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内部管理改革论文

2022-04-17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方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具体国情,不能照搬国外的方式,我国人口众多,政治、经济、文化错综复杂,政府机构与其他公共部门的设置层级复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等都未完善,因此政府会计改革方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改革所产生的影响,相互协调,互为推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政府内部管理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内部管理改革论文 篇1:

财政部中央编办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

最近,财政部、中央编办出台了《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财政部、中央编办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相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问:为什么要出台这个《意见》?

答:政府购买服务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重要措施,具有权责清晰、结果导向、灵活高效等特点,有利于促进政府转变职能,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和契约化的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对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作出专门部署。

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近几年来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和成效。但总体上看,目前政府提供的公共公益服务当中,能向社会力量购买的服务项目仍然较少、购买服务所占比例仍然较低,大部分公共公益服务仍由相应的事业单位具体承担。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公益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的任务十分迫切。出台《意见》是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推进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实行政府向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购买服务,有利于支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转型发展,创新事业单位管理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提高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问:《意见》对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意见》明确了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推进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支持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切实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分类施策,按事业单位类别及职能,合理定位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角色作用,明确相应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将政府购买服务作为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措施;坚持公开透明,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推进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坚持统筹协调,做好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关经费保障、机构编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养老保险等方面政策的衔接;坚持稳妥推进,对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给予必要的支持政策,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底,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全面推开,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现由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并且适宜由社会力量提供的服务事项,全部转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建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财政经费保障与人员编制管理的协调约束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改革的总体目标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为重点、以2020年为时间节点,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在政府购买服务改革中的分类定位,有利于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国办发〔2013〕96号文件确定相关政策目标相衔接,并为进一步推进相关改革工作留出空间。

问:《意见》对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如何进行分类定位?

答: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政策规定,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四类,分类改革完成后,只有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但由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需要一个过程,目前还处于上述四类事业单位并存的状况,而且还有少量事业单位尚未分类。鉴于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在改革方向及改革后的职能界定、机构性质、经费保障等方面有较大差异,《意见》结合现阶段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展情况,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要求,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类别及职能定位,明确了各类事业单位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角色定位和改革要求。具体来讲:完全或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以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既不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也不属于承接主体,不得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可以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尚未分类的事业单位,待明确分类后按上述定位实施改革。

问:为什么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既不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也不属于承接主体?

答:根据现行规定,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是各级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以及纳入行政编制管理且经费由财政负担的群团组织。因此,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强调其行政职能属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其功能定位是负责直接提供特定领域公共公益服务的主体,与行政机关性质不同,不宜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

从承接主体角度看,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事业单位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根据其正常业务需要,财政给予经费保障。因此,作为政府举办并保障经费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应当全力履行好政府赋予的公共服务职责。如果允许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接政府购买服务,不利于其集中精力履行好政府赋予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职责。鉴于此,《意见》明确规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既不属于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也不屬于承接主体,不得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经费保障和管理,强化公益属性,有效发挥政府举办事业单位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能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承接主体,并不意味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提供的公共公益服务不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如果现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因能力不足等原因,暂时难以满足相关公共服务需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向社会力量购买相关服务作为补充。但在具体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前,同级财政和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坚决防止一边向社会力量购买、一边出现现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供给能力闲置现象。

问:《意见》明确提出,政府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购买服务可以由其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委托进行,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与其他类型的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相比,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从职能定位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的是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不适宜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从相关经费保障看,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政府负有根据其财务收支状况,给予财政经费补助的责任。从机构编制管理看,目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主要实行事业编制管理,编制内人员执行相应的人事管理、收入分配、养老保险等政策。另一方面,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保障公共服务稳定供给的重要力量。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拥有提供专业化公共服务的高素质人才、专业设施和丰富经验,是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而社会组织等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承接主体总体发展相对滞后,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承接能力有限。这些情况决定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将继续是提供相关领域公共公益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时,需要给予必要的支持政策,既利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改革顺利推进,也利于原由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得到稳定供给。

基于上述考虑,对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类项目,应当逐步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一定时期内可以由其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委托给该事业单位并实行合同化管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边继续提供公共服务边改革。这样做,既能充分发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提供专业化公共服务的优势,促进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稳定发展;也有利于促进解决财政资金“重分轻管”问题、实行结果导向管理。

