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重要性和意义

2024-06-15

档案管理重要性和意义(通用6篇)

篇1:档案管理重要性和意义

城建档案工作核心价值和重要意义

我国城建档案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快。目前,全国660多个设市城市中已建立了500多个城建档案馆,区(县)城建档案室达到了1000多个,馆藏量在4000万卷以上;仅1998年至2004年就提供查阅利用150万人次,产生可测算经济效益7亿元[1]。城建档案工作从对象上讲属档案范畴,从程序上讲又属建设行政领域,它的实践和发展既突破了经典的档案理论体系,尤其是全宗理论的思想,又为传统的档案理论带来了新的内容、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并成为了中国特色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城建档案工作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性。各城市无论投资规模、馆舍规模、队伍建设、现代化建设,还是所取得的成绩方面相差都很大,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二是发展的不稳定性。即使是同一个地区、甚至同一个城市,不同的时期,发展速度很不平衡,有时很快,有时很慢,甚至是停滞不前。三是发展的多样性。各地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工作内容和体制结构等许多重要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产生了许多争议,甚至产生了一些迷茫和困惑。从促进档案事业和城市建设事业和谐发展以及城建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城建档案工作的核心价值进行探讨和总结,澄清不必要的模糊认识,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紧迫的。笔者结合长期工作实践和思考作一些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1城建档案工作是城市建设发展现实需要的产物

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城市建设活动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城市实体,由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辅助设施、自然环境及景观改造等客观实物组成;另一个则是城市实体建设、改造和演变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各种文字、图表、图纸、声像等载体形式的信息记录,即城建档案。事实上,在人类筑城造廓历史中曾经存在过的绝大多数城市实体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只有幸存的档案才能向我们诉说昔日的辉煌与沧桑。1972年1月长沙市发掘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份保存完好的绢帛长沙驻军图。其上绘有一座三角形城堡,城垣上设有五个箭楼,四个战楼,并注有“门”、“箭道”等字样。它绘制于西汉文帝之前,距今已有2100多年。在古代,驻军与造城是统一的,这是已知的最早的长沙城廓图,是长沙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力证据。据专家考证,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现状图[2]。城建档案古已有之,它与城市建设活动同根同源,既记录了城市的历史面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建设的内容和走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先是经历了17年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建设尽管有所发展,但规模都不大。10年文革时期,城市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当时对城建档案作用和地位的认识非常有限,既没有提出一个完整的概念,更没有提出要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城建档案管理。在城市建设中形成的图纸、文件等资料,有的保管在个人手中,有的由生成单位的档案室管理,管理办法由工作人员的经验和综合档案的基本理论来指导。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人民政治和经济生活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国家的精力都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城市建设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高速发展。大规模城市建设使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凸现出来了:一是在施工过程中破坏地下管线(供水、煤气、广播、军事通讯等)的事件经常发生,有的产生了巨大经济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二是拆迁征地过程中经常发生权属纠纷,严重影响安定团结和工程进度;三是重点工程论证因缺乏参考资料,需要大量经费进行测绘;四是历年的城建资料分散在各种机构、甚至在民间,有的资料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引起了许多领导和专家的重视;五是因缺乏工程竣工资料,给工程维护保养和质量事故认定带来不便;六是城市建设中形成的资料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累积,亟需妥善管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全国科技档案工作会议于1978年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各地市政工程资料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

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城建资料的保管和利用。但当时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认识还不一致,对“城建档案”也还没有一个完整明确并得到公认的定义。1980年初,档案届的老同志曾

三、裴桐等联名给党中央写信。信中例举了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苏联人及时把莫斯科、列宁格勒的工厂、道路、桥梁及设备档案转移到东部安全地带,使他们战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很快。还例举了城建档案资料在唐山地震救灾和重建过程中发挥的突出作用。信中提出应从国家全局利益高度重视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这封信引起了很大反响。万里和胡启立同志都作了重要批示。1980年8月,第二次全国科技档案工作会议胜利召开,经过广大城建档案工作人员和各界学者、领导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城建档案是在城市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资料。这一认识多年来得到了城建档案工作实践的印证和认同。这次会议下发了由国务院批转的《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这是第一个指导包括城建档案工作在内的科技档案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条例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以城市为单位建立基本建设档案馆,集中统一管理本市基本建设档案的工作目标。

长沙市在1980年12月由市革委会以长革组(1980)128号文件通知,正式成立“长沙市城市基本建设档案馆”,行使城市建设中各种城建档案收集、保管、利用和城建档案工作业务指导职能,这是全国第四个挂牌成立的城建档案馆。此后,全国各市城建档案馆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立起来,并迅速发展壮大成全国范围的工作网络。

由此可见,尽管城建档案源远流长,但现代意义上的我国城建档案工作是应城市建设需要发展起来的,是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发展更多地依照着城市建设的节奏,也更多地围绕着城市建设中心工作的服务。它并不是综合档案工作中一个直接的分支,更不是综合档案工作中一个简单的、均衡的单元。它是档案工作与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建设事业结出的富于中国特色的一个创新成果。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学者提出城建档案工作是计划经济对档案工作的条块分割,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没有把握城建档案工作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未免偏颇。

