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预防

2024-06-11

青少年犯罪预防(精选十篇)

青少年犯罪预防 篇1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要加大对预防事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建立健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组织体系。建立由党委领导, 综治办牵头, 预防办、关工委协助, 职能部门配合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公安、文化等部门要齐抓共管, 开展各种“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和“远离毒品”活动, 整治社区及校园周边环境,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加强对网吧及网络信息的监管, 为青少年成长的提供健康的人文环境。村镇、社区及学校要利用社会资源, 定期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活动, 聘请司法机关的专业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讲座, 担任青少年学生的法律顾问, 构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建立社区帮教模式

以社区为基础阵地, 通过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等形式, 对社会青少年进行普法和维权教育, 帮助青少年提高法律水平,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机关与街道、社区开展结对共建, 以成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法律咨询点等形式, 进一步拓宽青少年维权网络。针对青少年的不同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 社区应当分类建档, 对于有特殊情况的青少年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

(一) 留守、离异家庭及贫困青少年

当前、留守及离异家庭青少年不断增多, 这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 家庭教育缺位, 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差, 容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 加之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 自制力差, 极其容易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被不法分子利用和唆使犯罪。把留守、离异家庭及贫困青少年列为帮助对象, 建立档案制度, 在日常生活中给予福利照顾和关心帮助, 为其塑造良好的性格, 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 从根源上灭绝犯罪因素。

(二) 有不良行为的“边缘少年”

把有不良行为的在校生和有失足倾向的社会青年列为帮扶对象, 由公安及社区组织专人进行监控和教育管理。社区和学校要齐抓共管, 和家庭形成三位一体, 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对有劣迹的学生及时帮教, 及时与监护人联系, 沟通教育方式, 使他们自觉改正不良行为, 远离违法犯罪。对于辍学的青少年, 要配合其家长、监护人进行教育沟通, 提供物质与精神上的帮助, 鼓励其重返校园。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建立接受基础教育的强制机制, 以避免辍学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三) 判处非监禁刑的“问题少年”

对于判处非监禁刑的“问题少年”, 建立社区帮教网络, 实行有效帮教, 避免将青少年犯送至监管场所受到交叉感染。一方面, 由社区法制辅导人员对其进行结对帮助教育, 通过心理疏导、个性化教育等方式引导其积极生活, 重新回归社会。另一方面, 让青少年犯参与社区服务, 通过服务社会, 在弥补自身过错的同时, 学会如何关心帮助他人, 体现自身价值, 这样既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犯的责任感, 助其悔过自新, 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人格意识, 顺利回归社会, 也有利于预防和减少失足青少年重新犯罪。

(四) 社会无业青年

从对青少年犯罪的调查统计来看, 无业青年占据了很大比例。这部分人群文化素质低, 享乐主义思想严重, 又自制力差, 很容易受到拜金主义蚕食, 为了满足物质需求, 往往铤而走险, 用不法手段获取财物, 走上犯罪道路。可见, 无业青年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危人群, 是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主要对象, 应当加强社会无业青年的教育安置工作。

三、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

改革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方面。我国目前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法律仅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 但由于规定过于笼统, 实际操作性不强, 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审判制度的变革, 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我国应当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尽快制定出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

对于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违法犯罪, 应当按照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对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的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 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建立完善符合未成年人特点、体现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司法机制。对未成年人贯彻“非羁押”、“非监禁”理念, 对于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进行调查, 审查未成年犯家庭、学校或者其所居住社区是否具有监护、帮教条件。从少年罪犯的特殊心理特点出发, 以教育、感化、挽救为原则, 促使青少年犯自我悔过, 达到预防和减少社会犯罪率的目的。

摘要: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需要公检法司以及社会各阶层相互衔接、共同构建。本文提出如何构建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 建立长效预防机制, 达到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社区帮教

参考文献

[1]肖建国.发展中的少年司法制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张鸿巍.少年司法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预防青少年犯罪 篇2

学院:体育学院班级:10级体教2班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

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现状及案例分析和预防对策.............2 摘要:...........................2 关键词:........................2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2

(一)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2

(二)犯罪的暴力程度加深.................2

(三)团体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2

(四)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3

二、青少年犯罪成因....................3

(一)自身原因....................3

(二)外界原因....................3

(三)家庭教育的原因........................3

三、青少年犯罪的现状........................4

四、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4

案例一:“蛊惑仔”引诱学生犯罪...............4 案例二:未成年人犯罪也要负责任....................4

五、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5

(一)搞好家庭教育....................5

(二)改进和加强学校教育.................5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6

(四)发挥社区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6 参考文献........................6

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现状及案例分析和预防对策

摘要:青少年犯罪问题近年来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只有认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搞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才能保护好未成年人,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及现状预防对策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语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句写于110年前的名言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创新、有所作为,它激荡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青少年被喻为“祖国的花朵、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希望之所在,那么如何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则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当前,青少年犯罪现状是: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案多,社会危害性很大。青少年犯罪还经常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

(一)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满14岁的儿童的恶性犯罪也屡屡出现,令人震惊。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来看,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的普遍提前,而心理的成熟程度远远落后生理的成熟程度。生理上的“相对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

(二)犯罪的暴力程度加深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好动、精力充沛、体能好,但同时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激动,是非观念不明确,责任意识缺乏。这些容易导致青少年好逞英雄,用粗暴、残忍的手段破坏侵犯他人的人身权益。其目的可能仅仅是显示其“有能耐”、“厉害”,其暴力犯罪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冲动性和愚昧性。

(三)团体犯罪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趋势从单

一、个人犯罪转变成有组织、有策划、有目的、有分工的团体犯罪。更有甚者向黑社会发展。青少年团伙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个是以财产为目的的犯罪集团,如团伙盗窃、诈骗、抢劫,另一个是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集团,如流氓团伙。

(四)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

我国青少年犯罪时利用一些新兴的科技成果,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专家认为,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各种智能化犯罪手段通过各种途径,会纵横交错地影响青少年犯罪手段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青少年犯罪成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而成。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自然也不例外。

