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的研究论文

2024-06-16

自动化专业的研究论文(共6篇)

篇1:自动化专业的研究论文

【摘要】

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现代生产技术,他综合了精密仪器、计算机软件技术、控制论、统筹学等多种学科技术,通过对工业生产过程实施检测、修正、调整、优化和管理等,不断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以最少的工业投入收到更高的产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工业自动化软件、工业机械和信息系统。通过发挥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帮助企业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综合生产效益。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出现,是工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今天,自动化技术已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机械设计、机床加工、石化冶炼、信息科技、建筑施工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本文将全面分析工业自动化技术以及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趋势;分析

一、工业自动化简介

工业自动化以生成活动中的各项参数为基础,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设备对整个生产过程实施控制,通过大量使用现代工业设备和技术不断降低人力资本投入,充分利用人以外的生产性资源来组织生产活动,这就是工业自动化生产模式,而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就是工业自动化。

1、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工业自动化水平也得了快速提升,如今在多个生产部门和领域都应用到了工业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实现工业生产完全自动化或者部分自动化的基础,他可以有效节省工业生产人力资本的投入。自动化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知识和内容,例如机械、力学、电子信息、软件等。当前,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成为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和尺度,也是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国工业自动化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以单机自动化加工设备出现为标志的初级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以流水线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为标志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以高科技技术为应用的现代发展阶段。

2、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

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一种现代化工业生产技术,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展,在农业、教育、加工业等行业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他是集机械、电子、信息以及电气等学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工业控制系统则是指工业生产设备、控制系统以及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统称。

3、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

(1)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按功能及规模可分为大型PLC,中型PLC及小型PLC。(2)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按功能及规模亦可分为多级分层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小型分布式控制系统、两级分布式控制系统。

(3)工业PC机:在一些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地方比较使用,他通过与各种控制指令输入输出接口相结合组成综合性工控机。

(4)嵌入式计算机及OEM产品,包括PID调节器及控制器

二、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现状

1、PLC

PLC主要是指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他可全程监控和控制工业生产全过程。他配置了可自动编程的开发系统,能够自动存储和利用各种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的核心部分,好比人的神经中枢。

2、DCS

在国内工业领域,DCS也被称作集散式综合控制系统。他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级信息通信计算系统,主要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主要组成部分有微机、通信网络、输出终端和控制调配器等多项科技技术,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以及组态方便。DCS具有诸多优点,例如高稳定性、灵活性和兼容性等。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DCS的主要功能特点:分散控制,集中管理。

3、工业PC

工业PC主要有两种类型:IPC工控机和CompactPCI工控机。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对工业PC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其的工作稳定性、冗余配置以及兼容性给出了苛刻的技术要求。过去的IPC技术逐渐难以满足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的要求,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多种不同的PC机能够兼做服务器和客户机,并形成了按区域划分的工业PC机群,依靠网络形成了集管理和控制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沟通。

三、工业自动化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1、未来PLC

自面世以来,PLC就一直没有停止创新和发展的脚步,他通过利用当前最新的微处理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快速扫描。从技术应用趋势来看,电脑软件技术将会在程序化控制器的设计和生产上得到更多的应用,未来必然会出现存储功能强大、运算速度更快、智能化水平更高的PLC产品。一个小型的PLC相当于8-10个继电器,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空间。从产品规模上看,会进一步向超小型及超大型方向发展;从产品的配套性上看,产品的品种丰富、规格齐全,完美的人机界面、完备的通信设备会更好地适应工业控制的需求。从市场上看,少数几个品牌垄断国际市场,会出现国际通用的编程语言。

2、控制系统正在向现场总线方向发展

现场总线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数据总线,他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由于现场总线简单、可靠、经济实用等一系列突出的优点。现场总线是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现场总线使测控设备具备了数字计算和数字通信能力,提高了信号的测量、传输和控制精度,提高了系统与设备的功能、性能。他不仅是一个基层网络,而且还是一种开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统。国内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是:①多种现场总线在国内展开激烈竞争,竞争的重点是应用工程;②自己开发的现场总线产品开始投入市场;③各行业的现场总线应用工程迅速发展。

3、工业自动化控制软件的发展趋势

IDE为每个应用程序组件提供了一种历史记录审核跟踪机制,包括用户标识符、时期与时间戳、以及关于变化的详细的摘要信息。IAS对用户而言可显著降低工程成本,为简化分布式自动化的开发、部署、维护与管理提供了基础。最近的工业自动化软件系统正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朝着集成化、网络化、平台化、综合管理等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现代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将会显著提升社会总体生产效率,同时也会加快促进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借助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大大节约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提高恶劣环境下的生产安全性、有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和质量。随着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将会不断增强,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2:自动化专业的研究论文

