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2024-06-18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精选6篇)

篇1: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阅读教学

开放性阅读教学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封闭性特点提出的,它充分顾及学生在阅读态度上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和阅读方式的`探究性.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中应营造开放性的氛围,注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倡导质疑、感悟学习,探究个性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阅读教学 开放性 创新能力

篇2: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摘 要: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当今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基本上是封闭性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现代大语文教学观强调语文教学要具有开放性。本文主要探讨了语文教学内容丰富性和可供选择性,教学方法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评价整体性和综合性等方面的内容,指出语文教学有了开放性,才能从过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保证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保证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地进行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开放性;课程改革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师生局限在教材中、课堂上,人为地割裂了语文与生活、时代的联系,造成了语文教学审美价值、人文内涵的减损和流失,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变成了单纯的语言文字的机械训练。语文教学比任何一个学科与时代的联系都紧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单纯地让学生为学语文而学语文,要让学生立足于教材,积极拓展学习空间,冲破教材和课堂的束缚,建立大语文教学观和大语文学习观。语文教学要充分认识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改变“课堂为中心,课文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学科间沟通的具有开放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一、尊重时代的需要,注重提高语文素养,构建开放性语文教学

我们的语文教育从最初的强调基础知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的不断深化,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这些年来究竟改变了多少,学生通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到底形成了多少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语文能力呢?这个答案不容乐观。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应试教育仍然占据语文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能力的发展退而居其次,甚至是为了学语文而学语文。传统的语文教材,追求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序列化和系统化,致使教师在教学中大都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较为普遍,加之语文教学被固定在一室之内,所谓的语文能力大都在虚拟的情境中和题海战术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又往往出现脱节。新课程理念强调语文教学的 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不是掌握多少词语,写了多少篇作文,而是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能够利用语文来认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知识为本的教育误区,综合引进和开发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建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营造一种具有新型的师生关系、信息交流便捷、使学生享受学习乐趣的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来满足这种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潜能多方位凸现、勃发、丰富的过程。

二、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施开放性语文教学

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全人发展、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因此,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立足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全人发展。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其丰厚的人文价值和思想智慧就决定了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把文本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构建开放性的语文课程主要是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创新精神,形成自主发展的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终生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们在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时,视界不妨放长远些,不要为了某些形式上的东西而影响了学生深入探讨的兴趣,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有所取舍。

三、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通过学生的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亲身体验,不断发展语文素养。语文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尝试运用语文方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具体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或自行组织、策划、协调和实施各种活动,尽可能地挖掘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书本已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惟一渠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习知识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天地。如学习古代戏曲有关课文之前,让学生在网上和图书馆收集有关我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发展的一些资料。学生经过课上讨论,交换信息,增加了认识。课堂交流所获信息之后,由学生评论哪些信息是相当有价值的,哪些只能作为参考,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教师作适当的 点拨。如有同学在课上评价陶渊明及其诗歌时,以他一首田园诗歌为例,提出“陶渊明是农民”这样的想法,那么他的归隐生活是否是农民生活?当时同学们均心有疑窦。笔者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并参考其诗歌特点。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施开放性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因此,语文教学要师生开放性教学,给学生广阔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在自主探究中形成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智慧和谐发展的天地,给学生带来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如教学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教师给学生创设许多自主探究的空间,最后让学生展示各自探究的成果。有的学生说:“人类之所以要建立尊重生命的伦理道德,是因为动、植物和人类一样具有生命,它们的存在也是神圣的。人类只有爱护生物,爱护环境,才能获得最普遍的怜悯之心,最终创造和平。”有的学生说:“学了本文,我想我们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从„尊重生命,关怀社会‟的理念出发,我们应当怎样构建文明时代的理想与信念?尊重生命应该怎样对待环境?敬畏生命的实践,如何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收获可谓丰厚,语文开放性教学使语文教学更具魅力。

总之,此轮语文课程改革,学科定位和基本教学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语文教育的开放,应当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开放性的教材和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为平台,以学生自主的意义建构为基本的操作模式。只要我们站在这个高度去认识语文教育的开放性,潜心钻研、勇于创造、主动实践,定会迎来我区小语教育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菊先:《语文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页 [2]张立文:《儒学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篇3: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初探