需要强调的是,实行直接委托只是推进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的阶段性措施,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统筹制定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步骤,坚持有序推进、稳健操作,防止急于求成,出现执行政策走样。二是在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改为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要协调推进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防止“换汤不换药”,简单将财政拨款改为直接委托购买,或借用政府购买服务名义扩大事业单位支出。

按照《意见》要求,2020年底前,凡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并且适宜由社会力量提供的服务事项,应当将财政拨款方式改为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可以由其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委托给事业单位并实行合同化管理。政府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购买服务已经采用竞争性购买方式的,应当继续实行;积极推进采用竞争择优方式向事业单位购买服务,逐步减少向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直接委托的购买服务事项。

问:现由事业单位承担的服务中,哪些可以作为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列入指导性目录?

答:明确购买内容是实施政府向事业单位购买服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体体现在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的编制管理工作中。政府部门向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购买服务,应摸清本部门所属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状况,将现由其承担并且适宜由社会力量提供的服务事项确定为购买内容,并列入本部门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作为政府向事业单位购买服务的依据。具体编制指导性目录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目前由部门所属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承担且财政保障经费的公共服务事项,应当列入指导性目录;二是部门所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除少数不适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的外,应当列入指导性目录;三是部门所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的公共服务事项,需求超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供给能力且能够向其他社会力量购买的,可以列入指导性目录。

问:参与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管理方面需要进行哪些调整?

答: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以后,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和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都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一是实施政府向事业单位购买服务的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相关经费预算由事业单位调整至部门本级管理,不再直接作为事业单位经费。二是事业单位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事业单位预算统一核算,依法纳税并享受相关税收优惠等政策。三是政府部门作为购买主体要加强合同履约管理和绩效管理,承接服务的事业单位要严格履行合同,确保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四是财政等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购买主体要做好相关信息公开,承接服务的事业单位应当自觉接受财政、审计和社会监督。

问:如何保障《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

答: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普遍关注,直接关系事业单位人员切身利益。为做好相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意见》从三个方面对各地区、各部门提出了工作要求和进度安排。

一是落实工作责任。各省(区、市)财政、机构编制等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做好本地区改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做好本部门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指导推进本系统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

二是扎实有效推进。2016年,财政部、中央编办会同教育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国残联,结合有关典型项目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试点工作,认真梳理总结政府向事业单位购买服务的有效做法和经验;其他部门和地方主要是做好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相关准备工作。2017年开始,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都要有实质性进展,逐步增加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和金额,逐年明确改革工作目标和任务,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确保2020年底前完成《意见》确定的改革总体目标。

三是加强调研督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和调研指导,及时研究并妥善處理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财政、机构编制部门要加强改革工作沟通协调,组织做好改革工作督导、专题调研、政策培训和经验推广等。

(本刊编辑部根据财政部网站内容整理)

政府内部管理改革论文 篇2:

政府会计改革方式国际比较与借鉴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方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具体国情,不能照搬国外的方式,我国人口众多,政治、经济、文化错综复杂,政府机构与其他公共部门的设置层级复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等都未完善,因此政府会计改革方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改革所产生的影响,相互协调,互为推进。本文拟运用历史研究与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改革方式进行分析,归纳出立法推动和准则引导两种改革方式,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在对政府会计改革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情况,对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会计改革方式做出选择。

一、政府会计改革国际经验

(一)新西兰经验 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先行者,新西兰是最早在整个政府会计系统中进行全面改革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新西兰公共部门的危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西兰政府从1986年至1994年间相继颁布了5部法案基本完成了公共部门改革和政府会计改革,其政府公共管理改革与政府会计改革相互推进、交替进行。1986年颁布了“国有企业法”与1988年颁布“国有部门法”,国有企业与中央政府部门公共管理改革正式实施,1989年“公共财政法”试图将企业会计的模式引入公共部门。1992年出现了第一份权责发生制年度财务报告与合并财务报告,新西兰成为第一个以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政府整体财政报告的国家。另一方面,1994年6月,第一份以权责发生制编报的政府年度预算案以“财务责任法”的形式通过,至此,新西兰初步完成了政府会计及预算的改革。在近十年间,新西兰政府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了政府预算和会计管理。新西兰成为第一个以完全权责制为基础制定政府整体财务报告的国家,其提供的报表提高了执政当局对公众的受托责任,扩大了评估政府财政状况的信息范围。在完全权责发生制下,政府决策成本得到了公开,政府债务得到全面反映,政府财政收支的透明度也得到了提高,政府资源得到有效评估和管理。