自动化专业的研究论文一

摘要

本文阐述了国内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并结合国外的一些新发展,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 发展现状 趋势电气自动化概述

电气自动化运用电力电子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现电气自动控制,以计算机技术实现程序控制,并且通过系统集成实现自动控制电力系统和运行维护功能。其明显特征是集成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故障反映迅速自动化。

电气自动化范围较广,包括配电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馈线自动化。配电自动化包括配电系统所有硬件设施和控制流程,通过输电、配电和用电实现配电自动化流程。变电站自动化通过馈电自动化实现系统监控和管理。而馈电自动化方面,则是高度集成化,除了常规的遥测、遥信和遥控,包括自动重合闸、馈线故障监测、电能质量等监测,还集成了断路器监视功能,逐步发展成为智能化开关。电气自动化发展史

伴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气自动化已经走出了工厂,并且在办公、交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时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晶闸管出现,标志了运动控制新纪元的开始。继后出现了交流变频技术和全控制式器件GTR等,即电力电子器件第二代。第三代器件包括IGBT和MGT这类复合型电力电子器件。而第四代器件则由功率集成电路PIC构成。

(2)电路低频向高频发展。随着电力电子器件的更新,变换器电路也随之改变。在普通晶闸管时期,整流控制主要由直流传动变换器完成。交流变频传动由交-直-交变频器完成。在第二代时期,PWM变换器得到广泛的应用。PWM技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减少高次谐波对电网的影响,可以改善电动机低频转矩脉动问题。

(3)交流调速理论发展。德国学者F99Blasche提出了交流电机磁场定向远离市,并得到德国大学教授Depenbrock的继承和发展。教授D继F99Blasche提出了直接转矩控制思想,并将他推广到了弱磁调速范围。这一控制思想具有结构简单、思想新颖、信号处理物理概念明确的特点,属于高静动态性能的新型交流调速方法。

(4)通用变频时期。通用变频器是一种系列化、批量化和占市场量最大的中小功率变频器,经历了由普通功能型U/F控制型到高功能U/F型再到高动态性能适量控制型的发展过程。

(5)单片机发展。由于占主导地位的MCS-51单片机的8位机功能简单,指令短小,后来就有了适合大批量生产的PIC系列单片机的推广和使用,其可靠性和保密性都非常高。国内电气自动化现状

3.1平台开放式发展

OPC技术的出现,Microsoft Windows平台的广泛应用和IEC61131的颁布,为电气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基于PC技术的人机界面已经成为主流趋势,而基于PC技术的控制系统具有灵活和易于集成特点也正在被广泛的采纳和应用。

3.2 现场总线和分布式控制技术

现场总线是一种串行的连接智能设备和自动化系统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分支结构的通讯总线。包括位于中央控制室内的计算机、监视控制软件和PLC的CPU以及位于现场的远程的I/O站、智能仪表、低压断路器和变频器等构成,中央控制室和现场通过一根串行电缆连接,并且将这些现场设备的大量信息采集传输到中央控制室。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必将导致基于网络集成自动化系统的基础信息系统的发展。

3.3 IT技术与电气自动化

市场需求的发展促进了电气自动化和IT技术平台的融合,信息技术对工业的影响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渗透管理层;二是横向扩展到自动化的设备、机器和系统中。其中,信息技术纵向渗透能够帮助企业对当前生产数据进行实时的存取,提高管理数据处理系统工作效率。横向,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产品的所有层面,包含传感器和执行器,也包含控制器和仪表。国外电气自动化发展新方向

法国ICC技术又称用户通信接口试验,能够实现实时读表、停电控制和远程管理功能,并且能够帮助广大用户群众实时了解电价,为用户实现用电优化管理提供了条件。优化用电是指用户根据实时电价制度,合理选着自己的用电设备和用电时间段,或者是在不同时间段用部分设备。

意大利开发了家庭用电智能助理,借助用户的电视机实现供电信息实时显示和控制,便于供电服务信息随时查询。这不仅便利了居民的生活,同时便于供、用双方互动,供方可以记住此平台向用户发布各类通知,并且帮助用方进行节能降耗方案建议,用方不仅可以得到实时的电价信息和供电服务,还可以从中节约用电,减少经济消耗。这种功能的实现还可以节能减耗,保护环境。

西班牙和法国共同研发的系统,可以帮助家庭优化电能应用和管理,他借助部分咨询配置机和用电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对用户提供最优配置建议和削峰填谷功能。他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生活习惯和要求,为不同用户提供既优化经济又舒适满意的用电建议。

国外这些先进、人性化的设备代表了现代电气自动化实时性、自动化和管理功能发展的方向,这可以改进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还可以对用户的供电服务质量,在未来高科技社会中将有优越的经济性和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电气自动化发展趋势