(一)自身原因

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低下是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因之一。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尤其是暴力犯罪中,犯罪的青少年文化程度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犯罪的青少年多数为厌学、失学的青少年。他们在校时间短,缺乏良好的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也是青少年犯罪的自身原因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从不懂事到懂事的关键阶段,身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身体发育已经健全。但是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对世界和整个社会还不太了解,容易受到外部事物的引诱。青少年又涉世未深,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很容易一切从自己出发。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下,主要青少年稍稍受了一点刺激就容易做出犯罪的行为。

(二)外界原因

社会环境的原因。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文化市场的不规范、社会不良风气、不法分子的引诱等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外部因素。在文化市场上,一些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当今社会中不良风气给青少年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对青少年在生长过程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很大的腐蚀作用。而在社会上闲荡的青少年,有的由于整日无所事事,受不了诱惑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拉拢、利用;有的则是因为没有正当的经济来源,便寻求非法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有的则是闲的无聊,便滋事打架,最后导致犯罪。

(三)家庭教育的原因

造成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家长过度溺爱孩子,现在许多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宠爱孩子,甚至是有求必应,同时隔代的溺爱更加严重。其次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许多家长以为教育孩子就是打骂结合,“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随意打骂,滥施家长的权威,青少年与父母在家庭中经常发生冲突,从而造成孩子的叛逆心理严重。再次是父母对子女不管不顾。由于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死亡,或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没有时间精力照顾孩子,使有些青少年极度自大和粗暴蛮横,客观上造成青少年的人生观、价

值观的畸形发展。

三、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相当严峻,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进一步增加。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都处于上升状态,因此未来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青少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用法律来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用教育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宋庆龄先生曾经说过,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但少年儿童的教育不能等待。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已是刻不容缓。

四、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案例一:“蛊惑仔”引诱学生犯罪

一名年仅16岁的女中学生露露听说有个低年级的同学骂她,就叫来几个朋友,把那个女孩暴打一顿;另一名18岁的女生燕子参与5起抢劫,抢钱近5000元。问起她们这么做的原因,她们竟然回答说:“当班长、学习尖子远不如当大姐大威风!”据燕子和露露说,为什么要选择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因为她们看到电视、录像里都是这样,挺牛的,相比于单调乏味的课本上的说教和家长的唠叨,她们当然更喜欢情节生动的电影故事,看得多了,就觉得,认“干哥哥、干姐姐”比友谊重要,电影里的“老大”都用拳头自己解决问题,找老师、报警都是小角色。在电影中,那些大哥、小弟动不动就挥刀冲上街头,都是让人佩服的英雄„„正是由于这些电影电视的“蛊惑”,一些家庭幸福、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开始“出轨”。不良的社会环境目前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的重要外部原因,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消除环境给青少年带来的不良刺激,这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案例二:未成年人犯罪也要负责任

2000年12月17日晚,户县15岁少年王某为图好玩竟想制造火灾。他先将一堆麦草点燃,但因火势较小没有引起他人注意,又窜到同村张某家老屋处,用火点燃一把干麦塞入门洞引起大火后,王某便躲在暗处观看村民救火。火越烧越大,烧毁了房屋,烧死了一头耕牛和一些用具,损失达7000余元。法院鉴于王某未成年,遂依法作出减轻处罚判决。判处王某有期徒刑8个月,其父母赔偿受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7000余元。如何确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实施犯罪时的年龄,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过了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为已满

××周岁。

未成年人犯罪是否负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原则与成年人刑事案件相同,赔偿责任一般应当由未成年被告人的监护人承担。未成年被告人有个人财产的,应当由本人承担赔偿责任,不足部分由监护人予以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

如果调阅一下各地的报刊,就会发现几乎每天都有不少青少年犯罪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这些报道和其他千奇百怪的事情同时挤在大小报刊的社会新闻版上,成为新闻生产和消费的一部分,你可以去注意,也可以忽视,似乎不再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这种“司空见惯化”的中间,不知掩藏了多少青春的残酷和悔恨。

五、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事关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主要还是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做起。

(一)搞好家庭教育

首先,父母对孩子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注意发现孩子的缺点,做到防微杜渐。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仅仅是让其吃好﹑穿好﹑玩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不能认为“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对孩子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在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些异常变化,如情绪反常﹑学习兴趣下降﹑对不良书刊感兴趣﹑逃学﹑夜不归宿等现象,若发现孩子有上述行为,应主动和学校取得联系,积极配合老师,及时帮教,防患于未然。其次,要讲究方法,耐心诱导,切忌粗暴。父母都爱自己的子女,但父母不一定能教育好子女。孩子的可塑性大,讲究正确的方法对孩子成长是很重要的。家长和孩子之间要培养良好的感情,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爱和家庭的温暖。当孩子有错误时,父母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循循善诱,耐心说服。切不可感情冲动,更不能采取棍棒教育的方法,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会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流浪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再次,家长既要注重言教又要注重身教,身教重于言教。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家长行为不良,最容易影响子女变坏。父母如何律己﹑待人,如何处理公私关系等都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通过对家长言行的耳濡目染,逐渐培养自己的是非标准和美丑善恶观念。如果家长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就会受到子女的尊敬,教育效果就好;反之,不仅不能教育好子女,还可能起更坏的作用。所以家长首先要检点自己的言行,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要求子女不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

(二)改进和加强学校教育

首先,学校教育要坚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坚决摒弃“应试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各校应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抓好四项工作:继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优化教师队伍;建立新的教育评价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考试制度与考试方法的改革,否则,素质教育也只是一句空话。其次,要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当前,学校法制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是让学生知法懂法,预防违法犯罪;第二是使学生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好习惯。如何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呢?(1)要转变观念,把法制课放在同主课同等重要的地位;(2)要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法制课教师不能滥竽充数,必须是经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3)要编写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能引起青少年学习兴趣的法制教育的教材和课外读物;(4)要赋予法制教育以新的内涵,不仅要把法制教育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而且要把它提高到维护青少年权益的高度来认识。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切实履行监护职责。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要履行各自的监护职责。家长不能让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学校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人的学籍;中小学生旷课的,学校应及时与其父母联系;未成年人擅自外出夜不归宿的,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或者其所在的寄宿学校应当及时查找,或者向公安机关求助。国家应从法律上对家庭﹑学校及其他责任人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行为实行相应制约。

