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2024-06-14

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精选6篇)

篇1: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推动社区建设,不仅是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分析当前我县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切实解决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进我县社区规范化建设,近日,我们深入靖宇镇5个社区进行了社区建设专项调研。第一,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第一,基本建立了社区组织。目前,我县已完成社区划分和调整,初步建立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服务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组织体系。我们县2003年12月由原8个街镇居民委合并而成,共有5个街镇,分别为河南街镇、联街镇、将军路街镇、长江街镇和河北街镇,管辖居民8户,56人。每一个社区都建立了党支部、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通过召开社区成员大会的形式,选举产生了居委会主任和居委会委员。一些社区也建立了自治组织,如河南社区建立了计划生育协会,安全应急队,联合社区建立了城镇低保审核小组,民事纠纷调解小组等。日前,5个社区又成立了社区妇联组织。社区基础建设总体上得到加强。在5个社区,基本解决了工作场所、办公设施、经费保障、人员待遇等问题。

第一,办公地点已经解决。由县民政局于2003年筹资万元,新建社区办公楼4栋,改造1栋,使5个社区均有固定办公场所和社区活动室。第二,办公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从2005年到现在,已累计投资万元,为每个社区统一更换了办公桌椅,配有电脑、电视机、VCD,配有卷筒柜子、沙发、绘图书柜及其他办公用品,并为每个活动室购置了乒乓球台等体育活动器材。第三,员工的工资待遇有保障。除了五个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工资关系还在原单位外,其余人员的工资均已纳入政府出资购买的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元,并为每个人投保了三险。第三,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在5个社区中,共有名工作人员,其中,5名社区党支部书记经县委组织部、人事局等部门公开选拔后,已与原工作单位脱钩,开始主持社区的全部工作;名劳动保障人员,由就业服务机构派往社区工作;6名社区妇联组织负责人,由妇联选派;其余名工作人员,由原街道个居民委员会主任过渡,并于2005年10月依法选出。其中,3040岁、3131岁、40岁以上6个年龄段的工作人员不到人;4个年龄段的大学生、7个年龄段的大学生、9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个年龄段的大学生、6个年龄段的大学生、9个年龄段的大学生、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均达到高中以上学历。

为了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工作的需要,2005年11月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及社区工作人员到白城地区进行学习考察,2006年6月又举办了社区干部培训班,使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不久,县上还将面对社会公开招聘有偿治安巡逻员充实到社区,社区服务队伍将进一步壮大。第四,逐步规范社区服务。各个社区基本形成了以社区服务为主导,社区党建、卫生、治安、文化、环境等工作同步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各社区均设立了警务室,近期社区有偿治安巡逻员上岗后,社区治安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卫生部门已进驻各社区,在有社区医疗服务站无法处理的危重病人时,将立马采取先入院后办理手续的应急措施;妇联在各社区均设立了社区妇联组织,完善了社区妇联工作制度和妇女工作图板,使社区妇女工作走上规范化轨道;文化、计生、低保等其他工作也已走上正轨,在注重服务、解决群众突出问题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5个社区育龄妇女登记率、流动人口登记率、就业率、计划生育率均达%。伴随着社区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完善,大大方便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服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调查了解到,由于我县社区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社区服务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各社区在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寡、特困家庭等群体提供服务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一是服务项目少,层次低;我们县的社区服务项目严格来说只有两个,医疗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就医疗服务而言,只有河南和将军路两家社区诊所真正做到了为社区居民服务,而其余三家社区诊所却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是社区诊所设备简陋,无法处理急诊,诊所经常无人值班;在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由于社区活动室太小(每个社区活动室只有50平方米左右),无法保证社区居民有足够的娱乐活动空间,更没有为青少年和老年人提供活动中心,有的社区老年人自发组织秧歌队、健身舞队,常常要自己出去找活动场地。第二,由于我们的社区经费还处于“报帐制”阶段,社区没有资金自主权,虽然县、乡财政会为社区解决一部分问题,但很多时候是杯水车薪,造成服务资金短缺,加上社区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尚未形成服务为主,服务为辅,发展为辅的良性循环,所以社区增加服务功能“有心无力”。

一、社区管理体制与新时期社区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调查中发现,一些社区干部把社区工作形象地比作“蜈蚣”,腿长,爬行缓慢。由于社区除了履行法定的工作职责外,还承担着乡镇政府、有关部门赋予的一些工作任务和行政事务。为了完成各项工作,我们社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划分了自己的片区,明确了本委的硬性任务,负责计划生育、低保等方面的调查工作。因我县社区居民分布不均,部分社区居民较多,如河南社区人口最多的居民委就有1400多人,因此工作量过大,造成社区干部疲于奔命,无暇顾及社区建设。例如,今年党代会选举期间,社区工作人员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对各家各户进行选民登记,并公布选民名单,使得本来就非常繁杂的社区工作更加紧张,许多人利用休假加班的时间,以确保社区的日常工作。社区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这是我县当前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真实地反映出社区工作正处在既要完成上述行政管理任务,又要维护居民自治的困境之中。目前,我国社区建设中存在定位不明确、责任不明确、工作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建设。

㈢社区工作人员的收入和报酬极不对称。社区工作人员在调查中普遍反映,社区工作繁重,待遇较低。在社区里,管理工作做得好,管得好,做得好,但是收入和付出不相称,每个月只有元,比我们县机关干部的平均月工资低近元。另外,社区工作人员平时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利用休息时间加班,也没有加班费补贴,更谈不上其他福利待遇。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造成社区工作者普遍思想不稳,部分有能力和文化程度的人难以安心工作,纷纷下海经商或另谋职业,造成社区人才流失。

(四)对于社区建设的认识有待于提高。

目前有些部门、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建设缺乏正确认识,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社区共建氛围不够浓厚。一是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没有形成。一些部门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长期性认识不到位,只是将其作为上级交办的一项阶段性任务。有些部门虽然已派人进驻社区,但实际工作开展的不好,有的部门不坐班,对社区工作支持与配合不够,甚至存在与己无关的思想,便民利民的服务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个别部门不能深入社区,服务社区,解决社区的难点、热点问题,而是热衷于进社区挂牌子,向社区下任务。二是居民对社区的概念认识不清,对社区没有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意识不强。有的社区主任反映,如果不是通过办理城镇低保、失业金保险等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手续,很多居民对于社区究竟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在社区居民中,与社区联系多的以老年人、低保户为主,参与领域只是集中在一些基本文娱活动、办理帮扶济困手续上。而绝大多数居民,特别是经济条件好的“上班族”对社区发展关注较少,虽然对社区有所了解,但认同感较差,社区建设观念淡薄,参与意识不强,支持力度不大。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反映,在对社区居民进行上门登记的时候,有个别机关干部不但不予支持,且态度恶劣,给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带来比较大不便。

