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预防犯罪教案

2024-06-07

青少年预防犯罪教案(通用9篇)

篇1:青少年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青少年犯罪教案

903班主任:周艳萍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法制教育学习,让学生们懂得哪些属于犯罪行为?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当碰到不法侵害时,应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有自己。培养学生分辨是非,拒绝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和树立明确的法制观念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更了解法律,并知道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明白青少年的哪些行为属于犯罪(如:打劫、勒索等)。以至于当碰到犯罪行为时,该如何懂得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拒绝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拒绝和抵制不良行为的能力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准备案例:以组为单位提前一周收集“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政策、法规与法律”以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相关条例,准备一个相关的小案例以及这个案例给你们的启示。

成果展示:课前布置学生收集“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政策、法规与法律”以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相关条例。以组为单位,展示他们收集到的法律法规,并讲述一个相关的小故事(要求真实)以及由此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未成年人犯罪,是未成年人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对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刑法》第17条做了年龄及犯罪行为种类上的限制。《刑法》第17条第1款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意思就是凡年满十六周岁的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任何一种的犯罪行为,都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样规定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的,在我国,已满十六周岁的人,因体力、智力已相当发展,并有一定社会知识,已具有分辩是非善恶的能力,因此,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一般已具有事实上的识别能力,但由于年龄尚小,智力发育尚不够完善,缺乏社会知识,还不具有完全识别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我国刑法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只有犯以上规定的八种犯罪,才负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法律对未成年人加以保护的同时,也给予了一定的惩罚。如果实施犯罪行为时年龄虽未达到能追究刑事责任的界限,国家法律还是有惩罚的措施的,比如作治安处罚、送劳动教养、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等等。

二、案列分析:

案列一:抢劫八毛钱被判罚八千

由山东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沈华(化名)抢劫8毛钱一案,法院作出判决,沈华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八千元。

问题一:沈华的行为有没有违反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有,违反了哪条? 问题二:沈华的行为违反了我国的刑法的哪一条?

教师总结:沈华的行为违反了《中学生守则》的第七条的规定。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但考虑到沈华是一个14岁的青少年,所以法院给予酌情处理的方式了判决。问题三:如果你是沈华,你该怎么办?

(可以叫一两个学生表演沈华,阐述自己的内心想法。)案列二:欺负弱小本不该、敲诈勒索终被处

16岁的小朱与15岁的小李是初三的同班同学,平时就好自称大,恃强凌弱;二人家庭经济都较困难,很羡慕有钱的同学穿名牌。一天,一个低年级学生穿了一双耐克鞋在路上一脚把一块石头踢到小朱的身上,小朱很生气想教训教训这个小同学。小李一看一双新的耐克鞋,就说把这双鞋换过来穿穿算了,小同学不肯,二个人上去一下把他按在地上,小朱往他屁股上一脚,小同学只好把鞋给了小朱。小同学的家长报了案,小朱与小李被叫到了公安局。经查,小朱和小李还数次向其他小同学强索人民币,有的2元,有的4元、5元,最多一次强索17元,后因被害人要求返还7元,总共强索金额31元,学生家长反映十分强烈。

1、小朱和小李的行为构成了犯罪吗?他们的行为给了你哪些启示?

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教师小结:敲诈勒索根据刑法规定,它属于违法行为。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因小朱和小李都是未成年人,所以公安机关可以根据《治安管理条例》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来处理。

三、小组展示法律法规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选2-3个代表展示法律法规,并讲一个法制小故事。

四、加强犯罪的自我防范小建议:

1、青少年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2、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3、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4、加强青少年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教师总结:

通过今天的法制教育课的学习,作为一名青少年应该远离违法、犯罪,健康成长,自觉刻苦地学习文化、科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篇2:青少年预防犯罪教案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4日 授课地点:五年级教室

授课内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授课教师:罗佳林

参加人:五年级全体学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二、教学过程:

