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2024-07-04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精选8篇)

篇1: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一)布局流程

严格划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限制区包括: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半限制区包括:更衣室、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生活区;非限制区包括: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遵守人流、物流,洁污通道分开的原则。

(二)环境管理

1.产房周围必须清洁,无污染源,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邻近,相对独立。

2.产房内墙壁、地面、天花板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与清毒。

3.产房内物品必须保持清洁、整齐、无尘,定时通风换气、空气消毒。

4.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志。

5.湿式打扫,产房内地面、桌面、仪器和手术灯表面及其它物体表面每日用清水擦拭,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6.在连续两台分娩之间要清洁地面、台面及其它物体表面,若有血迹或污染则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产床每次使用后更换床上用品,并使用消毒液擦拭床单位。

7.每日接生后分娩室要终末消毒,地面受到病人排泄物、呕吐物、分泌物污染时应立即清洁,并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

8.空调及空气消毒器过滤板、过滤网一定期清洗,保持清洁。9.窗帘定期清洗,保持清洁。10.分娩中产生的废弃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

(三)人员管理

1.严格参观、实习和陪护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2.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换鞋,鞋每日刷洗一次。

3.患呼吸道感染疾病或有化脓性伤口时,暂停产房工作。4.待产人员进入产房更衣、换鞋,听从工作人员的安排。5.私人物品不得带入分娩室内。

(四)工作质量

(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

(二)无菌技术 1.接产前必须进行外科洗手。

2.保持无菌单及手术衣干燥,潮湿视为污染应更换。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4.助产包内备断脐专用剪、结扎用品等,禁止断脐器械与其他助产器械混用。

5.无菌物品标识明确、规范,无过期,按灭菌日期及有效时限依次排列,专柜放置。

6.无菌包、无菌纱布、无菌棉球开启后保存时间不超过4小时;无菌持物钳及容器干式保存,每台一套,4小时更换1次。

(三)消毒、灭菌

1.助产器械应等同手术器械按照规范清洗包装灭菌。2.婴儿脐带结扎用品需灭菌。

3.碘伏、酒精一经打开,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

4.血压计袖带保持清洁,被血液、体液等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使用。

5.氧气湿化瓶一人一用,湿化液用灭菌水;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备用。

6.剃毛刀应使用一次性用品。

(四)隔离技术 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正确佩带防护用品。

2.产妇分娩前应进行HBV、HCV、HIV筛查,传染病产妇安置在隔离分娩室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助产,用后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3.接送产妇的平车保持清洁,隔离产妇平车专用,用后消毒。4.脏被服应有容器固定存放且不在产房内清点,隔离病人被单、衣物分开处置。

(五)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护人员熟悉本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卫生员能正确回答消毒液浓度及配制方法。

篇2: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11.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洁净手术室的监测包括工程验收检测和日常监测,工程验收检测分竣工验收和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检测。各项监测资料应保存完好,记录存档。

一、工程验收检测

1.竣工验收检测:是指建设方对经过施工方调试使净化空调基本参数达到合格后的洁净手术室的施工、安装质量的检查认可。

(1)由施工方负责完成。(2)检测项目:

1)通风机的风量及转数; 2)系统和房间风量及其平衡; 3)系统和房间静压及其调整; 4)自动调节系统联合运行; 5)高效过滤器检漏; 6)洁净度级别。

2.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检测:洁净手术室投入运行前应进行综合性能评定,由第三方对已竣工验收的洁净手术部的等级指标和技术指标进行全面检测和评定。

1)必须由卫生部门授权的专业工程质量检验机构或取得国家实验室认可资质条件的第三方完成。

(2)检测项目:

1)截面风速; 2)换气次数; 3)静压差; 4)洁净度级别; 5)温湿度; 6)高效过滤器抽查检漏(1级洁净用房抽查比例应大于50%,其他洁净用房应大于20%);

7)噪声; 8)照度; 9)新风量; 10)细菌浓度。3.注意事项:

(1)工程验收检测时,应先测风速风量和静压差,最后检测细菌浓度。(2)不得以空气洁净度级别或细菌浓度的单项指标代替综合性能全面评定。(3)不得以竣工验收检测代替综合性能全面评定检测。

(4)竣工验收和综合性能全面评Ⅰ定的检测以空态或静态为准。

二、日常监测

1.每天通过净化自控系统进行机组监控。2.空气细菌浓度监测:

(1)静态监测: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室至少进行1间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2)动态监测: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室监测1次,3.静压差:运行动态监测,在手术开始时,直接读取手术间门外仪表数据或用液柱式微压差计现场测定。

4.相对湿度:Ⅰ级每2日监测1次,Ⅱ~Ⅳ级每周监测1次;在手术缝合时由室内仪表直接读取。

三、年检

实行静态检测,每1~2年1次,应测项目为截面风速(I级)、换气次数(Ⅱ~Ⅳ级)、洁净度、沉降菌细菌菌落总数、静压差、新风量。检测方法按GB50333的规定执行,应由有资质的工程质量检验检测单位进检测。

104.医院洁净系统医院感染管理

一、竣工验收

1.医院洁净室主要有洁净手术室、洁净病房、洁净无菌物品间、洁净静配中心以及洁净医学实验室等。

2.新建与改建洁净室投入使用前具备如下条件。

(1)建设方提供的平面设计图与使用指南(或说明书),标注各洁净室以及辅助用房所设计的洁净级别。

(2)建设方提供的自行竣工验收报告。

(3)有资质的第三方单位提供的验收报告,洁净医学实验室的所有指标均应符合GB50073—2001中相关技术指标,其他洁净室的所有设计指标均应符合GB50333—2002等相关国家标准中技术指标。

(4)洁净室医务人员以及维护人员等应经上岗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日常管理

1.洁净室(区)的日常维护可以在建筑单位的指导下实施或委托专业单位进行。(1)保持进气的三级过滤装置(初效、中效与高效)的气流畅通无阻。(2)保持管道内干燥无尘。

(3)保持回风口滤网畅通无尘,无物品或设备阻挡。

(4)室外排风口应与室外进风口的距离保持5m以上,离地3m以上。

(5)过滤装置的更换与管道的清洁间隔时间应根据使用频率而定,最好是在建筑单位的指导下,制定有关标准操作规程(SOP),并有记录备查。

通常初效过滤网、回风口过滤网应1~2周清洁,中效过滤网应6~12个月清洁或更换,高效过滤网2~3年更换。

2.控制“尘源”:

(1)凡进入洁净室(区)人员应做手卫生,戴口罩、帽子,穿洁净服。(2)控制人室人员的数量。

(3)进入物品均应在洁净室(区)外做相应处理,如有外包装应拆去外包装,如无包装应彻底清洁处理。

3.洁净室内只允许放置必需的设备设施或家具等;物品摆放要避开回风口,尽量做到送风口与回风口的直线中无任何阻挡。

4.保洁工作:

(1)重点为日常清洁,要求每台手术后清洁,每日小卫生,每周大卫生。(2)日常卫生应实行湿式卫生。

(3)清洁用具应分区使用。以手术部为例,不同级别手术室应分设卫生处置间(池);洗涤抹布与拖把的水池,应采用高低水池加以区分;抹布、拖把与水桶等洁具应分手术室标注专用(并以颜色进行区分)。

(4)每台手术结束后,污染的敷料、洞巾等不应随地乱丢,应丢人专用收集箱内,实行“隔离转移”措施。

(5)清洁手术后,采用清水擦拭即可,如需接台手术时,在清洁卫生后,按GB50333—2002中所规定的时间自净后,实施下一台手术。

5.地面等处被血液或排泄物污染时,不应直接使用拖把进行清理,应采取“覆盖消毒”措施。

(1)采用蘸有消毒溶液(以不流淌为宜)的布类或多层纸巾覆盖污染物(消毒溶液量不足时可以随时滴加)。

(2)采用蘸有同样消毒溶液的布类或纸巾,由污染物外四周2m处向内擦抹。(3)消毒作用达到有效时间(30min以上)后,将所有使用过的布类或纸巾包裹污染物丢弃。

(4)采用清水清洁卫生。

消毒剂可根据污染物性质进行选择,如血液推荐使用75%乙醇溶液;呕吐物等建议选用有效氯浓度为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对设备仪器表面的消毒可选用75%乙醇溶液擦抹。

6.日常监测:(1)自检,由使用单位实施,每季度不得少于1次。主要采用平皿沉降法(要求暴露30min)检测空气中细菌菌落数(布点与标准见附)。

(2)年检,由有资质的单位实施,每年不少于1次。内容包括尘埃粒子、压差、风速、空气中细菌菌落数、温湿度、换气次数等。各项指标必须符合GB50333—2002中所规定要求。

(3)一旦发现超标现象,应立即排查,及时整改。

三、个人防护

1.进入洁净室(区)人员应彻底更换清洁的衣鞋,并做好头部、口鼻部位的保护,以制止自身的“发菌”;必要时入室前进行沐浴。穿着个人防护装备离开洁净室(区)后,其个人防护装备则被视为“污染”的,再次进入时应重新更换。

2.室内应保持安静,人员避免大幅度的肢体运动与抖动各类织物,以减少扬尘。3.吸烟者应在吐完最后一口烟15min后,方可进入洁净室(区)。

篇3: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口腔科疾病的诊疗操作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口腔疾病诊疗操作过程中, 由于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和血液, 感染病原菌的几率很大。为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针对我院口腔科的特点,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 取得了明显效果。下面介绍我院对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 环境的清洁、消毒

保持环境整洁, 每日对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洗、消毒, 每日定时通风或进行空气净化, 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2次, 每次30 min.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护士要及时回收医生使用后的器械。综合治疗椅使用防护套, 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 遇污染时应及时清洁、消毒。

2 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门诊口腔科在诊疗过程中由于使用器械种类多、数量大, 而且频繁用于患者口中, 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 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因此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或灭菌, 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切断交叉感染的途径, 是口腔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口腔科医务人员应根据口腔科诊疗器械的材质特点及危险程度, 选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2.1 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 包括:

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 使用前必须灭菌。使用后的手机、车针必须先进行空转30 s, 然后先卸手机再卸车针, 手机表面用75%酒精消毒→用1∶100 (酶∶水) 的3M酶洗剂进行酶洗10 min→流动水冲洗干净后擦干上油用灭菌封塑袋进行封塑高压灭菌。车针经常接触破损的黏膜, 有血液污染, 属于高度危险物品, 用后应立即进行消毒、清洗、高压灭菌。

2.2 接触患者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 包括:

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等, 使用前必须消毒。

2.3 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 主要包括:

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毒灭菌、贮存工作程序, 严格遵守有关规范要求, 确保消毒工作质量。所有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一律先去污后酶洗10 min (配法同手机) , 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后擦干上油最后进行高压灭菌。不能高压灭菌的物品用2%戊二醛浸泡30 min或浸泡10 h达到消毒或灭菌, 使用前先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后方可用。

3 加强人员管理, 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3.1 对口腔科医务人员要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无菌技术

操作、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帮助其掌握院内感染的知识和技术。

3.2 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由于可能接触到患者的

血液、唾液和口腔黏膜, 为了保护医患双方, 防止交叉感染, 所有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应戴帽子、口罩、手套, 做到每看1例患者更换一副手套。可能出现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护目镜。同时加强手部的清洁, 每次操作前后均按“六步洗手法”进行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在治疗过程中, 如因手套破损而手部有污染时应及时脱去手套, 用肥皂水及流动水进行洗手。

3.3 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间、消毒间应当

分开, 布局合理, 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器械清洗和消毒工作的需要。对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工作人员, 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防护工作, 应戴口罩、袖套、厚橡胶手套、圆筒帽, 帽子要遮盖头发, 围防护裙, 有可能被水喷溅时应护戴护目镜。操作后应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4 加强物品管理

4.1 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

品, 做到一套用品只能用于一个患者, 无菌物品现开现用, 用后及时回收, 并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的处理原则进行分类收集、分别放置、无害化处理, 防止污染扩散。

4.2 用快速灭菌器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有效期为24 h, 打开使用时应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 使用时间不能超过4 h.