2城建档案信息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源性资源

目前,城建档案主要是依据国家档案局1997年发布的《城市建设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和国家建设部1998年发布、2001年修正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进行收集和管理。按照建设部分类大纲,分为18个大类、102个属类、300多个小类。从档案编制形式、体系结构、保存载体和信息内容来看与综合档案有很大差别。它突破了机构和个人的全宗局限,而是以工程项目为单位组卷,按专业类别布局存放。它重点是包括了大量工程图纸和建设施工现场声像资料。因此,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不同于侧重于文书的综合档案,是城市建设活动中专业技术和行业管理信息的积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也必须从初级形态向更高层次迈进。城市建设不能仅仅体现在街道、立交桥、摩天大楼上,信息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必经之路。作为中国建设事业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建设事业信息化规划纲要》指出,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信息化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建设各有关环节和各种信息资源体进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城建档案是包容城市建设信息最完整、最丰富、最真实可靠、最持久系统、最集中精炼的领域。其它信息体,如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勘察测量、工程交易、房地产、建设法规及建设文书等,都不具备城建档案的优势。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共有档案20多万卷、底图2万多张、照片2万3千多张,录像、录音资料1000多盒,图书资料6000多册[3]。这么全面、巨量而又管理有序的建设信息资源是长沙市建设口其它任何单位和部门无法比拟的。因此,从建立城市建设基础性数据库的角度出发,最有优势、最有现实意义的莫过于建立城市建设档案电子信息库,实现城建档案收集、管理、利用的电子化,从而实现城建档案信息的广泛共享,极大地提高城建档案服务城市建设的能力和效率。以城建档案电子信息库的建立和运作来带动其它基础性数据库的建立,从

而形成全国性的建设信息服务网络,这就是我国城市建设信息化的网络基础。从上面分析可知,城建档案信息不仅是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是优势资源,是战略资源。

全国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观点。目前,全国有200多家城建档案馆加挂了“城市建设信息中心”的牌子,城建档案网站信息量突破了1000G,“城建档案”的GOOGLE搜索条目已达559000条[4]。他们以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体,承担城市建设信息中心的管理和服务职能,通过建立网站、提供档案信息远程检索利用、编发《建设信息》、承担建设领域电子政务网开发、探索工程档案远程归档、电子组卷和档案数字化等方式不断加强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其中,珠海市城建档案馆的数字化示范工程通过了国家建设部的课题验收,天津市广泛开展了建设工程电子档案的报送接收和档案数字化扫描工作,长沙市城建档案馆的数字档案馆建设已完成财政投资1100多万元,实现了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正在朝数字档案馆的目标迈进。从全国来讲,各市城建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普遍快于综合档案馆,在建设口也是独领风骚。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地区差距还非常之大。一些起步比较早的城市甚至还出现了一些曲折,走了许多弯路,被一些有信息化建设后发优势的城市所赶超。我们在高度重视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应该对开发利用的途径、技术实现方案等进行广泛深入的科学论证,特别是要加强档案与建设部门的联合论证,加强各地的学习交流,避免在技术上出现问题,浪费投资。

3城建档案工作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保证

“品位”是美学上的一个概念,属审美范畴,对“城市品位”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城市品位”一词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市民生活质量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一个城市的品位首先体现在它的规划水平上,而城建档案则是城市规划最重要的参考依据。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是世界著名的花园城市,也是世界上公认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山水城市”之一。澳国家档案馆至今还保留着一套特殊档案:1911年澳决定建都堪培拉时,堪培拉只是一个河边小镇。次年澳议会组织了一场国际性规划设计大赛,向全世界征集首都规划设计蓝图。征集到的137份方案被整理成册,其中美国设计师格里芬的设计最受议员们好评,以格氏的设计为核心,再辅以其它方案,议会形成了堪培拉的总体规划方案。即将小河改造成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不足1公里的人工湖(今天的格里芬湖),湖中建一喷水高度达137米的巨大喷泉,以纪念库克船长首登澳洲大陆。湖的南边是政府机关和外国使馆区,北边是中心商业区,西边是文化区,有大学、医院及科研机构,东边是别墅区。横跨格里芬湖的联邦桥和国王桥如两道彩虹将南北两边紧紧连在一起。在堪市近一百年的建设发展中,这套规划方案都得到了严格遵守,成为世界城市规划的一个典范。为了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稳定性,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汲取各种成功经验,充分发掘城市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优势。长沙市城建档案馆保存了长沙第一张城区规划图(1928年),以及其后的历次规划图,保存了上至明、清时期的各种地形地理图,还有极其丰富的文字、数据、图表等城市沿革资料,在长沙市历次规划修编和调整中,它们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离开了城建档案工作,规划设计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规划工作根本就无从开展,更不用说规划水准和品位了。

