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犯罪成因及其防范

2024-06-02

金融犯罪成因及其防范(通用8篇)

篇1:金融犯罪成因及其防范

浅析我国金融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摘要:金融风险是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市场风险、制度风险、机构风险等。要防范金融风险,所要采取的措施是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及保障体系,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井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完善市场和加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建立一套严密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是继农业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及经济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分业经营的出现,风险管理体系必将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道路。我国金融监管趋势国际化,既要保证我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又要提高金融效率,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更紧迫的任务则是如何做好的风险监管体系的建设。

一、金融风险成因的分析

(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企业积累了大量资本,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企业界出现了一股走出去的热潮,大多数金融企业对于投资海外心情急迫,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主要体现在国际游资冲击和他国金融危机的波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看到一些国家金融市场开放后,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趁之机的情况。受冲击的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也存在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已逐步开放保险市场,扩大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初步形成了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局面。

(二)股票市场的金融风险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制的推行,我国股市也在短时间内里高速发展,作为股市交易客体的上市公司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经历着一个急剧膨胀的过程。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成倍增长,但上市公司质量欠佳,掺有虚假成份: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甚至联手造假,欺骗投资者;人市主体不理性。这些情况表明,股市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最危险的部分。

(三)加大直接融资比例的金融风险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共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和债券)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国际上融资证券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资金融通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直接渠道连接投资者和经营者,而不是借助银行信贷业务。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长期以来是银行最主要的负绩业务,如果加大直接融资比例,势必买股票,容易造成银行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引发挤兑风险。

(四)资产风险

资产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根本性风险。事实上,我国的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风险

上,贷款逾期、发生呆滞、呆账情况比较严重。场利率变化引起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即金融机构从事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对市场行错误预测而发生损失的风险巨大。随着我国货币市场成熟发展,利率机制将趋于灵活,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将向开放的市场利率转变,必将使金融机构面临比较明显的市场利率风险。

(五)流动性风险

这是指存款人按照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二是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账支付需求。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触发银行信用风险,即存款者挤提存款而银行无法支付的风险。居民储蓄余额的稳定增长掩盖了银行流动性问题,因为高额储蓄增长使银行在资金方面有回旋的余地,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造成储蓄挤兑,银行有可能会遇到支付困难,这将影响金融秩序的混乱。

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金融政策要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脱离宏观经济政策的金融政策是不完整、欠科学的。金融政策与金融工具要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品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使我国引进外资及对外融资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金融业风险,中国再难独善其身,远离国际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开放经济的特点是准固定汇率制度、资本管制和持续的“双顺差”,这些特点的组合造成了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的复杂往。我国为了保持内外政策的平衡,除了采用传统的财政、货币和外汇政策外,还可以考虑选择其他一些政策工具用于政策组合。

(二)加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6万亿美元,如何管理及运作中国增长过快外汇储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我们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的CDO和MBs产品,这些产品被视为高收益和低风险的投资产品同时,却严重低估了其风险。现实情况则是,住房按揭证券化产品市场风险没有被充分披露及信息不透明,包括美国的评级机构也没有完全公正的履行评级标准。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及保障体系

我国将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内部的法律体系,理顺银行业和征券业、信托业的法律边界,明确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分清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特征对有关法规中的金融各行禁止性规定和肯定性规定进行统一并与各行业的法规保持协调。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四)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此次金融危机表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着严重的内在缺陷,而且愈发严重,对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严重障碍,急须解决。美元贬值,金融海啸的冲击,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在没有创造出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当今,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降低我国金融风险。

(五)完善市场和加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加快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我国将大力发展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在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我国需要进一步推进国有金融企业和国有工商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革,使国有部门产权实现多元化,增强出资人的经济理性,从建立责权分明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的经营发展战略,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等五个方面着手,逐步建立现代化金融企业。

篇2:金融犯罪成因及其防范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资本的全球化是继农业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我国金融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促进了现代化建设及经济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分业经营的出现,风险管理体系必将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道路。我国金融监管趋势国际化,既要保证我国金融的稳定发展,又要提高金融效率,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更紧迫的任务则是如何做好的风险监管体系的建设。

一、金融风险成因的分析

(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面临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企业积累了大量资本,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企业界出现了一股走出去的热潮,大多数金融企业对于投资海外心情急迫,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主要体现在国际游资冲击和他国金融危机的波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们看到一些国家金融市场开放后,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趁之机的情况。受冲击的有经济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服务市场对外开放也存在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已逐步开放保险市场,扩大外资银行经营范围,初步形成了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局面。

(二)股票市场的金融风险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改制的推行,我国股市也在短时间内里高速发展,作为股市交易客体的上市公司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经历着一个急剧膨胀的过程。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成倍增长,但上市公司质量欠佳,掺有虚假成份:中介机构操作不规范,甚至联手造假,欺骗投资者;人市主体不理性。这些情况表明,股市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最危险的部分。

(三)加大直接融资比例的金融风险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共给者与资金需求者运用一定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和债券)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国际上融资证券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资金融通方式更多的是通过直接渠道连接投资者和经营者,而不是借助银行信贷业务。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长期以来是银行最主要的负绩业务,如果加大直接融资比例,势必买股票,容易造成银行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引发挤兑风险。

(四)资产风险

资产风险是金融机构的根本性风险。事实上,我国的金融风险突出表现在银行资产风险上,贷款逾期、发生呆滞、呆账情况比较严重。场利率变化引起金融机构持有资产价格变动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即金融机构从事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时对市场行错误预测而发生损失的风险巨大。随着我国货币市场成熟发展,利率机制将趋于灵活,有管制的浮动利率将向开放的市场利率转变,必将使金融机构面临比较明显的市场利率风险。

