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案

2024-06-13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案(共9篇)

篇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案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理解并掌握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坚决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

一、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1)历史上的开明民族政策:

三国时,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员,对南中实行羁康政策。南中地区实际上已成为民族自治地区。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适应封建化的趋势,实行向先进的汉族学习的政策,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结果既巩固了统治,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促进了统治民族的封建化。

唐朝中央政府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内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族的统治者担任。唐政府对少数民族首领册封很多。许多民族地区实际上是唐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2)历史上的民族压迫政策:

西晋王朝对内迁各族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逼迫内迁各族人民纳税、当兵,甚至将之掠卖为奴隶,不少人破产后沦为流民。

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各族人民分为四等,规定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在民族压迫下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1.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1)我国除汉族外,还有 55 个少数民族,它们一起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

(2)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各民族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各民族共同推翻“三座大山”,创立了新中国。

2.我国为什么能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2)我国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地位 含义

民族平等

指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首要原则 在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团结

指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的局面 重要原则

各民族共同繁荣

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

意义

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反面例子

民族矛盾引发车臣战争

车臣战争的悲剧给我们什么启示?

议一议 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因为民族不团结而战火不断、民不聊生?

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温家宝总理在 2010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认真落实中央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先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同时,加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要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尽早解决台湾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因此,要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势力,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奋斗。

课堂小结

课堂演练

1.我国现行流通的人民币票面上都印有蒙、维、藏、壮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这表明我国()

A

坚持民族平等

B 坚持民族团结

C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

D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A

2.(2009· 福建)1996 年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了对口扶贫协调关系以来,闽宁之间实现了从政府援助到社会帮扶,再到产业及人才技术的交流合作等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合作。闽宁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

A

建立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B 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C 解决东西部教育科技发展不平衡问题

D 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

D

3.2009 年1月 15 日,教育部发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全国中小学要设置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开设不同课程,保证相应学时。作为公民,维护民族团结必须()

①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② 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③ 与各民族同胞平等相处

④ 严厉制裁民族分裂分子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B

4.(2010,宁波市模拟)2009 年7月 16 日,国家民委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国家民委负责人指出:依法打击新疆 “7·5” 暴力恐怖活动,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在我国,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维护民族团结,是因为()

① 我国各民族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② 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 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

④ 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④ C

5.2010 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代表与其他各方面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商国是。这充分体现了()

① 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② 各民族都有权管理本区域内部事务

③ 各民族都有权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

④ 各民族实现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B

篇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能力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步完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以及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树立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观念,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中的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难点:如何把这一原则落实到学生行动上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宋祖英演唱的歌曲《爱我中华》 教师设问:(1)歌中反映了我国什么样的民族概况?(2)各民族形成了什么样的民族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引导出民族原则并且书写本课课题: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讲授新课: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PPT显示图片:俄罗斯车臣问题的由来

俄罗斯与车臣的民族矛盾可以追溯到18世纪沙皇入侵车臣,19世纪沙皇俄国征服了车臣并将其纳入帝国版图。20世纪40年代,斯大林推行高压民族政策,将整个车臣族赶出世代居住的高加索,迁往哈萨克,后又遭到屠杀。直至20世纪80年代车臣人才得以返回故乡,而此次迁徙更加深了车臣人对于俄罗斯人的民族仇恨,为日后的车臣问题埋下祸根。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车臣的分离主义势力趁着政局动荡、中央政府顾不到边远地区之际,开始谋求独立。面对车臣公然与中央政府唱对台戏,1994年12月,俄军兵分三路开进车臣境内,发动了第一次车臣战争,但俄军却遭到了失败。此外,此次战争亦导致超过10万平民死亡,大量经济设施遭严重破坏,整个车臣地区的经济倒退、萎缩。在1999年,俄罗斯又发动了第二次车臣战争,俄罗斯充分利用制空权和高技术兵器,取得了车臣战争的胜利。但是,残余的车臣叛军化整为零,逃进山高林密的山区,与俄军转而进行游击战,并且不断地在俄罗斯各地制造自杀性恐怖袭击。

1.车臣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2.车臣战争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3.从俄罗斯的车臣问题上,给我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师点评、归纳。(1)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教师追问: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原则呢?

