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传唱活动学年计划

2024-06-18

创作传唱活动学年计划(共3篇)

篇1:创作传唱活动学年计划

红歌传唱工作计划(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北郭乡豆官营小学

红歌传唱工作计划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经典红歌已成为不少手机用户的时尚铃声,一有来电,经典红歌的旋律就在办公室里响起。老一辈的老师都说很久没有听这些歌了,现在听到这些歌,好像回到了自己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年轻教师则说:红歌多听几遍就有感觉了,确实很激动人心。

为了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广泛开展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的通知,豆官营小学决定开展多种活动。

一、在整个学校营造活动氛围,不但在醒目位置悬挂宣传红歌的标语,还借助学校的多媒体广播系统,与学校的铃声结合,在不同时段播放《妈妈教我一支歌》《为了谁》等红歌,并且每周更换一次歌曲。以创设浓厚的氛围。

二、按照学校的要求,音乐老师担负起教学生红歌的重任,同时要求课前三分钟,红歌为首选曲目。为鼓励师生“学红歌,唱红歌”的积极性,豆官营小学计划元旦进行合唱比赛,评选出精品节目予以重奖。

经典红歌,铿锵有力,对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有着莫大的作用,因此,我校将把此项工作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篇2:创作传唱活动学年计划

为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学校实际,特举行“爱国歌曲校园传唱”活动,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1、爱国歌曲天天唱。

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每天利用早晨学生进校、阳光体育活动、午间休闲等时间段,播放经典爱国歌曲,让校园天天响起爱国歌曲,让爱国歌曲天天在身边回荡,营造“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氛围。

2、爱国歌曲人人唱。

在百首经典爱国歌曲的基础上,学校分年段推荐若干首必唱歌曲,各班由任教音乐老师教唱,班主任训练,做到爱国歌曲人人会唱,让爱国歌曲在校园传唱。

3、爱国歌曲大家唱。

在全校师生热唱爱国歌曲的基础上,学校将集中分年段进行爱国歌曲竞唱比赛,让爱国的情感在心中升华,让爱国歌声在心中飘扬。在各年段规定曲目抽取两首,集体演唱,由评委打分评选出优胜班队。

一、活动形式:合唱、齐唱、小组唱、表演唱、独唱等。

二、活动要求

1、大力宣传,营造氛围。利用国旗下讲话作动员,通过广播站连续播放的途径,让学生听熟所学歌曲。音乐老师也要利用音乐课安排爱国歌曲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唱歌曲。要求学生把所学歌曲跟家长一起演唱,通过“小口教大口”的形式,扩大活动范围,形成社会氛围,增强活动的效果。

2、选定歌曲,积极学唱。分必唱歌曲和自选歌曲两种,由音乐教师负责组织学唱。必唱歌曲是:校歌。音乐科要根据实际,从活动中选拔优秀小歌手组建学校学生合唱队,为参加学校合唱比赛做准备。

3、组织演出,巩固效果。并组织优秀节目,争取参加市文化广场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展示我校这项活动的效果,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4、积极训练,认真总结。要求各年级主任、班主任和音乐老师各施其职,认真做好每次训练工作,并做好收集整理每次活动的资料进行活动花絮报道。到活动后期,将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按要求准时把文字总结、音像、图片等资料上交到县德育科。

六、活动安排

3月1日——3月10日 宣传发动组织活动。

3月11日——3月25日各班级确定曲名,学习、练唱。音乐课教唱。4月1日——4月15日 班级预选,比赛 4月16日——4月20日 歌曲比赛

4月21日——4月30日

篇3:创作传唱活动学年计划

一、集思广益,统筹规划

“2014年全国体育教学课时计划优秀成果评比”是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第一次承办面向全国体育教师的大型评比活动,杂志社领导高度重视,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好此次评比活动,社内多次开会组织探讨、统筹规划、集思广益,在制订评比规程前曾多次向各省市教研员、“学体部落”成员及一线体育教师征求意见,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现状和体育教师的切实需求,以保证此次评审活动更加全面客观且富有实效。

综合多次意见反馈进行研讨,最终确定“2014年全国体育教学课时计划优秀成果评比”活动应坚持以先进性、操作性、专业性、简约性、多元性为原则,并分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或中职院校)3个学段对不同项目进行教学课时计划征集。其中,小学学段涵盖基本身体活动类(如:走、跑、跳跃)、球类(如:小篮球、小足球、小排球)、体操类、武术类及新兴项目等若干大类,要求从中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初中学段是从田径类(如:跑、跳)、体操类、球类(如:篮球、足球、排球)、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如:街舞、软式排球)等若干大类中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高中学段(含中专或中职院校)是从大球类(如:篮球、足球、排球)、小球类(如:羽毛球、乒乓球)、操类(如:啦啦操、健美操等)、田径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如:街舞、软式排球)等若干大类中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总体上看,3个学段的内容均基本涵盖了当前各自学段所开展的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出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现状,并反映出了各自学段的教学热点。