(二)英国经验 在政府管理市场化、预算管理满足特殊要求、缓解财政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英国政府会计进行了系列的改革。中央政府会计改革主要以立法手段推动,1921年《支出和审计部门法案》首次要求中央政府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1994年发布绿皮书《更好地核算纳税人的钱——政府资源会计和预算》,正式提出在中央政府部门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与预算。2000年议会通过并正式颁布了《政府资源与会计法案2000》,据此各政府部门同时向议会提交两套经审计的收付实现制基础的拨款报告和权责发生制基础的资源报告,并首次在中央政府部门预算中采用权责发生制,至此,中央政府预算及会计改革基本完成。从2006年起,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影响下,英国的财务报告咨询委员会(FRAB)在兼顾自身政府部门特点的前提下开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来修订《政府财务报告手册》(GFRM),形成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手册。与中央政府会计改革不同的是,英国地方政府会计改革方式是通过准则引导渐进式的,主要依靠会计职业团体力量推动向前发展,其会计主要遵守特许公共财务与会计师执业协会(CIPFA)制定的会计准则,逐步从现金制基础过渡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再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缓慢变革。

(三)美国经验 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改革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早在19世纪90年代,相关人士提出将企业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引入地方政府的会计处理中。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地方政府会计准则问题开始受到重视。1934年全国地方政府会计委员会(NCMA)制定并发布了一些地方政府会计原则,强调预算、会计和财务信息的协调一致,提倡通过统一术语和账户结构来加强会计和预算制度的联系,并要求使用权责发生制会计。1949年,出现了联邦政府会计体系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建议,1950年,《预算和会计程序法》要求各个政府部门的会计体系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一些政府部门开始建立新会计体系,但基于整个政府范围的联邦政府会计体系却没有采用权责发生制。1955年,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使用再次提出,1956年通过了一项要求各个政府机构尽快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的法案,但该法案颁布后并未得到有效实施。70年代美国许多地方发生了财政危机,会计实践暴露出许多不足,政府会计再次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与早期改革的重点放在法律合规性和财政管理方面不同,此次改革的主要目标在于体现政府对权益者的受托责任。1984年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成立,制定发布了一系列会计准则公告、公告解释、技术公报和概念公告,内容涉及政府财务报告、政府的服务努力程度和绩效报告、政府会计的一般原则、政府各种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以及政府举办的诸如高等院校、医院和其他福利机构的会计和财务报告等。成立于1990年的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为联邦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从1993年起,美国联邦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陆续颁布了一套同时报告拨款数和费用数的会计标准,希望通过这套新的联邦政府会计标准来提供与联邦机构的财务活动和运行成果相关的、可靠的、可理解的信息,促进联邦机构会计系统和内部控制的完善。虽然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改革晚于州和地方政府,但经过几十年的改革,联邦政府与州和地方政府的会计准则在主要方面实现了趋同。

除了上述国家外,大多西方国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政府会计改革,财政部国库司认为虽然各国政府会计改革不尽相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点。一是不同的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形,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方式;二是各国高度重视政府会计改革,将其作为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组成部分,同时都有相应的立法保障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三是建立现代政府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四是各国都注重政府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政府会计改革方式比较分析

(一)新西兰政府会计改革方式分析 从新西兰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式来看,主要采用立法推动快速变革的方式推进政府会计改革。为了实现从收付实现制到权责发生制的转变,从1986年~1994年间,先后颁布了五部法律,这些法律迫使一些不愿进行改革的部门被迫执行会计改革,保证了会计改革的持续性和彻底性。新西兰人口约350万左右,其政府及议会制度采用的是单一政府与单一议会制度,这一独特的政体和国家规模有利于改革的推行,在这种制度下,改革的推行往往不会遇到各级政府各自为政的问题,改革得到了公共部门领导者的全力支持。由于国家小、人口少,没有大财团、大公司等利益团体的阻碍,法案容易获得通过,所以,新西兰通过立法的方式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英国政府会计改革方式分析 英国在政府会计管理与改革方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保持着相对独立的关系。财政部具体负责中央政府会计管理,中央政府会计改革方式采用立法及行政手段推动实现,政府会计改革和预算改革同步推进。与中央政府会计改革不同的是,英国地方政府会计改革方式是通过准则引导渐进式的,主要依靠会计职业团体力量推动向前发展,其会计主要遵守特许公共财务与会计师执业协会(CIPFA)制定的会计准则,逐步从现金制基础过渡到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再到完全的权责发生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缓慢变革。选择准则引导的方式来推动政府会计改革,需要强有力的会计技术做保障,在英国,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在政府会计管理都有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会计信息处理与传递的自动化和无纸化,系统可以提供不同口径、不同角度的财务报告,满足相关方的信息需求。

