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改革

2024-06-16

内部改革(共6篇)

篇1:内部改革

公司内部改革建议

为了积极响应公司的号召,促进公司全面改革步伐,加快公司的发展进程作为公司人事行政部,对公司的这次改革提议,也是采取了积极的态度,现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供以下建议,供公司决策层领导参考:

一、公司的现状分析:

1、市场分析:

我们公司刚起步,创办初期的营销观,从总体上说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当然所有的客户都希望在这个环境下赚钱,所以决定了,我们的客户群体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不同地域的,或者说只要想赚钱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目标客户群体。就目前公司的客户资源而言,客户资源已经很多了,但浪费也非常的严重。为什么有效客户、可沟通的客户很少呢?细想想,也并非大多数客户不能用,只是缺乏有利的筛选。如果我们把客户分层次的,比如有大客户,有小客户,有的想赚大钱的,有的只想赚小钱的,有的是长期投资的,有的是一点儿投资意识都没有的,有武汉市的,有外地的。只要我们在前期,把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分类,我们的目标群体的层次和类别就清晰了,我们的跟踪客户的计划也就更有针对性了。

2、经营模式:

从目前公司的经营模式来看,我们公司主要的还是电话营销模式。虽然电话营销模式是最直接、最快的能得到反馈信息的一种营销模式,对业务员的水平要求不高,只要有激情,能讲话,胆子大,都可以做,所以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内向的、不自信的或者想练练胆子、练练口才的人都能接受这种营销模式。但最大的弊病就是环境太吵,不像面对面的销售,所以也就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能力。这对于有工作经验、有面销能力的人是一个缺憾,因为他们不能有效和全面地发挥他们的营销能力。所以,这也决定了我们公司的业务员全部局限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人或者学历比较低、没有工作经验的人群。这正好与我们所在的金融行业以及我们所从事的投资理财工作有点儿相抵触。投资理财是一个很慎重、很理智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团队除了要有一群富有朝气的年轻人去开拓市场外,还需要一大批有理财经验的、专业的、高学历的、稳重的核心人才来让做真正的理财顾问,并让客户感受到安全感!

同时从开 拓市场上来讲,由于客户资源的外购,好多客户已经接到太多的投资电话了,市场已经相当的疲软,有好多不接电话的、或者接到电话骂人的等种种情况,也给我们的业务员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损伤。这对我们公司的人力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流失,员工开始怀疑、猜测、甚至不相信。所以我们应从多渠道,多手段去挖掘、开发客户,而不是仅仅采用打电话这一种方式。

3、管理模式

公司刚起步,是快速发展期,所以公司采取“激励”的方式去刺激员工,激发潜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向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发展期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应该极积推崇的!但目前市场部的竞争意识还没有形式,团队的战斗力、集体荣誉感还有些欠缺,感觉是:有竞争,却动力不够!有口号,却行动不够!有目标,却计划不够!有奖励,却惩罚不够!

4、用人机制:

从用人角度上来说,人力资源通常说“知人善用,能岗对应”,说的就是:是什么样的人,就把他用在得当的位置。现代人力资源常说“扬长避短”,就是充分发挥人的长处,避免自身的短处,做自己最善长的事情,可以把人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人力资源也有一句笑话:“让林黛 玉去杀猪,让张飞去绣花!”这也是从反面去说,我们应用如何去用人。

二、改革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初步提出如下建议

1、按市场来划分市场部:

如按客户的投资额的大小,设立大客户部、(普通)客户部; 按区域设立本地客户部、外地客户部

2、按经营模式来划分市场部:

如电话营销部、对外活动宣传营销部(含网络营销、会议营销、渠道营销等等)、3、各个部门建议完整的目标计划书,目标---计划---实施---控制---结果。

要求:目标是跳一跳能够得着的,是务实的,不是务虚的;不能空喊口号;

计划:是切实可行的,具体到每一天的,实落到每一个人的; 实施:具体到每天每人如何去做的,做到什么程度了; 控制:管理者在员工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提供帮助的,有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结果:每星期或者每个月,定期考核,检查结果;结果重要。但如果没有达到目标的,就要分析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4、公司现在的用人机制,我作为人力资源部有一点点儿的不同意见,说出来供决策领导参考: 公司在选拔人才上面的政策是:以业绩来选拔管理者!我个人觉得,以业绩论英雄,可以用来选拔业务标兵,但管理者除了参考业绩以外还要参考综合素质,管理能力、全局观念以及个人的为人,处事风格等等。如果单把业务好、又没有管理经验的人提上来当经理了,不仅业绩一下子上不来,而且团队也一个子失去了凝聚力,是一件弊大于利的事情。

公司培养一个人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的,需要前期的储备和煅练,切忌拔苗助长!

5、员工的薪酬,是公司运营成本的一个重要部分,合理的薪酬不仅要对外具有竞争 性,对内也要具备公平性,对员工自已也要有激励性。公司员工的薪酬一直采用“佣薪制”,建议在底薪上可按岗位重新评价,合理给出薪酬,防止过高或过低现象,这对公司的稳定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篇2:内部改革

我们齐贤学校尊重教育规律,确定学校“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科研兴校,民主立校,规范持续发展”的质量方针。在教学中实施目标管理,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创新”,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目标,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管理体制是否科学,是决定一所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我们齐贤学校实行家长负责制,为进一步挖掘我校办学潜力,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干部、教师和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组合学校人、财、物等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我校获2001年区机关事业单位“三优三满意”党支部称号,2002年获区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2003年获“2001—2002市农口系统”文明单位,2003年10月将接受学校等级达标B1学校督导评估工作。

一、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市在上级党委和党政部门的领导下,由校长对学校教育、教学、行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和教代会民主管理,对教职工实行聘任制的领导机制。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克服现行领导体制的弊端,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1)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校长必须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必须依靠全校教职工办学。校长不仅要对上级领导和各部门负责,还要对学校持续发展负责,对教职工负责,对学生负责。校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确立了以“见贤思齐,敦品笃学”为校训,以“弘扬传统文化,倡导人文精神,培养科学素养,提高教育质效”为办学目标,努力把学校办成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办成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2)坚持教代会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力,校长必须要牢固树立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在学校管理中要坚持突出以人为管理的核心,突出以开发教职工创造力的管理为核心。如果学校管理者仅仅把教职工当作“经济人”来管理,那么教职工的创造力就有可能被压抑或扼杀。学校教代会,是实行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更是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群众基 1

础;学校教代会,既能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更能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教职工的聪明才智。要十分重视强化教职工的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意识,做到:首先要求学校干部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只有依靠教职工,才能办好学校;要充分依靠教职工,必须实行教代会民主管理。其次教职工自身要树立“三个主体”思想:一是教职工是办好学校的主体。二是教职工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三是教职工是学校教代会参与讨论学校改革的大事,讨论科研兴校的大事,这关系到学校将来的发展,用实际行动,履行教代会代表职能,体现教代会民主管理的作用。

二、要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校长负责制,校长的权利集中,如何运用好手中的权利,是学校各方面都很关注的问题。教职工首先关心的是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前途,能否帮助校长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开拓创新;同时也重视教代会能否起监督作用,及各级领导廉政建设,当然也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为了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使之在运作中更科学、更规范。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操作。

