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日记》观后感

2024-06-12

《教师日记》观后感(共11篇)

篇1:《教师日记》观后感

大家都在评论这部剧里的爱情,就不插一竿子了,倒是有几个关于老师的细节很打动我:风暴来临Song护住小孩眼望着日记飘走的时候,校长跟Ann说你是个好老师那,我都有点想哭,果然泪点比较奇怪,来说说我自己的老师吧~~~

——最文艺

我最文艺的老师,是我高中校刊编辑部的总编辑,有着最文艺的外号——住持。当年校刊招编辑,我在门外彷徨不知是否该报名、能否选上,纠结犹豫之际,被住持逮了个正着。

“你怎么不进去?”

“我怕选不上,丢人。”

“同学,你难道没有听说过每个人一辈子丢人的次数是一定的,你小时候就把人给丢光了,等你长大,想丢人的时候,就发现没有可以丢的了。”

就这样,住持连哄带骗地,带我进入了文字的世界,让我在年少的时光里,能够不听世界纷扰,静得下心,读一本书……

再后来,住持调任教育局,我忙于高考,彼此失联,直到前阵子同时被拖进一个微信群,才又有了联系,哪知他一来,便劈头盖脸地问道:“你明明有我的电话,怎么没有来联系我?”

我一向怕他,委屈道:“同学们都留学海外,就我一人学无所成,无颜见。”

文艺的住持随口就给我来了碗心灵鸡汤:“怎么这么多年你还是这么笨!作为老师我当然希望你学有所成,但作为朋友,我只希望你平安快乐,脚踏实地!”

自此,最文艺老师的帽子,住持怕是摘不掉了。

——最潇洒

我最潇洒的老师,是我高中的地理老师,好像天生就要教地理,名云贵,不知跟云贵高原有没有联系,人送外号“贵哥”。

前几天看到某中学地理老师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了世界地图,在网上走红。贵哥应该是不行的,但是从他儿子三岁那年开始,他每年寒暑假便扶老携幼走遍祖国山川,好像没有去过一线城市,逛街扫货从来没有,但是带回了大量的山川地貌的照片。

“这是我今年刚去的地方的地貌,哪位同学来给我分析下,这副照片是哪里?有什么地貌特征,怎么治理?”

这是我们经常遭遇并且最害怕的问题,照片很可能是个地貌的一角,有时贵哥更是把它ps成黑白的,连土壤颜色都看不出来,根本无从说起。

拜贵哥所赐,我从一个不喜地理的妹子,变成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粉丝,不知贵哥现在还出行否?不知能否同游?

——最偶像

是不是小女生的偶像都应该是小帅哥,像现在风靡00后的TFboys 或者EXO那样的偶像团体,而我高中时期,风靡全校的偶像,竟然是戴着厚厚镜片,有点残疾,有点驼背的教学处主任——吴主任。

吴主任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大概是当时医疗条件不好,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落下了残疾,腿脚十分不方便。但老师一直勤勉,亦从未向命运低头,世代事农的家族里,居然出了他这样改革开放第一批的大学生。

印象中的他,即使从教师宿舍到办公室,都会骑个小摩托车,我们一直以为他是腿脚不便,从未在意。直到有次讲到时间,他才说道:“你们看我每天都会骑个小摩托穿梭于校园,并不是因为我腿脚不方便,而是我总是觉得我的时间不够用。想想每天来回要六次,每次省出10分钟,1天便省出了1个小时,我本来读大学就比较晚,现在更加觉得时间可贵,倍感珍惜!”

说真的,当年他是我们大家的偶像,但我竟然记不起更多的他所做的事情,只有这段话,记得十分真切,不敢忘。

如今吴主任已经调任北雅中学的校长,想想孩子们有一位这样的校长,真是福气。

 

篇2:《教师日记》观后感

这部电影主要反映了两个主题:一是教育;二是爱情。有人把它当成爱情片去膜拜,有人把它当成教学素材去欣赏。其实,看成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从中收获些什么,去反思自己的生活。

电影讲述了两个老师,Ann和Song在一所水上学校、不同时空教书的故事。这所学校是一所被遗忘的学校,很多老师不愿来这。可想而知,这所学校的条件是多么的差。没电、没水、没信号,这对一位年轻老师来说是多么大的挑战。但看完影片,你会由衷感慨:一名真正优秀的老师,心里最放不下的,永远是他/她的学生!