(五)流动性风险

这是指存款人按照正当理由要求提款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不能支付的风险。一是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二是不能满足企业、单位等存款者转账支付需求。严重的流动性风险会触发

银行信用风险,即存款者挤提存款而银行无法支付的风险。居民储蓄余额的稳定增长掩盖了银行流动性问题,因为高额储蓄增长使银行在资金方面有回旋的余地,而一旦因为某种原因造成储蓄挤兑,银行有可能会遇到支付困难,这将影响金融秩序的混乱。

二、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金融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结合金融政策要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进行,脱离宏观经济政策的金融政策是不完整、欠科学的。金融政策与金融工具要服务于我国经济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衍生品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使我国引进外资及对外融资更为容易,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金融业风险,中国再难独善其身,远离国际金融风险。我国目前开放经济的特点是准固定汇率制度、资本管制和持续的“双顺差”,这些特点的组合造成了我国经济金融宏观调控的复杂往。我国为了保持内外政策的平衡,除了采用传统的财政、货币和外汇政策外,还可以考虑选择其他一些政策工具用于政策组合。

(二)加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

中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6万亿美元,如何管理及运作中国增长过快外汇储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往我们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的CDO和MBs产品,这些产品被视为高收益和低风险的投资产品同时,却严重低估了其风险。现实情况则是,住房按揭证券化产品市场风险没有被充分披露及信息不透明,包括美国的评级机构也没有完全公正的履行评级标准。

(三)建立和完善金融法律框架及保障体系

我国将进一步完善金融业内部的法律体系,理顺银行业和征券业、信托业的法律边界,明确不同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分清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特征对有关法规中的金融各行禁止性规定和肯定性规定进行统一并与各行业的法规保持协调。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

(四)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此次金融危机表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着严重的内在缺陷,而且愈发严重,对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严重障碍,急须解决。美元贬值,金融海啸的冲击,给中国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在没有创造出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的当今,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可以降低我国金融风险。

(五)完善市场和加强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

篇3:金融犯罪成因及其防范

在现代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可以说到处都充满了风险, 而在经济市场中金融业更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同样的金融业在整个经济中又非常的重要, 所以控制好金融业的风险对于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的重要。而在金融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就是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了, 在国有银行的金融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就是过高的不良资产率以及过低的资产充足率。国有银行的这两种风险将会导致银行出现支付危机, 为金融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同时会给整个经济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并且会削弱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内外的市场竞争力。所以探讨与分析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成因, 以及风险的防范对策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我国国有银行的金融风险成因

其实金融业在整个经济体系当中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导致我国国有银行出现金融风险的成因主要有以下这几种。

1. 国有企业商业关系恶化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主要的合作对象就是国有的各大企业, 而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的企业信用关系的恶化是导致国有的商业银行出现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方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信用恶化的主要原因。

(1) 国有企业资金供应方式改革

我国国有商业企业的资金供应方式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而进行的改革, 是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债务关系出现恶化的主要原因。因为在过去的国有企业的资金供应方式是由国家的财政占据主导地位, 而银行只是季节性的提供一些流动的资金, 银行只是起到铺导的作用, 国有企业的盈余收入都归国家的财政所有, 所以金融的风险也就到了国家的财政那里, 银行这边也就不必承担金融的风险了。

但是在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 国家的企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而国家的财政就需要大范围的支出, 同时收入与支出相比却很不如意, 所以国家的财政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为企业无偿的提供固定的投资了。所以国家就对国有的企业采取了资金供应的改革, 在改革的过程中, 国家将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全部交给了银行管理, 同时由以前的国家财政的无偿资金供应改为银行的有偿贷款, 在这样的改革政策下就导致了整个国有的商业银行全面的介入了国有的企业当中了。在这样的改革政策中, 于是许多的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 从银行得到了大量的资金贷款, 并且在这种负债的经营下, 国有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 基本上都已经无法还清银行的债务, 而导致了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信用关系恶化。

(2) 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整个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自从我国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中国的市场环境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从经济改革之后的十多年中, 我国的经济增长了4.4倍, 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却增长了32倍, 其中有80%是由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来完成贷款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在整个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主要的支撑来源就是通过银行的信贷来完成的[2]。在我国的企业的发展与销路相当平稳的情况下, 我国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还可以维持平衡, 但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出现之后, 世界的经济都不景气的情况下, 就会让我国的出口产品受阻, 导致投资与收益率降低, 让国有的企业陷入到困境当中, 而依靠银行信贷支撑的国有企业就无法还清银行的债务, 而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大, 从而导致了国有的商业银行与国有的企业债务关系变得更加的紧张起来。

(3) 不规范的国有企业改革与重组

在我国政府的推动下, 我国的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与重组。在这样的改革下, 我国的国有企业就会产生很多的隐患。因为企业的改革与重组, 本来是一个企业的内部行为, 因为一个企业在改革中, 都是以市场的经济利益为目的, 从而将企业的内部机构进行改革与重组的, 这样才能够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以及市场的竞争力。在这之中, 最明显的就是企业将资产优质资产都抽空, 而将银行的债务悬空起来, 使得银行无处讨债, 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 就更加的恶化了社会的信用环境, 使得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越加的降低, 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产生金融风险。

2. 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原因

在上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出现金融风险的外在原因, 在除了各种外在客观的原因导致商业银行出现金融风险外, 还有银行的内部自身缺陷而导致整个商业银行出现了金融风险, 下面将针对这一问题来分析探讨。

(1) 国有商业银行体制安排上的缺陷

在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中, 体制安排上的缺陷主要可以由以下这三点。第一点是在产权的制度安排上存在着缺陷, 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产权制度的这一个方面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代表国有资产所有权的问题上, 因为要承担国有资产的责任, 所以产权的所以者一直都是“虚置”, 这一问题没有解决好, 直接就导致了在现实的运营当中, 没有一个统一的产权所有者去支配, 就无法产生动力去为国有资产增值, 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运营上效率非常的低, 直接就导致了风险的产生。