三、调查后的思考

(一)切实加强和改进我县社区服务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社区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仅靠目前社区的服务水平满足不了群众,形势要求社区必须从拓宽服务领域入手,为社区发展服务铺设平台。我县社区建设刚刚起步,在追求社区服务项目和档次上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我县实际,着眼于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对居民最关心、最需要,通过努力又可以解决的问题立马提供服务,从最根本上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一是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我县社区建设虽然起步晚,但基础较好,可以先从完善服务设施入手,因地制宜,从每个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拓宽服务领域,向居民开展法律服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扶老托幼、扶残助残、文娱健身和家政家教等服务,使公共服务落实到社区。二是积极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县电视台、矿泉城报等新闻媒体积极动员全县群众踊跃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同时,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组织和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使社区居民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社区服务监督管理。建立县人大、政协民主监督制度,制定社区服务标准,加强对社区服务活动的指导和检查督促,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监督、管理社区服务,以监督机制来保证我县社区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加大社区体制和机制的探索、改革力度,是我县社区建设的发展重点。

虽然我县社区建设已经开展了3年时间,但是较为成熟的社区体制和机制并未形成。社区运行机制不完善,行政负担重,内外关系不顺,这些状况都是我县当前社区建设的“绊脚石”。因此,应将社区体制和机制的探索、改革作为我县社区建设的发展重点。一是明确社区管理的职责权限。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方面的职责与权限,明确哪些内容属于指导的范畴,哪些内容属于管理的范畴,并出台相应的社区管理标准,制定社区发展和管理规划,使社区工作具有宏观的前瞻性和微观的可操作性。同时,要创新指导和管理的方法、途径,善于发现、立马总结发达地区及周边县(市)区在社区建设上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我县社区建设更加规范。二是要严格社区行政事务准入。为确保社区的任务到位而职责不错位,要加强归口管理、统一审核,政府职能部门工作需要延伸到社区的,应逐步做到“五个到位”:工作人员到位、工作任务到位、服务承诺到位、考评监督到位、工作经费到位,真正让社区处理好自治与管理的关系,明确好工作的责任主体和职责范围,确保政府和社区职能的归位。

(三)通过适当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快速发展的社区,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而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待遇过低问题更是确保社区建设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社区工作者队伍是一个利益群体,他们的利益如果得不到合理的体现,势必会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协调其他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及为他人排忧解难。要通过给予合理的待遇,使社区工作者这支队伍,成为素质高并相对稳定的队伍,让他们在社区岗位上有奔头、有盼头,从而尽最大努力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一是要积极探索将社区工作作为一种“岗位”、一种“职业”,设立社区职务等级工资制度和按晋级制度,使工资待遇(级别)与工作职务、工作年限、工作能力挂钩。二是完善对社区的考核评估体系,出台对社区及社区工作者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根据社区及社区工作者工作岗位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把社区工作者的工资与岗位相挂钩,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三是通过对社区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实行社区工作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调动广大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社区工作队伍。

(四)全面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努力营造社区建设良好人文环境。

社区建设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而我县的现实状况是社区居民参与状况很差。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力培育社区自治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民主自治意识。一是加强社区建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媒介、社区宣传阵地和举办培训班、报告会、研讨会及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全社会广泛介绍社区的功能、作用和社区建设的基本知识、重要意义,宣传社区建设的先进典型,做到家喻户晓,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社区建设,不断增强我县广大群众的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参与感,形成“社区是我家,联系你我他”、“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社区理念,为深化社区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要紧紧依靠广大社区居民,健全社区制度,建立社区居民行为规范及社区各项事务管理制度。要通过实行区务公开、开展民主监督与评议、进行重大事务听证等活动,增加社区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居民的参与热情,教育、启发、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培育居民的主体意识,从而实现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决策权,保证社区居民直接参与社区内重大事务的管理、决策、监督。

篇2: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总结社区建设经验,了解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我们会同市民政局在重点调研**区社区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利用一周时间对其他县(市)、区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自2005年9月27日全市创建和谐社区动员大会以来,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分别采取不同形式贯彻、落实全市创建和谐社区动员作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了对社区建设的领导,增加了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不断探索新经验,社区建设出现喜人局面。

(一)领导重视,把社区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市委、市政府把社区建设列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市长办公会多次听取社区建设情况的汇报,不断理清社区建设思路。通过组织召开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和社区干部座谈会等形式,贯彻**市创建和谐社区动员大会精神,部属社区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到街道和社区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在调研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确定社区工作分三步走的工作目标,即:第一步,打好基础,使所有社区实现组织活动有地点和办公场所;第二步,提高标准,建高标准示范社区;第三步,改变面貌,发挥社区功能,创建文明城市,彻底改变社区干部坐在家里办公的状况。为统一全市各部门及驻社区单位的认识,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采取了三项主要举措,一是成立了**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指导全市社区建设工作,各镇、街党委和政府(街道办事处)也成立了相应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组织,从上到下切实加强了对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二是组织镇、街和有关部门领导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然后在全市铺开;三是根据外地的经验制定出了适合**市情的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并依据上级有关文件制定了社区组织建设实施细则和工作目标。

**区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社区建设工作,提出了实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建设工作总体目标,研究制定了《**区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把社区建设纳入全区四项重点工作(**工业园区建设、**商贸区建设、社区建设和财源建设)之一,成立了隶属于区政府领导的享有监督、指导、协调和服务四项职能的社区建设指导办公室,强化了对社区建设的领导。2006年**区通过公开考试,在区直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拔9名素质较高的年轻干部到社区任书记,享受副科级待遇。**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建设问题,不断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一是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民政、财政、城建、组织、宣传等10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解决社区建设中重要问题。二是在机构改革、人员编制紧缩的情况下,批准区民政局成立了政权股,并安排专人负责指导全区的社区建设工作。三是强化对社区的领导,提高社区干部待遇。经区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全区8个社区党总支书记全部为实职副科级领导。