二、报送火热,内容集中

本次评比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参评课时计划2165篇,其中,浙江、辽宁报送数量最多,均超过了300篇;河北、天津、新疆、江苏报送数量约为200篇,安徽、山东、山西、湖北、重庆约为100篇,云南、贵州、青海、四川、内蒙古、甘肃、北京等省市报送数量相对较少。本次评比活动收到的参评课时计划中的内容分布见表1。

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到地域、场地条件、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影响,参评课时计划的内容和数量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出各地中小学校开展各项目的具体情况,但是,由于此次评比活动面向全国,参评的课时计划对于这些项目在中小学的受重视程度和开设情况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表1可知,小学学段中,三大球类参评221篇,占18.8%;田径类参评523篇,占44.7%;小球和绳类参评63篇,占5.4%;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参评67篇,占5.7%;操类参评231篇,占19.7%;其他课时计划有68篇,占5.7%。从参评数量来看,在小学学段,田径类、操类、三大球的课时计划最多,其中三大球中的篮球、操类中的技巧类动作、田径类中的跑和跳等内容相对比较集中,反映出这些内容在小学阶段的普及程度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些内容的基础性和受欢迎程度;而小球、绳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参评课时计划相对较少,一方面说明这些内容开设得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能够反映出这些项目在中小学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绳类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无论从其健身价值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都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

初中学段中,三大球参评203篇,占30.4%;田径类参评270篇,占40.5%;小球、绳类参评17篇,占2.5%;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54篇,占8.1%;操类参评106篇,占15.9%;其他课时计划有17篇,占2.6%。从初中学段参评的课时计划来看,总体上和小学学段保持一致,田径类和三大球的课时计划最多,其中三大球中篮球项目和田径类的跑是此次初中学段参评课时计划的集中内容,反映出田径项目和三大球项目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受关注程度;绳类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参评数量仍然相对较低,说明初中学段这些项目的开设情况仍然相对较差。

高中学段中,三大球参评150篇,占46.1%;田径类参评69篇,占21.2%;小球、绳类参评10篇,占3.1%;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参评49篇,占15.1%;操类参评39篇,占12.0%,其他课时计划有8篇,占2.5%。从参评数量来看,与小学和初中学段相同,高中学段三大球和田径类的课时计划仍然占据了较大比例,但三大球参评比例进一步提高,而田径类则相对有较大幅度地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中阶段球类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目甚至田径项目,受关注程度和课程开设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评审严谨,成绩优秀

本次课时计划的评审,总体上要求严格执行初评、复评、终评三次评审,并要对所有参评的课时计划进行学术不端查询,一旦存在抄袭情况,将取消参评资格。在各评审环节中,初评评委是从杂志社编辑、社外编辑、部分名师工作室,及“学体部落”骨干成员中筛选出来的具有较高实践和理论水平的一线教师;复评评委为市、区(县)教研员、地方名师;终评评委为正高级中学教师、特级教师、高校专家、省或市业务能力突出的教研员。同时,要求所有课时计划在评审之前全部删除作者信息,按照学段重新进行编号,在剔除个别存在抄袭和不符合投稿要求的课时计划之后,按照编号随机送审至各评委。

在各个评审环节的过程中,要求各位评委严格按照“2014年全国体育教学课时计划优秀成果评审规则”进行评分,评分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单元计划维度。针对参评单元计划主要从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内容进度、模块评价等5个方面分别评分;二是课时计划维度。针对参评课时计划,主要从内容设计、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外锻炼作业、课后反思及教学安全、练习密度和场地设计等7个方面进行评分。每一轮的评审得分均按照单元计划与课时计划分值比例为1:9进行分数的折算,最终经过3轮评审后取平均分,并按照不同学段进行分数大排名,分别评出各学段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4个奖项。

本次评比活动,总计评出特等奖61名、一等奖443名、二等奖738名、三等奖792名,以及优秀组织奖28个,获奖比率高达94%。其中,特等奖获得者所占比率约为2.82%,特等奖的获奖地域分布情况为:上海2人、重庆1人、浙江12人、江苏10人、黑龙江1人、辽宁13人、河北2人、山西4人、湖北1人、山东1人、安徽8人、新疆4人、广东2人;内容涉及篮球、足球、武术、排球、羽毛球、田径、体操等内容。而此次评审出的一、二、三等奖获奖人数覆盖了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见表2),其中,一等奖覆盖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奖数量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辽宁、浙江、天津、江苏、新疆、河北、湖北、山东、广东、重庆;二等奖覆盖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辽宁、浙江、天津、江苏、新疆、山西、广东、山东、湖北、安徽;三等奖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浙江、江苏、辽宁、新疆、天津、广东、山西、山东、安徽、湖北。

从获奖情况来看,辽宁、浙江、江苏三个省份在各奖项上均排在前列,紧随其后的分别有天津、新疆、河北、山西、广东、山东、安徽、重庆等省市。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地区的一线体育教师相对更加注重教学科研与教学的规范。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地区的参评数量、获奖数量等基本与日常来稿和录用稿件的作者区域分布情况保持一致,进一步说明了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和可参考价值。