第二点是组织制度上的安排存在缺陷, 在整个国有的四大商业银行的设置安排上, 它们并没有根据业务的需求来设置行政区域, 而是遍及了全国的各个城乡。这种安排制度下, 与商业银行的属性并不相符, 在这种制度下, 就会逐渐的积聚起资产风险。

(2) 国有商业银行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在国有的商业银行在运行的机制上其实也存在着缺陷的, 其中有国有的商业银行并没有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这样的一种制度下, 导致了商业银行无法占有剩余的索取权, 同时也不用承担经营的风险, 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整个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发生扭曲, 大量的提高信贷市场, 而使得大量的营业网点出现严重的亏损, 让整个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上不断的积聚增大。

三、防范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对策

1. 改善银企关系

因为现代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信用关系的恶化, 是导致商业银行出现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所以就要对国有的企业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 来改善国企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因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之后, 一直都是依靠国有的商业银行信贷而生存下去, 在国企的生产经营中, 就会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 所以就必须要解决与消除国有企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依赖, 尽量的让国有企业实现自行造血的能力[2]。因此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 根据当今市场的发展形势, 来对如今的国有企业结构进行调整, 让国有企业恢复活力与动力, 是改善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信贷问题中必须做的一步。

2. 深化国有银行制度的改革

针对上面我们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出现金融风险的原因,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内部改革, 从而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第一点就是要改善与解决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 在如今的现代化经济中, 国有的商业银行必须要建立企业起一套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制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现代的商业银行走出困境, 让现代的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金融企业。建立起完善的产权制度, 制定健全的激励与约束的制度。

3. 调整信贷投向, 优化信贷结构

中国的经济制度中, 一直以来就是将重点放在了国有的大型企业当中, 将大量的资金以及精力都投资在国有大型企业当中, 同样的国有的商业银行也是将大量的资金信贷给国有的大型企业, 但是因为各种制度的原因, 导致国有企业的负债很难还上。所以国有的商业银行应该改变这种观念, 不应该对国有的公有制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产生轻视, 而应该对市场进行细分以及重新定位, 加大对非国有制企业的投资力度, 提高债券的平衡度, 让商业银行的盈利以及对风险的防范力度得到提升。

四、结语

金融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它调控着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动向, 所以作为金融业中的主体,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重要性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本文通过对造成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 而提出了几个应对措施, 在整个应对措施的过程中, 不仅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控制, 更要加强商业银行本身制度的完善, 而作为国有的商业银行, 要防范其面对的金融风险还需要国家来制度相应金融债权法律, 来帮助国有商业银行脱离金融风险的威胁。

参考文献

[1]金融论坛编辑部.国内国际金融大事件[J].金融论坛, 2009, 12 (2) :37.

篇4:监狱民警职务犯罪的成因及防范

狱内职务犯罪是指在监狱系统内代表国家执行公务的人,在监狱管理活动以及刑罚执行活动中,不履行职责或违法履行职责或者利用职权获取非法利益,玩忽职守而干扰国家司法活动,侵犯了司法职务的廉洁性,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狱内职务犯罪行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高级别职务的监狱民警职务犯罪比例较高

在监狱担任一定职务的监狱长、副监狱长、大(副)队长、中(副)队长,这些狱警大部分曾经或常年在一线管教过服刑人员,一般都拥有某项分管权。他们在对服刑人员的工作调动、计分考核等狱内劳动改造中拥有处置权,因此“以权谋私”就有了存在的可能性,刑罚执行的秩序易受到威胁。

2.犯罪行为类型多样化

从黑龙江省内的(区、市)调研情况看,监狱民警职务犯罪的类型涉及面较广,从典型案件来看,涉及受贿的约占50%;涉及徇私舞弊办理假释、保外就医的约占35%;涉及玩忽职守造成罪犯脱逃的约占10%;涉及体罚虐待罪犯的约占5%。

3.涉案狱警具有反侦察能力,作案手段隐蔽且持续时间较长

监狱民警队伍中大部分是从警察学院或者政法学院毕业,接受过法律、侦查学的专业教育,随着监狱民警工作阅历的丰富,犯罪行为及方式也愈渐隐蔽。从典型案件上看,犯罪持续3年至10年的占55%,最长的达到13年。

4.“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腐败时有发生

近几年来,狱内职务犯罪呈现出一种新特点,就是在多人涉案的地区存在着“一人被查,多人中枪”的上下层级关系并且逐渐发展成“既得利益”共同体,彼此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于监狱系统相对封闭,人员来源相对单一,流动性慢,因此易发生相互包庇的群体性作案。

二、狱内职务犯罪的成因剖析

1.执法观念淡薄,法律意识缺失

监狱民警的工作单一,条件艰苦,收入微薄。在面对外界金钱、物质的诱惑,个别狱警往往“把握不住自己”,在贪利之心的驱使下,一步步地走上犯罪的道路。

2.监狱系统体制有待完善

其一,目前,全国各省司法厅有26个设立纪委,5个为省纪委派驻纪检组;监察室为省监察厅派驻,实行单派驻机构管理体制。调研反馈体现,省监狱管理局纪委监察室与省司法厅纪委监察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使监督工作受到影响。

其二,监狱系统制度的操作性不够强,比如《监狱法》颁布多年,但未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缺少监管工作的硬性要求,缺少执行的力度和依据。

其三,调研反馈体现狱内管理封闭,不利于外部监督力量的发挥;监督主体过于单一化;监狱纪委在工作上存在协调不畅等情况。折射出外部监督难、执法监督难、协调配合难三大问题。

