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机制

2024-06-10

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机制(精选9篇)

篇1: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机制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 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工作机制

为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提高行政监管效能,促进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预防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研究决定,建立我市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工作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一、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是指我局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水平、设备重要程度、设备安全状况和违法违规行为记录为依据,设定标准,将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划分为不同类别,并采取不同方式对其实施监管的工作机制,也是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生产行为的一种监管、指导工作模式。

特种设备分类监管适用于***市范围内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

二、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依据

《特种设备安全法》,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

三、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类别和认定标准

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类别根据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水平、设备的重要程度、设备事故隐患情况、违法违规情况以及事故情况等进行综合认定,具体分为A类、B类、C类、D类四个类别。

(一)A类企业认定标准

安全工作比较重视,安全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健全,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有保障,且连续三年未发生特种设备事故,三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的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

(二)B类企业认定标准

重点监控设备(重要设备、重点场所、重点行业)使用单位。

(三)C类企业认定标准

特种设备安全意识差、安全管理薄弱、安全投入低的企业。

(四)D类企业认定标准

特种设备违法企业、严重事故隐患单位、重大问题单位和事故责任单位。(《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和省局特种设备隐患监管办法相衔接)

四、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措施

各级质监部门应根据不同类别的企业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方法。

(一)A类企业监管措施

实施远距离监管。充分发挥这类企业履行特种设备安全责任的自觉性,依靠企业安全、设备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日常管理,质监部门每4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通过转发文件、召开会议、专业培训、组织企业联络员互查等方式,并运用安全监察-检验信息网络进行检查调度,建立预警机制,提醒企业履行安全义务。

(二)B类企业监管措施

实施中距离监管。按照《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和《**省特种设备重大事故隐患和重要设备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巡查与督查工作,要保证每年至少全面检查一次,每6个月至少召开一次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状况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重点监控设备安全监督检查、检验和使用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同时,根据这类企业的特征,采取不同监管模式,对游乐园、大型商场、制冷站等具有一定数量特种设备的企业,参照索道安全管理审查方法,开展管理检查工作;对浴室等独立使用锅炉的企业,采用锅炉房监管模式;对气瓶、罐车充装等单位,采用监督检查模式。

(三)C类企业监管措施

实施近距离监管,即精细监管。按照《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的要求,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精细检查,同时,要针对情况,加大检查频次,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帮助、指导、督促企业逐件整改到位,彻底解决设备隐患和管理隐患。精细检查要做到“八查”和“八到位”:一查责任制,督促企业把责任层层落实,直到每个作业人员,实现责任落实到位;二查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督促企业把安全的各项具体措施落实到位;三查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或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督促企业把安全管理队伍落实到位;四查设备使用登记、定期检验和持证上岗,督促企业把法定登记和检验的要求落实到位;五查设备安全附件和安全连锁装置的配备和定期检定,督促企业把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措施落实到位;六查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隐患整改,督促企业落实监控措施与消除隐患;七查企业的设备档案的管理,督促企业健全设备档案;八查事故应急预案、应急装备和应急演练工作,督促企业把应急措施落实到位。通过开展精细监管工作,做到检查一批,完备一批,不断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管理水平和设备安全水平。

(四)D类企业监管措施

实施重点监控。

1.适时开展专项检查。

2.发放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告知书,告知责任,告知后果。

3.督促违法单位和隐患单位签定纠正违法行为或隐患整改承诺书。

4.建立安全责任培训、约请谈话制度,举办违法企业、隐患单位法定代表人学习班。

5.建立隐患整改挂牌督查督办制度,根据隐患的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制定督查计划,实施跟踪督查,及时向上级质监部门、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和通报事故隐患情况。

6.建立责令改正制度、发出安全监察指令,责令整改,并按照有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等。

7.通报批评和建议查处制度。报告行政监察、纪律检查、安办,建议行政或党纪处分。

8.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法生产企业,违法案件,通过适当渠道进行通报。

五、开展分类监管的工作要求

(一)各地要高度重视,将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工作作为今年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抓好落实。要针对本地实际制订工作方案和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各地开展分类监管工作要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其他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分类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1.与专项整治、隐患排查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摸排分析本行政区域内特种设备安全状况、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确定监管类别,制订工作计划,实施分类监管。

2.与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定期调整监管类别,根据情况对企业进行升级或降级。

3.与责任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安全使用告知制度和承诺书制度。严重事故隐患单位、重大问题单位提交隐患和问题整改承诺书,小型锅炉和常压锅炉使用单位,要制定安全使用承诺书,承诺书应报当地政府、质监部门归档备查。

4.与“查促帮建”结合起来,“查”就是按照《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全面检查的要求,查设备、查管理、查制度、查人员、查检验;“促”就是督促企业落实责任制、治理隐患、遵守安全法律法规;“帮”就是指导帮助企业制定完善安全规章制度、隐患整改措施和应急措施;“建”就是通过开展创建优秀锅炉房、管理先进索道、放心游乐园等争优活动,营造争创安全、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

5.与其他监管措施结合起来。对工业园区和边远区域的监管,要通过建立与工业园区管委会、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等方面的工作协调、联络机制,帮助培训安全管理干部,发挥基层政府(组织)的协管作用,做好这些区域的安全监管工作;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气瓶充装、气瓶检验、电梯维保等行业,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协会为载体,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努力实现诚信经营。

(三)正确处理单位监管与设备监管的关系,按照就低原则进行监管。分类监管主要是针对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形成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解决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主要矛盾,但设备监管是最终落脚点,因此各地必须将单位监管与设备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对单位类别较高的,但设备安全状况和管理水平类别较低的,应按照设备类别实施监管。

(四)切实加强分类监管工作的过程控制,不断完善分类监管工作机制。

1.各级质监部门要确定分类监管的责任人员,明确监管任务。

2.健全分类监管工作记录,各地要对企业分类、安全检查、定期分析、隐患整改、问题报告等要进行认真记录,并严格归档。

3.加强工作情况信息报告,对查处的违法企业和违法案例情况,以及需要上级协调处理的重大问题和重大隐患要逐级上报上级质监部门。

(五)发挥检验机构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的作用,检验机构应认真履行检验三确认和发现重大问题、严重隐患报告的职责。

