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英语3必过小抄

2024-06-18

开放英语3必过小抄(精选2篇)

篇1:开放英语3必过小抄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在社会上,公民们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志愿性社团组织,发起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运动,这些社团组织和社会运动就构成了公民社会。

2.有限政府

指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它有特定的功能、效用和范围,不能够想干涉什么就干涉什么。有限政府的权力范围是由法律规定的。

3.法治

即法律的统治,它强调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法律是最高权威,政府在法律的统治之下。

4.知情权

知情权又叫做“了解权”。它一方面指公民了解种种社会事务和政治事务的权利;另一方面指政府公开上述事务的义务。也就是说,对公民来说,是了解的权利;对政府来说,就是告知的义务。

二、选择题

1.以下关于公民与人民的分析,哪个是错误的?(D)

D.现阶段,我们国家的“人民”是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爱国人士

2.以下关于公民的分析,错误的是(A)

A.获得了中国公民的资格,具有了公民身份,也具有现代公民的素质和意识

3.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社会成员的角色认知更多的是(D)。

A.公民B.国民C.人民D.臣民

4.以下哪句话最能体现现代公民意识。(C)

C.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 5.所谓晒客,源自英文“Share(分享)”,指的是那些热衷于用文字、照片和视频等方式将私人物件以及生活经历放在网上曝光、与人分享的网友,是继博客、播客、换客等群体后兴起的又一“网络群体”。“晒客”族的一个口号就是:“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能晒的。”这种观点(D)

D.是错误的,因为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有条件的6.下列关于公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B.我国法律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7.自2006年11月25日,广州颁布禁令“禁止电动自行车上路”以来,引起各界的广泛争议。政府一纸禁令一下,20万辆电动自行车便成废铁,20万市民的私有财产因此受到侵犯,3000多从业人员的劳动机会被相应剥夺。广州市的做法涉嫌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宪法》,问题是,对此公民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是听之任之——反正公权力如此之大,“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采取过激方式闹事?抑或采取其他的方式进行反抗?广州市民叶存环的做法对此做出了很好的回答。叶女士将广州市番禺公安分局告上法庭,成为第一起“禁电”行政诉讼案。你认为以下那一意识(精神)最体现叶女士这一行动表现出来的公民意识。(D)

A.自尊B.民族精神C.环保意识D.理性

8.以下观点错误的是(C)

C.冷战结束后,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的轮廓已经浮现出来,即全球治理。全球治理是指通过统一世界政府的治理。

备选项:公民是目的,政府是手段;公民是主人,政府是公仆;公民是政府权力的来源,政府是公民同意的产物。

9.以下观点错误的是(D)

D.在中国,五四运动以来,民主和科学的精神逐渐深入人心,科学在当时被称为德先生,民主被称为赛先生

10.《南方周末》2002年4月11日报道,青岛的陈先生近日给某报提议说:“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伙伴城市,青岛的市民素质步步提高,其着装越来越干净。而如此同时,在青岛打工的民工却素质低下,不讲卫生,衣服上沾满油污,乘公交车时经常碰到市民身上,引起市民的厌恶,时间久了,双方的隔阂越来越深。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在公交车上隔出小块区域专门供民工使用,这样可以减少市民对民工的厌恶感,消除双方的隔阂和矛盾。”陈先生的提议反映其公民意识哪方面存在缺陷?(D)

A.独立B.自治C.参与D.平等

11.根据国内相关研究指出,在城市,中风患者中风后的平均寿命为十年,而乡村地区只有四年。其所反映的现象,下列叙述何者较为正确?(B)

B.医疗资源有城乡差距 12.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公民肖像权的有(B)

①某广告商未征求陈某意见,即把他的肖像印在广告上 ②马某为了体现对王某的不满,当着王和其它人的面,损毁王的肖像 ③某影楼虽已和张某打过招呼,但未得到张的回复,便把他的肖像摆在橱窗上④李某把一损毁交通标记的人及其行为拍摄后投到报刊发表

A.①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据《今日说法》报道,由于不堪忍受多年来的受虐和打骂,郑某用斧头和菜刀亲手砍死了熟睡中的丈夫。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郑某有期徒刑五年。上述案例启示人们,面对家庭暴力,公民应该(C)

