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31

2024-05-11

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31(通用7篇)

篇1: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31

自动化专业概论

自动化专业属于电气信息类的一个专业,它是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控制手段,组成各种自动化控制装置和系统,实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自动化,是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急需的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过程检测及仪表、运筹学、计算机仿真、计算机网络、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辨识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工程导论、人工智能导论等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自动化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关系十分密切,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然而,从发展过程来看,自动化技术要早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大量出现之前,工业自动化技术已经大量应用在工业生产和电力系统控制等方面,实现了电力代替

人力完成工业生产和电力系统的自动控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自动化技术从根本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大量应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角落,真正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因此,自动化专业作为信息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年来是非常走俏的,尤其是最近几年,自动化和计算机、电子等信息类专业已成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中不争的龙头老大。按照教育部划分标准,自动化专业主要涵盖以下5个学科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基础和核心。现代工业正向复杂化、高速化、大型化、网络化发展,面临大量复杂的控制对象和越来越高的控制性能要求,需要先进的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技术;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决策一体化的企业综合自动化理论与技术;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网络化环境下的复杂工业过程故障诊断与监测技术等。本学科在进行上述领域理论研究的同时,还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小波分析等多种建模、控制、优化技术和算法,而且着重致力于解决工业实际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介绍本学科针对各类复杂控制问题,研究和发展新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目前的研究重点涵盖了从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到高技术应用的不同层次,包括复杂系统的控制理

论;流程工业建模、控制与优化;空间信息处理;生产自动化与智能机器人等。本学科所在的自动化系设有鲁棒与非线性控制研究室、计算机集成制造研究室、过程控制研究室、复杂系统控制研究室、智能控制研究室、网络技术与控制工程研究室,以及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实验室、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网络与仿真系统实验室、Rockwell自动化实验室,可以进行数字仿真、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实时控制及优化等方面的实验研究。主要就业去向为国内外科研机构、IT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

2、导航、制导与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有:制导与系统仿真,惯导测试设备及测试方法,飞行器控制,导航技术,鲁棒控制与非线性控制,智能检测处理与控制,变结构控制,特种机器人及智能系统,工业过程控制,指挥作战辅助决策与仿真系统,图像制导技术,卫星控制技术等

3、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本学科是以控制装置为对象,以被控对象信息获取和处理为核心,研究控制系统部件及其它应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进展,特别是高新技术的采用,该学科在国民经济工业建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管道在线探伤技术、计算机视觉(图像)检测技术与系统、智能测控与优化技术研究、现代检测技术及装置、光电检测技术及仪器和智能仪器及网络化测控系统。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该学科是在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图像处理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该学科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探索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分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或装置的方法、途径与实现。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学科分支。

1)图像分割、分析和目标识别

(2)图像数据的编码和传输

(3)多维数据的分析、融合与可视化

(4)图像检索与目标跟踪

(5)图像隐藏与加密技术

(6)生物医学图像处理

5、系统工程

实现系统最优化的科学。1957年前后正式定名。1960年左右形成体系。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管理工程技术,涉及应用数学(如最优化方法、概率论、网络理论等)、基础理论(如信息论、控制论、可靠性理论等)、系统技术(如系统模拟、通信系统等)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学科。系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思想、理论、策略、方法等从横的方面联系起来,应用现代数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工具,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自动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借以达到最优化设计,最优控制和最优管

理的目标。系统工程大致可分为系统开发、系统制造和系统运用等3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又可分为若干小的阶段或步骤。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系统的综合评价(性能、费用和时间等)。系统工程的应用日趋广泛,至20世纪70年代已发展成许多分支,如经营管理系统工程、后勤系统工程、行政系统工程、科研系统工程、环境系统工程、军事系统工程等。

推荐高校:由于自动化专业的社会急需性,许多综合性大学和几乎所有的理工科大学都开设了自动化专业,其中,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和东北大学代表了我国高等院校中自动化学科的最高水平。自动化学科的覆盖面非常宽泛,各高校的专业实力及其侧重点可能有很大差异。

自动化专业整体实力走在国内前列的高校,除前述的清华等5所大学以外,还有以下高校:东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这些高校的自动化专业在国内高校中称得上是佼佼者,但是也有各自特长。

就业范围:工作领域不受行业限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非常宽泛,可到高科技开发公司、科研院(所)、外资企业、邮电、通讯、电力、交通、金融、外贸、环保、城建等多个部门和行业工作,特别适合在高新科技领域从事科技开发工作。毕业生也可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电力系统、智能测控系统、计算机与自动控制装置,电子装置的设计、运行与维护、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科研、管理和教育等工作。

由于自动化专业的实用性,到国内外大型企业公司就业成为本科毕业生的首选。例如有不少毕业生到微软、摩托罗拉、西门子、朗讯、华为、中兴、联想、普天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从事信息技术的研发和管理工作,成为高级白领;也有人进入国家级技术研究单位如航天集团从事自动化系统设计和研究工作,成为国家的航天栋梁之材。

作者:黄伟

学号:0909122327

班级:自动化1205

篇2: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31

自动化现况及前景展望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自动化概论论文

自动化现况及前景展望

赵诗泉

(南京工程学院 自动化学院 数控091 邮编 211167)摘要: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我国把自动化真正作为一门专业教育走进大学的课堂较之国外比较晚了。这也是后来我国这一领域的后备人才不足,与其他国家产生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迎着第四次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自动化专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动化专业因为其广泛的适用性和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未来几十年内,自动化专业教育必将会有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前景广阔。关键词:自动化;专业教育;发展现况;人才就业;前景趋势