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各民族只有大小、强弱、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无论哪个民族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我国宪法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教师继续问:我国在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方面具体是怎么做的?能否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师点评并补充。然后进行练习。

材料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少数民族代表分配方案规定:55个少数民族的代表占总名额的12%,保证全国每个少数民族至少有一个代表,人口特少的33个少数民族都有一个代表名额。

材料二:《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五条,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事业。

材料三:中央广播电台每天用蒙古、藏、朝鲜等16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广播。这些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原则?分别体现哪些方面的平等?

(2)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教师设问:我们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要吸取前苏联的什么教训?为什么?

学生应该可以回答出民族团结的原则及其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准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

教师再问:我们国内有这样的困扰吗?你如何看待此事? 在学生稍作议论后教师播放拉萨一些藏独分子的打砸抢烧暴行。教师继续设问:那么我们国家当前的民族关系还是团结的吗? 我们当前的民族关系还是团结的。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补充福建、福清与西藏的对口支援情况,让学生体会闽藏人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关系。展示图片:青藏铁路、全国对口支援西藏项目——大棚种植,带动藏族农民增收致富 设问:这些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原则?(3)各民族共同繁荣

师:什么是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原则?

结论: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师:在这方面,我国还做了哪些? 学生举例,师点评、归纳。课堂练习:

材料一: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11名,占全国人大代表总数13.76%。在此次全国政协当中,各族不分大小,都由自己的政协委员。

材料二:有关专家认为,“走西口”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经济往来与人口流动,大量旅蒙商的进驻,对内加深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促进了蒙汉等民族的团结,对外打开了一扇中国向北开放的窗口,意义深远。

材料三:50多年来,中央对西藏的建设投资和财政补贴累计500亿元,2007年与1911年相比,西藏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6.6%。

思考:这三则材料分别表现了什么原则? 生思考、回答,师点评。师引导学生阅读结合课本P71《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思考:为什么雪域高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回答,师点评,归纳,并补充:当然这也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等分不开的,这就是下面两个框题的内容。

过渡:处理民族关系需要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那我们在这方面该做什么? 学生结合教材P74页探究材料,思考问题并发言,师点评、归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可见,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生活中面对的具体问题。

本课小结:结合板书设计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三项基本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我们要珍惜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板书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

(1)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也是人们生活中面对的具体问题(2)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付诸行动

布置作业:有一天,一家穆斯林牛肉面馆来了一位客人,他要了一碗牛肉炒面,顺便打开自己带的一个快餐盒,里面是一盘刚烧好的红烧肉,正准备美美地吃一顿,面馆老板看到后,指着墙上的宣传画上写的“伊斯兰教风俗,外带莫入,谢谢合作”告诉他不可以在这里吃,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什么伊斯兰教,我们汉人都不信,你们太落后了。”老板很生气,坚决不让步,最后,他只好出去到别的店吃。

篇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案

深度学习是一个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概念,最早是荣格于1976年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根据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不同而首次提出的。此后,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有学者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1]目前这一概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首先,与浅层学习仅仅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不同的是,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接受知识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批判性的理解与接收,经过内化后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相关联,然后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其它的情境中,分析与解决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其次,与浅层学习仅仅强调“记忆回忆”与“理解”不同的是,深度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者的高阶思维活动。布鲁姆将认知过程的目标由低到高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2]显然,浅层学习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而深度学习注重的是分析,包含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活动及能力培养。可以说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

再次,与学习零散、片断化知识点的浅层学习不同的是,深层学习强调建立起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间的关联,强调将新知识与学习者的已有认知联系起来并加以整合,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并使之结构化。

