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案

2024-06-19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案(精选7篇)

篇1: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案

河曲中学达标测试(2015版)

高一政治

必修2

ZZB20903 第九课 第3课时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达标测试

1.下列做法中,最能够体现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立场的是()A.出席坎昆气候变化大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B.我国于2013年6月成功发射“神舟十号”飞船

C.提出亚太经合组织应深化交流合作,实现本地区的包容性增长

D.面对美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一再施压,中国政府表示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汇率政策 2.针对日本就日本自卫队驱逐舰在“春晓”油气田遭到中国直升机监视的抗议,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强调,东海“春晓”油气田完全在中国的主权权力范围内;而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中方过去从来没有承认过日方所谓“中间线”的主张,今后也不会承认。材料主要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中()A.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宗旨 B.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准则 D.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基本目标 3.我们应该坚持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和选择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权利,尊重文明多样性。这体现了我国在对外关系中坚持()①尊重别国主权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4.下列关于外交政策的表述,正确的是()A.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B.外交政策作为对内政策的基础,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C.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 D.外交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

5.中国维和部队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有超过2 000名中国官兵参与各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维和活动表明了()A.我国努力争取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 B.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D.我国支持联合国的各项工作

6.近年来,一些大国纷纷与我国建立了各种“伙伴关系”,包括“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等。这表明()A.当今世界呈现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新秩序 B.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注重发展多边关系 C.我国调整了不与任何国家结盟的政策

D.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7.面对美国政府对人民币升值的频频施压,中国政府表示将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原则,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具体什么时候改、怎么改,我们将根据世界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统筹考虑。我们反对把这个问题政治化,反对借这个问题施压,是因为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A.是中国的内政,涉及中国主权和利益 B.主权国家不应受到外部的影响 C.各国的共同利益会损害各国自身的利益 D.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8.在叙利亚问题上,我国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客观、公正地作出判断,决定自己的立场。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A.宗旨 B.基本目标 C.基本立场 D.基本准则

9.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提供援助的第 1 页

(共 2 页)河曲中学达标测试(2015版)

高一政治

必修2

ZZB20903 时候都不附加政治条件,援助是务实的。这反映了()A.我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往来 B.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利益是一致的

C.我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D.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10.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这说明()①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正在从冲突对立走向趋同一致 ②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 ③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推动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我国始终不渝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南海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南海周边各国的利益。我国明确表示,在有关南海的领土划界、油气开发、渔业需求等问题中,领土划界是我国在南海的核心利益。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捍卫的最高利益是()A.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B.我国的发展和繁荣

C.国家间的共同利益 D.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12.中华民族崇尚亲仁善邻,主张和而不同。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誉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在有关我国外交政策的阐释中,最能体现此“黄金法则”的是()A.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B.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C.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D.外交政策的宗旨

1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疑虑和猜忌明显加重,“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周边国家也有一定的市场。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中国要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

结合材料,运用“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基础”的重要性。

第 2 页

(共 2 页)

篇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案

泾阳县泾阳中学 任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外交政策的含义、知道依据,理解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

2.能力目标:学生能根据教师或其他同学所举事例,归纳体现中国外交主张的关键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验”——学生在收集、筛选、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感受我国的外交政策。

②“认同”——学生能够认同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③“期待”——学生希望中国更加繁荣富强,期待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复习巩固知识:(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回答)

1.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什么?各国和中国如何应对? 五.导课: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内容有关习近平和李克强的外交活动及其外交成果。

思考: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源于我国正确的外交政策 六.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在本节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二)多媒体展示学生课堂自学任务,根据提出的知识问题自己阅读课文并在课文中勾画出知识点,同时教师书写板书。

(三)讲授新课

1.外交政策的含义--这属于了解性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己寻找答案。过渡:那我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呢?--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

(1)通过列举事例、分析,让学生感受政策制定的依据。

(2)注意易错易混点:(比较记忆)

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过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那这种外交政策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一步: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感知其内容(四个方面)第二步:对其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讲解

(1)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先让学生根据课本熟悉独立自主的含义及其表现,然后多媒体展示与此有关的新闻事件材料,并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根据独立自主的含义和表现分析材料,并总结出观点,回答问题。教师再进一步归纳强调知识点的学习要注重理解、分析。

(2)基本目标(对内、外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多媒体展示关于基本目标的维护南海主权的新闻事件材料和探究问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同桌之间探讨问题并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参加致力于维和的活动并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从材料提炼出知识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再与知识点对接找到答案。

(4)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先让学生熟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五项指什么、熟悉内容,让后教师再举例分析我国与周边国家形成的亲邻、睦邻关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五项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准则

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归纳总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也是我国对外活动的基本准则。

4.我国外交政策制定和完善的过程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

(1)制定和完善过程: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通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关于我国外交政策的主张让学生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的过程,并多媒体展示对这一知识点的梳理,是这一过程更加明确化。