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有序开展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长沙市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急需修建湘江第二座大桥。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及时提供利用了长沙段湘江横段面图、湘江滩浅图、五十年代长沙地质图、1971年湘江中桥地质钻探图、长沙1910年至1954年的水位情况和1960年猴子石铁路桥的全部文件和图纸。这些档案资料的利用,有效地节省了方案论证和工程施工的时间,为国家节约投资64万元。2000年长沙市对五一路进行拓宽改造时,因地下管线资料无档可查,导致施工中挖断自来水管190多次,挖断通信电缆30多次,挖断国防电缆6次,既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又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搞好城建档案工作直接影响到城市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个城市对其历史文化的珍视和彰显是其城市品位的重要表现,而搞好城建档案工作还是发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是城市建设文明的积淀。可谓千年沧桑、百年兴废尽在卷中。众所周知,岳阳楼是历史文化名城岳阳的标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千古传颂。但因为年久失修,至20世纪80年代,纯木结构的主楼及楼板、镌刻、油漆等已是斑驳陆离、腐朽不堪,整个楼体几近倾圮。1983年岳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大修岳阳楼后,组织专家对岳阳楼主体及各部件进行了摄像、拍照、测量和描摹,建立起一套完整、详实的档案资料。其工作精细到每个榫头、榫眼都有照片、有图纸、有数据。正是依照这套档案资料,大修后的岳阳楼做到了建新如旧,重新焕发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历史雄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园林历史悠久,是中国园林文化集大成者。可以说苏州古典园林就是苏州城市品位的最主要体现。正是基于此,苏州市于1998年开展了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活动。在申报过程中,世评委部份成员到苏州进行了实地考察,无不为苏州园林的精致秀美与其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所折服。但评委们也提出,在文字、图表、历史文献、声像等宣传材料方面,苏州市的申报工作还很不够,因为绝大多数评委是不可能亲临其境考察的。苏州市城建档案馆给予了申报工作人员十分有效的帮助。他们制作了一个约10分钟的专题片,成为申报材料中的精品和重头戏。此外,他们还提供利用了早在1995年由城建档案馆与园林局联合测绘制作的一整套园林档案。正是他们的努力,确保了申报工作的圆满成功。衡阳市城建档案馆在南岳衡山大庙的修复、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在天心古阁的修复中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大量事实证明,城建档案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是我们发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极其重要的信息源泉。

4城建档案工作是城市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建档案工作是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全局性工作。城建档案工作参与并贯穿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在对城市建设发展的每一领域、每一环节进行记录的同时,也行使着促成每一领域、每一环科学、规范、真实性操作的职责。这是它与建设发展中的其它环节如:规划、拆迁、勘察、设计、施工、质监、安全、竣工验收、权属管理等最大不同之处。城建档案包括了城市基础、规划审批、征地拆迁、建设管理、市政设施、水文地质、建设科研、风景园林、历史名胜……可以说从宏观到微观两方面来看,城建档案都涵盖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反映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也能洞察到细节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是基于这一优势,许多城市的建设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和支持城建档案馆的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提高他们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对他们的编研成果、研究报告中的建设性意见都积极采纳,并由此形成决策或政策性文件。

城建档案工作是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自2000年以来,长沙市城建档案馆紧紧抓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背景下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的机遇,严格按照国务院第279号令《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的要求,在全市建设工程中大力推行建设工程档案终身负责制,规定所有建设工程在办理施工报建时,建设单位必须与城建档案馆签订《建设工程档案移交责任书》,建设方、施工方负责人和资料员必须填写《建设工程档案终身责任人登记表》,大大增强了相关人员的档案责任意识。在工程开工时,主动组织建设、施工、监理等建设工程五家责任主体进行档案工作技术交底,使档案工作深入人心。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主动配合建设单位、质量监督、监理部门对档案编制情况进行检查、保证档案是工程实体的真实反映,档案编制与工程进度同步。建设过程中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行为得到了有效制止,工程档案工作实际上产生了促进工程质量,促进工程规范管理,促进建设领域反腐败工作的作用。建设工程档案的保送率、合格率均达到了100%,2007年进馆档案突破了30000卷,是1999年的10倍多。这一系列工作实践创新了城建档案工作的角色定位,引起的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城建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都有了较大改善。

城建档案工作是实现城市建设行政职能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城建档案工作涉及到城市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把城市建设职能的实现通过城建档案工作来进行落实、检查和监督。2006年以来,长沙市建委在对区县(市)目标管理考核中,就在建设市场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安全

管理、行业管理和机构职能建设等方面,都纳入了档案工作量化指标,城建档案工作了成为行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不能把城建档案工作片面化、静态化、被动化。有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保管资料,供事后备查和修史编志之用,最多不过是“事后诸葛亮”,出了问题翻一翻、查一查。这种观点的要害是把城建档案工作等同于城建档案,把城建档案又淡化为一般的参考资料,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虚化和轻视城建档案工作,使城建档案工作被建设事业末端化和边缘化。事实上,我国各市城建档案馆一般都加挂了“城建档案管理处(办公室)”的牌子,就是为了强化城建档案工作职能,特别是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职能,使城建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建设中心工作服务,也为建设行政职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城建档案工作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城建档案工作的这些核心价值是由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现实和需要所决定的,并将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进一步得到加强。在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谈城建档案工作的作用和地位,丝毫没有要淡化档案行政管理对城建档案工作指导监督的意思。事实上,城建档案工作的每一个成绩的取得,都与档案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关心是分不开的。从城建档案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出发,我们认为城建档案工作应更进一步发挥和突出档案特色,依托和融入建设职能,创新服务,增添活力,以期为中国特色档案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文华.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创新的几点思考.城建档案.2006-06

篇2:档案管理重要性和意义

发展生态旅游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美丽中国”在旅游行业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忽视经济管理工作,导致旅游经济发展出现一些问题。而过渡提倡生态水平而打破生物均衡性,造成生物链断裂或破坏多样性,同时也出现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崇洋媚外。这些问题都是缺少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造成的,国家和相关部门要重点研究。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基本内涵

经济管理是指管理人员根据预定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科学地规划、组织和监督。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基本目标,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让人们感受自然、欣赏自然,并且保证绿色发展。但是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时间比较短,经济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生态旅游规划过程缺少灵活运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这都是缺少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造成的。

二、提高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保证生态旅游的价值,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等问题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是否正确开展直接关系生态旅游的价值是否实现。上文中已经提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促进生态旅游规划,使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便于人们观赏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的神奇,从而在无形中让人们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生态旅游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通过经济管理可以发现现有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解决,这样可以使旅游行业发展更依靠自然,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在保护现有自然环境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人类后代保留自然资源,推动人类发展[1]。

