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陪护管理制度

2024-06-18

病房陪护管理制度(通用9篇)

篇1:病房陪护管理制度

病房探护陪护制度

为保证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使病人能得到充分休息与及时治疗,应严格执行探视陪护制度。

1、视者按医院规定探视时间探视。学龄儿童不得进入病房。传染病员一般不得探视和陪伴。

2、危重病人的家属可持病危通知单随时探视。如病情不宜探视者,医护人员须做好解释工作,取得谅解。

3、由主管医师和护士长根据病情决定是否需要陪护。

4、陪护人员需要外出时,应与值班人员说明情况,方可离开病房。

5、在查房及治疗时间,陪护人员应主动离开病室。如要了解病情或治疗情况,须待查房、治疗结束后,方可向医护人员询问。

6、陪护、控视人员必须遵守医院和病房的规章制度,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员,保持病室整洁、安静,不得吸烟、高声谈笑、坐卧病人床铺以及随地吐痰、丢果皮和纸屑,不要吃病人的食品和使用病人的用具,不在病人床上睡觉,不得谈论有碍病人健康和治疗的事项。

7、陪护和探视人员必须爱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如损坏公物,须按制度赔偿。

篇2:病房陪护管理制度

1.1发放问卷调查

在全院范围内发放“患者及家属调查问卷”500份,“医护人员调查问卷”200份。经过统计,大多数的患者及家属和医护人员对取消家属陪伴持认可态度,这就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 召开专题研讨会

由院领导参加,了解医护人员思想顾虑,共同分析患者取消陪伴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从根本上改变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

1.3 召开公休座谈会

在实施取消家属陪伴之前,开工休座谈会。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取消陪伴制度的有关规定,内容包括具体的探视时间、医生交待病情时间、如何与家属联系等问题,解答疑问消除顾虑。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2.1 合理的人员配置及分层次培训

按能力竞争上岗,使责任护士、技术护士、生活护士、康复助理形成小组,划分责任区。根据病区工作量和危重患者数量新病区分为3类。依据科室类别、实际护理工作量的工作时间来配置护理人员。护理部与人力资源部通过市劳动局面向社会招聘康复助理,并共同组织面试,面试合格者参加体格检查与系统培训。各病区增加康复助理6~8人,全院共增加康复助理158人,护士29人。做到最大限度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保证无陪伴病区的护理质量。按岗位分层次对护理人员进行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培训。尤其是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康复助理进行服务理念、规章制度、基础护理等各方面综合培训。同时根据护理人员的需求,增加业务培训的内容及次数。例如ICU的护士长到无陪伴病区讲解约束带的使用等,增强护理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

2.2 完善护理改革

实行物资配送网络化,每天将所需物资下送到病区;棉织品全院统一保管,按需下送;为了方便患者办理出院手续,由运送中心领取出院带药;同时消毒供应中心按临床需要收污送洁;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将临床长期静脉液体集中配置;运送中心承担全院患者检查、化验、取药、物资的运送等,通过一系列措施,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2.3 健全护理制度

2.3.1 细化岗位职责工作流程

重新调整岗位职责。将终未消毒、晨晚间护理、洗脸洗脚、喂水喂饭、大小便等生活护理调整到康复助理的职责中。而生活护士主要完成基础护理工作如生命体征监测、口腔护理、功能锻炼、出入院接诊等,并协助康复助理给予患者生活及饮食帮助。技术护士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按照护理程序完成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同时指导并参与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并监督、检查完成情况。

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每一个护理小组加强相互协作。在进餐前各级护理人员共同做好各项进餐前的准备工作,全部下到病房,协助患者就餐,了解患者进食情况。通过明确职责,细化工作流程,保证了患者得到高效、全方位的护理。

2.3.2 规范无陪伴病区各项交接程序

在无陪伴实施过程中,为防止患者在科室交接中出现意外,建立了患者检查前后、患者术后回病房、新生儿转出、ICU患者转出等交接记录表。细化交接程序,规范交接内容,减少交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改革晨间交接班程序。除以往护士交接患者病情、护士长检查夜班工作完成情况外,由责任护士负责分配当天的责任组,并简要说明当天危重患者主要护理问题,需要采取的护理措施、病情观察的重点内容。最后由护士长作补充说明,护理人员和康复助理共同巡视病房,作好床头交接,保证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

2.3.3 完善护理风险预案

突发事件的应急是无陪伴制度实施后管理的重点,护理部完善了患者住院期间的摔伤、坠床、导管意外脱出等22项护理应急预案。同时还制定了患者特殊检查治疗告知程序,提升了护理人员防范护理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真正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

2.3.4 制定意外危险因素评估

为保证无陪伴病区住院患者安全,防止意外摔伤等事件的发生,自2006年4月在全院各病区实施意外危险因素评估。制定了《住院患者意外危险因素评估表》,确定评估人群标准。根据评估表对符合评估标准的患者进行评分,当评分﹤25分时,该患者为容易发生意外危险的高危人群。分数越低患者发生意外的危险性越高。对于高危人群制定特殊护理措施,建立护理记录单,护患沟通卡,床尾贴明显标识,要求护理人员随巡视、随观察、随记录。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经过12个月的实施,统计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住院患者意外跌伤情况,与上一同期相比,跌伤人数由原来的8例减少为3例,住院患者意外摔伤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评估前。