1.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

图片:“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2.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现象?(10分钟)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

三、揭示主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板书)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

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

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比1986年增加1倍

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

(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板书)

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板书)

(1)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板书)(2)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板书)第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板书)

此项原则的意义:就是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救济、恢复已经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

第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板书)

人格在法律上指能够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内容包括人的姓名、人身、荣誉和肖像等。人格尊严受到新生是公民做人的起码权利。宪法规定?quot;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不尊重人格尊严,就谈不上保护。

第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板书)

各项保护措施都要适应未成年人特殊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有效。第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简称教育原则。(板书)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勇敢地同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达到保护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道理: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两个具体知识: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四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篇3:浅析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1. 现阶段职业院校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1 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形式化,法制理念缺乏

最近几年,某些职业院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时候,以学习法律知识应付相关考试为主,学生们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法律以及相关的犯罪行为,在学习法律知识时,法制观念不强。法制意识的淡薄,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法律后,渐渐失去了学习法律的主观能动性,更别说认识到法律的关键重要了,如此,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很难很好地利用法律约束、保护自己。

1.2 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开展法制教育时,在制定法制教育课程内容和专业深度时,没能够综合考虑学生们的成长特点、理解接受的能力等主要因素。这使得学生们学习法律的实际作用不大,这一现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职业院校中,法制教育内容设置不全面、不科学,学生们没法深入理解法律,更别说使用法律约束自己、保护自己。

1.3 从事法律教育的教师水平不等

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过于看重专业的理论、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从事法制教育的老师,却往往不是专业的,在给学生们讲课前,他们先要将所讲内容自己看懂,在遇到实际难题时,这些教师将很难将这些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此,也就没法引导学生们用法律来解决实际难题;另外,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较为传统的、单纯的理论传授,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学生否已经理解,如此,就降低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实际效率,显示不出职业院校设置法律课程的实际功能,也起不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1.4 学校、家庭、社会不能齐心协力展开法制教育工作

许多职业院校,在传授学生法律知识时,只有课堂讲授这一种方法,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联合不到位,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们的行为,没有齐心协力用法律来约束学生,家庭法制教育的不足,也是青少年不重视法律的关键因素。

2. 相应解决建议

2.1 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数量、频率逐年增加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法律意识太淡薄,职业院校的功能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作用很关键。最近几年,尽管国内的职业院校陆续增设法律课程,但是法律课程是否合理不能只停留在海量法律知识的传播方面,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在法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青少年的各种犯罪事实,加深学生们的法律印象,知晓法律的重要性,提升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实效。

2.2 法律课程内容要全面

要想提高职业院校法制教育的质量,首先要力求法律课程内容全面化,学校和教师要制定科学的、专业性强的法律知识结构,并且和所学专业密切结合。例如财会专业的学生,要注重会计法、税法的学习和应用,同时结合实际犯罪案例,加深学生的印象,强化相关法律意识。在设置法律课程内容时,要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关键的还是提升学生们对法律的重视,从根本上提升法律教育的效果。

2.3 强大法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法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外聘专业的法律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实际案例随时结合法律知识的方法,通过案例的讲述,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吸引学生,提高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2.4 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预防青少年犯罪

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单单依赖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社会、家庭必须和学校联手,共同努力,增加法律常识的宣传力度,健全相关的教育系统。同时,增加和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学校和家庭,一起督促学生们使用法律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社会方面,广泛使用各种媒介宣传法律的重要性和触犯法律所要付出的严重代价,让青少年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多方共同努力,从根本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3. 结束语

综全文所述,受到各种原因的干涉,青少年犯罪的数量、频率、严重程度都在逐年增加,全社会都非常关注这一现象,青少年是祖国的明天,青少年的整体质量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发展势头,还会干涉到国家的社会安定和谐,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种形势下,预防青少年犯罪措施的探讨迫在眉睫。职业院校是关键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要使用有效的办法,增强学生们的法律意识,最大程度上预防青少年犯罪。