使用后的器械必须做好保养, 检查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对不合格的器械必须更换废弃, 以保证使用安全性能可靠的器械。

5 严格微生物学监测

篇4:口腔科门诊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关键词】 交叉感染;预防与控制

预防与控制是为降低日后产生的问题,对医疗过程实行的一系列防护措施,可以减少日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浪费[1]。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口腔科的工作人员的感染性防护意识,现对观察组实行加强感染的预防性控制,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感染预防措施,将我院在2011年2月至8月间出现口腔感染的病例进行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2月至8月间治疗的90例口腔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年龄18-68岁,平均38.2±3.4岁,对照组44例,年龄20-70岁,平均37.8±3.2岁。两组在其他资料中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通过对手术室周围环境的清洁、消毒,医疗器械的灭菌,加强医师的自身保护以及操作物品管理等一系列防护措施来避免患者出现交叉感染现象。对照组:通用对常规的牙科综合治疗椅的消毒来预防感染。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l5.0的软件,用百分比方法表示计数资料,用X2校验方法对比两组数据差异,P>0.05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

2 结 果

观察组通过对手术室周围环境的清洁、消毒,对医疗器械的杀菌,同时加强医师的自身保护以及操作物品管理等一系列防护措施,发生感染的例数为2例,占观察组患者总人数的4.35%,采用传统的牙科综合治疗椅消毒预防的患者出现9例,占对照组总人数的20.46%。

3 讨 论

(空两格)如今,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牙齿健康自然也成为百姓们的长谈话题[3]。现在,口腔感染率占医院感染的一半,医院应该加强口腔交叉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3.1 现在医院准备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

3.1.1 对周围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为了给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避免发生患者口腔的交叉感染,应及时清理手术室卫生,对每日所处的医疗环境进行紫外线杀菌消毒,而且要时常通风,保证手术室内的空气畅通。

3.1.2 对医疗器械的消毒与杀菌 由于口腔外科操作主要是在患者口中进行,而且口腔治疗的医疗器械相对较多,医师的双手及其使用的器械需要反复进出病人的口腔,极易产生感染现象。因此,严格控制医疗器械的消毒已成为切断患者口腔感染的主要方法。包括:①对直接进入患者口内的器械和辅料实行严格消毒杀菌。②对接触患者口腔皮肤的器械必须实行严格灭菌处理。③对手术治疗器械的消毒以及对医疗工具进行完全清洗、消毒[4]。

3.1.3 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对我院口腔门诊的工作人员定期举办有关感染防护的讲座,加强工作人员对口腔感染的重视以及提高对口腔感染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应加强护士的无菌操作步骤,严格规定其步骤,对工作人员从自我保护上进行严格培训。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术前和术后的手部清洗。

3.1.4 加强医疗操作物品的管理 不采用可循环使用的医疗用品,坚决杜绝同一套医疗用品医治多位口腔患者,对于那些真空包装的无菌操作器械,必须在使用时现打开,用完后及时回收处理,按医院规定的处理方法及方式进行分类处理。

总之,通过对口腔门诊进行预防与防护感染控制,可以明显的降低感染率。两组间对比,经过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患者口腔感染率较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加强口腔科门诊感染的预防,可减少口腔感染例数,适合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吕佳.阎黎津,傅体权,等.口腔器械消毒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9,12(8):408-409.

[2] 张莉,张思平,梁红,等.加强口腔科医院管理的监控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4(12):74.

[3] 段瑞雪,魏艺馨.口腔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1(08):279-280.

篇5: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物品处理流程病理组织标本装袋、密封填写申请单标本固定、登记

手术人员

地面

空气

篇6: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医务人员应认真执行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预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臵,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臵,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每日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消毒。

4、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应使用含0.12%-2%氯已定的消毒剂漱口、口腔粘膜、牙齿擦拭或冲洗,每2-6小时一次。

5、如无禁忌症,患者床头应抬高30-45度。

6、鼓励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的手术。

7、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翻身、拍背,有利于痰液的引流。

8、吸氧病人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应24小时更换。如使用湿化液的一次性吸氧装臵,湿化液用完后应及时更换装臵。

9、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血液病等)控制血糖水平80-110mg/dl。

10、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HAP或VAP。

11、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执行以下预防措施:

11.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采用无创通气。

11.2如需气管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插管。11.3呼吸机气囊压力应保持在20cmH2O上。

11.4吸痰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吸痰管可使用密闭或一次性吸痰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11.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外臵管路、雾化器等附件交由供应室处理,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并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呼吸机管路避免频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臵管前:

1.严格掌握留臵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臵导尿。2.使用合格的灭菌物品: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及无菌物品,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一般选择16F,成年女性一般选择14F。

4.对留臵导尿管的患者,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臵。

5.告知患者留臵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臵管后的注意事项。二、臵管时:

1.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2.使用0.05%-0.1%的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消毒棉球一次一用:

2.1男性尿道口消毒方法: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2.2女性尿道口消毒方法: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3.插管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最大无菌屏障。动作轻柔,减少尿道粘膜损伤。

4.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毫升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

5.臵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三、臵管后:

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

2.保持尿液引流装臵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

3.应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如尿壶、便盆)。

4.留取小量尿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应当消毒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以从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5.避免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

6.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臵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7.患者沐浴或擦身时禁止导管污染或浸入水中。

8.长期留臵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臵导尿装臵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10.每天评估留臵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臵导尿管时间。

11.对长期留臵导尿管的患者,拔除导尿管时,应当训练膀胱功能。12.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13、长期留臵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每周2次,精密集尿袋每周1次。

四、其他预防措施

1.对医务人员和病人陪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措施的宣教。

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破损,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皮肤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

2.指导患者加强营养,增强皮肤抵抗力,预防褥疮发生。

3.加强褥疮易发者的护理:长期卧床病人勤翻身,防止局部受压;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红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防止冻伤,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4.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服清洁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5.新生儿护理应手法轻柔,更换尿布、内衣时要防止损伤皮肤。尿布应柔软,勤于更换。保持婴儿皮肤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局部长期受压。做好产房的消毒隔离工作,控制感染源。

6.对手术病人应选择不伤害皮肤的方法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及时换药。

7.产妇要预防乳腺脓肿或乳腺炎的发生,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做好手卫生,如发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及时进行治疗。

8.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

9.做好烧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好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做好保护性隔离。

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一、基本原则

1、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感染源,如多重耐药菌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臵

1、各位臵放蓝色的“接触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示。

2、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病原菌的感染或携带者可共居一室。

三、个人防护

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臵。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臵。

