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概论习题

2024-06-10

中学物理教学概论习题(精选6篇)

篇1:中学物理教学概论习题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习题要点总汇

一、填空或选择题:(熟记)

1993年,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由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这是第一次把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写入国家教育法规。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被世人或学术界认可,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按照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语言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按照言语社团来区分的语言教学中的基本概念是本族语和非本族语

对外汉语教学从学科隶属上属于应用语言学

听说法排斥或限制使用母语和翻译,尽量用直观手段或借助情景、语境、直接用目的语理解和表达。

以社会语言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为基础的第二语言教学是交际法,它是目前为止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法,对我国教学法影响最大。

认知法首创对学习者的研究

主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仅只有一本教科书,而应该是“教师用书,辅导读物,磁带,挂图,录像,电影,电视”等一体的“教学包”,这种教学法流派是交际法。

以交际法为编写理念的英语教材是《跟我学》

视听法的主要优点有:

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功能,有利于培养语感;

直接建立外语和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能力。

按照学习目的划分的教学类型是非学历教育的预备教育和特殊目的教学; 按照教学期限划分的教学类型是本科专业、长期班和短期班

目的语水平主要有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差别。

教材在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供大量的练习,这体现的是评估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原则。

以测量学习者在学习的一定阶段掌握所学课程的情况为目的测试是成绩测试

Hsk属于水平测试

从测试制作的要求的角度,可以将语言测试题分为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试题

如果受试者的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而测试结果却很接近,说明该测试的区分度差异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办法》自2004年10月1日开始施行。

Hsk四级属于初级教学阶段的等级

教学中出现的超纲词在中级阶段一般不多于30%

为各个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基本的规范是等级大纲

具有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速度不低于每分钟120字的说话能力的属于初级阶段

在词汇方面,要求学生复用式掌握《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甲、乙两级词语3051个,这属于对外汉语的中级阶段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丙丁四级汉字总数是2905个,其中甲级词共有1033个,中级阶段的词汇教学基本上是丙级为依据。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被分解为1168项。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属于基本纲和专项纲。

完成初级阶段的全部对外汉语教学任务大致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初级阶段的总目标是hsk五级。中级阶段的总目标是八级。

进入中国文、史、中医院科院校入系学习的合格标准是hsk6级。

进入中国高等院校的理工农西医体育艺术类专业学习的最低汉语水平式hsk3级。

旅游hsk是从使用目的语范围的角度研发的汉语水平考试。

Hsk初、中级考试不含的考试项目是汉语写作。

中级汉语应用文写作训练应着重要求学生作文的格式正确和词语、句子表达明确。

写作练习方法有听写,句型练习和关联词语练习;不属于写作练习方法的是选词填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能就课文内容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回答,能用所学的词语和语法解释生词、造句、提问题、回答问题、归纳段意、复述课文;能写一般的应用文和一定的业务范围内的工作文件,格式基本准确,语句清楚,准确,这样的学生属于中级的学生

速成班的教学内容是根据交际任务来确定的

测试内容集中而又有针对性,适合采用单项卷面的测试是诊断测试

要求熟悉比喻,夸张,拟人,双关,对偶等修辞手法及其修辞效果的教学阶段是高级阶段

要求学生能够“描述某人的相貌,体态和穿着打扮”属于中级阶段速成班的个人情况的交际任务

口语教学的准确性除了指语言内容的准确性,还指语言知识运用的准确性

日美学生往往发不好送气音因为他们的母语中没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这种现象的存在时由于语际迁移的原因 不属于影响听力教学过程的是讲解生词

输入假说属于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不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

功能法不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对外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是描写-选择-对比-预测

衡量学生交际范围的大小、言语技能和水平等级的高低,都是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而言的中介语理论是由Slinker首先提出来的

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最核心的单位是教学环节。

测试的成绩越接近受试者的真实水平,则测试的信度就越高

可以攻读中国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的合格标准是hsk9级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性质包括: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的第二语言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规律;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主体;

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和认知规律;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作为教学活动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包括:成绩测试、总体设计、课堂教学、教材编写。

总体设计是从宏观上对教学全过程和全部教学活动进行控制和把握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

母语的转用和民族语的消亡能说明民族语和母语不能完全划等号

语法翻译法是自觉对比法和认知知法的本源,是第二语言教学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法体系,是最古老的教学法。

直接法是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的本源

以句型为中心进行操练的教学法是听说法,美国布朗大学瓦德尔教授在1958年认为听说法的五个教学过程是认识-模仿-重复-变换-选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音方面的最大难点是声调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音方面的优势有:

元音出现频率高;音素少;音节结构简单有规律;声母韵母配合有规律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在语法方面的优势是:

语法结构简明;句子、短语和词结构关系一致;形态变化少,易于掌握和运用;汉语句式丰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词汇方面的难点有:

同音单音词现象普遍;同义词多,不易把握;文化色彩词不易把握;成语、惯用语丰富;词语连写不易辨识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字方面的优势有:

汉字和音节相对应;汉字的表意性强;汉字形声字占优势;汉字的文化蕴含深;常用汉字数量有限。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四不”:

不讲学生听不懂的话;不讲废话;不讲句子不完整的话;不轻易使用媒介语。

对外汉语教学目的包括:

掌握汉语基础知识和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提高学习汉语的学习兴趣和方法,培养学习汉语自学能力;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中国社会。

教学对象的特征主要从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学习起点、学习时限方面来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知识的学习目标中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等方面的指标。

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包括: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语言材料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等级大纲》和《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程规范》属于综合大纲

在高级阶段汉语教学中开设的选修课有:翻译训练、中国概况、中国古代史、现代汉语语法词汇和修辞

到目前为止,国家没有研发的专项汉语水平考试是汉语专业hsk

教学对象的自然特征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有决定性的作用

新词语和语法点分布均匀,合理,适当分散难点,注意重点词汇和句型的重现率,这体现的是对外汉语教材评估中的科学性原则

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尽量避免使用无实际意义和无使用价值是指语言材料的真实性

选择注重吸收社会政治、科技常识、文化风俗、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相关知识内容,这体现的对外汉语教材评估中的知识性原则 反映语言测试质量的要素有试题的效度、信度、区分度和反馈作用

按照不同的测试目的将语言测试分为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潜能测试

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的测试是诊断测试

从测试内容的特点的角度,可以将语言测试题分为分立式试题和综合性试题

结业和毕业考试属于成绩测试

要求全面测量测试者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是水平测试

从阅卷评分的角度看,hsk初、中等考试的题型都是客观性试题

从命题过程和试题的可靠性程度要求的角度,可以将语言测试题分为标准化和非标准化试题

如果受试者的水平有很大差异,而测试结果却很接近,说明该测试的区分度差。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各个教学阶段词语范围的总量一般是在8000—9000之间

教学中出现的超纲词在高级阶段一般不多于35%

评价教学质量和测定学生汉语水平的基本表示是等级大纲

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内容完整的记叙文,字数在500字以上,能用正确的格式写简单的书写、便条、请假条等日常应用文,这属于初级阶段的技能目标

能和听懂不含生词和新语法点,长度为500字左右的材料,语速为每分钟180字左右,这属于对外汉语的中级阶段的技能目标

很多欧美人学了很长时间的汉语,写信时仍不习惯把日期写在信后右下角签名的下面,这种现象的存在时由于文化的差异

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有:

听力环境;听力材料;听力过程

“我两年前韩国来到上海学习”所出现的偏误类型属于遗漏类型的偏误

“我问他他能不能陪我一起去”属于添加类型的偏误

“我们散步在校园里”、“箭在靶子上射”所出现的偏误类型属于错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的特点是引进“功能法”的原则

达到汉语初级翻译水平的合格标准是hsk8级 衡量学生交际范围的大小,言语技能和水平等级的高低,都是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而言

作为学科的对外汉语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两个层面

听说法的理论基础包括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

初级阶段的交际范围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社会交际和学习场合

高级水平速成班的交际任务有基本交际、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和媒体信息。

偏误理论认为,产生偏误的原因有:

语际偏误;语内偏误;文化迁移;学习策略;教学失误

“听后转述,听后写大体内容”练习方式属于概括能力的训练。

对比分析法的理论前提是:

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 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都是可以描述的;

各种语言之间的异同点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迁移的根源。

二、名词解释:(可充分理解,抓关键点记忆整理)

过度泛化:学习者对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的规则学习不全面,把该规则当做该语言项目的同一形式,而忽视了其他形式或用法。

综合课:第二语言教学的主干课型,它结合语言要素、语言知识的传授以及语用规则,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对学习者进行全面地、综合地语言技能训练。

第一语言:指一个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母语:指的是本国的或本民族的语言。

目的语:指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也可以说是在语言教学中正在被教授和学习的第二语言。

习得:指在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语言交际活动不知不觉潜意识地获得语言。

第二语言教学:指对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人所进行的其他语言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通常是在学校环境里所进行的正规的教学活动。

语法翻译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重在培养外语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自觉实践法:它是一种主张在自觉掌握一定语言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大量言语实践活动达到直觉运用目的语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视听法:在听说法的基础上,利用视听结合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法。

标准化试题:根据现代教育测量学的理论,从设计、命题到评分,分析等对考试的全过程实施标准化操作,严格控制误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相对稳定性,能比较准确地测试出受试者的水平的试题。

非标准化测试:由任课老师根据教学需要而自行设计、命题、实施测试并且进行评分的测试。

信度:指测试的可靠性,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和稳定性,或者说,就是同一个卷面和难易程度相同的试题用于水平基本相同的受试者,测试结果是否基本相同,是否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

分立式试题:是对受试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分项测试,目的是考察受试者的单项语言能力。

听说法:是一种强调通过反复句型结构操练培养口语听说能力的教学法

效度:有效性,指测试的有效程度,也就是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是否达到了测试的目的。

区分度:指测试区分受试者的水平差异的性能。

课程纲:以基本纲为依据,确定某个阶段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了实际这个教学目标而规定设立某些课程,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做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协调。

专项技能课:是专为强化训练某项语言技能而设置的课型,可以上单项技能课,也可以是几项技能结合起来的专门训练课。

系统的偏误:即学习者对目的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意识,但对某些规则理解得不够完整而导致的偏误。

系统后偏误:学习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规则系统,但由于尚未内化为一种习惯,在使用目的语过程中有时出现的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的整合性:指使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内把学习的内容转化成综合的,内在的语言能力,从而能在实际的交际场合加以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连续性:指教学过程所安排的汉语教学内容是前后衔接的,前边的教学时基础,后边的教学是在已有基础上的延伸与提高。

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

言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三、简答和论述题(熟记要点,可理解后发挥,切记多答)

听说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 语言和情景紧密结合 ② 重视口语教学,认为口语是教学的基础 ③ 重视句型教学,强调通过情景操练句型 ④ 日常生活情景对话是教学中心 ⑤ 排除母语和文字作为中介,直接用外语进行释义和练习

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代表性的对外汉语教学法 1. 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教学法

交际性原则,强调语言学习就是学习交际。目标: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引入功能项目和交际情景,选择符合学生实际交际需要的语言材料来安排教学内容,并通过有意义、有目的的交际活动来实施课堂教学。

2.结构、功能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法

在重视语言结构和语言的交际功能之外,还注重揭示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结构包括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功能是指语言在一定的情景中所能完成的交际任务;文化要为语言教学服务,指语言教学范围内的文化,包括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到交际的文化因素、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

3.科学综合的教学法

讲功能和情景,不会忘记语法和结构,而是把结构、意义、功能、情景、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强调口语教学,并不轻视书面语教学,而是听说读写并重;讲技能训练,也并没有忘记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把语言知识教学与语言技能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也并没有忽视教师的积极主导地位。

决定卷面信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卷面构成:基本要求是,测试项目要合理性、覆盖面、代表性 ②题数:难易程度相当的同类题数越多信度越高 ③评分标准和评分方法:要求是客观、科学

④受试者水平:受试者水平有差异,测试的可靠性就高。

中介语的偏误产生的原因: ①语际负迁移:

②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过度概括): ③文化因素负迁移:

④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回避、套用模式、认知风格、性格、求助权威、语码转换及课堂、教材、教师和社会环境(方言区得影响)。⑤教学失误

第二语言教学的课堂教学有什么特点? 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 ②活跃的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气氛

③交际性操练的方法。即从“语言室交际工具”的本质出发,在交际性原则的指导下,在课堂过程中实现交际化。因此要“注重情景中操练”和“注重从机械性操练到交际性操练的转变”。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教学能力? 包括能担任多种汉语课型教学的能力:

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能贯彻和灵活运用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能应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能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正确掌握各种教学技巧等。作为教师还应有对教材,教学大纲进行设计,编制和评估的能力:

有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效果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和解释的能力。

如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汉语教学中,要求教师能熟练地使用跟现代教育技术有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技术。

高级阶段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① 继续贯彻以言语技能为核心的原则 ② 加大交际文化知识教学的力度的原则 ③ 加大语段、语篇的训练的原则 ④ 增强教学材料和训练的真实性

偏误分析的优势是什么? ① 偏误分析更加重视分辨偏误产生的原因 ② 偏误分析更加重视区分偏误的类型 ③ 偏误分析要求对偏误根据不同的类型区别对待 ④ 偏误分析室研究学习过程的捷径,也是研究学习过程的第一步,因而也成为中介语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 偏误分析对偏误进行的细致的描写和解释,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并为教材编写提供了主要依据。

偏误分析法的局限是什么? ① 偏误分析虽然对偏误的原因进行了总结,但当解释具体的偏误产生的原因时,还是经常会有困难,因为它常常不是“非此即彼”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原因的综合,也可能因人而异。② 偏误分析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偏误进行分类,但将具体的偏误进行归类时,也会经常遇到麻烦,因为偏误分析还未能对每种类型进行较为全面的描写,无法得出一个量化的标准。③ 由于产生偏误原因的复杂性,在预测学生可能会犯得偏误这一点上仍存在一定困难。

各教学阶段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①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② 教学活动注重实践性 ③ 追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④ 尽量避免使用学生的母语或其他媒介语

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1)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是以培养运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

(2)第二语言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中心,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实践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3)第二语言教学以集中进行强化训练为主要教学形式。(4)第二语言教学重视基础阶段的教学。

(5)第二语言教学注重语言对比,通过目的语与母语的对比,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6)第二语言教学存在着母语对目的语的迁移作用。(7)第二语言教学更加注重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中级阶段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① 重视语用规则教学 ② 注重语段篇章教学 ③ 听说读写并重,突出读写训练 ④ 适当增加语言文化教学内容 ⑤ 增加主观性练习量