深度学习理论对促进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位的: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常识,学会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形成观察、分析和解决品德成长的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更多地强调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甚至是考点的掌握。教师查找各种案例,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案例进行一一对应。教师既不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也不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只对教材知识做着简单的演绎或例证。学生将这些零散的、片断式的知识点机械地在头脑中记忆,由于只是简单重复和机械记忆,缺少对知识间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随着新情境的出现,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调用学科知识分析与解释社会现象。对照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特征,我们很容易发现,现在很多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还处于浅层学习的层面,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几个教学实例来说明如何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将学习的过程不断引向更深入、更严密、更富有意义的方向。

二、深度学习理论推动下的教学实践

1. 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教师在对课程深入理解基础之上,对教材、教材外资源以及学生等不同要素作深入研究。[3]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和教材上所呈现的知识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强调知识的来龙去脉,后者往往是静态的孤立的概念或片断,割裂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促成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首先就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

以上教版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第二节第二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例,教材中这一节呈现的主要内容及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要求如下表:

很显然,教材的内在逻辑非常清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各民族虽然历经战和更替、分合聚散,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已经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各民族同胞的共同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所以我国民族与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是离不开国家统一这个大前提的,而民族关系及民族问题的处理又与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个教学内容的处理,就绝不是简单的列举体现民族三原则的实例,而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弄清几个问题,即:民族与民族关系问题的源头;我国处理民族关系政策的演变;其他国家关于民族关系的处理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民族与其他问题(如宗教、国际关系、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关系;等等。

2. 对学生的研究——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习是学习者个体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之前,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已知、学生不知、学生想知、学生应知什么(此问题关乎课程标准)以及想让学生知道什么,并且把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使之转化为逻辑化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很显然,后两个问题都指向教学目标,而“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学完之后能够做什么所进行的计划”。

我们能够确信的一点是,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这也告诉我们一次有意义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出发,寻求合适的资源与支架,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怎么去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呢?例如,在讲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中,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请阅读教材,找出教材中的关键信息。

生:国家统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学生的行为选择,等等。

师:请列举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案例并加以说明。

生: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占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高考加分政策,各种政策的扶持,全国人民共同抗灾,修建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各省区对口支援、支教,等等。

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方法很多。这节课中,教师是通过问题的设计,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概括能力;另外,通过学生的列举,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理解程度。但这时学生提供的信息是零散的、碎片化的,需要教师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形成逻辑化的教学内容,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并使之结构化。

3. 基于能力提升的问题设计

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实现和促进深度学习。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中,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真正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进行的,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通过问题设计与支架帮助,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思想政治课上,有意义的问题设计是以不同能力层级为目标的,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设计应体现出高阶思维能力。

[案例]PPT呈现学生列举的实例:少数民族代表占人大代表总额的比例,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少数民族人员竞争自治地方公务员岗位时给予适当照顾,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在高考中加分,等等。

师:你们觉得平等吗?

生:我认为这些做法是平等的。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但是很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却生活在山区,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而我们却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可以享用更多的资源,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机会的不公平。所以我们要促进平等的实现,努力使各民族的孩子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

师:如何理解“平等”?

生:是指法律地位与权利的平等以及发展机会的平等。

师:国家在政治上保证各民族的权利平等,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不和谐的现象有哪些?

生:比如疆独、藏独。

生: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外国势力的干涉、宗教问题,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原因。

师:怎样使各民族之间更加团结与和睦?

生:各民族之间加强理解,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发展经济,通过经济的发展消除各种不平衡,使各民族更加团结与和睦。

师出示东西部地区GDP增速图,读图并预测西部地区的经济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生:东西部地方的差距缩小,有利于共同繁荣。

师(追问):还会有什么影响?