起初,Ann是为了向校长证明自己的才华才到这所水上“孤岛”学校的,但渐渐地她喜欢上了这里,喜欢上了孩子。一年之后,由于男朋友对自己的付出,Ann不得已辞去了这个工作,跟着男朋友到了一所条件好的学校。而Song老师被校长派到了这里教书,由于遭到了女朋友的不满,最终两人分手了。就在Song决定去留的时候,发现了Ann老师留下的一本日记。从此,这本日记成了使Song老师留下的动力,成了Song老师的心灵寄托,成了两人情感交流的媒介。Song老师开始学着Ann老师做一些事,比如跳水、家访等等,渐渐地感觉到在在这里教书是一件幸福的事。当日记中提到Chon因为要帮爸爸捕鱼,而放弃上学时,Song老师为了完成Ann老师的心愿,主动找到Chon探明究竟。为了让Chon上学,Song老师承诺星期天帮Chon爸爸捕鱼。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老师啊!在现实当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

一年之后,由于Ann厌倦学校的教学方式,再加上男友的外遇,她再次回到了水上学校。而这时,Song由于感到自己知识匮乏,去进修了。当Ann找到自己的日记时,看到了Song老师的留言和评语。感到特别欣慰,世上还有这么一个人懂她。又过一年之后,Song老师回来了。两个老师终于相见了。一本日记,让两个未曾见过面的人相守了3年。当然故事的结局是好的,两人最终相遇了。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不光看到了爱情的美好,更感受了教育事业的唯美。

在影片当中,校长和Ann男友是坚持传统教学观念的代表,而Song和Ann老师是坚持先进教学理念的代表。Song在教数学题相遇问题时,学生不知道火车,Song就用小汽艇拉着房屋,让学生体验坐火车的感觉。这一做法,遭到了Song男友的反对,他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可行,无法保证学生的安全。这也反映了在现实当中,在面对先进教学理念与现实冲突时,一个老师该如何抉择的问题。

这让我回想了今年暑假办辅导班的事。我主张“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上阅读课

,我会带着孩子们到小树林里,边欣赏风景,边看书,也可以与同伴交流。我只是想让他们知道,世上不是只有在教室里“哇哇”读书这样一种学习方式。可是这一做法,遭到了家长的反对,他们说,这是在带着孩子们玩,没有学到知识。还有我开设了一些美术课,

书法课、舞蹈课等,在家长们看来,这些都是不学无术。家人都劝我,别搞这些乱七八糟的,只要教他们知识就行了。为此,我和家人闹了不少矛盾,我很高兴,我坚持了我该坚持的。最让我欣慰的是,辅导班结束的时候,有学生给我写信说,“老师,谢谢你让我们

学了这么做,我现在越来越喜欢画画了。”“这个暑期,我很快乐,我们一起拍照、一起唱歌、一起玩耍,这是我过的最快乐的暑假。”……我真的很高兴,看到学生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是我的教育目的所在。我想让他们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知道世界很大,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让他们知道老师也会犯错,也很喜欢玩耍……

最后,我想说,也许影片的内容都是编造的,但请你相信真的有很多人在为教育事业默默付出着;也请你相信教师是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而做这件事的人是最伟大的人。

篇3:教师日记:用文字与心灵对话

日记作为记录每天活动的重要载体, 对此,我们并不陌生。但当北京市朝阳区楼梓庄小学开展习作教育后,作为该校的一名教师,我对日记有了重新的认识。在变旧造新的过程中,在积极体验、反复交流、不断探究中,日记也开始回归她最本真的意义,被赋予新的内涵。写日记,是表达最真实的自己,传递最幸福的情感, 这一笔一画中写下的是最美人生。

自从有了这些学生的陪伴,我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时间久了,沉淀下来的文字成为我最好的朋友,不断鞭策和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看到生命中的美好事物。 我不仅自己写日记,还要求学生为我的日记写评语,虽然文字有些稚嫩,但它是可以走进心灵的“精灵”。

一、用日记记录生活,表达心情

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闲暇之余, 翻开日记,都会让我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些文字就像跳动的音符,时刻触发着我们的记忆。当想要看看何时何地发生何事时,翻开日记便能够回到曾经的那个时间点。文字不仅可以形成画面,从字迹、书写甚至是修改中,我们还能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因为文字是有温度的。

今儿上午汇报演出,最吸引我的当数 “时装秀”了,用废弃的画纸、衣服和塑料袋做成的美服,在孩子们身上散发出别样的魅力。特别是江志鹏同学参与设计、制作的服装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在服装设计方面,他也是可造之材。期待着他可以为我设计一套专属服装,想想就开心!

