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2024-06-12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精选8篇)

篇1: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日趋严重,要求将其发生原因和预防对策研究提上日程。论文基于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事实判断和对国内青少年犯罪理论研究现状的整理总结,提出从社会支持角度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社会学范式的原因探究和对策构建。嵌入于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具备适应青少年社会网络化存在方式的社会功能。文中在理论框架内探讨了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功能,通过对一般紧张理论和自我控制理论的整合,运用社会支持这一概念工具表述了社会支持能够减弱犯罪内驱力和提高自我控制力两种发挥功能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犯罪特点 犯罪成因预防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总数呈上升趋势

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无论从人数和作案数都明显呈上升趋势。以我们峰峰为例,2004年全区查获青少年犯罪人数333人,2005年全市查获青少年犯罪人数409人,2006年全市查获青少年犯罪人数489人,这些数据说明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人数及比例都呈上升趋势。

(二)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成员从年龄上看日益低龄化。从矿区2004年至2006年查获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来分析,2004年查获的333人中,17岁以下的有69人,占总数的20.7%,2005年查获的409人中,17岁以下的有152人,占总数的37.1%,2006年查获的489人中,17岁以下的有218人,占总数的44.6%。②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几乎涉及整个犯罪领域。从近年来破获的青少年案件来看,犯罪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方面,但凶杀、强奸、伤害、敲诈、吸贩毒案件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如矿区公安分局破获的以王伟为首的团伙中,主要以青少年为主,犯罪涉及抢劫、绑架、强奸、寻衅滋事、伤害、贩毒等。

(四)犯罪形态团伙化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团伙化越来越明显,且团伙作案日益增多。以矿区为例,2000年全市打掉青少年刑事犯罪团伙23个,这些青少年犯罪团伙以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联系为纽带结成,有的以同学关系组成,有的以居住地结成,以成年犯为主少年犯参与,少则

三、1

五人,多则二十余人,进行抢劫、强奸、盗窃等团伙犯罪活动。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一个普遍引起关注的问题,犯罪学界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探讨。只有真正明确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良好对策,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则成了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重中之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心理发育未得到相应的引导,存在强烈的自我注意感,盲目自信,缺乏社会经验,而且逆反心理极强,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冲动,一旦遭受挫折或者某些合理的正当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本能的产生愤恨、仇视反叛心理,情绪易波动,且又难以自我控制,甚至一件小事也容易使他们产生激情,稍有诱发原因,就会触之即发,产生突发性犯罪。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造成犯罪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样,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它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司法实践来看,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教育方法失当

父母的行为不检点,或者采取溺爱、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都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为人父母者,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可是,我们许多做家长的往往由于对孩子过于溺爱或是要求过高过严,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害了孩子,使原本美好的愿望化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如今,在不少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有宠爱滑向溺爱,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要怎么便怎么。这种一味迁就而不加引导的做法,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以自己为中心的,做事情随心所欲的坏习惯,从而形成自私自利、骄横任性、我行我素的性格。他们常常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为我独尊,经常干出出格的事情,严重的就构成犯罪。据统计,上海在近几年来发生的家庭暴力中,未成年人隔代施暴正令人担忧的呈现增长趋势。未及弱冠的少年,竟然将父母或是祖父母们打的遍体鳞伤。而对孩子从小过于溺爱,使孩子性格畸形,性情暴躁,是造成这种“儿子打老子”现象的主要祸因。

2、家长重养轻教,放任自由,顺其自然

有些家长重养轻教,以为孩子生下来把他养大,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将来能否成人、成材却不往深处想。因此,他们只顾供孩子吃喝,而对孩子的行为品德等等漠不关心,直到孩子出了“问题”方才悔悟。有些学生家长,对自己上学的子女关怀特别少,甚至连孩子在哪一年级读书都不知道。与此同时,由于现在的孩子性早熟,同时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及易成为犯罪分子的“牺牲品”,或是走上“早恋”的歧途。

3、家长行为不健康

孩子缺乏鉴别能力,视父母为“榜样”,于是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做出了“惊人之举”。苏北某县一重点中学高三学生胡某,其父经常在家看黄色录像。胡某参加高考后,因无事,便翻出父亲从黑市买来的黄色录像带观看。片中的刺激镜头使胡某想入非非,不能自拔。终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守候在一个路边,当一晚归的女孩儿匆匆走过时,他疯了一样的扑了上去„„

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分占75%以上。因此,做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影响,甚至左右孩子一生的道德行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文明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文明的承继。家庭是社会文明的承继,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做父母的言传身教。

(二)学校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学业表现与青少年犯罪

学业表现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功课掌握的好与差的程度。学业状况与青少年犯罪密切相关,学习成绩差的青少年学生,整天闷闷不乐,无心学习。同时,由于学业成绩差,有些校方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批评、挖苦,渐渐地,他们成为学生群众中孤独的竞技者。要么升学考试中金榜无名,要么过早的走进了社会的大熔炉。面对社会中纷繁复杂的事物和当代变幻莫测、奥妙无穷的世界,他们更加惊慌失措。此时,理想失落的痛苦,生命追求的挫折,就象影子一样紧贴着他们生命发展的活动,于是,他们会觉得生命的困惑,自我价值的受压,就如一位15岁的中学生所倾诉的一样:“我就象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找不到可以停泊的港口。孤独、寂寞时常笼罩着我,使我常常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哀,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而我就好像穿行于沙漠中孤独的旅行者一样,多么害怕没有人和我会晤啊。”这种青少年就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关系与青少年犯罪

