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2024-04-26

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用8篇)

篇1: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构成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用语音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交际手段。讲课是通过有声语言以及文字来传授知识的,特别是有声语言,是教与学的一个桥梁与纽带。没有语言这个桥梁,课堂教学就难以进行。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和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的个性的熏陶、感化,组织教学,还是引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和创造性活动,都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只有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多种感官、神经系统和大脑积极的活动,特别是视觉和听觉,才会为他们所接受,起到语言的交际作用,使获得的感性认识继而实现理性的飞跃。可见,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相反,对它的要求是更严格、更严密。

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完美的语言培养人才的技能和技巧。教学语言艺术反映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堂好的政治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艺术、提问艺术、组织教学艺术等等。而语言艺术是最基础的,它几乎贯穿在各种教学艺术当中。政治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语言,或称教学用语。它既不同于哲学、政治、法律和自然科学的用语,也有别于文学、艺术的用语;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用语。

那么,政治教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呢?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例如:一位教师在讲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时,教材列举了我国经济体制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单一的公有制和集体经营,影响多方面积极性的发挥;二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吃国家“大锅饭”,使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三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位教师讲到这个问题时,用“死”“懒”“穷”三个字概括了弊端的后果,精炼的说明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都影响课时的充分利用。有些政治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的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的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例如:初一“热爱集体”这一课,基本概念是“集体”,只有把这个概念准确地教给学生,才能为讲清以后的其他概念原理铺平道路。集体这个概念共有几层含义,教师可通过层层分析的方式把这个概念交给学生。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集体?一个人能不能叫集体?学生会考虑到,集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老师再引导,很多人组成的群体都能叫集体吗?通过类似的逐层分析,最后准确地得出集体的概念:集体是许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团体。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拔古铮,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语言要有逻辑性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教学时,教师忽略了所将内容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概念的罗列,就是观点的组合,当然显得单调枯燥,呆板无趣,倘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就能层层深入,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讲《经济常识》的过程中,为了证明社会主义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的观点,可以运用如下:“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在社会主义企业间也必然存在着竞争”的直言三段式逻辑推理的方法,使同学看到社会主义企业存在竞争的必然性。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的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的速度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快慢多少,疏密间隔,在讲一节课的所有内容时,只用一种速度,就会显得很平淡。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象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令人难以听懂。灵活地掌握语流速度,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的信息量的要求。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如果是一堂课的开始,因为学生课间休息,精神松弛,有的没有很好的预习、复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言都宜慢,就像汽车轮船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导入轨道航向的过程。当学生情绪已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言和教学进度可逐渐加快。当教师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由于这些内容输入学生的大脑需要有一个处理转换过程,这时的语言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时,此时的教学语言又宜快不宜慢。当教师为了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力和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总之,不能只顾自己讲,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说话过快,学生没有思考时间;说话过慢,又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无论快慢都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都必须快而不乱,有序有度;慢而不断,要有节奏。例如:在讲“质量互变规律”时,当讲到质变和量变的关系时,由于这是重点和难点,所以就要放慢速度进行讲解,以便让学生理解。

语言要有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象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

声调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总是平淡低沉的声调或是慢慢吞吞的声调,使课堂气氛太沉闷,往往会起到催眠曲的作用。相反,总是高亢震耳的声调,影响学生思考、品位,容易引起疲倦。好的声调节奏,完全是为了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的规律,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觉醒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问题时,表达要豁然开朗,声调要陡然高升,雄壮而昂扬,坚定而豪迈,充满信心和希望。通过这样的声调节奏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了。

顿挫,也叫停顿。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停顿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停顿;二是为了加强逻辑性、层次性而停顿;三是为突出重点、难点而略加停顿;四是为强化高潮,使高潮进一步“升华”而停顿。

总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变换语调,或高昂,或低沉,适当运用停顿,使语言节奏抑扬顿挫,从而大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感情,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要使自己的语言感人,就应当在语言里倾注激情,只有情深,才能理透,才能感染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也就是“亲其师,信其言”,使学生乐接受教师的教诲。为了使语言感人,要注意以下要求:

(一)要以饱满的热情讲述教材。在讲“科学人生观”时,有一幅油画《母亲》,一位政治教师讲道:看到这幅充满感情的油画,我仿佛看到了赵云霄烈士当年在狱中写遗书的情景,阴暗的牢房里,烈士身戴刑具,怀抱婴儿,借着铁窗透进来的微光,伏在膝上吃力地写着,泪水洒在纸上„„我们又仿佛看到了烈士赴刑场前同婴儿诀别时的情景,她遍体是伤,怀抱婴儿,泪水沿着她的面额和胸膛流进婴儿的口中,这不懂事的婴儿呀!你可知道,妈妈是用血和泪在抚养你,妈妈就要和你永别了,你要快快长大,完成你爸爸妈妈未完成的事业。这里的感情要严肃而坚定,愤怒而悲壮,使师生的感情得到共鸣,让学生充分想象到,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近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贫弱,爱国志士舍身报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立志成才。