未来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分布式、开放式和信息化三大特点。分布式是指能够确保网络中每个智能的模块都能够独立工作的网络结构,能够完成系统危险分散的功能;开放化是指系统具有与外界联通的接口,能够实现系统与外界网络系统的连接功能;信息化则是指系统信息具有综合处理能力,实现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网络自动化和管理控制一体化。

(1)系统监控综合化。现代电气设备逐步向通用化、模块化及系列化发展,能够实现组态灵活特点。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所有功能都能够通过屏幕软件按钮直接完成,系统监控的综合化得到很大提高。采用综合化监控,能够完成双重或者多重的冗余,可以为系统改善和可靠性提高做出贡献。

(2)系统网络化。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控制网络大多采用冗余结构,能够完成数字化和高效自动化代替繁琐复杂的人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同时,高度自动化还能够减少频繁操作,减少误操作率,进一步提高系统可靠性。

(3)系统人性化。伴随交互式网络发展,供用双方信息互动更为方便。通过人性化、自动化的电气自动装置,供方能够实时了解用方信息,为用方提供更加实用、经济、安全的用电建议,也可以更多的掌握用户用电信息,为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数据。用方可以借助高科技的技术,更加详细的了解自己的用电情况,结合供方信息,改善个人生活舒适度,提高生活经济性。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虽然已经广泛应用,并深入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但他仍然在不断革新和发展。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为了在经济上取得利益,我们必须积极吸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为实现自主研发创造条件。

自动化专业的研究论文二

【摘要】

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是一种现代生产技术,他综合了精密仪器、计算机软件技术、控制论、统筹学等多种学科技术,通过对工业生产过程实施检测、修正、调整、优化和管理等,不断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以最少的工业投入收到更高的产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工业自动化软件、工业机械和信息系统。通过发挥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帮助企业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综合生产效益。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出现,是工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今天,自动化技术已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机械设计、机床加工、石化冶炼、信息科技、建筑施工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本文将全面分析工业自动化技术以及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趋势;分析

一、工业自动化简介

工业自动化以生成活动中的各项参数为基础,采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设备对整个生产过程实施控制,通过大量使用现代工业设备和技术不断降低人力资本投入,充分利用人以外的生产性资源来组织生产活动,这就是工业自动化生产模式,而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就是工业自动化。

1、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过程

随着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工业自动化水平也得了快速提升,如今在多个生产部门和领域都应用到了工业自动化技术。自动化技术是实现工业生产完全自动化或者部分自动化的基础,他可以有效节省工业生产人力资本的投入。自动化技术涉及到多个学科知识和内容,例如机械、力学、电子信息、软件等。当前,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成为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和尺度,也是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国工业自动化主要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以单机自动化加工设备出现为标志的初级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期,以流水线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为标志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以高科技技术为应用的现代发展阶段。

2、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一种现代化工业生产技术,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发展,在农业、教育、加工业等行业中都可以看到他的影子,他是集机械、电子、信息以及电气等学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工业控制系统则是指工业生产设备、控制系统以及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统称。

3、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

(1)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按功能及规模可分为大型PLC,中型PLC及小型PLC。(2)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按功能及规模亦可分为多级分层分布式控制系统、中小型分布式控制系统、两级分布式控制系统。

(3)工业PC机:在一些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地方比较使用,他通过与各种控制指令输入输出接口相结合组成综合性工控机。

(4)嵌入式计算机及OEM产品,包括PID调节器及控制器

二、工业自动化控制的现状

1、PLC

PLC主要是指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他可全程监控和控制工业生产全过程。他配置了可自动编程的开发系统,能够自动存储和利用各种存储程序,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与算术操作等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或模拟式输入/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是工业自动化控制的核心部分,好比人的神经中枢。

2、DCS

在国内工业领域,DCS也被称作集散式综合控制系统。他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级信息通信计算系统,主要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主要组成部分有微机、通信网络、输出终端和控制调配器等多项科技技术,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以及组态方便。DCS具有诸多优点,例如高稳定性、灵活性和兼容性等。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概括DCS的主要功能特点:分散控制,集中管理。

3、工业PC

工业PC主要有两种类型:IPC工控机和CompactPCI工控机。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对工业PC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其的工作稳定性、冗余配置以及兼容性给出了苛刻的技术要求。过去的IPC技术逐渐难以满足现代工业自动化生产的要求,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多种不同的PC机能够兼做服务器和客户机,并形成了按区域划分的工业PC机群,依靠网络形成了集管理和控制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沟通。