篇2: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机制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方案

一、工作任务

(一)制定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

试点地区省级质监部门要认真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履行法定安全责任义务情况和使用安全管理状况调研工作,采集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客观分析企业使用安全管理状况,为制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相关技术准则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总局将根据试点地区使用安全管理调研以及相关地方标准实施情况,组织专家制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同时,鼓励各地质监部门或相关标准化组织结合通用准则,有针对性地制定重点行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标准。

(二)开展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试点。

根据已开展的使用环节监管工作情况,研究确定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试点地区和试点企业,先行推进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各级质监部门根据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指导企业建立健全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帮助企业解决使用安全管理方面的疑难问题,积极推进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支持鼓励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平台共同推进。

(三)开展使用单位安全水平分级分类评价。

各试点地区按照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对使用

—6—

单位的使用安全风险状况进行分级分类评价,即在对设备、环境等固有风险以及管理控制水平等动态风险评级基础上,综合评价企业安全风险状况类别。评价可以采用企业自评与日常安全监察与定期检验复评相结合等多种方式。评价可以分为不同等级,实行动态考核管理,并建立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的管理台账。现阶段的评价结果只作为使用单位完善使用管理和监察机构实施重点监管的依据。

(四)开展使用单位分类监管试点。

试点地区质监部门应当根据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差异化监管措施,强化薄弱环节、薄弱企业、薄弱领域的监督管理。对综合评价结果为低风险(一类)企业,以自主管理为主,监督抽查为辅,促使其持续保持较高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对综合评价为中风险(二类)企业,以指导帮助为主,监督检查为辅,督促其改进工作,提高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对综合评价为高风险(三类)企业,以监督指导为主,以执法查处为辅,监督其整改落实,提高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水平。

二、工作安排

分级分类监管工作拟分两个阶段实施。2011年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状况调研,在已制定使用安全管理地方标准的地区总结工作经验,研究制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草案。确定4个以上省市的80个以上企业为试点单位,先行开展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和使用单位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并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与评价相关准则。同时,积极推进重点行业特种设备使用安全管理标准的制定工作。2012年在总结试点工作效果基础上

篇3: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机制

近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印发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及考试点设备配备标准(试行)的通知(安监总宣教﹝2014﹞139号)。为贯彻落实《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30号)、《安全生产资格考试与证书管理暂行办法》(安监总培训〔2013〕104号)有关要求,规范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分类组织制定了《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试行)》、《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点设备配备标准(试行)》。

篇4:建立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监管机制

【关键词】 船舶工业;船舶建造;船舶检验;长效监管

1 加强船舶建造质量监管的必要性

1.1 加快我国船舶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船舶工业历经60年的发展,在基础设施、生产能力、产品种类及建造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国内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投资、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日益显现。2009年2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加快船舶工业结构调整、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严格控制产能等多项目标。

在国务院出台振兴船舶工业、扩大船舶市场需求、加快老旧船舶报废等一系列措施的背景下,加强船舶建造质量管理,帮助船舶建造企业提高竞争力,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更显重要。

1.2 公共安全的需要

船舶建造质量是水上交通安全的基础,是船舶适航的重要保证。船舶建造质量直接关系到其整个生命周期的营运安全乃至社会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

1.3 治理低质量船舶的需要

低质量造船屡禁不止的问题长期困扰我国船舶工业发展。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风暴波及国内造船业,钢材和船用设备价格大幅下跌,国内船舶建造特别是内河船舶建造出现“价格抄底”现象,而监管滞后又为低质量船舶开辟“绿色通道”,使滩涂造船、沙滩造船等现象进一步蔓延。一些不具备完整基础设施、没有科学管理、缺乏基本安全保障的船厂非法建造低质量船舶并不断投入营运,严重威胁航行安全,也严重扰乱造船和航运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

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多次组织专项活动,如2005年国家4部委联合开展的全国低质量船舶专项整治、2009年大船小证专项整治、2005―2007年建造海船检验质量检查等活动。这类专项整治在当时都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活动结束之后,低质量造船现象又卷土重来,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 目前船舶建造质量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长效监管机制

船舶建造质量监管涉及海事、船检、渔政、渔检、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在船舶建造质量的管理体系中,国防科工委是船舶行业主管机构,各级船舶检验机构是船舶检验的法定实施主体,海事局是船舶检验质量的法定主管机关,也是船舶航行安全监督的主管机关。此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也负责管理船舶修造企业的生产安全。

作为船舶行业管理的主管部门,国防科工委及其下级单位对低质量造船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难以对相关企业进行有效制约,只能从产业政策和规划上予以一定的引导,作用有限。国防科工委曾出台《船舶生产企业生产评价标准》。作为我国第1部船舶生产企业的行业准入标准,这一标准在评价体系和具体标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实际上,目前船舶行业主管部门对船舶修造企业并不具备真正的约束力。

由于对于船舶修造缺乏具有实际约束力的资质管理,所以大量不具备船舶建造资质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这些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简陋、生产组织混乱,船舶建造质量低下,给船舶检验带来严峻的挑战。

多个管理部门环环相扣,形成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管理链。海事部门对通航水域船舶的安全监管处于管理链的末段,承受着低质量船舶带来的巨大压力。监管缺失带来的问题会在水上交通安全上集中体现,有时甚至会以某种尖锐的形式爆发。海事部门对船舶的安全检查是保证船舶安全的最后防线。要从根本上缓解水上交通安全压力,必须强化源头管理。

2.2 船舶生产企业的责任缺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因此船舶生产企业是船舶建造质量的第1责任人。船舶的建造质量直接影响航行安全和水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利益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船舶生产企业除承担买卖双方合同规定的民事责任外,无需为其所建造的船舶承担社会公共责任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2.3 对船舶检验质量缺乏有效监督

海事机关是国家对船舶、海上设施和有关船用产品实施技术监督检验的主管机关,所有船舶检验机构在执行法定检验的过程中都应接受其监督检查,但目前海事部门对船舶检验质量的监督缺乏长效机制。