(二)对学生要有感情。教师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不理解不明白的问题,要耐心讲解,不能有半点的厌烦和急燥情绪。好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相反,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有的教师带着怨气上课,动则挖苦、讽刺,师生感情不融洽,结果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倦感。相反,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充满了对学生的爱,千方百计地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师生感情融洽,使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昂的激动的积极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只有对教材、对学生充满感情,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展示情感。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位教师在讲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情况”时,引用群众中流行的过去是“干活一窝蜂,实际是磨洋工”,“上工人喊人,收工人撵人”,大包干后是“又种田、又挣钱、住新房、穿新装、看电视、用冰箱”。这些语言生动形象,为学生喜闻乐见。又如:在初一教学中讲“道德”的概念时,为了说明道德是依靠人们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持这个问题时,有位政治教师引用了“诗训不孝子”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大爷,与一儿一媳一孙同住,由于儿媳不孝,致使衣不暖身、食不饱腹。一年腊月临近春节,老翁饥寒交迫,一同村人深感同情,写了一副中堂“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把祖孙三代关系描写的淋漓尽致,诗贴出去同村人议论纷纷,儿媳感到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这个事例既典型、又生动,使同学懂得社会舆论对于道德的维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把抽象枯燥的概念 讲得有血有肉。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破坏着食欲,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类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有这样一句名言:“倘使一个人不懂得什么叫幽默,那他就不会有大的出息,纵然具备天然的禀赋,也算不上真正的聪明。”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例如:在讲“文明习惯”时,有位教师结合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诙谐地道出了吸烟的危害,来个正话反说:“同学们,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吸烟能引起咳嗽,夜间尤剧,咳声能吓跑盗贼;二是长期吸烟,可以形成驼背,做衣服能节省布料大家说是吗?”学生听后会心而笑,在笑声中自然明白了吸烟的害处,几个抽烟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这样,既进行了思想教育,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一箭双雕。有位老师在讲“人际关系”时讲到社会是由无数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结子”,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时,举例:清代有个秀才,他上有父亲,下有儿子,他在家庭中既当儿子又当父亲,而秀才的父亲和秀才的儿子都是状元。秀才平时在家里经常吵架,他跟父亲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我儿子是状元,你儿子呢?”他跟儿子吵架时说:“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父亲是状元,你父亲呢?”学生听了哄堂大笑,从而对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是人际关系网络的结子这一道理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运用夸张来达到幽默的效果。有的教师在讲到“理想”时,讲到理想是高于现实的;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二者必须兼顾。高于现实、忽略现实可能性的是幻想,比如有人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用铁丝串起来,挂到脖子上做项链;只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低于现实的就不能称为理想,比如有人一日三餐都有碗菜汤。通过这样的夸张,学生就易于理解和巩固对理想的认识。

语言的幽默风趣,不是海阔天空,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笑声,而牵强附会胡乱联系,那就把幽默庸俗化了。只能是哗众取宠,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只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才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音量要适中。

课堂的音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音量过大,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听起来刺耳,不舒服,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造成听课情绪低落。音量过小,学生听起来吃力,得不到有效的感知,同样会产生厌烦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下降。一般来说,讲课的音量以使教室里任何一个座位上学生都能听清教师的声音为准。但在一堂课中不能始终保持一个音量,因为人的听觉系统对于来自外界的单调乏味的单项刺激有一种本能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人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形成不安、厌烦和抵触情绪,使刺激效应减弱、消失。要防止这种厌烦情绪的产生,音量就要有高低轻重之分。当需要强调某一概念或原理中的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思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适当的增大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振奋精神。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全部调动起来时,可适当降低音量。总之,政治教师要科学地掌握音量,一切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教师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那么,他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一定能达到。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问题,它是教师的世界观、政治倾向、道德观念、思想感情、理想情操、知识积淀、及言语环境诸因素的综合体现。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因此,掌握语言艺术,不是磨练嘴皮,而是增长学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靠教师自我修养得来的德、才、学、识四种素质的深厚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象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象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象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努力使你的话语成为指路的明星吧!为了发展学生智能,为了创造一个“知、能、情、理、美”多位一体、水乳交融的最佳教学境界,每一个政治教师都应象演员苦练基本功一样,过好语言关。教师要多听、多看、多记、多练。要下苦功锻炼口才的控制声音的技巧,要注意训练内部语言的外化技能、理解感受能力、运用表达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还要善于积累丰富的政治专门用语,比如:“阶级、国家、民主”等。政治教师还应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掌握广泛而翔实的材料,就能为自己创造一个广阔而深厚的知识背景,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政治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站住脚跟,在教学语言上得到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

篇2: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语言艺术;运用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是一种传递知识和信息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语言便是一种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语言有无吸引力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可见,教学能否获得成功,教学语言的运用是要害的一环。

下面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学语言要通俗易懂,具有幽默感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管是通俗用语还是学科专业用语,一定不能超出学生的学识范围以外,否则会给学生带 来太多的疑问,以致使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什么都听不懂,根本提不起精神来听课,那也就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来了。因此,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一定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步,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地去认识、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认知上飞跃的快感,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还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外,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除了要通俗易懂外,还要有幽默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对你说的话产生兴趣,而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最容易激起学生兴趣的工具之一。学生每天要上七八节课,对不断“重复”的45分钟总觉得枯燥无味,而且连续的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使学生的的大脑很难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口头语言灵活性强的特点,在恰当的时机和内容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破课堂的沉闷、活跃气

氛,起到调节学生情绪的作用,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收获。

二、教学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情色彩

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调的高亢是“扬”,语调的低沉是“抑”。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象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顿挫,也叫停顿。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停顿大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停顿;二是为了加强逻辑性、层次性而停顿;三是为突出重点、难点而略加停顿;四是为强化高潮,使高潮进一步“升华”而停顿。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感情,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要使自己的语言感人,就应当在语言里倾注激情,只有情深,才能理透,才能感染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也就是“亲其师,信其言”,使学生乐接受教师的教诲。只有对教材、对学生充满感情,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展示情感。