2.3.5 实施人性化服务措施

为体现无陪伴病区人性化护理,提高护理服务水平,针对不同科室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对运送中心、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营养护理员、康复助理等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的满意度调查。并对患者意见及建议进行汇总、分析、整改。每月将问卷通过护士长手册发到各病区,以促进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调整晚间护理工作,于晚8点点增加一次危重患者擦浴、泡脚以协助患者入睡。探视时间,由护士长、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家属介绍一天的精神状况、治疗护理、饮食排泄等情况,使家属放心。同时通过制作护理标识、建立饮食及服药提示卡等措施,使患者、护士满意,达到护患双赢及人性化护理的目的,以此促进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2.4 严格护理质量考核

2.4.1 重新修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实话无陪伴制度后,护理部细化院内护理质量检查,重新修订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危重患者护理、护理文件书写、健康教育、病房安全管理、消毒隔离、治疗室、换药室质量等考核标准。设计每月护理质控检查量化表,护理质检组进行全面护理质量检查。进一步完善缺陷反馈制度,建立质量反馈调查表。同时建立危重症患者上报及院内护理会诊制度。规范患者入院流程、手术患者家属管理制度、各种有创检查通知单、毒麻药品登记本等内容。加强对个案查房、危重病例、死亡病例讨论的监督和指导,使护理质量控制更具有实效性。

2.4.2 加强护士长夜查岗考核

无陪伴实施后,护理工作越来越细化。为了保证夜间护理工作的质量考核,相应制定出护士长夜查岗记录表,并根据全院护理工作需要随时调整夜查岗内容,包括夜间护士交接班情况、巡视病房情况、危重患者护理、监护室患者压疮评估、意外危险因素评估、毒麻药管理及治疗室管理以及各种护理文件的书写记录情况,将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各病区,并纳入当月考核。夜间查岗由原来的走走形式,变为现在的抓住护理质量内涵,注重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保证了对患者的全方位护理。

2.4.3 制定健康教育质量标准

护理部组织全院21个病区,根据各专科特点制定单病种健康教育路径32种。通过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规范实话流程、规定具体的实话时间,对患者进行全方位连续的健康教育指导,从而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愈率、普及了健康教育知识,也使健康教育标准化、规范化,缩短了护士之间由于理论知识水平高低造成的差距,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同时建立了健康教育手册及记录本,制定了健康教育考核标准,检查健康教育计划的落实,规范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行为,使患者获得了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健康教育指导。

效果评价

3.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患者从入院就感受到安静、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护理人员时刻在自己周围,无微不至地进行生活照顾、细致地观察病情。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从生理到心理能得到全方位的照护,解决了家属送饭、陪护的困难。患者满意度可较客观地表达患者对所接受的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反映护理质量水平,因而成为衡量现代医院质量管理工作的金标准。在2007年3 月我院委托“天津市100调查咨询媒体顾问中心”采取随机抽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对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期间主要手术科室出院患者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医护人员医疗服务、其他服务工作、医院整体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评估情况等。由该机构专业研究分析人员对回收问卷进行筛选、编程、问卷编码、数据输入和数据汇总分析,并提交出院患者入户调查报告。调查项目为21项,其中涉及护理人员的内容有6项。在所有调查项目中,满意度最高的4项为:护士服务态度、整体就医环境、医护人员是否尊重患者和医护人员是否及时到位,其满意度分别为95.0%、95.0%、94.5%和94.1%。

3.2 深化整体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人员从患者入院开始就主动地了解其其家庭的状况、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个性化的问题,倾听患者的自诉,以生活护理、基础护理为切入点,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注重患者的身心需求,有效地做好心理护理,使护理更加主动、及时、到位,丰富了护理工作的内涵。以肝13病区、肝15病区、神经19病区、神经20病区4个病区为例对无陪伴前后的护理质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危重护理、病室管理、基础护理、文件书写和健康教育等方面无陪伴后的护理质量评分都明显提高。

小结

无陪伴制度经过3年实践,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休养环境,真正做到了“静、净、敬”,彻底解决了家属送饭及陪伴的困难,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体现了高品质护理服务,营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称赞。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搭建了激励竞争平台,发挥了各层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打造了一支团结、进取、向上的护理团队。无陪伴实现了护理工作质量的新突破,将人文关怀注入到每一个细节,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真正做到护理工作贴进患者、贴进临床、贴进社会,全面提升了护理质量。

篇3:病房家属陪护的管理体会

1 家属陪护的原因

1.1 病人方面

病人住院, 由于环境、角色的转换, 导致病人及家属产生焦虑、恐怖的心理反应;而在儿科患儿住院后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对家长的依赖性强, 而家长也不愿离开小孩身边。据报道, 63.4%的病人认为没有陪护生活不方便, 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护工、护士提供护理时不如家属方便和具有亲情[2]。普遍认为, 病人在生病期间对亲属和医护人员的心理依赖性增大, 渴望在感情上得到更多的理解、安慰、关怀, 在生活上得到更多的照顾、帮助和优待[3]。