A.逆来顺受 B.以暴制暴C.依法维权 D.大义灭亲

14. 2010 年 10 月 16 日晚,在河北大学校园内一辆黑色轿车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事一出迅速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语句也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在网友的质疑声中,河北省省委专门成立3工作组入驻河北大学处理此事.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该事件处理的进展。此事说明(C)

C.舆论监督透明度高、影响广,在监督活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15.畅销书《蓝海策略》介绍:“自工业革命以来,企业为求获利竞争激烈,甚至不惜降低售价来恶性竞争,结果不分敌我都得承受获利缩减的后果,造成一片血海。有别于过去强调如何在竞争中取胜的策略思维,蓝海的企业找出产品独特价值就能提高售价,创造出一片蔚蓝大海,摆脱其它竞争者,或者完全没有竞争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市场,强调如何开创无人竞争的全新市场。”根据上述内容,下列哪一句话最能彰显出上文的意义?(C)

C.社会变迁迅速,必须终身学习才能因应社会的变化

16.“虽然我不赞成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但我绝对尊重你讲话的权利。”这是民主政治文化中的何种内涵?(C)

C.宽容妥协与尊重对方D.理性务实与积极改革。

17.“诉讼”之所以具有强制力,是国家以何种方式来解决冲突?(C)

A.大众压力B.道德约束C.公权力D.专制政权。

18.“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意思是说:在民主宪政的框架内,即使是两个魔鬼,也可以友好相处且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程度。这句格言形象、典型地概括了民主宪政的基本特点。这句话体现了民主宪政的关键是(B)

B.民主宪政可以有效地限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9.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任期内来华访问时,曾参观西安兵马俑。当他步出展馆时,发现一个小女孩站在高处观望他,双方招呼并对话:

克:你为什么站那么高?女孩:可以看清楚美国总统。

克: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女孩:管美国(人民)。

克:(略为思索后)准确的说,是美国人民在管总统。

最能说明克林顿这一结论的是(B)

B.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20.刘相在班上是一个幽默又有点爱捉弄人的同学。有一天刘相在班上模仿隔壁班脑性麻痹的同学走路与说话的样子,引来班上同学的哈哈大笑。请问以下叙述 何者正确?(A)

A.刘相在患病的同学背后嘲笑,缺乏“同情心”

21.某小区住户长年不缴管理费,因此大厦管理委员会未能有效处理已损坏数年的电梯,以致造成一名六岁女童不慎跌落死亡。这起电梯杀人意外,检方认为小区住户未尽到防范危险发生的义务,所以起诉全体住户。依上所述,何者推论正确?(D)

D.此案例的发生肇因于居民小区意识薄弱与公共参与不足

22.“读法律的,若对法律哲学缺乏兴趣而无道德内涵,则法律教育遂难免沦为讼棍教育;读财经的,若缺乏工作价值与社会责任,就会成为唯利是图的工作者。读医学的,若漠视医病关系,便会造成医疗体系问题丛生。”要解决上述的现象,何种主张最适当?(B)B.加强公共伦理并增进公民素养

23.法国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曾说:“民主国家乃是这样的国家:在那里,主权的人民受自己制定的法律领导,自己去做可能做的一切事情。”这句可以给我们的启迪是(D)D、不受法律制约的民主国家是没有的24.某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方案公示后,很多市民通过打电话、写信、上访和网络评议等方式参加意见,对原方案进行调整修改,最后获得了大多数市民的认同。这体现了(C)C.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原则

25.小明跟妈妈看到电视节目正讨论公民社会的历史,因此有以下对话:

小明:公民社会是什么?

妈妈:一群人组织在一起行动啊。

小明:所以我们全校早上一起升旗是公民社会吗?

妈妈:不是,公民社会还要追求某种理想或改革。

小明:那政府现在招募志工队清理海滩垃圾,实现干净海洋的理想就是啰?

