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4-06-22

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精选8篇)

篇1: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 要 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并最终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本文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利用1998~2007年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相关数据,构建面板计量回归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回归系数为负,并通过5%水平的显著检验,说明产业结构对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负效应,产业结构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现状,结合国外的发展经验,文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缩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建言献策。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乡居民收入 收入差距 面板数据 实证研究

一、前言

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并最终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提出“二元经济”学说,该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相对先进的工业与非常落后的农业并存的双层次经济结构,其核心表现就是产业结构的差异。事实上,我国的城乡经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具体来说,我国的农村在本质上还是一个自给自足小农经济,虽然农业生产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绝大多数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果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得商品交换收益,更多的是一种自给性质。我国的城市受益于计划经济时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已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的重型工业体系。在此情况下,城镇居民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这是造成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于农村居民的核心要素。本文利用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相关数据,对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行进行实证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湖南省收入分配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节采用1998~2007年湖南省14个市、州面板数据,数据均来自《湖南统计年鉴》《湖南省各市州统计公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uirg)指标作为因变量,该指标表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居民收入公平程度的现实情况,比值越高,居民收入公平程度越差,比值越低,收入公平程度越高。另外,它还具有定义简单、计算方便、不引起歧义的特点。计算公式为:

解释变量主要有人均gdp、政府的财政支出力度以及地区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文章选取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该比值能够间接代表二元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表1为变量的具体说明。

(二)模型构建

1998~2007年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基本回归模型构建如下:

上式中,下标i和t(t=1998,„„,2012)分别代表湖南省第i市和第t年,c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值,u为随机扰动项。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通过上表lr检验和hausman检验值可知,这两个回归方程都a应该选用fem进行估计。下文以fem模型的回归结果作为主要分析依据,财政支农的回归系数为负,并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检验,说明支农支出对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明显的有效性,支农支出能够有效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性。

从表2中可以看到,产业结构回归系数为负,并通过5%水平的显著检验,说明产业结构对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负效应,产业结构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结语

产业结构对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负效应,产业结构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首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给农民提供更好的就业岗位。其次,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财政支农在总量、结构、方式上均要进一步优化。最后,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作者单位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管润青(1995―),女,河南濮阳人,金融专业。

篇2: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四川省作为西部强省,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适度的收入差距可以反映劳动效率差异,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但是过度的收入差距不仅影响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构建和谐社会、解决“三农”问题,首要要素是让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收入分配制度。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逐年拉大。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仅对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而且对西部乃至全国的城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梳理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时间纬度上分析四川城乡居民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从空间纬度上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地区差异,再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四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趋势预测和影响因素分析。(1)对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进行分析。采用比较分析法,首先对比分析了四川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再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纬度进行比较。时间上根据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的演变轨迹将四川省从1978年到2008年分为了4个阶段,得出四川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在波动中不断扩大。空间上一方面对四川对21个市州和五个经济区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发现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差异较大,且均呈现出加剧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将四川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比较,得出四川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发展趋势与全国趋同,绝对收入差距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对四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了趋势预测。通过采用ARMA模型对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四川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加剧。(3)对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回归结果表明各因素中只有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负相关,其余各因素均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正相关,其中二元结构系数是影响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4)提出了缩小了四川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引导农村地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规范农村消费市场,形成需求拉动型绿色经济。

【英文摘要】As a western powerful province,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Sichuan province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over the past 30 years.The economic structure has been optimized continuously,the economic power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material and cultural of people enhanced markedly.We will find that there is a big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On one hand,a reasonable degree can exhibit 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under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system.But on the other hand,huge

income gap will not only harm the improvement in economic efficiency,but also cause society to be upheaval.Now we give nationwide suppor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The first standard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equality.To Shorte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exhibit equal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and which is also the key of resolving the problems facing our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Sichua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provinces famous for its farming production.The rural population makes of more than 2/3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Sichuan.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s becoming bigger and bigger.So to develop agriculture to increase the income of agricultural labourers and to shorten the income gap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role not only for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n Sichuan,but also for the West Regions and even the whole country.On the reference of other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come gap an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Finally this paper perform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come gap in Sichuan by using 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 Model and Multi factor line regression method.Firstl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by using comparison research method.This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income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then compares the income gap from the angle of time and space.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ange trace of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divided the period from 1978 to 2008 into four stages.We can find that the income gap rises with fluctuation.From the space angle,this paper compares the 21 administrative areas of Sichuan province.The study show that the income gap is different in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areas and is increasing.Then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income gap in Sichuan with the entire country.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income in Sichuan is basically in line with that of the nation and shows the increasing trend,but the income gap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level.Secondly,this paper adopts the Auto 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 to forecast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income gap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come gap has kept widening instead of narrowing.Thirdly,this paper performes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income gap in Sichuan.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we can see that under present condition the income gap is widening.Therefore,the