(三)美国政府会计改革方式分析 美国早期的政府会计改革一方面通过制定一些政府会计准则来引导改革进行,同时辅以行政立法手段来进行推动。但是在改革的中后期,通过不断完善会计准则来引导政府会计改革成为了美国政府会计改革方式的最大特点。美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以及传统习惯决定了美国没有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联邦政府与州和地方政府分别由不同机构负责制定自己的政府会计准则,一般不通过立法对政府会计做具体规定,即使某些法律涉及到政府会计的要求,也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详细而具体的政府会计原则,一般由会计职业团体或各有关方面联合组成的专门机构主持制定。

从上述国家政府会计的改革所采取的方式可以看出,立法推动和准则引导两种方式是最典型的改革方式,当然每一个国家在改革过程中绝对的使用某一种方式进行改革的较少,而往往或多或少的将两种方式结合使用,并借助于行政手段加以推进。立法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具有较快的时效性和较高的权威性,但可能会违背政府会计本身的一些规律,法律的短期不可逆性也可能会导致一些意想不到的政治和经济后果;准则引导式的改革方式有利于尊重会计本质,充分发挥会计的功能,但其改革进程较慢,推行较为困难,受到来自各方的抵制较多,改革的效果显著性不够,对政府会计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较高。因此,在进行政府会计改革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两种方式的利弊,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政府会计改革方式。

三、政府会计改革方式选择影响因素

(一)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在整个社会环境中起到根本性作用,决定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的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而特别在政府会计领域,政治因素是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管理系统的决定因素,进而对政府会计改革方式选择起到决定性作用。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下,国家对经济活动干预较多,会计往往被作为国家经济管理的工具,因而,政府会计改革方式较倾向采用行政和立法的方式推动改革。对于非集权国家,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较少,会计则作为独立的学科得到很好的发展,政府会计改革方式较倾向采用准则引导的方式进行。

(二)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会计发展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所有制结构、经济管理体制等。以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中,主要的投资人和社会管理者是国家,政府需要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并实现保值增值任务,着重反映国有资本运营情况信息是政府会计提供的信息的主要内容,政府内部管理的需要是其改革的主要动力,因而其政府会计改革方式较多采用立法及行政手段实现。而在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中,各地方主体与市场中的利益主体间处于竞争的状态,政府会计更侧重于向市场中各利益主体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其改革的动力更多的来自于外部利益主体,因而其改革的方式较倾向于采用准则引导的方式进行。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的国家,政府的职能较多的表现为计划与预算职能,国家的主要投资者和社会管理者是政府,反映国家预算执行情况是政府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政府内部管理者是政府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因而其改革方式较多采用立法及行政手段实现。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为市场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政府内部管理者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构成了政府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公众需要通过政府会计信息了解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政府财务状况和债务资金的安全程度是债权人所关注的主要信息,投资人也需要相关的财务信息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为满足多方利益主体的信息需求,其改革方式较倾向于采用准则引导的方式实现。

(三)法律因素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整个会计活动过程都要受到会计法律规范的制约,法律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会计改革方式的选择。在成文法系国家,会计规范往往是法律或法规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作为独立的学科发展空间很小,如法国、德国等以成文法为特征的欧洲大陆国家,其政府会计原则受法律的影响很深,关于政府会计和报告的相关规定基本都体现在相关法律文件中,其政府会计改革都是采用立法推动方式进行的。而对于习惯法国家来说,一般不通过立法对政府会计原则做具体的规定,而是通过会计职业团体或各有关方面联合组成的专门机构来制定相关准则,从而政府会计改革方式往往采用准则引导的方式进行的。

