策,推动优势产业、优质项目、先进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近年来,经济开发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52个,完成投资114亿元,形成了食品酿造、纺织加工两大产业集群;

安福寺工业园引进果蔬食品加工及关联企业11家,完成投资10.8亿元;

姚家港化工园正加速扩张发展,三宁化工扩建、宝力星磷酸二胺、宝磷化工等5个项目落户园区;

白洋装备工业园建设招商两不误,签约落户项目5个,投资2000万元的先锋防腐保温设备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园区竞争力

坚持“壮产业、强骨干、抓创新”不动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结构优化中提高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

(一)抓集群,强支柱,壮大产业规模

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湖北工业强市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园区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全面推行“支柱产业工作法”,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强化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壮大食品酿造、化工、纺织、机械电子四大支柱产业。年,四大支柱产业聚集规模企业11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亿元,增长26.7%,占全市规模总产值的85.4%。大力发展高端白酒、啤酒、饮料和食用植物油,积极发展水产、果蔬、肉类加工,食品酿造业聚集规模企业44家,实现产值69.5亿元,增长30.4%;

做优做强煤化工、磷化工,突破性发展精细化工和医用化工,化工产业成为园区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聚集规模企业18家,实现产值41.8亿元,增长34%;

以医用卫材为重点,推动纺织产业改造升级,努力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纺织业聚集规模企业29家,实现产值22亿元,增长18.6%;

大力发展船舶制造、数控机床、民用燃气具等产业,引进一批中小配套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集聚,机械电子业聚集规模企业25家,实现产值16.9亿元,增长9.1%。继酒业产业集群之后,奥美医用纺织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二)抓主体,壮龙头,强化骨干支撑

大力实施“优强企业倍增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对酒业等7家优强企业和今贝饮品等25家成长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实行“直通车”服务,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倾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年,全市规模工业产值过亿元企业27家,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7家,其中过亿元企业1家。酒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成功完成与维维公司的股权重组,实现产值41亿元、税收1.9亿元,分别增长32.4%、5.7%。三宁化工步入发展快车道,投资14亿元的“2030”工程建成投产,投资5亿元的68万吨磷复肥项目正在加紧建设,100万吨二甲醚项目全面启动,建成后年产值将突破100亿元,建成全省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年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2.7亿元、税收4926.75万元,分别增长42.2%、43.44%。

(三)抓创新,育品牌,营造竞争优势

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研发能力。年投入科技三项经费1073.5万元,增长16.7%。酒业被列为国家首批“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湖北省专利技术明星企业。奥美医用卫材先后通过了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行业专业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目前,园区规模工业企业中,34家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科研所等技术研发机构,43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认真实施《市质量振兴和品牌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企业争创名牌,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年,“三宁”及图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谦泰吉”、“今贝”、“江峡”、“奥滴”及图等4件商标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目前,园区拥有专利118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湖北省著名商标10件,湖北省名牌产品13个。

三、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激活园区推动力

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园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拓宽招商思路,强化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积蓄发展后劲,培植园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切实转变招商思路

积极抓住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国际资本向长三角转移、长三角相关产业向中下游地区转移的机遇,认真研究经济发展、产业转移、中国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区域战略布局和集群式发展、企业资源与自然资源相衔接等基本规律,不断拓展招商思路,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紧盯各行业知名企业、世界及国内500强和民营100强企业,努力招大求名,重点引进建成一批投资过亿元、过10亿元的大项目。积极推广酒业、三宁化工等企业的成功经验,大胆走强强联合之路,引进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标志性企业,对本地企业注资入股。建立健全项目评估、论证、准入机制,对污染项目、资源破坏浪费严重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项目坚决“一票否决”,切实挑好商、选强商、招大商。

(二)不断创新招商方式

建立招商引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市镇招商力量、信息和资源,实行项目资源共享,形成了强大的招商合力。在招商引资中主动作为,把领导力量配置在一线,将财力物力倾斜到一线,构建立体招商格局。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围绕支柱产业的配套延伸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引进关键项目、补链项目和循环配套项目,拉长产业链条,不断壮大现有产业的规模和实力。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业热情,鼓励企业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合资合作,不断做大做强。积极推进网络招商、中介招商、代理招商,大力发展商会、行业协会等形式招商,鼓励引导全员招商、全民招商,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年,园区签约项目80个,到位资金37亿元,成功引进投资15亿元的宜化60万吨磷酸二铵、投资3.6亿元的熙玛石英石板材、投资3.6亿元的金润达磷化工和投资3亿元的松懿电子科技园等投资过亿元项目20个。

(三)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健全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市级领导、一个服务专班、一抓到底”的工作制度,构建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加大项目征地拆迁和协调服务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引得进、建得好、留得住、发展快。星鑫玻璃包装项目仅用6个月时间就实现竣工投产,台湾松懿电子项目自签约后,短短11天时间里,完成了在的企业注册、厂房租赁等前期工作,28天后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创下了重大项目自签约到生产用时最短的纪录。年,三宁化工68万吨高浓度磷复肥、酒业2万吨优质大曲、金润达磷化工、熙玛石英石等15个重点项目正抓紧建设;

迅达科技、今贝饮品、开元化工扩规等32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

四、创优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园区吸引力

牢固树立发展是硬任务、环境是硬品牌理念,始终把软环境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来抓,用改革的办法提升服务,以创新的举措破解制约,着力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切实增强工业园区的吸引力。

(一)强化效能建设,优化服务环境

制定出台《关于转变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按照“依法依规、打破常规、特事特办、优质服务”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全面推行并联审批,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先后将全市42个行政部门的425项行政审批事项核减到235项,促进了行政提速、提效。全面推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公,全力为投资者提供代办服务,尤其对入园的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办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建立稳商亲商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在谈项目和重点在建项目制度,定期深入工业园区调查研究,帮助入园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

(二)破解“三大难题”,优化要素环境

一是积极解决融资难题。加强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大力培植a级信用企业,全市62家企业获得a级信用认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组织开展“银行行长企业行”活动,对100多家符合条件企业发放贷款8.7亿元,全市工业贷款余额达到19.6亿元。

二是保证土地供应。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通过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全面清理土地市场,积极向上争取用地计划等措施,征收储备土地近万亩,保障了工业项目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三是积极做好电力、用工协调。优先保证重点骨干企业和税收贡献大户的生产用电,全市工业用电量达13.8亿度,增长50.7%。针对企业招工难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居民就地务工,组织开展专场招聘洽谈会19场,53家企业与2145名求职人员达成用工协议。