Automation Status And Prospect

Zhao Shiquan(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utomation Dept Numerical Control 091 ZIP 211167)

Abstract: Automation major research is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automatic control, automation technology and integrated technology and its unit in all kinds of control system of the application.The automation true in China as a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to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compared to the foreign is late.This is also in this field of later backup talent shortage, and other countries of the difference is one important reason.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meet the fourth wave of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automation major education got rapid progress.Automation major because its extensive applicability and society to the needs of a broad range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t is more and more people of all ages.The next few years, automation major education will have a full development space and broad prospects.Keywords: automation;professional education;development of current situation;talent employment;future trend

 引言: 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东西都被冠

作。就业领域也非常宽广,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道、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本文将对自动化这些年来发展的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阐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动化行业,着重未来,兼顾历史,创新与理论并行,效率与技术同存,这才是世界历史长河中自动化不显苍老的奥秘。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副更为宏伟的自动化蓝图,前景光明,请君共勉!上了“自动”这个头衔。现代生活中的洗衣机、电冰箱、电饭煲等生活用品中可以感受到自动化控制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数十年来,随着自动化的发展,我国自动化专业教育相关行业发展等一系列裙带行业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冲击,自动化专业教育必然会受到世界各国的更加重视。因为这一技术已从办公自动化、工业自动化逐渐向家庭自动化发展,它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更进一步的发展势在必然。其学生在毕业后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

1.自动化的发展史

动化进入以单变量自动调节系统为主的局部自动化阶段。

60年代,随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结合起来,使自动化进入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与管理的综合自动化阶段。

70年代,自动化的对象变为大规模、复杂的工程和非工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工程师D.S.哈德最先提出“自动化”一词,并用来描述发动机汽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的过程。50年代,自动调节器和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使自作者简介:赵诗泉(1991–)男 江苏

南京江宁 汉族 学生 自动化专业

南 京 工 程 学 院

自动化现况及前景展望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自动化概论论文 飞机发动机和自动驾驶设备中多变量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自动控制理论不仅应用于交通管理、生态控制、生物和生命现象的研究、积极科学以及社会系统等领域。现代控制理论对人类征服太空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8年美国阿波罗飞船登上了月球。第一台数控机床(图2)与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图7)于1952和1954年前后诞生。

图2 1952年美国MIT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

用性,这很快引起了青年学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以后美国在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并遥遥领先于他国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内的研究也比较早,但真正作为一门专业教育走进大学的课堂较之国外就比较晚了。这也是后来我国这一领域的后备人才不足,与其他国家产生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国初期,人民政权面临的是百废待兴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于是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一批学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纷纷设立了相关专业教育和专业技术研究所。

改革开放后,迎着第四次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自动化专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原先已经开设与此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外,另有一大批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都增设有此专业。据统计目前开设有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学校已占全国高等院校的90%还多,因为其广泛的适用性和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一般的院校每年都以200—300人的招生量广纳贤人,有的高校甚至还要多,学历层次也由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不等,形成了梯级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近些年,在这一领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教授、专家,师资力量大为增强,例如清华大学的吴澄教授在系统集成技术方面的造诣很深,熊光楞、杨家本、萧德云教授等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成果颇丰,同济大学的吴启迪教授长期从事现代控制理论与应用,自动化系统工程和智能自动化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和自动化研究所拥有以钱钟韩教授、冯纯佰教授两位中科院院士为首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这些优秀的学者、专家为我国新时期高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图7 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4.自动化行业前景

国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不断提高光电子、自动化控制系统、传统制造等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它与光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创新,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行业经济增长点,同时不断提供新的行业发展的管理战略哲理。如自动化专业教育是伴随着自动化技术在社会生产、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等。数控技术于模块化、网络化、多媒体和智能化;CAD/CAM系统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自动控制内容发展到对产品质量的在线监测与控制,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诊断和事故处理、生产状态的监控和设备之间的协调控制与连锁保护,以及厂级管理决策与控制等;系统网络普遍以通用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自动化控制产品正向着成套化、系列化、多品种方向发展;以自3.自动化教育发展现况

篇3: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31

气象自动观测系统主要用于探测风速风向、能见度、温度、湿度、气压、云高等气象要素, CL31是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用于探测获取云高或垂直能见度数据。CLT311发射机是该传感器的关键部位。本文将以芬兰VAISALA公司的MIDAS IV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的CL31为例, 简述其发射机出现故障后的简单分析、定位及排查。

二、CL31概述及测量单元的基本组成

CL31主要是通过发射机将高速光脉冲 (100ns) 射向天空, 通过接收机监测微粒产生的后射散光, 来确定反射层的高度。因此发射机故障, 会对云高或者垂直能见度数据的采集造成影响。其测量单元主要包括外围机壳、CLW311窗口、CLH311内部加热器、CLR311接收机、CLO311光学部件、CLE311云高仪引擎主板、CLM311激光检测屏、CLT311发射机、备用电池及CLP交流电源。

CL31测量单元的组成 (见图1) 。

三、故障分析及排查

3.1故障现象

CL31经常出现窗口污染告警, 但清洁后告警消失。之后初次发现EVENT MONITOR中出现CL31的发射机告警, 告警信息为“TRANSMITTER EXPIRES”, 即发射机有效期满。监控CL31传感器告警灯由绿色变为红色。

