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2024-06-07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精选十篇)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篇1

绿色医疗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 改善就诊环境, 保障清洁安全的医疗和畅通的医疗服务流程, 减少病人在医院内的感染风险, 减少医源性感染和伤害, 以保障医患安全, 是医院感染管理和绿色医疗的重要内容和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对绿色医疗、安全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此广大医院管理者也越来越重视对绿色医疗和医院安全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本期特别策划分别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和绿色医疗的关系, 如何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应该关注和改进的问题;全面质量考核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与临床医生交互平台的作用和意义;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法律问题以及医院感染防控效果评价的方法等不同视角, 探讨绿色医疗与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相关问题, 以期引起广大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促进绿色医疗理念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践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篇2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加强医院管

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1]。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种管理 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区域化管理 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 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处理废用垃圾 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妥善处理,由专职人员收集后并进行处理。严格执行消毒

2.1 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 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的清洁。

2.2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

瓶、氧气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2]。在上班时间不准戴戒指、手链,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在治疗室安装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机避免或减少再次污染,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保证手指带菌数不超过15cfu/cm2。

2.4 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及病故后,对床单位进行严格的擦拭并消毒,以达到彻底终末消毒的目的。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3]。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留尿管前后和拔尿管前后都应对患者做尿的细菌培养,如发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导尿,并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减少开放式治疗

开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诱因。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持续膀胱冲洗是不可避免的。采用3 000ml大袋生理盐水冲洗,因重力缘故不需要排气管及连通管,换袋工作由护士进行,仔细检查每袋生理盐水,避免有混浊及杂质的液体冲入膀胱。连接5 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闭式,管颈粗,不易堵塞且可减少院内感染发生,妥善固定后冲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内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进,不宜置于同一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相互作用,可出现药理上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失或降低抗菌作用。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疗法,在提高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其慢性疾病病情稳定后,应嘱其尽快出院继续治疗并定期门诊随访。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篇3

【关键词】院内传染病;防控;医院感染管理 ;作用Hospital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hospital infe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8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11-03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控制医院感染已成为医院系统管理和内涵建设的首位任务,医院感染管理作为医院内传染病防控的重要环节,被医学界广泛关注[1]。医院感染伴随医疗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在承担全院传染病感染的预防、控制、监测、预警、控制、分析、统计、上报及监督管理等工作的作用,是医院有效防治传染病、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2]。医院近两年来通过实施院感控制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感染管理科对院内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及效果,探讨医院感染管理在医院内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情况(观察组),并与2003年2月~2005年2月未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相对照(对照组),观察对比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两组在护理人员配置、收治病种、疾病程度及患者人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2.1缺乏医院感染知识:大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普遍缺乏医院感染的防治知识,对消毒、隔离等重视不够,各项技术操作未完全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机进行,缺乏无菌观念,将病原微生物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传给他人或自己造成感染,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1.2.2技术水平不到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大多基层医院设备缺乏,科室设置也不十分科学,如妇科和产科没有分开,合属妇产科,下设妇产科护理部,由此护理人员(包括助产士)往往不是来自妇幼或助产专业院校而是普通护校,导致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此外,护理人员临床经验不足,观察能力缺乏,应变能力较差,对常用药物的药理机制欠熟悉等均可造成致病菌传播造成院内感染[2-3]。

1.2.3制度及流程执行不到位:存在个别护理人员有章不循、粗心大意的情况。在实际操作中易造成症状、体征观察不仔细,异常发现、报告、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护理记录模糊不清,以及用药差错等情况。

1.2.4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标识不清:大多医院缺乏对住院病人请假离院的专门管理制度;医嘱护理级别与床头分级不符,药物过敏标识与特殊用药标识无明显区分,危险地段未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或标识不醒目。

1.2.5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力度不够:受基层医院医疗设备的限制,治疗室与病区的空气消毒设施及洗涤清洁设施不够完善,设置独立的医院感染控制机构较少,往往归属于护理部或医务科,且多由护士管理,管理的专业性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医护人员并不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及流程,导致产房空气、氧气湿化瓶、消毒液等细菌指数超标[3]。

1.2.6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一些护理人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缺乏与患者间的沟通经验,沟通技巧不足,使得对患者的心理、病情不够了解,导致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感和安全感不足,治疗依从性差,易诱发医院感染。

1.3医院感染的防控措施

1.3.1健全制度,完善管理监督体制。医院感染管理科是医院传染病管理的中心科室,成立专门的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领导小组,小组人员由感染管理科的人组成,全面负责医院感染监测、控制及管理,尽可能减少和预防医源性感染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并定期进行感染管理效果的分析、统计及报告。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定期召开例会,及时进行整改,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要完善对医院传染病感染管理工作的监督程序,规范院感管理的监督行为,对各临床科室及临床医生进行监督检查,明确工作职责,健全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制度、院感知识人员培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

1.3.2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特别注意学习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条例及规定。通过选派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定期召开临床医生、护理人员例会进行医疗质量反馈及医疗、护理安全意识教育,组织院内培训(如基本业务训练、医院感染知识培养、护患沟通技巧等)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做好各类人员的培训工作,了解院感知识,提倡预防的观念,同时,增强医务人员责任心,树立医院感染意识,提高对院感风险处理水平。

1.3.3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措施: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进货渠道应进行严格控制,并且由医疗器械科专人购入,按照有关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与验收标准,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3-4],尽可能在医疗器械方面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1.3.4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措施: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置时,处置过程是否遵循相关规定是关系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医院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置需要多科室、多人员进行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良好处置的目的。医院应对医务人员以及进行医疗废弃物处置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医疗废弃物分类放置,设置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收取、运送、焚烧,并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进行详细记录,严格做到医疗废弃物日产日清的要求,并加强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工作,从而避免医疗废弃物流入社会,防止传染病暴发等严重后果。

1.3.5注重护理细节管理: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加强预见性护理及环节质量监控,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并通过建立标识、加床档、严格巡视等方式减少患者的安全隐患。此外,加强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教育,护理人员要确保"看服到口",并及时跟踪其服药效果。

1.3.6对医院内部环境微生物以及消毒灭菌情况进行及时监测与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派专人进行医院内部环境微生物以及消毒灭菌情况的监测与管理,定期对全院各病区以及科室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等部位进行灭菌。若监测过程中发现超标情况,应及时向相关人员以及部门进行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对正在使用的紫外线灯,应进行使用时间累计记录,同时定期进行紫外线强度测试,若紫外线灯不能够达到合格标准,应及时进行更换,从而保证医院内部空气的消毒效果。

1.3.7加强医患、护患沟通:规范医生及护士言语,诊治、护理行为及礼仪,注意沟通过程中的主动、耐心、体贴、细致,引导医生、护士正确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同时明确探视制度,每天定时开放可视探视室,使患者与家属能够适时交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4]。

1.3.8严格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在发现传染病患者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时限进行上报,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疫情网络直报工作,检验科、放射科等辅助科室人员每天对各类检验、放射等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传染病病例时应立即电话报告监控管理部门和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监测信息。

1.3.9传染病预防控制与技术指导。强化医院感染科的院感控制职能,传染病早期,由于症状不明显,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强化对早期发现散发传染病病例的控制,针对不同传染病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爆发、流行时的控制,制定严格控制疫情传播的措施,隔离患者进行必要的医学干预,在传染病防治的报告、治疗、控制等环节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共监测出空气超标2.61%,物体表面超标2.82%,医务人员手超标1.25%。两年间全院10个病区56720名住院病人共发生医院感染143名,医院感染率0.25%。对上述统计结果与医院未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前各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一。

时间空气超标物体表面

超标医务人员

手超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5.98%6.30%4.47%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2.61%2.82%1.25%P< 0.05< 0.05< 0.05由表一可知,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空气超标、物体表面超标以及医务人员手超标情况均较之前有明显改善。

由表二可知,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25%,明显低于未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前医院感染发生率0.51%,证明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后医院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3 讨论

医院感染管理是当前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对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医院10个病区56720名住院病人实施医院感染管理,显著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管理实效得到进一步增强,有效控制及预防了医院内传染病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及护理质量,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综上,加强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严格执行防控措施,对防止医院内传染病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5]。

参考文献

[1] 徐艳凤,邵士春.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108-109.

[2] 季玉翠. 影响基层医院感染管理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 25(1):171-172.

[3] 李嫦珍.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674-675.

[4] 李万兰,郭晨霞. 建立医院感染管理长效机制的探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6):1002-1004.

