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2024-06-26

城乡居民收入分析(通用8篇)

篇1: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浅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论述阐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后,着重从纵向差距,横向差距和基尼系数等方 面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公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虽经多次曲折但总体态势是不断扩大的。

1、纵向差距

纵向差距包括绝对收人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可以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教据来潭:《中国统计年鉴2007》...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1980年一2006年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的收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l980年的47...6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59.5元,绝对额增长11281.9元,增长了大约24.6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l91.3元上升到2006年的3587.0元,绝对额增长3395.7元,增长了大约l8.75倍,相对于城镇

来说,增长明显缓慢得多。再从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从1980年到2006年这27年问。绝对差距从1980年的286.3元上升到2006年的8172元,增长了大约28.54 倍;相对差距从1980年的2.5O倍上升到205年的3.28 倍,虽然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有所降低,在1985年达到最小值1.86,但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近年来更是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到2006年更是达到了3.28,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的水平。

2、横 向差距

数据来源:根括《中国境计年鉴 2007》数据 整理计算 .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各地区间城乡差距最大的是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59,城乡差距最小的是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两个省(市)份的城乡差距值的比为2.O3。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包括天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上海、海南、河北十省市,其城乡收入差距比相对较小,平均为2.63;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西藏、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四JIl、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十二个省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为3。77;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六省,收入比为3.03,介于东西部之间。

3、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1980-2 004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教据库’.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80 年的0.1813增加到20 06年的0.321,4扩大了77.96%,农村从1978年的0.2124增加到2006年的0.3561,扩大了67.66%,..而全国的基尼系数则从0.298增加到了0.47,也扩大了57.72%。从数值上看,我国早在1987年就突破了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及农村的收入差距必将进一步的扩大。[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探究

1、不统一的户籍制度和不平等的就业政策。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中国人从一出生起就注定了今后的人生中将有不同的福利待遇,出生在城市的人生来就比出生在农村的人条件优越,这种差异和不平等导致种种特权愈演愈烈。众多的分析都认为,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造成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大中城市直接动用行政手段来限制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或从事较好行业、工种的工作,人为地阻碍了人口和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使得城乡之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两种不同的工资率、两种不同的福利性收入、两种不同的就业政策。这就造成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户口性质不同,许多市民能享受的待遇农民都无法享受,即使长期在城里生活、务工的农民,也难以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这种由户口的不平等性所带来的待遇上的不平等,特别是由农村户口所受到的限制性规定,严重

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已经转移到城里的农民工也只能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存在,这一切都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缩小。[2]

2、城乡改革不平衡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拉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众多研究都指出,我国2O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曾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8O年代中期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村改革从1984年起就明显不再有强力推进,并逐渐滞后于城市改革,在城乡分割的体制下,城市发展获得了优于农村的政策支持平台,也为主要基于城市利益的权衡来取舍改革的重点和路径提供了便利。随着国家政策对城市改革的倾斜和集中,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发展相形见细,城乡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尤其是农村土地产权不完善,限制了农民手中土地的补偿、就业、社会保障的完善,甚至导致城市政府可以按照机会主义的原则,灵活取舍对计划和市场手段的运用,.为资源加快向城市集中增开了~道闸门。使得农民成为了城市改革的廉价成本承担者和利益受损者,造成了不仅仅是城乡收入差距甚至于是部分农民的生存危机。

二、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政策建议

1、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向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市场农业和二三产业转化;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传授科学技术和增产门路,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从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此外,还要加大对农业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

2、统一城乡财税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政策和现代税收政策,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一城乡税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统一城乡财政加大农业投入,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支持的力度,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逐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3]

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非均衡发展,使得社会保障待遇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分配很不公平因此,应通过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把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范

围,特别是在农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排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分配制度

