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2024-06-16

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通用11篇)

篇1: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认真回顾《“成长中的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门课,列举你所在的地区都有哪些本土性的德育资源,可以应用到哪部分知识的教学中?。

通过学习《“成长中的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门课,发现身边有许多可以挖掘的的德育资源,因为我所任教的学校在农村,所以有自然风光、土地、田野、有传统的民风民俗,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介于城乡之间的转型机制。还有教材中的典型素材,等等。

针对这些资源,可以应用到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当中。包括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国情教育等等。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如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中,一方面可感受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可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在道德实践中体会其产生的道德情感,进一步促使其道德行为的养成。同时将学习过的心理学常识带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意念情境教学设计,在尊重生命环节,实施了心理游戏“感受自己的生命”,柔和的音乐搭配典型的让人遐想的图片,再加上精心设计的引导语,学生很快的进入创设的意境,学生在意念的想象与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珍贵,活动效果比较好。

篇2: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1.开发利用活动课程中的情感教育资源

实践性是活动课程活动性所表现出的突出特征,而人的情感总是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中逐步产生、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即人的情感来源于实践活动而又表现于实践活动中。活动课程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深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社会的、科学的、体育的、艺术的等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等情感不断加深、巩固;其二,学生的种种情感在活动中反复得到体验、验证,某些消极甚至有害的情感得到转化或消除。这样,学生的积极情感才愈来愈稳固、愈来愈深刻,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健康地发展起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课,并尽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开发利用活动课程中的意志教育资源

活动课程主要由学生主体性活动构成,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整个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学生随时会遇到困难,困难常常由学生自己尽力解决,这样,在解决困难的同时也就多了一次磨练意志的机会,而每一次意志磨练的结果又激励着学生去迎战下一个困难,以此形成战胜困难—意志训练—战胜困难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意志,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通过学生自己努力又能够完成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

3.开发利用活动课程中的理想教育资源

活动课程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理想在学生兴趣、情感等的培养过程中容易树立,学生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注入了深深的情感,他就会树立追求这个事物的理想,而一旦扬起了理想的风帆,意志的小舟将破浪前进。因此,在活动课程中,教师要考查学生的兴趣,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兴趣,按照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组活动,使学生彼此之间既能互相帮助,又能相互提高,共同进步。首先,活动课按教育目标设计而成,其中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升旗活动、晨会活动等本身就直接承担着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任务。其次,活动中提倡学生之间彼此的合作、交流、团结,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结。

4.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关系

主要是指处理好基础知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之间张力的问题。首先,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要把握好“德育是首位,教学是中心”这一目标,处理好知识点与教育点的关系,做到在教学中以教育点统率知识点,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其次,要澄清一种错误认识“,德育首位”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均片面“德育化”,也不意味着把德育和文化知识教学对立起来,而是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有意渗透,或在教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实施“不经意”的思想道德教育,以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5.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以知识或观念形态出现在教材中的道德,来源于生活中的道德———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教师使用教材的过程就是要将教材中的道德“复活”或还原为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的创新。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但是这些德育因素往往是以潜在的形式隐蔽地存在着。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潜心研究,只有这样,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才能得到充分挖掘。例如,针对小学课本中“百分数”一节进行教学时,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有关储蓄的知识,学会有关百分数的计算,也要结合本单元内容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像书中所说的小主人公一样把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使学生明白储蓄对国家、对自己的益处。

6.设计相应的学科课外活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渗透

篇3: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资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是提升德育渗透力, 增强德育有效性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本身与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历史与社会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作为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好这些德育因素。例如在八年级下册中《悲壮的抗争》, 可以结合图6-38关天培的画像和图6-39激战中的致远舰及文字说明, 让学生理解在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 民族危亡的时刻, 中国爱国官兵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从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从而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

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 是有效利用教材资源的表现, 也是挖掘教材德育因素, 提升德育渗透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 把课本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德育的渗透力就更强。比如我在教学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一国两制》的知识条目时, 利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录像, 重温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的历史画面, 让学生感受那令所有炎黄子孙自豪的一刻, 随着国歌的奏响和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 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从而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和采用“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 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 挖掘课堂教学资源中的德育因素, 提升德育渗透力。如:可以通过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成败, 做到以史为镜, 以人为镜;通过讲述国耻, 分析国情, 颂扬国威, 明白落后挨打的道理, 从而树立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通过剖析因政治腐败而人亡政息的历史现象, 理解民主是避免“人亡政息”, 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 等等。教师在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课程资源过程中, 有效地运用了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让这些德育因素慢慢地渗入学生心田, 以帮助学生提高德育水平。