(二)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最好的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也是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将发展旅游、群众需求和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旅游各项设施和理念符合人民的需求,如乡村采摘旅游项目,增长人们的见识,也丰富劳动经验,体会过程充满乐趣,从而缓解生活的压力,这种生产和自然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旅游经济不断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发展

一方面,旅游区域所在地的政府加强旅游经济管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从而推动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政府在行使职能的时候,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作出决策的时候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旅游行业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力和物力投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2]。

(四)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虽然发展生态旅游是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可以体现民族特色。自然资源的形成促进不同的民族特色,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可以将自然环境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弘扬民族特色,推动我国整体生态旅游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在我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

三、关于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措施的合理建议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关的经验还不足,旅游教育专业缺少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而以往旅游业一些弊端导致发展旅游经济利益最大,这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还有一些地区的生态旅游项目不符合实际情况,过分追求自然享受,忽视自然规律,如北方建立生态旅游园,但是其中的植物都是南方的植物,在北方无法生长,这都会造成浪费。所以,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旅游项目,保证旅游设施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国家和政府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权责,

(二)政府提高重视,合理开展经济管理工作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重视监管,提高政府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同时政府要加强经济管理的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工作;其次,政府重视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这个工作环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转变,保证经济管理的.内容符合时代要求,注重旅游经济和环境效益,不能只注重利用旅游经济发展经济,而要利用生态旅游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发展;最后,开展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评价工作,旅游行业负责部门定期提交经济管理报告,总结工作,找到问题,同时提出合理解决措施,这里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保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3]。另外,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成果实时共享。

(三)创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观念和方法

创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首先要创新旅游规划理念,从而便于经济管理。一方面,改变传统旅游经济发展观念,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将经济管理放在全局发展角度上,当然也要重视角色转换,从群众的角度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使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观念更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另一方面,创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方法,上一点已经提到提高信息化水平,要将旅游各项设施与城市建设设施统一起来,建立智能监管机制,及时了解新动态,这样也可以避免过度追求生态效益,让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合理结合起来[4]。

(四)提高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除了理念创新和制度支持外,还依靠专业人才,所以,要建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团队。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他们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可以综合分析问题,保证生态旅游的价值。此外,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要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要让他们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利益上考虑问题,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提高他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发现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及时阻止。同时,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管理工作整体上的先进性。

四、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和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来。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相关部门和企业也要认真分析研究,实现旅游景区设施与自然的统一性,实现各环节工作都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推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易平,方世明,马春艳.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评价——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08:1282-1296.

[2]陈燕,郑松发,武锋.水东湾红树林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及开发策略[J].广东林业科技,,03:87-92.

[3]方怀龙,玉宝,张东方,皑妍.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04:252-257.

篇3:论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交通运输产业中, 公路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在交通运营的过程中, 公路养护会出现种种问题, 公路衰老的速率也会随之增大。只有通过向国民提供优质的服务, 大力宣传日常养护和管理等知识, 引起社会的关注, 增强责任意识, 才能保证公路运行顺利, 减缓公路衰退率。公路养护的定义十分简单、明确, 即保养、维护公路。然而保养与维护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保养重点是整个过程中的养护, 维护则是针对部分路段而言的。在公路建成通车后, 会遭受到一些内力和各种外力的影响, 在使用的过程中, 公路的质量会不断地下降, 直到不能使用。为了保证公路的正常运行, 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公路养护措施。只有及时发现问题, 对出现损坏的部分及时修护, 并且进行紧急服务和抢修, 才能使公路长期为人们服务。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需要科学发展观的引导, 因此, 在公路建设的工程中, 必须遵循“建设是发展, 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理念, 这样公路运输才能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 促进经济的发展。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提高公路建设的质量, 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 加强公路养护管理有利于实现交通的迅速发展, 降低公路运输的成本, 有利于交通运输走向绿色发展。

2 加强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很久以前, 我国就已经存在着公路养护管理措施, 随着时代的改变, 公路养护管理措施也不断完善。在各级人民政府交通部门, 都设有相关的机构来加强管理, 并且制定有符合当地发展的公路养护标准, 为我国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 我国的公路养护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开展公路养护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是作者结合工程实践, 总结出的一些问题: (1) 设施落后, 工作效率不高。先进的公路养护设备是公路养护工作的基础,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些公路管理部门在公路养护管理机械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常会出现购买机械的经费不足等情况。一般情况下, 一条路是分多个路段进行施工的。各个施工队伍同时分段铺筑路面, 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 由于各路段使用的机械、材料等存在差异, 因此公路整体的质量也会存在差别, 这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也造成一定的难度。另外, 一些机器与进行施工的路段不配套, 并且机器的性能差, 不但不能提高公路的养护质量, 而且威胁到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 公路的养护管理体制不全, 运行机制落后。即使我国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已经进行了多年, 但是受很多因素影响, 始终未能建立起一个高效、科学的管理机制。养护管理的具体内容混淆、分工不明确都是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困难, 这些都阻碍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 由于运行机制较为落后, 公路管理人员忽视了养护管理工作的效益, 采取落后的管理措施, 阻碍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创新, 不利于管理养护工作的进步。 (3) 养护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 工作效率低下。现今大部分养护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偏低, 并且我国大部分的公路管理员是从养护技术人员中培养出来的, 缺乏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和人员管理能力。尽管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和经验都相对较好, 但是文化知识水平短浅, 对于外来的新方法、新技术等等接受能力不强。在平常的工作中, 专业知识能力欠缺, 对专业知识的特性不够了解, 因此不利于公路养护管理整体效率的提高

