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2024-05-20

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精选6篇)

篇1: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家庭指导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家长的期望。许多家长为孩子取得的进步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也为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感到苦闷和烦恼。

我们曾经遇到和了解到这样一些现象:

有的孩子,小时候,同父母很亲热,长大了后,态度反而生硬了,不愿父母多问。

有的孩子,埋怨家长干预太多,父母一开口,他就说,老一套来了,成天唠唠叨叨,令人讨厌。

有的孩子,天资聪颖,兴趣广泛,但是特别顽皮,软的哄,他无所谓;硬的逼,他不怕,并且逐步滋长着一种潜在的反抗意识。轻者顶牛,重的出走等等。家长恨铁不成钢。

有的孩子,虽不违纪,但胆小孤僻,思想受压抑,学习效果差,家长不好多说。

有的孩子,在家里很少与父母谈心里话,但是在非正式的团体里,却无话不说。对其 “老大”的话,却言听计从。一九八六年五月的某一天,《北京青年报》报道了下面一条新闻:

6名高中生(成绩较好,在家表现也很好)组成了一个盗窃集团。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十分严密的盗窃活动,并有计划地将赃物收在各自的家中,部分物品由集团成员享用,部分物品分批转手出卖。所有这些盗窃活动均不为6名家长知晓。

以上种种,都是值得我们家长深思的。

我们学校每年高考,既有智力好的同学考入重点院校,也有许多智力一般,甚至智力较差的同学,也考取了重点大学,并攻读研究生。相反,还有智力很好,但贪玩,而没有考出理想的水平。这里,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产生内驱力,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

今天,我们抛砖引玉,谈一谈中学生家教中的一个问题:《中学生自我教育的家庭指导》。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和独立思考、自我教育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我国,由于高中生智力的发展,革命理想的树立,以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都与他们的自我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腐蚀与反腐蚀,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摆在青年学生面前,需要他们去分辩是非,鉴别真伪,决定取舍。这些都离不开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中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关于自我教育的的指导

(一)指导制订自我教育计划

计划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激励和制约的功能。同样,自我教育计划对青年的行为也具有这些功能。因此,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指导孩子制订好自我教育计划。

制订自我教育计划,应做到如下几点:

(1)着眼于把自己培养成为能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人才(这是自我教育计划的灵魂)。自我教育计划,要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适应未来人才的需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一定的奋斗目标、具体要求以及实施办法等等,包含了学习、工作、实践等活动,它比单纯的学习和工作计划广泛得多,深刻得多。

(2)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每个人的优势和弱点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子女的自我教育计划必

然具有各不相同的个性特点。比如有的忽视基础,浮华不实;有的热情很高,但自控能力较差等等。家长在指导孩子制订自我教育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特点,注意扬长克短。这不仅有利于子女在高中阶段的全面发展,而且能为他们后来的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里我们给家长和教师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为自己拟订的自我教育大纲。这个大纲是:“①已经确定要完成的事情,一定完成,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②一旦去干,就得干好。③要是什么事情搞忘了,绝对不能从书中查找,而要自己尽力回忆。④开动脑筋,全力以赴„„”。“对于我来说,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是摒弃懒惰、急躁和优柔寡断。”很明显,这个自我教育计划的特点是强调培养自己意志力。

(3)将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结合起来。中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增强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都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所以,教育和自我教育必然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制订自我教育计划,必须将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结合起来。如果没有长远目标,前进的动力就会不足,取得一点成绩就会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如果没有阶段目标的一步一步实现,长远目标就会落空。在中学里,凡是进步显著的学生,都能做到将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结合起来。

(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内容丰富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劳动、社会调查、学生实验等等),不仅能为孩子的自我教育创造了条件,而且是自我教育发展的动力。

(1)在劳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劳动是最有力的教育手段,是“伟大的教育者”。然而,只有当青少年学生在劳动中确立了自己的信心,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才能和天赋时,劳动才能成为强大的教育力量。只有当一个人热爱劳动时,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长应特别重视劳动在教育和自我教育中的作用。在这方面,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1946年2月,毛泽东同志的长子毛岸英从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回到延安。遵照父亲的教导,他背起四、五十斤重的行李和小米、菜籽,步行来到延安南区吴家枣园村,拜村长郝光发为师。晚上,他和农民睡在同一个窑洞;白天,和乡亲们一块上地劳动,刻苦锻炼自己。通过这次劳动,他不仅学会了许多主要农活,而且也了解了农村的许多社会情况,同贫苦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课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这件事告诉我们,青年只有通过劳动的磨练,才能产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才能发现自己的力量和才华。在今天,轻视劳动的观念在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懒惰和空谈是青年时代最可怕的敌人”,因为他可能导致孩子的堕落。因此,家长和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并督促他们在劳动中认真磨练、改造自己的思想。

(2)在参观访问和社会调中查进行自我教育

组织参观访问,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1983年春,我校的一位学生,在到鄂州西山春游时,第一次乘船横渡长江,深切地感受到长江的浩瀚气势,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感情真挚的诗:《长江,我愿做你的一滴》,被《文汇报》发表,并加进了此诗“洋溢着青年人特有的激情,主题鲜明,颇为发人深思”的编者按。因此,支持、指导孩子进行社会调查,能收到让孩子在事实面前自己教育自己的效果。