四、患者转运

l、除非必要,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2、确需转运时,应覆盖患者的感染或定植部位。

3、工作人员在转运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

五、环境与仪器

l、病房环境表面与医疗仪器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2、患者出院后,应对房间里空气、所有物体表面、地面进行彻底消毒。

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一、基本原则

1、适用于预防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源,如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无论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臵

l、各位臵放黄色“空气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示。

2、应将患者安臵于隔离病房,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

3、限制探视人群,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洗手或手消毒。

三、个人防护

1、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四、环境

1、每日进行严格空气消毒。

2、患者出院或转院后,应对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以及空气进行彻底消毒。

0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五、手卫生方法(方法)

1、湿手:用水打湿双手。

2、涂皂:取适量皂液涂抹所有手部皮肤。

3、揉搓:认真揉搓双手,时间至少15秒,步骤包括:(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2)手心对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4)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5)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进行交换。(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4、冲洗:用流动水冲洗、清洗双手。

5、干手:用纸巾或烘手机干燥双手。

6、关水龙头:如为接触式,用纸巾或小毛巾关闭水龙头。

六、手卫生方法(手消毒)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手掌心。

2、涂抹手的所有皮肤,揉搓方法参照洗手方法中的揉搓步骤。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是双手达到消毒的目标的。

七、外科手消毒方法

1、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2、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

2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患者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其不仅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导致死亡率和再次住院率都显著增高。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手术前患者的准备

1.缩短择期手术的术前住院日,应尽量少于3天;

2.积极治疗或纠正可引起感染的疾病或危险因素,如纠正低氧血症、低蛋白血症、控制病人血糖等,提高机体抵抗力;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用皂液彻底清洗准备区域和周围的皮肤。术前备皮须在手术当日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术前脱毛,毛发不影响手术视野时不需脱毛。必须脱毛时,首选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专用的脱毛器、脱毛剂或剪刀,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保证手术所需的消毒方式和消毒范围,如需延长切口或放臵引流时,应扩大消毒范围;

5.需要做肠道准备的肠道手术,患者应口服抗菌药物。手术工作人员的准备:

1.进入手术室前应修剪指甲,除去各类手部饰品,不可涂指甲油。2.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3.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按流程穿衣、戴帽、戴口罩、穿鞋,不准带其它用物进入手术限制区。

4.手术人员须严格执行外科手消毒。手术中的预防控制措施

1.需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手术患者,应在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415163、若手术患者患有烈性传染病,可准备一次性铺单、手术衣及卫生用品等。

4、若为甲类传染病患者,手术人员在日常手术着装外应加穿抗湿的防护服;若为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手术人员应戴呼吸防护器(如N95口罩);若可能发生体液暴露,应穿抗湿防护服和鞋套,戴防护面罩。

5、手术间外应配备1名巡回护士,以便传送短缺物品。

(二)术中

应始终保持手术间房门关闭,手术间应经常观察其负压维持情况,必要时联系工程人员协助处理。

(三)术后

1、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操作流程应遵循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有关规范要求。

2、普通手术间、医务人员在手术间按照规定脱防护用品;负压手术间,医务人员在缓冲间脱防护用品。

(四)环境清洁

1、空气:普通手术间动态空气净化器应继续开启至少30min;负压手术间负压循环继续开启至少30min,并使用相应有效浓度的消毒剂喷洒消毒回风口过滤网,消毒时间到30min以后再拆卸清洗。

2、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先使用清水擦拭各种物体表面,顺着污染较轻的到污染较重的,再使用消毒剂擦拭消毒,保留30分钟后再使用消毒抹布擦拭残留消毒剂。

3、地面:有明显污染时,先使用消毒剂覆盖消毒再按照常规清洁消毒程

8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

操作规程

一、物品

1、标本:由专人使用清洁的容器或标本袋运送至标本间。

2、废弃物:将分类收集的固体废物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到污染物间,将液体废弃物通过专用池倒入下水道。每日清洁消毒容器。

3、医疗器械:臵于专用箱内,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至供应中心进行集中处理。

4、手术床单位:立即拆除床单、被套等织物臵于污物袋内,通过污染走廊或采用隔离转移措施运出手术间。手术床、床栏等没有明显污染时清水擦拭即可,被污染时还应消毒。

5、仪器表面:如呼吸机、监护仪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仪器表面应用75%乙醇擦拭或按照仪器说明要求进行保洁、消毒处理。

6、常用的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没有明显污染时用清水擦拭即可,被污染时还应消毒。

二、地面

没有明显污染时清水拖地即可,被污染时还应消毒。

三、人员

1、手术人员应在手术间内脱掉手套、手术衣、非接台手术人员洗手后方可离开手术室。接台手术人员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再按要求更衣、戴外科手套。

0婴儿保温箱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一、基本要求

1、婴儿保暖箱使用后应终末消毒,使用中应每日湿式清洁恒温罩内外表面,特殊感染患儿(包括多重耐药菌)还应消毒,每周或遇污染时对婴儿保暖箱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2、婴儿保暖箱的清洁消毒顺序为先清洗普通婴儿保暖箱,后清洗特殊感染新生儿使用后的婴儿保暖箱,清洁消毒后应对清洗槽、地面等环境进行清洗消毒。

3、消毒剂浓度及使用时间,应根据污染程度和产品使用说明书决定。

4、婴儿保暖箱湿化水应用灭菌水,每日更换。

5、婴儿保暖箱的空气过滤材料至少应2个月更换一次,破损时随时更换,做好记录。

6、清洁消毒后备用的婴儿保湿箱应放在辅助区,注明清洁消毒日期、失效日期、清洁消毒人员姓名及检查人员姓名。推荐有效期为2周,2周之内使用,可仅擦拭恒温罩内外表面。

7、使用中的婴儿保暖箱应注明启用日期。

二、终末或彻底清洁消毒流程

1、先拔掉婴儿保暖箱电源,推至清洁消毒间,湿式擦拭电线后将电线盘起挂号。

2、抽屉式水箱与固定式水箱,均应先放掉箱内残水后在清洗、浸泡消毒。

3、取下恒温罩上输氧孔的塑料套,操作窗的塑料密封套、输液软垫、清

2口腔手机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一、预处理:

1、每次治疗结束后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s。

2、使用者及时卸下污染手机,用湿棉球及时擦除手机表面肉眼课件的污物,放入诊室清洗池。

二、清洗

1、冲洗:将手机臵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表面染污物。

2、洗涤:冲洗后用酶洗液浸泡2-5分钟后刷洗、擦洗。

3、漂洗:洗涤后,在流动水下冲洗或刷洗,官腔用注射器冲洗。

4、冲洗后干燥备用

三、干燥与保养

将手机用注射器吹干管道,向手机内部注入专用手机清洁润滑油。

四、包装

使用棉布包布包装,外部贴好标签及3M指示胶带,注明灭菌时间。

五、灭菌

1、将包好的手机放入预真空压力灭菌器内。

2、严格控制灭菌温度、压力与时间。温度>135℃或灭菌时间超过规定时间均可损坏手机密封胶圈及轴承等部件。

六、贮存

1、包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放入无菌物品柜内。

2、裸露灭菌的应放于无菌容器中备用,一经打开有效期不超过4小时。

4消毒供应室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

标准操作规程

一、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

1、去污区:在该区域缓冲间更换专用鞋、戴圆帽、口罩、穿该区域工作服,防湿围裙、戴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或护目镜。

2、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在该区域缓冲间更换专用鞋、做手卫生、戴圆帽、穿该区域工作服,必要时戴口罩、手套。

3、无菌物品存放区:在该区域缓冲间更换专用鞋,做手卫生、戴圆帽、穿该区域工作服。

二、防护用品使用注意事项

1、防护面罩(护目镜):内面为清洁面,污染的手不能触及内面,污染后立即更换。

2、防湿围裙:内面为清洁面,当不能防湿或污染时及时更换。

3、手套:手套内面为清洁面,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手套有破损或清洁面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4、一次性防护用品不能重复使用。

5、脱掉防护用品后要做手卫生。

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

标准操作规程

一、准备

1、操作者:穿工作服、戴圆帽、口罩。

2、用物:回收车、回收箱、快速手消毒剂、手套、笔及记录单。

二、回收操作

1、按指定路线推回收车到各临床科室,严禁用污染的手按电梯开关。

2、戴手套将科室污染物品箱放在回收车内,然后脱手套,进行手消毒后离开科室。

3、回到消毒供应室的去污区,戴手套将污染物品按科室清点器械数量进行清洗并记录。操作完毕脱掉手套、洗手。

4、操作过裎中要避免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或自身的职业暴露,保持回收箱及车的密闭性。

三、回收箱及回收车的处理

1、每天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回收容器,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消毒,干燥备用。

2、操作时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

730℃。

(1)冲洗:将器械、器具和物品臵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2)洗涤:有油迹的器械用碱性清洗剂浸泡后再刷洗或擦洗,干涸污渍先用含酶清洁剂浸泡后再刷洗或擦洗,锈迹用除锈剂局部除锈后立即冲掉锈迹,水垢用酸性洗涤剂除垢,穿刺针类器械需用棉签擦洗针栓,可拆卸器械应拆开后清洗。

(3)漂洗:洗涤后流动水冲洗或刷洗。

(4)终末漂洗:应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冲洗。

3、消毒:清洗后的器械应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75%乙醇或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4、干燥:器械消毒后,使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再次进行漂洗,漂洗后器械用纤维布擦干。

三、注意事项

1、器械刷洗时一定要在水面下操作,避免气溶胶产生和水滴飞溅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

2、清洗器械时一定要轻拿轻放,防止损坏。精细、贵重器械与普通器械分开放臵;以防混乱。

82000mg/L消毒剂浸泡30-45分钟,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复用手术器械包装标准操作规程

一、准备

1、操作者:戴圆帽、穿包装区专用工作服及鞋。做好手卫生。

2、用物:器械网篮、润滑油、包内化学指示卡、包外化学指示胶带、标签、包布。

二、操作

1、检查器械清洗质量,各种器械肉眼观察应清洁干燥、无锈、无污垢、无血迹及胶布痕迹,必要时使用放大镜检查。清洗不合格器械退回去污区重新清洗。

2、根据器械用途检查其功能,器械外形应完整,无裂隙,器械轴节部位应使用水溶性润滑剂进行保养,轻拿轻放,避免器械的损坏,避免尖锐器械损伤自己。

3、依据器械包装清单或装配要求,核对器械种类、规格和数量,拆卸的器械应组装好,手术器械应放在清洁容器中进行配套包装,止血钳及剪刀等轴节应打开,有盖的器皿应开盖,摞放的器皿间用吸湿布、纱块隔开,包内中心位臵放臵化学指示卡。

4、再次核对器械种类、规格和数量是否正确,标签标识是否清晰、完整,准确无误,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

5、使用棉布包装器械应根据包的大小选择适合的包布,然后再检查包布是否清洁干燥、有无破损,棉布需透光检查。手术器械采用闭合式包装方法,由2层包装材料分2次包装后捆扎。包外合适位臵上贴标签。包装好的包松紧适宜,重量不超过7kg,外形尺寸不超过30cmx30cmx50cm。

0(3)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HbsA、抗-HBs。

3、患者抗-HCV(+)

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HCV(-),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CV、ALT,并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

4、患者抗-HIV(+)立即到感染科负责HIV职业暴露评估专家处,评估专家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质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暴露后1月、2月、3月、6月检查抗HIV。

四、随访和咨询

1、感染管理科负责督促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化验,进行定期监测随访。

2、在处理过程中,感染管理科应为职业暴露人员提供咨询。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暴露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漏职业暴露当事人的情况。

(二)过氧乙酸

1、属灭菌剂,广谱、高效、低毒、腐蚀性强、受有机影响大、稳定性差。原液浓度为16%-20%,浓度低于12%时禁用。适用于物品、环境的消毒与灭菌。

2、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等。一般污染用0.05%,细菌芽胞污染用10%。消毒5分钟,灭菌30分钟。