—2014年5月30日《六一节表演》

这段文字写于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那时的我,竟然看到这样精彩的表演。如果只看照片,怎能知道自己也希望穿上孩子们设计的衣服,美美地来一场时装秀呢?不敢想象。用日记写下想法, 记录人生路途上的点点滴滴,将其串联起来,曾经的自己就会立体地展现在面前。 原来,那时的我是这样的!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心里对家人和好友的思念会越来越深。我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对家的思念并不怎么强烈,而动笔真实地记录这些感受时,才发现会真正地认识自己。

在挣扎中明白“平凡”的意义,对每件事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做到真正的内心安定才是我想要的。有压力是件好事情, 让我不断要求自己努力再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中秋节,明月寄相思!这轮圆月也照亮了我的内心。

—2014年9月8日《“平静”的中秋节》

工作已一年多,压力也越来越大,很多东西不会,很多想法无法实现,在迷茫时,真正地认识自己,就像一针强心剂。 有时,我们需要与自己和解,把道理讲给别人,这很简单,但要让自己接受却没那么容易。日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把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沟通的话语写下来。情绪变成文字,就会有行动力量,让人不再纠结。

二、用日记写下反思,积累收获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每天会遇到太多事情,琐碎但却重要。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很容易被遗忘,而反思会让自己进步得更快,为工作积累素材,为教学和班级管理积累经验。

如果早些放手,也不至于在六年级的最后一个月还要学习班级自我管理方法。 初见成效,其实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养成好习惯。孩子的这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压抑了,他们的潜能无限,要相信自己, 相信孩子。

—2015年4月28日《老师不在时》

初看《班主任工作漫谈》时,对自己、 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过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那么骨感。用日记记录改变,有所追踪,才会发现:方法只有试过,才知道合不合适,是否适用这些孩子。

第一节本来是语文课,可是已经上课五分钟了,胡老师还没有回来。刚开始的几分钟,大家都在说话,教室里乱极了。 江志鹏去办公室看了看,回来后说老师去开会了。不过,接下来的剧情,您肯定想不到,江志鹏和他们几个商量了一下,就带着我们把早上的几首诗先背了一遍,然后又给我们听写了词语。

—2014年5月5日《不一样的课堂》 (李子成)

看到孩子们的日记的那一刻,真的好开心。晚上写日记时,就把学生日记中的片段记录在我的日记中,这是对我的付出的最好肯定。虽然开始时会有些乱,有很多不足,但只要能够迈出第一步,还会担心看不到希望吗?

上班后的每一天,我都是有收获的, 加深对课堂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检验,不断地汲取精华,进步每一天。 而且,我还注意将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事务及时记录下来给予反思,吸取教训,为自己积累更多的教育教学经验。

上次中关村二小的韩老师为我们带来一节很不一样的习作赏评课《礼物》,因此,我们与这所名校结缘,相约再一次以课会友。

曹老师的儒雅特别符合他们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男老师的那种机智和沉稳让人喜欢。齐老师的活泼开朗、与学生的亲和力及课堂上的机智应答,不仅点燃学生的热情,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太喜欢这样的课堂了。好渴望自己也可以成为这样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多么幸福。 李老师的课是好的尝试,迈出第一步重在勇气,特能体会李老师的心情。创新是要付出代价的。

—2014年12月3日《走进中关村二小》

现在,看到这篇日记仍会心潮澎湃, 而我也一直向往着做一名优秀教师。一次,在参加完教研活动后,便买了薛法根老师的一整套书:《为言语智能而教》《现在开始上语文课》《做一个大写的教师》。 看着这些名师的教学经验,不知不觉中, 自己也在向名师靠近,心中又多了一点点的自信。

三、用日记沟通情感

在学校习作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孩子们每天都在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成长,赏评日记也成了我们每天的工作,虽然辛苦, 但也幸福。看着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为教师,我也不能落后,要用文字写下我们之间的故事。

从没想过,孩子们会因为我给别的班上课而有这样的情绪。

据海东日记记录“胡老师穿的那件衣服只有给我们上大课才会穿,这次怎么会因为别的班也穿这件衣服,我有种被抛弃的感觉”。这里,我要解释一下:当天老师实在找不到其他的可以在这样场合下穿的衣服了,只好拿出这件“镇柜之宝”。因为它有你们的鼓励和赞赏,穿上它,犹如你们在我的身边加油鼓劲。

—2015年5月15日《“吃醋”中的喜欢》

一篇日记让我看到孩子们对我的在意, 一个小小的举动,在他们看来,都很重要。

每每不想写日记时,就会想到孩子, 我和他们一起坚持着,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事情,我们的视角并不一样。教师日记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无形引导,不用长篇大论讲道理,文字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我试讲失败时,孩子们在日记《差距》后写下这样的文字,鼓励我:

“失败是成功之母”,虽然您现在在经历挫折,也许成功就在下一个路口等着您呢。 如果我们可以努力一些,说不准您下次的试讲机会就会更多一些呢,我们一直在您身边。

—余嘉欣

看着孩子的留言,那些低落情绪顿时烟消云散,在失落伤心时,日记可以成为我们互相诉说内心的平台,也会得到同学的鼓励和帮助。

日记会表达我的真实想法,虽然可能有很多东西无法第一时间和孩子们分享, 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可以在以后慢慢解决。 而且,这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孩子也会给我很多建议,我们一同成长。用文字交流,没有时间限制,不需要空间同步,只要日记本在,我们的感情就会一直留存于这些温暖人心的文字中。