通过政府的强制性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改变不合理的制度设置,体现社会公正的原则。继续深化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具体而言,对于农村来说,应该缩减基层组织的冗员,规范农村税费,减轻农民负担;对于企业来说,要探索职工绩效和劳动分红等模式,积极试行企业领导人、科技骨干年薪制和股权分配制度。同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过程[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国家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个社会问题不可能一时半刻,一两年就可以解决。但是只要我们国家在方向上把握住了这个问题,再加上社会各界人士献言建策,人民的奋发向上的努力,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水平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1]陈云.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演变及“十一五”趋势分析[J].经济经纬,2008 [2]李锦.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制度解析与矫正l-J].知识经济2008,[3]张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 [4]王敏玉.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牛苏林.和谐发展要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刀.学习论坛,..2007

篇2: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摘 要]本文首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做了对比。其次,从城乡产业、二元经济体系及其他体制和政策方面分析了影响城乡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从劳动力转移、金融财政体制变革、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素;途径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40-0018-02

篇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可见, 巨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从居民收入增长、消费、储蓄等几方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探讨。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1.1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一直沿着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轨道稳健前行。从1978~2008年, 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长到14471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761元。但是从整体上看, 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 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扩大, 并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与城镇居民相比, 农村居民整体上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2000~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4元、2366.4元、2475.6元、2622.2元, 2936.4元、3254.9元、3587元、4140元和4761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6859.6元、7702.8元、8472.2元、9421.6元、10493元、11759.5元、13786元和15781元, 后者分别是前者的2.79倍、2.90倍、3.11倍、3.23倍、3.21倍、3.224倍、3.28倍、3.33倍和3.32倍。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由1978年的209.8元扩大到2008年的11020元。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收入比差距在3.33。预计只有到了2030年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才会缩小。

1.2 消费结构

在经济学上, 消费结构一般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是:食品支出总额恩格尔系数 (%) =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该公式表明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 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制订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 50%~59%为温饱, 40%~50%为小康, 30%~40%为富裕, 低于30%为最富裕。据统计, 农村居民70%的消费支出都花费在吃、穿、住上, 城镇居民花在吃、穿、住上的不到60%。2007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己下降到36.3%, 属于小康水平, 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达43.1%, 属于温饱。这证明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生活水平均低于城镇居民。近几年全国范围内的需求不足主要是农村居民的需求不足。农村居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已经转变成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不足, 因而出现城市企业的大量工业品相对过剩的局面。

1.3 消费水平的差距

目前, 占总人口30%的城镇人口在1978年消费总额占全部居民消费的38%, 1990年占44%, 到了2000年达到55%。1990~2000年, 农村居民只增加1.8倍,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却增加了2.8倍。从生活消费支出对比来看, 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不断波动的, 可是整体上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从1985年的2.1上升至2004年的3.3, 上升了1.2。据最新数据显示,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为9998元, 农村居民为3224元, 城市仍然高于农村3.1倍。

1.4 城乡居民储蓄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我国城乡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总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 城乡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差距也在明显扩大, 城乡居民金融资产差距远远高于人均收入差距。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来看, 在1978年, 农村居民的人均储蓄只有7.05元, 城镇为89.8元, 是农村的12.7倍, 随后有所下降, 1984年以后又逐步扩大, 1990年城镇人均人民币储蓄为1748元, 而农户储蓄只有219元, 二者相差6.98倍。截至2005年, 我国城乡居民持有金融资产总量达20.9万亿元, 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在金融资产中占比达到72%, 到2007年末, 城镇居民人均储蓄20715元, 农村居民人均储蓄3301元, 两者相差6.28倍。而在债券、股票、保险和外币存款等金融资产中, 农村居民的持有量是少之又少, 城市居民持有量更是远远大于农村居民。

2 结语

总之, 大量的事实都表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己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发展和全面小康的实现。因此有必要探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卢中原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7年版.