2.加强对文艺宣传部门的管理。文艺宣传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手段,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文艺宣传部门的管理,严格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的规定。禁止中小学附近开办营业性歌舞厅﹑营业性电子游戏场所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严格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含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的出版物。

3.加强对中小学周围环境的治理。中小学是未成年人最集中的场所,加强对中小学生周围环境的治理,既可以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又可以防止中小学生受社会上不良行为的影响。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应把加强中小学校周围环境的治理作为重点,及时制止﹑处理中小学校周围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四)发挥社区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广大群众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积极作用。

(1)加强对社区文化的管理,对那些有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场所要及时查办;(2)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社区行为规范,禁止不良行为;(3)积极帮助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防止他们采取非常手段去解决问题而走上犯罪道路;4.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

总之,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崇高神圣的工程。只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实现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探讨》

【2】《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及典型案例》

【3】《现阶段青少年犯罪:状况与对策》

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篇3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6岁到25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我国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往昔的新的特点:

犯罪低龄化趋势突出

这一特点十分明显地体现在了犯罪率持续上扬的“90后”“00后”人群中。

犯罪主体趋于复杂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外来人口的青少年犯罪增多;二是在校生犯罪率上升;三是“富二代”、“官二代”犯罪增多。

暴力犯罪数上升

目前的青少年罪犯开始频繁使用成年人的作案方法,暴力色彩突出,动辄有持刀砍人或互相残杀的惨剧发生,以致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案件的比例大幅上升。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自身因素

自身的心理因素是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内在因素。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之间的矛盾及心理意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被激化,极易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这些特点主要包括:

1、认知方面

由于认知能力偏低、法制观念淡薄,青少年很容易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走上犯罪道路。

2、动机方面

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各种欲望和不良心理的影响,产生犯罪动机。其二,基于嫉妒、报复心理而作案。

3、情感方面

青少年犯罪者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青少年也体现出了内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的特点。

青少年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直接學习的对象。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良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不健全的家庭环境。

1、不良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确教育方式方法。

主要表现在:(1)家长的溺爱;(2)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3)简单粗暴,即家长教育子女的手段、方法过于简单粗暴,非打即骂;(4)疏于管教。

2、不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家庭环境如何,对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当家庭结构受到破坏的家庭或不道德家庭,容易引起孩子的紧张、痛苦,使孩子心理变态,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这些家庭主要有:破裂家庭、不道德家庭以及暴力家庭。

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在网络传媒方面,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

其次,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腐朽的价值取向开始蔓延,青少年群体极易受到这些不良观念的侵蚀。

最后,社会竞争压力的无法有效的疏导,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学校教育因素

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下降,为青少年滋生犯罪心理埋下了隐患。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产生不健康的行为。

青少年罪犯的法律意识薄弱,与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忽视显著相关。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青少年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进行预防:

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家庭里,应多与父母沟通,不赌气任性,适当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有父母和子女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形成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第一层保护网。

在学校里,青少年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断充实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应正确调整好心态,应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对他人,应给予应有的尊重。

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第一,尽量保持家庭完整和睦的责任。不健全的家庭也易导致犯罪的产生,因此,家长的最基本的义务就是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对家庭负责,对子女负责,从表面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

第二,要履行积极教育、正确引导的义务。在教育过程中,避免与孩子激烈冲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子女的关系处理上,不过分干涉,不放任,不溺爱,做到张弛有度,促进其健康发展;在生活中,要处处争做子女的表率。

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社会的各类主体应各尽其责,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比如,针对网瘾少年,网络主管部门也应推出相应政策,以尽可能避免网瘾的养成。

其次,社会主体也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比如新闻报社多多登载发扬见义勇为等内容的文章,宣传我们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的社会风气更加健康。

学校的责任与义务

其一,加强道德品质的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犯罪前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其本质原因就是德育的缺失。因此,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重新审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讲授,从本源上抑制犯罪的发生。

其二,及早添加法律课程。我们如想全面建成法治社会,就得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

其三,适时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如果学校能通过相关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异性,消除青少年之间的朦胧感,那么,强奸、猥亵等恶性犯罪的发生几率就很有可能降低。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品质的优劣,素质的良莠,关乎国家的兴旺。因此,就更需要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各司其责、各尽其职,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青少年犯罪预防 篇4

北京市丰台地区属于北京西南部城乡结合地区, 一方面位于北京市境内, 丰台地区所拥有的文化、娱乐设施和教学条件优越。

一、丰台地区城市青少年主要犯罪类型

通过调研发现丰台地区城市青少年犯罪案件处于一种平稳降低趋势。2009年全年, 丰台地区城市青少年犯罪案件为100件167人;2010年为99件157人;2011年上半年城市青少年犯罪案件为39件65人。

通过调研发现, 城市青少年犯罪集中表现为两种类型犯罪:一是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和聚众斗殴类犯罪;二是盗窃及“两抢”犯罪。

(一) 城市青少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和聚众斗殴犯罪

从法律层面看, 这是三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犯罪, 寻衅滋事和聚众斗殴犯罪属于侵犯社会秩序类犯罪, 而故意伤害犯罪则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从青少年犯这三种罪的行为性质上来看, 我们可以将青少年的行为总结为“打架斗殴”犯罪。

青少年“打架斗殴”犯罪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1. 性格冲动, 遇事不冷静。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成熟期, 一方面其身体素质逐步或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其身体发育的成熟成为青少年“打架斗殴”犯罪的高发的身体基础。另一方面, 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水平还不够成熟, 还没有达到成年人所应有的理智、冷静的水平。与身体的快速发育不同, 人的心理发育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 在青少年阶段, 心理发育表现为一方面较之过去的孩提时代心智更加健全, 另一方面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依然保留着许多简单、幼稚的想法。因此青少年是一个身体和心理的复杂综合体, 在这一身心条件下青少年人往往具有明显的冲动性。