生:西部地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西部地区不能再走依靠资源支持型的道路,这可能会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师(追问):这样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会对民族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生:会使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形成更大的差距,造成民族之间更大的不平衡,引发新的民族问题。

从上述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是基于学生认知起点上展开的,从理解平等的含义到分析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再到预测、评价西部发展模式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问题能力梯度从低到高,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设定的路线不断向上发展,他们能够逐步在知识的相关要素之间建立联系,并能将进入学习状态前的碎片化知识结构化,使之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他们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表现。

三、促进深度学习的几点思考

1.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生态环境

学习者是所有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都取决于学习者自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导向,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且通过设计教学和评价活动等来帮助学生掌握复杂的概念,促进知识建构与转化,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导其沿着正确的思维路线进行积极的探究。

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养,推动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实施势必引发教师知识的危机。要加强师资培训,引导教师坚持并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要对教师加强课程本体性知识的培训,为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3. 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促成深度学习

教学实践中需要有效整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式教学赋予学生思考的载体,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经历与体验中主动地去感悟和思考。

4. 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捕捉即时信息,促成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节点”,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利用生成的信息补充、修正、提升预设方案,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推进教学进程,让动态生成真正为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教师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此时,教师切不可打断学生的思路,而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起来,共同开展研究,促成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

[2][美]洛林·W.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50-69.

篇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案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探究意识,能够有效把握教材的基础知识,但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较低,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学科内涵和学科方法尚处于摸索总结阶段,而且以往学到的知识内容还是较零散的、较肤浅的,而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信息量少,知识面窄,对可以为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做什么不了解、不明确。因而,应设计一些问题、创设一些情境,使学生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友好相处,逐步自觉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民族关系;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理解如何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能力目标:结合史实,使学生感悟我国民族关系发生的根本变化,用我国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我国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我们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懂得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要从现在做起,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板书)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学生齐读标题,有助于加深对本课重点知识的印象。

【小游戏】:猜猜看

花衣银装,吊脚楼房。

泼水龙舟,孔雀屏靓。

敖包相会,长调牧羊。

布达拉宫,金璧辉煌。

……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描述,猜猜分别是我国的哪些民族?

学生回答:苗族、傣族、蒙古族、藏族。

教师归纳:通过游戏,大家发现在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而每个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增添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是中华大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不仅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且中华民族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少数民族,从而增强各民族儿女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学生活动】了解民族:请我们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下列情况:(邀请本班一位回族学生简短介绍)

◆你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吗?你们民族有什么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

◆你们周围生活着哪些民族,与其他民族关系怎样?

其他同学思考,我国各民族在日常相处中形成了怎样的民族关系?

学生回答:我国逐步形成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教师归纳: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得以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是因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少数民族当然也是。

1.我国逐步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身边少数同学的介绍,生动、直接地让学生感受我国现在的新型民族关系,通过追问这一民族关系形成的根源,引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教材前后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当然再次强调我国最根本的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

过渡:下面就让我们离民族更近一步,以西藏为例,走近民族、走近西藏。

【时事链接】走近民族:2015年9月8日在西藏布达拉宫广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西藏在新中国成立前是什么样子的呢?

播放视频《六十年回眸:新西藏翻天覆地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很关心藏族人民,全力支持西藏各项事业建设,与旧西藏相比,新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大变化。

思考:(1)看视频后,说说国家在西藏的政策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政策?

(2)从西藏翻天覆地大变化的历程中,我们看出国家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

学生回答:“三包政策”、安居工程、交通运输、第一次人大选举、农业税减免……

教师归纳:60年一甲子,一轮回,西藏却在短短六十年由封建农奴制走向现代文明,它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对西藏的无私援助,为什么国家会给予西藏这么多帮助和支援呢?这说明我国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呢?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板书)

【设计意图】选用西藏六十年翻天覆地大变化的事例,一是因为材料新,且与时政热点有关;二是因为视频内容丰富,围绕西藏60年发展,列举了许多党和国家给予西藏的优惠政策,学生能真正了解一些国家的具体政策;三是因为视频资料能迅速调动学生的兴奋感,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并为后面的知识起到开篇的作用。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看书P72-73,什么是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2分钟)

【学生活动】下面我想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国家还采取了哪些举措凝聚各民族,体现出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小组讨论)

【活动规则】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组一个主题,然后按主题顺序分享讨论成果。

各小组分别列举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体繁荣的典型事例。

教师归纳:

1.民族平等是指在我国民族之间还有多少人口发展程度上的区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族团结: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

“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习近平

3.民族共同繁荣,也就是各民族要共同富裕,没有各少数民族的小康,也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与分享,同学们会对三个原则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发现三原则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民族团结原则”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理解,各民族人民珍惜民族团结、互帮互助,也有极少数破坏民族团结的势力,结合习主席对民族团结论述,升华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辩一辩】

有人说“国家对少数民族就是太好了。凭什么你们可以获得那么多经济的扶持、享受高考加分?这是对我们汉族的不公平!”

高考民族加分政策,是否有悖于民族平等原则?请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国由于历史、地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滞后,影响各少数民族权利的实现,如有的民族在新中国成立时只是封建社会,甚至原始社会,所以给予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恰恰是祖国母亲爱护每个子女的表现,恰恰体现了民族平等。

【设计意图】理不辩不明,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直观事例,通过辩论、质疑,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种表面的不公,恰恰是祖国母亲对每个民族的公平之举,既深化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国家的具体政策,从而支持国家政策的执行。

过渡:我们今天了解了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下面就看我们大家是如何行动的?

【我们在行动】

展示我们学校新疆班同学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各民族是相融合的大家庭。

思考:如果班级转来几位少数民族学生,作为汉族学生的你会怎样与他们相处?

学生回答:学习上帮助,生活上相互了解、尊重;邀请新疆班同学到自己家里做客……

教师归纳: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首先我们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珍惜这样的民族关系,这既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然与少数民族同学的相处最终是落实在行动中的,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3.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板书)

(1)珍惜、巩固、发展新型民族关系

(2)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3)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弱化了知识点,强化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最终到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

【课堂小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有一首歌的歌词是“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让我们行动起来,携起手来,同舟共济,爱我中华,繁荣富强。

五、教学反思

篇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并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提高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探究合作的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情景材料分析、探究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正确理解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去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懂得民族关系与国家前途命运密切相关,提高尊重少数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增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实例、设计课堂讨论题目、制作课件等。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收集有关资料等。【教学过程】

宋祖英《爱我中华》引出课题,然后设问:

教师设问:听了歌曲之后你有何感想?(多媒体播放歌曲,屏幕展示各少数民族图片,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概况)学生讨论、发言,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引导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通过音频导入,提高学生想学的积极性。【讲授新课】

教师设问:我国各族人民情同手足,休戚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是不是历来就是这种关系?我们来看看剥削社会时期,民族关系是如何的呢?有何区别?是什么因素促使改变的? 学生讨论,提问。教师归纳引导

设计意图:目的让学生知道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并能用对比的方法体验新型民族关系的优越性。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通过组织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学生: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根据自己的搜集资料的结果,介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贡献。

一、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教师:为什么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1.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A、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如内蒙古大草原,藏族开拓的青藏高原,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开拓的“西域”等

B、共同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如蒙族的畜牧业,维族的植棉业,藏族的寺庙等

C、共同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D、共同推翻“三座大山”

学生:结合p73探究学生举例,联系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通过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尤其是新课改之下的文综联系更加紧密。

教师:从优美的歌曲声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

学生: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

(2)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讨论:有人认为: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已经消除,我国就不存在民族问题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小结:不正确。虽然我国已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状况仍然存在,所以民族问题仍存在,我们更要处理好民族关系。PPT:引出民族平等的含义

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首要原则)

学生:各民族具有同等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依法平等履行相应的义务。

教师:民族平等的依据:

学生: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学生举例: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 PPT:民族平等的具体表现(2)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教师:民族团结的含义

学生:各民族在社会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教师: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学生:民族的团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学生举例如:未处理好民族关系而出现的冲突:车臣争端、巴以冲突 2008年3月14日拉萨暴力事件(少数藏独分子企图制造分裂、危害人民的行径)