(三)抓特色社区建设,社区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区在学习**市和**市经验的基础上,在6个街道的14个社区开展了“一站式服务”,统一购买了办公桌椅,统一制做了桌牌,统一制定了服务规则,统一了多层宣传板的样式,并统一实行早7点到晚6点上岗服务的时间。通过开展“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拉近了社区和群众的距离。为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区在全区开展了创建十星级社区活动,制定并下发了《**区创建星级社区活动方案》,方案中明确了指导思想、星级社区创建的类型及标准、创建工作要求、管理方式与激励机制等内容。通过开展创建星级社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开展。为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区把培育和推广典型作为推动社区工作的一把金钥匙。几年来,**区在社区建设中总结和推广了**街**社区创办的“邻里大家庭”经验、**街**社区创建的爱心门铃结对经验、**街平安社区创建经验、**街**社区“**家园”创建经验,取得了可喜成效。**市为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在中心区域的五个社区开展“一站式”窗口服务试点活动,创造“无障碍沟通”的环境,从过去的“你去办”到现在的“我来办”,使工作人员的服务变被动为主动,拉近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提高了工作效率。**市**街道办事处,积极探索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经过近一年建设,**街的9个社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如:站前社区为服务型社区,**社区为党建型社区,**社区为文化型社区,**社区为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型社区,**社区为平安型社区。**社区还积极开展楼道文化建设,把以知荣明耻及迎北京奥运为主题的贴近居民生活的书法绘画作品裱在楼道里,使平时只供人们上下楼通过的生活楼道成了居民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文化楼道,促进了邻里和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提高居民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采取得力措施,形成共驻共建良好氛围。**市本着“共处一地、共谋发展、共建文明、共保平安、共享资源”的原则,积极开展社区与驻社区单位结对帮扶活动,将全市24个社区与23个市直单位结成了帮扶对子(因晨安社区未交付使用,尚未安排帮扶单位),并以市考核办公室的名义下发文件,将帮扶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有力地推动了共驻共建工作的开展。各共建单位高度重视社区共建工作,主动帮助所包扶社区出主意、想办法,做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社区建设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到今年上半年,各包扶单位共向社区投入财力和物力近百万元。其中市房产局、市建委、**街村、**集团**矿、**矿、**矿等六家单位为**街街道的**、**、**、**、**、**等六个社区分别建设或提供了近3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商业局、教育局等单位为社区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帮助,加快了社区建设步伐。**县采取县直有关部门结对帮扶社区的办法,收到了良好效果。**县国土资源局、民政局积极帮助所包扶的**社区和**社区搞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公环境建设,受到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的称赞。**镇政府在公安部门调整派出所机构时,将**派出所办公用房划给**街社区使用,解决了社区办公用房问题。

(五)结合社区服务搞创收,缓解了社区经费不足问题。近几年来,**区始终把提高社区服务功能作为社区建设的突破口,充分发挥了社区服务功能。一是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研究新情况,打造新品牌。**区在社区服务功能建设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宗旨,深度整合服务资源,努力实现社区服务功能由单一福利型向综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开拓型转变。目前,全区8个社区都认真开展了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活动和“消除零就业家庭”活动。今年上半年,全区8个社区共培训下岗职工1300人次,同时还为下岗职工积极提供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寻找就业门路,共安排685人重新就业。**区**街**社区与区劳动就业局、省水利水电工程一分局联合开展的赴巴基斯坦劳务输出项目,不仅给用工单位提供了便利,而且也为15名下岗职工提供了年收入3万元的就业机会,同时**社区从区劳动就业局得到了1.5万元的劳务输出奖励费,取得了“三赢”的效果。为了解决部分下岗女工的就业难题,**社区联合区妇联等部门创办了下岗女工手工编织培训基地,并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对下岗女工进行了培训。目前,他们生产的手工制品已得到了省内外客商的好评,这一项目已使部分下岗女工年增收500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各县市区对社区建设工作认识都比较高,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社区办公用房达到省定标准的不多,其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和建设办公用房选址难。第二,办公经费不足,特别是**市社区不但要靠“化缘”和创收解决办公经费,还需上交所有权属于镇里的办公用房租金。第三,各有关部门向社区布置任务多,“费随事转”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第四,市政府(52号令)中有关政策没有得到落实,社区所用电、水等仍然按商业或非民用价格收取,社区没能享受文件规定的按居民所用价格收费的优惠政策。第五,社区干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第六,**区民政局提出市里应该将**区和**区同等待遇,恳请市里给**区解决部分社区建设经费。**市和**县提出市里是否在资金上有所倾斜,帮助解决他们解决一些社区建设资金。

四、几点建议

第一,中办发[2000]23号文件明确指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既然社区建设担负着如此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样一个建设过程仅靠民政部门牵头是不够的,应该强化对社区建设的领导。建议市和各县市区都成立社区建设指导办公室,隶属同级政府领导,主抓社区建设工作。第二,将社区办公用房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行同步建设。第三,建议**市、**县、**县随着政府所在地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市(县)政府所在地的镇改为街道建制,由街道直接管理社区。第四、不断探索从机关中择优选拔有学历的中青年干部到社区任书记,再通过选举兼社区主任的做法,以加强社区的领导力量。第五、研究制定鼓励社区创收的优惠政策,推进社区创收,弥补经费不足问题。第六、各级政府要突出社区建设的重点。市政府应该把**区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因为,**区社区数量分别占全市社区和全市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市(镇)社区数的36.6%和51.3%,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重要性上看都是全市社区建设的重点,市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区社区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各县(市)区应该把本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市(镇)社区建设作为重点。第七,增加对社区建设的投入。一是把社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市(镇)社区经费要达到两万元,县(市)区级财政最少要负担50%。非县(市)区政府所在地镇的社区每年办公经费要达到1万元以上,由县(市)区和镇各负担50%。二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应该推广**县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将县粮食学校干部成建制地划给社区的经验,既化解了事业单位的人员包袱,又加强了社区力量。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要逐年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补贴标准,争取达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三是推广**县采取在社区办公用房附近再购置一个居民住宅,以补充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不足的做法,解决全市尚未到达标准,又无地建新房的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不足问题。第八市里应建立社区建设基金,用于奖励社区建设突出的县(市)、区,进一步推动社区建设向更高层次上迈进。

篇3:户县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调查

一、六年来党员队伍基本状况

六年来, 户县狠抓党员队伍结构优化和党员素质整体提升, 通过实施培优工程, 从优秀年轻人中培养发展对象等, 不断优化党员结构。依托机关大讲堂、教育培训基地和基层党校等多种培训方式不断加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 提高党员干部总体素质, 党员队伍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性别比例、分布区域等较以前有了明显改善, 综合素质大幅提升。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现近年来党员队伍变化情况, 下面通过统计图表的形式展现。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2009~2014 年全县党员总量连年增加, 6年中净增2162 名;年轻党员发展有所突破, 到2014 年底35 岁以下党员4691 名, 占党员总数的17. 97%, 比2009 年提高0. 39 个百分点;党员队伍老龄化问题依然严重, 2014 年底60 岁及以上党员6558 名, 占党员总数的25. 12%, 比2009 年提高1. 31 个百分点。党员文化程度有所提升, 2014 年底全县党员初中及以下学历占31. 85%, 比2009 年下降10. 45 个百分点, 大专及以上学历占32. 08%, 比6 年前提高了6. 54 个百分点;党员男女性别比有所改观, 2014 年底女党员3859 名, 比2009 年增加592 名, 提高1. 13 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一) 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不够优化