实际上,船舶检验技术法规在从事法定检验的验船机构得不到严格执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大量低质量船舶不具备适航技术条件,却依然获得船舶检验机构颁发的适航许可证,这给海事部门的水上安全监管带来巨大的压力。由于长效监管机制的缺失,各种形式的验船质量专项检查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船舶检验质量问题。

3 建立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监管机制建议

3.1 建立行业准入制度

我国在建和拟建造船能力已达万载重吨,远大于国务院2006年制定的《船舶工业中长期规划》中确定的,到2010年年造船能力达到万载重吨,到2015年达到万载重吨的目标。造成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民用船舶制造领域缺乏行业准入制度,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各路资本一哄而上,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形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严重阻碍我国船舶工业健康稳定发展。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严格执行《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今后3年内各级土地、海洋、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不再受理新建船坞、船台项目的申请,暂停审批现有造船企业船坞、船台的扩建项目,优化存量,引导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等若干意见。

一方面,从源头上加强对船舶生产能力的宏观调控,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遏制低水平造船产能过快增长已成为国家重要政策。要落实这一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行业准入制度。另一方面,为了防止低质量船舶对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利益带来危害,国家对船舶修造的行业准入设立行政许可也很重要。

在促进船舶工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范,推动船舶行业准入制度相关法规和标准的制定。要从根本上解决船舶建造质量问题,依法监管是关键。必须尽快研究制定《船舶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和行业准入标准,早日实现国家对船舶修造企业行业准入的依法监管。

3.2 建立适检评估和开工前检查标准

目前,在船舶行业缺乏准入制度的情况下,通过适检评估和开工前检查,要求船舶修造企业在基础设施、技术人员、工艺水平方面达到一定的标准是相对有效的手段。但由于目前国家主管机关对船检机构的适检评估和开工前检查缺乏统一的标准,各个船检机构的具体操作差异极大。制度和标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使检验流于形式,使一些不具备基本建造条件的企业顺利通过评估和检查。

建立适检评估和开工前检查的统一标准,使船舶修造企业达到一定生产技术要求,对引导企业转型升级而言十分必要。

3.3 加快推进船检体制改革

目前,地方船检机构承担大多数国内航行船舶的法定检验工作,但船检体制严重制约船舶法定检验质量的提高。上下级船检部门之间仅有业务指导关系,上级部门难以对下级部门实施有效管理。由于检验机构大多依靠收取检验费维持运转,一些检验严格的机构验船收入较低,而有些船检机构重收费、轻检验,为了争抢业务,降低检验标准。法定检验市场化倾向日趋严重。机构利益、验船师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船舶检验本质要求严重矛盾。船检体制成为提高船舶检验质量、保证水上交通运输安全的巨大障碍。扩大检验市场份额与严格执行检验标准的矛盾严重阻碍船检事业的健康发展。船舶检验一旦以赢利为目的,就会失去其技术权威性、检验公正性和工作独立性。

要推进船检体制改革,必须从管理制度上明确船舶检验机构的职、权、利,从管理职责上保证其检验行为处于有效的行政监督之下,从经费上确保其检验工作的独立、公正。

3.4 健全船舶检验质量监督机制

船舶法定检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是政府行政职能的体现。法定检验工作的弱化,不仅影响人命和财产安全,还影响政府形象。法定检验是国家行政行为,各船检机构是法定检验的实施主体,而各级政府则是法定检验的责任主体。因此,当前必须对政府、船检机构和验船人员3位1体的验船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进行研究,以强化法定检验质量。

海事管理机构较多地强调船舶营运期间的安全监管,对船舶建造过程缺乏监管,对船舶检验机构授予船舶适航证书的行为缺少监督。在大量的船舶安全检查和事故调查分析中发现,很多重大或致命的缺陷是在建造过程中形成的。低质量船舶投入航运市场给海事管理机构的水上安全监管带来极大的压力。只有将从设计、审查到建造、检验、发证的整个过程都纳入依法监管的范围,才能从源头上控制船舶建造质量,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水上交通事故的发生。

3.5 明确船舶建造质量责任人

船舶建造是水上安全监管管理链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是由设计、建造、检测等步骤组成的。设计是船舶建造的首要步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设计单位尚未被纳入资质管理范围,一些设计单位从事着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船舶设计工作,导致船舶在设计上存在结构、稳性等方面的缺陷。当船舶发生事故时,却很难让设计单位承担责任。因此,将设计单位纳入监管范围,对其实施资质管理是当务之急。

船舶修造企业是船舶建造质量的第1责任人。必须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船舶生产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的内容和形式,严重侵犯公共利益的船舶修造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还应明确各船舶检验机构的法律责任,将其检验行为纳入监管范围,追究其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

4 结 语

船舶建造质量的监管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涵盖内容广泛,涉及部门众多,工作难度巨大,利益碰撞激烈。正是因为这项工作的复杂性、敏感性和迫切性,交通运输部决定在江苏省进行船舶建造质量监管机制试点研究,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目前,江苏海事局正联合江苏省国防科工办、中国船级社和江苏省船舶检验局大力推进这项工作。可以相信,试点工作能为破解我国船舶建造质量长效监管机制缺失的难题提供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桓兆平,谢西洲.船舶检验质量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船海工程,2001(6):35-38.

[2] 胡俊权,齐向辉.开展船舶检验质量监督管理的思考[J].航海技术,2009(4):72-73.