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4

关键词: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患者安全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WHO 2005-2006年患者安全主题为“清洁的保健是安全的保健”(clean care is safer care),强调对医院感染的关注。2007~2008年以“安全手术,挽救生命”(safe surgery save lives)为主题,旨在提高外科手术的安全性[1]。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也涉及到医院管理的众多环节。为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我院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加强手术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

1 加强手术器械消毒供应质量管理

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是预防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基本前提。为保证手术器械的消毒质量,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1 完善中心供应室的建设和管理

2005年新的中心供应室启用,完善了消毒供应的建筑布局,配置了4台全自动医用清洗机、2台超声震荡仪、6台脉动预真空高压灭菌器、3台环氧乙烷灭菌器,基本满足现代化中心供应室的设施要求。同时,设立专用污染电梯和清洁电梯,将手术室和中心供应室在物流供应的操作流程上连通起来,污染手术器械经专用电梯直接送往中心供应室去污区,由消毒供应专业人员采用标准化管理流程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取消了在手术室内部进行手工清洗、消毒、器械保养和包装、然后再送中心供应室灭菌的传统做法,保证了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1.2 逐步取消科室“自备包”,实现灭菌用品的供应室集中化管理

科室“自备包”是指临床科室使用后自己清洗、消毒、包装送供应室灭菌的物品,这部分物品量大、种类繁杂,分布于各个科室,与手术患者关系密切,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保证质量,特别是清洗环节的质量。为解决这一难题,我院感染管理科与护理部、供应室及临床科室密切配合,中心供应室护士长及专业骨干到临床科室实地走访,一对一交接,逐步回收科室自备包,实现灭菌用品的供应室集中化管理,保证了消毒灭菌的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1.3 加强对外来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

随着各种大型、复杂手术的开展,外来手术器械的使用也日益增多,保证这部分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质量也是重要的环节。对此,医院明确要求,所有来源的手术器械必须经过中心供应室,由供应室检查器械清洗情况合格,再重新消毒灭菌处理后,方可进入手术室使用。

1.4 加强对内镜清洗消毒的管理

我院骨科、运动医学、普外、泌尿科、妇科等很多科室都涉及大量内镜手术操作。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直接影响着手术的质量。在手术室启用之时,我院在手术室配备了先进的内镜清洗消毒设施,并配备了两台等离子低温灭菌器,保证了腹腔镜等采用环氧乙烷灭菌,硬式关节镜等采用等离子低温灭菌。同时,根据内镜手术的患者数量,要求科室配备足够的内镜数量,以保证消毒灭菌循环周期。同时手术室及感染管理科定期对灭菌内镜进行采样,监督落实消毒灭菌质量。

2 加强手术室内部的医院感染管理

2.1 环境管理

手术室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治疗效果。我院于2005年底启用层流手术室,新手术室的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无菌区、无菌手术间、污染手术间。手术间温度控制在20℃~22℃,湿度40%~60%。手术室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及北京市《医院洁净手术部污染控制规范》,每日术前30分进行空气层流净化,记录风速、压力、温湿度等相关指标;严格控制手术间人员数量及流动;每次术后和开机前进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保持清洁无灰尘;每日清洗、每周消毒回风口过滤网;拖布、抹布分区使用,一用一消毒。总务处中心控制室实时监测手术部参数变化,及时做好维护,定期更换过滤器,清理通风管道,有效保障空气层流循环系统,确保空气净化质量。使用医用转换车接送手术患者,减少了在接送患者环节上导致手术室环境的污染。统一密闭回收污染医疗器械及医疗废弃物,减少手术污染物的播散。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空气净化效果监测,采取科室自检,感染管理科、区疾控中心抽检,国家空调监测中心年检的方式进行。

2.2 严格落实外科洗手制度

提高外科洗手效果是控制手术后感染的有效措施。有资料证明,一次手术中手套被刺破的概率是24%,因此提高外科洗手效果是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2]。为此,耗材招标委员会在启用新手术室前,招标改进了手术室洗、刷手设备。医院感染管理科协助手术室改进外科洗手制度,将相关洗手、刷手流程图文张贴在洗、刷手时视线范围之内,并加强人员培训及手消毒效果监测,每月检查、监督手术人员严格执行有效的洗手制度。手术室医院感染监督员每月对医护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监测,对不符合要求者提出批评指正,并进行复查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2.3 合理使用无菌物品

加强对手术室无菌物品的管理,所有进入手术室的无菌用品经专用清洁电梯运送至层流手术室无菌物品间内,物品架敞开放置,保持清洁,距墙壁5cm、离屋顶50cm、离地面20cm。一次性医疗用品与其他无菌物品分别放置,专区贮存,专人管理,使用前检查、核对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制造厂名、产品商标、消毒方式、无菌存放期、卫生许可批号等,检查包装密封性。每次手术前准备齐全手术使用物品,尽量避免术中添加。缩短手术前开启无菌包的时间,避免手术用的器械、物品过早暴露于空气中。使用干燥持物钳、镊,一台一更换,4小时内有效。

2.4 规范无菌技术操作

凡进入手术间人员必须经专用工作人员通道进入,换用手术室专用衣、鞋、戴好帽子(必须完全盖住头发)和口罩(必须完全遮住口鼻)[3]。定期对手术相关人员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培训及考核,教育手术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自觉地严格执行无菌原则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对实习生、进修生严格把关,放手不放眼,监督其遵守无菌原则。

2.5 加强对手术室内医辅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

很多医辅人员承担着手术室内的卫生、清洁剂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运送工作,他们的工作与手术室的环境密不可分,而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医学教育背景,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消毒、无菌概念,因此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医院感染知识教育非常重要。我们特别注意加强了卫生员、医疗辅助人员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特别是手卫生知识、无菌概念的基本要求以及医疗废弃物处理规范,尽可能减少非手术环节造成的感染风险。

3 加强临床科室对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

3.1 加强手术切口的护理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医院感染管理科与护理部密切配合,加强临床科室手术患者术前皮肤清洁,合理备皮,避免剃毛损伤。执行治疗和护理措施时严格执行无菌原则,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流程,特别是伤口换药和介入操作。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介入措施的使用或尽早拔除介入导管,如:静脉导管、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等。

3.2 严格落实手部卫生规范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手是传播疾病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4]。因此我院感染管理科在全院积极开展手卫生知识培训,并深入科室督察落实。同时,医院办公会决定按照手卫生规范要求在全院各病房,首先是外科病房配备完善的洗手设施,在外科病房护士站、治疗室、换药室、大夫办公室均配备了感应式水龙头、洗手液、干手纸巾,全院统一招标配备快速手消毒液。产科每房间、口腔科每椅位均配备了快速手消毒液。感染管理科定期对手卫生情况进行采样,结果网上公示,并作为科室感染管理考核的指标之一。

4 加强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管理

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防控与抗生素的应用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和完善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宏观调控措施十分必要[5]。由于我院原有手术室的条件限制,多年来外科医师强调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结合这种情况,特别是新手术室启用后,医院感染管理科特别加强了外科系统医师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培训,学习、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以及中华外科学会抗生素合理应用指导小组制定的各种外科手术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对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管理重点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术前给药时间,严格要求在麻醉诱导期给药;另一个是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不超过48小时。同时严格抗生素分级管理,限制万古霉素等高级抗生素的使用。医院感染管理科与药剂科、检验科合作,对各科病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如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病原学送检率和药敏检查结果等)进行调查分析,每季度以《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管理简讯》的形式反馈临床,并组织医院感染病历讨论,分析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药剂科每季度出版《药讯》,为临床介绍抗菌药物的新进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院外科预防性用药时间和选药方案逐步规范,外科清洁手术麻醉诱导期开始给药的比例达90%以上,I类切口术后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时间由2004年的6.4天降至2007年的3.4天。

5 加强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目标监测

2007年,我院平均住院日缩短至9.73天,手术例数达到2.6万余人次。为了预防与控制高速运转状态下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发生,我院加强了对手术切口的目标监测,感染管理科深入临床科室,加强对手术患者切口的感染监测,并与临床科室合作,对关节感染的病例进行专题分析、讨论,改进预防感染的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各手术科室I类切口感染情况在院内网公示,并及时反馈给科室。多年来,我院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一直保持在0.2%以下。2005年底启动层流手术室后,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进一步下降,2006年降至0.12%,2007年为0.11%。

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层面,诸多环节,需要医院各相关部门、科室紧密协作,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手册(200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王莉,刘玉馥.控制医院感染.现代医疗护理实用技术[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

[3]张国富,王向阳.介入手术室的感染预防及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30.