1.2 护理人员方面

随着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推行先进的护理模式, 这就要求护士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 满足病人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 使病人得到有效的护理, 全面解决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而由于护理工作的性质, 近几年护理人员的严重流失, 使我国目前床位数和病床护士比例不足1︰0.4, 与发达国家相差5倍~6倍[4]。

2 家属陪护对病房工作的影响

2.1 影响医疗活动

每当医疗查房时, 家属陪护也在旁听, 医生当时根据病人病情说的每句主观见解都可让家属陪护清楚地记在心里, 甚至部分家属陪护还录音保存。由于家属对医学知识的缺乏, 存在医疗纠纷隐患。

2.2 增加医院感染率

病人体质弱、抵抗力差, 加之病房面积小等, 易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

2.3 降低了护理工作质量

所有病人均有家属陪护, 家属承担了病人的生活护理, 起到了部分安慰、照顾工作, 还起到了输液的监护作用, 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理工作质量。护士过分依赖家属, 只重视治疗操作, 而忽略了一些基础护理[5]。

2.4 降低病人财物安全保障度

家属陪护随便进出, 使病区内人员流动量增加, 同时也为一部分不法分子偷盗住院病人的财物提供了便利。

2.5 增加病房环境污染

由于家属陪护素质的参差不齐, 造成病区环境脏乱差, 医疗秩序不协调等。部分儿科家属将尿布乱搭在病床上, 造成病房空气污浊。

3 管理措施

3.1 认真做好入院宣教, 使家属放心

入院时, 医务人员应热情接待, 对每位病人家属都应做好入院宣教, 详细讲解入院须知和医院规章制度, 强调陪护、探视制度和个人财物安全保管制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公共卫生知识和随意串房的危害性, 讲明预防医院感染及保持病室内安静对疾病的重要性。另外, 76%的留陪是因为饮食的原因, 应加大病人饮食管理的力度, 保证生活与饮食的客观需求得到满足, 才能做到使病人住着安心和家属走得放心。护士为家属发放连心卡, 封面为爱心祝语, 主任、护士长、主管医生、责任护士姓名和科室联系电话, 封底为科室服务理念[6]。尽量让家属在规定时间内探视。临床证明, 减少探视和陪护人员, 使病区内人员流动量下降、陪护率降低, 可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提高病人财物安全保障。

3.2 医务人员统一思想, 人人参与管理

全体医务人员应有统一的思想, 共同营造一个舒适、安全、令病人满意的环境。首先护士在非探视时间内看到闲杂人员, 应及时婉言请走, 如果遇到不配合的家属, 护士应向管床医生汇报, 由医生出面解决。本病区实践证明, 管床医生亲自参与家属陪护管理的效果显著。

3.3 提高专业技术, 取得家属的信任

加强自身修养和业务素质, 运用沟通技巧耐心做好每项操作的健康宣教。在儿科尤为注意, 各项护理操作护士应亲自做, 如床上擦浴等, 不能让患儿家属做, 认真细致做好每项护理措施。穿刺技术尽可能一次成功, 所以有学者认为无痛而娴熟的穿刺技术其实是一种良好的语言交流。

3.4 加强护理措施的落实, 责任落实到人

提高护士实施基础护理的能力, 增强理念, 加强巡视病房, 多观察病情, 及时了解病人需求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使病人感到无需请陪伴而逐渐压缩陪护。每名护士分管一定床位数的病人, 每天家属陪护率与护士的工作质量挂钩, 而责任护士给予质量控制, 最后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 提高护士自觉管理的主动性。

3.5 制订陪护探视制度, 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

由于儿科小孩生活依赖性强可允许留陪护一人;而在普通病房, 医生根据病人病情酌情留陪护, 比如年龄大、生活不能自理或存在安全隐患的病人, 医生在医嘱上显示, 护士给予发放陪护卡, 在非探视时间出示陪护卡出入病房;还可建议病人请院内经过培训的陪护人员。医务人员看到可疑人物应提高警惕, 并及时上报。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 向病人和家属强调探视制度及过多陪护的危害性。

3.6 重视专职陪护人员的培训

对专职陪护人员采取统一领导, 统一管理制度, 统一岗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等, 并实行服务质量监控, 规范病区管理, 缓解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 化解了医院陪护管理难题。但是, 专职陪护人员并非是专业医护人员, 也不是病人亲属, 所以在上岗前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了解陪护者的教育需求, 做到有的放矢的培训, 如沟通技巧、基本护理技能等;其次, 了解陪护者心理承受能力, 教给陪护者一些应对压力的技巧;最后, 关心陪护者, 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作风, 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 建立持证上岗、奖罚分明、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7]。

4 体会

家属陪护作为现阶段病房的产物, 是社会文明与经济发展在医院的体现之一。因此, 对家属陪护进行科学的管理, 能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减少陪护率, 利于病房管理[8]。护士长工作繁忙、精力有限, 陪护管理仅靠护士长一人的力量难以做好, 以上措施充分发挥了其他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人人参与管理, 陪护的工作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陈亚沙.病区陪护管理的现状探讨与初步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6) :675-676.

[2]冯建华.病人对探视陪护需求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4) :245.