paper using Multi factor line regress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ose factors.The result shows that all the factors have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come gap except th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per rural resident.And Dual contrast coefficient is a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income gap in Sichuan.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policy suggestions to shorte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Eradicate the dual structure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Overall plann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adjust production constitution and improve Sichuan economic development;develop rural economy and raise peasants income;standardize consumer markets in rural areas and form demand-pull green economy.【关键词】四川 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英文关键词】Sichua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gap 【目录】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4-6Abstract6-7前言10-

2110

摘要

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1 国外研究综和研究意义10-1110-11述11-1311-12

1.1.1 研究背景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81.2.1.1 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1.2.1.2 社会体制与收入不平等12

1.2.1.3 教

育、人力资本与收入不平等12-1313-1813-1414-1717-1818-211920-21

211.2.2 国内研究综述1.2.2.1 收入差距的相关研究方法1.2.2.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1.2.2.3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路径1.2.3 文献评述181.3.1 研究目标18-191.3.3 研究方法19-201.4 研究创新和不足211.4.2 研究的不足21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1.3.2 研究内容1.3.4 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的创新2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21-3721-2424-2828-3531-323232-35

2.1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分析2.2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阶段性分析2.3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比较分析2.3.1 四川各市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迥异2.3.2 四川各市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上升2.3.3 五大经济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差异较大2.4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势预测

3.1.1 ARMA模型简38-40

3.1.3 时间的比较35-3737-44介37-383.1 ARMA模型的构建37-433.1.2 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序列模型的建立40-43入差距的预测4343-44

3.2 ARMA(2,1)模型对四川城乡居民收3.3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预测结果分析4 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分析

44-5144-474748-4951-5952-5952-5353-5555-5656-594.1 研究方法444.2 指标选取

4.3.1 数据来源4.3 数据来源及处理47-484.3.2 数据处理47-484.5 实证结果分析49-515.1 小结51-52

4.4 回归分析结论与建议

5.2 政策建议5.2.1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5.2.2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全省经济发展5.2.3 引导农村地区发展,促进农民增收5.2.4 规范农村消费市场,形成需求拉动型经济参考文献59-62

致谢62-63

篇3: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和模型

(一) 数据

本文以1993~2011年我国分省面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样本涵盖我国31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除人口变量外, 原始数据均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及各地区统计年鉴 (2009~2012) , 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得到。

(二) 模型

本文借鉴Hansen门槛模型的思路, 分别以和为门槛变量构建单门槛回归模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标 (URIG) , 控制变量方面我们选择了地区经济增长 (RGDP) 、城市化率 (URB) 、财政支农力度 (ARG) 、二元经济结构 (EYJ) , 具体模型如下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 门槛效应检验

在做门槛回归前还需要对门槛效应进行检验。鉴于表1中F值显著性水平在单门槛较为显著, 因而本文选用单门槛模型进行分析。

门槛模型的估计值和相应的95%置信区间列示于表2。在分别以和为门槛变量的单门槛模型中, 门槛值分别为0.829和0.875。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水平下显著, 下同。检验结果均为采用“自助抽样法” (bootstrap) 模拟300次后得到的结果。

(二) 实证结果及分析

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存在门槛效应, 因此本文采用单门槛模型进行估计,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上所述我们得到如下结论: (1) 金融发展规模在开始阶段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随着其规模的逐步扩大, 在达到0.829后, 将会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而, 在金融发展规模较小时,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金融发展规模的逐步提高, 当金融发展规模超过0.829时, 伴随着金融发展规模的提高, 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发展, 金融服务品种日益丰富, 保值增值的途径日益多样化, 金融发展会带给城市居民更多的效益, 而对农村居民的服务等还是基本维持原来渠道, 不会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从而会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 金融发展效率则恰好相反, 在金融发展初期, 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会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而当金融发展效率达到较高水平的0.875后, 存款转化为贷款的效率提高, 不管是农村地区还是城市地区金融中介机构都很发达, 金融服务能力较高。此时, 涉农贷款的增长速度会大于用于城市地区贷款的增长速度, 因而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政策建议