(三)培养自我监督精神

拟订的自我教育计划,只有付诸实现,才具有意义。这就需要有自我监督精神。自我教育——这是人自己为自己提出课题,自己找出解决课题的方法,自己监督它们的实施。家长应督促孩子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对自己活动进行监督的最好形式之一是个人日记。

(四)进行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

高中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既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的影响,也会有错误思想的干扰和侵蚀。同时,还有国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向青年学生贩卖各种腐朽没落的精神垃圾。在这种情况下,有的青年学生,将毒草当成香花,把错误的思想当作宝贝加以信奉。这是不足为奇的,但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必须进行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这种导向,应该成为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就是在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包括社会),通过谈话、通信、写文章、指导阅读书

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批判“金钱至上”等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要培养文明行为习惯和诚实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优秀品质,反对各种丑恶现象。尤其在重大政治问题上,家长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如果放弃正确的政治思想导向,让其自由发展,那么错误的思想导向必然会在青年中占上风,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个时期以来,在青年中流行着“自我价值”、“自我中心”、“自我设计”、“自我主体”的许多糊涂观念。对这些时髦的名词,高中生议论的并不多。但是,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地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等问题,还是较为关心的,因而也应给予正确指导。

所谓“自我价值”,即人的价值。胡乔木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如何正确地认识人的价值呢?就高中生来说,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正确理解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而不在于索取,但并不否认人们向社会索取。因为没有索取,人就无法生存。一个人从出生到走向社会、独立生活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向社会索取,即使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也是要一面作贡献,一面向社会索取的。我们在讲人的价值时,必须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索取。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为社会贡献的财富越多,创造财富的能力越大,人的价值就越大;另一方面,人又在作贡献的劳动过程中,改造自己的品质和智力,锻炼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积蓄和提高自身的价值。

为什么不能只从索取方面来说“人的价值”呢?因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而个人的存在又离不开社会。如果人人都去索取,而不去贡献,那么人类社会就无法存在下去。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比作一座正在建造的大厦,那么这座大厦只有靠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才能早日竣工。如果人们都去索取,今天你拿一块砖,明天他拆一片瓦,那么这座大厦就根本无法建成。这是显而易见的。

有的青年片面追求“自我价值”,一味要求“社会为我提供”“社会尊重我的个人权利”。这实质上是一种把索取放在第一位的个人主义、利已主义,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

总之,人的价值首先在为共产主义事业、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做出贡献;在我国,在今天,首先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作贡献。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来说“自我价值”,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2.正确理解个人发展和社会条件的关系

在任何社会里,人的价值都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不能离开社会条件。浩瀚无边的海洋,是由无数小小的水珠组成一样。而水珠一旦离开海洋,就会干涸,个人如果脱离社会给予的条件,就无法实现人的价值。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青年个人的发展,创造和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现在限制我们实现更高的人的价值的,已经不是根本社会制度不合理,而主要是经济文化发展不充分,某些体制不完善,以及我们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等等。我们不应该在尊重“自我价值”的口号下,提出各种各样的不切实际的个人享受、个人自由、个人发展的要求。我们决不能以为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建立,就应该立即无条件地保证实现个人的一切要求,否则,就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合乎人性”。如果那样想,除了鼓励个人主义、涣散人心以外,决不能解决任何一个实际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脱离社会客观条件,不考虑社会需要,个人的“自我设计”、“自我选择”,从认识论来说,是唯心主义的;从实践来看,也是有害的。诚然,人是要对自己进行设计的,尤其是青年时期,正是考虑自己的个人发展、设计自己的时期。一个人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使自己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就要从青年时代起,选择好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好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社会的需要来设计自己的一生。但是个人的发展和设计,一要考虑客观条件和国家需要,二要考虑自己本身的特点。尤其是中学生(包括初、高中生),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努力学好各门功课。如果违背客观规律,丢开基础学科,想入非非,另搞一套,并且听不进教师和家长的劝告,固执已见,结果就会事与愿违、贻误时机、一无所获、后悔莫及!

二、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要使子女成长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就必须让他们具备自尊、自信、自强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教育孩子珍爱自己尊重别人

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包括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遵守公德,严于律已等五个方面共40条。概括起来,就是两大方面:珍爱自己,尊重别人。

1.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这里,先讲老舍小时的一个故事:

老舍幼时家境十分清贫,为了过年,母亲、姐姐加紧干活,挣些钱来买些面粉包饺子。

那时老舍还小,不大懂事,他每每在外边看见开当铺的刘家宰了两口猪,放债的孙家请入两座供佛的“蜜供”,象小塔那样高,他总要跑去向母亲报告,而每当这时,母亲总是不无自豪地告诉老舍:咱们家的饺子肉少菜多,但是最好吃!