3 公路养护管理的措施及意义分析

由上文可知, 由于公路养护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 开展公路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公路养护管理的措施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开展, 以下结合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重点介绍了以下几种措施, 目的是为了提高公路养护的质量。 (1) 提高公路养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权责分明。这是我国公路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提高公路养护管理的整体质量。为了满足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要求,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培训, 对公路养护管理人员进行技术上以及思想上的指导,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 就可以创造出一个优秀的队伍, 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同时, 对公路养护管理必须管养分离, 权责清晰。养护与管理分开进行, 不能够放在一起, 这样会混淆概念, 导致各级人员滥用职权, 只有将两者分离开来, 才能杜绝一些不合理的管理现象, 组建起一个合理、高效的养护管理机构。 (2) 加强政府部门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监督, 严格管制。在进行养护管理的同时, 必要的监督措施是不可缺少的, 政府部门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监督是改进公路养护管理措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既要加强内部监督, 也要实行外部监督, 这样有利于工作人员责任意识的提高。目前, 一些政府只注重公路的完工, 而忽视了养护管理这一环节, 缺乏管护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可见, 政府应转变态度, 重视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要摒弃以往的重建轻养的作风, 应该把思想转变为两者同为重要的态度。 (3) 提高养护机械的工作效率, 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要想提高公路的价值, 增强其服务的水平与期限, 必须把握公路建设的一个关键, 即公路的养护与管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机械作业是未来公路养护的主流。这样看来, 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公路的质量监测和养护智能化的实现等等。所以, 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人员应不断挖掘新技术、新材料, 革新公路养护管理技术, 提高养护机械工作的水平。 (4) 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制, 使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完整的体制有利于促进养护工作的科学化, 加快养护管理工作的速度, 大大缩短养护管理的时间。所以, 在养护管理工作中, 建立起一个完整、高效的体制应被摆放在首要位置。

4 结束语

由于我国开展“中国梦”的建设工作, 经济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这带动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 公路养护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公路养护管理的是为了保护公路, 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 保证交通正常、通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 还有利于公路社会效益的提高。加强公路的养护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公路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使养护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任兴荣.沥青混凝土公路的养护管理[J].交通世界 (建养·机械) , 2010 (z1) .

篇4:档案管理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重要性;问题

0.前言

在社会公共信息中人事档案的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人事档案的储备我们可以系统的掌握人才的基本信息,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这一部分来确定人才的匹配性,以便更好的运用人才,给个人、企业以及整个社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根据人事档案的数据,我们能更好的处理人才和社会的关系,起到重要的人才与科技进步的协调发展作用。当然,人事档案也是我国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表现记述和评定,可以促使人才之间的进步竞争,自然的反应人才的品行,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作用。因此,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就对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和目前所遇到的问题

现代管理理论强调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可能完成管理过程。而人事档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可以证明一个人从学校到各个工作岗位不同时期的人生轨迹,是工作经历的记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的作用不可被取代,如果没有档案,单位和个人的权益都无从得以保障。

1.1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档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单位人事部门提供依据。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通过利用档案可以清楚地了解一个人过去的工作轨迹,总结经验教训,为领导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现代的机关、单位为了做到知人善任、选贤举能,将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一个人,通常会将考察现状与查阅档案材料中的思想言行、业务水平、个人素质、历史情况等原始材料有机结合。而在用人过程中形成的定级、调资、任免、晋升、奖惩等方面的呈报、审批材料都会汇总、归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依据,从而全面准确地了解个人的情况,为人力资源的正确选拔和配置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现阶段,在档案的凭证、参考等诸多作用中,普通公民还是主要利用档案的凭证作用。由于档案具有真实性、原始性,以及其他任何材料不可替代的依据和凭证作用,所以它有极强的法律效力。人事档案不仅为单位用人、选人及人力资源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服务,同时也为个人切身利益服务,帮助解决没有档案就无法解决的问题。对于个人来说,无论是就业、考研、公招、公考、出国政审还是职称评审、社会保险、入党入团、退休手续办理以及各项证明的出具等手续都将以档案材料的审核为重要依据。

1.2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真实性是档案的基本属性,失真使人事档案失去了凭证价值。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的档案材料中参加工作的年龄越填越小、学历越填越高、工龄越填越长、有的档案材料甚至出现了有涂改痕迹的现象,严重削弱了档案的权威性、严肃性,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中的配置、退休解聘、补充等计划不能正确制定,必将给当前配置及未来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带来极大的阻碍,从而有可能使单位错过很好的发展机遇。其次,人事档案是一个人社会实践经历的真实写照,它是对一个人面貌的全面、历史、客观地反映,它能使考察者在翻阅档案时,如见其人。但是,如今的人事档案材料单一、内容抽象,鉴定、考察材料中套话、空话多,根本体现不出个性特色,在个人正常晋升和选拔中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进而影响了一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单位整体工作水平及工作效率的低下,削弱了人事档案对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另外,人事档案归档过程应当是一个前后衔接、连续划一的有机整体,但长期以来,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个人重视不够,导致了档案材料分散、缺失。如:由于工作调动,致使一部分档案材料滞留在原工作单位;学生参加工作,档案留在学校;取得学历文凭,学历材料存放在自己手里等等。当前,人才流动性大,各单位为提高工作效率,采取一系列措施引进高素质人才,其中就包括为引进的人才重新建档的情况。这些现象,严重破坏了人事档案内容的完整统一,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力。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用人随意性;第二,人员不稳定。人事档案工作是一个专门性工作,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法规和方法,具有独立的范围、任务和程序。熟悉人事档案业务需要一个过程,而忽视人事档案工作业务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视为见习岗位,工作人员经常流动,势必造成人事档案管理混乱。给档案利用带来很多麻烦,一些人因档案中缺少证明材料,涨不了工资,办不了社保,享受不到社会福利待遇,人才流动受阻等,让当事人产生诸多不满,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