1、加强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确定工作内容和制定工作规范。

首先,学校重大事项要通过教代会审议,让教职工代表心中有数,然后由校长颁布实施。例如: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方案(如规章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实行聘任合同制的集体合同方案、福利分配方案、岗位责任制方案、教职工的奖罚办法等原则上都应由教代会审议后施行。

其次,教代会的民主监督干部,要规范化、制度化,主要是通过对校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来实现。评议的内容以干部的任期目标和岗位责任制为依据,评议干部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在评议过程中对评议的关键问题、评议的结论、评议的奖罚,党支部要作解释协调。

再则,对教代会代表的提案要由专门的提案小组征集、处理、落实、汇报(反馈意见),这样才能体现对代表意见的重视,反映行政领导的民主意识,在已形成的每学年二次教代会制度下,要做到对代表的提案、个个有着落,件件有交代。

2、实行校务公开。

校务公开是学校的一些政务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对师生实行公开,以便听取

意见,贯彻党的十六大以及党中央和上海市关于企事业单位实行政务公开制度的精神。

具体做法和要求是:

(1)、公开的形式。即:教代会、教职工大会、教代会主席团、公告栏、恳谈会等。

(2)、公开的对象。即:全体教职工、教代会代表、部分教职工、教代会主席团或代表团团长、中层干部、学生、家长等。

(3)、公开的内容。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学校发展规划、校长工作报告、重大改革方案、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学校规章制度、学校大型设备购置、重大基础项目立项招标的结果,学校预算、招生分配情况、各类收费情况、社会捐赠情况等。

教职工切身利益和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职工福利费使用情况,职务职称评聘,晋级情况,部分人晋升工资情况,教职工考核、评优评先进情况,公派出国人员的选派,教职工业务进修培训等。

干部廉政建设方面:学校业务招待费的使用;学校领导干部的述职,民主评议学校干部等。

(4)、公开的时间。可定期或不定期,必须事先通知告诉公开的对象。

三、构建“教育思想—目标管理—评价机制”现代科学管理模式。学校原“教育思想—目标管理”模式曾为学校的发展起过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但原管理模式缺少教育评价机制,而教育评价机制是现代科学的教育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完善和健全学校原管理模式非常必要。现代管理讲究“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我们学校管理以人的管理为核心,人的管理又开发干部、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新建立的评价机制还要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管理思想,校长为教职工创建“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良好工作环境,开发教师和职工潜在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尊重教职工的成就感,鼓励教职工讲创造,讲奉献。新建立的评价体系由五个层次组成:一是上级领导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二是学校对各处室工作的评价;三是各处室对年级组、教研组的评价;四是年级组对教学班、教研组对备课组的评价;五是对教职工和学生个体的评价。评价体系要讲求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公证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对教职工德、能、勤、绩的评价。新建立的评价体系的内容对干部和教师主要包括对教育教学管理(领导、组织、制度、措施、实施、调控等)、教育途径(课堂内外、校内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和教育教学结果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组织评价等。评价中要特别注重成果的评价,即工作质效的评价。评价结果要记入档案,作为评优、晋级和评职称的依据。

四、实施《齐贤学校深化内部管理改革方案》,逐步实现竞争上岗,优化组合,按劳分配,优劳优酬。几年来,我们学校行政干部向兄弟学校的管理和办学经验学习,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工的劳动特点和需求特征,研究我校发展需要的管理的实际,经校务会议及行政班子会议多次专题讨论,酝酿出《齐贤学校深化内部管理改革方案》。《方案》由六个部分组成:一是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二是分配制度,三是校长负责制运行机制,四是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根据岗位责任的大小,工作的轻重,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别和教职工对学校贡献的大小来制定考核制度,逐步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校长负责制机构人员岗位和工作量是依据国家劳动局和人事局对学校人员核编规定,按照学校现有班额,根据学校管理和发展需求设备和确定的。校长负责制岗位职责是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奉贤区中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方案》中的指标制定的。《方案》的实施,无疑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教育的需求,克服学校管理中存在的职责不明,人浮于事,分配不公的现象,改变影响教职工主观性和聪明智慧的发挥、制约学校发展的状况。《方案》的实施,意在培养教师和职工以创新奉献为荣的价值观念,改革和完善为开发教师创造性、职工积极性服务的学校管理制度,开发教职工创造力,高效率、高质量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跨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篇3: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改革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为了增强其内部管理效率并且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对企业内部的种种经济活动进行监管, 旨在揭示企业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的实际现况, 监察企业财政收入、支出中是否存在各类违法乱纪的现象, 维护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初见成效, 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作用逐渐体现出来。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在经历了诸多考验之后, 终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型。然而,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都是为了响应国家政府的需求而设立, 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企业节约生产成本, 但由于这属于外部施压所形成的, 从而会使企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 导致内部审计机构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随着我国在强国道路上的稳步发展, 国民经济也进而得到飞速发展, 现有的企业内部审计, 无论从人员还是到结构体系, 都已经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其缺陷与弊端也慢慢显露出来。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的意义

开展内部审计实施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控下, 企业实行两权分离的管理方式。国家与企业、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法律的大范围管辖下以类似契约的方式确定。内部审计的监管、评估、评价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促进各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的职责是预防恶性事态的发生, 为了激励各企业、组织能够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应该把握好三个方面:其一, 开展事前审计;其二, 开展事中审计;其三, 开展事后审计。有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内部审计为了应对监管中的审计方针, 通过一系列的审计舞弊的预防措施, 可以推动每个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档次, 从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

下表是针对公司内部审计模式占比的统计: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 在2011年某行业发行上市的公司中, 内部审计部门多数都隶属于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 为53.71%, 而12、13、14年内审部门隶属于上述部门比例分别为45.98%、14.29%和34.43%。可见, 公司逐渐开始注重内部审计部门, 意识到内部审计部门发挥的重要作用。 (2) 隶属于董事会的内部审计模式逐渐被采用, 所占比例从11、12年的25.81%、10.64%上升到13、14年的58.33%、42.50%。由此可知, 企业决策层开始意识到内部审计部门在公司管理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从总体发展趋势上看是逐渐变好的过程。

三、案例介绍

为了更好地对内部审计模式的改革进行探析, 本文选择了SAT公司作为研究的对象, SAT公司是国内3C (电脑设备、通讯业、家电行业) 家电连锁的行业领先者。2011年月30日, SAT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2012年6月2日, SAT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方案获得公司股东大会通过, SAT公司至此实现全流通制度。2013年上半年销售额近260亿人民币。截止至2014年1月, SAT企业在国内20个省市及直辖市、100多个城市拥有500多家连锁店, 现有在职员工5万多名, 名列中国民营企业前列。SAT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制定了规范性文件和内部制度, 设立了董事会提名委员会、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确保了企业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

当今企业内部审计最基本的两个职能是检测与评价。上文提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以管理导向型为审计重点的检测系统, 其功能可以定位为内部经营治理服务。而SAT企业的内部审计是面向“监督”型的“检测系统”, 专注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合规合法性, 即过于强调其监督的功能, 而忽视其评价功能。由此可知, 这种事后才发现问题, 却又解决不了问题的内部审计模式早已经跟不上企业蜕变的脚步, 同时也不利于SAT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经济运作效率。

