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活动室内容

2024-06-12

老年活动室内容(共9篇)

篇1:老年活动室内容

章程与宗旨

协会的凝聚力在于服务,协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本会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尽职尽责开展工作:

一、认真贯彻执行老年人合法权益保证法,切实做到老有所依、病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身心健康、余热生辉。

二、积极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生动、寓教于乐的文艺宣传活动,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

三、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四、广泛发动群众,男女老少参与,践行文明礼仪,大力弘扬正气。

五、勤学习、善管理,不断增强凝聚力,表彰先进树典型,创先争优互勉励,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继往开来谱新曲。

内容与安排

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用先进文化引领老年人与时俱进;

二、开办形势教育、人生感悟、老年养生农业科技等讨论活动;

三、举办书法、绘画、摄影、剪纸、诗歌、楹联、演唱、棋乐等文化娱乐活动;

四、编写村史、家史,开展忆苦思甜教育;

五、搜集人文景观、民间故事、挖掘民族传统文化;

六、宣传德善孝廉、勤劳致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模范风尚。

七、评议党风村风,监督干部执政,参与村务管理;

八、每月开展两项集体活动,定期进行总结交流评比,提高文化活动品位。

活 动 室 制 度

一、爱护公共财物,损坏或丢失者照价赔偿。

二、只准娱乐,坚决杜绝赌博和其它非法活动。

三、所有活动器材,只允许在室内娱乐,不允许私自带走。

四、注意公共卫生,活动室内严禁吸烟,不要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保持清洁。

五、公共活动场地,请勿大声喧哗,创造安静、舒适的活动环境。

篇2:老年活动室内容

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活动

为确保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我办领导高度重视,结合我办实际情况,制定了活动的具体方案,及早部署,把“我们的节日〃老年节”主题活动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以“我们的节日〃老年节”主题活动为契机,抓好经典诵读活动和尊老敬老主题教育,大力培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努力营造欢乐喜庆、温馨和谐的节日氛围,增强老年节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开展活动基本情况

(一)开展“我们的节日〃老年”经典诵读活动

我办结合“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于10月11日下午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在__会议室开展了“幸福老年〃感恩孝亲”为主题的“我们的节日〃老年”经典诵读展演活动,通过诵读《孝是万事的纲纪》、《登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著名经典诗文,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了全体干部职工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二)开展尊老敬老主题教育

老年节期间,我办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大家积极为父母、长辈做家务,为老人送上祝福语,通过开展孝老爱亲活动,教育和引导干部职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回报父母和长辈做起,逐步推及到其他社会老人,形成“感受亲情、争做敬老事、争当敬老人”的浓厚氛围。

(三)开展老年节网上寄语活动

以“幸福老年〃感恩孝亲”为主题,借助网络、短信、微博、微信等现代技术平台开展老年节网上寄语活动,引导全体职工干部抒发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同事之情,向亲人、同学、朋友传达节日的问候,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取得成效

篇3:老年活动室内容

目前, 我国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认识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但由于缺乏对社区患者功能需求的认识及社区康复治疗经验不足, 导致社区康复服务利用率低, 患者信心不足, 康复依从性差[6]。Cochrane系统综述指出家庭及社区是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重要场所[7]。因此, 从个体角度及背景因素了解社区患者的日常生活参与的功能和能力将有利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康复治疗[8,9]。

脑卒中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 综合核心组套可用于康复过程中的功能评估、目标设定及干预分配, 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10], 包含130个二级条目, 分为41个身体功能 (b) 条目 (31.54%) 、5个身体结构 (s) 条目 (3.85%) 、51个活动和参与 (d) 条目 (39.23%) 和33个环境因素 (e) 条目 (25.38%) 。患者的观点是验证ICF核心组套内容效度的一个关键方法, 国外多项脑卒中ICF核心组套的质性研究促使了在临床上更好地认识患者卒中后功能状态及需求, 验证其特定背景下的适应性[10,11], 而国内尚无类似研究。

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来揭示社区脑卒中患者的生活体验, 从患者角度探索社区脑卒中康复的循证依据;应用关联规则将质性意义单元的概念与ICF条目进行定性分析, 验证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的内容效度。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7~1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及南京市朝天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患者21例, 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诊断标准, 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纳入标准: (1) 主要诊断为脑卒中; (2) 年龄≥18岁; (3) 签署知情同意书 (可由直系亲属代签) ; (4) 发病后曾在社区居住生活过。排除标准:手术或外伤后伤口未愈。共招募男12例, 女9例, 年龄61~85岁, 平均 (68.81±7.85) 岁, 病程3~24月, 平均 (10.43±4.25) 月。病变性质:脑出血9例, 脑梗死12例。大脑受累侧:左侧9例, 右侧9例, 双侧3例。