2.解决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措施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需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要求。要使其端正思想、增强意识、转变方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要加强沟通协作,及时有效地提供各种信息,更好地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为高层决策服务。要让档案管理人员肩负起宣传档案法、普及档案知识的重任,提高全民档案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档案的良好局面。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趋势要求,人事档案管理必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要对档案的内容、分类、档案用品标准重新进行规范。在材料的收集上要做到及时、完整;在材料的鉴别上必须做到去伪存真,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在材料归档中要做到分类准确,装订整齐;在递转档案中要做到按章办事,确保档案材料安全可靠;在别人查阅、传阅档案时,要热情服务而又不失原则,注意档案的保密和安全。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主动地跟有关部门联系,及时更新、补充档案新材料。这一切,都离不开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

人事档案管理中心应设立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型事业单位,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应设施和提供服务的经费来源方面,从而以机构的独立性、职能的专业性、服务的无偿性为基础,逐步建立为社会公信力强的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人事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是以员工个人人事信息为基础的信息联网系统,通过微机终端和系统互联,可以实现个人信息微机检索和联网查询,及时更新档案信息,最大效益地为育才、用才、激才、留才提供服务,更好地为单位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材料越积越多,传统的管理模式势必会给查找档案带来诸多不便,容易延误时间,而且出错率较高。要使档案工作有新的进展和突破,就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强学习、不断改革创新,冲出原有的思路、模式,形成一整套新的档案思想、档案观念,才能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并为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姝.人事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05.

[2]胡伟.浅谈人事档案的特点和作用[J].西藏科技.2004.

[3]吕春影.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問题及完善措施[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篇5:文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学的“意义”与“意味”

有几本书,我一直偏爱有加: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李渔的《闲情偶寄》,沈复的《浮生六记》,汪曾祺的《晚饭花集》,周作人的《雨天的书》。

如果一定要从专业的角度来阐述理由,我还真的说不清楚。

但我就是喜欢。

稍有闲暇,便会翻翻它们。

像《闲情偶寄》,我对其中大名鼎鼎的“词曲部”、“演习部”之类总是视而不见,却十分迷恋“饮馔部”、“居室部”、“种植部”中的诸多篇章。

《晚饭花集》其实也并非汪曾祺最好小说的结集,但其中的大多数小说都是我心中的短篇妙品,包括《鉴赏家》、《晚饭花》等。

时间长了,我也在不断反省。

我为什么喜欢这些作品?它们并没有什么宏大高深的历史意义,也没有多少艰深玄奥的人性探索,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的细细玩味和复述,却让我常常读来,犹若甘酪。

每与一些友人闲聊,我发现,喜欢这些作品的朋友并不少见,遂有“与吾心有戚戚焉”之快意。

这也让我逐渐意识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并非仅仅靠宏大而深刻的“意义”来建构的。

有深远的意义固然很好,没有高深的意义同样也能成为人间佳构。

倘若对这个问题深而究之,我以为,这无疑涉及到文学的“意义”与“意味”。

“意义”和“意味”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内在的区别却是耐人寻味的。

“意义”是文学作品所呈现出来的主旨或思想,即作品所载之“道”。

它包含了创作主体对历史、社会、自然、人性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在接受层面上侧重于理性认知的交流。

而“意味”则是作品中所蕴藏的某种情调、意境和趣味,即作品所言之“志”,在审美接受过程中偏重于感性经验和伦理情感的呼应。

徐复观曾解释道:“‘意义’的‘意’,是以某种明确的意识为其内容;而‘意味’的‘意’,则并不包含某种明确意识,而只是流动着一片感情的朦胧缥缈的情调。”这也就是说,“意义”是比较明确的,可以说清楚的;而“意味”则是相对含混的,难以言说的。

当然,将作品的“意义”等同于所载之“道”,“意味”等同于所言之“志”,可能并不严谨,因为传统文学中“道”与“志”的内涵十分复杂,迄今尚未有定论。

但话又说回来,“道”与“志”的核心差别就在于,前者推崇理性意义,后者主张情感意趣,这大体上也能说得过去。

比较有力的例证,便是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的相关论述。

在该著中,周作人曾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归纳为“载道”与“言志”两脉,认为“载道派”的创作,总是一味地追求人间大义或宇宙大道,自韩愈之后,便问题多多,“没有多少好的作品”;即使有几部看起来很不错的作品,也恰恰是忘了“载道”后的率性之作。

而“言志派”的创作,则忠于情感,独抒灵性,“古今来有名的文学作品”,多源于此。

在周作人看来,真正的文学“只有感情没有目的。

若必谓是有目的的,那么也单是以‘说出’为目的。”这种“无用之用”的艺术立场,使他从骨子里就拒斥文学的“意义”,崇尚文学的“意味”。

所以,他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用美妙的形式,将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传达出来,使看的人能因而得到愉快的一种东西”。