看着厚厚的三大本日记,这是我上班以来的最大财富。一篇篇翻开,里面记载着我们的成长故事。日记中的话语积累,已变成养分,慢慢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一如记录下来的文字成为我们的坚强后盾。不论何时,这都将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篇4:读教师日记 促学子深思

6月6日,人民网报道称,2014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698万人,录取率达到74.3%。这是自1977年以来录取率第三高,录取人数最多的年份。入学率如此高,又让人想起了老话题——扩招。

对于扩招的动机,学界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扩招政策在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通货紧缩,失业率攀升的背景下出炉。最初起于一位经济学家在此背景下提出“教育拉动内需”的建议。

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他陈述5个理由支持大学扩招: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业将面临恶性局面;其三,国家提出保持经济增长8%目标,扩招前经济增长率为7.8%,急需扩大内需,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需求最大的;其四,当时高校有能力消化扩招,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的整体振兴。

建议很快被有关部门采纳,基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四大目标的高校扩招从此进入正轨,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幕。

许多分院、分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民办高校也逐年增加,许多综合类大学也增设了热门专业。如此扩招,真的能保证教学质量吗?

让我们来看一则教师日记,希望从一线教师的感受中能引起我们中学生的注意。

一个中学教师对大学的思考 张万礼

2011年9月9日 阴

暑假期间,几个在大学读书的学生来看我,他们是去年考入大学的,谈话中他们述说了心中的苦恼。原来,他们虽然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本科,但实际的情形却大不一样,他们上的是本科B线,也说是说,这部分学生是多交了一笔学费才上的本科。来到大学后,有的学校条件简陋,有的师资配备不齐,资料不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一所大学,本科A线的学生且不说学费低,就连设备、条件也比他们好,学生的学习氛围比本科B线要强得多,两处一比,相差很多,他们很后悔,高考时没能多得几分。

的确,从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全国各地掀起了办大学的高潮。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有的干脆几所规模不大的中专和大专合并升格为学院或与名校联姻,办所谓的xx分校。高考升学率直线上升,由八十年代初期3%(注:当时指的是大、中专)上升到现在的70%左右,目前,广东省东莞市已达到90%以上,也就是说只要你参加高考,几乎就可以上大学,真的圆了中国百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梦想。当然,这大学不是白上的,分数不够(美其名曰B线)是要交一笔可观的银子的,实际上是家长多花几万元,将子女送进了大学,家长高兴,孩子终于考上大学了;学校满意,堂而皇之收取了大把的银子,皆大欢喜,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讲,叫“双赢”。可这些学生在校的情况又如何呢,由于这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本身的素质就不高,来到拼凑的所谓大学(三流、四流大学,有的甚至是垃圾学校),根本就缺少学习的氛围,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加上所开设的课程知识陈旧,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没有真正学到实用的知识,毕业后很难与一、二流大学的毕业生竞争。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局面。可我们的大小企业缺少大量的实用型人才。难道我们不能将办三、四流大学的钱用在办实用技术学校上吗?让在高中学习中等以下的学生都参加职业技术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充实到各个行业中去,或办实体,都能在社会立足。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国家缺少的不是大学生,而是缺少技术工人。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的“技工荒”已经喊了好几年了,到2010年,广东全省需要技工1157万,预计缺口高达180万。一边是实用的人才稀缺,一边是握着高学历文凭的人严重过剩,这样的咄咄怪事不难使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出了问题,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严重不合理,高校的办学方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从新兴的IT产业到传统的机械行业,高质量的技工都是十分抢手。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率比一般大学的就业率高得多。西安、上海、北京等地的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有了一技之长,毕业很快就被用人单位争先录用了,而且收入不菲,有的比研究生的收入都高。如调酒师、服装设计师、美容美发师、厨师、形象设计师等。因此,这些城市出现了家长让孩子高中毕业直接读职业技术学校的现象,这是观念的转变,也是很务实的做法。与其上三、四流大学,不如学一技之长,淡化高考,让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国家的就业压力减轻了,家长也不用为孩子的就业发愁了,缓解了社会矛盾,于国于民都有利。愿这一天早日到来。

一种情况值得深思:现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上不起学。据报道,全国高校生均学费已经从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7年的6000元左右;住宿费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2005年的1000元以上;再加上吃饭、穿衣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的费用在万元左右,4年就是4万多元。去年我国农民年均收入是3936元,以此计算,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14年的纯收入(有的说是35年的收入)。为了一个孩子的教育费用,父母披星戴月、东拼西凑,同时打几份工仍然很艰难。教育致贫已经成了困扰我国普通百姓的大问题。