2. 社会经验欠缺, 不能正确处理问题。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涉足社会生活领域, 因为初入社会、涉世不深, 因此表现为社会经验的严重欠缺, 不会正确地认识和处理问题。如犯罪嫌疑人陈某某寻衅滋事犯罪中, 陈某某是丰台区一家电卖场的售货员, 在工作中与顾客发生争执, 顾客向该家电卖场的领导进行了投诉。陈某某对此心怀不满, 于是趁该顾客再次来到卖场的机会, 纠集苏某等多名好友, 在家电卖场内对该顾客进行围攻, 造成该顾客的两名朋友轻微受伤。

3. 青少年往往喜欢聚成“小团伙”, 喜好逞强斗胜。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聚团”的现象, 在小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密切, 对一个成员的“挑衅”或者欺负, 经常被成员们认为是对自己和整个团体的“挑衅”。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 便经常容易发生寻衅滋事或者聚众斗殴等犯罪。如韩某某、张某某涉嫌寻衅滋事案, 韩、张两人认为被害的同校同学在交友等问题上欺负了自己, 便纠集于自己关系亲密的多名朋友, 在学校附近多次拦阻辱骂被害人, 严重影响了被害人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秩序。

(二) 城市青少年盗窃、抢劫、诈骗犯罪

我们将这三类犯罪统称为侵财类犯罪。与其他主体身份的犯罪嫌疑人不同, 城市青少年犯盗窃、抢劫、诈骗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挥霍需要, 或者是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非以盗窃、抢劫、诈骗为生。根据我们的调研, 涉嫌这三类侵财犯罪的城市青少年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7—20岁;他们大多不会为生计发愁, 不少人有固定的工作。促使他们犯罪的原因有如下三点。

1. 主观上嫌贫爱富, 对收入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侵财犯罪的城市青年往往文化水平不高, 工作不理想, 收入水平不高。一方面这些青少年往往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自身条件, 认为现在不理想的状况是一种“屈才”, 自己应该有更宽阔的天地、更富裕的生活, 应该得到所用人的“敬重”。另一方面, 他们又不愿意通过努力, 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去改变自己的境遇。

2. 行为失范, 沉迷网络, 热衷挥霍。

涉嫌侵财类犯罪的城市青少年普遍存在行为上的失范, 首先表现就是沉迷于网络。这些青少年普遍将上网当作是自己主要的休闲娱乐手段, 喜欢在网上、网吧结交朋友, 并逐渐将网吧当变成招呼聚集的场所。侵财类城市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喜好挥霍, 沉迷于享受, 因为自己收入低或者没有收入, 因此经常感到“入不敷出”, 手头拮据, 这也是促使他们进行犯罪的重要原因。

3. 小团体色彩浓郁, 往往“拉帮结伙”。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 城市青少年在进行侵财犯罪时, 往往表现为共同犯罪或者团伙犯罪。而这些参与犯罪的成员又都相互认识, 都喜欢在网吧上网, 都存在上述两种特点。这些青少年平时就聚集在一起, 一旦手头拮据无法满足自己生活挥霍, 便聚在一起“想办法”, 谋划进行盗窃、抢劫等行为;甚至一些青少年聚在一起, 模仿成立类似“黑社会”性质的组织, 专门通过从事犯罪来为成员挥霍享乐提供金钱支持。

如冯某、陈某等人涉嫌抢劫案。陈某、冯某等人召集平日一起玩乐的“哥们儿”, 成立了“文星社”, 陈某担任“文星社”的“社长”。“文星社”下设“天龙堂”、“黑豹堂”、“龙虎堂”等六堂, 冯某担任“黑豹堂堂主”。平时陈某、冯某通过纠集自己的“社员”, 靠给别人打架、抢劫等方式为“文星社”和“社员”提供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主要用来上网和吃喝挥霍。从2007年9月至2008年4月, 仅冯某就领导“黑豹堂”实施抢劫中学生犯罪八起, 陈某、冯某还带领“手下”多次在北京市丰台、西城等地参与打架、寻衅滋事等行为。

二、城市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城市青少年拥有更优越的资源优势, 其犯罪的原因也与农村流动青少年有很大区别。因此, 对于城市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应该更有针对性, 更好地利用城市所提供的庞大资源。我们认为预防城市青少年犯罪可以从家庭、学校、社区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整体性的预防。

(一) 预防城市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措施

家庭应当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阵地。走上犯罪道路的城市青少年大多来自城市“原生家庭”, 这些家庭本身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家庭必要的关怀与帮助, 最终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

1. 转变教育观念, 帮助子女成长。

一些城市家庭, 父母教育观念落后或者对子女使用打骂等严苛的管教方式, 或者对子女管教过于宽松, 使子女疏于管教。应当教育父母转变落后的家庭教育模式, 为子女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庭中, 父母应当成为子女成长的“引路人”, 而非子女成长“监管者”, 父母既要转变传统的“打骂即是最好的管教”这种错误的观念, 也不应当因为于心不忍而放弃教育子女的义务。父母应当成为子女成长“严肃的伙伴”, 一方面父母应当学习做子女的伙伴, 学会站在子女的角度想问题, 平心静气地解决子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障碍, 与子女建立一种“伙伴”式的关系。另一方面父母也应当在子女的成长中保持必要的距离和严肃, 让子女对父母有敬重感。敬重不是畏惧, 很多父母以为通过严苛的管束可以获得子女的敬重, 但这种方式只能让子女畏惧父母, 造成父母子女之间的隔阂。只有让子女产生了敬重感, 父母才能在子女面前真正树立起权威, 而自己对子女的意见和建议才有可能被子女真正思考接受和采纳。

2. 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增进相互了解。

根据调研我们发现不少家庭, 父母对于子女缺乏沟通, 或者沟通技巧不够, 造成子女父母之间日渐隔阂。父母作为子女最初和最重要的老师, 了解掌握子女的思想对于教育子女非常重要。父母应当不断提高自己与子女沟通的方式, 及时了解子女的所思所想, 帮助子女克服苦难。