三、教学语言要与手势、肢体动作相协调,具有生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只能刺激学生的听觉功能,从语言的抑扬顿挫、句式变换中,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领会教师表达的意图。因此,老师的语言必须借助于各种手势、肢体动作来增强它的生动性,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得到充分的唤醒,来感受教师的语言意图,这样,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四、教学语言要符合学科规律,具有科学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练和逻辑

性、系统性上,就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鲁迅)”。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一堂课45分钟,详讲什么,略讲什么,强调什么,落实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否则,在课堂上借题发挥,随意评说,津津乐道于与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例、感想、心得,夸夸其谈,反主为次,喧宾夺主;或者,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废话一堆,做不到一语道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令学生如堕五里雾中,难识“庐山真面目”。所以,对于一些重点和抽象概念的讲解,话不在多,关键是抓住要点,采用适当修辞,使用精辟语言,容易讲清问题。有经验的教师能够对教学信息进行加工、提炼、斟酌,选择最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传授给学生知识,做到要言不烦,“少而精”、“约而达”,没有颠三倒四的罗嗦话、无关紧要的两可话、牵强附会的题外话、不着边际的空洞话、语意不全的半截子话。精练的语言所费口舌不多,却重点突出,表意明确,内容充实,学生能心领神会,豁然贯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学语言要积极向上,具有激励性

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为此,政治教师的语言就必须积极向上,具有激励性,即具有鼓舞斗志和思想导向的功能,使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不断变化的国际风云面前,在整个人生道路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为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要做到政治课教学语言的激励性,从内容上讲主要渗透三个方面的教育:其一,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国际形势、使学生看到光明、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其二,坚持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假如使之偏颇,便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例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既要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成就,同时又看到党内还存在着腐败现象。不能因为

党内有腐败现象就否定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党爱国。其三,坚持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平时必须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弄清学生存在的倾向性错误言行,利用课堂的适当时机,或在课外活动进行教育。进行养成教育,要善于抓住时机。例如:对待差生的转化问题,就必须找准时机,抓住差生的闪光点多次教育,多用一些积极向上的语言,运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先进事迹如艰苦创业的专家、学者和先进人物的轶事来启发学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教育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教育和育人,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性,因此“言不可不慎”,要在语言上为学生做出精神文明的表率。另外,“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们决不能以老师自居,不能以教训的口吻说教,要努力做到亲和、民主,让说教融于自然交谈之中,因为“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成功的教育是学生没有感到受教育,却受到了终身难忘的教育。

篇3: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政治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艺术为教学增色谈一些体会。

一、控制好语速、音量和语调

语言的速度、力度、语调等都是形成教学节奏的基本因素,处理好教学语言的表达,会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恰当控制语速,快慢适宜。一般说来,课堂教学的语速宜慢不宜快。如果语速过快,要么使信息重叠,造成混乱,导致学生什么也没有听懂;要么使学生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更谈不上思维活动的伸展,教学的效果必然不佳。

教师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讲课声音太高,语音的刺激太强,会使学生很快由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注意力不能持久,必然降低听课的效果。有的教师整堂课都是高八度和惊叹号,也许他以为只有这样才能“镇”住学生,但可悲的是,他满头大汗、声嘶力竭,可学生却只是替他吃力,笑他无能。相比之下,有的教师用低音、中音讲课,慢慢地道来,缓缓地诉说,循循善诱,娓娓动听,叙事说理犹如涓涓清泉在碎石上流淌,学生唯恐忽略教师的内容,听得更加聚精会神了。

语调的变换直接关系到讲课的效果。一节课就像一部电影,有前奏、开始、高潮、结束,教师的语调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当高兴激昂的时候,要自然地露出笑容,语调要高一些;悲伤的时候,语调要低沉一些。同时恰倒好处的停顿,可以起到叙述清晰、集中注意、引发思考、突出重点的作用。总之,语调起伏的变化伴随着感情的抑扬,成为有力的表达手段,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二、语言表达准确精练

政治课本身理论性比较强,且术语较多,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必须准确,不能错误或含混不清,这是语言科学性的首要要求。这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如: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表述,应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两种表述截然不同。再如“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关系,教师讲述时不能简单说“同等地位”或“不同等”,科学表述应该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地位和法律地位上是同等的,而在国民经济和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地位有所差异,是不同等的”。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加强钻研,增强基本功。

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语言不精炼,拖泥带水,夸夸其谈,华而不实,严重影响课堂效率的提高。这些政治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释疑解惑,启发诱导,但往往由于驾驭语言的水平较低,讲课时旁征博引,毫无目的地肆意发挥,结果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却不解其意。而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则非常重视提炼教学语言,他们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进行讲解,言简意赅,有的放矢。这样能腾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练习,从而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减轻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内容时,笔者是这样概括的:第一个作用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流动———指挥作用,可比喻为“棒子”,即指挥棒;第二个作用是刺激各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刺激作用,可比喻为“鞭子”;第三个作用是优胜劣汰———“筛子”。这样用简短的六个字就概括了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楚明白。