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女党员偏少的问题依然存在, 60 岁以上党员占比达25. 12%,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党员占比31. 85%, 女性党员仅占13. 65%。全县农村两委干部共3136 人, 其中40 岁以下的仅537 人, 占总数的17. 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7 名, 占1. 1%。

(二) 部分党员规矩意识、政治意识淡薄

有的党员宗旨意识缺失, 在党不言党, 在党不护党;有的说话不讲党性, 办事不讲原则, 面对不良现象不敢较真碰硬;有的党员干部政治方向迷失, 不分场合信口开河, 给党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 部分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部分党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党性观念淡薄, 不能很好履行党员权利义务, 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等制度执行力差, 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有效手段, 出现了少数党员长期不参加党的活动、不过组织生活的现象。

(四) 党员入口把关不严、出口不畅的问题依然存在

个别单位在党员发展方面不严肃, 有的搞人情、搞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对于不合格党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 导致党员只进不出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对策建议

(一) 逐步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严格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 注重从优秀青年、能人、重点领域和妇女中发展党员, 把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退伍返乡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内来, 逐步改善全县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性别、分布结构。

(二) 推进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常态化

严格党内组织生活, 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 确保党员组织生活经常化。建立党员联系群众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农村、社区、非公等领域党组织的核心作用, 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 加强队伍建设, 发挥党员主体作用

注重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年轻干部担任党组织书记, 打造一支能力过硬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加强党员管理教育, 对于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党性不强的党员要给予帮教, 屡教不改的予以清退;严把党员入口关, 落实发展党员工作流程, 严肃发展党员责任追究制, 探索党员出口机制, 明确不合格党员认定标准和处理程序。

(四) 创新服务载体, 推进服务现代化

篇4:社区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一、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实践和探索。据初步统计,全省总体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000个左右,到2015年,完成35%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完成80%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目前,各市、县(市、区)已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300个,500个左右基本建设成型,达到了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环境优美、制度健全的标准。已入住农民111.2万人,腾出建设用地22.78万亩。各地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政策引导。从调研情况看,各市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会,通过交流经验、完善措施,加快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滑县出台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通过召开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新乡市先后出台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目前正在探索创新社区住房建设和旧宅拆迁利益补偿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土地所得到的收益返还农民,让农民自主建房尽可能少拿钱,调动群众积极性。

(二)尊重群众意愿。各地始终坚持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首要位置,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严禁违背群众意愿搞强拆强建。新乡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均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才能施行,50%以上农户签订同意协议后方启动建设,并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全过程。在社区建设模式选择上,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形成了农民自建、集体统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等建设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三)科学编制规划。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基本编写完毕,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重要的实施标准。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新乡市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 “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五种建设模式。安阳市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乡村建设,着眼于推进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四规合一”,优化了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四)加大资金支持。在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难题方面,各地进行了积极尝试,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新乡市从2009年开始,市县财政每年安排4.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滑县从2010年起,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奖代补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设立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资金,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对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给予奖补。二是强化资金整合。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多层面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2009年以来,新乡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3亿元,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淇县今年以来整合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配套服务项目建设。滑县整合中央、省财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小学危房改造、环境综合治理等各类资金1.4亿元,用于锦和新城社区建设。三是创新金融借贷。新乡市采取3—5户联保、公职人员担保、质押担保等形式,帮助群众协调3—5万元的建房贷款,并争取国家农总行在该市开展新居民建设贷款试点,对建房农户发放贷款1.1亿元。

(五)加强市场运作。各地注重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一是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新乡市通过组建强农投资有限公司,向农发行融资中长期政策性贷款19.74亿元,支持全市119个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淇县建立了政府控股的经投、城投、润淇、新城等4个投融资公司,目前已争取到国开行、农发行社区建设项目资金8亿多元,保障了社区建设顺利开展。二是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淇县阳光社区通过BT开发模式,引进房地产企业投资建设社区,政府根据社区建设验收情况,分阶段给开发商土地补偿。浚县王庄镇在中鹤新城建设中,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将企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规划,借助中鹤集团的经济实力,由中鹤集团提供资金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是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参与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乡市通过组建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捐赠资金2.8亿元,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等社会力量以捐资和垫资等形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辉县市孟电集团捐资1.3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李庄社区),全村351户1200多位村民不用花自己的一分钱,入住社区内近300平方米的住房,由村民变成了社区居民。

(六)强化产业支撑。各地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农民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途径,积极培育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舞钢市通过引导社区依托自身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形成了新型现代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贸流通主导型、旅游服务主导型的支撑产业。辉县市南李庄社区利用节约的70亩土地,建设农贸市场,群众入市经营,人均增收5000元。

nlc202309030457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和态势。但资源要素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配置仍不合理,城乡利益协调等机制仍不完善,资金、土地等问题仍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瓶颈。

(一)建设资金匮乏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投资巨大,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据测算,建成一个人口为5000人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就需投入2000万元左右。目前,全省各地已开工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共2300多个,从资金需求上看,存在着巨大缺口,主要表现在“五难”:一是启动资金筹集难。多数县、乡财政比较困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引导有限。同时,很多农村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所需资金仅靠地方投入和村集体自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项目资金整合难。据了解,目前直接涉农的有24个部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80多项。在现行项目资金管理体制下,投资渠道不同,资金申报程序、批复时间不统一,需建立和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体制和机制。三是金融贷款难。目前,各金融部门缺乏农村信贷产品,农村贷款门槛高,农民缺乏有效抵押物进行贷款。同时,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不符合金融部门的贷款选择,尤其是城镇建设起步阶段,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等不利因素,使金融部门很难满足城镇建设中的信贷需求。四是“以地生财”难。由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区的集体建设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手续报批难,商业化运作规模受限,土地投放市场不足,“以地生财”融资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时,土地净收益补助要么政策规定不明,要么须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不能适时支用,土地补偿滞后,资金利用困难。五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新型农村社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其项目回报小、周期长。由于宣传不到位、对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扶持和优惠措施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社区建设多部门管理,程序复杂、协调难、遗留问题多,社会资本收益的制度成本投入大、机会成本高、边际效益低,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用地难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问题。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尤其是搬迁新建的社区,所需土地大部分要占用耕地。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难题之一。国家虽然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整理置换出来的土地指标,目前仅限在县(市)内交易,没有发挥土地指标的最大效益,影响群众拆迁的积极性。

(三)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远问题。一些地方对规划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不够,影响了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乡镇规划的管理,点多线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致使一些农村社区规划的起点和标准不高,与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和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没有很好衔接,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层次性。有关村庄拆并、搬迁、整治、扩建等涉及转换用地指标的政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标准、实施办法、补助标准,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农村建设用地的规定不配套、不完善,在具体工作中无所遵循,操作困难。涉及办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地、施工许可等相关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收费高,加大了工作难度。农民户籍、房屋产权、资产要素流动、养老、低保、就业等方面的改革滞后,农村居民难以完全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待遇。