对SAT公司的重点财务科目进行内部审计时发现SAT公司的内部控制出现了明显的漏洞, 其主要表现在: (1) 公司科目设置不规范, 部分账户内容繁杂; (2) 公司存在管理层占用资金的情况; (3) 公司缺乏对剩余资金的管理; (4) 公司缺乏对成本控制的机制, 成本费用起伏变动大; (5) 对供应商的管理薄弱, 公司对采购价格与定价没有自主权。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 SAT的内部审计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监督和验证上, 主要的审计对象是凭证、报表、账本和相关资料, 工作仅仅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而不是深入的管理和操作。比如, 对一项销售收入进行内审时, 往往只是走过场般对一下账面金额是否相符, 票据是否齐全, 从来都没有接触到实物, 总是认为自己做好分内的事就算是完成工作了。再比方说, 投资项目的审计, 往往忽略了投资协议的完整程度, 企业是否会在相应的会计期间有依据的投放资产而不是随意比例挥霍资产, 用权益法或者成本法进行精确核算后对是否应该有这笔投资, 投资回报是合理的, 合作伙伴是否合适, 是否有更好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通常没有深入分析。这种方式用俗语讲就是“不接地气”。

四、内部审计的改革措施

从内部审计的误区中走出来, 毕竟内部审计属于企业疑难杂症的自我诊断, 属于企业内部事情, 最终还是要依靠公司自己的决心来根治内审难的问题。同时内部审计的发展, 仅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 必须让SAT管理层响应政府的政策。只有当企业领导者, 尤其是公司董事会和大股东们转变对内部审计的固定思维, 彻底了解现如今内部审计在国际经济市场上对公司经济的价值时, 才会对内部审计的良性发展提供空间。因此, 企业的领导们必须完全理解:在市场经济中,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加强内部控制,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需要做的事是过去职业经理人或者公司管理者想做却没有精力和时间做的事。内部审计绝不是公司的鸡肋, 更不是企业的纪委单位, 而是充当着企业决策层顾问或参谋的角色。

为了确保内部审计机构具有权威性以及独立性, 就必须获得更高的组织地位, 以便深入开展审计功能、将审计的职责履行透彻。从西方发达国家过往的经验中可以看出, 内部审计的主要领导人是董事会或监事会, 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内部审计人员由企业董事会或监事会直接领导, 这种领导层级高、权利大的组织构架, 相对来说更具有权威性、独立性, 是现代内部审计机构的理想模式, 值得SAT企业学习。

从定义上看, 内部审计是确保提供两种服务:咨询与保证。咨询服务是提供给客户一些建议, 主要是通过跟客户沟通协商来确定其服务的范围与性质。保证服务则是一种客观地审查行为, 其目的是对被审单位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果或控制进行评价。内审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的价值和改善企业的运营效率。就企业而言, 内部控制包含了内部审计, 它的目标也应该取决于内部控制的目标, 即确保管理有效性、信息可靠性和资产安全性这三点。内部审计目标应该服从于公司所有者的经营理财目标。企业的所有者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最大化运作企业以得到最高的经济效率, 对批评性意见嗤之以鼻。此外,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内部审计工作还应该完全发挥其促进、审查和评价作用以应对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增多、内部组织重整问题、公司如何治理加强及外部环境变化等问题而带来的需要实时改进风险管理体制、完善治理体系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样才能体现其评价和监督的职能。

篇4:内部改革无终点

面对廉价航空杀人市场,从曾经的市场第二位成长为市场老大的对手全日空等在两年间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西反而说,对于日航而言,现在的市场状况非常好,因为市场空白点得到关注,而市场竞争也令各家对手都变得更健康。同时,他还用英语强调,两年前留在寰宇一家的抉择是正确决定。

BT:你认为对于日航而言,最艰难的一幕是否已经过去,重组是否已经完成?

人西贤:一方面,在日航的架构重组上,这一任务已经完成;另一方面,下一步将是内部改革,在改变员工的思维惯性上,这一任务仍在继续,而且可能永远不会结束,因为总会有提升和改善的空间。

BT:你所指的内部变革,具体而言有哪些内容?

人西贤:我们称之为内部改革,我们尝试改变员工的思维定势,特别是让每一位员工都有清楚的成本意识,每位员工都能主动寻求改善自身之道。此外,也涉及员工与客人间的关系再造,我们的员工要意识到需要向客人提供极佳的服务,这种意识应该是一线员工自发产生的,不应来自管理层的说教。换句话说,就是动员员工的积极性。

BT:2011财年日航录得了公司历史上的最高盈利,但细看账目,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盈利均由成本削减达成,你认为未来还有更大的成本削减空间吗?

人西贤:当我们谈论削减成本时,不只来自管理层(的成本控制构思),更多的削减会来自基层和前线员工作出的牺牲,后者尤其清楚我们在做什么。因此,若把削减的成本进行拆解,其中的50%是来自管理层的措施,而另外50%,则来自一线员工与公司共同进退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公司现在与过去的主要区别之一。至今,我们仍自基层收到难以计数的成本削减建议。因此,我相信我们仍能在许多领域进行成本削减。

BT:日航参与合资的日本捷星也已经展开运营,你认为这家合资公司会对日航带来怎样的影响?

人西贤:我们认为乘搭廉价航空的大部分旅客,此前都从来没有搭乘过航空公司,他们此前均使用陆路交通。陆续进入日本市场的廉价航空,看中的正是这些乘客背后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我不认为廉价航空会侵蚀传统航空公司的市场,市场的增长将来自对空白点的填空。

BT:你认为日本的廉价航空市场会有很大增长可能吗?

人西贤:用“很大”来形容可能不准确(笑)。事实上,对于像日航这样的传统日本航空公司而言,廉价航空的进入是有好处的。因为后者会带来此前隐藏的新市场,为那些没有民航经验的乘客提供服务,我们对此感到高兴。现在乘搭廉价航空的乘客,不会永远停留在这一消费水平,到了某一个临界点,他们会在廉价和更佳服务间进行取舍,彼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成为了日航的乘客。

BT:关于竞争问题,全日空现在成为了以运力计的日本第一大航空公司,日航是否有计划重夺“日本运力第一”的地位?

人西贤:对我们而言,在市场上有一位强大的对手非常重要。只有于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动力改善服务,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达成改善服务的目标。这点你应该不难理解——被垄断的市场对于顾客而言并不是好事,而我们的供应商也肯定会认为,一个有竞争的市场才是良好的。

BT:关于航空联盟事宜,在日航面对最大困难之时,寰宇一家和天合联盟都提供了各自的援助方案,你认为当初日航留在寰宇一家的决定是正确的吗?

人西贤:我毫无保留地相信留寰宇一家是更好的选择(笑)。原因很多,例如我们刚才谈及的廉价航空话题,(在参与投资廉价航空的同时)我们更愿意留在一个高质量的联盟内,而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寰宇一家一向热爱高质量,而日航也一向将质量摆在第一要务;当然我们也追求规模,但这些目标都要排在质量之后。在寰宇一家的内部讨论会上,我们总是很容易达成结论,因为每一位成员都心怀对高质量的孜孜追求,我很高兴我们是寰宇一家的一员。

BT:你认为寰宇一家履行了当初挽留日航时,包括注资11亿美元,十年内带来7亿美元额外收益等承诺吗?