鉴于上述结论, 我们认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做好以下几方面。

1.在大力推进金融发展的过程中, 应考虑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所产生的影响。在扩大金融发展规模与提高金融发展效率的政策选择上, 我们认为当金融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 政策应该倾向于促进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 从而可以在深化金融改革的同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 大力开发农村金融资源。现阶段, 尤其要培育完善好农村的土地流转市场, 不断增加农业、农村、农民的金融资产, 进而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稀缺及低效率的问题。

3.建立防止农村金融资源流失的机制, 引导城市资金回流反哺农村, 从而达到城乡资本良性互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摘要:本文分别以金融发展规模及金融发展效率作为金融发展的代理变量, 利用我国19932011年省级数据, 采用门槛回归模型, 实证了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发展,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茶洪旺, 明崧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J].中州学刊, 2012 (06) .

篇4:贵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贵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一、引言

城乡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整体上由温饱向小康型转换。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市场经济分配方式实行效率优先使得贵州低收入群体增长缓慢,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背驰。因此,研究贵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深刻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对促进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贵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分析

2.1 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

绝对差距与相对差距是描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绝对差距的计算方法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相对差距的计算方法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运用从 《贵州省统计年鉴》中查阅到的1991年—2012年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的数据,对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进行计算,绘制出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的走势图。

根据图 1、图 2 可以看出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轨迹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1年—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均表现出快速逐步扩大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城市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城市经济的活力开始激发出来。个体户、私企等的大量出现,增加了城市居民的工作机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迅速,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速度,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第二阶段: 1994年—1996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缓慢扩大,而相对差距则表现出小的趋势。两者者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绝对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原因在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额远比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额多;相对差距缩小的原因在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增加速度快。

第三阶段: 1996年—2006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再次迅速扩大。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经济日益繁荣,而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缓慢,导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第四阶段: 2006年—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仍在缓慢扩大,但相对差距开始缓慢下降。主要原因是政府开始调节收入差距,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农村居民受益较大,但是由于基数差距太大,城乡之间的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缩小。

三、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模型建立及变量说明

回归系数的正负与理论分析一致。农村从事非农工作人数比重(X3)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显著作用。公有制经济比重(X4)的系数为负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很重要的作用。GDP 增长率(X1)的系数为正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收入差距转变的拐点,收入差距将随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占GDP比重(X3)的回归系数为正,这说明尽管财政可以通过对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由于政府掌握过多的经济资源干预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反而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四、研究结论

1. 1991年至今,根据贵州省统计年鉴现有的数据,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虽然均有大幅度增加,但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的速度总体上远远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的速度;近几年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但由于基数相差太大,城镇居民收入增加额仍然远远多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加额。而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大体经历了 “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的变化过程。目前相对差距表现出缩小的趋势,预测今后将逐步下降。

2. 实证研究表明,农村从事非农工作人数比重和公有制经济比重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着缩小的作用,而GDP 增长率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则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起扩大的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缩小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篇5: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那么,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央一直把提高农民收入放在各项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但由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原因复杂,解决难度较大,尽管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效果并不明显,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现象。论文百事通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会影响到经济增长,会加剧经济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不利于社会稳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必须探究当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s1,1995年为2.72?s1,2001年为2.92?s1,2003年进一步扩大到为3.23?s1,2005年约达3.22?s1。如果再将城市居民享受带有很大福利性成份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计算在内,剔除农民收入中不可计算的实物部分,以及用作生产资料的投入,我国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更是十分巨大,约达5?s1或6?s1。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表明,城乡人均收入比一般小于1.6,只有三个国家大于2,我国就是其中之一。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到了社会承受的极限。

(二)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78年前我国城乡居民收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0.24之间,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开始拉大。1990年为0.343,1995年为0.389,2000年后达到0.417。世界银行最新有关中国的发展报告预测,到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将达到0.474,问题十分严重。

(三)从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也表明收入差距的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是267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2.9?s1。2002年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扩大到5713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为3.29?s1。可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为明显。

(四)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距很大。表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就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城乡居民人均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1978年城乡之间恩格尔系数的差值不高于4.5个百分点,2002年扩大到8.5个百分点。2003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已达到了国际通行标准的富裕阶段,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则为45.6%,仍处在刚刚摆脱温饱阶段。