二、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增强德育渗透力

狭义的校本课程可理解为: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的, 以教育目的为导向的课程。为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德育渗透力, 增强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德育功能, 应当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充分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积极创立校本课程。

校园环境资源是校本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可以重点利用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学习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知识条目内容时, 可以利用校园环境资源, 开展以环保为主题, 通过植树、种草, 动物模型的合理放置等活动, 形成一种校园环保氛围, 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从而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开展以“节约”为主题, 通过“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等宣传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出一份力。构建校园人文环境, 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一种隐形课程, 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通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拓展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 将审美育德的理念渗透进校园人文建设和环境布置之中, 处处体现出环境育人的匠心, 努力让每一条走道都成为一本教科书, 每一面墙壁都会和人交流, 每一棵小草都会说话:“小草正在睡觉, 请不要吵醒它!”利用校园广播站, 让电波声传递师生间真挚的情谊……整座学校就是一座审美育人的乐园, 使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教育与熏陶。

校本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教材资源, 积极编制和创立校本课程, 有效利用校本资源, 为德育“渗透”服务, 是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德育渗透力的另一种渠道。我校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校本课程已经步入了学生课堂。我认为历史与社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和补充这一教材。例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来自家乡的报告》这一知识条目, 要求学生能了解家乡, 介绍家乡。为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家乡, 教师可以把校本课程作为补充教材,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我的家乡——绍兴》的描述。通过阅读, 使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增加对家乡的了解, 从而树立长大后要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的理想。

三、有效利用社区资源, 扩展德育渗透力

社区资源是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与社会学科中设置的“综合探究课”为我们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铺路架桥, 并向学生提出了走出课堂, 走进社区, 走向社会的要求, 有利于增强学生最终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社区资源是天然而广阔的课程资源, 有效利用社区课程资源, 对于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德育功能有着其他课程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利用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通过祭奠烈士、参观纪念馆等活动,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名士之乡的影响, 请地方名士畅谈人生、漫话家乡变化、搞科学讲座等, 培养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 感悟人生哲理,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反对迷信, 崇尚科学;利用社区特色资源, 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 在当地工厂、企业、动物园和植物园等单位, 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由此可见,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 我们应该注重利用社区资源, 挖掘社区资源中德育因素, 充分利用这些德育因素, 提升德育渗透力, 使学生在主题探究及社会实践活动中, 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高融入和服务于社会的积极性,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更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投身家乡建设的热情。

四、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开创新的德育空间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开展网络德育, 开创了新的德育空间。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 也可以尝试着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挖掘网络德育素材, 扩展德育渗透力。互联网上丰富多彩的知识是历史与社会学科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和不可缺失的课程资源。在快捷、灵敏搜索知识与信息及其全面性上, 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是无可比拟的。记得有一次我女儿要写一篇关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政治小论文, 问我要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我告诉她:网上可以查找的。她马上打开电脑, 在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词, 轻轻一按, 网上出现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资料。她收集并仔细阅读这些信息资料后, 写了一篇小论文, 获得了一等奖。我问她成功的秘诀何在, 用她的话来说, 成功的秘诀是:在网上阅读了抗日战争中的很多故事后, 她把对日本鬼子的痛恨和对抗战小英雄的敬佩化作了犀利的文笔。由此可见, 我们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可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并可以利用这些资源,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渗透”。

历史与社会学科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时, 学科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布置查阅任务, 提供查阅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主动上网浏览、查找和教材内容有关的信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扩展有关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信息资料, 了解历史, 认清国情, 从而教育学生要牢记历史、立足国情、展望未来, 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道德建构, 促进道德建设。

以上主要论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从中挖掘德育因素, 进行德育“渗透”, 从而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德育渗透力, 增强德育有效性。但要做到能有效利用课程资源为德育“渗透”服务, 关键所在是要增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德育意识。如果教师缺乏课程资源意识, 那么最好的资源也会被“埋没”;如果教师缺乏德育意识, 那么最好的课程资源也只能成为“摆设”。