三、工业自动化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1、未来PLC

自面世以来,PLC就一直没有停止创新和发展的脚步,他通过利用当前最新的微处理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快速扫描。从技术应用趋势来看,电脑软件技术将会在程序化控制器的设计和生产上得到更多的应用,未来必然会出现存储功能强大、运算速度更快、智能化水平更高的PLC产品。一个小型的PLC相当于8-10个继电器,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空间。从产品规模上看,会进一步向超小型及超大型方向发展;从产品的配套性上看,产品的品种丰富、规格齐全,完美的人机界面、完备的通信设备会更好地适应工业控制的需求。从市场上看,少数几个品牌垄断国际市场,会出现国际通用的编程语言。

2、控制系统正在向现场总线方向发展

现场总线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工业数据总线,他主要解决工业现场的智能化仪器仪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现场设备间的数字通信以及这些现场控制设备和高级控制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由于现场总线简单、可靠、经济实用等一系列突出的优点。现场总线是安装在制造或过程区域的现场装置与控制室内的自动控制装置之间的数字式、双向传输、多分支结构的通信网络。现场总线使测控设备具备了数字计算和数字通信能力,提高了信号的测量、传输和控制精度,提高了系统与设备的功能、性能。他不仅是一个基层网络,而且还是一种开放式、新型全分布控制系统。国内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是:①多种现场总线在国内展开激烈竞争,竞争的重点是应用工程;②自己开发的现场总线产品开始投入市场;③各行业的现场总线应用工程迅速发展。

3、工业自动化控制软件的发展趋势

IDE为每个应用程序组件提供了一种历史记录审核跟踪机制,包括用户标识符、时期与时间戳、以及关于变化的详细的摘要信息。IAS对用户而言可显著降低工程成本,为简化分布式自动化的开发、部署、维护与管理提供了基础。最近的工业自动化软件系统正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朝着集成化、网络化、平台化、综合管理等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篇3:自动化专业的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素质教育的深刻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虽然在高等教育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成果[1,2,3](比如“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对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这一文章便深入分析了一直被轻视的数学史在数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值得引起我们重视的是:素质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更不应该仅仅作为一个口号,将其神化和虚拟化,而是需要切切实实地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参加自动化专业教学工作几年来,结合素质教育的思想模式,在此对自动化专业本科素质培养模式提出几点陋见,希望能对高校自动化专业素质教育有所参考。

自动化是一个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从自动化概念的陈述上,可以看出个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社会需求非常广泛的专业体系,它涉及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众多基础学科,而自动化更是一个伴随着我们社会文明发展的动态名词。

那么,对于初入高校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作为教育者,必须首先弄清楚,更进一步,应该使学生自己搞清楚,为什么选择自动化专业?得到的答案可能很多彩,想考博,做科学家,发明家,研究机器人的学生应该也不在少数,至少每个人都想通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找一份好的工作。然而我们高校的自动化教育在四年里实现了多少梦想,或者退一步,交给了学生多少凭借自身专业知识获取生存的能力?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熟虑。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提出很多年,从教育的对象上可以分为三类:中小学素质教育、高等素质教育及全民素质教育,自动化专业本科素质培养正是属于高等素质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的管理现状,使得对于高校的素质教育很难把握好尺度。素质教育机制要求我们在教育上做好约束、保障、动力、激励四个环节,然而目前高校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放牧式的管理方法,从而对学生的约束、保障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这更增加了自动化专业本科素质培养的难度。因此,结合高等教育的现状,希望能从如下三个方面逐步解决在自动化教育中的问题。

1 约束机制问题

素质教育对其约束机制有这样的描述:实施素质教育既需要解决“令行”的问题,也需要解决“禁止”的问题;禁止是对背离、干扰、阻碍素质教育实施的行为的禁止。“令行”与“禁止”互相关联,互为因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约束机制尽管着眼于“禁止”,其实是为了“令行”,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产生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和共同的风尚习俗,造成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在行为上进行自我控制。可见,必要的约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描述中有个新的名词“从众化”,什么是从众呢?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如此“从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就不难理解,这种心理压力和动力其实质就是一种约束,一种自我约束的表现形式,或许有人认为这种约束是一种虚伪,但它却是素质教育约束机制的最高形式,也是高校自动化专业素质培养所最需要的约束形式,我们姑且称作“自我约束”。一方面,这种自我约束符合高校开放式管理的培养方式,它不同于法规、组织、纪律等强制约束的形式,有着很大自由性,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如何把这种自我约束的能力交给学生,并且让他们朝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方向进步,就是我们培养模式的最大问题了。

对于初入大学校门的高中毕业生来说,自动化不同于语文、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它完全是一个新对象。学生们对这么一个新的专业世界很茫然,学生们不知道什么是自动化,不了解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大一的日子里他们奔波于基础课程(高等数学,英语等),认为大学就是把高中以前的知识加以深化;大二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电路原理,自控原理等),各个新的独立专业课程相继出现,学生们很是茫然;大三大四的专业课程在继续深造和找工作的繁琐中更是淡化。如此,有些学生在四年毕业之后还不清楚自动化的准确概念。这样的过失是谁的责任呢?