[3]卞维芹, 赵惠群, 单国心.对医院限制病人陪护问题的思考[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995, 15 (4) :316-318.

[4]杨前美, 陈茂君, 周玉萍.病室陪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医学, 2003, 32 (10) :1438.

[5]郭学励.儿科病房陪护管理体会[J].全科护理, 2007, 5 (10B) :121.

[6]和惠卿.浅谈完善细节提高护理质量[J].河北医药, 2007, 35 (12) :25.

[7]徐蓉, 李秀云, 曾铁英.国内医院陪护现状及其管理进展[J].护理学与医学保健, 2005, 20 (15) :656.

篇4:老干部病房陪护现状与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人口逐渐走向老龄化,老年住院患者的陪护问题也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老年干部病房的患者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残疾,多数患者长期生活在医院里,但是亲人们不能亲自长期陪护照顾患者;很多家庭雇用陪护员来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1】。如何管理好陪护人员,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安全、院感的控制等环节问题,因此,加强对陪护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1 老干部的心理特点

干部病区患者多为离退休国家干部或高学历知识分子,社会地位较高,一直受到他人关注和重视,因其特殊经历和地位,决定了他们呈现出特殊的心理特点。【2】(1)多年的领导地位和不同一般人群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他们较为强烈的自尊心,离休后虽然情况有所变化,但仍然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3】(2)离休后,休闲的生活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对周围人的态度比较敏感,猜疑心重,难以接受新鲜事物,以自我为中心。③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喜清静,怕争吵、怕噪音,甚至讨厌别人大声说话。④失落感强,在职在位时,公务缠身,忙忙碌碌,离休后无所事事,空空落落的感觉,先后感受反差大,易产生抑郁,加重负性情绪和消极心理。

2 老干部的陪护需求

随着年龄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接踵而来,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心脑血管意外、老年痴呆症等多种常见老年慢性病发生,很多人因此卧床不起,极易发生摔伤、坠床、腰腿扭伤等意外事件。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发生变化以及子女因家庭或工作等无暇照顾,孤独、焦虑、恐惧心理加强。患者安全意识和依赖心理特别强烈,要求家属或护工照顾的愿望非常迫切和需要。

3 老干部病房的陪护现状

3. 1 陪护人员情况 病区陪护少部分为其配偶或子女,患者配偶年龄偏大。陪护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以下学历占 90%,主要是农民和少量下岗工人。病区 85% 以上陪护是附近农村的农民,经熟人介绍从事此项工作,形成老乡拉老乡现象,出现乱串病房,互相打听陪护价钱,互抬高价钱现象,同时由于自身的不良习惯,不能很好遵守医院制度 ,相互大声说笑,影响患者休息;部分陪护有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良习惯,严重破坏了病区安静、整洁的医疗环境。还有一部分陪护人员缺乏责任心,照顾不到位,常脱离岗位,留下安全隐患。

3. 2 陪护现状的特点 陪护率高,由于离休干部享受的待遇与普通老百姓不同,他们生活条件可以很轻松请 24 h留在病房的陪護,因此留在病房的陪护人数很多,给病房工作秩序和患者休息环境带来压力,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和医疗纠纷发生率,给病房管理带来困难。【4】

4 管理策略

4.1 制定陪护资格准入制度,提高专业陪护比例

4.1.1 建立3级管理控制体系 首先明确陪护管理职权部门,由医院保卫处负责审核陪护资格和登记,陪护公司提供专业培训和日常管理工作,医院设立陪护管理办公室负责陪护质量的检查和考评,建立3级管理控制体系。

4.1.2 培训与准入制度 制定陪护资格准入制度,界定陪护从业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健康水平及人格特征,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健康证明、有耐心、责任心和学习能力且服从管理者给予陪护资格,由陪护公司统一培训,考核后颁发健康陪护证,持证上岗。同时,制定陪护资格准入制度,将陪护管理制度纳入护理管理的范畴。

4.1.3 完善陪护管理体系 成立由患者一责任护士一护士长组成的3级质量控制体系。由护士长和患者的床位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活动能力及其意愿安排陪护,限制非专业陪护人员,提高专业陪护比例。【5】

4.2 陪护公司的短期培训只能使陪护人员掌握一般的陪护技巧,随着不同患者不同病情的变化,,陪护人员仍需要不断接受培训, 专业护士采取不定时的对陪护人员进行短期固定培训和床边流动课堂结合,边工作边培训,提高陪护质量才能满足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老年人不断增长的护理需求。

4.3 多部门协作共同提高陪护管理效能 陪护群体的迅速扩大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尤其是值夜班护士的管理任务和难度大。因此,首先要明确赋予护士管理陪护的权限,参与陪护人员的奖罚、聘用、培训和评定,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敢于管理、能管理。其次,加强门卫和保安人员的协同管理。

4.4 规范陪护薪金,提高专业陪护比例 陪护公司将薪金分等级、分层次,与患者病情及活动能力挂钩,采取三方协商(陪护公司、病人或家属、陪护人员)方法,按劳取酬,提高陪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薪酬满意度,促使更多的家庭选择专业陪护人员,从而提高病房专业陪护人员的比例。