妈妈的话包含很深的道理:饺子是劳动挣来的,自己亲手包、亲手煮的,怎能不是最好吃的呢?母亲虽贫,但尊而不卑,始终自豪地清贫地对待生活,使舒家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名声。

这就是生活上、人格上的自尊。

心理学家认为,自尊心就是对自己的心理品质做肯定的评价,表现为个人的要求受到合理、正当的尊重的情感。自尊心人人都有,它是人们积极向上的一种内在动力。一个有自尊心的青年不仅尊重自己,按道德标准约束自己,而且还会尊重别人。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要注意如下几点:

(1)要让孩子了解自尊的内容,认识自尊的意义。自尊的内容主要包括:穿戴整洁,朴素大方;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举止文明;不看黄色书刊、录相;拾金不昧,不受利诱,爱惜名誉,不失人格;维护国家荣誉,遇见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等等。自尊的意义在于:崇高的自尊心能够驱使孩子不断地寻求真理,忠实地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培养自尊心,有助于孩子增强责任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从而逐步树立高尚的情操。

(2)要引导孩子注意在集体中培养自尊。在集体中,可以通过群体的相互评价及自我评价,使得自尊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防止自尊向自卑或自傲两极转化。

(3)要引导孩子加强自我修养,注意把个人自尊升华为国家、民族尊严感的高度。我们应以革命前辈为楷模,培养崇高的民族自豪感与祖国尊严感,把个人尊严与祖国的尊严紧紧融合在一起,从而激发起永不停息的进击力量。

2.对孩子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训练

文明行为习惯是与自尊相联系的。文明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人们的行为,凡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都是文明行为。从狭义上说,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在一般常见的行为举止中所表现出来的遵循社会公德的行为,就是文明行为。

培养文明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在高中阶段,家长应做好如下工作:

(1)要提高孩子的认识,明确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意义,要使他们懂得:文明行为不是“抓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保证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要求。文明行为有利于人们的正常交往,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好和睦。

(2)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从小事抓起。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的关键在于实践。要教育孩子从自己做起,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小事,都要以文明行为的尺度来衡量,决不能因为这是小事而听之任之,原谅姑息。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常生活中的事虽小,但却能反映人们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的状况和程度,只有严肃地对待每一个小事,力争每一件小事都能做到行为文明,才有可能养成文明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登上道德修养的高峰。

(3)要教育孩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和道德素养,开扩自己的视野和胸怀。没有文化或文化知识贫乏,人们的眼界和视野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就会显得情趣乏味,格调不高,往往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甚至只顾自己的一些蝇头小利,不顾社会利益和别人的方便,也就无法理解文明行为的崇高价值。有些青年就是由于愚昧无知,先是行为不文明,继而行为野蛮,最后发展为犯罪行动,堕入法网。因此,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包括道德科学知识),有助于青年学生培养文明行为习惯。

(4)家长必须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带头做言行举止文明的公民。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就是认定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实现的心理状态。

自信,是战胜困难的动力,是青年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上取得显著成绩的重要条件,也是创业的立足点。

一般来说,高中生的自信力都是比较强的。因为经过多次的激烈的竞争,许多对手已败下阵来,而他们是学习上佼佼者,竞争中的胜利者。但是,碰到一些困难,受到若干挫折后,有些学生的自信心发生了动摇,产生了自卑感,最后,在思想、学习等方面开始走下坡路。

如何培养自信力呢?

1.帮助孩子减少受挫次数,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家长应当审慎地帮助他们确立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而尽力避免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还应当暗中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在事先增强他们取得成功的信心,并善于在整个努力过程中引导他们保持这种信心,最后,以不同程度的成功来证实他们所具备的自信力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2.引导孩子冷静地对挫折和受挫折感进行分析,采取措施保持孩子的自信力。中学生所遇的挫折往往并不是因为低能。挫折的形成有时是因为方法不当,有时是因为条件不成熟,有时是因为可利用的条件未予充分利用,有时则可能完全归于偶然因素。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受挫折的真正原因,避免以偏概全,进而帮助寻找有利条件,以提高其自信心。如果表面化鼓励,如“你是有能力的”、“你要增强信心”、“你不要自卑”等,并不一定能够收到好的效果。

3.要培养自信心,应该引导孩子善于自制,而不能自负、自大,随心所欲。自信心如同其它心理活动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因此,应该对自己有个客观的分析,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来定出自己的奋斗目标,判断自己成功的基础和条件。自信心并不是一下子就能确定起来的,它需要通过一次次微小的成功来逐渐增强。孩子只有一次次克服困难,一次次取得成功,才能使自己的信心一次次的增长。自信心增长了,又会在更高层次上克服更大的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功,自信心也随之再度升华。

(三)如何让孩子做一个精神上的强者

德国大诗人歌德曾说:“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这说明,培养青年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教育他们做一个精神上的强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青年的自立应包括:政治上的自立,即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正确的政治远见,不随波逐流;经济上的自立,即自己有了经济收入后,能精打细算,勤俭操家,经济上不再依赖父母或他人;生活上的自立,即衣食住行,凡自己能干的就自己干,不依赖父母或他人,并主动地承担一部分家务劳动;学习上的自立,即能独立思考,有个人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对上高中的孩子进行自强自立的自我教育,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1.进行自立意识的教育。一般来说,高中生既有自立的意识又有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心理。比如,对于较难的题目,许多孩子,都依赖老师先解出来;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依赖父母能给他们办好。这种依赖心理,是青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障碍,也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大障碍。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具有自立精神的人。爱迪生从小就不依靠经济富裕的家庭,靠卖报自立;他为了获取丰富的知识,勤奋自学,终于在艰苦的条件下,成为卓越的科学家。高尔基幼年家庭贫寒,无力到学校读书,他投身到“社会大学”,学到了不少丰富的知识,成为杰出文豪。华罗庚,年轻时由于家庭贫困,只读了几年书,但他毫不气馁,从十四岁开始自学数学,到二十五岁,便成了世界闻名的数学家。家长应该以一些有充分说服力的事例,强化孩子的自立意识,培养他们勇于开拓的创造精神。