3.2故障分析

由于设备安装使用不到一年, 且告警期间采集数据正确, 因此初步判断窗口污染严重时, CL31进行了窗口污染检测, 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 发射机会自动调节发射功率, 保证所采集数据的正确。清洁过窗口后, 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控, 发现告警信息并未消除, 由此认为可能由于西北风沙大, 窗口污染频繁, 导致窗口污染检测点发生漂移引起发射机告警, 因此需要对CL31窗口污染检测进行校准。

3.2.1校准

(1) 进行窗口清洁; (2) 使用维护线连接J4端口, 打开维护终端, 使用超级终端进行连接, 传输配置为9600, 8, N, 1。连接后使用open命令, 建立通讯, 键入advanced命令, 进入到高级命令模式; (3) 键入set factory win_clean命令后, 自动执行校准, 显示OK, 校准完成。校准后继续监控, 发现告警信息仍未消除, 此时考虑可能是发射机出现故障, 但需要进一步检测。

3.2.2检测排查

(1) 用维护终端与CL31建立通讯, 键入status命令, 信息如下:

其中W表示系统至少有一个告警;2表示TRANS-MITTER EXPIRES, 即发射机有效期满;

此处可以发现Transmitter的状态为OK, 但系统状态显示有告警, 因此需进一步检测。

(2) 键入get failure status命令, 信息如下:

此时发现Transmitter状态Expire WARN, 系统状态显示WARNING。

(3) 为了进一步确定故障部位, 键入advanced进入高级命令模式, 键入get

信息显示Laser Power Fail, 即表示发射机发射功率存在问题

(4) 键入service self_check命令, 信息如下:

从上面的信息中可以发现, Transmitter中的Power项为FAIL, 且系统状态显示告警。

(5) 通过上述检测, 发现发射机的发射功率出现问题, 此时可以将发射机当前的发射功率与出厂时的参数或者传感器正常时的参数进行对比。此处取了另一个CL31 (传感器正常) 的出厂参数与发射机当前发射功率, 以及出现故障的CL31出厂参数及发射机当前发射功率进行对比。 (注:两套CL31版本不同, 数据会有所不同) 。

(1) 取正常CL31的出厂参数与发射机当前发射功率;

在普通级命令模式下键入get params factory命令, 取出厂参数, 信息如下:

可以看出标准发射功率为538;

键入get sensors命令, 取当前传感器参数, 信息如下:

Window Cnd:88%Outlaser:537

当前发射机发射功率为537, 通过对比正常状态下CL31发射机发射功率与出厂时的标准参数基本相同。

(2) 再取故障CL31的出厂参数与发射机当前发射功率:

在普通级命令模式下键入get params factory命令, 取出厂参数, 信息如下:

从所示信息中可以看出, 出厂标准发射功率为406;

键入get sensors命令, 取当前传感器参数, 信息如下:

Window Cnd:61%Outlaser:271

当前发射机的发射功率为271, 与出厂参数的标准发射功率对比, 发现当前发射机功率远低于标准发射功率, 可以判定发射机出现故障。

(6) 此处推荐通过status命令也可查看发射机当前发射功率信息。

还可以通过version命令, 提前记录下传感器的版本信息, 传感器正常时的一些参数或者出厂的标准参数, 便于出现故障时, 进行参数对比, 有助于故障的分析定位。

3.2.3发射机更换

(1) 打开测量单元的门, 在CLE311云高仪引擎主板 (见图1) 上有个“CLT ok”LED灯是灭的, 表示发射机故障; (2) 关掉所有的电源开关, 包括电池开关; (3) 依次断开CT3839电源线缆和连接CLE311云高仪引擎主板的发射机带状线缆; (4) 向右旋转松开黑色圆环 (图1发射机上方有个黑色圆环) , 如果需要, 可以用2.5mm的艾伦内六角扳手作为撬杠。将发射机取出; (5) 换上新发射机, 并拧紧黑色圆环。安装发射机时需保证贴有标签的一面朝向测量单元的门; (6) 依次连接到CLE311云高仪引擎主板的带状线缆和CT3839电源线缆; (7) 打开所有电源开关, 监控“Laser on”LED灯开始以2秒为间隔闪烁, 同时CLE311云高仪引擎主板上的6个诊断LED灯全部点亮。 (8) 更换完成后进行CL31的校准, 用status命令查看传感器状态, 确定恢复正常, 无其他故障告警信息。

注:以上所翻译更换步骤如有误差, 请参看CL31用户手册的Chapter 8 Repair章的Replacing Ceilometer Laser Transmitter CLT311小节。

四、建议及总结

4.1建议

(1) 发现告警, 沉着冷静, 理清思路, 勇于打破习惯思维, 首先查看解读状态信息, 初步判断故障部位, 少走弯路; (2) 学习掌握部分高级命令, 利于故障原因的深入细致分析和故障部位的准确定位; (3) 养成提前留存备份系统正常运行时的各类信息资料的习惯, 善于灵活应用对比方法, 参考系统正常运行时的信息, 及时判断排查故障。

4.2总结

本文仅以气象自动观测系统中的CL31云高仪为例简述了CL31发射机故障的分析、定位及排查, 希望能对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的维护人员有些许帮助, 从而更高效发挥气象自观系统在航空飞行安全中的气象保障作用。