篇5: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机制

各县(区)局、相关单位:

为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进一步提高安全监察效能,促进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努力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根据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和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和《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和宁夏质量技术监督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工作方案》决定组织开展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特种设备分类监管的含义

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是指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使用管理标准化、设备重要程度、设备安全状况和违法违规行为记录为依据,按使用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确定为A、B、C三个类别,不同类别采取不同方式对其实施监管的工作机制,也是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生产行为的一种监管、指导的工作模式。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王建明局长任组长、张鸿奇副局长任副组长的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落实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安监科(联系电话:20522792051272)。

三、工作目标

1、通过对辖区内使用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综合评价,全面掌握使用单位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实际情况,并按照《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类监管表》(附件1)将辖区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分成A、B、C等三个不同类别。

2、明确监管重点,采用不同监管形式,实施分类监管,增强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通过推行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标准化管理,督促、帮扶企业改进提高,使得A类单位达到辖区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总数的2%以上,C类单位控制在辖区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总数的3%以下,重点监控设备(重要设备、重点场所、重点行业)使用单位至少达到B类单位标准。

四、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1、宣传发动阶段(8月1日前)

召开相关会议,组织学习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标准、实施方案及工作程序,布置落实相关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使有关单位都能明确分类监管的内容、要求。

2、自查自评(8月30日前)

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对照有关法规标准进行自查,对自查发现问题进行治理整改,并填写《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评分表》(附件2),8月30日前报安监科,自查认为符合A类单位标准的,同时填报《特种设备使用安全A类监管单位申请表》(附件3),并提交电子版《管理手册》、工作台帐等资料。

3、初审上报(9月1日至9月15日)

安监科对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结合日常监管情况,认为符合A类单位标准的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4、审查确认(9月15日至9月30日)

市质监局对县(区)局报送的资料进行审核,并按规定进行现场审查,结合日常监察情况和镇政府及安监部门意见,对确认符合A、C类单位标准的,报领导小组批准并按相应程序公布评定结果。

五、工作措施

1、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标准化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分类监管工作。通过开展标准化管理活动,督促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对企业安全管理状况进行分类,有效落实分类监管措施。

2、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基层监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镇、部门和村(社区、居委)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工作机制,强化区域监管责任,充分发挥各级监管网络作用,积极推进分类监管工作。

3、加强对重点监控特种设备的管理,按照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工作要求和分类监管的要求,完善监控措施和手段,确保工作的有效落实。

4、积极与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生产ABC分类监管等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安全管理平台的作用,组织开展特种设备的分类监管工作。

5、加强考核,按照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实施办法的要求,将特种设备安全分类监管工作的开展和成效作为对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各有关单位应制订相应措施加强对分类监管的落实。

六、工作要求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工作,是进一步完善安全监察工作机制和提高安全监察效能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企业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各村(居)委、各单位应充分认识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分类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务必抓实抓好;要加强信息沟通和联运协作,促进分类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篇6: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机制

--“一化十有”和谐___建设安有所保调研材料

xx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机动车辆以及其附属的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和与安全保护装置相关的设施。它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备,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对特种设备的安全十分重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象锅炉这类压力容器,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的安全,切不可稍有疏忽。”、“对锅炉这种产品,从制造到安装,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不合格的绝不允许出厂和使用。运行中的锅炉,也必须定期严格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几十年前我们就是这么做的,现在有些制度松弛了,不那么严格了,这是非常危险的。人命关天的事,一定要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安全生产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要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尽快扭转事故多发状况”。

为保障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早在1982年国务院就颁发了《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国发1982第22号),2003年又重新进行了修订,并以国务院373号令颁发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3年6月1日起实施)(以下简称《条例》),赋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职责,对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使用、检验、维修、改造实行全过程的安全监察。

一、我县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现状

2001年根据机构改革的要求,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职能从劳动部门划转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___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___县辖区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

截止到2006年12月,全县共普查登记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40余家,现有在册特种设备2036台(件),其中锅炉132台,压力容器1269台、电梯25台、起重机械360台、厂内机动车辆248台、大型游乐设施2台、各类气瓶107832只、压力管道条77.01km,有气体充装站5个。

我县目前没有特种设备生产(设计、制造、安装、维修、改造)企业,但使用单位、特种设备数量逐年增加。

(一)近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主要工作情况

1、全面开展特种设备普查整治,摸清家底,建立设备数据库

为查清我县在用特种设备的数量和分布,掌握安全状况,自2001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锅容管特普查整治工作,基本上摸清了全县特种设备分布、使用等情况,建立了特种设备数据库,将逐步实现动态管理;在普查过程中不断加强整治力度,对重大事故隐患实行了“三定”(定人、定措施、定整改期限),有效地促进了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转。

2、开展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及安全检查,消除事故隐患

(1)开展气瓶普查整治工作,初步建立了以气瓶充装站负责气瓶充装标识、登记建档、建立以气瓶充装单位为安全责任主体的气瓶安全监管新模式。

(2)开展压力管道普查登记工作,建立了压力管道数据库,为下一步开展压力管道检验,彻底消除压力管道的事故隐患,实行动态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开展起重机械整治工作,基本摸清了全县起重机底数,建立了起重机械档案,为实施动态管理,确保起重机械的安全运行,消除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伤亡事故,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建立和完善设备动态监管体系

(1)明确职能,落实责任。认真履行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职能,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数据库,积极开展和认真完成安全监管工作目标任务;认真落实设备安装、使用单位职责,强化监管,严格考核,确保安全;建立特种设备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通过建立动态监管机制,使安全监察机构能更加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在用设备数量、分布、安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建立在用设备长效监管机制。

4、加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培训,提高监管水平

作业人员操作不当是造成特种设备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为此加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发证管理工作是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一个重点。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考核、发证工作在市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没有培训考核和发证的权限。但___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积极配合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上报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名单,积极组织参加培训取证,提高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素质;同时,作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也使

在用特种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故障发现更加准确,可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从而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5、加大现场安全监察、执法力度,建立监察、检验机构的联动机制

为强化我县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察工作,___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多次派人参加调研学习。在总结外地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特种设备监管现状,建立了职责明确、分工

协作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体系;同时,结合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察,开展特种设备安装、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不规范行为及时责令整改,对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管理及技术方面等问题积极予以帮助、解决,密切了与企业的关系,保证了从源头治理安全隐患工作的有效性。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1、积极争取政府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领导与支持,密切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合作,特别是与安监部门的协作,发挥部门联动作用。

2、充分发挥与检验检测机构的联系协作为技术支撑作用,发挥大型企业和乡(镇)政府的作用,发挥特种设备执法检查的促进作用,建立安全监察、检验检测和稽查机构工作联动机制。