在本科自动化教学中,务必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自动化,自动化的应用领域,以及在之后所安排的各个课程与我们专业的关系,最好能在新生入学期间安排专业认识的课程,而不是走马观花般的参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初步认识自动化专业,在认识专业的基础上建立对本学科的兴趣,从而产生内在的自我学习意识,而这种自学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自我约束的学习能力。

相信各高校自动化专业在新生入学初期,也曾做过类似这样的专业报告,然而报告结束后,学生进入军训和学校安排的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学院和专业对学生的管理基本全权交给学校,由此专业认识的培养也收效甚微。这就要求我们高校自动化专业在安排上能够将自动化系统教育不间断的渗透给学生。

对于培养自我约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我们不再赘述,如何能增强学生的这种爱我专业,爱我学习的能力,我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1)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应该身体力行,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向学生说明本课程在我们专业中的地位和发展情况,并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时常给出本课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我们的老师不应该仅仅将书本上的理论读给学生听,认为实践的环节属于实验室的内容,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是空想,教学和实践的脱节是空谈,尤其是自动化专业,如果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名词解释般的概念,而没有让学生认识概念的真正含义,那么我们的自动化永远只是书本上的自动化。记得在大学二年级的一堂课上,有个学生问我什么是晶闸管,当我在休息时从实验室拿过来一个真正的晶闸管看后,学生们都觉得很熟悉,有些还能说出它的别名来。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学生笨,更不是老师不尽心,只是大多情况下,我们的教学工作都停留在老师的嘴巴和学生的耳朵之间,这也正是我们以往教育的误区。在自动化专业,学生们所学知识的真正来源不是老师,也不是书本,而是生产实践(大多来自工厂),我们自动化专业老师实质上是将工厂最新的生产控制科学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教给学生,学生们最终要掌握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因此课堂上,一定的实验展示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实际问题而无法展示的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实物图片等形式)实现。总之,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不至于感到迷惑不解,我们的教学工作也事半功倍。(2)学分制的改进。早在几年前,高校就提出了学分制,学分制对当时高校流行的“60分万岁”的消极学习行为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也符合了素质培养的思想模式,可以说学分制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发展到今天,学分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很多情况下,学生是打着学分制的擦边球毕业的,对于真正的是否提高个人能力问题,他们不予考虑,而只是希望能够获得足够的学分,得以毕业。我们的学生急功近利,促使老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基本问题。从表面上看,学分制的最大问题来自于学生渴求毕业的心理,实质上还是我们的令行禁止做得不够好。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但这种兴趣不是天生的,它首先来自于认识,没有认识,何来爱好,在选择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的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标准无非三点:学分高、课程简单(容易拿到)、个人爱好(纯粹感性上的),大多数情况学生不会考虑是否是专业必需的。在这里,学校或是学院应该把握好这种令行的标准,对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拿好尺度,不要再让电机学、调速系统、微机原理等作为自动化的专业选修课。只有把握好这里的令行禁止,我们才不至于让我们的学分制流于形式,让我们的自动化人才成为残次品。(3)实验室建设。总体来说,我们的实验室硬件建设完全是合格的,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只有在课程安排的时候,我们的学生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接触到实验设备。自动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到生产生活的应用当中,而不是在闭门造车的理论当中;没有实践操作的自动化永远都是空想的自动化。为此,我们的实验室建设不能只停留在硬件建设的表面设施上,而更应该去引导学生,多做实验,加强动手能力。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学校或者全国举办的相关的活动,比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把知识转化为社会效益。同时,对于发展型课题(嵌入式系统),我们可以建立开放性实验室,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动化,喜欢自动化专业。(4)不定期的举办一些讲座,或者讨论会,向学生介绍现在的研究最新成果,哪方面是热点,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本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我们一直在讨论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学习能力,这种自我约束的动力实质来源于对专业的兴趣爱好上,是我们自动化专业本科素质培养的约束机制。

2 动力机制问题

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提高人的素质既是生存的需要,又是发展的需要;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就一个地区而言,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地促进社区居民素质的提高,满足社区发展各种需求,符合包括学生及其家长在内的所有人的共同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自动化专业素质培养的动力来源何在?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及其家长学生和家长的成才希望;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生产对人才的需求。其两者分别是我们自动化教育的输入和输出,也是我们培养优秀自动化专业高素质人才的不竭动力之源。