[4]Janet R,Refik S,Kurt W,et al.Patterns of hand-washing be-havior and visits to patients on a general medical ward of healthcare workers[J].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2004,25:198.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办法 篇5

标准预防

一、基本原则

1.认定所有液体、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都可能带有可被传播的感染源。2.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内的所有患者,不论是疑有或确认有感染的患者。3.目的在于预防感染源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传播。4.包含如下二至九项所述的多项预防感染措施。

二、手卫生

尽量避免接触患者周围的物品表面,并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

三、个人防护装备 1.使用原则

(1)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或液体时,需穿戴个人防护装备。(2)离开患者的房间或区域前脱卸并丢弃个人防护装备。

(3)脱卸或丢弃个人防护装备过程中应避免污染自身与周围物品表面。

2.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应遵循《手套使用标准操作规程》、《隔离衣使用标准操作规程》、《面部防护用品使用标准操作规程》、《个人防护

装备(PPE)穿脱标准操作规程》。

四、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此策略主要针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未能确诊的患者及其陪同亲友,以及所有进入医疗机构伴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的人员。目的在于指导医疗机构尽早采取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具体内容参见《呼吸卫生(咳嗽)礼仪策略》。

五、患者安置

1.安置患者时应考虑是否可能造成感染源传播。在可行的情况下,将有引发传染他人风险的患者(如非自制性的分泌物、排泄物或伤口引流;被怀疑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的婴儿),安置于单人病房。

2.安置患者时应掌握如下信息,以便确认患者安置方案。(1)患者已知或被怀疑感染的病原体。(2)影响感染传染的危险因素。

(3)拟安置感染患者的病房区域,可能造成其他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4)是否有单人病房可用。

(5)患者是否可与其他患者共用病房,如相同感染的患者可共用病房。

六、仪器(设施)和环境

仪器(设施)和环境可能被具感染性的体液所污染,应有效管理以预防这些仪器(设施)和环境成为感染源传播的媒介。具体措施参见《感染性体液污染的仪器(设施)及环境处置原则》。

七、织物

患者使用过的织物可能被具感染性的体液所污染,应以最小抖动的方式处理使用过的被服及布单织品,以避免污染空气、环境表面和人。具体要求参见《织物清洗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八、安全注射

在使用注射针、代替注射针的套管和静脉输液系统时,应遵循安全注射标准的原则。

九、呼吸防护

导管插管和脊椎或硬膜下隙注射时,如脊髓x线摄影、腰椎穿刺、脊柱或硬脑膜麻醉,应戴外科口罩。

此策略主要针对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未确诊的患者及其陪同亲友,以及所有进入医疗机构伴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的人员。目的在于指导医疗机构尽早来采取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1.医务人员应认识到控制呼吸道分泌物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社区病毒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暴发季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2.医务人员接诊具有呼吸道综合征的患者时,应遵循飞沫隔离措施,如戴口罩和做手卫生;医务人员具有呼吸道感染征象时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特别是易感患者,若无法避免时应戴口罩。

3.医疗机构应从接触患者的第一时间开始,如预检分诊处、候诊区域、门诊、内科医生办公室,执行以下措施。

(1)在门诊和住院部的入口和重要位置,如电梯、自助餐厅等,张贴标语,教育患者与其他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人员:咳嗽或打喷嚏时

呼吸卫生(咳嗽)礼仪策略 应用卫生纸遮掩口、鼻,否则应用臂弯遮掩口、鼻;使用后的卫生纸应丢进垃圾桶;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做手卫生。

(2)应提供卫生纸和免触碰开启的垃圾箱,如脚踏式垃圾桶,以便丢弃使用后的卫生纸。

(3)进行手卫生宣教,提供位置便利的乙醇揉搓剂,并随时注意是否已经使用完毕并予定期更换。洗手位置应提供所需的消耗用品,如洗手液、干手纸。

(4)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暴发或流行季节,为有咳嗽、鼻塞、鼻涕和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人员(包括陪伴)提供口罩;鼓励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人员与候诊区域的其他人员保持至少1m的空间距离。

感染性体液污染的仪器(设施)及环境处置原则

一、正确处理被感染性体液污染的仪器(设施)

1.制订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的仪器及设施的包装、远送及处理的策略和流程。2.高度和中度危险性仪器及设施使用后应先清洗,再高水平消毒和灭菌。3.清洗消毒人员应根据污染的程度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二、正确处理被感染性体液污染的环境

1.根据患者接触和污染的程度制订常规性或针对性清洁策略和流程。

2.清洁和消毒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表面,尤其是患者周围的区域,如床栏杆、床头柜,以及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卫生间内或周围的物体表面)应较其他区域进行更频繁的清洁和消毒。

3.儿童医疗或候诊区域清洗和消毒策略及流程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易于清洗和消毒的玩具。(2)不应提供共用的绒毛玩具。

(3)大型固定玩具,如攀爬装备,清洁或消毒每周不少于1次,污染时随时清洁或消毒。(4)若玩具可能接触嘴,在消毒后应用水冲洗或使用清洗机清洗。

(5)当玩具需要清洗和消毒时应立即进行,否则应储存在有标示的容器中,并与其他干净的玩具分开。

(6)制订预防污染及清洁消毒的策略和流程,其中应包括重复使用的电子设备,尤其是供患者使用的设备、器材和经常进出病房的移动式设备。

安全注射

1.WHO(世界卫生组织)对安全注射(safe injection)的定义: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2.使用注射针、套管针和静脉输液系统时,应遵循下列要求。(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包括配药、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3)尽可能使用单剂量注射用药品。(4)单剂量注射用药品不得分数次使用。

(5)多剂量包装药品每次使用时注射针(套管)和注射针筒必须无菌。(6)保存时应按照厂家建议保存,疑有污染时应立即丢弃。(7)不得多位患者共用袋装或瓶装的静脉输液。(8)避免滥用注射。险;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

一、基本原则

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1.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感染源,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第二至第六项的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置

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条件受限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2)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当需与未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避免与感染后可能预后不良或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例如:免疫功能不全、有开放性伤口或可能长期住院的患者。2)床间距离≥1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3)不论同一病房的患者是否都需采取接触隔离,在接触同一病房内不同的患者之间,都应更换个人防护装备及执行手卫生。4)设立隔离标识。2.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检查室或分隔间。

三、个人防护装备

1.不论是否接触患者完整的皮肤或环境表面,例如:医疗设备、床栏杆,都应在进入房间或分隔间时戴手套。2.隔离衣。

(1)进入病房或分隔间时应穿隔离衣,并于离开患者医疗环境前脱卸隔离衣及执行手卫生。(2)脱卸隔离衣后,应确保衣服及皮肤不接触污染的环境表面。

四、患者转运

1.除非必要,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2.确需转运时,应覆盖患者的感染或定植部位。

3.转运前工作人员应执行手卫生并脱卸和丢弃受污染的个人防护装备。4.转运到达目的地后,医务人员再穿戴干净的个人防护装备处置患者。

五、医疗装置和仪器(设备)

1.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处理相关医疗装置和仪器(设备)。

2.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压舌板、压脉带等应专用,不能专用的医疗装置应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六、环境

病房环境表面,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杆、床旁桌、卫生间、门把手以及患者周围的物体表面,应经常清洁消毒,每班至少1次。

一、基本原则

1.适用于预防通过飞沫传播的感染源,如百日咳杆菌、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脑膜炎双球菌及A群链球菌(特别是指使用抗菌药物治疗24h内)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该隔离。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第二至第四项的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置

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条件受限时,应遵循如下原则。(1)优先安置重度咳嗽且有痰的患者。

(2)将感染或定植相同感染源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当需与其他不同感染源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避免与感染后可能预后不良或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例如:免疫功能不全或可能长期住院患者。2)床间距离≥1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3)不论同一病房的患者是否都需求采取飞沫隔离,接触同一病房内不同患者之间,都应更换个人防护装备及执行手卫生。2.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检查室或分隔间,并且建议患者遵循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三、个人防护装备

1.进入病房或分隔间应戴口罩。

2.密切接触患者时,除了口罩以外,不建议常规佩戴护目装备,例如护目镜或防护面罩。3.针对疑似或确诊SARS、禽流感或流感大流行的患者应遵循最新感染控制指南。

四、患者转运

1.除非必要,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动。

2.确需转运时,应指导患者佩戴口罩,并遵循呼吸卫生(咳嗽)礼仪。3.如患者已戴口罩,负责转运患者的人员不必戴口罩。

一、基本原则

1.适用于预防通过空气传播的感染源,如麻疹病毒、水痘病毒、结核分枝杆菌、播散性带状疱疹病毒,推测SARS-CoV(SARS冠状病毒)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基础上,应采取下列第二至第六项的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置

1.应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负压病房应达到以下要求。

(1)空气交换≥6次 /h(现存病房)或≥12次/h(新建或改建病房)。(2)病房空气可直接排至室外,若排入邻近空间或空气循环系统需经高效过滤。(3)每日监测、记录负压值,并通过烟柱、飘带等肉眼观察压差。(4)病房门应随时保持关闭。

2.当负压病房不足时,应尽快将患者转送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

飞沫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三、门诊

1.应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通过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或疑似患者。

2.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条件受限时,应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安置于专用隔离诊室或引导至感染性疾病门诊。当患者离开以后,应将房间空置至少1h。

3.应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遵循呼吸卫生(咳嗽)礼仪。除了在负压病房内,患者需持续佩戴外科口罩。

四、人员限制

应尽可能安排具有特异性免疫的医务人员进入病房。

五、个人防护装备

医务人员无论是否具有特异性免疫,当进入病房时,均应佩戴经过密合度测试的N95呼吸防护器或医用防护口罩。

六、患者转运

1.应尽量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2.确需转运时,应指导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遵循呼吸卫生(咳嗽)礼仪。3.应覆盖水痘或天花或结核性等皮肤损伤。

一、目的

将异体干细胞移植患者安置于保护性病房,以减少患者对环境中真菌如曲霉菌属的暴露。

二、环境管理 1.环境控制

(1)病房送风应经过高效过滤。

(2)病房空气应定向流动,从房间的一侧送风,穿过病床的对侧排风。(3)病房正压差应达到2.5Pa以上,每日应通过烟柱、飘带等,肉眼观察压差。(4)病房应有良好的密封性。(5)空气交换≥12次/ h。