人西贤:那已经是历史了,在两年前,他们(美航等寰宇一家成员)提出如此慷慨的建议,我们很感谢,但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我们现在和寰宇一家的其它成员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是平等的,我们毋须在获得外部注资的前提下取得既定目标。

篇5: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积极稳妥的推进我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步伐,更好地保障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让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按照上级的具体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现制定我院2011年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和县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部署要求,争取在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得方便、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和让医务人员受鼓舞三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措施,逐步建立比较科学规范、充满生机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

二、主要内容

㈠全面推进十项改革措施

1、预约诊疗服务。医院制定预约诊疗工作制度、管理规范,拓宽预约诊疗服务途径,规范医务人员出诊和号源分配管理,做好服务流程衔接,实现错峰诊疗、分时段诊疗和无节假日服务。(李在朝副院长、门诊办、医务科)

2、医院志愿者服务。医院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医院志愿者服务活动方案》,完善组织构架和工作机制,制定规章制度和培训体系,开展以医院为平台的志愿者服务。积极宣传,逐步发展壮大志愿者服务队伍。(杨承居副书记、医务科、护理部、政工科)

3、优质护理服务。积极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使优质护理服务覆盖20%以上的病房。加大临床一线护士配置,逐步做到医院普通病房 的床护比达到1:0.6。加强绩效考核和后勤支持系统建设,落实合同制护士同工同酬。完善并落实专业护理人员编制、医疗服务价格和内部收入分配等支持政策。(吴卫华副院长、护理部)

4、出院病人随访。医院制定管理制度,开展出院患者或其家属随访工作,收集出院患者医疗技术、服务态度、治疗效果、康复指导、医德医风等方面的评价意见和改进建议。出院患者或其家属随访率不得低于70%。建立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认真解决患者投诉,提高群众满意度。(黄福利副院长、医务科、质控办、护理部)

5、远程医疗会诊。依托省远程会诊中心建设与医院的影像远程医学会诊平台及医学图像传输系统,完成医院与城市三级医院的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加快PACS建设。(黄福利副院长、医务科、财务科)

6、院务公开。医院落实《卫生部关于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的指导意见》和《医疗机构院务公开监督考核办法(试行)》,建立院务公开工作的领导体制、协调机制和办事机构,制定落实院务公开工作目标、计划和措施,积极开展院务公开工作,不断创新向社会、服务对象、内部职工公开的内容和方式。(杨承居副书记、政工科、院办)

7、新农合病人优惠治疗。医院结合疗资源和技术优势情况,制定优惠措施,对新农合病人在大型检查如超声、CT、磁共振方面给予一定幅度减免。(李在朝副院长、新农合办公室)

8、临床路径管理。医院开展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到2011年底医院开展病种数分别不少于5个。在医院探索开展8个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组织应用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和DRGS方法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黄福利副院长、医务科)

9、规范医疗服务。医院按照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大型医院巡查活动和基层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动的要求,制定规范服务行动方案,针对影响安全和质量的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进行自查整改,符合医院等级评价标准要求。(黄福利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

10、绩效考核。医院开展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要按照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自主灵活的工资分配激励机制。要从根本上切断科室收入与奖金分配的关系,更加关注综合目标,关注医疗服务质量、技术难度、成本控制、群众满意度,避免单纯的经济取向,提高临床一线护士和医师工资待遇水平。启动院前急救医疗机构绩效考核工作。(杨承居副书记、核算办、政工科、财科)

㈡实施控制费用措施

11、实施惠民医疗行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惠民医疗行动项目。(杨承居副书记、李在朝副院长、新农合、医务科)

12、推进双降、双控、双规范“三双行动”。医院实施“三双行动”,监管控制医药费用。选择神经外科、骨科、心内科等科室,心血管介入、关节植入等费用高昂的植(介)入手术和肿瘤性疾病为重点,开展高额医疗费用专项治理行动。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实施成本核算与控制。(杨承居副书记、医务科、财务科)

㈢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

13、扎实推进抗菌药物管理联合整治工作。开展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工程。重点做好心血管介入、血液透析、妇科内镜等特殊、敏感技术的日常管理。规范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开展医疗安全质量控制评价,保障医疗安全质量。(李在朝副院长、医务科、药剂科)㈣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14、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意外保险,加强医患沟通。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氛围。(黄福利副院长、屈衍宽副院长、医务科、保卫科)

15、完善医师考核和职称评定。以专业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医德医风为主要评价标准,开展执业医师定期考核。突出临床技能考核,淡化论文和外语。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杨承居副书记、政工科)

三、工作要求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是落实医改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践行公立医院公益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改善医院服务质量、增进医患和谐、惠及广大患者的有力措施。要充分认识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责任感,把这项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制定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我院成立了医院改革推进领导小组承担该项任务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

附件:郓城县人民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领导小组

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附件:

郓城县人民医院

组 长:刘腾川副组长:黄福利成 员:杨玉增

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推进领导小组名单

杨承居 李在朝 吴卫华 屈衍宽

张凤莲 石宪华 王振华 刘芹兴 朱 明

高 静 魏桂金 魏 芳 甘志勇 王坤荣 王庆湛 申景岩 马朝晖 侯全周

篇6:法院的内部机构设置的改革

我国法院现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大体是:人民法院正副院长构成院级行政领导层。案件的审理由法院内部的各审判业务庭完成,庭长是主持审判业务庭工作的中层负责人。法院内部集体领导审判工作的组织机构是审判委员会,合议庭和独任庭则是人民法院具体承办案件的审判组织。除基层人民法院审理非简单的民事案件,均适用合议制,即由三人以上单数的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案件。应当说,这套机构设置的模式大体上符合我国的国情,实践中出现的 问题 主要在于未能严格依据程序法落实合议庭和法官的审理案件的职权以及将司法行政权与审判权混淆的问题。由于多年来,我国法院的体制完全是按照行政的模式运作的,法院内部也基本上采用行政的运作方式,所谓对案件的裁定意见实行“领导把关、层层审批”,是指对案件的审理由独任审判或合议审判的审判人员进行,而对案件的最后裁判要由庭长、主管副院长、院长以及审判委员会最后决定,从而形成了案件的实际审理与案件的判决相分离的状况。法官和合议庭不能真正成为案件的决定者,审与判发生分离,法院的院长、庭长等成为裁判的决定者,行政权完全主导着审判,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严格区分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

我们首先需要讨论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的关系。在法院内部,存在着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这两种权力应当严格区分。司法行政权主要是对法院内部的人财物进行管理的权利,是保障法院的活动正常运转的所必须的。司法行政权由法、副院长,庭长院的院长以及有关行政部门的领导享有并行使,而司法权则由每一个法官具体行使,由于根据法官法,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庭长等人也是法官,因此他们同其他法官一样。都要依法享有司法审判权。司法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要实行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因此,普通法官要服从享有司法行政权的有关领导的安排,但司法行政权只能是针对人财物的管理而行使权利而绝对不可以就具体的案件的裁判行使权利,除了 法律 有特别规定,法院院长享有发动再审程序、将重大疑难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以外,原则上每一法官所享有的对具体案件的审判权都是平等的,审判权不是一种行政支配权,一个法官不能在对具体案件的裁量中受另一个法官的支配,否则,前者将不是一个真正的法官,而不过是成为了后者的助手,而后者由不具体审理案件,但有权作出裁判的决定,这不仅是违背审判规定的,而且是违法的。