2.培养艰苦奋斗的品质。任何事业上的成功和光明前途的实现都是以人们的努力奋斗为前提条件的。为事业和前途而奋斗,这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过程。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实现个人的前途必须艰苦奋斗,实现国家的前途更是离不开艰苦奋斗。人们不会忘记60年代初的艰难岁月,面对国家的严重经济困难,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勒紧裤带,共度难关。毛主席率先垂范,为自己的生活约法三章: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过定量。在国家最困难的日子里,他整整七个月没有吃肉,有时工作一天只吃一盘马齿苋或炒菠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艰苦奋斗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领袖们的风范,是对我们和全国人民的深刻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包括初中、高中生)中,存在着用钱大手大脚,在吃穿上相互攀比,不爱惜劳动成果,有的甚至随意挥霍钱财的现象。如果对此缺乏足够重视,听之任之,就会助长贪图舒适生活不愿艰苦奋斗的思想的滋长,就会对青少年的思想起腐朽作用。夸夸其谈干不了现代化建设事业,舒舒服服攻克不了科学难关。青年学生是否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关系到四化建设的成败。

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抓好艰苦奋斗的教育。一方面,在生活上要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要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怕苦,不怕难,勇往直前,永远进击。总之,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青年一代,以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激励青年一代,为四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关于怎样系统地进行家庭教育,我们所收集到书籍还不多。我们愿意同家长一道,进一步研讨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篇2: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加强中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初中学生的道德品质、精神面貌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在部分学生中也存在着令人十分忧虑的问题,特别是缺乏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极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

2.言行不一,缺乏诚信。

3.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意识。

4.追求眼前享受,缺少远大理想。

5.是非、善恶标准混乱。

6.知与行严重脱节。

造成当代中学生道德现状的因素主要有各种社会因素、家庭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钟明华教授认为,人格的完善比知识的完善至少是同等价值的,不应有偏颇,成人和成才同等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更重要,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健康的人格和情感。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

一、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古代孟母三迁、择优而居,就是因为孟母认识到了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对此,要把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如果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学校要加强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学校还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必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提高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必须狠抓校风、班风、学风,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公德心、自尊心,荣誉感,奠定做人的基础。要提高他们对社会事物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从而达到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效果。

二、加强尊敬师长、知书明礼教育

尊敬师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连封建帝王也不例外,“西伯善养老”指的是周文王在施行“仁政”时带头敬长。朱德元帅亦是孝敬父母的楷模,他把对母亲的爱化为尽忠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知礼讲礼、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今天敬长传统美德不仅不能丢,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进行感恩教育

1.在具体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例如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就有一些比较好的材料,教师可紧扣这些材料,渗透感恩教育,以课堂为主渠道,把教材里所蕴涵的感恩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进行感恩系列活动

如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竞赛、以“感恩”为内容的主题班会、“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等等活动渗透感恩教育。

3.在节日活动中渗透感恩教育

如“三.八”节,让学生感恩劳动妇女的勤劳和任劳任怨的品质;母亲节,让学生感恩母亲的养育之恩和母爱的博大;端午节,让学生感恩爱国诗人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清明节,让学生感恩先烈的壮举和先人的美德;重阳节,让学生感恩长辈的关怀和家人的亲情;教师节,让学生感恩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恩和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

4.爱心祝福活动

如每天送父母或老师一句温馨的祝福;每天上学和放学时向父母或老师问好等。

5.感恩的具体行动

如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争做家务活、按时完成作业、热心做好事、乐于助人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使学生形成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真挚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加强爱心教育

爱心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要培养中学生对社会万事万物都具有一片真诚的爱心,教育他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主动为他人、为社会奉献,使他们真正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当他人需要帮助时就主动去帮助别人,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幸灾乐祸;当他人有困难时就应该积极想办法去为他人排忧解难,不要冷眼观看,熟视无睹;当遇着有老人、残疾人、孕妇时应主动给他们让座,为他们提供方便;遇着有人问路,要热情热心给别人指路,不能捉弄别人等等。

讓学生知道,当自己给别人方便时,自己同样得到了快乐,自己有困难时同样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还有许多人也在默默为他人奉献着。这样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互助、团结、向上的大家庭。

篇3:教育学生与指导家长一样不能少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班主任不仅需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了如指掌, 而且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家长的指导工作。

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存在某些问题的学生, 其家庭教育往往表现出以下九种倾向:溺爱型、放纵型、严厉型、随意型、求全型、梅雨型、放弃型、护短型、无奈型。