三、注重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和思辨性

我们常说语言表达要“言之有序”,其中的“序”就是指逻辑性。政治教材内含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从具体到抽象”等逻辑顺序,因此政治教师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遵循这样的逻辑,不能颠三倒四、东拉西扯,从而扰乱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价值的概念时,直接讲的话会显得抽象难懂,笔者先从“1把斧子=15千克大米”这个等式入手分析,提出三个问题:1.为什么需要交换?(属于不同所有者,使用价值不同)2.为什么能交换?(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3.为什么要按一定的比列相交换?(价值量相等)由此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它们都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在生产时都耗费了无差别人类劳动→凝结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价值。这样分析,由具体到抽象,减小了理解的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语言的思辨性是政治学科的特点。政治课的所有内容都渗透了辩证法的原理,所以政治教师在课堂语言表达上切忌说过头,绝对化、片面化。例如讲市场作用时,不能只讲市场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积极作用),还要看到市场的弊端(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语言的思辨性不仅体现在课堂语言的讲述上,还要求教师提问具有启发性。教师课堂提问可以是简单提问,即学生无需思考直接报出答案,但更需要的是具有思辨性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维展开飞翔的翅膀。例如,在讲《哲学生活》中的“联系”这个概念时,教师分析了“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后提问:“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么,任何事物都有联系吗?”当学生回答“是”时,教师趁机引出联系的条件性等知识。教师在这过程中,没有对学生错误的回答简单否定,而是适当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既能释疑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提高语言表达的趣味化和幽默性

幽默是一种教育艺术。前苏联教育学家米·斯维特夫说:“教育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语言的调料,是智慧的火花。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如果缺乏幽默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比喻、反语、夸张、拟人等修辞形式创造幽默。例如,讲述“企业强强联合”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要遵循经济规律,可以这样讲述:只有让它们“自由恋爱”,它们才能结成连理共同持家,达到“船大可以抗风浪”的目的,如果“拉郎配”,当然“强扭的瓜不甜”,不但结不成婚,反而有可能双双殉情。幽默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使昏昏欲睡的人精神爽朗,可以使有厌学情绪的人笑逐言开。幽默是趣味语言的一种,是引力巨大的磁石,听后笑意无穷。所以,运用幽默让语言趣味化,可以化平淡为神奇。

篇4: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语言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30-01

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完美的语言培养人才的技能和技巧。一堂好的政治课需要多种教学艺术的综合运用。政治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才能更好的运用其他的教学艺术,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政治教师怎样能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较高艺术性呢?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清晰、逻辑性强

语言精炼就是指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语言精炼要求教师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学生已知的或不重要的要少说或不说,点到为止;学生不了解的或重要的,要多说或详说,并要说得恰到好处。要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尽量多的内容,词约旨丰,一语中的,有详有略,详略得体。

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语言清晰主要指吐字清晰和思路清晰。课堂教学语言要清晰悦耳,保证让学生听清楚你说了些什么,所以发音必须标准,吐字必须清楚,做到字正腔圆,张口如拔古铮,清新明亮,讲话如幽泉淌水,叮叮咚咚,使学生悦耳倾心。条理清晰是指教师讲课观点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层次性强。语言条理清晰的关键是语言要符合汉语语法规则。

语言要有逻辑性指课堂教学语言要前后一贯,上下承接,顺理成章,合乎思维的逻辑结构,规则和规律。教学时,教师忽略了所讲内容间的联系,那么每节课不是概念的罗列,就是观点的组合,当然显得单调枯燥,呆板无趣,若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间的内在,在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进行教学,就能层层深入,取得较好效果。

二、课堂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

语言的节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知识信息接受的情况,合理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教学语言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来调节自己课堂语言节奏,做到快慢得当,高低适宜。语言速度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语言要有抑扬顿挫是指教师上课的语调处理的高低起伏的统一,抑扬是语调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为了表达一种内容就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像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有时为了表达另一种内容,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字正腔圆,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顿挫,也叫停顿。这是有声语言表情达意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课中,适当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语言的结构和教师的感情。它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教师讲的事理,在停顿间隙进行思考、消化。

课堂教学语言要能展示感情,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要使自己的语言感人,就应当在语言里倾注激情,只有情深,才能理透,才能感染人。教师要将“理”传达给学生,必须做到“情通”,然后才有教育意义上的“通情达理”。

三、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

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语言的趣味性是使教学语言产生魅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枯燥乏味的语言如同一盘忘记加盐的菜一样破坏着食欲,不论营养价值多么高,总是淡而无味,食如嚼蜡,不会脍炙人口。幽默是教师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一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构成优秀教师品质的一个要素。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理舒畅的教学环境。人类社会交往的存在和维持,从心理学家的角度来说,首先是语言交际的存在,而情绪的作用也不可低估,语言和情绪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语言的刺激影响着情绪的变化,而情绪又可调节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所以,人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境低沉或抑郁时,则思路阻塞,动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讲话幽默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增添快乐,在谈笑风生中领略知识的真谛,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诱人的魅力。因此,学生十分欢迎具有幽默感的老师。

四、课堂教学语言的音量要适中

篇5: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艺术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问既是一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宛如使人处于一定的艺术氛围中,并给人一种艺术的享受[1]。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正达到这种艺术境界,必须大力修炼语言艺术,使语言不仅是思想传播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是思想传播和渗透的润滑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可见,努力修炼语言艺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思政课教师需要提高的教学技能。