三、监狱民警职务犯罪的惩防分析

1.强化对监狱民警的思想教育

深化教育,提高民警的自律意识,使每个民警都牢固坚守奉公廉洁的信念。通过法律培训以案说法,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设立警示教育基地等方式,倡导廉政文化。制定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增强监狱民警拒腐防变的信念为目标的教育体制。

2.进一步理顺纪检监察工作体制,明确监督主体地位

根据党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关于派驻机构反映业务管理方面问题研究改进情况的通报》中做出的答复,监狱监察机构作为监狱系统内设机构不能行使行政监察职能,建议按照《警察法》的规定,参照人民检察院做法,将监狱监察机构有内设改为派驻,实行统一管理,独立行使监察权。

3.适当扩大监狱工作的公开性,完善监督制度

要逐步提高监督效能,拓宽监督渠道,建立起包括干警自律监督、监狱内部监督、外部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在内的立体监督机制。因此,如何梳理监狱各项管理工作,如何建立一个与社会通畅的监督渠道等现实问题亟须明确。

4.严厉查处职务犯罪、严肃监狱管理纪律

预防监狱民警职务犯罪必须以查处为前提,查处是最有力的预防措施之一。此外,监察部门应着力关注职务犯罪的易发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犯罪预防,实施有效监控。

5.逐步提高监狱民警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

为了确保监狱民警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应建立合理的监狱警察收入增长机制,使监狱民警潜心本职工作,不至于为了“眼前利益”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监狱民警是社会发展的保障体系,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力量。而监狱民警职务犯罪亵渎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执法的神圣性,严重影响了社会公众对监狱司法机关的信赖以及监狱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唯有建立完善的权力运行制度、权力执行制度、权力监督制度才能从根源上防控职务犯罪的发生。

篇5:金融犯罪成因及其防范

一、当前我县婚姻诈骗犯罪的特点

婚姻诈骗俗称“放鸽子”,是以假结婚为名,骗取男方彩礼钱后,借机逃跑以骗取钱财的行为。从我县发

生的婚姻诈骗犯罪案件来看,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诈骗金额大。从我县发生的6起婚姻诈骗案件来看,诈骗金额最少的也有6000元,最多的达22000元。

(二)成功率高。今年我县发生的6起婚姻诈骗案件只有1起未遂,其它全部成功。

(三)作案人员多为少数民族妇女。从我县发生的婚姻诈骗案件来看,作案人员主要来自云南、广西等经济不发达地区。

(四)侵害对象多为农村单身男子。今年我县发生的6起案件全部在南部农村山区,侵害对象多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单身男子。

(五)多系团伙作案,相互分工明确。婚姻诈骗犯罪团伙一般由3-5人组成,有待嫁的“女儿”即:一名年轻女子充当“鸽子”;有同路尽职的“父母”或其他直系亲属,即:1-2名同伙充当“亲属团;有来自本地的“媒人”,即:一名本地人员或者曾在上述地区务工与当地人结识或与当地有亲戚关系的人充当“媒人”。他们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利用“媒人”或者亲戚身份物色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因在相貌、智力等方面有缺陷而找不到对象或者是经济条件不好在当地娶不起妻子的单身男性作为目标。物色好目标后,让同伙送来“鸽子”,“媒人”带“鸽子”上门相亲,大多以父母有病缺钱、家庭遭受灾害,想通过找个对象,要点彩礼给家庭经济支持,或者以路途较远回家不易,让男方多拿钱给娘家做彩礼、给父母的赡养费等为借口,使受害者信以为真,送上大量现金给“亲属团”,“亲属团”得手后立即“回家”。留守的“鸽子”利用各种手段逐渐让受害人失去警惕,一旦找到时机立即逃走。

二、婚姻诈骗犯罪的形成成因

(一)家庭经济困难。我县经济不够发达,在村中迎娶困难的适龄男青年基本上都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加之受“嫁个有钱人”等思想的影响,本地女青年多嫁到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单身男子只有靠人介绍对象,这就给犯罪分子实施婚姻诈骗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男女比例失调。当前,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县尤其是农村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一批大龄男青年很难找到合适的女子为妻,加之一些经济条件较好但自身在身体或精神上有缺陷的男青年,无法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婚龄女子,花一笔钱买妻被一些人认为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也给婚姻诈骗犯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法律意识淡薄。当前,我县农村偏僻地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一些人甚至认为花点钱买个媳妇也不是什么违法的事。另有一部分人容易被本地作案成员“媒人”的承诺所迷惑,认为即使出问题也可以找到对方要回所花的钱款,最终造成受害人人财两空。

(四)防范意识不强。婚姻诈骗犯罪团伙通过花言巧语,甚至利用假的身份证明办理结婚证,以致使受害人认为“鸽子”确实是自愿嫁到此地来的,从而使受害人失去警惕性,难以防范。

三、打击和预防婚姻诈骗犯罪的对策

(一)要保持对婚姻诈骗犯罪打击的高压态势。婚姻诈骗犯罪案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抓捕过早,交易尚未进行,案件不宜定性,导致证据不足放人,若抓捕太晚,破案不及时,部分交易完成,大部分犯罪分子已经逃脱,只抓捕假装嫁人的留守“鸽子”,可能会出现“鸽子”状告被拐卖,反咬一口的两难情况,甚至钱物已经转移,受害人人财两空,信访的可能性也很大。因此,必须抓住最佳战机,迅速出击,做到人赃俱获。如我局今年3月在侦破涩港柳其香婚姻诈骗案件中,专案组及时捕捉战机,在对其犯罪事实进行查证属实后,参战民警在其交易地秘密布控,在犯罪嫌疑人实施诈骗得手正准备逃走时,将“鸽子”及其同伙共4人一网打尽,进而迅速查清了该犯罪团伙的犯罪事实清楚,既避免了犯罪嫌疑人推诿狡辩逃脱法律的制裁,也及时为受害人挽回了近万元的经济损失。