(三)含氯消毒剂

1、属高效消毒剂,广谱、低毒、腐蚀性强、受有机影响大、稳定性差。适用于餐具、环境、水、疫源地等消毒。

2、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喷洒于干粉等。

浸泡、擦拭法:低效消毒用250-500mg/L,作用10分钟以上;高效消毒用2000-5000 mg/L,作用30分钟。

喷洒法:低效消毒用1000mg/L作用30分钟,高效消毒用2000mg/L作用60分钟。

干粉消毒:对排泄物 的消毒,加入干粉使有效达到10000mg/L作用2-6h,对污水的消毒加入干粉,使有效氯达50mg/L,作用2h。

(四)乙醇

1、属于中效消毒剂,速效、无毒、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金属无腐蚀性、受有机物影响很大、易挥发、不稳定。适用于皮肤、物品表面及医疗器械的消毒。

2、常用消毒方法有浸泡法和擦拭法。

浸泡法:低效消毒用75%,作用10分钟以上。

4多重耐药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医务人员应接受多重耐药菌传播的危险及预防措施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二、强化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的生产和筛选。

三、凡是对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及时送检标本,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目标监测菌时,主管医师应在24小时内书写“接触隔离”医嘱,以便医护人员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四、微生物实验室监测到多重耐药菌株,应在微生物检测系统进行备注“多重耐药菌”、五、院感办每日去微生物实验室,记录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信息后,到科室督导多重耐药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六、科室主管医生24小时内下“接触隔离”医嘱,护理人员在多重耐药菌患者床头或病室悬挂蓝色接触隔离标示,进行单间隔离或床边隔离。

七、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

八、强化医务人员收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卫生手消毒。

九、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应专人专用,并按时消毒并记录。对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日进行2次进行清洁和消毒。出现或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

6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一、医务人员应当掌握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和医院感染暴发定义、报告时限、处臵工作等要求。一旦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要及时报告。

二、医院内部报告系统。

1、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短期内发现某部门3名及以上患者分离出药敏结果相似的同一病原体,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院感办。

2、临床部门短期内发现临床症状相似并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3名以及以上患者时,部门负责人应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院感办。

3、消毒供应中心或手术室短期内发现3例及以上使用消毒或灭菌器械的患者发生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部门负责人应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院感办。

三、院感办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经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立即向主管院长汇报。

四、经调查证实出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时,主管院长应立即向医院法定代表人报告,并应当与12小时内向县CDC、县卫生局,地区卫生局逐级上报。

五、医院内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县CDC、县卫生局,地区卫生局逐级上报。

(一)发生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二)发生特殊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1.传递锐器时扎伤。2.缝合伤口时扎伤。

3.助手违规配合造成助手刺伤。4.微创穿刺时不正规操作造成本人刺伤。5.器械护士安装、拆卸刀片时被划伤。6.麻醉医师在为注射器覆帽时被刺伤。

二、预防措施

(一)较小锐器的传递

1.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二)较大锐器传递

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

2.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三)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2.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术野。3.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四)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

充分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五)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

0

无菌物品下送标准操作规程

—、准备

1.操作者:穿工作服,做好手卫生。

2.用物:无菌物品下送车、快速手消毒剂、下送记录本。

二、操作 1.操作过程中,应遵守手卫生操作规程。

2.检查无菌物品质量,无菌物品合格后放至无菌物品下送车,按下送顺序合理放臵。

3.无菌物品下送车不得进人污染电梯及污染区域,运输过程中保持下送车的密闭性。到达科室后卫生手消毒,与科室护士核对无菌物品质量、名称、规格、数量等,并双方签名备查。

4.运送无菌物品的器具使用后,应清洁处理,干燥存放。

243

新启用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一、准备

1.操作者;穿抗湿罩袍或围裙,戴圆帽、口罩、防护面罩或护目镜、橡胶手套或防穿乳胶手套。

2.用物:碱性清洗剂、毛刷、清洗网篮、纤维布。

二、操作

1.评估检查器械的完整性,查看有无锈迹、油迹等。

2.有锈的器械流动水冲洗后,用除锈剂局部涂擦除锈后,再用流动水刷洗,最后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终末漂洗,然后用纤维布擦干。3.有油迹的器械用碱性清洗剂毛刷刷洗,碱性清洗剂浓度按厂家说明书使用,碱性清洗剂刷洗后再用流动水刷洗和冲洗,最后使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终末漂洗然后用纤维布擦干。

4.器械刷洗时,一定要在水面下操作,避免气溶胶产生和水滴飞溅,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

三、臵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敷料覆盖。

2.定期测量体外导管的长度并记录,观察导管有无移位,切忌将脱出的导管送回。

3.医护人员接触臵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定期更换臵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敷料至少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至少1-2次/周,如果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4.保持导管连接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臵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6.告知臵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臵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臵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减少导管使用的天数,需长期带管者,不建议频繁换管。临床如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应先经导管接口和外周静脉分别取血进行血培养,微生物室初步报告高度提示CRBSI时,即拔除导管,留取经皮获取的血样及导管尖端,做血培养,进一步明确诊断。

11.血标本采集方法:洗手,常规消毒皮肤及导管接口。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口橡胶塞。成人采血量10ml/瓶,小儿2ml/瓶。培养标本至少2套,间隔<5min;导管保留者取中心静脉血和外周血;已拔管者,取外周静脉血和导管尖端5cm。

12.带管≥24小时者,应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监测”,及时预测CRBSI风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13.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四、其他预防措施

对医务人员和病人陪护人员进行预防控制措施的宣教;

定期对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及反馈。

3、应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以证实灭菌效果。

4、对于超重和超大包裹应采用延长的灭菌循环参数。

五、发放

发放前确认无菌包灭菌合格,并无潮湿、无污染、无松散、包装密封或闭合完好,发放至手术室。

六、回收

l、手术结束后,器械应及时返还至消毒供应室去污区。

2、清点核对后按规范进行清洗、消毒,通知器械公司可取回器械。

七、质量追溯

所有外来医疗器械均采用跟踪追溯管理系统,记录每套外来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监测及应用等相关信息,以便随时跟踪和查询。

篇7:口腔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写在课前的话

医院感染又称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在医院发生的感染。近几年医院感染的相关事件陆续发生,2005年某医院因院感的原因造成10名白内障患者感染了绿脓杆菌,致使9名患者眼球摘除,1名患者行玻璃体切割;2008年某医院,因院感的原因,致使9名婴儿发生医院内感染,其中8名婴儿死亡。本文主要介绍口腔医院感染传播的途径的预防措施。

一、医院感染的概述

(一)医院感染控制

有学者 研究表明:成年人口腔中寄居的细菌居全身各部位之首;口腔医院感染控制的好坏不仅与患者而且与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医院感染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医院感染具备三个条件