这里,我们将这一动力机制分为两个环节。(1)动力源开发环节,即激发人们对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引导人们将单纯的片面的文凭需求变为着重对素质的追求。自动化相对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是一个很新的学科,自提出到今天,自动化的历史不过60年而已,但凭借自动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性和活跃性,特别是今天中小型自动化企业的发展,社会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急剧的膨胀。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自动化的实用性要求我们不仅仅培养出高学历、高文凭的自动化人才,更要求实用性的自动化人才,只有满足了这种实用性人才的需要,自动化专业才得以长足发展。所以培养高素质、全方面的应用型自动化人才是自动化专业发展的目标。(2)动力转化环节,将对优良素质的需要这一潜在形态的动力转化为追求优良素质的现实动力,转化为参与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在社会市场需求实用性自动化人才的今天,高校应该将这种动力转化为培养自动化人才的动力,让这种动力实实在在的落脚于学生,而不是把这种动力转化给学校的培养模式上。在自动化领域,能够建立学生与社会企业的一种桥梁,这一点类似于技术学校的培养方式,让学生去亲身体会自动化发展最前沿的技术方法,以及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自动化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自动化素质培养才真正做到了动力转化。

只有明确了我们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动力来源,并且确确实实的将这种动力明确至每个学生,才能把握好自动化专业素质培养的方向,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自动化本科专业人才。

3 激励机制问题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人、一个学校的问题,它需要全民的动员。同样,自动化专业的素质培养模式不单单是一个自动化专业或者某个学校、某个部门的问题,它需要学校的关心,企业的合作,以及社会的认可。

首先,学校在素质培养模式中担当导向作用。名不正,则言不顺。从许多高校开始大力调整培养计划中的实践性环节和专业选修课比例等动作上来看,素质教育已经引起了关注,但还远没有达到重视的地步,更多的还只是一种愿望,无须讳言,在现在的本科教育中,就业导向还是排在第一位的,这点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大学本就是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的。但关键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对就业率追求的做法,却割裂了本来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一种和谐。社会是一面镜子,它不会因为你自吹自擂就还原给你一个美好的形象,只有当你拥有白雪公主的容颜时,它才会说你是这世上最美貌的人。而现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的“大学生不如大专生”的声音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么?这种仅仅从就业率的角度来看大学的素质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偏见。实质上,素质论和就业论是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就业论应该从属于素质论,我们所要求的素质是符合社会需要的,因此理论上只要学生的素质满足了社会企业的需求,完全是可以实现就业的,这样也就提高了就业率。从这一点来看,学校完全可以放开对各学院、专业(包括我们自动化专业)就业率的担子,让学院、专业、老师、学生在素质教育的蓝天下翱翔。

同时,学校应该对素质培养的成果给予肯定,根据评价结果按一定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有关单位和个人。社会资源分配包括物质性的,如增加工资、颁布奖金奖品等,也包括精神性的,如授予荣誉称号、晋升职务职称、颁发奖章奖状等。如此让高等素质教育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其次,社会企业对自动化专业素质的培养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方面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能够用实际情况证明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给社会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时,相信这个难题会在最短时间内烟消云散。

我们一再重复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主要面向社会生产的综合性学科。自动化这一名词来源于美国福特公司(1946年)的生产车间,目前自动化的90%专业知识来自于生产工厂,我们高校的自动化专业本科人才绝大部分将进入生产车间服务于自动化生产。自动化专业和工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自动化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入工厂进行生产实践也将极大地提高自动化专业人才素质。自动化的内容很丰富,过程自动化,管理自动化等都可以面向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最近几年,自动化生产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大多都应用了PLC、嵌入式系统,而且这些中小企业大多都设立在高校附近,我们学生完全可以在毕业前或者更早进入这些企业进行生产学习。

最后,只有社会的认可,才是自动化专业素质培养是否成功的最好评价。

4 总结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最忌讳的就是浮夸和功利。同时,由于实际成果的反馈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和阻力,那么,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担负着高等教育重任的高校教师,是不是应该静静地思考、积极地行动,努力尽一份自己的心意呢?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素质教育中管理方法的普遍问题,从约束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实际角度出发,提出了在自动化专业方向进行本科素质教育的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素质培养模式,约束机制,动力机制,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陶海军等.自动化专业教育中加强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2007年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57-58.

[2]张万中.素质教育中专业教学的内容及教学方法初探[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73-75.