对于存在上述教育倾向的家长, 如果班主任不主动地承担起指导的责任, 那么, 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成效也势必大打折扣。因此, 班主任应坚持爱心为本、共同探讨、因势利导的原则, 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以爱心为本, 点燃希望之火。“哪个家庭不望子成龙?谁的父母不望女成凤?”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 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对于那些“放弃型”、“无奈型”的家庭来说也是如此, 只不过这些家长失去了对孩子的教育信心。这就需要班主任以诚挚的爱心, 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优势与不足, 展示发展前景, 重新点燃起家长的希望之火。

二是交流借鉴, 传导先进教育理念。对于“溺爱型”、“放纵型”教育的家长, 班主任可以将报刊上的关于“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新闻报道, 有针对性地送给这些家长和学生;也可以采取组织小型家长会的形式, 请经济条件优越而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的家长介绍经验, 让人们从身边实例中得到借鉴。

三是“水火既济”, 从对照中得到启示。对于“求全型”、“护短型”家长, 可采取“水火既济”法, 请两类学生家长共同座谈, 班主任适时加以评点, 用辩证的观点, 推心置腹地指出各自的优势与需要提高之处, 使其通过相互对照, 相互启示, 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加以改正。

四是现身说法, 引导更新教育方式。对于“严厉型”、“随意型”家庭教育, 班主任可以采取现身说法的方法, 与家长交流自己教育孩子的感受, 取得家长的共鸣后, 在介绍自己由对孩子的言行反感、不理解, 到采取合理方式进行引导的转变过程, 并将有关民主法制的观念和方法融入其中, 这样, 或许更能为家长们所理解, 所采纳。

篇4:中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意见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他们生理和心理处于成长发展过程: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自主;心灵相对幼稚,情感相对脆弱;对于生理发育而言,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缓慢,身心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受损伤且很难恢复甚至不可逆转。表现形式有:自我意识高度膨胀,有意识的与成人意识逐渐接轨,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及学校的认可。其次,生理迅速发展,对异性充满好奇心,但因比较敏感又遮遮掩掩。再有,随着中学生智力水平的迅速发展,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也在提高,但认知和感知发育尚不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特点

1恐惧焦虑性。这种心理首先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当有这种情绪时,会感到担心、害怕、惊慌、恐惧、烦恼等。著名心理学家费洛伊德把焦虑分为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其中现实焦虑是在觉察到真实生活中的危险时做出的心理反应;而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的人们都意识不到为什么而焦虑,但出现的神经质和内疚的体验。引起恐惧焦虑情绪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学校繁重学习任务的因素;家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远大学习目标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导致的焦虑等。这种倾向往往与失败、失望和惩罚等混杂在一起,与幼儿期及儿童期所形成的神经质型的性格和身体迅速发育有关。

2自责性。自责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表现。主要是不管某件事情的结果如何,不满意自己的处理事件的水平,常觉得是自己不好,对细节和结果求过于苛刻,自我否定,自我刁难,对自己做的事抱有怀疑和恐惧。发现一些目标没达到,他们把这些失败都归罪于自己无能,因而常常自责,甚至有自我犯罪感。种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极其自卑,常自怨自艾,沮丧和心灰意冷。出现这种情绪的原因很可能是中学生所感受到的鼓励和承认不足。

3冲动性。冲动是中学生在自我意识上表现出“主观偏执”和较强的“自我中心”,其行为结果往往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有冲动倾向的行为因素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更多是由生活习惯不良或心理不健康引起。冲动的行为特点是任意的、无计划的、鲁莽的、具潜在危险的。社会化程度不足,中学生内心积聚的矛盾情绪找不到合理的释放,就只会采取冲动行为来缓解。因此,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使其接受必要的社会化训练,是目前学校教育中急待加强的环节。

4孤独性。孤独是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心理闭锁,无论遇到什么事总是内部消化,不愿对外敞开;行为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冷漠,社会适应能力差等不安倾向。中学生的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渴望被理解和拒绝与他人沟通的内心矛盾最终会引发孤独倾向。常表现为情绪低沉、胆小怕事、不愿合群;反抗情绪、愤世嫉俗、喜怒无常等。正确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干扰孤独性产生的最主要因素。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意见

1建立和睦温馨的家庭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瑟先科曾指出:“家庭环境和家庭中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导致孩子发生神经一心理病态的危险急剧增长。”在冲突多的家庭生长的孩子表现出更大的逆反行为问题,当父母关系发生冲突,孩子想平息矛盾但又变现的力不从心时,便可能表现出愤怒、对抗、歇斯底里,做出反常的叛逆之举,导致孩子心理发展异常。所以父母间要相互理解、尊重、谦让,能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沟通协商积极解决问题,为孩子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幸福与健康中成长。

2积极营造健康的家庭氛围。父母不能在家中从事一些低级、庸俗,甚至违法、犯罪的活动。父母应引导孩子多参加有益的家庭和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不要把工作、生活中的烦恼等带到家里发泄。所以父母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为孩子展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3努力提高人格修养。父母是我们最直观的学习内容。父母的言行修养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榜样,将对我们起着耳濡目染的影响,并且对我们人格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榜样作用。父母身上不良的行为习惯会侵袭腐蚀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作为父母首先应严于律己,有目标有责任感,诚实守信,勇于创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榜样。