为此教师应遵循以下“四字经”:

“敏”即敏锐性。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 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所以发现并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应具备敏锐的意志品质。对课程资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要了如指掌, 对教学内容所要求的德育目标了要如指掌, 更要明确课程资源在德育渗透中的使用价值。

“勤”即勤快。要“手勤”, 要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 或剪报、或扫描、或上网下载、或录像, 甚至先看节目首播, 重播时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录像;要“脑勤”, 能积极组织和策划相关活动, 创造性地发现并利用能渗透德育的课程资源;要“脚勤”, 能深入社区, 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 并运用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知识解决问题, 还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争取在开展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得到社区的大力支持。

“恒”即要持之以恒。提升德育的渗透力,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作为教师不能凭着一股新鲜劲, 半途而废, 要有恒心, 坚持到底, 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科渗透德育主题在“丝丝细雨, 润物无声”中, 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健康成长。

“导”即引导, 没有引导就没有教育。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 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知识建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主题, 教师要以主导价值取向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道德灵魂, 以体现当前德育改革的精神。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中学)

摘要: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提升德育渗透力, 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是每位学科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德育“渗透”是提升渗透力, 增强德育有效性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校本课程资源、社区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途径入手并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应做到“敏、勤、恒、导”, 从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提升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德育渗透力,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篇4:学校德育资源的掘展及有效利用

关键词:德育;德育资源;掘展;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所谓德育,简而言之,即是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在我们的《教育学》上给德育定义了这样一个概念: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当中或者很难做到每一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考虑学生的品德教育问题,但是我们经常说“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其实这就是德育的内容。德育是我们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做好德育工作,我觉得首先要更新我们的观念。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上,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基本的礼貌、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要爱国爱校爱班,要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由于对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的认识的肤浅片面,导致我们开展德育的形式是非常单一的、枯燥的,对德育资源的利用也是极为有限的。

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传统的观念上,德育就是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事。开展德育工作也无非就是政教处在开学和散学典礼上乏味的相关讲座,还有每周一一成不变的班会课。班会课上大部分时间就是由班主任老师主持,奖励表扬和批评惩罚两种,弘扬好的做法精神,贬斥不良的行为作风……这种教育的渠道是非常狭窄的,其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而公开课上的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的主题班会毕竟是很少的。这是为什么?因为学校从上而下的观念上认为德育是班主任的大事,有什么问题都交给班主任,造成班主任工作繁重,而要每周开一场目标明确的主题班会无疑给班主任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这给班主任的操作带来很大的约束。

观念的陈旧还包括对德育资源的认识。事实上,我们对德育资源的利用是非常有限的。我觉得所有能为德育工作服务的资源都是德育资源,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包括老师,也包括同学和家长;包括课堂,也包括运动场,也包括图书馆……

所谓德育资源,教育理论界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德育资源,指有利于实现德育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德育资源是德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供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书本这一传统资源外,也包括录音、录像、网络等具有现代化技术的资源,还包括教师为主体的人力资源等。

从这个理论上看,我们学校的教育资源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从精神文化角度看,我们学校是一个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而我们学校所处的坪山街道是深圳历史较悠久的革命老区,也是龙岗区面积最大的区域。这里有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大万世居,有东江纵队纪念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片区——深圳市大工业区、宝龙碧岭工业区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特有资源,我们要好好利用。

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客家人的由来,客家人的艰苦迁徙过程,了解到著名的客家精神;可以重温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东江纵队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的历史;还有从规划面积达174.4平方公里,以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产业园区,深圳经济发展新的重要的增长点为发展目标的大工业区上看到深圳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这些都是宝贵而难得的德育资源,我们应该重视并发挥它们的作用。

从物质条件来看,我们学校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在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原来的省级薄弱学校一年上一个台阶,大力改造,建设高技术含量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硬件设施,有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

从人力资源来看,每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而不仅仅是班主任和政教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学,教学即生活。”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资源。这些生成性资源是指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的火花、情感的波澜。

所以事实上德育活动和德育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要求每个德育工作者能够随机应变,根据学情调整教育教学活动的进程和环节,落到实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堂上生成的某一问题,引导学生表现自己,引导学生给予别人尊重和鼓励,这何尝不是德育教育呢?!