摘要:最近几年,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人们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上升,在这一形势下,我国的相关部门,要增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力度。笔者在此文中,以职业院校为例,提出了如何结合学校的优势、教师的特殊角色,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预防青少年犯罪,增强青少年的思想、法制教育,让他们顺利、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建议

参考文献

[1]曲善珍.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措施[J].知识文库,2016(11)

篇4:青少年预防犯罪教案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客观因素;心理特点;预防

1.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如果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归纳起来,少年时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

1.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1.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1.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1.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2.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青少年大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琢磨、判断等过程来形成的。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归根到底也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不良因素在犯罪主体的头脑中的反映,因此,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就不能不分析与犯罪心理形成有关的存在于主体外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是社会构成的基础。一个人的气质、性别、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是从童年开始的,都与他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学会掌握社会的基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家庭的稳定和家庭的教育对青少年正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主导作用。家庭暴力等因素极易使青少年产生反叛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2学校环境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塑造。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依赖学校的教育功能。因为学校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阵地,也是培养青少年精神文明的场所,而且中学阶段还是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精力旺盛,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具有正义感;而另一方面认识能力还不全面,评价事物、看待问题好走极端,情绪不稳定,不能正确对待、处理挫折等。这些矛盾是青少年的共性,是学校教育必须解决的课题。

2.3居住及工作环境

有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学校的原因,而是在周围邻居、工作场所中结交了坏朋友后才逐渐走上犯罪道路的,居住环境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尤其危险是,邻里中有教唆犯、惯犯、品行不良的人,他们常引诱邻里间道德观念不稳定,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表现

(1)逆反心理: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独立自主的心理日渐强烈,但其并不能达到独立自主,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逐渐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从众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在群体压力大,个人心理承受力小时,采取从众行为而获得安全感,青少年从众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龄群体内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14到18周岁这一时期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段,其危险性源于他们的情感具有极端不稳定性和强烈好胜,轻易偏激,冲动起来不计后果。这也是青少年中激情犯罪较多的原因。

(4)报复心理: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观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发展的最要害的阶段,也是最轻易产生逆反心理。對社会,对人生的熟悉易表面化、直观化。青少年中思想不稳定、抵制力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严的,而故意去犯罪。

4.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如何更好地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4.1保护性预防

保护性预防是指国家或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 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这也是保护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环节。

4.2堵塞性预防

堵塞性预防是指通过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减少和消除实施犯罪的条件,达到犯罪预防的措施。给学生普法,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3控制性预防

控制性预防是指各种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

4.4改造性预防

改造性预防指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4.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为之关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有关部门可与青少年家庭签订防止犯罪的责任状,明确家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巩固家庭这个堡垒。

【参考文献】

[1]犯罪心理学(修订本)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8.

[2]吴志刚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5.

[3]博客中国网青少年犯罪高发.中央高层急谋对策,2004,8,27.

篇5:《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教案

睦洲中学

赵艳玲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毒品的一些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预防毒品的一些基本知识;懂得毒品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

2、提高学生对毒品的警惕性;增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预防毒品的基本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

二、学习重点

青少年如何提高对毒品的预防能力。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合作讨论。

四、教学过程:

“毒品猛于虎”,相信这句话大家听说过了,毒品对人类的危害是十分恶劣的,但是,很多同学对毒品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往往认为毒品就是大烟和海洛因,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使大家能够更加清醒的认识毒品的危害性,从而提高警惕,增强禁毒意识,自觉抵制毒品,积极参与和支持禁毒宣传、预防教育和防范工作,坚持与毒品违法犯罪做斗争。远离毒品,拒绝毒品,健康茁壮地成长,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和对家庭都有贡献的人。

禁毒的宣传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不知同学们这方面了解多少。接下来老师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你对毒品有哪些认识?着重谈谈其危害性。(学生独自思考)