摘要:随着中国民用航空气象事业的飞速发展, 对航空飞行安全的气象保障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气象探测技术和手段的提高是预报准确率和气象服务质量提高的基础保障。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是民航气象基本业务和气象服务保障的主要探测设备之一, 其探测能力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也使之成为了保障航空飞行安全必不可少的主要手段。因此空管气象安全保障对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的正常运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以MIDAS IV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的云高仪CL31为例, 简述其发射机出现故障后的分析、定位及排查。

关键词:气象自动观测系统,CL31发射机,故障分析

参考文献

[1]周建华, 张中锋, 庄卫方.航空气象业务.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1

篇4: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31

关键词:TRIZ理论;教学实践;课堂讨论

作者简介:沈萌红(1957-),男,浙江宁波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浙江省教育科学(高校)规划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C134)、2008年宁波市机电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项目编号:Jd080407)、2009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NITJY-2009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56-02

随着世界科技的日益发展,创新的重要性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并被提升至关系到国家发展和实力的高度,而由此引申的创新人才培养也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并被更多的人所实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责任不言而喻。[1]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2009年起我们在大学一年级的机械类新生中开展了TRIZ理论教学。

TRIZ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俄语缩写,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在1946年创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被世界公认的、有助于开发人们的智慧并能帮助人们解决发明问题的有力工具。通常认为TRIZ理论由以下九大部分组成:(1)技术系统的八大进化法则;(2)最终理想解(IFR);(3)40个发明原理;(4)39个标准工程参数和矛盾矩阵;(5)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6)物一场模型分析;(7)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8)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9)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TRIZ的各部分均有自己关注的重点,如“八大进化法则”关注的是技术系统的进化方向;“发明原理”更多地关注具体的解题思路;“IFR”更关注的是最终目标的确定等等。这些部分既相互关联,也存在一定的独立性。[2]根据1学分的课时安排和大一学生的特点,教学时对“最终理想解”(包括创新中资源的发现和利用)、“40个发明原理”、“39个标准工程参数和矛盾矩阵”、“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进行了重点介绍,其他部分仅作简单提及。

一、基本教学目标

创新人才培养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培养学生创新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直觉和洞察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注意力。[3]由于创新概论教学的受众是机械类的大一新生,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作了如下考虑:

(1)使教学过程涵盖完整的创新过程,但有所侧重。根据创新教学不断线和可延续性原则,确定了概论课程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体,注重创新思维的锻炼过程,辅以创新结果检验的基本教学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将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思维锻炼作为主要努力方向,而将创新结果的评判用于检验创新思维教学的有效性和从中发现需要改进的教学方式上。

(2)使重点教学内容形成一条主线。也就是说要使学生了解这样的事实:1)我们的身边有许多需要改进的事物和已经被改进的新事物;2)所有改进所遵循的均是理想度增加的原则;3)理想度增加最有效的办法是新资源的发现和资源更有效的利用;4)创新是通过在发现矛盾并以非调和方式下解决矛盾后来实现的;5)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而实际上我们已有许多成功的思路可以参考;6)创新是需要结果作为最终说明的,而判别标准则是能否被用户所接受。

尽管对教学目标还可以列出更多的具体化指标,但如果达到了上述目标,则创新理论的概论性教学就应该被认为是成功的。

二、各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和注意点

TRIZ概论教学由课堂讲授、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发明问题小论文等环节构成,下面对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方式做简单的介绍。

1.课堂讲授

课堂教学以TRIZ理论的讲授为主,但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应该有更多的应用实例介绍。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应该由浅及深、逐步深入。如在讲授分离原理时,以城市道路为例,从信号灯的时间分离,高架和地铁的空间分离,引入到现在许多城市都在普遍采用的十字路口的待转区和待行区的设置(可以看成是多种分离原理的使用);然后从十字路口问题引伸到自动线设计控制中可能出现的类似问题,不但使理论的应用得到了延伸,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发明原理的多用性问题。

2.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性的一项实践活动。就创新理论的教学和实践而言,背诵理论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深刻的领会直至应用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该据此在各个节点上给学生更多的引导。譬如在发明原理的讲解时,我们针对“周期性作用原理”举了一个防风打火机的例子:该打火机通过周期性的点火而实现防风作用。而就此提出的问题是:这在创新思维上体现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回答:“在设计防风打火机时,可以考虑只要火能够被足够快的重新点燃,而不必考虑它是否曾经被吹灭。”这一例子使学生在了解发明原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了思维定势对创新设计的阻碍作用。

课堂提问时最重要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问题,实践中经常遇到经多次提示仍没有响应的情况。对此,我们没有一概采用点名提问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声音捕捉”的方法:通过捕捉课堂中出现的各种声音,遇到“杂音”则点名提问,遇到“相关音”则以学生的只言片语作为新的引导起点。采用这种办法不但可以很好地保证课堂纪律,更重要的是它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逐次递进。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基本操作方式为:按1组4~5人进行分组,选定组长;根据课程的教学进程,在合适的点上留5~10分钟进行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结果。根据时间选定适当的组数(3~5组),各组进行3~5分钟的讲解,教师负责对每一个组的讲解问题进行引导和点评,课后上交讨论的书面结果。