篇4: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异;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引言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愈发扩大的趋势。从统计上来看,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近0.6,远远超出0.44的警戒线,城乡收入扩大引发社会的不和谐因素,阻碍中国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研究城乡收入差异影响因素有很重要的政策意义,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有益的启示作用。本文第一部分说明国内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内容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第二部分以描述性统计方法为基础,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与宏观经济以及政策变动情况的关系。第三部分以安徽面板统计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第四部分以回归分析结果进行阐述分析。

二、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同时,我国贫富差距也逐步扩大,尤其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呈现波动状态.1978年到1984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从2.57下降到1.82,至1994年上升到2.86,经过波动之后持续扩大。对于城乡收入扩大的因素,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展开研究。罗楚亮(2006)分析城乡分割体制下城乡分割对收入造成的纯粹效应。王小鲁、樊纲(2005)分析2002年全国30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数据条形图,发现城市化率与城乡收入差异的关系为负。许秀川、王钊(2008)以重庆城市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加快城市化进程讲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异。王艺明、蔡翔(2010)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影响。沈坤荣、张璟(2007)得出国家财政的农村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公共管理支出管理、运用效率低下,其在统计下作用并不明显。

选择安徽省为例分析城乡收入差异问题,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安徽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有很强的代表性,安徽省是大包干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实行农村税费改革的省份之一.选择安徽省这样的中部不发达农业省份,研究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因素,对中部地区甚至全国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论文借鉴已有的研究结果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筛选出影响因素。

三、安徽城乡收入差异概况

(一)收入差距的概念

收入差距是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数量的差别。有相对与绝对之分。统计方法有:洛伦兹曲线,它是衡量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的一种曲线表示法,纵轴表示国民收入百分比,横轴表示一国人口百分比,对角线是绝对平等线,该线上的点表示收入百分比与人口百分比是相等的,表示收入分配的绝对平等,洛伦兹曲线距对角线越远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均:基尼系数,定量的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是B,以A/(A+B)表示不平等程度,若A为零,则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若比值为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对高收入着观察值较敏感,易出现估计错误。城乡收入差距比率,用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计算。可以直接获取官方统计数据,表达城乡收入差比,缺点是忽略了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可能会产生城乡收入差距的高估。由于数据依托,选择城乡收入差距比率来研究城乡收入差异。

(二)影响安徽城乡收入差异的因素分析

安徽城乡收入比变动趋势与全国城乡收入比变动趋势基本吻合。2000年以来,安徽城乡收入比开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因为安徽率先开始农业税改革试点,农民的负担有一定程度的减轻。理论上讲,影响城乡收入的一切因素都会影响城乡收入差异,这些因素来自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筛选归纳如下:土地投入要素的分析、城市化水平、经济的发展增速、工业值增长速度和国家政策倾向。选择的解释变量包括人均耕地面积X1、剔除物价的GDP增长相对值X2、工业发展速度的相对值X3、城市化率X4、城乡人均固定资产比X5、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占总财政支出比重X6。

四、模型说明

该模型为多元回归模型,选择安徽省2000~201 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将城乡收入比作为被解释变量,回归方程如下:Y=A0+A1X1+A2X2+A3X3+A4X4+A5X5+A6X6。运用spss13.0对整理数据做多元回归分析,得到表一。

对该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具有平稳性,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X1、X2、X3、X4、X5、X6对Y都有显著性影响,R为0.990,调整后的R2调整为0.958,说明这六个解释变量很好的解释Y的变化。从系数符号看,X1、X2、X3、X4、X5、X6的系数分别是-7.812、2.665、-0.443、-2.506、0.062、-6.155,分别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负、正、负、负、正、负相关。

五、回归分析结论

(一)安徽城乡收入差异与土地投入要素的关系

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人均耕地面积的回归系数是-6.851,对城乡收入差异有显著的影响。城乡收入差异与农业土地投入要素成反向变动.随着人均土地的增加安徽城乡收入差异将会减少,所以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可以通过两种变化进行。一是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可以通过土地整合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技术的投入,从而提高人均耕地利用效率,加大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如芥菜的种植面积,实现土地的最大化收益;二是减少单位耕地上的劳动力,如转移安徽第一产业的声誉劳动力至第二三产业,通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深化第一产业的纵向链条等以此扩大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从而缩小安徽城乡收入差距。

(二)安徽城乡收入差距与GDP增长速度的关系

从回归分析结果看,安徽城乡收入差距与剔除物价的GDP增长速度成正方向变动,可能是因为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利益流向城市,并未惠及农村居民。Siang№和Yew-Kwang Ng(2000)结合中国的实例,认为一定程度的收入不平等可能是经济增长必须的,或是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所带来不可避免的负效应,至少从长期来看,收入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