(2)重要作用:先让学生明确我国通过实行这一外交政策在国际社会舞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记住观点,教师举例再对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作用。

(3)我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及其带来的影响。这一知识点让学生明确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必然也使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也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

(四)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知识网络图

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外交政策这一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关于外交政策知识掌握程度,以便课后查漏补缺 多媒体展示观点判断并纠错、选择题

(六)布置课后作业和练习题

篇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案

2003年以前, 我国政府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主要是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收购价;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 政府开始对粮食主产区农民进行粮食直补, 同时, 在全国各地逐步实施减免农业税;2006年全面免除农业税后, 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直补的力度, 目前由中央财政资金进行补贴的农业补贴有: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农机购置直补、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能繁母猪直补、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母牛补贴、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橡胶良种补贴等, 各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区优势农业的扶持方向和农产品市场变化情况对某些农产品在生产环节或销售环节进行补贴, 如蔬菜补贴等。中央农业直补资金也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增长之态势。2004年粮食直补资金为100亿元, 2006年为142亿元, 2008年增长至151亿元;2006年起实施的农资增支综合直补, 补助资金为125亿元, 2007年增至276亿元, 2008年继续大幅度增长, 达486亿元;其他农业直补项目资金也逐年增长。从农业直补政策的实施, 到农业直补项目和直补资金的不断增长, 充分反映了中央政府把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及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与努力。

一、我国农业直补的政策目标

随着农业直补项目和直补资金规模的不断增加, 农业直补政策越来越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重大政策。那么, 目前名目众多的农业直补项目的实施, 政府期望达到的政策目标是什么?从这些补贴项目出台之前的农业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农业直补的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和稳定物价。

1.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是生存的基础,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自不必赘述。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初期, 因我国经济体制率先在农村进行而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积极性,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 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明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1998年, 一度创下了粮食最高产量5.08亿吨。但随着改革逐步转向城市部门, 农业部门的改革相对滞缓, 从而导致了我国长期积累的“三农”问题越积越深, 日益严重, 农民税费负担沉重, 种粮比较利益低下, 很多农民不原意种粮食而外出打工, 大量农田抛荒, 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致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大幅滑落。2003年, 全国粮食总产量仅为4.13亿吨, 降到了1990年以来最低水平, 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决策者的聚焦点。同时, 来自农村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也不断加剧, 随着农民的流动向城市蔓延, 也蕴含着种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聚集。在这样的背景下, 党中央于2004年下发了“一号文件”, 体现了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 提出了“集中力量支持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 促进种粮农民收入增长”。粮食直补的政策随之出台, 主要是对粮食主产区粮农进行补助。由此可见, 粮食直补政策目标指向是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由于只有促进种粮农民增收才能稳定粮食生产, 只有稳定粮食生产才能实现国家粮食安全, 说明这两个政策目标相辅相成。2006年, 党中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 全面取消农业税, 将粮食直补政策推广到全国, 惠及了所有粮食生产者, 显然, 这一政策的目标更加倾向于促进农民增收。

2006年4月, 因柴油、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 中央政府又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补助。2007年、2008年这项补助资金都大幅度增长, 按国家财政部发言人的解释, 这项补助主要是为了缓解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种粮增支的影响, 促进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1]可以说, 这项补贴的政策目标仍然是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2.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国家农业部曾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 都旨在加快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与推广。这些补贴项目包括粮食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奶牛良种补贴、优质后备母牛补贴、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天然橡胶良种补贴等。

3.稳定物价水平

2007年春节, 由于肉禽蛋等养殖业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扬, 推动了CPI上扬, 形成了通货膨胀压力。2007年7月, 国家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相关工作的通知》, 确定对每头能繁母猪以一年5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在2008年农产品价格仍然继续上涨、CPI不断攀升的宏观形势下, 2007年12月, 国家财政部又发布消息, 提高了2008年度 (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 能繁母猪的补贴标准为每头猪100元。提高补贴的消息提前了7个月发布, 充分表明决策层对通货膨胀的忧虑和利用政府补贴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期望。2008年初, 因遭受雪灾和生产资料及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 部分地区蔬菜价格上涨较快, 一些地区的政府即对蔬菜生产和销售环节进行了直补, 这些举措都起到了稳定农产品价格的作用。

二、农业直补政策效应分析

现行的农业直补政策是否能达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物价、发展现代农业这四大政策目标?这需要对农业直补政策效应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和实证的检验。首先, 笔者利用经济曲线对其做了理论上的演绎推理, 然后, 再利用农业经济数据对农业直补项目的政策效应进行了分析。