学校关系是指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机制正常运行所形成的有机的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全部活动的总成。继包括一个学校的办学方针、班级编排、教学人员的配备、后勤管理等,包括为规范学生行为所制定的各种规则以及对失范学生的教育措施等等。我国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学校,其根本任务是把广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个任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都得到发展。可是在此过程中,又产生了不少偏差和失误,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恶果,从而使有些青少年跃出了理性的王国而跌入了违法乱纪的深渊。

3、学校处分与青少年犯罪

学校处分是学校对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生守则以及学生行为准则的学生所进行的处理,包括警告、记过、留校查看、开除学籍等。它是挽救学生、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运用的好,可以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威慑、警告的作用,使之下次不敢再犯,改掉不良习惯,重新做人,奋发向上;对其他一般学生可以起到教育作用,使他们懂得学生的各种规章制度不可违背,违背了就会受到制裁,从而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专心攻读,遵守纪律,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运用的不好,容易使学生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从此一蹶不振,在邪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不能自拔,沦为违法犯罪者。前几年里,有的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工作的重心,一切为了升学率,一切围着上学转,由此,把一切

(三)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都是小环境,社会是大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表现在:⑤文化市场不正确的导向,当前社会上一方面是大量不良文化的客观存在,宣扬凶杀、暴力、色情等内容的非法音像制品、书籍、报刊杂志随处可见,另一方面是正面宣传教育形式过于枯燥,致使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易被不良文化所吸引,沉湎其中,由于社会不良文化的长期作用,使青少年对社会的认识产生偏差,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界线逐渐模糊,误认为不良文化表现的内容就是当今的客观现状。同时,也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使理想信念严重扭曲,价值趋向出现误区,精神生活狭隘、空虚、颓废,寻求感官生理刺激的日渐增多,当其欲望因种种原因无法满足时,遂将低级的生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作为追求目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1、黄色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2005年全国法院共判处青少年犯罪293435人,比2004年上升16.64%,其中犯流氓罪和奸淫幼女罪的占相当大的比例。在性犯罪的青少年中,有60%以上是不同程度的受到黄色传媒的毒害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2、黄色传媒是直接诱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1)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有强烈好奇心。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抑制不住生理的骚动,便可能冲破现行法律规范与社会伦理道德走上犯罪道路。

(2)青少年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如果我们的文化时常大量充斥反映暴力行为的书刊、录像、电影等等,而大众传媒又缺乏必要的正确导向,那么,青少年就容易把其中暴力角色作为榜样来学习。青少年的暴力犯罪行为,大多数都是从电影,录

像和书刊中模仿学习而来的。

(3)大众传播学理论认为,传媒密度与频次决定着传播效果。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黄色传媒的密度与频次越大,性犯罪的动机形成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有关专家指出,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知识基础在学校,健康成长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家庭防线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长作为第一任启蒙老师,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家长责任重大。家长要主动联合学校与社会,做好对失足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既不要歧视冷落,又不能推卸责任,应通过付出更多的关怀,鼓励帮助,为其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其在实践中改正错误,重新回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

1、成立家庭学校或家庭教育咨询中心,有目的,有重点,有组织对家长进行教育

2、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和睦、温馨、友爱、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和环境

3、建议实行家庭安全承包制

(二)巩固学校防线

1、正确办学思想,正确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我国设立学校办义务教育,目的在于国家为社会输送成千上万的合格人才和劳动者,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为此学校在善于发现、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更加着眼于大多数人,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决不能根据考试得分高低来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甚至将“查学生”当成“包袱”弃之不理。

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研究所的皮艺军所长说:“开除应该从学校废除,把青少年推向社会,其实就处于谁都不管的状态,”据他研究,青少年犯罪大多数是在他们闲暇时间,这段时间不能为社会控制。众所周知,流失生、辍学生流浪社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其对学校的积怨很容易转化为对抗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经过调查未成年人犯罪中流失生、待业者约占37%。

2、强化学生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树立良好的校风

首先要从时间上保证道德法制教育,中小学都要设立法制课,选派优秀教师,采取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内容上要具有时代感,使学生接受,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

其次,拥有一定的文体设施、图书教具,课余活动场所,使未成年人旺盛的精力有所寄托,并得到合理、适当的满足。学校要把人力、物力、财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切不可体

罚,歧视,排斥或随意给予处分,尤其是开除要慎之又慎。

(三)加强社会防线

1、提供学习机会,正确引导

社会要给他们学习的机会,把精力、聪明引到正路上来,通过国家投资办学,同时调动企业单位办学的积极性,吸引未成年人参加社会教育,使他们旺盛的精力有所寄托,聪明才智得以发挥,不走无聊、消极的道路,这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积极措施。对未成年人有害的行为作出限制,如:禁止未成年人吸烟,劝阻未成年人到饭馆纵酒狂欢等,同时加大管理力度,限制社会上有害的青少年思想的活动,净化文化市场。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场所有伤风败俗的举动;父母禁止虐待、遗弃子女,使未成年人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里生活,健康的成长。

2、成立帮教小组,做好帮教工作

对有劣迹的未成年人,要做好帮教工作,把关口向前延伸,不要等接近犯罪的边缘再去管。城镇街道、农村、工矿企业等基层党政组织,要成立帮教小组,责任到人,一方面对本地区本部门的“两劳”释放人员进行安置帮教,防止其从新犯罪。另一方面对有劣迹的未成年人,加强思想教育,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政治上爱护他们,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发动社会大专院校志愿者、离退休干部及知识分子开展帮教工作。