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妈妈正确了解公民社会的意义,空格中的对话内容应为下列何者?(D)

D.不是,政府招募的志工队不同于由下而上的公民社会

26.2010年11月4日开始,网上流传一件事:云南盈江县卡场镇镇长尹伟明酒后强奸掐死女秘书杨某,后抛尸马路伪造车祸。11月7日当地警方召开新闻发布会辟谣:杨某乃镇妇联主席,和镇长一起出席某酒宴,两人皆醉,同乘由镇长驾驶的汽车。路上杨某从车内跌落,被车碾压致死。连死者的父亲都说:“看到警方详尽的调查、证据链,不得不相信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应该说,这是一件案情并不复杂的交通肇事案。而网络传闻,则集中了几乎所有吸引眼球的元素:涉及到美女、官员、强暴、死亡。很多人宁愿相信网络传闻,而不愿意相信真相。

很多人宁愿相信网络传闻而不相信真相,说明这些公民意识的哪一方面存在缺陷?(D)

A.独立B.自治C.参与D.理性

27.20世纪20年代,杭州的雷锋塔倒掉后,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曾介绍说:“杭州雷峰塔之所以倒掉,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雷峰塔砖的挖去,不过是极近的一条小小的例。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于完整的大物暗暗地加一个创伤。人数既多,创伤自然极大,而败倒之后,却难以知道加坏的究竟是谁?”鲁迅在文中称其为“奴才式的破坏”。针对这一现象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

A.鲁迅在文中指出了国民性里丑陋的一面。但是称之为“奴才式的破坏”不准确,这怎么能称为“奴才”呢?

28.2009年12月31日凌晨,李文凯驾驶已乘载同村人李文臣的出租车,在温州火车站附近招揽乘客。从外地到温州的少女小梅(化名)上车后,遭到李文臣强暴。小梅曾向李文凯求救,要求他停车,但其屈从于李文臣的言语威胁,驾车绕路,使李文臣顺利强暴了小梅。去年7月21日,李文臣因强奸罪被判有期徒刑7年6个月。而在2011年5月20日,“冷漠的哥”李文凯也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以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针对这一现象以下分析错误的是(C)C.因“冷漠”而被判

刑,李文凯的事件折射出法律的不足 29.你认为下列哪些行为是属于侵犯生命健康权的行为?①厂子排出的污水使他人中毒 ②为泄私愤给他人面馆的面粉中放毒药,致使多人死亡或中毒住院 ③建筑物上的搁置物坠落砸死砸伤他人 ④装神弄鬼将他人吓成精神分裂 ⑤为找到丢失物品,老师在教室挨个搜查每个学生 ⑥枯死的大树在大风之后倒塌将路人砸伤(C)

A.①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⑤

30.“玻璃天花板”是用来描述女性试图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所面临的障碍。美国政府于1991年设立“天花板协会”,希望消除阻碍女性职业发展的因素。关于该协会成立的目标,下列哪一叙述最符合?(C)

C.追求性别的实质平等 D.形成性别的刻板印象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现代文明国家一般都是通过公民的自由选举产生政府,简述这种做法的优越性。答:这种做法的优越性在于:(1)选举是和平的权力交接,减少了“争权夺位”血腥和暴力,即用“点人头”方式代替了“砍人头”的方式,用选票代替了子弹。(2)选举也意味着更换或罢免不合格的政府官员,从而保证政府对人民负责,是公民控制政府的主要手段。(3)选举能够保证使较为优秀的人物掌握国家权力。(4)选举权本身是公民其它权利的载体,能更好地实践公民的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权利。

2.如何理解私法文化是法治主义的文化基础?

答:私法中的人格权、财产权、平等权是近代公民权的雏型,它是公民权在经济领域的孕育。私法中的权利神圣和契约自由精神,成为宪政和法治的文化源泉。独立人格、平等权利、自由意志,是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催化剂,它会有效地促成民主政体的权力结构,并为民主政体的良性运转提供长期动力。

3.简述公民平等权的内容

答:所有的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都不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公民都不得强迫其他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简言之,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我国法制的一个基本原则。

4.为什说高信任文化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因为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在一个充满欺骗的社会中,交易也充满风险,交易双方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来取得相互信任,这无形中加大了交易成本。所以,以前人们认为“效率就是金钱”,现在则普遍认为,“信誉就是金钱”。四、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2.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同时也是目的。