2.物体表面应光滑、无孔,易于擦洗。日常应湿式清洁。3.走廊和病房不应铺设地毯。

4.病房内禁止摆放干花和鲜花、盆栽植物。

三、患者管理

尽可能缩短患者在保护性病房外的逗留时间。

四、个人防护装备

建筑施工期间,患者离开保护性病房时,如果病情允许应给患者提供呼吸防护,如医用防护口罩。

五、隔离措施

1.对所有患者采取标准预防。

2.按照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飞沫和接触预防。对病毒性感染患者采取的基于传播途径的预防期限应适当延长。

3.如果患者没有可疑或确诊感染,或者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没有使用指征,则不需要采取屏障预防,如戴口罩、隔离衣、手套。4.如果需要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同时又感染了需要空气隔离的疾病(如肺或喉结核、水痘-带状疱疹急性期),应执行空气隔离措施。(1)保护性病房应保持正压。

(2)在病房与走廊之间应设置缓冲间。病房空气应有独立的排风管道,如果回风则管道中应放置高效空气过滤器。(3)如果没有缓冲间,则应将患者置于负压病室,并使用便携式工业空气过滤器以加强对真菌孢子的过滤。

一、术语和定义

1.手卫生(hand hygiene):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handwashing):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3.卫生手消毒(hand antisepsis):医务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二、手卫生应遵循的原则

(一)基本要求

1.手部指甲长度不应超过指尖。2.手部不应戴戒指等装饰物。

3.手部不应戴人工指甲、涂抹指甲油等指甲装饰物。

防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

(二)洗手、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1.手部有可见污染时,应洗手。

2.手部证实或怀疑被可能形成孢子的微生物污染时,如艰难梭菌、炭疽杆菌等,应洗手。3.入厕之后,应洗手。4.其他情况应首选卫生手消毒。

(三)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外科手消毒。

三、5个重要的手卫生指征

接触患者前(before touching a patient);清洁(无菌)操作前(before a clean(aseptic)procedure);接触体液后(after body fluid exposure risk);接触患者后(after touching a patient);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after touching patient surroundings)。

需注意的是: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若符合上述手卫生指征且需戴手套时,则戴手套前或脱手套后,仍须执行手卫生。

四、手卫生促进策略

1.确保手清洁剂、一次性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手卫生用品的充足供应。2.医务人员明确手卫生的意义、方法和指征。3.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定期进行监测、反馈。

4.鼓励患者、探视者和医务人员合作,共同促进医疗机构的手卫生。

一、定义

洗手(handwashing),即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

二、设施 1.流动水。

2.非手接触式水龙头开关。

3.清洁剂,宜含有护肤成分和使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容器每次用完应清洁、消毒。若为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4.应配备一次性干手纸巾或烘手机,或其他可避免二次污染的干手方法。

三、方法

1.打湿:流动水打湿双手。

2.涂抹:足量皂液涂抹双手所有皮肤。

3.揉搓:揉搓双手至少15s,具体揉搓步骤如下。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第五步: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第六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第七步: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洁。4.冲洗:流动水彻底冲洗双手。

5.干燥:一次性干手巾或烘手机干燥双手。

6.关水:如为手接触式水龙头,应用避污纸或一次性干手纸巾关闭水龙头。

一、定义

卫生手消毒(hand antisepsis),即医务人员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二、设施

1.速干手消毒剂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自制产品应符合相关配置标准。

2.速干手消毒剂宜含有护肤成分,无异味、无刺激性等,医务人员应有良好的接受性。3.速干手消毒剂宜使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容器每次用完应清洁、消毒。4.应方便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点取用。

三、方法

1.取液:取足量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2.涂抹:涂抹双手,确保完全覆盖所有皮肤。

医务人员洗手标准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揉搓:揉搓双手直至彻底干燥。具体揉搓方法与洗手的具体揉搓步骤相同。

一、定义

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sis),即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二、设施

1.洗手池应设置在手术间附近,水池大小、高矮适宜,防喷溅,池面光滑无死角,每日清洁,消毒。2.应为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数,间距应避免洗手时手臂相互接触。3.配备清洁剂,宜含有护肤成分和使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容器每次用完应清洁、消毒。4.清洁指甲用具指定容器存放,每日清洁与消毒。

5.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指定容器存放,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一次性使用。6.外科手消毒剂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7.外科手消毒剂应采用非手接触式出液器,宜使用一次性包装,重复使用的容器每次用完应清洁、消毒。8.干手物品及盛装容器一人一用一清洗一灭菌。

三、方法

(一)洗手

1.揉搓: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1/3,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时,可使用海绵、手刷等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皱褶处。

2.冲洗: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擦干:使用干手物品彻底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二)外科手消毒方法 方法一:冲洗手消毒方法

1.取液:取足量的外科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2.揉搓:认真揉搓2~6min。

3.冲洗:用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4.擦干:无菌巾彻底擦干。

5.特殊情况水质达不到GB5749的规定时,应用外科手消毒剂在消毒双手后戴无菌手套。方法二:免冲洗手消毒法

1.取液:取适量的免冲洗外科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2.揉搓: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彻底干燥。

一、手套的分类

(一)一次性使用医用手套

1.一次性使用灭菌橡胶外科手套:符合GB 7543。2.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符合GB 10213。

(二)可重复使用手套

1.橡胶耐油手套:符合AQ 6101,为接触矿物油、植物油及脂肪族的各种溶剂时戴用的手套。2.耐酸(碱)手套:符合AQ 6102,为接触酸碱溶液时戴用的手套。

3.浸塑手套:符合GB/T 18843,用于防水、洗涤剂、脏污及轻微机械等伤害,仅适用于清洁工等类似工种手套。

二、手套的选择

应根据佩戴者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材质和不同种类的手套。

(一)使用手套的基本原则

应遵循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的原则;不管是否使用手套均应遵循手卫生指征。

(二)可能发生不良反应者的选用原则

1.应尽量戴用有合成橡胶制成的手套,不宜戴用天然橡胶胶乳制成的手套。2.宜选用无粉手套,不宜选用有粉手套。

(三)一次性使用医用手套与可重复使用的手套的使用原则 1.直接接触患者,应使用一次性医用手套。

2.清洁环境或医疗设备,应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用手套或可重复使用的手套。3.一次性医用手套应一次性使用。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手套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四)外科手套的使用指征 1.手术操作。2.阴道分娩。3.放射介入手术。4.中心静脉置管。

5.全胃肠外营养和化疗药物准备。

(五)检查手套的使用指征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体液明显污染的物品时,应使用检查手套。

1.直接接触:接触血液;接触黏膜组织和破损皮肤;有潜在高传染性、高危险性的微生物;疫情或紧急情况;静脉注射;抽血;静脉导管拔管;妇科检查;非密闭式吸痰。

2.间接接触:倾倒呕吐物;处理(清洁)器械;处理废物;清理喷溅的体液。

(六)无需使用手套的情况

除接触隔离以外,不接触血液、体液和污染环境,不需要使用手套。

1.直接接触:量血压;测体温和脉搏;皮下和肌内注射;给患者洗澡和穿衣;转运患者;医治眼睛和耳朵(无分泌物);无渗血的静脉导管操作。

2.间接接触:使用电话;书写医疗文书;发放口服药物;收发患者餐具;更换被服;放置无创呼吸机和氧气插管;移动患者使用的设备。

三、戴手套与脱手套的指征

(一)戴手套 1.进行无菌操作之前。

2.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之前,不管是否进行无菌操作和接触破损皮肤和黏膜组织。3.接触实施接触隔离措施的患者和患者周围区域之前。

(二)脱手套

1.手套破损或疑有破损时。

2.接触血液、其他体液、破损皮肤和粘膜组织之后,操作结束之后。3.接触每个患者和患者周围环境或污染的身体部位之后。

四、手套戴脱的方法

(一)戴无菌手套的方法

1.打开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开口处。

2.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对准五指戴上。

3.掀起另一只口袋,已带着无菌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只手套的翻边内面,将手套戴好。然后将手套的翻转处套在工作衣袖外面。4.有粉手套应采用无菌方法除去表面粉末。

(二)脱手套的方法

1.用戴着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

2.戴着手套的手握住脱下的手套,用脱下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清洁面(手套内面)的边缘,将手套脱下。3.用手捏住手套的内面丢至指定的容器内。

面部防护用品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一、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面部防护用品

(一)口罩

1.外科口罩(suigial mask):符合YY 0469,为无纺布或复合材料制成,采用系带。3层材料分别为:外层抗水、中层吸附、内层吸湿,并带有鼻夹。能阻止接触直径>5μm的感染因子,适用于有创操作中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的防护,以及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

2.医用防护口罩(respirator):符合GB 19083,如N95防护口罩,能阻止吸入直径<5μm的感染因子,如结核杆菌、天花病毒、SARS病毒和含有感染源的粉尘,如曲霉菌属等真菌孢子,适用于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

3.普通医用口罩(procedure mask):符合YZB,为无纺布或复合材料制成,采用松紧带。3层材料分别为:外层抗水、中层吸附、内层吸湿,并带有鼻夹。适用于普通环境下的卫生护理,不得用于有创操作。