德育工作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比如体育活动,绘画,歌唱,知识竞赛……我们应该重视这些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富有时代气息的道德实践活动,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团结友爱的意识、集体荣誉感等方面的培养的实效性。

总之,要提高学校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明确德育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求每一个教育者都确实把德育工作当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整合各方的德育资源,科学、合理、全方位地创设学校德育生态环境,相信我们的德育工作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教育学》劳凯声,覃壮才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篇5: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文/许永华

网络德育在近年来的信息化潮流中逐渐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也是德育现代化与自身突破发展的重要成果。在现代化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网络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利用效率,是我们当前德育教育开展中的重要课题。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础阶段,更要重视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所以,本文将以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网络资源与德育教育的结合问题。

一、网络化和信息化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了德育内容

网络资源具有多样性、多元化、多渠道的特征,它汇集了不同地区、不同层面、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信息资源,为德育教育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突破了传统德育教学中在内容上的限制,教师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分析,选取有效的德育教育内容,从而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在多样的教学内容中领会不同的美感、道德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二)、网络技术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

网络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渗透,使得德育教学的形式开始不断丰富,教师可以将文字、声音、图像三者进行有效结合,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局限于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而网络技术和资源的运用,则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新形式展开德育教育,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网络技术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促进了德育教育的深入发展

家庭和社会同样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的出现,改善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交流和结合,特别是对于家庭教育来说,网络深入家庭,使得家长与教师的交流更为便捷,也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家长能够更加快速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与教师配合,共同塑造良好的学生德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

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

(一)、更新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观

随着网络德育教育的发展,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特别是对网络双面性的正确认识,这需要教师去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着多重道德选择,而选择的正确与否则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所养成的道德习惯。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和行为,让学生去进行自己的道德判断,而教师需要做的是纠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从基本道德的教育入手,结合网络环境中的复杂内容和多样化的道德表现,提高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学会选择,正确选择,而这才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二)、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德育内容

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德育教育的内容面临着新的机遇,我们要抓住网络资源所带给德育教育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发挥其在拓宽德育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完善和更新学校德育教育的网络信息库,增强学校与网络各方面德育教育资源的联系和整合,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特别是对于信息库中的有害信息,要遏制其传播,加强监控,防止网络资源中的消极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养成产生不利影响。

(三)、创新网络德育的形式

1、合理利用校园网,发挥其积极作用

校园网作为学校当前最主要的衣蛾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掘其价值,从而更加有效的发挥校园网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首先,在师生交流方面,校园网为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以通过校园网,与老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道德和心理成长情况的了解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次,学生通过在校园网中的学习、休闲,就大大减少了社会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对于学生的危害。当然,校园网需要不断丰富其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栏目,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发掘乐趣,这也促进了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2、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

多媒体教学时现代教育技术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对于教学内容的多方位诠释,教师要将多媒体充分运用到德育教学中,通过音频、视频的双重利用,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多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优化网络环境,营造清新的德育氛围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两面性的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要发挥网络技术和资源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就要优化网络环境,拒绝不良信息对于学生思想和道德世界的侵蚀。

优化网络环境,一方面需要从客观上进行努力,对于整个网络环境的优化,这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强立法和管理,净化整个网络环境。而对于学校来说,优化校园网络,为学生创设良好德育氛围。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网络辨别能力。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也要不断更新网络知识,这有利于教师和家长能够正确合理地引导孩子上网,帮助学生回避不良信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积极内容,并从中获益。

篇6: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4 更新时间:2010-4-16 9:42:23

为了更好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宣传的效果。结合上级指导精神,拟定学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方案:

一、利用对象:面对全体学生

二、授课方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分批进行

三、授课内容:

1、养成教育 文明礼貌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

2、防震减灾知识

3、地氟病、爱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篇7:初中数学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

摘要:错题是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十分宝贵的资源,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较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利用错题资源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水平以及解题习惯,从而为之后初中数学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避免学生再犯类似错误。为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一定要善用错题资源,以此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对此,教师可对初中数学错题资源的有效利用进行探讨。