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远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键在教育。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的青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多方面的原因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全党全社会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都来做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工作。真正形成全党抓教育,全民齐参与的局面,这项工作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峰峰矿区犯罪人员信息统计表》,主编:徐凯

2、《峰峰矿区邯郸市犯罪人员信息统计表》,主编:徐凯

3、《峰峰矿区公安分局刑侦内参》,主编:张艳萍

4、《犯罪心理学教程》,主编:公安部教育局,人民警察中等教育出版社,1996.15、《峰峰矿区公安分局刑侦内参》,主编:徐凯《我区青少年犯罪状况》

6、《试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作者:钟其璧互联网

篇2: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作者: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 于洪燕

目前,人们将青少年犯罪、吸毒和环境污染并称为“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就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这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尤其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近几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的70%,14岁至25岁犯罪的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60%以上。单纯地强调惩治与打击已不合时宜,作为预防应该提升到更应关注的层面。本文拟通过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初步设想。

一、对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分析

从大量的青少年抢劫案、盗窃案、故意杀人案等案件来看,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或者说青少年犯罪的主观原因与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很大区别。青少年犯罪除了虚荣心强、易受暗示、遇事冲动、感情用事的原因外,还有其自身特点:好胜心强、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冒险性强,敏感易怒,不计后果,不考虑实施犯罪后自身所得到的利益是什么、失去的将是什么,常常是取乐为快、讲义气为先。而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则不同,其往往不是为了寻求刺激,而是为了蓄谋已久的报复、策划已久的取利而犯罪。如:争权夺利、仇恨嫉妒、贪财暴富、好色害人等而去实施犯罪。这体现了成年人犯罪心理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不同特点:青少年犯罪案情简单,激情犯罪占多数;而成年人犯罪案情复杂,往往深思熟虑之后而付之于行。

二、对青少年犯罪的成长环境的分析

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的青少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建立的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突显期,他们成长于网络时代,受到物质享受的冲击,拜金主义的影响,以及网络游戏带给他们的兴奋和痴迷。从这些年犯罪的青少年的家庭类型看,有的是在极受宠爱的环境里生长的,长大后对人、对事缺少宽容、忍让;有的是生长在家境贫寒的环境中,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还有一类是父母离异后,单亲家庭里成长的或是由隔代人抚养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以上是较典型的犯罪青少年的家庭环境,那么,社会环境又是怎样的呢?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学校。学校不只是学生集中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担负着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教育的使命。可是,对德行的教育显得薄弱,法制教育也是欠缺的。除了教育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外,有些学校还有自己的潜规则:小学生的数学、语文考试成绩不低于85分或90分,有的孩子没有达到这个分数,受到了老师的白眼、家长的责骂,严重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打击了孩子的学习欲望,甚至产生了厌学、逃学的现象。如果是沾染了恶习,还极易被犯罪团伙所利用。这类群体的孩子,周围的人讨厌他们,父母甚至是放弃了抚养或是半放弃了他们,闲逛、进网吧是他们的日常琐事。而网络游戏给他们的影响是冷漠,潜移默化中人格发生了变异,心灵扭曲畸形,对前程充满了幻灭感。这类孩子的生活所需很少是正常渠道得来的,有的是小偷小摸得来的,有的是抢劫得来的,更违法更冒险的是抢劫杀人得来的。在哈尔滨少管所,因上网无钱便去抢劫、杀人犯罪的少年犯占有相当的比例。

三、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点设想

对于青少年犯罪,惩罚只是手段,而教育、挽救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拯救青少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拯救国民的素质。振兴中华民族,要有民族素质的基本保证。所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不能只是塑造少数精英,不能只是看一所初中有多少人考上了高中,一所高中有多少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却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整体德行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行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道德感和法制观念,沿着正确的道路成长。另一方面是对家庭教育的设想。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关系,所以家长首先要懂得荣耻、懂得是非、懂得秩序的重要性。

青少年在犯罪前,多数是已经成了三不管的人,即:家庭、学校、社会不管他们,这一现象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所在的街道,要对三不管的孩子有个统计数字,并与有关部门给这部分孩子具体的帮助,要教育他们,给他们一个接受技能培训、体力劳动(年满18周岁的)的场所,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不至犯法。这个群体中的人不违法或违法的人减少,社会也就增加了稳定的因素,犯罪的人减少了,社会和谐的因素也就增强了。

篇3: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成因,预防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 经济和社会得到高速的发展,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上升较快, 违法犯罪的产生与社会结构有着内在的联系, 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虽然有人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反映, 是一种如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相同的必然现象。然而, 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的上升, 不仅直接危害青少年本人和其家庭, 而且给社会治安带来不安定的因素。科学地掌握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原因与变化的规律, 设计出符合现实的、有价值的预防措施, 成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的社会课题。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成因很复杂, 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1.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 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家庭是青少年进入社会的一个起点, 是活动时间最长、受影响最深、联系最密切的地方, 因而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最大。近年来, 我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 单亲家庭逐渐增加, 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 孩子的心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撞击, 如果家长不能调整好心态,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必然给子女带来极度的痛苦, 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般到青春期由于不良外在因素的影响, 诱发其潜在的异常人格, 因而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的犯罪率比健全家庭高出许多。而溺爱型、家庭成员关系紧张型、过分专制型和放纵型的家庭也给了子女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有西方学者认为, 犯罪常常具有家庭遗传性质, 提出了“犯罪家庭”的概念, 说明不当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有着一定的关系。