1.经济曲线分析

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 农产品价格对供给的影响和调节是滞后的, 体现在下一个生产周期上, 这就常常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周期性, 而农产品价格变动的蛛网模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原理。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周期性, 笔者分析了两个生产周期的生产者供给曲线和市场供需均衡曲线。鉴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补贴是以粮食补贴为主, 因此, 以下的分析则以粮食补贴为例。

(1) 生产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对粮食生产环节进行补贴的政策效应。图1就是均衡市场条件下的粮食生产者供给曲线:ATC为粮食平均总成本曲线, MC为粮食的边际成本曲线。由于粮食市场价格等于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 (P=AR=MR) , 生产者的总收益等于总成本 (OPEQ) 。因此, 在农业生产成本 (生产资料、生产要素价格) 不发生变化的市场条件下, 对粮食生产环节进行补贴, 就会导致总平均成本曲线下移, ATC→ATC1, 粮食生产成本为ODFQ, 生产收益为OPEQ, 超额利润为DPEF。说明存在超额利润, 刺激了粮食生产, 并导致了图2所示的情况:粮食的市场总供给曲线由S移动至S1。由于粮食总需求具有刚性的特殊因素, 国内粮食总需求与人口有关, 这意味着粮食总需求曲线在短期内不会向右移动。这样, 供给变动影响价格变动显著, 粮食市场价格从P下降到P1, 农户即会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境地。这是第一个周期因补贴出现的粮食供给变化情况和市场价格变化情况。

第二个生产周期受第一个生产周期粮食价格下降的影响, 生产者预期收益无法实现, 甚至亏损。这样, 生产者又会减少生产, 粮食总供给曲线又将向左移动。如此往复, 需要经过几个生产周期的调整, 新的农产品均衡市场才会逐渐形成。

以上分析表明, 在农业生产成本不发生变化时, 对农业生产环节进行补贴, 虽然在一个生产周期内会促进农产品供给增长, 然而在封闭市场上, [2][3][4][5]

(3) 影响农户农产品生产经营决策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产品的价格。受粮食供给总量持续下降的影响, 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降到了4.3亿吨的危险水平, 粮食供求关系紧张状况通过粮食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体现出来, 当时, 全国粮食主产区三种粮食的收购价格为56.5元/50公斤, 2004年上升到71.2/50公斤。粮食价格的上涨刺激了粮农种粮, 再加上国家的农业政策调整以及对主产区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 2004年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长, 增长率达到9%。由于粮食总供给的扩大, 2005年粮食价格出现了小幅下跌, 全国粮食主产区三种粮食的收购价格为70.03元/50公斤。粮食价格的相对稳定, 促使2006年粮食总产量继续稳定增长, 达到了4.98亿吨。但粮食主产区又出现了卖粮难问题。为了保护粮农利益, 国家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 由中储粮食公司按平均71元/50公斤的价格进行保护性收购。因此, 2007年粮食收购价格也基本稳定在略高于最低保护价的水平上。从2004年至2007年, 粮食收购价格基本稳定, 粮食总供给稳中有增, 但增幅逐年下降。这除了受到农业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约束外, 价格刺激削弱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他没有农业直补保护的农产品的供给变化则受市场价格的影响更大:上一年某一农产品市场价格高, 第二年就会出现供过于求, 遭受损失的农户不敢轻易进行下一轮的生产, 第三年又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 如此循环往复。导致很多地区农户都遭受过烂西瓜、烂西红柿、烂辣椒等问题。

(4) 农业直补政策起到了稳定物价的作用, 但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不明显。2006年下半年, 农业生产资料上涨, 国家启动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项目, 之后农资直补资金每年大幅度增长, 但分配到每一农户的补贴仍然有限。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过快, 补贴资金对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作用十分有限。2007年,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了18.5%, 2008年上半年,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了22.9%, 同期生产资料价格却上涨了26.2%。8月份粮食主产区三种粮食价格88.14元/50斤, 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96%。由此可见, 在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引起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农产品价格上涨这一过程中, 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低于农业生产成本上涨的幅度, 二者之间的“剪刀差”, 反映了对农业经营利润的挤占和对农业劳动要素收益的剥夺。还应看到, 尽管三种粮食的综合收购价格上涨, 但除了小麦价格上涨较大外, 水稻价格则呈现出低位徘徊, 为此, 国家农业部启动了2008年中晚稻执行最低收购价的预案。这也同样说明了粮食直补虽然稳定了供给, 但促进种粮农民增收的目标却难以实现。