(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PPT:我国西部状况

教师: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核心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小组交流发言:为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课前布置同学们去收集相关资料,请每个小组推荐一条有成效的做法在全班进行交流。(请用具体事实加以说明)

教师:你知道西部大开发的几大重要工程吗?西部大开发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

思考: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略)教师:(总结)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关系图)民族平等政治基础体现物质保证前提条件前提条件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团结物质 探究思考:为了真正做到“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呢?首先同学们阅读教材76页内容,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并思考76页探究问题。

学生结合教材概括、分组讨论、发言

三、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为什么我国能真正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主要有国家性质、民族原则、团结统一、法律保障

2、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探究一:对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作为汉族学生,你应该抱怎样的态度?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应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它有利于消除历史遗留下的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

探究二:如果有人片面强调民族特点,忽视国家整体利益,甚至制造民族纠纷,作为少数民族学生,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应批评这种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思想行为,对制造民族纠纷的现象要抵制,并团结周围群众与之斗争。教师结论:

(1)从思想上,要认识传承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

(2)在行动上,要与周围不同民族同学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对于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要警惕并与之斗争,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付诸行动。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认识到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如果把民族关系看作一座大厦,那么各民族如同砖、沙子、石料、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民族平等即指各种建筑材料尽管成分不同、形式各异,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伟大的建设事业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各民族要团结得像钢筋混凝土,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民族关系大厦只有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情况下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每位同学要把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板书设计】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3)、新中华民族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各民族共同繁荣(4)、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原因

2、怎样巩固 练习:

中共十七届十中全会强调,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利益、社会的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意义。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表现在(B)

①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基础 ④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于2010年1月18日再北京举行。会议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战略部署。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C)①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②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目前,我国有1万多所少数民族中小学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共使用21种民族语言,每年编译出版各类少数民族教材3500多种,计1亿多册。这表明(C)

①国家保障公民的文化教育权 ②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已经消除 ③ 使用本民族语言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方面 ④ 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篇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民族基本概况,懂得我们伟大祖国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及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培养学生运用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评价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 教学过程

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视频播放西藏今昔对比

探究:从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是材料中你能体会出我国家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民族关系?为什么能形成这样的民族关系? 显示藏独图片

我国是不是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呢?引入我国要坚持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原因。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民族平等含义、原因,结合材料分析所给出的材料是如何体现民族平等的。

图片一体现了各民族平等享有政治权利;材料二体现了各民族平等享有经济权利;图片三体现了各民族平等享有文化权利

显示图片中国人民对玉树的援助;深陷民族矛盾的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探究:对比中俄两国的不同民族关系,请分析民族团结的含义以及重要意义。

探究:从视频中你是如何体会到各种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原因是什么?

播放视频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带给西藏的变化

学生结合学会的三个原则来分析处理民族关系三原则的联系 做一道连线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学生来回答巩固民族关系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

篇7: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教学设计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2、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民族平等原则

【教学方法】采用文字素材、历史知识、歌曲等手段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实例、设计课堂讨论题目等。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收集有关民族的资料。

【学情分析】通过课前交流,本班学生基本具备我国民族概况的基本知识,对民族问题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学生对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如何看待当前藏独、疆独等极少数分裂分子的可耻行为等尚认识不足,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习,加深学生认识、理解。【教学过程】

宋祖英《爱我中华》引出课题,然后设问:

教师设问:听了歌曲之后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发言,然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引导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通过歌曲导入,提高学生想学的积极性。【学习新课】

教师设问:我国各族人民情同手足,休戚与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是不是历来就是这种关系?我们来分析剥削社会时期,民族关系是如何的呢?有何区别?是什么因素促使改变的? 学生讨论,提问。教师归纳引导

设计意图:目的让学生知道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并能用对比的方法体验新型民族关系的优越性。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通过组织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学生: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根据自己的搜集资料的结果,介绍自己熟悉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以及贡献。

一、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教师:为什么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1.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A、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

B、共同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C、共同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D、共同推翻“三座大山”,创立了新中国