篇8:利用本土资源落实德育

一、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全面提升德育水平

千户营乃千年古镇,我校亦有百余年的历史,建校可上溯到1912年2月,先是两级小学堂,而后又附设女校。变动最大的是1976年9月,在原来的基础上成立了千户营小学。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国家、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一方面,学校向学生公布了《教育篇》资料的收集方案,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发扬主人翁精神,大胆探索、积极实践,提供有关千户营地区教育方面的史料,大家的激情很高。为此课题组讨论制订了该篇撰写的目的、原则,其宗旨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另一方面,《教育篇》撰写的基本框架定位在“厚今薄古”上。在刚开始收集材料时,适逢湟中县委、县政府准备第五次修订、续写《湟中县志》,敦促我校写出校史,以备参考。鉴于此,我们遂决定将校本课程中的《教育篇》统筹编写,以便节省人力物力。基本框架这样安排:千户营地区教育发展概况;现有规模;千户营学校的发展状况;千户营学校校长一览表;结语。

二、关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撰写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其思想境界。鉴于此,我们要求:①全体学生参与,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明晰任务。向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其中包括用多长时间、完成哪些工作、向谁递交成果等;同时用范例介绍方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任务。③多种形式。采用小型分散的小组,个人或集体性活动,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召开座谈会、查阅书籍等。④充分利用综合实践课。利用综合实践课的一部分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生生交流研讨等;也可利用节假日,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调研活动。而每一次调研活动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做好总结,以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之能力。⑤十分注意活动时的安全工作。

三、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团结协作、交流分享的团队意识

为了使《教育篇》的内容更加真实、丰富、准确,我特别重视资料的收集、整理环节,注意夯实其撰写的基础。组织学生做了如下调查:①2010年11月14日,组织五年级全体学生对千户营小学所在地的地理地貌进行实地考察。②2011年4月5日,组织五年级学生以分小组(5~7人)的形式,分别到千户营、鲁尔加、邦隆调查建校后的历史,向该三校教师进行了解、采访。③2012年10月28日,学校派出课题组部分人员和学生代表前往省城西宁的几个省市级图书馆查找课题论文撰写方面所缺少的材料。

通过上述活动,广大师生从中了解了千户营多年的文化教育发展,通过实际调查,学生初步了解和学会运用调查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模仿基本程序参加调查,所写的调查材料也基本上做到了观点鲜明、内容翔实;在调查过程中,养成了合作、交流、分享的态度和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对学生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过程。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团队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具有重大意义。在调查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情感体验、分析、判断,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寓德育于调查实践活动中,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摈弃传统的以说服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形式,克服了教条主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千户营是一个有着千年文明史的古镇,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战争与和平,碰撞与融合,增强了千户营地区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这些皆是进行德育的好素材,能够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其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所有这一切都是成功实施德育的范例,有必要发扬光大。

注释

篇9: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开展有效德育

中学化学课程中蕴含着很多的爱国教育素材。在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众多辉煌成就。如,古代文明中的造纸术、火药、瓷器和酿酒技术;商代青铜器的制造;春秋时期的冶铁炼钢等等。我国人民在化学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技术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及利用都是同时代西方国家无与伦比的。通过古代科技的领先发展史实使学生身居中华民族之中感到骄傲,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化学工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首次合成的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煤、钢铁、水泥、纺织等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升空,是我国在美国、俄罗斯之后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

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让学生爱科学、勇探索

我国化学的发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很多科学家的生活学习环境很恶劣,但是勤奋的学习及顽强的毅力使得他们最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如英国化学家戴维,出身贫寒,勤奋好学,一生成就巨大;原子之父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座右铭;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制碱先驱侯德榜的生平事迹等等。这些中外化学家的成长历程都是教育学生的非常生动的素材。从对化学家的无比崇敬和热爱,到学习他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欲望。顺势对学生进行鼓励,化学世界中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只要我们热爱科学、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将来的某一天也会像这些科学家一样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利用化学课程资源,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物质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有意識、有计划地以化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为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供基础。如利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等知识,使学生了解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浓硫酸与稀硫酸化学性质不同等知识,让学生了解量变引起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酸的通性与酸的特性的学习,金刚石、石墨和常见炭的学习,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既要注意同类物质具有共性,又不可忽视某些物质的个性,原理或规律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一切应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篇10:培养学生有效利用资源习惯的论文