(三)安徽城乡收入差距与工业增长速度的关系

多元回归模型中工业增长速度的系数是-0.361,其他变量不变,工业增长率每增长一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将下降0.361个单位,安徽省工业化的发展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安徽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回归模型中,城市化率的回归系数是-1.214,回归系数为负,城市化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时,每当城市化率上升一个单位,城乡收入差距将下降1.214个单位。一般来说,城市化过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造成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高,同时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逐渐增加,带动周边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二是城镇化的經济成果大多留在了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难以直接享受城镇化的经济成果。

(五)安徽城乡收入差距与国家财政政策倾向的关系

篇5: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增长。但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这三十多年来,居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需求的增长,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公众和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热门问题。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因素众多,如经济发展、社会体制改革、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就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的经济政策国情、社会现状等,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建议,以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结构;教育;投入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现在社会,我们一般用人均收入差异和基尼系数来描述区域或国家间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上升到2013年的6767美元,其中,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上升到26955元,增加了26611.7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13年的8896元,增长了8762.4元。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39,1984年为1.76,但是从85年开始,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呈逐步扩大趋势,2013年差距倍数为3.03。根据国际上的理论,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800~1000美元时,合理的城乡之间的收入比为1.7,而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1500美元时,城乡收入差距会自然下降。但与之相悖的情况是,截止到201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6000美元,而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03,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扩大的趋势。

另外一个反应收入差距的是基尼系数,它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的经济学家1922年提出的,目前是国际上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经济意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一般来说,低于0.3属于收入过分均等。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之间由政治分层逐步转化为经济分层,基尼系数尤其从90年代以后有逐年拉大之势,官方公布的我国基尼系数,2013年达到0.473,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进入不安全状态。而事实上,西南财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发布的我国的基尼系数要比0.473高许多,着令人担忧。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关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原因,中国的学者很早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结起来,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合理因素,又有不合理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协调发展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妨碍着城乡之间物质、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等的合理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希望通过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来迅速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政府的投资绝大和外援大部分流向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农业生产所得的份额很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工业产品的“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通过控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国家还通过农业税收入和农业储蓄等渠道获得大量资金积累,支持工业的优先发展。农村所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被用来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以城市化为中心的工业化路线并没有缓解城乡收入的差距,改善农民的收入情况,反而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在户籍制度方面,自1985年以来,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居民遭受不平等待遇。该制度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而且两类人口在就业机会、福利待遇、教育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又存在巨大差异,公共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城镇过度倾斜,形成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基础。户籍制度将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在农村和农业,使得城乡居民的竞争起点不公平,使农村居民难以得到政治上和身份上的认同,没有给予农村居民以“平等国民待遇”。户籍制度规定“农业户口”的居民必须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才能迁入城市,其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和难度,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在农村和农业,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机会,阻碍了中国非农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2)、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比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劳动力素质较高者能够为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的高收入。人力资本还表现在:受教育程度越高,所处的等级越高,他们掌握的技术水平也就越高,就越不容易被替代,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而且农村地区由于教师工资待遇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村地区师资队伍不稳定,一些优秀教师会流向城市从而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均不能满足和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再者,农村学校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硬件设备和校内基础实施。教学条件差,设备简陋,图书、体育等资源和器材严重不足。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齐全,绝大多数学校已经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建立了包括实验室、语音室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设施,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上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3)、农业投入不足