1.2 资料采集

由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个体访谈, 通过开放式访谈[12]收集社区脑卒中患者的信息。访谈采用如下开放式问题引导[11]: (1) 身体功能:你有哪些身体功能上的问题? (2) 身体结构:你觉得最大的身体问题在哪里? (3) 活动和参与: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4) 环境因素:对于你周围的和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你觉得哪些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

开放式访谈旨在刺激患者从病后自身的社区生活体验反映功能问题。每个问题患者可自由诉说他们的看法, 患者家属及护理者可现场补充。所有访谈使用SONY IC Recorder ICD-SX713录音。

1.3 数据分析

1.3.1 质性分析:逐字转录所有访谈, 采用Shannon等提出的定向内容分析法 (directed content analysis) 对转录稿进行分析[13]: (1) 阅读访谈转录稿, 从每个访谈中提取与功能相关的词、句作为意义单元。 (2) 由2位专业人员分别提取意义单元的概念 (1个意义单元可包含多个概念) , 并根据已建立的联系规则[14]与ICF的二级条目关联。每个意义单元与ICF条目的关联取决于2位评估者的一致性, 若2位评估者存在意见分歧, 则讨论作出统一决策。与转录文本中提取概念关联的ICF条目视为被证实条目[11]。

1.3.2 筛选社区实用条目:计算关联条目涉及的访谈频率, 将频率≥30%的条目作为明显相关条目[15,16], 代表我国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观点。

1.3.3 数据饱和:研究达到饱和状态, 继续做更多的访谈几乎得不到新信息, 才能终止访谈[12]。依据质性研究相关文献[10,11,12], 本研究将3个连续访谈未呈现新的与ICF功能相关的概念作为数据饱和指标。

1.3.4 分析的准确性:为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综合Glassel等[10]及Paanalahti等[11]的策略: (1) 多重编码:为了实现关联的一致性, 质性内容分析和ICF条目关联由2位评估者独立执行。 (2) 对2位专业人员的概念条目匹配的一致性进行Kappa检验[17], 计算Kappa值及95%CI。

1.4 统计学分析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采用Kappa检验评价2位评估者的ICF关联条目的一致性。数据处理使用SPSS 21.0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数据饱和

第18例患者为最后1例有新概念与ICF条目关联的访谈, 第21例患者访谈结束后达到数据饱和 (图1) 。

2.2 访谈提取概念与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的关联分析

从转录文本中共提取社区脑卒中患者的442个功能相关的意义单元, 识别的概念与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的88 (67.69%) 个条目关联, 包括32个“身体功能 (b) ”条目, 5个“身体结构 (s) ”条目, 34个“活动和参与 (d) ”条目, 17个“环境因素 (e) ”条目。

在被证实的ICF条目中, 28个高频度条目涉及的访谈数≥30%, 包括8个“身体功能”条目, 3个“身体结构”条目, 12个“活动和参与”条目, 5个“环境因素”条目 (表1) 。60个低频度条目涉及的访谈数<30%, 包括24个“身体功能”条目, 2个“身体结构”条目, 22个“活动和参与”条目, 12个“环境因素”条目。

关联的7个附加ICF条目均属于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的扩展条目, 涉及5个“身体功能”条目b147心理运动功能 (9.52%) 、b160思维功能 (9.52%) 、b340替代性发声功能 (4.76%) 、b435免疫系统功能 (4.76%) 、b530体质量维持功能 (9.52%) 和2个“活动和参与”条目d110看 (4.76%) 、d560喝 (4.76%) 。

时间、一般生活情况和年龄相关方面的意义单元, 如“我不能再回到年轻时候, 身体回不到以前的状态”、“什么事都做不了”等被识别为不能明确定义或一般状况。

注:“环境因素”括号中“+”为促进因素, 无“+”为阻碍因素

2.3 分析的准确性

两位评估者在扩展版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的“b”、“s”、“d”组分关联条目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及其95%CI分别为0.90 (0.86~0.94) 、1.00 (1.00~1.00) 、0.94 (0.91~0.97) , “e”组分促进和阻碍因素的Kappa值及其95%CI分别为0.87 (0.80~0.92) 、0.92 (0.86~0.97) 。

3 讨论

3.1 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访谈是模拟临床实践ICF应用背景并记录患者的个人经历、偏好及价值观的可信研究方法[18], 可精确完整地描述目标人群从自身角度对特定问题的看法, 通过“自由思想变形”来探索其共同本质[12]。定向内容分析是一种较易掌握的质性数据分析方法[13], 但不同评估者在概念与条目关联方面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需要对关联条目进行一致性检验[10]。本研究显示2位评估者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3.2 识别概念与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的关联