旨在增加农业生产能力的另一项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同样也是如此。启动这项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专业养殖户因饲料成本上涨造成的严重压力, 使得一些资金压力大的专业养殖户暂时缓解了困难, 保持了原来的生产能力未削减, 但全国肉禽蛋供给能力的快速上升, 主要还是来自于肉禽蛋价格上涨对养殖户的生产刺激。而在政府的生产直补以及各地方政府为保障猪肉供给所做的种种努力的综合影响下, 过度地刺激生猪养殖, 导致了在养殖成本并未下降的情况下, 猪肉价格近期大幅度下跌, 已经出现了一些养殖户宰杀种猪的情况。[4]同样, 奶牛良种补贴的环节 (如购精环节) 、苹果套袋技术推广补贴的环节 (如购买果袋环节) , 这些补贴都对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率和出口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一些补贴项目的补贴资金按应补农田核算, 直接发给农户, 如粮食良种补贴、油菜良种补贴等, 并没有有效的机制来监督这些补贴款是否用于了购买良种, 因而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总结与政策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现阶段农业直补政策在稳定农产品供给和市场物价方面的政策效应是显著的, 但补贴刺激农产品供给增加, 却被农产品价格下降抵消了农民的预期收益增长, 导致了农民增产不增收, 无法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预期政策效应。对于推广农业科技项目的补贴, 只要补贴政策设计得当, 就能较好地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 若补贴项目泛化为向农户发放现金, 就难以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

笔者建议:第一, 价格是最灵敏的刺激生产的信号, 政府不应过于担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适度的涨价对刺激农产品供给有利。我国拥有规模庞大、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劳动者, 在耕地面积不大、规模缩减的情况下, 靠价格的引导完全能够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第二, 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应从生产环节向收购环节转移, 尽量减少生产环节的直补项目, 增加在收购环节的补助。如对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保护收购价格逐年上调, 其上调幅度与物价变动水平挂钩;除了粮食外, 还应扩大最低收购价保护的农产品品种, 可利用财政支持大型深加工和出口创汇龙头企业进行保护性收购。第三, 加大实施“绿箱政策”, 政府的财政支持重点应指向增加农业科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农业灾害补贴、生态建设补贴等。由于“绿箱政策”不会对农产品价格和贸易产生扭曲, 且能降低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社会成本分担, 增强农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发展后劲, 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实施“绿箱政策”。

摘要:我国农业直补政策的实施, 主要是为了达到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物价水平这四大政策目标。本文利用成本曲线、供求曲线和现实状况的综合分析表明:农业直补政策体现了较强的政治效应, 在稳定农产品供给和稳定物价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促进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效应并不明显;在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方面, 其效果好坏与补贴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应让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并有限度地利用农业直补政策, 加大实施“绿箱政策”。

关键词:农业直补,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价格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场.2008年农资综合直补资金提前下发——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解答有关政策[N].南方农村报, 2008-02-26.

[2]鲁礼新.农业补贴政策的预期绩效分析:渑池县农户调查[J].改革与战略, 2006, (08) .

[3]陈薇.粮食直补政策的效果评价与改革探讨——对河北省粮食直补试点县的个案分析[J].农业经济, 2006, (08) .

[4][6]“粮农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及政策建议实证研究”课题组.粮农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及政策建议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调研世界, 2007, (04) .

篇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案

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基本准则等,理解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2)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索有关当代国际发展趋势及我国对外交往的知识;(2)提高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有关当代国际形势、我国对外活动的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关注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意识;(3)树立全球观念,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4)培养和平观念,热爱和平,树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二、教学过程

引入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受到款待的事例,引出舌尖上的外交。用意:舌尖有两层含义,一是外交款待,二是外交辞令。

师:最近,有一部关于中国美食的纪录片非常受欢迎,同学们知道是哪部纪录片吗?

生:《舌尖上的中国2》。

师:民以食为天,吃什么一向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那么,你们对国家领导人吃什么感兴趣吗?

生:感兴趣。

师:前段时间,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出访欧洲四国,受到了高规格的款待。他在荷兰时,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设宴款待,我们来看看菜单怎么样?

师:请问荷兰国王为什么要盛宴款待习近平主席呢?

生:因为中国越来越强大。

生:因为我国和荷兰有着许多共同的国家利益。

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会用学过的知识来分析国际新闻了。舌尖上不止有美食,更有外交关系。今天,我们通过“舌尖上的外交”专题来一起学习第九课第三框题“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一)我国外交硕果累累(舌尖上的外交—宴会篇—自豪感)

师: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受到热情款待,既与习近平主席的个人魅力有关,也与我国近年来取得的外交成果有关。接下来,就请大家自主学习104—105页的内容,了解一下近年来我国外交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并且结合108页的内容思考我们取得这些外交成果的原因有哪些。

师:请问阅读完104—105页的内容以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中国外交成果丰硕,中国越来越强大。

师:对,中国的强大归功于综合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这也是108页前两条内容归纳的原因。除此以外,下面几条内容说明还有什么原因在推动我国外交发展呢?

生:还有我们制定了正确的外交政策。

师:很好,我国外交硕果累累,这让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但同时也看到只有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才能更好地推动外交事业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学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什么是外交政策?