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本来是形容描绘或表达十分具体、生动、活灵活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它包括“生动”和“形象”两层含义。生动指描写的物体、人物等非常具体鲜明,就像活的一样;形象指描写的物体、人物等非常相像,就像真的一样。在思政课教学中,达到生动形象的目标就是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语言要逼真和鲜活,说什么尽量像什么,学谁尽量像谁。因此,老师要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和人生经历,对我国大好河山和历史人物的一些情况相当熟悉,模仿能力和表述能力要相当强,做到不仅可以意会,而且还可以言传。《基础》教师在讲爱国主义者时,就需要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第一,形象,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老师在谈及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无论是对全国的描述,还是对具体某个地域的描述,都要做到“形象”。比如老师在描述长城的伟大的时候,就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学生了解长城更多是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没有亲身感受长城的伟大;二是思政课教师去过长城很正常。因此,它要求老师在参观长城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怎样用语言把长城的伟大形象地描述出来。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通过各种形象的描述,让去过长城的同学仿佛再次置身其中;没有去过长城的同学,能凭老师的讲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生动,要让学生有鲜活的感觉。老师在讲述“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一内容时,需要引用邓小平的以下一段话:“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就立不起来的。”[2]331在引用这段话时,如果能够学习一下四川话,模仿小平的声音,则学生肯定能够感兴趣,有鲜活的感觉,似乎真实地在听邓小平的教导。当然,如果老师自己没有这种能力,则可以考虑请四川的同学模仿邓小平的声音,念一遍这段话,则也能够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依此类推,当我们需要描述其他地方、事件时,需要引述毛泽东等伟人的语言时,也可以运用这种艺术或者这种处理方式,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

二、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一词由“幽默”和“诙谐”构成,“幽默”是指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诙谐”语出《汉书・东方朔传》:“其言专商鞅、 韩非之语也,指意放荡,颇复诙谐。” 意指谈话富于风趣,引人发笑。张五升认为,“教学幽默是用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进行教学,以对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教育,培养幽默感和乐观主义人生观的教育艺术形式。”[3]117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海特也曾经指出,“幽默是一个好教师最优秀的品质之一。”从这些论述,不难看出,幽默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需要大学生在明白理论的基础上,将理论努力付诸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思政课教师在准备课程教学的工作中,要尽量做到以下两点:一要吃透教材,力争全面、准确和深刻地把握教学内容,选用准确的教学方法。二要适当运用有趣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使思政课的内容不仅能够进课堂,而且能够进入大学生的大脑和心灵,最终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原理》课程被认为是思政课中最具理论深度的课程,老师的提问学生往往害怕回答。在教学中,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同一个意思可以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幽默的方式进行,但是二者的效果会明显不一样。老师可以说,下面我们请哪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最正常和最简单的提问方式在目前情况下肯定很难奏效。因此,如果尝试换一种方式,效果可能就不一样。老师可以说,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如果哪位同学认为自己思维敏捷缜密、反应快速并且知识面广,请你向同学们展示一下。这种方式让同学感觉到,如果自己能够把问题回答出来,就能够体现自己的水平,增强今后回答问题的信心,即使回答不出来,也不丢面子。当然,追求语言的幽默诙谐要掌握一个尺度,切忌满堂幽默,这样就有“搞笑”的嫌疑[4]。特别不要把不幽默的东西当成幽默,说完之后,同学没有反应,自己无聊地笑起来,这不仅不能提高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教学效果,把思政课教学庸俗化。

三、言行一致

所谓言行一致就是要求教师遵守诚信的基本原则,在学生面前讲真话、讲实话,不讲大话和空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政治教学论文 )老师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求学生去做,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政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它需要向大学生传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具体表现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行为规范。老师既要言传,更要身教。从言传方面讲,就是要让大学生懂得这些规范,还要大学生接受它们,坚持它们,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它们,做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从身教方面讲,就是要自己身体力行,坚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处处做大学生的引路人。《基础》课老师在教学中要求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但是大学生是否愿意接受并且实践它,任课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很重要。如果老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肯定会对老师产生钦佩的感情,并能够向老师学习。反之,如果老师的表现是个对现实生活强烈不满,对未来没有信心,课堂上讲完理论就不断批评社会黑暗面,那就不可能真正引导学生有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在向学生谈深恶痛绝的官员腐败问题时,教师必须给自己确定底线,并坚守底线,绝不能收受学生任何礼物,否则学生会认为,老师的诚信存在问题,说一套,做一套,没有言行一致。为此,思政课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做一个遵纪守法、为人正直、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在各个方面做广大学生的表率。切忌使自己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四、浅入深出

浅入深出由“浅入”和“深出”二词构成,“浅入”是指导入要浅显,从简单的例子或者从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引入教学,“深出”是指从浅显的例子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思政课的理论性很强,有些理论比较浅显,大学生一看就明白;有些理论比较深奥,大学生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对理论本身也不一定真理解。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自己要深刻领会教学内容,而且还要确保大学生能够领会和理解。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内容,深入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既能够从理论到实际,又能够从实际到理论。教师要尽量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归纳出深刻的理论。不过,教师在争取浅入深出效果的过程中,要认真处理“浅入”和“深出”的辩证统一关系,准确把握“浅入”和“深出”的度。“浅”代表社会生活实际,是理论的表现形式,切忌“浅入”之后平淡无奇,失去语言的艺术本质。“深”代表理论的本身,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切忌“深出”时把自己和大学生都搞糊涂。《纲要》课教师在讲述中国人民近代“三大选择”时,不要开门见山地要求大家理解和接受,这样讲授肯定难以完全达到效果。任课老师要先从设疑开始,然后再分析中国人民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政党争取民族独立自主的艰难历程,直到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通过这1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到深,水到渠成地得出正确结论。