根据审判权的性质及法官法规定的法官的职责,法官所享有的审判权都是平等的,法官之上不应当有法官。具体的说,在同一的法院中,以及上下审级的法院中,所有的法官依法享有并行使审判权,其权利都应当是平等的,每个法官对自己审理的案件享有依法裁判的权利,其在权限范围内对案件作出裁判不需要其他法官的审查和批准,各个法官在工作能力、和实务经验及资历深浅等方面会存在区别、工资级别上也会有高下之分,但就行使审判权而言法官都是平等的,法官之上无法官,然而,从实践来看,在法院内部实行层层把关和层层审批制度,上下审级法院之间,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独立审判有时也有不适当的干预。如某些案件在作出裁判前,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具体案件定调划框,甚至对个别案件直接下达裁决指示(也包括下级法院主动请示要求先定后审,这实际上是将行政隶属关系混同于法院的审判监督及审级监督关系,事实上干扰了法院的独立审判。法院内部的所谓对案件的层层审批的制度造成了“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现象,使审判的环节脱节。法院的庭长、院长对案件作出审批时,并没有依法进行开庭审理,而只是听取汇报或书面审理,所以其作出裁决实际上是行政式的审批方式,也就是以行政权干预了审判活动。[xxv]而实行独立审判、保证裁判公正,必须是要强调在法院内部及法院系统内实行独立,即在同一法院内以及上下审级的法院之间,每一个法官在行使审判权时,有权独立于其他法官,其依法对案件作出判断或在合议庭中表述自己的裁判意见,不受其他法官的干预[xxvi].由院长或庭长审批案件导致了法官之上还有法官的现象,使司法行政权与审判权发生混淆。我们认为,必须要严格区分法院内部的行政活动和审判活动,审判活动不能行政化而应当遵守审判活动的自身的 规律,行政活动强调效率,采取的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行政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行政首长的指挥命令行为,然而,审判活动则强调的是裁判的公正,程序的合法,法官并不是行政工作人员,不能采取下级服从上级的的原则,为了实现审判的公正,需要审判人员在裁判中独立公正,而不能受外来的任何干预,在这一点上,审判人员的裁判活动与竞赛中的裁判员是十分相似的,如果一个裁判在场上执法时,要处处听命于第三者的指挥,则根本不可能作到裁判的公正,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 在法院内部的审判活动行政化的趋向,不仅难以保证裁判的公正,而且与司法的 现代 化要求相距甚远,司法行政化的结果导致司法审判人员注重行政级别而不是专业化技术化。

还需要指出的是,使院长庭长权利过于集中,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则很难避免个人滥用权利。层层把关和层层审批制度,从设立的初衷来看,是为了通过设立更多的把关程序而确保案件的审理质量,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事与愿违的,因为如果把关者对案情缺乏了解,或者不具有足够的法律知识和审判经验,或者希望通过把关而办人情案和关系案,甚至徇私枉法,在此情况下,多一道把关程序,则多一份对裁判公正的威胁,以及多一道对裁判结果达成的障碍。

二、关于法院的院长的职权和选拔

法院院长是指法院的正职院长,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院长应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应由地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由此可见,在法院所有法官中,尽管院长也是法官但他与一般法官有所不同,除了要选举产生以外,还依法享有如下的权利,具体来说,第一,院长可以依法发起审判监督程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7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第二,法院院长有权就重大疑难案件提请审判委员会讨论并有权主持审判委员会的讨论。例如,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凡是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由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第三,法院院长有权对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和审判员提请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命。院长享有对本院的司法行政权,应主持本院的全面司法行政管理工作。同时,法院院长也是法院的法定代表人。

除了上述法定的权限以外,在实践中法院院长实际上享有更大的权利。这是因为我国多年来,法院内部一直采用行政的模式进行操作,不仅人事的安排要套用行政的级别,而且整个司法审判活动也采用行政管理中的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这就决定了法院院长不仅仅是司法行政方面的负责人,而且也是一个法院内部的最大的法官。正如有人指出的,法院院长在审判权的各个环节上,都享有指示权、批准权和决定权,并对法院的全面工作享有组织权和监督权[xxvii].尤其是因院长享有提请权力机关任命其他法官的权力,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 着本院法官的升迁,从而事实上对其他法官能够产生重大影响。

如前所述,司法行政权与司法审判权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权力,必须严格分开,严格的说,法院院长在实际上所享有的对案件的审批权限乃是因为这两种权力混淆的结果,这纯粹是旧体制的产物。而法院院长对案件的审判和裁判所享有的的指示权、批准权和决定权,明显缺乏的法律依据。当然,法院院长权利的扩大,在法律不健全和程序缺乏的情况下,如果法院院长确实是德高望重、法学造诣精深、实务经验丰富的人士,则院长享有极大的权限对保障办案质量、提高法院的整体素质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利于法院的办案效率的提高。然而,在法律已经初步健全的情况下,一切权力都要依法规范。而如果法院院长对审判活动的各个环节上都享有指示权、批准权和决定权,则明显不符合法律规定。尤其从实践来看,院长权力过大,对确保裁判公正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一方面,由于我国多年来选拔法院院长注重行政级别和 政治 素质,院长一般都是行政级别相当的、有一定威望的、甚至可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然而,在选拔法院院长时,对院长的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却重视不够,更有不少基层的法院院长主要是为了获得副县级、副地级之类的行政级别上的安排,而在从未受到专门的法律训炼或未从事过司法工作的情况下进入法院,执掌对案件裁量的指示权、批准权、决定权,在此情况下,对裁判的质量很难起到保证作用。广州一名法官指出,“有少数法院院长不甚熟悉法律,特别是新颁布的法律,又不愿正视自己的弱点,动辄把党的政策和法律对立起来,把上级领导人的讲话和法律对立起来,把所谓的实际情况和法律对立起来,批评那些坚持依法办事的人是死扣法条、教条主义,甚至发生个别法院院长带头破坏法制的现象。”[xxviii]如果确实是这种情况,则院长享有极大的权限对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很难说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由于在现有的法院体制下,院长完全可影响到每个法官的升迁甚至在法院的去留,如果院长权利过于集中,不仅不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而且很难对院长的此种权利实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很难保证裁判的公正,我们认为,司法改革的 内容 之一,就是要正确确立院长的职权以及改革院长的选拔方式,这首先要严格区分司法审判权和司法行政权,院长有权享有司法行政权,但不能由此而产生对合议庭及独任庭的法官的裁决进行干预审批和最终决定的权利,更不能对下级法院的法官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干预。目前实行的所谓院长审批案件的制度完全无法律根据,是不符合程序的。法院院长虽然依法享有某些特殊的权限,但依据法官法院长首先是一名法官,作为一名法官,院长与其他法官一样都平等地享有审判权。据此院长应当亲自办案和审理案件,而绝不是领导其他法官办案,也不是居于其他法官之上的法官。院长只有亲自办案,才能够准确了解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可以通过审判委员会 总结 经验,改进法院的工作。

关于院长的选拔问题,应当是当前司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由于在现有的体制下院长在法院中的具有极端重要性,院长的选拔直接影响到法院的整体素质和办案质量。因为即使在废除了审批制、合议庭的职权落实以后,院长在整个法院的审判过程中仍具有其他法官所不具有的作用。例如院长对其他法官的升迁所具有的影响,使得在审判委员会中院长的一票表决权与其他法官的一票表决权在份量上明显不同。如果院长懂法知法、带头 学习法律,并做严格执法的表率,审判委员会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将有利的推动整个法院的司法审判人员努力钻研和学习法律,认真执行法律,从而不仅会提高整个法院的素质和会提高整个审判的质量,如果院长根本不懂法律,则很难要求法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如果院长在不懂法律的情况下,由不愿意认真学习法律和严格执法,则整个法院的学习法律的和严格执法的风气是不可能形成的,司法的公正是不可能得到保证的,所以,提高整个法院的素质努力实现司法的公正,在现有的体制下首先要从院长的选拔着手。