3.2.1 高频度关联条目: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包含了本研究所识别的28条高频度条目, 这些条目也被瑞典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观点证实[11], 但两者结果显示的高频条目存在差异, 这可能与我国和西方社区医疗模式和经济水平的不同有关。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其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差别, 相同疾病采用的ICF评价条目会有所不同[11], 本研究主要探索了适应我国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ICF条目。

ICF条目分析显示, 在“身体功能”组分, 与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功能有关的条目 (b710、b730、b760、b770) 占主导地位, 这些功能问题给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19]。该结果与Wang等[20]结合我国临床数据的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的定量效度研究结果一致, 说明在目前社区老年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物理治疗 (physical therapy, PT) 的主导地位[5,21]。

在“活动和参与”组分, d330和d350涉及基本交流能力, d450、d510、d530、d540、d550等均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关, 与西方社区患者要求的经济独立和精神生活需求[11]相比较, 都被高频识别。提示在社区康复过程不能忽视以日常生活能力为主的作业治疗 (occupational therapy, OT) 和言语治疗 (speech therapy, ST) 。

在“环境因素”部分, e570、e580在国外研究[11]中未被证实为高频条目, 而在我国被识别为高频阻碍因素。这是由于西方国家有健全的社区医疗中心[10,11]和社会保障制度, 患者的后期康复多由专业治疗师和医生直接介入并长期随访, 但目前我国缺乏社区脑卒中管理及专业医护人员, 社区脑卒中的三级康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5]。e310被高频识别是因为在脑卒中后遗症期, 患者多蜗居于家中, 只能依赖配偶及子女的照料, 故直系亲属的支持尤为重要[11]。e150、e155较多地被识别为阻碍因素, 而在西方社区显示为重要的促进因素[11]。这提示了我国家庭房屋环境、交通和公共设施等“硬件环境”的无障碍程度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家庭环境改造也是社区康复所面临的重要工作。

3.2.2低频度关联条目:在“身体功能”组分, 瑞典社区研究结果显示“b144记忆功能”为高频条目[11], 但在本调查中显示为低频条目。这可能与我国大多数人认为随着年龄增长, 记忆衰退属于正常现象有关。此外, b410或b620等医学专业性较强或涉及隐私的条目, 在Glassel等[10]的研究中需加入ICF章节诱导才能识别。

在“活动和参与”组分, 西方国家研究显示“d920娱乐和休闲”为高频条目, 而本研究中仅4例患者提到, 这与我国社区生活的脑卒中患者与周围环境的交流机会较少有关。同样, d845、d860、d870、d910等涉及工作、经济和社区生活的条目亦较少为患者及家属关注。相反, d630、d640等与家务事相关的条目识别频率略高于西方, 在我国女性较男性更常做家务, 本研究中反映这些条目的也以女性为主。

在“环境因素”组分, e120及e340被Paanalahti等[11]识别为高频的促进因素, 而本研究中仅1例患者提到了轮椅使用的方便和1位家属提到护工的照顾。虽然移动辅助用品可以提高步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但由于多数老年人存在不服老的心态, 从心理上不愿意使用这些用具。此外, Grill等[15]发现, 在住院或急诊神经功能障碍患者中, e325是高频条目。本研究患者病程均>6月, 随着病程延长, 熟人、亲戚、朋友等来探望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 e320、e325等直系亲属外的相互关系均识别较低。

本研究从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中筛选出了28个代表我国社区老年患者主要功能及环境需求的高频条目, 相对于包含74个条目的中国版脑卒中简明ICF核心组套[22], 更能反映社区脑卒中患者居家生活的特点和需求, 且由于条目数量的精炼, 较易在社区操作, 有利于在社区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治疗理念[11]。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实施老年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评估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摘要:目的 探索我国社区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状况, 验证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的内容效度。方法 对21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开放式访谈, 根据质性数据分析方法及关联规则将访谈识别的概念与ICF二级条目关联, 并将关联条目与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条目对比, 计算关联条目涉及的访谈频率。结果 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130个二级条目中的88 (67.69%) 个条目被关联。其中, 28个条目涉及访谈频率≥30%, 包括8个“身体功能”条目, 3个“身体结构”条目, 12个“活动和参与”条目和5个“环境因素”条目。结论 从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中筛选出的28个高频条目可以反映我国老年脑卒中患者社区生活存在的功能问题, 为脑卒中ICF综合核心组套的社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篇4:老年活动室内容

【摘要】中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医术,具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所具有的养生调护思想受到当代人的欢迎。因为中医护理属于中医范围,在过去很长时期内医护不分所以中医护理没有形成特有的理论系统,不利于护理专业教学。所以,中医护理课程要进行大力改革,加强创新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才能表现中医护理临床实用的特征。