常听家长向老师诉苦:孩子一做作业,一会儿问这问题,一会儿问那问题,仿佛在学校学习的不是他而是我。象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特别是中低年级。再看学生所提的问题,都很简单,有的只需看一看课本,有的只需翻一下工具书,而孩子们却懒得去寻找答案,一问了之。显然,这样的孩子依赖性很强,平时,在学校里也表现的缺乏自信,学习上显得很被动。寻找原因,大部分是从小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有效利用人与资源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忽视。这种习惯是看学生在学习中能否与人协作,是一个人死学死记,还是与同学相互帮助,互帮互学;是看学生遇到难题自己解决不了时,能否勤学好问,求得甚解;是看学生能否使用图书馆、电视广播、互联网等资源中好的学习材料,并及时收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发挥自主作用?

一、培养学生与人协作

(一)通过同学相互帮助,互帮互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里娇宠惯了,依赖性很强,又处处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很少考虑向别人请教,唯恐失面子。有些在课堂上来不及消化的知识,在课后大家的讨论中可以得到巩固;有些在课堂上存有疑问的知识,可通过课后向别人请教,消除疑惑。由于学生这种不良心理作怪,使得他们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回到家里,明明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只得向父母求助。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依赖性增强,在学习上也失去了信心。

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安排几个学习成绩较好,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以他们为核心。在课后根据所授内容布置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能提出疑问的小组和新的见解的小组进行奖励。经常进行组员的交换,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利用各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差生的自信心,使一些优等生也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协作,学会向别人学习。

(二)培养学生遇到难题,勤于思考,勤学好问,求得甚解

学生在向家长或同学请教的,往往不是真正的难题。有时只在家长读一遍题或稍作提示,学生就能解出来。学生请教的目的也只是寻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并不去弄懂难题的本身。长久以往,使得学生意志薄弱,缺乏知难而上的精神。因此,我在班级中成立解“难”小组,鼓励学生都加入,形成一人有难,大家解。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都能提出来。但有一条件,所提的难题必须经自己思考过的,并且能说出自己在哪里卡了壳,然后大家针对卡壳处出谋划策,使学生养成勤学好问,求得甚解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收集学习材料,学习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学生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培养学生对知识有敏锐的触角,能利用图书馆、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尤为重要。在生活中有一些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订了各种报纸杂志,而孩子们不能好好利用;学校发下的辅助读物,在学生的书包中静静躺着,把它视作负担。这样的现象存在让我们非常痛惜。

利用班级图书箱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在晨会,班队课的时间,或讲其中的故事,或做其中的游戏,或出其中的智力趣题。常常故事讲到一半,游戏做到一半便嘎然而止,一些看过书的学生就能接下去,从而受到表扬,引来大家的羡慕。哪个孩子不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受到大家的尊敬。这样就有更多学生迷上图书箱、迷上书本。小小的图书箱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了,于是到学校的图书馆,同时,学生发现不仅书本,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都可以给他们一个广阔的世界,他们在那儿得到的知识远比课本上的丰富,使得他们其乐无穷。更让他们乐而不疲的是,这些课外学习来的知识,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长久以往,就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资源的习惯。

篇11:农远资源的优化管理与有效利用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负责学校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接收和下载,我们学校在2007年11月安装了农村远程设备模式二。包括一个光盘播放室和一个卫星接收室。在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相对还比较缺乏,尤其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使“农远工程”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教学,缩小城乡差异,提高教师、学生的整体素质,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农远资源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的上课,对于我们农远管理员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下面,我就以我们学校为例,分三个方面说一说我是怎么做的。

一、及时完成资源的录入和接收,为资源的使用做好充分准备

农远工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平台,设备安装初期,我们学校的这几个专用教室是各自独立的,教师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话,必须事先把卫星接收室电脑中要用到的资料,数据等先拷贝到u盘上,再把u盘上的资料拷贝到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上,遇到大的文件比如视频格式的,u盘还拷不下,只能分几次拷贝,这 样即浪费时间,又比较麻烦,在中心校金校长的建议下,将这几个专用教室进行联网,我们自己连接,将卫星接收室、多媒体投影教室、光盘播放室,都连接到卫星接收室电脑上,然后设置局域网共享。设置局域网共享比较麻烦,特别是WindowsXP系统的安全性很高,即使设置了共享模式,有时也打不开 网上共享资源,我们上网找这样类似开启局域网共享的小工具,使用起来就比较简单了。然后再设置资源文件共享 这样在其它的计算机上就可以访问到服务器中的资源了,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就可以浏览服务器中的资源,也可以上网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相应的补充,这样就极大的方便了教师查找资料。提高了对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我们也在光盘播放室安装了一台计算机,并且同电视连接,进行电视输出。光盘播放室中的电脑也