我们认为,院长首先应当是受过专门法律训练的具有一定司法实践经验的人士中选拔,而绝不能过度强调所谓的副县级、副地级、副省级。这些级别的存在只能表明其具有一定的行政工作经验,而绝不能表明其具有法律工作尤其是法院的审判工作的经验。如果仅仅是为了行政级别上的照顾和按排,而使某些从未受过法律训练和从事过司法实践工作的人进入法院担任院长,不要说完全不具备担任院长的资格,甚至也根本不符合法官法关于担任法官的条件。如果仍然采用此种做法,要保障严格执法和司法公正要适应法制的需要提高整个司法队伍的素质,恐怕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据此我们认为,第一,院长应当从法律界人士中选拔,可以从法官、检查官、司法行政部门的干部、律师以及法学教授中选拔,在确定院长后选人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法律界人士的意见必要时应进行民意测验。第二,在地方各级人大选举院长的过程中,应当逐渐引进竞争机制,候选人不应当只限于一人,至少应当考虑两个候选人,使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有所比较和选择。第三,院长也不一定要从本地的人士中选拔,按照任职回避制的要求,从外地人士中选拔院长尽量少一些与本地各界人士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尽量减少人情案和关系案。

三、业务庭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级法院的业务庭呈逐渐增长的趋势。从最初的民刑庭,增加到后来的 经济、行政庭,为加强执行则设立了执行庭,为处理信访告诉申诉,又专设了告诉申诉庭。近几年,法院内部新增了不少业务庭,诸如知识产权庭、房地产庭、消费者权益保护庭、赔偿委员会等,而原先的民庭、经济庭也大都分为民

一、民

二、经

一、经二等庭,业务庭越分越细。应当看到,由于我国法院审理的案件不断增长,法院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且审理的案件的类型越来越复杂,因此,为适应专业化和效率的需要,将原有的业务庭作出适当的划分和扩大是必要的。从现代司法的 发展 来看,司法日益专业化,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职责方面分工越来越细,这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然而,业务庭的划分和增加,必须建立在合理分工和客观需要的基础上,而不能仅仅是为了人事上的安排等原因,而划分和增加业务庭。据此我们建议,第一,按照 科学 合理的原则重新划分业务庭并明确其职责,并减少非业务庭的设置。由于目前业务庭的划分及收案范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科学性,导致彼此交叉、职能模糊、机构重叠,人员增多、力量分散。例如最初设置经济庭是因为自1981年经济合同法颁布后出现了经济合同的概念,经济庭主要审理经济合同纠纷,但由于我国合同法已经不再使用经济合同的概念,因此经济庭的名称是否有必要保留,是值得 研究 的。由于经济庭的概念本身的不确切,我们认为最好采用商事庭的概念。此外,某些在设立时缺乏科学性的业务庭,如消费者保护庭等,建议取消。尤其需要指出,目前法院内部业务庭和非业务庭的比例失调,业务庭甚至多与非业务庭,法院有限的编制被大量占用,一个法院看起来人数很多,但办案人员并不多,一方面造成人于事,相互扯皮:另一方面,由于案件每年增产长很快,而法院的增编人员被非业务庭占用,审判人员并没有增加多少,导致办案人员十分紧张。有时因为案件急压,被迫抽调行政人员办案,从而严重影响了办案质量。为此,必须要健全指导,尤其是要严格限制非业务庭的人数,以保证法院的司法审判人员的质量。

第二,压缩基层人民法庭的数量。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其设置有利于为民众参与诉讼提供方便。然而在许多地方,人民法庭设置过多,人数极剧膨涨,人员的素质也普遍不高,这不仅使法院有限的财力难以维持,而且办案质量也很难保证。某些法庭甚至成了当地乡镇政府的一个部门,法庭的干警时常被往各村去催粮催款、落实计划生育政策,这与法庭的职责也不符合。个别法警在从事上述活动中滥用司法权力,也影响了司法的形象。我认为,最高人民法院尽快地制定有关人民法庭的设置的条件和规则,对不符合设置条件的应当尽快予以撤销。

第三,根据便民和效率的要求设立小额法庭。在这方面可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在民事法庭内所设的小额法庭(small claims court)专门处理金额较小的民事争议(如纽约规定金额不超过2000美圆的案件可通过小额法庭解决)。小额法庭通常在晚上开庭,可采取法官审理和仲裁二种方式。对法官判决不服也可上诉。但有些州规定,如果当事人同意可实行一审终结。在小额法庭出庭一般不需请律师,且收案以后应很快开庭审理,迅速结案。为了提高诉讼效率,便民利民,极有必要在基层法院设立小额法庭,小额法庭适用的程序可以简化,并可以实行即受即审、随传随审,并努力作到当庭结案。目前,在广东等地法院已经设立了小额钱债法庭,并在实践中受到群众的好评,[xxix]

第四,明确由庭长主持的庭务会的职能。在许多法院,设立了以庭长所主持的庭务会,由庭务会讨论案件的方式取代合议庭对案件的评议,以讨论意见取代合议庭评议意见。庭务会的讨论意见可以否定合议庭的合意意见,或者以庭务会讨论的意见而不是合议庭的意见上报审判委员会讨论。[xxx]我认为此种作法是不符合程序法的规定的,因为我国程序法仅确认了合议庭作为主要的审判组织的职权而并没有在法律上确认庭务会作为一种审判组织的存在,以庭务会替代合议庭的职责,是违反程序法的。在此,还需要规范业务庭的负责人在审判工作中的作用和角色。目前,由于业务庭的负责人不仅仅是司法行政的负责,而且也承担了对案件质量的把关任务,合议庭和审判员在作出裁判前,需报请业务庭庭长批准,结果业务庭虽多但审判员反而并无权。业务庭的庭长,其主要职责应该是案件的分配、业务的指导、日常行政工作的管理以及有关政策的上传下达等,而不应是对具体案件的把关和审批。实际上,我国法院对案件的审批有明确具体的规定,院长庭长对案件的审批,必须在符合法定程序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四、合议庭和独任庭

根据我国程序法的规定,法院审理案件实行合议制和独任制,合议制的具体体现就是合议庭,合议庭是审理和裁判案件的法定的审判组织。合议庭可以由法官或者由法官与陪审员所共同组成,合议庭的成员都应当参与案件的审理或评议,在评议案件时应由审判长主持,每个合议庭成员都应当发表意见,在决定案件的裁判结果时,每人有一票的权利,如果意见不一致,则应当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作出决定。合议庭的这种设计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因为集体参与案件的审理并由集体评议和集体决定,从而保证了合议庭集思广益并能防止单个的法官的审判会出现的失误、专断以及腐败现象,因此合议庭审理案件本身是一种公正程序的体现。然而在实践中,合议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合议庭存在着合而不议的现象,一方面,就大多数案件来说,名义上是合议庭审理案件,实际上是由主办人或承办人一人审理,其他合议庭成员不直接参与,评议案件也是主审法官的意见起主要作用,其他成员在多数情况下,不进行实质性的合意,只是原则上表个态。个别的甚至由主审法官先作出裁判然后在向其他合议庭成员分别通气。另一方面,案件在判决前,合议庭虽然形成了裁判意见,也要报请庭长院长层层审批,合议庭对案件的处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的决定权,有些地方还明确提出合议庭和独任审判员只负责查明案件事实,而不负责适用法律,此外,合议庭在运作中,如何发挥陪审员的作用,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基层法院陪审员的出勤率极低,有的地方因此常常临时抓差,随便找人,或者干脆不在请陪审员陪审,致使陪审制度不能发挥作用,即使有陪审员陪审也常常是陪而不审,整个案件审判及其他工作都由主审法官承担,陪审完全成为陪衬,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将在本书第十章专门论述。