二是上得起学的学生考上大学的就不会回到自己贫穷的家乡。人才流失,农村会越来越落后,造成了恶性循环。我们的农业大学、林业大学、医大应重点培养一些农村的孩子,就像过去搞的“社来社去”,让培养的人才再回到家乡去创业,去改变家乡的面貌(当然政策要跟上)。

大学变成产业化,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广东东莞市第十中学

扩招政策出台至今已有10多年,公众对此的议论仍然很多。不过,扩招政策的实施已经放缓。但当年的扩招建议者表示,扩招政策实施过程中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建议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首先,我的建议是3年扩一倍,结果是6年扩了超过5倍;第二,关于助学政策的配合,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制度显然在过去没有得到重视;第三,教育改革的与时俱进,在高校扩招的同时,教育改革没有跟上,造成高校毕业学子非社会所需人才,这在我看来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最核心问题所在;第四,我主张好学校多扩,差学校少扩,但结果却并不是这样。

篇5:《教师日记》观后感

男主Song被分配到一个坝区小学教书,那里水域辽阔、群山环绕,风景虽好但设施落后。缺水缺电,手机没有信号,那里的房屋都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Song的工作就是教这里的渔民小孩,一共四个学生,而且分属不同年级,他一个人要带所有年级和所有科目。

从一开始生活就是各种不顺利,而且非常孤独。他意外发现了一本日记,是上一个老师Ann留下的,里面记录的酸甜苦辣也正是Song正经历的。阅读日记成了他每天的乐趣,他把Ann作为唯一能理解他的朋友。随着与孩子们的相处,他爱上了这种充实快乐的生活,慢慢地他也爱上了Ann……

电影中,Song和Ann的故事是平行处理的。通过穿插剪辑,将两个不同时间的两段生活融入到了一起。Song遇到的困难和欢笑,Ann也同样经历着,这种处理方式让人觉得他们似乎一开始就是相识的。尽管他们只有在影片结尾的地方才真正相见,但却能很自然地让人觉得,他们其实一直都在一起,结尾这是一种重逢。

看这部片子会有一种晒阳光的感觉,暖暖的,很开心。其中虽然大量铺陈了坝区小学生活的艰苦和教育资源的落后,以及一定程度上借Ann之口批评了当下的应试教育。但是这一切都是以一种很温馨和很动人的方式呈现在你面前的。深入人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用利刃插入,以一种疼痛地方式让人感同身受;另一种是如春风细雨,温柔地渗透进去,这部片子就属于第二种。上次的《白兔糖》也是这种感觉。

不同时空的恋爱作品也不少见,比如经典韩影《触不到的恋人》。那样的作品同样也感人,但总脱不了一种说不出的矫情味,不管是台词还是情节。但《教师日记》不同,它“甜而不腻”,它很甜蜜,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让人忍不住微笑,但又不会过量,有一点爱情萌芽的甜,有一点和孩子们共同努力的甜,有一点战胜自我的甜。不是一整碗浓稠的爱情蜂蜜,而是把各种花香味混合起来的清新适度的甜味。

我评判电影的好坏,没有什么光影视听的标准,这些我也还不懂。我只知道,它能让我非常自然而然地笑了,或是哭了,就是好电影。因为它成功感染到了我。

篇6:《教师日记》观后感

这一册日记,始于1938年10月24日,终于1939年6月24日,计8个月零1天,其中缺84天的内容。这些日记,都是作者随手写来,毫无刻意,因而真实。又因为是民国期间出版,虽有审查,恐怕也是偏于政治内容的审查,对于一般文字比较宽松,故连作者在野外出恭的记录也照登不误。

阅读这些日记,我比较关注的内容有:一、当时桂林的市井生活形态;二、作者的生活方式和朋友圈;三、战争对桂林的影响以及市民对战争的态度。

以当时的市井生活来说,从作者有限的介绍中,读者可以知道那时有很多的外乡人到桂林讨生活,开小店是主要的谋生手段,甚至两江圩上也有外地人开店,包括照相馆。下馆子聚餐也是白领人的生活方式之一。那时的市井之蒙昧以及对生活的迟顿,也跃然纸上。

某日无课,作者在两江的房舍中饮酒,酒是茅台酒,味道不错。这瓶酒,是顾姓者送马姓者,马姓者送王姓者,王姓者送给丰,并告诉丰:如果自己不饮这瓶酒,也可以拿去送人,但不要送给顾,因为最早是从顾那里送出来的。丰想:万一这酒又是别人送给顾的呢?如果自己送出去,难免不是又进入一个轮回,于是决定自己喝掉。这瓶酒的历程,也反映了那时文人友情的一个侧面。丰说自己到圩上去买皮蛋,老板娘说:这些皮蛋没做好,不要买。过几天再来买做好的。他想买核桃。老板娘说:这核桃太贵了,吃起来不划算,还是不买的好。这让他大为惊讶,因为他的老家浙江绝不会有这样厚道的生意人。