一、毒品的基本知识

1、问题一:什么是毒品?(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介绍)根据《刑法》第357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老师做一个随堂调查,“你知道毒品的种类有哪些”?学生举例,老师在黑板上写出来。最后,看幻灯片介绍几种毒品。毒品是指能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前最常见、最主要的毒品有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杜冷丁、甲基苯丙胺(冰毒)、可卡因、摇头丸、K粉等。(出示资料,让学生了解)

二、毒品的危害

1、问题二:毒品危害大吗?到底有多可怕?(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2、下面,让我们通过两个青少年染毒的案例来进一步清醒的认识毒品的危害。(出示案例)

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在多媒体中输入并显示:毒品的危害:A对身体的危害:自伤、自残、自杀、摧残人生,加速死亡;B对家庭的危害: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毁灭家庭;C对社会的危害:败坏社会风气、扰乱社会治安、诱发刑事犯罪。(学生们看到有自己讨论的结果显示在屏幕上,个个都有成就感,此时出示详细毒品危害的阅读材料,以巩固新知识。)

三、青少年如何进行预防

学生展开活动探究:青少年如何拒绝毒品

(教师过渡:我们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青少年成为吸毒的高发人群。所以,增强自身的防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我防范六点:

1、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盲目追求享受,寻求刺激。

3、不听信毒品能给人带来快乐等各种花言巧语。

4、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

5、进歌舞厅要谨慎,决不吸食摇头丸。

6、在被引诱、欺骗吸毒一次后,千万不再吸第二次。

四、小组合作设计

各小组成员合作设计以“拒绝毒品”为主题的一幅宣传画、一个宣传口号(课前已布置)。老师将大家的作品在黑板上进行展示,评出优胜小组。

五、小结

毒品,它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它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恶魔,它是一座随时都能使人掉入万丈深渊的绳索。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希望你们今后能认真学习,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珍惜生命,远离毒品”,让我们为共同构建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做出不懈的努力。

篇6:青少年预防犯罪教案

班会课法制教育教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教学过程:

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见扩展资料)

图片:“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

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现象?(10分钟)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包括如下内容: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等;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身心受挫;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为谋求经济利益,雇佣童工,兜售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用游戏厅、网吧诱惑青少年。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如果要制止这些现象,必须通过立法,用法律防止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板书)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板书)

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见扩展资料)

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

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浙江省少管所调查表明,大部分因杀人而进少管所的少年犯的业余爱好是看武打录像、武侠小说和玩电子游戏,最羡慕的人就是武艺高强的武侠英雄。他们认为,打架时动刀子让对方流血便是英雄的表现。而许多犯偷盗罪的少年犯最向往的则是做一个有钱人。一位少年犯说家里父母很宠他,每月给他的零花钱有上千元,但和社会上一些人出入歌厅挥金如土的“潇洒”样相比,他觉得自己仍很寒酸,于是便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去偷。

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年份犯罪比例 以1987年为100 备注

1987年 1991年 1997年 13.6/万 21.9/万 30/万 100% 161% 220%1 另: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比1986年增加1倍

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作者:周如举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周如举收集整理免费下载

作者:周如举本文档由贵州省兴义市雄武乡中心小学周如举收集整理免费下载

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板书)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直接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但是我们通过前面的讨论知道,在当今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又不足以充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所以,制定关于保护青少年的专门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板书)

(1)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板书)

(2)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板书)

第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板书)

此项原则的意义:就是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救济、恢复已经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

第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板书)

人格在法律上指能够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内容包括人的姓名、人身、荣誉和肖像等。人格尊严受到新生是公民做人的起码权利。宪法规定?quot;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不尊重人格尊严,就谈不上保护。第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板书)

各项保护措施都要适应未成年人特殊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有效。

第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简称教育原则。(板书)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勇敢地同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达到保护的目的。