城乡分割的财政投入体制使得我国对农业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不相称。伴随着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减灾抗灾能力大为下降。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由于多年来一直缺乏资金维护,目前大多已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村交通不便,目前还有不少偏远农村地区未能通电;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及推广费用过少,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支持农业支出数额虽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量依然不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需要注入大量的基本建设资金。在城市,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通信、道路以及教育都是由国家财政支付,而在农村地区,这些项目很多都是由农民自己筹集,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足。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对城乡的投入都是不均等的,而且差异很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本来就很低,因此也不愿意过多的把资金用于此,那么国家财政的投资的不足必将导致农村发展速度的落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援助系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是减少收入差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在城乡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就目前而言,有两亿左右的农民脱离了农业乃至农村,成为临时或永久性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从业人员。这些农民从事的行业以建筑业、工商及服务性行业为主,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时刻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从业者还面临着工伤和职业病的风险等。这种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现代风险结构明显有别于传统的、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自然风险,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形式就难以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却始终将农民工拒之门外,使农民不能平等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此外,因身份与等级的差异形成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平等的格局,直接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公正,强化了二元户籍制度。损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更是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扶贫力度,保障农民利益,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只有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居民的可持续增收,缓解城乡差距的扩大,实现城乡居民在更高水平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迫切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在一切需要的资源上,都可以通过平等的与城市居民竞争获得,而不是靠户口所给予的“特殊身份”得到。彻底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枢纽、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新型关系。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完成可以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的流动不受到抑制,就避免了形成分割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因此,如果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城市的各种补贴制度(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改革相配套,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将有助于形成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在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力的技术含量不高,对于经济发展与创新方面都比较落后,这些阻碍了农民的收入的提高,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所以,应当要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应该当扎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使农村儿童与城镇儿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农村地区还要要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大力发展以推广农业科技为主的职业教育,加强农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全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把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事业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在农村建立人才开发机制,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鼓励大学生服务于农村,将知识带回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等。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劳务输出和特色优势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特别是劳务输出产业对增加中低收入的农民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应当本着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的原则,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大中专院校学校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加强对他们的补贴,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将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农村地区,带动农民致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发展。要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利益倾向会导致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主要通过政府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提供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当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水利工程、电力设施、道路交通等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粮食直补的效应表明: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直接支持、补贴的效果远远大于间接投入的效果。最后,放宽农民贷款政策,对于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帮助。推进农村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鉴于目前农村的信用制度缺失,所以特别要搞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提高农村金融行业的信用度至关重要,为农民的创业增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扩大农业投入来源,增加农业投入总量。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比如自然风光、当地特色文化等,开发农村创收产业,发展旅游业,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以反贫困为基准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农村土地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提高土地补偿费的标准,制定合理的符合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征地补偿标准,另一方面,要改革征地补偿方式,将原先交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绝大部分作为养老保障费,变为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该就农村实际情况,就各个层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使社会保障体系化、法制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将一定比重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卫生保健和救济扶持上,尤其在解决一些贫困地区低教育状况、增强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上,政府要直接干预并辅之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渐进式的改革中,最终实现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5)、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通过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落实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和非农产业,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际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根本性措施。农村工业化,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对于农村经济,政府应积极指导,使城乡对农产品供求双方信息得到尽可能对称,以便科学布局。以小城镇为枢纽,振兴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阵地。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中,应该做好规划,注意城镇特色、区位特点以及环境建设。加快推动城镇工业园的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乡镇企业的运行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人才。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位的支持,带动农民致富。以小城镇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在交通、通讯、邮电、信息等方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搞活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篇6: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据新华社电 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20日首次公布了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中位数。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为6194元。

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比平均数低2692元,增速低0.6个百分点。报告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受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金和离退休金,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的影响,城镇低收入户收入增速较高;同时高收入户也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所以中等收入户增速相对较慢。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位数比平均数低783元,但增速高1.2个百分点。报告分析指出,2011年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较快,但棉花、土豆等部分农产品价格急跌也造成部分农户减收,甚至亏损,拉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数的增长速度。

从调查报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

(一)收入水平低

201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8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3321元和634元,均居全国第18位。从本次调查看,43.9%的城镇居民和32.4%的农村居民对目前的收入水平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二)部分群众生活状况不尽如意

调查中,16.4%的城镇居民和17.4%农村居民对生活状况不满意或很不满意。除了收入因素外,影响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物价水平。去年,我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1%,今年前4个月涨幅达5.3%,这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尤其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三)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被广泛认同