课堂讨论是课程教学环节安排时的重要一环,基本构想是希望它不但能使学生更深地理解理论,也能成为最终创新小论文的铺垫,但结果却出乎所料:在前一次课布置了“在生活中发现一个有待改进的问题”的题目,而在第二次上课讨论时很多学生只是“空手而来”,讨论根本无法进行。问其原因,答案竟然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去找”。刚开始,我们将这一现象归究于多年应试教学养成的被动性参与和学生的惰性,但与学生深入交流后却发现其实并非如此: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去想了,但真的没能观察到有新意的内容。“观察总是有选择的,它需要有选定的对象、确定的任务、兴趣、观点和问题”,当学生不明确这些内容时,仅仅要求他们观察是不够的。通过在前几次讨论时降低观察难度,即采用“布置具体的观察对象”,“给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首先明确自己的观察对象和观察目的”的方式,使后续的讨论得以较顺利地进行。

4.小论文讲评

最后的小论文采用自由选题方式。作为期终作业,要求学生必须上交1500字以上的创新小论文。为了保证小论文的质量,安排了两个单位时间的学生PPT演讲、教师点评环节。教师在点评过程中的主要工作是深化学生的思考,纠正学生的错误。譬如说,有学生提出了一种节能想法:感觉到骑自行车时身边有风,这种风可以被利用,即在自行车上装风轮,风轮带动发电机发电,但却没有考虑身边的风实际上是骑行时需要克服的阻力,加风轮将增加阻力。通过对“能量守恒”这一基本原理的提醒,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利用多余的能量才是合理的。通过启发,学生提出了改进想法:可以使风轮在自行车速度高于某个值时自动打开,不用刹车而实现减速。

小论文中反映的主要不足有:

(1)学生间的合作性不强。尽管鼓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问题分析和论文写作以提升论文质量,但绝大部分学生还是选择了独自完成。分析原因可能是学生们不知如何合作,或者是不愿或不敢对较大问题进行探讨。

(2)内容涉及面较窄,分析肤浅。相当部分小论文涉及的是学生自认为高科技的内容,如电脑、汽车、飞机等,而对身边的事物或认为太低档,或认为不值一改。在论文书写时半数学生以罗列为主,分析不足。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对此将结合后续教学环节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结语

几轮的创新概论教学使我们对学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理解的增加将有助于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实践结果表明,在机械类大学新生中开展创新概论教学是可行的,而TRIZ理论则是其中一种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于淼.高校应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J].发明与创新,2004,

(6):26.

[2]沈萌红.创新的方法——TRIZ理论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9).

[3]李虹,韩广彬.论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宁夏党校学报,2010,(1):91-93.

(责任编辑:孙晴)

篇5: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312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本 科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自动化概论》(公选课)

课程主讲人:刘暾东 教授杨金明 教授

课程开设单位:电子通信与软件工程系

论文题目:自动化现况及前景展望

系别:电子通信与软件工程系

专业:姓名:罗文辉学号112014119姓名:孙浒生学号112014136姓名:李秀锋学号112014083姓名:潘德华学号11201412

5二0 一一年11月

目录

摘要……6………………………………………………………………

3关键词…………………………………………………………………3

引言……………………………………………………………………3

内容……………………………………………………………………3

1.自动化的发展化„„„„„„„„„„„„„„„„„„„„3

2.自动控制理论„„„„„„„„„„„„„„„„

43.自动化教育发展现况„„„„„„„„„„„„„„„„„4

4.自动化行业前景„„„„5

总结……………………………………………………………………7

1.我对自动化、自动控制系统及自动化专业的认识„„„„„„„7

2.学习方法„„„„„„„„„„„„„„„„„„„„„„„„8

参考文献………………………………………………………………9

自动化现况及前景展望

摘要: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我国把自动化真正作为一门专业教育走进大学的课堂较之国外比较晚了。这也是后来我国这一领域的后备人才不足,与其他国家产生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迎着第四次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自动化专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自动化专业因为其广泛的适用性和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未来几十年内,自动化专业教育必将会有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前景广阔。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教育;发展现况;人才就业;前景趋势

 引言:

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东西都被冠上了“自动”这个头衔。现代生活中的洗衣机、电冰箱、电饭煲等生活用品中可以感受到自动化控制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数十年来,随着自动化的发展,我国自动化专业教育相关行业发展等一系列裙带行业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冲击,自动化专业教育必然会受到世界各国的更加重视。因为这一技术已从办公自动化、工业自动化逐渐向家庭自动化发展,它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更进一步的发展势在必然。其学生在毕业后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领域也非常宽广,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道、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本文将对自动化这些年来发展的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阐述。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动化行业,着重未来,兼顾历史,创新与理论并行,效率与技术同存,这才是世界历史长河中自动化不显苍老的奥秘。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副更为宏伟的自动化蓝图,前景光明,请君共勉!1.自动化的发展史

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工程师D.S.哈德最先提出“自动化”一词,并用来描述发动机汽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的过程。50年代,自动调节器和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使自动化进入以单变量自动调节系统为主的局部自动化阶段。

60年代,随现代控制理论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推广应用,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结合起来,使自动化进入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与管理的综合自动化阶段。

70年代,自动化的对象变为大规模、复杂的工程和非工程系统,涉及许多用现代控制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促进了自动化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于是出现了大系统的系统控制和复杂系统的智能控制,出现了综合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系统工程和人工智能等成果的高级自动化系统,如柔性制造系统、办公自动化、智能机器人、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自动装置的出现和应用是在18世纪以前。古代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逐渐产生利用自然界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动装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难的脑力活动的愿望﹐经过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他们互不相关地造出一些原始的自动装置。古代中国的指南车以及17世纪欧洲出现的钟表和风磨控制装置﹐虽然都是毫无联系的发明﹐但对自动化技术的形成却起到了先导作用。