【关键词】中医 整合 优化 老年护理 课程体系

【课题来源】2014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苗侗地区老年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探讨”编号:14ZC263

【中图分类号】R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37-02

一、中医护理课程发展现状

1、中、西医护理课程分离。

中医护理院校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分为中医和西医两个专业,课程为西医内外妇儿护理学和中医内外妇儿护理学,将中医和西医的护理分离不但要重复学习护理内容,而且使学生在应用护理知识时思维也会出现分离,在应用时要首先区分是中医护理还是西医护理,不利于中西医结合思想的传播,不能培养学生中西医结合护理思维,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中,当前已经实现了中西医临床课程整合,而对于中医护理专业来讲也要实现中西医护理课程的整合,这是中医护理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长期医护不分

因为很多历史发展原因在传统中医学中没有实现医护分离,在建国以后才逐步实现了中医护理学的独立发展,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建立了大量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学才逐步得到了分离形成了一个独立学科。客观来讲中医护理学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系统,但值得提出的是这一学科来源于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护理理论根植于中医理论基础之上,对中医护理学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促进着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3、中医护理处境尴尬

中医护理学发展遇到的阻力不但包括上述因素,还存在下面这些原因:在医学临床上应用中医护技术较少,就是在中医院很多护理人员也选择应用西医护理技术,一般情况下只有医生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护士只是起到配合作用。在学校掌握的中医护理技术得不到有效应用,限制了学习热情的发展,给教师的传授也带来了很大困难。中医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整体观念”、“治病求本”,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才能看出疗效,不如西医治疗迅速。所以医生在选择治疗疾病的技术时因为受到经济利益和利已思想的影响,都会选择西医技术,因此中医护理应用一再受到排挤而不能健康发展。

二、对策

1、整合专业课

(1)中、西医护理操作技能课程的整合。

西医护理学和中医护理学在内容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将两门学科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在护理学框架的基础上进行结合,如在西医护理学的热疗法部分引入中医护理学的热熨;在西医护理的注射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穴位注射技术;在西医护理的灌肠部分引入中医护理的中药灌肠技术等。利用将两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能够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中医护理技术属于护理操作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处理病人护理问题时,可以自然想到应用中医理论和操作技术,而不会只有在中医院或中医科才会想到应用中医护理技术。

(2)中西医护理临床课程的整合。

把中医内科护理学和西医内科护理学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西医内科护理学,为了彰显中医特色可以以中医内科护理学作为框架。如针对一种病症可以依据病因、分辨病症、进行检查、应用中西医进行治疗与护理等进行综合治疗;还有,可以将中医骨伤科护理学与西医外科护理学结合在一起;实现中西医儿科护理学的结合和中西医妇科护理学的整合。全面实现中西医护理学课程的整合,可以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发展,在遇到一种病症时可以自然应用中西医理论进行思考,而不将中医与西医分裂开来,使中医护理得到良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中医护理意识。

(3)扩展课程的整合。

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护理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理论,不同学科之间出现相互渗透与相互交叉现象越来越多,如护理美学、护理教育、社区护理、老年病护理、健康教育等,因为规定每门课程都要有学分和学时,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安排大量学时;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大量重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应受一本教材一门课程思维的限制,可以研究将课程设置为护理人文社科扩展课程和护理临床扩展课程,第一种课程可以包括护理美学和护理教育;第二种课程包括社区护理和老年病护理、健康护理等,在充分研究这些课程的基础上,提炼出这些课程当中的新理论和新知识,实现全面整合防止重复讲解,使用最少的教学时数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及教材

当前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过程中要重视培养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意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其他专科护理当前已经依据护理程序实施,也就是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办法、护理评价。中医护理作为专科护理课程,它的实质就是护理程序,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护理程序模式,只是专业术语是中医而已。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新入学的学生形成统一的护理认识,防止出现过于独立的中医传统理论知识,因为没有实现教学中的对接学生因为不易理解知识而导致厌学。在编写中医护理教材过程中要依据当前应用的现代护理模式,应用中医辨证护理和传统护理技术进行整体护理,对当代中医护理学逐步完善和发展。

3、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及教材

主要方法就是利用任务引领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逐步形成中医护理知识结构。学生能够掌握中医护理知识:一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民俗常识;二是中医常识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三是中医护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求以人为中心,人们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的认知;四是网络信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保健医疗宣传等。综合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教材内容、大量参考资料、网络信息文字共同构成了“理”。在进行教材编写时不但要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而且还应包括职业教育改革的教学方式,如任务引领教学,出示任务或任务的一部分,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理”与“实”的综合运用,实现理实一体化而逐步形成中医护理知识结构。这种形式的教材改革不但为师生参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终身发展的能力,多方面表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广清,关丽娟.中医护理特色与存在问题[J].现代临床护理.2010(02)