2010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达3∶1,两者绝对差距由2005年的5830元,扩大到2010年的10503元。并且,地区间、行业间以及行业内部收入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调查中,65.6%的受访者认为“行业收入差距过大”,61.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过大”,50%的受访者认为“区域收入差距过大”。与此同时,对“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差距较大”、“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认同度,也分别达49.4%和47.2%。

收入分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面对贫富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健全居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二)建立城镇居民增收长效机制。

改进和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待遇。积极扩大就业,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积极扶持生活困难群体自主脱贫。

(三)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积极发展专用粮食和蔬菜、林果、畜牧水产等高收益产业,促进农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健全营销网络,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带动农民增收。培植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分散生产要素向特色产业和城镇聚集,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积极探索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治理乱摊派、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

(四)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善年薪制、职工持股、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等分配制度。合理调节行业收入分配,加强对垄断行业和收入过高企业的工资内外收入的监管。规范职务消费和公务消费,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福利待遇货币

化。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治理整顿不合理收入,依法取缔非法收入。加大监察力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禁止拖欠、克扣工资等侵害职工利益的行为。加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发展和完善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式扶贫机制。认真解决好低收入群众的医疗、子女就学困难等问题。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既要发展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以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目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但我国城乡差别形成的时间较长,影响因素较多,需要体制改革和观念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间的有机协调,逐渐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解决.1.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居民收入差距调查

3、郭国峰,刘孟晖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探究 【J】经济问题,2007.(2)

篇7: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报告

题 目: 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学生姓名: 周兴 学 号: 1102090229 院(系): 经济学院 专 业: 统计学 指导教师: 尚卫平

2013年 5 月 28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一、引言 2

二、江苏省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现状分析 2

(一)从1980—1988年这个阶段 3

(二)从1988—1993年这个阶段 3

(三)从1993—1996年这个阶段 4

(四)从1996—2012年这个阶段 4

三、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趋势预测 4

(一)建立预测模型 5

(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预测分析 6

四、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分析 7

(一)建立模型 7

(二)结果分析 10

五、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过大的收入差距导致需求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增长

(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12

(三)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 12

(四)过大的收入差距影响社会稳定 12

六、解决江苏省当前收入差距悬殊的对策 13

(一)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 13

(二)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 13

(三)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农民权益 13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11

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扩大,农民生活水平严重落后于城镇居民,造成了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农民生活贫困。这种现象有损社会公平,阻碍经济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已比较大,而且这种收入分配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不合理的。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是我们当前应探讨的问题之一。下面以江苏省近几年的现状做一个分析。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负面影响、对策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our country has br。

1993年这个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不断上升(由421元上升到1507元),城乡收入比也在不断增大(由1.53上升到2.19)。由此可以看出这几年江苏省城乡收入差值在不断增大,但是其增长幅度相对比较缓慢。这几年中国正处于经济调整时期,城乡收入差距不大。

(三)从1993—1996年这个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也在不断上升(由1507元上升到2156元),城乡收入比却有所降低(由2.19降低到1.71),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几年国家以较大的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的价格,再加上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农民现金收入大量增加,而同期由于政府实行的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城镇经济发展趋缓,因此,这一时期城乡收入差距再次出现缩小的现象。

(四)从1996—2012年这个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越来越大(由2156元上升到17475元),城乡收入比一直上升到2009年(由1.71上升到2.57),而从2009年到2011年城乡收入比有所降低,但是降低的幅度很小(由2.57降到2.43)。这说明这几年江苏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从1997年起政府制定了扩张性的宏观政策,经济从2000年开始步入长期的增长轨道,使城镇居民收入在这几年增长迅速;而同期的农村地区由于谷贱伤农,农业收入增长缓慢,乡镇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人力资本长期没有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只有小幅度的提高,而这小幅度的增长还是因为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的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等。

三、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数据(1980-2012)(见附录表2)可知,1980—2012年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都在稳定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在1980—2012年间,只有1980、1982、1983、1988、1994、1995、1996、2010、2011、2012这几年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其余的年份都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 ; 农村居民纯收入平均增长速度:.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13.67%大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12.97%。