能够连接到其它计算机上,这样,我们从卫星接收机上下载的视频文件就不需要刻成视频光盘了,而只要从这台机器上调用就可以通过电视输出给学生观看,这样就省去了刻盘的麻烦,但同样有利也有弊,卫星接收机的硬盘很快就下载满了,为了 不影响接收,我将卫星接收机硬盘中的数据分别拷到电子备课室、微机室的联想电脑中,这样再也不用担心硬盘空间不够了。

卫星接收机接收的IP数据比较散乱,大部分是网页格式的文件,附带有图片、视频、声音、等等。这里相对来说,视频文件占用的空间比较大,有的单个文件的大小达到 800MB,远远超过一张CD的容量,而我们卫星接收机附带的刻录机只能刻录CD盘,这样刻录视频文件的时候,我们就得把视频文件分割成几个文件以便能刻录到CD上,比较麻烦,而且也浪费CD盘,于是我利用电子备课室中的DVD刻录机,安装在卫星接收机上,然后把所有接收到的数据刻录成DVD数据,一张DVD光盘的容量是6倍CD的容量,以往刻录10CD盘,现在只需要2张DVD光盘,即节约了成本,又节约了时间。

每天早晨上班我都准时把卫星接收机打开,进行资源接收,下班后再把所有的电源关闭掉,确保硬件的长久使用。相对来说我们小学学校,周一接收内容较少,周三、周五接收内容较多。有时一个月下来就接收到10个G的数据量,这时就有必要进行刻盘操作,我通常都是将资源刻录成数据格式光盘,这样比较方便一些,而且在刻录的时候用刻录文件的绝对路径,因为有些网页里链接的图片,文件都是取绝对路径的,如果你把所有的文件都刻录在光盘根路径下,这样,打开光盘上的网页时就找不到相应的图片和视频文件,举个例子:D: XXpdshangshuxueindex.htm在shuxue文件夹中有很多文件,那我刻盘的时候通常是把XXpd这个文件夹直接拖拽到刻录盘的根目录下,这时如果文件的容量大于光盘的容量,我们直接到刻录光盘的Czpdshangshuxue 这个文件夹中把相应的文件删除,以便能刻录下为止,再把剩余的文件还按照这个方法进行刻录,直到刻录完为止,然后把这几张光盘分别编号为XXpdshangshuxue01、02、03„„等等。当某

个老师需要使用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就把这几张光盘直接拷贝光盘根文件夹XXpd到相应的盘上就行了,这样就保证了文件的完整性。避免了打开网页文件时找不到相应文件的错误信息。

二、加强培训与应用,实现农远资源效率最大化

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利用科学的、先进的、多边的教学资源,解决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困惑,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关键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组织教师学习、运用远程教育技术上大体分成四个阶段实施:

(一)准备学习阶段。从基础抓起,首先进行基础培训,解决教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问题。我们学校的教师虽然都取得了计算机二级培训证书,但是由于长时间的不使用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的基础操作还有一定的困难,还不熟练,这样张校长制定了培训计划,利用单周周三下午业务学习时间,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的方式,我们学校的计算机教室有25台电脑,能容纳全校教师同时学习,校长也参加培训,并把培训列为学校的考勤制度,要求每名任课教师都参加,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把教师两个人分成了一组,即一个年轻教师带一个年纪较大的教师,年轻的教师容易接受,我们就多讲一些,深讲一些,多扩展一些,然后他再给年纪较大的教师进行演示操作,这样既巩固了他自己的学习,又解决了管理员一个人忙不过来的局面。很快我们学校的每名教师都能够比较熟练地使Word2003、Excel2003和PowerPoint2003。现已有75%的教师能较熟练的使用上述几种软件。