篇5:老年大学唱歌教学的四个内容

在老年大学唱歌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唱歌发声训练,歌唱表演欣赏,教材歌曲学习,学员歌唱表演”四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通过改变本嗓本能发声的方法,用科学高效的发声方法放声歌唱;利用学校,社会或家庭提供的多媒体设备来欣赏,充分利用第二和第三课堂开展小型灵活多样的歌唱表演,引领老年朋友从中找寻属于他们自己的高雅与自信,并最终成为唱歌课的终身收益者。发声训练

提到发声训练,很多人会想到“咪咪咪嘛嘛嘛”的练声和一呼一吸的练气,发声训练不仅仅是专门的练声和练气,对于从来没有受过专门训练又喜爱唱歌的老人来说,他们的歌唱状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很多老人站坐走和面部表情都不能给人落落大方的感觉。所以教师在进行发声练习之前就应指出,唱歌不仅要有洒脱舒展的站坐走等姿势,还要保持轻松自然的面部表情,做有声练习时尽量要求抬头挺胸张大口。一学期短短的18次课,要达到较高的水平不大可能,但通过每一节课的训练,可以使他们的声音听上去通畅,自然,唱上劲。

歌唱欣赏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依据教材,选取相关的音像资料,让学员们通过多媒体设备亲耳听和亲眼见美声民族通俗等不同风格的演唱,专业艺员技艺精湛的表演,使老人对唱歌表演兴趣十足且跃跃欲试,从而更加热爱唱歌,更加渴望表演。当然,老人们由于种种原因看不懂甚至不喜欢听的作品在选材时要注意尽量回避。歌曲学习

歌曲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上完成学校,老师,班长和部分骨干学员共同选定的课堂歌曲的学习。节奏和音准是教唱歌曲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要对学员对每一首曲作一定的文化铺垫,使学员了解任何一首歌曲都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民歌,大部分主题旋律来源于乡音的夸张,主体节奏是人们生活劳动等风土人情的提炼,于是学员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学唱时就能进入角色,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要唱什么和为什么唱,带着明确的体验把歌曲尽量到位。歌唱表演

在唱歌教学活动中,要求每一位学员都要进行不同形式的歌唱表演,及时体会成功的喜悦。根据学员歌唱水平的不同情况,基础好的学员尽量要求独唱,其他的齐唱,重唱,合唱和表演唱等形式不限,难度大的歌曲可以适当处理,如降调和删减部分难句,也可以采用几个人分工合作灵活变通的方法来完成,提倡用服装道具和动作来加强歌唱表演的感染力,使所有学员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学有所得。

作者

武汉市新洲区老年大学

徐俊(音乐教师)

邮编

431400 武汉市新洲区老年大学电话

02789361659

徐俊电话

篇6:老年活动室内容

老年人

1、辖区老年人基本情况收集

包括:

1、老年人健康管理情况登记册(附件3)2、65岁及以上老年人登记表(附件4)

3、老年人健康体检阳性者登记表(附件5)

4、老年人人口资料统计表(附件6)

5、老年人健康管理统计表(附件7)

表格见《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工作手册》老年人健康管理分册。如果辖区里所有老年人均录入到我们的系统中,很多表就可以从系统里导出来。

2、老年人一年一次健康管理服务

体检内容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

辅助检查内容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清谷草转氨酶、血清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肾功能(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空腹血糖、血脂和心电图。

其他体检表中打*号项目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议老年人检查。

高血压、糖尿病

1、患者的发现

通过多种途径筛查高血压、糖尿病人

高血压患者筛查表(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手册附件17)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情况登记表(可在系统里导出)

2、高血压、糖尿病人一年四次面对面随访。

3、一年一次健康体检。体检表上打*号的不做要求。重性精神病

1、重性精神病人排查

包括:

1、重性精神病线索调查登记表(附件4)

2、参加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网络知情同意书(不用手册上的,用2014年新版的)

3、重性精神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附件7)

4、重性精神病患者个人信息和随访信息补充表(附件9)

5、重性精神病患者失访(死亡)患者登记表(附件10)

6、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登记册(附件12,系统可导出)

2、重性精神病一年至少4次随访。

3、一年一次体检,辅检内容包括:血常规、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篇7:老年活动室内容

为适应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好的贯彻落实我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开展中小学“阳光大课间”活动,把大课间活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将活动与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场地条件,以班级为单位,分场次每天组织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学校大课间活动,经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特制定本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精神,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体育活动质量,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以大课间活动为辐射点,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