答:正确。只有实行民主,公民才能获得尊严和自由,而这种尊严和自由是不能为任何其它目的而牺牲的。现代社会如果没有民主,就是不健全的社会;现代人如果没有享受充分的民主权利,就是不健全的人。如果仅仅把民主当成手段,那么民主就不再是必不可少的,而是有用的时候就用,没用的时候就免。这种实用主义的民主观使得民主成为可有可无,为专制留下了一个借口。

五、案例分析(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答:陈逸华身上体现出的公民意识让人敬佩。陈逸华的言行冷静、智慧、理性,他反对地铁一号线翻新的网帖调查深入、思考全面、言之有据,同时他“身上散发着城市主人的气质,这是富有现代意识的时代精神,弥足珍贵”。

2.答:公民与公民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在事关人权的问题上。全体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它像一个链条上一个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只要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出问题。因此,无论践踏哪一个具体的个人的人权,实际上都是在践踏全体公民的人权,作为公民,决不能袖手旁观。否则,这一次是别人,下一次就很可能轮到自己;这一次你袖手旁观,下一次别人也会对你袖手旁观。我们的冷漠是对侵权行为的纵容,它会使侵权者受到鼓励,养成侵权的习惯,这样,我们每个人的权利就都失去了保障。

篇2:开放英语3必过小抄

(一)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2.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取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同意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重点问题 1.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点。(1)区域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2)区域开发是对未被利用的、或未被充分有效利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3)区域开发具有时效性。2.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不同点。(1)区域规划是人类对特定区域未来时期发展的预测和设想,可能实现,也可能半途而废;区域开发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行为,它起步于规划,但不限于规划,它是由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2)主体不同,区域规划的主体只能是政府,而区域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3.区域经济学的两个理论来源:经济地理学和区位理论。4.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现代区位论包括:市场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区位经济学等。其中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5.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流派: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学派和区域管理学派。(1)新经济地理学派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2)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3)区域管理学派在区域管理中引用管理学的内容,区域管理分为: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和环境管理。6.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研究的主要问题:(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4)区域经济政策;(5)区域开发。第二章 区域资源环境

(一)基本概念 1.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2.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在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具体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3.产权:是人们拥有的对资源的用途、收入和可让渡性的权利。二)重点问题 1.区域资源环境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2.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以来程度降低的趋势;(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资源禀赋条件非常好,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一般有高消耗高效益型(如高消耗高效益型美国)、高消耗低效益型(如中国苏联)、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及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我国中西部省份)等四种基本类型。(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有极好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也丰富,发展以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属于这种发展模式的国家最典型的便是美国。(3)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属于这类发展类型的区域和国家有日本、瑞士、上海、北京、江苏等较发达的省(直辖市)。(4)资源缺乏型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资源稀缺,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属于这类发展方式的国家有非洲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4.人力资源的特点:生物性、能动性、时效性、智力性、再生性和社会性。5.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产权和组织。6.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7.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区域垄断及其竞争,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8.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2)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A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B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C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D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9.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一)基本概念 1.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2.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部门关联效应。3.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4.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二)重点问题 1.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包括: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2.均衡增长的基本命题是:由于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打破这种均衡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得到增长。这个理论命题试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包括: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内尔森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3.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4.新增长理论包括: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理论;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5.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开发对象的位臵、范围的明确性;开发的时效性;开发行动的综合性。6.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网络型模式。7.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2)资源配臵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3)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4)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动力;(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一)基本概念 1.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社会进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2.恩格尔系数: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下降。食物支出与消费品支出的比值称为恩格尔系数。3.区域产业结构: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4.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5.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各国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6.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7.区位因素:就是在特定的地点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其他地区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因素的集合。

(二)重点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2)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级;(3)城市化水平的提高。2.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克林克首先提出来的。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1)各产业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2)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是决定产业结构变动的第二因素。3.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化可分为三个过程: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逐步向以重工业为主转换;深加工化过程,即在工业结构中的深加工比重不断提高;技术集约化,即在制造业内部深加工化的过程中,进一步表现出高技术化的趋势。4.在区域经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5.主导产业的选择:所有的专业化部门在地区经济中都起重要作用,但只有主导专业部门也即主导产业才能在地区经济中起主宰作用,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一个专业化部门要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同时具备4个条件:(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第五章 区域产业布局