(二)初始学习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让教师熟练地掌握有关远程教育技术的入门知识。如:了解我校校园网系统;学会启动、登录、退出个人办公平台;能够自主地查找意向中的所需资料,特别是教学中的各种指导性资料,下载资源,编写教案,生成板书;学会使用光盘播放机播放教学光盘及电视教学接收等。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练习,我们是直接在光盘播放室、多媒体教室进行实物操作的。对着实物给教师讲解VCD的使用方法,对于资源的下载,我给教师介绍了常用的几种下载工具,如迅雷7等。我们常用的下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文字的下载,文字下载我们只要使用复制、粘贴的方法,把所要下载的文字粘贴到Word文档中,再进行编辑就可以了。二是图片的下载,对于图片下载只要在图片上单击右键另存为就可以把图片保存下来。

三、对于软件的下载,我们可以使用迅雷等下载工具,也可用Windows自带的下载工具进行,将软件下载到某一个指定的文件夹中,再进行安装,就可以使用了。通过这样的培训,我们的老师都可以自己上网查找和下载自己想要用的资料了。

(三)学科应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强调各学科教师做到把查询和下载的教学资源与具体的教学情况相结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深入浅出地解决教与学当中的实际问题。我在学校的所有上课用电脑上分别建立了教学资源目录文件夹(以学科——教师名命名),每一名教师下载的文件都保存到自己的文件夹中,这样其他的教师也可以访问别人文件夹中的内容,大家群策群力,不断积累,共享的资源越来越多。同时我们还组织教师收看教学名家的课堂实录和专题讲座,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改革创新的教学方式、亲切随和的教学态度,以及电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通过指导、学习和实践,教师们都认识到电教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也都自觉地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借鉴并加以运用。经过坚持不断地学习实践,如今,我校已呈现了教师上课离不开电教媒体的良好局面,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老师不仅把课余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坐在微机前、下载各种图片、资料,建立上课用的简易课件、教学资料,书写自己上课中的心得与反思,编辑教学信息,调阅整合信息,而且能够针对教育教学的问题展开研讨,进行各种教学设计,撰写教学论文,开启同步教学、实施课程与资源的整合。我们认为合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师资培训,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缺乏,实现教学信息快速传递等实际问题。

(四)资源整合,教研结合阶段。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使用。

1、直接利用现成的资源。如调取文件、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直接供教师进行整合使用。任课教师只要把相应的对象放到Powerpoint幻灯片中,再进行简单的设置就可以了。这里我们要求教师所做的幻灯片配色要温和、文字和背景颜色要突出。在幻灯片教学过程中尽量少用过度效果和声音。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二次加工型”。对于一些资源内容,按教材版本的不同需要和实际的教学情况,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整合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课件。“二次加工型”也是比较粗浅的再加工,我们通常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图片进行修改,对文字进行相应的修改、位置变换等等。

3、“资源的反传再利用”。我让每名教师把自己所做的课件都上传到服务器中自己的文件夹里。这样当其他的教师也讲授此课时,就完全可以“拿来主义”直接使用同一课件进行上课。以达到资源的二次利用,进行资源的共享。

三、好设备维护,确保农远资源的有效利用

如何使设备长时间的正常使用、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这也是我们管理员的职责范围。要做好这些,就需要我们管理员平时的悉心管理。我负责卫星接收室的设备维护及卫生情况,刘文胜老师负责光盘播放室。我们二个人各负其责。每天下班的时候我们都到各个教室检查一下,看看教室内的机器设备是否正常关机。电源是否关闭,卫生是否干净,并且整理好当日的使用记录。我在每个教室都放置了使用记单,哪位教师上课时都要填写使用记单,做好对设备的使用记录。对于多媒体计算机教室每周五我都组织学生进行卫生清扫,清除地面的灰尘、清除机器上的灰尘,这样,就保障了主机中风扇的正常运转。减少故障的发生。

同时我也告诉我们上课的教师不要反复开关投影机,也不要在关闭投影机后马上关闭电源,而是要等到投影机的风扇停止运转后再切断电源。

只有平时的细心管理,我们的农远设备才能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当中,为教学服务。远程资源的应用,使得教学信息的获取与交流不再困难。现在只要在计算机上轻轻点击,就能如愿以偿,世界的距离因为有了网络而不再是那么遥远;趁着农远工程有劲的东风,我觉得我们管理员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职责。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小学美术我们的生日聚会教学案下一篇:秋学期学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