二、活动主题与口号

主题:阳光、运动、健康

口号:我运动、我快乐、我健康

三、组织机构

领导小组

组长:樊占收(校长)

副组长:常瑞超(书记)

四、实施原则

1、全体参与原则。

师生全员参加,充分发挥大家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互相激励,做到人人锻炼,能够满足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小学生身体健康、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形成在普及与提高基础上的良性发展局面。

2、安全第一原则。

严格器材管理,落实安全职责。既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也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定出必要的安全制度。高度重视,以预防为主,做到器材保护与人员保护相结合,避免事故的发生。对于一些身体情况特殊学生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心,锻炼强度要适中,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3、科学性原则。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运动负荷的变化规律,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地恰当地安排大课间活动内容及活动量,保证时间的同时也不超时,符合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不影响下一节课的正常学习。

4、教育性原则。

大课间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谅互爱,团结 协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竞争意识,寓学于乐、寓练于乐。

5、创造性原则。

经常进行同样的活动,学生会厌烦,会失去兴趣,其锻炼价值也会降低。只有不断地翻新,不断地发展,活动才会有生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自编自创各种趣味体育活动,集思广益,自制器材,让大课间活动时时有趣,常常新鲜。

6、愉悦性原则。

选择健康的游戏,集体舞,踢毽子,跳绳,拍球等有趣的活动,将艺术、体育、特色创建,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欢快优美的乐曲声中,轻松地节拍中,自由地活动,把健身寓于快乐之中,成为一种享受。

7、实效性原则

能否满足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能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是开展活动的关键。活动的开展不能留于形式,更要讲究实效,最后的评价应放在学生素质的提高上。

五、活动目标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促进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全体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学生的耐力、力量、柔韧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1、优化大课间活动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的锻炼。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和谐的发展。

3、通过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落到实处,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4、通过大课间活动,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丰富校园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六、活动内容

(一)大课间活动时间为校园小学生多,每天上、下午各安排25分钟(见作息表)分两场进行,采用广播操、排舞、自选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音乐为背景串联活动全过程。各班级以班级为单位参加大课间活动,班主任要组织好学生有序地参加各项活动。大课间活动场地和内容上安排详见附件1。

(二)遇雨、雪等异常天气,由各班自行安排学生在教室内上写字课。

七、活动流程

大课间活动:(1)学生有序入场:播音响起:老师们、同学们,大课间活动开始啦!让我们高兴地走出教室,到操场上去拥抱阳光,放飞心情吧!《运动员进行曲》歌曲响起(7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到指定场所站队。(2)到达操场指定位置伴随音乐旋律做广播体操和排舞。(3)自选体育活动:排舞结束后各班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在指定区域进行自选体育活动。(5)音乐结束整个大课间活动结束,有序地离开活动场地。

八、实施方法

(一)明确职责

大课间活动管理与组织者是校长室、教导处、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实行分块责任制管理。

1、领导负责制:大课间活动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大课间活动由校长具体负责,所有挂段领导到操场亲自参与大课间活动,组织、指挥大课间活动的全过程,了解活动情况检查活动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师生对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

2、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要教育和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所有老师要每天参与班级的大课间活动,及时检查、了解、监督、管理本班大课间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大课间活动质量,同时负责活动安全工作。

3、配班老师负责制:配合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活动锻炼,加强安全监管;

4、体育老师负责制:体育老师具体负责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负责所在年级活动场所及校大课间活动音乐播放,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负责指挥和示范,协助班主任工作,确保学生活动的安全。

(二)检查评比

为了保证大课间活动质量,学校将组织总值勤和体育老师进行不定期检查,实行量化评分,考评结果列入班级及年段文明奖内容之一评比表见附件2。

(三)成果展示

学校将于每年学校体育节全面检验大课间活动的开展质量。

(四)活动要求

1、注意有序开展活动,安全第一。校领导、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必须强调大课间活动纪律与安全,并协助体育教师指导学生安全活动,禁止学生投掷垒球,投篮(可运球)、羽毛球等危险性活动,穿适合运动服装和运动鞋。

2、各项目活动必须在规定的活动区域进行,各班学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防止出现学生乱串、乱跑的混乱现象。

3、负责日常管理值班的领导、值日教师和执勤教师要认真做好当天记录。

4、所有负责老师和全体班主任要及时到位进行现场指导,督促学生安全活动。

九、活动保障

1、认真学习,转变观念,达成共识

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为主旨,组织老师认真学习我市教育局的关于学校大课间活动文件精神,了解学生发展之需,使广大教师深刻体会到:拥有健康才能拥有明天,热爱锻炼就是热爱生命,在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质量的工作中,注入快乐体育的全新理念,确立合作、竞争、快乐、主动、健康发展的体育工作观。