学生:结合p72探究学生举例,联系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知识,拓展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通过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提高学其知识综合能力,尤其是新课改之下的文综联系更加紧密。教师:从优美的歌曲声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

学生: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讨论:有人认为: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已经消除,我国就不存在民族问题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小结:不正确。虽然我国已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状况仍然存在,所以民族问题仍存在,我们更要处理好民族关系。

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首要原则)

学生:各民族具有同等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依法平等履行相应的义务。

教师:民族平等的依据: 学生: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学生举例: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2)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教师:民族团结的含义

学生:各民族在社会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教师: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学生:民族的团结、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老师举例如:未处理好民族关系而出现的冲突:车臣战争、前南斯拉夫分裂。(3)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教师: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核心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小组交流发言:为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课前布置同学们去收集相关资料,请每个小组推荐一条有成效的做法在全班进行交流。(请用具体事实加以说明)

教师:你知道西部大开发的几大重要工程吗?西部大开发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思考: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间的关系如何? 学生:(略)教师:(总结)

探究思考:为了真正做到“56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呢?首先同学们阅读教材74页内容,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并思考74页探究问题。

学生结合教材概括、分组讨论、发言

三、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为什么我国能真正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主要有国家性质、民族原则、团结统一、法律保障

2、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探究一:对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作为汉族学生,你应该抱怎样的态度?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应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它有利于消除历史遗留下的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

探究二:如果有人片面强调民族特点,忽视国家整体利益,甚至制造民族纠纷,作为少数民族学生,你会怎么做?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评:应批评这种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思想行为,对制造民族纠纷的现象要抵制,并团结周围群众与之斗争。教师结论:

(1)从思想上,要认识传承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

(2)在行动上,要与周围不同民族同学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对于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要警惕并与之斗争,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认识到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如果把民族关系看作一座大厦,那么各民族如同砖、沙子、石料、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民族平等即指各种建筑材料尽管成分不同、形式各异,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伟大的事业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各民族要团结得像钢筋混凝土,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民族关系大厦只有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情况下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每位同学要把珍惜、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板书设计】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我国的民族概况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2)、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3)、新中华民族关系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各民族共同繁荣(4)、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的原因

2、怎样巩固 练习:

中共十七届十中全会强调,在新形势下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对维护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利益、社会的稳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意义。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表现在(B)

①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基础 ④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于2010年1月18日再北京举行。会议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战略部署。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C)①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②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目前,我国有1万多所少数民族中小学开展民、汉“双语”教学,共使用21种民族语言,每年编译出版各类少数民族教材3500多种,计1亿多册。这表明(C)

①国家保障公民的文化教育权 ②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已经消除 ③ 使用本民族语言是民族平等的重要方面 ④ 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

篇8: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文字音像资源,开发利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实验)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在实施建议中, 鲜明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所谓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文字与音像资源、人力资源、实践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等。而文字与音像资源, 除了思想政治教科书外, 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 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新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利用水平, 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持, 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起步较晚,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 开发程度和利用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现以我的教学研讨课《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例, 对如何开发和利用文字音像资源, 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存在的误区

在最初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 我开发和利用了如下文字音像资源:

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课的狭隘性, 开阔了师生思路, 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在开发和利用文字音像资源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

误区一:脱离学情

在开发利用文字音像课程资源时, 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难以引起学生思维与情感共鸣。例如选用文成公主和亲的史料导入教学, 但学生对这段历史并不熟悉, 未能将学生的思维迅速卷入教学。

误区二:数量过多

在教学中, 开发的文字音像课程资源过多, 课堂教学成为资料呈现和展示的流程, 多媒体课件成了浮光掠影, 学生没有仔细品读资料和深入探讨问题的时间, 思维难以向纵深层次发展。

误区三:利用得不够充分

在利用文字音像课程资源时, 没有充分发掘课程资源的教学价值。例如在探讨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时, 我使用了一副西部大开发的简单示意图和一个反映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表格, 要求学生探究国家为什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学生的探究活动缺乏论据支撑, 无法有效地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 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误区四:缺乏整合