四、优秀教案,亮点频频

在本次评比活动中,优秀的课时计划宏观上体现为教学理念符合现行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设计意图明确,内容进度划分合理且有梯度,构成要素完善,教学结构完整。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比较准确,能够较好地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

2.教学目标制订能够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安排有序、紧密衔接,能清晰地呈现设计意图,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山东省参评教学设计《足球——脚内侧传接球》,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多采用分层教学,并且各环节紧密衔接(如热身部分的“蛇形跑”和“极速大逃亡”为后续学练作好了铺垫);主教材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摸索尝试后,引导学生自我体会得出击球的正确部位,并用彩色胶带做好标记,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接着运用游戏“迎面传接球接力”进行巩固提高,由此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3.课时学习内容明确具体,教学预设合理、细致,教学环节设置合理,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能够让学生逐步掌握运动技术。如,上海市参评教学设计《快乐武术健康第一(武术:弓马步组合)》中,授课教师设计了“准备操”(马步冲拳)—“功夫小子学本领”(由弓步、马步游戏化练习“剪刀石头布游戏”到复习弓步、马步冲拳练习)—“功夫小子练本领”(弓步马步转换和格挡冲拳练习)—“功夫小子亮本领”(弓步马步转换格挡冲拳展示)等环节,各环节过渡自然、衔接流畅,同时教师通过语言调动、激励手段的巧妙运用,营造了生动活泼的练习场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4.能够充分结合学情,合理设计教学情境,教学设计富有趣味性、创新性,教学方法简单实用,教学策略运用得当,能够有效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同时启迪学生思维。如,江苏省参评教学设计《跨越式跳高》(四年级),投稿作者匠心独运,从有创意的专项准备活动“隔墙看花”、“双飞比高”等小游戏,层层递进,不着痕迹地切入到技能学习的主题,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处理核心技术,通过系列创新游戏达到了学生掌握技术要领的目的,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智慧;设计紧紧围绕重、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思考、观察、自练、模仿、巩固、游戏等一系列学习过程,让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将“育体、育人”与其相结合,充分彰显了体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充分发挥教具—短绳的功效,人手一根短绳贯穿全课,从准备活动的绳操到技能学习的辅助练习,再到游戏活动的象征性器材等,通过短绳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的技术掌握,也通过一物多用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5.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辅教材搭配合理,并合理设计专项准备活动及针对性的“课课练”等环节,针对性强,可起到补偿效果,并且运动负荷预设科学,练习密度安排合理,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如,新疆参评教学设计《支撑跳跃—分腿腾越山羊》,投稿作者针对主教材安排了双手撑垫往两侧滑横叉、分腿坐顶肩推手提臀、分腿跳等辅助练习,为后续教学作好了专项准备;并在主教材后设计了“拼图折返跑”游戏,有效发展了学生的体能。

6.评价标准制订合理,评价考核方式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设计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江苏省参评教学设计《跨越式跳高》(四年级),作者从运动知识、情谊合作、运动技能(技术评定、能力评定)等方面制订的评价标准,彰显了人文精神及教师对学生的浓浓关爱。

7.课后反思撰写认真细致,既有亮点特色呈现,又有不足的总结与思考。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本次评比活动的参评课时计划中,在呈现出诸多亮点的同时,也有不少教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或共性或个性的问题,其中,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

1.课时计划的基本要素不全面,有不少参评课时计划未附单元计划或缺少课后反思,单元计划或教学计划不完整,尽管本次活动的评比规程中已经对此作了明确要求和提醒,但该问题仍然是本次参评课时计划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也因此有很多课时计划尽管在其他方面表现优秀,但仍然没有获得较高的分数。

2.设计意图不明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不准确,未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而导致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出现偏差,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3.教学目标较为笼统,存在课时目标单元化的现象。

4.学习内容方面:单元计划的内容设计上较为混乱,学习内容层次、进度等不合理。

5.内容设计方面:教学过程繁杂,逻辑性、可操作性较差。

6.重点与难点方面:动作要领描述欠准确,未能紧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难点解决不到位。

7.教学实施方面: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未能有效体现现行课程标准理念,缺乏创新设计,课时计划与单元计划缺乏联系,且课时计划未针对教材内容有效设计教学。

8.教学安全、练习密度和场地设计方面:缺乏安全预案和安全问题应对措施,练习密度计算错误,运动强度不合理,不符合相应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9.个别课时计划存在抄袭现象,参评教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此外,部分参评教师存在将教学进度与单元教学计划混为一谈、对于练习密度和强度的理解模糊、将教案中的练习时间与课的时间对等、不会计算练习密度等常识性问题,有的甚至出现课时计划标题和内容中相关练习内容不一致的现象,如,课时计划的标题是原地肩上投篮,而课时计划中练习内容却是行进间投篮,这个问题不是教师知识欠缺的问题,更多的是态度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撰写课时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端正教科研的态度,自觉抵制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2.准确理解课时计划的相关概念,包括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运动量等,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

3.正确认识课时计划的重要性,课时计划的要素应完善。

4.课时计划应符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

5.课时计划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上一篇:护士培训计划.doc下一篇:最新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