4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和评价观。不能把子女作为实现自己愿望、光宗耀祖的工具;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了解孩子的特长。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会恶化家庭环境,易致孩子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要表扬、鼓励,充分调动孩子的发展潜力,强化和推动孩子的良好行为。

5加强沟通,合理要求,适当管理。父母应当加强与孩子之间的理解与沟通,热爱孩子,欣赏其优点,容忍其错误,接纳其缺点,给他们精神支持。切忌封闭自己的思想,冷落疏远、盲目否定,甚至讽刺、挖苦孩子。但理解不代表放纵,对孩子适当的要求是必需的,父母不能过度保护或干涉。科学教养,给孩子一定的生活空间,把孩子放到社会中接受锻炼,培养其独立能力、耐挫折力和坚强的意志。

家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家庭保护是人来到世上所享有的第一道安全防线,它是人类感情的摇篮和心灵的避风港。在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中,大多数是家庭教育的不恰当和不合理,或部分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所以家长在学生心理素质的辅导、教育和干预工作方面要多重视和不断学习。

篇5: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下面从学习和一般教育两个方面具体讨论一下。

一、学习方面

不可否认,升初中是六年级面临的头等大事。不论家长、学校还是学生自己都把学习成绩看成是最重要的。面对学校里繁重的作业、紧张的学习氛围和家长的期盼,学生的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压力当然可以促进学生的努力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前提是压力必须是适度的,过重的压力会使学生有一种窒息感,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反感、恐惧和抵触。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家长不要给学生施加压力。

在学校中,不论是教师日常的讲授,还是班级内的氛围,学生已经有了很大的压力。在家庭中学生需要的是关心和爱护,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如果在家庭中孩子听到的、感受到的也是压力,那么孩子会有一种无助感,严重的会有抑郁、焦虑倾向。引起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同时会加剧孩子对学习的抵触和反感。

所以,在家庭中,家长要做的不是“加压”,而是适度的减压。学习讲究“劳逸结合”,学校是“劳”,那么家庭中就是“逸”。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在家庭中学习时,家长不要聊天、看电视等。因为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好奇心强,所以当家长干一些事情时,学生会被吸引过去,不能安心学习。另外,家长应该合理的安排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活动,给他们放松。减压。

检验学习成绩的方法当然是考试。考试成绩的好坏是对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评价。但人与人是不同的,目前的考试考核的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智商和情商。而是理解力、记忆力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对一个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不能单纯看他的成绩,要结合学生平时的努力程度、进步与否等等。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努力了,但成绩不理想,家长不应该批评他,反而应该鼓励他,使他巩固目前的成绩。如果此时家长一味的批评,那么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

面对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家长不必灰心、丧气。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在上小学和中学是6门课不及格,但他获得了心理学双博士,是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会长。爱迪生小时被学校开除,理由是“实在太笨了”,但他一生有几百项伟大的发明,包括电灯、留声机等。所以,成绩不好不是因为孩子的智商和能力问题,只是他们没有“开窍”,或是还没有兴趣。

面对目前一个班60多人的大班额教学,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的人,更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人。但任何人都希望成为别人瞩目的焦点,成为别人眼中的明星,希望别人关注自己。特别是孩子。大部分的所谓后进生上课捣乱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所以,家长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多关注孩子,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即使孩子说的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孩子的事就是大事”。

另外,对一些中学的选择,不能一味的追求所谓名气。许多所谓名校,因为大量商人、官员的子弟的进入使得这些学校的学生除了学习好,什么也不好。特别是私立学校,这些学校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虚荣心。

二、其他问题

根据心理学中的“需要层次理论”。下一层是上一层的基础。越往下越重要,越需要满足,对人的发展也越重要。

目前学生的学习、升学问题属于最高一层“自我实现”。在这个体系中属于最不重要的一层。但“自我实现”又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使人生存的最终目的。但如果下面的几层不能得到满足,孩子或是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完成学业,或是没有积极性去完成学业。“生理的需要”层面有“休息的需要”、“饮食的需要”等。其中因为学业的繁重,孩子的“休息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更重要的是,“尊重的需要”层面中的“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也得不到满足。当然家长不会故意去蔑视、侮辱自己的孩子。但一些诸如“你比猪还笨”、“你比某某人差”等这类打击了孩子自信心的话就是对孩子的侮辱。六年级的孩子是极其敏感的。试想,谁会听一个侮辱了自己的人的话。所以与孩子谈话时,需要特别注意。

在目前六年级这个年龄,处于青春初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孩子的同性家长无形中为孩子示范了自己应有的社会性别角色。如母亲为女孩示范了如何扮演好一个女性的角色,父亲为男孩示范了如何当一个男人。但对于女孩来说,父亲的影响也是相当重要的。父亲给予了女孩自信和安全感,“父亲是女孩的初恋情人”。女孩在后期对社会的看法、对男性的看法甚至成年后由此引发的对“性”的看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受11、12岁至17、18岁时对父亲的看法和影响。

还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对于青少年早恋问题,堵不如疏。由于青春期的萌动,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是一种正常反应,家长和学校老师都不应大惊小怪,更不应把事情扩大。相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一般都会接受。那些导致孩子早恋者,问题往往正是出在家长身上。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夫妻感情出现了问题,使孩子丧失和睦的家庭环境,缺乏应有的爱的滋润。