篇7: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观后感

抚州市乐安县戴坊中心小学六(5)班 学生姓名: 詹鑫凤指导老师:黄美琴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部法律宣传教育片,5个典型的青少年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犯罪的原因和结果。看过之后,我深有感触,这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中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导致犯罪的因素。

经过对比与总结,我发现几乎片中的5个青少年都是因为结交了不良人士造成的,他们的家庭环境不同,有出生在农村的,有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但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交谈,导致青少年们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才忽视了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走上了歧途。在此我呼吁家长们多与孩子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健康成长。

看过每一个案件之后,我的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滋味,为我们的受害着而愤愤不平,为受害者的家属而悲痛,同时也为那些犯罪分子而感到憎恶和惋惜。他们为什么要走商这条不归路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悲痛之上呢?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残忍的心理动机呢?为什么------有太多的问题在我的头脑中浮现,有太多的愤怒从心底升起,所以在看书的过程中我的心都在抨抨的跳。在犯罪分子中间有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有走上工作岗位的职员,有身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有进城打工的农村姑娘,也有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少女-------在他们身上都留下了法律的阴影,可是他们在作案的时候并没有想那么多,在他们的心里只有怎么样做才能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快,怎么样去化解他们和别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他们从来不为别人考虑,从来不为那些受害者的家属考虑,他们是自私的,是应该受到社会的唾弃,应该遭到法律的制裁,这是他们应有的报应。

尽管法律对那些不法分子已经有了或轻或重的惩罚,但是也不足以弥补受害着及其他 人的损失,不足以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平之感。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要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都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都要用自己饱满的热情来迎接每一天。可是在这样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许多人开始出现了心理的不平衡,开始变得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他们开始对工作不认真,对亲戚朋友疏远,对别人所做的一切都觉得不顺眼,从而心理就出现了很偏激的表现以及很多异样的想法,最终走上了不法道路。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同时也隐藏着家庭的沉重负担,有好多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向导了抢劫,最终落了个故意杀人罪。可见钱这个东西,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有利有弊的。当一个人有很好的处理前的方法,不管他有没有前都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危害,但是对于一 个心理出现异常变化的人来说,他就没有那么好的控制力了,就很容易走上极端的道路,无论是他接受的知识层次有多高。

现在看来一个人要好好的生活在社会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倘若一个人没有足够好的心理素质,他棉队外界的压力就会无法寻找到缓解的方法,会一直按照自己的消极思想走下去,再

也无法回头,这样将会出现让人感到可悲的局面,给社会给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残忍景况。所以我要提醒大家,要严格要求自己,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社会,给自己人生一个无怨芜悔的句号。

我是一名小学生,没见过什么世面,但片中的大哥哥,却使我震撼。我心中不由得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样的后果吗?这些范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应该遵守行为规范,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个健康成长的好少年。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小病不治变大病,小错不改变大错。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习惯决定命运。某些不经意的动作,因没及时改正,从而产生占小便宜的想法,久而久之,就触犯了法律。“人强则家兴,家兴则国富”。人是根本,未来都由我们去发展。如果所有人像片中的大哥哥那样,国家就不能发展。当好人总比坏人多,我觉得,好好读书才能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这部片子,让我明白了很多,也让我懂了很多,我希望自己长大之后是建设祖国的栋梁,就好像伟人孙中山从小就立下“振兴中华”一样,我也要建设祖国,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那些该受到法律制裁的坏人受到惩罚。

篇8:青少年预防犯罪教案

(一) 家庭层面的交往

对于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建立来讲, 家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 同时也是青少年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主要的场所。当代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 长辈们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 都尽量避免让他们做家务, 都希望他们能将点滴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这使他们很少能够参与到家庭以外的社会活动中, 青少年无法从家庭生活之中充分学习到关于人际交往的必要能力, 导致一些青少年总是不合群, 不善于交流, 甚至性格孤僻、怪异。在这个时候青少年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导, 一定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形成恶性循环, 进而导致青少年在社会关系以及人际关系发展的最基础层面就出现缺失。