二、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分析

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和长期实施的城市偏向政策所导致。

(一)从农业内部来看,由于各种原因使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明显慢于城镇居民收入。1990~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6%,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仅为4.3%。2002年分别为13.4%和4.8%。2005年分别为9.6%和6.2%。收入增长速度的差距较大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很多,从农业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产品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使得主要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6.6%下降到2002年的37.7%,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同期由55%下降到

46.2%,恩格尔系数下降意味着农产品收入需求弹性下降。也就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构成的农民收入出现连年增长缓慢。

2、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农业效益下降。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农业投入成本增加。据国家计委对农产品成本调查的结果显示:1990~1999年物质费用占产值的比重,6种主要粮食合计从30.3%上升为41.7%,亩用工尽管同期由14.7个减少到10.9个,但每个工日的价格则由2.9元上升到9.5元,用工成本相应由42.6元上升为103.6元。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减少了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减少,影响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乡镇企业在经历早期快速发展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逐渐地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吸纳农业劳动力的人数减少,也就减少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4、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全国乃至全球统一的大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我国加入WTO,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小农户生产供给对国内乃至国际大市场的需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不适应性。而且因农业生产规模小,难以应对市场风险,使农业生产在市场占有方面处于劣势。虽然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有些地方成立了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但并没有完全解决农户与市场对接之间的矛盾。

5、农村贫困人口多,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提高缓慢。据我国扶贫基金会统计,农村现在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有3000万人,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低于865元)为6000万人,两者相加为90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1%左右。而城镇居民中的贫困人口的实际数量为2200万人。

(二)从我国的政策、体制因素方面来看,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

1、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投入是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重要方面,可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不但不足,而且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资总量是不断增加的,但财政投资的城市偏向十分突出,财政的农业投资占总支出的比重极低。从1981~2000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总投资不断增加,但财政支农资金所占比重仅仅维持在8%~10%左右,尽管近几年我国减免了农业税,以及对粮食生产进行了直补,但财政投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投资结构上看,用于农村事业及行政开支部分多,约占60%~70%,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少。在建设性支出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研与推广应用方面的比重少,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多;用于直接生产的资金少,间接支出多;农民直接得到实惠的资金投入少。2000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直接补贴农民与农民有关的资金投入仅约占10%左右。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有关的资金投入约占23%左右,属于间接方式支持农业、农民、农村的资金,包括大型水利、生态、气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部门事业费、农产品流通补贴等约占67%。

2、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基本放开了工业消费品的价格,但仍有一些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加上近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仍很大。据有关专家估计1990年以来农民每年以“剪刀差”形式向国家贡献1000多亿元。总体上仍然是农村支持城市,其结果必然是工农业发展失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3、土地征用制度偏向城市,对农民土地多征少补。据统计1987~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31公顷,其中70%以上是征地。据测算,每征用1亩耕地造成1.4人失去土地,按此推算,同期至少3400万农民因此失去土地。随着改革的深入,城镇非农建设用地已由行政划拨转向市场化的出让,土地出让价格大幅飚升,但向农民集体征用土地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仍很不合理,土地出让价格远远高于对农民的补偿。同时也使失地农民因此而失去了生活的保障。

4、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城乡居民、城乡劳动者的享有权利不平等,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经济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户口人员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已经高达46.5%,其中建筑行业占38%。但进城的农村户口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户籍不同,就业、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等权利是不平等的,这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业和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民收入难以增长。如义务教育体制是按户籍关系安排儿童入学的,对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里就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待遇,至使儿童失学。据第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流动儿童失学近2000万,而据中国儿童中