家庭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

“专制型”即传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家长对孩子采取打压的教育方式,孩子稍有不对就不容分说,不与孩子交流,不问原因,不讲明道理。只是一味的惩罚。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或是怯懦、胆小,或是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喜欢打架斗殴。

“放纵型”即家长一切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孩子的要求或是不予理睬,或是全部答应。对孩子的错误或是漠视不管,或是包庇纵容。这样的孩子狂妄自大,没有吃苦精神,张扬跋扈。

“民主型”即一切给孩子讲明道理,说明一切事物好还是不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平等的、将道理的、友好的与孩子讲清道理,说明原因。积极提取孩子的意见。做到“蹲下来与孩子交流”。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自信心强、理智。是最容易成功的一类孩子。

总之,家庭环境、家长的榜样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影响超过了学校的教育作用。注重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使家庭影响与学校教育有机的配合起来,建立“家庭--学校”这一有效的、适用孩子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大环境,是解决孩子问题,教育好孩子的关键。

篇6: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

课 题 方 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更新,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冲击,离婚已经成为男人和女人的自由选择。但是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子女的数量急骤上升(我们有些班上四十多个学生就有五、六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这些孩子处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里,他们在思想、学习、性格,甚至健康方面一定程度上都有别于完整家庭的子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何认识这种特殊性,怎样有针对性地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许多家庭的父母对此茫然失措,学校也是“老兵遇着新问题”,社会更是缺乏有效的指导。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学校深入进行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课题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个案的研究我们希望可以找到单亲家庭学生的一些特殊的共性,并发现指导单亲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之有效的、规律性的方法,给无奈的家长和无助的学生们提供力所能

及的帮助。

二、课题的准备

早在课题申报以前我们学校已经自觉形成了对问题学生特别是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关注,学校领导,特别是彭校、周校多次提出要关注帮助像八(2)班王晓松同学这类的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的成长。不少班主任,像罗琳老师、何小燕老师也早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开始着手对班内的单亲家庭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干预,多次联系学生家长或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家庭访问,对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科学的指导,通过与家庭联系,双管齐下,收到更全面的教育学生的效

果。

为了更深入了解我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校心理咨询室于上学期专门对我校初中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了心理问卷的调查。此次调查分成两个

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全体七年级、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使用《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在同一时间内对七、八年级600多名学生进行了比较规范化的测量,然后抽取出全部单亲家庭学生的调查问卷与随机抽取的两倍于单亲家庭学生数量的正常家庭学生的问卷进行结果的比较。心理健康调查的第二阶段心理咨询室专门针对单亲家庭的学生作了第二次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有十道开放性的问题,如:你理解父母离异的决定吗?你认为单亲的家庭结构对你的学习有影响吗等等。通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初步认为单亲家庭的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确实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学生在情绪、人格等方面都较正常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根据调查的结果,心理咨询室老师草拟成《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调查结果报告》,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我校于2006年12月专门召开了一次宝安实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矫正方法研讨会。研讨会由周焕南副校长主持,会上罗琳老师对八(2)班王晓松的情况作了具体的介绍,引起了全体与会人员对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视。心理咨询室黄健华老师作了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调查结果汇报。在此基础上,教科室江峰主任针对王晓松的情况提出了成立一个专门针对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课题进行研究的设想,彭校充分肯定了这一设想并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下一步教育工作及课题的开展作了指导性的发言。

三、课题的形成

正在我们准备正式着手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区教科培中心全国“十五”规划课题:《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的相关通知下发了,于是,我们马上向区总课题组申请子课题立项并得到批准,2006年月12月我校正式成立了《单亲家庭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组。课题组成立以来,学校各级领导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组建了强有力的课题组成员:周焕南校长亲自挂帅任课题组负责人,教科室江主任为课题组副组长、德育处郑悦绚主任任执行副组长,各年级的年级组长周桂兰老师、钟敬君老师、李碧辉老师、蔡映媚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室黄健华老师为主要的课题组成员,使本课题组具有很强的科研实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

对单亲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作深入调研,寻找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和误区,找准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一般和特殊因素,深入探究和剖析产生的多种原因,细致而准确地作出诊断,找寻各种对症的指导方法和策略,并进行介入性的干预和实践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指导内容、方式、策略、步骤等不断反思、检验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对个案家庭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取得指导本类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成功经验,并认真总结、归纳、提升形成对此类家庭家庭教育指导的尽可能科学而有可行性的策略、步骤、方式。

五、课题研究思路

单亲家庭概念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特殊性早已引起世人关注,从论文到论著,研究文献林林总总。有雷洁琼的《中国家庭问题研究》、单鸿雁的《单亲家庭研究综述》、查颖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李霞的《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分析与研究》、庄晓薪、张洁的《单亲家庭与完整家庭教育模式及其子女性格发展的比较研究》、美国昆特.克罗辛斯基《如何帮助父母离异的孩子》、俄罗斯柳德米娜.叶甫盖尼耶芙娜.乌里茨卡娅的《您忠实的舒立克》。相关著作有徐安琪的《单亲家庭里的孩子们》、宋戈的《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减压主》、聂琼芳的《单亲家庭是“作孽”和“畸形”吗》及德国人腾尼斯的《单亲家庭儿童刻板印象转变》。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弗洛伊德的《自我及其防御机制》、蒙台梭利的《儿童的教育》等大师的著作中获得启示,也可从《中国家庭教育》、《家长月刊》等当今杂志中获得信息,但这一切都只是可供借鉴的文献,真正的研究还得我们自己完成。