(三)加大监管力度,优化市场环境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全面清理涉企收费项目,逐步实行服务与收费分离,由市财政打包收费、分类结算。坚持实行收费公示制,坚决制止一切形式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进一步完善招投标制度,坚持对经营性土地、建设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和产权等事项实行公开招投标、公开挂牌交易等制度,强化监督,杜绝“暗箱操作”。扎实开展“百警联百企”活动,重拳整治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经营环境。

篇2:构筑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交流

——《逸品文化》报:逸品实业企业文化深入员工的桥梁

随着逸品实业的发展壮大,公司创办的《逸品文化》内刊也顺应公司的发展越做越精。《逸品文化》报由孙品总经理担任总顾问,创办于2009年,以月刊的形式出版,截止2012年8月共出版了40期。

《逸品文化》办刊过程一直在摸索中前行,目前已逐渐得到公司领导和员工的一致认可及外界的好评,是集团各个分公司之间、员工及领导之间沟通的一扇窗口,是公司员工心与心连接的一条纽带;同时为逸品企业文化建设开辟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公司内部的信息沟通和公司品牌形象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为宾客了解本企业并作出判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目前《逸品文化》共有四个版面,头版主要投放公司的最新动态、决定、政策和重要事件等相关报道;第二版是企业文化内容,这一版为员工了解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服务宗旨等搭建了基础桥梁,是员工快速融入企业的良师益友;第三版是企业风采,在展示企业丰富多彩文化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员工的激情和工作积极性,让员工充分体会到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第四版是员工天地,从这个版面可以看到整个集团公司的月度优秀员工,员工的个人感想及工作心得等,这个版面很好的展示了员工的个人风采,对企业领导深入了解员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另外,《逸品文化》报在做好内传外达的同时,也在向员工及外界传递着一种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例如,逸品实业不定时的走进福利院,慰问当地孤寡老人,给他们支持与帮助,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捐赠等相关报道。这些报道进一步向外界展示了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良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尽己所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而言之,《逸品文化》报严谨而又丰富的内容是逸品实业集团“以人为本、以诚为信、以合为贵、以业为根”企业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向外界展现逸品风采的一个窗口,是团结员工的一种凝聚力。但是,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总不会那么完美一样,《逸品文化》在创办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成长,需要逸品人共同探索和总结,为逸品文化深入员工筑好桥梁,让其朝着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篇3:构筑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交流

符禹告诉记者, 汉诺威米兰展览 (上海) 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 于2001年开始将Ce MATAsia和PTCAsia展览会引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成为首家进驻该博览中心的公司。公司的主打产品是工业类展会, 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展会以外,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旗下的金属加工展和工业自动化展都是在全球范围内极具知名效应的展览会。譬如工业自动化展览会将当今世界顶尖的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企业汇集在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四个展馆中, 来自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中国等国的龙头企业悉数到场。此外, 汉诺威米兰展览 (上海) 有限公司主办的消费类展会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例如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从2006年举办以来的6年间, 展览面积已由最初的2~3万平方米发展为超过10万平方米, 成为西部最有影响力、最具人气的汽车展, 列居全国第四位。

汉诺威米兰展览 (上海) 有限公司的另一项主要业务是举办各种专业类会议, 例如刚刚成功为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组织的中国三市路演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符禹介绍, 该协会率领德国15家技术顶尖企业来到中国, 希望成功接触到西部城市的用户。这一活动最终在重庆、武汉、广州三市分别各自吸引了逾300名听众, 取得了超越预期的极大成功。此外, 公司还会接待来自德国的各种政府团体、经贸代表团等, 也会组织中国众多优秀企业参加汉诺威工博会, 为双方的技术和信息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提到物流行业盛会Ce MATAsia展会, 符禹深知这个令物流设备商积蓄人力物力参加的展会承载了他们很多期待, 而作为主办方, 除了细心安排展会细节、保障展会上的安全问题、联系媒体配合宣传以及促成更多行业领导及政府领导到场外, 他们更加注重从真正意义上把参观者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希望与参展商群策群力, 使这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今年物流展会预计有450家参展商, 30, 000平方米展出面积, 60, 000名专业观众。

今年4月份在德国汉诺威举行的工业博览会由于我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德国政府总理默克尔以及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工信部部长苗圩和其他德国政府官员的参加而格外引人注目。据了解, 我国作为今年工博会的合作伙伴国, 共有450余家企业参展, 总参展面积达到了9000平方米。由于中国企业的大规模参展, 观众也由往年的15万增加到今年的近20万。所有的参展企业都认为在此次展会上实现了他们的预期目标, 而汉诺威公司的成功主办也令他们收到了来自国家工信部、白云电气等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表扬信。工信部部长苗圩更是惊叹于展会良好的技术交流氛围和主办方周密精心的组织, 表示今后工信部会积极参与, 号召来自中国的参展商和参观者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优秀的平台, 为我国工业质量的提升和品牌的提升借鉴经验。

汉诺威通过今年的工博会为中国民族工业与世界同行的合作建立了基础, 也为双方搭建了一个进行技术和产品竞争的平台。

那么, 2012CeMATAsia展会将如何推进市场及在观众中进行推广工作呢?总体来说, 要继续以贴近用户、服务买家为宗旨。首先, 关注中国、日本、印度、新加坡、德国、瑞典、俄罗斯、土耳其、美国、巴西等全球市场, 关注物流企业、工业制造企业、超市、物流园区、军队后勤机构等用户行业。第二, 实践展商与买家互动新概念, 即买家俱乐部的成立。俱乐部会员主要由用户企业、重点展商和行业技术专家、顾问以及合作伙伴构成, 其中用户企业人员均来自展商关注的重要行业和领域。汉诺威米兰展览 (上海) 有限公司将与买家保持实时沟通, 为展商提供最新市场需求信息, 并通过定期举办技术主题聚会、商务沙龙、参观等活动, 为展商直接面对买家提供交流平台。第三, 举办现场论坛, 让更多用户行业参与技术探讨。据了解, 此次Ce MAT Asia展会上会举行烟草日主题活动———中国烟草业供应链设备发展论坛、亚洲物流信息化峰会、汽车零配件制造业仓储技术论坛、军事应急物流研讨会等活动。在观众推广方面, 一方面积极应用数据库, 通过电子快讯服务、呼叫中心和资料直邮方式搜集和反馈买家信息, 一方面通过商务配对服务, 在全球范围内, 尤其是重点市场区域, 由各行业协会邀请具有商务需求的用户企业现场参观团, 同时一对一邀请用户行业重点企业进行现场引导参观、引荐等, 展后也会继续跟进, 了解用户参观满意度。此外, 汉诺威米兰展览 (上海) 有限公司会继续通过与大众媒体和行业媒体的密切合作宣传展会亮点。