4.纱布口罩(mask):符合GB 19084,适用于普通环境下的卫生护理,不得用于有创操作。

(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符合YY/T 0691以及其他的相关标准

1.对未被怀疑需要采取空气隔离的患者,如结核杆菌、SARS或出血热病毒感染等进行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特别是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和气管插管时,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2.对怀疑或确认需要采取空气隔离的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和气管插管时,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3.接触疑似或确诊SARS、禽流感或大流行流感等患者时应遵循最新感染控制指南。

二、基本要求

1.除纱布口罩外,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以及普通医用口罩均应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

2.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的人员应进行密合性测试的培训,并选择个人合适的医用防护口罩。面部特征发生明显变化时应重新进行密合性测试。3.佩戴时应注意内外和上下之分,防水层朝外,有鼻夹的一侧在上,或者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4.一次性口罩应一次性使用。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5.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变形及其他明显缺陷。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三、佩戴方法

(一)佩戴外科口罩和普通医用口罩的方法 1.将口罩下方带系于颈后。2.将口罩上方带系于头顶上方。

3.将双手食指尖放在鼻夹上(不要用一只手捏鼻夹),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压,并逐步向两侧移动,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4.根据颜面部形状,调整系带的松紧度。

(二)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的方法 1.拿取合适的医用防护口罩。

2.一手托住防护口罩,防水层朝外有鼻夹的一侧在上。3.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4.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5.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

6.将双手食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7.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进入工作区域之前,应进行密合性测试。测试方法: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四、摘除方法

(一)摘除口罩的方法

1.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

2.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3.用手仅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指定容器内。

(二)摘除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的方法

捏住靠近头部或耳朵的一边摘掉,放入指定容器内。

一、隔离衣防护服的选用

(一)隔离衣

符合YY/T 0506.1,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和患者周围环境,如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C.difficile(艰难梭菌)、NV(诺如病毒)和其他肠道病原体、RSV(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不管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

2.皮肤或衣服可能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3.接触的患者有非自制性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时。

4.进入重点部门,如ICU、NICU、保护性病房等,是否需穿隔离衣,应视人员进入目的及于患者接触状况,或根据医疗机构的内部规定而定。

(二)防护服

符合GB 1908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1.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患者时。

2.接触疑似或确诊SARS、禽流感或大流行流感等患者时,应遵循最新感染控制指南。

二、隔离衣、防护服穿脱方法

(一)隔离衣穿脱方法 1.穿隔离衣方法:

(1)右手提衣领,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露出左手。

(2)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露出右手,举双手将袖抖上,注意勿触及面部。(3)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系好颈带。(4)再扎好袖口。

(5)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隔离衣、防护服使用标准操作规程(6)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7)双手在背后将衣边对齐。

(8)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处,另一手将腰带拉至背后折叠处。(9)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带子系好。2.脱隔离衣方法:(1)重复性使用:

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2)消毒双手。3)解开颈后带子。

4)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手。

5)用遮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衣袖子的外面,拉下右侧袖子。6)双手转换逐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离衣。

7)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污染面向外悬挂污染区;如果是悬挂污染区外,则污染面向里。8)不再使用时,将脱下的隔离衣,污染面向内,卷成包裹状,丢至指定容器内。(2)一次性使用:

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2)消毒双手。3)解开颈后带子。

4)双手持带将隔离衣从胸前向上拉。5)右手捏住左衣领内侧清洁面脱去左袖。

6)左手握住右侧衣领内侧下拉脱下右袖,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指定容器内。

(二)防护服穿脱方法

1.穿防护服:联体或分体防护服,应遵循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链的顺序。2.脱防护服:(1)分体防护服: 1)应先将拉链拉开。

2)向上拉提帽子,使头部脱离帽子。

3)脱袖子,将污染面向里脱下后放入指定容器内。

4)下衣污染面向里由上向下边脱边卷,脱下后放入指定容器内。2.连体防护服: 1)先将拉链拉到底。

2)向上提拉帽子,使头部脱离帽子。3)脱袖子,从上向下将污染面向里边脱边卷。4)脱下后放入指定容器内。

三、注意事项

1.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2.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3.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4.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若无明显污染可连续使用。5.接触疑似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应在接触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6.隔离衣或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7.重复性使用的隔离衣应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

职业防护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一、概念

1.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和缝合针等针具,各类医用或检测用锐器、载玻片、破损玻璃试管、安瓿、固定义齿并暴露在外的金属丝及实验室检测器材等。

2.锐器伤:由锐器造成的皮肤损伤。

二、优先等级原则

锐器伤防护应遵循优先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最后是个人防护和接触后预防措施。

(一)消除风险 锐器伤防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二)工程控制

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控制或转移工作场所的危害,如使用锐器处置容器(也称为安全盒)或者立即回收、插套或钝化使用后的针具(也称为安全针具装置或有防伤害装置的锐器)。

(三)管理措施

制定政策限制接触危害,如采取标准预防策略,包括组建劳动者卫生安全委员会和针刺伤害预防委员会,制订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移走所有的不安全装置,持续培训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

(四)行为控制

通过改变行为减少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如消除针具的重复使用,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在锐器盒装满之前将其清空,在开始一项医疗程序之前,建立安全处理和处置锐器的设施方法。

三、具体措施

1.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2.采用新技术,如使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

3.消除不必要的锐器和针具,如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U形针具等。

4.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5.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6.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准或安全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器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

7.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枕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带帽装置。

8.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铲和夹子等器械处理。

9.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一、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 1.传递锐器时扎伤。2.缝合伤口时扎伤。

3.助手违规配合造成助手刺伤。

4.微创穿刺时不正规的操作造成本人刺伤。5.器械护士安装、拆卸刀片时被划伤。6.麻醉医师在为注射器覆帽时被刺伤。

二、预防措施

(一)较小锐器的传递

1.传递手术刀、剪、缝针及骨凿等锐器时,应将锐器放在无菌弯盘中,由近术者器械护士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2.术者用后应将锐器放在弯盘中,托住弯盘,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二)较大锐器的传递

1.传递电钻等较大锐器时,应上好钻头或探针,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术者。2.术者用后也应将尖端朝向自己,柄端递予护士。

(三)缝合伤口时应使用组织镊和钳

1.术者应一手持持针器,一手持镊夹起组织,不应徒手操作。2.助手在协助中应使用止血钳夹住缝针或组织,使用拉钩扩大术野。

3.缝合结束后,术者应用持针器夹住缝针递予护士,不可将持针器与针分别递予护士。

(四)暴露切口时助手应使用辅助器械

充分暴露伤口时助手应使用牵开器等辅助器械,以免锐器穿越组织后刺伤。

(五)微创穿刺时应使用止血钳

放置伤口引流时,应使用止血钳撑开组织,以免锋利器械穿入时刺伤。

(六)安装、拆卸手术刀片应使用血管钳

安装和拆卸手术刀片时,应使用血管钳协助,不应徒手操作,以免刀片划伤。

(七)注射器覆帽时应借用止血钳

注射器若需覆帽,应一手持注射器,一手持血管钳夹针头保护套而覆帽,或单手覆帽。

术中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1.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污染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职业危害预防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同时应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如各类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防护服)、冲眼装置、淋浴系统等,开展免费疫苗接种。

3.提供有效、便捷的洗手设施、快速手消毒剂,确保在每次操作及脱去手套或其他个人防护装备后能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接触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后,能立即用清洁剂(皂)和流动水清洗手和其他部位的皮肤和粘膜。

4.具体措施:

(1)改善人机工效条件,如改善照明,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2)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或者在进行手套破损率比较高的操作时,应戴双层手套。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3)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抗湿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皮肤或衣服时,还应当穿戴具有抗湿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可能发生职业接触的工作场所,应禁止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摘戴接触镜(隐形眼镜)等。(5)禁止食品和饮料混置于储存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的冰箱、冰柜、抽屉、柜子和桌椅面等。(6)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应按照《医疗固体废物处理标准操作规程》分类、处理。

(7)在维修或者运输可能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质污染的设备前应当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在被污染的设备上张贴生物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8)在从事可能导致飞沫、溅出、溢出和产生气溶胶等潜在感染性物质职业接触工作中,应配备经过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柜或其他适宜的个人防护装备和机械防护设施,如防护服、护目镜、防护目镜、离心安全杯、密封离心转头和动物保护笼等。

一、PPE穿着顺序

1.穿着有普通隔离衣的PPE顺序(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1)手部卫生(此时人员可穿着大衣);(2)戴口罩;

(3)戴一次性帽子(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4)穿普通隔离衣(后开口隔离衣);(5)穿鞋套(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6)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7)戴手套(压住袖口)。

2.穿着有防护服(连体衣)的PPE顺序(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1)手部卫生(此时人员可穿着白大衣);(2)戴口罩;

(3)戴一次性帽子(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

(4)穿防护服:脱卸自己的鞋,穿着联体防护服裤子,穿着长筒套鞋,穿着连体防护服袖子,戴上连体防护帽子,拉上拉链。(5)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接触隔离可省略该步骤);(6)戴手套(压住袖口)。

二、PPE脱卸顺序

1.脱卸有普通隔离衣的PPE顺序:

(1)拿住护目镜(防护面罩)的前部,摘除护目镜(防护面罩)(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2)脱卸手套;

(3)手部卫生(洗手为主);

(4)脱卸隔离衣(解开背带,双手胸前交叉反脱隔离衣,将外层包裹在内);(5)脱卸帽子(一食指伸入帽子内,摘除帽子);(6)脱卸鞋套;

(7)手部卫生(洗手为主);

(8)脱卸口罩(此步骤在病房或缓冲间外完成);(9)手部卫生(可先洗手,再用含醇手消毒剂插手)。2.脱卸有防护服(连体衣)的PPE的顺序:

(1)拿住护目镜(防护面罩)的前部的前部,摘除护目镜(防护面罩)(在病房外,如有缓冲间应在缓冲间内完成(2)解开拉链;(3)脱卸手套; 个人防护装备(PPE)穿脱次序标准操作规程(4)手部卫生(洗手为主);

(5)脱卸防护服:脱卸连体服帽子(手指伸入帽子内完成),脱卸连体服袖子(慢慢翻转连体服内层,将外层包裹在内),脱卸连体服裤子,脱卸套鞋,脱卸套鞋,脚穿入自己的鞋内;

(6)手部卫生(洗手为主);

(7)脱卸帽子(抓住帽子的顶部,摘除帽子);(8)脱卸口罩(此步骤在病房或缓冲间外完成);(9)手部卫生(可先洗手,再用含醇手消毒剂擦手)。

三、注意事项

1.口罩是医务人员预防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疾病中最重要的PPE,应切记口罩始终是第一个穿戴,最后一个脱卸的PPE。口罩应在认为自己已处于安全的地方脱卸。

2.PPE脱卸应切记动作轻柔、熟练;防止污染自身与环境物体表面;严禁无个人防护的人员在场。3.脱卸的PPE,应根据是否回收复用,分类分容器(污物袋)收集。4.相关人员应进行PPE正确选用与穿脱顺序的岗前培训。

一、安全原则

1.应评估、避免不必要的锐器操作。

2.应通过选用无针输液系统,如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预充式导管冲洗器、无针螺口输液器、无针螺口注射器等,尽可能减少锐器的使用。

3.应通过选用带有锐器防护装置的安全器械,如自毁式注射器、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针尖回缩式一次性输液器,尽可能隔绝医务人员与锐器的接触。

二、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的定义

大量的研究证明,将无针输液系统、锐器防护安全器械作为职业防护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明显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1.无针输液系统:即用于动静脉通路建立采集血液、体液标本,输注药物、液体,或其他具有潜在血源性传播疾病职业暴露风险操作的无针装置。

2.锐器防护安全器械:即用于动、静脉穿刺,采集血液、体液标本,输注药物或其他液体的带有锐器防护装置的器械。

三、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的选用

1.在选择安全器械过程中,临床医护人员应积极参与。

2.选择的器械应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满足临床职业防护的要求。

3.应通过信息收集、产品试用评估、临床使用跟踪、年度评估以确保所选产品达到最大限度降低锐器伤的发生。4.选择安全器械的同时,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器械的使用培训。

5.医院应建立健全锐器伤上报登记制度,记录由锐器所导致的医务人员伤害。记录应保护受伤医务人员的隐私权。记录内容至少要包括如下几种。

(1)导致伤害的锐器种类及品牌;(2)锐器伤发生的部门或场所;(3)锐器伤发生的原因分析。

6.每年应对使用的安全器械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如下。(1)是否有效杜绝或减少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

(2)年度安全器械的支出及效益分析,更有效、更经济地杜绝或尽可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一、局部处理措施

(一)锐器伤

1.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2.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0.5%聚维酮碘(碘伏)进行消毒。

(二)黏膜暴露

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黏膜,直至冲洗干净。

二、报告

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2.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部门负责人签字后送交主管部门。

三、评估于预防

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尽可能在24h内采取预防措施。锐器伤防护安全器械选用标准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1.立即给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开具HBsAg、抗-HBs、ALT、抗-HCV、抗-HIV、TPHA检查单。

2.若患者HBsAg、抗-HCV、抗-HIV、TPHA检测结果未知,主管医生应立即给患者开具这些项目的检查单。3.患者HBsAg(+):

(1)医务人员抗-HBs<10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μg)。

(2)医务人员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3)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HBsAg-、抗-HBs、ALT.。

4.患者抗-HCV(+):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HCV(—),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CV、ALT,并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病毒治疗。

5.患者抗-HIV(+):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评估于防护指导,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暴露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IV。

6.患者TPHA(+):

(1)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0万U,单次肌注。

(2)青霉素过敏: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2次/d,连用14天;或四环素500mg,4次/d,口服,连用14天;头孢曲松最佳剂量和疗程尚未确定,推荐1g/d,肌注,连用8~10天;或阿奇霉素2g,单次口服,但已有耐药报道。

四、随访和咨询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篇6

【关键词】医院感染;保洁员;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60-02

医院保洁员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日常清洁卫生工作,而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也是冲在第一线和医务工作者一起捍卫生命的安全。我院是一所大型的三级综合医院,全院共有80余名保洁员分别工作在临床医技各科室,每天频繁的接触各科污染物品,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各种病原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l 现状

l.1 重视不够制度不健全 大家普遍认为,保洁员的工作只是做好清洁卫生,处置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等琐事,与医院感染工作联系不大,因此对保洁员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保洁工作虽由专业的保洁公司承担管理,但由于保洁员未进行系统专业的规范培训,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甚少,导致医院感染管理存在漏洞。另外,尚未建立有关保洁员特有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或者是有制度但不健全。

1 . 2 知识培训不到位 保洁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偏大,待遇偏低,导致人员流动性大,使系统培训控感知识存在一定难度。医院组织的许多大型培训,如《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等法规、标准,常常因保洁工作繁忙而难以参与到位,导致管理教育滞后。由于缺乏对医院感染知识的了解,对预防感染的操作方法认识不清,容易造成工作流程不科学。

1 . 3 缺乏洗手意识 保洁员的工作繁忙,且大多数不了解正规的洗手程序,洗手观念淡薄。常常接触了污染物品的同时又接触清洁物品;在进行长时间的保洁工作中,洗手次数却很少,形成“接触一污染一携带一传播”的过程,极容易形成交叉感染。。

1 . 4 医疗废物处置不当 医疗废物处置管理有漏洞,对严重的污染物不能正确处理,造成污染面不断扩大,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区分不明。使用过的抹布、拖把没有按要求分区使用,混合使用的情况较普遍。

1 . 5 防护用品不到位 医院对保洁员发放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洗手液、工作服等,数量有限,不能及时更换。特殊时期的特殊防护用品很难到位,比如发热门诊工作的保洁员,在甲型H7N9 流感流行期间,就不能及时领到隔离衣、N95医用口罩;医务人员接种流感疫苗时,却又忽略了保洁员这一弱势群体。

2 对策

2 . 1 建立制度加强管理 要建立、健全保洁员的《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 洗手制度》 、《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 消毒隔离制度》 、《 安全防护制度》 并将制度做成醒目标牌挂在保洁员工作区域的墙上或者是制作成专用小册子,每人一本,方便使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医院控感科、临床各科护士长及保洁公司共同参与,形成多重管理模式。在明确了工作性质和职责的前提下,做到每月一大查,每周一小查,平时随机查的方式相结合。考核他们消毒液浓度的配制;拖把、抹布是否按区域分开使用;是否规范洗手:各种标本是否按要求处置;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是否分类清楚;各病区卫生是否达标等内容。做到勤检查、勤指导、勤总结、勤整改,共同努力使制度工作落实到实处。

2 . 2 强化知识培训提高保洁员素质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其工作质量与患者的身心健康,疾病康复,医院环境和医院感染的密切关系及重要性,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培訓方式灵活多样,采用多媒体、板报、宣传册等形式不断循环强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培训内容,便于理解和接受。对医院感染工作相关的实践操作应做重点培训。

2 . 3 规范洗手增强洗手意识 手卫生作为一种最基本、最简单易行的有效预防与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是降低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有研究表明,加强手卫生可降低40%的医院感染,降低30%一40%的耐药菌感染。因此,要求保洁员每次工作前后都要认真进行规范洗手。特别是接触高危物品时,必须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使用摘掉后立即洗手或是有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再洗手。

2 . 4 加强劳动保护保障工作安全 医院与保洁公司签订合同时,要有明确规定,保洁员所有劳保用品应由责任人员发放到位。根据工作需要,不仅要发放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洗手液等常规劳保用品,如隔离衣、口罩、帽子、防护围裙、手套、工作鞋、手消毒液等。还要对长期工作在感染科、检验科等高危科室的保洁人员每年进行免费体检,给予必要的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杜绝他们自身成为病原体传播者。

3 结论

通过建立健全有关保洁员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洗手,保障职业防护安全以及有力度的监督等方式来加强对保洁员的管理,不仅能给医院带来清洁舒适的医疗环境,更对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丽琴,王淑珍,贾仕林.基层医院外聘保洁人员的职业危害调查与防护,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胡萍波.加强工勤人员管理控制医院感染,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3]冯笑峰,赵玲华.手部卫生与患者安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五官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7