三、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政策思考

财政支持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统筹资金、集中支持、创新方式、强化监管”的原则,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资金统筹整合,突出支持重点,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带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投入,共同支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多元就业、生活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健全,加快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

(一)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以国家实施中原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地方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难题。二是集中安排各类财政资金。统筹安排财政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各市县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统筹安排土地出让金等各类预算财力,结合当地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明确支持方向和重点,增加财政对社区供排水、垃圾污水处理、道路、供电、供气、生态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提升社区硬件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社区的软件建设,逐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统筹使用各类建设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资金整合平台,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形成协调配合、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有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集中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统筹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用于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配套服务能力;统筹各类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心城镇周边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统筹各类涉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支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发展,强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支撑。同时,要明确扶持标准,规范资金管理。

nlc202309030457

(二)突出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根据确定的阶段性和年度建设重点任务,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和类型,因地制宜地制定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一是支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各级财政应支持当地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作用。按照“全域规划”的理念,突出城乡规划统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推动人口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产业向集聚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充分考虑资源配置、历史沿革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确定社区规模,注重完善社区功能,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要加强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城镇规划与乡村规划、长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的有机衔接,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对于规划之间产生冲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坚持“统筹联动”,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如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百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全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考虑施工用地、管网铺设、用电等因素。要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乱占地、乱建房现象,切实做到“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屋,不建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屋”。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土地整理、整村推进、异地搬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镇规划、村镇绿化、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建设、电力入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所涉及的各方面扶持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校舍安全工程资金、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资金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新型农村社区学前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利用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增设附属幼儿园,扶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加强幼儿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社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的宽带接入、运行维护及开展文化宣传讲座等有关活动给予补助,支持农家书屋更新书报、举办读书活动等,并对社区的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活动给予补助;继续深入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工程,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多样文化需求。统筹乡镇卫生院建设、村卫生室建设等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统筹使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农产品流通项目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等资金,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百货供应、餐饮服务、农资供应、农机维修、邮政通讯、金融保险等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市场化服务体系。四是强化产业支撑。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化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龙头企业。统筹使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资金,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和推动周边社区的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实现产业与人口的有机融合,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创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融资机制。一是创新政府投融资体系与运作机制。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等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合作和支持。以市县级投融资平台为主,对现有投融资平台重组、合并。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优势,通过统贷统还方式,帮助市县解决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缺口大、分散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推动市、县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存量、收储土地、引入民间资本等方式,重点培育综合实力较强的城投公司,壮大平台资本实力,增加其信用等级,持续提升融资能力。继续支持地方综合运用BT、BOT、土地开发+BT、打捆成片式开发、资源置换式开发、委托贷款、社团贷款、间歇资金质押贷款等多种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综合开发;逐步扩大农村“五权”担保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有效担保物范围。二是创新鼓励金融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参与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年度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幅度超过一定比例,且贷款质量符合规定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对余额超增的部分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进一步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的意见》,制定相关财税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来豫设立区域性管理总部、区域性功能中心、后台服务机构和分支机构。建立财政性资金存放与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挂钩机制,促进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河南的信贷投放力度。三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建设资金筹措格局。通过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开发企业和农民的共建共赢。对民营企业或个人积极投入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予以鼓励表彰。注重激发企业家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的无私奉献精神,通过荣誉表彰等方式,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家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提高社会共同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完善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的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增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在统筹考虑省辖市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把区域发展较快、城镇化率高、县域中心承载能力强的县(市)纳入省直管县,既为省辖市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预留足够空间,又通过扩大县级政府的经济发展权限,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和中小城镇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中心镇设立独立的乡级国库,根据中心镇的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收入范围及分成比例,将收入增量逐步向中心镇倾斜,引导中心镇的财政收入有效用于当地城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延续对产业集聚区的财政激励政策,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基础设施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承载功能。二是支持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指标流转平台。借助建立中原经济区“先行先试”有利的改革和发展环境,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城市化地区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定居规模挂钩,推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三化”协调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三是积极探索鼓励节约用地相关政策。通过对节约土地实行财政奖励、补助等支持政策,鼓励以最大程度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置换节约土地,实现以地生财,借地发展。对腾空土地复垦后余出的建设用地,除统筹安排好农村社区及公益事业建设用地外,在符合统一控制规划的前提下,可置换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使用,并通过招拍挂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获取的土地级差收益主要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补助,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资金支持。四是完善其他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简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减免规划、国土、建设、人防等有关收费项目,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配套跟进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征用、农村林权、房屋产权、就业、养老、低保等改革,使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本文第一作者系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篇5:黔江社区建设情况报告

建设情况报告

随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8月底完成我中心下属各居委会的行政剥离工作,原下派各居委会从事劳动、民政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与民政工作人员(共20名),已全部上移至社区大厅服务窗口集中办公。社区大厅服务前台设有劳动、民政咨询、办证、投诉等接待窗口,为服务范围内的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失业办理、技能培训、社保补贴、低保认定、老年证办理、城镇医疗保险办理等20项公共服务。目前接待群众来访1500人次,接待群众咨询各种事项781次,服务窗口办理劳动、民政方面证件数92件,业务件数865件。

劳动保障协管员、民政工作人员采取集中管理制度。制定《劳动协管员管理制度》、《黔江社区服务中心劳动协管员管理办法》、《黔江社区服务中心劳动协管员考核办法》(试行)、《低保工作人员管理制度》、《残疾管理制度》;将办公大厅分为黄河、长江、云凯、珠江4个办公区域,并将相关表格填写标准(样表)张贴在办证前台,以方便前来办事的群众。

办公大厅实行统一签到,有事外出报告制,以请假条的方式,请假半天向各部部长申请,请假1天以上向中心主任

篇6:和谐社区建设情况调查

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着实践出真知精神,本人利用暑假里一周的时间,来到沈阳市苏家屯区中心街道办事处完成本人的假期社会实践,并且也走进了该街道和谐社区建设的示范社区--中兴社区,实际去感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是如何在基层工作中开展的。

一、社区概况介绍

沈阳市苏家屯区辖5个街道、7个镇、5个乡。中兴街道办事处驻银杏路6号,人口2.32万人,面积2.7平方千米,辖10个社区居委会:育红、官房、景兴、银杏路南、中兴里、中兴西里、银杏路东、银杏南、厂北、银杏路西。中兴社区在工作中积极贯彻我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方针,以人为本,以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将中兴社区的建设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模范社区,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兴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高达95%。任何优秀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工作中正确的方法和在工作中付出辛勤的汗水。中兴社区之所以能够成为街道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示范社区,正是因为中兴社区在和谐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所开展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以居民的利益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服务为民,听取和采纳居民对社区建设工作的各项意见,将和谐精神贯穿工作始终,让社区居民切身感受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各项成果。