(二) 学校层面人际交往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人际交往的第二课堂, 是他们学习适应社会生活, 学习与人交往的最好的场所。这里也为青少年学习和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提供了平台, 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同学关系的处理, 都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成熟程度和交往能力。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 青少年在每一个阶段都在不断地适应着新的情况。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优劣的评价会对一部分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一些学生成绩不好, 性格比较孤僻, 被同学排挤, 被老师放弃, 个人的心理受到冲击。

(三) 社会层面人际交往

社会中的人良莠不齐, 青少年的辨别能力还比较欠缺, 而且很多人利用青少年的单纯和天真, 施之以小恩小惠, 诱使他们为其所用, 从而达到其不法目的, 加之大多数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 造成了一些青少年已经触犯法律却浑然不觉。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 青少年借助网络接触到了更多的人, 但是由于网络生活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 青少年往往无法分辨清楚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网络这把双刃剑可以拓宽青少年的视野和交往范围, 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消极因素。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关还尚未成熟, 判断形势、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 网络无序、虚拟、隐蔽的特性和网上不良信息的大量传播, 势必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 使得他们出现思想混乱、道德感弱化、责任感下降、网络成瘾甚至网络犯罪等问题。由于网络交往的主要方式还是人机对话, 缺乏亲和感, 难以形成真实、可靠、安全的人际交往关系, 使得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与现实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差异。致使一部分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 出现双重人格类型的极端性表现, 产生心理疾病。[1]

二、不良人际交往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目前, 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恶性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势头。[2]这一趋势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影响的结果, 我们应当正确面对的是:青少年的不良人际交往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

苏格拉底有句格言:“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 我就能说出你是什么样的人。”这说明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重要性。近年来大量的事实说明, 违法青少年开始犯罪最直接的影响是交上坏朋友或是坠入犯罪团伙。可见, 不良的交往既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又是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3]

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们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不良的人际交往无法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并且极有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古今中外, 人们都有一种共同的认识:人们的行为往往都会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美国著名犯罪学家萨瑟兰认为“犯罪行为是在一种交际过程中与别人的相互作用中学会的。”可见, 不良的人际交往对于人的影响有多深刻。

某学者在研究团伙犯罪青少年人际交往这一课题时, 曾经在江西省某监狱对316名团伙犯罪青少年作过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在校时, 犯罪青少年主要人际交往对象是双差生的有174名, 占所调查人员55.06%, 主要与社会上的朋友交往的有71人, 占所调查人员的22.47%, 主要与品学兼优的同学交往的只有15人, 占所调查人员的4.75%, 主要与父母交往的有33人, 占所调查人员的10.44%, 主要与老师交往的有23人, 占所调查人员的7.28%。该调查还表明, 在316名调查对象中, 有98人是辍学生, 有95人是待业生, 这些辍学生、待业生在辍学待业期间, 有103人主要交往对象是社会上有劣迹的人员, 占辍学待业生人数的53.37%, 只有2人与品学兼优的同学交往, 占辍学待业生人数的1.04%, 仅有1人还主要与老师交往, 仅占辍学待业生人数的0.52%, 而主要与父母交往的只有7人, 仅占辍学待业生人数的3.63%。以上调查显示, 不良人际交往是致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4]

三、青少年不良交往行为演变为违法犯罪活动诱因

(一) 家庭因素

美国波斯顿大学社会学家布里吉特·伯格说“由父亲、母亲及他们孩子组成的家庭住在一起, 彼此关照, 亲密地生活在一起, 这样的家庭直到今天都是最能确保孩子就学与日后成功的要素。”国内外的调查研究反复证明, 不良家庭环境会导致青少年的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 是造成犯罪的重要因素。在动荡或破碎家庭中成长的青少年, 其越轨犯罪率高于健康家庭中的同龄人, 其催患精神心理疾病的比例也大大高于健康家庭中的孩子。也就是说, 孩子的行为不轨和心理失常, 会给家庭带来动荡和解体的沉重影响。父母关系恶劣、离异、甚至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 一般都存在人际交往危机, 这样的危机也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父母关系恶劣,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粗暴管教的家庭, 一般都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 教育方式的不合理也必然会阻碍子女的健康成长。[5]