篇4: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群的建设研究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群;设置;成果

高职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高职必须根据职业的需要设置专业。那么,是否市场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开设什么专业呢?事实上,即便是高职院校也不可能随时、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关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专业群的设置和建设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下文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展开讨论。

我院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特色不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这一段时间内,我院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就业情况和教育部专业设置目录等,在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方面涉及较多的专业,例如,工业企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气技术及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现代应用电器与电子、电气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不断变化与调整使得专业改革和建设目标不明确,难以积淀形成专业特色。

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专业的适应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经常变化。而且在现代社会,人们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适应岗位变动的职业迁移能力也是高职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院原有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方式就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办学效益不高从1995年开始,学校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增设比较迅速,例如,机电一体化、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楼宇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等。而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往往面临较大的教育投入问题,而这一时期也正是院校建设的重要时期,资金、师资队伍成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同时,各专业的独立建设难免出现重复投资,资金利用率不高,缺乏专业带头人,师资队伍不合理等现象,从而加大了专业建设的成本和办学成本,使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降低。

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及其设置

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是指与机械、电气、电子等各类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职业群相对应的,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

设置原则(1)有共同的行业基础或行业背景。从校外来说,是依托于现代制造业中各类典型的机电、电气、电子设备和自动化系统形成的一类相近专业;从校内来说,我院是一所信息类学院,长期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办学,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长期办学积淀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基础和文化基础为专业群的设置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有共同的课程内容。专业群由于面对现代制造业中大致相近的职业,例如电气设备安装人员、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备装配人员、计算机与应用工程技术人员、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人员等,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反映在课程上就是不少专业群有共同的基础课程平台,共同的核心课程或者共同的实验实训课程。(3)有共同的实验实训设施基础。由于专业群有共同的技术、技能基础,有共同的课程,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必然有大量的共用设备,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项目是共同的,这对于专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4)有共同的师资队伍。专业群的行业背景一致,理论和技术技能基础相同,需要的实验实训设施相近,师资队伍相应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共同的。这样,在专业群的基础上,必然形成师资队伍专业群落,形成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建设的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5)有核心专业。在依托行业建设的专业集群中,江苏省特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处于核心的地位。该专业的办学历史长久,积累的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社会影响广泛。核心专业成为凝聚专业群的核心。

設置的方式以核心专业为骨干,以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为基础,以专业方向适应该行业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是培养社会所需的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管理人才的有效办法。以专业群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或者一个专业基础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也可以设计或增设相近的专业以适应市场的细化需要。此外,专业群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共同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我们以行业为背景,以所面向的就业职业群为标准,结合我院的办学条件和优势对专业进行设置(见表1);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群、技能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见表2)。

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建设的成果

以核心专业的建设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于2005年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三等奖,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同年通过江苏省信息产业厅教改试点专业验收。

以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保证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课程群中的《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等三门课程荣获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主编及出版教材共12种,校内讲义32种,其中《电机与电气控制》与《机械设计基础》两部教材设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有三个多媒体课件获省级奖励。

以专业方向的建设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通过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或者对一个专业基础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同时,专业群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

以实训室建设为主,完善实训配套建设体系通过专业群的建设,我们还十分重视实训体系的配套建设,学校累计投入近一千万元,建成了较为完整、先进与稳定的实训体系,包括电工电子实训中心、自动控制实训中心、电子设备实习工厂、机电实训中心等,以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能力培养的需要。其中,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江苏省首批基础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和自动化实训中心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以高水平师资建设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成绩显著。教授、副教授占35%以上,博士、硕士超过50%,其中包括江苏省级教师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333”培养对象4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1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国家级专利1项,5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5项通过市级鉴定。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近四届学生的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达到98%,其中高级工通过率达到30%以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近两年的社会调查显示,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0%以上。近五年来,学生荣获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2项、江苏省机械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首届职业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有着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优势。实践证明,这是适合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

[2]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职业分类大典[Z].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职业分类大典(2005年增补本)[Z].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篇5:自动化专业的研究论文

丰富和完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对华北科技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内容、形式、效果等进行了分析,详细阐述了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所独有的安全生产的特色项目,总结了建立和完善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经验.

作 者:张涛 靳文涛 薛鹏骞 ZHANG Tao JIN Wentao XUE Pengqian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北京,东燕郊,101601刊 名:华北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6(3)分类号:G642.4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科技创新平台 安全生产特色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Mechanism Safety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

篇6:自动化专业的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洛阳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情况,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个核心,建设实验、实习等各实践环节,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论文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型;综合能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专业课程都需要通过适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我校关于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思想的要求: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的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应用型本科专业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和核心。

一、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

1.实验室建设

随着我校顺利升格为本科院校及我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的设置,提升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的实验水平就迫在眉睫。但是众所周知,建设电力系统的相关实验室要求条件十分苛刻,加之所需的实验设备造价昂贵,而我院做为近几年刚刚升本的院校,争取上级有限的科研经费相对较为困难,导致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实验条件相对有限,短期内难以满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相关实验要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广开门路,通过其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不断满足该专业相关的实验要求。

在学习和借鉴外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依据本校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我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我系对实验室建设做以下改进。