3、广泛开展宣传,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认识到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从而把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置于群防群治的海洋中。

4、充分利用自有数据库资源,对各设备使用单位进行分类管理,建立重点单位巡查制度,明确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法人治理责任。

5、努力探索安全监察工作目标实现方式的改革,坚持把安全监察工作重心放在使用环节。督促使用单位落实安全责任和措施,加强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管理与考核。

二、我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虽已引起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但特种设备事故仍屡有发生。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共发生特种设备严重以上事故274起,死亡301人,受伤293人,直接经济损失6964.69万元。2006年1-5月份,全国共发生特种设备严重以上事故82起,死亡90人,受伤157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任重而道远。

造成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分析:

(1)企业或经营者安全意识淡漠,企业安全培训教育不够。

(2)一些设备是使用单位自行安装,属无证安装,不能满足相应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来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3)作业人员无证操作,对设备的基本常识、安全操作知识了解甚少。

(4)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松懈,为追求经济效益擅自改变设备使用参数,安全附件缺失或不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

从总体上看来,我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乡(镇)监管难以完全到位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特种设备的主管单位,面对特种设备分布面广、数量大和人员少、装备差、经费不足等实际问题,加之在乡(镇)无质量技术监督分支机构,所以对乡(镇)特种设备的监管难以完全到位,存在死角。

2、企业安全意识不强,责任主体落实不到位

近几年来,由于企业机制的转轨,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变动较大,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了影响,特别是个体、民营及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在“盈利为先”的思想指导下,片面强调经济利益,忽视安全教育与投入,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没有形成企业是安全责任主体的意识,造成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贯彻落实流与形式的现象,这也直接导致部分特种设备定期检验不能按期进行,为设备事故埋下隐患。

3、监察机构自身实力有待加强

(1)由于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职责划归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时间较短,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即为基层安全监察机构,在乡(镇)尚无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存在安全责任制尚未完全落实,个别地方存在安全监察不到位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设备的变化和流动情况。同时,监察机构与检验单位的信息交换不及时,检验信息反映不及时或不全面。

(2)特种设备量大、面广,检验机构人员较少,有推迟检验或漏检现象,通报检验情况不及时或不全面。

三、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概述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1955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锅炉安全检查总局,开始对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实行国家安全监察。50年来,中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发展,不断完善法制建设,强化全过程安全监察,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截至2004年底,在用特种设备数量共347.7万(套),压力管道75万公里,气瓶1.22亿只。近几年,特种设备每年增加30万台以上,平均增幅超过8。

中国也是特种设备制造大国,现有特种设备生产(设计、制造、安装、维修)企业2.06万余家。其中,制造企业5253家。同时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的700多个企业取得了中国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获准向中国境内进口相应的特种设备。

2001年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后,特种设备安全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快,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万台事故起数继续保持了稳中有降的态势,初步遏制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当前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我国年万台事故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五到六倍,法制建设尚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完善立法、加大社会化法制宣传力度等工作亟待加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妥善处理“加强执法,确保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和“服务地方经济,促一方崛起”之间的关系等。

四、主要对策

前面所述___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工作重点。为切实解决存在问题和不足,全面做好___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提出如下对策:

1、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组织网络、信息网络和动态监管工作机制,健全在用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体系

(1)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建立覆盖到乡(镇)、企业的安全监管网络;成立乡(镇)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配置乡(镇)安全监察协管员、村委会(社区)安全监察联络员,加强培训,提高安全监察人员、安全监察协管员、联络员的业务素质,增强发现和处置隐患的能力;建立质监部门与乡(镇)、村委会(社区)组织经常性信息沟通渠道,提高处置隐患的工作效率。

(2)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实施市级安全监察机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县级特种设安全监察机构互通信息,健全特种设备数据库,加强县级安全监察机构信息化建设,尽快形成市、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与检验检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安全监管机构的信息互通工作,动态掌握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3)建立健全动态监管工作机制,完善现场监察工作机制。严格特种设备行政执法和现场安全检查实施方案和执法工作机制的贯彻和实施,加强对重点监察单位、重点设备、重大危险源的监管,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动态监管考核机制;完善特种设备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的举报与查处工作机制,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2、加强宣传教育,注重舆论引导

把特种设备安全教育纳入社会化宣传的总体规划。一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特种设备安全的重大举措、先进典型,对严重忽视特种设备安全、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典型事件予以曝光;二是强化法人治理责任,推动各安装、使用单位的特种设备安全教育常规化,制度化;三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引导功能,在每年的“3.15”、“安全月”“质量月”等活动中定期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四是积极与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及社会团体沟通,适时开展群众性特种设备安全教育活动。

3、加强基层建设,争取各方支持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严格执行“五公开、八严禁、十不准”规定,规范行政行为、执法行为;加强安全监察机构及安全监察人员的层级监督和管理,着力提高安全监察工作水平;积极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联络员、协管员培训和资格考核工作,完善考核制度,促进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是力争财政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支持。加强协调与沟通,将安全监察经费纳入地方财政和质监部门预算;争取财政解决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装备的投入。

4、现场监管方式的改革创新

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广泛监督,通过在乡(镇)、村委会(社区)和大中型企业等单位设置安全监察协管员、联络员,健全安全监管组织网络;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库资源对已使用登记的设备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跟踪监督;突出监管重点,对公共聚集场所特种设备和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实行重点监管;加强安全监察机构和检验机构的工作联动,提高现场监察和执法的工作效率。通过加强现场监管,促进实现全县特种设备达“三百”目标,即:注册登记、办证率达100,持证上岗率达100,定期检验率达100。

5、明确职能,落实责任

(1)落实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安全主体的责任。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单位特种设备安全质量和运行安全全面负责。

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保证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使用单位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特种设备,建立健全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度,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管理人员,加大在安全方面的投入,保证在用设备依法登记、依法定检,保证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按章作业,保证重大危险源防范监控和事故隐患及时整改,保证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并适时演练,事故发生后必须立即报告、及时采取救援措施并积极配合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2)落实地方政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的责任。对重大违法行为和严重事故隐患的处理需要当地政府支持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主管机构应当报告当地政府,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及时予以妥善处置。