4.5 对陪护人员的管理

4.5.1 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陪护人员的责任心 医疗行业是高风险高难度的行业,存在着无数的未知和不解,现阶段的医闹问题也在社会上流行。老年患者大多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活动不灵活。如果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不了解疾病特点、心理需求以及安全护理的重要性,而从事陪护行业的话,病人的安全问题就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因此, 提高陪护人员的责任心,制订积极的干预对策和安全护理措施,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4.5.2 加强护理知识培训,提高陪护人员的护理技能 专业人员采取不定时的对陪护人员进行短期固定培训和床边流动课堂结合,边工作边培训,按病种集中患者及护工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

参考文献:

[1] 杨红艳,老干部病房陪护现状与管理策略,医学信息,2011,8(24):48-49

[2] 孟宏,诸福霞,针对离休老干部心理特点做好病人护理体会[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 2003, (88): 8605-8606.

[3] 何群,王建辉.对长期住院离退干部的心理特点探讨与对策[J].九江医学, 2009, (3): 75, 90.

[4] 周智娟.老干病房陪护现状及对策[ J].广西医学, 2005, 27(1): 144-145.

篇5:无陪护病房心得

今年年初,卫生部首次规定,明确将病人的面部、口腔清洁,喂饭、翻身拍背等床旁基础护理内容纳入护士工作职责。此后,北京、天津、沈阳等地大医院纷纷推出示范病房,病人的一些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均由护士承担,家属过来只需陪着聊聊天即可,这种举措减轻了许多病人家庭的负担,被群众称为“无人陪护病房”。从今年3月起,我省一些医院也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示范病房,患者家属基本可以陪而不护。

为“将时间还给护士,将护士还给病人”,卫生部在年初提出要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核心是“基础护理”、“生活护理”。省人民医院护理部韩主任说:“病人住院无需请人陪护,病人饮食起居由护士‘一肩挑’,护士除了输液、打针、送药等执行医嘱的治疗内容外,还包括观察病人病情、生活料理、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护理工作,病人住院无需家属或请人陪护。”

在无陪护病房里,护士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打针和送药,而是从病人穿衣、洗刷、吃饭、大小便直到恢复锻炼等全程的生活护理,甚至哪个病人习惯睡到几点钟,哪个病人喜欢喝多少温度的水,护士都要记在心里,在护理理念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专业的张本忠副教授表示,这样做的好处,一个是护理人员更能观察病人病情,有些问题能及时进行处理;再一个是把生活护理也承担下来,减轻了患者家庭负担,医患关系更能得到进一步和谐。

事实上,医院在制度上是限制家属陪护的,但家属陪护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一些医护人员表示,护理工作由家属承担存在一定隐患,由护士来担任才是正确的。况且陪护人员太多,对病人的休息、医生的查房都不利,还可能增加交叉感染的几率。尽管有着先进的护理理念,但是在“无陪护病房”的推广过程中,还是遇到了来自病人家属、医院、护士等传统观念的阻碍。

“病房无陪护试点工作的着眼点并不是禁止家属陪护,而是让患者不再需要家属陪护。擦身、穿衣、解便、洗头……这些事属于基础护理范畴,本身就属于护理工作内容。”在护理部马国华副主任看来,给患者优质护理服务,是医务人员自身价值的体现。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推广,改善了医患关系的同时,也让很多护士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护理强度。一位要求匿名的护士提供的工作流程显示:每天早上7时30分,要为病人进行晨间护理,之后是交接班,处理医嘱,中午只有30分钟的吃饭休息时间,然后是临床检查,生活护理,配药直到下午4点交班。病床和护士的比例要达到1比1.7,工作会更累、更苦,对护士来说无形的压力会大大增加,同时也对护理队伍需求大大增加。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实行无陪护病房,提高收费将是一个趋势。看来,护理费要涨价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实施无陪护病房,不管收费如何,最终受益的还是患者和家属。现在,省上出台了很多措施,努力把医院的医疗费用降下来,以此弥补护理费用的增长。此外,将来护理费用进入社保统筹,实际上是为患者省了钱。

看来,我们只能希望如此。要让“无陪护病房”叫好又叫座,需要卫生、物价、医保等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让护理工作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

胸心三区

篇6:病房陪护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和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工作要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15 号)和《XX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XX 护工”培训就业计划,促进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晋政办发〔2016〕107 号)精神,结合我省医院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公立医院改革精神,落实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要求,满足人民群众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通过提供规范、专业的住院患者陪护服务,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改善住院环境,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延续的护理服务,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提升患者及社会的满意度,同时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和“XX 护工”培训就业计划精准扶贫项目的顺利有序实施。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调节;

(二)改善医疗服务与推动健康扶贫相结合;

(三)医院聘用护理员与患者家属自聘护工相结合;

2(四)医院提供特需服务与第三方机构提供陪护服务相结合;

(五)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与全面规范医院护工管理相结合。

三、工作目标

通过推动医院“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探索建立“无陪护病房”管理制度和工作模式,为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无陪护病房”积累工作经验,提供实践依据。

四、试点范围

主要在全省三级医院中开展试点工作,各医院至少有 1个病区开展“无陪护”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二级医院开展试点工作。