(二) 预防城市青少年犯罪的学校措施

学校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阵地。涉嫌犯罪的城市青少年在学校往往是成绩相对落后, 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 虽然他们走上犯罪道路主要是其自身原因, 但学校因为教育不到位、管理不到位使学生放任自流亦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受于升学压力和其他原因, 学校长期过于重视成绩, 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一些学校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课方式和心理辅导的手段方式都已经落后于时代, 使得学生对于学校德育教育和心理辅导产生反感抵触心理。

学校应当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学习成绩的做法, 将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与成绩同样重要的高度上。应当改变现有的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研究新时期新时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 改进学校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帮助学生成长。

(三) 预防城市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措施

社区已经成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位, 城市青少年的活动也都是在一定的社区内, 因此社区应当成为预防城市青少年犯罪的阵地。犯罪的城市青少年往往沉迷于网吧, 或者在网吧聚集, 这就需要在社区内对网吧进行必要的管理, 杜绝青少年“泡吧”。社区可以利用自己资源优势, 开展针对青少年的社区服务, 组织社区体育比赛等各种社区活动, 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组织社区旅游, 吸引城市青少年逐渐摆脱网络, 远离网吧。

摘要: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和司法机关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根据北京市丰台区的实际经验, 总结城市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和主要特点, 分析了促使城市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 并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如何做好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 篇5

王建峰

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全球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青少年犯罪除了无业人员及城市周边地区人员居多,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结伙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财产的案件多,还有一些网络犯罪、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犯罪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未成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是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大的。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好自己的子女,往往只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对孩子一味娇惯、溺爱,却没有从精神上给予悉心照料,也根本不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有的父母把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入家庭生活,对孩子产生了不好影响;还有些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孩子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正常的教育;另外,当前农民工外出打工,家中的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教育,在坏人的引诱和教唆下很容易误入歧途。二是学校环境的不良影响。学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学校和老师对未成年人的影响仅次于家庭和家长。但现行教育制度存在的缺陷是不容回避的问题。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重视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学校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从本院审理的在校生犯罪案件看,在校生的法律观念非常淡薄,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犯罪。还有的老师责任心不强,对差生冷眼相看,使其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而辍学在家。有的学校管理存在问题,放任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接触,而被引诱走上犯罪。

三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目前,随着经济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逐步盛行,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一些低级影视书刊的屡查不止,也严重影响了思想不成熟、辨别能力差的未成年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往往是“一看、二学、三堕落”,而走上了犯罪道路。近年来网络游戏的泛滥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不少未成年人禁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沉迷于网吧、游戏厅,极易在这些场所结识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有的因没有钱消费、没钱上网而走上抢劫、盗窃的犯罪道路。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

(一)完善立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

国外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许多国家都是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

违法。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比如,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因此,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和有识之士,呼吁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结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村镇、社区经常性的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民群众素质。

(三)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

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家长们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

(四)社会是保障,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

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岗位与务工人员数失衡,造成务工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

(五)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让青少年在学校就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教育中,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三要教育青少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

(六)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危害青少年成长的各种犯罪,同时做好已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

政法部门应严厉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保障青少年有一个和谐、健康的生存与成长空间,加强和做好已犯罪的青少年的改造以及服刑期满后回归社会后的工作。政法部门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联合,把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心理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等同时进行引导、教育,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上课、开讲座。政法部

门特别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各种场所及各种影视、网吧,让青少年远离暴力、远离淫秽,营造一个青少年舒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七)团组织充分发挥青年阵地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各级团组织应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的开展各种健康、向上、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经常组织团干、团员青年到有关学校、居委会、乡镇、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座、适时的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浅析留守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 篇6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犯罪原因;犯罪预防

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目前至少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因缺乏父母的应有监管以及学校的有效教育,加之年龄偏低,判断能力较差,这部分留守儿童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留守青少年犯罪不仅是严峻法律的问题,还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预防与减少留守青少年犯罪,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1留守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有学者认为,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发生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微观上家庭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基础性因素,在宏观上犯罪趋势的变化与家庭组织程度变化密切联系。《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调查发现,如果父母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情绪容易出现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留守青少年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平日与他们接触甚少,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教与监护,极易使他们在思想不成熟时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二,学校教育单一。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但当前片面追求较高升学率而忽视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一个生活在健康家庭环境的青少年而言,缺乏学校道德教育都易受到不良思想侵蚀,更何况是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留守青少年,缺乏德育、法制及心理教育,忽视对留守青少年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导致部分农村留守青少年在缺乏家庭关爱和成绩较差的情况下,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同时一部分留守青少年在学校周边租房,学校对这部分学生在放学后的活动无法监管,使得这部分学生处于无组织、无纪律、无约束的“三无”状态,从而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第三,受不良文化的侵袭。当前,网络媒体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既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了许多问题,一些网络传媒等由于未受到有效监管而传播一些低俗文化思想。留守青少年由于未受到有效监管与教育,年龄小,思想发展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侵蚀。

第四,社会监管不够。农村留守青少年大多年龄小,是非辨別能力差,父母外出务工给他们留出充足的自由和空间,终日浸泡在政府监管未到位的网吧,玩游戏、聊天或看形形色色的影视、图片,由于受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便常萌发尝试、模仿的念头,最终在我行我素中触犯刑法。而留守青少年所在的乡(镇)、村、组对其管理、关爱几乎是空白,这就使他们极易误入歧途。

2留守青少年犯罪预防方法

留守青少年犯罪有其独有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应当依据这些特点和原因,结合农村社会的实际,从监管教育、法制宣传、社会防控等多角度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青少年一旦脱离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保护和管束,也就离违法、犯罪不远了。因此,为了有效地防范青少年犯罪,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多层面入手,来系统地构建青少年犯罪防范机制。

第一,提高自我认知与控制能力。留守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时期,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的人生态度,增强辨别是非与自我保护能力。

第二,家长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情感教育。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温饱问题,更要注重情感沟通。尽可能零距离进行叫教育,平时打电话等形式多与留守青少年交流。家长还要与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保持密切的联系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成长等情况,及时对其进行疏通教育。