一、开放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

开放性教学要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开放思维的空间,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因素,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或独立思考,或互相质疑,或大胆想象,或相互争议。特别是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培养他们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开放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广义上的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推理、想象,运用创造性思维,激发出新的灵感,作出新的发明或发现,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在教学中,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发展其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顾及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以及阅读方式的探究性。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1. 要重视课堂环境中主题的开放。

课堂环境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本环境。要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生动活泼,既有思维的训练又有感情的熏陶,就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构,探索课堂教学规律。同时,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设疑、释疑、获取、积累、运用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活动内容,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思维的空间,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的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使师生之间真正处于平等、民主、自由的境地。

2. 重视由课堂向课外的开放。

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课堂,着眼课外,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以听说读写为主线,让学生从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汲取知识,培养能力,开阔视野,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使语文能力全面发展。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承受生活的能力,以此积累知识、训练思维、锻炼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一个功底扎实、广泛涉猎的学生才能思维敏捷,能说会写,才能较好地掌握学法,运用知识,形成较强的迁移能力。

三、教师要善于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1. 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开放。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和创新意识。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应囿于旧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树立全面提高语文素质的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特色的课文去安排课堂教学,让学生去阅读、思考、筛选、评述、迁移。不论是启发式、讨论式、比较式,还是表演式、竞赛式、欣赏式,均要根据教学需要及学习主体的需要去决定。

2. 要借助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开放课堂。

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语文课堂更开放,更个性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

四、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方法

1. 培养学生的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强调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取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感知、探索、发现并掌握规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具体原则是把自己定位于探索者的地位,本着一种探索的姿态去实践发现知识的过程,用来替代消极地向头脑灌输知识结论的做法。采用发现法进行学习的意义在于:抓住知识发展的过程,不停地磨炼学生的创新锋芒,不断地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培养学生的自学学习法。

当今社会对学习者的要求是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且终身学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把自学作为重要环节,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重视和强调自学环节,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趋势。培养自学能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主动接受和积累知识,通过自读、自思、自练、自评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比较能力、鉴赏能力、迁移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导”,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

篇4: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高中语文教学应注意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以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此,教学应打破封闭状态,尽可能地拓展与延伸。

一、文本的拓展与延伸

教学时,我们可以将教材中基本“同类”的文本进行对比拓展、迁移,这样在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方面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老师将“谛听天籁”这一板块中的两篇文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和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迁移教学,仅用了一堂课时间,就让学生轻松的学完了两篇课文。课堂上黄老师好像只提了三个主要问题:①……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有什么感受(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②两篇文章你更喜欢哪一篇,要求同学们各自陈述理由(由于这两篇文章都是写大自然的美,但风格不同,同学们欣赏时,各人有各人的体味)。③让同学们找一找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等)。同学们通过讨论,了解了《江南的冬景》可爱、迷人、明朗,还有点悠闲的特点,而《西地平线上》则给人一种壮美、辉煌、雄党的感觉。

这堂课就是将文末中的同类文章进行对比迁移教学。这种对比迁移教学,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试想如果将两篇课文分开来教学,至少要两课时时间,而且又是同一板块的“同类”课文,反复讲授,很有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教材与《读本》拓展与延伸

有人说:《读本》是让学生自己读的。话虽这样说,但我们在防止过去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把学生当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的现象的同时,也要防止放任自流,让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的现象,不要忘记应发挥教师在大语文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教科书和《读本》在课堂教学相辅相承的作用。况且《读本》在书前《致同学》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本套书共五册,每册分若干个专题,它们既相对独立,自成格局,又与必修课教科书参照呼应,它们之间或是补充扩展,或是深化阐释,或是另辟蹊径,在这样的阅读空间中,同学们一定会有心领神会的发现。”