作为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责任部门,___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将继续本着“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原则,兢兢业业地工作,确保___县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为“一化十有”和谐___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七年一月十六日

注 释:

锅炉,是指利用各种燃料、电或者其他能源,将所盛装的液体加热到一定的参数,并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其范围规定为容积大于或者等于30L的承压蒸汽锅炉;出口水压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且额定功率大于或者等于0.1MW的承压热水锅炉;有机热载体锅炉。

压力容器,是指盛装气体或者液体,承载一定压力的密闭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2.5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的固定式容器和移动式容器;盛装公称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2MPa(表压),且压力与容积的乘积大于或者等于1.0MPa·L的气体、液化气体和标准沸点等于或者低于60℃液体的气瓶;氧舱等。

压力管道,是指利用一定的压力,用于输送气体或者液体的管状设备,其范围规定为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者等于0.1MPa(表压)的气体、液化气体、蒸汽介质或者可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者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介质,且公称直径大于25mm的管道。

电梯,是指动力驱动,利用沿刚性导轨运行的箱体或者沿固定线路运行的梯级(踏步),进行升降或者平行运送人、货物的机电设备,包括载人(货)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

起重机械,是指用于垂直升降或者垂直升降并水平移动重物的机电设备,其范围规定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者等于0.5t的升降机;额定起重量大于或者等于1t,且提升高度大于或者等于2m的起重机和承重形式固定的电动葫芦等。

客运索道,是指动力驱动,利用柔性绳索牵引箱体等运载工具运送人员的机电设备,包括客运架空索道、客运缆车、客运拖牵索道等。

大型游乐设施,是指用于经营目的,承载乘客游乐的设施,其范围规定为设计最大运行线速度大于或者等于2m/s,或者运行高度距地面高于或者等于2m的载人大型游乐设施。

篇7: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机制

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四条长效机制加强对食品监管食品质量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食品质量监管工作方面,州质监局根据我州食品生产企业点多面广、生产规模小、整体水准低的现状,建立四条长效机制加强对食品的监管,从源头上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一是帮扶、指导企业规范发展,逐步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我局以国家要求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为契机,在严格按照QS制度即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我州食品生产申报企业进行审查申报的同时,加大对所有食品企业进行指导,帮扶企业建立了各种档案,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逐步规范和发展。通过QS发证工作,促进企业向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如永顺县松柏乡大米加工行业,全乡有8家米厂,通过我局发证监管,产品畅销省内外大中城市,真正使农民增加了收入。截止今年5月,共受理企业申请20家;材料审查17家;现场审查、发证检验17家;为食品生产企业订购了11套食品检验设备,帮助15家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化验室,培养检验人员22名。同时确立州内30家食品生产企业作为重点整改扶持对象,对这些企业我们采取了有效措施,加大了现场指导力度。二是对食品企业划分等级,实施分类监管。依据xx职能划分,~年1月1日起,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管职能由卫生系统划归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自~年起,质监部门对纳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28大类、555种食品实施分类监管。同时我们依据企业的生产条件、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情况,综合判定企业是否具有较强、一般、较弱或不具备食品质量安全控制能力,把所有企业分为A、B、C、D四个等级。依据等级的不同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和确定不同的监督检验频次,实行“二、四、六、八”抽查方式。采取巡查、回访、强制检验、年审,建立辖区责任制,食品安全定期报告制等措施。三是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抽样检验力度,准确了解质量状况。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必不可少,要加强定期监检和不定期抽样检验力度,了解质量状况。据统计仅~年,我局共完成州级食品质量监督检验计划247批次,抽样检验63批次,停产113批次,计划完成率为71.6%。其中合格45批次,不合格18批次,合格率为71.4%,监督整改生产企业13家,立案查处生产企业4家,整改面达94.4%。县(市)级食品质量监督定期监检计划105批次,抽样检验39批次,停产28批次,计划完成率为63.8%;其中合格31批次,不合格8批次,合格率为79.4%;监督整改生产企业6家,立案查处企业2家,整改面达100%。四是建立标准化体系,树立湘西名牌食品产品。市场经济,品牌就是效益。为帮助搞活湘西地区经济,扩宽思路,我局积极帮助食品企业进行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力打造我们湘西自己的名牌。目前湘西在食品方面已有“老爹、土家人酒、妇炎康片”三个名牌;“吉首的无公害蔬菜、花垣县的烤烟、永顺县的辣椒”被列入了省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点;而泸溪的碰柑更是被列入了国家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点。

篇8: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机制

常高才:我认为, 这部法的颁布, 标志着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向科学化、法制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凸显了重视安全、强化法制的国家意志, 体现了关注民生、尊重民意的立法取向。这部法律来之不易, 从人大代表提出立法议案到正式颁布, 历经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 跨越12年, 是人民代表的呼声催生了法律的诞生。

这部法律创新了监管工作模式, 加大了对公共场所特种设备的监管力度, 强化了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企业主体责任, 建立了特种设备报废、可追溯和缺陷召回制度, 并加大了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这对有效预防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制定发布,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各级质监部门作为这部法律的重要执行部门, 要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特种设备安全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认真抓好这部重要法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

记者:我们知道,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一直沿用的是国务院的条例, 此次上升为法律, 立法的必要性是如何体现的?

常高才:首先是近年来特种设备数量激增,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需求。总体上看, 我国特种设备的监管是有效的、安全的。但是事故仍有发生, 大家都知道2013年5月, 国内在一周时间里接连发生7起电梯事故, 甚至有人称之为“电梯事故周”, 事故频发所产生的恐慌情绪不言而喻。所以, 立法的第一个迫切目的, 就是为了应对特种设备的数量激增所带来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的问题。

其次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监督管理监察体制的需要。原有的监察条例侧重于行政监管、政府管理。此次《特种设备安全法》确立了“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即:企业是主体, 政府是监管, 社会是监督。这部法律通过立法, 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对安全的主体责任。在特种设备的生产、经营、使用等各个环节———每一个涉及到特种设备的责任, 这部法律里都做了明确规定。《特种设备安全法》已经不是单纯的强调政府的监管, 而是让它成为一个社会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是全社会的事。这部法律确立了一个好的体制, “三位一体”比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上升了一个层次, 使它成为全社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一部大法。

这部法律的颁布, 建立了严格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体系, 有助于增强企业的责任感, 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监管水平, 也有助于全民特种设备安全意识的提升。这部法律的出台, 对于从制度上、源头上有效防范、减少和遏制特种设备重大事故的发生,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您认为《特种设备安全法》和老条例比较有哪些创新性制度设计?