另外, 在2012Ce MATAsia展会上还将隆重推出“叉车秀”主题活动, 活动将由参展叉车企业展示叉车新品及性能, 邀请现场观众参与试驾, 并组织媒体现场采访和观众抽奖互动等环节。此次活动会采用现场直播形式, 通过大型门户网站视频直播和微博实时报道。

符总表示, 汉诺威米兰展览 (上海) 有限公司和《中国储运》杂志社进行了多年的友好和密切合作, 希望今后进行更加积极的信息交换, 将新的产品、技术和市场动向及时传达给展商和用户, 联手为他们打造一个能够更加顺畅、有效交流的平台, 同时也将我们双方的合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篇4:演绎流行构筑国际交流平台

在家纺产业界,素有“世界家纺看中国,中国家纺看江苏,江苏家纺看南通”之说。南通是我国最太的家纺研发、生产、销售集散中心,目前拥有家纺生产、销售企业6000多家,从业人员20多万,年销售额达550亿元以上。南通中国家纺城和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两大家纺市场拥有8000多家经营户,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国际家用纺织产品设计大赛已连续举办九届,其中冠名“张謇杯”已有四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床上用品从实用、耐用转向时尚、华丽,选择契合个性喜好的床上用品,传递了人们对提升生活品质的追求。连续多年举办的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引领时尚,让生活更诗意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意地生活自古就是人们美好的愿望。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主题融入人们对温馨浪漫的诗意生活追求,格调清新高雅。从“变,美好”、“新中式”到今年的“演绎流行”,每一次主题的确定都契合了国际家纺设计发展趋势,也起到了引领和导向作用,并通过国际化比赛来提升中国家纺设计影响力。

本届主题“演绎流行”,将“流行”与“时尚”有机融合。“时尚”顾名思义,即“当时的风尚”,然而“时尚”未必等同于“流行”,“流行”是指广泛传布和盛行,即当“时尚”积聚了社会共识便形成了“流行”。关注时尚流行的运行周期,需要设计师敏锐地判断和了解国际趋势。

“演绎流行”给参赛者一个宽广的、可以发散思维的创造空间与想象天地,目前流行大趋势是“低碳”生活、“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理念、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等,这些都是流行与时尚的主题。本届大赛参赛者对主题的理解、把握与表现上都下了很多功夫,许多参赛作品强调民族文化的现代应用,强调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强调中国式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尤其是获奖作品中,突出体现了中国风格的“演绎流行”创造力,将“演绎流行”理念、设计思想、视觉艺术效果以及生活的适用性完整地表达出来。

翻开大赛组委会编辑的获奖作品集,看到了时尚与创意有机结合的佳作,设计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巧妙穿越,在时空的转换中展现古典与现代的融合。

专家的精彩点评唤起人们对家纺设计的思考与解读,引导观众欣赏作品的丰富内涵。“深沉的蓝与澄静的白将色彩表现的空间简到了极致,也拓展到了极致,如同深水静流般的大气与平和为工艺意匠的展示留下回味无穷的舞台,让织造和营造之美毫无矫饰地在朴实的高雅中尽情绽放。作品集艺术性、经典性与家纺文化的朴实性于一身,生动地演绎了家纺设计近年来在无止境的工艺创新与瞬息万变的时尚流行中仍然坚守信念、创造精华、积淀传统的可贵努力,以一种看似直白的语言风格令人信服地拓展了家纺工艺的表现深度,而一种洗尽铅华的美在观者触及作品的那一刹那实现了家纺生活与现代平淡美学的自然联接。”这是评委们对获得金奖的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作品《绎风》的点评。

铜奖作品《金色魅力一道》的点评是这样表述的:作品浓缩了“家”在现代生活中的全部含义,视“家”为兼收并蓄有形物质与无形精神的自在天地,将一种精神上的支撑感与感受中的慰藉感,借有力而清新的色彩对比、工艺对比、肌理对比清晰地阐释出来。

获奖作品生动丰富的内涵,令人赞叹。设计者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展现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生活,有的生动自然,有的繁华富贵,有的简约宁静。这些作品传递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寻,为时尚都市生活构建了一个心旷神怡、心灵憩歇的温暖空间。

本届大赛,韩国设计师李有镇题为《Heart ang heart》的夏威夷拼布获得金奖,作品灵感来源于夏威夷的少数民族,但图案的改进与配色来自于作者创作灵感,配色十分协调,使观众感到愉悦,精巧的手缝针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日本设计师石浪崇子的作品《Autumn to where》以秋天为背景,作者将自己心中的秋天用抽象的方法变现于布料上,给人一种美好的想象空间。这幅作品颠覆了一般日本作品的制作方式和传统针法,体现了作者在拼布方面的造诣。

本届大赛许多高端手绘作品,让中国家纺设计师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设计本身不仅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引领生活的态度,甚至决定着审美取向和工业设计的未来。爱茉莉(南通)家纺有限公司选送的《墨香》等多幅作品深得评审专家的青睐,专家认为其代表着中国家纺设计的艺术未来。爱茉莉手绘家纺产品全部手工绘制,不采用任何机器辅助设备,高档收藏类手绘产品更是要求画师必须有20年以上的绘画功底。因而手绘产品除了正常使用外,还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艺品。

每年,中国优秀设计师不会错过去法兰克福家纺展、巴黎家居展寻找灵感的机会。可喜的是,来中国参加家纺设计大赛的外国设计师逐年增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13亿人口大国的家纺市场不容忽视,越来越多的外国设计师通过参与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赛来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市场。

也许“中国式”成为家纺流行趋势还需要很长的过程,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国际设计师们对中国家纺设计大赛倾注了热情和心血。国内外设计师们以大赛为桥梁,一起互动与分享,也加快了中国家纺迈向国际化的步伐。

在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记者走进了“明超国际”的专卖店,向服务员了解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2002年,胡明亮在海门成立雅维丝卧室用品厂,同时注册上海明超床上用品有限公司,不到十年时间.这家公司已经拥有“伊美莲”、“梦天姿”、“雅维丝”三大家纺品牌,由大s、李若彤代言品牌。

坐在宽敞明丽的明超国际专卖店,翻开该公司为产品设计的《花神》画册,读着优美的诗句,令人陶醉。他们为“真爱永恒”系列产品,写了这样一段美丽的话:“诱人的香散发出阵阵清香,美好的祝福

穿越热烈的掌声,雪白的纱幔飘逸在幸福花下,闪闪的戒指见证了永恒的爱情……”