生: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师:这个概念中我们应该注意三个关键点:“主权国家”“目标”“策略、方式和手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师:舌尖上的外交不仅仅是吃,更重要的还有说。舌尖上的外交第二篇就是“讨论篇”了,让我们来看看我国和其他国家在外交过程中会说些什么。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舌尖上的外交—讨论篇—紧迫感)

师:“你来,或者不来,我都在这里”这是一句很有诗意的话,但却曾出于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之口,我们来看看他说这句话的背景。“我注意到,最近有的媒体说,奥巴马总统此次亚太之行没有来中国,或意在针对中国。”秦刚说,“是不是针对中国,我们要看美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至于来不来中国,一句话: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

师:为什么奥巴马亚洲之行避开中国?他去了哪些国家?你最关心他去哪个国家的行程?(学生讨论)

师:奥巴马此次亚洲之行一个非常重要的行程就是去日本,美日发表联合声明,声明“钓鱼岛问题”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这一声明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中国表示强烈抗议。从“你来,或者不来,我就在这里”这句外交辞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态度是淡定从容,但绝不退让!

师:假定奥巴马亚洲之行改了行程,决定来中国走一圈,那么我们该请他吃点什么呢?

生:包子和烤鸭。

师:为什么要请奥巴马吃这么好的东西呢?

生:因为中美之间还有很多共同利益,不可能因为这次的钓鱼岛问题而完全决裂。

师:那我们要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告诉奥巴马钓鱼岛是中国的,不要帮着日本,这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没什么好处。

师:同学们看问题非常到位,和中国政府的意见非常相近。秦刚表示,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方的立场是一贯明确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任何人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动摇不了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意志。

师:这就表明“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小组合作活动环节]

“在一次避开北京的访问中,奥巴马始终盯着中国。”《纽约时报》26日的文章说,“在奥巴马亚洲行的每一站,他说的每句话都有两个听众——地区盟友及中国。”

1.如果你是中国记者,或是美国记者,或是日本记者,参加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针对材料内容和时事政治,请说说你会向外交部发言人提出什么问题。

2.如果你是外交部发言人,模拟答各国记者问。

活动设计:1.学生自荐或推荐两位学生上台扮演外交部发言人。

2.其他学生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扮演中国记者、美国记者、日本记者,讨论各自准备提出的问题。

师:从刚才的活动中,我们都体会到了外交活动能说会说有多么重要,也多么不容易。同时,从刚才大家的活动发言中,我们也看出我国外交政策不仅要“坚定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也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师:讨论完了中美外交,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中日外交。因为钓鱼岛问题,中日外交陷入了冰冻期。但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日外交也不是完全决裂。我们来看这样一段新闻:“4月26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日本东京都知事舛添要一。汪洋说,中方主张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中国有能力应对任何挑衅……日方应妥善处理历史等敏感问题……中国政府支持两国地方开展友好交往……”

师:大家怎样看待这段新闻?

生:中国有大国气度。

生:中日之间依旧存在着共同利益。

生:中国外交以“维护和平与发展”为宗旨。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中国有能力应对任何挑衅”说明中国综合国力在增强;“日方应妥善处理历史等敏感问题”说明我国坚定维护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坚持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中国政府支持两国地方开展友好交往”说明我国有大国气度,坚持外交政策“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宗旨。

师:如果舛添要一走了,安倍晋三来了,请问我们应该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告诉他钓鱼岛是中国的。

生:不要侵犯我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

生:我们可以坐下来解决问题,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师:面对钓鱼岛问题,我们一定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维护我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但同时我们也要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以在钓鱼岛问题上我们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观点。其实这也说明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师:通过舌尖上的外交讨论篇,我们深入了解了我国外交政策及其内容,在探讨中美、中日外交关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我国外交应该有一种“紧迫感”。

(三)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舌尖上的外交—开创篇—使命感)

师:最后我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史。请大家自主阅读教材107页的内容。

师:回顾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我国外交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要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师:回顾我国外交发展史,明确我国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我国政府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如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印天然的战略伙伴关系、中阿战略伙伴关系、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等等。请大家说说我少写了哪两个国家的外交关系?

生:中日。

师:对,中日外交关系随着国家利益的调整也在不断变化中。面对中日钓鱼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是否应该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解决?你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讨论,引出“坚定维护,理性行动”的外交态度。教师再次重申:“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师:综合所学知识,请想一想中国在未来的外交进程中,真正实现和平发展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可以结合前面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去考虑。

最后,通过板书,回顾知识点。

篇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案

2、客户为上,诚信为本,明确目标,实现自身价值;开放,创新,激情,团结。

3、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4、团结,协作,齐心共赢;同德才能走的更近,同心才能走的更远;开拓不息,奋斗不止;激昂挑战人生,成就企业梦想。

5、诚信,质量,实干。

6、服务客户,发展企业,造福员工,回报社会。

7、迎接挑战,勇于创新,乐观向上,永不言弃,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8、真诚,专业,在起东。