例如:我们在教学教科书“必修一”中的,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我心归去》时,能否与“读本”第五专题“何以为家”结合起来?韩少功将法国西部海滨城市圣纳塞尔市写得那样美丽: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你能说这个地方不美丽,你能说作者不喜爱这个地方?你说不爱就言不由衷了。可家乡却是“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你却说他美丽,这也是明显说不通的,但作者为什么却要“归去”?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不能理解。如果我们将这篇课文的学习,与《读本》第五专题“何以为家”结合起来,如果课前我们布置学生读一读《读本》中关于“家”的作品,学生就可能好理解多了。苏雪林在《家》中说:“我们应当交地自己的家的观念束之高阁,而同心合意地来抢救同胞大众的家要紧,这时代我们正用得着霍去病将军的那句壮语:‘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方令儒在《家》中说得更清楚:“我猛然悟到了家的意义,我知道了,不管它给人多大的负担,多深的痛苦,人还会像蜗牛一样,愿意背着它的重壳沉滞地向前爬。”读到《家》中这样的语言,我们再理解韩少功《我心归去》这篇文章的主题就容易得多,也就不是他乡美丽不美丽、可爱不可爱的问题了,同时文中的有些语言,如“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的”,这些含有感情哲理而又形象的语言也就不难理解了。

由教科书文本向《读本》拓展延伸,既可以加深课堂对教科书文本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又可以检查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如何应用,即对课程文本进行二度开发的问题。例如,我们学习孙犁的散文《亡人逸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清了文本的学习重点,即“细节”对人物的刻化作用,可以向《读本》中同是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迁移拓展,让学生找出其最形象传神的细节描写,并品味其作用,从而达到巩固教科书文本教学重点的目的。

三、教材向其他学科拓展与延伸

记得有位高三老师上阅读课,阅读理解的题目是:谭嗣同就义的动机是什么?答案当然是“今日中国未闻有为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样的答案,照原文肯定没有问题,可是我们细想一想,或者请教一下历史老师,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为“变法而流血者”是从谭嗣同开始吗?前面好像还有商秧、吴起……如果我们的这堂语文课和历史学科沟通一下,这样的答案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这就是说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和其他学科、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从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从各种电子传媒到日常生活用品,从新区村组环境到娱乐场所,从名胜古迹到自然景区,从人物对话到乡间方言俗语,从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到虚拟神奇的网络世界,语文作为母语,几乎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篇5:谈作文教学的开放性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创造力,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要的课题。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顺理成章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课题,作文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也是人文表达最直接的方式,同时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它的写作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一不突现写作主体的机智与创造。重视写作主体的主体意识不仅是重要的,符合潮流,而且是及时的。因此,要使语文教学实现自主,切实提高作文水平,发挥学生主体,开放作文教学无疑是一条捷径。

一、开放学生思维,唤醒“主体”意识。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种种局限,一直以来变化不大:从写人到记事,从议论到抒情,无非是那么几种格式,有些甚至陈旧到七年级用过,八年级又见,到了九年级换个模样又出来的地步,不但学生厌了,连批阅的老师也麻木了。本人曾作过初中三个年级的作文心理调查,让人吃惊的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有15%,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本人认为首先应先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基于这一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拢”。日本语文界“生活作文”,美国的“作文题目不受拘束”正是作出的这种努力。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历程。

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即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它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主观意识。“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本人曾致力于写作实践“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探索,在班级中,改变以前一学期写几篇作文的任务,代之以一本自己命名的“随笔本”。随笔本上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的练习最终都让他们达成共识。学生孙丽认为: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倾诉后的一种快感,生活中还不能少了它。自由式作文实际上在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满足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他们觉得自由式作文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的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社会生活延伸。“一根鱼刺”、“一盘棋局”、“一场球赛”、“一次竞选”、“一场战争风云”俯拾之间几乎都成了写作的素材来源。学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韩寒的《三重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他为什么能够风靡一时,只是因为它出自一个孩子的内心,我相信这决不是教师给个题目,讲篇范文就能教出来的。每个学生内心都有一块明镜,映照着生活的喜怒哀乐,只要他们把这块镜子摆出来,就是一篇绝佳的文章。

将他们汪洋恣意写就的“放胆文”(宋*谢枋语)与以前的习作相比,他们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忧虑国家的命运前途。他们学会突出自己的位置和情绪,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浓厚的写作兴趣。喜欢写作的人数从以前的15%上升到58%,对写作兴趣一般的人数从45%降至29%,对写作持冷淡态度的人数从40%降至13%。

学生的天赋是无限的,潜力是无穷的,那就象一座巨大的火山,不是靠教师去挖掘,而是要让他们自然喷发。

二、开放选材,制造源头活水。

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有校园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这样狭小的空间生活的层面只是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动作,丰富的生活内涵则局限于课堂内的无休止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了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失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品味生活的内涵的机遇。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教师应有意识地制造源头活水,荡起学生心中涟漪。其具体做法是:

1.扩展阅读。改革课堂教学时间,设立一节自由阅读课,推荐学生看《小说选刊》、《散文》、《意林》、《读者》等课外读物,在假期布置学生看名著,写读后感。

2.用好教材。紧扣教材材料,倡导学生发觉触类旁通生活题材,如教学《永久的悔》、,从《小巷深处》、《回忆我的母亲》时,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写父母的关爱、教师的教诲,同学的交往等。让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撞击,启迪积极思维,碰撞情感火花,从经历的生活中挖掘出写作题材。

3.参与实践。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积极引导学生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服务。比如:学生到旅游的景点、福利院和机关单位等地参观采访,教学生写参观访问记。学生带着好奇心去看、去听、去想、去感受,用真情与眼前的一切交流,对其思维和思想的冲击全都是全新的社会实践。这样既体察了小日子的质朴,又感应了大时代的脉动;既拓展了生活视野,又丰富了人生经历。

三、开放训练,点燃创作火花。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外因还得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就是有了再多的作文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素材,如果不通过练习就不能化为能力。著名教育家张中行先生也认为,作家除了多读写没有别的办法,老师只能“敲边鼓”。那么,这“边鼓”又是怎样敲呢?

1.作文基本功的训练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写作的基本功包括了字词、句和篇章的训练,而这项工作不能仅靠作文课的时间去做,它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日常教学中进行强化训练,这要求我们屏除那种为讲课而讲课,为写作而写作的思想,尤其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往学生作文方面引导。如,在课前让学生针对某一课文题目默想,假设要以此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应该如何立意,怎样选材,又从哪里入笔。读完后想想自己的构思是否与作者的思维暗合。在词句方面,可以搞一些延伸训练。如:课后词语连词成段;如教《摆渡》一文,可以让学生仿照(船工)将(渡客)摆渡到(河的对岸)写句子,谈感受。

2.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稍不留意就过去了,不能引起学生任何的思考,不能激起学生任何的情感。让学生将当天发现的觉得最特别的事情记录下来,不管是好事还是丑事,不论是喜怒还是哀乐,只要觉得印象深刻就把它记录下来。同时教会学生写心理日记,这有利与学生抒发真情。实践表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大胆说话,勇敢面对,是作文的成功之道。我们的内心活动是外在生活在内心的反映,应当从观察生活,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时时引进作文的源头活水,使学生有永不枯竭的生活素材。

四、开放教师评价,提高写作技巧。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爱好不同,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必定也各有不同,有的侧重抒情,有的侧重叙事,有的侧重议论,有的以幽默为主,有的却满含深情,有的通篇俱佳偶有瑕疵,有的满目狼藉一点闪光……我们常常习惯把那种有情的文章成为真实的好文章,对那种胡编一通的文章不屑一顾,其实这本身就是作文评价的误区,而正是这种误区扼杀一代代创作天才。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教师的评价应趋于开放。

要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不同的中心;或者同一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主的选择内容、真实的反映内心。教师评价时要看到学生的每一处闪光点,并且加以引导,真正做到学生的文章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如同上面写朋友一样:让学生可以写同龄人,可以写长辈,可以写景物,可以写动物,只要能带给他朋友般的温情,分享他失意与得意的都应该算朋友。教师在评价时要从其优势入手,少否定甚至无否定,多肯定多鼓励,打分不吝啬,让85分成为学生习作的平常分,这样,学生通过分数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他们的作文兴趣自然而然被唤起。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有开放的思维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心独特感受。面对今天开放的社会,作文教学理应成为一片开放的小天地,有了开放的理念,才能让写作与生活的外延重合,也才能让作文这片语文教学的小天地充满生机与活力。

篇6:开放性教学资源库中开放的含义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新的重要举措。目前虽然有不少的单位已经立项建设开放教学资源库,但是,对于开放教学资源库中“开放”的理解还不够明确或不够全面。教学资源库的开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资源开放,二是权限开放。

在一般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注意到资源的开放,但是,在权限开放上各类资源库的差异很大。建设资源库的主要目的就是优势资源共建共享,而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共建共享,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在我们强调共建共享的同时,不应忘记知识产权问题。如何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这是解决开放教学资源库中野开放冶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对资源注明来源或作者。

上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下一篇:那一次 我泪流满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