学校是青少年获取知识、提高修养的一个重要场所, 但学校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因素和现行应试教育的体制, 为追求升学率, 对成绩不理想学生的漠视, 致使少数对自己要求不严的学生, 心理负担加重, 情绪低落, 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产生厌学情绪, 较早的流入到社会, 极易受坏人的引诱、拉拢, 误以为找到了理解自己的人, 从而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

社会是青少年最终施展才华的地方, 而现在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当物质文明获得单方面的突进式的发展, 而社会缺乏必要的文化和心理准备时, 物欲横流, 原有的社会价值崩溃, 当社会的变革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 就暴露出了诸如:城市化、人口流动及社会化结构的变动, 造成升学、就业的不均现象, 贫困、失业、分配不公、以权谋私及宣扬情色、暴力的网络游戏, 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 不同程度地干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在这些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 很容易使一些青少年的思想产生偏差, 行为失范, 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因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犯罪动机的形成是基于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双方相互依存。如果没有青少年心理结构和人生观方面的缺憾, 社会环境的缺陷是不会转化为犯罪原因的。青少年处于青春期阶段, 很容易兴奋、冲动、感情用事、叛逆、自控能力不强, 看问题主观片面, 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导致违法犯罪的外在因素又处在不断变化中, 当不良的社会因素与青少年的反社会意识等消极因素相互融合时, 很容易陷入青春危机。由于犯罪机遇的偶发性导致被犯罪分子或犯罪集团利用, 不自觉地卷入违法犯罪活动, 进而使青春危机转化为犯罪危机。

二、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共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尽管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可以通过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共同预防, 用教育的手段塑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用法律的准绳规范青少年的行为, 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只有全社会共同关心, 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才能把青少年违法犯罪减少到最低点。

1.家庭教育。

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模仿与暗示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机制, 家风是一种文化现像, 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品行都有着潜在的影响, 家长必须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道德与文化修养, 检点自己的言行和生活方式, 让青少年在温馨而不失准则的良好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教育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学会正确地对待社会事物, 形成良好的辨别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使家庭教育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从重智轻德到全面育人, 从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正确处理好家庭关系, 给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2.学校教育。

针对青少年道德、法制观念薄弱的情况, 学校应因势利导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划清守法与犯法的界限;做好后进学生的转化工作, 对他们既要严格要求, 又要关心爱护,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及时发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如家庭不幸、知心朋友的关系破裂、不公平的待遇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情况, 避免因此而引发思想感情的波动与苦恼, 同时受到外界不良的刺激, 诱使青少年产生危险的念头。

对课堂上单纯说教式的道德教育转化为对基本伦理道德规范的传授, 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贴近青少年实际, 讲求科学, 把正确的是非观传授给青少年, 用良好的道德标准预防违法犯罪的发生。学校还可以建立教育辅导、治疗体系, 设置心理咨询机构, 由心理医生对青少年不良的心理状况及时掌握, 制定对策, 及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教育指导和帮助, 同时对预测犯罪和预防犯罪起积极的作用。

3.社会教育。

社会是青少年迈入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德国法学家李斯特曾经指出, “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形势政策”, 社会教育对减少犯罪具有可行性的实际价值。确立良好的社会道德标准是预防与抑制犯罪行为发生的有效措施, 要协助解决安排青少年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社会要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的公德机制, 净化社会环境, 清除精神污染, 对毒害青少年心灵的非法场所予以取缔, 避免不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侵害, 还青少年一个有着完善社会行为规范的纯净的社会空间,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法制教育也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要使全社会形成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 唤醒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关注, 制定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措施, 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氛围, 从而使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降至最低点。

参考文献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

[2].史焕章.犯罪学概论

篇4: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1.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据统计,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2.暴力犯罪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约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0%。因为未成年人社会阅历不足、单纯幼稚等原因,犯罪时往往不计后果,犯罪手段暴力特征明显。

3.团伙犯罪现象严重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心理、生理都不成熟,极易拉帮结派,凭借人多势众实施犯罪行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争强好胜,遇到一点委屈就难以忍受,想打击报复;再加上心智不够成熟,意志力不坚定,讲究“哥们儿义气”,所谓“为朋友出头”,就容易纠集同伙共同作案,甚至有的带有“黑社会”性质。

4.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青少年犯罪多是在喝酒后或是在闲逛、上网之后才发生的。因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发育阶段,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情绪上也极不稳定,而且精力旺盛,遇到一些突发性的偶然因素就容易冲动,不计后果,引发突发性犯罪。

5.犯罪手段呈现高科技化

调查表明:在青少年犯罪中,运用技术手段作案的占被调查案例的37.6%,如伪造证件进行诈骗、伪造犯罪现场、清除犯罪痕迹、用万能钥匙开门入室做“梁上君子”、采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进行联络等,以增加作案的“安全性”。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找出并且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解决这一社会难题。

1.青少年自身因素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分辨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认识能力较差,自控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同时,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受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影响,凡事喜欢攀比,再加上法治意识淡薄,一旦自己的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容易步入歧途。