医院感染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传染源,第二是传播途径,第三是易感人群。传染源和易感人群这两个环节在临床上比较难控制,比如乙肝患者,我们不能拒绝给他治疗。另外在治疗的患者当中也很难区别哪个患者的抵抗力或免疫力更高,哪个患者抵抗力或免疫力很低,这说明易感人群很难控制。所以只有传播途径是控制的关键环节,切断传播途径,感染控制才能得到相应的控制。

二、口腔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

口腔医院感染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是空气飞沫的传播,第二是水道系统,第三是接触的传播。

(一)空气、飞沫传播 1.空气飞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口腔处置过程中使用的水气枪、洁牙机、高速涡轮手机都产生大量的气雾和飞沫将患者口腔内细菌播散到空气中。高速手机产生的气雾在 1 分钟内散发的细菌约为 1000cfu,其中 95% 的 微粒直径≤ 5 μm。≤ 5μm 带有病原体微生物的微粒 ,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疾病传播;≤ 5μm 的微粒可以直接进入气道并穿过支气管进入肺泡。≥ 5μm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在空气中短距离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传播。所以说空气飞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2.防护措施

如何预防或减少飞沫疾病的传播呢?第一,应该采取有效的通风,有学者研究表明利用通风换气及自然界中的光、电、声、射线、臭氧和一些有杀菌作用的气体化合物,使诊室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仅短暂停留,而不能生长繁殖,从而保持室内空气清洁。第二,配备相应的设备同样起到 通风换气及净化空气的作用,如层流装置和空气净化器。第三,采取物理隔断的措施,比如设立独立的诊室或用屏风遮挡,各诊椅间形成独立的空间,从而阻断飞沫的传播。

第四,个人屏障保护,在治疗过程中要实施标准防护,要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眼罩等。标准预防是指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第五,漱口,减少患者口腔中细菌的含量:在治疗前,用清水、洗必泰、3% 双氧水、呋喃西林等液体漱口,可以冲走唾液和粘附于黏膜上的细菌,减少患者口腔中寄居的细菌量。第六,提倡使用橡皮障,橡皮障隔离可以大大的降低口腔内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第七,提倡使用强吸,强吸吸引气雾和唾液,减少对诊疗环境的污染。

(二)水传播 1.牙科水道水污染

有学者研究:目前牙科水道污染现象比较明显,为什么会造成牙科水道的污染呢?在治疗结束的一刹那,手机产生的负压会回吸,从而污染牙科水道及出水箱,牙科水道及出水箱是相对密闭的系统,间歇使用,所以水处于静止状态的时间比较长,容易导致细菌的粘附和繁殖。

2.牙科水道系统细菌污染情况

积液清对牙科水道的细菌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显示,如图一所示,出水箱和牙科水道有五个标本,出水箱和牙科水道都明显高于自来水。

图一为:金爱琼,牙科水道细菌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

3.预防措施

在治疗的过程中,(1)按要求使用水。颌面外科涡轮机拔牙、种植牙等治疗需用无菌水 ; 冲洗口腔黏膜、牙体预备、超声时要求达到饮用水标准。饮用水的标准要求细菌的含量 ≤ 100 cfu。(2)管道冲洗,每天接诊第一名患者前冲洗管道 2 ~ 3 分钟,这样可以把有污染的、细菌含量多的水,冲洗掉,减少污染; 手机每次使用后(即两名患者之间),踩脚踏控制板冲洗水路 30 秒,减少手机回吸污染 ;有条件的情况下 建议使用防回吸手机或使用防回吸装置。(3)水路消毒,部分牙科综合治疗台配有水路消毒系统可行水路消毒。将手机尾管插入消毒插孔内,用专用消毒液,通过水循环进行消毒。储水瓶定期用消毒液清洗、消毒。(4)及时清污。如对于 吸唾管末端过滤网和过滤盒、手机尾管末端或操作台下端接油杯、痰盂下方水罐,需要定期的清洗。

关于预防牙科水道水污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每天接诊第一名患者前

冲洗管道2~3分钟 B.部分牙科综合治疗台配有水路消毒系统可行水路消毒

C.痰盂下方水罐,需要定

期的清洗

D.冲洗口腔黏膜、牙体预

备、超声时需用无菌水

正确答案:D

解析:颌面外科涡轮机拔牙、种植牙等治疗需用无菌水;冲洗口腔黏膜、牙体预备、超声时要求达到饮用水标准。

牙科水道水污染的预防措施有那些?

(三)接触传播 1.接触传播的定义

口腔中接触传播是最常见的,在诊疗操作过程中,细菌可能被污染了的医护人员的手传播到器械、病历、医护人员以及病人的口、鼻、眼睛等,造成交叉感染;为患者进行治疗时口内溅出的血液、病原体飞沫落到周围物体表面 也是一个污染源。细菌在不同的环境下生存时间不同,如肺结核的分支杆菌能生存数周,而单纯疱疹病毒在数分钟内就会死亡。在日常工作中,无法预知牙科器械、物体表面细菌的生命力,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凡是接触唾液、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物的物品都视为有细菌存在。

2.预防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的首要措施是 洗手或手消毒剂消毒手。洗手的指征是,接触病人前后、无菌操作前后、穿脱隔离衣的前后、处理污物后、诊治每个病人之间、进卫生间前后、下班前,必须洗手。洗手需要的用品,第一要求用流动水洗手;第二水龙头要求采用非手触式的开关;第三提供擦手纸或干手器;第四配备洗手液或手消毒剂。具体的方法和步骤:第一步将消毒液或洗手液倒入手心当中,然后手掌心擦手掌心;第二步手指交叉掌心擦掌心;第三步手指交叉掌心擦手背,然后两手互换;第四步双手互握,互擦指背;第五直接摩擦掌心,然后两手互换;第六拇指在掌中央转动,然后两手互换。

第二个预防措施更换手套,处置每位患者应戴一付新手套,用后立即脱去并洗手,带手套并不能替代洗手;切忌带着手套写病历、打电话、开开关、触摸电脑等公共区域。第三个预防措施 采用隔离技术:使用一次性纸巾、避污纸等取物,用后即弃。