第三,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强化对留守青少年的监管、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学校对于青少年的监管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留守青少年在校期间要多些关怀与指导,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建立留守青少年备案制度,针对问题留守青少年多加引导与鼓励。

第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近年来,为推进法治化进程,社会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宣传,取得了较好成绩,法制宣传应当具有高效性、针对性,尤其是对农村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留守青少年犯罪类型主要为盗窃、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设立法制宣传栏、颁发法制宣传手册,除采用传统的法制宣传外,还应拓宽法制宣传渠道,充分发挥网络在法制宣传中的积极效应。需要说明的是,对未成年人进行违法犯罪预防的宣传报道应当精心挑选和设计,避免未成年人从违法犯罪事例中受到诱导,进而模仿犯罪行为。在精密的设计下,犯罪新闻报道可以是一种强力的社会控制工具,如果失之管理,其也会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篇7

1. 现阶段职业院校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1 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形式化,法制理念缺乏

最近几年,某些职业院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以学习法律知识应付相关考试为主,学生们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法律以及相关的犯罪行为,在学习法律知识时,法制观念不强。法制意识的淡薄,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法律后,渐渐失去了学习法律的主观能动性,更别说认识到法律的关键重要了,如此,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很难很好地利用法律约束、保护自己。

1.2 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法制教育时,在制定法制教育课程内容和专业深度时,没能够综合考虑学生们的成长特点、理解接受的能力等主要因素。这使得学生们学习法律的实际作用不大,这一现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内容设置不全面、不科学,学生们没法深入理解法律,更别说使用法律约束自己、保护自己。

1.3 从事法律教育的教师水平不等

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过于看重专业的理论、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从事法制教育的老师,却往往不是专业的,在给学生们讲课前,他们先要将所讲内容自己看懂,在遇到实际难题时,这些教师将很难将这些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此,也就没法引导学生们用法律来解决实际难题;另外,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较为传统的、单纯的理论传授,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否已经理解,如此,就降低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实际效率,显示不出职业院校设置法律课程的实际功能,也起不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1.4 学校、家庭、社会不能齐心协力展开法制教育工作

许多职业院校,在传授学生法律知识时,只有课堂讲授这一种方法,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合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们的行为,没有齐心协力用法律来约束学生,家庭法制教育的不足,也是青少年不重视法律的关键因素。

2. 相应解决建议

2.1 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数量、频率逐年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法律意识太淡薄,职业院校的功能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作用很关键。最近几年,尽管国内的职业院校陆续增设法律课程,但是法律课程是否合理不能只停留在海量法律知识的传播方面,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在法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青少年的各种犯罪事实,加深学生们的法律印象,知晓法律的重要性,提升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实效。

2.2 法律课程内容要全面

要想提高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力求法律课程内容全面化,学校和教师要制定科学的、专业性强的法律知识结构,并且和所学专业密切结合。例如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注重会计法、税法的学习和应用,同时结合实际犯罪案例,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相关法律意识。在设置法律课程内容时,要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关键的还是提升学生们对法律的重视,从根本上提升法律教育的效果。

2.3 强大法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法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外聘专业的法律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实际案例随时结合法律知识的方法,通过案例的讲述,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2.4 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预防青少年犯罪

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单单依赖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社会、家庭必须和学校联手,共同努力,增加法律常识的宣传力度,健全相关的教育系统。同时,增加和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学校和家庭,一起督促学生们使用法律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社会方面,广泛使用各种媒介宣传法律的重要性和触犯法律所要付出的严重代价,让青少年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多方共同努力,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3. 结束语

综全文所述,受到各种原因的干涉,青少年犯罪的数量、频率、严重程度都在逐年增加,全社会都非常关注这一现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青少年的整体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发展势头,还会干涉到国家的社会安定和谐,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种形势下,预防青少年犯罪措施的探讨迫在眉睫。职业院校是关键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要使用有效的办法,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最大程度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摘要:最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在这一形势下,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增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力度。笔者在此文中,以职业院校为例,提出了如何结合学校的优势、教师的特殊角色,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预防青少年犯罪,增强青少年的思想、法制教育,让他们顺利、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建议

参考文献

[1]曲善珍.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措施[J].知识文库,2016(11)

青少年犯罪预防 篇8

(一) 家庭层面的交往

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建立来讲, 家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 同时也是青少年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主要的场所。当代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 长辈们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 都尽量避免让他们做家务, 都希望他们能将点滴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这使他们很少能够参与到家庭以外的社会活动中, 青少年无法从家庭生活之中充分学习到关于人际交往的必要能力, 导致一些青少年总是不合群, 不善于交流, 甚至性格孤僻、怪异。在这个时候青少年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导, 一定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形成恶性循环, 进而导致青少年在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发展的最基础层面就出现缺失。

(二) 学校层面人际交往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人际交往的第二课堂, 是他们学习适应社会生活, 学习与人交往的最好的场所。这里也为青少年学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提供了平台, 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同学关系的处理, 都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和交往能力。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 青少年在每一个阶段都在不断地适应着新的情况。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优劣的评价会对一部分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些学生成绩不好, 性格比较孤僻, 被同学排挤, 被老师放弃, 个人的心理受到冲击。

(三) 社会层面人际交往

社会中的人良莠不齐, 青少年的辨别能力还比较欠缺, 而且很多人利用青少年的单纯和天真, 施之以小恩小惠, 诱使他们为其所用, 从而达到其不法目的, 加之大多数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 造成了一些青少年已经触犯法律却浑然不觉。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青少年借助网络接触到了更多的人, 但是由于网络生活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 青少年往往无法分辨清楚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网络这把双刃剑可以拓宽青少年的视野和交往范围,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消极因素。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关还尚未成熟, 判断形势、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网络无序、虚拟、隐蔽的特性和网上不良信息的大量传播, 势必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 使得他们出现思想混乱、道德感弱化、责任感下降、网络成瘾甚至网络犯罪等问题。由于网络交往的主要方式还是人机对话, 缺乏亲和感, 难以形成真实、可靠、安全的人际交往关系, 使得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与现实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差异。致使一部分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 出现双重人格类型的极端性表现, 产生心理疾病。[1]