五、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自 2016 年 8 月启动,2019 年 12 月结束,2018年在全省三级医院中全面推开。具体实施进度安排如下:

(一)试点启动阶段(6 2016 年 年 8 8 月)。

省卫生健康委印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召开试点工作培训会;各市、委直各医院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协调三级医院遴选确定试点病区。

(二)组织实施阶段(6 2016 年 年 9 9 月--9 2019 年 年 4 4 月)。

各级卫健行政部门和三级医院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各三级医院每月对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评估,并报所属卫健行政部

门。省卫生健康委不定期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抽查,每半年对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估,逐步建立医院“无陪护病房”管理机制,规范医院护理队伍管理。

(三)总结推广阶段(9 2019 年 年 5 5 月--2 12 月)。

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发现先进典型,推广有益经验,评选先进示范科室和医院,省卫生健康委进行通报表彰,进一步完善医院“无陪护病房”管理机制,在全省全面推广。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是深化优质护理内涵,改善临床护理服务的重要举措,各市、各医院要提高思想认识,把试点工作作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行惠民便民措施、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认真实施,在政策上、措施上为试点工作提供保障支持,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实效。

(二)建立管理机制,部门齐抓共管。

“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医院方方面面的工作,涉及医院、患者、第三方机构及护工多方面的实际利益,推进过程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医院的医务、护理、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医院要探索建立“无陪护病房”管理机制,包括医护配合对患者的管理和宣教、后勤物业对探视人员的管

理和门禁设施的建设、患者包餐制及营养科建设、陪(探)视制度与无陪护制度的完善调整与建立等,做好多方基础保障准备工作。

(三)规范服务管理,确保质量安全。

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要与规范医院护工管理紧密结合,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确保患者安全。要明确护士长在护工管理中的责任,确保护工在责任护士的管理和指导下为患者提供规范的生活照护服务;要由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的护工从事陪护服务,坚决杜绝“黑护工”现象;重症监护病房和新生儿病房不得聘用护工提供生活照护服务;严禁以护工或护理员代替护士从事护理专业技术操作。

鼓励医院引入具备资质、合法合规、信誉度高、陪护经验丰富的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劳务派遣或服务外包的方式提供规范的陪护服务;由患者与第三方机构协议进行的护工陪护费用为非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机构不得向患者或家属直接收取陪护费。

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要与推动健康扶贫工作相结合,优先选择参与“XX 护工”培训就业计划的社会护工管理机构和经过专业培训的贫困护工。我委委托省护理学会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组建专家团队,承担全省护工培训考核工作。

(四)注重宣传引导,加强检查评估。

篇7:精神科陪护管理制度

精神科陪护管理制度主管医师据病情开出留陪人医嘱,需陪护的患者可留下两名陪人;陪护人员

应主动配合医护看护好患者,谨防自杀、自伤人、走失等意外发生。2 陪护者不得擅自进入办公室、治疗室等,未经许可不得私自查阅病历及各种资料。陪护人员不允许擅自离开医院,特殊情况,须征得医生同意并签字后方可离开。陪护人员应自觉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协助保持病室环境安静,不要在病室内大声喧哗、打闹、吸烟、喝酒等。不随地吐痰及乱扔果皮、纸屑、保持环境卫生。不要将危险物品(刀、剪、玻璃器皿、药品等〕带入病区。未经院方同意,不要给其他住院患者打手机或代发信件、打电话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6 陪护期间请勿携带贵重物品,注意保管好个人物品,以免损失财物。7 禁止将未成年人带入病区,以防意外发生。

篇8:病房陪护管理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在有陪护的109例患者中, 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8例 (占35 %) , 癔症49例 (占50 %) , 分裂样精神病17例 (占16 %) , 情感性精神障碍12例 (占11 %) , 所有病例均符合CCMD-3-R中相应的诊断标准。病例年龄13~62岁, 男性42例, 女性67例, 均系家属要求陪护。在陪护人员中属亲子女者52例, 属于夫妻关系者37例, 其他关系者20例。采用临床观察及询问家属等有关情况相符合的方法获取资料。

2 结果

陪护家属对护理工作的影响因素见表1。结果显示, 陪护家属过早要求出院, 擅自解除约束带及私自调整输液速度占重要比例, 其他因素对护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3 讨论

3.1 精神病人陪护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负面影响

通过109例精神病人陪护家属对护理工作负面影响分析发现以下问题。

3.1.1 陪护家属缺乏精神科疾病的相关知识, 过早要求出院, 影响治疗效果

由于精神障碍是一类慢性病, 疗程长, 一个疗程大约需要3个月时间, 患者病情稍有好转, 陪护家属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如工作的关系、经济方面的原因等, 提前要求出院, 此时患者病情并不稳定, 出院后病情容易复发, 影响了治疗效果及医患间的融洽关系。

3.1.2 陪护的袒护和过分包容对住院初期患者实施治疗护理工作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精神障碍患者, 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 遵医行为与主动性差, 否认自己有病, 或在病态思维支配下, 很难对周围的事情做出正确的理解和判断[1]。入院初期往往对工作人员持有反感、敌对的态度, 抵触情绪很大, 有的甚至出现冲动、伤人、毁物、自伤、外走等过激行为, 临床上只能采取强制性治疗措施, 陪护家属大多不理解, 或难以接受, 如出现家属私自给患者解除约束带, 有的甚至拒绝治疗, 使患者的病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与控制, 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及管理上造成混乱、被动。