1 完善规章制度, 责任落实到人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结合五官科室的特点, 把与护理相关的每一环节指标落实到人, 特设专职护士负责消毒隔离工作。护士长对消毒工作实行规范化管理, 监测分类投放、标识管理、回收处置流程。按规章制度落实各项护理消毒灭菌工作, 完善各项护理工作的登记、统计, 使每项工作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2 强化预防医院感染意识, 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五官科工作有其特殊性, 在很多情况下是医护人员单独完成操作。因此, 医护人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精湛的技术, 具备对感染性疾病以预防为主的观念。认真对待医疗服务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项操作。为此, 我科经常组织全科人员统一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消毒技术规范》等规定, 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理念, 使大家认识到医院感染的严重危害, 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狠抓消毒灭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3 提高医护人员自身防护意识

五官疾病的各种护理大多是在口、鼻、耳内进行, 在诊疗护理中常接触病人的唾液、血液、眼耳分泌物等, 医生、护士在给病人诊疗时, 面临自身健康受损的威胁, 医护人员患病后又可传染病人、其他医护人员及家属。因此, 切断医患之间的传染链已成为五官科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1]。因此, 医护人员在接诊时应穿好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必要时佩戴防护眼罩, 当接触血液、唾液及被其污染的器械时必须戴手套, 完成操作马上脱去手套, 再进行其他工作或接触其他物品。医护人员手上一旦出现伤口就不要再接触病人, 以免造成交叉感染。若被抗原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利器械刺破皮肤或溅污眼部、口腔者, 应立即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 以防感染发生。

4 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4.1 加强五官器械的消毒和灭菌

凡被病人的血液、唾液等感染的器械, 遵循“消毒—清洗—再消毒”原则。凡属于耐高温的金属器械如前鼻镜、枪状镊、膝状镊等物品应高压灭菌, 无菌物品置于清洁、干燥处, 关好物品柜门。仍有一些需要浸泡的器械, 如耵聍钩等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消毒15 min~30 min后使用。一次性物品如压舌板用后要进行与生活垃圾分类包装。严格做好医用垃圾的消毒处理, 严防医源性交叉感染。

4.2 鼻內镜的灭菌

鼻内镜价格高, 使用频繁, 消毒仍是一个难题。目前我科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发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执行消毒灭菌, 杜绝消毒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有效避免了鼻内镜及喉镜操作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疾病传播。

4.3 加强工作环境监测及管理

五官科疾病多在口鼻咽喉部, 做好诊室的空气消毒尤为重要, 每日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清洁, 减少呼吸道致病菌的繁殖生长, 每日保证紫外线空气消毒1h以上。每日2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窗台、桌面、桌椅、治疗椅、操作台、水池等物表, 抹布分类固定使用, 每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冲净晾干备用。若被血迹污染的物体表面及地面立即用2 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30min后再用清水擦抹。

医院感染科的感染监测是获得感染相关资料的首要措施[2], 因此, 护士因积极配合感染科的监测工作, 每月对五官科治疗器械进行监测。对空气、手指、器械、操作台、消毒液、物体表面进行细菌培养1次。护士长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科室所有医务人员, 并对不足之处进行整改, 针对易感环节有目的地加强消毒,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5 严格认真落实洗手制度

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最有效而最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 严格执行洗手和手的消毒制度,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医院性交叉感染。五官科诊疗中使用手套不能代替认真洗手, 医院感染多为接触传染[3], 而五官科则多为五官内侵入性操作, 如医护人员洗手不彻底, 可使手细菌移位而导致病人感染。因此五官科促进和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地对医护人员进行宣传和指导, 在洗手池上方贴有洗手步骤图, 要求护士每次治疗操作后、接触下一位病人前后都必须认真洗手, 按消毒“六步法”规范洗手, 现推广速干手剂, 主张取代固体肥皂。

6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垃圾的管理

对一次性物品使用前要认真检查, 发现有破损、失效、产品不洁等质量问题, 及时反馈并杜绝使用, 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全部要初消毒、分类包装。所有垃圾实行袋装、盒装、桶装, 以不同的塑料包装袋标识, 护士必须明确标识、分类要求、投放处置流程, 从领用到终末回收处置, 都有可追溯的记录, 便于监控追踪, 避免被污染的医疗器械流入社会。

综上所述, 五官科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之中, 其护理管理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工作质量密不可分, 加强护理管理, 严格把好护理质量关, 认真总结经验, 不断规范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使医院感染率控制到最低, 从而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确保医患双方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利, 施金铃, 余建军, 等.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3, 13 (2) :138-139.

[2]杨敏, 张喜.呼吸病房控制医院感染的难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6) :48.

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 篇8

1 手污染造成院内感染因素

1. 1 手病原菌 人体皮肤病原可分为常驻菌及暂住菌, 常驻菌又称为固有性病原菌, 常寄居在皮肤毛囊及皮脂腺开口部位, 潜藏在皮肤缝隙深处并进行增殖, 其数量和种类保持一个恒定状态, 大多数无致病性; 暂住菌又称为过路菌, 存在皮肤表面或角质下表面皮肤细胞当中, 是利用接触而附着在皮肤上, 数量及组成差异大, 大多数未与人体皮肤紧密结合, 可通过机械清洗或化学消毒予以消除, 通常来自外界, 其组成一般与职业密切相关, 也与医院感染有关[2]。

1. 2 手污染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医护人员手污染造成的感染。有研究表明, 医院感染一般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手传播, 手传播比空气传播更加危险[3]。医护人员手污染导致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占总体的1 /3。医护人员的大部分工作均通过手完成, 故医护人员手的病原菌数量较多, 手的微生物感染较严重[4]。医护人员予以患者晨间护理, 给患者检查和更换药物后, 其手部采样结果显示手部携带细菌率为100% 。婴儿出生至出院前发生的感染与抱过婴儿的医护人员手污染有关, 由于抱婴儿前未清洗手部而导致感染的发生率为2. 27% , 清洁手部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率为1. 07%[5,6,7]。

2 手污染途径和因素

2. 1 医疗操作 医护人员在诊断、治疗及护理中易造成手污染, 其与患者接触时, 患者的排泄物、伤口敷料、分泌物及体液等均会导致医护人员手污染[8,9,10]。本科室护理人员洗手前后和采取临床操作后的手病原菌培养发现, 护理人员洗手后的手卫生状况基本符合要求, 而临床操作后处于手污染状态。

2. 2 接触物品 对易受病原菌污染的各种仪器、门把手及诊疗床等物品, 医护人员手接触频率最高, 是导致传播的主要途径。洗手用具污染是造成医护人员手污染的主要途径, 但未引起高度重视。手触碰的水龙头受到污染的频率和程度非常高, 即洗手前使用被污染, 甚至带血液的手套打开水龙头, 后用洗后的手关闭水龙头会导致受污染。另外, 潮湿肥皂放在未清洁的皂盒中的污染更严重[11]。

2. 3 疾病造成的手污染 急性呼吸道疾病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流行性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一般由于流鼻涕、咳痰及咳嗽导致手污染。另外, 消化系统传染性疾病, 如肠炎、肝炎及痢疾等均会造成手污染[12]。

3 手污染预防措施

3.1洗手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而洗手是常见的卫生消毒方法。首先证实洗手价值的是奥地利医师韦利, 其发现产褥热发病率高的诱因与医生手污染密切相关, 通过漂白粉洗手后其发病率明显降低。有研究表明, 洗手及无菌技术可有效阻断经临床操作造成传播疾病的主要环节, 但由于消毒剂直接作用在皮肤消毒时毒性较大, 有效的灭菌方法不可直接作用在皮肤上, 医护人员的手没有办法采取无菌处理, 故洗手成为预防手污染的首要方法[13]。

3.2洗手现状 洗手率相对比较低, 虽然临床操作前均有洗手环节, 但坚持正确洗手的医护人员相对较少。护理人员在完成护理操作后才完成1次七步洗手法, 且护理人员洗手常漏洗大拇指及指间, 洗手后未擦干就进行相关操作。相关研究表明, 观察182例护士在不同情况的洗手情况, 平均洗手率为15.3%, 无菌技术及操作前洗手率仅为11.3%, 表明护理人员常忽略洗手这个环节[14]。

3. 3 洗手时间对皮肤的影响 以往洗手方法耗时较长, 无法保证在手污染后与每次接触患者前洗手。按照以往方法, 每次七步法洗手、擦干、浸泡消毒、冲手及擦干的时间>5min[15], 同时每天护理操作次数较多, 故全部用在手卫生上显然不可取。本研究要求护理人员每天上班和下班时按七步法洗手4 次, 其他时间接触患者前后全部采用快速消毒液擦洗。

门诊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9

口腔科疾病的诊疗操作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口腔疾病诊疗操作过程中, 由于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和血液, 感染病原菌的几率很大。为降低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 针对我院口腔科的特点,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 取得了明显效果。下面介绍我院对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 环境的清洁、消毒