篇7:《教师日记》观后感

暑假期间再次品读丰子恺先生的《教师日记》,我又一次深深地为这本形式特别的教育读本所打动。本书以日记形式收录了丰子恺先生抗日流亡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其教学的片段、感想,更兼具生活气息:生动描绘了作者在流亡过程中耳闻目睹的奇闻趣事,人情冷暖;亲身体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幽默中透着辛酸,欢笑背后藏着泪水,语言精练,字字珠玑,发人深省。终于,我努力使激动地心情平静下来,记录下令我折服的点点滴滴。

首先,丰子恺先生的人格魅力令我折服。《教师日记》的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一名中国教师,更是一个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流亡途中丰子恺先生亲历了河山破碎,颠沛流离的凄惨生活,耳闻目睹了百姓的不屈不挠,坚强团结……他痛恨日寇铁蹄的践踏,虽为一介书生,一名手无寸铁的教师,却以笔代戎,以爱国情怀为武器为抗战出力:他带领学创作抗战漫画;重做漫画《阿Q正传》,“欲坚持百折不挠之精神,以明炮火之不足畏。”;鼎力参与抗战宣传文画《抗战建国室》的编制;做《中国文化之优越》的演讲……他在重重硝烟中看到的是光明的抗战前景,他在血与泪中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在灾难中的坚强,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因祸得福”。

那字字句句透着的是一个中国人伟大的爱国情怀,是一个中国教师的爱国情怀,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师德品质。

其次,丰子恺先生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反思精神令我折服。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对大名鼎鼎的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是高山仰止,钦佩之至。我从丰子恺先生身上看到了任何一位教师,当然包括小学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教育品质,并且将学习之,实践之。

一、他注重学生的品质培养。丰子恺先生在桂师任教时,学生无视生命之逝去,窃笑宣传漫画中无头之婴儿,先生正色言“今天我来讲漫画宣传技法。但我觉得你们这种人,画的技法还讲不到,第一要矫正人的态度,一切宣传,不诚意不能动人。……”振聋发聩。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思考过教学的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我们所教育培养的都是祖国的栋梁,未来的建设者,德育教育早在千年前孔圣人四教:文、行、忠、信中就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丰子恺先生的教学片断中体现的更为具体。我深深地体会到知识传授重要,但德育教育更是不能忽视。

二、他注重以学定教,及时反思。丰子恺先生很注重上课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及接受能力。丰子恺先生教授国文课时,首先选择自己写的《我的苦学经验》授课,此文相对简单,目的是让学生习惯他的口音;学生能够听懂老师的授课语言后丰子恺先生逐步深入,提高了难度,选授厨川白村的Essay,丰子恺先生反思发现学生们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并且大家对老师的所选内容也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先生得出结论“所选程度太深,下次当降低标准。”

教师授课如同演讲,让听讲的人听懂是第一要务。这不仅仅是教师语言的规范问题,更关乎语言的表达。丰子恺先生博学多识,其所授内容也许深奥到超乎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而需要反思改进。我们在教学中又何尝没有碰到过此类问题呢?给低年级授课,词语生涩抽象,学生不知所云,给高年级授课语言幼稚简单,不合时宜。我们是否像丰子恺先生一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授课方式,表达方法呢?

三、他注重方法的传授。丰子恺先生批阅国文卷子,发现没有一个完全通顺的,他总结出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把卷子中不通的文句列举到黑板上,当场改给学生看,并与学生约法三章,教给学生写作与修改的方法。其实我们在教学生活中也常遇到类似问题,老师认为学生都该理解接受的问题却出现了很多错误。我也曾为此头疼过,但看了丰子恺先生的经历和做法后明白,学生出现问题是难免的,关键是怎样帮助学生改正,怎样教给他们方法,减少直至杜绝错误的发生。

四、他注重知识拓展。丰子恺先生教授艺术科,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怎样画人物,怎样画山水,“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培养学生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艺术学科要“举斯心加之彼”,“善推其所为”,哪一学科不需要呢?讲授知识,陶冶情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正是我们希望教育学生达到的吗?