2.家庭因素

(1)家长自身素质较差。有的家长自己做事不检点、不庄重,甚至工作中腐败堕落,生活上出现作风问题,或者父母经常大吵大闹,家庭气氛紧张,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阴影。而且这样的家长通常都没有精力和心思去关心教育孩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感情淡化,最终容易使孩子形成畸形的性格。

(2)过分溺爱子女。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过分溺爱,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使孩子从小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贪图享受、懒惰成性、自私自利、任性、霸道的性格和不良品质,一旦步入社会,很容易不顾社会道德、法律约束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些家长简单地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孩子犯了错误或者考试没考好,父母立刻采取“棍棒教育法”,而不和孩子做任何沟通,导致孩子犯了错误不敢回家,容易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走上犯罪道路。

3.学校因素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还是在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办学。升学率往往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后,谁关心学生的德育怎么样?谁关心这些孩子是否知道一些社会的常识、法律的常识以及做人的基本道理?还有很多老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同学缺乏爱心,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多,导致这些学生自暴自弃,甚至辍学,过早地进入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社会因素

(1)受经济发展负面的影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等不良风气,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在文化市场上,一些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对青少年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很大的腐蚀作用。在现实的很多案例中,很多孩子都坦言,他所实施的犯罪行为都是从电视或者是互联网上的一些影视作品当中模仿而来。

三、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坚持德育首位,育人为本

必须端正办学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破除单纯追求“精英教育”的做法,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学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心理特征,丰富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办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抵制犯罪诱因的侵蚀。

2.学校的法制教育要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

配备法制课专兼职教师,把法制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要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开展教育和教学。采用各种形式学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组织学生接受法庭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设立法制长廊、开设法制讲座、开展警校共建活动,使学生在社会行为中用法律约束自己,避免违法犯罪。

3.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据不完全调查统计,心理缺陷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有相当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问题。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心理发展情况,及时对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和帮助,促其克服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疾患,合理引导保护个性发展,使之逐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德。

4.从小事抓起,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从小事开始膨胀,恶性发展,最后导致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和教师对后进生当中存在的逃学、抽烟、喝酒、说谎、早恋、赌博、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应高度重视,抓苗头,并及时恰当处理,使这些同学认识到任其发展下去的恶果,及时彻底纠正,不留后患。针对未成年人把冒险当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把蛮干当英雄的错误思想,要利用班会、板报多种形式进行讨论,把革命英雄主义与“个人英雄主义”、同学情谊与“哥们儿义气”区别开来,通过讨论,使同学们认识不良风气的腐蚀作用,提倡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学校应审慎地运用处分学生的权力

处分是挽救学生、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运用得好不仅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能起到警告作用,使之改掉不良习性,奋发向上,同时对一般学生也起到了教育警示作用,防微杜渐。但是如果学校不能慎重地使用处分权利,为了升学率对成绩较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动辄给予处分,甚至毫不留情地推向社会,就很可能使这些学生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由此可见,学校应谨慎地使用处分的权力,本着处分一个、教育一片的原则,正确地使用权力。学校要使处分成为警醒学生,挽救学生脱离泥潭的“绳索”,而不是将其踢下深渊的“黑脚”。

总之,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用爱心与责任心为学生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墙,使学校真正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阵地。

篇5: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施陆海

【摘要】青少年网络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的出现和普及,使得青少年网络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中一种新的犯罪形态。它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手段的普及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蔓延,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新时期社会的安定,而且严重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过程。本文从主观心理、网络安全、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以及司法完善方面归分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并且提出通过家庭学校教育的功能,加强青少年的网络文化道德、法制教育,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途径加强对青少年的保护,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教育

【内容】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种种便利和愉悦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交往面,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公安部门近期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目前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因网络受到诱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本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的一点拙见。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因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表现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不良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诱惑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外因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影响着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时,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网络信息的易攻击性,电子技术的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

(三)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网络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司法制度不完善使青少年网络犯罪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第三,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最后,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使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生长发育期,其心理还不成熟,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面。因此,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使之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家长也应多与青少年沟通、谈心。国家社会以及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机关,注意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的苗头,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动机。

(二)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一是加快网络立法,依托法律手段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需要法律,通过加快网络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止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毒害,净化网络文化,用法律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提高网络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在网络中,网络公民通过文字和符号,通过人——机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活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逐渐被网络所取代。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更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网络社会下,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网络公民更应当提高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更被人们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培育良才的基地,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环境,可以说两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庭的温暖教育使青少年对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而且通过家庭的爱心教育,让青少年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亲情维系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成员的“榜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家长应当注意自己言行,可以有目的的引导青少年进入健康的网站、通过与青少年进行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网络习惯;家长应当注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感化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自小树立良好心理素养,从心理上杜绝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的动机。

学校应改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学校网络教育系统的有效监管,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那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站进行屏蔽,从技术上避免青少年上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从思想上预防青少年的不良网络思想。

(四)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

加强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特别是加强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这样能够根据这类犯罪主体的年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更好的预防和减少这类主体的犯罪,也规范了计算机网络行业,使其减少以至避免制

作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网站。立法之后,要帮助青少年了解相关的网络立法,使他们对自己网络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有明确的认识。