(1)构建实验平台,满足课程需求。通过学院的持续投资和我系教师的不懈努力,我系建立了具有层次化、综合性的系统实验平台——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该平台是对“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及变电站电气部分”、“供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及“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技术”等主要专业课程实践实验环节的系统整合。在此平台上,不仅能满足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的要求,还能使学生自主完成相关课程设计。

(2)依托仿真技术,调动学生兴趣。在课程中推广和运用仿真实验手段,实现仿真实验与相关课程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有选择的向学生介绍ANSYS、PSPICE、MATLAB等仿真软件以及应用组态王软件,并且通过较多实例的仿真讲解,使学生对该专业课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要求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验内容预先进行仿真。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该课程有更加全面的掌握。

(3)完善互动平台,提升教学效率。我们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广泛收集网络上丰富的实验环节资源,建立完善了相关课程的网络实验室。如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教学网站上,增加了微机继电保护等教学、实验内容,搭建了师生互动平台,以此弥补实验教学时间的不足。教师的教学效率得以大大提升,也为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实验创造了便利条件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和沟通交流。

(4)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实验领域。洛阳作为河南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重工业基地,本地众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也希望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通过洛阳市政府的牵线搭桥,我们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人才资源,近年来先后与黄河同力水

泥有限公司、洛阳供电公司、龙羽电气等单位签订了校外实习合作单位协议,不断加强合作交流。我校每年都选送大批学生到相关企业,在其生产实验室内进行实践活动:如在龙羽电气有限公司进行的《高低压电器》实验,在黄河同力水泥有限公司进行的《工厂供电》实验,在庞屯变电站进行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验等等。这样既解决了我们的有关实践难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5)引入科研项目,注重实践培养。实践教学将由浅入深,由基础到综合将教师的科研内容和科研成果、工程实际问题等引入到实验教学中,把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能力培养等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适时引入设置创新型实验项目,让学生及时了解实验新技术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实验技术的能力。此外,我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技术大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我校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实习基地建设

本专业现有两个实习基地,分别是电工实习2和模拟变电所。

“电工实习2”实习基地分为两个部分,学生要在两周时间内完成电机的拆装和控制柜的安装实训,该实习基地主要面向经过专业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大三或大四学生进行,该实习项目侧重工程技术应用、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工程适应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帮助。该实习项目至今已培训过数千名学生,学生反映实习效果非常好。

模拟变电所主要由380V模拟10kV电压进线,由真实的高低压一次设备完成整个的工厂供配电以及控制过程。该变电所模拟工程气氛浓厚,学生可以在该变电所中得到较好的工程锻炼机会。

除了校内实习基地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还需要继续加强与同力水泥、洛阳供电公司、龙羽电气等合作单位在科研、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等方面的合作。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建设

专业课程设计建设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选择合理的课程设计题目。但是传统的课程设计题目大多较为单一,与具体的生产实际要求脱节较为严重,并且设计的标准也与工程规范相差甚远。因此,我院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十分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要求选题与有关科研项目和相关企业紧密结合,如在工厂供电课程设计中,从企业得到第一手的详细资料,发给学生真学真练,使学生从中汲取更多的经验,既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

毕业设计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关键是要实现课题的真实性、知识的综合性和设计的创新性。近年来,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师数量和毕业设计课题数量相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而用人单位也对新录用人员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在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上,要求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或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结合企业的技术项目,或组织学生到外地公司和工厂开展毕业设计等工作尝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2009届开始,我校就选送部分毕业生到龙羽电气和市内其他变电站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专业师资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培养建设一批高水平人才,是每个高等院校都面临的共同难题。这不仅要求每一位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我校积极做好人才的培养工作,把提升师资队伍的层次、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以两个专业研究方向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意教师进修提高,积极引进博士,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促进学术带头人后备力量的培养工

作,从而形成一支整体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和科研型教师队伍。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来实现。

(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不断增加师资队伍总量。

(2)加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明确其权利和义务,以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热情。

(3)充分培养和挖掘现有教师队伍的潜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三、实践性教学教材建设

通过综合了解国内、省内其他院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实验方面等情况,发现近年来在实践教材特别是综合实验方面教材编写的不多。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以切实发挥实践性教学教材在教学、实验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实验设备和实习场所的情况,我校组织一批教学、实验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了相关的实验(实习)大纲和指导书,课程设计大纲和指导书等教材,并顺利通过了学院的严格审核。特别是针对我系建设的电力系统综合实验室,我系教师专门编写了严谨完整的实验指导书。该实验教材既能满足实验设备和教学实践的要求,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训能力,使得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断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培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新视野、增强新本领。随着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入,我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成效也越来越显著,该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不断提高,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不断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学科的发展形势,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充实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努力培养出更多符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上一篇:浙江大学考博书目下一篇:初二作文心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