二、社区工作介绍

下面简要介绍中兴社区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开展的几项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21世纪,我国人口正经历快速老龄化阶段(2001年~2020年)老年人口德规模从3亿快速增长到4.37亿,因此,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情况备受社会关注。中兴社区老年人口(60岁以上)占整个社区人口的34%,其中有11%的老人是独居生活,子女不在身边;2%是孤寡老人。中兴社区为了更好地解决社区老人的养老问题,07年底出资1.2万元协助该社区下岗女工孙秀兰开办星光老年之家敬老院。此举不但解决社区内独居老人和孤寡老人养老难的问题,更解决了社区内10余名下岗女工的再就业,可谓一箭双雕。

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老的观念更应该从小培养。中兴社区与中心街小学联合,将星光老年之家作为小学思想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小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帮老人打扫卫生,从小培养学生的敬老观念。

另外,中兴社区还每月给与孤寡老人一定的补助,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有老年棋牌室,报刊室和观看厅。聘请太极老师,组织社区内的老年人学打太极,强身健体。真正做到使社区内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二)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不但丰富了居民的生活,更满足了居民的精神追求,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中兴社区积极举办全民健身跳绳比赛,组织社区内的各企事业单位和各楼居民组队参加。并选出优秀代表队参加辽宁电视台《新北方》栏目举办的跳绳大赛。有效地调动了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更通过有效的工作是社区居民都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

另外,中兴社区建有社区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000册以上,有固定的青少年活动站和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社区参加全民健身的人口达50%以上,参加社区文明学校各类教育培训的人数达到本居住区居民的10%以上。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卫生之家分别占管辖区总数的40%、50%、60%。

(三)社区稳定、政务公开

社区有警务室,自保组织要健全,社区内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社区校正人员档案,对刑满释放和解教人员的帮教率达到90%。社区内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党委领导能够及时受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要求,有《居民公约》、《社区自制章程》,居民对居委会组织的活动参与率在60%以上。社区有志愿者组织,建立了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和社区事务通报制度,坚持居务公开。居委会办公设备有着落,经费有保证。公开社区工作情况,由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发扬民主,健全法制,使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的建设工作中来。

三、社会实践体会

经过一周的社会实践调查,我深深地体会到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社区工作的重要性。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社会的细胞,城市的基本单元,只有基层的社区都是成熟的和谐社区,整个国家的和谐才有其可谈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和谐社区的建设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正确领导,坚持一切以居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切实开展好每一项工作,让居民真正感受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构想的真正含义。在中兴社区所开展的各项工作中,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社区在沈加厂破产重组工作中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兴社区内的主要居民是原沈加厂的职工及家属,可以说中兴社区是沈加厂的家属区。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简称沈加厂)是新中国第一家国有有色金属加工企业,1949年5月建厂,被誉为中国有色金属加工业的摇篮,是我国重点综合性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和科研试制基地之一。由于经营不善等各项原因,造成企业近几年连年亏损,入不敷出。2007年12月1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破产宣告大会,依法裁定沈加厂破产还债。2008年3月4日晚,中国铝业公司与沈阳市政府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就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资产转让协议签字。

沈加厂经历了破产与重组,造成原厂40-50年龄段的大部分在职职工和下岗职工面临失业和退休等各种问题。因此,下岗职工和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就成为了中兴社区首要解决的民生问题。沈加厂由于破产前连年亏损,造成大部分职工下岗,在职职工的工资也只能开到正常工资70%-80%。这就造成了许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中兴社区的工作人员走访贫困家庭,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情况,对符合低保条件的住户做到应保尽保,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中兴社区积极贯彻国家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相关政策,鼓励社区内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自主创业,并为下岗职工提供免费就业培训。通过社区工作人员的使失业人鼓励和帮助,社区内下岗职工经营的服装店,食杂店,化妆品店等个体店铺十余家。社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达到70%以上,是下岗职工再次投身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在沈加厂破产重组的善后工作中,由于社区的有效协调和疏导,排除了各种社会不安定因素。社区内无黄赌毒现象,无邪教组织,建立了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无集体上访和越界上访事件,有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社区无重大、特大火灾,无重大安全交通事故,家庭和睦,没有虐待和不赡养老人的行为,无家庭暴力。

通过我与社区内居民的谈话,我更加了解了,中兴社区居民满意度高达95%原因。通过近几年社区的建设,中兴社区一改往日的“灰头土脸”。社区的树变多了,垃圾变少了;社区内的建设设施变多了,占据马路的小商小贩变少了;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变多了,社区里居民吵嘴的事件变少了;社区里的们是变多了,无业游民变少了。这些改变都说明,社区所开展的工作是切切实实从居民生活的各项小事做起,服务为民,而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都切切实实的得到了提高。走进星光老年之家,我感受到的是老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感激,洋溢在他们脸上的笑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意义的最好诠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现阶段首要的战略任务,而和谐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切入点。中兴社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和谐社区的建设要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服务为民,做好基层建设工作,为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

从韩风中悟出的道理--2007国贸系 王雪

为了更好的了解韩国餐饮业能成功打入中国市场的原因,深入了解韩餐和韩式餐饮业的特殊之处。本人于暑假(2008年7月15日至2009年7月30日)期间,在大连市中山区韩式料理店(原名紫菜包饭韩餐厅)打了半个月的工。经过半个月的学习与观察,我对韩式餐饮和韩国的一些情况有了些深入了解。

一、紫菜包饭韩餐厅的工作经历

(一)苦苦的追寻

实践之初,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找份工作真的很难。心里早就下了假期打工的念头,而且念头万分坚定,在放假前的一个月便出来找工作了。可总是每当说只做一个月时被驳回了。最后,放假了,还是很坚定的留在了大连。白天出去找工作,晚上和朋友挤在一张床上。找了整整两天依旧没找到工作,只好死心了,便决定去新华书店买两本书再回家。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无意间,我发现了这家店的招聘海报。进去一问居然要我了。很开心,我的愿望总算打成了。

(二)我坚守的岗位职责

本以为做服务员只是点菜和收拾碗筷这么简单,没想到还要做很多零散的工作。早上八点上班,换好工作服后,第一件工作就是用洗好的抹布将所有的桌子都重新擦拭一遍。然后扫地拖地。摆放好纸巾、餐具···韩国人喜欢吃咸菜,老板便依据韩国的特色,对每位顾客赠送四盘小咸菜。于是,每天早上要准备好小菜。装小菜的碟子、筷子、勺子等都要在清洗干净后用干净的抹布擦拭掉水分···很多很多的工作都是我未曾想过的。有时,在外买很多的时候,还要去送外卖。开始送外卖时很不习惯,总觉得有人在看,但时间久了便没有什么了。