简述对外汉语教材的选用原则(谈谈你将如何选择初级韩语精读课本)① 交际性:是指教学内容的选择,语言材料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到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② 针对性:是指选用教材要明确该教材适用于何种教学类型,课程类型和教学对象 ③ 系统性:是指教学内容在基本知识介绍和技能训练方面要平衡协调。初中高三级阶段教材要衔接;综合技能课与听说读写专项技能课教材要配合。

如何认识口语教学的特点? 1.口语教学应体现互动性;

2.口语教学应重视交际功能和语境,但也不能偏废语言结构; 3.口语教学应强调准确性和流利程度的结合; 4.口语教学应重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如何理解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一般性:对外汉语教学以培养外国人运用汉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为目标,以交际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基础阶段的汉语教学为教学重点,以语言对比为基础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把汉语教学与汉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集中强化教学作为教学手段。特殊性: ① 汉字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文字,汉字教学是多数外国学生尤其是西方学生学习汉语的重点。② 语音上,声调、轻声、儿化、语流变调是难点。③ 词汇中的同义词、同音词、多义词、连绵词、丰富的成语、惯用语等熟语是难点,汉语与其他语言可对译的同中有异的用法也是最容易出现偏误的地方。④ 语法中,实词的多功能性,特殊词性,特殊句式和语序是难点,介词方位词等特殊用法是难点。⑤ 汉语语感的养成也是汉语学习的难点。

交际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①把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非仅仅是语言能力。要求不仅正确性,还要得体性。② 以功能为纲,根据教学需要选取真实而实用的语言材料,功能法不是不要语法,而是把语法作为实现功能的手段。

③教学过程交际化。为学生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多样化,而且多是实用的交际活动。④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

⑤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训练相结合,以综合性训练为主。⑥ 强调表达内容,不过分苛求形式。对学生的错误要确定一个容忍度,不影响交际的一般性错误可以容忍,不必过于苛求。⑦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为学生服务 ⑧ 注重多种教学手段

第一语言写作和第二语言写作的异同点式什么?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课堂练习方法有哪些? 第一语言写作和第二语言写作的共同点:

(1)作者需花较多时间思考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对字、词、句的筛选和语法的考虑更费周章。(2)写作与口语获得不同,不能通过自然地方式来习得,必须经过自觉的学习和较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掌握。(3)不论是第一语言的作者还是第二语言的作者都应具有相应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第一语言写作和第二语言写作的不同点: 语言能力的差异;“迁移”的产生;学习过程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的课堂练习方法有:

1.听写2.句型训练3.看图写作4.关联词语练习5.对文本的加工型写作(1)扩写和缩写(2)改写 6.应用文写作练习7.引导性写作 8.自由写作 9.笔译练习

试述初级、中级、高级汉语综合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有何不同?

初级阶段综合课: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以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一般场合的交际需要。这一阶段在听说读写并重,做到“四会”前提下,应该适当突出听和说的训练,这是有在中国国内的汉语环境下进行汉语教学条件所决定的。教学内容:在语音方面,要求讲授和练习汉语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韵调的拼合,轻声、儿化、轻重音语调等;在词汇,汉字,语法方面,要求覆盖初级阶段相应的各专项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

中级阶段综合课:在一学年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技能训练,并安排学习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并能运用所学词语,结构和较复杂的句式、语段语篇连贯的手段就某一方面的内容和话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表达,培养学生成段听读能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一般工作场合较自如的运用汉语,提高交际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原著的能力。教学内容是学习各种题材和体裁的反映但当中国人社会的文章以及一些反映近几十年生活的现代作品。材料尽量不做改动,是学生尽可能接触汉语的原著,但所选材料的词语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等应控制在中级阶段的教学范围内,通过对选文的精读,介绍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掌握材料中出现的生词和新的语法现象,并进行各种形式的综合训练。

高级阶段综合课:通过阅读较有现实意义的,语言典范的现代名家作品和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社会面貌和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使学生进一步扩大词汇量,积累相当数量的词语和一些固定格式,培养和提高相对表达方式的辨析和运用能力;训练学生对较长段落或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段落或篇章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汉语的语体区别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口语和写作技能,为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分项技能训练打好基础,做好更好水平等级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方面的综合训练。

试述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教学目标体系。

对于零起点的教学对象,经过教学时间为三个学期,每周20学时的初级教学阶段,使其汉语水平达到hsk五级水平,这是初级阶段教学的总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安排上,必须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分项目标。

语音知识的学习目标主要是语音、词汇、汉字和语法等方面的指标。初级阶段必须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全部声韵调及其配合规律,发音基本正确;词汇方面,掌握《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甲乙词汇3051个,基本要求复用式掌握。在汉字方面,掌握《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甲乙两级汉字1604个。在语法方面,掌握《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甲乙两项语法的252项。言语技能表现为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在初级阶段主要标下你在听说读写等方面。

听力:总体要求是对所听的语句,会话或短文的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有初步的分辨和理解能力,能听懂教师讲课内容,实际交际者能就简单熟悉的日常生活话题进行问答。

说话能力:总体要求是对普通话的声韵调轻重音语气等方面具有基本的模仿和运用能力,能用语法正确的语句进行简单的回答,用词适当。

阅读:总体要求是读懂与课文难度类似的,反映日常生活和学习内容的材料,理解内容,掌握要点,初步掌握精读略读和速读等基本技能。

写作:总体要求是掌握所学汉字的笔画,笔顺和书写规则,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运用所学词语和语法写内容完整题材熟悉的记叙文。

以“假日旅行”为题目,设计一段对外汉语中级水平的口语教学材料(300字以内),并说明对其所要进行的口语教学过程和将要采用的口语教学方式(四种类型以上)

口语材料要注意词汇、语法符合中级水平的学生,有重点词汇,句式口语化,包含文化信息。口语教学的过程:

1.展示和理解教学目标的过程2.练习和运用的过程 3.反馈和评估的过程4.保持和迁移的过程 口语教学方式:

1.互动问答式2.情境对话法3.直观描述法4.复述与讲述法5.演讲报告法6.模拟法7.组群活动法

结合下面的例文,谈谈你将采用什么样的过程和方式进行阅读教学,并设计三种以上的课堂练习方式。例文:生命在于运动。(中级课文)

阅读教学的过程:读前准备;任务布置;实际阅读;阅读目标监控;相关实践 阅读教学方式:1.利用汉字造字法猜测字、词的意义 2.利用合成词构词法猜测词的意思

3.利用上下文同义、近义、反义词语互释来推测词语的意思 4.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抓句子主干,理解句子的意思 5.分析篇章的结构,理解段落的内容和意义

6.分析段落,找出主题(句)和要点,找出例证,理解主要观点 7.跳着读,带着任务查找所需信息 阅读教学的课堂练习方式:

1.匹配练习2.判断正误3.选择正确的答案

4.问答练习5.选词填空或填空6.不提供答案线索的猜测练习7.概括阅读材料的练习8.跳越障碍,抓住关键信息练习

篇2:中学物理教学概论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第一语言 :指人出生后首次接触并且掌握的语言。