(一)基本概念 1.区位因素: 在特定的点火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进行同种活动可能获得更大利益的各种影响因素的集合。2.布局指向: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3.功能聚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4.非功能聚集:指工业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服务功能以及人才、信息等方面的聚集。5.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二)重点问题 1.区位理论关于区位选择的三个标准。区位理论对于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 成本最低的选择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 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2.科技因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来体现的。主要包括:(1)技术的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扩展了产业布局的地域范围,改善了各类矿 物资源的平衡状况及其地理分布,从而改变了产业布局的自由度。(2)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由于生产工艺、运输技术、输电技术等的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展了时空范围,从而改变了产业分布的面貌。(3)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的结构,新的工业部门不断涌现,老的工业部门在新技术武装下被赋予了新内涵,他们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在产业区位选择上也出现了有别于以前的情况。3.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目标驱动机制、利益驱动机制、宏观调控机制、市场调控机制。4.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1)能源指向(2)原料地指向(3)消费地指向(4)劳动力指向(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6.)无固定指向(7)高科技指向 5.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1)企业的经济效益(2)地区产业结构(3)社会效益 6.新产业区的分类:(1)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新工业区(3)现代农业园区 7.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要求靠近市场;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优良的基础设施;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气氛;聚集性;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第六章区域贸易

(一)基本概念 1.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易的活动。2.生产要素禀赋: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3.要素密集度: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消耗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强度。

(二)重点问题 1.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比较利益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即使两个区域中的一个在每一种行业都比另一个具有较高的绝对效率,两个区域之间的贸易同样对双方有利,贸易条件是:在生产不同的产品上两国区域之间存在着相对的效率差异,这是,每一区域都专业化与本区域具有现对有利条件的商品,并用该商品去换取另一区域具有相对有利条件的商品,从而产生贸易利益。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每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要素禀赋各不相同,与其他地区相比,那些具有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较低,利用这些要素来进行生产的商品成本也相对较低,利润较高;相反,禀赋较差的生产要素由于稀缺,具有较高的价格,利用这些要素进行生产的商品成本也相对较高。那么在区域贸易体系中,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化于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口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3.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的内容。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2)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3)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4.我国新一轮的地区市场格局和贸易冲突的原因。第一,市场条件下地区间的利益冲突加剧。第二,地方政府作为地区经济利益的代表,往往通过非经济手段干预市场,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多地受政府行为的控制。第三,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倒臵。5.美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经验:地区协调、法律保障、市场机制。6.中国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优化地区贸易格局的基本思路第一,完善行政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第二,制定“中国地方政府行为法”及“区际关系法”,严格限定地方政府的行为边界及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范,同时加强司法,严格执行,使地区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时有法可依,不至于出格。第三,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育全国统一市场。第四,培育一批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第七章 区域经济合作

(一)基本概念 1.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臵、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2.水平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发展水品大致相当,企业生产商品在产品生命循环阶段上所处层次大体相同,双方提供生产要素的技术含量基本一致的协作活动。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4.直接投资:指投资方将资金以资本或实物的形式直接投放于受资区域的特定项目,并始终参与或控制投资项目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最终获取经济利益的经济行为。

(二)重点问题 1.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区域间非物质商品贸易,是区域贸易的特殊形式。与此相适应,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2.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1)根据区域经济合作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合作和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2)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水平合作与垂直合作。(3)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生产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技术合作、信息合作等等。(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民间合作、官方合作及官民合作。3.新要素学说包括:(1)人力资本学说(舒尔茨)、(2)研究与开发学说(格鲁伯、弗农)、(3)创新理论(熊彼特)4.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1)工业贸易合作包括:生产合作、加工贸易合作。(2)资金合作包括:直接投资合作(独资、合资),投资合作(信贷、证券)。(3)劳务合作包括:纯粹的劳务贸易、信息咨询业务、旅游业。(4)学技术合作包括:科技研发合作、技术贸易、技术转让与技术援助。第八章城市化的概念与实质