3.1.3 陪护的存在更容易发生医疗差错事故

部分陪护家属缺乏医学知识, 求治心情迫切, 希望医护人员能尽快控制患者的病情, 由于精神障碍是一类复杂的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起效慢, 而且容易反复。有些陪护家属不理解, 认为医护人员没有为其尽心治疗, 水平差, 甚至出现埋怨、谩骂工作人员, 或擅自从外面购药给患者服用的情况, 使患者的治疗方案受到干扰。当然, 陪护家属的存在, 也使部分护理人员将部分工作依赖于陪护家属, 使患者体会不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这些都会影响护患关系的建立与融洽。

3.1.4 陪护的存在给护理管理上造成一定的危险和混乱

由于陪护家属对精神疾病治疗缺乏深入的了解, 往往出现陪护家属干扰医务人员对患者行强制性治疗, 如:自行给患者减药或加药, 擅自给患者调整输液速度, 过早要求出院, 不遵守电休克治疗的禁食规定, 私自解除约束带, 私自带打火机和水果刀, 或欺骗工作人员私自带患者外出信迷信、巫医等, 给病区管理和患者治疗造成不良影响。

3.1.5 陪护家属自身心身健康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 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本身存在较为明显的焦虑情绪, 表现为紧张、失眠、脾气粗暴和躯体不适[2], 在陪护过程中, 经常出现陪护家属与患者吵架, 或殴打患者, 外出赌博, 甚至离院不归, 此外, 曾经出现陪护家属在陪护期间诱发精神障碍、心肌梗死等意外。这些情况的出现增加了精神科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难度。

3.1.6 病区男女混合, 加大了管理难度

陪护家属在病区内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小团体, 由于生活习惯、文化水平、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差异, 陪护时间过长会导致诸多问题的发生[3]。如不遵守病区规章制度影响他人休息、钱财被盗等, 严格规范精神科陪护家属的管理制度, 同样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2 针对陪护家属对护理工作负面影响的管理对策

3.2.1 加强对病区的管理

患者入院后病房一级护士及时向患者及陪护家属做好入院宣教, 发放《陪护须知》, 让家属了解病区的规章制度, 并与主管医生签定一份《知情同意书》, 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 尽量安排同性别家属住小房间。对兴奋躁动、有外走企图及消极意念的患者, 实行封闭式管理。

3.2.2 加强陪护家属的培训和管理

入院后要定期组织家属集中培训授课, 由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认真给陪护家属讲解精神科住院安全管理要求与疾病相关知识, 如冲动自伤行为的防范护理、危险物品的管理、电休克治疗前后的护理、服药与饮食的护理、外走行为的防范措施、康复期患者的基本要求、正规疗程的治疗周期、坚持长期服药的重要性等, 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及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让家属交流心得。同时根据患者病情严禁家属外出或请假, 对屡教不改或有不良行为的陪护家属, 给予转科或出院的处理。

3.2.3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由于精神科陪护家属的存在承担了护士部分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技术工作, 减轻了临床护理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4], 使护士可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健康教育、治疗评估、表格填写、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方面。在专科护理方面, 端正陪护家属的认识, 定期讲解精神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应对方法, 消除各种偏见, 加强家属对患者康复的信心和热情, 为病人回归家庭、社会打下基础, 并通过陪护家属的满意度来评定护士的工作质量, 促进护患关系的融洽和谐;使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工作得到综合提高和加强。

3.2.4 聘请专职陪护

由于精神科工作的特殊性, 部分家属由于工作或家庭的原因不能陪护, 但又担忧患者在饮食起居生活方面无法得到较好的照顾和护理, 主动要求请专职陪护, 专职陪护责任心强, 又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护理上, 效果较好。还能满足家属、子女亲情之心, 许多医院已开展了专职培训中心[4], 精神科专职陪护能否推广, 目前已在探讨。

综上所述, 精神科陪护家属的存在的确给病区的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却可以帮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的陌生环境, 使患者心理上有安全感, 有利于病情的康复。精神科病房陪护家属能否存在, 目前仍有争议。

摘要:通过对109名精神障碍患者的陪护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影响的观察, 探讨陪护家属对精神科病房护理工作的影响及相应管理对策。我们认为陪护家属的存在及其对患者的过分包容和袒护容易导致发生医疗差错事故, 给护理管理造成一定的危险和混乱。通过对病区的综合管理及加强对家属的培训、聘请专职陪护等措施, 使精神科临床护理管理工作得到改善, 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精神科,陪护家属,影响,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刚平, 颉瑞.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陪护亲属心理状况分析及临床干预[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3, 9 (2) :97-98.

[2]李莉, 李珊珊.精神科家属陪护病房的新模式及相应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1 (1) :61-62.

[3]翟式春, 王玉霞.谈精神科开放管理及陪护人员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7, 7 (2) :125.