2.第二语言 :指人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的,学习并且努力去掌握的语言。

3.母语 :本国,或者本民族语言。一般情况下是指第一语言,但是却与第一语言不等同。

4.外语

:指外国的语言。

5.目的语

:人们通过正在学习,希望掌握的语言。

6.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含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7.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仅要求掌握语言规则,也要求掌握语言的应用规则,除了语言知识外,还涉及社会,文化,心里等因素,是多层次的复杂知识和技能体系。

8.语言形式 :通常是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结构体系,也称语言形式。

9.语言功能:是指语言发挥的作用,用语言做事,或者用语言完成的交际任务。

10.话语分析:也成“语篇分析”是对话语结构和功能的分析。

11.教学原则: 是指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要求。12.课程论 :对课程体系和内容,结构及其安排的规律的研究。

13.语构文化

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结构所体现的文化特点,反应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14.语义文化: 指语言的语意系统,主要是指词汇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反应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首先是在一个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15.语用文化:

16.习得 :指在自然环境下,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的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

17.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又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的对语言规律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种语言。

18.迁移 :迁移是心理学概念,指在学习过程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

19.中介语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伴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语言体系。

20.对比分析:是指将两种语言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始于40年代的美国。

21.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轨道,反应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

22.偏误分析 :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23.语言学能 :学习第二语言所需要的特殊认知素质叫做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力倾向,也称语言学能。

24.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有效的掌握语言规则系统,发展言语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而采用的各种计划,途径,步骤,方法,技巧和调节措施。

25.交际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有意识采取的计划措施和方法技巧,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26.认知方式:使人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27.场独立性:是指易于从整体中发现个体的认知方式,善于剖析事物和问题,把整体和部分区分出来而不受其他部分的影响。

28.场依存性:是指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倾向于从宏观看事物,并把事物看做一个整体看待。

29.歧义容忍度:对模糊不清和又歧义的问题的接受和容忍的程度。

30.动机

:是激励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常表现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努力的愿望。

31.自尊心: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判断,自尊心强即是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己持有充分肯定的态度。

32.抑制 :是个体的一种抵御外部伤害和自我保护的心里屏障。

33.焦虑:焦虑是一种心理性格特征,具有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在做事之前和做事之后都有可能产生对自己是否做好事情的焦虑,担心和忧虑的情绪。

34.移情 :是指设身处地的领会别人的思想和感情。这是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沟通消除隔阂,达到和谐相处的必要条件。如假设,揣摩,推测等。35.语言习得机制假说:

二、简答题: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1、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

⑴对外汉语教学首先是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好语言。语言教学也必然涉及到一定的文化内容,也必须包括一定的文化因素的教学,但文化因素的教学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语言教学也不同于语言学的教学。语言是交际工具,教语言就是要让学习

者掌握这个交际工具,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语言课首先是技能课、工具课。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语言学的教学则是教授有关语言的理论知识以及有关语言的研究方法。

语言学的课程主要是知识课、理论课。语言教学中当然也包括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律教学,但教知识和规律也为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服务的。

⑵、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性质使其不同于第一语言教学。(P20)

第一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在已经教好地掌握了母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具备熟练的交际能力基础上进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品质、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语言教学往往是从零开始,以基础阶段为重点,带有短期、速成、集中、强化的特点,必须强调把知识转

化为技能,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标。文化与文学、审美等的教学只能在目的语达到一定水平上才能进行。

⑶、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P2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一方面受到第二语言教学普遍教学规律的制约,同时汉语教学本身又有特殊的规律,不同于俄语、英语、日语等其他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与世界上其他语言谱系距离较远,对大多数

人来说很陌生;汉语所体现的文化与其他民族差异很大;目前汉语教学在国外还不普及,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等。

⑷、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不同于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P21)

①、以培养汉语交际能力为目标

②、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将语言知识转化为技能

③、以基础阶段为重点

④、以语言对比为基础,找出难点、重点,进行分析和纠错。

⑤、与文化因素紧密结合

⑥、集中、强化的教学,课程集中、课时密集、内容多、速度快,班级规模小。

2.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语法方面:汉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格、时、态来变位。只需要改变词序,无需添加任何附加成分,形式结构简明。语音方面:汉语只有400 多个音节,加上4 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1300 多个音节,而且汉语声、韵、调的音节组成,声调变化都有较严格的规律。

词汇方面:词汇结构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汉语构词法灵活。词、短语、句子构造规则基本一致。

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是什么?

语法方面:汉语重“意”而不重“形”,以意合为主,隐形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词类具有多功能性;双音节化的倾向影响到语法形式;句法结构中松散的主谓结构和大量的述补结构,还有像“把”字句、“被”字句等特殊句式。

语音方面:最大难点在于声调。汉语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还有几组送气与不送气的辅音区别。

词汇方面: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还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四字成语,古语词。

汉字: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难认、难记、难写。

4.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有哪些?

A 文化的差异与交际障碍两种文化的共同之处有利于双方语言的理解,不同之处则可能由于差异的存在而造成对语

言理解和运用的偏误,并形成障碍。

B 交际原则与价值观念人们在会话交际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交际原则,如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

C 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和对异文化的成见人们容易形成对母文化的思维定势和优越感,并不自觉地把母文化模式当

做衡量别文化的标准。

D 交际过程中相互接近和求同趋向

E 交际的结果:文化的相互影响

5.语义文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和概念体现在词汇中,而在别的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语。胡明扬把它分为:

A 受特定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的词语—梅雨 梯田 戈壁滩 熊猫

B 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词语—馒头 旗袍 四合院 炕

C 受特定社会和经济制度制约的词语—科举 支书 下放 农转非

D 受特定精神文化生活制约的词汇—虚岁黄道吉日 红娘 阿Q

E 更多的则是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相对应词语,但词义却存在很大差别——农民、肥(词的内涵义有差别)、狗、龙(褒贬义)、松竹梅(引申义、比喻义)

6.语用文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A 称呼 B 问候和道别 C 道歉和道谢 D 敬语与谦称 E 褒奖与辞让 F 宴请与送礼 G 隐私与禁忌

7.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原则有哪些?

1、要为语言教学服务,与语言教学的阶段相适应

与学生语言水平和实际需要相适应,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适度

2、要有针对性——针对外国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和困难。

3、要有代表性——主流文化、国家文化,或者说是中国人共通的文化;有一定教养人身上反映的文化

4、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在年轻人身上所反映的习俗文化已经有很大变化

5、要把文化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

8.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有哪些不同?

A习得,特别是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开始,与其生理和心里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儿童是在不

知不觉中获得第一语言的。成人的习得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学习则是为了掌握一种新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

常明确的活动,伴随督促、考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种有意识行为。

B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

C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上(语言 的内容),而不是语言的形式,语言形式的掌握、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学习特别是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下,注

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形式方面,有意识地、系统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甚至在很大程度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 习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学大纲和课本和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学习则是在

教师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模仿和练习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法规则。

E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效果也比较好;学习相对来说花的时间较少,但效果不确定。

简言之,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9.对比分析的步骤是什么?

A 描写:对目的语和学习者第一语言进行详细、具体的描写。

B 选择:选择进行对比的某些有意义的语言项目或结构。

C 对比:对选择好的语言项目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D 预测:在对比基础上,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发生的错误。

10.如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A 要充分利用学习者本身已有的动机,并不断“充电”,使之进一步增强。

B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最根本动力应是交际的需要。

C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最直接的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因素。

D 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给学习者以成功的机会并及时加以肯定。

E 适当地运用竞争机制。如,竞赛、激发上进心等。11.课堂教学的优势有哪些?