提升合力,发挥“引擎”效应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从2003年开始举办首届“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到2011年是第九届,通过大赛倡导品牌风格化设计,引领中国家纺向时尚发展,成为发现和培育新锐家纺设计师的盛会,推动了中国家纺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转化。

作为家纺行业的权威设计大赛,赛会组织者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针对行业发展现状,致力于加强中国家纺行业的设计交流和推动中国家纺自主设计进步发展,及时、准确地改革和调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的战略思路和决策,整合优势资源,合力做实、做强“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赛”,努力提升“中国家纺设计”的品牌影响力。

本届大赛打造了新的竞赛理念和形象,使大赛更趋成熟和专业,大赛分为两大类:家纺创意设计大赛与家纺产品设计大赛。创意设计大赛延续往年在浙江海宁成功的赛制;而产品设计大赛则改革为依据家纺行业产品类型的区域特点,设立叠石桥·床品、饰品、家纺辅料类;余杭·布艺、布艺家具、窗帘类;滨州·毛、浴巾、毯类、工艺纺织品类三个专业评比区,进行第一阶段专业产品设计评比,所有专业评比区获得入围的作品,最终汇总到江苏南通进行张謇杯总决赛。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大赛改革就初见成效,以南通、海宁、余杭、滨州、叠石桥五大产业集群为核心,覆盖家纺全行业的纵向递进、横向联合的大赛组织格局、评选推广方式就构建成型,并圆满成功地完成了2011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的一系列组织、评选和推广工作。今年产品设计大赛参赛作品数量比2010年整整翻了一番。外国作者还首次摘取了金奖桂冠,在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在本届大赛中表现出色,取得了不俗成绩。

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飞天家纺分公司吕志高总工程师认为,中国家纺设计大赛,一届比一届有特点,一届比一届水平在提高,对中国家纺设计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行业的发展也起到积极作用;本届家纺设计大赛,参赛作品品种丰富、齐全,设计角度、面料的使用与应用有很多突破。

多年来,中国国际家纺设计大赛在中国家纺行业一直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倡导时尚、突破创新,对于整个家纺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家纺行业通过大赛形式将时尚与创意元素相结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也相信,通过持续举办大赛,一定能够有力地提升家纺行业的设计理念,提升家纺设计新颖时尚性,使家纺行业设计水平飞跃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对家纺未来的发展趋势起到引导的作用,为业内人士研究和预见家纺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平台。

好的设计作品,必须既有诗人的情怀,也有哲人韵思索,且兼具绘画风格与技法。市场上的作品画得太快且风格重复,这是最致命的弱点。

——高级工艺美术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福文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与市场太国,目前也是世界上第二.太经济国,更是消费与享受家纺时尚的大国,因此,把中国风格的家纺时尚与流行创造性的演绎出来,其实就是世界家纺时尚与流行的一部分,更是影响与丰富世界家纺时尚流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京生

蓬勃发展的中国每天都在制造时尚,就看我们是不是能够发现“时尚”。时尚并不只在欧洲发生,时尚恰恰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儆的是理性分折判断那些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时尚,并把其设计成为“流行”的时尚产品。

——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毅

篇5:构筑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交流

肇庆市颂德学校

吴志勇

肇庆市颂德学校是在2006年4月端州区委、区政府为切实解决城区基础教育学位紧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组织开展了“心系教育,爱满校园”大型募捐活动而筹建的。募捐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广大市民一片爱心,为纪念社会各界支持教育事业的德行义举,区委、区政府把用捐款修建的学校命名为“颂德学校”。学校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学校建有200米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各功能室一应俱全,是端州区全新的一所公办学校。目前有七、八年级共18个教学班,980名学生,教师47位,绝大部分教师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年龄27岁,全部本科以上学历。

过去的一学年是颂德学校建校之年,也是打基础的一年。一年来,在区教育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强师兴校”的办学思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科学准确地实施学校的校本培训计划,特别是抓好新教师的培训指导工作。通过校本培训工作,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取得显著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建立机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作为一所新学校,学校领导清醒地认真到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因此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上级对校本培训的指导意见,为更好地落实学校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德育处两位主任为副组长,各科组长级组长为成员的校本培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实施指导意见,制订符合本校校本培训的各项管理制度,制订学校校本培训三年规划和学年工作计划,确定学校校本培训的内容,指导学校校本培训各项工作的开展。明确成员分工和职责,做到责任到人。

二、立足本校,确立理念,形成共识。

由于开办第一年都以新教师为主,新毕业教师占本校教师的70%以上,没有教育教学经验,而且也没有可能实现“一带一”的以老带新的措施,很大程度上要靠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与反思。同时,根据学校提出的“打造城东新区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育教学质量、一流师资队伍、一流设施设备,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现代爱心名校” 的办学目标和“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绩、四年再突破”的近期目标,明确了教师校本培训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打造名校必须要培养一批名教师,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使新教师更快,更高效地成长。学校领导班子对新教师培训形成了共识,确定了三年目标和工作的重点,形成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培训理念,以此来指导校本培训工作的落实与开展,确保成效。因此,学校向教师提出“六确立“的理念:

1.确立“校本培训是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的理念,以此树立大局意识,将个人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2.确立“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理念,以此使教师们明确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立志努力学习,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3.确立“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的理念,以此使老师们明确校本培训并不是什么神秘可怕的工作,在学校日常工作中,时时处处都体现校本培训的内容,身边的人和事都是学习的对象。

4.确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素质的重要部分,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的理念。“以德立校”的前提是要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以德育人、以人育人,促进学生的协调发展。

5.确立正确的“为师观、职业观与学生观”。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正确的为师观、职业观的指引下实现终身发展。对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到心中有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6.确立“吃苦敬业精神”。要求新教师做好“工作开始头3-6年是最辛苦时期”的思想准备,用自己的毅力战胜一切暂时的困难,明白“肯吃苦的苦一时,不肯吃苦的苦一辈子”的道理,以此培养教师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

三、精心策划,措施灵活,扎实推进。

结合本校的实际,采用多种形式而富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校本培训措施。1.精心设计新教师岗前培训。为了使学校的开局工作能顺利进行,去年暑假期间学校班子就着手制定新教师上岗前的校本培训计划。包括聘请专家、学科教研员对教师的专题讲座等形式的培训和校内的岗前培训。

(1)聘请专家,专题讲座。暑假期间,学校聘请端州区主任督学叶加坚主任开了一场题为《坚实的基础,卓越的明天》的学校开局培训讲座。叶主任从使命感和责任心、建立学校的管理制度、“育人”与“教书”并举、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绩等九大方面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形式,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关系,指导老师们如何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2)各学科教研员对教师进行学科培训。为使学校的新教师能尽快走上教学的轨道,暑假期间全体新教师到区教研室,与教研员们沟通交流,教研员们对新教师进行了专业培训,并分学科和老师传达了新课程改革的信息,分析新课程改革后各学科的新形势,耐心解答老师们关于教学方面的问题,对老师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意见和建议。