自动化技术形成时期是在18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1788年英国机械师J.瓦特发明离心式调速器(又称飞球调速器)﹐并把它与蒸汽机的阀门连接起来﹐构成蒸汽机转速的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瓦特的这项发明开创了近代自动调节装置应用的新纪元﹐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后来控制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人们开始采用自动调节装置﹐来对付工业生产中提出的控制问题。这些调节器都是一些跟踪给定值的装置﹐使一些物理量保持在给定值附近。自动调节器应用标志着自动化技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各种自动调节装置﹐促进了对调节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虽然在自动调节器中已广泛应用反馈控制的结构﹐但从理论上研究反馈控制的原理则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1833年英国数学家C.巴贝奇在设计分析机时首先提出程序控制的原理。1939年世界上第一批系统与控制的专业研究机构成立﹐为20世纪40年代形成经典控制理论和发展局部自动化作了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准备。20世纪40~50年代是局部自动化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形成的经典控制理论对战后发展局部自动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经典控制理论设计出

各种精密的自动调节装置﹐开创了系统和控制这一新的科学领域。这一新的学科当时在美国称为伺服机构理论﹐在苏联称为自动调整理论﹐主要是解决单变量的控制问题。经典控制理论这个名称是1960年在第一届全美联合自动控制会议上提出来。20世纪40年代中发明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创了数字程序控制的新纪元﹐虽然当时还局限于自动计算方面,但ENIAC和EDVAC的制造成功﹐开创了电子数字程序控制的新纪元。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为60~70年代在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程序控制和逻辑控制以及广泛应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直接控制生产过程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起至今是综合自动化时期,这一时期空间技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多变量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于是诞生了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综合自动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微电子技术有了新的突破。1958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1965年出现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出现单片微处理机。微处理机的出现对控制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控制工程师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微处理机来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使综合自动化成为现实。

2.自动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中建立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单变量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非时变系统。经典控制理论是以输入输出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方法,分析系统性能装置。在经典控制理论的技术支持下,各种电子式控制器大量应用于各种机械与电子系统,并是自动化设备真正能在无人控制的情况下更有效、更安全地工作,使生产出的产品一致性与质量进一步明显提高。从而在机械化、电气化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形成自动化生产线,并逐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工业化生产的标准模式。

现代控制理论是建立在状态空间基础上的一种研究多变量控制系统的控制理论,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进行的,基本方法是时域方法,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现代控制理论研究高性能、高精度、多变量、变参数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从而适应了现代设备日益增加的严格要求。现代控制理论是对系统的状态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理论,主要包括:线性系统理论、建模和系统辨识、最优滤波理论、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多变量频域法的共同特性是把一个多变量控制系统的问题转化为一组单变量系统的设计问题。现代频域法已成功地应用于石油、化工、造纸、原子反应堆、飞机发动机和自动驾驶设备中多变量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自动控制理论不仅应用于交通管理、生态控制、生物和生命现象的研究、积极科学以及社会系统等领域。现代控制理论对人类征服太空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8年美国阿波罗飞船登上了月球。

3.自动化教育发展现况 自动化专业教育是伴随着自动化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兴起的。它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在这一领域,美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这一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大为增加,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美国的大学及时地把这一专业的教育引进了课堂。因为这一专业技能的适用性,这很快引起了青年学生浓厚的兴趣,这为以后美国在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并遥遥领先于他国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内的研究也比较早,但真正作为一门专业教育走进大学的课堂较之国外就比较晚了。这也是后来我国这一领域的后备人才不足,与其他国家产生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国初期,人民政权面临的是百废待兴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于是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一批学校如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都纷纷设立了相关专业教育和专业技术研究所。

改革开放后,迎着第四次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自动化专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除原先已经开设与此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外,另有一大批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都增设有此专业。据统计目前开设有自动化专业教育的学校已占全国高等院校的90%还多,因为其广泛的适用性和社会对这一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一般的院校每年都以200—300人的招生量广纳贤人,有的高校甚至还要多,学历层次也由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不等,形成了梯级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近些年,在这一领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教授、专家,师资力量大为增强,例如清华大学的吴澄教授在系统集成技术方面的造诣很深,熊光楞、杨家本、萧德云教授等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成果颇丰,同济大学的吴启迪教授长期从事现代控制理论与应用,自动化系统工程和智能自动化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和自动化研究所拥有以钱钟韩教授、冯纯佰教授两位中科院院士为首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这些优秀的学者、专家为我国新时期高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4.自动化行业前景

国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系统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自动化技术不断提高光电子、自动化控制系统、传统制造等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它与光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创新,不断创造和形成新的行业经济增长点,同时不断提供新的行业发展的管理战略哲理。如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等。数控技术于模块化、网络化、多媒体和智能化;CAD/CAM系统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自动控制内容发展到对产品质量的在线监测与控制,设备运行状态的动态监测、诊断和事故处理、生产状态的监控和设备之间的协调控制与连锁保护,以及厂级管理决策与控制等;系统网络普遍以通用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自动化控制产品正向着成套化、系列化、多品种方向发展;以自动控制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图象显示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装置成为国外工业过程控制的主导产品,现场总线成为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的第一热点;可编程控制器(PLC)与工业控制系统(DCS)的实现功能越来越接近,价格也逐步接近,目前国外自动控制与仪器仪表领域的前沿厂商已推出了类似PCS(Process Control System)的产品。目前,世界自动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传感器技术、开放式工业过程自动化系统、现场总线技术等自动化技术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其中90年代传感器在美国、日本的市场总销售额已超过10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将达到200亿美元;非传感器类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2000年预计达到152亿美元,可谓是前景广阔,蓝图宏伟。