篇6:计算机犯罪及其防范

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普及,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信息社会不但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快捷方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计算机及计算机技术在给我们提供使得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不但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危害,也对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就计算机犯罪的相关知识及其防治做以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犯罪;危害

计算机从产生至今,其发展速度让人吃惊,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计算机信息网络具有开放性这一特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有些人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正常的经营活动,但是也有人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从事非法的活动,这就是计算机犯罪。随着计算机犯罪迅速发展,从早期的军事、科技领域扩散到金融、商业、银行、保险等政府部门及个人用户。每年计算机犯罪造成的财产损失都在千亿美元左右,可见其危害之大。随着我们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犯罪的案例也是逐年增加,因此应对计算机犯罪提高防范和打击力度。

1.计算机犯罪概述

1.1计算机犯罪定义

对于计算机犯罪到现在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各国的学者定义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广义的计算机犯罪概念,通常是指所有涉及计算机的犯罪。欧洲的学者认为:在自动数据处理过程中,任何非法的违反职业道德的,未经批准的`行为都是计算机犯罪,美国的学者认为:在导致成功起诉的非法行为中计算机技术和知识起了基本作用的非法行为,我国学者认为:所谓计算机犯罪是指和计算机特性有关之犯罪,即通过计算机的隐密、快速、有效处理大量资料之特性而实现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结果。不管哪种定义都可以看出来,计算机犯罪是离不开计算机这个媒介的。

1.2计算机犯罪的产生及发展

上世界40年代末,计算机犯罪首先发生在军事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犯罪逐步渗透到金融、商业、银行和保险部门。第一起有记载的计算机犯罪发生在美国,时间是1966年,一位计算机专家通过篡改银行程序的方式改变了存款的余额,被当时美国计算机安全专家Parker发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例受到刑事追诉的计算机犯罪案件。从这开始,计算机犯罪逐年增多,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互联网人数逐年增加,计算机犯罪也在日益发展。有学者预料,今后计算机犯罪将大量发生,从而成为危害性最大,也是最危险的一种犯罪。

1.3计算机犯罪的特征

1.3.1社会危害严重化

社会各个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被破坏,其遭受的损失可能灾难级的。例如中国台湾人编写的“CIH”病毒、美国人编写的“美丽莎”病毒、德国人编写的“震荡波”病毒,中国大陆的“熊猫烧香”病毒,造成的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其中“CIH1.4”病毒在4月26号爆发的时候,全世界6000多万台计算机瘫痪,是人类计算机史上最大的灾难。

1.3.2智能化

计算机犯罪是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施的,很多计算机系统都有安全防护措施,要想进行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分子要有专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甚至有些计算机犯罪分子是多学科的“全才”,多种知识多种手段并用,实施计算机犯罪时,犯罪分子利用其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和一定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或其他计算机网络资源发起攻击,一般犯罪分子作案前要经过周密的策划和精心的准备,严格选择实施犯罪的作案时间和地点。例如12月份上海警方破获的非法入侵修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案,犯罪嫌疑人是上海市一所高校的计算机系学生,此人精通数据库结构知识,利用从事数据库维护的使得条件,非法入侵数据库并修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盗取游戏币。

1.3.3手段隐蔽性

由于计算机犯罪不同于其它的犯罪形式,都是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到只需要敲击几下键盘或是点击几下鼠标就可以实施犯罪。计算机是一个二进制世界,犯罪人很容易对数据进行更改或是销毁,犯罪手段相当隐蔽和复杂,给侦破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1.3.4跨地域性

计算机网络是全世界范围通用的网络,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都是互通的,这为计算机犯罪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很多计算机犯罪是跨国、跨地区的,犯罪分子只需拥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坐在家里实施各种犯罪活动,例如窃取军事资料、盗取商业秘密、盗取银行钱款和热门游戏的游戏币等等。犯罪分子可通过中点结点使不在同一城市或同一区域的用户受害。

2.计算机犯罪的防范

2.1法律防范策略

参照其它犯罪形式,可以通过法律去惩戒的原则,对于计算机犯罪的防范升到法律防范的高度,应该是有效的办法。国家应该出台针对计算机犯罪的专门法律条文,并增大监控力度,严抓狠打,这样对于减少计算机犯罪应该会有效的控制。

2.2增强防范意识

很多的计算机犯罪都是通过计算机病毒进行的。

2.3技术防范策略

技术防范策略就是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确保网络中信息保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简单的说,也就是说要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安全性。

2.3.1设备安全防范

设备安全防范就是要保证计算机实体的物理安全,例如对于计算机机房的管理,设置密码锁,增加监控系统,并对人员进行登录备案,包括姓名和出入时间,对于重要的部门还应该设置指纹安全识别技术。还要确保数据存储介质(硬盘!磁盘!光盘等)的保存和运送安全,再者要加强电子屏蔽,防止电磁泄漏,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法是减少电磁泄漏量。

2.3.2数据加密保护

数据加密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安全控制技术,网络中的数据加密除了选择加密算法和密匙外,还可以链路加密和端间加密。链路加密是网络层以下的加密,而端间加密则是网络层以上的加密。目前最常用的加密方式是链路加密方法,而端间加密是面向网络高层主体的,它不对下层协议信息加密,协议信息以明文形式传输,用户数据在中间节点不需要解密,端间加密可以由用户选择加密与否,它一般是用软件完成,在防范计算机犯罪时要在密匙产生和管理上做文章,减少信息泄漏的可能性。