篇8:《教师日记》观后感

首先,教师要让评语成为学生的加油站。在我们每次将日记本发下去的时候,学生首先会去看教师下的批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一眼就合上了日记本,这显然是没有得到满意的评价。可是也有个别学生把教师的批语看了又看,甚至还要和教师交流一下意见。由此可见,教师在日记训练的最后一个环节的作用没有较好的发挥作用。这或许是因为教师日记评阅量大而忽视了批阅的鼓励作用,特别是对那些记事简单,议论也是人云亦云的日记,教师就更显得无语,下出的评语也就可想而知了,更有甚者可能就只剩一个日期了。学生这样写,教师就这样批,日记训练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和活力,我们的这项工作也就成了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了。其实,教师的批语和学生的日记构成的是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心灵对话的过程,要达到一定的“粘度”,这就要靠教师的“交际能力了”。如教师可以采用面谈的方式当面指导,也可以详细的圈点,或提出教师的修改建议,更有甚者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日记进行改写和扩写,给学生一个范例。鼓励不能是干巴巴的语言,要用教师的真情和能力去感染激励学生,让学生把日记当回事儿对待。

其次,教师要让优秀者更加优秀。教师对那些优秀的日记要圈要点的地方自然很多,他们在教师的长篇批语中不断加力,使日记的写作水平提升到日常作文的水平,对这样出众的日记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注重收集整理,每一学期出一本集子,作为礼物奖励给那些优秀者。当然,教师的精准批语也不可或缺。同时也可以发挥优秀者的带动作用,以他们的日记为范文,以他们的成功为动力,来影响其他。

第三,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共同进步。学生生活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相同选材的日记应该很多,甚至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双方都在写,教师在批阅中就要善于发现和归结这样的日记,可以做一个专题,组织这些学生来参与日记的批阅和讨论,达到扬长避短,互相学习和促进的作用。例如有很多学生写到班里的垃圾管理,学生的落脚点无非是“爱护环境”之类,可是在如何“做”这一问题上没有触及到,更重要的是没有“我”参与其中,没有让“爱护环境”落到实处。后来经过学生的参与讨论,班里的垃圾桶不见了,垃圾也没有了。为什么以前一个组一个垃圾桶还垃圾成堆,现在没有了垃圾桶,反而干净了呢?学生的日记里是这样写的:“没有了垃圾桶就没有了扔垃圾的地方,只好装在兜兜里了”“垃圾桶不是为了方便扔垃圾而是在鼓励大家多产生垃圾”“我不随便撕书撕本子,把不用纸放好还可以回收利用”。有了学生的参与,可以让学生进入到日记的写作中,可以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这不仅是作文教学,也是在教育人。

第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思考。有一名学生对教室旁边的一排杨树作了描写,写它们如何挺拔茂盛,如何粗壮有力。其实这排杨树很特别,栽种它们的时候距离很近,几十年过去,它们树干下半截的粗细不十分大,而到了上半部有些树就失去了主干;靠边挨着房檐的树干深深的嵌入房檐里;树根将水泥地面顶裂而高高隆起。这些细节学生没有能够观察到,也就不可能去深入思考。树干为什么会消失?屋檐嵌在树干里,结果会怎样?看到隆起的树根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只“观”而没有“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观”。学生们齐聚树下议论纷纷:竞争、优胜劣汰、自强、顽强、理想等等,这样的思考已远远超过了七年级的水平。

日记训练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细心。教师在下评语时要考虑到中下学生的感受,要想到评语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力。日记的批阅不仅仅是学生习作结果的一个反馈,而剩下的工作还有很多———教师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教师的措施越多,日记训练的成效越显著,这就是教师在日记训练中所起的加速作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教师在学生日记写作中可能遇到的几个问题,并提出教师应该采取的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使日记教学水平得到较快提高。

篇9:英语教师反思日记个案研究

【关键词】 反思日记 反思性教学 英语教师 教师教育

一、反思日记概述

近年来兴起的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 把外语教师培养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转向了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Dewey)就最先指出了反思的重要性,并把反思和教师成长和发展联系起来。美国学者 萧恩(Schon)认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就是反思性实践。国内的许多学者也认识到了反思对于教师发展的重要性,比如高翔和王蔷(2003)就曾指出“教师发展的核心就是反思”。反思性教学有多种方法进行,比如行动研究、反思日记、录像法、听课观察法等。和其他方法相比,撰写反思日记的优势在于操作较为简单,不需要额外的设备,教师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反思而不需要特意安排时间组织参加活动。目前国内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教育机构都进行了一些对于教师写反思日记的研究,但是许多文章都是对反思日记进行理论剖析,实证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教师反思日记的分析,探索教师的反思内容,望能对国内教师发展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个案研究,研究对象为一位教龄为3年的一线英语教师,该教师学历为硕士,教授大学英语及英语听说课程。本研究对反思的撰写没有限定框架,教师可以自己选择印象深刻的内容,使用语言为中文,但是要求教师在课后不超过1天的时间内对刚上完的课进行反思并写下感受。本研究持续2个月,共收集反思日记15篇(见图表1),共计6346字,日记字数最少的一篇为221字,最多的一篇为788字。由此推断,课后写反思日记可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