周作人的这一判断,多少有些偏颇。

文学作品的“意义”与“意味”,其实并不冲突,只是受制于作家个人风格和审美趣味等因素,会各有侧重。

有些作家特别注重文学的“载道”功能,突出作品中的“意义”;有些作家则迷恋于“言志”,强调作品内在的“意味”。

最典型的,或许就是周作人和他的老哥鲁迅。

尽管这两兄弟的生活经历与教育背景都差不多,但鲁迅的创作显然更自觉地追求“意义”,有着明确的“立人”思想与启蒙意愿,而周作人的创作则更多地徜徉于“意味”,倡导文学是人类精神的“体操”,并不刻意追求作品的深刻“意义”。

所以,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或杂文,少不了脑力激荡或思想交锋,无论是阿Q的辫子里,还是醮着人血的馒头中,都隐藏着深邃的意义。

虽然周作人也写过一些“金刚怒目”式的文章,但他的大多数散文都是“悠然见南山”式的,像《雨天的书》中,谈苍蝇,谈“跛脚骨”,谈茶食,谈初恋,谈苦雨……旁征博引之处,皆是知识的拼接;由人及己之说,均为生活的感受,没有多少明确的“意义”,字里行间却“意味”深长。

周氏兄弟在创作中的差异,既有个性气质上的制约,也有审美观念上的原因,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作家。

尤其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其思想的深刻性和丰富性,迄今仍有目共睹。

这也意味着,“载道”并非违背了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律;文学的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决定了作品“意义”的重要作用。

如果所载之道皆属作家个体的独特思考,且与作品形式浑然一体,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样也能成为优秀的经典之作。

而周作人之所以不喜欢文学的“载道”传统,主要是因为有些作家过于强调作品的主旨或意义,使作品成了“变相的文学”(周作人语)——借文学之形式,传播某些功利性或虚夸高蹈的思想或观念。

周作人所论及的这种“变相的文学”,确实是一种值得深究的现象。

表面上看,它突出了文学的“意义”,展示了文学在“载道”上的巨大功能,但在本质上,它削弱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也伤害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内在韵致。

坦白地说,这种“变相的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症结。

从艺术层面上说,它主要体现为创作主体为了迎合某些观念或思想,将自身的理念直接灌注在作品中,导致形式与“意义”之间的错位。

这也我们通常所说的“意义的裸奔”,或者叫“主题先行”。

这类作品,“意义”很鲜明,很突出,但缺乏丰沛的情感,也缺少丰实的形象,很难引起人们在审美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由于这些“意义”多半是某个时期的主流性价值或主导思想,并非作家独立思考的特殊产物,有些“遵命文学”的嫌疑,很容易导致作品中“所载之道”似曾相识,大同小异。

更重要的是,由于对那些宏大“意义”的过度崇拜,还导致一些作家沉迷于各种“史诗”性作品的建构。

譬如,很多小说,动辄全景式叙述,多卷本书写,在时空上尽可能囊括更多的历史事件,呈现出各种复杂的社会风云,气势看似恢宏,结构看似繁富,但读者却少有问津。

而且,这种创作思维逐渐将文学的“所载之道”引入极为仄逼的精神范畴,使“意义”片面地集中在意识形态化的“大生活”之中,拒绝正视个体平民的日常生活形态,特别是日常伦理情感和人性面貌。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文学似乎形成了对某些特定“意义”的固定化的表达范式——全力聚集高大上的思想主题,突出宏大的社会或历史意义,展示个体生命的非凡性和献身精神。

这些宏大的意义固然可以振奋人心,激发人们的崇高理想,但是毕竟远离了日常生活经验,远离了正常人的情感体验,难以形成广泛的情感共鸣。

这也是我们的文学史中常常反思的文学“工具化”问题。

与备受宠爱的“意义”相比,“意味”就没那么幸运了。

至少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它很少被当作一个重要问题来关注,无论是文学理论上的探讨,还是批评实践中的运用,都远不如“意义”来得普及。

这是否表明“意味”真的不那么重要?我看未必。

别的不说,在中国传统诗学中,它就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延伸出诸多的美学概念。

刘勰就认为,天下真正的好文章,应该“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既要有“意义”,更要有“意味”。

钟嵘在《诗品》中也强调,优秀的诗歌当属“文已尽而意有余”,按徐复观先生的解释,“意有余之‘意’,绝不是‘意义’的‘意’,而只是‘意味’的‘意’。

……一切艺术文学的最高境界,乃是在有限的具体事物之中,敞开一种若有若无、可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主客合一的无限境界。”(《中国文学论集》)的确,在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意味”有时比“意义”更重要,因为“意味”可以让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融入作品之中,使其反复品尝,长久玩味,仍得各种妙悟。

譬如,李商隐的《锦瑟》,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包括陆游那首情天恨海的《钗头凤·红酥手》,之所以让我们一代代人能够反复咏吟,沉醉其中,终究还是那些绵绵无绝的“意味”。

文学的“意味”之所以不被强调,首先在于它是一种高度综合、主客合一的审美体验,可以意会、感知、察悟,却很难准确地言传、阐释,更难从理论上对它进行系统性的建构。

“意味”集纳了文学作品的各种要素,从情感姿态到生活趣味,从表达形式到语言运用,同时,它还会在不同的读者心中产生不同的体验。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古典诗词。