(三)紫菜包饭里的人和物

餐厅坐落在繁华区,离天津小吃街非常近。整个餐厅大约有两百多平。整个餐厅分为上下两层。客人少时在一层,人多时会被引领地下一层。我工作的紫菜包饭店是总部,因此室内的装潢会好一些。具体的室内布置和中国的餐厅没有区别,只是门上的招牌是用大大的韩国字写的“紫菜包饭”,汉语则成了个小小的标注。

这家韩餐厅,可以说非常正宗,因为老板是地地道道的韩国人。在韩国,这家店已经有好多分店,是连锁的。可见其生意的火爆。这位韩国老板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便将此店引入中国,经营起了它的中国专利。开始时,这一个老板只经营一家店,随着生意的红火,老板开了家分店。再接着,生意的依然红火,便有很多人产生了加盟进来的想法。老板自然是双手赞同,一个人开的店越多,风险越大。于是,先后有几个韩国人加盟进来。老板多了,店铺也多了。目前,这店只在大连有分店。而在我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有一对深圳来的夫妻对店产生了兴趣,在店里住了好多天了,正偷师学艺,准备在深圳开第一家分店。

老板是土生土长的韩国人。虽然语言不通,但他还是常用不太标准的汉语和我们开玩笑。老板是个很精明的人。在工作的期间里,紫菜包饭的需求量是最大的。对那些第一次来店里的顾客,我们的推荐都是“本店的紫菜包饭是本店的特色菜”。也确实好吃,许多客人都是吃完后,再买上几份带回去细细再品尝。韩国的特色菜就是紫菜包饭,老板将本国的特色成功的引入了中国,使自己获得更多利润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到韩文化,一举两得。既是为了自己又是为了祖国。

二、在大连,紫菜包饭韩餐厅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一)主观原因

1.韩剧的影响

随着韩国青春偶像剧传入中国,韩国的文化逐渐渗透到了中国人心里。韩国的服饰、饮食、饰品等也都相继进入中国市场。韩国服饰店、饰品店和餐饮店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迅速扎稳脚跟。中国的青少年也是由于受到韩剧的影响,开始对韩国产生兴趣,进而对韩国的饮食有了兴趣。

2.双语菜谱

店里的菜谱是用中韩双语写的,给那些只能看懂韩语的韩国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此来店里吃饭的韩国游人特别多。

3.精通韩语的吧台

店里的吧台是个鲜族姑娘,一口流利的韩语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饭店坐落在写字楼楼下,上班族通常是叫外卖,既节省时间,又方便。那些韩国的白领自然的就会给能听懂韩语的饭店订餐了,在异国听到同样的语言自然开心。

(二)客观原因

1.引人注目的紫菜包饭

紫菜包饭的制作摊子被摆放在门口的打出窗前,透过大大的玻璃,行人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让你惊奇的制作工艺。现场制作的紫菜包饭让你吃的很透明,没人怕你偷学去了制作的手艺。因为店里有店的绝招。制作的材料都是老板从韩国带回来的。口味绝对的独特,恐怕全大连只有这家最正宗了。

2.正宗的韩国菜

虽然做菜的厨师不是正宗的韩国人,但做菜的料都是从韩国带来的。店里的几十道韩国菜是绝对正宗的韩国菜。都是你可以在韩剧里找得到的。这就满足了那些只吃得惯本国菜的韩国人的要求。

3.最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中韩饮食文化有共同之处。

这也许是因为大家都是黄种人的原因。体质相差不大,导致在饮食方面的喜好也相差不大。如果有很大的差异,那韩餐是不会受到这样欢迎的。正是由于两国人民的喜好相近,韩国小吃才会遍布中国各地。

三、在紫菜包饭韩餐厅的工作收获

(一)想象与现实中的韩国

以前都是从电视上看韩国,通过几部韩剧去感受和想象韩国。今天,透过这家地道的韩餐厅,我对韩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比如,韩国没有方便面,他们有一种叫辛拉面的速食品。石锅在韩国是非常受欢迎的,他们喜狠欢用石锅做东西吃。用其做出的东西的味道自然与我们用锅做的不同。韩国人真的很喜欢吃咸菜,辣白菜使他们的特色,也确实如此,比起中国的辣白菜要好吃很多。韩国人的日常食以米饭为主食﹐再配上几样小咸菜。主食主要是大米饭,副食主要是汤﹑酱汤﹑泡菜﹑酱类﹐还有用肉﹑平鱼﹑蔬菜﹑ 海藻做的食物。

(二)了解韩国人

在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接触到很多韩国人。老板便是每天必见的一个韩国人。以前对韩国人好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韩国人很好相处。他们与中国人没有什么区别,同样的肤色与相貌。韩国人的性格也与我们没有什么大差别,也很喜欢开玩笑。老板与下属的关系也是十分融洽,总会有说有笑。

那些韩国客人也很随和,尤其是来大连旅游的韩国青年就更有趣了。他们用并不熟练地汉语和英语跟我们交流,虽然常常闹出笑话。但最终,他们还是会愉快的吃一顿异国的家乡饭。

(三)工作感悟

通过这次实践,我了解到了韩国人的经商之道。要想成功就要全面的了解社会,选择好有前途的行业进行从事,全面的掌握你所从事行业的各个方面。知人善用,掌握好管理之道。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我还学到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

① 社会和校园是不同的。校园里,我们的思想很单纯。凡是围绕的都是自由、享受、开心、舒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通过心来沟通的,都是真的。可社会上的却不同,利益是基础。

② 工作也不能蛮干,要有技巧。没有人会专门去教你,一切要自己记在心里。要学会挨骂,因为你是新来的,必定会有不懂得地方,挨骂很正常,只有挨骂才能进步。等到学会了就好了。

③ 在餐厅里工作的这些服务员们都没有超过二十岁,年纪轻轻,却都已经工作好几年了。她们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学费问题。上不了学,一生便这样的要从事无止境的体力劳动了。

④ 在学校里,我们无忧无虑,觉得外面的世界都在我们的脑中。现在,经过几天的工作,了解到工作的艰辛和不易。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不容易。如果不好好学习,从事一辈子体力劳动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此,我们必须好好学习,为将来的美好未来打拼。把自己的生活更美好,才能有能力去改善别人的生活。学好专业知识,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造福社会,把那些处在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拯救出来,让大家共同过好日子。

抚顺市望花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生活状况调查--2007国贸系 张迪

我在2008年7月20日到7月31日进行了为期12天的调查,对抚顺市望花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生活状况有所了解和感悟回忆一下仅仅30年前的中国社会的状况,那时抚顺人的 幸福从车间里、街路上遍布的蓝色、灰色工作服开始,在一次次向祖国“献礼”的挥汗如雨中和一封封报喜信发出、嘉奖令到来时达到高潮。即使在工业陷入低迷的期间,抚顺人的自嘲中依然可以分辨出几丝清高。环境巨变天翻地覆,全新商圈快速形成,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如果说昨日的辉煌源于最初的梦想,那么,今日之使命则是载动更多人驶向幸福深处。