保持环境整洁, 每日对诊疗、清洗、消毒区域进行清洗、消毒, 每日定时通风或进行空气净化, 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2次, 每次30 min.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护士要及时回收医生使用后的器械。综合治疗椅使用防护套, 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 遇污染时应及时清洁、消毒。

2 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门诊口腔科在诊疗过程中由于使用器械种类多、数量大, 而且频繁用于患者口中, 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 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因此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或灭菌, 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切断交叉感染的途径, 是口腔科门诊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口腔科医务人员应根据口腔科诊疗器械的材质特点及危险程度, 选择适宜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2.1 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 包括:

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 使用前必须灭菌。使用后的手机、车针必须先进行空转30 s, 然后先卸手机再卸车针, 手机表面用75%酒精消毒→用1∶100 (酶∶水) 的3M酶洗剂进行酶洗10 min→流动水冲洗干净后擦干上油用灭菌封塑袋进行封塑高压灭菌。车针经常接触破损的黏膜, 有血液污染, 属于高度危险物品, 用后应立即进行消毒、清洗、高压灭菌。

2.2 接触患者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 包括:

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等, 使用前必须消毒。

2.3 加强口腔诊疗器械的消毒工作, 主要包括:

清洗、器械维护与保养、消毒灭菌、贮存工作程序, 严格遵守有关规范要求, 确保消毒工作质量。所有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后一律先去污后酶洗10 min (配法同手机) , 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后擦干上油最后进行高压灭菌。不能高压灭菌的物品用2%戊二醛浸泡30 min或浸泡10 h达到消毒或灭菌, 使用前先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后方可用。

3 加强人员管理, 做好自我防护措施

3.1 对口腔科医务人员要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无菌技术

操作、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帮助其掌握院内感染的知识和技术。

3.2 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过程中由于可能接触到患者的

血液、唾液和口腔黏膜, 为了保护医患双方, 防止交叉感染, 所有医务人员操作过程中应戴帽子、口罩、手套, 做到每看1例患者更换一副手套。可能出现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护目镜。同时加强手部的清洁, 每次操作前后均按“六步洗手法”进行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在治疗过程中, 如因手套破损而手部有污染时应及时脱去手套, 用肥皂水及流动水进行洗手。

3.3 口腔诊疗区域和口腔诊疗器械清洗间、消毒间应当

分开, 布局合理, 能够满足诊疗工作、器械清洗和消毒工作的需要。对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工作人员, 在操作过程中应做好防护工作, 应戴口罩、袖套、厚橡胶手套、圆筒帽, 帽子要遮盖头发, 围防护裙, 有可能被水喷溅时应护戴护目镜。操作后应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4 加强物品管理

4.1 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 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

品, 做到一套用品只能用于一个患者, 无菌物品现开现用, 用后及时回收, 并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的处理原则进行分类收集、分别放置、无害化处理, 防止污染扩散。

4.2 用快速灭菌器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有效期为24 h, 打开使用时应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 使用时间不能超过4 h.

使用后的器械必须做好保养, 检查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对不合格的器械必须更换废弃, 以保证使用安全性能可靠的器械。

5 严格微生物学监测

基层医院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篇10

1 组织管理

1.1 工作人员工作程序的管理

(1) 医院感染兼职监控人员由临床科主任、护士长、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担任, 这个管理小组在基层发挥着监督、指挥、协调作用。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接受医院感染管理知识专项岗前培训, 强化医院感染意识。 (2) 实施标准预防, 医护人员需更换工作服、口罩、帽子穿戴整齐后才能进入病区。 (3) 对所有体温超过38℃或低于36℃等符合血培养采血指征[1]的患者均需送检血培养, 及时发现多重耐药菌。 (4) 呼吸内科疾病中各种不同性质的感染约占80%~90%[2], 所以选择使用好抗生素至关重要, 在用对抗生素的前提下, 保证抗生素药物的血药浓度, 严格给药时间, 可以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5) 科室建立了社区获得性肺炎等一系列疾病的临床路径, 便于诊断治疗及护理。 (6) 如遇疑似国家规定的传染病, 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上报。 (7) 呼吸内科收治的肺癌及高龄患者多, 危重患者比例大, 病程长。在输液过程中, 首选留置针注射, 减少穿刺次数, 减轻患者痛苦, 保留静脉通道以备及时抢救, 减少感染机会, 并严格管理留置针穿刺护理流程。

1.2 科室环境的管理

(1) 合理安置患者: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与非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分开, 同类疑似感染患者相对集中, 尽快将疑似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确诊并转科;特殊患者单独安置, 必要时实行床旁隔离。 (2) 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新鲜, 通常每日通风换气不少于2次, 每次20 min~30 min。地面应湿式清扫, 遇有污染即刻消毒。 (3) 病床应湿式清扫, 实行一床一套、床头柜应一桌一布, 用后消毒;出院、转科或死亡患者的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4) 科室配备空气消毒机, 定时开放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在有人的情况下, 开机74 min, 对空气除尘率平均为57.196%;开机60 min, 对空气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消除率为99.199%, 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消除率为99.184%[3]。

1.3 物品的管理

(1) 治疗车:每台治疗车均配置洗手消毒液, 便于护理人员操作前、中、后快速消毒, 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能使医院感染率下降50%[4]。治疗车抽屉里分类放置已经消毒的止血带、留置针、灭菌手套等一次性用物;治疗车底部放置标有不同颜色的垃圾回收袋, 回收不同类型的医疗垃圾;底部旁放置利器盒收集针头等利器。护理人员在进行注射、穿刺、清洗器械等操作时, 极易被锐利的器械刺伤, 有较高的被感染风险。国内有医院调查发现, 护士在工作中约70%曾被医疗器械损伤[5]。因此, 处置血液和血液污染的器械时应戴手套, 或采用不直接接触的操作技术;严格进行清洁消毒无菌及污染物品严格按区分类放置;听诊器、血压计使用后用乙醇擦拭消毒, 防止出现交叉感染。 (2) 所用器械均为我院消毒供应室统一按《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清洗、灭菌, 并按要求监测合格的器械供临床使用;物品均按指定地点放置, 定期清理过期物品, 对物品进行补充。

1.4 标本的管理

(1) 病房建立标本登记本:登记标本号码, 采集后由患者签字确认;对需要留存的标本应根据不同传染病进行分类、密封, 存放并做好相关资料记录; (2) 指导患者正确留取标本:留取痰标本时指导患者清晨用清水漱口数次后用力自气管深处咳痰至无菌小盒内, 盖好盖及时送检。普通患者的标本按不同性质分类存放, 如血液标本、体液标本等并记录; (3) 按规定时间规定要求送到指定地点, 杜绝随意存放或丢弃, 并对各类垃圾回收做好记录。

1.5 保洁人员的管理

(1) 由专门保洁公司负责, 保洁人员需接受医院感染岗前培训才允许上岗并接受监督;在医护人员上班之前进行全面的病区清洁, 并且随时自动巡视病房; (2) 每个楼层有专门的贮藏室, 供清洁工放置、补充及更换清洁卫生用物。

1.6 医疗废物的管理

(1) 分类收集。医疗废物的处理应遵循分类收集、减量化、无公害的原则, 对医疗废物必须严格分类管理。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医疗废物的分类应从医疗废物的产生地开始, 在废物产生源头就地分类收集、贴特殊标签和封口。 (2) 分类包装。根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的包装物和容器内。可分为a) 生活垃圾:指医院各种人员和住院患者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垃圾, 此废物用黑色袋盛装。b) 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 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传染患者和疑似传染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 此类用黄色袋盛装。c) 损伤性废物:指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医用锐器, 可直接置于防刺破、防渗漏的容器内[6]。

2 监测

2.1 物品

每月定时对各种消毒物品进行细菌培养, 如细菌菌落数超标, 立即停止使用, 查找原因, 再次监测, 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2 手

按“六步洗手法”常规刷手后, 用无菌棉拭子在手背或指缝处涂抹2次, 面积达30 cm2, 每月各病区抽取科主任、副主任、住院医师、进修医师、护士各1名进行手的细菌培养。采样、检测方法依据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进行, Ⅱ类区域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总数≤5 cfu/cm2, Ⅲ类区域≤10 cfu/cm2为合格。若培养结果出现阳性, 重新进行洗手制度的学习, 重新培训洗手方法。

2.3 净化装置监测

每季度感染监测管理科对科室进行全面监测, 包括浮游法细菌浓度、沉降法细菌浓度、自净时间等。

综上所述, 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是一个全过程控制的概念, 实行各个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控制与规范化管理, 可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加强学习预防医院感染知识, 通过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监控, 督促各级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有效减少间接感染途径, 使感染控制与管理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戴俊龙.临床微生物血培养临床应用价值及操作规范[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2) :209.

[2]徐影.呼吸内科对抗生素的合理选择[J].中外医疗, 2010, 3 (8) :176.

[3]潘恺友, 杨波, 华一江, 等.高电压空气消毒机对室内空气洁净效果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3, 20 (2) :81-83.

[4]耿莉华.医院感染实用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21-23.

[5]杨柳, 魏厚芳.护理人员感染的预防与自我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4) :783.

上一篇:信息化管理计算机技术下一篇:数学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