篇6: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频发,不良的思想、文化、风气随社会的高度发展而充斥泛滥,导致青少年的心灵受到严重侵蚀,特别是寒暑假期间,青少年脱离了学校的教管,父母又忙于工作,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时期。据统计,2013年以来,华蓥市青少年犯罪案件共27件,34名青少年进行拘留教育,如何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是当前社会各界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人员日趋呈现低龄化。根据近几年来的数据统计,青少年案件中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出现危害社会行为的逐渐增多,且年龄结构逐渐偏小,一般从10岁开始表现出劣迹的,13、14岁就容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到15至18岁,青少年正处于叛逆的阶段,使得这一阶段更加成为犯罪高峰年龄;当到了18到24岁初涉社会时,正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冲动的性格暴露无遗,这一阶段所犯案件都是。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呈现低龄化,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监管,加强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二)犯罪方式逐渐形成团伙化。2012年3月25日晚,华蓥市天池镇雷家桥老纸厂(原广安示范纸厂)附近发生一起杀人案,抓获了犯罪嫌疑人杨某(男,24岁,广安市代市镇人)、贺某(男,18岁,华蓥市阳和镇人)、王某(男,19岁,华蓥市双河镇人),杨某某(男,21岁,华蓥市双河镇人),四名犯罪嫌疑人坐上受害人的出租车到达老纸厂后,见此处偏僻、寂静便将受害人赵某某拖下车,抢走其身上的600余元现金并将其杀害,之后又若无其事的回到双河镇网吧上网。纵观现状,青少年犯罪日趋由单独作案向集体性的共同作案转化,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去年审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共同犯罪的案件占犯罪总数的一半以上,青少年团伙犯罪中,已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称号、有头目,而且有纪律、有章法,特别是当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的结伙犯罪发展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集团,从而加大了作案的成功几率,一旦犯案就多是大案要案。而犯罪团伙中主要是靠“哥们义气”和利益一致的犯罪意识而达成一致,犯罪利益的相联,加上人多势众,很容易使其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

(三)犯罪行为往往是冲动和偶然。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均属临时起意,有的青少年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甚

至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是犯罪,或者是根本没有认识到后果的严重性。近日华蓥市局就成功破获一起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经查,2013年7月12日,犯罪嫌疑人柏某(男,20岁,华蓥古桥前进村人)、李某(男,16岁,双河镇人)约费某(男,21岁,重庆合川市土场镇人)到华蓥市老汽车站燕子茶馆谈还钱的事,双方因发生争执,遂用随身携带的刀具互刺,导致李某左肾失血过多休克性死亡,由此可见,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一定的冲动性、偶然性。再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盗窃案件来看,由于经济收入的差距加大,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的严重不平衡,诱发青少年向往金钱物质的享受,部分作案青少年就是临时起意,在看到别人房门未锁或是东西忘拿时顺手牵羊,却还没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

(四)犯罪动机简单却手段狠辣。青少年作案往往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突出表现为故意伤害、杀人、强奸、抢劫、投毒等,但他们作案的动机却往往又很单纯,甚至可能只是发生了口角争执或面子问题而冲动犯罪。2013年4月7日晚,年仅17岁的犯罪嫌疑人以自己过生日为由邀约受害人张某某(女,14岁,华蓥市庆华镇人)到其男友何某…家一起庆祝生日,以威胁、恐吓的方式,对受害人拍裸照,并拍下何某强奸张某某的视频资料对其敲诈勒索人民币7000元,究其原因,只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好面子,自认为是大姐大,而她和被害人之前却不认识。正因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淡薄,从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给社会造成强烈的不良影响,也给家庭带来不可磨灭的伤痛,追悔莫及。

(五)犯罪形式多以侵财为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也呈现出由轻微向严重、由简单的一时冲动到有组织有预谋的实施犯罪发展。从往年已破获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分析,侵财性犯罪尤为突出,青少年常利用其年龄不大,行动灵敏,不易被人注意等特点,降低受害人的戒备,从而肆无忌惮的参与“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性犯罪活动,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以便大肆挥霍、享受,然后当犯罪所得用完后又继续抢夺,频繁作案,甚至形成团伙,共同实施犯罪。近日华蓥市城南治安交管中队巡逻时,抓获的正在偷汽油的犯罪嫌疑人唐某某(男,20岁,岳池人);谢某(男,18岁,重庆合川人),经审讯,犯罪嫌疑人交代曾伙同另外1名犯罪嫌疑人多次到广安、武胜、华蓥等地盗窃摩托车,盗得摩托车共10余辆,总价值约1万余元。

二、探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一)主观原因。一是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智不成熟,极度缺乏正确的自我省视以及辨明是非黑白的明辨能力,看待问题的想法简单、片面,待人处事往往感情用事,不计后果。二是部分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责任心及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容易受一些网络不良风气、电视电影作品的误导,使其产生违法乱纪的行为,从而走上歧途。三是少数青少年自身性格内向、孤僻,他们往往感情冷漠,亲情淡薄,不服管教,再加上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各方面压力,使青少年对未来更加迷茫,强烈的想寻找答案,在心理长期受压抑后,加之缺乏好的倾诉对象,一旦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二)客观原因。一是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更有甚者有的父母不但不引导子女走“正路”,反而还教导子女一起犯罪。2013年7月1日,双河派出所就速破一起盗窃案件,其父亲教唆16岁的儿子进入厂区办公室内盗走电脑、手机等价值2万余元的物品后,于7月1日凌晨在工业园区红绿灯处接应其离开,可见家庭教育对子女影响很之大。同时单亲家庭、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等有缺陷的教育更使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情缺失,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一份调查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报告就指出,父母离异家庭的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父母离异后,近半数的孩子在很长的时间内会感到压抑,缺少目标和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问题,再建家庭中,后爸后妈往往不被接受,再加上很多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放任自流,这就使得这些孩子在心理与行为上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使其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父母的言行也直接影响子女的性格,父母存在的不好的性格很容易会使子女学习、效仿,对子女的言行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从而诱发其走上犯罪的