(二) 学校因素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 学校是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 然而部分学校在引导学生正确交往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学生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往往过于注重学习的优劣, 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致使一些学生成绩优秀却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在性格和人格上的不健全。对于成绩差的学生, 老师不愿意管, 同学也不愿意接近他们, 给这些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也就容易产生极端想法或是结交不良的朋友。

学校的心理教育以及犯罪预防工作相对滞后, 对于学生不良人际交往导致犯罪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 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说教, 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止于表面, 无法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无法真正帮助和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无法真正起到防范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三) 社会因素

青少年的社会阅历尚浅, 多数都极少有接触社会的机会, 对于社会中的朋友也无法正确评价, 一些不法之徒正是利用青少年心智尚不成熟的弱点, 以交往为幌子, 辅以诱惑、怂恿, 达到他们的非法目的。这个时候尚有很多人还浑然不知自己已经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 广大青少年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 现实生活带给他们的是有限的视野。网络社会是虚拟的, 人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 充分展示自我, 发表言论, 而不需要有任何的顾忌。青少年往往还无法辨识何为好、何为坏, 极易走上歧路, 网络人际交往是导致青少年不良人际交往形成的重要因素, 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 预防犯罪

1.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 首先应从建设和谐家庭入手, 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使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人际交往, 帮助和指导孩子有选择的结交朋友, 增加同孩子的思想交流, 情感交流, 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建设起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让青少年在爱心、尊重、体谅与理解中学习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同时, 家长应严格要求自己, 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 消除交往中的消极因素, 使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的都是一些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影响。[7]

2.学校是青少年参与集体生活的开始, 是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二场所, 也是青少年独立自主交往的开始, 青少年在学校团体生活中学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将影响其一生。因此, 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不良交际行为的控制, 让学校成为控制青少年不良交际的重要社会机构和场所。[7]

3.加强社会控制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环节。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健康成长的, 正如温室里的花朵, 离开了外界的阳光、空气就不能茁壮生长一样。[8]外界对于青少年的诱惑和吸引作用不容忽视, 对于社会中的不良文化和不良环境的治理应当是帮助青少年远离不良人际交往的重要保障, 让青少年远离不良文化的影响, 对于青少年经常出入的场所进行严格整治, 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成长的良好环境, 从而大大降低青少年社会不良人际交往的产生几率。

4.健全和完善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部门和制度。笔者所在院于今年成立未成年人检察科, 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坚持打击犯罪与权益保护并重, 惩罚与教育并举, 慎用强制措施, 给予未成年人更多人性化关怀, 促使未成年犯罪案件能够更加合理、顺利的办理。

5.延伸青少年维权触角, 侦监、公诉、监所等部门在涉及青少年犯罪的每个阶段对青少年施加更多关注,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到自身犯罪的原因, 增强法律意识, 争取尽早回归社会。

6.强化青少年犯罪的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通过全社会的关注, 进行综合预防, 注重与家庭、学校、社会各相关部门的协作, 形成立体化防控网络, 同时增强媒体舆情的关注力度,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立体化、科学化预防。

参考文献

[1]毛剑, 刘召利.论网络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1996 (4)

[2]吕素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

[3]吴海波.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抑制其不良的人际交往[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7 (4) .

[4]朱耀琴.团伙犯罪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调查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 1996 (4) .

[5]张克峰.家庭与青少年犯罪[J].广东社会科学, 2006 (3) .

[6]吴海波.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抑制其不良的人际交往[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7 (4) .