无论节奏、意象、情感,都是“意味”形成的核心元素。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等一系列苍凉而颓败的意象,构成了某种无所归依的孤独情境,烘托出“断肠人在天涯”的`绝望意绪,由此激起人们体悟到漂泊、孤寂、茫然的人生处境,也感受到“断肠人”的悲秋之苦。

惟因如此,古人在谈论文学的“意味”时,通常也是以虚带实,着眼于抽象的归纳,诸如“气韵”、“韵致”、“意境”等等。

若真的逼急了,就将“道可道,非常道”抡了过来。

篇6:实施清洁生产的重要性和意义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但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离不开自然资源。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保护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成为现在最密切关注的问题。在近几年之中,绿色环保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各个领域都不断倡导清洁生产,循环利用资源。

关键词:环境保护、清洁生产、污染控制、循环经济

一、清洁生产的背景

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特别是产业革命后,随着人类实践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大,人类对自然索取和自然环境干预的能力越来越强,资源消耗和排放废弃物大量增加,加上对环境保护认识的局限性,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公害病、酸雨等各种环境恶化问题随之显现。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对工业污染仍然采取“末端治理”这一被动的管理模式,存在着一系列严重问题。控制和处理工业污染物需要投入大量人员、技术和资金,给政府和企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资源和能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原材料被处理或排放,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由于末端控制投入高、费时费力,与提高经济效益没有明显关系,企业普遍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性,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不能协调一致。

控制排污口(末端),使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治理达标排放的办法,虽在一定时期内或在局部地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实践证明:预防优于治理。发达国家通过治理污染的实践,逐步认识到防治工业污染不能只依靠治理排污口(末端)的污染,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必须“预防为主”,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实行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

因此,末端污染治理治标而不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管理模式,否则发展将无法继续。

这就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经济活动,遵循自然规律,选择新的健康的发展方式,而清洁生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二、什么是清洁生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总结了各国开展的污染预防活动,并加以分析提高后,提出了清洁生产的定义,并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接受,其定义为:

“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1、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2、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有害影响;

3、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对清洁

生产的定义:

“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消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概括起来,清洁生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清洁的能源

采用各种方法对常规的能源,如煤采取清洁利用的方法和城市煤气化供气等 ;对沼气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各种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

(2)清洁的生产过程

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3)清洁的产品

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包装合理,产品使用后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使用寿命及功能合理。

三、实施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据统计,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节能减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企业作为节能减排的主体,必须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而清洁生产审核不仅本身能起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其实施审核的全过程更能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起到很好的借鉴意义,特别是管理思路。

清洁生产审核不仅是清洁生产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有效途径,为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管理思路。在审核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数据收集与分析,包括各不同产品类别、工艺流程的产能、物耗、水耗、电耗、油耗、污染物产出和排出等。了解现状,通过对各个工序、环节的物、能、废进行数据收集、统计、衡算和原因分析,从中发现问题点并提出清洁生产方案。实践证明,清洁生产对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源、物料的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1)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要求告诉我们,环境和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发展又为环境和资源保护提供经济实力支持。清洁生产是国际社会在总结了工业污染治理的经验教训后提出的一种新型污染预防和控制战略,以后又将清洁生产的要求逐步扩展到服务领域和产品,并开始探索建立“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清洁生产的实质,是贯彻污染预防原则,从生产设

计、能源与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控制,从生产和服务源头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的产生,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清洁生产是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需要

在过去20多年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我国工业污染防治的主要做法:一是通过颁布污染物排

放标准,征收超标排污费,促使企业进行治理;二是采用限期治理和关、停、并、转、迁等强制手段,解决严重的污染问题;三是对新、扩、改建项目实行“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新污染的发展;四是通过技术改造,提倡并鼓励三废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五是推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试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以上这些控制工业污染措施对防治我国工业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还要继续坚持下去。但从控制污染的策略上看,过去着眼点侧重把保护环境的人力、物力、财力引向生产过程的末端治理是不全面的,末端治理也明显暴露出一些局限和弊端。

(3)清洁生产是提高企业潜力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诸多原因,总体水平较低。工业发展现状与环境之间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协调,造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业的发展。正因为工业发展与环境诸多方面的不协调,使得在工业系统中开展清洁生产的潜力非常巨大。

(1)清洁生产有利于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清洁生产是一个包括工业生产全过程,涉及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系统工程。既有技术问题,又有管理问题,它对企业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煤炭洗选是煤炭加工利用的基础,它从根本上改善了煤炭产品的质量,是提高煤炭附加值,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2)清洁生产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清洁生产不是单纯地削减废物排放,控制工业污染,它是使企业在加强管理、科学地进行物料平衡、改变生产工艺等措施之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效益驱动下,有利于企业的科技进步,增加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传统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是“清洁生产+末端控制”,从源头抓起,以防为主,综合治理。

(3)清洁生产有利于企 业减轻治污费用

清洁生产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减少,末端处理处置量负荷大大减轻,处理处置的建设投资和运转费用大大降低。广西崇左县产糖厂把清洁生产的理念注入企业,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开展 “三废”综合利用,达到了废水零排放,使60%以上的冷却水得以循环利用,用蔗渣取代燃煤,减少二氧化硫的外排。

(4)清洁生产有利于企业避免治理风险

清洁生产可以避免或减少末端处理可能产生的风险,如填埋、储存 的泄露,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

(5)清洁生产有利于企业工作环境的改善

清洁生产改善了生产环境和操作环境,减轻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我国工业要想持续稳定地发展,首先必须改变高消耗、高投入的发展模式,走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资源的集约化道路;其次,要改变

上一篇:与美同行作文800字下一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职业鉴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