(四)文化因素 文化可以看作是社会共同的价值和观念,社会制度的核心和价值观念受文化影响和制约,文化因素与这些制度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影响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方式,文化因素对政府会计改革方式的选择产生潜在的影响。1980年荷兰学者霍夫斯蒂德(Hofstede)归纳了四种区别各民族文化特性的国家文化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大小、不确定性规避的程度大小和阳刚与阴柔倾向。文化较为传统和保守的国家,往往比较注重集体主义,注重按规章办事,奉行集权管理,对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大,表现在政府会计改革方式选择上就比较倾向于采用立法及行政手段实现。而对于文化较为现代和开放的国家来说,往往比较注重个人主义,奉行个性化需求,对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小,集权程度较低,从而政府会计改革就比较倾向于准则引导方式进行。

除上述主要因素外,还有诸如国家规模、外部国际环境等也会对政府会计改革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方式选择

(一)国内预算会计改革方式 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的起步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变型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转轨阶段。以“一则三制”发布为标志,我国预算会计已开始全面走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轨道,时至今日,我国预算会计体系仍然在这一模式基础上不断调整完善。纵观我国半个多世纪预算会计的改革历程,不难看出,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因素深深的影响着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方式。由于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经济体制长期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在法律方面我国属于大陆成文法系,在文化方面我国属于较为传统和保守的国家,从而导致我国预算会计改革长时期采用以制度立法推进方式进行。随着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政治民主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文化也逐渐变得较为现代和开放,预算会计改革出现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一标志性的准则引导式的改革方式。

(二)政府会计改革方式选择 政府会计体系由政府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政府成本会计、政府管理会计组成,政府预算会计过渡到全面的政府会计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这一改革的进程中,选择何种改革方式将是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素。当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方式选择应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1)国际因素。作为政府会计改革的先行者,新西兰通过先后颁布了5部法案基本完成了公共部门改革和政府会计改革,其政府公共管理改革与政府会计改革相互推进、交替进行。迄今为止,有超过半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进行了政府会计改革。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于1999年发布了第34号政府会计准则《州和地方政府基本财务报表及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确立了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双重财务报告模式。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于1996年专门成立了公共部门委员会(PSC),并在2004年将其改组为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旨在全力推进国际政府会计改革,该机构累计发布了30多项权责发生制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s)。据IPSASB统计资料显示,包括法国、西班牙等在内的许多国家已采用了其发布的准则,而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府会计准则与之类似。政府会计准则趋同相比较企业会计准则趋同进展缓慢,但这一趋势必将更加全面而深入,而IPSASs很可能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政府会计准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绩效政府、透明政府的建立已经成为政府改革的大方向,而政府会计必将作为其主要的改革内容,而与国际接轨已成为政府会计改革的大势所趋。如何权衡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在政府会计改革中的作用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必需考虑的首要问题,从而在立法推动和准则引导两种改革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合理。

(2)国内因素。政治因素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决定因素,进而对政府会计改革方式的选择起到决定性作用。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国家管理相对集权,对经济活动干预较多,会计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预算会计更是被作为记录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的工具,政府会计在政府管理中的其它作用相对被弱化,因而长期以来,预算会计改革均采取制度立法的方式推动。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政府管理逐步向透明化、绩效化、民主化方面过渡,政府会计的其它功能将逐步强化,政府会计的改革必将更加遵循其自身的规律,改革方式将更多采用准则引导的方式进行。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所有制上仍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法律体系上,我国属于成文法系,会计规范往往是法律或法规的一部分;我国在文化方面属于较为传统和保守的国家,往往比较奉行集权管理,注重按规章制度办事,这样的经济、法律、文化环境下,政府会计改革方式选择上就比较倾向于采用立法及行政手段实现。另外,我国政府会计的相关基础条件还非常薄弱,政府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长期以来较多的依赖法规政策,较少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能动作用,主动探寻与政府会计改革相适应的准则体系,同时,我国的政府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还非常落后,以上诸多因素都制约着政府会计改革方式的选择。

(3)会计自身发展的规律。经济活动中会计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和必然趋势就是会计规律,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会计向着某种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现实中需要将会计规律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方式来指导会计工作,这种转化形式,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就表现为会计法规准则,换句话说,会计法规准则体现了会计规律。纵观会计发展的历史,会计规律所采取的表现形式基本遵循从会计法律、会计规章制度到会计准则这一规律,在政府会计这一领域也不例外,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进而到政府会计准则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国家越发展,经济越发达,会计越完善,依从会计自身规律来引导会计发展更有利于依赖法律政策来推动会计发展更为合适,这一点在企业会计领域已得到充分证明。

