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犯罪成因探究

2022-09-12

一、青少年犯罪责任年龄的厘定

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之前, 我们需要明确的界定“青少年”的范围, 这其中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阶段。对于青少年的界定, 目前为止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章程》将十八岁至40岁的人界定为青年,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将十四岁至二十八岁人界定为青年, 从人的心理发展程度和生理发展程度方面, 将十三岁至二十五岁人界定为青年。纵观我国现有的法律文件, 亦未对青少年犯罪的年龄界限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从犯罪学角度, 基于犯罪学理论研究将已满十四岁而不满二十五岁的人界定为青少年, [1]司法实践层面, 人民法院在审理刑事案件罪犯情况中, 将青少年罪犯分为不满十八岁的罪犯和十八岁至二十五岁的罪犯, [2]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全国法院审理青少年犯罪的公告中将青少年的犯罪年龄界定为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和十八岁至二十五岁的人犯罪两种情况, 即青少年的上限年龄为二十五岁。

我国刑法对青少年犯罪年龄进行了分层划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划分为:一、绝对不负刑事责任年龄。即不满十四岁的人犯罪的,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因十四岁正处于人的生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初期, 对于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还不具备辨认、控制能力;二、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即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 除了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这八重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外, 其他犯罪不用负刑事责任, 这个年龄阶段,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为认知意识和风险管控能力, 对于他们所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 必须处以刑罚;三、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即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 虽然未满十八岁, 属于未成年人的范畴, 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这个年龄阶段, 人的生理发育和智力发展已经达到了社会认知的水平, 具备了正常的社会认知意识和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 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管控;四、应当减轻刑事责任的年龄。即虽然已满十四岁但是不满十八岁的人犯罪的, 无论何种罪行, 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不满十八岁即属于未成年人,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在判断力、控制力等方面较弱, 同时基于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在刑事处罚方面给予的特殊规定。综合上述关于年龄的界定, 在本项研究中, 作者采用14岁至25岁为青少年犯罪的年龄界定。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 其与社会联系的紧密度反映着青少年犯罪的比率, 在个人与社会联系较少甚至是不联系的情况下, 个人就处于随意的、无约束的环境中, 实施犯罪行为的比率就会增大, 纵然在诸多的案例中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是多样的, 但归根究底, 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青少年自身发展的原因。处于14岁—25岁的青少年, 处于心理健康发展与身体迅速发展的高峰期,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代, 其自身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行为结构等从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青少年伴随着身心结构的变化, 凸显出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判断失真等特点, 青少年意志的自我调整弱化使其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场合往往表现为对父母意见的排斥、对学校老师话语的对抗、社会交往的冲动等。

第二、家庭教育失位。主要表现为:1.伴随着多元文化对家庭伦理观的影响, 家庭伦理观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作为家庭组织主要成员的父母出现的离异、分居、遗弃等家庭失和现象, 破坏了家庭的稳定性, 在父母失和的家庭组织中, 青少年往往是情感苦闷、内心恐惧、性格孤僻的;2.父母教育观缺位的影响。父母过于关注对子女物质方面的满足, 忽视精神层面的沟通、教育, 导致青少年的个性偏执、娇惯、贪图享乐等不良习性的养成;3.沟通错位的影响。现代家庭往往呈现父母双职的特点, 父母双方对工作的过于追求, 造成青少年家庭沟通空挡的出现, 无人管、情感封闭、孤独无助是其典型表现。这些共同组成青少年犯罪的诱发因素。

第三、学校教育原因。1.人为原因划分“好学生”、“坏学生”, 将学习好坏、成绩高低、听话与否等作为衡量学生好与坏的指标。无形中使学习成绩靠后者或者不服从指令者从学校中孤立出来, 更为有甚者, 直接将这种“坏学生”作为素材进行反面教育;2.法制化教育功能弱化。学校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课程设置除了专业课学习之外, 还应当增加法制教育课, 这其中虽然有些学校开设了法制教育课, 但效果不佳, 分析原因, 有些法制教育课的教师非法学专业、有些学校将法制教育课流于形式等等。

摘要:青少年犯罪的年龄厘定, 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面临和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多变性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是进行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的关键,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年龄的初步界定, 进一步探寻青少年犯罪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年龄,犯罪成因

参考文献

[1] 康树华, 张小虎.犯罪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8.

[2] 诸葛平.2013中国法律年鉴[M].北京:中国法律年鉴社, 2011.9.

上一篇:突出特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下一篇:实施“三化”管理提高开井时率夯实老区稳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