一、衣--绚丽多彩的服装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颜色、款式多种多样,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社区的张桂英奶奶告诉我,改革开放以前,她们穿的衣服只有简简单单的几种颜色(如:蓝色、灰色、黑色),色彩陈旧,样式单一。不仅如此,在那时,大多数人都是到裁缝那里去做衣服,都觉得这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了,很少有人去商场买衣服。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在三年灾害的时期,棉布定量为每人20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要的主题。她说:“那是哪像你们年轻人现在这么浪费,我们当时穿的衣服都不知道补了多少补丁,补了穿,穿了又补。直到传到不能穿为止。我们当时也没有钱去买衣服,都姐姐穿完传给妹妹穿,哥哥穿完传给弟弟穿,一直这样传下去。不像你们年轻人,衣服稍微坏一点就扔掉。我女儿也总是给我买衣服,让我穿坏就扔掉。我多年来节俭贯了,哪里舍得扔掉呀!”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断追求时尚,服饰也就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物质之一。开放以来,建立了很多大型的商业中心,商场里的服装真是琳琅满目,叫你应接不暇。以前的衣服以的确良为主,现在的面料应有尽有。人们可以自由挑选。今天的年轻人,很多都是穿一些另类的服装来张显他们的个性。他们对服装诉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中国服装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和商业主流在全世界受到瞩目和尊重。

二、食--从“求温饱”到“不差钱”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从饮食变迁,往往可窥知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

通过询问几位社区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我了解到很多。改革开放以前,他们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几乎每天都是咸菜和包米面窝窝头,他们当时最大的希望就是吃饱,白面和米饭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食物,买肉需要肉票,﹑买粮需要粮票,买油需要油票,只要买东西就得拿票。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要是平时能吃上一顿米,已经是很奢侈了。你有再多的钱,只要没有票,你也买不到。因此,当时的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

改革开放以后,食品种类繁多。人们的追求是: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我们现在买东西已经不再需要任何票,每个人都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再是以咸菜和包米面窝窝头为主。现在的我们,每一天甚至是每一餐都吃不同的饭菜,保证我们身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有些把每顿的剩饭和生菜都扔掉,这在改革开放以前是不可能发生的。现在的生活更加丰富,更加流行吃西餐、中餐、快餐......如:外国的快餐如麦当劳、肯德基。开放后更主要的变化是物价的上涨,以前四五毛钱一斤肉,几毛钱就可以买到很多肉,而现在已经达到八九块钱一斤,最高的时候达到十四五块钱一斤。当然,现在的消费水平也比开放前提高了许多。数据显示,我省的恩格尔系数完成了“四级跳”。个人的腰包鼓了,城乡“恩格尔系数”随之由54.7%,63.8%下降到目前的39%和40.6%,按照国际通用的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这一计算方式,这个区的老百姓的生活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由原来的“生存型”转变成了“发展型”和“享受型”如今,谁还在愁“下顿吃啥”,“下顿咋吃,上哪吃”才是最常听到的疑问。富裕起来的人吃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鲍鱼、海参、甲鱼、鱼翅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而追求营养、保健、科学、方便才是现在形容“吃”的最准确词语,人们的讲究,似乎使一日三餐成为了一件很“艺术”、很“文化”的事儿。从“一衣多季”变成了“一季多衣”。

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健康观念在开放以后,“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从温饱线上的挣扎,到“不差钱”的豪气,历史记录下的曲线让中国百姓感受的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牛市”。

三、住--房屋的变迁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是最好的证明。

我询问过几位老人,他们告诉我改革开放以前,他们住的是平房,只有几十平米,又矮又小,睡的是火炕,只有一张床,一大家子都睡在这一个床上,做饭需要烧煤。由于生活条件恶劣,买不起煤,只能靠废旧木头烧火,或者去捡路边的树枝。据说砖是全由扒劣有钱人家的祖坟盖起来的。当时,每家都有自己的小院子,院子里没有厕所,离那里最近的公共厕所也要步行五分钟才能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老少三辈居一室,六七口人睡一炕”,应该是上年纪人清晰的回忆。她们那些老人说:“当时,家里只有黑白电视机,没有电冰箱,没有洗衣机,没有微波炉,更别说电影院了。要是想看电影,只能是好多人围绕在以起,看那种简陋的露天电影。”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施行新政策,给住在平方的老人很大一部分补贴,老人们都搬进了楼房,心里特别高兴,比吃了蜜还甜。住房装修像宾馆。有的装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几万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级宾馆还要豪华。有的房子里还有两个卫生间,随时都可以去,比过去方便多了。彩色电冰箱、电视机、微波炉、洗衣机遍地都是,人们追求的是高质量的液晶超薄电视机、全自动洗衣机、绿色环保冰箱。有的家里还不止一台电视机呢!家中有了电影院。功能齐全的“家庭影院”已进入不少家庭,起码也有VCD机。买菜做饭不需要爬楼梯,都可以乘电梯。现代的年轻人更想要精装修的房子,买完就可入住,不需装修,方便舒适。国家进入商品房时代。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人们对于房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屋的结构是否合理、小区绿化是否达标以及小区周边环境都成为人们考虑的重点。而以前那种五十多平米的房子也已“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一百多平米商品房。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善,人们从担心有没有房子到担心房子好不好,发生了质的飞跃。

根据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省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了23.8平方米。为了舒适,人们大搞装修,城里人动用投入几万元、几十万元,农民也没落后,去村里转一转,会发现太阳能上房,瓷砖罩面,高档沙发进屋者满眼皆是。大多数人住上了上百平方米的宽敞楼房,更有一部分家庭还住上了单门独院的别墅。

四、行--便利快捷的交通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出行主要是步行。如果想要要坐班车的话,就得等上大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就这样还都不能保证一定能挤上车,而且还要走破土路,如果遇上大雨,道路便会变得泥泞不堪。刘凤兰、刁玉珍几位老奶奶说:“在当时,谁家如果有一辆”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就相当于有了”私家车“,让旁人很是羡慕”。那时人们要出门旅行只能乘坐火车。

改革开放以后,“自行车王国”也进入了“机动车时代”,电话从“摇着打”变成了“走着打”。小轿车正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手机更以惊人的速度普及,2008年,这两者百户拥有量分别为4.7辆和155.2部。国际航班把你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城市公交开始注重环保节能,空调公交车投放使用;公交IC卡开始普及;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出租车遍地都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开放后,国家进行“修桥铺路”。即使去乘公交车也不用走以前的那种坑坑洼洼的路,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柏油马路,在路旁种上高大碧绿的树木和五颜六色的花作为衬托。

上一篇:今天明天作文下一篇:第20课口技导学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