常高才:我认为, 这部法律和条例相比,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第一, 进一步完善了特种设备管理的制度。就是刚才说过的确立了“企业承担安全主体责任、政府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和社会发挥监督作用”三位一体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新模式, 进一步明确了各方的主体责任, 特别是突出了企业的主体责任, 进一步突出特种设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此次法律专门增加了经营环节的监管制度, 对“销售和租赁”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体现了闭环管理, 形成了全链条的监管体系。我们知道特种设备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只有安全责任企业为先, 政府监管尽责到位, 社会监督齐抓共管, 形成多力合一的局面, 才能最终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的根本实现。

第二, 《特种设备安全法》突出了对特种设备实施分类监管和重点监管两个原则并明确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根据特种设备中承压类设备与机电类设备所具有的不同技术特点和不同使用场所, 采取有所区别的监管方式,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能够更加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两个原则和制度都体现了科学监管的原则。

第三, 这部法律首次明确了缺陷特种设备的召回制度。特种设备的召回制度应当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后市场管理的一个方法。明确责任主体, 适时召回。符合特种设备召回条件的, 由企业主动召回;如果企业没有做到主动召回, 政府部门有权力强制召回。

第四, 确立了特种设备的可追溯制度。是指从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一直到报废, 每个环节都要做记录, 设备上要有标牌, 要随着出厂的设备有各类的参数资料、有文件, 同时要进行保管, 也有人称之为“设备身份”制度。一旦发生问题, 可以追溯到源头。

第五, 确立了特种设备的报废制度。这次立法强调了达到报废条件的要立刻报废, 报废后还应由有关单位进行性能拆解, 防止再次流入市场被人使用。

这部法律从以上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 靠法律和制度来加强安全监管, 保障平安建设的宗旨, 也体现了我国平安建设走上了法制化、现代化的进程。

记者:目前, 山西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现状和形势是什么样的。

常高才:近年来, 山西省特种设备数量在激增, 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10%的平均增长率, 当前我们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数量多的问题。我们现有安全监察人员593人, 专兼职协管员677人, 检验机构人员1 141人, 靠现有的人力来监管庞大数量的特种设备, 其监管难度可想而知。但是通过我们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全省特种设备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向好。

记者:近年来山西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中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

常高才:近年来, 山西省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方面是下了大力气, 花了大功夫的。我们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格局, 有效形成了质监牵头、各方参与、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我们创新工作思路, 努力实现了“三个转变”, 即由重点监管设备向重点监管企业转变, 由质监部门孤军作战向统筹各方、齐抓共管转变, 由一般性监管向技术性监管转变;在创新工作机制方面, 努力实现“网格化监管、标准化规范、协同化工作”。网格化监管就是通过分责、知责、履责、问责方式, 将特种设备安全的监管任务落实到相关人员, 做到责任明确, 监管到位, 这一监管体系全省已全面建立。标准化规范, 通过制定技术标准的办法, 编制了监管作业指导书和规范流程, 实现监管规范化, 避免监管人员因责任心以及能力素质的不同而造成的监管差异化。协同化工作, 就是在系统内部加强协作配合, 形成一体化工作格局, 系统外部同相关部门联系, 齐抓共管, 形成了合心、合力、合作的工作氛围。

记者:山西省质监部门将如何学习贯彻这部法律?

常高才:做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的准备工作, 是当前质监部门面临的一件大事。对于此项工作, 省质监局党组一直予以高度重视, 自该法颁布以来, 省质监局就积极组织全系统进行了初步学习。8月22日, 国家质检总局召开贯彻实施《特种设备安全法》电视电话会议后, 省质监局按照国家质检总局要求, 对全省质监系统的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工作又作了明确部署。11月20日下午, 省质监局专门邀请了国家质检总局资深法律专家和《特种设备安全法》主要起草人———法规司刘兆彬司长以全省视频会议的形式开展了专题讲座, 这为我们下一步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实施这部法律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讲座结束之际, 山西省质监局就做好全系统年底前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部署了3点要求:一是巩固好全省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大整治工作成果, 认真搞好“回头看”, 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全年特种设备安全;二是全面开展“送法上门”工作, 以2014年1月1日实施《特种设备安全法》为契机, 促进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三是认真学习研究《特种设备安全法》新增和变化条款, 调整思路, 做好衔接, 为法律第一年实施打好基础, 开好头。

“送法上门”是我们近期工作的一个重点, 我们要求省、市、县 (区) 质监局分别确立包干100家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 由监察和检验人员组成宣传工作组, “分企到组”、“责任到人”进行宣讲, 全面开展“法律六进” (进厂门、进校门、进单位、进乡镇、进社区、进机关) 活动。目前, 省质监局分5个组已分赴各地市开始工作。

我们要求, “送法上门”一定要逐家逐户走进企业, 面见涉及特种设备安全的相关人员, 通过赠送法律文本、宣讲法律内容、座谈交流、诊断把脉等活动, 真正提高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 尤其是增强企业负责人关注和支持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理念, 营造良好的特种设备安全法制氛围。

在“送法上门”的基础上, 2014年我们将以该法实施为契机, 切实履行监管职能, 全面启动全省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 营造特种设备生产、使用、经营全链条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构建齐抓共管共治工作格局。

记者:怎么保证每个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都能有效地落实?