篇9:病房陪护管理制度

关键词 基础护理 无陪护病房 精神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59

卫生部发出《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后,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患者的满意为目标,以护理的质量为核心的护理理念,实行封闭式管理,及时、专业、规范、持续、安全的为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1]。患者住院期间无需陪护,患者的基础护理、生活护理均由护士完成或护士协助患者完成,减轻了患者的家庭负担,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10年1~12月已康复的住院精神病人作为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及内容:我院有3个封闭式精神科病房,1年分4个季度定时由护理部下病房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参照医院评审服务态度的项目以及患者需求,自行设计了14个问题,测评重点是护士的服务态度、语言、行为、技术操作、主动服务意识等方面,为打消患者顾虑,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见表1。

护理:⑴护理方法:①建立健全封闭式病房护理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让患者按时适当活动的同时又得到充分的休息。②家属送患者入住时予以热情接待,介绍住院环境、住院制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患者陌生感,使患者有如在家的感觉。签订“入院宣教书”,互留电话以保证医患之间的联系通畅。家属随时可了解患者在院情况,消除顾虑。③专科护士岗前培训,强化护士的责任心,严格护理人员的管理,确保患者安全,明确各班职责,实行双班制,严格遵守交接班制度双交双接。确保医嘱准确无误的执行,使患者尽早康复。④每周组织1次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患者精神生活,充分发挥患者的积极能动性,构筑愉快、温馨的住院环境。⑵护理内容:①入院护理:患者入院时洗澡更换病号服,仅可带少量符合安全要求的洗漱用品入院,禁止刀、剪、打火机等危险品带入病室。②安全护理:精神科患者由于幻觉、妄想的存在,没有自知力,而躯体无障碍,能自由活动,常常出现异常的行为表现,最为严重的是自杀、伤人、毁物、外走,因此安全护理特别重要[2]。严格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时的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加强巡视,多与患者交谈,尽量满足患者合理要求,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动机,随时排除不安全因素;对有冲动、伤人、毁物、逃跑、自伤、自杀等特殊行为的患者活动不离护士视线或予以隔离,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并专人看护。病室钥匙不能一把单独使用,应和几把相类似的串在一起,防止患者盗抢后顺利开门外走。③基础护理:每天早、晚护理人员为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洗脸、刷牙、梳头、整理床单元,晚间护理时还为患者洗脚,洗外阴;恢复期患者进行督促或协助个人生活;每周为患者剪指(趾)甲1次、协助患者洗澡、洗头2次;及时为患者更换脏(湿)衣服,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协助不能自理者完成;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其需求并尽量满足,尊重患者个人生活习惯。④饮食护理:不思饮食,应选择其喜爱的食物,劝其多进食;不主动进食者护士喂食时要慢;对有幻觉、妄想怀疑食物中有毒者,可由其他患者或护士先食,以解除患者顾虑[3];暴饮暴食给予规定的食量单独进食;木僵、药物不良反应不能进食予以补液或鼻饲。只有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才能保证治疗的正常进行,否则延误了病情,也加重护理难度。⑤服药护理:严格遵守三查七对,一定要确定患者服药到肚;拒药的患者要进行耐心的劝导,劝导无效后用鼻饲给药或静脉给药。⑥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疾病和药物知识,提高患者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认识到维持治疗的重要性,认识到疾病的预后与药物的关系[4]。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使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

结果

通过夯实基础护理实行无陪护病房在精神科的应用,2010年满意度最高,达95.9%,明显高于2008年、2009年的护理满意度。且2010年无1例护理纠纷发生,明显低于2008年、2009年。2010年不同季度满意率调查及连续3年满意率调查,见表2、3。

讨论

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专业、规范、安全、细致人性化的护理,和谐温馨的就医环境保证了患者的疗效,在精神科实施无陪护病房即为患者家庭节约了经济,又为家属节约了时间,同时减少了病区的人员流动,为医患沟通提供渠道。精神科无陪护病房真正地做到了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

通过在精神科夯实基础护理,实施无陪护护理,其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减少了医护人员与陪护的冲突,提高了护士的专科护理水平。②专业的基础护理,即使患者感到舒适、整齐、干净,减少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护士做基础护理直接与患者接触,全面了解患者、促进了护患沟通,是观察病情的重要手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第一手资料。③没有家人在身边,降低患者的依赖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患者回归家庭、适应社会奠定基础。④降低了病室人口密度,减少人员流动,提高空气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病房的干净、整洁并能减少疾病的传播。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几率。⑤实行无陪护护理即为患者家庭节约了人力,又减少了经济开支。⑥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找出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本组资料也证实了上述结果,2010年满意度最高达95.9%,明显高于2008、2009年的护理满意度。且2010年無1例护理纠纷发生,明显低于2008、2009年。

综上所述,实践证明在精神科夯实基础护理,实施无陪护护理是切实可行的。虽然开展无陪护护理多年,但仍存在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的学习及完善,认真落实“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进一步提高护理品质,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

参考文献

1 张强,艾洪涛.让护理回归本来[J].当代护士,2010,5:4.

2 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5.

3 孟庆珍,李宗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2:134.

4 江惠敏,吴秀苓.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实践体会[J].天津护理,2009,17(2):109.

上一篇:法学本科专业自我鉴定简述下一篇:用心去聆听孩子——比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