二、不良人际交往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目前, 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恶性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势头。[2]这一趋势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影响的结果, 我们应当正确面对的是:青少年的不良人际交往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

苏格拉底有句格言:“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 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这说明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近年来大量的事实说明, 违法青少年开始犯罪最直接的影响是交上坏朋友或是坠入犯罪团伙。可见, 不良的交往既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又是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3]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们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不良的人际交往无法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并且极有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古今中外, 人们都有一种共同的认识:人们的行为往往都会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美国著名犯罪学家萨瑟兰认为“犯罪行为是在一种交际过程中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学会的。”可见, 不良的人际交往对于人的影响有多深刻。

某学者在研究团伙犯罪青少年人际交往这一课题时, 曾经在江西省某监狱对316名团伙犯罪青少年作过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在校时, 犯罪青少年主要人际交往对象是双差生的有174名, 占所调查人员55.06%, 主要与社会上的朋友交往的有71人, 占所调查人员的22.47%, 主要与品学兼优的同学交往的只有15人, 占所调查人员的4.75%, 主要与父母交往的有33人, 占所调查人员的10.44%, 主要与老师交往的有23人, 占所调查人员的7.28%。该调查还表明, 在316名调查对象中, 有98人是辍学生, 有95人是待业生, 这些辍学生、待业生在辍学待业期间, 有103人主要交往对象是社会上有劣迹的人员, 占辍学待业生人数的53.37%, 只有2人与品学兼优的同学交往, 占辍学待业生人数的1.04%, 仅有1人还主要与老师交往, 仅占辍学待业生人数的0.52%, 而主要与父母交往的只有7人, 仅占辍学待业生人数的3.63%。以上调查显示, 不良人际交往是致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4]

三、青少年不良交往行为演变为违法犯罪活动诱因

(一) 家庭因素

美国波斯顿大学社会学家布里吉特·伯格说“由父亲、母亲及他们孩子组成的家庭住在一起, 彼此关照, 亲密地生活在一起, 这样的家庭直到今天都是最能确保孩子就学与日后成功的要素。”国内外的调查研究反复证明, 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青少年的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 是造成犯罪的重要因素。在动荡或破碎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 其越轨犯罪率高于健康家庭中的同龄人, 其催患精神心理疾病的比例也大大高于健康家庭中的孩子。也就是说, 孩子的行为不轨和心理失常, 会给家庭带来动荡和解体的沉重影响。父母关系恶劣、离异、甚至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 一般都存在人际交往危机, 这样的危机也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父母关系恶劣,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粗暴管教的家庭, 一般都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也必然会阻碍子女的健康成长。[5]

(二) 学校因素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 学校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然而部分学校在引导学生正确交往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学生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往往过于注重学习的优劣, 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致使一些学生成绩优秀却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在性格和人格上的不健全。对于成绩差的学生, 老师不愿意管, 同学也不愿意接近他们, 给这些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也就容易产生极端想法或是结交不良的朋友。

学校的心理教育以及犯罪预防工作相对滞后, 对于学生不良人际交往导致犯罪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 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说教, 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止于表面, 无法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无法真正帮助和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无法真正起到防范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三) 社会因素

青少年的社会阅历尚浅, 多数都极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 对于社会中的朋友也无法正确评价, 一些不法之徒正是利用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的弱点, 以交往为幌子, 辅以诱惑、怂恿, 达到他们的非法目的。这个时候尚有很多人还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广大青少年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现实生活带给他们的是有限的视野。网络社会是虚拟的, 人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 充分展示自我, 发表言论, 而不需要有任何的顾忌。青少年往往还无法辨识何为好、何为坏, 极易走上歧路, 网络人际交往是导致青少年不良人际交往形成的重要因素, 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预防犯罪

1.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首先应从建设和谐家庭入手,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 帮助和指导孩子有选择的结交朋友, 增加同孩子的思想交流, 情感交流,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建设起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让青少年在爱心、尊重、体谅与理解中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同时, 家长应严格要求自己, 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 消除交往中的消极因素, 使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的都是一些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影响。[7]

2.学校是青少年参与集体生活的开始, 是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二场所, 也是青少年独立自主交往的开始, 青少年在学校团体生活中学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将影响其一生。因此, 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不良交际行为的控制, 让学校成为控制青少年不良交际的重要社会机构和场所。[7]

3.加强社会控制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环节。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健康成长的, 正如温室里的花朵, 离开了外界的阳光、空气就不能茁壮生长一样。[8]外界对于青少年的诱惑和吸引作用不容忽视, 对于社会中的不良文化和不良环境的治理应当是帮助青少年远离不良人际交往的重要保障, 让青少年远离不良文化的影响, 对于青少年经常出入的场所进行严格整治, 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成长的良好环境, 从而大大降低青少年社会不良人际交往的产生几率。

4.健全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部门和制度。笔者所在院于今年成立未成年人检察科, 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坚持打击犯罪与权益保护并重, 惩罚与教育并举, 慎用强制措施, 给予未成年人更多人性化关怀, 促使未成年犯罪案件能够更加合理、顺利的办理。

5.延伸青少年维权触角, 侦监、公诉、监所等部门在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每个阶段对青少年施加更多关注,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到自身犯罪的原因, 增强法律意识, 争取尽早回归社会。

6.强化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通过全社会的关注, 进行综合预防, 注重与家庭、学校、社会各相关部门的协作, 形成立体化防控网络, 同时增强媒体舆情的关注力度,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立体化、科学化预防。

参考文献

[1]毛剑, 刘召利.论网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1996 (4)

[2]吕素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

[3]吴海波.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抑制其不良的人际交往[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7 (4) .

[4]朱耀琴.团伙犯罪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调查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 1996 (4) .

[5]张克峰.家庭与青少年犯罪[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3) .

[6]吴海波.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抑制其不良的人际交往[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7 (4) .