(一)建立预测模型

本文运用spss的曲线估计进行预测分析,对1980—2012年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数据(1980-2012)(见附录表2)分别使用spss软件所提供的几种函数模型模拟曲线,选取与实际数据拟合优度最高的函数,并得出相应的函数方程。

spss得到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曲线拟合值(见附录表3)所示,同时得到的江苏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曲线(如图3所示),采用s形曲线,其决定系数r=0.989,最接近于1,做拟合优度检验,方差分析得出:f=2706.842,sig=0.000,拟合度最好。

图3:江苏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曲线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2)

s形曲线模型为:x年江苏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同理得到江苏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曲线拟合值(见附录表4)所示,得到的江苏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曲线(如图4所示),采用s形曲线,其决定系数r=0.979,最接近于1,做拟合优度检验,方差分析得出:f=1419.306,sig=0.000,拟合度最好。

图4:江苏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曲线 数据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12)

s形曲线模型为:x年江苏省农村居民纯收入=。

(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预测分析

根据以上两个预测函数模型可以分别计算出2013—2015年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如表5所示。

表5:2013—2015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预测

年份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纯收入(元)城乡收入差距 绝对差值 城乡收入比

2013 20594 8654 11940 2.38 2014 21359 8963 12396 2.38 2015 22123 9273 12850 2.39 从表三可见,2013—2015年江苏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差值在逐渐增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所以,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还在继续扩大。

四、江苏省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扩大的因素分析

(一)、建立模型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型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户籍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城乡社会关系,控制城市人口膨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

在这种二元经济格局之下,城镇居民受到体制内的保护,享受着较高的社会福利,以及在诸如就业、选拔干部等方面较多的机会;而相比之下,农村居民承受着较大的负担,但却享受不到公平的发展机会,没有被纳入统一的社会框架之下,为享受公共产品要支付额外的高成本。也就是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就是源于体制与政策的城乡不平等。在江苏农业人口占据绝大比重的人口结构下,农民是不可能具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发展地位和获得同等的收入水平的。一方面,江苏省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不到5%,但人口众多,因此大量的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耕地上,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够,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这些因素制约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收入、特别是农业收入长期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城镇化明显滞后,城乡之间的人口分布极为不合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江苏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总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镇化进程的缓慢,是当前农民增收难的最重要原因。

2、城镇化水平

解决和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一矛盾的方案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渐减少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城镇人口,转变生产增长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城镇化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第一产业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水平常常用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如果指标值扩大,意味着城镇化程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反之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镇化水平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且由城镇化发展所引致的就业机会也有相应提高,这就可以有效地扩大就业总量,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因而,城镇化水平必然会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均衡发展。城镇人口比重数据(1990-2011)(见附录表6)。

3、农产品总产值指数

农林牧渔业的良性发展,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数,使得农业经济以合理优化的方式快速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同时可以减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农产品总产值指数数据(1990-2011)(见附录表7)。

4、第一产业比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第一产业与总产业之比所表示的产业比是反映产业结构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如果第一产业比下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从而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第一产业比数据(1990-2011)(见附录表8)。

5、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力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或指不同就业人口之间及其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它表明了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或变化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又会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由此也必然会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就业结构常用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来表示。随着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也有利于提高农业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业结构数据(1990-2011)(见附录表9)。

6、受教育水平

由于城乡教育经费的投入存在明显差异,江苏省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明显失衡,从而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而且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科技水平低,也会阻碍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因此,城乡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差异也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

篇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比分析

从纵向来看, 1978—2011年,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2001年以后, 增长速度的步伐呈现出逐年加快的趋势。1978—2000年, 从绝对数上来看,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最初的343.4元增加到6859.6元, 增长了近20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最初的133.6元增加到2366.4元, 增长了近18倍。2001—2011年,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了约3.18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约2.95倍。 (具体数据参照:《统计年鉴2012》第十章第二节)