在教学中, 缺乏对多种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 有些文字音像资源具有包含性或重复性, 占用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应把握的原则

在再次设计、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开发和利用好文字音像课程资源, 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 “三个贴近”的原则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政治课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原则, 从鲜活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实际出发, 找准学生的生活关切和兴趣所在, 摸清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水平, 开发利用文字音像课程资源。

(二) 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

有效开发和利用文字音像课程资源, 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和形式, 但必须明确形式为内容服务, 杜绝为形式而形式的做法。这要求我们在开发利用文字音像课程资源时, 首先要弄清几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取这一资源?二是使用这一资源是为了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三是怎样利用这一资源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明确了课程资源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后, 再深入研究具体课程资源的特点, 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 利用其创设教学情境, 设计教学问题, 开展教学活动, 实现教学目标。

(三) 科学性和深刻性兼顾的原则

思想政治学科具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重要功能, 教材编者在选取课程资源时, 精选了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素材。教师在开发利用其他文字音像课程资源时, 也必须要坚持科学性和深刻性兼顾的原则, 使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切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完善知识, 提高能力, 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突出特色的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 文字音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应挖掘资源, 突出学生特长, 展示学生的闪光点。我在这节课中, 便充分利用学生的艺术特长, 让学生展示自己熟知的民族知识, 用画笔描绘不同的民族, 并为大家表演民族舞蹈, 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师生共同开发的原则

新课程下的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 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新课程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成为帮助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文字音像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共同收集、处理、展示课程资源, 使学生在寻找、收集资源中, 深入社会生活, 广泛接触社会;在分析、处理资源中,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中, 表达自己的思想, 分享他人的感受。

基于以上原则, 笔者对文字音像资源进行了比较与整合, 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造和调整,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下表是调整处理后本课使用的文字音像资源:

篇9:友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友善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谦敬礼让、帮扶互助。即在工作和生活中不矜能、不伐善,先人后己,保持谦虚低调。面对道德高尚、品质优秀的人,要虚心学习,做到见贤思齐;面对他人的过失、缺点,要设身处地给予体谅和包容,诚心诚意进行提醒和帮助。戮力同心、同舟共济,在他人有困难时及时解急救难、雪中送炭。谦敬礼让、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在人们之间流转和传递的是温情与爱心,能消除隔阂、融冰化雪,使人如沐春风。

志同道合、携手奋进。同类相感,同声相求。友善之情往往生发于志趣相投的人们之间,因此人们常说“同志为友”,“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说友善意味着志同道合、友善的基础是志同道合,那么,在当代中国,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之“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之“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同心同德、共同奋进,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时代要求。

珍惜资源、关爱自然。人类不仅生活在群体、社会中,而且生活在天地、自然中。人们在自身的生存发展中不仅要和他人、社会打交道,而且要和自然打交道。“爱人”与“爱物”密不可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们共有的生存家园。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时就是尊重和保护他人他国的生存发展权利,就是尊重和保护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权利,就是尊重和保护人类自己。

友善价值观的践行途径

所以,在实践中积极倡导、培育友善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培育与践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创造性地用活我国传统优秀道德资源。我国古人强调“仁者爱人”,主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论,主张“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论,将“民胞物与”视为道德修养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础上,古人还发展出了丰富的道德实践理论,包括“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的忠恕论,“责友以善”、“以友辅仁”的友善观。在践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过程中,应科学继承这些传统优秀道德资源,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夯实力行友善价值观的物质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切实提高。

开展以友善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榜样的教育、示范和引领,对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人间自有真情在,生活中从来不乏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善行义举。因此,道德教育应贴近百姓生活,着力捕捉、发掘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善意与真爱。此外,还要在社会中广泛开展人人参与的以关爱他人、奉献爱心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着力引导全社会成员关注、关心、关爱困难群体,营造帮扶互助的友善风气。

上一篇:关于推进集团公司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案下一篇:工厂安全生产标语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