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篇9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培养, 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 而有些家庭模式, 例如, 过分宠溺、简单粗暴、气氛异常、经济贫困等家庭都有可能使子女形成不良的个性, 从而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二、社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促进社会全民进步的同时, 也使得一些崇拜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比较消极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于是, 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比如, 染色馒头、着色芝麻、注水牛羊肉等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存在着道德滑坡、违法乱纪现象, 而这些“丑陋”的存在确实影响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 促使我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 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当前的文化市场中, 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文化娱乐制品充斥了大量的迷信、暴力、色情等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 也使得对于社会了解不大清楚的一些青少年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 但教育体制中却也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学校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 而忽视德育教育, 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 盲目地超越、拔高, 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 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现厌学、辍学的现象, 从而过早地进入社会, 为青少年走上违法道路提供了可能。作为学校主体之一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其“言传身教”有时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心理, 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再有就是有些学校本身存在问题, 与家长沟通不及时、不顺畅, 有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无法对学生的不良“苗头”进行有效抑制, 导致不良习气不断蔓延, 从而陷入犯罪的漩涡。

四、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

青少年不断的犯罪, 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不够坚强, 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的不断发育的阶段, 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 辨别是非, 区分良莠和抵制外界影响的能力、自控能力都较弱, 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还不强, 更加容易走上歧途, 走向犯罪的深渊。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有效防治。首先强调家庭,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 青少年父母在为子女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的同时还应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补充更多的知识, 不断增强自身作为一名监护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尤其是在法律以及德育方面知识的学习, 并且家长要时刻要求自己的言行等行为, 以良好的状态来影响教育自己的孩子。其次强调社会, 社会是保障, 国家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的活动环境、生存空间。三是要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 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教育中, 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 安排专门时间, 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类学科教学环节中, 加强德育渗透;三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 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循序渐进;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正。最后突出“法”的权威, 有关的政法部门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 对于可能危害到青少年成长的犯罪要严厉打击, 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要对其做好改造工作。严厉打击不法犯罪的现象, 使社会得到维护与稳定,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预防农村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篇10

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犯罪数量趋于上升, 而且其中农村青少年犯罪的案件呈逐年增长趋势, 犯罪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5—19岁, 主要的作案对象为自己熟悉的同学、邻居等。而这个年龄段正符合我国刑法所规定的青少年犯罪应付刑事责任的规定。刑法第十七条是这样规定的:已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

农村青少年犯罪为何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法律意识淡薄。

法律意识淡薄是农村青少年犯罪率高的一大原因。其实这和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些父母本身法制意识就特别淡薄, 遇上事情喜欢逞能, 付诸武力或是私下解决, 从不知道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而且, 现在的家庭一般是独生子女, 父母非常溺爱孩子, 生怕自己的“心肝宝贝”在外面“吃亏”。于是传授给孩子一些“不吃亏”的方法。如此教子, 虽说能培养孩子好强争胜的性格, 但最终也有可能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2. 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不愿承担社会责任, 对后进学生和问题学生不因人施教, 放任自流, 有的学校甚至将存在“问题”的学生一推了之, 简单做开除处理, 致使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过早踏入社会, 这部分青少年有的对社会产生了仇视心理, 进而采取过激手段报复社会。有的学校虽然每个学期都有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报道, 可是没有谁有想过这有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上面拿着稿子在读, 而学生在底下却因为这半天的课没有上而兴奋着, 管你台上干什么。有的学校就连这样的形式都没有搞过。学校有关领导对学生如何进行法制教育真应该好好反思反思。

3. 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及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也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人注重追求经济利益, 其他的一概与自己没有关系。有的学校附近就有专门给学生提供下载所谓“黄色看点”的网吧, 下载一次五元钱。可是有谁想过就这五元钱带来的严重后果?青少年正处于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 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而不稳定的时期。一些学生受黄色音像制品和淫秽书刊及不良网络内容的诱惑, 萌发尝试、模仿的念头。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一棵小树长弯了, 简单方法伐掉就行了。然而一个未成年人出现了偏差, 那就会影响他的人生。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应该有效地防范,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使农村在校青少年得以健康成长, 那么究竟怎么样做才可以很好地帮助这些青少年呢?

1. 定期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宣传法制知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但是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认知水平偏低。所以应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力度。由于农村受农业特征的影响, 应选择农闲时节召开家长会宣传法制, 但是一定要做到宣传不能走过场, 而要多宣传依法维权的手段及方法, 培养农民家长的法制意识。这样若形成良性循环, 则可以影响农村几代人。

家长还要注重孩子的交友情况, 及时与学校沟通。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 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治, 但切莫采用暴力手段解决, 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思想。如果父母的话他们听不入耳, 就可以设法找一些孩子能接受的亲朋好友从旁劝导, 以便及早发现情况, 即使有“苗头”, 也可以完全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2. 把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渗入每一门学科。

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特别是法制教育, 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因此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而作为青少年教育主要阵地的学校, 应责无旁贷把法制教育纳入平时的学科教学中, 力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 学校的法制教育投入精力很多, 但是效率不高, 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 以至于学生谈法生厌, 除了其内容上缺少针对性之外, 最主要的因素是教育方式呆板与枯燥乏味。其实在学科教育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只要我们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伸出自己热情的臂膀, 用现代法理的眼光审视我们的学科教学, 就会发现语文、生物、体育等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与法制教育相联系的内容。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 挖掘法制教育因素, 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 学科史上有趣材料作为教学资源, 对学生进行法治文明、公平正义、恪守规则等方面的教育。

3. 采用多种措施创造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长的周围环境有多么重要, 尤其是处于冲动期的青少年。从表面上看, 校园周边摊点的存在似乎是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方便, 但实际上, 一些不良商家总是盯着学生口袋里的钱, 不惜昧着良心向学生出售各种不洁食品和不良玩具, 更采取赊账的方式来诱骗学生消费, 这些违规的经营行为一方面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助长了学生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不小的难题, 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正常的教育和教学秩序。所以社会各界要采用多种措施创造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 不管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共同关心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采取多种预防有效措施, 共同努力, 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 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把农村在校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 用爱心撑起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晴空。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村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 农村学生在校生活条件也随之改变。这应该是一件好事情, 可是近年来农村青少年学生犯罪率日趋上升,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生活, 给他们一片蔚蓝的晴空。

上一篇:计算模型下一篇:常规基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