从横向来看,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始终存在着差距,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二者之间的差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绝对数来看, 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10元扩大到1990年的824元、2000年的4027元、2011年的14832.5元。从增长幅度来看, 1991—1994年,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速度;1995—1998年, 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1999—2009年,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长速度。而正是1990—1994年, 1999—2009年这15年的增幅差距, 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了大幅度变化。 (数据来源参照:《统计年鉴2012》第十章第二节)

此外, 从城乡收入差距图 (上图) 的单条曲线来看,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而且, 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同时, 通过对城乡收入差距图中两条收入曲线的对比可知, 城乡收入曲线呈现剪刀差的趋势;这说明1978—2011年, 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存在, 而且城乡收入差距还在进一步的扩大。

2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

2.1 城乡产业特性

现今, 农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还是起着主导作用, 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 使得农产品的价格始终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同时, 农产品市场价格体系的不完善、信息不完全及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也制约了农业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农业收入又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渠道, 因此, 农业自身的特性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相比之下, 城镇的经济发展主要侧重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 第二、第三产业在GDP中的份额逐年上升, 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主导国民经济的局面。因此, 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非均衡性必然会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化。

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由于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造成了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对立的二元经济结构, 为了维持城市人口的低工资与低消费, 国家又陆续出台了户籍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把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分割开来, 形成了城乡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这种结构带来的经济利益的不平等, 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 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

2.3 其他体制、政策因素

城乡之间由于政府体制及政策的差异性, 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财税体制、医疗体制、高等教育及户籍、土地等方面, 这主要是由政府实行的“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城市偏向农村的各种经济、分配、财政政策造成的。

3 提高农民收入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3.1 推进城市化进程, 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劳动力转移, 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作用减少务农人数, 增加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因此, 我们要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和转移空间;继续扩大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 将推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未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适当扩大现有城市的吸收能力;发展劳务输出;发展劳动力市场等。同时也应打破城乡分割体制, 推进农村城镇化。此外创新城乡分配体制, 重点向农民倾斜;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

3.2 发挥政府效应, 调整财政、金融体制

政府应发挥其投资导向的作用, 调整财政体制和完善农村金融体制。首先,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体系, 压缩“黄箱”政策, 增加“绿箱”政策, 将对中间环节的支持转向直接生产者。其次, 改革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政体制,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 实施“五个统筹”发展, 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再次, 完善现有的邮政储蓄制度。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激励和引导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及其他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农村, 成为资金回流农村的主渠道。最后,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建立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合作金融体系, 同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机构, 成立农业风险基金, 由国家、保险公司、农民共同承担农业风险。

3.3 提高农村居民的科技素质

一方面, 普及农业科学技术, 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办法, 如广播、电视、技术手册、科技示范户、农村科技带头人等多种方式, 加强对农村的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科学技术普及教育, 这不仅是农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保证。另一方面, 加强乡 (镇) 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建设加强乡 (镇) 农业技术推广站的组织建设, 培养出一支训练有素的、相对稳定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队伍, 是普及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保证。

农村社会的发展水平, 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 具有“短木效应”的作用, 即中国社会发展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农村发展水平。因此, 缩小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的基本途径是大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应从发展农业经济、农村及农业相关制度的完善及推进城市化进程等多种渠道来寻求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通过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降低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差距扩大的趋势, 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达, 周子英, 杨李荣.城乡消费差距形成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 :100-102.

[2]邓淑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及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 (10) :19-21.

[3]马燕玲, 肖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调节政策选择[J].经济分析, 2008 (8) :66-68.

[4]卢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 2008 (3) :265-267.

[5]丁登林.我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J].达州新论, 2006 (2) :26-28.

[6]陈落初.苏北地区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分析[J].中国市场, 2012 (44) .

[7]朱善利.城乡一体化与农村体制改革[J].中国市场, 2011 (3) .

[8]彭清华, 王正华.新形势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特点及其对比分析——以福建省为例[J].中国市场, 2011 (36) .

[9]张志怀.收入分配不公才是收入分配的首要问题[J].中国市场, 2011 (31) .

[10]郑翠霞.云南省漾濞县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比较分析[J].中国市场, 2011 (32) .

上一篇: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下一篇:母亲节小学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