2、加强领导,保证时间,形成制度

以将快乐体育、趣味体育引入体育活动为主旨,强化活动的领导与管理,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过程与评价上形成有效管理,充分挖掘校内外各种体育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和发展活动的内涵,不断提升活动水平。制定安全应急预案,确保学生安全(见附件3)。

3、自选项目,备好器材,人人运动。(1)自选项目,要求每班每统一选择以下一项:(1)——(6).(2)备好器材:每生要自备短绳、毽子及其他自己喜欢活动器材(危险活动器材除外),班级可自备长绳、橡皮筋等,学生视实际情况给各班配备一些活动器材。要求人人在运动,不在当观众。

4、全员参与,注重评价,强化激励

篇8:试析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内容

一、优化活动课文化环境,打造浓厚的精神文化家园

为优化活动课文化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围绕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问题展开大型讨论,对制定的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提出意见,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这些工作开展之前,档案室可以向师生提供一些图文资料,让活动开展得更有深度,更有文化味。这样做,既让学生切实深入了解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又让学生参与了学校的文化建设。

同时还可以就校园内拥有的假山、花园、喷水池、生物园、地理园、古树、绿地、楼台阁榭等举行命名或者题写诗文对联,以及创写故事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学才华,在这样的活动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校,进而热爱学校。有了这些主体亲身参与的文化建设,所创设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来说,肯定是乐于接纳的优良的育人环境。

还譬如宿舍是学生们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家。何不让他们自己设计,去起一个有文化色彩的温馨的名字;去做一些有个性的装饰,挑选些他们喜欢的明星照片?……

二、选择喜欢的名句格言,营造高尚的活动文化氛围

学校是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这里的一切最好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他们亲手营造的。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最大的注意力。譬如,可以发动学生为学校各场馆室所选择合适的名句格言,甚至可以写好推荐理由并结集公布。试想想,如果是他们亲自选择或者书写的名句格言,他们能不注意吗?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心目中仰慕的伟人,然后订制并张贴这些伟人的肖像。这样的大型活动涉及的学生面广,影响一定深刻,可以每个学年搞一次,让他们经常受到发自自我要求的教育。但是,目前大多数校园各场馆室所的名句格言往往是事先由学校定死在那里,细心的学生可能注意到了,而那些粗心的学生就完全视而不见,起到的作用,当然大打折扣。

三、利用文化活动载体,构建活跃的思想教育平台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并通过开展“读书比赛活动”、“读书知识竞赛”、“讲高尚故事”等活动,诱发学生读几本好书,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校园里的时事报廊的作用,通过“看新闻、评时事”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这些活动不仅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真正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

当然,由于网络文化的鱼龙混杂,如果不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不良文化的侵袭,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危害是不堪设想的。因而,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可以通过确定阅读主题、布置阅读任务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就上网中碰到的不良文化的侵袭现象展开交流讨论,探讨抵制办法。总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也是语文活动的重要课题之一。

四、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形成特色的活动校本教材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兴趣和特长,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文化活动阵地。

比如,语文课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在某段时间里,去收集一定数量的民间故事,或者去街头巷尾收集一些优美的广告词语,甚至一些好的店面名称,作出说明,编成集子……

还可以经常性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或时事形势开展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活动,既提高学生的思辨及写作能力,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利用一些有利时机,特别是重大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图文宣传、播放电影电视宣传片、实地参观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舞蹈、合唱、礼仪、体操、技能等活动。在多样的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

五、重视活动总结,提升语文课活动的质量

每次活动结束时, 用三至五分钟时间, 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比如, 成语游戏活动结束时, 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对本组活动的情况进行小结, 并评出本组的“成语大王”。主持人也对全班的活动情况进行小结, 并颁奖。同时, 让同学们找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便在今后的活动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 进一步提高活动的质量。

篇9:老年活动室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社会服务

1 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

养老服务业不是一般性的商业,它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性,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与养老产业衔接最紧密的专业之一,其特殊性显而易见。这一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1.1 老年及其相关产业的巨大人才需求。截至201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并且老年人口以每年800-1000万人的速度递增,人口老龄化呼啸而至,预计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占总人口的1/3。我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2475个,拥有床位493.7万张,其中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床位64.1万张。年末收留抚养老年人307.4万人。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2571个,老年法律援助中心2.1万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7.8万个,老年学校5.4万个、在校学习人员692万人,各类老年活动室36万个。而与之相对应的,全国共有30余所院校开设老年相关专业,每年培养的人才约千余人,而据测算,我国现在共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而目前全国养老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仅有2万多人。从以上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社会迫切需要大批经过专业培训,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懂得现代老年养护技术,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的应用性专门人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是行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如能将这一部分资源有效调动起来,开展相应的社会服务,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行业整体人员不足的现实困难。