心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再如进城的农民工不但收入低,居住环境恶劣,而且没有享受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据有关专家计算,每个农民工每年创造价值2.5万元,而所得仅为8000元,每个农民工每年的贡献为1.7万元,2002年9460万农民工的合计贡献为16082亿元.而大量的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障,虽然有的地方政府要求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但这部分社会保障农民工是拿不走的,这一块农民每年又损失2~3千亿元.5、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有限。一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不合理。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要是由省、县、乡各级政府承担的。据有关调查,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乡镇负担约占78%,县财政负担约占9%,省地负担约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2%左右。2002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38%,农村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城市平均水平的40%。二是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薄弱,使广农民缺乏基本保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费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份额从未达到1%。据世界银行调查,中国20%的城镇人口享受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超过2/3,农村人口只享受了不到1/3。城乡之间的人均卫生总费用差距在3~4倍,甚至6~7倍之间。199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用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分别为245.59元和70.07元.由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报务项目的展开。导致近年来有的地方儿童计划免疫任务不能完成,某些已经得到控制的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反弹。由于缺乏医疗保障体系,农民的医疗费用已明显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出现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残、因病返贫的问题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三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很薄弱。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只有少数用于农村社会救济。1990~1999年的10年中,国家和各级政府社会救济金的总和7.9亿元,定期救助的人数只有52.8万人。农村除社会救济和传统的土地保障外,体现公平原则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没有建立起来。在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上,只存在小范围内进行了改革试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仅为6172万人,领取养老金人数仅为97.8万人。而且由于农民投保挡次较低和投保时间较短,养老保险金的标准极低,人均只有180元左右。2002年农村仅有404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占应保人数的25%,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人口占6.6%,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没有。城乡居民享…… 受社会保障服务的待遇极不公平。

篇6: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增长。但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这三十多年来,居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需求的增长,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公众和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热门问题。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因素众多,如经济发展、社会体制改革、国家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就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的经济政策国情、社会现状等,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建议,以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结构;教育;投入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现在社会,我们一般用人均收入差异和基尼系数来描述区域或国家间居民收入分配的不均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381元人民币上升到2013年的6767美元,其中,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3元上升到26955元,增加了26611.7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长到2013年的8896元,增长了8762.4元。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2.39,1984年为1.76,但是从85年开始,城乡居民的收入比呈逐步扩大趋势,2013年差距倍数为3.03。根据国际上的理论,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800~1000美元时,合理的城乡之间的收入比为1.7,而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为1500美元时,城乡收入差距会自然下降。但与之相悖的情况是,截止到201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6000美元,而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3.03,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下降,反而还有扩大的趋势。

另外一个反应收入差距的是基尼系数,它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的经济学家1922年提出的,目前是国际上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经济意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一般来说,低于0.3属于收入过分均等。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之间由政治分层逐步转化为经济分层,基尼系数尤其从90年代以后有逐年拉大之势,官方公布的我国基尼系数,2013年达到0.473,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进入不安全状态。而事实上,西南财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发布的我国的基尼系数要比0.473高许多,着令人担忧。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关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原因,中国的学者很早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结起来,我国现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合理因素,又有不合理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协调发展造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严重妨碍着城乡之间物质、信息、技术、生产要素等的合理流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希望通过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来迅速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政府的投资绝大和外援大部分流向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农业生产所得的份额很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工业产品的“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再通过控制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把工业利润转化为财政收入。国家还通过农业税收入和农业储蓄等渠道获得大量资金积累,支持工业的优先发展。农村所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被用来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但以城市化为中心的工业化路线并没有缓解城乡收入的差距,改善农民的收入情况,反而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障碍。在户籍制度方面,自1985年以来,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居民遭受不平等待遇。该制度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类,而且两类人口在就业机会、福利待遇、教育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又存在巨大差异,公共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城镇过度倾斜,形成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基础。户籍制度将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在农村和农业,使得城乡居民的竞争起点不公平,使农村居民难以得到政治上和身份上的认同,没有给予农村居民以“平等国民待遇”。户籍制度规定“农业户口”的居民必须经过政府主管部门的批准才能迁入城市,其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和难度,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在农村和农业,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机会,阻碍了中国非农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2)、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已经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资本是对劳动力投资的结果,即教育的结果。实践证明,受教育水平程度和收入水平呈正比关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收入越高。劳动力素质较高者能够为社会能提供更多的贡献,从而获得的高收入。人力资本还表现在:受教育程度越高,所处的等级越高,他们掌握的技术水平也就越高,就越不容易被替代,得到的收入也就越高。据测算,受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城乡收入差距的40%。在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在农村表现为从事固有的农业经济,而在城市主要表现为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等工作,此类工作简单,被替代的可能性极高。而且农村地区由于教师工资待遇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农村地区师资队伍不稳定,一些优秀教师会流向城市从而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均不能满足和适应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再者,农村学校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硬件设备和校内基础实施。教学条件差,设备简陋,图书、体育等资源和器材严重不足。城市学校教育教学设备齐全,绝大多数学校已经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建立了包括实验室、语音室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设施,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上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3)、农业投入不足