A 课堂教学能充分利用人们长期积累的对语言本身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成果,通过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精心安排,进行集中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收到相对来说短期速成的效果。

B 课堂教学的重点往往是语言形式的掌握,课堂能有目的地提供比自然语言环境更集中,范围更广、形式更为复杂的语言形式。

C 课堂教学强调教授语言规则,符合成人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D 课堂教学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和帮助,可以迅速提供反馈,及时纠正错误,从而加快语言学习的速度。

12.课堂教学的局限有哪些?

A 通过课堂教学接触目的语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目的语的输入量也无法与自然习得相比。

B 课堂教学所提供的不都是真实的语言材料,教给学生的常是“课堂语言”或“教科书语言”,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有一段距离。

C 课堂教学侧重语言形式,但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语法规则,最好的语法规则体系也是不充分的。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也可能产生误导。

D 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缺陷在于难以提供真实的交际情景,也难以进行真正的交际活动。13.影响较大的教学流派按其所体现的主要语言教学特征可分为哪几大派? A 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派(如,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

B 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如,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

C 强调情感因素的人本派(如,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

D 强调交际运用的功能派(如,交际法)

14.如何正确对待各教学法流派?

1、全面、系统地了解、研究各种教学法:理论层面、设计层面、步骤层面

2、客观、辨证地对待各种教学法流派(P286)

A 首先应该看到各种教学法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B 各种教学法之间存在着对立、排斥的关系,同时也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C 各种教学法都有长处和短处。

D 新旧教学法没有互相取代,而是长期共存 15.第二语言教学法的发展趋向是什么?

1、不同教学法流派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向,教学法研究的重点转向知道教学的基本原则。

2、在探讨习得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规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为教学法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的基础。

3、培养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正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目的的共识。

4、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学原则。

5、加强教学手段现代化,迎接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挑战。

16.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任务是什么?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全过程和整个教学系统中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揭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办法,并用来指导教学实践,以提高学习效率。

17.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A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真实接触客观事物,而是通过书本和课堂接受前人总结的实践经验,形成基本认识,然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

B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

C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过程不只是知识技能掌握的过程,而且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

D 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要求,而是在教师和课本影响下进行的。

三、论述题:

1.有人说,“我是中国人,我会说普通话,我就能教好外国人汉语。”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你认为一个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答:

一、普通话水平应该过关。所谓“过关”,是指按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应该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对外汉语教学所教授的是普通话,而不是方言,也不是带方言味儿的普通话。如果你要教普通话,无疑自身的普通话越标准越好,最好能达到一级乙等。达到了一级乙等或甲等,说明你的普通话在发音、词汇、语法、表达各个方面,基本就没有缺陷了

二、具备相应的汉语知识。不是会说普通话的人都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受时间、条件、环境、母语、学习动机等的综合影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寻找语言规律,而不是像孩子学母语那样靠耳濡目染。所以汉语教师应该能够解释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规律。学生发不好汉语拼音“r”,有的老师就让他反复跟读,跟了半天还是学不会,老师就没有办法了。这就是缺少语音知识的缘故,其实一个简单的舌位图,再加上老师适当的解释和示范就可以解决。所以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汉语知识。

三、掌握必要的中国文化知识和技能。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汉语,也必然要接触到汉语文化,教师具备比较全面的中国文化知识非常必要。比如,有的人连中国朝代顺序都记不下来,就很容易犯错误。如果你能掌握某些文化技能,开展汉语教学就会如虎添翼。由于我多年来一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在英国杜伦大学和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开展了很多活动,比如教太极拳、教书法、写春联、唱京剧、做中国菜、包饺子等,这些活动不仅深受学生喜欢,还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这些文化活动,我广交了朋友,又通过他们,扩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必要的外语能力。汉语教师要有亲和力,要有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否则很难想象你的汉语课堂会生动有趣。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举过一个例子,一个汉语老师在课堂上解释“跳”,就板着面孔照着词典的解释念:“双脚离地,身体用力向上”,学生怎么也听不懂。崔教授开玩笑地说,这哪儿是“跳”啊,这是“上吊”。这位汉语老师就没想到做个动作,示范一下,学生立刻就会明白。另外,必要的外语能力是需要的,至少应该能用当地语言进行基本沟通,或者借助英语进行基本沟通。海外留学生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化,这是从事汉语教学的有利条件。

五、相关要求也不可少。爱岗敬业、教学方法、人格魅力等也是一个优秀的汉语教师必不可少的。目前海外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很大,国家汉办除了每年派遣汉语教师、汉语志愿者外,也正在制定相关政策,在当地招募汉语志愿者。希望有志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士提早准备,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2.交际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些什么? 答:特点:

①明确提出第二语言教学目标是培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不仅要求语言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

②以功能和意念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

③交际过程交际化,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学习的手段。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的情景采取小组活动形式培养言

语交际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交际结合起来。

④以言语交际为主要形式——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语音、词汇、语法主要通过话语情景综合教学,必要的句型操

练也是为掌握话语能力服务的,并结合话语进行。

⑤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以综合技能训练为主。

⑥通常按话题螺旋式地进行安排语言材料,将功能与结构结合在话题中,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

⑦强调言语交际内容和信息的传递,不苛求语言形式,对错误要有一定的容忍度,对错误能不纠就不纠,鼓励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⑧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专业学习者进行“专用语言”的教学。借鉴:

A 明确地提出培养交际能力这一语言教学的根本目标,并力图通过教学过程交际化加以实现。

B 提出功能意念范畴,并以此制订了教学大纲,突破了以语言结构为纲的概念。

C 强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主张以话语为教学单位以代替“句本位”的传统教学法。

D 重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和流利性,并以一种全新视角对待学生错误。

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教学法。

(1)结构是基础。国内外长期的汉语教学经验表明,从起始阶段开始的,通过系统的语言结构的学习掌握语言规则,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迅速的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反之,初级阶段忽视结构教学或完全打乱结构教学的系统性,会给汉语学习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2)功能是目的。学习语言结构是为了交际,因而结构是为功能服务的,结构教学必须与功能教学相结合。这表现在:结构教学要重视组装规则以解决表达问题,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结构的分析上,按照人类语言活动从意念到言语形式的顺序,从功能出发进行结构教学,而不是按传统的从形式到意义的顺序,以教授结构为出发点,要突出功能的教学,既要考虑到结构的系统性,也要注意功能的系统性。(3)文化教学要为语言教学服务。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义和语用的教学,作为语言交际能力一部分的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文化教学。文化教学要紧紧结合语言教学,着重揭示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介绍目的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功能,结构,文化结合应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一般来说,初阶阶段以结构为主,中级阶段要加强功能并巩固,扩展结构,高级阶段文化教学,特别是目的语国家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分量应逐渐加大。

4.什么是语用文化?语用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篇3:中学物理习题教学方法归纳

1. 突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所谓程序性知识是指回答“怎样去做”的操作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则是回答“怎样学”“怎样思考”的知识。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1]