第三个预防措施屏障保护,美国 CDC 感染控制规定: 易被飞沫污染或与医、护人员的手接触的区域。如:牙椅的灯柄、操作台、诊椅开关、椅边电脑、笔、电话、抽屉把手等,为临床接触面,应有屏障(防污膜)保护。特别是那些有纹理、旋纽的表面或其它不易清洗的物品,例如:灯柄、三用枪手柄、电器开关等最好选用屏障保护。每个患者之间都要更换,没有屏障(防污膜)保护,每个患者之间都进行清洁与消毒。常规的保护的区域:牙椅顶部、牙椅调控按钮、灯柄、灯开关、排水管道的调节纽、三用枪手柄、牙椅的操作面板、光敏灯把手、银汞混合器和其它自动混合装置开关、抽屉把手、操作者和助手的椅子调节。选择合适的屏障保护装置,安装在易被污染区域。治疗结束后,屏障保护装置要进行拆除,一定带手套拆除,拆除保护屏障时需要注意:手套和保护膜的污染面,一定不能触及被保护的区域。另外,摘下手套,清洗并烘干(擦干)双手,然后为下一个治疗病人安装新的保护屏障。

第三个预防措施清洁与消毒,《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有要求:对于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的设施应该每日清洁消毒,如果遇到污染要及时清洁和消毒。消毒的时间一般选择每个治疗结束后,每个患者治疗结束后,每天治疗的开始和结束,都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生的工作台要求每天至少清洁一次。消毒剂选择要求 : 应选用对器械腐蚀性低、对人体安全性较高、对 HIV 和 HBV 有效的消毒剂。感染危险很低的常规区域面:地板、墙和水池等应用去垢剂、水进行清洁即可。处理物体表面污染的两种方法:有效利用屏障保护和每个患者之间都进行清洁与消毒。每种方法都有优缺点,但美国多数牙科诊所都选用了两种作法相结合方式。

三、发生锐器伤的环节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被锐器损伤。如 传递锐器时、使用锐器时、消毒处理锐器时 和 组装和拆卸锐器时。

(一)预防措施

一,避免锐器的损伤。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比如涡轮机带着一个钻针,车针朝上很容易被划伤,把车针朝下就不容易划伤工作人员(如图二所示)。

图二为: 使用间隙保持车针向

治疗盘里有各种车针和锉,在工作中很容易扎伤手,所以我们推荐使用清洁台,把各种锉按照使用的顺序放在清洁台上。我们在套回针套帽时一定不能用手去套,可以把帽放在操作台上 , 用一只手去挑这个帽,也可以用持针器、止血钳等器械协助来放、来安装。取下针头、刀片等锐器需用器械夹持,切勿用手。二,垃圾的分类。因为垃圾中有非常多的锐利器械,锐利器械要放入锐器盒内,分拣时要用镊子放入,切勿用手直接拿取。

(二)职业暴露

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小心被污染的器械刺伤怎么办?我们需要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同时在伤口的周围轻轻的挤压,尽可能把损伤处的血液挤出来,但是禁止在伤口的表面直接重力挤压,这样会使污染的血液扩散,所以在挤压时需要注意方法,挤压和清洗完毕后要用 75% 的酒精(最好用 0.5% 的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血液、体液迸溅入眼睛内时,立即生理盐水反复冲洗 ; 严重情况下要找专科医生进行处理。去污处理同时还需要留取标本,如果万一是 HIV、HBV 阳性者,我们要上报并按照情况进行暴露后的预防治疗,并且要跟踪监测,还需要上报医院的感染办公室进行登记填表,便于追踪回访。总之我们需要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来规范我们的操作行为,随时遵从全面性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保护病人。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比如职业防护的教育制度,职业安全技术的培训制度,职业暴露后的 登记 上报制度,损伤后处理流程常规等。

在治疗的过程中不小心被污染的器械刺伤怎么办?

(三)如何更好的预防医院控制感染?

我们最需要转变观念,我们要“要我控制感染”,做到“我要控制感染”,被动结束感染的控制,转变为主动参与感染的控制。感染的危险情形,随时随地存在,充实隔离防护的知识变理论为实践,探讨、推广合理的方法。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加强护士对本科室存在的感染危险和感染情形的认识,充实隔离防护知识,变理论为实践。

篇8: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1 建立健全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建立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网络, 各级网络体系全面、主动、连续地进行医院感染情况监测、环境卫生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1]。口腔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院感管理小组, 感染管理小组在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下工作。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 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各级人员职责、医院感染控制方案、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教育培训制度, 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口腔科相关人员必须熟知并严格遵守执行各项制度。

2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教育工作, 提高控制医院感染意识

采取院内统一学习, 科内组织自学以及外出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 学习口腔科有关医院感染的专业知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要求医护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严格遵守口腔科诊疗过程中的操作规程, 对口腔科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 加强训练与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无菌观念, 充分认识到消毒隔离与无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3 抓好制度落实, 严把监控质量关

口腔科院感管理小组, 每周进行一次自查活动, 检查医院感染制度执行情况以及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等, 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并将自查结果以报表形式上报院感科, 院感科定期抽样监测、检查监督并及时反馈意见, 促进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根据口腔诊疗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特点, 选择适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 并遵循以下原则

4.1 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 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4.2 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 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 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4.3 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 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漱口杯等, 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4.4 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 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4.5 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 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5 熟练掌握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 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医务人员进行口腔诊疗操作时, 应当戴口罩、帽子, 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 应当戴护目镜。每次操作前及操作后应当严格洗手或者手消毒。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 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医务人员戴手套操作时, 每治疗一个病人应当更换一副手套并洗手或者手消毒。

6 保证口腔诊疗区域内环境整洁

每日对口腔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二次, 并进行空气净化;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7 对口腔诊疗器械消毒与灭菌的效果进行监测, 确保消毒、灭菌合格。

灭菌效果监测采用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包括灭菌物品、洗涤、包装质量合格;灭菌物品放置灭菌器的方法合格;灭菌器的仪表运行正常;灭菌器的运行程序正常。

8 医疗废物的处理

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放置;对病人使用过的棉球、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等放置于专用黄色垃圾袋;锐利废弃物放置于标准利器盒;并由专管人员统一收集, 处理。

9 小结

上一篇:考场作文如何快速打开思路下一篇:不上晚自习的经典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