城乡分割的财政投入体制使得我国对农业支持力度明显不够、投入严重不足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不相称。伴随着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减灾抗灾能力大为下降。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由于多年来一直缺乏资金维护,目前大多已年久失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村交通不便,目前还有不少偏远农村地区未能通电;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及推广费用过少,远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水平。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支持农业支出数额虽然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总量依然不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需要注入大量的基本建设资金。在城市,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包括电力、通信、道路以及教育都是由国家财政支付,而在农村地区,这些项目很多都是由农民自己筹集,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远远不足。在公共教育、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对城乡的投入都是不均等的,而且差异很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但是农民的收入水平本来就很低,因此也不愿意过多的把资金用于此,那么国家财政的投资的不足必将导致农村发展速度的落后,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养老、医疗和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援助系统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是减少收入差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在我国,社会保障在城乡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就目前而言,有两亿左右的农民脱离了农业乃至农村,成为临时或永久性的非农产业和城市的从业人员。这些农民从事的行业以建筑业、工商及服务性行业为主,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时刻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从业者还面临着工伤和职业病的风险等。这种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现代风险结构明显有别于传统的、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自然风险,因而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形式就难以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了。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却始终将农民工拒之门外,使农民不能平等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此外,因身份与等级的差异形成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极不平等的格局,直接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公平与公正,强化了二元户籍制度。损害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更是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

三、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努力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扶贫力度,保障农民利益,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只有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居民的可持续增收,缓解城乡差距的扩大,实现城乡居民在更高水平上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此同时迫切需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在一切需要的资源上,都可以通过平等的与城市居民竞争获得,而不是靠户口所给予的“特殊身份”得到。彻底改革现有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枢纽、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城乡新型关系。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完成可以完全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的流动不受到抑制,就避免了形成分割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因此,如果把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城市的各种补贴制度(如住房补贴、交通补贴等)改革相配套,实现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将有助于形成城乡经济的一体化,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在我国,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力的技术含量不高,对于经济发展与创新方面都比较落后,这些阻碍了农民的收入的提高,也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所以,应当要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应该当扎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使农村儿童与城镇儿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农村地区还要要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大力发展以推广农业科技为主的职业教育,加强农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全面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把农业技术推广和教育事业结合起来,提高农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在农村建立人才开发机制,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鼓励大学生服务于农村,将知识带回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等。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近年来,劳务输出和特色优势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加,特别是劳务输出产业对增加中低收入的农民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应当本着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的原则,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素质和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贡献。同时要鼓励大中专院校学校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加强对他们的补贴,为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将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农村地区,带动农民致富。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发展。要提高农民收入,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因为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的利益倾向会导致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主要通过政府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提供农业投入产出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从而达到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当前,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水利工程、电力设施、道路交通等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还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粮食直补的效应表明: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直接支持、补贴的效果远远大于间接投入的效果。最后,放宽农民贷款政策,对于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帮助。推进农村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鉴于目前农村的信用制度缺失,所以特别要搞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提高农村金融行业的信用度至关重要,为农民的创业增收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扩大农业投入来源,增加农业投入总量。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比如自然风光、当地特色文化等,开发农村创收产业,发展旅游业,并在技术上给予支持,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个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以反贫困为基准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农村土地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提高土地补偿费的标准,制定合理的符合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征地补偿标准,另一方面,要改革征地补偿方式,将原先交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绝大部分作为养老保障费,变为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该就农村实际情况,就各个层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使社会保障体系化、法制化。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将一定比重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卫生保健和救济扶持上,尤其在解决一些贫困地区低教育状况、增强贫困者自身发展能力上,政府要直接干预并辅之以有效的政策措施,在渐进式的改革中,最终实现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5)、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通过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落实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发展农村经济和非农产业,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国际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根本性措施。农村工业化,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对于农村经济,政府应积极指导,使城乡对农产品供求双方信息得到尽可能对称,以便科学布局。以小城镇为枢纽,振兴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阵地。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中,应该做好规划,注意城镇特色、区位特点以及环境建设。加快推动城镇工业园的建设,促进乡镇企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立乡镇企业的运行管理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人才。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位的支持,带动农民致富。以小城镇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在交通、通讯、邮电、信息等方面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搞活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缩小城乡差距。

参考文献:

篇7: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论述阐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后,着重从纵向差距,横向差距和基尼系数等方 面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公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虽经多次曲折但总体态势是不断扩大的。