1.1 注重解题规范化训练。

解题规范化包括解题格式规范,解答过程条理清楚,物理量符号和单位符号统一,解题过程基本环节的应用,以及解题思路基本模式的应用。[1]下面以物理计算题为例:(1)“解题格式”强调“已知”、“求”、“解”、“答”缺一不可;(2)“解答过程条理清楚”要求“解”时有根有据,首先写出物理公式或原理,紧接着代入数字及单位,最后写出包含数字及单位的结果;(3)“物理量符号和单位符号的统一”要求必须用课本上的符号为标准写出已知量和待求量,如同一题中多个异值异态的同种物理量时,应打角标以示区别;(4)“解题过程基本环节”包括读审题意、寻找物理量间的联系、建立方程求解和检验讨论;(5)“解题思路基本模式”包括顺推思路和逆推思路。

1.2 注重策略指导。

解题策略是指主体在解题思维过程中宏观采取的方针原则,是最高层次的解题方法,是对解题途径最一般的概括。中学物理最基本的解题策略有:[1](1)转化策略,把用常规手段不便解决的陌生的、隐晦的、困难的物理问题归结为熟悉的、明朗的、容易的、可以顺利解决的问题;(2)守恒策略,抓住某个或某些物理量保持始终不变的特点去寻求问题的解决;(3)逆反策略,在沿某一方向思考问题特别困难、希望渺茫时,改从这一方向的对立面去考虑,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4)整体策略,把相互联系的物体或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5)极端策略,遵循题设条件,假设某种变化,并将其变化推向极端状态,从而暴露物理规律,便于主体作出正确判断的方法。

2. 注重把握题目难度,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例题、习题和试题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都需要学生通过分析具体问题,组织相关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解答。学生经历这一过程,能对“懂”与“不懂”、“对”与“错”形成明确的概念。题目的难度将直接对学生学习的情感产生作用,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如果把过难的问题“一步到位”地摆在学生的面前,这些问题不仅不可能“到位”,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难度的把握。[2]

在制定习题教学的目标和选择编订习题时,教师首先必须强化基本知识、基本规范、基础策略的训练,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单后综合、先课本后课外、先封闭后开放的顺序来安排教学。新课练习、单元复习练习、期末复习练习、升学专题复习、竞赛练习等应具有不同的难度、深度和广度,特色分明。教师选择的第二题目只有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对学生思维造成一定的冲击,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也才会有提升。总之,教师要循序渐进,以使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3. 注重精选巧练题目,力争事半功倍

3.1 精选题目。

教师在选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题目要具有典型性,能突出知识的应用,加强基本方法的训练,据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子弹打木块模型题,这类习题考查隔离和整体分析的方法,联系动量和能量的知识,对理解和分析碰撞问题有启示作用。第二,要注意题目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如波动和振动方向的判断、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电学实验的实物连线等学生觉得困难的问题。[3]第三,题目要有启发性,才能活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3.2 巧练题目。

教师应尽量采取一题多改、一题多练、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等形式进行训练。学生经过全方位的思考,不仅能训练求异思维,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知识体系结构。

4. 加强习题教学与其他方面的联系

4.1 加强与物理实验的联系。

与物理实验相关的题目越来越多,学生在解这类题目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很大程度上是对题目叙述的物理情景不能正确理解,因此也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对习题教学与物理实验整合途径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整合:利用物理实验,创设习题情景;通过实验,寻找解题的切入口;通过设计实验,深化对物理问题的认识。[4]由此可以看出习题教学和物理实验是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它们整合。

4.2 加强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

物理学科与生活、科技和社会有很强的联系,很多题目也是与生活、科技和社会有关的。信息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它提供了很多与生活、科技和社会信息。要想使学生根据要求快速从中抽出有用信息,教师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就要注重加强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建平.初中物理习题教学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0,(8):64.

[2]蒋沛鸿.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探[J].物理通报,2006,(2):31.

[3]黄培珍.教师要有驾驭物理习题的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05,(3):44.

篇4:中学物理教学概论习题

[摘 要]材料表面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要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把教师的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立项活动,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实验教学和开设创新性实验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表面技术 教学方法 科研能力 创新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 G42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149-02

在传统工业生产及新材料研发领域,表面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材料表面技术概论课程已经成为许多高等院校金属材料、焊接、材料成型与控制、材料加工工程等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掌握材料的表面基础理论、表面涂层技术、表面涂层设计及表面质量检测技术等。这是一门所学内容可直接面向工业应用的专业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的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

该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是同学们学完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等课程后的延伸课程。本课程授课内容虽然理论性不强,但涉及知识面广,包含了工业生产及科研中所能用到的各类表面技术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针对这一特点及授课对象的知识储备程度,作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材料表面技术概论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一、科研与教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依托。科研能够让高校教师熟悉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反哺教学,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1]高校教师如果不开展科学研究,知识更新慢,授课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就难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创新能力培养也就成为空谈。[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及时地将表面技术领域的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工艺充实到教学内容中,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进入实验室,成为老师的科研小助手。

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科在表面技术领域具有突出特色,拥有“山东省金属材料与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和“山东省耐磨耐蚀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硬件设备方面,拥有火焰喷涂、电弧喷涂、等离子喷涂、等离子熔敷、激光熔敷、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微弧氧化等完善的表面技术实验设备,在师资队伍方面,拥有专业从事涂层技术和涂层材料开发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本课程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辅助老师承担部分科研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每年组织一次面向学生的科研立项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爱好组建科技创新团队,承担部分小的科研课题,将课程学习与科研立项活动结合起来。在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同学们协助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制备样品,分析检测,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提高了对材料,特别是对表面技术的专业兴趣。