三、数据分析及研究结果

反思内容历来是反思课题的重点[3],本研究根据Jack Richards和Belinda Ho在Beyond Training一书中提出的框架,从教学理论、方法方式、教学评估、自我感知四个宏观分类及其中包含的十三个微观话题对教师撰写的15篇反思日记进行细致分析。分析得出(见图表2),该教师对于方式方法的反思数量最多,占44.44%;教学评估次之,占40.74%;自我感知占总反思数量的10.19%;对于教学理论的反思数量最少,占4.63%。吴卫东和骆伯巍[4]提出,对于新手型教师(职业年龄在5年内)需要进行教学技能反思的培养,而成熟型教师(职业年龄在10至20年之间)则需培养教学理念的反思,其研究对象是小学数学教师。本研究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不一定适用于其他教师。就参与本研究的教师而言,因为其对教学方法已经有系统性的了解,并在教学中会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反思能力培养的重点反而应该放在对于教学理论的反思之上。

在对反思数据进行进一步删减、除去了描述性的信息后,分析得到批判性反思的数量。比如在教学理念中,理念、专家观点及如何应用理论属于描述性反思,进行某事的理由、个人观点、理论和实践矛盾之处、理论如何改变属于批判性反思[2]。在118条反思中,批判性反思为75条,占总反思的69.44%。在所有的批判性反思中(见图表3),占最大比例的是教学评估(58.67%),其次是方式方法(21.33%)和自我感知(14.67%),最少的依然是教学理论(5.33%)。可以看出该教师在写反思日记的时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日记是有批判性的,且该教师在日记中对教学效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更为关注。

四、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首先,本研究中的教师在写反思日记时进行了大量的批判性反思(69.44%),同时更关注于对其教学评估的反思,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只是个案研究,且不同的教师的反思焦点也会有差别。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多英语教师的参与,最好同时有新手教师、熟手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参与,同时加入问卷调查的数据,这样就可以进行日志的对比,从多角度分析教师的教龄和背景对其反思的影响。

其次,在确立教师可以进行主动反思后,需要研究该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引导教师进行更好的反思。本研究发现教师偏重于对方式方法及教学评估的反思,对于理论方面反思不够。这一方面和参与者是新手教师有关,另一方面也因为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给予教师撰写日记的指导。当然这些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个案例,严欣(2010)在对网上的30份教学反思日记“反思”后发现其中普遍存在教学反思形式层面单一、缺乏深入的思考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给予一定的日记结构模块,帮助和引导教师就不同方面进行深刻反思。

最后,需要思索的问题是如何帮助教师在反思日记的基础上进行更好的教学。反思只是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其中一个部分,在教师进行了反思性教学后,教师需要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和已有的专业知识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整[1]。反思日记研究可以和其他的教师发展联系起来,作为其他研究的基础。笔者希望在今后看到更多的以反思日记为手段的反思性教学研究,更好地帮助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翔,王蔷.反思性教学: 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 ,2003,24(2): 87-90.

[2]Richards,J.C.and B.Ho.Reflective thinking through journal writing. Beyond Training.J.C.Richard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53-170.

[3]姜旭.论大学英语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J]. 英语教师,2013(7): 51-63.

[4]吴卫东,骆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1): 33-35.

篇10:《教师日记》观后感

看了这段,很是感动,当时的环境那么恶劣,丰子恺竟能安然无恙地给学生上课,可见其风格是多么的高尚。而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优越,每个教室里都有一套最先进的多媒体软件,在这种环境下,我也要认真努力地去工作。

从今往后,我要做像丰子恺这样一个有毅力、坚强认真的人,有爱心的人,细心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孩子,要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全班每一个孩子的恐惧、悲哀、激动与欢乐。其次还要尊重孩子。要遵循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再者还要信任孩子。肯定和鼓励孩子,要让孩子明白老师已经看到了他的成绩,他会成长的更快。

篇11:《教师日记》观后感

一下课,孩子就走过来找我,问我晚上是否有空?我们约好7:15在我办公室。走出教室,我就想,晚上的辅导,对这个孩子来说是解决错题,而对老师来说,是在临考前如何克服心理障碍,跨过一道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7:15我们彼此都很准时,在她问完问题之后,我说,在离中考还有一百多天的时候,你出现这样的失误,应当是值得庆幸的。在我看来,这不是你知识上的缺陷,主要是你的心态出问题了,考试越重要越需要平和的心态。

我和她聊起了老师曾经所处的高考年代,高考似乎是唯一出路的年代,所有高考学子的压力超乎任何想象,而高考又似乎首先考察的是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高考的数学往往很难,不少学生数学考砸了,就不想考了,甚至有些人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更有甚者就真那样做了。其实,人生处处是考场。

上一篇: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观研究的优秀论文下一篇:外语学院毕业生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