常高才:首先是要依靠大力普法, 每个环节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怎么做。所以我们作为质监部门应当把这部法律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 特别希望通过各类媒体让广大的企业和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包括消费者把这部法律学习好、执行好。包括消费者也是这样, 当你使用电梯、坐客运索道、到游乐场消费的时候, 也应该明确它的安全规则, 遵守安全规范, 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 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同时能够依法维权。

其次是明确各自的责任。消费者在享有使用特种设备权利的同时还负有监督这些制造单位、使用单位安全保障的责任, 同时对政府履行监管职责监督管理。作为新闻媒体, 同样也有对安全方面的监督职责, 所以安全不仅仅是哪个人或哪个部门的事, 而是全社会的事, 是公众的事。

篇9: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立特种设备分类监管机制

目前,德惠市已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个,基地总面积10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总数33个,其中无公害温室面积10000亩,总产量8000万公斤,总产值12亿元。初步形成了黄瓜、辣椒、茄子、番茄、豆角等十多个蔬菜主导产品,且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标准,其产品已远销沈阳、长春、俄罗斯等国内外大中城市。

1.从源头上抓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保障全市蔬菜产品安全

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顺利开展,确保蔬菜产品安全,德惠市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推行诚信品牌战略。围绕“打绿色片,走特色路”的发展目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利用德惠松花江绿色大米的品牌效应和收入效应,引导德惠市蔬菜种植逐步向无公害产业健康发展,树立自己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最终向绿色食品迈进。二是实施基地无害生产。为了确保德惠市无公害种植业的健康发展,市农业局印发了《德惠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同时对基地农户如何发展无公害产品,正确用药、施肥等进行了技术培训,在管理上指导种植户采用生物杀虫,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使基地的无公害产品种植达到了安全标准,真正做到了无害化。三是实施生产规范管理。基地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加工、贮藏、包装、运输等技术规程操作,进而提高了德惠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合格率。四是做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深挖德惠市的资源,运用现有的政策条件,扩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规模,提高德惠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影响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工作機制,保障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的顺利开展。

2.从生产上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管理,保证基地生产质量

德惠市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占消费量的一定比重,其中蔬菜类就占65%左右。抓好无公害基地生产农产品的种植过程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和“统筹规划、综合建设”的原则,切实加大对农业生产基地的环境保护力度,做到生产到餐桌全程监控;二是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档案记录和农药安全监管制度,生产基地严格按照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和运输,对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三是推行产品入市前检测制度。无公害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前必须进行抽检,检测不合格的不得入市;四是推进无公害认证工作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严格按照《德惠市农产品管理办法》、《德惠市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和《德惠市绿色食品管理办法》、《德惠市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促进企业自律。

3.从日常监管制度上抓基地建设工作,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

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日常监管工作中,落实了四项无公害农产品监管制度来强化农产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一是责任制度。落实农产品生产监管责任制,尤其是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做到巡查到位、责任到位、监管到位、落实到位。二是监管制度。全面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巡查制度、无公害农产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分类监管制度。三是经营制度。开展“规范市场”活动,坚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完善经营台账等五项制度。四是检测制度。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德惠市设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发挥四位一体检测系统的作用,强化对上市无公害农产品抽样检测,层层把住市场上蔬菜和农产品的质量关。

通过几年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体会到,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健康发展,始终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任务。必须立足长远,掌握规律,夯实基础,努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还应该在以下三个机制上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

第一,要构建自律组织机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首要的问题是要落实责任,实现生产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不能立足于政府大包大揽。无公害农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食品,生产经营又十分分散,完全靠政府包揽质量安全管理是难以做到的,也是没有效果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自律组织机制,可以有效和依法落实包括农民、个体经营户、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内的生产经营主体第一责任。除了鼓励农民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外,还要依托农村基层组织,成立相应的协会,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践中一些地方推出了在协会框架下实行小组质量联保办法,即一户出问题,要连累小组其它成员,大大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群众内部监督控制机制。

第二,要完善全程管理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众多的因素和环节,必须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管理机制。在产地环境管理上要通过强化环境监测,及时全面掌握产地状况。在此基础上,划定不宜生产区域、开展产地治理、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科学安排作物品种。在农业投入品管理上,要根据国家发布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名录,严格禁止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业上的使用。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限用投入品经营台帐,全面反应限用投入品流向,实行可追溯管理,落实农药生产经营和使用责任。在基地准出管理上,要以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应的农产品协会为组织主体,全面执行系列管理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从基地流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上市销售的产品要进行产地检测,检测合格的要出具检测报告并随货同行,不合格产品严禁上市销售。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自行建立或委托检测机构,开展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尚不具备检测条件的基地,可由协会组织,委托公益性检测机构,根据生产记录和相关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对基地产品进行抽查,并向被抽查农户出具质量报告单。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品要依法包装标识,详细注明品名、产地、生产日期、生产者、质量检测等方面情况。不具备条件的农户自产自销基地,可尝试由协会统一印制产品销售单,由农户简要注明相关情况,向消费者做出质量保证。在市场准入管理上,经营户要严格执行相关进货索证索票、质量检测、处理不合格产品、包装标识产品、出具销售凭证、登记经营台帐等规定,严格对销售产品负责。市场可采用签订协议形式,明确经营者义务和管理办法,督促其自觉接受相应的管理。

第三,强化政府支持保障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者经营者自律是基础,政府引导支持、监督管理是保障。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步入正常轨道,进入良性循环,需建立和依靠三大体系支撑。一是标准体系。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就没有章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也就无从谈起。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和完善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相关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在内的标准体系,满足执法监督、生产管理、产品流通、认证认可、技术推广等实际工作需要。对我们县域来说,就是要在农产品如何达到标准、执行标准上做文章。二是检验检测体系。检验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可缺少的手段,产品是否合格,最终靠检测。要加快建立包括公益性和自律性检测机构在内检测体系建设,合理配置检测机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能力,针对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检测技术研究,不断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需要。三是认证认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培养和开拓安全优质农产品市场,鼓励市场主体加强管理、改善品质、打造品牌、珍视声誉、增加盈利,走上自主提升、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子。开展农产品认证是避免产品质量良莠不分,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现象,优化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要动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申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在这三大体系上,政府要在人力、物力上舍得投入,从而实现农产品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上一篇:第9、10周传统备课下一篇:借款合同未约定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