二、巧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水无常态,教无定法。在材料表面技术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觉的学习和思考。以热喷涂章节的教学为例,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火焰喷涂、电弧喷涂和等离子喷涂三大部分,共安排8个学时的教学时间。由于在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反映实验偏少,动手机会偏少,不清楚所学知识能够应用在哪些领域,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学校实验条件,安排了4个学时用于课堂理论教学,其中2个学时讲授热喷涂原理,2个学时讲授热喷涂材料及其应用。让学生对热喷涂技术原理、热喷涂材料有了全面的了解后,再安排2个学时的时间在实验室现场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参观、讲解火焰喷涂、电弧喷涂和等离子喷涂设备,演示喷涂过程;选取在工业和科研中应用到的典型热喷涂产品,给同学们讨论、分析讲解。如高炉风帽的热喷涂防护,首先给同学们分析高炉风帽的工作环境:风帽端部深入炉膛内部,工作温度在1400℃左右,承受炉料的冲刷作用,指出高温下炉料的冲刷作用是造成风帽失效的主要原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提出对防护涂层的基本性能要求:抗高温冲刷性能好,导热性差,具有热障功能。然后再提出问题:具有这种特性的涂层材料一般是什么,是金属、金属陶瓷或氧化物陶瓷吗?让同学们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氧化物陶瓷如Al2O3、ZrO2抗高温性能好,导热性差,可用于高炉风帽的表面防护涂层,这类涂层材料熔点高,一般采用等离子喷涂工艺制备涂层。采用这种现场参观、演示、讲解、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最后2个学时为热喷涂实验,由老师预先准备好标准规格的钢板,热喷涂材料,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热喷涂前处理(主要是喷砂粗化)、喷涂、涂层质量检测等工作。通过这8个学时的学习,同学们对热喷涂技术、设备和热喷涂材料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章节可以采取预先布置任务、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成为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在中间主要起到组织、引导和协调的作用。如在讲述电镀和化学镀这一章节时,可采用任务驱动法。老师在讲述完基本知识点后,给学生布置系列探究性学习任务,5-6人分成一个小组,指导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渠道查阅文献资料,如通过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查阅中文期刊、学位论文以及会议论文,通过Elsevier、SpringerLink、EBSCO数据库平台查阅和下载英文论文等。各个小组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查阅相关论文和信息,然后进行筛选、提炼、归纳和分析,完成综述性报告,并做成ppt形式,每个小组轮流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和讲解。通过这种任务分配、查阅资料、信息检索与提炼、整理报告和汇报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部分同学还能在整理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和看法,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设计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长期以来,材料专业基础课程辅助实验多数是验证型、演示型实验,由实验老师讲解实验内容,学生按照老师要求及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机械的完成实验内容即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自主设计和创新的地方较少。著名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雷曾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开设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去验证一些已知的结果,而是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材料应用或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阔视野,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3]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合理设计课程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对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我校材料学科以表面技术为特色,拥有包括热喷涂、物理气相沉积、微弧氧化、喷焊等较为齐全的实验条件,为本课程实验的设置和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本课程教学中,设置了4学时的标准实验课程,以验证性为主,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表面技术试验设备,为创新性实验做好准备。在本课程进行到中期的时候,给同学们布置创新性实验任务,内容可广泛选用在生活、工业或科研中遇到的,和表面技术有关的课题,如钢结构的长效防腐、高速公路护栏的防护涂层技术、门把手的装饰及防腐涂层技术、家用碳钢自来水管的防锈技术、水轮机叶片的抗冲蚀涂层技术、机械传动齿轮接触齿面的表面强化技术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组选择合适的题目,设计涂层工艺和涂层材料,并制订详细的实验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核后进入实验室,自主进行实验。为了确保该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指导教师应做好实验进度跟踪和管理,做好实验安全培训,合理安排、协调公共实验设备的使用时间。对于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难题,要及时的给予提示或协助解决。实验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实验报告作为评分依据。通过创新性实验,学生经历了查阅、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及实验数据分析等过程,熟悉了科研工作的基本环节,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四、结束语

在材料表面技术概论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鼓励同学们进入实验室,协助老师承担部分科研工作,加强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创新性实验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创新性实验的设立,和传统专业课程辅助实验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作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材料表面技术发展迅速,涂层新材料、新工艺革新非常快,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及时更新授课内容,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跟踪表面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能力。

[ 注 释 ]

[1] 黄秋燕.教学型地方高校遥感课程教学与科研互动模式探索[J].高教论坛,2008(5):74-76.

[2] 吕迎,李俊刚,吴明忠,等,现代表面技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讨[J].铸造设备与工艺,2012(4):52-54.

[3] 周衡志,巴志新,王章忠.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表面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0):39-40.

篇5:中学物理教学概论复习

该门课程的学习内容:中学物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中学物理教学常用的模式、策略和方法;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物理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中学物理教学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认识。

物理学是观察、实验与理论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基础自然科学,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

物理课程标准:尊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重视科学探究的作用,强调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学习;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教育;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注重奠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基础,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特别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高中物理教学目标:

1、学习物理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基本技能,发展对物理学本身及其与其它学科和经济、社会的关系。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深化认识和探究科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形成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创新 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创新思维的特点:新颖性、灵活性、综合性

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

必修一:运动的描述、相互作用、运动规律

必修二:机械能和能源、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经典力学 3-1:电路、电场和磁场

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特点:

1、知识范围广

2、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进一步加强

3、突出了物理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4、与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科学探究相比,高中物理对物理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具有更高一层的要求

中学物理教学的4要素:教师、学生、物理世界、媒体

教学原则: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反映教学规律性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中学物理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2、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原则

3、创设物理情景,突出观察、实验、探究的原则

4、启发思考、交给方法的原则

5、联系生活、技术和社会实际的原则

中学物理教学模式:启发-引导模式;自学-讨论模式;探究模式;合作学习模式;课题研究模式

启发—引导模式:激发动机—引导观察—启发思维—练习运用—巩固深化 自学—讨论模式:提出问题或明确主题—指导自学—讨论交流—成果总结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讲授法:综合性、发展性、多样性、补偿性

科学性,适应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语言要生动、现象、简明扼要,具有启发性,突出重点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教学策略:概念转变策略、任务驱动策略、图示策略、分层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用于是想教学目标的各种条件总和。

物理教学资源的特点:多样性、独特性、潜在性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优先性、经济性、开放性、针对性、个性

教学设计原则:

1、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相统一的原则

2、整体设计与要素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3、规范性与创造性兼顾的原则

4、动态设计与静态设计并重的原则

5、教师与学生交互协调的原则

教学设计的内容: 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学生和教学环境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教学媒体的开发与利用 制定测评工具 教学反思与修改

教案形式: 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实验教具及媒体 教学过程 课后分析

说课:说什么、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

说课的基本内容: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过程、说实验

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创设生动的物理学习情境

3、发展学生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4、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实验分类: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学边实验、课外实验与制作

演示实验作用:

1、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提供必要的感性素材,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

3、进行观察和思维训练,巩固和运用物理知识

4、提供示范,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作风

学生分组实验:基本实验仪器训练性实验、测定实验、探究实验、验证性试验

演示实验的教学要求:

1、要有明确目的

2、要明显、直观

3、要安全、可靠,确保成功

4、要有启发性

演示实验的观察指导策略:

1、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

2、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理清观察思路

3、纵横对比,把握事物特征

物理概念的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与实验,思维与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2、大量的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特性

3、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的

前概念:学生在正式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原有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

前概念的特点:广泛性、顽固性、迁移性、共存性、情景性

针对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1、认知冲突策略

2、发展学生原有认识的策略

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1、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

2、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3、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4、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区别、联系

5、学会应用概念

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

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景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3、选择具体问题,运用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的特点:

1、物理规律反映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中诸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2、物理规律是观察与实验,思维与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3、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1、明确物理规律所研究的主题,以及建立规律的事实依据和科学方法

2、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3、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4、明确物理规律与有关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

5、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

1、创设物理情景,形成科学问题

2、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

3、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

4、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练习在教学中的应用:

1、能够巩固和活化基础知识,深化和拓展物理知识

2、促进学生的技能、能力的发展

3、启发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实际的关系问题

4、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物理练习的形式: 填空、选择练习思考问题练习计算问题练习推理论证练习实验设计练习

拓展性物理练习:情景性练习和实践性练习

解答物理计算题的策略: 读审题目,创设物理情景

分析物理过程和状态,建立物理模型 选择物理规律,建立物理方程 进行数学推演,解决物理问题 讨论与反思

练习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计划性、目的性和连贯性

2、要精心选编题目

3、要交给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材施教

习题课的教学程序:

1、复习相关知识

2、教师示范或学生进行讨论

3、学生独立练习或合作学习

4、反思和总结

物理复习的意义:

1、巩固知识,减少遗忘

2、系统整合知识,建立知识结构

3、总结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能力

复习的种类:平时复习、阶段复习、总复习

物理复习的教学方法:

1、系统归纳总结的方法

2、练习复习法

3、实验复习的方法 常用的差异量数:全距、平均差、标准差、相关

篇6:中学物理教学概论习题

补充:

科学素养:指人们对于科学的本质、目的及其局限性的理解,伴随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重要的科学思想的理解,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2)科学知识与技能(3)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课程资源分类:

(1)文本资源:课本、习题、科普读物、教学刊物等;

(2)实验室课程资源:常规(挂图、幻灯、投影、仪器、模型等)、虚拟(课件、电视、论坛、数字图书馆、课件制作平台等);

(3)社会课程资源:学习伙伴、家庭成员、上课教师、科学家;家庭、研究所、田野、工厂等;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

(1)定义: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发展兴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

(2)本质:特殊的认识过程(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自主性与指导性的统一、认识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物理概念教学:

(1)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

质特征。

(2)过程:

创设情境,引导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选择实例,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

重视科学思维方法,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

选择物理问题,使学生学会运用概念

物理规律:是反映物质运动中相关要素之间的必然

联系,通常用物理概念之间的某种关系来表述(简而言之,就是各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中学物理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性质:应当反映物理学的本质,反映中学科学教育的目的,反映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应当是物理学的本质和中学科学教育目的的统一。

理念有以下几方面:

1、义务教育阶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概念;(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科学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2、高中阶段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2)在课程结构择上注重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性;(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二、中学物理课程目标

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

1、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3、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4、发展学生探索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 应用等教学内容系统地组织起来,既可以供教师教学使用,也可以供学生学习阅读的书面材料。

三、中学物理教学过程和原则 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三、中学物理教学课程资源

(文本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

1、物理教学资源的概念

物理教学资源是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用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最重要的是老师和学生。

2、物理教学资源的特点

物理教学资源的多样性 物理教学资源的独特性 物理教学资源的价值潜在性

3、物理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开放性原则

优先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

个性原则

4、生活与社会教学资源的特点

广泛性 生活性 趣味性 体验性

便捷性

5、开发与利用物理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问题

树立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 课程资源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建立开放的实验室;

注意信息技术与其他物理课程资源的整合;

仿真模拟不可代替真实的物理实验。

6、文本课程资源—教科书(层次结构:根据力、热、电、光、原子物理等划分章节)

物理教科书是以全面提高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把物理问题、物理实验、物理观念、科学探究过程、物理知识以及知识

1、什么是中学物理教学内容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包括物理学知识、方法和物理思维。

物理课程教学内容:物理学科中特定的事实、概念、原理和问题,以及它们的选择、组织及呈现方式。

2、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最主要的、最基本的要素:

教师

学生

物理世界

媒体(含教材、教学设备等)

这四个要素的基本关系是: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物理世界是被认识的客体,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媒体是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世界的重要工具。整个教学过程是通过这四个基本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3、中学物理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性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科学性原则(内容正确、依据充分)

生动的直观性原则

启发积极思维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激发学生兴趣原则

四、物理教学方法

1、中学物理常用教学模式

启发-引导模式

自学-讨论模式

探究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

合作学习模式

2、物理教学方法

定义:它指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和目的在共同

活动中所采用的的各种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称。

分类:

讲授法

实验法

探索发现法 基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谈话法—问答

问题讨论法

学习法

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案来说课;

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把听说课的老师和专家、领导视为学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读课”,要突出“说”字;

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精神,防止

3、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因素: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教师素质。

五、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原则:

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相统一的原则 整体设计和要素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规范性和创造性兼顾的原则 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并重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交互协调的原则

2、教学设计的内容

制定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内容 分析学生和教学环境 选择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

制定测评工具

教学反思和修改

3、如何进行说课

说课是在教师备课的基础上,由授课教师对同行或专家、领导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说课的基本内容: 说教材(分析教材)

说学生(学生学习之前的知识储备和前概念)说教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说过程(说明教学的流程)

说实验(说明实验在教学中的目的和作用)说课的要求

生搬硬套;

注意避免过于表现“理论依据”,脱离教材、学生、教师实际,空谈理论 ;

说课与评课结合;

六、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有效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情感

2、物理概念教学物理实验的特征

物理实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仪器、设备,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反复再现,从而进行认真观测,获取大量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实验的特征:

(1)可控性

(2)可重复性

3、新课程的实验研究和创新主要反映在三方面:

一是实验内容的创新; 二是实验手段的创新; 三是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4、中学物理实验的任务:

(1)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2)培养基本实验规范操作能力(3)学会物理实验观察的技巧和技能(4)学习和初步运用误差理论(5)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6)能够按照要求记录、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7)培养实验思维能力

(8)配合其他手段,形成有效物理教学途径(9)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10)培养物理学习兴趣,动手动脑相结合情 趣,良好习惯和探索精神

七、物理概念教学

1、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某一类物理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

2、物理概念的主要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思维的产物(2)物理概念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3)物理概念具有量的含义,可用数学和测量联系起来

(4)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

前概念的特点:广泛性

顽固性

迁移性

共存性

情境性

4、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

A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B 选择适当的实验和实例,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

C 重视科学思维方法,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D 认真选择物理问题,使学生学会运用概念

5、建立物理概念主要策略

A 认知冲突策略

B 发展学生原有认识的策略

C 概念形成策略

6、巩固物理概念的主要策略

A 活化概念

B 在不同情境中运用概念

C

对相似概念进行比较 D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对比 E

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

八、物理规律教学

1、物理规律的特点:

A 物理规律是通过科学探究过程而得出来的(实验探究法和理论探索法)

B 物理规律用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来表达

C 物理规律具有相似性和局限性

D

物理规律反映物质结构及物质运动中诸要素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是客观存在的。

2、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

A

明确物理规律所研究的主题,以及建立规律的实事依据与科学方法

B

理解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

C

明确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D

明确物理规律与相关物理概念、规律之间的关系

E

学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物理规律获得常用的方法:

(1)实验归纳法。直接从实验结果中分析、归纳、概括而总结出来;

(2)理论分析法。利用已有的概念和规律,通过

逻辑推理或数学推导,得出新的规律。

(3)假设检验法。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猜想,提出假设,再用实验或理论检验,修正假设,得出科学结论。

4、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形成科学问题;

实施科学探究,促进知识建构;

讨论物理规律,理解物理意义;

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九、微格教学

1、微格教学: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理论,分阶段地培训教师技能的活动。

2、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解释技能、控制技能、强化技能。

3、制作ppt的要求:简洁、条理、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风格一致性、讲述清楚。

十、物理教学的十条经验

1、明确告诉你的学生,你预设的物理课程的目标,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

2、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课程的基本图景或基本范式:核心概念、定律以及逻辑关系。

3、同时选用两本以上的教学参考书,有机地搭配有关内容,不做教材的奴隶,形成自己的内容体系。

4、选用多种路径和方法进行教学,如人文路径,数学路径,应用路径,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

5、告诉学生物理课程中无限风光在哪里,真诚引领他们去欣赏。倾情解析你自己最爱的概念、定律,帮助学生审美。

6、热爱自己的课程,全身心地投入课程的研究和建设,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感动部分学生。

7、要研究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要有几个像你

朋友一样的物理学家,对他们的生平、贡献、成长了如指掌。

8、要知道物理不止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时代文化的一部分,物理教学不止是定概念和规律的演绎,更是物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9、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如了解神

六、神七中的物理知识。

上一篇:大班体育教案《摘果子》下一篇:教师方阵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