五、切中肯綮

所谓切中肯綮,最早出自《庖丁解牛》,它包括“切中”和“肯綮”两个方面。切中就是正好击中; 肯綮是指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切中肯綮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够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够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9这种语言艺术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就是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说空话,少说套话,多说实话,不要光讲理论,不联系实际,要尽快找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点。思政课从表面看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因为其中很多理论都被一些人认为是与实践完全脱节的,没有任何真正价值,开设思政课等课程完全是政治的需要。其实,思政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书中每一个理论都最终都能够真正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理论很抽象,从表面看和实践脱节。但是,只要做深度思考,都能够最终和实践进行对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吃透思政课教材,努力把握每一个理论,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理论一旦和实践结合起来,理论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且能够真正为学生掌握,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基础》课教师在讲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助人为乐”这一问题时,任课老师不要一味强调,助人为乐是我国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因为大学生从书本中都能够看到这些内容。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考虑如何运用切中肯綮的语言艺术,将助人为乐与实践的结合点找出来,然后开展教学。应该说,大学生面对熟人,还是比较愿意做到助人为乐的;但是,面对陌生人时,很多人面对他们的困难,往往是做一个冷酷的旁观者,而很少愿意伸手相助。原因就是在南京“彭宇案”给中国道德的冲击,有人甚至断言,该案使中国道德整体水平倒退到旧社会。在该案中,彭宇虽然扶了被人撞倒的徐寿兰,最终却吃了官司,且被判赔偿徐寿兰数万元。而且此后还有相当一批类似案件基本上以助人为乐者吃亏告终,包括许云鹤案等。回到课堂,当大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是该助人为乐,还是袖手旁观。如果老师引导不好,不能找出将助人为乐的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点,估计绝大部分学生将选择袖手旁观,这与思政课教学目标有不一致。而如果老师只是一味要求学生实施助人为乐行为,真遇到像徐寿兰一样的老人,大学生将如何面对思政课理论的坚持和放弃问题。为此,老师要努力寻找二者的结合点。首先,告诉学生,尽量做到助人,并且尽量感到快乐。其次,告诉学生如何助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助人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遇到不同的困难形式,需要采取不同的助人方式,或者邀请一伙人共同帮助,或者打电话向相关具有管理职能的单位求助,如果遇到明显的欺诈,应该如何应对。第三,告诉学生正确对待助人过程中的小亏。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的行为,避免吃大亏,但即使有些小亏,也要正确对待,不要因为一点小亏就改变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最后,引导学生学会将心比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扶持关心的时候[6]127。如果我们自己遇到困难,没有任何人伸出援助之手,我们也会感到很不正常。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6]127。通过这些分析,学生就可以清晰感受到,老师不是一味说教,而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给自己传授生活知识,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卢爱新。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魅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王小元。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6:政治课教学的语言艺术

这周新教师培训主题是探讨教师的语言艺术。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毫无疑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情感交流和知识传承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教学的艺术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教学语言的艺术。

对于政治课教师来说,要想改变政治课堂枯燥、抽象、沉闷的旧貌,使政治课充满艺术魅力,就必须努力创造自己的语言风格,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品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艺术,实现政治课教学的艺术化。

一、幽默性的语言:一次讲课讲到“民主”,本来课程的内容就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也昏昏欲睡,我大喊一声:同学们注意了!我要讲“无知少女”的故事了!同学精神一震,都竖起了耳朵。我说,某地要选举一位代表,条件是要“无知少女”:无党派的、知识分子、少数民族的、女性!请问这样子的条件是民主的吗?同学们一听哄然大笑,课堂沉闷感一扫而光,一堂枯燥的新授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很好地完成了。

二、形象化的语言: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讲出来的总是平板的、干瘪的、严肃的词语,如果加入一些象声词,把要讲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必然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时,讲到1958年的大公社的劳动场景,就用了十分形象化的语言:上工一窝蜂,干活闹哄哄,放工往前冲,苦了想干的,累了实干的,便宜了捣蛋的!看了形象化的歌谣,学生理解了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7:试论思想政治课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黎明

贵州德江

煎茶中学

565201)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传播、思维引导、认识提高、能力培养都是经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的。因此,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必须讲究艺术性、科学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炼。怎样才能增强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性?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要去探讨的一个问题。那么,本文将从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这个角度加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程改革;历史教师;历史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人们沟通感情,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同一语言,由不同的人表达出来,效果就完全不一样。这就说明,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语言表达一定要讲究艺术性。而对以教学作为自己主要社会实践的教师来说,语言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的知识传播、思维引导、认识提高、能力培养都是经过教师的语言来实现的。那么,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一、历史教学语言

历史教学语言分为一般教学语言和历史专业语言。一般教学语言是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比如叙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描述历史人物形象,阐明历史概念的特征,揭示历史的规律现象以及组织教学等,都需要使用一般教学语言。历史专业语言是指正确运用历史专业术语,即历史学科的专门用语,这些专门用语是由历史基本概念组成的名词体系,每个词都有其特有的定义域,是不能随意使用的。如,人殉和人牲、沙俄和苏联、女王和天皇等等。历史专业语言除历史术语外还包括一些习惯用语,如指着历史地图说明方位时,不应说在左面、右面、上面、下面,应说在西面、东面、北面、南面。又如时间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若只说数字则认定是公元后,如果是指公元前某个时间,那么,“公元前”三字不可省略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历史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所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历史教学语言就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的语言。它同时要满足历史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自身的语言修炼和语言技巧。我国著名的历史教育学家赵恒烈先生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材对当时变法内容的归纳,而不是当时颁布变法法令的数目。应该这样说,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共有四点。另外,教师在讲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时,不能说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就是“民主”和“科学”如果这样说,就显得非常不严谨,应该说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后期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这样就显得严谨又专业。