结合国际政府会计的发展趋势,从当前国内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及我国政府会计自身的基础条件出发,遵从会计发展的自身规律,当前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方式应选择立法推动与准则引导相结合的改革方式,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应逐渐减少立法推动改革的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依从政府会计本身的规律,不断增加准则的引导作用,促进政府会计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预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8FK62)和发展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FR077)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琦:《新西兰政府会计改革及启示》,《财会通讯》(综合·上)2007年第8期。

(编辑 余俊娟)

作者:陈劲松

政府内部管理改革论文 篇3:

政府会计工作改革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从政府会计工作改革的视角下出发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思考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现行会计理论问题与会计实务问题双重角度出发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状进行了研究。紧接着结合日常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工作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思考

一、前言

随着最近几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职能以及体制改革的程度也在不断深入,但是在会计体系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其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在改革开发不断深化的历史背景下,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加以合理解决,那么事业单位自身的会计工作就无法发挥自身应用的效用。所以,在政府会计工作改革的整体背景下,重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找出问题,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就显得尤为关键。目前,我国在提高政府会计工作水平的过程中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会计管理改革措施,例如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等。另外,政府会计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也逐渐朝着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是以政府会计工作改革作为背景,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对策。

二、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状分析

(一)现行会计理论问题

在事业单位开展会计工作过程中是将已有理论以及原则作为基础加以实现的,所以从事业单位自身角度看,会计工作最终的实施效果可能会受到会计理论性的综合影响。从目前我国会计理论实际发展角度看,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对于会计理论而言其本身就是为了会计实务开展所服务的。在如今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改制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与之前对比而言,会计工作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更多,因此可以看出目前已有的会计理论无法满足时代飞速发展的实际要求。从滞后性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适用范围角度看,事业单位会计理论出现了一定变化。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内涵也发生了一定改变。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正在稳步向前,但是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所采用的还是国有事业单位传统的会计理论制度,此时就会导致矛盾产生。例如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交叉混合区域,涉及到了企业、行政单位以及民间非盈利组织等等,事业单位的界定变的更为模糊。而在如今事业单位改制工作不断深入的整体背景下,事业单位的性质也在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例如营利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等等,因此会计理论的发展速度与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需求之间就存在着比较大的矛盾,此时就需要对事业单位的定义加以重新界定。

(2)其次,从会计要素设置的角度上看,也存在着片面化的情况。随着最近几年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改革程度的不断深入,一些事业单位的性质逐渐朝着趋利性转变,这类事业单位在考核标准方面也必然会出现变化,其最终所获得的利润多少直接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成功运营。但是结合目前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构成现状可以清楚看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将会紧紧围绕着资产、负债、净资产、收支情况进行有效考量,而并没有将利润纳入到考量标准当中,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事业单位所设置的会计要素是否具有科学性还有待于深入考察。

(二)会计实务问题

首先,从会计核算角度看,其实企业日常会计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问题在支出核算方面尤为关键。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可以发现事业单位都是将国家所规定的支出项目作为基础核算事业支出以及经营支出,而对于没有经过改制的事业单位来说,这种核算方法是比较适用的。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国家在进行财政拨款的过程中都是将之前事业单位资金作为来源,所以全部支出总量并不会超过国家财政拨款范围。但是在事业单位改制的背景下,国家财政拨款已经不再是事业单位资金的唯一来源,因此如果继续按照传统核算方法进行核算的话,显然会对最终结论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产生影响。

其次,从会计科目设置角度看。在如今市场经济与事业单位改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科目也已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在开展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也需要面临着很多全新业务以及事项,而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依然沿用的还是较为传统的会计科目,这就导致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可能与部门预算方案出现比较明显的偏差,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实效性都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很难为事业单位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最后,会计报表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事业单位开展会计工作的过程中也比较明显。例如在制定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依然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这种平衡原则,这种计算方法显然与定义是相违背的,无法确保内容与名称能够高度统一,甚至还会令收支表变的尤为复杂。