歧途。二是学校教育监管的缺失。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课堂,个别学校把学生变成学习机器,盲目追求升学率,对学生区别对待,好学生老师喜欢学校重视,差生则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致使少数学生厌学、逃学,过早地走向社会,受社会这个复杂环境的侵蚀。虽然近年来,多数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但大多数学校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使法制教育达不到好的效果。同时在教材上,我国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三是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未成年人对新事物的好奇很难经得住各种不良诱惑,相比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色情、暴力、恐怖的东西更能刺激青少年感官,许多黑心老板就是看准青少年的这一特性,开设不正规的网吧、娱乐场所,以更多新奇刺激的方式诱骗青少年,而青少年往往因为好奇,落入不法份子设下的圈套。更有一些社会上的毒瘤,长期存在,青少年长期生活在鱼龙混杂的环境中,受一些负面的思想观念误导,得不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身边有违法乱纪的人一多,就会让青少年觉得他们的行为是正常的,这种类似“从众”的心理,很大部分是由身边的一些常见现象产生的,所以社会环境的优化,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积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一要联合社区等有关部门,对有前科的青少年家庭多做走访,关心开导,对监护人明确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通过加大宣传,唤起广大家长对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重视,优化家庭环境,提高家庭精神生活质量。二要引起父母重视。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预防青少年犯罪可做到多留心注意青少年的言行举止,善于发现青少年的某些异常举止和反常行为,像有些青少年突然变得厌倦学习,不遵守纪律,人际关系紧张,经常打架斗殴,追求奇装异服或是突然有喝酒、抽烟等恶习,这些坏习惯和反常的行为都有可能是违法犯罪的前兆,家长要做到细心观察,及时给以正确引导,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再就是要多与孩子谈心,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这种谈心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而不是长辈的训斥,不要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就恨铁不成钢,破口大骂,大打出手,根本不听孩子解释,也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这种做法很可能伤孩子的心,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和信任,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干脆“破罐破摔”,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

(二)积极优化学校教育模式。一是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更多可用人才的角度出发,“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作为教育者教育的重要思想,找到学

生的兴趣点,加强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将应试教育观向适应社会需求的应求教育观转变。二是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多做宣传,开展专题讲座,积极组织多观看法制节目,提高学生的自尊、自立、知法、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三是开通家长热线或建立校园QQ群,多做沟通交流,传递教育经验心得,做到时时掌握孩子情况,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是否存在问题,便于与孩子及时沟通,找到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四是同时还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多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做到不歧视问题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三)努力改造社会环境。通过相关职能部门联合整治和采取多项有针对性措施,净化社会风气,大力整治好校园及周边环境,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文化、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对网吧等场所严管重罚,严格管理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推广一批内容健康的网站,净化青少年网上空间。肃清校园周边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一切丑恶现象,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公安机关可在学校附近设治安值勤室或报警点,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司法机关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充分利用庭审教育,震憾他们的道德良心,促使认罪服法。坚决制止诱惑、唆使、允许未成年人

进入的行为,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篇7: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是一个仅有19万人口的高新技术开发区,2002年审结刑事案件78件93人,其中青少年犯罪37件47 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50 %;2003年审结87件116人,其中青少年犯罪41件63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54 %;2004年审结 110件178 人,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53件76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43 %; 2005年审结136 件203人,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63件84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4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无论是在案件数量上还是在犯罪人数上,在整个刑事案件中的比例都相当大,几乎占了一半。如何有效控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要针对性的开展防治青少年犯罪,必须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根据调查分析,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点:

(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类型增多,以侵犯财产犯罪为主。从被判处的270名青少年罪犯来看,初中学历147名,占54%;小学及文盲77名,占29%;高中毕业43名,占16%;大专及以上学历仅3名,占1%。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

有效防治青少年犯罪必须从控制和消除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入手。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因素很多,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根据国内外的犯罪经验以及对194件青少年犯罪案件的调查分析来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家庭不良教育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导致孩子不良成长的家庭因素一是家庭破裂。近年来,失和、失教家庭逐渐增多。最新统计显示,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中央综治委在对全国18个少管所和监狱的调查中,有26.6%的青少年罪犯来自破碎家庭。二是父母素质偏低,亲子沟通不足。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见识面狭窄,又不主动学习,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与长辈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导致孩子在他律期就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三是家庭教育观发生偏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一些家长存在“树大自然直”、读书多不如赚钱多等观念,对孩子不闻不问;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动则打骂、训斥,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冷漠的性格和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过少,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纵容庇护其不良行为,养成孩子好逸恶劳、自私任性、骄纵霸道等性格。

(二)学校法制道德教育滞后。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一是道德和法制教育滞后。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全面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但是,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道德和法制教育明显欠缺,青少年自身又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护教育。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但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忽视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和自护能力培养,青少年处事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从而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三是部分学校为省事,对于成绩差、品德差的“双差生”不是有针对性地教育、管理,而是置之不理,人为地、不负责任地把“双差生”推向社会,成为闲散青少年,从而造成他们被社会上坏人引诱利用。资料表明,失学辍学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影响明显,有近一半的青少年罪犯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受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现象(五天学校教育后,学生在社会上受两天的影响,学校正面教育就等于零)。社会上的负面因素一是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不劳而获等思想,极大冲击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如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剧情的指引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教唆。一些违法犯罪团伙千方百计诱骗、教唆、和威胁青少年犯罪,把青少年“拖下水”;社会治安不好,造成青少年缺乏社会安全感,据某市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表明,有59.6%的中学生认为社会不安全,他们渴望找到保护伞,这恰好被社会上一些居心不良的坏人所利用。