独任制也是我国程序法所规定的一种审判形式,它只适用于简易程序审理的一审案件,独任制的体现是独任庭,独任审判员依法也应当对案件的审理享有裁判权。

法院审理案件实行合议制和独任制,属于法定的重要程序制度的规定,必须要认真遵守。由于在我国法院内部一直采取所谓对案件的裁判实行“层层把关、层层审批”制度,合议庭或独任庭的职权未能落实。表现在:第一,在某些法院,庭长未经合议庭复议或审判委员会讨论,以签署意见的方式直接改变合议庭评议的结果。或者以院、庭长主持的“案件讨论会”取代合议庭对案件的评议,以讨论意见取代合议庭评议意见[xxxi].第二不经过会议庭同意而由院长将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按照刑事诉讼法第149条的规定,只有合议庭难以作出决定的案件,才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但在许多法院,仍由院长一人审查决定是否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xxxii]第三,先定后审现象依然存在。而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法定的程序的要求,而去且也是实现司法公正所必须的。因为合议庭或独任庭的审判人员实际参与了审判的全过程,实际听取了诉讼当事人的意见和辩论,对案件的证据和事实具有比较明确和全面的了解,因此,由主审法官通过参与合议庭或作为独任庭法官对案件作出裁决,应该比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裁决更为客观和公正。如果由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裁决,则不仅剥夺了诉讼当事人向裁判者当面陈述意见的程序权利,而且不利于保证裁判的公正。而法院的院长、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在没有参与庭审过程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听取汇报,是很难对案件作出全面了解的。院长、庭长及审判委员会委员不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把关,而且也不可能具有足够的信息、法律知识水平甚至足够的办案经验对每年成百上千的案件进行把关,因此所谓层层把关,实际上因为每一道关口把关都不严,或不可能完全把好,而使把关或者流于形式,或者会增加对裁判公正的妨碍,由于案件层层审批,大量的案件由庭长、院长或审判委员会决定,案件审理的好坏不能与决定者个人的责任发生联系,导致对案件的裁判无人负责的状况。更为槽糕的是,责任不明为徇私舞弊创造了条件,审判人员可以在集体的名义下,行个人私利,而且不会和难以受到追究。

当前的审判方式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依据法律的规定落实合议庭的权力。合议庭审判案件,原则上应当有权裁决案件,而不必要经过庭长、院长、审判委员会的批准。我国法律从未规定合议庭审理案件后所作的裁决必需要经过庭长、院长的批准,庭长、院长也是法官,他们必须担任审判员或审判长直接参与合议庭的审理活动,并在合议庭中发挥作用。即使是审判委员会,也没有审批案件的权力。例如,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凡是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决定的,应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可见,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也要合议庭提交院长决定后,才能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如果合议庭不提交给院长,审判委员会无权讨论决定,而应由合议庭自己作出决定。所以,依据法律的规定,合议庭不仅有权审理而且有权作出判决[xxxiii].院长、庭长、审判委员会的委员应当充分尊重合议庭对案件的处理意见,不得对其进行不正当的干预。

在落实合议庭和独任庭的责任以后,院长庭长也可以从繁重的审批案件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而将许多时间投入到司法行政管理的工作之中,他们可以作为普通的法官经常参与合议庭的办案和审判,事实上院长庭长作为普通的法官与其他法官一样都享有平等的审判权,他们应当经常参与合议庭的审判,而不是履行所谓层层把关的职责。从而可以改变过去那种院长不能亲自办案而由可以决定案件的极不正常的现象,由于院长庭长亲自办案,便可以从办案中了解实际情况从而可以对法院的审判工作更好的作出监督指导,也可以不断总结本院的审判经验,从而提高本院的办案质量。

合议庭审理案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如果合议庭是由一名法官和两名陪审员组成的,主审法官也不能一人决定案件裁决结果,把自己凌驾于其他合议庭成员之上。合议庭作为法定的审判组织必须认真作出合意,每个成员要对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裁判的结果等必须全面、充分地发表意见,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陪而不审、一人审二人陪的现象,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当然,每个合议庭的成员也应当对自己的裁判结果承担责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督促合议庭成员认真办案、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不断吸收审判经验,从而有利于法院的审判人员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当然,落实合议庭和独任庭的职权绝不是由其享有绝对的、完全独立的审判权,每个法官在行使审判权中,必须要受到严格的监督。严格禁止合议庭滥用职权,办人情案、关系案或枉法裁判,着就需要不断的完善各项监督制度。

还应当看到,落实和议庭和独任庭的职权,必须要努力提高和保障法官的整体素质,目前,法官的整体业务素质尚不能适应这种需要,这就需要实行法官制度的改革,通过 考试 和考核的方式进入竞争和淘汰机制,真正将一些道德品行良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交好的实践经验的人士选拔到法官队伍之中,才能真正适应法官的独立审判的要求。为了真正实行法官的独立审判制,还需要严格区分法院内部的行政职能和审判职能。有人建议,应当在法院内部实行以法官为中心的以审判活动为中心的制度,法官应当成为法院内唯一的享有审判权的和决定权的人,同时也是司法行政的决策者。[xxxiv]这一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对法院内部的行政管理也应当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方式,通过成立法官委员会,使每个法官参与对司法管理或重大事件的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该机构类似于国外的法官会议,这不仅有助于民主管理,而且也能够进一步减少司法行政权对司法审判权的干预。

五、审判委员会的职能

审判委员会是依据现行法律规定在法院内部设立的重要的审判机构。审判委员会制度起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早在1932年6月9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的《裁判部暂行组织及裁判条例》第7条规定,县以上裁判部(即法院)组织裁判委员会,由裁判部长、副部长、裁判员及民警所长等组成。该裁判委员会就是审判委员会的前身。1934年2月17日的《中华苏维埃组织法》第38条也规定,在最高法院内组织委员会,其人数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按需要决定,以后在解放区曾设立过类似于审判委员会的组织,1949年均改称为“裁判研究委员会”[xxxv].新 中国 建立以后,继续沿袭了审判委员会制度,如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暂行条例〉第15条规定,省、县级人民法院设审判委员会,以院长、副院长、审判庭长及审判员组成。审判委员会负责处理刑事、民事的重要或者疑难案件,并为政策上和审判原则上的指导。设立审判委员会制主要是为了加强审判中的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在建国初期确实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如在镇反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中,而新成立的司机构需要处理大批的案件、当时的法律和程序又不健全,大批司法审判人员主要是从工农干部和复转军人中抽调进法院的,其处理案件明显缺乏经验,由审判委员会把关,确实有利于保障案件审判的质量[xxxvi].因此,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不仅进一步确认了审判委员会制度,而且扩大了审判委员会的职权,规定审判委员会有权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或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1979年颁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规定,该法第11条规定,审判委员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任务,根据该法的规定审判委员会委员需要由院长提名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因此可见,采取审判委员会制度是我国的一贯做法。