9、众志成城在起东,意气风发,飞跃巅峰。

10、竞争,创新,拼搏,共存共赢;安逸,中庸,固守,穷途末路。

11、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

12、付出100%的热忱与努力,世界会为你让步。

13、灵动,与时俱进。

14、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15、创新,激情。

16、你的轴承专家,汽配产品的好高地;现金的制造,贴心的服务,永远的创新;起动机,一点就燃;用心认真的面对每一个问题。

17、创新务实。

18、为企业添动力,和企业同发展。

19、讲求实效,完善管理,提升品质,增创效益;开拓拼搏,求实创新。

20、开拓创新,务实求发展。

21、用心才能创新,竞争才能发展。

22、成都起东,活力爆棚,成都起东,有始有终,成都起东,双赢成功。

23、增强紧迫感,转变观念,穿新局面,全力抢市场。

24、放飞梦想,成就未来,我与起东共成长。

25、开拓创新。3lian.com/zl

26、开拓创新,优质高效;以服务为基础,以质量为生存,以价格求发展。

27、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28、现在的服务,未来的市场;高瞻远瞩,卓越创新;起东为家,创新为智,诚信为本。

29、时不我待,努力举绩,一鼓作气,挑战佳绩。

30、和传统的昨天告别,向规范的未来迈进。

31、大道不孤,德必有邻;协作奋进,践行创新,昂扬激情,饱满冲劲,起东有梦,尽在手中。

32、协作,创新,体现价值,共赢。

33、阴天的明天就是晴天。

34、一等二看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35、诚信经营,海纳百川,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客户的需求是我们的目标,市场的占领是我们的追求。

篇6: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全面了解我国确立和平发展道路的历程,感受我国为促进世界和平所作出的贡献。

2.能力目标

结合时事材料,分析说明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结合我国的外交活动具体事例,分析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材料,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爱国热情,增强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政策的基本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在加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迎接挑战?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新课

一、中国外交的累累硕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8页内容,思考其中的探究性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累累硕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体现,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外交活动的形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有哪些表现形式?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3)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

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自立于世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页内容,思考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是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家;根据国际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等等。这些都是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

(3)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

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完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

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毛泽东主席形象地提出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1953~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翻开中国外交的崭新篇章。

(2)反苏反美阶段,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又反美。(3)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大发展阶段。特点是“一条线、一大片”,为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结成一条线,团结这条线内的一大片国家。1964年中法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都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4)成熟、完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一是提出不结盟战略,二是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

2、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

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3、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1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有许多条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精讲点拨】

1、不能混淆联合国的宗旨与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我国外交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不能认为国际关系中出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都是结盟关系。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结盟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战略合作关系的核心内容是伙伴国之间和平、不结盟、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的关系。而结盟关系的本质是大国结盟,搞军事集团,联合一方与另一方对抗。伙伴关系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可以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而结盟则会导致军备竞赛,全球范围的战争威胁等。

3、不能认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唯一目标。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分为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促进世界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这也构成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另一个基本目标。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外交政策,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课后习题

1、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D)①国家利益

②国家性质

③国家力量

④国际形势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A)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C、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篇7: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教案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 民办高校存在与发展的价值研究

民办高校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是研究的立足点。该课题主要是从历史的视角归纳整理民办高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从当前国家战略需求视角分析民办高校所应承担的新使命,多视角寻找现实背景下民办高校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回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为什么需要民办高校这个根本问题,走出民办高校“存废”之争的格局。

2.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

分析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是研究的基础。该课题从分析民办高校在民办教育、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入手,对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基本情况如层次类型、区域分布、学科专业设置、在校生数及师资队伍等以及基本办学条件进行摸底,从宏观上把握我国民办高校的总体概况,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类型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状态进行归类。

3.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研究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研究的核心。该课题从分析制约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问题着手,结合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基本要义,构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论框架,在探寻民办高校既有发展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4.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比较研究

该课题选择私立高等教育较发达的美国以及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较快的国家如印度和南非等,着重分析其如何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变化,并提出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整理、消化和分析既有的研究成果,了解和掌握我国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发展现状与研究现状。

2. 比较分析法:从纵向比较的维度,了解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来龙去脉以及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时代背景,重点分析民办高校发展变化情况及政府政策调适的动机和原因;从横向比较的维度,以全球的视野审视世界一些典型国家私立大学发展的经验。

3. 调查分析法:通过访谈民办高校的实质控制者、创始人、相关领域的理论专家,以获取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障碍与政策诉求。

4. 扎根理论法:有课题组成员长期在民办高校从事研究工作,对民办高校的内部发展状态和政策诉求有较好的把握。同时,有课题组成员于2010 年12 月赴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ledo),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工作,近距离地研究分析了美国小规模私立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