1.2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殊性。开展社会服务,对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首先,养老服务业不是一般性的商业,它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性。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该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的岗位与社会服务紧密相连,如老年公寓、养老院、社区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老龄事业、老龄产业、老龄服务机构等。第二,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学生可以通过社会服务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通过社会服务,学生们可以熟悉行业标准,提升职业技能,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中干”“干中学”。第四,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职业环境,学会做人、做事,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1.3 促进资源有效利用,达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双赢。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国情,催生老年产业发展壮大。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面临着很多的困境,一方面,我们的养老产业人才缺口巨大,有设备、有场地,却没有人来组织相应的活动,甚至有的设备买好之后由于没有人会用就一直闲置。另一方面,是我们的专业人才受制度、政策及资源条件等的限制,仍然在课堂里学习理论知识,实习、实训环境落后,专业技能和水平得不到提升,而毕业的时候由于对口招聘单位少,而被迫转行。开展持续性的社会服务,进行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的切入点。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把教学、研究与服务岗位链接起来,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双赢。学生们也可以获得相应的社会资源,为毕业求职打开新的通道。通过开展社会服务,高职院校也能够服务于城市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2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现状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日益加快,专业化的老年服务等相关产业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人才短缺的状况。在这种供求比例悬殊的现状下,一些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这一新兴专业。然而,这一专业毕竟是一个新兴专业,其面临的问题也是突出的,如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职业能力培养的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等等。

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提出“为加快涉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快培养老龄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要加快培养急需的老年产业管理人才、服务人才……”。有业内人士表示,现阶段养老院的岗位主要缺两类人才,一类是基础护理类,另一类就是高端管理类。而这两类人才的产生绝不是仅仅依靠高职院校校内的培养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需要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目前,开展的养老敬老活动、顶岗实践、专业见习等形式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形式时间短,合作的单位也有限,走马观花,社会意义重于实践意义。如果能够开展更加多元的社会服务尝试,应该说效果会更好。

3 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困境

3.1 制度和政策上的缺失。我们看到,在国外的类似专业,社会服务作为一门必要的课程,被纳入教学计划,学生需要修满相关学分才可以正常毕业。学生也可以借助社团等其他形式开展社会服务。社会关心照顾服务是自愿的,没有人强迫他们接受,接受服务者也没有羞辱的烙印,政府是主要出资者、政策法规制订者与监督者,志愿组织和私人机构去操作和执行。目前,我国对于社会服务的整体认知还不够全面,因此,从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上都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适用,因此,如何对学生的社会服务进行管理、监督、协调及考核等需要进行制度和政策上的创新。

3.2 内容和形式上的单一 从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来看,目前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单一,形式上来说,专业见习、顶岗实习、爱老敬老活动,内容上主要就是老年生活护理和文艺表演等。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提升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效果都会受到影响。

3.3 社会服务受益对象少 实践中,我们开展社会服务都有时间、地点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社会服务的覆盖范围有限,受益对象少,而开展的社会服务影响力相对而言也就小了许多。

4 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思考

4.1 构建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制度。要想解决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困境,进行制度构建是必须的。首先,需要革新整个社会和教育界对于社会服务的理念,将社会服务常态化、规范化的制度设计革新。其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层面,要进行创新性的尝试,将社会服务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将其作为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鼓励学生参与和完成社会服务。同时,要出台相应的社会服务的管理、监督、协调及考核等的相应规定。避免在实践操作中出现形式化等误区。

4.2 创新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的内容、形式及载体。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化的,作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来说,开展社会服务的内容、形式可以是多元的。如日常照顾、家庭护理、咨询服务、关怀探访、外出游玩、养生讲座、爱心义诊等等,而我们不仅可以依托学校的见习等环节,也可以依托护理院、日托所、咨询中心、公共部门等开展社会服务。

4.3 持续性的开展校企合作,促进资源有效利用,达到社会需求、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共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有广阔的空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迈出的坚实一步。以辽宁省为例,2013年年末,全省现有区(市、县)、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893个,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料室、托老所等社区老年服务设施5190个,面向全体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法律援助和紧急救援等多样化服务,年服务老年人数达到52万人次。通过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农村互助幸福院等设施,为13.3万老年人提供入户服务。通过持续性的开展校企合作,开展社会服务,能够促进资源有效利用,达到社会需求、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于涛,黄加成.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实践模式探究[J].社会工作,2011(10).

[2]魏红敏,曲丽秋.高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11).

[3]黄建设.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研究[J].新课程(下),2013(01).

上一篇:儿童文学推荐书目下一篇:离职劳动合同归档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