(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青少年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常被人称为“危险期”,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的个体集众多矛盾于一身,既渴望摆脱束缚,但又受到能力的限制;既想得到认同,被同伴接纳,但自我中心意识太强;既想张扬个性,但又比较偏激。再加上这段时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思想简单,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强,自尊心强,好胜心强,易感情用事,分辨事非能力较差,自制力和自控力比较差,心理承受力弱。这些特点很容易激化矛盾,使青少年无所适从。如果再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就会成为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多方面的原因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的办法也只有采取综合治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要在加大打击青少年违法犯罪力度的同时,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一)加强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大家关心和议论的重要话题。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保证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应当成为和谐社会的评价标准之一,同时也应列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中。目前,我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在领导力量、工作经费方面投入尚显不足。各级党委政府应严格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放在关系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和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每年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落实这项工作,真正形成区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办公室负责主抓,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机制。

篇8:浅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

1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与心理快速成长的关键阶段, 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自我控制力差。若缺乏正确的引导, 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 好奇、冒险的心理极易导致犯罪行为产生。

1.1 受社会不良风气、低俗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 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社会风气,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等毒气在社会上弥漫。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网络媒体等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 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 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的青少年受到这些不良风气、低俗文化的影响, 容易形成贪慕虚荣的心理, 好攀比、讲排场、不思进取、好逸恶劳,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理想抱负, 不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当他们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 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 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1.2 家庭教育的缺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 优良的家风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上影响孩子。如果家庭结构破裂, 子女缺乏正常的父爱和母爱, 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将会对青少年的心灵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他们目睹了家庭的变故, 从而会使他们形成逃避、冷漠、怀疑、怨恨等等的心理, 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甚至由于内心的痛苦无处排解, 心理失衡, 很可能迫使他们采取极端的手段处理问题。而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 会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 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 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 遇上了犯罪动机, 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其次, 不正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家庭诱因。父母的过分溺爱与放任子女不良习惯和行为, 使他们养成任性、执拗、蛮横、粗野、放纵等畸型性格, 当其不断增长的需求欲望在家庭得不到满足时, 就很容易采取犯罪的手段。有的家长则是使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教育子女, 导致子女离家出走、流浪在外, 极易被社会不法分子拉下水。有的家长因其本身就有恶习, 子女耳濡目染, 自然而然沾染上不良习气, 发展为违法犯罪。

1.3 学校教育管理不到位

许多学校还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 这在中学阶段尤其显著,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学校还是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好坏, 把学生分成“问题生”、“后进生”, 被贴上“后进生”、“问题生”标签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地伤害, 如果“问题生”得不到及时的关爱, 从而将会导致他们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辍学, 过早地流入社会, 一旦受到社会闲散人员和不法分子的拉拢, 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一些学校只重视课本教育, 忽视法制教育, 即使有的学校开始了, 也大多流于形式, 学生没有真正学到相关的法律知识, 导致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2 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遏制青少年犯罪关键在预防, 根本在教育, 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应努力为青少年的成长、学习、生活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

2.1 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不良风气、低俗文化等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有关部门应该切实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对网吧进行规范管理, 如严禁未成年人员进入、严厉打击黄、赌、毒, 净化社会风气。采取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 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 学的、民主的、现代的家庭教育

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 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作为家长, 必须以教育子女为天职, 尽管孩子在入学后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但家庭德育仍然是经常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家长要给子女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 多与他们交流思想, 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以取得子女的信任和尊重,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青少年也意识到与家长之间的社会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家长不能用专制、独断的思想方式教育和对待孩子, 这就要求家长要与时俱进, 学习现代的教育方式, 掌握科学的、民主的、现代的家庭教育。家长更要做孩子的楷模, 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这是预防犯罪的好方法。

2.3 学校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注重智育的同时更注重德育, 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配合素质教育的实施, 强化普法意识, 加强法制教育。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开展系统的青春期教育。学校还要重点做好“后进生”、“问题生”的转化工作, 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们, 不要简单地放任不管。

2.4 加强法制教育

家庭、学校、社区等单位要对青少年进行经常性与专题性的法制教育。经常性教育可以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 也可以是学校、社区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活动的方式进行法制常识的教学。还可以通过专题性的法制教学加大宣传力度, 例如邀请司法、公安干警到学校举办“普法”讲座, 或请监狱在押“少年犯”现身说法等, 使学生学法、知法、守法, 树立法纪观念。

总之, 在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纷繁复杂, 能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更多, 知识面更广, 家长、学校、社会有责任与义务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学校和生活环境, 青少年更要自觉抵制负面因素的影响, 远离社会不良风气, 提高法律意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创造自己的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姚建银, 秦冠英.对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J].法制与经济, 2010, 67-68.

[2]花祖球.论农村初中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J].中华少年, 2012, 5 (上) , 2012年总期第9期.

上一篇:2023年陕西省中考英语语法总结(西安地区)下一篇:入户住户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