关于审判委员会的地位和职权,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依据法院组织法的规定,审判委员会有权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尽管该条并没有明确审判委员会有权对重大或疑难的案件的裁判作出决定,但一般都认为该法中所提及的讨论实际上是指决定。因此,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审判咨询机构而是一个审判机构。尤其是在有关法律中确认了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裁判具有决定权。例如,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凡是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由合议庭提请院长决定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审判委员会的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要强调审判工作中的集体领导原则,审判委员会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行使审判权的机构。

从建国到现在审判委员会确实在审判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许多重大刑事案件中,通过集体讨论和决定,为避免发生冤错假案、提高办案质量等方面不无意义。具体来说,该制度在实践中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通过集体决定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提高办案质量,并提高办案的质量,由于目前法官的业务素质普遍不高,许多法官也缺乏办案经验,因此,由审判委员会对案件的质量进行把关,有利于保证质量。有学者指出,“基层法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问题将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可能在短期内靠‘大跃进’的方式解决。”[xxxvii]因此审判委员会的制度的设制,符合我国目前法官素质的状况。第二,审判委员会有利于防止司法腐败减少司法中的办人情案和关系案的现象,因为集体作出决定较之于个人单独决定有利于避免或者减少腐败现象。第三,审判委员会作出决定,有利于排除各种对审判活动的干预和干扰。由于目前法官在办案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干预,单个的法官很难有能力抵抗这些干预因此将案件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可通过集体决定而抵抗外来的压力。

由于上述原因,按照苏力的考查结论,“审判委员会对中国基层法院的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就整体来说是利大于弊,是这种制约条件下的一种相对有利、有效且公正的司法制度。”[xxxviii]然而,这一结论是否正确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从目前审判委员会的实际运作来看,由于现行法律并没有对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重大的、疑难的案件作出明确的解释,在实践中,对这一概念常常作出了扩大的理解。尤其是在许多基层法院,不仅刑事案件一般都要审判委员会讨论,而且对大多数民事案件都要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合议庭作成的决定都要有审判委员会最后讨论决定,这就大大扩大了审判委员会的职权,使审判委员会在各级法院内部成为了享有最终决定权和实际行使审判权的机构。不适当的扩大了审判委员会的职权,使审判委员会成为法院内部的最终裁决案件的机构,不仅不符合法律的规定,而且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司法的独立和裁判的公正,也与程序公正的要求不相符合。[xxxix]具体来说:

(一)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与司法裁判的公正性。要保证审判委员会集体作出的裁判都是公正的,前提是大多数委员通晓各个法律,具有丰富的司法审判经验,且对讨论和决定的案件掌握了足够的信息。然而,就民事经济案件的审理而言,由于审判委员会委员来自于不同的厅室,不可能对各类案件的审理都富有经验,由于受法院内部专业分工的限制,作为审判委员会委员的各个庭室的负责人对自己的本庭的业务较为熟悉,对其他庭的业务并不一定熟悉,甚至主管院长也只是对自己主管的业务较为熟悉。因此,各个委员并不一定是审判业务的通才,尤其是在民事经济审判业务方面,审判委员会委员大都不一定是民事经济审判方面的专家,且大都对民法 理论 及民事经济审判缺乏专门研究,而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都是较为复杂的民事经济案件,动辄卷宗上千页,证据数十个,在审判委员会讨论过程中,大多数委员仅仅只是靠听汇报或阅读案情介绍,来提出意见,是很难保证其提出的意见的正确性的。要保证民事经济案件裁判质量的,不仅需要各个委员详细了解案情,而且要精通民法,事实上,民法学本身是博大精深,且专业性及强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一个复杂的民事案件,单靠短短数十分钟的汇报,何以窥得案件全貌。指望审判委员会的委员们如此匆匆浏览加讨论就对所有案件作出公正合理的解决岂非天方夜潭!在刑事案件的裁决中,尽管每一个审判委员会委员凭借一般的 社会 生活经验和法律知识,对许多重大的刑事犯罪的定罪量刑也能谈出某些意见,但对涉及罪与非罪以及对案件的定性等复杂问题,并非每一个人都是内行,尤其是各位委员并没有直接参与庭审,也没有听取当事人双方的意见和辩论,对证据的认识缺乏直接的感受,因此其对被告是否犯罪及犯何种罪及量刑问题并不一定能作出比合议庭更公正的裁决。尤其是主审法官应无权作出最终的决定,很难对案件投入最大的精力,或者对案件所适用的法律作认真的研究,从而难以保证案件的裁判质量。

(二)关于审判委员会制度与程序的公正性。审判委员会替代合议庭的功能本身是违反法律程序制度的,而且也根本不可能体现程序的公正性。具体来说,第一,它与公开审判的要求是相违背的,公开审判是最重要的程序制度,它要求裁判者必须要公开审理案件、亲自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辩论,认真听取当事人对其提交的证据的看法、对对方证据的意见等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公正的裁判。公开审判是当事人依法享有的程序权利。而审判委员会在代替合议庭的职权以后,事实上已经实际成为了裁判者,因此他们必须要公开听审才符合公开审判制度的要求,然而,审判委员会决定案件只是凭听取有关人士的汇报,委员们根据汇报发表各自的意见,这就难以全面了解当事人双方各自的证据和理由从而剥夺了当事人所享有的公开审理的案件及向裁判者当面陈述意见的程序权利,此种权利是诉讼当事人所享有正当权利的一部分。第二,它与审与判必须结合的要求相违背。按照审判结合的制度,裁判者必须要直接审理案件,审与判是不可分割的,任何裁判者没有直接审理是不能作出裁判的。然而审判委员会代替合议庭功能以后,则完全违背了审判的规律。尤其是在地方的基层法院对许多刑事案件采取了先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合议庭只是履行一下开庭审理形式的方式,这就是所谓先定后审的方式。[xl]此种方式不仅造成开庭审理、认证质证、直接审理流于形式,导致“你辩你的,我判我的”现象大量发生,使旨在体现和保证审判公正的法定的程序不能适用,而且因为草率的先作决定,及易造成冤错假案。第三,审判委员会与回避制度相违背,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有权依法请求其回避,由于审判委员会委员从不向任何当事人公开,当事人也不可能要求其回[xli],因此不可能适用回避制度。在实践中,某些法院的审判委员会,经常邀请同级检察机关的检察长或检察机关的代表参加会议,[xlii]这实际上造成了裁判者与公诉的一方单独接触,被告的程序权利未得到充分保障的状况,并妨碍了法院的中立地位。此外,由于审判委员会在讨论案件中,不进行证据的调查工作,使本应贯穿于审判过程的直接审理、言词辩论、等诉讼原则难以发挥作用。[xliii]第四,审判委员会与诉讼制度的不间断原则是相违背的。按照不间断原则,一个案件在审理过程中,不应更换审判员,而应连续审理,以防止外界的干扰。而由审判委员会定案,则实际上是更换了审判员,从而与不间断原则不相符合。

上一篇:幸福是辆向前的车初三作文下一篇:枯叶成蝶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