篇9: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6岁到25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我国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往昔的新的特点:

犯罪低龄化趋势突出

这一特点十分明显地体现在了犯罪率持续上扬的“90后”“00后”人群中。

犯罪主体趋于复杂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外来人口的青少年犯罪增多;二是在校生犯罪率上升;三是“富二代”、“官二代”犯罪增多。

暴力犯罪数上升

目前的青少年罪犯开始频繁使用成年人的作案方法,暴力色彩突出,动辄有持刀砍人或互相残杀的惨剧发生,以致寻衅滋事和故意伤害案件的比例大幅上升。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自身因素

自身的心理因素是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内在因素。心理发育与生理发育之间的矛盾及心理意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是青少年时期的主要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被激化,极易形成违法犯罪的心理。这些特点主要包括:

1、认知方面

由于认知能力偏低、法制观念淡薄,青少年很容易在逆反心理的支配下走上犯罪道路。

2、动机方面

青少年往往容易受到各种欲望和不良心理的影响,产生犯罪动机。其二,基于嫉妒、报复心理而作案。

3、情感方面

青少年犯罪者的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青少年也体现出了内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的特点。

青少年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直接學习的对象。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良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不健全的家庭环境。

1、不良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确教育方式方法。

主要表现在:(1)家长的溺爱;(2)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3)简单粗暴,即家长教育子女的手段、方法过于简单粗暴,非打即骂;(4)疏于管教。

2、不良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

家庭环境如何,对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当家庭结构受到破坏的家庭或不道德家庭,容易引起孩子的紧张、痛苦,使孩子心理变态,产生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这些家庭主要有:破裂家庭、不道德家庭以及暴力家庭。

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在网络传媒方面,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

其次,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多种腐朽的价值取向开始蔓延,青少年群体极易受到这些不良观念的侵蚀。

最后,社会竞争压力的无法有效的疏导,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的产生。

学校教育因素

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导致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下降,为青少年滋生犯罪心理埋下了隐患。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很低,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产生不健康的行为。

青少年罪犯的法律意识薄弱,与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忽视显著相关。

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不难看出,青少年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进行预防:

青少年的责任与义务

在家庭里,应多与父母沟通,不赌气任性,适当表达自己的感情。只有父母和子女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形成防止青少年犯罪的第一层保护网。

在学校里,青少年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不断充实自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应正确调整好心态,应学会通过正确的途径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对他人,应给予应有的尊重。

家长的责任与义务

第一,尽量保持家庭完整和睦的责任。不健全的家庭也易导致犯罪的产生,因此,家长的最基本的义务就是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对家庭负责,对子女负责,从表面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可能。

第二,要履行积极教育、正确引导的义务。在教育过程中,避免与孩子激烈冲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子女的关系处理上,不过分干涉,不放任,不溺爱,做到张弛有度,促进其健康发展;在生活中,要处处争做子女的表率。

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首先,社会的各类主体应各尽其责,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比如,针对网瘾少年,网络主管部门也应推出相应政策,以尽可能避免网瘾的养成。

其次,社会主体也应采取积极的措施,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比如新闻报社多多登载发扬见义勇为等内容的文章,宣传我们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的社会风气更加健康。

学校的责任与义务

其一,加强道德品质的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例如有些学生虽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在犯罪前存在着严重的扭曲,其本质原因就是德育的缺失。因此,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重新审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讲授,从本源上抑制犯罪的发生。

其二,及早添加法律课程。我们如想全面建成法治社会,就得从青少年抓起,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

其三,适时进行性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如果学校能通过相关课程的讲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与异性,消除青少年之间的朦胧感,那么,强奸、猥亵等恶性犯罪的发生几率就很有可能降低。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品质的优劣,素质的良莠,关乎国家的兴旺。因此,就更需要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个人各司其责、各尽其职,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帮助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上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单元测试下一篇:教导主任开学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