(3)本校的新教师岗前培训。由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长吴志勇校长、副组长侯颂梅主任、潘咏东主任分别进行师德师风教育、校史介绍、规章制度的学习、班级管理常规、课堂教学组织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4)科组长在开学前对新教师进行科组常规工作的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教学常规工作(制定教学计划的制定、备课、课堂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集体研究和学习。

2.建立科、级组长与班主任的例会制度。通过业务培训,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日常工作顺利开展,并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制定班主任每周的工作指引、科组每周的工作要点,使教育教学工作更有序、有效地开展。

3.加强学习,学以致用。

(1)组织教师加强自我学习,扎实理论基础,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行为。阅读教育专著、学习著名教育学家和著名教师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操作是接受继续教育最便捷的方式,是提高教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本学年积极倡导和组织教师研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陶行知教育读本》、《叶圣陶教育读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魏书生在全国班主任工作论坛中的发言稿》和《班主任工作漫谈》、《多元智能理论》、《智能的结构》等多部教育教学专著。教师们利用网上资源,上网进行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每位老师都写出多篇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共计达1万字左右,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2)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正确的理念。由科组长组织老师学习各科的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标的理念,弄清课标对各章节内容的要求,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做到目标明确、设计新颖、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学习课标后每位教师都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

(3)学习优秀的教学课例。每学科由科组长挑选1-2节优秀的教学案例,利用科组活动的时间进行观摩讨论,讨论案例中成败之处,及时写出学习的心得体会。

(4)进行教学微格跟踪自查自纠。本学年对每位教师摄录了一节课,目的是让教师们本人观看,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查自纠。“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老师们从观看自己的录像课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如教态、语言表达、教学行为、教学机智等方面都发现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观看录像后才深有体会,由此 促进教师们主动去纠正错误,改掉不良的教学行为。

(5)相互听课,在听课评课中学习。定期组织教师们进行互相听课,鼓励教师跨学科听课,广泛学习他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要求每位新教师每学期至少听20节课,老师们都能达到学校要求,有的老师一学期听课多达30多节。一年来,老师们养成了积极主动互相听课的习惯,课后积极交流意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同时,还带领教师“走出去”学习,到外校听名教师、骨干教师的优秀课。在教育局教研室的支持下,在第一学期就到城区兄弟学校进行听课,共听了19节名教师、骨干教师的课,教师们纷纷表示收获良多。另外,还组织数学科组教师参加七中数学科组活动的全过程,学习科组的组织开展,为新任科组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4.加强科组建设,营造教研氛围。一年来,严格要求各科组进行科组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3节课,要求人人参与,踊跃发言,将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解决。各科组的教研活动内容充实、讨论激烈,尤其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组通常第五节课还在交流讨论,教研氛围浓厚。

5.开展案例式校本教研活动,促进课堂教学能力的快速提高。组织教师进行备课组内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由全体教师一起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集体备课。由每周一位教师轮流上研讨课,课前由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通过集体备课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然后听课观摩,课后交流讨论,分析有效的做法,形成共识。通过实践与交流,使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6.建立“以老带新”制度,多方面对新教师进行指导。由于本学年有经验的教师不多,不能进行“一对一”的结对指导,学校实施“一对多”的措施,学校领导带头与老教师一起对新教师进行帮带。制定“一对多”的指导制度,制定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各项任务,并建立青年教师业务档案。老教师不仅在备课、课堂教学、德育管理中给予指导,还对教师的日常生活给予关心,经常参加科组活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使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站稳讲台。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研室的名教师“师徒结对”活动,各科组教师与兄弟学校的“名教师”进行结对,定期对他们进行指导。对于其他没有名师结对的科目,在教研室的联系下,联系兄弟学校的政治、历史科骨干教师进行指导,取得较好的成效。

7.通过研讨课、汇报课制度,使新教师在实践中成长。每学期的上半学期,每位教师都在科组内进行了一节以上的案例式研讨课,下半学期,组织每位新老师上1节汇报课。得到教研员的大力支持,通过指导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部分新教师在第一学期的汇报课中就表现出过人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基本扎实,课堂组织能力强。在第二 学期的汇报课中,大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8.开展专题活动,促进成长提高。

一学年以来,开展了多场专题讲座活动,丰富了校本培训的内容,促进了新教师的成长。

(1)本人亲自对全体教师进行《上好初中年级的起始课》的专题讲座;经常利用每周一的教师学习时间对全体教师开展学习报告,包括学校规章制度、上级各类文件的学习、师德教育等。

(2)教务处主任对全体教师进行《如何开展听课与评课》的专题讲座;(3)组织召开“交流反思促成长”的新教师教学工作座谈会,教师们就学习的心得,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所采用的有效做法等方面踊跃发言,总结出值得推广学习的做法,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4)由科组组织开展《在实际的教学中落实课程改革的理念》的学习,组织教师进行网上专题知识学习,学习如何批改作业、上好评讲课、复习课、开展集体备课等。

(5)组织教师参加外校举办的《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的专题讲座。

(6)暑假期间,装备中心副主任对全体教师开展了《教育统计分析与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的专题讲座。

9.利用资源,校际交流,共同提高。充分利用资源,加强校际交流是提高校本培训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四中、黄岗中学一起开展的区域性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经验,丰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活动,为年轻教师提供更广阔的教研活动学习的平台,做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学校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了让教师能了解小学的教学情况,做好学生从小初的衔接工作,主动联系龙禧小学,组织教师听了语文、数学、英语三节优秀课例,课后教师们就小学与初中的教学情况作了详细认真的互动交流,为做好小学到初中的衔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方法。

10.发挥课题引领作用,深化校本培训开展。学校以“感恩教育”为主导,确立“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为研究课题,制定了《颂德学校感恩教育实施方案》,把感恩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育健康的情感体系,在快乐学习中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做事做人。上学期该课题被广东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和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确定为重点德育科研课题。学校将《学科课堂教学中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定为子课题,各科组长为该子课题研究成员,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摸索出适合该校实际的感恩教育的形式、方法和特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感恩教育系列校本教材。

四、全员参与,师生合力,成效初显。

过去的一年,工作忙碌而充实,紧张而有序,推进校本培训工作中,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育教学初见成效:

1.课堂教学有序开展,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显著提高,大部分教师很快站稳了讲台,形成了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教学成绩稳步提高。从入学的第十名(不含肇中)到第一学期的第九名(不含肇中)和第二学期的第八名(不含肇中和加美),T值较入学时提高了1.5分。