(三)语言用词必须要简练、流畅

历史教师的语言必须要简练、流畅,不要懒婆娘裹脚又长又臭,讲了半天,学生不知道老师在讲些什么。这不仅达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反而是自己费力不讨好。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流畅。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也特别注意语言的简练,他在论述封建社会开端于战国而不是西周时说:“虽有一双燕子,但也不能算是春天”这些简练的语言,非常形象深刻的说明了历史问题。因此,语言的简练、流畅,从某种程度来说,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认识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简练、流畅还有助于学生记忆巩固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保持长久记忆。

(四)语言用词必须生动形象

历史课堂语言应该形象生动,要讲出色彩,讲出声响。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一个能动听地、明清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变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因此,优美动听的教学语言听起来就是艺术的享受,而枯燥平淡无味的教学语言犹如给学生奏响一首吹眠曲。学生听起来浑浑噩噩,不知所衷。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一半,也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基本要求。一代伟人毛泽东就特别注重语言的技巧。如教师在讲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时,不妨巧用毛泽东的话:“根据地至于红军,就像屁股对人一样重要”再如教师在讲到国民党统治下苛捐杂税层出不穷时,也可以巧用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横批“国民万税”。通过这幅对联,更加深刻的讽刺了国民党统治,把收刮民脂民膏的丑恶形象揭露得淋漓尽致,真是入木三分。

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历史人物的对话,如:在讲到戊戌变法失败后,袁世凯利用两面手段出卖维新派时,可以利用谭嗣同和袁世凯的对话,一天深夜,谭嗣同悄悄来到法华寺,密访袁世凯,并直截了当地问,“天津阅兵的事你知道吗?”袁世凯说:“有些风闻。”接着谭嗣同拿出光绪帝的手诏给他看,并说其来意:“现在只有你可以救皇上,你如果不愿意,可以向太后告密,你肯定会升官。”老江湖的袁世凯一拍胸脯,正色道:“你把我袁某人看成什么人了啊?你我同受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皇上厚恩,大家都有救护的责任。”还说:“阅兵时只要皇上到我营里,传号令杀贼,杀个荣禄就像杀一条狗一样。”但是,袁世凯当晚就从北京到天津,向荣禄告密,出卖了维新派,通过这段对话,就把口蜜腹剑的老江湖袁世凯这种卑鄙的伎俩揭露得淋漓尽致。从侧面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脱离人民群众,软弱的一面。另外,在讲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时,可以把新旧北大进行比较,例如:旧北大实质上是一处官僚养成所,由于学生多为京官子弟,毕业后也是当官,因此教员称学生为“老爷”;学生称教员为“大人”。教员们不从事研究,只为养家糊口;学生们更无心学习。教员:“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请向左转!老爷们请向右转!老爷们请向后转!”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教员:“老爷们好!”众生:(齐声)“大人好!” 教员:“老爷们辛苦了!”众生:(齐声)“升官发财!”这就非常生动形象揭示旧北大面貌。从而就会促进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这种面貌的大学,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呢?通过这种还原历史人物的对话,不仅生动形象,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三、历史教师必须要加强语言的自我修炼

要想成为一个幽默风趣的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炼。那么怎样加强自身的语言修炼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不断加强本专业的学习,加深功底。只有不断加强专业学习,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其教育技巧的提高,只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因此,我建议历史教师要多看一些名人传记、回忆录和历史小说等方面的书籍。

(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笔者了解到,有一些历史教师,除了本专业的书籍外,从来不喜欢看文学方面的书籍,从而使得自身知识面过于狭窄。我建议历史教师除了本专业书籍之外,还可以多看小说、诗歌、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等等。因此,要想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历史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只有提高了自身的文学素养,才能够将历史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意境美、形象美和音韵美。

(三)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一些教师一走上讲台,说起话来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语无伦次。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口才的锻炼,还要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大家知道,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嘴上功夫。有了一套嘴上功夫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更加锦上添花。

总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历史教师也要不断的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因此,要想做一名在课堂上深受学生欢迎的历史老师,就一定要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还原历史。用优美动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用充满个性激情的语言去吸引学生。从而使自己努力做到“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行美以感目”,使教学语言充满无限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篇8: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作为一种专业的语言, 教学语言是要求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 运用特定的教学方法, 围绕教学内容而使用的一种专业语言。教学语言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手段, 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必须在教学语言上进行研究, 创造性地培养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技巧。这种“技能、技巧”是有选择的, 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语言创造。

二、教学语言研究的意义

1. 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教师教学语言水平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 基于语言自身的感染力, 教学语言的动听优美直接影响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鲁迅先生曾经指出, 汉语有“音美”、“意美”等特征。教学中教学语言的优美动听, 就是音响和音调等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接收语言信息。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要发挥激励和鼓舞的重大作用, 就要重视情感的发挥。学生学习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感情。再次, 教师教学语言的培养提升过程, 是教师在熟练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对教学思维的再开发, 同时是对学生语言的培养和思维的诱导, 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传递知识、训练能力, 提升人格”[1]。教师的教学语言, 对学生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 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马克思认为, 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 是记录思维活动的符号系统, 可以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一方面优美的语言刺激能够培育语言美感, 教师丰富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美感水平。另一方面优秀的教学语言能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学习语言的黄金阶段,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将深刻地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水平和思维能力。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总是对教学内容、结构、节奏等作出周密的安排, 对课堂教学语言的各个方面, 如导语、提问语、结束语等反复推敲, 以求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1. 导语的设计