2.3.3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一个安全成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应具备防御、检测、报告、恢复、总结五种功能。防御功能是指将计算机犯罪分子拒之门外,使其犯罪行为不能产生危害结果。检测功能是犯罪实施后系统自身具有记录,确认及调查跟踪等功能。报告功能是信息系统受到侵害后系统能及时准确提供给管理者或所有人其信息系统受损情况。恢复功能是指计算机信息系统受破坏后,信息系统功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运行,减少系统受破坏造成的损失。总结功能是计算机受破坏后,系统能通过软件自动分析存在的漏洞,受破坏的程度和改正方向。

3.结束语

计算机犯罪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犯罪日益猖獗,其造成的损失和伤害也远远大于其它的犯罪形式,因为我们应该加大法律防范的力度,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并在技术层面上加强防范手段,将计算机犯罪的危害减小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刘广三著.计算机犯罪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

[2]赵廷光,朱华池,皮勇著.计算机犯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

[3]蒋志培主编.网络与电子商务法.法律出版社,,4.

篇7:金融犯罪成因及其防范

一、税务职务犯罪成因

分析、探讨和税务人员职务犯罪的成因,对从源头上预防税务人员职务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根源。理想信念动摇、法纪观念淡薄是产生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一是封建特权思想在左右一些税务人员的行为。特别的权力总是与特别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从“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到“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使得某些掌权者在对权力崇拜和唯恐失去权力而恐慌的心理状态下,开始使权力职务异化,将用来为组织税收和管理税务队伍的权力,异化成个人及小集团谋利益的工具,直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是腐朽、奢侈的生活方式在诱惑每个掌权者。改革开放在引进新鲜空气的同时,也会飞进来苍蝇。经济与国际接轨,西方的奢侈生活时刻展现在人们面前,吃高档、穿名牌、夜生活,让人眼花缭乱,一些税务人员羡慕不已,却苦于手中薪水有限,便出现走邪路、捞外快的现象。三是拜金主义充斥着个别人的头脑,为了金钱和个人利益抛却党纪国法的约束,不惜以身试法,违反税收法律法规。四是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不少腐败分子明知贪污贿赂等行为为法律政策所不容,但又认为,即使发现也不易被抓住把柄,贪污能“天衣无缝”,受贿也只有“你知、我知”,只要行贿人不举报就不出事,这种心理给腐败分子的自我安慰,使其在犯罪深渊中越陷越深。

(二)体制、制度根源。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已经基本完成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巨大转变,但是管理体制中的一些制度还不完善,使社会抑制职务犯罪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从而增强了那些意志比较薄弱的税务干部的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犯罪。一是权力配属体制的不规范。其主要表现在国家的权力政府化,政府的权力部门化,部门的权力个人化,而对个人权力的监督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存在着一定的真空,当个人的权力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中时,就极易发生积极寻求权力的出租,从而形成权力的市场化,使一些钻改革空子急欲“一夜暴富”的不法之徒,利用市场化的权力大肆谋取私利,以身试法。二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应当说,各级税务机关在规范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的行使方面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有的单位和个人就是不能全面落实,对自己有利的就落实,对自己不利的就不去落实,该公开的内容不公开,该走的程序不走,大搞“暗箱操作”、“变通处理”,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有的甚至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枉法弄权、徇私舞弊。同时,个别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缺陷,也使腐败分子有空子可钻而引发职务犯罪。三是监督机制弱化。税务系统内部监督中存在上级“鞭长莫及”无法监督、下级怕“穿小鞋”不敢监督、同级之间怕得罪人不愿监督的问题,个别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往往是“拨出萝卜带出泥”,造成内部监督制约流于形式、走过场。在外部,由于税务公开的透明度还不够高,社会各界对监督的内容、形式等还不甚了解,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同时纳税人也常常因怕打击报复而不敢监督,造成外部监督制约乏力、刚性不足。于是,没有制约的权力就导致了腐败,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失职渎职也便成了必然。四是财政体制不合理。“以支定收”的财政体制,导致税收陷入“计划或任务之税”。

(三)法制根源。我国现行法制对预防税务职务犯罪还存在许多缺陷:一是在预防环节的立法相当薄弱,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对一般税收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及一般税收违法行为转化为税务职务犯罪的抑制性不强。如《监督法》、《公务员财产申报法》、《反贪污法》等均未出台。二是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中对罚款规定的弹性过大,导致税收执法自由裁量权和随意性过大,为一些掌权者以权谋私提供可能。如“处税款0.5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等模糊性界定。三是税务部门内部的执法制约机制不够健全。在税务执法过程中,征收、管理、稽查、复议等执法环节名义上应当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但由于保障机制不力,没有人愿意去负责任地实施制约或监督。此外,一些税务人员(尤其是基层一线税务人员

)缺乏法律知识或法制观念滞后,也是导致税收执法权异化的重要原因。

二、当前税务职务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案件多发生在基层。由于基层税务机关人员掌管业务的直接性,以及他们在税收第一线的特殊性,形成了每时每刻都与纳税人、纳税单位有着密切联系,这种业务上的联系,给纳税户产生一种直观上的错觉,那就是“税官”有权,纳税与否、纳税多少全凭他的一句话就可定局,只要与他们搞好关系,就能少交税甚至不交税。结果税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自觉和不自觉被那些“有心人”当成了重点“目标”成了被腐蚀的主要对象。从发案情况看,发生在基层的案件占90。

(二)犯罪后果较为严重。从查办的税务人员犯罪情况来看,凡是发生在税务机关的案件对外影响较大,因为税务机关作为行政执法机关,他们在执法的前提下知法犯法。一方面社会的负面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或几千万的损失。

(三)连续作案的占多数。由于税务机关人员整体素质好,懂业务,加之他们辛苦,给领导和群众留下了较好的印象。而一些“见利忘义”的人员,在这种“好”的掩盖下,私下进行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为了防止事情的败露,一些人还采取“放长线钓大鱼”手段,实施连续的犯罪行为。