3.第二课堂竞赛成绩喜人。作为一所新学校,虽然只有两个年级,但为了让学生获得展示才能的空间,学校鼓励师生抓住每一个参赛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先后获区团体奖共11个:2008、2009年分别获端州区科技节二等奖和一等奖、端州区第21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美术书法类竞赛和艺术表演类竞赛均获二等奖、2008、2009年区模型桥竞赛分获团体一等奖和二等奖、2008、2009年区劳动技能表演赛均获团体二等奖;2008、2009年端州区中小学生乒乓球俱乐部锦标赛初中组分获团体总分第五名和第三名、端州区中小学生毽球比赛获初中女子第六名。多位教师的学科论文及辅导竞赛获得奖励,教师获省级奖励10项、市级7项、区级17项,学生获省级奖励1项、市级9项、区级66项。

为了使校本培训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上水平。今后,必须继续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年轻教师为培训重点,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开发校本培训内容、创建校本培训的新形式,把校本培训真正落到实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篇6:构筑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交流

高县县委副书记、县长 李 康

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县域经济跨越的主要支撑。近年来,高县抢抓“工业强省”、“工业强市”战略机遇,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工业园区重要决策,将福溪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工业提速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来抓,使福溪工业园区建设由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1-6月,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9589.6万元,同比增长72.76%,实现工业增加值11876.9万元,同比增长44.38%,实现销售收入32392万元,同比增长49.73%,实现利税6399.2万元,同比增长46.74%。

一、高起点抓规划布局,科学定位发展思路

合理定位、科学规划是园区建设发展的前提和灵魂。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局,立足长远,综合思考,充分依靠高县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紧密结合福溪工业园区特有的区位、交通、用地等优势,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地编制了《四川宜宾福溪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四川宜宾福溪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四川宜宾福溪工业园区水利建设规划》,完善了园区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建设规划,配合调编月江小城镇规划,建立了园区建设的一套科学指导体系。福溪工业园区发展目标为: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投资80亿元,建成9平方公里产值超100亿元的工业园区,成为全省规划建设的重点工业园区,全市首批产值超100亿元的示范区。产业方向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辅。规划布局为:总面积9.05平方公里,按照 “一区三片”模式进行布局,即磨顶片区规划面积2.83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能源工业,另发展水泥和各种轻质、高强、新型、多功能建材产业,规划为二、三类工业用地区域;石桥片区规划面积4.34平方公里,规划发展现代制造工业,规划为二、三类工业用地区域;还阳片区规划面积1.88平方公里,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规划为二类工业用地区域。

二、高规格抓机制建立,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高效快捷的管理体制对工业园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县从理顺内外关系入手,建立领导组织,健全保障机制,形成建设攻坚的强大合力。一是建立领导决策机制。组建了县长任主任、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任副主任、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高规格管委会,核定了人员编制,并确定一名专职副主任负责日常工作,管委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审定规划编制、要素配置、基础建设等重大事项,协调解决企业进驻、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具体问题,管委会下设综合部、规划建设环保部、招商引资部、土地管理部和安全保卫部。同时,成立福溪工业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县政府投资项目业主和园区投融资平台,承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开发性前期工作。二是建立层级管理机制。县委、县政府每年初将园区全年目标任务下达给管委会,管委会将任务具体分配到部门、乡镇,实行年底目标交账。部门、乡镇对内部机构、工作人员进行目标管理,目标分解方案实行上报备案制,形成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协作,共同配合的层级管理体系。三是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对园区有突出贡献的投资者,按《四川宜宾福溪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高县促进投资实施办法》相关规定,在物质奖励方面对企业实施税收完成专项奖、经济责任目标综合奖等奖励,同时对个人也给予专项资金奖励;在精神鼓励方面实行“高县工业发展龙虎榜”,上榜企业在高县电视台、高县报等相关媒体上广泛宣传、表彰,提升企业知名度,帮助企业树品牌、创名牌,对个人提高政治待遇,增强荣耀感。对园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提拔重用、记功或现金等奖励;对工作进展缓慢,完不成任务,阻碍园区发展的工作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取消本人参加本年度评选先进的资格,并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

三、高标准抓基础设施,积极提供发展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是工业企业进驻园区发展的保障,是制约园区加快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我县通过政府投入、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先后投资2亿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50万元建成福溪大桥,完成火电厂两路一沟建设,加紧实施区内交通规划,福溪二桥、金龟洞公路建设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园区交通网络逐步完善。二是加快推进能源建设。福溪火电厂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投资23亿元,投资1.15亿元的月江水电站已投入运行,投资2860万元的福溪110千伏变电站完成可研、选址,即将征地建设。三是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投资570万元完成叙天高压线以及华焰乙炔、天顺建材、福溪电厂用地范围内的通讯、电力线路搬迁;投资600万元、日产6000吨自来水的福溪水厂已投入运行,为入驻企业和区内居民提供用水保障;引进宜宾佳烨天然气公司在园区内开展工业用气管线安装工程,为区内企业提供用气保障;园区污水处理厂已完成环评,正在进行可研修改工作,将为区内企业提供环境保障;顺利推进农民安置工作,先后建设3期200套倒迁房交付使用,为失地农民提供住房保障。

四、高强度抓项目投资,持续注入发展后劲

园区是项目的载体,项目是园区的支撑。我县紧紧抓住沿海东部产业转移、宜宾市区内的工业外迁的难得机遇,着力强化项目的精选论证和包装,加大对外宣传与推荐力度,对有投资意向的项目实行“一对一”全程跟踪对接,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园区内共入驻企业17户,其中在建企业6户,已建成投产企业7户,已签约入驻企业4户。投资3亿元的宜宾普什铸造公司、投资1250万元的宜宾市外贸金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宜宾芙蓉玻棉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宜宾市华焰乙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15亿元的月江水电站和宜宾福华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投产。投资3000万元的宜宾德施普药业有限公司已竣工。一期投资48.3亿元的福溪电厂今年完成投资1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预计明年8月第一台机组发电。投资1.8亿元的天顺建材年产60万吨粉磨站项目完成投资7426万元,场平工程已完成。投资3亿元的西成实业燃料乙醇项目已落户,正在全面推进各项前期工作。投资2亿元的云南明磊实业有限公司年产10亿只纸浆模塑环保餐具项目、宜宾花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搅拌站项目已签约入驻,另有中电环境有限责任公司脱硫项目、四川芙蓉集团岩棉项目、投资2.6亿元的重庆天助水泥(集团)公司电厂脱硫石膏粉综合利用项目正在商谈入驻中。