三、政府会计工作改革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工作

从目前政府会计构成角度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财政总预算会计以及事业单位会计,而对于政府会计改革而言,其是我国公共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基础,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更加完善的管理政府单位所控制的资产以及承担的负债。事业单位所管理的资源是国有资产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积极开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对于目前很多事业单位而言,并没有确定一套较为完善且系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在其他会计细分制度当中也并没有涉及,从事会计日常工作的人员比较少,整体专业化水平也不理想,而从另外角度看,很多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是十分重视,并没有对相关监督机制加以深入讨论和分析,并没有确定出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內部审计制度等。

结合政府会计工作改革的实际要求,对于事业单位而言需要建立内部控制规范,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改革的全新领域。目前我国所实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主要对象是市场当中的公司与企业,并不是国家的政府机关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因此,对于这些单位而言,必须要将最新颁布实施的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作为蓝本,制定出一套满足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保证单位内部的财政资金可以得到最大化利用。另外,笔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还可以在事业单位内部添加内部审计部门,制定有关制度,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与此同时也可以将注册会计师咨询业务以及财务报告外审业务交给专业化团队进行操作。

在如今我国政府会计工作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公共财政管理水平也有了十分显著的提升,因此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如果想要适应这种发展,就必须要对已有的会计工作制度加以适当修订,进而合理解决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以合理完善显得尤为关键。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已有内部控制制度加以完善,与此同时还要将重点放在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层面,保证在开展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与内部控制制度联系的更加紧密,使得两者能够有效协调。

(二)重新定位会计目标

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包括美国、英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在本国内部就已经开展了政府会计改革工作,从会计目标上看主要包括两种观点即受托责任观以及决策有用观。在我国目前我国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当中要求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应当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要求相契合,不断加强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从该项要求的本质上看与西方发达国家所推行的决策有用观是相契吻合的。

而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体制程度的不断深化、资本的不断涌入以及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发展,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也由最初的上级政府、财税主管部门过渡到了机构投资者、社会公众以及纳税人等等。在全新的历史背景下,会计目标所具有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首先信息使用者的范围得以不断扩大,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受托责任不应当简单的局限于政府内部的上下级之前,还要将社会公众有效融入过到其中。而从另外角度看,针对于决策有用观角度来说,随着信息使用者人数的不断增多,要求事业单位最终所发布的会计报告不再是简单的满足于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实际使用需要,进而对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财务信息情况加以充分了解和评价,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对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保证其能够更加与受托责任观以及决策有用观进行有效契合。

(三)对会计核算基础进行逐步转变

在西方政府进行会计改革的过程中最为明显的一个转变就是会计核算基础从过去的现金制逐渐过渡到了权责发生制。而在权责发生制引入到其中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会计制度企业化,而是结合本国家的实际情况,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有效推动。对于这个核算原则而言,对于促进政府不断加点资产以及负债管理水平有积极促进意义,同时也能够保证各个部门更加有效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详细的会计信息。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开展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所坚持的基础不但包括成本核算单位,同时绝大多数事业单位采用的都是收付实现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以及事业单位自身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核算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了十分多的问题,导致事业单位自身资金使用效率出现来不断降低的情况,很难能够真实且客观的反映出事业单位目前实际情况以及其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而在政府改革的进行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事业单位自身性质有针对性的对一部分业务活动例如内部成本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等采用权责制会计核算。从目前我国很多医院、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看,也正是积极将权责发生制引入到其中,这也满足了政府会计改革的实际要求,更是我国事业单位在未来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随着这种制度在越来越多事业单位进行试点,就可以总结出更多有价值的经验,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完善,之后再向更多的事业单位推行这种制度,这是未来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一个必然趋势。

总结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从政府会计工作改革的视角下出发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思考进行了研究。首先,从现行会计理论问题与会计实务问题双重角度出发对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现状进行了研究。紧接着结合日常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制度建设工作、重新定位会计目标以及对会计核算基础进行逐步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少毅.政府会计工作改革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思考[J].会计师,2020(17):33-34.

[2]燕桂芳.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4):240-241.

[3]王雪玉.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问题及对策[J].纳税,2020,14(22):113-114.

[4]楊晓霞.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14):79-80.

[5]董蕾.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J].商讯,2020(20):23-24.

作者简介:杨茹涵、女、1981年6月、陕西大荔、本科、大荔县财政局、中级会计师,政府会计。

(大荔县财政局 陕西省 渭南市 715100)

作者:杨茹涵

上一篇:语文试题质疑管理论文下一篇:档案管理室藏变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