(四)渎职方面的犯罪较为突出。税务机关及其人员的权限主要是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等职责,而有的税务执法人员,因以已之私或图一部门之利,将本应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不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却不知此行为也是我国刑法禁止的。而另一方面,有些地方的个别税务人员徇私舞弊不征或少征应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因而得到法律应有的制裁,此类案件近一个时期频频见诸报刊。尽管此案在犯罪数额上并不算太大,但其性质是很严重的。

(五)犯罪形式隐蔽。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智力水平,掌握专业知识,了解法律法规的空隙和漏洞。

三、当前税务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近年来税务系统查处的一些违纪违法案件来看,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贪污税款较多。违法违纪者有的分联填开完税证,大头小尾贪污差额;有的对已收税填开而纳税人没有取走的税票进行涂改,一票重用再次收税,贪污税款;有的白条收税,对纳税人假称完税证填开完或没带在身上先打白条收了税,之后见纳税人不再来催要,便不再开税票,将所收税款占为已有;有的利用纳税人不懂税收有关规定,收税不开票;还有的收费不上缴、罚款不入库,胡支乱花、挪用贪污。

(二)滥用税收执法权违法犯罪。此类案件多发生在税款征收、税务管理、税务稽查、税务处罚等环节,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出口退税审批、发票发售管理、纳税数额核定及减免缓税审批等方面,主要表现是涉案税务人员见利忘法、索贿受贿、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如中国第一大税案——广东省潮阳、普宁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暴露出来的职务犯罪问题就是触目惊心的。

(三)“不作为”引起的失职渎职犯罪日益显现。目前一些税务干部对罪与非罪的界限认识不清,认为执法和管理过程中只有“为”了才可能犯罪,“不为”也就不会犯罪,甚至还有部分干部认为涉税违法犯罪只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己无关,殊不知在平常的税收征管查过程中的很多“不作为”都涉嫌失职渎职犯罪问题。如有的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疏于监督管理,造成偷税、虚开专用发票大要案的发生,其中的失职渎职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四、预防税务职务犯罪的对策

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职务犯罪的预防是当前税务部门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认为加强教育是根本,健全机制是基础,强化监督是关键,综合治理是保障。

(一)加强教育,提高税务执法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政治教育,提高政治觉悟。税务机关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税务干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党纪政纪学习,使每一名税务干部明白自己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权力观,依法行政,为国聚财,分清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罪与非罪的界限,从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自觉维护和遵守税法。二是加强业务教育,提高业务水平。有的税务干部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低,但业务水平不高,往往会因为缺乏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系统学习,执行政策不到位,执法程序不严谨,最后成为了被告。所以税务机关应加大对税务干部税收业务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学习、举办讲座、统一测试、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干部的业务水平,确实使税务干部懂得税如何征、法如何执。三是加强正反面教育,做到警钟长鸣。税务机关在加强税务人员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教育的同时,注意发现、培养、树立和宣传本单位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先进典型,结合实际中先进典型事例,经常组织税务干部学习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严格执法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感染人、带动人、教育人。同时,利用反面案例,警示税务干部自觉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整改,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务机关内部执法监督

各级税务机关要以依法治税为税收的根本原则,加强内部执法监督,特别是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重点人的监督制约,最大限度地减少税务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和随意性,避免滥用职权,滋生腐败。一要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推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健全和落实以岗责体系为基础,以规程为标准,以考核评议为手段,以过错追究为保障的执法责任制。构建科学严密的岗位责任制,加强岗位责任制实施情况的考核,也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需要。没有岗位责任制,执法责任制就形同虚设。要使税务人员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解决职责不清,责任淡化问题,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办事,减少职务犯罪的土壤。二要着力加强检查监督,实现预防的关口前移。各级税务机关一方面要通过经常性的税收执法检查,对税收执法权的运行实施全过程监督,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对权力的规范和制约也就延伸到那里,从而做到把问题尽可能地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要针对税收执法中容易发生渎职侵权违法犯罪行为的重点环节,大力加强执法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严肃查处,使税收执法人员慑于法纪后果而不敢滥用税收执法权。

(三)深化体制、制度的改革创新,强化权力制约

当前,主要是针对那些容易产生腐败、导致职务犯罪的环节,加快推进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防止权力的异化和滥用。一是改革现行“以支定收”的财政体制,实现由“计划或任务治税”向“依法治税”的转变,只要税务机关确实依法做到应收尽收,各级政府和上级机关均应实事求是地调整收入计划,严格做到依法治税。二是完善税收执法权力体制,强化制约监督,进一步落实“上收执法权、分解执法权、制约执法权、规范执法权”的要求。三是深化税制改革,公平税负,统一税率,使不同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从而消除滋生税务职务犯罪的税制因素。四是深化征管制度改革。对税收的征收、管理、稽查三个环节实行机构、人员、职责三个方面的明确分离,切实健全相互制约和监督的体系;推行办税公开制,完善评估标准,增强税收执法权运作的透明度,减少税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分局(所)长以税谋私的筹码。

(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要经常对税务各环节进行风险排查,针对暴露出来的苗头性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剖析原因,举一反三,及时制定规范,堵塞漏洞,做到未雨绸缪。同时针对税收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和漏洞,加强税收政策的研究、改进和完善,避免执法风险。

(五)实施综合治理

要坚持走部门预防与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道路,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审计、司法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联系协作,建立预防联系会议制度,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定期通报情况、积极合作查办案件,以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合力,增强预防职务犯罪的效果。