(一)基本概念 1.城市化: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指在城市化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重点问题 1.城市化的内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六,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2.城市化的测度指标。(1)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2)城市化速度。平均城市化=(报告期的城市化水平-基期的城市化水平)/n(3)城市成长力系数。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2)规模化和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3)较多的就业机会和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的拉力。4.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化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经济社会历史演进的节拍,城市化不仅是工业化的消极反映,人口及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本身就能够产生出巨大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仅构成工业化新的推动力,而且还带来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巨大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仅构成工业化新的推动力,而且还带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使之适应新的工业化时代生产

组织的要求。5城市化规律。(1)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互促进,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2)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即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全规程呈现出S形运动轨迹。(3)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主要表现为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于中小城市,并产生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带和城市群。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一)基本概念 1.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2.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在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少,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3.双中心型城镇体系: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为双中心型城镇体系。

(二)重点问题 1.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关联性、整体性和层次性。2.城镇体系的类型:(1)顺序-规模分布型(2)双中心型(3)网络型 3.对当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的评价。(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第十章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一)基本概念 1.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2.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能源生产的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3.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二)重点问题 1.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其中经济基础设施由三部分组成:区域交通系统、公共事业系统、公共工程。社会基础设施则主要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保健、科学研究等。2.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3.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短期和长期意义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政府增加公共支出的最恰当领取,政府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在短期内可以启动总需求,增加就业和总收入,抑制经济下滑;在长期内可以改善总供给的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5.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的特征与趋势。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地带差异仍然存在但已有所改观。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交通运输发展重点区域。(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该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第十一章 区域空间结构

(一)基本概念 1.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中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2.区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3.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4.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二)重点问题 1.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有哪些?(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2)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综合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全国性的综合经济区应覆盖全部国土。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

(一)基本概念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和谋划。它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该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腾飞的作用。2.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

(二)重点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征区域性预见性综合性可操作性 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及其特点。(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的特点是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发展农业、矿业产品的出口,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属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严重依赖国际

市场,国内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具有很大的脆弱性。(2)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就是利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战略,是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付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现代工业的一种内向型战略。进口替代战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国家长期对民族工业的保护,使本国产品质量差,竞争能力低,资源配臵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下等,它是一种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时所采取的战略。(3)出口替代战略。出口替代战略是发展面向出口的产品,用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来代替农矿产品的出口,并利用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以廉价的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属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片面强调出口替代战略也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对国际市场的强烈依赖,等等。(4)工业赶超战略。出口替代战略主张以发展工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一战略的局限性,在于单纯追求工业增长,忽视农业基础,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较慢,但也建立起来了完整的工业结构,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5)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出口替代战略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强调满足人民的生活的基本需求,减少和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主要国家,都采取这种发展战略,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发展战略。3.区域重点产业应具备的条件(1)应当有很高的区位商(2)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3)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4)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4.区域经济规划的制定原则。(1发挥优势原则(2兼顾全局原则;(3)效益原则。5.制定规划的六个阶段。(1)准备阶段;(2)调查研究阶段;(3)分析预测阶段;(4)目标设计阶段;(5)内容设计制定阶段(6)方案制定阶段。6.制定规划的方法: 综合平衡法区域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第十三章 区域经济政策

三、知识点拨

(一)基本概念 1.区域经济政策: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和,它的着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它的必要性是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臵方面的不足,它的目标是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臵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产业政策:是以区域经济各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持、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经济活动的总称。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开放的前提下,各地区实现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状态和过程。

(二)重点问题 1.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稳定发展经济高效配臵资源公平分配收入 2.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调节资源配臵; 第二,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 第三,调整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第四,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第五,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3.区域经济政策的类型:(1)区域财政金融政策:区域财政政策、区域货币政策、区域转移支付政策(2)区域产业与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区域合作政策(4)区域创新政策 4.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保持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规划。开发自然资源。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达到发挥地区优势的目的,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二是生产要素的组织和流通。调节各种经济活动。地方政府调节经济活动,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并通过职能部门贯彻这些命令,达到管理经济活动的目的。做好扶贫工作。第十四章 区域投资环境和地区形象塑造 1.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把资本投向国内或国外某项经济社会领域的行为。2.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存在于受资区域内,能够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一切企业外部因素的总称。3.地区形象:是公众对该地区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上一篇:畜牧系统党员干部如何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下一篇:我们长大了,父母苍老了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