1、纵向差距

纵向差距包括绝对收人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可以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教据来潭:《中国统计年鉴2007》...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1980年一2006年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的收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l980年的47...6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59.5元,绝对额增长11281.9元,增长了大约24.6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l91.3元上升到2006年的3587.0元,绝对额增长3395.7元,增长了大约l8.75倍,相对于城镇

来说,增长明显缓慢得多。再从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从1980年到2006年这27年问。绝对差距从1980年的286.3元上升到2006年的8172元,增长了大约28.54 倍;相对差距从1980年的2.5O倍上升到205年的3.28 倍,虽然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有所降低,在1985年达到最小值1.86,但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近年来更是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到2006年更是达到了3.28,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的水平。

2、横 向差距

数据来源:根括《中国境计年鉴 2007》数据 整理计算 .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各地区间城乡差距最大的是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59,城乡差距最小的是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两个省(市)份的城乡差距值的比为2.O3。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包括天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上海、海南、河北十省市,其城乡收入差距比相对较小,平均为2.63;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西藏、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四JIl、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十二个省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为3。77;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六省,收入比为3.03,介于东西部之间。

3、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1980-2 004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教据库’.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80 年的0.1813增加到20 06年的0.321,4扩大了77.96%,农村从1978年的0.2124增加到2006年的0.3561,扩大了67.66%,..而全国的基尼系数则从0.298增加到了0.47,也扩大了57.72%。从数值上看,我国早在1987年就突破了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及农村的收入差距必将进一步的扩大。[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探究

1、不统一的户籍制度和不平等的就业政策。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中国人从一出生起就注定了今后的人生中将有不同的福利待遇,出生在城市的人生来就比出生在农村的人条件优越,这种差异和不平等导致种种特权愈演愈烈。众多的分析都认为,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造成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大中城市直接动用行政手段来限制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或从事较好行业、工种的工作,人为地阻碍了人口和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使得城乡之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两种不同的工资率、两种不同的福利性收入、两种不同的就业政策。这就造成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户口性质不同,许多市民能享受的待遇农民都无法享受,即使长期在城里生活、务工的农民,也难以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这种由户口的不平等性所带来的待遇上的不平等,特别是由农村户口所受到的限制性规定,严重

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已经转移到城里的农民工也只能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存在,这一切都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缩小。[2]

2、城乡改革不平衡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拉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众多研究都指出,我国2O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曾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8O年代中期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村改革从1984年起就明显不再有强力推进,并逐渐滞后于城市改革,在城乡分割的体制下,城市发展获得了优于农村的政策支持平台,也为主要基于城市利益的权衡来取舍改革的重点和路径提供了便利。随着国家政策对城市改革的倾斜和集中,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发展相形见细,城乡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尤其是农村土地产权不完善,限制了农民手中土地的补偿、就业、社会保障的完善,甚至导致城市政府可以按照机会主义的原则,灵活取舍对计划和市场手段的运用,.为资源加快向城市集中增开了~道闸门。使得农民成为了城市改革的廉价成本承担者和利益受损者,造成了不仅仅是城乡收入差距甚至于是部分农民的生存危机。

二、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政策建议

1、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向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市场农业和二三产业转化;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传授科学技术和增产门路,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从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此外,还要加大对农业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

2、统一城乡财税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政策和现代税收政策,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一城乡税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统一城乡财政加大农业投入,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支持的力度,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逐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3]

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非均衡发展,使得社会保障待遇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分配很不公平因此,应通过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把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范

围,特别是在农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排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分配制度

通过政府的强制性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改变不合理的制度设置,体现社会公正的原则。继续深化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具体而言,对于农村来说,应该缩减基层组织的冗员,规范农村税费,减轻农民负担;对于企业来说,要探索职工绩效和劳动分红等模式,积极试行企业领导人、科技骨干年薪制和股权分配制度。同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过程[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国家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个社会问题不可能一时半刻,一两年就可以解决。但是只要我们国家在方向上把握住了这个问题,再加上社会各界人士献言建策,人民的奋发向上的努力,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水平一定可以实现。

篇8:产业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

在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就是众多问题当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由于城乡居民接受教育差异导致教育水平的不同, 使城乡居民在收入渠道上也有很大不同, 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政策的差异等因素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平衡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会影响山东省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本文实证研究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为山东省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当地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及方向, 以更好的平衡城乡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有效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际意义。