本课题旨在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对单亲家庭子女中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进行跟踪、观察、分析和研究,力图在此类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上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从指导内容、,策略、步骤及日常细节上给予支持,从而深化家校联合的内容,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当今社会,随着婚姻观念的日益开放和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离婚及丧偶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现象已不可回避,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同样不可避免地成为

当今教育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我们的研究只是以现实中已有的一类教育现象为对象,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对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某些因素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求向无奈的家长们提供有效的建议,给无助的学生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本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即单亲家庭中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指导的行动与研究,但不排除对单亲家庭中的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分析参照和研究对比,也有可能与非单亲家庭中的各类学生进行比较研究。在本课题申报以前,我校就开始了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注意并对个别问题学生开始跟踪进行个案建档,应该说有了

进行该课题研究的基础。

本课题将以我校所有单亲家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这些学生中的问题学生为核心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将包括对这些学生的在校表现、在家表现、日常行为、个性特点、常态情行、非常态情行;家庭现状、人员结构、人员个性、文化状况、经济现状、家庭气氛等等,从一切可能关涉到的关系和环节中寻找导致学生异常行为的原因,从一切可能对学生现状产生好的转化作用的环节寻找支持、研究对策,并把整个过程中的研究从整体到局部到阶段到个案到细节精细化、条理化,使之成为课题研究的成果的实证性内容。

六、课题研究条件

1、理论研究基础

宝安区《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已经取得了切实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对家庭教育各要素的本质认识,并为新课题的开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评价指标》,为进一步指导家庭教育提供了

科学标准。

2、科研人员配备

课题组成立以来,学校各级领导对课题研究高度重视,由周焕南副校长亲自挂帅任课题组长,教科室江峰副主任为课题组副组长,德育处郑悦绚副主任为课题组执行副组长,学校各年级组长:周桂兰老师、钟敬君老师、李碧辉老师、蔡

映媚老师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黄健华老师为主要的课题组成员。各班主任为一般课题组成员,形成了不同学科、不同专长、不同能力、不同年龄合理搭配,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实践人员三结合的研究队伍。

七、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研究的全过程对个案家庭作前期、中期、终期三次家庭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庭和家长状况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孩子成长现状的调查。同时选取大于个案数约一倍的参照家庭进行调查以作对比和参照。

2、个案跟踪指导法

每个个案家庭由1-3名教师介入指导,至少每月进入家庭一次,实地观察,进行深度家访指导。指导教师以服务为宗旨,以朋友的平等身分和家庭成员形成亲和而密切的关系,以商量、讨论、合作的态度开展指导工作,调动家长和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争使家长成为共同参与研究,既获得指导,又产生自我指

导能力的一员。

3、比较研究法

课题组计划根据家庭教育评价指标作三项具体的比较工作:一是对经过个案指导和未经指导的参照对象进行横向比较,目的是发现个案指导对个案家庭的进步所起的作用;二是对个案家庭前测和后测进行纵向比较,目的是为了证实个案家庭进步的方向和幅度;三是对一个筛选出来的十个个案家庭作指导前后的横向对比,目的是为了探索个案指导的不同特征和效果。

4、案例研究法

培养和指导负责个案研究的教师对个案跟踪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将自己的跟踪全程写成教育案例,为以后的教育带来思考与借鉴。

八、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课题申报前学校自觉形成问题关注,心理教师组织问卷调查,形成一期调

查报告,召开一次报告会

第二阶段:课题形成阶段(2006年12月-2007年1月)

成立课题组,制作课题申报书,召开首次课题组会议,制订课题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主要研究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0月)

1.在全校范围内摸底落实单亲家庭个数(全校共31个),并根据相关情况对这些家庭进行初步分类(2007年4月)

2.确定10个单亲家庭个案指导研究对象,并为课题组成员落实跟踪研究

指导任务(2007年5月)

3.制定宝安实验学校单亲家庭学生个案研究登记表(2007年5月)4.计划每学期对每个个案家庭家访三次(共三个多学期十次家访),每次都作好记录,并及时整理入个案研究登记表,形成翔实的过程研究档案。

第四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月)

深化研究、总结成果、汇报结题

九、课题预期成果

1、接受个案指导的家庭、家长、孩子具有了显著的变化和进步,个案家长基本合格率达80%以上,问题学生转化率90%以上。

2、构建对单亲家庭问题学生家庭进行成功指导的可行性策略、模式、方法和步骤以及特殊问题的系列应对措施。

3、打造一支具有家庭教育指导专业能力的教师队伍,并具有较强的单亲家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问题的诊断、指导、矫治能力。

4、通过个案的实录、精彩片段的光盘记录、文集以及结题报告等形式呈现

上一篇:校园摆摊活动策划书下一篇:有关七夕节的习俗:拜魁星