5.结论

从以上的陈述我们可以认知自动化及其行业的发展规律:

1.自动化的发展不会孤立的存在,它总是依附于某一具体的行业,以其为载体,指明方向,目标。

2.自动化涉及面广泛,先关专业毕业的学生知识面也较为宽广,利于就业。

3.自动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看清社会对自动化人才大量需求的同时,也应理智的看到就业竞争的越发激烈,认知技术的重要性。

4.自动化行业涉及广泛,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等各个方面,因此有理由相信,自动化的发展空

间是巨大的,前景的光明的。

时代的磨合,时间的逝去。自动化的发展及其以后的模样,就让以后的历史来证明。

参考文献:

[1]梅晓榕.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戴先中,赵光宙.自动化学科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万百五,凌维侯.自动化技术史.//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 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

篇6: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概论

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

姓名:

学号:

摘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融、工程性很强的专业。正是因为电气工程的发展,才有庞大的电力工业,人类才不可逆转地进入伟大的电气化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到任何时候也离不开能源,能源是人类永恒的研究对象,而电能是利用最为方便的能源形式。因此,以电能为研究对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该专业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过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基本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前景 二级学科 就业

一、专业内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发展非常迅速,现在也相对比较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在19 世纪上半叶,安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9 世纪下半叶时,电磁理论集大成者麦克斯韦尔的理论为电气工程奠定了基础。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大学陆续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我国电气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开始的时间并不晚。1908 年,南洋大学堂(交通大学前身)设置了电机专科,这是我国大学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至今已有一个世纪。1917 年,交通大学的电机专科设置了电讯门,这是我国最早的无线电专业,后来逐步发展成如今的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专业群。1932 年,清华大学设电机系。1949 年后,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也出现了一批机电学院。这些学校基本上都有电机工程系。自 1977 年,大部分高校的“电机工程系”陆续改名为“电气工程系”,之后又有部分学校将其改为“电气工程学院”。而现在的有这个专业的学校已经超过200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体现在: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技术领域技术问题的能力。在学科建设方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包括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导、理论电工与新技术五个二级学科。

二.专业发展前景

电气工程学科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及人民生活等各领域,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渗透,拓宽了电气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领域、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例如:“电气工程”和“电子科学”以及“控制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和“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形成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学科”的交叉融合产生了一门“机电一体化”新学科,已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体、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必然产物

它是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

也可以说隶属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而应运而生的一种高新技术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畴。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当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种经济活动几乎都离不开用电、用油的交通工具除外,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经接近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电气化水平也决定了电力数据具有大范围的覆盖性。有专家表示: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智能电力系统,或者是坚强智能电网或者是智能电网。智能电力系统是实现电力工业发展价值特征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智能电力系统能够确保更安全、更经济、更绿色、更和谐,同时智能电力系统是一个广义的坚强智能电网,能够有效地破解未来发展的挑战。

三.专业应用与就业方向

1、电力系统方向

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该专业就业方向较为丰富:可以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以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方向是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一个特色专业方向,特点是电气与电子兼备,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培养从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现拥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博士学位授予权,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授予权。该专业方向就业方向也比较多:可在电力、电子、通讯、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方向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该专业方向有多种就业选择:可以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也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4、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方向。该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气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信息处理学科具有工学硕士授予权。该方向就业方向有:电气技术方向主要培养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从事电参量和磁参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工作,以及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装置与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学位获得后,可在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公司中承担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四、总结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产生、更新速度之快难以想象。几年前学到的新知识,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就已经落伍了。电气工程这一学科也是如此,我们不能指望在四年时间内学完电气工程全部的专业知识,但是尽早了解电气工程的概况的确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帮助我们尽早把握电气工程的基本技术脉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本专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自己的专业生涯,如何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如何根据自己的特长选修最合适的专业课,成为我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这门专业概论课程,就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史、专业特点、专业知识结构与应用领域进行全面介绍,对我的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和课程选择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通过计算机软硬件控制,实现电气自动化已成为现实。计算机的模拟操作,更为现实电力系统运行状况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监视和判断功能。PC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工商管理中得到普及。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基于PC的人机界面普遍被采用,并以其直观性、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等特点备受用户的青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对电力的需求一定将不断增长,也就是说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科技工作者的需求量呈上升态势。我在申报专业时选择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那时起就立志成为一位优秀的电气工程师,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个人感悟

通过这一个学期电气工程专业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本专业的性质、特点、发展以及所学技术的作用和地位,了解与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工程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要求、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计划安排和教学内容,各阶段的学习要求、重点、要点和学习方法。这对于我们打开大学学习之门,帮助我们入门本专业十分有用。它能激励着我们在大学时代能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成为大学时代学习的真正主人。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门课的学习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本专业,有助于日后我们成为本专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自动化专业概论论文31

机械一般由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系统、操控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动力系统指动力机及其配套装置,是给机械系统提供动力的部分,主要用于驱动执行机构的运动。如电动机、汽油机、柴油机等。

传动系统是将动力系统的动力和运动传递给执行系统的中间装置。如变速、传递动力、改变运动规律以及同时驱动多个执行机构的传动装置。

执行系统是直接用来完成各种工艺动作或生产过程的工作机构。

操控系统是机械的操作控制中心,作用如人脑。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课程特点

本专业按设计——制造——自动化三条主线设置专业核心课和调整课程内容,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理论,按培养现代工程师的要求进行基础训练,具有使用现代方法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人才培养计划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专业的学习要求