国内外学者及其相关专家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也很多, 其中国外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要比国内早。Kwiecinsk and Li在2002年提出了城市的居民在享受免费或付费很少的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要有优越于农民, 因为农民在这些方面大多数都是自己付费, [1]而这些因素对居民的收入分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Thomas Hertel在2006年则认为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以及非农劳动力向城镇流动限制等方面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很大的影响。[2]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通过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得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两者之间呈倒U关系, 国内关于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原因的分析、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建议以及通过量化实证的方法分析影响差距扩大的原因等方面。陈宗胜、钟茂初、周云波等人在2010年的研究认为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导致我国城市化严重相对落后于工业化,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3]

二、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由于山东省的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国家政策等原因造成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逐年扩大:1978年, 城镇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1.45元, 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34.58元;2013年, 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264.1元, 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0619.9元。可见由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较大, 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较小, 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一) 山东省城乡居民绝对收入差距

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从1978年开始, 山东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91.45元增长到2013年的28264.1元, 增长了72.2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14.6元增长到2013年的10619.9元, 增长了92.7倍。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逐渐呈扩大的趋势。

(二) 山东省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

由图2可以看出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相对差距虽然没有其绝对差距那么明显的变化, 但是整体上来看, 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呈上升的趋势, 说明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是呈逐渐扩大的趋势。

三、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各影响指标的选取与说明

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造成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由于统计数据的短缺、不全以及逐项分析的难度很大, 所以本文通过对山东省统计年鉴数据的加以整理, 借鉴以前学者的研究成果, 再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 并且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的可操作性, 选定下面五个可能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 通过构建多元统计回归模型来定量分析对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Y: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该指标是用来衡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 计算方式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得出来的两者之间的相对差。

X1:人均GDP。相对来说, 一个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越高, 代表了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所以本文通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个指标来反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计算方式是山东省历年地区生产总值与山东省历年总人口的比值。

X2:城镇化水平。一般来说,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 也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本文城镇化计算方式是山东省历年城镇人口与山东历年总人口的比值。

X3: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产业结构反映了不同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的情况已及产业的发展状况。该指标的计算方式是由第三产业产值与GDP的比值所得。该指标能很好的反映第三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的大小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X4:城乡消费水平的差异。该指标用来衡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计算方式是历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历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值。

X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该指标是由历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历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比值来确定。比值越大, 说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的比例越多。不管是城镇还是农村, 固定资产投资都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 模型的构建

将城乡居民收入比Y作为因变量, X1、X2、X3、X4、X5作为相应的自变量, 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 数据的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根据构建的模型和统计指标对选取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得到。

(四) 模型对数据的处理及结果分析

利用SPSS17.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性分析, 由软件计算结果知R2=0.926, 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比较高, F=75.415.说明影响程度很明显。

由上表最终得到模型, 可以得出:

由模型的方程可以看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大小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大小对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大。下面针对这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缩小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

a.因变量:Y

四、缩小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加大对农民农业的投入

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资, 主要包括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利设施基础投资以及交通通讯方面的投资, 这些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其次, 加大政府对山东省农业的支持, 这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后, 应该优化政府对山东省财政转移支出的结构, 建立更有效更透明的财政支出结构。山东省的财政预算支出在长期内都严重偏向城镇, 这样使得农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这势必会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的财政预算支出水平, 能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二) 加大政府对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从上文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山东省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 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就越小, 反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则越大。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 要想有效的缩小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政府应该适当地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力度, 这样才能使第三产业的产值有更进一步的提高。政府对山东省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也在不断增加。政府对第三产业足够重视起来, 必然会增加第三产业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三) 增加对山东省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

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 山东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3276.73亿元, 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822.99亿元, 仅仅占了0.08%。所以政府应该合理的调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方向与结构, 从而改善农村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设施等方面, 自身应该坚持优化农业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 吸引更多的技术、资金参与农村的建设, 适当增加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度, 为山东省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摘要: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之间差距的逐渐扩大已经成为约束其当前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说合理有效地解决山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是山东省目前面临的重中之重, 这对于实现山东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量化结果的分析相应地提出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农业的投入, 加大对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增加对山东省农村固定资产的投资比例。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多元回归模型,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Barro, R.J.&Sala-I-Martin, X.converge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April, 100 (2) :223-251.

上一篇:审计自查报告总结下一篇:采购委托代理协议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