二、结论与对策

(一)研究结论

1. 满足需求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意蕴

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质上是人的需求的问题。人类对无限需求的满足是引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头,正确认识需求是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在要求,满足合理需求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 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

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是指民办高校作为一种社会机构,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教育发展规律为基础,以民办教育机制为特色的,以实现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各构成要素之间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方式。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是指民办高校的发展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旨来行动,不能违背其中的主要精神,否则就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教育发展规律为基础是指民办高校作为教育的一个承载体,其必须要承担教育赋予的基本责任,办学过程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培养目标等要符合教育规律的需求等。以民办教育机制为特色是指民办高校是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要充分展现民办教育的体制机制优势,而不是简单照办公办高校的发展方式。以实现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各构成要素之间协调发展为目标是指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类型大致有两种:其一是指民办高校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时还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即这种发展以不突破教育生态系统的限制为基础,以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贡献为前提,以促进人类社会的改善为目标;其二是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国家既有政策方针指引下,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明晰法人属性为前提,以完善治理结构为保障,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手段,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实现民办高校系统协调持久发展,真正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力量的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前者可以概括为外部可持续发展,后者则可视之为内部可持续发展。

3. 满足需求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基本条件

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体制外的一种试验性产物。这种独特的身份注定其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对需求的满足与否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繁荣与衰败。这种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既要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民办高校可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合法性基础。市场是民办高校的“衣食父母”。旺盛、多样的市场需求不仅可以推动民办高校的产生,也可以引发民办高校的变革。满足市场需求,民办高校可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外源性动力。实践证明,只有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我国民办高校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这是我国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基本经验所在,也是经实践检验正确的规律性结论。

4.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状态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总数稳步增加,区域分布不断优化。在校生数增幅明显,在高等教育在校生中的占比不断攀升;招生总量不断增加,本专科生结构日益优化。专任教师规模逐步扩大,质量有所提升。学科专业门类不断增加,布局结构不断完善。民办高校成为支撑民办教育发展的三大主力之一,民办高校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状态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1)濒临倒闭型,是指那些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正在或即将要终止办学行为并退出民办高等教育的学校,它们既不能满足国家需求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维持生存型,是指具备基本办学条件且办学经费能维持收支平衡但缺乏办学特色和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学校。这类学校能满足市场需求,但无法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3)相对成熟型,是指那些办学层次相对较高、办学实力相对较强且有一定的办学特色和独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类型的学校能更好地满足国家需求,对市场的需求也有一定的反映能力。(4)稳定发展型,指具有较好社会声誉、较高教育质量、一定办学品牌和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这类学校能得到国家和认会的双重认可与肯定,能很好地兼顾国家和社会多重需求。这四种状态分别对应于可持续发展的四种强弱水平,即不可持续发展、弱可持续发展、适度可持续发展和强可持续发展。整体而言,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状态还并不乐观,根本原因在于其没能跟上国家战略需求的新调整和高等教育市场需求的新变化,陷入了双重需求失灵的现实困境。

5. 境外私立高校持续发展可以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美国是全球私立大学发展的典范,其私立大学不仅发展历史悠久而且办学水平整体较高。从1636 年的哈佛学院算起,美国私立大学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全球众多排行榜中,无论《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泰晤士增刊》《卫报》,还是上海交通大学一流大学排行,排在前列的基本上都是美国知名私立大学。美国私立大学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殊荣,在于它们能很好地适应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在适应国家战略方面,美国私立高校往往通过科学研究来引导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美国私立高校以多样性实现了需求的多元化,无论是办学类型还是办学层次,美国私立大学丰富多彩,既有四年制的学术型高校也有两年制的社区学院,既有规模庞大的“巨型大学”,也有小规模的文理学院,既有非营利性私立大学也有营利性的私立大学等等。再次,美国私立大学还非常注重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尤其是院校认证组织和专业认证组织的力量,通过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的认可来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政府的允许。

印度是继中国和美国之后世界第三大高等教育大国,支撑如此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印度私立高校功不可没。印度私立高校在新兴发展中国家中为何一枝独秀?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印度高等教育入学率较低,有巨大的社会需求。针对不同市场需求,印度私立高校也种类繁多。在层次上,私立高校大致可以分为私立大学、私立准大学和私立学院三个层次。根据资金来源不同,私立高校又可分为受助型(Grantin-aid Private Colleges) 和自筹型(Self-f inancing Private Colleges) 两种,其中后者又有四种模式:马尼帕尔型(the Manipal Model)、市场导向型(the Marketing Model)、赞助型(the Sponsoring Model) 和特许型(the Franchising Model)。另一方面,印度私立高校快速发展也适应了国家战略需求。20 世纪九十年代初,印度政府着力推进经济自由化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印度私立高校也纷纷加以效仿,在高等教育领域率先引入市场机制,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