五、高效率抓协调服务,竭力营造发展环境

篇7:构筑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交流

构筑招商引资平台 加速县域经济发展

桃花江民营创业园从2002年9月开始运作、2002年11月正式组建以来,各项工作进展较顺利,发展来势看好。下面,我就创业园筹建的有关情况作个简要汇报,请各级各部门领导继续关心和支持,为创业园的腾飞加油、喝彩。

一、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培植招商新载体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实施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境外资本、外来资本纷纷看好亚洲,亚洲中又看好中国,国内又看好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又看好其结合部湖南。所以目前招商引资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谁能积极地抢占近滩,谁就能吸引住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资金和项目。我县近几年来通过有效地激活民间资金,掀起了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但民营经济的激活已到了一定程度,它的大规模发展急需外来资金的注入,必须紧紧依靠经济发展的大环流。而我县地理位置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同时拥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桃花江是美人窝”的品牌优势,近年来经济建设软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也日渐优化与完善,全县加快发展的氛围已初步形成。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紧紧抓住当前世界资本市场看好中国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有利形势,适时地提出了在县城东区创建“外资园”的战略决策,通过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吸引外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快速向园区聚集。2002年1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湖南桃花江民营创业园”,挂牌组建了创业园党工委和管委会,明确由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兼任创业园党工委书记,分管工业、招商和城镇的三名副县长协助,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开展建园工作,并先后赴长沙、浏阳、望城、益阳等地考察学习,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中国桃花江外资园的暂行规定》。《暂行规定》共11条,确定了园区工业发展方向、企业准

入资格、税收奖励和各种收费的优惠政策,并明确规定第一批入园的企业土地征用每亩8000元,实行“无费园区”管理,审批手续由创业园管委会代办,并保证7天之内办好。之后,县委常委会及其扩大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创业园的筹建和发展问题,一致认为我县创业园建设的条件比较成熟,既有外地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又有沿海资本向内地转移的机遇,还有良好的群众支持基础,只要宣传引导得力,运作得当,就能将其建为我县工业化的依托,促进县城的提质扩容和撤县建市目标的实现,促进财政增长和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由此,确定了创业园建设的宗旨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率管理、高质量服务,力争建成全市外商投资成本最低、享受政策最好、回报效率最高的“经济特区”。一是高起点规划,精心设计发展蓝图。严格按照“产业关联,特色立园”的指导思想,坚持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相结合,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建设、滚动发展的思路,高起点进行设计和规划,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第一期开发260亩。一方面强调突出生态意识,以“留山水风光,建生态园区”为规划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生活和环境质量,力求使园区既是工业园区,又是旅游园区,每一座建筑都是一件艺术品、第一条道路都是一条风光带、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花园,做到“推窗即景,开门即园,远看是景,近看是园”;另一方面强调突出功能配套,充分融合现代城市的经营理念,把创业园建设和东区建设有机统一起来,配合东区4大园区中的生态旅游园区、文化艺术园区和住宅生活园区的建设,建为一个以创新科技为先导、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二是高效率管理,建立灵活有序的管理体制。管委会定位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按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征税”的原则,对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营、一站式服务”的管理模式,设置综合部、招商联络部、基建规划部、社会事务部4个内设机构,设立行使政府职能需要的驻园机构,实行村级托管;同时,并行成立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开发公司作为法人主体,具体负责园区建设的资金筹集、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开发和出让等工作,运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和市场的手段,对园区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市场炒作,实现园区滚动发展。在引进入园企业时,根据环保的要求,严格实行准入政策,发展方向以食品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重点引进科技型、环保型企业,对有污染且不能有效治理的企业,决不放低“门槛”批准入园。在与企业签订合同时,限定企业征用土地的开发用途和用地数量,避免“圈地”行为,对不按协议规定使用土地、改变土地用途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不能如期启动工程建设的,逾期一年依法收取土地荒芜费,逾期两年则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三是高质量服务,努力营造一个投资乐园。我们倡导“只要合同一签订,后续工作全包揽”的工作作风,向客户作出了“一切手续由我们来办理,一切关系有我们来协调,一切困难由我们来克服,一切问题由我们来解决”的“四个一切”的郑重承诺,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能优质服务。首先是对项目立项实行代理式服务,从项目洽谈到进园建设,实行“跟”、“靠”全程化、一站式服务,做到即交即办,不给外商添麻烦,保证服务高效优质到位;同时在生活上实行亲情服务,增加感情投资,使外商有一种“身处他乡,如在故里”的感觉,以此吸引客商增资扩股,坚定发展的信心。

二、抓住根本,全方位招商引资

创业园的快速、健康发展,招商引资工作是命脉。我们利用各种机会,“走出去,请进来”,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一是抓住九运会契机,争取二十几位台商前来桃江看项目。2002年9月,县委、县政府利用省九运期间部分台商来益阳考察的契机,积极争取并及时组织召开了桃花江台商投资恳谈会,24位工商界台商代表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详细了解和考察了桃花江的人文环境、自然风貌、资源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台商们对开发桃江资源型项目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示对食品饮料、酒类、农副产品深加工、竹木制品深加工等项目有投资意向。二是依托有关部门的优势来招商。利用省、市

台办的联系来获取信息,如台湾统一集团每年投资十几个亿,我们通过台办了解到集团2003年准备在湖南申办食品基地,就几次赶赴武汉等地联系。三是四面出击广泛招商引资。通过上门宣传,加深同以前有意向来我县投资的外商的联系沟通,推介创业园的新政策、新环境、管理新举措、发展新理念,激发他们的投资热情,坚定入园兴业的信心。四是广泛与国内外老板联系。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互联网络和召开恳谈会等形式,扩大招商引资新渠道,寻找新对象,并及时把创业园的产业导向、优惠政策、招商项目等编印成一本精美的《投资指南》,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推介。通过积极争取,到目前为止,已有4个项目正式签订入园合同,总投资为1.5亿元人民币。其中台商苏健全先生,总投资3000万元的竹木产品出口型生产基地建设,于2002年12月8日签订了正式合同;台商李桥良先生投资2000万元的彩色印刷厂项目于2002年12月20日签订了正式合同,并交付了保证金;益阳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机动车尾气净化器项目于2002年12月31日签订了正式合同;2003年1月5日,英籍华人昌盛昌先生投资4000万元的机电产品项目正式签约。这4个签约项目都通过了深入洽谈和详细考察,环保性强,市场前景广阔,属于先进技术型和出口创汇型项目。特别是机动车尾气净化器项目,系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联合研制的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是目前我国机动车尾气环保治理的朝阳项目,市场开发潜力大,效益高,可望将来成为园区的龙头企业。