学习方法

听课与自学相结合基础与专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大学生活及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习法律,遵纪守法;

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

师生之间要尊师爱生,同学之间要宽容,有兄弟姐妹般的团结友爱和互相帮助;

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发展;

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动态,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

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

工作能力沟通能力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开拓能力

知识结构宽广的知识背景

不断更新的知识

团队精神

增强凝聚力与战斗力

个人人品

上进、百折不挠、诚信和宽容大度

第一章专业概述

§1.5 课程设置及安排

学位主干(核心)课程:

按设计——制造——自动化三条主线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设计方面: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模具设计 制造方面: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

自动化方面:测控技术基础、液压与气动、机械CAD/CAM、机电一体化与过程控制。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金工实习

机械综合设计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工艺实习

夹具设计课程设计

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主要专业实验:

力学实验

电工实验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

液压实验

公共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

思想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

英语

体育Ⅰ

高等数学Ⅰ

大学物理Ⅰ

线性代数

概率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

程序设计

专业核心课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

电工与电子技术

机械工程材料

工程力学

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测控技术基础

液压与气动

机械CAD/CAM

机电一体化与过程控制

机械制造工艺学

模具设计

工业企业管理

专业概论

专业选修课

体育Ⅱ(必选)

文献检索(限选)

专业英语(必选)

关系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

汽车检测与维修

机械优化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

农业机械学I

汽车构造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

新能源概论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学校特色课

历史类

文化与伦理类

文学艺术类

经济管理类

哲学类

可持续发展类

全校任选课程

实践教学

军事训练2周劳动(公益、专业)2周金工实习4周机械综合设计3周自动控制课程设计2周机械制造工艺实习2周夹具设计课程设计3周模具设计课程设计2周毕业设计14周课外创新训练6学分

形势与政策教育2学分

机械现代设计技术的内涵及其体系

机械现代设计技术的内涵

设计的范围(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

人们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用品和工具。

各种工业机器、仪器、设备和装置,如机床、飞机、汽车、舰船、宇航工具、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机器人、发电设备、通信装置、医疗机械等等。现代设计技术的定义

现代设计技术是以满足应市产品的质量、性能、成本、价格综合效益最优为目的,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主体,以知识为依托,以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为手段,研究、改进、创造产品活动过程所用到的技术群体的总称

基础技术:指传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特别是运动学、静力学与动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热力学、电磁学、工程数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方面。

主体技术 :指对数值计算和对信息与知识的独特处理能力的计算机辅助技术,其成为现代设计技术群体的主干。

支撑技术 :指设计方法学、产品的可靠性设计技术及试验设计技术所提供的多种理论与方法及手段的支撑。

现代设计技术的特点

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延伸

多种设计技术、理论与方法的交叉与综合设计手段的精确化、计算机化、自动化与虚拟化

设计过程的并行化、最优化和智能化

面向产品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

现代设计方法简介

计算机辅助设计

2.可靠性设计

3.优化设计

4.动态设计

5.并行设计

6.虚拟设计

7.绿色设计

8.创新设计方法

9.反求设计方法

先进制造技术概论

基本概念

制造技术(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按照人们所需的目的,运用知识和技能,利用工具,将原材料物化为人类所需产品的工程技术。即:使原材料成为产品而使用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

制造业

将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信息、人力等)转化为供人们使用或利用的工业品或生活消费品的行业。

制造业发展的历程

用机器代替手工,从作坊形成工厂

19世纪机器在英国诞生,先后传人法国、德国和美国。

从单件生产方式发展成大量生产方式

泰勒:以劳动分工和计件工资制为基础的科学管理。

福特:零件互换技术,1913年建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汽车装配生产线。

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现代制造技术

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网络化制造、智能制造系统、敏捷制造„„。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日本的经验

1)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日本非常重视制造业,特别大抓了汽车制造和微电子制造,结果日本的汽车和家用电器占领了全世界的市场,特别是大举进入了美国市场。丰田 本田 日产 马自达 三菱 铃木抢占中国汽车市场

2)日本的微电子芯片成为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关键元件。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日本人说美国赢得这场战争是依靠的日本的芯片,是“日本的芯片打败了伊拉克的钢片”。

二、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启示

1)1998年爆发的东南亚经济危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制造业的重要。一个国家,如果把经济的基础放在股票、旅游、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上,而无自己的制造业,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容易形成泡沫经济,一有风吹草动就会产生经济危机。

2)新加坡、台湾都有自己的制造业,因此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小一些。

3)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逼迫人民币升值 外向型

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的10年间,美元兑日元从1∶250跌到最低的1∶80左右,日元升值3倍,导致日本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价格上升3倍,使得日本产品在美国的竞争优势被大大削弱。

先进制造技术的定义与体系结构

1、定义:

在传统制造技术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所有这些制造技术总称即先进制造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培养特色

该专业是江苏省第一批品牌专业、第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将通识教育与专业

教育有机结合,以机械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电控制技术为主体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体系,兼顾工程科学教育与工程实践训练,培养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含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2 个专业方向,学生在修完公共课程后可根据个人特长和社会需要选修专业方向,接受专业方向的工程设计、专业实习及专业设计等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某个专业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其科学前沿发展趋势;5.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上一篇:经济人的德行选择与道德制度建设下一篇:香蕉香蕉变变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