篇8:金融犯罪成因及其防范

关键词:计算机犯罪,成因,特点,防范

一、计算机犯罪的界定与成因

计算机犯罪是一个非常复杂特殊的犯罪行为,引起计算机犯罪的因素也是多样的。拨开计算机犯罪的神秘面纱,对它的概念与成因进行初步了解是我们进行计算机犯罪分析的基础。

1、计算机犯罪的定义

关于计算机犯罪的界定,在这里我们采用一种广义的计算机概念。广义的计算机犯罪概念认为,计算机犯罪是指行为人以算机作为犯罪工具或将计算机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这种行为主要包括计算机犯罪主体用计算机盗窃、贪污资金;通过电脑网络传播色情、淫秽信息、伪造信用卡;以计算机为犯罪对象包括对计算机程序、数据及各种设备实体的物理性破坏;盗窃或更改计算机程序或数据等。

2、计算机犯罪的成因

(1)计算机资产价值的强大诱惑

计算机资产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计算机信息系统资源,二是系统处理、存储、传输的电子信息资源。前者包括硬件、软件、固件及其相关文件资料,系统相关配套设备和设施,系统服务以及计算机业务工作人员等。电子信息资源包括科技资料,统计报表、计划、决策、秘密文件、情报、公民个人的隐私数据等。由此可见,计算机资源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计算机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财富的象征。面对计算机如此巨大的资产价值,一些不法贪财之徒禁不住诱惑,进行犯罪,这是计算机犯罪的重要原因。

(2)计算机信息及计算机系统的弱点

首先,计算机信息具有脆弱性。例如:计算机信息的存储密度很高,通常大量的信息都存储在一张磁盘里,然而这种存储介质极易被破坏或被他人携带,造成信息的丢失。即使是在磁盘做了信息清除处理工作后,由于有些磁盘在使用后会留下使用痕迹,磁盘在落入他人手中也可能造成信息的泄露。

其次,计算机系统自身也有薄弱环节。计算机系统虽然有各种安全保护或设置密码等关卡,但对于很多拥有高技术的计算机犯罪人员来说,这些防护措施都是可以攻克的。而且计算机设备工作时能够辐射出电磁波,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仪器在一定的范围内收到它,尤其是利用高灵敏度仪器可以清晰地看计算机中的重要数据和绝密信息。

(3)计算机犯罪诉讼的困难性

虽然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日益突出,但计算机犯罪作为新型犯罪,人们还没有对它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因此对计算机犯罪实施惩治的法律还不健全。在诉讼程序方面,我国法律规定“计算机记录不能作为证据”。这就导致了很多此类犯罪得不到应有的惩治。此外,计算机犯罪借助网络高科技和跨国性的优势于一体,然而目前,执法机构缺乏高素质计算机执法人员,国际间合作和协调的不可行性,这给致预防、控制、侦破和制裁计算机犯罪增添了难题。

(4)计算机道德的落后性

计算机犯罪主体是人,之所以会出现计算机犯罪,从根源上看,还是由于计算机使用者对计算机道德的漠视。目前,我国网络使用者已过亿,而且使用人数还在逐年增加,有些网民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虚拟性,不顾道德的约束,在网络上胡作非为,计算机黑客更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对他人计算机进行破坏,导致严重后果。

二、计算机犯罪的特点

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高科技犯罪,技术性、智能性是其本身固有的属性。从我国近几年查获的计算机犯罪的案件来看,当前计算机犯罪有如下特点:

第一,发案率逐年上升,大要案所占比重大。据不完全统计,利用计算机犯罪贪污案件中,万元以上案件占90%以上。

第二,发案部位较集中,主要分布在计算机使用较广泛的金融业、证券业和电讯业。计算机的普及需要资金和技术,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犯罪的智能性高。计算机犯罪是相伴计算机技术产生,之所以说计算机犯罪是一种高科技犯罪,是相对于计算机犯罪主体的高智商和高技术而言的。

第四,犯罪的隐秘性强。在很多计算机犯罪中,犯罪行为已经发生并已经被记录计算机内部的软件资料中,但由于该种记录对于计算机本身的正常运行毫无影响,因而从外表上看不出特别的变化。

第五,犯罪的地域性广。计算机犯罪是借助网络进行的,网络可以把整个世界连在一起,所以,计算计犯罪可以跨国进行,所以对于跨国进行的计算机犯罪的发生地和诉讼程序的选择问题都是非常复杂的。

第六,犯罪的诉讼难。计算机犯罪诉讼难是该犯罪的特点,也是该犯罪产生的原因。由于该犯罪诉讼难,这增加了犯罪比例的上升。

第七,犯罪的危害性大。计算机犯罪盗窃和毁坏的不仅包括个人信息及电脑系统,还包括国家重要机关,公司企业计算机系统。这些重要信息被窃取,不仅会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还会危及国家政治军事安全,严重地危害了社会稳定。这种危害甚于传统犯罪的危害。

第八,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犯罪日趋复杂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利用网络进行犯罪的现象不容忽视。有的未经许可非法侵入他人计算机,有的通过网络散步计算机病毒,窃取商业秘密、非法转移电子资金、窃取银行存款等,还有的传播各种有害信息,如暴力、色情信息。这种通过网络进行犯罪涉及面广、破坏性大,有的直接危害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

三、计算机犯罪的防治

计算机犯罪给社会、国家、企业、个人都造成严重威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迫在眉睫。

首先,计算机用户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思想上要强化与计算机犯罪作斗争的意识。

其次,执法机关要培养计算机犯罪侦破专业人才,要采取各种先进技术,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再次,要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法制建设。

最后,增强计算机道德的培养,建立健全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吴大华,于志刚计算机犯罪的原因、特点、趋势及其综合防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2(2).

[2]苏德栋.计算机犯罪研究[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上一篇:2024年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招聘启示下一篇:思维导图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