篇8:构筑工业产业发展平台交流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石化产业,辽宁老工业基地

一、引言

石化是辽宁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 是全省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和效益最大的行业。在国家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政策指引下, 石化行业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领头军。“建设两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 “两大基地”建设为石化工业快速发展又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辽宁省石化行业发展现状

目前, 辽宁能够生产几万种石化产品, 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具有相当规模、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了以中石油企业为主, 地方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和股份制企业共同发展的骨干企业群;原油加工能力和加工量全国第一。与此同时, 伴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雄风, 辽宁石化行业必将朝着更高的目标阔步前进。然而, 握有先天资源优势的辽宁石化企业, 有将近三分之一是亏损的, 居全国亏损面排序第九位, 其原因究竟何在?排除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 原因主要体现在:

1. 历史负担过重, 冗余人员较多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 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辽宁石化工业为全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超负荷的输出了大量血液后, 自身出现了造血机能下降, 甚至导致“贫血”现象出现;加之石化企业中, 企业办社会问题严重, 冗余人员较多, 最终严重影响了东北石化工业的健康发展。

2. 远离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主干目标市场

目前辽宁地区的主要石化产品, 如油品、乙烯、合成材料等, 大量运往华东、华北和中南地区, 与华东等地的石化企业相比, 在运输成本上处于劣势地位。

3. 企业信息不灵

与华东等发达地区比较, 辽宁地区发展石油和化学工业信息不灵。技术、销售和原料供应等信息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生产, 信息是企业抢占先机的主要手段, 信息不灵往往拿不到第一手资料, 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劣势地位。

4. 供应链上各级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

石化行业的上中下游企业之间, 条块分割严重, 各级企业都以自己的利益为所有活动的核心, 而忽视了通过构筑供应链战略联盟, 实现一体化运作来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力。

5. 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石化产业产品结构和规模来看, 目前辽宁石化产业的主要产品集中于原油炼制, 也就是以成品油作为石化产业的市场主打产品, 且各大炼厂的炼油能力同国外大石油公司比较起来, 差距很大。而按国际平均效益推算, 原油炼制、乙烯生产和精细化工三个链条石油产品的经济效益比率是1∶5∶10的关系, 由此可见, 对于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 我们重视的不够。

三、构筑辽宁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想

经过几十年,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 国外大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进行了投资布局。据统计, 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建厂设点, 有的公司在华业务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通过对国外石化行业一些大石油公司, 诸如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德士古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构筑辽宁石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 优化石化行业产业结构

对于我省石化企业来说, 应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通过吸取国外石油公司成熟的发展经验, 突出核心业务, 加快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的发展, 强化核心优势, 尽快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提高国内, 乃至国际市场竞争力。具体方法如下:

(1) 要加快调整产业布局, 提高产业集中度, 向大型化、规模化和基地化发展。首先, 通过改革、改组、改造, 充分利用我省现有的资源优势, 形成以辽河油田、辽阳石化、抚顺石化、大连石化、华锦集团、沈化集团、锦化集团、大化集团等一批具有强劲竞争力的核心大企业集团, 形成规模优势, 从而带来规模效益。其次, 围绕港口城市大连、营口和锦州形成石化产业园区, 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

(2) 要加紧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从而实现常规石化品的差别化、下游石化品的精细化、高附加价值和专用石化品的系列化和功能化。石化行业产品类别很多, 然而通过对比发现, 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高, 要高于炼油的燃料产品。我省石化行业炼油化工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油头大、化身小”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 通过做精、做深, 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科学、合理的方法。

(3) 保持并强化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和原创性。石化行业本身是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因此需要不断的加大研发投资力度, 同时应积极的与外国石化企业进行沟通与交流, 学习先进的技术, 缩短自主开发所需要的漫长周期。最终的目的, 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发展, 做行业的领先者。

(4) 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全面加强管理。尤其是要加快建设科学高效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留住人才并用好人才。石化企业是具有典型老工业基地特征的企业, 由于历史原因, 导致其管理体制落后, 冗余人员过多, 负担过重。因此, 应加强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的创新, 通过适当剥离非核心业务, 精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 还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 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机构, 加速信息的沟通速度。

2. 加快石化行业供应链一体化建设

所谓供应链一体化, 就是将传统的、相互独立的、彼此从事买卖交易的分销格局改变成为一个运用科学管理来实现协同合作的整体, 从而提高市场能力, 实现持续改造, 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于石化行业来说, 由于是在垄断资源优势基础上形成的, 各集团公司已经控制了上中下游各环节, 即勘探开发—炼油—销售三个环节, 因此更具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的潜能。石化行业供应链一体化的实现, 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 依赖于一体化管理的实现, 依赖于快速有效的反应机制。具体来说,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转变企业经营理念。要求我省石化企业, 必须转变经营理念, 以整条供应链价值最大化为原则, 通过整合上中下游分子公司的经营活动, 在充分满足消费需求的前提下, 最大合理化成本。

(2) 加快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信息化建设, 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能够有效地协调各环节的活动, 最重要的是建立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 通过搭建公共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快速、高效流动, 从而实现围绕终端需求, 各种活动的有效协同。

(3) 一体化管理的实现。一体化管理, 最大的障碍是企业长期遗留下来的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运作模式及传统的衡量标准。为此, 通过协同合作、跨企业流程重组来消除各自为政的局面, 共同构筑行业的向心力。

(4) 提高对终端市场的反应速度。应坚持市场导向, 转变传统的生产导向的思维, 转变传统的“重采购轻销售、重批发轻零售”的思想, 提高对终端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3. 推动石化产业战略联盟的实现

当今时代, 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尤其是我国入世以后, 国外大石油公司纷纷进行在华投资布局, 意图占领庞大的中国市场。对于辽宁石化企业来说, 应当积极加强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双赢式合作, 在竞争与合作中成长壮大。

首先, 应加强同国内石油石化企业之间, 以及与终端用户之间的全面合作, 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避免相互间的过度竞争。

其次, 要充分利用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目前在我国投资布局仍在完善、我国仍处于入世后过度期的有利时机, 继续扩大和加强双方互惠互利的双赢式合作。可采取强强合作的方式, 通过与竞争优势较为明显的大跨国公司合资合作, 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在减轻自身竞争压力的同时, 形成对第三方的排他性。也可采取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 利用我方拥有市场的优势, 与合作方探讨开展获取其资源或技术的合作。这样既有利于推动中国企业提高竞争力, 又可促进中国石化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结语

上一篇:2011招生办工作总结下一篇:节假日领导值班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