6.“五位一体”总框架下民办高校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在经济建设方面,民办高校可以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者。因为,通过发展民办高校有利于尽快摆脱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政治建设方面,民办高校可以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者。在高等教育领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集中体现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高校的关系上。相比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自诞生之日起就属体制外的事物,具有先天的体制优势,理论上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而且也最接近市场经济的需求,在改革政府与高校关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基本条件。

在文化建设方面,民办高校可以成为捐赠文化和创业文化的引领者。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社会捐赠文化尚于低水平阶段,尚没有形成浓厚的氛围。民办高校依然可以吸引社会各界的捐赠,为捐赠文化的继承创新提供了平台,可以做到发扬光大我国传统的捐赠文化,变被动的社会捐赠接受者为捐赠文化的主动引领者。市场经济的到来,给创业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教育创业更是一种奇迹。就民办高校而言,几乎每所老牌的民办高校都有着同样的艰苦创业的故事。毫无疑问,他们这种敢于奉献、勤于创业的精神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时代血液。民办高校也可以进一步培育和弘扬这种创业文化并进而成为当下创业文化的引领者。

在社会建设方面,民办高校可以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先行者。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社会管理创新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高校运行本身也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我国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种跨领域的新型社会组织,融公益性和私益性于一体,集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于一身。通过三十余年实践,我国在民办高校管理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民办高校可以承担相应的社会管理职能,不仅可以维护我国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还能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完全可以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先行者。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民办高校可以成为教育生态系统的维护者。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有了很大幅度地完善和发展,但依然存在着发展模式单一、办学功能趋同、层次结构单一、体制机制以及自我封闭等不足之处,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生态文明建设。因此,积极发展民办高校可在以下方面推进教育生态系统的自我完善,成为教育生态系统坚定的维护者。

7. 民办高校履行新使命需要政策保障

客观地说,民办高校目前发展状态难以承担起如此神圣的历史新使命,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反差非常之大。这种反差折射到民办高校,就会发现尚有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民办高校履新的能力,而且这些问题在前述五个新角色当中都普遍地存在。

在制约民办高校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助推者方面遭遇自主招生、学费收取和税收优惠等问题。在制约民办高校成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验者方面遭遇公共责任失位、权力配置失衡和利益缺乏保障等问题。在制约民办高校成为捐赠文化和创业文化引领者方面遭遇民办高校法人属性不清晰、教育捐赠管理机制不完善和家族化管理较突出等问题。在制约民办高校成为社会管理创新先行者方面遭遇政府职能转变、民办高校治理结构和产权划分等问题。在制约民办高校成为教育生态系统维护者方面遭遇发展模式转变、公平竞争机制缺乏和民办高校结构欠优化等问题。

8.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发生了新变化

与过去二三十年相比,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已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关键期。在这个关键阶段,随着国家相应的政策调整,高等教育市场也正在发生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促使这些新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居民高等教育支付能力持续提升、“单独二孩”政策大范围实施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逐步加速,优质化、国际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是高等教育市场需求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9. 民办高校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新变化

总体而言,办学实力还比较弱,办学特色还没有彰显,依然存在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等瓶颈性问题。事实上,民办高校发展滞后于市场需求的现象不仅普遍而且程度还比较深。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走出既有的传统路径,市场化办学思维还没有真正树立,从而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使现实需求与办学现状之间形成了严重的脱节现象,主要表现为办学水平整体不高,不适应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渴望;办学理念比较封闭,不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教学活动比较传统,不适应学生追求个性化发展的诉求;办学特色比较模糊,不适应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的潮流。究其原因,从浅层次上看是民办高校办学定位的不合理,从深层次分析则是民办高等教育系统不完善。

(二)对策建议

1. 做好事前设计,以科学制订规则为前提,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探索实行双重法人制度,树立民办高校的合法身份;研究制订准入退出制度,维护民办高校的办学资质;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明晰民办高校的产权归属;优化权力配置结构,赋予民办高校更多自主权。

2. 做好事中制衡。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优化政府“管学”过程;强化契约精神,理顺与民办高校的关系;创设制度笼子,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坚持法治导向,优化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3. 做好事后监审。以广泛吸纳社会参与为关键,完善社会“评学”机制。完善内外结合的监督制度;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评估制度;确立奖惩分明的问责机制。

4. 积极完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根据高校的功能和所承担的使命,民办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形成“两纵”“两横”的架构。所谓“两纵”即全日制民办高校和非全日制民办高校,前者主要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而后者则以招收社会成人为主。所谓“两横”即大学系列和非大学系列。大学系列的民办高校以开展研究包括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为主要职能,而非大学系列则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为主,其重心还是在人才培养上,包括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和追求自我发展、不谋求就业找工作的各类个性人才。

上一篇:老师周总结下一篇:喜迎少代会争做好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