导语是教师讲授教材或实施练习之前的一段开场白, 好的导语可以使学生较快进入学习状态,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片段一: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一框。

这是两位女神级的人物, 我想大家都认识吧! (呈现两幅图片) 左边是…… (学生齐声回答: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 右边是…… (学生齐声回答: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 就在上个月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访华。可是, 历史上的中美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时而亲热, 时而疏远, 为什么?国际关系复杂多变, 如何揭开国际关系的神秘面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点评:导语要求施教者审时度势, 找准课堂的兴奋点, 尽可能做到别开生面。以“夫人外交”开启中美外交之旅, 加之“学生辨认图片”的形式, 加强师生互动。话锋一转, “历史上的中美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引出本课内容。导语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教学语言要做到简练巧妙生动, 是建立在教师对讲授的内容透彻理解, 对教材的重难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的。

教学片段二: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英国国王和君主立宪制》一框。

认识她吗?她是谁? (英国现任女王伊丽莎白)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 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欢迎仪式, 鸣礼炮。大家猜猜:鸣了多少响礼炮? (学生:15, 20……)

引入“鸣炮礼”:鸣炮礼起源于英国, 鸣响礼炮表示对别国友好。鸣炮的次数和国家领导人的级别有关:21响迎送国家元首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19响迎送政府官员或其他相应级别的人;17响迎送副总理级别的人。所以, 英国女王来中国, 鸣炮21响。

点评:“鸣炮礼”和英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 在于突破教学的重点:“英国女王是元首, 并且是虚位元首。”在导入中, 教师的语言多采用短句, 规范准确地交代历史事件, 以“数字”设计材料,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关注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学习兴趣。

2. 提问的设计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 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系列问题, 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常用教学手段。

教学片段一: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一框。

三国演义开篇讲道:“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纵观中美之间的发展历程, 有竞争、有冲突也有合作。既然两国建交了, 那为什么还打打闹闹, 争争吵吵? (学生回答:“国家利益!”)

西方政治家丘吉尔说:“没有永远的朋友, 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只有永远的利益!”中国古语说得好:“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用在国际关系上就是“打也利益, 和也利益”。所以, 中美两国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 为什么? (学生回答:“国家利益!”)

点评:以“历史故事”和“名人名言”设置提问, 选点准确, 做到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也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打打闹闹, 争争吵吵”形象生动, 以学生熟知的中国经典著作和西方名人的话语为载体, 排比设问, 增强了层次感。

教学片段二: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英国国王和君主立宪制》一框。

(展示脑白金的老两口图片) :“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他们两位是广告的形象代言人, 伊丽莎白二世则是英国的形象代言人。

有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叫《国王的演讲》, 大家看过没有?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患有口吃, 二战即将来临, 内阁要求国王发表全国演讲, 乔治六世以顽强的毅力矫正了自己的口吃, 演讲成功。在他走出演播室的时候, 他的父亲乔治五世对他说:“我们王室成员现在已经是演员了!”这句话道出了英国的国王是 (学生回答:“虚位元首。”) 。

点评:教师最后提问:“这句话道出了英国的国王是……”前面做了很多铺垫, 以脑白金的广告引出“形象代言人”的称号, 以“我们王室成员现在已经是演员了!”强化学生的认知, 这种“故事式的提问”难度适中, 节奏较慢, 使学生顺利地实现从感知阶段到深层次思维阶段的过渡。

3. 结束语的设计

结束语的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阶段。在下课之前, 学生特别希望老师作出提炼概括, 帮助学生完善对实质、对规律性的认识。“有时, 教师要把学生接触教材过程产生的点滴喜怒哀乐情绪疏导到一个感情线上去, 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演讲, 完成情感的升华;有时, 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活动从分析层面到鉴赏层面”[2]。

教学片段一: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一框。

当前的国际社会其实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我们国家在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同时, 绝不会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 也不会干预别国的内政。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 也是你们的, 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温家宝对此有过准确的解读:“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在青年一代身上!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奋发有为的青年, 那就没有未来;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诚实、正直和勇敢的品格, 那么它将无法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 何谈维护国家利益?青年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最后我们以一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结束本节课内容。

点评:前半段, “我们国家在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同时, 绝不会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 也不会干预别国的内政”, 采用了归纳式方式。后半段, 以毛泽东的话引入, 使学生联想到自身的责任, 采用点拨式的结束方式, 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 认识课本知识的社会价值。这种结束语, 更能给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片段二: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英国国王和君主立宪制》一框。

马克思说:“一个人之所以为王, 是因为他周围的人愿意称它为王!”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王室对他们来说是存在一千年的“活化石”。英国王室就是一种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 一个活招牌, 究竟英国王室的前景如何?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们应当交由历史和实践证明。

点评:在阐述英国王室何去何从的问题中, 教师采用激情式结束语, 坚持措辞要有分寸感, 感情抒发要适度的原则。将王室做了比喻:“活化石”、“历史博物馆”、“活招牌”, 措辞精炼有分寸。采用反问感慨的语句:“究竟英国王室的前景如何?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们应当交由历史和实践去证明!”很好地抒发了情感, 熏陶和激励了学生。

摘要: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语言, 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对课堂教学语言中的导语、提问语、结束语等反复推敲, 以求创设最佳教学情境。

关键词:高中教师,思想政治,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余新武, 陈瑛.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现状与应对策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3) :99.

上一篇:中军训周记下一篇:给乌塔姐姐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